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19:44: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2场地准备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站点安排既方便学生在各站点之间轮换,又有利于教师观察、监控各组学习活动。每张操作台配备5~6张坐凳,治疗床均配备治疗车及床头柜。实验用物统一放置,由学生自己选取、准备。实验场地的具体安排及站点轮换路线见图1。
1.3学生准备教师提前向“站点式”学习组学生说明要求及考核评价方式,学生自行分组,每组5~6人,每人备好纸笔,确定组长。
2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约15分钟):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电教片,教师示教、讲解操作要点。第二阶段(约60分钟):学生在实验室分组,站点轮换,教师巡视观察。教师建构学习情境、学生分组进入站点学习后,每10~12分钟进行站点轮换,教师在各站点间巡视观察。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5]。建立多边型教学关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促使小组成为相互依赖又分工明确的团队,达到学习效果最大化。教师通过建立和谐、民主、安全、信任的课堂心理环境来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参与水平,包容学生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同时突出生生互动的重要地位,两项操作练习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子任务也由学生讨论后共同完成;在组内练习出现争议或站点轮换超时等情况时,组长及时进行沟通解决。在这个阶段,教师以“导”为主,学生以“演”为主,改变以往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各自练习的模式。第三阶段(约15分钟):抽查考核,检验学习效果。站点轮换完成后,教师在各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要求其完成站点任务,所有学生共同参与考核评价。本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原则,考核评价不打分,只评价其优缺点,为其查缺补漏,教师对其任务完成情况以等级进行评价,并且该等级为其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评价结果。结果发现各组抽考到的学生都基本能够完成考核任务。这样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得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同时也更重视过程性评价而非以往单纯以期末技能考核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
3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效果评价反馈
由于国内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效果评价相关研究不甚成熟,因此借助德国护理教育中常用的效果反馈图加以改良,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见图2、图3)。教师将其画在教学白板上,告诉学生填写评价的方法,如课堂气氛温度计表述为“36℃正常体表温度———气氛一般,没有调动积极性;30℃———有点冷;25℃及以下———气氛冷清,没有兴趣;40℃———能够激起学习兴趣;50℃———气氛很融洽,愿意进行练习;60℃及以上——气氛十分活跃,主动参与学习”等。重点及难点、教导方法以百分制计算,教学效果由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教师将其置于教室门口,学生在课间、下课时自行填写,教师不参与也不干预,仅在下次课前收集反馈评价以促进教学。学生很快接受这种评价方式,结果显示:(1)传统教学对照组的课堂气氛主要集中在25~36℃区间,明显低于“站点式”学习组的50℃以上区间;(2)传统教学对照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低于“站点式”学习组(见图3)。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重视并尊重其意见,增强其“向师性”,在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4讨论
4.1“站点式”学习法的优点该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尤其适用于实训教学或理论课的复习、总结。在各站点任务驱动下,更好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每个站点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一次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站点的分散能够有效解决时间、空间、实验用物不足等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增加了组内各成员的沟通,形成目标一致、相互依赖的团队,促进个体主动学习,使学生个人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知识综合能力以及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在矛盾冲突的解决中渗透了评判性思维的训练,进一步培养了护士核心能力。
4.2“站点式”学习法的缺点及解决方法(1)当各站点任务完成进度不一致时,轮换时会出现“交通堵塞”,主要与各站点任务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各组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有关。解决方法:任务设置难易程度应合理、平均,分组时应考虑学生个人基础,尽量做到组间均衡,避免“强者恒强、弱者愈弱”,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师对各站点的监控程度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影响,关注度高的站点学生往往更加积极主动,因此教师应在巡视观察中进行适当调节。(3)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标准与教师的期待有差距,主要与双方对任务的理解不一致有关,因此教师设置任务时应尽量明确,同时向学生说明清楚,并在随后的监控中适时进行干预、引导。(4)将操作流程进行“站点式”剖析,虽然可将重点、难点突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学生对操作整体性的重视与认知,可能会造成其理解的片面性。解决方法:仔细研究各站点任务的设置以及连贯性,并且以课后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练习完整流程的方式进行弥补。
二、讨论
根据本文的调查显示,所有的学生均高度认可了中医护理课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认为现阶段的中医护理课程内容不够全面,教学的方式、手段不够新颖,因此,中医护理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下面将根据中医护理教学现状,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大力扩展教学内容在《中医护理学》课本设计中,多增加养生保健、中医美容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单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护理学习兴趣,以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改变教学方式传统式教学方式是以课本、学生、教师三方面为主,老师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黑板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也并不能更为全面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因此,教学方式上的变更是势在必行的。例如:教师准备更为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像人体针灸模型、多媒体播音系统、按摩床等,教师在一边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学工具进行更深一步的讲解,如:护理操作性动作示范。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使得教学形式更为直观和形象。
(3)改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专门为护理系的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并与医院模式相结合,形成新型的院校联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充分学习了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将其分配至实习基地,给予临床实习。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
1.2教学计划统一制定教学进度一致的教育内容,进科第1周由总带教老师进行进科宣讲,熟悉手术室的布局,进入手术室的流程,熟悉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各种器械及使用方法;第2周由小组实习老师带领观摩手术过程,学习洗手、导尿及输液等简单的操作,掌握无菌操作规范,学会管理无菌器械台;第3~4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上台配合完成中小型手术;最后1日进行出科考试。
1.3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分为理论与实践考试,各占50分,最后相加为总分。共分为优秀、良、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个等级,同时学生无记名投票对带教老师进行打分,同样分为优秀、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个等级,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入组学员经多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授课后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比较。(1)采用两种教学方法比较护生出科前的考试成绩,多媒体教学法成绩优良人数明显多于传统教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98,P<0.05)。(2)护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学法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7,x2=22.66;P<0.05)。
在过去,中职院校护理教学与医学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比较相似且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知识的传导。虽然在这样的传授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这样的模式下考试主要还是注重对学生护理理论知识、基础知识掌握甚至是了解情况的考察,根本没有对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解决问题能力、实际的学习能力以及实际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长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如今社会对护理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大的发展情况,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而言也是有很大弊端的。而案例教学法则不是简单地传授课本的知识内容,是要在课程课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增加处理问题能力培养的内容。更多时候是利用教师准备的案例以及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方向,然后鼓励学生自行进行资料的调查寻找并且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且有效的加深护理学生对技能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法就能够在中职护理教学过程中刻意有效的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1.2案例教学法应用
案例设计:案例应该由教师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最终结合实际的病例给出,然后结合案例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资料的查询。因为学生都没有实际的临床护理经验所以必须要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且与教科书、教学大纲、学生需求相结合,难度设置要合理能够和护理教学目标有效的结合。资料收集研究: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的讨论研究,案例应该在课前或者前一节课就提出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查阅时间。学习小组应该分工作进行查询学习最终把成果汇总,准备好小组的解答做好与其它同学讨论的准备。讨论分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组要选一位主要的发言讨论同学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就是进行案例的选择整理并且做好课堂的管理,对于稍有难度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解决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以后教师要对所有同学的答案进行总结,对于都能够很好理解的知识部分进行简单讲解而对于有意见分歧或者学生无法准确解答的问题则更多地加以引导。
1.3评价标准
在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两个班进行试验讨论,一个班要严格的进行案例法教学,而另一个班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最终进行讨论。考试评价:在同一个内容模块教学结束以后统一进行考试以确定同学的学习情况,考试可以选择闭卷考试进行并且在提前不告知的情况进行考试,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最终对使用案例法教学的班级与未使用案例法教学的班级分开进行成绩的统计。教师评价: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情况统计尤其是学生课堂情况的统计,记录好每一个同学的参与情况与回答问题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学习小组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分统计学习情况。学生自评: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学习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应该考虑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自我信息扩展情况,自信心是否有帮助,能力提高是否有帮助等进行讨论。
2结果
2.1教师
通过实际的分析与过往资料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提高的,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较高。但案例法教学能够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沟通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了案例法教学实践的中职院校护理学专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调查评价的方法就能够了解传统教学与案例法教学之间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差异。通过案例法教学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学生突击测验的成绩还是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上都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3讨论
3.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案例法教学能够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探讨分析,以一种讨论交流的方式的护理教学创造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的探讨了解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案例过程中的应用是怎样的,才能够了解到学习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法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学生查询资料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是让学生进行自学,而护理学所需要了解的知识远远不是课本能够涵盖的,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面对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护理工作。巩固学习效果:通过案例法教学的实际临床案例探讨能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理论的知识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够巩固深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实际需要应用是调用出来。
目前模拟教学在国外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广泛,美国1/3以上的医学院拥有模拟训练中心。1999年Morton提出建立模拟人实验室,该实验室提高了学生模拟教学法的使用率,促进了模拟实验室的临床设置和护理学校的合作关系,验证护理能力和调查研究模拟教学方式的成果。Mehnay等2002年在美国组织了一项关于ECS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的调查研究,所调查的34所护士学校和6个模拟教学中心都将其应用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培训之中。美国医学教育科技公司(METI)研制的一套ECS系统,可用于急重症护理实践教学。美国1994年—2001年开展了职教育的STW(school-to-work)运动,2001年开始,在STW的基础调整为STC(school-to-career)运动,STW和STC的核心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临床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提供基础。目前儿科护士接受培训不足,儿科急症医学模拟作为一种医学学习者管理儿科的方法,通过小儿仿真培训的研究,增强现有的儿科培训课程,提高了复苏技能和专业知识。高保真模拟是一个创新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入学教师短缺和有限的临床网站等问题,使教育把重点放在期望的内容,教多重目标。在急诊科室,要求护士有利用合适的操作资源并迅速决策的能力,如一个内科医生问诊病人的同时干预措施开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病人的康复和护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有临床经验的急诊科护士认为模拟训练增加急救的自信心,增强评估和治疗的准确性,并提高护理质量。在本科护理教学中,模拟训练被用来教导和加强基本的评估技能,它提供学生在安全和可控制的环境中诊断和治疗临床病例的机会,利用设置临床中不可能出现的“标准化病人”评估护生的临床应变能力。
1.2急救模拟教学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我国临床模拟教学起步较晚,2004年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率先引进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HPS)和ECS在我国开展急诊医学高仿真模拟教学工作[18]。2006年桂林医学院[19]购置了ECS并用于设计临床实践案例用于教学,应用于临床技能考核,改变了医学教育的现状;第二军医大学[20]于2008年从美国MedicalEducationTechnoliesInc(METI)引进ECS,并对教师进行操作培训,初步将ECS应用于胸外伤实习教学中。国内研究应用ECS情景模拟法,改变了以往“专家讲课为主+单项技术操作联系为辅”的培训方法,目前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训练+录像分析总结”模式对护士进行培训。彭美娣等研究ECS在创伤性休克护理综合性实验的应用,设计教学案例,学生模拟演练后,教师进行录像分析总结,培训后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郎雪南等运用ECS开展体验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覃红桂等应用ECS结合情景教学法应用于骨科急重症护理教学,创建了开放性骨折、骨盆骨折、复合伤疾病等病例,通过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比较和学生对该方法的满意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临·263护理研究·2015年1月第29卷第1期下旬版(总第491期)床实践的距离。黄伟青等应用ECS仿真系统设计了适应中国医学生的学习软件,开发适应于教学的急诊医学病例。赵嘉等应用ECS结合情景模拟法对岗前护士培训,研究显示应用ECS培训的护士考核成绩高于应用传统培训法的护士的成绩,提高了新护士的护理综合技能,为规范新护士岗前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建荣等研究有效的培训模式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及方法、考核要求等4部分,培训模式能否有效落实是直接决定培训质量的优劣。
2模拟教学的病例设计
2.1脓血症
通过脓血症机构的协议采取合适的措施,开放静脉通路,吸氧装置打开,抽血做实验室检查,模拟装置通过每一步干预及干预的时间长短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反应。每一步机器都会反应,如果关键的一步没被实施,模拟装置会出现恶化指证,所以需要护士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此时教师可以观察护士在没有提示下的处理问题的反应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2.2心搏骤停
适用于训练的反应对低频临件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住院期间心搏骤停。所有的实习生在初始的气道管理技能测试,然后被随机分配接受立即或延迟的个性化培训。使用ECS模拟器初始气道管理分为具体的分析步骤一步成绩和总成绩均记录初始每个实习生和10个月后的气道管理技能培训实习生重复测试实际病人的气道事件得分。实习生在实际初始气道事件显示了优异的临床表现的直接观察,使用ECS个性化培训实习生是实现初始气道管理技能提高,并转移到真正的病人床边的一种有效手段。
3临床护士工作的性质和核心能力要求
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晚熟性,护理人员的成长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临床工作经验少、危急症的观察能力差、急危事件的处理能力差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病人突发的病情变化或意外事件时,不能及时发现,不懂如何处理,且存在胆怯和焦虑心理,抢救配合忙乱无序,急救技术不熟练,不能保证有效的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评估与干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其殊岗位如ICU护士还包括掌握和运用ICU设置与管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对危重病人护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对专科技术的能力、教育与培训的能力。护士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讨论
模拟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基础动手能力有关。一部分学生可以自信地完成操作,另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提示,使其积极参与进来,进而增强其动手能力和自信心。每项操作的时间过短,3min换一种疾病状态,学生只有先按暂停键,演练后,再继续开始才能操作。因为时间短,学生无法胜任,经过暂停后模拟教学的合理性和实际性被削减了。在模拟教学中学到的技能是否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还有待研究。
1.1考试内容的变化2011年以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打破学科界限,对各专业课知识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大模块,划分为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等21个模块。同时,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6门课程。考试由原来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4个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一次通过两个科目考试为考试成绩合格。考试由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转向整体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考查,更具灵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1.2考试题型的变化根据护士执业活动中常见的7类护理知识(即照顾患者、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与协助治疗相关的任务、沟通/协调活动、评估/评价活动、保证患者安全、健康指导、伦理/法律活动),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提出考试题型以病例分析题为主,取消了B1型题,主要为A2、A3、A4型题,其中最佳选择题即记忆性A1型题由50%减少到20%,而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即A2型题则由30%增加到了60%,病例分析A3、A4型题占20%。考试题型的变化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一定临床护理经验。
2教学改革
2.1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在教学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可以指导教师完成授课任务,又能指导学生学习。把教学大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相结合,有利于专业课教师把握授课内容及难易度,避免各专业课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遗漏。内科与外科护理教学中有很多重叠区,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肺癌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内外科教师应明确分工,以减少重复。
2.2调整教学内容新考试大纲对相关科目内容进行了增减,如外科护理学部分,增加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犬和毒蛇咬伤、颅内肿瘤、肝脓肿、骨盆骨折、骨与关节化脓感染、骨质疏松症、骨肉瘤、腰腿痛和颈肩痛9种疾病,删除了外科护理总论内容。但是,删除的章节并不意味着不考,只是更加贴近临床,如外科总论中的休克,会在腹部内脏损伤、腹部感染等具体疾病中考查。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考试大纲,寻找每年考试大纲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可能成为考点;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与添加,归纳每年或当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点与知识点,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认真讲解,做到讲透学透,确保学生掌握,次要内容则可一带而过。
2.3改进教学方法为适应新考试大纲的变化,考试涉及的主要护理任务要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涉及的知识要以护士临床工作任务为基础,这就要求大力改革专业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各专业课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授课方法。如在讲解内科护理学慢性支气管炎时,让学生扮演患者表现出不同症状,其他学生根据情况做出护理评估、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再辅以临床案例,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的改变体现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这种考试形式更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护理,内科护理学侧重其发病机制与保守治疗的护理措施,外科护理学则侧重外科表现及外科治疗后的护理措施。授课之余要充分利用章节同步练习题,引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寻找知识点,然后总结各知识点以什么形式考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展了解题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考前集中辅导奠定基础。
2.4增加实训机会为提高学生整体护理能力,各专业课的实验课尤其是护理学基础实验课要提前开设。学校安排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现场指导,增强实训指导力度,除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把模拟人看成真实患者,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做沟通、解释,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调整临床实习时间,将下实习点时间由原来的6月改为4月,增加两个月的临床实践机会。鉴于多数实习医院只注重实习生操作技能培养而不注重理论学习,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医院管理部门的联系,安排教师定期到实习医院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在出科理论考试中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题,促使学生将各专业课知识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5考前集中辅导实习结束后是学生整合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学校每年组织两个月的考前集中辅导。首先,精选辅导材料。我校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护理专用教材及辅导资料。其次,教师在辅导中应注重传授考试技巧,详细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串讲,抓住考试重点。知识点中“最”“首先”“常见”“主要”等绝对性描述,重要的数据、绝对禁忌证、相似或关联内容都应作为辅导的重点。再次,强化题库训练,以往年考试真题为主线,多次仿真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既可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又能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最后,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许多学生在辅导阶段心理压力大,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减压。
1.2教学方法单一《护理管理学》中包括丰富的管理理论及原理,相对于有限的学时而言信息量非常大,因此教师教学的主要采用讲授法,才能以较高的效率介绍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法”,令本来就比较枯燥的理论更加乏味,尤其是长期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懒于思考,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于课堂的参与性低,当面对一些案例讨论,需要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很多同学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发言时也表现得很不自信。
1.3教师授课师资不足《护理管理学》作为护理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需要精通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学的培训和进修,才能胜任部分章节的授课。加上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因此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整体师资还不足,有些院校还存在一门课程都由一位教师负责讲完的现象,这些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师资单一导致教学风格单一,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学生而言,教师多样性就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1.4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学习《护理管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教学完成全部停留在教室,缺乏临床医院环境支持,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改进措施
2.1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护理管理学》课程价值在于将管理的方法用于护理实践工作中,因此作为护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上至教学领导,下至专业教师,首先应该转换教育思想,按照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规律去设计课程,应该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大量知识的传授。
2.2注重师资培养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懂得管理学,又熟知护理学,还要具备驾驭教学的能力,而客观现实中这三者者兼具的人才往往也是护理专业教学中最缺乏的师资。我们可以从中青年教师中挑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担任主讲教师,同时广泛吸取不同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教学队伍中。过去很多院校主要由基础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护理管理学》教学,现在可以安排有一定临床管理经验的教师,长期从事医院护理管理实践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参与教学,把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中人文资源可以得到很好地利用,例如聘请管理学院的教师负责该课程概论部分的讲授,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优势资源的应用,对护理专业教师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机会。
2模拟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1模拟的概念
模拟是一种真实情境的展示。新牛津美语字典解释道:“当在进行直接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风险时,可以应用模拟;或者可以将模拟作为一种学习或人员培训的手段”。在医学领域,模拟被描述为试图“复制部分或全部必要的临床状况,以便这种状况在临床再现时可以被更快地认识和处理”。Nickerson等给出了护理领域中模拟的定义。其中理论定义为模拟是一种结合了多种学习策略的以现实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引导性反馈和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以搭建理论知识或个人经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操作性定义为模拟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过程,模拟出真实场景并允许学习过程在一个无偏见的,合乎伦理及安全的氛围中进行。
2.2护理教育中模拟的特征及理论框架
Nickerson等归纳出了模拟的三大特征,分别为知识习得、仿真性和成效。其中知识习得这一特征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引导性反馈中的讨论、分析和反思,所获得的知识保留率更高。仿真性是指模拟教学对现实的模拟程度,分为高度仿真、中度仿真、低度仿真3个层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对应的仿真设置。成效包含技能发展、知识整合、评判性思维、独立、自信心和学习者满意度等6大要素。Jefferies等综合了护理、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模拟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性文献中的观点发展出了护理教育中模拟的理论框架。含有教师因素、学生因素、需融入到指导中的教学实践、模拟教学设计特征和预期的学习成效5个概念成分,每一个概念成分都可以通过细化的变量进行操作。笔者综合模拟的各项特征及要素,整理出了“护理教育中的模拟设计要素”。主要包括4方面。①教师职责:细化课程目标,密切联系临床,提供真实案例,设计清晰流程,再现仿真情境,多重角色互换。②学生职责:提前充分预习,明晰模拟目标,回顾背景知识,熟悉模拟流程,团队密切合作,角色分配明确。③设计要点:目标适切,匹配学习者知识及能力;复杂程度适度,模拟情境由简单至复杂,不确定性由低到高;充分告知,包括情境内容、流程、所需时间、角色要求、预期目标;直观仿真,包括环境、设备、模拟人等设置接近临床环境;决策触发点明确,提示恰当;模拟后讨论注重引导式反思、鼓励分享。④实施模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即时反馈,团队共商,师生互动,形式多样,角色轮换(病人及其家属、护士、观察者),教师高期待,学生高自我实现。
2.3护理教育中的模拟类型
模拟可以分为现场模拟和虚拟模拟。现场模拟是指将模拟与真实的临床环境结合,提升真实感和安全,在限定时间内反复练习。虚拟模拟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拟如虚拟医院等。按仿真程度,模拟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低度仿真阶段,多是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病人的临床状况或用角色扮演使学生融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随后是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局部训练模型,如静脉手臂、导尿模型、简易心肺复苏模型等,用于帮助学生训练特定技能。使用计算机的模拟科技含量更高,参与者在临床情境中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实施技能和做出临床决策。与真人相似,可以眨眼、流泪,有呼吸、心搏等生命体征,能与学生对话,并对学生的操作产生相应反应的逼真精致的高仿真模拟人,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高度仿真的临床情景以及高水平的人机互动。此外,由经过训练的人,依照剧本来扮演病人角色,能准确、逼真、恒定地表现病人病情的模拟形式,即标准化病人模拟人也被广泛应用于学生互动性较高的技能练习。
2.4护理教育中的模拟教学流程
可以将模拟教学的开展视为一个项目计划,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用正确的成本和方法,给正确的人教导正确的信息。模拟教学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首先需要制定并改进模拟方案;其次需要对教师尤其是刚接触模拟的教师提供培训;最后便是实施模拟方案并进行评价。以高仿真模拟为例的具体实施阶段的具体流程:设计模拟案例—模拟案例编程—运行模拟案例—进行引导性反馈—效果评价。如此不断循环。
2.5模拟运用于护理实践初学者的教育中
日益复杂的临床环境、病人住院时间缩短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和严峻的护理人员短缺,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或新手在实施操作时承受巨大压力。模拟可以为初学者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还可以为初入临床的新人提供一些应对罕见或高风险情境的临床实践机会。在模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并纠正错误;而这种错误并不会危及病人,也不需要理论课堂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的介入、纠正和控制。学生可以重复训练同一个临床情景,用模拟学习来调整目标,这些都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做了充分准备。因而模拟教学已被整合入各个层次的护理课程体系以及临床的新职工培训计划;在过去几十年间,教育或医疗卫生机构开设模拟项目以增强病人安全,提升护理管理能力。同时,这些模拟项目涵盖护理的各个领域,除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和内外科护理外,还涵盖急、危重症护理,妇产科、儿科护理,灾难管理,姑息护理,社区护理和精神科护理等。诸多研究表明,运用模拟教学可以缓解绪学生的焦虑,增强同理心,提升自信和自我效能,提高学习满意度,增强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多学科合作能力。
2.6模拟作为评估或评价工具
模拟在麻醉学领域被用于麻醉者的工作评估,纽约州麻醉协会用智能的人类模拟装置去评价和纠正麻醉师技术失误。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也已被运用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然而,在护理中模拟通常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非评估或评价方法。尽管用模拟的方法来评估或评价能力的有效性、可靠性没有得到严格的论证,但在护理领域中,模拟将越来越多地用于测评形成性评价和执照考试以及资格认证
2.7模拟教学的优势
护理教育者如果仅仅因为模拟教学是一种热门的教学方法而将其引入课程教学的话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地,需要将模拟教学的优势同课程设计充分结合。由于模拟教学在安全的模拟中心进行,消除了对病人的威胁,学生可以不断练习,放心大胆地操作而不用担心风险,从而使学习成为最主要的任务。模拟也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去练习一些在临床中可能根本不会遇到的罕见、高风险的操作,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为处理危机状况做准备。良好的模拟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评估资料,应对临床的实际状况,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反思实践过程,评判性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技能,评价他人的临床判断。护生和新职工可以根据对自己错误的分析、指导者提供的反馈信息或高精密电脑辅助模拟设备提供的即时反馈,通过重复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模拟设计重塑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陈述事实;成为促进者而非讲授者;指导学习者回顾并评判性评价其护理过程。同时,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不再通过单纯的记忆方式获取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并应用所学的东西,而不只是提供基于事实的测验答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时,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而模拟教学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模拟教学得到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积极评价。
2.8运用模拟教学面临的挑战
任何针对教学策略和实践的研究都不易进行。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学习者需要改变学习习惯以适应模拟教学。与此同时,模拟教学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强调沟通和团队合作,要求学习者投入到模拟情境,参与讨论并以不评判的姿态指出他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压力。相较于学生面临的挑战,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运用给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带来的挑战似乎更大。模拟教学所需的费用、场地、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性支持、人员、时间均会带来挑战。模拟教学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设备的固定成本(模拟病人或局部模型)和相关的操作、维护、故障检查和修理等费用等。同时,模拟中心所需的场地问题也不可忽视,模型及支持设备安置区域、仓库、情景模拟区域、观察者区域、远离模拟场所的讨论区域(引导性反馈)等都需考虑进来。此外,由于模拟教学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课程,具备相应资质的模拟中心的实验人员和技术性支持人员也须纳入考虑。教师的兴趣、能力和时间是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尤其是高仿真模拟教学,护理教育者是否能够理解高度复杂和精密设备的操作原理和程序设计尤为重要。此外,模拟设计及实施所耗费的时间远比课堂讲授要多。然而,由于模拟涉及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故创作临床情景仅仅是个开头。教师还需要预设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的不同反应,并做好准备,由于在同一时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者和观察者)可以参与到模拟实践中,教师必须反复提供模拟的机会。然而,模拟在护理和医学教育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护理教育者要验证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帮助学生提供护理服务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在评价模拟教学的成效方面,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工具。同时,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证明模拟教学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可行性。当今的学生是在高度信息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理应享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吸收了最新科学技术的教学方法,以此进行更高效、更实际、更安全地学习,从而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因此,我们必须推进护理教育科学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并促进教学实践。
1.2方法实验室教员在继续加强护生操作技能教学同时,不可忽略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笔者在《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教学课时把护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态度、正确价值认知与护理操作技能融汇贯通。
1.2.1强化职业道德方法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书写护理实验日志、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及角色示范等办法,强化她们职业道德,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感和价值观。
1.2.2调查方法制定调查问卷调查其职业态度和职业观念。在教学实验前后,对护生进行无记名式问卷调查,问卷合格有效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在SPSS17.0软件上进行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教学前后护生职业态度变化详情如下:(1)社会偏见影响护士职业观念:A=197、B=207;(2)医院不能没有护士:A=165、B=217;(3)护士的工作不能用金钱衡量:A=162、B=199;(4)护理也需要高学历人才:A=130、B=210;(5)护士的工作方式有碍家庭和睦:A=196、B=189;(6)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从事护理事业:A=161、B=16;(7)护士言行举动影响患者康复:A=181、B=216;(8)为患者解决问题心理非常高兴:A=179、B=215;(9)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护理事业:A=151、B=199;(10)护理需要力量、素质及爱心:A=185、B=218。注A:课前认为是的人数;B:课后认为是的人数。其中,第(1)和(5)项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第(2)、(3)、(4)、(6)、(7)、(8)、(9)和(10)项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P<0.05)。
二、护理学小组教学的目的
1.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小组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操作练习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有个别学生不练习的情况。小组教学的人数较少,每一个学生的练习都受到全组同学的相互监督和指导,避免了个人盲目练习而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情况。小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练习,避免了因为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焦虑。
2.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小组的学生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一个同学练习完了,她必须整理好用物给下一个同学练习,尤其是在真人练习的时候,一个学生模拟病人,一个学生模拟护士,相互之间的互动配合都非常的重要,小组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处理问题和应变的能力,比如静脉输液的时候,一次排气不成功怎么处理,进针不见回血的时候又怎么处理。
3.激发学生的换位思考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实操的过程当中,会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练习肌肉注射的操作时,扮演护士的学生因为技术不娴熟没有掌握“两快一慢”(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导致进针过慢或者拔针过慢都可能引起病人的疼痛,那么这个扮演病人的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这种疼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病人的感受,他们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将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病人去服务。通过小组练习,可以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感受。
4.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小组教学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操作课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指导,避免了大班教学不能顾及到所有同学的弊端。小组教学里,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学生练习的情况非常的熟悉,可以重点观察在练习过程当中表现较差的同学以及该同学存在的问题,并把本组操作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给操作课老师,操作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护理学小组教学存在的不足
1.分组可能不均衡
学生之间的分组,要考虑到他们之间是否配合,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各组员之间的特点。如果是由教师进行分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有可能由于有些组员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或者个性不合而使组员之间缺乏积极性。若是由学生自行分组,又容易出现相互之间包庇的情况,导致分组参差不齐。因此,分组很关键,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搭配,每一个组既要有性格外向的,又要有性格内向的,既要有操作较好的学生,又要搭配操作较差的学生,以好带差。其次,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如果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将不利于操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如果分组不当,则可能会使分组的效果更差。
2.管理可能不细致
小组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教学,小组的管理者是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教师在小组教学过程当中,可能会疏于对个别学生的管理。由于护理学基础实操课的课时有限,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的管理指导。比如,操作室卫生、纪律的管理,每个小组成员操作练习的监督和指导都是由小组长主要负责。性格开朗、积极的学生会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部分不认真的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被教师忽略,由于操作课教师的管理不够细致,培养出的学生的操作技能就参差不齐。
2《管理学》课程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优劣势
互动式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将实例引入课堂,将理论串入实际,实行全员参与的堂前、堂中和堂后的全程互动式学习。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师生间相互平等的交流探讨。学生由听众变成课程教学的参与主体,教师由权威讲解变成课程教学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二者同为主体,互动讨论。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带来了较好的成效,由于课程内容和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特点等因素的制约,运用此法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2.1优势分析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课堂环境、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该方法的影响主要包括:(1)转变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改善了死板的教学环节,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氛围。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由以往的主动讲授和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自由、互动讨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近,更显尊重和信任。(2)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性格和能力。(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讲授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在无形中锻炼并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4)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无形的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互动式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思考案例,查阅相关知识点,以便带着问题和兴趣参与案例讨论。这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更有效的互动探讨案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从整体上而言,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互动式案例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问题的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微观到宏观,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改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2劣势分析
但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使该方法流于形式,成效甚微。该方法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其容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案例选择不合理。若是教师提前没有全面考虑到教学内容、进度、难度和要求,学生需求及求知心理等因素,则可能会导致案例选择不合理。进而使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设计、构思等方面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行成效。(2)堂前准备不充分。若是教师堂前没有详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则不利于学生理解案例。若是教师堂前没有熟知案例,在出现探讨障碍时,可能不会较好的引导案例讨论,调节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若是学生堂前没有按照教师要求仔细阅读、思考案例,可能会导致课堂探讨环节不顺畅,浪费课程时间,发言较少。(3)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时间较短,若是教师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易导致师生互动较少,讨论效率低。若是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较短,思路易受限制,不易进行深入思考。若是教师讲解过少,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易疲惫懒散,不易形成有序的互动,有时彼此推脱,较依赖教师最后的解答。(4)教师易于照本宣科,探讨引导不合理,现场氛围沉闷。若是讨论受阻后,教师主动分析案例,自行按课本知识点笼统讲解,而非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分析问题所在,畅所欲言各自观点,积极发问各自疑惑,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力度,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导其开发性思维,拓宽其思路,恰到好处的指引案例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运用多元化的问答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较难把握。
3《管理学》课程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实现互动式案例教学,必须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结构性。互动式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师生相互探讨,关注实际问题,寻找相对较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因此对师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水平,增加知识储备,更新知识层次,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并超越自己,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学环境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从案例选择、堂前准备到案例探讨及后续引导等方面都需精心准备。学生应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坚持堂前预习、堂中学习和堂后复习,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经常思考,善于请教。
3.1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基础,而在《管理学》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因此,课程教学的内容是决定案例选择的关键因素,学生兴趣点是影响案例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而兴趣是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探讨的动力。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点和案例的关联性,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有选择性的筛选案例,使其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相符,典型贴切,又要避免抽象、难理解的案例内容。其次教师需要堂上堂下搜集学生的求知兴趣点,既要知道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又要了解学生渴望了解学习的知识和期望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整理归纳教学知识点,综合考虑教学要求、内容、进度、难度、关联性、接受度、学生求知心理和兴趣点,同时注重增加案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使所选案例既能包含学生需要学习和巩固的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心理。
3.2堂前准备
堂前准备是否充分是案例探讨顺畅的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根据自身条件做好堂前准备工作。在选择案例后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首先应详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重点难点,为延伸的案例教学打好基础工作。其次熟悉案例内容,注意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案例讲解和讨论环节,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抛出相关问题,考虑到在哪个环节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探讨障碍,在讨论受阻时如何恰当的引导,如何把握全局,更好的让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合理的安排正常教学内容和案例讨论的时间间隔,不要使学生疲于堂前案例准备。同时鼓励学生堂前预习,带着问题和疑惑参与案例讨论。学生在堂前应按照教师要求认真预习案例,自觉学习,分析相关问题,争取在案例探讨前“吃透”案例,在案例讨论时可以较好的陈述或提问。争取经过案例讨论自身可以充分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如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3案例探讨
案例探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专人负责式的分组讨论或个人负责式的全员讨论。在案例探讨开始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时间安排,如讲解时间、思考时间、探讨时间和总结时间。在案例探讨进行中,教师首先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思考案例存在的问题,相互协作发现新问题,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了解案例时热情高涨,而到思考所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时行为散漫,应付式的答解案例。其次适当的引导学生,调节课堂氛围。在学生遇到思考困难时,适当的指引其思路和方向,以保证案例探讨不偏离主体的顺利进行。然后注意进行启发式探讨,适时的提出启发性的模糊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分析,使他们从多种可能性出发做出多种备选方案,并分析评价各方案,做出合适的决策。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整体效果,力争全员参与,而非个别学生。学生在案例探讨时应发挥主动性,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断比较分析各种决策的优缺点,最后积极的向老师和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相关疑惑和大家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