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检验科学习计划

检验科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2 20:14: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检验科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检验科学习计划

篇1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教学模式必将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一种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将逐步形成。这种转变不仅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地提升,而且将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专门机构,是一个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冲击的领域,必然会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前沿阵地。智能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迈向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的构建部分[1]。现代高端技术形成的智能化教学模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我国高等基础教育改革重要部分和高等本科应用型院校走向现代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重要举措[2]。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智能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形式和作用进行研究,并构建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应用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基本框架。

一、信息智能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和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被动的心态。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产生两种现象:一种是对老师和书本盲目崇拜;另一种是对老师盲目抱怨,把学不好的责任全部推向老师。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禁锢,敢于冲破传统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久而久之,求知的积极性和勇气慢慢失去。这就等于移走了创新型人才赖以孕育和成长的全部土壤。问题总结为:(1)教学资源严重不足;(2)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3)虽然一些好的教学制度、培养方式在一些高等应用型院校得到推广,但是始终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4)教学效率低;(5)智能化现代教学设备和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优势

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1]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为教与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信息智能化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和学习平台,让学习者充分便捷地体验动手操作和设计创新的困难和兴奋[3]。

三、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建设的具体举措

1.工科类课程体系改革

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标准的内涵和要求,高等本科教育培养应充分结合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层次并结合当地职业市场特点及产业结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标准,因此课程教育体系改革必然紧紧围绕其所基于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现代信息化、智能化产业技术涉及面广,对传统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必然促使高等教育下培养的人才综合要求提高。鉴于此,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必然随之发生改变[4]。

针对某高校新兴车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基础较薄弱,因此在信息化智能化大时代要求下的人才培养形势更严峻。基于该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结合信息智能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应引入现代化课程,向着有利于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教学资源建设与专业发展及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

任何课程教学都涉及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应当通过综合利用网络、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建立基于Internet的智能化网络教学平台和兼容于此平台的智能化课件,协调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使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有效实施教学设计、组织、调整、管理和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发挥应有的作用。

尝试建立:(1)智能化教学平台。以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引入UG、CATIA专业软件,利用其强大的CAD/CAE/CAM模块整合理论教学与模拟教学资源。(2)智能化课件。以课程的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为一个小的模块,以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教学章节)或认知规律为线索构建知识系统。使其教学内容被组织成包含文字、表格、图片、声、像等多媒体构建超文件(HTML文件),发挥出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育的优势。比如:配合各单元内容建立习题库,提供各种形式的习题及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定制使用专业门类网站;对习题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类型的特点设置作业;在习题库的基础上建立相对习题范围较小的试题库和答案;针对学习者在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中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解答。(3)师生无缝对接软件。考虑到教学秩序的维持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智能化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出勤和学时量,引入网页签到实时反馈至教师建立的对应课程微信公众号终端,实行教师与学生的无缝对接。

3.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不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其课程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上。一个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则由课程间的依赖、衔接和配合构成。而实践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车辆工程专业因其特殊的背景,更需要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书本与实践的结合使学习者完全深入领会“想和做”的关系,形成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为此,车辆工程专业应着重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通过智能选课系统,建立虚拟实验平台,进而重点进行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践教学竞赛及学生动手比赛,建立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考核指标,以零部件理论设计模型参数化分析数字化加工为主线的模拟实践创新应用平台。同时加强与地方汽车企业的校企合作,让教师和学生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学习,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四、结语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为教与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造就了全新的教育环境,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教学成本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智能化教学模式将成为新世纪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蔡雪梅.试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远程教学模式特点[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2).

篇2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概念界定

教学规范是搞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最基本途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定义为:积极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准备与教学设计开始,以规范课堂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为重点,通过规范的教学测试与评价手段,从而实施规范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之目标。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的措施与着手点

1.积极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教育理念要进行更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实验与实施的主力军、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验的成败,所以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来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主要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素质教育观,调整好教师角色和转变教学行为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合理的评价等各方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具有了适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开展规范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从教师的课堂准备与教学设计开始

更新后的教育理念只有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所以规范教师的课前准备与教学设计就是规范化信息课堂教学的开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深入理解和钻研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熟悉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从“三维目标”进行考虑,要符合学情;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根据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备课中要合理选择与组合“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游戏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备课时学生的作业设计也应充分考虑。

(2)教师每学期应制订出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学情和环境分析、主要措施、活动安排和教学进度表等内容。

(3)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检查计算机、网络等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在上课前将教学中要用的相关资料复制到学生机,并做好调试工作。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以课堂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为重点

信息技术课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机会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此,我们要努力规范地做好以下几点:

(1)规范课堂教学引入时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延续性等特点。情境创设可以采用“问题提出”“现实情景”“场景模拟”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2)规范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

(3)规范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

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实时将教师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步骤进行广播教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应随意中断他们的操作练习而进行讲解,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邀请操作熟练的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进行演示,做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可以说规范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有助于减轻老师的课堂负担,做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4)规范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让学生机安装还原卡、通过屏蔽和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机的管理、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玩游戏(前提是先完成学习任务)一些措施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从而进一步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5)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同时,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6)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的板书设计

规范“板书”设计应着重体现四点:①选择板书的形式要准确,体现教学意图;②板书的内容要精,概括准确,详略得当,能够画龙点睛,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③板书文字精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④注意板书的易操作性,辅以适当音响、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以规范的教学测试与评价手段促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

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要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教师评价时还应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订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另外,教师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或测试手段、方式最后都要及时统计、分析和反馈。规范化的教学评测将促进规范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5.其他促进教师规范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的有效方式

(1)利用行政化管理。根据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地方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规范,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并利用一定的监督机构和激励机制使之有效地执行,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规范的教学行为。

(2)利用校内的学术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学校可以通过年级组、教研组等基层组织来进行教学规范的指导。如通过教研组内的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带动组内教师;通过组内的共同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形式,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规范。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向规范化的轨道,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也可使广大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有经验可循,确保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低层次重复性的教学和人才、网络资源的浪费。让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做到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实施课程,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徐丽萍博客.初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

[2]李日舟.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3.5.

篇3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创造一种真实和仿真的职业岗位教学情景,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统一。它以某种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练边讲,练讲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认知轻能力、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时段、分场所独立进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其弊端已突显出来。首先,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应用而遗忘。其次,在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多以学科特点和知识系统性为基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造成理论知识偏深、偏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再次,教学方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缺少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缺少真实或仿真的职场情景,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从事具体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显然不能有效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现代企业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突出,以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围绕解决职业技术领域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做法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岗位,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分析检验技术》是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培养精细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占据了化学检验工考证内容的50%以上,并且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技能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且实验课和理论课间隔时间长,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上都相对独立,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学习效率低,基本技能训练欠缺,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三、《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重构研究。我院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对该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学检验工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以工作过程为指导、以七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种类为主线设计七个项目,每个项目将某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完成前七个项目后,该课程重构出的第八个项目为综合能力项目,培养学生遇到分析检验问题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能正确处理数据和撰写正式论文报告等综合职业岗位能力。项目设计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

(2)具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将每次课定为4个学时,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进行教学,每次课以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情景活动设计为载体,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新型学习环境,将理论实践一体化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任务驱动、工作情景设计为主体,辅以角色扮演、项目组管理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研究

改变了理论考核与实践环节独立考核的格局,研究出合理可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考核评价方式,使评价可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评估,并能起到促学的作用。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1)注重过程考核,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提问等情况进行考核。(2)学生参与考核,项目考核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项目考核,考核学生项目完成的全过程、项目实施的成果以及其所表现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项目考核评价的具体实施细则见上表)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构建《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丰富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逐步实现了3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技能项目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实训室为中心转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本文系中山市教学科研课题(课题编号:D10060)及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46-03

软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的科学,其目的是阐明现代社会各种复杂的问题,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对包括人和社会现象在内的广泛范围的对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1]而以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软科学课程,也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科学类别课程,其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实证难度大、模型算法求解难度大、学习效果考核难度大等问题,而广泛引入相关信息化技术是破解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在软科学课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软科学概念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和条件,各主要交战国纷纷改革战时体制,实现了战略转变,推动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之,全世界进入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新时期。同时,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问题层出不穷,涉及的因素急剧增多,研究对象日趋复杂化。对各种现实问题必须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那些涉及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政策问题更是如此。这类研究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触及他们的社会功能。因此,难于达到严格定量化的程度,多处于定性研究和半定量化研究的水平[2],于是人们把这种科学称为软科学。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软科学课程主要以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作为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其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教学内容实证难度大、模型算法求解难度大、学习效果考核难度大等问题。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及其在教学工作中的深入应用,上述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1.信息化技术是解决软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实证难度大问题的有效途径。软科学课程重点讲授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分析流程、方案设计、模型算法等知识点,教学内容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跨度非常大,教学内容难以实证,很多教学内容难以在课堂上完整地展现。由于缺乏教学内容实证化手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软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实证难度大的问题。信息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软件系统应用方面,各种建模仿真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在计算机中搭建起了一个虚拟的数字化实验室。在这个虚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建立起针对各种场景的仿真模型,并分析各决策变量对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途径与程度。这解决了软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实证难度大的问题,使学生能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复杂抽象事物的内部工作机理,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分析。

2.信息化技术是解决软科学课程模型算法求解难度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软科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性,为了提高决策和管理研究的精确化和定量化程度,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模型算法对软科学问题进行描述并求解。注重定量化手段的应用已成为当前软科学研究的典型特征,各种模型算法也成为软科学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模型算法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是软科学课程中的学习难点,但并不是学习重点。模型算法讲授过多会冲淡核心教学内容,讲授不足又会影响学生对于模型算法的理解。因此,如何根据软课程的核心教学需求,恰当地讲授并使用这些模型算法是当前软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过程转化为自动化的程序运行过程,学生只需掌握软件系统的输入条件和输出参数即可,可无视其内部工作机理的存在。这可以将学生从繁琐的模型解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学生能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方面,有效解决了模型算法与软科学教学内容之间学习比重协调难度大的问题。

3.信息化技术是解决软科学课程学习效果考核难度大问题的有效途径。软科学课程中的预测和决策理论学习难度大,不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相关工作实施流程,还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构建相应的分析模型,并进行求解。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科学课程,这种考核要求实现难度更大,只凭卷面考试无法深入考核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信息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相应的程序模块,通过程序运行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深入骨髓地掌握公式模型中的每个字符、每个序号,来不得半点含糊;同时要求学生采用数据的方式对相关问题做出解答,这避免了试题答案空洞无物、流于表面的现象。可,这是一种更加彻底、更加全面的考核方式。

二、信息化技术在软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设计

采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原有教学体系,深入分析信息化技术特点,合理设计信息化技术应用策略,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改造。

1.采用“黑箱”方式确定教学重点,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会接触到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要想把每一项内容都学精、学透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黑箱”教学应用策略。对于理论难度大、短期内难以深入掌握的教学内容,可将其封装为黑箱,学生只需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输入条件与输出参数即可,而对于黑箱内部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可“点到为止”。这样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相关技术的应用流程。而采用信息化技术是支持黑箱教学应用策略的最佳途径。可根据教学需求将相关信息化技术引入教学工作,利用其自动解算功能将模型求解方法封装为黑箱。这样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观其大略”,只需深入掌握其输入条件和输出参数即可,复杂的解算过程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且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学生能够采用工程化的信息化技术自行解决相关问题,这更加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3]

2.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理顺教学流程,降低复杂理论知识的学习门槛。采用信息化技术并不意味着降低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相反,为了提高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水平,学生也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深入地了解。[4]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设计了人机结合的教学应用策略以理顺教学流程,降低复杂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人”指的是采用手工方式解算相关问题;“机”指的是采用信息化工具解算相关问题。这两种方式相互印证,既降低了复杂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生使用信息化工具的水平。人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使学生在使用信息化工具时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使信息化工具真正转化为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采用知识模块复用方式强化课程重心,突出核心知识对课程整体的支持作用。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核心方法和技术,这些核心方法和技术穿插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起着基础支撑的作用。在信息化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相关信息化工具已成为支撑软科学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掌握这些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已成为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可将相关信息化教学内容提炼成为相应的知识模块,并将使用频度较高的模块确定为教学重点,然后根据教学需求,创造教学场景,多次引用这些教学模块,突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

4.采用知识管理平台组织管理模型算法,固化并活化教学试验成果。软科学课程重点讲授相关学科领域的预测与决策问题,具有典型的软科学特征,教学试验成果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的模型与算法。为了提高教学试验成果的管理水平,突破传统的纸质试验报告管理模式,本文设计开发了通用知识管理平台,用于固化和活化教学试验成果。所谓固化,是指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将相关试验成果转化为接口形式规范的程序模块,并导入到该平台中,以程序模块形式固定试验成果;所谓活化,是指入库的程序模块具有灵活的可用性,其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与其他程序模块进行组合,实现更为复杂的数据分析功能,使静态的纸质报告转化为动态的“活”的可用程序。利用该平台不但提升了以模型算法为核心的教学试验科目管理水平,还有利于学生试验成果的积累与使用。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试验报告管理方式,这是一种创新。目前,该平台开发了模型管理、算法建模、协同分析、响应分析、模型成熟度分析等功能。

三、信息化技术在软科学课程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本文针对装备战场抢修理论与技术课程中的“改进的损伤树分析”教学内容,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了教学工作,从实践层面验证了信息化技术对于改进软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价值。该实践研究立足于课程原有教学需求,合理设置信息化技术切入时机,以便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分析

本讲教学内容来自于48学时研究生学位课程装备战场抢修理论与技术。本课程是学习装备战场抢修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课程,围绕装备战场抢修预测和决策问题,讲授战时装备维修保障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典型的软科学特征。

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传统的损伤树分析方法,但随着研究生培养需求的不断调整,以及装备战场损伤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损伤树分析教学内容面临着扩充与改进的挑战。首先,从研究生培养需求角度来看,我们更需要向学生讲授面向装备使用阶段的教学内容,以便满足学生将来的部队任职需求。但传统的损伤树分析方法侧重于装备研制设计阶段,主要用于分析和评估装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水平,而对装备使用阶段的维修保障工作只有少量支持作用。为满足研究生将来部队的任职需求,迫切需要改进损伤树分析教学内容。其次,从装备战场损伤分析技术发展角度来看,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改进损伤树分析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结合本讲教学需求,我们将贝叶斯网络技术引入到损伤树分析中,并将信息化工具Hugin(贝叶斯网络建模软件)引入到教学环节,这有效扩充了p伤树分析的教学内容。采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可定量衡量各部件的损伤概率,有助于提高损伤定位分析活动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该教学内容面向装备使用阶段,符合研究生的部队任职培训需求。

(二)教学基本过程

根据本文第2节提出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策略,本次课设计了由问题剖析、技术破解、目标达成三个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问题剖析。在上次课损伤树学习的基础上,分析其主要功能,包括全面分析导致系统损伤的各种原因、全面描述元部件损伤与系统损伤之间的逻辑关系、定量计算复杂系统的损伤概率,同时点出损伤定位分析也是损伤树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关键功能。然后点出损伤树存在的“教学危机”,即侧重于装备研制设计阶段,对学生将来的部队任职支持作用有限,从而进一步点明本次课的重点“改进的损伤树分析”,从损伤定位分析角度入手,对传统的损伤树分析方法进行改进。这种改进是一种创新,而研究生将来的学位论文撰写工作也强调创新。借此教学契机,可以向学员提示研究工作创新的两条主要途径,即需求推动(研究生培养需求调整)和技术拉动(战场损伤技术发展),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工作提供指导。

然后进行技术破解,向学生讲授支持损伤定位分析活动开展的贝叶斯网络技术。这是本次课的难点,但不是重点。因此,如何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明贝叶斯网络技术要点,是确保授课任务完成的关键。首先,可以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有3个门,主持人将奖金藏在其中某1个门的后面,然后让观众随意选择1扇门,若选中,奖金归观众所有。假设观众选择了1号门,然后主持人打开另外2扇门中没有奖金的那扇门,假设打开2号门,问此时观众是否有必要改变选择。学生通常会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奖金藏在1号门和3号门后面,概率各为1/2。实际上,考虑到主持人因素后,改变选择的获奖概率将为上升为2/3,应当改变选择。而后通过Hugin软件分析这一问题,证实获奖概率的确为2/3。通过这种直觉推测和理论分析的差异激起学生学习贝叶斯网络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向学生讲授贝叶斯网络的基础知识。贝叶斯网络理论体系庞大,在讲授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只讲授最为关键的链路定理。尽管讲授内容不多,但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即根据这些教学内容,能够实现网络建模、网络解算、网络应用一个较为完整的贝叶斯网络使用流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Hugin软件正是构建这一麻雀的关键,因为它有效降低了网络解算难度。当然只依靠Hugin软件进行计算,学生还会产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模糊感觉,依然不解渴,此时趁势而上向学生讲授两种解算方法,分别是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满足感。

通过技术破解环节,以Hugin软件为支撑,学生初步掌握了贝叶斯网络应用的基本流程,最后进入目标达成阶段,即利用贝叶斯网络如何进行损伤定位分析。首先对损伤树与贝叶斯网络从结构上进行对比,说明二者都是知识的图形方式描述方式。然后从二者的相同和不同角度入手展开教学工作。先分析相同点,这是本次课的重点内容。损伤树中的事件对应于贝叶斯网络中的结点,损伤树中的逻辑门对应于贝叶斯网络中的联接强度,并向学生讲授二者之间的转换方法。利用这些知识,学生能够将损伤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并开展损伤定位分析,从而实现本次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接下来分析不同点。损伤树中的事件只能描述二态性:要么正常,要么损伤,而贝叶斯网络的结点可描述多态性:正常、轻损、重损等。损伤树中的逻辑门只能描述确定性,肯定损伤或者肯定正常,而贝叶斯网络的联接强度能够描述模糊性,即可能损伤、可能正常,从而证明损伤树是贝叶斯网络的一种特例。通过差异性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贝叶斯网络特点的理解。

四、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软科学研究领域,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有效移植于软科学课程教学工作,是每一名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学目的。因此,应当合理设计教学应用策略,使信息化要素合理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避免“有了信息化技术就可以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错误认识,正确认识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建国,李海波,丁其涛,等.中国软科学研究机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9):71-75.

篇5

目前,国内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总体来说,我国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自发的、校级规模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具有可拓展、可推广应用型的教学信息化体系,对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

广东省为了加快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案例与资源,建设了一批计算机工具软件(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从2009年起,广东省高校研制开发了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资源库,并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1.1 自主学习平台特点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主体参与模式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该本文由收集整理系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结合应用。在理论上,它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结合;在学习资源上,它将印刷材料和光盘、磁带、电视、收音机、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材料进行结合;在学习环境上,它将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进行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授课、网络课堂、交流、研讨、练习、作业等进行结合;在学习风格上,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合作、竞争等各种方式体验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了以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支持不同的学习风格、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无时空界限的学习环境。它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机整合[2]。

1.2 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性原则:知识、技能、态度是埋藏在课题和学习计划当中,并能够在现实的学习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②交织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课题,并能够在完成课题中获得特定的潜能。

1.3 自主学习平台总体结构

平台主要功能有以下:

⑴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经自动处理后,可迅速得出全班的统计结果。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估价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改进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可借助于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的评估。如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试题答卷进行意向分析,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效果分析等。

⑵ 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计算机可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监督学习的进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分析教材有关信息。

⑶ 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把各门课程的大量习题存储在数据库中建立题库,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成若干水平一致而内容不重复的试题,并对学生的答卷直接评分,进行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借助于平台可以优化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⑷ 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价分为四种:预备性评价(在教学之前实施,以了解学生起点);诊断性评价(用以深入分析学习困难之所在和原因);形成性评价(用以检查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目的在于发现学习困难及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就学生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价)。

⑸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3]。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转贴于

[评价][适合课堂教学][适合自主学习][课程教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课程标准][课程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目标体系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选择][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方案的实施][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能满足本科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以下简称第一层次课程)教学使用。为了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各学校可免费获取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教学资源,从第一层次课程开始实施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由“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为进一步丰富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快建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库,各校在开展教学试验的同时,在华师大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4]。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篇6

教学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教学目标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统一定位,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发展观,根据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程度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目标的实现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每一个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恰当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形式、新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1.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也是时展的需要。多媒体课件由于将图、像、声、文集于一体,能刺激儿童的大脑,形成表象,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使教学课堂充满情趣;还可以把结论得出的过程清晰地表示出来,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还能很快地获得反馈信息。

2.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

复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查漏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可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应、转化、迁移、类推、综合分析等数学思想。如:在一节复习课末,我要求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思维过程简画出来,这就是一种思维导图。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会更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及自己的理解情况。日积月累,学生会自己主动解决问题,对数学学习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3.灵活变题,引领学生理解感悟

变题是加深对应用理解的良好训练方法。变题法复习有两个好处:一是进一步深化了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二是加强了对不同类型应用题的比较,防止知识负迁移。如: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即可采用此法。

某体操队有男生30名,相当于女生人数的,女生有多少名?

某体操队有男生30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女生有多少名?

某体操队有男生30名,女生人数比男生多,女生有多少名?

某体操队有男生30名,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女生有多少名?

某体操队有男生30名,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女生有多少名?

某体操队有男生30名,男生人数比女生少,女生有多少名?

4.精心补缺、善于比较,帮学生解决易错易混点

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比较。补缺法复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要使学生感到补充的例题和习题不是乏味的重复,从而激发他们的复习兴趣,得到求知的满足。比较是重要的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复习课中利用比较法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学生在补缺、比较中积累易错题,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还有利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

5.组织讨论、开展竞赛,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复习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复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复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使学生讨论得更积极,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优化习题设计

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复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性向综合性的过渡,应该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在此我想重点谈一谈习题的实践性。实践性也就是练习应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因此,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上“平面图形的计算总复习”,教师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对学生出示一份日报,上面登有一则市区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师提问:“如果我们参与拍卖,必须知道土地的什么?”生:“面积、形状。”从而提出课题“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总复习”。在后面练习阶段教师又结合前面的这则公告,出示这样一道数学题:拍卖如图形状的一块土地,底价是每平方米200元,如果有一位开发商准备用50万元买这块地,你认为够不够?大部分学生认为够,可是有一位学生却提出:“拍卖时,如果人多,价格自然要提高,如果价格提到230元以上,50万元就不够了!”这位学生真聪明,他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四、优化评价方式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21-04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整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该计划特别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创新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对卓越计划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主要包括了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以及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等[3]。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课外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的剂和加速剂,在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在卓越机械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既有国家级也有省级、校级乃至院级等各个层次的项目和活动。以我校为例,目前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主要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活动的种类和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并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学科竞赛的种类增加的比较明显。近两年还新增了一些新的竞赛项目(未列入表1),如省级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等项目也吸引了部分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的参加。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能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越来越多,涉及的专业面和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确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

1.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教育协会以及学校各教学单位对学生第二课堂和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种类和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然而学生还有相当的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任务,尤其是卓越计划班的学生有比较高的企业实践要求,在校外企业实习的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所有的项目和活动。不少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竞赛项目和科技活动,在项目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焦虑感,不知自己选择哪些项目和活动为宜,很多学生缺乏长远的规划,也不容易形成可持续成长的学生科研团队。

2.目前开展的各类活动中,竞赛型活动偏多,而研究型活动偏少。竞赛型活动往往过分看重竞赛成绩和最终结果,而忽视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与知识的培养。由于竞赛型活动大多采用淘汰制,真正能进入到实质性比赛和实物制作阶段的学生数量不多,很多在前期被淘汰的学生失去了继续锻炼的机会。也使得大量的资源向少数具备竞争优势的同学倾斜。

3.在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中功利性思想有上升的势头。一方面,由于受学校奖励政策的影响,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成果彰显度高的竞赛项目,如“挑战杯”比赛等。其次是对保研推优有奖励加分的项目,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也高于其他项目。对于一些基础性和普及性的活动则师生均不够重视,参加的人员数量没有增长甚至呈下降趋势。

三、适应于机械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的思考

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在整个卓越教育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工程实践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板块,而是有机的整体。应将其视为在整个卓越教育培养过程中促进工程实践和课堂教学培养功能的重要平台或载体。如图1所示,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平台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构成,该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参与平台的“引入”机制、平台的“产出”效果评价模式构成了卓越人才培养中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

1.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平台的建设。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平台的硬件建设主要是依靠场地、设备和资金等的投入,这些资源的缺乏曾一度是制约平台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和学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平台的硬件建设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我校为例,目前校级的机械教学实验中心,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以及院级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实验室等为卓越计划人才开展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校内实践和实验场地及设备。由于这些中心或实验室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因此也存在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与硬件平台建设相比,软件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更多一些。本科层次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遵循认知、实践,发展和创新四个阶段或层次[4]。应对现有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进行梳理、完善和补充,让不同阶段的学生从事与其学业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竞赛和活动。同时要适当减少或淡化以排名获奖为核心目的的竞争性项目,而增加以培养学生适应其职业生涯工程技能训练为主的科研实践或技能实训活动。

另外,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平台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将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在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上优秀的学生作品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到企业实习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条件,开展以提高学生绘图识图能力、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数控加工编程能力等专项技能为主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

2.平台的“引入”机制建设。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而广泛的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这一平台建设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要解决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出现的缺乏普及性、持久性以及趋于功利性的问题,单靠简单的教学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要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关键是要实现学生的“兴趣引入”和“自我管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卓越计划班学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主题报告,实践认知参观,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各类形式的活动向学生宣传科研创新的理念,介绍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上也可以借鉴采用链条式实践类特色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5],通过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金工实践课程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学生生产和生活中可以遇见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成就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要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体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团队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传统,使得新生能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卓越计划学生源源不断,持之以恒地吸引到平台中来。

充分利用QQ,微博和微信等学生乐于使用和接受的社交工具与平台,建立有关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讨论组,专业群,引导性的话题,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引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辩论,也是吸引和引导学生进入“平台”的有效途径。其次可以将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纳入到卓越计划的班级建设和寝室文化建设中,形成绝大多数同学敢于参与并乐于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良好班风和学风。

3.平台的“产出”效果评价模式构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获得优秀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卓越能力的重要体现。此外学生在人文情怀、综合科学素养、多学科视野、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表现也是其卓越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6]。因此对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产出”效果评价应该是能够全面衡量学生卓越能力的综合性体系。在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的建设中,在现有的一些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类型外,还应设置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国际化交流能力的竞赛或科研活动,例如可以引导卓越计划学生参加辩论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学生选修国外大学的优秀慕课课程,选派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跨国访学或交换生计划等。此外在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时,要将学生跨学科组团和团队建设长效机制纳入到教师指导和项目考核的重点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拓展其多学科素养。

应摒弃那种只注重学生竞赛排名或获奖的单一的“产出”效果评价标准。可以将学生是否获得行业技能认证,是否受到实习企业的好评以及毕业生能最终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等均作为“产出”效果的评价模式。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模式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卓越能力,综合反映教育培养效果,也才能为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反馈通道。

四、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针对目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在卓越机械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的常态化和普及化。我们尝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内容,设立了一些与教育内容密切相关,全员参与的小型化的竞赛活动。例如,当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后,我们就组织试点班的学生学习AutoCAD及CAXA软件,当学生们掌握了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后,进行班级内部的计算机绘图比赛。当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结合学生分配的不同岗位,开展相应的工具操作技能竞赛或者设计方案优选竞赛活动。这种类型的比赛或竞赛活动,准备和启动过程相对简单,同时覆盖面宽,能够让学生全员参与,与学生当前的学习任务密切结合,每个学生均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2.以赛促建,加强班风与学风建设。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学子,大学生的成长与其周边的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班风学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在卓越计划班的班级建设中,班主任以及学务指导老师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小组,并参与到具体的指导环节。任课老师也利用各种场合动员学生投入到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中,在卓越计划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及创新氛围,学生对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参与度极高。以一个30人的卓越计划班为例,在2014年的湖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由17名学生组成了多个小组参赛,其中四个项目共计12人获得省级一等奖,另有2个项目共计5人获得了省级二等奖。通过吸引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集体凝聚力,对学生完成其他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打破专业壁垒和障碍,组建学生主导型科研与竞赛社团和协会。在卓越计划学生的培养中,可以借鉴应用导向教学法[7]。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教师则起到引导和协调作用。要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兴趣引导到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社团和协会的作用,将大多数学生吸纳到有关科研与竞赛活动的社团和协会中,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在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协作中自主管理,自主交流和自主成长。利用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的契机,我们引导学生设立了机械创新比赛群,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都纳入到群中,同时特别鼓励卓越计划班学生参加该群。通过该群,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了一个良好的贤交流平台。此外注重发挥学院专业覆盖面宽,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设立了地大机器人创客协会,将学院里机械工程、电信工程、通信工程以及工业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吸纳到该协会,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学生们在彼此的协作和竞争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跨专业的知识,拓展了机械、电子与模型制作方面的实用技能,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Y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我们认为搞好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是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促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一个有效性的保障,其成效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渐次显现。

参考文献:

[1]冯艳,李玉龙.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育,2010,(7):4-5.

[2]侯永峰,武美萍等.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2014,(3):1-6.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魏军英,王静,王吉岱.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学,2014,(3):14-15.

[5]孙岩,刁鸣,江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116-118.

[6]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7]余国江,姜海,徐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The Research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bout Subjects Competition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of Excellent Mechanical Engineers

ZHANG Meng,LI Bo,LIU Qiang,KANG Hong-mei

篇8

化学化工科技查新是以信息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化学化工科技信息资源为基础,运用文献检索和情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评价化工专业方面的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及奖励、专利申请、技术咨询等的新颖性或先进性提供客观事实依据的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科技查新过程中,信息检索是工作关键。尤其是化工查新课题具有物质种类繁多、合成工艺复杂、指标参数多等特点[2],所以要想快速高效检索并查询相关文献信息,达到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就需要在检索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以控制检索过程。

1 化学化工科技查新的新趋势

1.1 化工查新时间相对集中且查新申报多不成熟

近年来,化工相关课题立项和科技报奖,均以科技查新报告为基础材料,增加了科技查新申请数量及广度深度,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集中在每年的5月和10月,课题申报人员多未经专业查新培训,委托单的填写及查新配合均有一定难度,查新员撰写报告的时间最多不到一周,给查新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1.2 科技查新在概念上容易与文献检索及专家评审混淆

文献检索是提供文献线索和原文,不需要对课题进行分析评价。专家评审是依据专家本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对被评对象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等做出综合分析。查新有年限、范围和程序规定,有查全率、查准率的要求,并得出客观性和鉴证性的查新结论,可以为专家评价科技项目提供系统、准确、客观的依据,有效地提高专家评审的准确性。

1.3 化学化工查新特点

在查新检索课题中,有关化学化工专业的课题占有较大比例,化学化工行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殊性,如制备工艺繁琐、原料及产品性能种类以及化学命名多样化等特点,往往会因漏检、误判造成虚假新颖性或将成果错误地否定,因此查新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化工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查新方法。

2 化学化工科技查新数据库探讨

2.1 中文数据库的选择

中国化工文摘数据库(HG-WZ)万方;中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CBD-D);维普石化资源系统;中国化工产品供需厂商数据库(CPEDB);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CSTAD)等。

2.2 外文数据库的选择

除美国化学文摘(CA)、分析文摘(AA)、金属文摘(METADEX)、环境文摘(EA)、文摘通报等大家熟知的数据库外一些较专业针对特殊领域收录的数据库如橡胶、塑料、粘合剂与多聚物(RAPRA)、包装造纸印刷出版与无纺工业文摘、世界纺织文献还有诸如纸化学文摘、石油文摘、工程材料文摘、腐蚀文摘、世界表面涂层文摘、陶瓷文摘等对化学化工查新检索的补充也尤为重要。

2.3 网络数据库的选择

网络资源是近几年来广为应用的一种信息资源。对从事化学化工科研的人员而言,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以下网站资源能给查新人员开展文献检索提供有利的帮助:全球化工网(Chem Web)、美国化工工业网(ChemIndustry)、化学数据库搜索引擎(ChemFinder)、全球化工产品供求及价格网(ALLCHEM)、欧洲(ChemExpo)网、亚洲化工电子商务网(ChemCross)等。

2.4 参考工具书的选择

除网络数据库的补充外,化工参考书的运用也尤为重要,以下是常用工具书:《新编化学化工大词典》、《精细化工辞典》、《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中国食品工业大词典》和手册《CRC化学和物理手册》、《无机精细化学品手册》、《合成橡胶工艺手册》、《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兰氏化学手册》。充分运用此类书籍能够起到化工查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新形势下化学化工查新服务的新对策

3.1 充分利用化学化工科技查新资源

利用搜索引擎为文献信息检索,特别是化工类新产品的查新检索提供了有利的补充,常用的中文网络检索引擎有:百度、Google等。检索到相关化学文献后,可以依据查新需要对文献进行选择,按相关度分为密切相关文献和一般相关文献,原则上密切相关文献都应全部调取,一般相关文献可以从不同方面选取几篇。

3.2 科技查新人员专业的局限性的优化组合

科技快速发展应用型科研项目向跨学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课题因函盖面广,隐性词多,查新容易偏颇,而科技查新报告是查新机构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具体反应,是从文献检索分析、管理到综合评述整个查新过程的质量体现。客观上,查新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在文献筛选对比分析基础上写出的查新结论也很难令管理部门、评审专家和委托方三方都满意。主观上,因有些查新人员受专业背景和检索技能的局限,无法把握课题项目关键。

跨专业查新使查新员对课题内容理解泛浅,无法掌握课题项目关键技术中蕴含的新颖性,查新结论自然比较肤浅。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课题拆分再汇总的方法。即将课题按查新点的专业具体划分给诸如偏重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边缘化学等多个领域的查新负责人,这样有的放失的工作,能保证查新质量,提高了查新速度,最后对报告进行汇总,对有征意的课题可开研讨会进行解决。

3.3 化学化工科技查新统一标准

2000年12月《科技查新规范》的出台使全国查新工作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提高查新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近几年的查新实践来看我们还需补充和完善,以满足当今查新工作的发展需要。没有标准就没有评判的依据,会直接影响查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审核员也要注意平时对化工边缘科学专业知识的积累,把握好最后一道关卡。

化工专业科技查新是化工技术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扩大化学化工科技查新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化学化工科技查新服务对客户文献情报需求的满意程度。

总之,信息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化工专业科技查新是化工技术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公众科技查新意识的提高才能促进科技查新事业的发展,使科技查新面向社会、面向科技、面向经济,为科技进步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决策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沪卫.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张福田,韩学岗,等.化工科技查新的心特点和策略研究分析[J].山东化工,2009(38):26-29.

[3]李清.化学化工科技查新方法研究[J].上海化工.2010,35(11):27-30.

[4]刘国俊.化学化工课题科技查新质量的控制[J].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11-0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本科院校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它是后续实验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计划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由于环境、条件及运行模式的限制,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创新和应用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和发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由地方各专科学校在合并整合的基础上升级形成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实验设施比较落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扩大招生,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础薄弱的状况,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大学一年级的重要专业基础实验课,目前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就难以反映到实验教学中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21世纪化学科技人才,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 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体系重组、内容贯通”的原则,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加强无机及分析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核心,从实验课程结构、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进行改革与整合,形成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基础知识型到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3 整合与优化实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构成新建本科院校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涵盖无机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包括常用化学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重要化学原理的验证,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共性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必备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重在训练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的状况,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比例,增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知识讲解的实效,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容量和教学效果。在实验仪器方面,积极推广微量操作技术与方法,对于投资较大的实验,部分开设“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难于理解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5 增开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内容除了反映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外,增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实验。在实验类型上不仅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选做实验的数量,而且内容不断改进、充实、丰富和提高,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扩展的余地,实现学生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培养,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实施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针对学生各人的志趣而设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实验题目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生的科研项目,选择优秀的学生到科研实验室,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实地参与科研实践,学生自愿组合,自由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加科研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研究、总结和报告,并积极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受到科研的全程训练,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7 完善实验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等内容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实验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加强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实验考评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代之实施一套闭卷+开卷+课程论文等多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方法,考试重点从获取知识量向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转移。采取平时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评采用实验操作考核、实验理论笔试与实验操作考核、命题试验考核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测试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

8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积极改革,开拓创新,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力度,探索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学人才。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5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用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进行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已经成为现实,而且是所有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不断变革,以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验类课程,适应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需要。北方工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文理兼融的综合性大学,非常重视实验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领域已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建设。

一、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是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类人才。由于会计类软件的普及和发展,企事业单位普遍都采用了软件进行记账、核算和报告管理。会计软件操作和使用已成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一般会计类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社会各类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要求角度,主要分为三类需求:第一类是对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需求,例如会计记账与核算、报表编制与输出、账套审计与查询等,这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第二类是对会计软件管控技能的需求,例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财务管控、资金集中管理等,这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管理技能的需要;第三类是对会计软件设计与研发的需求,例如财务软件设计与研发、Excel财务开发技术、XBRL网络财务报告等技能需求,此类需求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是对高级会计信息化技能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3.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接受情况,分批逐步建设,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案例和实验软件。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由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是要突破会计知识体系的界限,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等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进行创新型课程的探索,从教学角度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会计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加深和巩固会计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通过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经验和知识,形成以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其他实验资料等为一体的实验教材建设;(4)通过体验式教学搭建仿真教学平台,通过仿真企业环境、财务管控流程、会计核算流程、软件开发流程,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控制。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并最好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跟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2.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尝试。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与竞赛相结合。通过组织并参加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结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体系在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基础上,定位于服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理论课程,结合会计信息化前沿,规划和设计相关实验课程,并且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切实提升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最终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信元,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推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6-25.

[2]刘梅玲,朱学义.《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控制点探析[J].会计之友,2010,(1):117-118.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1年度商丘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1.绪论

当今中国的城市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城市自身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规划的使命与内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城市规划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也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故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模式也应该相应调整,构建产学研的教学平台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上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强度和力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产学研结合型城市规划教学改革的意义

由于城市的外部条件、内部结构都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课程设计教学中很难人为虚拟地给定和假设,采用虚拟设计题目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只有通过产学研教学平台的构建,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中来深入研究,才能掌握城市的内在规律和演化趋势,才能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的判断①。

2.1 有利于克服城市规划教学中脱离国情与城市发展现实的弊端

城市规划专业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历史等各方面,学生只有通过产学研平台全面参与规划设计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才可能全面了解城市的演变、发展、建设等各方

面的实际情况,对目前城市规划教学中主要来自西方的相关理论加以修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城市观和规划设计观。

2.2 有利于复合能力人才的培养

产学研结合型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视绘图表现能力而忽视前期分析、规划设计理念、综合协调能力的弊端;同时也解决了理科院校偏重宏观理论,动手能力较差的弊端。将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复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③。

3.产学研结合型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上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强度和力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问题正是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的制定。

3.1 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1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实践也是其课程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环规学院现今在实践教学体系模式上毕竟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基本上靠学生自己或者家人帮助联系;实践环节太少,只开设了城市认识实习。

3.1.2 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衔接不畅

环规学院参照其他经验比较充足、办学时间较长的同类院校,开设的理论课程较为系统,但是在集中讲授理论课后,并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与相应的总体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等课程设计衔接不畅,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无法吸收、消化和运用,从而导致做课程设计时无所适从。

3.1.3 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环规学院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年轻教师的经验不足,接触案例较少,造成规划理论教学抽象,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加之规划设计课程主要由外聘教师担任,目前具体实践活动虽初步开展,但仍不尽人意。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的难以相互沟通,加剧了理论与设计的脱节。

3.2 产学研结合型的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3.2.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1)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聘请设计院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来学院授课,并定期邀请资深人士举办讲座,通过他们多年的从业感受影响、教育和激励学生,让们知道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他们及早明确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

(2)建立实习基地

环规学院与商丘市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已经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等一批项目。还应积极联院商丘市各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局以及大型的房地产公司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3.2.2 增加课程设计的比重。

课程体系调整后,增加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并要求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让学生由方案临摹、前期调研、方案设计、计算机制图全程跟进,以掌握一个完整的设计程序和方法。

3.2.3 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的"填鸭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构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对等、相互启发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多讲实例。大胆吸收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索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一的"填鸭式"模式,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

4.结语

产学研结合型的教学体系改革已经被证明是整合、提升城市规划理论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产学研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讲好理论课,还要在工作之余多做项目以加强自己的实战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且教师要具备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的能力,养成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J].城市规划汇刊,2004(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