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2 02:40: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学校安全教育

篇1

1引言

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1]。高校是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当前内外因素复杂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宽广,才能适应当前内外因素复杂的时代背景。加强重视并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确保高校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任务。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2.1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时空有限

2011年6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区高等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的通知》,要求全区各高校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三进”工作,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其中,要求学分不得低于2学分,学时不得少于24学时。这一文件旨在要求高校加强重视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建设安全文明校园,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有着特定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时间都用来组织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只能是在有限的时间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即使是走进课堂,课时也较少,甚至在有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至今未走进课堂。

2.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得不到相应重视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事关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要靠国家、政府机关和学校内部保卫组织的力量,还需要每个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护。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文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群众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防范能力。”但现实中,真正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只有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重视,不关心是一种普遍现象。

2.3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途径的局限性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安全教育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其他的课程教学,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知识,但安全教育如安全防范技能、防诈骗、防身术、应急逃生等技能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所以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安全技能的途径相对受限。

2.4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安全教育专业知识不强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一般由辅导员,各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学生工作处行政人员,保卫处员工等组成,学校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缺乏相关专业人士对该师资队伍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使得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得不到安全教育专业知识的提升。

2.5安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实中,涉及安全教育类的课程只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单一,而且课程得不到重视,课时太少,设置不科学。

2.6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就广西区内大部分高校而言,安全教育教材使用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该教材部分教学内容未能体现时代要求。新的信息技术平台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新的影响。比如随着微信的流行使用,学生开微店、微信购物、微信抢红包、嘀嘀打车、网络贷款等相关安全事故案例时有发生,教材未与之与时俱进。

3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格局模式创新路径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以上问题分析,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空延伸、扩展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从构建课内、课外安全教育格局着手,延伸和扩展安全教育教学时空,使安全教育工作得到全面落实。笔者从实践的视角,探讨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格局的创新路径,为高校构建安全稳定文明校园提供实践经验和新的思考。

3.1构建课内安全教育格局的路径

构建课内安全教育格局主要是通过增设安全教育类课程构成,即,“进课堂”的安全教育课程化单一为多样。(1)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针对专、本层次的学生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为,专科:24学时,1.5学分,学制贯穿大学三年学习生涯;本科:32学时,2学分;学制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生涯。教学内容涉及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2)开设《入学安全教育》。新生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对新学校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了解等原因,容易上当受骗,因而新生入学阶段是往往是安全事故高发阶段。因此,针对新生开设《入学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入学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周,6学时,0.5学分。教学内容主要是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校园安全常识、防传销、防诈骗、防消费陷阱等。(3)开设《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开设《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安排在师范生即将毕业实习的学期,36学时,2学分。其教学目标是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安全与健康保健知识,掌握培养小学生安全与健康成长的相应教学技能,从而能够教授小学生增强安全与健康意识。教学内容涉及小学生安全教育、小学生健康教育、小学生安全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抓起,为中高等教育阶段安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构建课外安全教育格局的路径

构建课外安全教育格局主要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延伸和扩展有限的安全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加强和全面落实安全教育。(1)成立高校安全委员会。成立高校安全委员会是实现高校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学校安全发展、确保学校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目的是更好适应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高效统一的校园安全体制,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高校安全委员会由校长、学校党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以及各二级学院主管领导组成,该委员会定期开展由安全委员会会员出席的“安全接待日座谈会”,听取学生的安全诉求,回答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学生利益诉求,统一学生思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学生工作处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和安全委员会决议,与保卫处、后勤处、教务处、财基处等部门组成联动机制,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把解决问题落实到实处,以此推进学生安全教育工作。(2)重视安全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保卫处、后勤处、学校党、(团)组织等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管理机制上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校党办、学生工作处、保卫处负责,教务处、后勤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团委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层层落实;辅导员、专兼职老师、学生管理等人员都应参与其中,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格局。(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安全理论知识和业务培训,组织安全教育技能资格考试,安全教育教师须通过业务培训并取得安全教育技能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4)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定期召开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研讨和分享,推广先进的经验和工作方法,从而促进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完善和加强学术交流。(5)成立安全咨询室。大学生中除了存在共性的安全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安全问题却是千差万别的。为了对症下药,使安全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还应当建立大学生安全咨询机构,开展安全咨询服务活动。安全咨询的范围包括帮助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依靠有关组织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等。(6)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与当地国家安全局、医院、普法办、计生办、疾控中心、交通局等单位通力合作搭建安全常识宣传平台,利用该平台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7)开拓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安全防范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溺水自救、突发疾病自救等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高校可以和当地公安、消防、地震、卫生等相关单位联合,通过组织模拟训练、实地演练等使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8)建立安全教育工作表彰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工作表彰大会,通过表彰大会对一年来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推广。(9)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积极利用校报、板报、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宣传安全知识和提供安全信息咨询;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微电影大赛、“防诈骗²防传销”小品演出比赛等各种活动,通过体验和实训使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深刻领悟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0)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组织教学,集体备课、组织公开课、组建团队教学,整理汇编发生在校内外的安全事故案例辅助教学,研讨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11)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学习“形势与政策”,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深化对国情、区情、校情的认识,树立爱国情怀、报国之志。(12)节假日安全教育。针对“五一”、“十一”、“壮族三月三”长假和寒、暑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交通安全、保密安全等教育。要求各二级学院认真做好节假日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学生节假日去向排查工作、做好学生收假返校情况统计。(13)周末值班制度推动安全教育。安排学校行政人员周末留校值班,并贯彻落实“周走访制”,即在带班领导的领导下,值班人员周末走访校园及学生宿舍,排查安全隐患。(14)毕业生安全教育。学生毕业离校前,加强毕业生离校前思想、纪律、行为教育。针对毕业生的特点,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围绕抵制传销、就业、实习等内容开展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

4结语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坚持以大学生安全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校园安全是安全教育的基石和归宿。通过构建课内、课外安全教育格局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助于延伸和扩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时空,使安全教育工作得到全面落实;有助于创新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促进校园安全稳定,确保高校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国社会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篇2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当前,有绝大多数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还是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安全教育缺乏主动性和多样性,仍有不少高校仅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高校安全教育多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传统方式,尽管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安全教育,限制了安全教育的效果与发展。二是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这项工作主要落实在学工处或保卫部门,还没有充分调动广大的教职员工共同肩负起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责任。三是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方法不当,内容过于单调。

二、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都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自觉遵纪守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2)维护大学生自身安全、健全人格的需要。在校的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有关的安全知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和能力,一旦遇到危急情况,便感到无所适从,极易发生安全问题。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自理能力比较差,安全防范意识较弱,思想单纯,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可以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懂得如何预防各种安全事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适应当前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需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制度的深化,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在不断转变,人才培养从过去的单一性向多方面发展,校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的道路,大学生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这些环境都让大学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地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工作。

(4)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种政治力量斗争错综复杂。在高校校园内,一些不法分子在校园内进行盗窃,对大学生实施诈骗。另外,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呈上升趋势,打架、盗窃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宿舍内违规使用电器引发火灾等校园事故也不少见,这些现象都严重危害了高校的安全稳定。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各高校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针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积极地开展这项工作。

(1)不可忽视的入学教育。现今,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刚进校时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大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弱,一旦遇到安全方面的问题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新生刚入校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使他们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使他们尽快地融入新的校园,适应新的生活,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2)把安全教育课程引入大学课堂。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危害的程度也大大增加。因此,全面系统的课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多高校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利用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进行安全教育,这些做法都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在高校系统地开设安全知识课也很有必要。在课堂上,利用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卫生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加强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学校的稳定。

(3)必不可少的日常教育。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思想上对于安全隐患容易出现松懈、麻痹、大意,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举办一些安全知识竞赛和技能活动,引导学生来关注安全教育问题。在校园内,可以通过张贴标语、告示、安全标识,使学生在寝室、教室、食堂、校门等公共场所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同时,也使学生提高了安全警惕,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举办一些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防范技能;也可以组织主题演讲等活动,普及安全方面的防范知识,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

篇3

(一)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把安全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是对于网络安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曾查询了济南市一本科高校办公系统上的一年内关于安全的所有正式通知,包括加强春季安全大检查、五一、暑假、国庆节、元旦及寒假前等安全工作的通知,竟然没有一项提及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欠缺。

(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

安全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安全教育亦是如此。但是,目前高校的网络完全教育更多地进行表面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口头陈述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以及怎样防范事故发生,几乎都是从理论层面开展教育,缺乏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教学,更没有针对学生的性别、专业、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这样的教育内容刻板老套,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自然也不会入耳入心。

(三)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介入方法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大都是由班主任、辅导员或班委通过班会、QQ群、飞信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会让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大学生缺少主动性,仅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而失去受教育的信心和乐趣,导致目前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效果较差,学生入耳但不入心,各种网络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具有相通性

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摆脱困境,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正是让大学生摆脱现存的或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困境,摆脱危难,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其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最终促进社会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优势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通俗来说就是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其所处的困境,还要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的潜能并促进其提升社会适应性。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站在新技术、新思想前沿的群体,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处于这个阶段的群体有其独有的特点。从社会因素来看,在校大学生基本都出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相对富裕,对高科技的使用较为广泛。从家庭因素来看,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从小就倍受宠爱,导致多数在校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从个体因素来看,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民主平等,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掌握这些特点,因人、因时、因地施教。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无法解决大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而社会工作正符合这个要求。社会工作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在于其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总是将人放在首位,同时用整体观点来看待社会,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中的个人。

(三)社会工作介入可有效稳定学校和社会环境

安全稳定是各个高校努力追求的工作目标,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在网络不断冲击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背景之下,高校网络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带来伤害,而且对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安全教育则是一个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稳定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措施。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坚持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稳定的社会。将社会工作介入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网络安全教育起到稳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三、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新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普遍采用“一人讲、多人听”的灌输方式,把大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对象,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形式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不佳。而借鉴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将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集合,寻找学生中的“金点子”、“好办法”,肯定学生的潜能,逐步提升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四、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探索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

(一)个案工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个性化问题的解决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中起源最早、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强调个别化的原则,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内外资源,强调自决、尊重和平等。同时,坚持“人在情景中”,把学生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查,充分理解学生行为产生的背景,也就更能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种个性化的工作理念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等个体差异,对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社会工作个别化的原则,将网络安全教育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同层面、分门别类的因人施教,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到每一类学生的个体需求,开展个别辅导,提升教育效果。

(二)小组工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共性化问题的解决

小组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学习到小组经验,并建立起良好的朋辈支持网络,这种朋辈间的支持远比教师的教育引导更为有效。同时,因为小组工作强调在达成小组目标的同时完成成员个体的转变,更适合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多采用集体辅导、课堂通知的方式。笔者了解到,学生对这些形式兴趣不大,更希望通过角色扮演、示范教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演练。所以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借鉴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教育活动,比如编写网络安全教育剧本,组织学生设计剧情进行角色扮演,亲身演练各种危机状态。同时,还可以根据各种网络安全隐患开展不同的学习小组,比如网络交友安全小组、网络交易安全小组、网络信息安全小组等,通过这种朋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和支持,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社区工作方法有助于整合校内校外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在学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更应强调学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等学工人员实施,还需要积极协调校内、校外资源,努力扩展网络安全教育的空间和范围。在校内,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统一领导,设立网络安全监督部门,培训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人员等。其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推进“全员育人”的工作思路,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网络安全教育除了依靠高校之外,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整合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邀请社区内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网络警察等专业工作者,结合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案例和自身的工作感悟,到校开展网络安全方面的专题教育。

作者:李霞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彭阳慈航.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3.

[2]邬萍.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以东胜新园社区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给中医药院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1]。在学生中开展基于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对于中医药院校防范和科学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实现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国内基于突发事件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证研究缺乏[2]。本研究旨在以广州中医药大学部分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分析中医药院校开展基于突发事件安全教育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措施,以期增强中医药院校开展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文本分析和访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对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预调查阶段,以打印文本的方式随机抽取50名学生填写问卷,根据预调查反馈的情况对问卷的条目设置和具体表述进行修订。正式调查阶段,以打印文本的方式,采用统一指导语,无记名答卷,及时收回和进行统计。

2.2研究对象

从该校的一、三年级学生中按学号随机抽取共300名。其中,一年级学生150名(男生75名,女生75名);三年级学生150名(男生75名,女生75名)。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96.33%。

3研究结果与结论

3.1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

选择“经常有”的有29人,占10.03%;“偶尔有”146人,占50.52%;“很少”96人,占33.22%;“趋近于0但有”18人,占6.23%。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以下简称“受访者”)所在学校、院系、年级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或课程的频率不高,可能只是将主要教育教学力量投放在中医药专业教育上,而没有将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常规工作来抓。

3.2对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态度

3.2.1对大学开设关于安全教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选修课程必要性的认识

选择“有必要”的有199人,占68.86%;“无所谓”64人,占22.15%;“没有必要”26人,占9.00%。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此总体上持积极态度,但有将超过30%的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没有必要的消极态度,对安全教育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3.2.2对大学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必要性的认识

选择“有必要”的有233人,占80.62%;“无所谓”52人,占17.99%;“没有必要”4人,占1.38%。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此总体上持积极态度,但有将近20%的受访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没有必要的消极态度,对掌握应急处置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3.2.3认为在校园“第二课堂”中,比较有效的突发事件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该条目为多选题)

各选项的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依次为“宣讲会或讲座”218人,占75.43%;“主题班会”154人,占53.29%;“参观展览”153人,占52.94%;“知识竞赛”123人,占42.56%;“征文或演讲”69人,占23.88%;“其它”59人,占20.42%。超过50%的参与问卷学生对宣讲会或讲座、主题班会、参观展览等形式较为认可,而对征文或演讲等较为深入和难度较大的形式认可度不高,说明受访者深入参与安全教育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意愿不够强。

3.2.4对大学开展基于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该条目为开放式问题)

共有82名受访者(占28.4%)共提出85条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2)丰富教育的形式;(3)加强安全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4)开展模拟演练。

3.3学习安全知识的途径和态度

3.3.1了解处理突发事件方法的渠道(该条目为多选题)

在“学校老师”“家人朋友”“书报、电视等新闻媒体”“各种宣传活动”“网络”“其它”等6个选项中,同时选择6项的有30人,占10.38%;5项63人,占21.80%;4项52人,占17.99%;3项60人,占20.76%;2项51人,占17.65%;选择1项33人,占11.42%。各选项的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书报、电视等新闻媒体”224人,占77.51%;“网络”211人,占73.01%;“家人朋友”200人,占69.20%;“学校老师”182人,占62.98%;“各种宣传活动”153人,占52.94%;“其它”48人,占16.61%。该结果表明受访者获得安全教育相关资讯的渠道相对单一。同时,“学校老师”选项排第4,位于“书报、电视等新闻媒体”“网络”和“家人朋友”之后,提示中医药院校在学校、院系和班级等各个层面在突发事件宣传教育中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3.3.2对学习安全知识和参加安全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评价

选择“非常重要”的有128人,占44.29%;“比较重要”126人,占43.60%;“一般”28人,占9.69%;“不太有意义”6人,占2.08%;“完全没意义”1人,占0.35%。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学习安全知识和参加安全教育活动重要性认同度、重视程度较高,但个别学生表现出消极态度的现象需要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3.4对突发事件相关资讯的了解程度

3.4.1对属于大学生突发事件情景的认知情况(该条目为多选题)

在“盗窃事件”“交通事故”“运动损伤”“实习伤害”“传销工作”“非法游行聚集”“旅游遇险”“食物中毒”等属于大学生突发事件情景的8个选项中,选择8项的有46人,占15.92%;7项25人,占8.65%;6项38人,占13.15%;5项52人,占17.99%;4项49人,占16.96%;3项56人,占19.38%;2项20人,占6.92%;1项3人,占1.04%。各选项的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交通事故”253人,占87.54%;“旅游遇险”228人,占78.89%;“食物中毒”222人,占76.82%;“运动损伤”205人,占70.93%;“盗窃事件”167人,占57.79%;“实习伤害”144人,占49.83%;“非法游行聚集”112人,占38.75%;“传销工作”110人,占38.06%。该结果表明受访者中认识到上述8个选项均为突发事件情景的低于20%;没有1个选项全部受访者认为是突发事件情景,最高的仅为“交通事故”占87.54%,受访者对突发事件的知晓度有待提高。

3.4.2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相关管理制度的了解情况(该条目为多选题)

在《广东省教育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4个制度中,曾阅读4项的有5人,占1.73%;3项16人,占5.54%;2项40人,占13.84%;1项51人,占17.65%;4个制度全部没有阅读过的有177人,占61.25%。受访者了解各制度的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69人,占23.88%;《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58人,占20.07%;《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50人,占17.30%;《广东省教育厅〈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26人,占9.00%。受访者对有关管理制度的了解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药院校安全教育内容中相关制度教育的相对不足,同时学生从制度层面了解和认知突发事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

3.5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评价

选择“非常大”的有66人,占22.84%;“比较大”115人,占39.79%;“一般”96人,占33.22%;“影响不大”11人,占3.81%;“没有影响”1人,占0.35%。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总体上持积极的态度,但有待进一步强化,各中医药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安全教育中的正面、积极作用。

4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建议

4.1以中医学“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为指导[3]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机制

一是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有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育人功能[4],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渗透讲解,强化学生防范突发安全事故的意识。二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安全教育的内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寓教于乐中加强对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活动,将安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学分管理,提高学生参加安全教育的积极性。三是重视充分利用教学区、生活区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宣传媒介,展示安全保卫相关工作部门的情况和最新的应急处置知识。

4.2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安全教育的开展

一是充分利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学科资源,在专业课程教育,如急诊、外科、骨科、护理等相关课程和临床、实验室实践操作中渗透应急处置的知识,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二是利用中医药院校中设立的经管、人文学科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内容可涵盖应急事件处理、公共安全政策法规等内容[5],和中医药学科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4.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汇聚新媒体教育资源

一是根据当代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的特点,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开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阵地[6],例如有的学校已开通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师生推送安全资讯。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校园网、新媒体等传播“未病先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中医药文化,提升学生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二是搭建安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中医药院校应以大学城、校际联盟等为平台与兄弟院校建立资源共享渠道,内容可囊括已有突发事件的回顾、总结、分析和启示,应急工作机制和具体方案的汇编,丰富师生获取相关资讯的渠道。4.4立足实际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一是针对中医药院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这一情况,定期集中对工作人员进行危机知识、应急能力的培训,增强其危机意识。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方法,使有关工作人员有效获得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7]。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工作人员到外单位参观学习,及时汲取和推广校外的先进做法。三是安排工作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开展自学,不断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高校一旦发生火灾,影响力大、涉及面广,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高校屡发失火事件,造成一定损失。通过对高校火灾事故原因的了解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知识的不足是导致高校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加强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基于工作经验的总结,对现状展开分析,然后指出存在问题和原因,最后通过个人思考提出对策,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本文尝试将行为安全理论引入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获取第一手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期望能更加科学、准确地找到问题关键,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更好开展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提供参考。

一、行为安全理论概述

(一)行为安全的定义

行为安全理论(BBS,BehaviorBasedSafety)的基础是行为分析理论,是基于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科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能够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培养安全习惯和安全意识,促进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水平的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1]。目前,业内对行为安全的含义、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应用效果的看法很不一致,总体认为行为安全理论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对行为人不安全行为进行观察统计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安全的关键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渐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帮助行为人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习惯,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水平。

(二)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

1.作用范围

根据行为安全理论,造成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动作”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而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的不安全动作”。因此,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策略是消除人的不安全动作,但这在实际中较为困难,因为不安全动作的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与动作产生者的安全意识、行为习惯和所掌握的安全知识都密切相关,这些相关要素又与动作产生者所在组织的教育管理有关。行为安全理论将行为安全当作一整套事故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来看待,它认为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可以通过组织行为对其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2.实施流程

行为安全管理的实施模式是建立在前因—行为—后果的基础上的,旨在改变人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使这些“不安全”的行为不再发生[2]。行为人表现出的行为的前因是导致行为发生的个人习惯和思维等要素,后果是行为所导致的具体结果。行为安全管理的实施流程具体分为识别关键行为、收集行为数据、提供双向沟通、消除不安全行为四个步骤[3]。

二、行为安全理论在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根据海因里希的事故统计,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0%的事故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仅有2%的事故是由不可控因素造成的[4]。这些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大部分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可以通过安全管理来避免,这一统计结果也适用于分析大学生消防安全事故,因此,运用行为安全理论指导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防安全事故致因链模型

笔者根据行为安全理论,结合大学生消防安全事故成因,提出大学生消防安全事故致因链模型(如图1)。如模型所示,大学生的不安全动作直接导致火灾事故,或者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而导致火灾事故;引发大学生不安全动作的根本原因包含两个方面:即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和消防安全知识不足,消防安全意识是指对消防安全事故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受伤害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消防安全知识是指与消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处理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什么是消防安全隐患、如何扑灭初起火灾、如何进行逃生疏散等,这些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如何发现、处理消防安全隐患和在突发火情时的应急表现。

(二)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实施流程

结合大学生消防事故致因链模型和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方式、目标,笔者提出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实施流程图(如图2)。根据流程图,首先要确定教育的重点环节,即找到大学生在检查消除火患、处理初起火灾、应急疏散逃生等方面的意识和知识上的薄弱点;其次,通过研究分析,找到解决这些薄弱点的方法,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沟通、优化,最终达到减少大学生不安全动作,从而遏制高校火灾事故的目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使论文更具科学性和广泛性。

三、问卷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在福建省内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中随机发放1028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11份,有效率为98.34%。其中男生608人,女生403人;一年级390人,二年级312人,三年级255人,四年级54人。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笔者在查阅有关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行为安全理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与相关专家和管理老师交流,编制《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情况调查问卷》,选取反映大学生在检查消除火患、处理初期火灾、应急疏散逃生等方面的意识强弱和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并单独设置考察学校宣传教育实效方面的问题。

(二)结果分析

1.检查消除火患方面

在“是否会判断灭火器属于有效状态”、“是否会留意宿舍或其他校园场所的逃生路线”、“是否知道宿舍或其他校园场所消防设备的摆放位置”等问题,分别有25%、30%、20%的大学生选择“会”或者“知道”。通过访谈发现,较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不会遇到火灾事件,没必要关注这些设施设备,也有部分学生反映校园内很少见到疏散路线图、灭火器标示等指示性标牌。在“是否会关注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一题中,只有15.33%的大学生选择“经常关注,并要求别人注意”,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了“偶尔留意”或者“不懂如何关注”。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普遍对哪些是消防安全隐患、消防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后果不甚了解。在“您对在宿舍内使用违章电器的看法”一题中,有66%的大学生选择“存在隐患,不应该使用”,可是,在“是否在寝室使用过违章电器”一题中,高达62%的大学生选择“使用过”。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使用违章电器是为了烧水、做饭等,他们也反映学校存在诸如开水房偏远、食堂定时关闭等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同时,学校对于使用违规电器的惩罚力度没有构成一定威慑。以上结果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火灾忧患意识不强,对消防安全隐患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什么是消防安全隐患认识不足;部分学生侥幸心理较强,为图一时方便,依然使用违规电器。同时,通过对调查数据交叉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关注身边消防安全隐患的主动性呈现下降趋势,而使用违章电器的和对此行为存在错误认识的人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高年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较淡薄。

2.处理初起火情方面

在“发现初起火情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电器或线路着火,您认为应该首先做什么?”、“发生火情时,您对报119火警的态度是什么?”等问题中,80%左右的大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选择。但是,在回答“面对初起火情时,您认为自己是否会使用消防栓、手提式灭火器灭火”、“是否会正确报火警”等实操层面的问题时,高达56%、4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会”或者“可能不会”等否定性选项。这说明大学生了解处理初起火情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实操技能,一旦遇到初起火情,很难在第一时间予以正确处置。通过交叉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认为自己会正确使用灭火器灭火和报119火警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大学生在校时间越长,所参加的实操演练和教育活动越多有关系。

3.应急疏散逃生方面

在“逃离火场时,突然想起遗漏某个重要物品,您会怎么做?”、“您觉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哪个?”、“若所有的逃生路线被大火封锁,您认为该怎么办?”、“您认为哪些是火场逃生的正确方法?”等问题中,75%以上的大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选择。但是,在“若遇到火灾,您觉得您是否能够运用疏散逃生知识从火场逃生?”一题中,高达58%的大学生选择“不能”或者“不好说”。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各年级大学生对疏散逃生知识的掌握水平相当。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媒介丰富,大学生在入校前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渠道较多,一旦形成潜意识就会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能够在理论上掌握应急疏散逃生知识,但是需要在演练实践中提升运用能力,否则他们没有信心运用这些知识处理消防安全突发状况。

4.宣传教育效果方面

在问卷调查中,88%的大学生认为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重要,大一学生群体中有92%选择“重要”,其他年级学生选择“重要”的比例都在84%左右。但是,仅11%的大学生知道消防“四个能力建设”和“三个应知应会”这些基本消防安全知识。说明大一时期是大学生对消防安全最重视的阶段,同时,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够普遍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在消防安全概念和内涵上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形成认知体系。大学生认为大学最需要加强的消防安全教育内容前三位依次是面对火情时候如何处理、哪些行为存在消防隐患、灭火器材如何使用。大学生最愿意参加消防安全教育的形式前三位依次是参与消防实战演习、以消防宣传为主题的学生活动、案例警示教育。在开放式问题中,“多开展实践操作性的演练”是大学生为改进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所提最多的意见,可见大学生最愿意接受实践性强的教育活动。

四、对策建议

根据行为安全理论,结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在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火灾忧患意识较差;检查火患能力较弱;处理初起火情实操技能不足;随年级升高消防安全意识降低;消防安全教育实效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紧抓新生入学关键期,强化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在入学阶段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都处于最高水平,在这一阶段接受的教育效果将有效辐射大学生未来的校园生活。高校应大力提高这一阶段的消防安全教育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开展新生入学消防安全知识考核;在新生教育读本中加入包含消防安全教育的部分;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新生联络员在新生入学阶段,为新生讲解防火安全知识;在新生集会中播放相关教学视频或典型案例;还可以利用易班网、校园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和载体开辟新生消防安全教育专栏。在教育内容方面,既要体现对消防安全的压力传导,又要侧重于帮助大学生掌握“面对火情时候如何处理”、“哪些行为存在消防隐患”、“灭火器材如何使用”等具体知识,促进新生尽快形成消防安全认知体系。

(二)加强宿舍消防安全检查,消除侥幸心理

学生宿舍是高校火灾高发地点,也是加强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从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纪律性较强,在宿舍内使用违规电器的现象较少,但大学生使用违规电器的比例随着年级升高而明显提高。因此,在规范宿舍日常检查的基础上,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高年级学生宿舍消防安全检查,发现学生使用违规电器、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情况的都应及时处理,同时,对拒不改正和多次违规的学生也应给予适当处分,通过日常检查和纪律约束形成震慑,促进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识。相应的,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也应多深入基层,了解学生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尽力解决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5]。

(三)丰富校园教育形式,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结合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知道消防安全理论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够把这些知识变成消防安全实操本领,要实现从“知道”到“会做”的过程,最重要的还是增加实操演练。学校职能部门可以利用每年新生入学阶段、安全教育月、119消防日等关键节点,将灭火演练、疏散逃生演练等融入教育活动,并邀请公安消防部门进行现场指导,通过“以点带面”的效应传递,带动二级学院结合实际有效开展类似演练,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同时,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例如针对化工类学生、美术类学生、机械类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开展危化品防火、画室防火等专项消防安全实践教育。

(四)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积极性

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不能仅依靠学校职能部门,还需要依托学生群体自发开展活动,提升教育效果,从而达到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一方面,可以依托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指导他们结合实际需求,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作为学校正式教育或演练的有效补充[6],例如,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手抄报比赛、消防设备现场观摩、模拟火场疏散路线设计比赛等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挥学生志愿消防队、班级安全委员的作用,通过对他们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组织他们开展消防安全自查、消防知识宣传等活动,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带动更多周边学生关注消防、了解消防、重视消防。

参考文献

[1]王哲,白云杰.基于行为安全模式的煤矿安全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0,(3):72~75.

[2]任玉辉,秦跃平.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12,(12):138~140.

[3]余昌才.行为安全管理在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管理学家,2014,(2):284~284

篇6

一、建立学生校卫队的必要性

学生校卫队作为高校安全保卫群防群治组织的一部分,是维护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一支自治力量。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对于平安校园的建设具有很大意义。

(一)平安校园建设的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加大,各高校的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多,而高校保卫部门的力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加之,开放式办学以来,外来人员、社会人员等出入校园,外部不安全因素逐渐加大,学校周边的治安环境给高校安全工作加大了难度和强度。侵财案件也出现了新的手段、新的特点,隐蔽性强,难以防范。

虽然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道闸系统、门禁系统以及报警系统等技防手段不断完善,但这些手段往往用于案件的调查取证及事后处理,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案件的发生。建立学生校卫队,就是在学生中间安排的“眼线”和“间谍”,了解学生的动向,实现“信息能够快速获得,事态能够快速控制,问题能够快速解决”的目标。

(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是成为受害对象的主要原因。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制能力差,防范意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重,缺乏必要的自防自救、自我保护能力, 这使得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据调查,高校学生书包、手机等贵重物品被盗案件的发生,主要是学生直接将自己的贵重物品放在教学楼课桌上、食堂桌椅上或者体育场的休息座椅上,无人看管就离开自己的视线。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积极防范,发动学生校卫队大力进行校园安全的宣传教育,同时以自己为表率,使同学们真正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增强大学生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案件的发生。

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力量,使学生自身也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队伍的业余力量和有益补充,这对于发挥群防群治、预防案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校卫队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一)安全宣传员

学生校卫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一支有力的宣传队伍,除了宣传栏、展示活动等常规的宣传方式以外,还可以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内部,对校园安全知识、防火防盗防诈骗知识和有关的法律知识进行宣传, 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安全信息员

学生校卫队是获取第一线情况信息的重要来源。面对全校学生、严峻的治安形势, 校园内的各种安全隐患随时存在,保卫部门和学生部门往往难于及时、全面地发现和掌握这些情况。而学生校卫队则与同学们共同生活和学习, 在他们当中发现各种观念和不安定因素,及时反映到校保卫部门, 校保卫部门可以及早发现隐患,采取相应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校园执法员

学生当中有违法乱纪或学生的利益遭到不法行为侵害时, 学生校卫队能及时制止、或能对可疑分子进行盘问,有力地控制案件的发生。在食堂、体育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巡逻,在校运动会、晚会等大型活动中参加执勤,维持秩序,起到校园执法者的作用。

三、发挥学生校卫队作用的途径

(一)提高学生校卫队的素质

学生校卫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这支队伍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安全信息能否及时畅通。在队伍组建和人员选拔上, 应根据用人标准, 招聘选拔,平衡筛选, 把那些有责任心、警惕性高,具有较强的自我防范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要求上进、热心公益事业、勇于奉献自我的品质高尚者选拔到学生校卫队中来。同时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团队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的凝聚力,训练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忠于职守、坚持不懈,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细雨绵绵,都能为了校园安全这一个目标,团结互助,相互配合,拧成一股劲儿,在积极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同时,更加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工作理念,做校园的“安全卫士”小分队,为校园安全尽心尽责。

(二)加强对学生校卫队的教育培训

队伍建立起来了, 如何开展工作,效果好坏, 关键在于对学生校卫队的教育培训。高校应该将学生校卫队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不断加强对校卫队的培养和帮带,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不断地获取有质量、有价值的安全信息。

一是重视从思想上教育引导,让他们热爱这份工作,安心本职,通过明确意义、感情联络和经济上帮助,让安全信息员能够很快的适应这项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并较快的进入角色;

二是注重在业务上言传身教,搞好传帮带,教授其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径和程序,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形势通报、案例分析、参观学习、技能比赛等, 把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容为一体, 经常地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三是注意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坚持个别联系、个别要求、个别交流、个别指导。并时刻关心安全信息员学习和生活,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力所能及的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通过对学生校卫队的教育和培训,使校卫树立责任意识,在学习之余关注学校的安全动态,并通过他们提醒和引导周围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中来。

(三)构建安全信息沟通平台

信息畅通是学生校卫队发挥作用的基本保证,建立QQ群、微信群及微信公众账号,校卫队成员可以就一些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并随时上报保卫部门;同时推送相关的安全知识到微信公众账号,学生可以留言、讨论,搭建起与广大学生沟通的平台。

(四)完善激励机制

为确保学生校卫队发挥有效作用,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 给予表现优秀的队员表彰和奖励,以鼓励学生校卫队中的积极分子,激发队伍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总之,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建立学生校卫队,使他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安全从身边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并通过他们提醒和引导周围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潜移默化地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实际行动共同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2-0027-03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目标,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育以及日常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对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以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1]

一、发现问题

近年来,随着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安全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完善,2011年,我校还曾为安全教育分配了0.5个学分。目前公开发行的安全教育教材内容一般都涵盖了法制安全、实验(实习)安全、运动安全、饮食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求职就业安全、社交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救护常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等。然而,这些安全内容却并不是高校安全教育急需解决的。笔者曾对往年校园报警案件进行了整理(这些案件来源于公安机关警情通报),发现每年校园盗窃、网络诈骗给师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较大。以2013年为例,全年涉校案件73起,造成经济损失合计301444.99元,折算下来平均每5天就有4129.4元的损失(盗窃33起,案值161590元,占53.6%;诈骗38起,案值139854.99元,占46.4%),如表1所示。安全教育内容的面面俱到同高校多发的侵财类案件“一枝独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二、分析问题

(一)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是什么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效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但是怎样才算有效教学,是以达到设定目标为标准,还是以技能取向为标准或者以最终成绩为标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对安全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主要有: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安全教育手段落后和内容陈旧两个方面的原因[2];对于如何增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有学者从把握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平台、拓宽教育阵地四个关键点上提出了建议[3];对于改进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范式,有学者引入了物理学“效能”的概念,提出了內外结合的改进范式。[4]

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形式,安全教育是否有效并不是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或技能操作水平来衡量的,而是由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受到了人身侵犯或经济损失来衡量的,这一现象可以用公式加以说明,即100-1=0,意思是说日常安全工作再规范,在1起严重事件面前,所有的工作都是0。例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4年8月多起女大学生被害事件,人们在强烈谴责这些严重犯罪的同时,总会质疑大学生安全教育出了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要真实反映学生案件防范需求,量力而行,不贪大求全。二是效果明显,要让校园发案率有所降低。

(二)什么样的安全教育内容能引起学生重视

安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而学生安全意识的得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哲学上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套用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安全事件在头脑中的反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安全案例更有存在感,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研究在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对大部分普通大学生来说,未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不能给予他们直接的冲击和安全意识提高的正面刺激。对学生更多的刺激来自因财产安全意识薄弱、轻信他人、财务保护观念差等引起的身边发生的盗窃和伤害的事件。[5]

以往由于考虑到受害人心理影响,或者由于讲授安全教育的老师本身缺乏接警经验,以及对校园案件梳理不充分的原因,本校发生的真实案件没有在安全教育中得到详细的讲解,这也导致了某些诈骗案例在校园中“长盛不衰”。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一定是“校本”的,本校反复出现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保卫干部要通过认真分析,将手法相近或案发地点相同的案件进行归类,把握防范要点形成安全教育材料,通过学工辅导员将警情及时通报给学生。以学生身边的案例为内容的安全教育或许效果更好,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对如何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展开了行动研究。

三、实施行动

本次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教育实践中使保卫工作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由此做出具体的解释与指导。“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6]

(一)行动的实施与改进

本次行动研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5年7月,主要对73起案件进行分类,从中筛选、组织案例教学内容,并于9月份开始在学校安全教育中增加了对校园案件的讲解,相关内容还由学工处筹集经费印刷成册发放至每一个宿舍。截至2016年4月,从公安机关反馈信息得知,2016年第一季度发案30起(盗窃9起、诈骗20起、其他1起),比2015年第四季度37起(盗窃8起、诈骗28起、其他1起)的发案量有所降低,我校保卫处也因此获得了驻地派出所的奖励。通过对本阶段工作的反思,对安全教育提出两个方面的改善建议:一是案例需要更新。第一阶段主要案例来源于2013年校园案件,是否能反映出最近2年内案件情况有待验证。二是校园案例防范材料需要印发到每位同学手中。第一阶段由于经费有限,仅能保证每个宿舍一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拿到材料。

解决了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我们着手开展第二阶段行动。第二阶段持续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第二次入选安全教育的案例是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发生的315起校园案件,安全教育内容时效性更强,更能反映出案件变化。第二阶段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仍然主要是借助新生入学开办安全教育讲座,辅助发放印刷材料供学生自学。学工处增加经费预算,将辅助学习材料《安全警示录》由原来的每个宿舍发放一本改为每位学生一本。

(二)行动结果与实效性的检验

2017年1月,针对我校2016年全年发案情况,我们对安全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检验。2016年校园第一季度发案30起(盗窃9起、诈骗20起、其他1起),第二季度17起(盗窃2起、诈骗12起、其他3起),第三季度15起(盗窃8起、诈骗7起),第四季度18起(盗窃14起、诈骗4起)。这些数据经过Excel处理得到2015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校园案件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中我们得出结论:2016年诈骗案件连续4个季度下降,R2=0.9924说明诈骗下降趋势线非常可信。盗窃案件下降不明显,这种结果由盗窃与诈骗案件无区别导致。2016年校园发生的盗窃案件主要是办公室入室盗窃,主要问题并不是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而在于楼宇防范缺位造成的。诈骗案件主要是嫌疑人通过网络媒体、手机电话等媒介,通过一定“话术”,使受害学生陷入其预先编制的剧情比如冒充老师要求转账、冒充亲友汇款、购物需要重复交易等来完成犯罪,学生如果能事先了解剧情,就能有效识别诈骗。因此,以校园真实案例为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诈骗案件防范的针对性更强。

经统计,2015年我校全年发案134起,涉案直接经济损失1421541元。2016全年发案79起,涉案直接经济损失442014元。总的说来,本次以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行动研究遏制住了校园案件高发的势头,如图1所示。

四、对策与建议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教育情境,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变革,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小范围推广。通过行动的实施与改进,降低了诈骗案件的发案,提升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拒绝泛化,构建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同“公共危机”应对的内容相重合的趋势,安全教育仿佛就是一个框,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装,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泛化”,甚至一些专业性强的实验操作、食品安全、运动安全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也都归于安全教育。这种泛化的结果带给安全教育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内容不完善、队伍不规范”。不仅如此,安全教育内容泛化还使安全教育脱离了具体教育情境,因此实效性很难提升。要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使其回归具体教育情境,例如,运动安全要回归体育课程,实验室安全要回归教学科研管理。

(二)注重实效,重塑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供给链

安全教育内容不是一场讲座、一次考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个教育传播过程,安全教育内容的生产、传播、反馈应该形成一个环形链。学校保卫处要主动担当,发挥熟悉校园发案情况的优势,占据安全教育内容“供给侧”,遴选与编制安全教育内容,提供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能从中凝练出典型案例的防范要诀。目前安全教育内容良莠不齐,例如遇到火灾是“逃”,还是留在“火场求生”,网络上就有不同说法,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期待高校保卫工作者在供给侧拨乱反正,优化安全教育内容。

(三)立足实际,探索孵化安全教育团队的新模式

應当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高校保卫处责无旁贷。但从规范大学生安全教育角度考虑,学校应该组建一支安全教育团队,除了负责制作优质安全教育案例,团队还要掌握教育“渠道”,能够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内容以公众微信号等“线上”方式或讲座、班会等“线下”方式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去。同时,团队要有“反馈”,既能通过安全教育竞赛、安全讲座认证、安全志愿者认证等形式给予学生激励反馈,又能接收学生的信息反馈。

五、结语

高校安全无小事。近年来,多起大学生受害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有2014年多起女大学生失联被害案件,2016年多起大学生遭电信诈骗导致受害人猝死以及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如何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了行动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截至2016年12月,笔者所在高校诈骗案件连续4季度呈下降趋势,可以说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了改进工作的目的。笔者认为行动研究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是推进大学生安全防范科学化的重要抓手,值得深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蒋津辉,钟之华,胡俊杰.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41-43. 

[2] 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65-67. 

[3] 安春元.新时期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4-46. 

篇8

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热情奔放,性格率真,但处事没有经验,没有防范意识、没有安全知识,更不具备自救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接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应地校内外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多,高校向着更为开放的大学生迈进,这样给高校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在校发生盗窃、网络诈骗、人身伤害等,给学生带来财产以及人身伤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微杜渐,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在法治社会下高校治理的需要

根据以往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分析,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伤害案件中有的成为受害者,有的确是伤害案件的实施者。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既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增强法制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一时的错误,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报道比比皆是,“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从管理手段如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然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还没有重视起来,大部分高校只是停留在偶尔搞点消防演练,开开安全讲座上,学生真正了解的安全知识并不是很多。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校园安全文化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了解校园安全知识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否”。因此,各高校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开设安全教育系类课程,包括生活安全教育、专业安全教育等知识,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都是由学校的保卫老师和辅导员负责,保卫部门人员构成复杂,大部分为退伍军人,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处于“救火”状态。加之这些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安全教育的专业技能,工作起来非常吃力,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3、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因生活、感情、学习、人际关系等,发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加之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

4、大学生缺少相关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各高校安全教育偏重于学生遵纪守法和自我约束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从以往高校发生安全事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可能是安全事件中的施害者,如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对这类问题依遵纪守法教育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又是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如被盗、被骗、被抢、被侵害等,对这类问题仅靠法制纪律教育是不够的,应教授他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5、网络安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击

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媒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上的极大的便利。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体现了种种弊端,如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诈骗等,对大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伤害。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作为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从各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同时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的制度,将学生在校的种种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社会要为积极为创造大学生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利因素,除利用法律手段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更要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积极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和实际案例,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

2、多途径开展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各高校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内容要涉及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自我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以营造学习氛围。在学生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实操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橱窗、条幅、新媒体等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

篇9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以H省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4所大学中按男、女生各50%的比例,随机抽样并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78份,回收问卷1130份,回收率为95.92%。剔除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1.70%,符合抽样调查的原则,该样本具有代表性。

1.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频次单一

在所调查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具体到院系或年级)中,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有31%,每学期只开设1次安全教育课程的有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只占1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甚至根本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列为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

2.安全教育的内容单调

在为数不多的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学校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其安全教育内容的安排情况,从学生问卷统计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容单调、涉及面狭窄,仅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几个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3.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力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的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接受安全教育的。更令人担忧的是,4%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方式的安全教育。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今大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低下,大学生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的原因了。

4.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

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是安全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其他的课程教学,学生可通过自身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所以,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只有23%是通过教师传授的,其余则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保障高校安全,保护人才资源。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是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

2.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需要。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防灾抗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而且也不伤害他人,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经受得住挫折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考验,当他们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往往会表现出无知与无奈;不知道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仲裁等。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建议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实施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学校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本着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一是要在高校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高校党政领导要从“稳定压倒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出发,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给予高度重视。二是作为学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保卫机构,既要抓安全管理,又要抓安全教育,要以安全教育促进安全管理。学校广大政工干部和班主任以及全体教师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2.突出安全教育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其中安全知识的课程教学应当是主渠道。要根据大学生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切实做好安全知识的传授和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特别是要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实用知识的教学。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橱窗以及召开案件事故分析会、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三是把握时机,突出重点。如与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相结合,以树立大学生对公共安全的信心;与侦破案件、处理案犯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防范教育为主,着力提高安全素质

篇10

1 安全教育的内涵

安全是人类对外界环境的反馈,在不受外界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下的本能反应。人类所具有的安全意识从层次上区分,包括群体安全意识,个体安全意识,以及社会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可以概括为:对人身心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条件与状态所持有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安全意识是人对其所处的环境的感受,它可以感觉周围环境的安全。在安全意识的前提之下,人类出于本能反应,接受安全教育,以免受到伤害。换言之,安全意识是指对人身心免受不利因素影?的存在条件与状态所持有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2 济南市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问题

2.1 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安全意识薄弱

近些年以来,各个高校的女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女大学生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常会出现报道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她们属于高素质的人群,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时常发生,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女大学生对安全方面的意识十分薄弱。很多的高校过多的关注学科教育,而针对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寥寥无几。在部分高校中,虽然已经开展了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知识流于形式,并没有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加以重视。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问题,加上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导致自己陷入危险之中,甚至无法应对,没有自救能力,出现慌张、恐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女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存在不足。

2.2 安全教育形式单调,教育效果有限

济南市的各个高校,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存在很大的不足,在提供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高校对培养学生,教育学生方面,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专业知识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针对安全教育的课程,大多数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很多的学生只是当时身有感触,讲座一结束,也随之而遗忘。对于济南市高校采取的这方面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高校女学生由于缺乏安全观念,没有很好的吸收知识,因此,很多的安全教育课程教育方式单调,难以触动学生,学生吸收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高校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没有加以重视,在相关的教育设备,教育资源方面也存在不足。很多的教学设备落后,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导致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无法正常开展。

2.3 安全防范技能欠缺,临场处置能力差

济南市高校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实现。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缺乏重视,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针对庞大的女大学生群体,没有帮助她们获取安全教育的知识。很多的女大学生在识别危险,处理危险方面,缺乏安全防范技能,没有处置危险的能力。

3 济南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的探讨

3.1 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为了解决济南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帮助她们提高处理危险的能力,可以说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当中,学校的保卫处和辅导员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由于保卫处员工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素养不够,难以开展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针对辅导员方面,他们不是专业的教师,也没有专业的知识,难以帮助学生们获取安全教育知识。因此,为了确保高校的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可以提升保卫处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如鼓励参加培训。辅导员可以参加安全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培训。为了帮助济南市高校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学,可以邀请法院人员,公安人员,以及律师人员等进入高校课堂,在课堂中进行演说、指导等,以此来提升负责安全教育人员队伍的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水平。

3.2 采取事例教育方法

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经常出现在新闻当中,已经引发了大家对女大学生安全的重视。在日常教育中,可以借用事例来进行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对女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女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提升安全意识。针对近年以来发生的女大学生身遇不测的新闻,可以将这样的案例搬上课堂,以此来丰富安全教育的资源。对此类新闻,广大的女大学生可以感同身受,能起到更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为了帮助广大的女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可以进行校园安全活动,比如进行安全事件展览。通过举办展览,举办安全教育座谈会,举办安全教育活动等,让广大的女学生充分认识危险,提高安全意识,提高解决危险的能力。

3.3 加强安全教育实践环节

篇11

基金项目:湖南警察学院校级课题(2014YB09,公民警校项目建设初探――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G64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校园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象日趋明显,由此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也愈发增多。而高校安全教育对维护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及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给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加大安全教育投入已刻不容缓。自2010年以来,公民警校在上海取得的成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作为社区警务创新治理的新探索,凭借其独特而新颖的培训模式博得了世界的好评。本文由此出发,创新性的提出运用公民警校模式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及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将“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战略,加大安全教育,高校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有着义不容o的责任。但往往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安全教育体制,安全教育工作存在零散、无序、不系统、成效低等情况,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致使安全教育的效果始终不如人意。而学校安全主管部门也因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条件有限等主客观原因难以全盘顾及,进而造成高校安全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实际效果。

(二)高校安全教育效果甚微

当前许多高校往往将“安全日”、“消防日”、“形势报告会”等节日及典型安全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进行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趋于零散化、任务化。采取的方式往往以授课为主,既缺乏专业的安全教育方面的老师,也缺乏系统性的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体系。且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空洞,使得大学生厌学情绪愈加浓厚,以致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无从突破。

二、公民警校模式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到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是安全意识培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面临的诱惑与思想冲击更加猛烈,因此我们的安全教育模式也应从体制、内容、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如将公民警校模式引入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利用警校资源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安全教育课程,并通过“教、学、练、战”四维一体的培训方式,能切实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一)安全教育课程系统化与专业化

公民警校模式,即利用各地区警校特有的、特色的优质课程与师资资源,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安全教学培训服务,如提供交通安全、防网络诈骗、防身术、消防安全、危机事件应对等方面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机会。这样一方面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机制更加完善,类似于外包培训的方式,引入专业的教学团队资源,增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度,切实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公安院校与地方其他院校的沟通与交流,使高校间得以优势互补、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形成合力。针对当下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安全问题,制订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已成为时代所需。

(二)教学内容丰富化

许多大学生将安全教育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安全教育的内容空洞与形式单一,无法及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提出公民警校模式下的大学生教育方式,即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增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视频教学等环节内容。使安全知识能得到及时充分的运用,并得以巩固、强化、拓展、迁移。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开展知识竞赛、逃生技能比赛、安全宣传设计等,通过与警校资源的结合运用,走出校外,观摩学习消防、交警、公安等部门日常执勤,切身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通过这个过程,使广大大学生理解警察工作的艰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深化安全教育成果。

(三)教学平台多样化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宽泛,由此也为课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平台,运用公民警校模式,更大幅度的获取警校优质资源,可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学生教育网页,在网站上展现案例分析、安全知识自测题库、安全教育优质视频课程、公开课等。同时也可通过当下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创造互动教育空间,举办相应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并为学生开辟网络指导咨询服务,以便及时解决高校学生面临的困扰和疑难。

三、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国内外公民警校的创办并非偶然,其不仅是新时期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播法律知识、创建和谐社会的运行平台。而将这一模式运用到大学生安全教育上,同样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公民警校模式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警校的特有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安全教育,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真正的使大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另一方面,警务知识与严格的纪律意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遵法守法的意识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技能。强化并激发大学生维护社会治安、防范犯罪侵害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骏 论人格发展导向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N]浙江工业大学.2012.3

[2]华小丽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探析[J]宁波大学保卫处.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