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12:2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者简介]张海玲(1969- ),女,山东巨野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内蒙古 乌海 016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技术人才的任务,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而且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使我们的高职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按照三年学制各课程整体优化的要求,对非化工类的化学课程进行了改革。这是高职化学教育进行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一个初步尝试。它在保证非化工专业化学基础课性质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反映新的科技成果。在注意到化学学科自身内在联系的同时,也注意到教材的适用性,尽力反映化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化学教育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也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基本属于“两张皮”,这不利于高职化学教育价值的发挥。
二、高职生接受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如能源、环境、材料和生命等问题都与化学密切联系。化学这门学问不仅能满足人们在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化学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的“源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新兴技术的发展,各种性能各异的材料都要借助于化学原理进行制造和生产。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化学在合理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方面,在开发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人们还能利用化学开发和研制节能产品,探索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方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提高生活质量。化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无污染、高质量的食物和高效、优质的药物以及保健品。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逐渐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人们还能利用化学积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
如今,现代化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化学知识做出各种明智的选择。一个缺少必要的化学知识的人,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或者决策;而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化学能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树立正确的物质意识。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化学对物质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化学信息,需要用特殊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时,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微观想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强烈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可见,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整合的现状
我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亿万种物质其存在形态和性质各不相同。例如有气态、液态、固态之分,有硬软、颜色之别,有的能燃烧有的则不能,有的有生命有的无生命……众多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铁会生锈,煤能燃烧,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至死亡、腐烂,动物的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众多物质的不断变化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和了解自然演变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物质的不同性质来源于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为了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目的,化学这门科学就应运而生。如今,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化学这门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所以高职化学教育更要凸显实践性,就是高职生要将所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化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优化。因为只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一方面,将高职化学实验引入理论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插入一定的实验教学录像或视频,将使抽象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促进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能为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研究经验,为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理论与实践整合结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职化学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化学教师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高职化学教育要践行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为此,化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理论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元素化学物和化学实验等。然而,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高职生中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学习偏向是只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即只重视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将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学习当成理论学习的补充,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片面地认为只要熟记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用关注化学实验操作也能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学习偏向是只对化学实验操作感兴趣,对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这部分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热衷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原理的指导作用不太重视,有时候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学生培养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偏向,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并用以指导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四、如何促进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
化学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是为了使化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进行衔接,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配置化学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种仿真的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之中。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实现整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针对化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详细、深入地研究其与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或者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高职化学教育内容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重点内容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逐步聚合、聚合方法”,这些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上述四个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高职生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
2.将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仔细研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力争使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努力做到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遵循理论的原则,坚决杜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盲目执行的不良现象。仍以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悬浮聚合、界面缩聚及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研究每一个实验项目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3.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高职院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因为高职生一走出校门就要走上社会就业,所以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认识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也要将理论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往的高职化学教育过于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针对高职化学理论课,知识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帮助化学教师调整教学,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如果学生不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必定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用理论引领实验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实习环节,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发现自己不足并及时改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化学教育,运用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化学素质。然而,光开设高职化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将化学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将反映现代化学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高职化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构建最有利于造就人才培养的新体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一)教材内容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数学理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的特点,现行的高职数学教材(以微积分为例)内容安排顺序是(见图1):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体现的是“先理论后应用”或“从抽象数学理论的学习再到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强调的是“以学习数学理论为主、数学理论应用为辅”,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理论够用、应用为主”。显然,现行高职教材内容的安排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不一致。因此,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高职数学教材内容安排应该以“实际问题数学理论数学应用”为顺序,重点突出高职数学课程“理论够用、应用为主”的内容顺序与方向。
■
图1高职数学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
(二)数学教师授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高职数学教师本身在认识上存在严重不足,没有认真学习或探索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地按照高职数学教材内容安排顺序进行授课,教学时只体现出“先理论后应用”或“只讲理论、不讲应用”的授课方式。加上授课时许多教师从不考虑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事实,使得这种教学模式最终产生的后果是:学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数学理论和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和认为掌握了数学知识也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错误思想。因此,为了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高职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按照“从实际问题数学理论数学应用”的顺序进行教学,即按“实际理论应用”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进行教学。其中,尤其要加强该教学模式中的第一环“实际理论”的教学,以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错误认识并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实际理论” 教学环节的实施
根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数学课程所安排的教学时数较少,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学课开设一年,但总学时数却基本上在54学时左右,这就导致这些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只有普遍采用“理论应用”的教学模式,无法或不想加强“实际理论”这一教学环节。事实上,对于高职数学教学,应该把“实际理论”的教学环节放在首位,因为只有通过这个环节的成功教学,才能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该院以参加由教育部高教司与中国工业与数学应用学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切入口,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对专门研究如何才能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8年的探索,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各教学单位抽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的规模(60人左右,学生高考数学成绩介于70―90分之间);其次由学院数学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人数5―6人),专门研究高职数学教材教法,并通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这批学生进行“实际理论”方面的教学;然后让这批学生参加竞赛,以通过参加竞赛来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及出现的问题;最后学院把获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校的数学教学中。通过这种模式,在不增加学时数的情况下,这批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及数学的应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实际理论” 教学环节下的教学探讨案例介绍
下面从经济现象出发,强调学习函数的重要性为例,着重探讨如何体现“实际理论”的教学,即如何体现出从实际现象(问题)转换到数学知识方面的教学。
(一) 函数
宇宙中的各种现象分为确定性现象与不确定现象(随机现象),其中不确定性现象变化的表述涉及概率论的知识,但确定性现象的变化规律则可以由确定的数学关系式来描述:设事物变化所呈现出的现象(结果)用y表示,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自变量)用x1,x2,…,xn表示,把x1,x2,…,xn对y的影响变化规律用数学式子描述出来,这个数学式子就叫做函数式,其中y叫做函数,x1,x2,…,xn叫做自变量。把函数形成的过程用于经济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经济函数。例如:在市场一定的条件下,某产品的销量(Q)大小会随着价格(p)的变化而变化,找出其变化规律(法则f),就可以确定销量(Q)大小与价格(p)的数学关系式:Q=f(p),这就是一个反映经济问题的一元函数。其中,Q与p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即值域与定义域。得出其函数表达式后,人们就可以利用该表达式去分析并解决相应的经济问题。
(二)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1.需求函数的由来
某商品的需求量大小与某种商品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叫需求关系。需求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商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关系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人们在讲需求关系时,为简单起见,往往把其简化为需求量(记为Q)与商品价格(记为p)之间的关系。把某种商品的需求关系用数学表达式描述出来,这个数学表达式就叫做该商品的需求函数,即反映需求量(Q)与商品价格(p)关系的函数叫做需求函数。显然,在此函数中,商品价格(p)应为自变量,需求量(Q)为因变量,把需求函数简记为:Q=Q(p),这是一个单调递减的函数。
2.供给函数的由来
某商品供给量大小与某种商品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叫供给关系。供给关系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商品的价格是影响供给关系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人们在讲供给关系时,往往把其简化为供给量(记为S)与商品价格(记为p)之间的关系。把供给关系用数学表达式描述出来,这个数学表达式就叫做该商品的供给函数。即反映供给量(S)与商品价格(p)关系的函数叫做供给函数。显然,在此函数中,商品价格(p)应为自变量,供给量(S)为因变量,把供给函数简记为:S=S(p),这是一个单调递增的函数。
3.均衡价格的由来
根据需求关系与供给关系可以知道,需求关系与供给关系是相互矛盾的:当某种商品的价格较p低时,有能力消费该商品的人数就越多,需求量(Q)就大,但当商品的价格p较高时,有能力消费该商品的人数就越少,需求量(Q)就小。当商品的价格p较低时,生产者对该商品的生产就会失去兴趣,该商品的供给量(S)就小,但当商品的价格p较高时,就会刺激人们加大该商品的生产,该商品的供给量(S)就大。在确保社会稳定及不浪费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原则下,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要平衡,这时,该商品价格p的确定就成为关键。人们把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叫做该商品的均衡价格,记为p0,即有:Q(p0)=S(p0)。
4.用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
■
根据上面的分析,经济学中的买方市场、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生产相对过剩等经济现象就可以通过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的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如图所示(见图1)。
四、结束语
在给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进行数学授课时,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现“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尽量学会用数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并解决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当然,高职数学教师在平时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理论水平和数学应用水平,还要对各科知识有所了解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邓昌瑞.高职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师该具备哪些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2]佟永鹏.经济数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认识[J].时代经贸,2010,(5).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烹饪专业,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男生,比较活跃,本身基础就不是很高,这样在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专业知识是有些困难的,所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会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巩固了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掌握和对烹饪专业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锻炼。以往,在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上专业知识,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实操课,使得部分学生只知道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很差;也有部分学生操作能力很强,但是专业知识确是很薄弱,这种现象就渐渐导致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断裂。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得人们注重于吃的健康,吃的安全。科技的不断提高,也影响着烹饪行业的发展。食品营养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烹饪人才时,不仅只抓学生的烹饪专业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更要抓紧对学生培养食品的健康安全和营养的专业意识。在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传授烹饪美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要了解,如对健康饮食的营养学领域有所了解,就会把烹饪的技巧与合理的营养搭配起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情,从被动学习的观念转换成主动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教授烹饪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学生更快更稳固地掌握烹饪技巧。
二、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来提高教学成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烹饪行业不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烹饪专业的教学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随之完善,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设置良好的教学课程,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社会经济大潮中的竞争力度。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通过快速的网络发展,渐渐地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例如,多媒体技术就被应用到教学中来,利用此技术,不仅能够生动地进行室内教学,还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历史,同时更直接的对比国家与国家饮食文化的不同。这种教学方式就更全面地、更生动地、更近距离地让学生学习到烹饪知识,激发学生对烹饪的热情,调动了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力。烹饪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工种,它不但要求学生将专业的烹饪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紧密集合起来,当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效的真实的环境中体会烹饪带来的快乐。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在学校建设实习场地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还应该在学校以外与企业相结合,实现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俗话说,学校是培养学生的第一课堂,社会中的企业实际操作就是第二课堂。学校的办学资源有限,与校外企业相结合弥补了资源的不足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学生在企业中通过不同临时老师的现场指导,亲自动手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使得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情况和所学专业的要求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进而在自身的专业知识上、自身的综合素质上、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上和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定位上都能够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面对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健康勇敢地投入到烹饪这个行业队伍中去,快速地去融入社会需求中。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学校可以给学生组织一些社交训练,在校外组织美食节,让学生自己进行从始至终的完成自己的烹饪作品,由大众来做评委,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来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学生到生活中进行实际调查,总结社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社会对这一行业工种的认可,学生自身能够意识到烹饪这个行业的情况,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烹饪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才能够努力创新,发挥自身潜在的烹饪潜能。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来提高教学成效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参考文献:
[1]王雪松.浅探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实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6).
[2]刘志刚.烹饪专业教学课改初探[J].吉林教育,2010,(19).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12-04
0 引言
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大量优秀职业技术人才是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素。职教师资是优秀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急需突破的瓶颈[1]。
职教师资专业担负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时也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积极的研究和探索[2],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改项目不断立项,调整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使其最大限度的适应职业教育学校对职教师资的需求。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宏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微观层面如何施教才能达到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深度改革也逐步受到重视。但是当前不少研究成果呈现出人云亦云、创新度不够,或理念有余、可操作性不足的尴尬局面。鉴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探索具有较高创新性及现实可操作性的、适用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就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职教师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职教师资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专门性人才,也就是常说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学术性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专业化的基础,集中体现了职教师资专业的高等教育基本属性;师范性则是培养教师必不可缺的环节,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师资专业的根本任务;职业性则突出反映人才培养的特殊属性,需要紧密联系生产企业,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
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赋予的内涵更多、人才培养难度更大。目前的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常常在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之间摇摆不定,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其中典型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专业最初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相同学科的做法,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人才理论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职业学校师资的职业性要求。因此,一些职教师资专业转而强调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这又使理论教学被压缩,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影响学生的发展后劲。
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专业具有典型的技术专业与师范专业的双重学科基础。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必须具备任教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双重基础,所以在教师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术性教学内容往往和师范性教学内容界限分割鲜明,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分别都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而受制于总学时的约束,不得不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内容的裁剪,往往使其出现体系不够完整或者掌握深度不够的局面,而对于日后专业领域的灵活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缺乏必要的认识。
这些显而易见的矛盾是制约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瓶颈因素,而目前不少改革措施都采用了折中、妥协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其后果往往是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者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职业教师的尴尬局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实践中引入国际著名发明创造理论TRIZ,探索矛盾的彻底解决办法,以期为实现职教师资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借鉴。
2 TRIZ理论及其冲突解决模式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通过对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来的揭示工程技术系统进化内在规律、提供科学的创新方法和工具的理论。TRIZ理论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指出,类似的问题与解在不同的工业及科学领域交替出现,创新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往往属于其他领域。和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TRIZ理论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之道,因此它也被称为解决问题方法论[3,4]。
TRIZ解决问题方式为: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TRIZ问题,并用TRIZ的原理和工具去寻求问题的TRIZ通解,再利用TRIZ通解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图1所示。
TRIZ否定了一项发明创造或创新的完成要经历漫长的探索和千百次失败的成见,他们发现技术系统的开发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以往不同领域的发明中所用到的规则(原理)并不多,不同时代的发明、不同领域的发明是这些规则(原理)被反复采用的结果。每条规则(原理)并不限定于某一领域,并由此建立了一套体系化的、实用的、人人都可以掌握并使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方法。
3 基于TRIZ的职教师资教学方法创新
如前所述,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两个显著的矛盾――学术性和职业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的矛盾。剖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根源,可以发现,是由于职教师资专业较高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生源、学制、培养模式等之间的内在矛盾造成的“三性”无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表象矛盾。学术性期望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满足体系化目标要求,师范性要求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职业性则需要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这些目标针对以三校生为主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在现有4年制的本科学制下,按照常规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获取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办学单位只好有选择的侧重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方面,实践中以侧重职业技能训练为多。而从学术性要求来看,这一点完全改变了职教师资专业的高等学科教育的基本属性,由此也产生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关职教师资定位之争。
现在,借助于TRIZ冲突矩阵,尝试这些矛盾的破解之策。首先将实际矛盾转化为TRIZ工程参数之间的矛盾。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实际上是比较多的,超出了一般本科生掌握的信息量,但如果增加时间,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可以全部掌握的,但是又受制于本科4年学制的约束,因此,可以将现在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矛盾转化为TRIZ参数“信息的数量”与“时间的浪费”之间的矛盾。
期望改善“信息的数量”,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深刻的知识和能力,避免恶化的是“时间的浪费”,即不能因为改善参数“信息的数量”而引发“时间的浪费”。TRIZ是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折中和妥协,即掌握最大限度的“信息的数量”,同时没有因此造成“时间的浪费”。这恰恰是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最为期望的知识能力与时间的双赢结果。
查询TRIZ冲突矩阵,对于这一对矛盾各个学科广泛应用的发明原理有2(抽出原理)、7(嵌套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19(周期性动作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28(替换机械系统原理)、17(多维化原理)。这些原理经常被用来解决“信息的数量”与“时间的浪费”之间的矛盾,而且已经在不同领域得到有效性的证明[5]。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部分发明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说明,抛砖引玉。
发明原理2――抽取原理是指从整体中分离出有用的(或有害的)部分(或属性)。由于每个物体都是一个矛盾体,同时存在着正面和负面、必要和不必要的因素,可以通过抽取的方法使系统增值。抽取原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物体的负面的部分或特征抽取出来;二是从物体中抽取必要的部分或特性。据此可以产生职教师资教学创新的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抽取传统专业教学中的知识点,分隔成基本知识点,构建知识点数据库,提取出职教师资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点,去除重复的知识点,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资源。
发明原理7――嵌套原理通过考虑不同方向(水平、垂直、旋转或包容)的嵌套,来增加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将不同功能的多个对象嵌套在同一个对象内,可以使得该对象产生独特的功能。由此可以产生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所期望的三性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将理论、实践与专业教学方法一体化;开发、建立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于纯粹的职业教育的具有职教师资专业显著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构建一体化教室,打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双师型教师,采用多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实践边掌握理论边体会专业教学方法,一次时间付出,三重收获回报,理论、实践与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相互嵌套、有机融合,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矛盾。
发明原理3――局部特性原理是将物体的均一构成或外部环境及作用改为不均一;让物体的不同部分各具不同功能(使组成物体的不同部分完成不同的有益的功能);让物体的各部分处于各自动作的最佳状态。应用该原理时,一种特征对每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时刻而言,被构造为不均匀的或者最优的,所以称为最优资源管理更为合适。通过改变不同特征在不同地方、不同时刻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最优的功能。由此而产生的职教师资专业教学创新思路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不同阶段,一个阶段侧重理论知识,以建立牢固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一个阶段侧重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和专业教学能力相互参透;一个阶段侧重实践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局部特性原理还可以用于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重构。由于职教师资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时间有限、生源素质不高,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难度极大。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则可以根据专业所在区域、服务对象的经济、技术、产业特点,采用搭建框架、重点掌握的方式重构课程乃至专业内容,这个也是职教师资专业特色发展的依据。
发明原理13――反向作用原理是强调逆向思维。假如某事物以某特定方式构成或作用,尝试通过相反的方式构成或执行操作,以避免伴随的问题。具体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用相反的动作替代要求指定的动作;二是让物体可动部分不动,不动部分可动;三是将物体上下或内外颠倒(或过程)。据此可以产生想法,提出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如下: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问题若干(题型可丰富些,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绘图等等),变相对固定死板的知识点为鲜活的问题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先来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转换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改为一定程度上学生主导、教师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明原理28――替换机械系统原理使用时首先考虑用物理场代替某机械相互作用、装置、机构或者系统。某一个系统已被替代,当不能提供有用功能时,则此原理可以提供多种可能性来进行附加改变。若替代的机械系统不存在,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某种生物(人、昆虫、动植物)的感觉来实现替代:视觉-光学,听觉-声音,嗅觉-气味;在替代时运用某一或者某些物质相互作用的热场、化学场、电场、磁场、电磁场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另外需要考虑从恒定场转变为可变场或者可动场,从非结构化场转换为结构化场。并且考虑使用场来合并具有活性的物质――气体、液体、固体。由此产生的思路包括:现有书本教学资源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时,考虑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元素,将教学知识点转换为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动画、详尽的视频等展现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实现远程网络化学习,保证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学习;提供电子邮件、QQ、微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答疑解惑,改变原有的教学答疑的模式,提供全面、周到、贴近的教学服务,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当然还可以将常规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问题引导的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模式,为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教学保证。
上述发明原理除了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运用,产生更多的教学方式创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4 结束语
职教师资专业相比于普通高校对应的学科专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尤其是怎样才能实现学科性、师范性、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培养优秀职教师资方面,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发明创造理论TRIZ引入职教师资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固有矛盾的解决中,提出了利用TRIZ发明原理消除矛盾,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的一点思路。期望抛砖引玉,出现更多研究成果,使得职教师资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贾俊刚.重点大学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谢莉花.综合型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77-8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95-02
中专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其今后人生的发展做准备,可以为学习能力稍弱但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在学生观、认识论及教学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见解,能够促进学生智能多元、综合协调地发展,对我国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相对于教师而言,中专教师有更为平和的心态及充足的精力来研究教学,并能深入学习与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来积极开发学生们多方面的智能。化学教学是中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合理渗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善于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相联系,从而培养及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主要可以从七个方面入手,即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观察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以及自知自省智能等,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对化学教学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专化学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1.1 语言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语言智能指用语言表达、欣赏语言内涵以及发散语言思维的能力,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开发目的在于明确化学相关术语含义、掌握以及恰当地应用,从而为其他智能的发展作铺垫。在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化学原理、概念、术语、符号、实验仪器的名称以及化学现象过程运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正确表述,例如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酯化与水解、氧化和还原、烧杯、蒸馏、过滤等;另一方面,将自身对化学现象的分析与推测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表达出来。中专化学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切入,例如,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发明小故事与学生分享,组织课堂让学生讨论对当代化学成就的感想,引导学生阅读化学科普读物以及布置科技论文的作业等,将听说读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环节之中。
1.2 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化学教学中的空间智能的开发主要包括:试剂的鉴别、实验仪器的组装、混合物的分离等实验操作;分子结构、原子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能够显示微小或者复杂事物与过程的模型来表现,建立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事物,如图表、图画、多媒体图像甚至绿豆、铁丝、棋子、牙签、橡皮泥及火柴等材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概念中的相关结构来制作CH4、C2H4以及H2O等分子模型,还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现动画等多种各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发空间想象力,进一步地让其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特点,从而有效地对知识进行二次巩固复习。
1.3 逻辑数理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逻辑数理智能指对逻辑结构理解、发散思维的能力,其核心是运用逻辑推理来发现与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对事物关系的对比、因果、运算及推理等。在中专化学教学中,逻辑数理智能的开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分析题意及掌握问题的实质。化学教师可以适时采用蛛网图来进行知识的汇总、用矩阵图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用概念图构建知识间的关系,进而学生能够利用相关图表进行归纳、比较以及总结,整理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对比与分析也能拓展其逻辑数理智能,例如,在HCl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中,主要探讨H离子、Cl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何种粒子使得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问题,运用排除法可以通过在紫色石蕊试液中相继加入蒸馏水、NaCl以及HCl方法先后排除H2O分子以及Cl离子的可能性,进而得到是H离子将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这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多次观察实验情况的变化能够得到最终结果,并能够推理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Na离子、OH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什么粒子能够使得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结论。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之中通过将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化并引导其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推理,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及提升化学知识水平。
1.4 观察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中专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发现问题以及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观察能力不仅仅指观察实验以及记录现象的能力,还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感受以及对抽象物质空间结构的观察与认识。中专化学教学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观察智能的开发要求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观察智能来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加以解释。例如,在缓冲溶液的课堂教授中,可以联系到人类生理方面,人体血液的pH值介于7.35~7.45之间,当pH大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发生碱中毒,当pH小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则发生酸中毒,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缓冲溶液,它能够有效地避免人类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产生的以及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碱性、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之中后引发中毒,源于血液能够对抗外来的少量碱性与酸性物质,再配合肾与肺的调节作用,从而保持血液正常的pH值。通过这一缓冲溶液的讲述,学生在学会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医学常识,进而加深化学实用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化学实验中观察智能的运用也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观察方式是完成实验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手段。
1.5 音乐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在中专化学教学之中音乐智能主要表现为艺术与美的教育,音乐智能的核心是对韵律与声音的敏感度。化学课程中有许多与美息息相关的素材,如实验之中的反应之声,点燃氯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所发出的剧烈声响、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丝丝声响等。与此同时,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也是音乐智能开发的表现方式,其音韵节律可以使学生朗朗上口进而容易记忆,如元素的化合价记忆口诀:化合价实质应认清,金正非负单质零;化合物里有正负,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抓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又三金,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倾听反应声音及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等音乐智能辅助化学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音律变化,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物质的科学的音韵规律,还能够使学科产生直观的美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音乐智能的开发还可表现为在化学课堂中运用适当的音乐配合教学相关内容来渲染学习的气氛,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用脑紧张及提升其学习效果。
1.6 运动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运动智能主要是指人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以及运动中的速度、力量与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来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运动智能的开发主要通过活动课来让学生积极融入于活动之中,学生再以运动的方式将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内化处理,从而使左右大脑同时进行工作以促进其身心健康与运动智能的协调发展。运动智能在中专化学课程中则主要表现为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其目的是将蕴含于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考通过实在的操作方式表现于具体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化学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Zn、Mg、Al、Cu、Fe等五种金属与酸反应的不一样现象:Zn与Al反应较快,Mg反应最为迅速并且伴有明显的放热现象,Fe反应速率较慢且表面有气泡产生,Cu则没有反应,然后结合金属的价格提问若要制取氢气应该选择哪种金属最合适,通过综合的分析,学生能够得出结论即用Zn制取氢气最为合适。通过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7 自知自省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自知自省智能是人们准确地构建自我感知以及运用知识来指导与规划自己行为的能力。中专化学教学之中许多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首先,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其次,学生进行自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智能活动的过程;再者,教师在旁对学生实验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并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及纠正操作之中的错误之处,学生再通过反省来对自身的智能活动进行调整;最后,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学生对此次认知活动发表见解以检查及评估自知自省活动的效果。人类认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自知自省则是促进这一循环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自知自省智能的开发。
2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我国教育教学具有十分深刻的促进意义。在中专化学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中,化学教师应将多元智能理论渗透其中,激发教学改革灵感,全方位、智能化地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总而言之,教师应注重学生各项职能优势并发掘其职能潜力,从而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为培养社会各界职能优势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士荣,李跃春,谢祥林.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9(2):15.
[2] 周冲.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化学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3):15.
[3] 戴连久,阎蒙钢.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5):34.
项目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为背景的系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在商务英语中实践项目教学,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2. 行动导向教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早在20 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的职业教育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结构化教学范式转向行动导向的教学范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起源于德国,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姜大源,2007:225)。20 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教学模式传入我国。
作为行动导向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项目驱动教学法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开始推广并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是指学生独立地通过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等步骤完成一个实践性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任务,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行规划、自我负责和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成果(姜大源,2007)。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公司、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分解、简化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依据现实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展开,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做中学”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发展和培养了自己的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的实践
1. 项目的准备
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和企业有关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名称、内容要求与学习目标,项目设计必须符合职业能力要求与教学培养方案;最好能够满足行业要求;学生有兴趣且能激发其创造性和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设计项目任务后布置传达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 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与各项内容相适应的实验项目。如“商务谈判” 这个项目,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接受任务,学习、搜集、整理项目知识和相关信息,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这一阶段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输入,帮助他们熟悉话题,并识别新词和短语,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
2. 实施阶段
项目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小组合作学习与实践。因此,小组的划分和有效管理与项目教学的成败有着必然联系。小组成员在学生自由结合的基础上教师应适度干预,分组要体现异质性和平衡性的原则。在明确项目任务后,教师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信息、制订计划、选择方案,直到成果展示、评价,主动、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中心”。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主动获取和加工信息,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并通过团队沟通和合作完成项目工作,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进行模拟演练。
在实施阶段,要以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角色意识,以能力本位作为施教理念。项目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通过项目化教学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从而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这个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可以获得全面、感性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使知识内容与工作情境直接联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到真实的职业氛围,体验到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从而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
3. 成果评价
项目教学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而是多元性的,包括评价方式、标准和主体。在评价方式上,项目教学不仅用传统的笔试、口试的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进步程度;在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此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而教师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在肯定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和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反思不足,从而树立不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三、结语
商务英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将语言、商务的教学与技能的培训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 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既可以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技巧。
参考文献
[1] 高文等.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杨文明. 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但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相对于其他专业,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改革刚起步,因此,笔者通过对制冷与空调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探索,探讨高职院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高职空调专业的设置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开展的专业都是本着开发学生职业能力这样的目的去开展,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制冷空调专业就是一个跨专业比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的面很广数控、机械、热力等行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目标、课程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中的能力要素要与相关的课本知识相结合,在配合教学实践,形成高职学校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培养还在于学校为其提供选择的范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在本专业的设置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等比例的。必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必修实践课程。更多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扩大学习圈和交流圈。
二、高职空调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础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陪养是以职业和岗位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和培训,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高职课程设置体系中更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它的特色就是将课堂上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制冷与空调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理论部分做过适当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高职专业课程的发展,但是力度还是不够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还不是很明确,掌握的知识还不够踏实,对理论学习部分还没有充分的兴趣和爱好,所以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因此还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熟悉其工作原理和构造。
三、高职空调专业教学实践性
课堂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对于制冷与空调专业,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能力和制图能力,不仅要读懂各类相关的图纸和资料,还要正确的测绘制冷空调设备的易损件,独立的去完成基本机械的装置设计。
(一)培养熟练地运用制冷与空调技术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可有效的进行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现代对空调的制冷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节能环保为前提,可高效运作,针对具体的工艺和、设备和系统要科学的维护和管理。
(二)培养掌握制冷与空调工艺参数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就要求能够使用高精端的热工测试仪器和仪表。对设备及系统的功能充分的掌握,分析故障原因,对主要的工艺参数数据要会分析和判断。
(三)培养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践可以掌握制冷空调设备的性能和构造,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可以做相应的维修,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必须要掌握系统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可延长空调制冷设备的有效使用期。
(四)培养掌握制冷空调工程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法。制冷空调设备的组成和安装是最基本能力,掌握组成原理和安装工艺,以及设备和系统的调试方法。
四、高职院校空调专业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一)在高职院校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活动是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想着技能型人才转变。但是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同样不能忽视,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在制冷与空调设备上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结构性能。从而达到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三方面,基本操作能力、单项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其中综合实践能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最终目标,是将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以及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还没有完全的达到,学校在实训设施建设上还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来说,制冷与空调专业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教学观念上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转变,目标要明确,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科学新颖,在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完成教学的改革。
高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评估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促进实践教学条件改善起到推动的作用,因为它在不断的鉴定与评估,给予相应的监督和决策,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有效的渠道,当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工作还在不断地探索,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具体的评估标准还待于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对素质教育本身而言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具体教学方法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近十年来,浙江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浙商大)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读、写、议”教学模式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及认可。本文将借助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对其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上的研究、总结,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思想为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赋予其新内涵。
一、“读、写、议”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浙商大“读、写、议”教学模式形成于1993年,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造和补充而总结出来的创新教学方式。其基本的构思是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落实到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即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认知过程,又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充分参与、交流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读、写、议”教学模式正是实施这种认识过程、参与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其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文科及部分理科的课程中进行,并根据课程、不同学分(2~3学分、4~5学分、6学分以上)结合教学内容分别作出“读”、“写”、“议”要求。①“读”,任课教师结合专业向学生提供经典著作、学科前沿性论文、典型案例的阅读资料。
总计阅读量分别为40~60万字、70~90万字、100万字以上。同时强调读社会的“无字之书”,即关注社会各种现象,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读”的阶段可以是不同的,即在专业学习之前读,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读,或在专业学习后读。②“写”,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要求学生选择写书评、文献综述、学术性论文及社会调查报告1~3篇。③“议”,学生通过一定的形式如小组讨论、交流、课堂演讲、小组或个人辩论赛等来消化已学到的知识。要求一学期安排讨论次数1~3次(课堂专题讨论)。
从其教学的整个过程看,“读、写、议”具有多维的能力培养功能,学会“读”,锻炼“写”,训练“说”。三个不同的方法和环节不是隔离的,是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读、写、议”又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乐趣程度,争取得到最佳的效果。
“读、写、议”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同时也符合和反映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例如,人文学院的一门必修课程“广告经营管理”,任课教师采用“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开课前就给学生必看的书目,要求在讲授专业知识前完成。(在教师讲课前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点已有所了解而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建构新知识的概念)。二是在专业课讲述某一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选看一些经典书目,不要求即时完成,可以在以后整个大学生涯完成。为使学生掌握此课程较宽厚的理论基础,“读”的内容既有广告理论经典及权威的书籍,又有拓展专业知识领域的书籍。从建构议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为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了不同的“写”任务。首先,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该课程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某个超市的亲身观察,对其所有促销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形成报告。学生有了亲身观察和体会,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某个行业的营销分析,以论证的方式试验对一些主要竞争品牌的定位,也有为某一新产品进行定位或是给一老产品进行重新定位。这是学习的进一步延伸。由于有了前述基础,部分学生的论文有了预想不到的成功。继而,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对某个品牌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诊断,并提出其具体的品牌战略和战术。由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论文的准备、重视程度及质量上都有了超越。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教师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景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最为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情景与以后运用知识的情景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知识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得到迁移。
最后是“议”的学习阶段,学生将所完成的论文或调查报告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演讲,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教师对演讲和交流进行点评,对学生所学的内容再一次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与总结。
“读、写、议”教学模式在不同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形式,在三个环节的教学手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上述教学案例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读、写、议”教学过程体现出三个重要倾向:其一,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其二,社会的互动性;其三,情景性。_1J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主要观点是:①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②学习产生于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习者把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由于个体具有独特性,因而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③个体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的。并认为,个体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来源于社会的建构,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J这些关于知识获得的观点对于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可以认为,“读、写、议”教学模式贯穿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实践着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有科学的教学理论作为基础,使“读、写、议”教学模式有了发展的前景和价值。这也正是其成功的原因。但是从另一面看,“读、写、议”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仍处于实践、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要像研制、开发新“产品”一样去更新换代,也必须与创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步发展。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赋予“读、写、议”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是科学的理论,被视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论。它所揭示的学习主动建构性及建构.性教学的体系,对丰富实践中“读、写、议”教学、挖掘其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及具备创造性素质的空间和潜力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首先,从学习目标看,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要能切入某个知识领域或学科的“核心问题”、“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而不是简单“覆盖”表面的知识点。学习者要能对一个领域中的“专业共同体”曾经或正在探索的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讨论,由此建构起对该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的深刻理解。有一定数量的“深层学习点”为发展学生相应的学习能力素质和创造性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作了铺垫。
深层次的学习对“读”的要求是在泛读的过程中要有“精读”,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一个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核心思想,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兴趣、爱好建立若干个“深层学习点”。这些“深层学习点”的建立与培育,不能是“本本主义”的,要追踪学科的前沿,又必须与科技创新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读、写、议”教学模式应向纵深发展,不能只满足“读”了多少,“写”了多少,“议”了多少,要在“读”的深入程度、“写”的思考深度、“议”的质量水平上下工夫。
其次,从问题一学习一解决过程看,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不断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建构性学习活动中,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追问问题背后的问题,使解决问题的空间随着问题的解决过程而延展、深化。应该说“追踪问题”的训练是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能力生成所必经的重要过程。
.-“追踪问题”的训练在“读、写、议”整个教学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师设置的。为了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究,达到一定的理解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更深一层问题,使得对问题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方法,设置一些平台,将学生由被动回答问题引向主动解决问题。“议”是一个必要的平台,因此在“议”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对问题的讨论延续到课外,并借助于电脑、网络搭建“读、写、议”讨论、交流平台,专家与学者共同参与讨论,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学生还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访问有关专家,使讨论的问题不仅有广度,更有深度。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定位不准确,培养模式上没有突出应用型特色
很明了的是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需要有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仍然模仿或者照搬偏向于理论教学的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所设置的学科体系作为自己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培养定位上出现差错。另外一种的情况是人为刻意的划分为会计理论课程与会计实践课程,带有强迫性、仓促性的学习实践课程,不能形成理论和实践的完美融合。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由于时间段的断裂而脱节,不能满足现在日益严苛的用人机构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及其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
一个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不是取决于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而是取决于高校教师质量的高低。因此,只有优良的、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师资团队才能保证会计的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而如今高职院校的会计老师往往是只能满足一方面,即:理论过于实践或者实践优于理论的储备,究其根源在于两方面:一是高职学院偏于从知名高校引进毕业生,往往知名高校的会计学毕业生没有实践教学的经验:二是高职院校引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这些会计师往往理论上又比较匮乏。这些情况往往都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模式单一,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
首先,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合理,再由于高职院校不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一味的仅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指导大纲教学,导致着重与理论课的灌输性学习,忽视了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出现了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还有一个不良现象是高职学院让学生自己去实习单位实习,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而虚填实践记录的情形。其次,会计学是一个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实践教学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经验,而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学教育仅仅是会计学科单一的教学。总之,当今最大的现象是:高职院校老师满堂加PPT课件快速灌输,学生听课做笔记,完全忽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导致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薄弱,极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到最终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会计事务和适应日益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四)高职院校会计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条件差,配套体系不完善
目前,就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来说,会计实践仍然以校园内部封闭性的实训为主要实训方式,与外界的实训单位联系甚少。导致一方面资金投入过大,二是导致与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严重的脱节。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几个相关的专业去共用一套或者几套实践设施,实践教学管理上松散无力,会计实践教学结果的检测和评估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仍将评估标准定在上级要求的最低标准线上。
(五)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不注重经济市场条件下社会需求的变化,供需要求差别大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的需求变化日益加速。大多数高职院校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很多的理论或者实践技能现如今早已经不适应经济环境。导致学生因为观念等方面的滞后走向社会这个大环境后,不能很快的去适用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训员工,与企业理想得到的应用型人才相差甚远,也浪费了毕业生的实践实习机会。
二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领导重视,明确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着重突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特色
首先要发挥学校领导层的作用,学校的领导层作为学校发展的决策层、领头羊。只有领导重视了,教师才可能重视;教师重视了,学生才可能去重视。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带头更新会计教育观念拓宽会计,教育思路,梳理明确职业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突出会计教育岗位教学, 体现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高职教育强调的是“ 实用性” , 也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 应该能立即从事具体环境下的会计工作, 不需要或只需要进行简简单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如果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就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原本意义, 也就没有发挥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第二,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应当是专才而不应该是通才, 培养目标只可能是一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从事会计工作的素质, 最后,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一定要着重面向我国中小企业,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去中小企业工作,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中小企业业务去展开。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双师型”优良师资队伍
教育部也明确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把培养教育观念先进、创新意识较强、师德高尚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第一要务。主要做法有:加强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岗前继续教育培训、在职进修等提高教师个人的基本修养和职业素质。二是采用内引外联的实践会计的教育模式,一是鼓励支持更多的会计学老师到校外有关联或者高知名度的实践场所去学习、实践,增强实践的技能,二是积极的聘请校外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增强学生的视野和实践的能力。三是积极的引进高层次既深懂会计学理论又熟悉不同的环境中会计实践操作的能力的“双师型”人才。
(三)改革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不断完善教学环节,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会计的实践教学模式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首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满堂灌鸭式传授理论知识,然后脱节的进行硬性实践。而是积极的在课堂上增加案例讨论,因为近些年来,学术界一致得出一个较为权威的观点是案例法是比较适合的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法。最大的作用在于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剖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案例,然后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直接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案例问题的解决中,达到最终培养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此外,注重实践型教材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学生在学校中与教材的接触是最紧密的,教材水平的高低以及与实践的切合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水平的高低,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重中之重。
(四)高职院校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建立高标准的校外实践基地
首先明确一点的是无论校内的高仿真的实训场所还是校外的企业定点定期实习基地,都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非常重要的硬件基础设施。是会计实践教学最最基础的保证。因此,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学习理论和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物质保证。高职院校应该不惜重金建立一些稳定而且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假期以及毕业前的实践创造一个良好又高效、便利的实践环境和场所。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内实践资源匮乏紧缺的情形,有利于减少校内实践场所的数量和低质量的情形。最重要的是提前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完善自身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最终达到学校实现了培养目标,社会真正得到了需要的人才的良好循环的目标。
(五)高职院校应该十分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积极的搜集信息,使其供需要求差距逐步缩小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的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向和目标,总之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市场和区位等因素的变化。注重的是高职院校主要是在区位经济中发挥优势,着重的去搜集本区域内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以及政府相关政策不断调整的变化,积极的配合区域内经济就业方面的变化,努力为本区域的经济做最大努力,将其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求差距缩小到最小程度。高职院校的社会化办学、开放式办学、职业综合化办学等将成为不可避免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三、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高职院校应该在重视会计教学实践的同时也要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目标,会计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重点。这个途径将有效的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有机的融合,有效的避免了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和错位的现象。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专业知识、专业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人生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如何使理论真正进入头脑并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1.提高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力。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靠单纯的理论灌输,知行分离,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调查、参观、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参与实际活动,可以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现象或事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把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最后养成行为习惯,实现“灌”与“启”、“输”与“导”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目前,随着国家建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如城乡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这是学生普遍关注但又很困惑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偏激看法,而要改变这些偏激的看法,单靠课堂上理论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很难奏效。实践教学使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有利于他们在亲身感受中去思考,去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通过了解认识国情和发展现实,解决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社会问题认识上的错误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教育现在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又缺乏社会经验,对国情了解不够,有些消息难辨是非,很容易被误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让他们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实施过程中其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以下一些现状:形式单一。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单兵作战”或“闭门造车”,形式比较单调,多以参观为主,学生以接受者的身份被动听、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覆盖面窄。组织实践教学涉及诸多方面,如经费、安全、师资等,这必然影响参与学生的人数,使实践教学不能覆盖大多数学生,缺乏参与上的广泛性。时间不连续。很多时候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或集中起来搞一些突击性活动,没有连续广泛的开展,断断续续,缺少稳定一贯的运行机制,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实效性不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主题讨论时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睡大觉,参观考察一路留影拍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自己写而是在网上抄袭,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想观念不正确。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政治素质、思想意识等培养要靠“灌输”;部分领导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没必要开展,或者虽同意开展,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一些学生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保障机制有欠缺。比起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组织起来更复杂,涉及诸多保障条件,如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安全保障等,这些保障条件的欠缺,使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协调合作不畅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依靠任课教师,它还涉及宣传、团委等诸多部门,没有建立通力合作的协作机制,得不到认真的关注,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效果不好。考评体系缺乏科学。考核的标准、完成的质量、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等缺乏一个客观、明确的规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操控性,很难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看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就达不到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实践体验中自我思考与提升的效果。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观念到行动都进行革新。
1.转变思想观念。思政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有效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动员一切有利因素科学合理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实施体系,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实践教学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支持。
2.完善课程管理。根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实践教学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树立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3.加强教学组织。任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多路径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1)安排合理灵活的实践教学内容,既要把握理论教育的核心,又要面向社会现实。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2)坚持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3)明确成绩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理论素质和道德品质。
4.建立实践基地。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性工作,建立实践基地,可以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载体,真正做到课外课内相结合,理论实践相促进。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效果,切实发挥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