时间:2022-05-01 20:53: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微格教室如果仅仅用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则远远没有挖掘出其巨大的潜力。如果运用微格教室实施课堂观察,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观察的不足,达到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
一、有利于观察常态课堂教学
数字微格教室一般由培训室和观摩室两部分组成,培训室相当于升级的多媒体教室,比学生常用的多媒体教室多了隐蔽的云台(摄像头),不会干扰学生,但可以从3到4个方向同时拍摄教学进程。这样的教室可以每节课都使用,师生很容易适应而进入到常态的教与学的进程中。而观摩室与培训室分离,可以用单向镜面玻璃隔开也可以通过适时转播系统转播,这样,听课教师就不必进入课堂,也不会干扰教学的进程。
二、多向交流便捷,教研实效明显
上课进程中,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之间互不干扰。数字微格教室也为全体参与教研的人员提供了便捷的多向交流方式。观察室成员虽置身于课堂之外,但又处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就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实时点评、交流或讨论,而不会像在普通教室听课那样,对上课教师和学生产生干扰。甚至培训室教学实况可以实时在网络上直播,扩大参与教研的人员层次和范围,网上远程观摩人员的反馈信息也可以实时传输到现场。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教研指导的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字微格教室中采用的是高度集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计算机软硬件控制系统和功能强大的音视频数字处理器的支持下,教学中的各种音视频信号的采集、传输、编码、记录均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微格教室录制的视频资源均以数字格式存贮,其后期的调用、回放十分方便。数字格式的视频资源可以方便的实现快放、慢放、定格、任意位置检索等功能,可以清晰地再现教学的全过程;数字化视频存储占用空间小,图像质量高,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这将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在接入网络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就可以进行回放观看,极大地方便了后期开展观摩、反思等教研活动。
更重要的是,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很容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剪辑加工,传统课堂观察的局限性就得以弥补。多个云台同时拍摄教室中不同对象的教学行为,通过剪辑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师生行为可以剪辑到一起进行研究,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对应的不同学生的反应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归因,在真实的回放面前,在更全面的分析比较面前,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发生质的影响和改变。
另外,还可以将不同教师相同的教学内容剪辑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这些鲜活的资料更有利于年轻教师去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反思自身的不足,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进行改进和提高。很显然利用数字微格教室实施课堂观察为教师个体自我反思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新平台。
四、培养教师学会课堂观察,潜移默化提升专业素养
实验是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一类操作。如何进行实验教学,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优势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和自然现象,对于有些难以演示或操作的实验或只能定性演示和操作的实验,不必强求定量,可以对学生加以说明,这样,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这部分知识时,当讲到"人也是一个导体"的时候,如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对他们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呢?如果用36伏以下的电压,电流太小,它不能通过人体使电路示教板上的小灯泡发亮;如果用36伏以上的电压,虽然电流能够通过人体而使小灯泡发亮,但是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使人触电。为了让学生对"人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导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一位老师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将电源、电路板接好,然后自己将两个接线头放在两边的嘴角上,按下电源,小灯泡亮了,实验也成功了。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稍有不甚,就会造成很大的危险。接着,教师向学生解释说:人体是导体,这是肯定的,我们刚才实验用的是两节干电池,电流很弱,通过人体灯泡就不会亮,也不会使人触电。那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因为我把两根电线头在嘴里相碰的缘故。如果真用36伏以上的电压做实验,就会有很大的电流通过人体,就有可能使人发生触电的事故,这就是刚才实验的秘密。我在想:这位老师所做的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说明人体是一个导体,还这样做,意义何在呢?这样不但没有证明人体是导体,反而给学生进行了一次弄虚作假、极不严肃的反科学教育,真是适得其反。
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客观事实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科学的实验进行定性演示。例如:教师可以站在一个干燥、绝缘的木凳上,用右手食指触到36伏以上电压的火线上,再让一位同学用试电笔试他的身体,试电笔中的管子就会亮起来,从而就证明了"人体是一个导体";然后再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告诫学生一定不要自己去做这个实验,因为这样是很危险的。或者,教师可以用36伏以下的电压制作一个"安全触电器",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使他们亲身感受到触电的滋味,从而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二、让实验过程清晰可见
实验的可见度要大,要让全班学生在座位上都能够看到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不然实验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做"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而是一种混合的气体"的实验时,在玻璃罩内用一支蜡烛做燃烧体,罩内的氧气就不能保证充分燃烧,蜡烛熄灭之后,罩内水面只能上升一点点,现象不是很明显。
如果将蜡烛改为酒精灯,罩内的氧气则能充分地燃烧,酒精灯熄灭后,水面上升的幅度很大,现象也很明显,实验的可见度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如果在水里再滴上几滴蓝墨水,那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三、有效运用实物投影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由于实验对象太小而难以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观察到的困难。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花这部分知识时,由于油菜花太小,学生的解剖知识缺乏,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老师解剖油菜花的方法和步骤,可进行实物投影解剖:把一朵油菜花放到投影仪上进行投影,左手用镊子夹住花柄,右手用镊子轻轻地由外到内依次剥下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同时在玻璃上摆放整齐,供学生观看。这样,教师解剖油菜花的细微动作和方法,都通过投影仪一一清楚地展现在屏幕上,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样,也可以把学生解剖油菜花的结果放在玻璃上并放到投影仪下进行投影和评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验应该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气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喷泉"的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瓶底,烧瓶内的冷水就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很高。学生马上就会被这一新奇的现象所吸引,对此将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五、实验必须准确可靠
教师在演示实验前,必须熟悉实验的仪器性能,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所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做《摩擦起电》这一课实验的时候,如果是阴天、雨天或橡胶棒老化的情况下,可能会使实验难以成功,或者还可能出现"同种电互相吸引,异种电互相排斥"的现象。在《磁铁》一课中,做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时,如果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相差较大,也会出现上面的现象。由此可见,实验的不准确和不可靠,都会失去实验的意义。
六、恰当进行语言讲解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38-01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中、初级技术人才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使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提高中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克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能力。它是个体在信息获取、评价、利用、生成等方面的能力及修养。
2.中职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第一,信息意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等有基本的理解和认识;要有敏锐的接触、使用、利用信息的意识,关心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只有广大中职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第二,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是如何来的,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获取信息、管理信息、编辑生成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软硬件的知识等。这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第三,信息技能。教师的信息技能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利用信息工具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种能力是现阶段中职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主要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表现为: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第四,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信息社会中人们在借助信息技术、传播、获取、开发利用信息时应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准则。教师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不能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对社会构成危害,不能违道德,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熟悉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
3.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在信息社会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得到无庸置疑的肯定。笔者认为,提升职校教师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3.1构建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应根据自身财力、人力资源,适当向信息环境建设倾斜,最大限度地配置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教师现代化办公平台等,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打造良好的支撑环境。让更多的教师接触并使用信息技术,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学工作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而树立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
3.2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中职教师摒弃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需要的部分,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信息社会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驱动者、信息的提供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只有这样,职校教师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信息素养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3.3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二十一世纪,我国全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针对长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弊病,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善于分析语文课本中所蕴藏的人文题材和道德教化内容,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向上地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策略,将成为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一、探究语文教材内容,深入剖析课本中所蕴含的道德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体制改革倡导教学过程中的双主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透彻分析教材,向学生传递作者的表达意图,挖掘教材背后的人文精神。教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故事情节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感共鸣,教师要懂得深入浅出,将深刻的人文精神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呈现。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刻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不断进行情感探索,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塑造良好的人性品质。
第一,仔细品读,使学生徜徉在书海的精神世界。为了深刻体会书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必须循循善诱,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仔细体味和反复阅读文章,精读精彩的段落、情节,品味文章深刻的情感内涵。从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和刻画,让学生从人物的角度,体会人物动作行为中所透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态度。
第二,大声朗诵,融入情感,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感天地。我国语文课本精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精妙的表现手法,传递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会,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通过深情并茂地演绎,深刻感受作者创作时所怀揣的心思与情感。
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把握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神魅力,教师合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人文素质环境,让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充分感受人性的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课前导读,提前预热,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以及电子多媒体资源,通过生动行动的组织方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好的文章需要深刻的体会和更深层次的学习,每个人对于经典的体会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自我感受和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文学素材的积累和文化积淀,同时结合自身体会进行自主创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采取合适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拓展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
多媒体教育手段辅助具体教学活动,推动教学环节更好地衔接,有力地促成教学任务的完成。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的语音演示和动画演示,将书面形式的语言文字材料转化为视觉形式和听觉形式材料,为学生带来真实而生动的情感体验,不断拓展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
四、壮大语文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奠定素质教育课程基础
初中生处于教育阶段的转折期,涉世未深,缺乏人生阅历、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体会文章中所传递出的情感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情感和接受情感,教师成为学生体会情感世界的窗口。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加文化积淀,塑造崇高的人格,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同时掌握娴熟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五、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语文教育作为传递悠久历史的有效途径,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期望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初中教育中的重要传道者,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拓广泛的教学渠道,要善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夏秀.让课堂焕发人文色彩——《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语文素养即个人在语文方面的整体修养,包含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语感能力、语言审美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小学高年级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不仅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培养语文素养的意义
(一)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语文素养其中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对于文字的理解与转化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对于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质,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应试教育影响严重,语文素养遭到忽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多年,但在当前的国情之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过分追求分数、过分看中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挤占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时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考点,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个人意识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讲,学校和教师的选择与侧重会极大影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选择与侧重,长此以往,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语文素养积累不重要的错误观念,误导他们将来的学习。
(二)固定教材阻碍了教师在语文素养教学上的发挥
语文的本源是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应当根据现实世界取材。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相对固定,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完全按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进行发挥,加之语文素养培养的相关大纲又未明确,培养方式与内容迟迟得不到发展。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以下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上的具体策略
1.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要在课前反复研究教材,找出其中与语文素养提升联系较强的内容,并设计出训练思路。如教师在讲授《草虫的村落》一组文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带领他们走进童话般的草虫世界,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山中访友》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山中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在《山雨》一课教师可以运用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通过这种充满画面感的编排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如何用语言表达自身感受的,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优美语言的积累。
2.引入有利于学习的游戏
小学生有着爱玩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语文课中加入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在《孔融让梨》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分组编排情景小品,将文章中的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其中“礼让”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引用一些热播动画中出现的情节或故事,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将课下娱乐与课上学习联系起来,充分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展开教学
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可先播放一些圆明园复原的3D图景视频,然后再播放现在的实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阐述自己的心情与想法,以此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家长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上的具体策略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既离不开学校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也离不开家长提供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学校要多同家长沟通,为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家长则要接受教师的意见或建议,改掉自身不良的语言习惯,以实际行动做好学生的日常语言辅导工作。
总的来讲,我们应积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以此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81-01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并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包括: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五个方面。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企业、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与融合,企业在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思想素养
无论是黄炎培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于很多专业课教师而言却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成功的案例。2007年12月25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第五点“不断增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中强调: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下企业锻炼,教师可以亲身体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真实需求,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在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更能有的放矢。同时,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和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对教育思想有深刻体会并能内化,进而产生新的教育心得。
二 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专业课教师在下企业实践锻炼期间,将接受企业培训和顶岗实习,期间要同企业工人师傅、企业管理人员密切接触,切实了解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物质、企业的理念、企业的行为等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专业课教师坚守扎根职教、发展职教、献身职教的职业理想,使他们日后更能爱岗敬业,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工作中。
三 融入科研团队,提升知识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技术不断应用于各个行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课教师要能迅速掌握本行业最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并随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目前,中职学校会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见习,一方面参与产品研制开发,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对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以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协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融入企业的科研团队,便于其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四 加强实践训练,提升能力素养
目前,中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几种形式:(1)员工式。教师除具体工作外,还参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研究项目,在贡献自己已有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企业的精髓。(2)助手式。下派教师在企业里不独立工作或只是充当助手,跟随企业里某职位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观察他一天的工作情况,熟悉工作日程与安排。(3)短训式。下派教师在企业里待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有一份具体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工作的内容,需要具备的能力,学习行业里的技术,接受行业的新观念。(4)轮训式,它是短训式的一个补充。一种是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的某一个岗位上实习,另一种是同一教师间歇式地到企业去进行短期多轮次的锻炼。
无论哪种形式,专业课教师都能通过在企业车间的磨炼,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操作技能,为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基础。目前中职学校还可吸收行业企业中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具有高级技工、高级技师证书的专家作为生产实践指导老师。专业课教师也可在学校进行实践训练。
专业课教师实践训练,不仅是提高实践操作技术的过程,而且也是备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师通过顶岗锻炼,可以用丰富、翔实的生产实践案例充实课堂,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使专业课教学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五 拓宽交流空间,提升身心素养
在专业方面,专业课教师在学校交流的人相对较少,只局限一个教研组,有时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只有一两个人。工作中的焦虑、压抑、疲劳有时无法通过交流排遣。走近企业,扩展了交流的空间,使生活更加阳光,而实践中的纯体力活,无形中又锻炼了身体。
需要注意的是,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学校要严格挑选。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中,企业对专业课教师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专业课教师的老师,如果企业没选好,对专业课教师素养的提升就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发挥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素养方面的作用,提升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校企联系将更加紧密,合作的形式将更多样,合作的程度将更深入,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方面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品读课文,体会其中的人文之美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的思考和阅读才能够体会其中的美感。教材中的课文不论是在语言还是情感上都需要进行反复的思考和琢磨,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美感,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安静的学科,依靠语言之美来熏陶读者。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前学生朗读课文的形式都是大声的诵读,其实这样的方式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是很深,有些文章需要在安静的氛围下仔细阅读,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品质美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古诗词《小池》的时候,“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描绘的美好景色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和体会才能够感受的到,感受这样的自然美景,体会文章中包含的人文美。
3.增进交流互动,表达自身的情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当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都是不同的,在语文学习中也是一样,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身的想法,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本身应该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完成阅读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式,可以是单人阅读的形式,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阅读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时候,通过阅读文章中描述的情节,学生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状况,从文章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当时的历史状况,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呈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想象和感悟,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将阅读完成之后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状况来判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体会到文章中表述的人文素养,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它包含培养学生对人、对物、对世界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运用,而其核心则是人文素养的培育。体现在人格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几个方面。在中学学校课程中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也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合唱教学在中学素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而合唱无疑是一个好方式。尤其是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因为合唱不需要那么高的个性化。首先,合唱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合唱又给予学生锻炼和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合唱练习中提升音乐素养。
2.渗透道德意识
适宜合唱的歌曲大多为名家大作,体现词曲作者的大家风范和道德意识。学生可以在合唱排练中升华道德情操,丰富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获得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合唱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同学情谊。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合唱团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将个性融入共性之中,更能发挥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合唱教学除了上述积极作用之外,对于中学生素养教育的积极作用更表现在它对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合唱教学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欣赏国内外的音乐名作,体会不同国度的音乐文化,使中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在情感的角度,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并使学生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方面的提升,实质上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体现我国新时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4.有益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合唱教学的过程除了对于学生音乐技能的锻炼、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因为合唱排练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意志努力,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才能唱出完美的合唱音乐。同时,对学生的心境也是一个磨炼过程,学生首先要在精神上取得平衡感,利用音乐排解不良情绪,并逐渐渐入佳境。
二、合唱教学在中学的实施策略
1.激发兴趣是前提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练习合唱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功课,准备充分。教师还要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备好课,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对学习合唱有浓厚的兴趣。
2.为学生奠定自信的基础
教师可以利用表扬奖励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比如某个学生较自卑不敢开口,教师可以鼓励他说:“你的声线非常好,只要你大声地唱出来,相信你一定唱得非常棒!”或者“你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只要注意一下细节,相信你绝对可以完成。”只要学生获得了自信,再通过努力的合唱练习,打好基本功,一定能够完美地完成合唱学习。
3.合理使用合唱教学方法,及时纠错
在进行合唱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合理使用合唱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首先,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好的唱歌习惯,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比如,有些学生在合唱时为体现气势只注重声音洪亮,却忽略了节奏,往往不是在唱歌,而是变成了“喊歌”。对于此类情况,音乐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教会他们使用轻唱的方法,并能学会合唱技巧,这样才能使合唱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4.注意变声期中学生的嗓音保护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变声是他们由青少年转变为青年的一个必经过程。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状况,予以保护。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做好选曲工作。所选的合唱曲目音域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不能过宽。选取曲调悠扬的曲目,音高不宜过高。另一个方面,音乐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合理保护嗓子,在合唱练习中练习时长不宜过长,以免声带劳累受损,在合唱练习以外的时间要让学生尽量避免大声说话,减少声带疲劳度,保护嗓子。总而言之,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素养教育具有显著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意识自觉性,上好每一次合唱教学课程。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唱技能,促使他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在合唱教学中,需要教师使用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合唱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合唱排练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问题与对策[D].重庆师范大学,2012.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三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读书心得体会一文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本文是关于《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有关《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三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诗歌文本解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难点。如果诗歌文本解读合理,那么就可以充分发挥诗歌教学在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解读不合理,那么就会影响诗歌教学的效果。但是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主要侧重思想道德教育,使得语文课程教学完全沦为了政治课,同时诗歌文本解读以贴近语文学科考试答案为标准答题模式,致使学生在这种硬性指标的学习模式下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加之教师过度依赖教学大纲,无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应试学习心理”,影响了诗歌教学有效性。因此,为了有效提升诗歌文本解读教学有效性,必须要注重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从思想上树立重视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理念,并将其贯穿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一方面,要深化诗歌文本意义。诗歌文本解读的过程是要充分分析和研究诗歌文本的中心思想和意义,以使学生可以引发和诗歌作者的共鸣。在学生面对诗歌内容的时候,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文本所蕴含的意义,深化学生对于有关诗歌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于诗歌文本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从而通过多角度的诗歌文本解读来使学生深刻体会不同背景和角度下所蕴含的多种意义,增强诗歌文本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要挖掘诗歌文本内涵。诗歌文本是师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明确文本解读目标,创新解读教学对策
为确保诗歌文本解读的质量,必须要明确诗歌文本解读目标,具体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涵养心灵、性情陶冶和审美体验等环节,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诗歌中的字句来更好地明确诗歌文本蕴含的情绪。比如,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树立陶冶学生心灵的目标,具体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正伤心”、“憔悴”、“满地黄花”和“独自”等关键词语来使语文教师可以切实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孤寂愁闷心境。
除了要明确文本解读目标之外,为了增强诗歌文本解读质量,还要注意创新解读教学对策。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诗歌文本解读的走向,引导学生进行智力训练。要先从诵读诗歌文本入手,借此来将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外在化。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体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来使学生感受到苏轼所描绘出的波澜壮阔情形。另外,在解读诗歌文本的时候,语文教师不可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干扰,而应该采用因材施教对策,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引导学生去自主感受和体会诗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诗歌学习效果。
三、加强解读教学评价,增强解读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程相较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在课程设置和学习难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现代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现代文的学习更是如此,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通过进行现代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语文成绩,更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感受能力,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怎样改进现代文教学,改善课堂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该问题的几点看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往往会持一种功利性的心理去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性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和理解、对文章内容的背诵等方面,在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内心情感等方面的挖掘上,总是停留在表层,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课程的现代文学习时,也只是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一种机械的、初步的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止于教师的讲解,很难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更是所知甚少。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却不高,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学科成绩的提升,更会影响学生对于现代文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现代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改进自身的现代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文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篇目,是学者和专家经过层层筛选和慎重考虑之后选入的经典篇目,在这些现代文中,包含了诸多大家学者对于人生的体会、对于过往时光的追忆、对于人生问题的思索等等,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这些现代文篇目,学生可以吸收前任贤者们的人生智慧,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启迪。
同时,通过学习现代文,学生们还可以仔细体会这些经典作家们的遣词造句,琢磨他们在进行文章创作时的手法和技巧,学习相关的写作知识,为自己的作文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从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能够充分认识到现代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扭转自身的教学观念,将现代文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现代文的篇目一般较长,而课堂时间又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提炼出现代文篇目中最精华最精彩的部分,整理好自己的讲授思路,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能够进入现代文的学习状态,体会到现代文的魅力。
初中语文任课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除了要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还应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提升现代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到课程氛围中来,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现代文的学习。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相较于小学阶段,无论是在篇幅上还是理解难度上,都有了进一步地提升,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有些学生在进行现代文学习时,看到这么长的篇幅和这么多的文字,就不敢或者不想进行现代文的学习,甚至会对现代文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和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现代文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耐心地向学生讲解进行现代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运用一种温和的教学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使用正确的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语言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一改过去沉闷古板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现代文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投入到现代文的学习中。
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进行现代文的学习和深层含义的探索。对于现代文学习来说,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文学习方法,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的现代文学习中,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会将朗读环节从课堂中省去。这种做法看似为学生进行现代文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