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学霸学习计划

高中学霸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3 03:13: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学霸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学霸学习计划

篇1

人物速写简析

速写是要求作画者在短时间内完成作品的绘制。很多人将速写的核心视为速,但事实上,速写的核心是写,而非速。通过写,来表现人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情感,勾勒出清晰的速写作品。而写的基础则是作者的真实情感体现,只有运用真实的情感才能将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描绘。当然,绘画是一种技能,技术层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多年来我国人物速写作品 的分析可以看出,优秀的作品均具有自己的个性,这往往与设计者的经历有关,高职学习阶段,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较少,要突出速写效率,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使学生抓住要点,设计出好的作品。另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技法,打开思维,勇于创新。总之,速写强调形态准确,传情到位。人物速写目前是美术考试、能力测试和能力体现的重要内容,这体现了高职以及社会对于这项技巧的重视程度,如何激发学生的美术灵感,使其在美术作品中融入自身的审美理念、感情观念才是高职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线条在笔端延伸或阳刚、或蜿约、或舒缓、或急促,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情感,这是我们对于人物速写的基本需求。

人物速写教学现状与认知

人物速写近年来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并且人物速是美术类学生高考的主要内容,进入高职阶段如何继续提高学生的速写技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人物速写已成了很多省份美术统考的内容之一,其作用和地位不亚于素描和色彩、分值等同。然而高职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经过高考后,学生的思维较为死板,一些学生对基本技巧的掌握不完整,不能独立作画。而在技巧的进一步学习中,受到高职阶段教学方式的影响,不注意观察生活,对人体形态的捕捉能力差。人体比例具有自身的特征,并且具有差异性,学生缺乏观察能力,对于人体的形态差异性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基于此,在高职教学中强调人物速写技法十分关键,能够使学生提高绘画能力,并且将情感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且重视作品的创新性和个性化。

人物速写的注意事项

速写不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心声,更是作者细微技法的一种体现。最早的速写是以草图的形式出现在画家面前,速写既可以称之为一种线条艺术,又可以称之为一种书写艺术。也就是说,人速写注重线条,凸显书写,绘画者的线条书写要流畅、使人物具有灵气。目前,速写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以草图的形式出现,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绘画风格,绘画体现的是作者对于作画对象的感受。但在学生进行速写学习的初期,不能仅仅强调速度或线条,而是要以动态画为基础,适当延长绘画时间,与速写的要求一样,强调写而不是强调速,使其作品具有生动性。在高职教学中,可将人物速写分为若干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强调技法的慢写,而第二个阶段则是强调静态向动态的转化。最后一阶段是形成质的飞越,使学生的作品不仅具有技术上的优越性还能够体现其个人情感,这一阶段的反复训练十分重要,要求学生对人头的结构、形态进行反复的绘画,当然要在完成一个作品后再完成第二次绘画,绘画过程要强调速度。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对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如下分析。一是学生在速写时笔触间的逻辑性,尤其是在画面上要体现出自身的精气神,做好对气息的控制。二是要注重适当的放开,不能过分重视人体的结构与比例,尤其是对于从初学者向优秀画家的转化过程中,这一期间感觉很重要。三是速写中要注意情绪的体现,以保持作画者的活跃状态。四是在注重技法的同事不能否定对于画形的把握。最后是要注重用笔灵活,不能刻意根据形态进行死板的刻画。

人物速写的绘画技巧要点

1.人体比例

人体比例是初学者最应强调的技法,而对于成熟画家来说,热天比例通常能够和谐的、巧妙的应用于画中。在通常状态下,人物具有固定的比例,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常识,了解常态下的人体正确比例关系。可以通过一边掌握一边训练的方式来明确人体比例。当然,人体绘画需要掌握技巧,表现情感,不能另生搬硬套固定标准,好的作品源于作者的思考和观察,对于不同的人体真实比例进行观察才能做出完美的画作。人体比例也不仅相同,如小孩的头部发育与成年人相似,但身体的发育则明显不同于成年人,在观察时要注重细节。而老年人的骨骼变形会比较严重,并没有绘画标准中的七个半头。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来说,应懂得作画来源于生活,因此善于在生活中观察细节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高职学生要注重对差异与细节的把握,在这里我们将美术中人体正常比例要求进行阐述如下。所谓人体正常比例,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七个头长或七个半头长二分之一处是耻骨联合点。而肩宽大约等于两个头长。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站七、坐五、蹲三”。

2.掌握人体的运动规律

绘画技法源于对人体的了解,尤其是对运动规律的了解。人体运动主要是由脊椎和下肢来完成,提示绘画者在作画时和平时对对作品和现实中的人物的胸与髓进行观察。注意人体中心的位置,使作品能够符合人体结构的基本特征。躯干和腰是产生运动并完成运动的两个重要部位,作画时要注意腰部的扭动位置,使其具有协调性。从高职教学角度分析,掌握人体的运动规律的教学策略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抓好人物的概括简化,正确区分人体的头、躯干等部位的结构、位置特征以及自身特点,绘画与平时生活不同,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人体结构关系,并且了解其变化规律,所做的话既具有技术上的共性,又具有艺术上的个性。其二就是对人体运动的概括和简化。在教学中,人物速写要求学生能够将作品的神态和形态展现出来。熟悉其时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幅度,将表象记在脑中,并且将形转化为神化,凸显美术作品的灵魂。最后是对场景的概括和简化。概括和简化的方法在人物速写教学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简化,可以使学生短时间内掌握人物的结构、形态。场景也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场景具有多变性,作画时要使人物的形态与场景保持协调,这就需要作画者长期的观察,将人物溶于场景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概括与简化场景的基本方法。抓住以上三个方面的简化过程,能够切实提高人物速写的能力。

3.人物速写的表现技法

高职美术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部分较差,这也是造成其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技法不高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速写技法的表现是关键,学生要善于利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作品。我们介绍几种好的方法,其一是明暗表现法,人物速写的表现缺乏环境和必要的光线则显得单调,而采用明暗表现法则突出作品的立体感。主要是利用光照在物体上,营造出一种体积感,从而产生较大的视觉冲击,体现作品的优越性。其二是线面结合表现法,除了对线条的技法掌握外,面的体现也是速写技巧之一。在绘画过程中,通过线面的结合,为观察者带来一种虚实结合的感觉。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对前两种技法的一种结合。这种方法与具体表现法共同组成了美术人物速写的核心技法。在作画过程中,以写实为主,通过写实来描绘人物的特点,在作品中突出人物的形态及神态。

篇2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二、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三、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四、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4.优化教学反馈。教学中可通过课堂后的巩固练习或单元测试来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教师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题目、紧扣重难点和考点的适量题目优化教学反馈。

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而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是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掌握其它学科与本学科知识交叉点、关联点,运用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为生物教学服务。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

总之,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发掘生物课程教学的潜在资源,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应用,实现教学设计优化。

篇3

也许求胜心切,一跨入初三下学期,小文就憋着一股劲,按照学习计划,每晚做题、温习课本到凌晨1点;早上5点准时起床,背英语单词和读语文等。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小文觉得这样效率挺高的。

但是好景不长。一个多月后,小文就感到力不从心了。白天上课精力不集中,脑子混沌,虽然上课不会打瞌睡,但感觉身体非常疲惫。更要命的是,白天在学校迷迷糊糊,到了晚上却兴奋起来,很晚都不能入睡,时间长了,还导致第二天起不来。

心灵导航:

熬夜,可以说是很多学子的常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严重影响了学子的睡眠呢?显而易见,课外(家庭)作业多,考试频繁,竞争压力大,是学生不得不熬夜从而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中学生课外每天写作业、做题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的达到70%以上,而超过5小时的达到35%,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还要研量的复习资料,这也缩减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此外,学生大考月月有(月考、模拟考),小考三六九(单元测验),这些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的学生一遇到考试,就要全力以赴,熬夜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显而易见,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高,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升高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生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完成。深夜22时至凌晨1时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如果错过这段睡眠时间,细胞的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睡眠不足,不但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甚至还不可修复地透支他们的青春和健康。

不少学子和家长都十分“迷信”:熬夜学习会增加学习时间,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殊不知这是一个“谬论”,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睡眠不足是既伤神又伤身。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加重学生的精神压力,使他们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甚至会患晚睡强迫症。

熬夜,更多的是在做无用功。试想,到了该入睡的时间,你却强撑着,看似又多翻了几页书,多做了几道题,多背了一段课文,可是一觉醒来,你能记住的有多少?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充足的睡眠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很“享受”晚睡熬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欺骗。这样的做法好像是告诉自己做了更多,学了更多,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等到实际所得,即成绩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时,就会打击备考的积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压力感会更大。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看上去精力充沛的同学,往往学习成绩要优于那些“特困生”。前者多数没有熬夜的习惯,他们总是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效地完成课业,甚至做到“学习娱乐两不误”,如同传说中的“学霸”;而后者往往熬夜学习,加班加点,但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成绩提高缓慢或是原地踏步,甚至可能“倒退”,最后怀疑是不是自己智力“有问题”。

是的,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我们充沛的精力,而不足的睡眠只会让我们透支自己的健康。因为熬夜会增加我们的心理压力,使人长期处于紧张亢奋的状态,就像一根弹簧,老这么绷着,早晚会断裂。

心灵处方:

每天睡眠8小时,是满足一个人生物需求的基本保证,毕业班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初三毕竟是不平常的一年,初三学生自身面临着功课任务重和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睡眠减少,也有的因为升学愿望,家长要求初三学生或者初三学生自己要求减少睡眠,为复习多腾出一些时间。出现这些情况睡得少些,也是在所难免、情有可原。但是,初三学生无论学习压力多大,功课多紧,睡眠时间绝对不能低于6小时,这是初三学生的睡眠底线,不能突破。

在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学习时间,但如果影响了白天的学习效率,则要马上调整。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一定要树立学就是学、休息就是休息的观念。睡得晚不代表学得多。合理利用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才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成绩的有效办法。否则,“磨洋工”只会让自己陷入疲惫的怪圈,最后得不偿失。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3-02

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地区不少中小学名校规模持续扩张,尤其以某些完全中学为主,出现大量的所谓“超级中学”或者“巨型中学”,诸如河北的衡水中学、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河南郸城一高,日益发展成为 “高考工厂”。这些学校在校学生一般超过两千人。这些教育中的“巨无霸”对于教育各方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动辄几十个人数超过一百的班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巨型中学的形成与现状

1、巨型中学的形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黄冈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就达90%以上。2006年秋,黄冈中学新校区建成可容纳90个教学班,达5000余学生,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1]而安徽的毛坦厂中学1999的一百多人的本科升学人数到2014年的九千多人,短短十五年竟然增长了15倍。

但是,这些高考的神话是如何“做大做强”的呢?

笔者认为首先有两种模式:一是像毛中这样招收大量的补习学生,二是像衡水中学一类的“一高”对区域内的学生掐尖。生源是十分重要的,各个中学深谙此理。每到招生季,某些学校利用其以往的名声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在各地区半收半请来“尖子生”、“ 学霸”;其次补习生的在学习成绩以及心理上的稍显成熟也是高考成功率提升的原因之一。

在此两种基础上,各地的高考“龙头”所采用的策略几乎一致:军事化管理、吸引名师、题海战术,另外还有诸如:榜样激励的“学习之星”、“残忍”的自我勉励之类,学校、教室、学生宿舍甚至食堂都处处充斥着高考之战的硝烟味。

2、巨型中学现状及问题

学校规模的增长一方面是教育的发展,但是扩张的速度失控就是教育的灾难。这些超级中学的存在给了我国基础教育重重的一击。

(1)教育垄断、影响公平

巨型中学的存在改变的一个地区的教育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生源的过分集中必将成为一种教育垄断。优秀师资、优质教育基础设施、优秀生源、政府投入会被这些“巨无霸”占据,而一般地方高中在学生数上总量还是大于这些超级中学的,却在办学上处于劣势,办学规模、生源质量以及教育成果不断下滑。

(2)机械管理、弱化育人

超级中学的学生规模太大,在管理上依赖于规范纪律的严格要求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同样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等同于讲题,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和教育研究的机会;学生成绩是教师对学生了解的唯一渠道,导致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这些被忽视的恰恰是高额学费的差等生,这种极端化的结构尤其使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金钱的认识扭曲[2]。

(3)领导扭曲,政绩牵引

领导对于教育来说是发挥领导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来促成教育的各个环节的落实。在超级中学中,领导者很难依靠自身公信力胜任,只能制定规范,利用等级权力来保证教学进程的进行。在另一方面,超级中学是升学率吸引优秀学生、保持和提高升学率、再吸引优秀学生这样一个循环中,升学率成为家长和学生评价学校的标准,这也是学校领导层的政绩观,更有甚者将经济利益纳入政绩范围之类。

二、超级中学中的角色扮演与管理

1、学生的角色扮演与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埃里克森和埃立特认为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学生不是为了通过教育寻求知识,而是为了自身目的通过教育寻求社会地位和财富。[3]当前我们的学生就学的目的并不都是为了知识,而是在谋求自身的发展。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用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但学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青年们往往会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回应成年人和以往的这些知识、经验体系。他们所扮演的不是一个理性的学术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的社会人角色。

中学阶段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一个叛逆期,在巨型中学这种机械的工厂环境中,叛逆期是被强行压制的,断不能丝毫倾泄,绝大多数教师和父母是不知道学生们真正思考和需要的是什么。年轻人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获取一张大学的“门票”,即使付出多大代价也义无反顾。

这种对学生的来自学校、家长的管理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更不要说学生内在的自我管理和提升了。

2、教师的角色扮演与管理

教师是年轻一代的培育者,是传递和传播人类知识的专职人员,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教师在教学的活动扮演者多方面的角色:家长人、朋友或知己、授业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尤其在中学阶段,在我国现实的基础教育高中教学阶段,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一生的角色。教师需要基于这些青春叛逆期和成人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以引导和促进,面对的诸如知识的促进、情感的促进、理性的促进、自我发展的促进。

在超级中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更加重要了。这里的教师有两种,一种是学科教师,一种是班主任。超级中学中的学科教师教学任务是非常沉重的,可能是几个班。这种情况下学科教学还要处于一种异常艰辛的竞争之中。教师们只得去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大量的试卷也就不足为奇了。此时教师扮演的完全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传递的是解题的方法技巧,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实践证明,许多所谓的“差班”“乱班”在优秀的班主任的带领下可以转变为“好班”“优秀班集体”。以毛中为例,这里的8000余学生是补习生,不乏有发挥失常的“优等生”和本来就差的“差等生”,但他们都同样压力如山面对高考。这对班主任要求极高。一方面班主任需要组织安排班集体的教学任务,完成班集体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这些高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心理辅导。

优秀的班主任应该也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要能够班集的整体激励,照顾到可能出现的非正式学习群体,善于利用各类竞争来促进学习,也要做好个别学生工作,培养典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边并不仅仅是教室环境,还是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3、校长的角色扮演与管理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阶层,在我国实行的是基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的办学理念、领导风格是尤其重要的。一个优秀的校长是内外兼顾,能够上下同心的,并且通过自上而下的官僚从属关系来实施领导和控制。

在超级中学,校长领导着几千甚至数万的师生学习、生活和发展。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保证学生的安全环境是必须的。校长需要协调学校内外的事务,诸如校内校区建设、环境清洁,校外与居民和政府协商关于校园周围安全管理等。我们所看到的超级中学,其学校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更多不确定因素:学校周围安保、学生外寝安排问题等等;

其次,校长作为学校法定人,应该对学校负责,维护学校形象,尤其在学校有困难的时候,在教育的范围内予以学校最便捷的通道使之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其三,校长的课程领导任务。课程领导是要求校长对课程有关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多方面的认识,以便于对课程提出高屋建瓴式的建议,发挥其“教育者”、“领导者”、“行政者”的角色。不过,对于这些超级中学来说,校长的作用却在于行政领导和经济作用,对于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施管理也许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

未来的几年内超级中学这一现象必将继续保持甚至可能愈演愈烈。这就需要校长的作用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在他的书中说明了一种由唐纳森(Donaldson,2001)提出的领导“三支流”,包括“合作关系”、“共同目的”、“共同行动”的模式,可能给予超级中学校长帮助。

三、学校管理的人文关怀

谈到管理人们自然联想到的是一条条的管理条例和管理体制,但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包含着育人的思想与要求,完全依靠制度化的管理是对教育的戕害。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倡具有人文关怀的学校管理,以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来实施管理。

我们谈到的人文精神、人本主义有一个中心“人”,学校管理的过程需要让管理为人服务、适应师生发展的需求,是制度符合教学的过程,这是教育管理的“哥白尼式革命”。

超级中学的管理问题需要从学校教育利益相关人士进行制度建设,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教师合理要求,并以教师的学术魅力和师德光辉影响学生;同时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学生自主自由学习,以好学求知、探索创新的精神鼓舞和吸引教师。以管理制度条例为刚,以师生相互信任为柔,刚柔相济。

四、结语

中学管理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保证。在超级中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现象下,教育的管理更是教育各方的共同责任,学校管理与教师、学生发展息息相关,人文精神深入的管理可以有更多的关怀。超级中学的管理会有所跃升,这一教育 “畸形儿”终有一天得以矫正。

参考文献:

[1] 熊国英.一言难尽的“高考工厂”[J].江西教育,2015,13:20-22.

篇5

本文将以“会宁红色景点宣传作品制作”的课程设计为例,探讨项目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征是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确立的重要因素,也是项目学习的主要培养目标。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不仅在观察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更有稳定性和目的性地发现事物的本质,而且在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抽象概括能力逐渐提高,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喜欢在团队活动中发现和接收新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较有较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仍然存在诸多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诸如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以及沟通能力,不知道如何在团队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很难长期集中精力自主完成某项活动,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因此,开放的项目学习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技巧,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程中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主要讲述如何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和加工文本、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并根据任务需求集成多媒体作品。

本节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全书的重点章节。本章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信息加工的人性化开始,依次设置文本、图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三节内容。本节围绕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开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与评价”的项目过程,既有思想方法的提炼,也有具体工具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课标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三、教学策略

1.分组。

合作是项目学习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参与各种小组合作方式的活动。对于整个小组来讲,学生个体只承担某项任务。合理的分组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和参与精神,以满足21世纪技能需求。常见的分组方法有异质分组、拼图分组以及学生自主选择等。

(1)分组原则。

组内成员之间存在观点和实力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互相受益,促进学习和实践合作技能;把有专长的学生分布在各组,使每个团队中都有具有初步探究经验的学生。

(2)实施分组。

根据班级人数可以确定共分6组,每组8~10人为宜。

(3)推选组长。

组长需要具备一定的I导能力,而且在学生中要有较高的声望,以确保带领能力和成绩较弱的学生。组长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的经历。

2.平台构建。

项目学习平台包括现实平台和网络平台。可将学校微机室作为项目学习的主场所,微机室要装有Photoshop、Cool Edit、超级解霸等多媒体素材编辑加工软件,同时需要提供微机室联网,保证素材的检索下载以及资源共享。项目学习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微信、Blog、QQ空间或局域网等资源平台来搭建,在学生使用网络平台共享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及21世纪技能。

四、教学过程

1.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开始之前,为使项目学习顺利开展,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项目和确定评价策略。

(1)项目设计。

确定项目: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课程内容标准是: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并在学完本章第一、二节文本信息和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可确定关于多媒体作品制作的项目。另外,为了纪念中国工农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八十周年,让学生接受红色教育,弘扬会师精神,可以将接受红色教育作为学生项目活动的一个切入点。综合以上因素,我们确定关于“红色旅游景点宣传作品制作”的项目。

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涉及到了课程标准中使用恰当的工具处理多媒体信息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在具体的真实活动中达到学习目标,通过项目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1世纪技能:

21世纪教育所要求的技能要比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素养深远得多,学生必须要能带有批判性地阅读,并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一句话,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这些技能应该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职业和生活技能等。

高一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什么项目学习经验,很难顺利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许多学生如果独自学习,可能会迷失方向,不能始终瞄准学习目标,也很难以新颖的观点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思考这些特征的同时,教师分析与该项目相关的21世纪技能,尽管所有的技能都很重要,但还是选择了对学生最实用的几项:

①交流与合作。

②信息素养。

③主动性与自主学习。

④创造力与责任感。

项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可以具体明确学生在项目中该做什么,如何表现出来,怎样衡量等。它是对课程标准和21世纪技能要求的具体体现。通过再次分析本节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要达到的21世纪技能,结合课程内容,确定学生项目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会宁红色旅游景点”相关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信息;利用相应工具对收集到的多种媒体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和保存。

过程与方法:掌握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选择合适的工具将素材按照规划方案集成为多媒体作品,呈现主题并表达创意;掌握对应的评价方法与策略,针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和弘扬精神,感受红色文化,坚定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信念。

引导学习的框架问题:

框架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步骤依据,它将整个项目学习过程问题化,要求学生能够从内容问题的答案中获取基本信息,并以此来回答单元问题,从而创造性地概括出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本问题:如何利用多媒体作品的形式来组织和表达主题,宣传会宁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

单元问题: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内容问题:多媒体作品在制作前需要解决的整体规划、内容设计、结构设计、版面设计等。如何利用相应软件对采集到的多媒体素材进行加工和创作。选择适当的集成软件将处理过的素材集成为一个多媒体作品。

(2)评价策略。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项目学习过程中对每个关键步骤所做的评价,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测试学生在这一步骤中记住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它是动态的、融入项目学习过程之中的,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在项目学习开始前评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检测项目进展情况,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有策略地合作和自主学习;在项目结束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相关工作的质量提供反馈意见。

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评价时间线来提醒教师对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判,并指导学生修正和调整下一阶段的项目活动。该项目所用到的评价时间线如图所示: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通常在项目学习的结尾,除了传统的测验、考试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示技能或者分享过程,包括21世纪技能评价。多种评价方法采用相应的评价量规和评分指南,同时使用等级评价和量化评价,通过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对最终成果进行较全面评价。

(3)活动计划。

确定完项目设计和评价策略以后,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需要用项目时间线标记出重点事件和项目要点的逻辑顺序,其中教师引导的活动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有区别的。这有助于教师适时管理项目进展,更有助于学生平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使项目学习有计划地顺利进行。项目时间线可以作为项目分解的重要依据。下图为“红色旅游景点宣传作品制作”项目的项目时间线。

2.项目实施阶段。

此前在项目准备阶段,确定了项目设计和评价策略以及项目时间线,接下来就需要师生依据项目计划共同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将项目学习过程建立在三层智能模型之上,使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下图是基于三层智能模型的项目实施计划。

五、教学反思

1.提问在项目学习中的作用。

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在项目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项目学习的准备阶段,提出了课程框架问题,通过基于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的框架问题模型,将项目学习的过程问题化,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项目学习的各个片段任务,进而创造性地完成项目学习的成果。

另外,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可以更加深入仔细地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储备,创造性地发现并接收新的知识,理清需要学习的技能,完成项目学习计划。教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创新、想象和假设,并且可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学生相互质疑是项目学习中最好的提问,通过论证、说明、澄清、详述和解释等,让学生深入项目问题,确定自己对项目的理解及对项目后续计划做出适应性调整。

2.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项目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学习相比较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决策者的角色变成了领导者、管理者。领导者引导学生团队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管理者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寻求预期的Y果。教师需要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地在领导者和管理者这两个角色之间切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以及21世纪技能。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需要在项目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在项目实施阶段可以扮演专家或者其他各领域的专业人员,并和他们合作,亲自参与项目活动,以开展学习任务中的某项研究活动。

3.注重评价。

项目学习的评价机制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试卷、测验等评价方式。在项目学习中,需要采用更为真实、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些评价都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发展与提高,包括对学生的高级思维和21世纪技能进行评价,其评价方法和工具也更具有多样性,例如通过评价时间线、思维导图、观察笔记和个案记录、日志和小组讨论会等评价方法,结合调查表、检查清单、观察记录、报表、会议记录、量规、评分指南等评价工具,对项目学习进行评价。

六、结束语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常常导致学业发展不能健康顺利进行。自2000年江西理工大学实施学业预警制度以来,全国多数高校纷纷建立基于本校校情的学业预警策略。

很多预警帮扶策略缺乏新生入学后学业发展教育,忽视基于过程性的学业发展预警研判及精准的闭环式帮扶,较少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形成齐抓共扶实效。本文通过汇总本年级5个学期学业预警学生信息后,探析学业预警学生现有学业发展策略不足,基于高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视角,给出三维一体的多过程多方位的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学业顺利健康发展。

1现象汇总及探析

本文研究对象为化材学院2013级341名本科生,汇总连续5个学期的学业预警详细信息,对所呈现的现象进行探析。

1.1学业预警具体分布信息

图1:各学期学业预警学生人数

图中横坐标代表不同的学期,纵坐标的不同色彩图标代表4种预警级别的具体人数。其中学期累计挂科3-5门、5-7门、7-9门、大于10门分别标记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层级。

如上图所示,大二上学期至大四上学期红、橙、黄、蓝预警学生人数分别为4/10/8/5;6/4/22/30;12/6/20/25;13/8/8/25;5/2/7/16;5个学期学业预警学生合计人数分别为27、62、63、54、30。

1.2现象探析

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生学业预警的总量呈现峰值,大二下学期是学业预警的集中爆发期。大三下学期面临大四学年的到来,大部分学业预警学生逐步内心警醒,开始着手精细的学业规划与发展;大四上学期面临毕业,呈现“马不扬鞭自奋蹄”之势,更多学生采用反思性学习和整合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行为显现;与教师的互动更加频繁,互动方式更加深入和个人化。

2学业预警帮扶工作不足

2.1新生入学学业发展教育不足

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未能及时转变学生不同时期应持有的学业发展理念及方法,未能及时了解把握本专业的学业发展规律;部分家长以为将学生送入大学便可卸下监管的重任,懈怠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业、生活管理,滋生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大多数辅导员未及时筛查研判关注潜在的学业预警学生,致使存在学业发展风险的学生呈现出学业发展不顺利。

2.2辅导员对学生学业发展过程重视不足

辅导员将某一学期预警结果作为预警工作处理,却忽略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点,以致预警帮扶工作事倍功半;

辅导员在确定学业预警名单后,未能够将预警学生按照预警原因类型分类、预警程度分层展开精准学业帮扶,不能准确知晓该生在校的相关表现,也未能持续跟踪形成有效的帮扶闭环。

2.3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学生学业发展上形成合力不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将预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系列特征构建为量化体系;且每学期同一个预警学生需要修多门课程,并未形成学业预警学生学业发展信息汇总的统一反馈通路。

3多过程多方位的学业预警帮扶策略探析

3.1切实夯实大学生入学学业发展教育,是解决学生学业顺利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

首先,加强大学生入学学业发展教育。由班主任、班导师和辅导员开展班会,通过讲解专业的学业发展规律、学习方法规律、学业发展环境,缩短学生新生入校对于专业学习的迷茫期和真空期,转变新生高中时期的学习思维惯性,及早知晓、适应、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业发展;通过典型的“学霸修炼画像”、“学渣逆袭画像”的全过程发展,指导新生初步形成学业发展方向、计划和目标。

其次,借助新生家长会,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培养共识,转变学生在校由学校单一管理的思想,形成家校共同管理共同服务的合力。

最后,辅导员筛查研判潜在的学业预警学生。根据高考各科分数的不同、生源地信息、家庭基本状况等信息的摸排,筛查研判汇总潜在的学业预警学生名单,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潜在预警学生,直至解除预警为止。

3.2构建分类分层的精准学业帮扶闭环体系,是解决预警学生学业顺利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首先,针对由于不同种类原因导致的学业预警现象、学业预警的不同层级(红橙黄蓝),以及通过辅导员收到的潜在风险信息,努力开展精准学业干预及帮扶措施。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探究真实的潜在或现存的学业预警原因,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学业追踪帮扶档案,促进学生形(下转第31页)(上接第27页)成目标和时间管理意识,督促实现学业发展过程中的目标确定、分解、实施和时间管理。

其次,积极正确引导学业预警学生家长,达成学业预警学生预警原因探究、帮扶策略共识,特别在学生学业预警后导致的厌学、学习动力减退,从心理方面进行鼓励、疏导,同时加强学业发展监督,实现家校共管共扶实效;

再次,加强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关注并排解学生负性事件。队伍成员应具有较强的学业预警风险点识别意识,并及时上报风险信息至辅导员处进行甄别。

最后,抓好学业发展多过程多方位的追踪与反馈工作,形成学业预警帮扶工作的提前预防、及时干预、精准帮扶的动态闭环体系。

3.3并肩专业课程教师形成协同效应,是解决预警学生学业顺利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首先,构建并量化学生在学业课程发展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及态度特征。

严抓课堂教学基本纪律,量化记载每名同学的到课率情况,严格禁止学生身在课堂、心在网络现象,严格课堂请假制度。

任课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开学之初将班级同学根据程度不同,设置不同的学科学习挑战目标,量化本学期课程需要记忆的基本原理观点、量化课程需分析的经验理论基本要素、量化课程综合基础课程得出的信息经验、量化课程实验报告的写作量、量化课程需要花费的时间投入等,并进行学期的持续跟踪、干预、辅导,并将每位学生的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考评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量化记载学生的课堂主动提问、主动发言、陈述课堂学习报告情况;将本次课程进行分组,由小组组长记载并上报量化的本组成员在同学合作情况、辅导他人学习情况等;量化学生在课下需求教师指导的次数、课下扩展学习的深度;实现课堂内外各个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和态度特征。

教师完善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标准,积极发现学生的学业发展现实需求与现实授课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授课策略;主动干预学习能力差、态度不端正同学按照课程目标进行学业发展。

其次,构建基于项目成员合作的学习与实验操作环节,发挥同伴的积极影响效应。

再次,深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结合本R档慕逃规律,在不同时期开展学业发展教育,促使学生及早、准确知晓本专业学业发展的要求、基本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学期目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科学研究,促进优秀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督促学业预警学生制定合理学业发展目标,结合课程教师的教学目标,规范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追踪督促其学业发展进展。

最后,构建基于过程管理的学生学业发展信息汇总通路。学院教学院长统一协调管理,学院党政班子根据汇总信息及时开展对应的干预、促进、帮扶工作。辅导员跟踪每次汇总信息,对存在潜在、现存学业发展风险点的学生进行教育帮扶,多过程多方位促进全员学业健康顺利发展。

结语

篇7

在《教育大辞典》一书提到:“后进生”是指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后进生的表现不仅是学业成绩差,更主要的是品德不良。他有较大的影响力,通常是一班之“王”、一校之“霸”,是班主任顺利做好工作的对立面,可以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另外,对不同性质的学校,其后进生的特点也有较大的不同。职业中学的后进生最大特点是年龄将近成年,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如何帮助、转化这些后进生,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所面临的课题。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之一,也是班主任感到最棘手的问题。

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使我真切体会到对职中后进生的教育要循序渐进,即要遵循 “感化—转化—优化”的系统强化管理程序,才能使后进生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一、感化——舍得“感情投资”

在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如果学生对老师抱有好感,也就是持有欢迎的趋向和态度时,他就会非常乐意地听从老师的教诲,乐意去完成教师所交给的任务。WWW.133229.COm哪怕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退缩。反之,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分析,这是由于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所体验到的情感不一样。前者,学生体验到了欢乐、被人信任等肯定的情绪,而后者,则是抑郁、颓靡等否定性的情绪。由此可见,情感因素与后进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教师在转化过程之中,要特别注意以心交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育后进生的关键是理解、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情感和态度的考验。后进生通常表现为精力旺盛而又无法专心学习,思想活跃而又任性好动,对班集体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有一定危害。由于他们是“双差”生,他们日常的行为表现往往与教师的要求、班级日常规范产生矛盾,导致过分的自尊心理和行为。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后进生时,一定要避开这种尖锐的心理锋芒,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侮辱他们的人格。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增加“感情投资”。要从真心实意建立和培养感情入手,亲近他、关心他、了解他,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好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他自己的闪光点,而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用自己火热的心去温暖后进生那冷却的心,使他们在班主任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我曾有一个高二班的学生伍佳威,他高一时是全校有名的差生,曾与门卫动过武,并和科任老师发生过多次顶撞。我刚接到班时就想办法去接近他,发现他较喜欢踢球,就多次去足球场上陪他踢球,累了就帮他买一瓶水,坐在球场上边饮水边聊天。先是聊一些足球方面的事,慢慢成为他球场上的“球友”,次数多了他就把我当作生活上的朋友,开始聊一些学习和生活的事。

小伍说,他打门卫和老师顶撞只是想出名和发泄一些不满,“我心里很烦时总要爆发出来吧?否则憋在心里会闷死的!。”

我先点点头,表示理解,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足球踢得那么棒,为何不想成为学校的‘球王’呢?同样可以出名,而且还可受表扬呢!而打架出名却只能使自己臭名远扬。每人都有烦恼,有烦恼时就在球场上跑几圈或踢一场球,或者找找老师同学谈心,这样烦恼将会大为减少啊!我非常愿意做你的知心‘哥们’。好吗?”

我们这一番交谈,不仅指出了他的不对,而且教会他如何去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交谈后来又进行了多次。当他感觉到老师确实是真心的爱他,并且爱得真,爱得深时,他冰冷的心开始融化,变得主动接近我。这就是成功“感化”的结果。在感化后进生的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情感因素在感化后进生中的巨大魅力。

二、转化——点燃学生头脑希望的火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的确,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只要我们“雨”下得及时,“润物细无声”,就能改变班风、学风,就能转变差生,使他们茁壮成长。

“感化”后进生只是为我们转化后进生打下基础,“转化”后进生才是我们教育后进生的目的。有了我们前一步的“感化”工作,这些后进生都已成为我们班主任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好朋友,班主任就可以制定相应班规制度来约束这些有进步的后进生,才能使其脱掉“后进”的帽子,向“好学生”迈进。

所以说,转化后进生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应与全体科任教师形成共识,对差生应该采取“倾斜政策”,多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们,促进他们尽快地转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一般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其次,班主任在关爱多一点的基础上,分析后进生的心理因素,有的放矢采取措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般说,后进生主要是遇事不够理智,感情容易冲动,在失掉约束时容易行为失当而造成恶果。因此要教育后进生认识约束的重要性,学会约束自己,遇事要冷静,行为要讲分寸,要求他们做一个遵守纪律的人。再次,要进行制度约束,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班上要加强考勤制度,杜绝后进生违反校规的机会。要求班内任课老师及一些优秀生协调配合,让他们多关心、指导后进生,帮助他们战胜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最后,争取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做好坚强的后盾。这样,形成大、好、浓重的氛围,大大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同时,对后进生进行转化时,不但要看到他原来的“后”,更重要是看到他现在的“进”,培养起自我发展的信心,不断地获得自我发展的力量,“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早在3000年前就发现了这一教育的真理。对于差生来说,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超过或代替他们自身发展的力量,教育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发展并培养这种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鼓励他不断进步。

如我所带的班里有个名叫罗伟刚的后进生,在前面的感化阶段中,我动之以情,消除其戒备心理,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晓之以理,增强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转化阶段,我主要创设情境,锻炼其意志,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他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唤起他的集体归宿感,在多次的谈话中让他明白,他也是班里的一份子,也是班主任的一位学生,班里的规章制度也必须遵守。同时请各科任老师和家长一起配合和督促,不定期的向罗伟刚的家长反映罗伟刚近期的进步表现,争取得到家长的同步的鼓励和表扬,让罗伟刚在校和在家同样得到温暖。在前面的感化阶段我得知罗伟刚同学同样也喜欢一些体育运动,于是我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选举罗伟刚同学为我班的足球队队长。他带领班足球队向全校的班级发起挑战。我班的足球队由此成了学校的冠军。罗伟刚也被评上了学校“优秀运动员”,成了学校足球场上的名将。我趁热打铁,让足球场上的成功的喜悦感直接影响到他对学习和老师的态度,培养起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从此罗伟刚变得专心学习起来,成绩也大有进步,期末还被评为学校的 “优秀团员”。

当罗伟刚有稍有违纪的时候,我也决不姑息,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对他批评和教育。因为罗伟刚同学已对我产生了真切的好感和信赖,对我的批评教育他就能比较诚恳地接受。因此浪子回头,摘掉“后进生”的帽子也就不奇怪了。

三、优化——适时固本调节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牢记教师的态度对后进生来说是升温则水,降温则冰,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只有持之以恒,反复教育,才能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也就是对后进生进行“优化”的过程。

篇8

再次见面,是去参加父亲一个朋友的婚礼。当时李健已经读高中,在人群中他一眼就看见了孟小蓓,那时候女孩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有一种莫名的矜持,当时两人没说太多的话,但心里都对对方留下了印象。

后来,李健考上清华大学,成为亲朋好友间“好孩子”的典范。正在读中学的孟小蓓,对李健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那一年的暑假,两家人聚会,孟小蓓的父母说起女儿重文轻理,数理化成绩不好,李健听见,自告奋勇说可以帮助小蓓补课。

每次补完课的黄昏,李健都会拿起吉他问她:“想听啥?”于是孟小蓓就开始点歌,从崔健到齐秦,从罗大佑到李宗盛,只有她点不到的没有他不会唱的。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声中,学习压力一扫而空。

后来孟小蓓考进清华,照顾她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李健身上。那时候,李健毕业刚刚进入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做一名网络工程师。但他不喜欢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孟小蓓全力支持:“我喜欢听你唱歌,你一定能唱出来。”就为这句话,李健毅然辞职,这么大的事,两个孩子两句话就决定了。

2001年4月,李健和喜欢唱歌的卢庚戌组成了“水木年华”歌唱组合。那时候,正值校园歌曲盛行之际,两个人的风格完美统一,青春洋溢,一时间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并顺利签约了唱片公司。同年9月,李健发行了第一张专辑《一生有你》,再度引发热潮。

李健大红大紫,最高兴的人是孟小蓓,她成了李健最忠实的追随者,除了上课,她大部分时间都是陪伴李健创作。有了孟小蓓的巧笑嫣然,李健也有如神助,创作灵感不断:《中学时代》《青春正传》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但是没有多久,伴随着名气和利益同时到来的,是他和卢庚戌以及唱片公司之间在音乐理念上的巨大分歧,《一生有你》红了,公司希望他能趁热打铁,之后的创作也沿袭同样的风格,而这样的创作在李健看来已经不是创作,根本就是工厂的流水线在制造产品。那是他最为苦闷的一段日子。2002年5月李健退出水木年华组合。而这也意味着,他放弃了几乎是唾手可得的名利,重新回到默默无闻、清贫漂泊的生活。

现实是残酷的,从那一年开始,李健的音乐事业急转直下,连名带人退出了大众的视野。事业上巨大的落差,对李健来说,无疑是重重一击。他常常会漫无目的地走,在这个过程中想很多事情,激发灵感。唯一让他安慰的是,孟小蓓一直在他身边。

最幸福的方式给最爱的人唱自己写的歌

很少有人知道,后来那首让李健重新回到公众视野的《传奇》,就是写于这个时期。他说:“那年冬天,非常冷,我住的四合院里没有暖气,而小蓓也陪着我受冻。那么冷的天,因为有人陪伴,也不觉得有多冷了,我突然想写一首温暖又遥远的歌。”

那段时光里,李健经常带着孟小蓓去郊游,搭个帐篷,弹着吉他,偶尔写歌。相比以前每天都拼命地为了演出而演出,他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李健亲昵地喊孟小蓓为“小贝壳”,有无数次,他都在感谢上苍,幸好自己的事业受挫,享受这段慢时光,不然可能就错失了捡小贝壳的机会了。

2006年7月,孟小蓓硕士毕业,随后和李健结婚。多年之后,小蓓回想起她和李健领证的那天,笑着说:“我们结婚,就是,一早醒来,看见天儿不错,心情大好,择日不如撞日,就领证去了。我们都是厌倦形式的人,现在想来也丝毫不觉得遗憾。”

婚后,孟小蓓继续攻读清华大学博士,李健则在清华园旁边的出租屋里,写歌谱曲,等媳妇放学回家。李健因没有商业演出,收入少了许多,那段时间的他,写了《风吹麦浪》《似水流年》等很多动听的歌曲,但是因为缺乏公司的助推,那些歌只是寂寞地躺在试听榜上。

事业上的低谷对于一个歌手来说并不好过,何况这一低迷就是几年。但孟小蓓却能理解并一直坚定支持他。一天,她拉着爱人去了北京西郊,那里有一个小平房正准备出售,价格还好,李健只看一眼立刻就喜欢上了那个环境,于是孟小蓓动用所有积蓄,买下了这个有花有树,不远处还有山的小院。他们终于可以过隐居的生活了。

两人买房后再不好意思向爸妈伸手要钱了。他俩的所有生活,仅靠孟小蓓一个月不到2000元钱的读博费用维持。李健对妻子心有歉意,他没有工作,每天在家白吃白喝,除了写歌,什么都不会。但孟小蓓却说:“你只需写歌,其他的不用操心。”于是,李健放开心怀,他在贝加尔湖畔写下《贝加尔湖畔》,看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了感悟,写下《在水一方》。

两人都喜欢阅读和音乐,所以家里最多的就是书,书房里四面都是书架,李健的书占了两面,小蓓的书占了另两面。李健说他有时候闲着没事干,也会去小蓓的书架上找些书看,“不过都看不太懂。”现在,李健在小蓓面前有些优势的也就是音乐了。

他很信任小蓓在音乐上的审美,有时候写了歌词,李健会先让妻子看看是不是觉得OK,小蓓点头认可,他就放心地定稿了。记得后来给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写主题歌时,冯导和制片方都提出了修改意见,足足改了七八稿还通不过。小蓓听了听,觉得挺好的啊,这下李健有了底气,对冯导说:“就这样,你们要是觉得能用就用,如果不能用就算了。”后来还是冯导做了妥协,笑着说:“李健,艺术家的脾气。”

孟小蓓五官清秀,气质温婉,堪称“超级才女”。她琴棋书画诗样样精通,擅长写作和摄影,唱歌也很好听,李健有首歌叫《紫罗兰》,里面那段清越、飘忽的和声,就出自这位清华女生。

李健戏称妻子是“学霸”,佩服她的定力和毅力。比如她给自己定的学习计划,就一定要完成。有时候陪着李健去听音乐会,回来已经是深夜,她还会洗洗脸,坐到书桌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在小蓓准备博士论文的那些日子里,李健经常在书房陪着媳妇熬夜,他说:“反正我也是夜猫子,睡不着,还不如陪着你,你学习,我创作。”

在那些夫妻灯下相对相伴的时刻,有很多次,李健一抬头,发现小蓓已经困得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样的场景,被他写成了一首叫做《小鸟睡在我身旁》的歌,将对妻子的怜爱、欣赏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小鸟睡在我身旁,就像花儿吐芬芳,但愿这温柔的夜晚,赐予她甜蜜的梦乡。看着她小小的翅膀,还要为自己挡风霜,谁也不能伤害她,我要保护她飞翔……”

2009年初,李健思索很久后,签约金牌大风,这样就可以接一些演出,日子能好过点。眼见李健歌唱事业又有了新起点,孟小蓓梦里都笑出了声,她倒不在乎老公挣多少钱,而是觉得他才华横溢,埋没了可惜。那段时间,她封李健为江湖上最厉害的“隐士”。孟小蓓说:“你读过武侠小说没有?那些高手,都不在江湖,一出江湖,鬼哭神嚎!”李健被孟小蓓的形容逗得前仰后合。

果然,2010年春晚上王菲翻唱了李健的歌曲《传奇》后,李健知名度大增。找李健的商业演出也越来越频繁,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一下子变得忙碌。

2011年12月10日,李健又发行新专辑《依然》,有趣的是,只要发专辑,每个专辑里都有写给孟小蓓的歌来表达他的爱,那也是孟小蓓最喜欢的方式。有一个最爱的人给自己唱着写给自己的歌,那是最幸福的方式。

彼此照亮才子佳人将日子过成了诗

2013年春晚,李健携手孙俪演唱了《风吹麦浪》。《风吹麦浪》红遍大江南北,低调的李健依旧自在,他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也不善言辞,只有唱歌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他歌曲的魅力,是那种歌红人不红最典型的例子,但是,李健却认为,有歌红就够了,自己就不去纷扰歌迷对歌的视线了。

日子如水波澜不惊,李健写歌累了,孟小蓓就沏一杯清茶,两人边喝边谈对歌的感受,桌子上有花瓶,永远盛开的是新鲜的百合,散发着清香,这样的生活是属于两个人的。与世无争,岁月静好。李健的手机还是最最老款的,只有三个功能:打电话、接电话、发短信。他乐于做这样的自己,不让其他的东西纷扰自己的内心,也从不玩微信。

出身清华、浑身漫溢着文艺气息的李健,是圈内有名的唱作才子,素有“音乐诗人”之称。因其扎实的唱功与出众的音乐品质,早在《我是歌手》第一季时,导演洪涛就邀请过李健,但当时他认为“音乐不可用来比赛”,因此公开拒绝了邀请。第二季时,他依然拒绝了洪涛的邀请。

直到2014年年底洪涛第三次的真诚邀约之下,倍受感动的李健终于松口。其实当时李健真的不想参加,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歌太温和,并不适合比赛。孟小蓓却鼓励丈夫去试试,去挑战一下自己。她给他分析:“我觉得你应该去挑战一下,只要能唱打动心灵的歌,就一定能赢得观众。失败了又如何,你还是你自己,家还是家,也不缺什么。”

2015年1月21日,李健演唱了《贝加尔湖畔》。让人意外的是,或许是听众听腻了飙高音,擅长浅吟低唱、号称“音乐诗人”的他一出现,就得到了大众的空前关注。2015年3月27日,李健获得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亚军。不仅如此,他还打破了歌红人不红的魔咒,再次频频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只是李健对这些并不看重,比赛一完,他又休假一样回到自己的蜗居,自得其乐,波澜不惊地过着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