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

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1 22:25: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

篇1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基础。2007年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对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规范。制定心理咨询行业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让心理师、寻求专业服务者以及广大民众了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专业伦理的核心理念和专业责任,并借此保证和提升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水准,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和心理师的权益,增进民众的心理健康、幸福和安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1]。

高校心理咨询既不同于社会和医院的心理咨询服务,又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探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原则及其面临的困境,并寻找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主要伦理原则

(一)隐私权与保密性原则

在高校心理咨询进行之前,应向来访者说明保密性原则及保密性原则的例外情况,使来访者明确可以获得保密的范围。此外,在没有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之下,咨询过程不允许第三方在场,也不允许将整个过程录音、录像。来访者的一切信息,包括个案咨询记录、心理测量结果等资料,在没有得到来访者许可的情况下不允许公开。即使是在心理咨询师因教学、科研等需要对案例进行讨论时,也需要隐去来访者信息,严格保密。

(二)避免双重关系原则

心理咨询师应尽量避免心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所谓双重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有除了心理咨询的咨访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双重关系会影响到咨询师的职业判断,也会影响来访者的咨询状态,给心理咨询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双重关系不能避免,则应通过签署知情同意书、做好详细个案记录、与个案探讨双重关系以及寻求专业心理督导的方式,避免双重关系带来的可能危害。此外,咨访关系结束后较长时间内,咨询师与来访者也最好不要有其他亲密关系或性关系。

(三)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是指当事人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不能真正同意某事[2]。心理咨询开始前和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应该让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的目的、专业关系、相关技术、工作流程、专业工作可能的局限性、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的权益、隐私权、可能的危害以及专业服务可能带来的利益等相关信息[1]。心理咨询师如果开展科学研究,需要让来访者了解科研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可能带来的困扰,并得到来访者同意方可进行。来访者有中止咨询的权利。

(四)咨询师职业责任及胜任力

所有主导心理健康行业的主要伦理守则都有对胜任力的陈述[3]。高校心理咨询师应保持对于自身职业能力的关注,不断提高专业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根据自己的能力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应定期参加教育、培训,并积极寻求专业督导的帮助,在没有督导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寻求同行的帮助。此外,心理咨询师自身的人格完善程度对来访者心理困惑的解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咨询师应不断丰富和锻炼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以给予来访者更大的帮助。

二、高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一)保密性原则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对保密性原则重视不够。他们在心理咨询开始之前没有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告之来访者,使得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没办法完全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探索。有些咨询师在不经过来访者允许,又不属于保密原则例外的情况下,将来访者的事情透露给其他咨询师、辅导员或者其他教师。还有些咨询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来访者的信息暴露给其他同学。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导致来访者个人信息被公开。有些高校在新生入学期间会有心理普查,他们将心理普查中量表得分较高、有一些明显心理症状的学生叫到心理咨询室进行约谈,排查精神疾病,并对重点学生进行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很多信息被暴露给不同的学生、教师、辅导员,严重违反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

(二)双重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高校心理咨询师大多数除了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教师、辅导员、机关领导等多重身份,很容易与来访者出现双重身份。有些学生因为上了某位教师的课而特别喜欢对方,或者对自己的辅导员心生敬意,希望也可以向对方寻求心理帮助。一旦师生关系转变为咨询关系,就会给心理咨询带来负面影响,出现咨询受阻、咨询效果受影响、咨询后无法维系正常师生关系等一系列弊端。还有一些来访者由于特别信任咨询师,而在咨询结束后与咨询师建立起其他亲密关系,这都给心理咨询带来不良影响。

(三)知情同意被忽视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师最容易忽视的伦理原则,就是知情同意原则。很多心理咨询师并不太了解知情同意原则,或者认为知情同意原则不重要,来访者只要跟着咨询师的思路,配合咨询的工作就可以。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的信息之后,就直接进行心理咨询,忽视了知情同意原则。包括咨询师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咨询,这种方法和技术可能带来的结果,来访者一无所知,这就使得来访者在咨询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整个咨询进程在咨询师一人的掌控之中,不利于来访者主动性的发挥。

(四)咨询师能力不足

高校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咨询工作之外,还有繁重的教学、科研或行政任务,这就使得咨询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咨询方法与技能。他们较少有外出培训的时间,也极少有督导进行咨询指导,因此专业技能提升较慢,胜任力不足。虽然高校心理咨询师大部分都有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但是从业技能还有待提高。此外,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咨询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思索来访者困惑的解决以及咨询师个人人格的提升,这也为高校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高校心理咨询中伦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学习

高校心理咨询中出现伦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咨询师对职业伦理规范不够重视。大部分心理咨询师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单纯,也不会有太多的责任问题,没有必然严格遵守伦理规范。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伦理原则是心理咨询师从业的最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为了约束咨询师,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咨询师,保护咨询关系,使心理咨询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增加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意识,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学习,可以从源头解决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高校应定期对心理咨询师进行伦理规范的学习,并对咨询师伦理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应将咨询师应遵循的伦理规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咨询师较醒目的地方,使来访者对伦理规范了解的同时,对咨询师的行为也起到督促作用。

(二)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胜任力

高校心理咨询师大多数是兼职,虽然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应该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心理咨询师可通过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外出培训、不断在咨询中总结提高、寻求督导、定期开展咨询案例讨论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咨询技术。此外,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三)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制度

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使咨询师做好心理咨询的预约、登记、记录、资料保管等工作,并定期对伦理原则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有条件的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其他机构中分离出来,聘用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避免双重关系的发生。此外,还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心理咨询的相关资料,包括个案记录、预约记录、测量结果等,避免资料外泄,保护来访者隐私。只有不断加强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咨询的有效开展。

(四)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师督导制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专门的心理督导师,导致心理咨询师缺乏专门的指导。完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机制为规范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同样,督导也是心理辅导人员养成教育与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3]。督导不仅能对咨询师的咨询过程给予建议和指导以促进咨询师技术的不断成熟,更能帮助咨询师个人困惑、促进咨询师个人的不断成长。因此,为保证伦理原则的执行,也为心理咨询师的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咨询督导制。

参考文献:

篇2

日本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渐进入专业化的培训。近年来,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中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呼声,就是心理学各个相关学会正在联合,倡导认定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基础资格”和“职业资格” [1]。到目前为止,日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资格认证主要来源于各种学术团体。在日本与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相关的学会有近40个。不同的学会有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但是最有影响的专业资格主要有:临床心理士,注册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士,大学心理咨询师,产业心理咨询师。

1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与机构

日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就有专门针对神经症治疗的心理治疗森田疗法。但是普及意义上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从战后50年代开始。195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威廉逊到日本讲学,推动了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询发展,东京大学是第一家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50年代中期,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导入产业心理咨询师制度,国际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也设立了产业心理咨询师岗位。产业心理咨询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高度增长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种种心理问题。如青少年中的欺侮、逃学、自杀,中年人的忧郁、酒精依赖、身心疾病等带来的危机,老年人的疏远感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都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课题。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司法、社会福利、产业、社区等。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文部科学省从1996年开始派遣学校咨询师到中小学去工作,派遣人数逐年增加[2]。日本的大学大多数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平均每个中心专职咨询师1.3人 [3]。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邀请咨询,扩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神经科、小儿科等都有心理治疗人员。医疗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从儿童到老人,从患者到家属,范围广泛,工作包括协助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验及评估,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对于非精神疾患的病人,需要心理治疗的也很多,例如老年人的临终关怀、癌症病人的心理重建等。司法领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设在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少年院、保护观察所、监狱等机构中。福利领域很宽泛,包括从幼儿到老年的服务。社会福利领域有多种国家资格的专业人员,例如社会福祉士、精神保健士等。作为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福利机构有心理评估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士、心理治疗师。他们活跃在儿童咨询服务机构、身心残障人士服务机构、老年福利机构。产业心理咨询是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企业的保健管理室、员工咨询室、职业咨询所等领域活跃着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2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与管理

2.1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

在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还没有国家资格和标准。许多在医院、学校、企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的人员强烈企盼国家资格认证制度。2005年的国会上,提出了由国家认定临床心理士和医疗心理士的议案 [4]。目前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资格主要由各专业学术团体认证,比较有影响的专业资格有十种:临床心理士(1988年开始认证)、产业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注册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大学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学校咨询师(1989年开始认证)、学校心理士(2004年开始认证)、家庭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临床发展心理士、健康心理士、艺术治疗师。其中法人协会认定的临床心理士和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认定的产业心理咨询师影响最大[5]。

2.2临床心理士资格认证与管理

临床心理士是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的专业资格。从1988年9月开始资格认证工作,目前日本已经有约17000人拥有临床心理士资格,也是唯一需要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获得的资格。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大学和研究生院的专业训练,而其他资格则主要通过各个协会或者学会的培训。临床心理士的申请条件是指定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2006年5月1日为止,日本全国一共有156所大学通过了指定审查。这156所大学具有较完善的临床心理士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和设备。临床心理士的工作主要有能够选择和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技术进行心理评估,学习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提供有效能的心理治疗[6]。临床心理士必须学习的知识包括:(1)心理测试(包括问卷法和投射法)。(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游戏疗法、心理剧、箱庭疗法、绘画•艺术疗法、催眠疗法、团体治疗)。(3)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庭心理学)。(4)哲学•文化•宗教。(5)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机构是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该协会是由日本16家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学会联合而成的。临床心理士资格申请和审查流程见图1[6]。

获得临床心理士认证后,每5年需要重新审查。在这5年期间,临床心理士必须获得15分以上才能重新更新资格。这15分中必须含有以下(1)和(2)中任何一个项目,并跨越3个不同的项目:(1)协会举办的临床心理士研修会和心理健康会议;(2)协会主办的全国大会,以及各个地区临床心理士会主办的培训;(3)协会承认的相关学会主办的活动;(4)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坊和培训;(5)协会承认的督导经历;(6)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著作的出版。

2.3注册心理咨询师

认定心理咨询师即注册心理咨询师,是由成立于1967的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专业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有会员6000多人,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咨询学术组织。从1989年开始的资格认证已经有1000多人获得此项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定的注册咨询师每7年需要再次审查。这样的制度是为了促进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人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注册咨询师资格认证申请及审查过程见图2[7]。

2.4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与管理

日本从1992年开始实行了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并得到劳动省的支持和劳动大臣认可。产业心理咨询师主要以个人服务为主,必要的时候需要担负预防的职责,承担起对一般员工进行教育训练的职责。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包含心理咨询各种技法在内的心理治疗能力,而且要开展各种预防、保护工作,还需要担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者和初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分为产业咨询师(初级)、资深产业咨询师(中级)、高级产业咨询师(高级)。对于产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的人员,社团法人•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将给予登记并颁发合格证书,授予产业心理咨询师称号。产业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三级体系见图3[8]。产业咨询师考试(初级)内容见表1[9]。

2.5大学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管理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成立于195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1999年5月14日,在学会第18次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确立学生咨询的专业性,被认定者的名单将送到全国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长手中,从而使取得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学校的咨询活动能够得到领导的推动和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会会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

2000年6月文部省高等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充实大学生活的方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建我们的大学》文件中,强调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使咨询师的资格专业化、专职化。也就是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推进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学会在关注其他心理学资格认证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起学会的特别资格认证。目前拥有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100多人。其申请条件和流程见图4[10]。

取得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即重新登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取得资格的5年间仍然是本协会成员。(2)在5年中3年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咨询机构从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援助工作。(3)取得资格的5年间,满足以下3条:①撰写与学生咨询有关的著作、论文、案例报告、翻译文章等取得2分以上的分数;②在本协会主办的大会上口头发言1次以上;③参加本学会主办的研修会、演讲会、研究会等30学时以上。如果从事督导工作5次以上算作20学时。

3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

在日本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员培训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是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职前培训,也称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毕业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第二是由学会及学术团体提供的在职专业培训,如由日本心理咨询学会等相关机构通过培训班、工作坊、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的培训;第三是由民间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下面介绍这三类培训的具体培训要求、课程设置。

3.1学历教育

日本现有大学中设有心理学科系的有106所,其中国立大学37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65所 [11];设有培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的学校有98所。从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要求看,学历教育应该是主流。

3.1.1 临床心理学专业培训及特点

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来说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2]。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拥有8个专业,在全国国立大学中规模最大。精神发展临床科学专业是其中一个。从本科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学习指导、态度形成•态度改变、生涯发展、意欲•动机形成、认知•思考、性格形成、人格变化等内容,并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以后期望成为临床心理士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可以选修投射法基础、临床面谈法、临床案例研究法等课程,并进入研究生院心理发展科学专业。心理发展科学专业是文部科学省在1990年设置的学科,这个学科以人类的发展(幼儿、儿童、青年、成人、老年)为纵轴,空间的扩展(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域社会、跨文化)为横轴,培养心理临床的实践家,以及以临床为特长的学者。心理发展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1. 发展临床心理学特论(必修)、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演习Ⅰ、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注:在“特论”中主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性研究,“演习”中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学习,而在“实习”中则是自己一边接受督导,实际接待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 家庭发展临床学特论(必修)、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Ⅰ、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3. 生涯发展教育学特论、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演习Ⅰ、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实习。4. 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特论、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演习、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实习。

附属的临床教育设备:名古屋大学在1985年通过文部科学省的批准,继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之后,建立了日本第五个大学附属的“心理教育相谈室”。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成员构成的咨询室,不仅完成了对研究生的训练和培养,还每年向社会以及社区提供数百次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并实行收费。研究生在这里持续地接受教授以及校外心理临床专家的督导,使得自己的技术逐渐熟练,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名古屋大学心理临床训练要求严格,通常开始的半年只能在单面镜下见习,给教授以及高年级学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然后再在教授的陪同下逐步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督导制度很完善,第一年督导由指导教授担任,第二年以后需要自己付费找学校指定的督导师,督导需要定期汇报督导情况给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案例研讨会,案例研讨会分3-4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有数名教授以及校外的督导师参加。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工作于精神病院、儿童咨询所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博士研究生虽然大多成为大学老师,走上学者的道路,但是他们都从事于研究和临床两方面的工作。

3.1.2咨询心理学专业培训特点

以筑波大学为例来说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3]。筑波大学人间学类(相当于学院)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心身障害学的三个专业。心理学专业又分为实验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言语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五个领域,由三十多名教授构成,进行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

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概论、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实习、心理学研究法、毕业论文等等。如果希望以后从事心理临床的学生还需要选修心理诊断、心理疗法、咨询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演习、咨询心理学演习、临床心理学实习和临床心理学特论等科目。

进入研究生院以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咨询、临床心理学特讲、演习、学生指导论、学生理解等。此外,临床心理学实习和督导将占去研究生们的大部分时间。筑波大学拥有附属心理相谈室,对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从1992年开始收费。研究生将在这里一边接受教授的督导,一边完成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训练。

在筑波大学,心理临床训练分成4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单面镜下见约半年,给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第二阶段,在教授的陪同下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第三阶段,自己一个人能够进行咨询,每做完一个咨询就要报告给督导。第四阶段,可以陪同下级生作咨询,并给与指导。每周有一次案例研讨会,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保护观察所,儿童相谈所,教育相谈所,还有企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人事部等等。

3.2 在职培训(包括学术机构的培训和民办机构的培训)

3.2.1 民间培训机构

在日本有一些注册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例如财团法人关西心理咨询中心就设有专门的咨询师培训系统。他们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长年从事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训。

3.2.2 学术团体培训

3.2.2.1 日本心理临床学会对临床心理士的培训

获得临床心理士资格以后的持续教育,主要由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日本临床心理士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临床心理士会主办多种培训来完成以外,每年定期召开的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也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会员数,截止到2007年10月31日是20,778人,远远超过日本心理学会的会员总数,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学术组织。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专业人员培训主要通过工作坊,案例报告•公开督导方面。工作坊的内容全面,有适合初学者的,也有适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的。而每一个案例报告•公开督导计时一个半小时。报告者有经验浅的咨询师,也有从事心理临床二三十年的老前辈。由于心理咨询和临床的特殊性,从案例报告和督导中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积累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3.2.2.2日本学生相谈学会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也就是大学心理咨询学会,作为大学心理咨询师认证基础,专门制定培训的内容。按照认定规则,《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涉及学生咨询总论、咨询的理论与学习、案例评估、大学生诸问题、大学教育与学生咨询、调查研究6个领域,通过学会主办的培训班、讲演会、研究会等形式,确立大学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所涉及的必要内容 [14]。

3.2.2.3 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①除了进行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工作外,还需要从事与相关人员的联系、环境的调整、善用社会资源等工作。②必须对系统内的咨询师和同行咨询师以及管理监督者进行咨询、建议和指导。③必须开展为了维护员工心理健康而组织的、由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④必须对下一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进行支持和指导。⑤需要把握不同职场劳动管理的特色,根据职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具备为了解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的能力。⑥实施根据劳动安全卫生法第70条第二项规定的“建设快乐的职场”的要求,把尊重个性作为根本原则。劳动者的个性形成除了受到性别、年龄、体力、技能、生理机能的影响,也受到心理机能的影响。此外,为了建设快乐的职场,做到快乐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和不同职种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产业心理咨询师(初级)培训总学时169小时,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48小时(必修的科目共四门,其中产业心理咨询概论18小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12小时,人格理论9小时,职场心理健康9小时);心理咨询实用技巧训练81小时;小论文和对话分析等40小时。中级产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对人生、职场的学问、经验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在具备必要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包含心理健康内容的劳动管理、劳动法的知识,企业、组织和其中人员的产业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15]。

4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其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要在全国1万所初中配备专职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厚生劳动省也提出5年中培养5万名职业咨询顾问的政策[16]。同时,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正在为推进育儿心理咨询师的发展合作。但是总体来看,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具有良好信誉,专业服务水准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可能采取短平快的培养方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训练。近年来,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迅速,培养专业人员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不断增加,但是师资跟不上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正在探索之中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6.

[2]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56.

[3] 大利,林昭仁,三川孝子,等.2003年度学生相にする.学生相研究, 24(3):269-304.

[4]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7.

[5]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ナツメ社,2004:202-223.

[6] 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になるために.诚信书房,1988.

[7]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0.

[8]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1.

[9]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67.

[10]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2.

[11] 松原达哉.日本の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心理法のと状.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主题报告,2006.

[12] 田治.名古屋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10.

[13] 佐々木雄二.筑波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25.

[14]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26-02

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培训工作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1年3月,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政府工作中,并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分析中心统计,到2007年,全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已有2 106人,但与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相比,依然是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专兼结合的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人员少,兼职的有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任课教师等,专兼职人员培训制度还未形成,兼职人员培训机会更少[3]。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出建立和培训一支包括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信息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在内的复合型队伍对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和更加系统、深入、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一、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发展、教育和咨询为导向的学校级专业化、全方位队伍

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专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专职心理咨询师必须全面、系统地规划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结合学校性质和学生特点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设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等。具体工作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实施日常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等。

以美国为例,1999-2000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1681.5。美国设置了完备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另外还注重专业训练和实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是经过硕士学位以后的学习,但得不到博士学位的一种称呼)水平,最少需要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在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中也都要求包括有督导的实习期,在规定的实习期内,学生们由实习单位的职业学校心理学家给予指导,每周要求工作20-40小时,实习期为10-12个月[4]。

据调查,我国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则为1∶30000。屈正良等人2006年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以兼职为主,女性教师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尚未形成制度。

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全面发展和全方位教育的队伍,最好能按照师生比1:5000-1:3000来配备,最好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最好能达到“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即专职心理咨询师在获得其硕士学位后2年内,在有效注册的督导师督导下与寻求专业帮助者直接接触的实践小时数不少于150-250小时,接受有效注册的督导师正式的、面对面的案例督导或集体案例督导小时数不少于100-200小时。

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应该包括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两部分。主要培训形式是参加培训班和自我学习。专业培训由以下部分组成: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高级培训;不同视角的心理培训,咨询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培训,如心理剧培训、叙事治疗、焦点治疗、家庭治疗、格式塔心理培训、催眠技能培训等。个人成长也是专业咨询师培训的重要部分,个人成长主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接受督导来完成,所谓督导是指在培训实习阶段由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操作状况加以监督、指导和评估的过程。

二、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咨询和干预为导向的学校级治疗性、实战型队伍

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是以咨询和干预为导向的,是学校心理咨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校内外咨询师组成,主要负责日常心理咨询值班和危机干预工作,也可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兼职心理咨询师必须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硕士毕业,要求获得劳动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认证,同时具有3年以上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接受过专业督导师的督导。

篇4

论文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篇5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篇6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所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它的目的是维护学校师生身心的健康,维护学校的正常运作。如曾文雄等人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学生心理危机“四级联动”干预系统。该系统分为心理宣传小组、心理辅导小组、心理咨询中心、医院四级机构。各机构之间相互通报信息,相互支持工作、依靠补充,共同促进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再入谢亚妮等人认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从时间顺序上,应该由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时和危机发生后这三个阶段进行架构。该模式理解容易,可操作性强;但该模式较为庞杂,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然而无论采用哪种危机干预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难以推行的阻力。当前我国危机干预系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班主任(辅导员)与咨询师之间的沟通不畅。若想解决这一问题,需在政策、制度上加以强调。比如班主任对各班学生情况进行汇报、总结时,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参与,这样能够对各班高危学生及时汇报,建立必要的责任人制度等。在心理咨询室中能够遇到的学生仅仅是那些能够主动来求助的学生,而许多学生处于心理危机时会出现退缩的倾向而不愿意向外界求助。因此,在班主任手中掌握的心理危机信息极有可能与咨询师手中的信息在问题类型、严重程度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一致。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差异之处在于,心理咨询更多的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危机干预则强调干预人员的直接介入。若想干预及时、有效,那么咨询师通过问卷等方式对学生中危机高危人群进行甄别并将信息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将观察到的学生现存的行为问题整理告知咨询师,这两个过程就必不可少。

二、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1.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咨询师应对来访学生处于危机状态的程度做出准确、正确的判断,这是做好一切心理咨询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其次,心理咨询师应学会预警识别,对引起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进行识别,并及时做出反应。第三,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应当注意各种技巧和技术的运用,帮助来访者逐渐从危机走向机遇。同时,心理咨询师应帮助全校师生增强心理健康观念,加强对危机工作中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建立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适当的跟踪、调查。

2.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一般由心理咨询教师承担,而对学生实行的指导干预则是由各班主任负责。班主任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思想工作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也能成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

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如下作用: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得最多、最直接,能够得到更真实全面的信息;班级中学生人数相对而言较少,班主任有时间也有能力对学生的问题了解得比心理咨询师更加透彻;在危机干预后的监控和管理中,班主任能够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并在相当长时间内,通过多种渠道对问题学生保持关注和监护,以确保危机干预的效果。

三、学校危机干预系统中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互助合作模式的建议

本文整合前人危机干预的系统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班主任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班主任通过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掌握心理问题的表现,了解其易在哪些领域出现、频发在什么时候、怎么预防等。培养其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识,明确其责任。另外,需要掌握必要的危机干预方法和技术,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进行简单、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2.咨询师、班主任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及时沟通

首先是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咨询师给班主任反馈,班主任及时关注学生,并进行问题疏导。另一方面,来咨询的学生若有重要问题,咨询师需同班主任教师进行及时沟通。

3.班主任例会中心理咨询师的发言权

每一次班主任例会,心理咨询师都要和班主任一起对近一段时间发生的应激事件和学生状况,与班主任共同探讨。同时,咨询师要改善班主任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使班主任意识到自己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和责任,提升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篇7

专业人手不够现在部队基层单位培训了不少心理骨干或心理辅导员,但真正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人并不多。少部分心理咨询师虽然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他们还不能游刃有余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还有许多咨询师是兼职的,不仅要进行心理咨询,还要从事内科、外科或行政管理工作,这样势必会占用他们从事咨询工作的时间。

篇8

监狱系统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起步较早,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参差不齐,有些省份经过十多年的理论探索以及实践总结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且心理矫治队伍的建设也处于系统内前列。总体而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开展对稳定罪犯情绪、维护监管秩序、提升罪犯改造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应看到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本土化以及特色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困境

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具体开展中,一些问题成为影响该项工作长远发展的障碍,需要不断修正。监狱目前的心理矫治工作在设施、设备以及经费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大,以某省为例,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监狱系统的前列。而在人力方面,监狱民警获得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以某监狱为例,监狱现有民警四百余人,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数有一百四十余人,约占总人数的35%,而有些监狱的人数比例相对更高。然而尽管如此,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却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各单位真正投入到该项工作的民警数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保障性问题

1.专业化保障缺乏

监狱心理矫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仅靠一次咨询师考试不能满足心理咨询本身专业化以及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实践化的需求,需要更好地发挥个人专业兴趣、调动工作热情,抓住一切可以学习、提升的机会提升业务水平,将工作和个人兴趣相结合。例如:可以推荐优秀人才开展继续教育,鼓励青年民警做好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等等。

2.咨询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

监狱的心理咨询中心作为职能部门,在发挥其自身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缺少独立建制,专职心理咨询师还同时担任监狱其他工作,如监狱督查、值班等,其中相当部分工作是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角色相冲突的。监区心理咨询员或兼职心理咨询师同样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另外,怎样将监狱现有心理咨询师进行资源整合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不要求人人都去做心理咨询,但应鼓励监狱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民警对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建言献策。监狱应定期举办心理咨询师个案督导、理论成果交流、心理咨询师论坛等,最大程度地对监狱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在系列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打造典型、培养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专家型人才。

3.制度措施亟待进一步跟进

由于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一些工作开展缺乏约束力,部分工作仅仅依靠民警的自觉和热爱,工作开展较为被动。同时,从事该项工作的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也不能很好地被调动,应根据各单位工作实际逐步出台《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罪犯心理咨询须知》《心理测量工作规程》《生物反馈仪治疗实施细则》《监狱心理咨询师考核、奖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制度,以进一步指导、规范以及激励监狱心理矫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的误区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目前在认识上也仍然存在一些可以避免的误区,这使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走了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1.将团体心理咨询等同于团体游戏

查阅大量有关团体心理咨询的开展的实践信息报告,笔者发现,大部分监狱开展的团体咨询严格而言并不是团体咨询,而更像是团体活动或拓展训练、团体游戏,这种形式虽然也重视参与成员的相互作用,但充分利用团体互动以改善适应和促进成长的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还不是很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团体治疗(分为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并不排斥团体活动,因为团体活动可以相对容易地调动成员的参与热情,为良好团体的创建铺垫较好的条件与氛围。但团体治疗并不等同于团体活动,否则团体治疗就仅仅是活动,而非治疗实践,活动可以成为一期团体咨询的开始(或载体)而非终结,活动、游戏之后还有许多事情要继续开展下去。

另一方面,团体咨询的次数不应该只有一次,短短几十分钟,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咨询情境以及团体成员面临的问题开展,少则六七次,多则十几次、几十次。团体咨询是否结束应根据团体成员的问题解决情况或咨询目标的完成与否而定。

第三,心理咨询团体的成员不应该是全部罪犯,而应该针对罪犯所面临的不同问题有程序地选择团体成员,而不是随便找几个人就组织一次团体咨询活动。团体成员可以是面临相似问题的一类人,例如,人际关系问题、婚姻问题、改造信心不足等问题;也可以是面临不同问题的一类人,即异质性团体。当然,也可以针对一般罪犯开展成长性团体辅导,但也应该遵照团体咨询的程序招募成员、开展面谈等。

2.罪犯心理矫治与个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易混淆

虽然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很早就被提出,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目前监狱系统内相当部分的民警对心理矫治工作还存在误解。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监狱民警没有很好地发挥心理矫治的作用,当然,从事该项工作的民警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咨询本身不是无所不能的,不能认为罪犯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心理咨询来解决;另一方面,在目前情况下,部分民警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缺乏基本常识。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改造罪犯的手段相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理论依据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影响技术不同、评价标准不同。而这样的误解也进一步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氛围还不能真正地形成,外部工作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3.过度依赖心理量表或心理测试

心理量表本身是否能真实反应被测试者的内心世界,这一问题本身在心理学界就一直争论不休、有待商榷,而监狱系统目前所使用的大部分心理量表都是由国外引进或国内学者修订的,且年代较早,大部分都与当前罪犯改造的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另外,在监狱组织量表测试时,大部分时候罪犯不能较真实地根据自身真实想法作答,往往试图掩盖本意。第三,部分罪犯对心理测试存在误解,测试中往往为了通过测试而测试,为了测试而测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相当部分的民警对心理测试不接受,或持怀疑态度。

(三)咨询师的专业操守与政治需要之间的矛盾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操守与民警政治需要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民警的自身角色冲突引发出来的。警察是代表国家行刑、实施惩罚与改造的权力主体,将罪犯置于被管教的一方,习惯于用强制性手段管束、教育(往往是灌输式、说教式)罪犯;而后者则要求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理解的关系,要对罪犯做到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接纳来访罪犯的各种不合理的信念,让罪犯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拥有充分选择的权力,自主决定自己的改造生活。简而言之,一名心理咨询师越专业,其对罪犯人性中的各种黑暗、恶的一面就会越包容。

另一方面,作为罪犯的来访者本身对民警心理咨询师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抵触,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对民警的排斥、对立、不信任和怀疑中走到与民警相互信任、敞开心扉和吐露心声的轨道上来,他们更多地已经习惯于被教育、被选择,这本身也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长远发展不利。

二、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构想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激励一代代监狱心理工作者为探索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努力。

(一)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工作的常态化

1.健全工作机制

心理矫治工作是否能够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保障,需要着力完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监区心理辅导站―监区罪犯心理信息员的三级工作网络。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应负责全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咨询、出入监评估等工作,对这些工作给予指导与管理;配备以工作团队为单位的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其他民警职能工作应有所减少,如有可能应当取消);监区心理辅导站应当配置两名以上心理咨询师担任监区心理健康辅导员,专职或兼职承担监区罪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心理疏导(广泛意义上的)以及心理测试等基础性工作;监区罪犯心理信息员承担监区罪犯心理状况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汇报;三者逐一对上级负责,上级指导下级工作;形成职责明确、组织有序的心理矫治工作机制。

2.完善考核机制

当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考核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考核应更加细化,更贴近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际、罪犯改造的实际。首先,需要对咨询师的咨询工作量进行考核。民警心理咨询师在一定时间内做了哪些心理矫治工作,量的积累是必要的,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次数、课时数,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咨询的次数,出入监评估档案建立的覆盖率,参加心理矫治学习的次数,发表心理矫治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其次,在完成了相应的工作量的同时,要注重工作完成的质量,只有质量才是衡量整个心理矫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例如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评比,个案矫治现场观摩;通过播放案例视频或录音的形式进行案例督导;开展优秀团体辅导现场观摩;举办心理咨询师论坛进行理论与实践成果交流等形式对监区、监狱心理咨询师进行考核;等等。

3.创新激励机制

在对监狱心理咨询师矫治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还需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即把考核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和价值导向,对心理咨询师坚持精神激励、政治激励、经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将考核结果与咨询师的优先培训、评优评先等挂钩,可以在监狱层面制定《监狱心理咨询师奖励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措施,进一步提升咨询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其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重点将咨询师的个人兴趣与监狱工作相结合,探索咨询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与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相辅相成的工作新路径。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的实效性

心理矫治工作专业性、应用性较强,需要遵循其原则,突出重点,不断丰富工作形式,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在培养罪犯健全人格、提升罪犯心理健康水平、解决罪犯心理问题、提升罪犯改造质量以及维护监管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1.全年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性(全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面向全体罪犯宣传和教授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启发罪犯自觉调整心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消除心理困扰,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播放教学视频、现场互动式教学、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放心理卫生知识小手册、心理剧现场巡演、团体拓展训练、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征文比赛、播放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影片、开展矫治作业相关主题讨论、优秀矫正作业巡回展等。

同时,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项活动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项教育活动,如每年春节开展精神疾病全员大排查,高温季节开展“情绪夏令营”活动,以及重大节假日开展心理专题辅导。

2.不间断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群体性心理问题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具有相似心理问题的人群开展。如部分新入狱罪犯的入狱适应问题,部分即将出狱罪犯可能面临的家庭人际关系问题、婚姻问题、就业焦虑、情感问题等,以及改造中期部分罪犯面临的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姻问题、自身成长问题等。此类罪犯都可以通过遵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工作程序,组建相关主题的团体或小组,甄别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载体,进一步增强罪犯应对、处置生活事件的能力,提升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危机干预

个体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主要是针对个体罪犯而言,如罪犯面临深层次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很好地调节,或者心理调节仍不能解决或不应该、无必要去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咨询师严格筛选评估、罪犯主动申请的条件下,就需要对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或长程或短程,视其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咨询进展而定。

而危机干预主要是针对个体罪犯面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危机干预在针对发生危机事件的个体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危机事件中的个人所在的群体开展工作,做好相关心理疏导、心理抚慰以及后续心理状况跟踪,减少危机事件对相关人群的伤害度。

(三)注重心理矫治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监狱心理矫治工作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去开展工作,应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地选拔优秀心理矫治民警,整合优秀社会资源,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1.专业化的心理矫治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工作队伍需要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心理矫治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监狱需要组建一支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其成员需要能力超群、独当一面、业务精湛、工作敬业,力争使监狱专职心理咨询师成为监狱的特色品牌,使人人有基本功、个别有特色、个别有专长。

兼职心理咨询师是监狱创新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可以调动对心理矫治工作有兴趣的民警主动参与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当中来,同时也需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以更好地调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专业化队伍建设还可借助社会有效资源,依托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采取聘请、有偿指导等形式,建立外聘专家、学者进监开展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也可以对监狱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上的指导和督导。

2.心理矫治专业技术的多样化应用

目前的心理矫治工作在专业咨询与治疗上还没有形成规模,在技术的运用上仍旧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一种方法和技术能够包治百病,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个理论流派、方法技术以及最新的咨询技术谙熟于心,方便运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意向对话技术、沙盘技术、认知疗法、行为技术、来访者中心疗法等已经被证实在罪犯个别咨询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而当今一些新兴的咨询与治疗技术也应当应用起来,如叙事治疗、完形治疗、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等治疗方法或技术。

3.心理矫治理论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普遍偏低且面临发展瓶颈,需要进一步激发民警的理论研究热情,切实提高民警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推动心理矫治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

监狱可以通过搭建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培训平台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外出参观、参加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等),给予广大民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组织广大民警深入开展心理矫治个案的研究。同时,鼓励有独到见解、理论功底扎实的民警不断深入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培养专业化人才。

三、总结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维护了监管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也促进了罪犯改造质量的提升。但无论是在其自身发展的某些方面,还是在区域发展上仍旧存在着不平衡性,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似乎面临着发展上的新的瓶颈,还需要一代代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们继续探索,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1]章恩友.中国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的现状和趋势(上)[J]. 中国司法,2002,8.

篇9

清华在线主办“08GCT招生说明会”在京召开

6月28日,由清华在线联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重点GCT招生院校举办的,“以院校有限的人力达到最广泛的传达!以考生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全面的信息!”为主题的“08GCT招生说明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08版《GCT考前辅导教程》主编罗保华老师,就2008年考试趋势历年考试难易点分析,结合考生们关心的其它学习问题给予详细解答,打消了很多学生对长时间没有经历学习考试的焦虑与困惑。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负责老师就本次活动评价说:“GCT考试是在职人士取得硕士学位的有效途径,对新报考的人员给予正确指引避免出现错误与遗憾!”

参会的准备报考GCT考试的张女士说“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了,很多知识都忘记了,很担心自己考不上,通过这次对这么多学校的对比以及教材编者的说明,感觉到自己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选择学校报考!

和谐德育论坛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召开

6月21日至22日,由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全国高职院校校本教材总编委会、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和谐德育论坛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在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新疆农业职业学院、冀中职业学院等近30家职业院校的书记、院长及就业指导处、科研处等校中层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议题是推进和谐德育体系构建进程,探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编写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教材。据介绍,目前正在编写中的高等职业院校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教材共3册,分别为《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教材,该套教材将坚持科学性、针对性、活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编写,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针对高职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遵循高职大学生成长规律,体现素质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和谐成长,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体系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二要根据高职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在编写过程中,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理解、遵守;四要从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力求适应高职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

近日,“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 新闻会在京召开,标志着中国第一套科学严谨、真正本土化的现代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研发成功。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指导鉴定部门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领导、华夏心理教育中心负责人及师资代表,华夏心理分支机构和优秀学员代表出席了本次新闻会。会上介绍了“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及研发历程、体系中的执业能力培训课程,并正式宣布启动“百名心理咨询师助学成长计划”。

作为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指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远程培训惟一技术支持单位”,华夏心理从2000年起便致力研发中国心理咨询界的“微软式标准体系”,8年来吸收国际标准体系的精髓,结合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现状,从多年的培训经验中,在业内专家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不断摸索、论证、总结,终于构建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

5.12汶川大地震后,华夏心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积极开展各项心灵救助活动。震后重建心灵是一个长期工作,华夏心理启动“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储备计划”,并于6月开展以灾区为主普及全国范围的大型助学活动,致力培养更多的心理人才。

“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幕式在京举行

篇10

因此,谈起心理咨询,许多人都跃跃欲试,连我家小区的门房老张每每见到我,都会提出要求,要到我工作的机构去做心理咨询师。老张讲到,隔壁有一对夫妻闹离婚,他对那家的儿子说:傻孩子,赶紧抱住你爸的腿哭,不要让他走呀。

我想说的是:心理咨询是一种要求非常高的专业!

只管症状,不问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只管症状,不问生活。症状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去做治疗是不可思议的。心理咨询,需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包括生活的困难,负面的事件,造成的伤害,及其情绪、情感、思维方式、观念系统、行为模式、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等。心理咨询不只是处理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是去处理症状背后的各种人生的破碎,在那里做深入而细致的修复工作。

只针对症状的治疗,消极的或抑制性的治疗,往往是治表不治里。人生问题才是症状的根源,处理与症状相关的人生问题,才是根本之道。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帮助当事人重塑生命,重返生活。

强迫

世界上没有绝对,人生不可能完美。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不过是人生诸多助人方式中的一种,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咨询致力于促改变和成长,改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是拔苗助长。咨询师不要跑到求助者前面,而要常常跟在求助者后面,在需要的时候推一把,扶一把,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不加强迫。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中,总有人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就把真理强加给别人,导致了许多的伤害与灾难。我也看到,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强迫,自我变得太弱,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强逼自己完美,言行都讨好别人,生怕被人拒绝或责备。

咨询师不代表真理。如果咨询师用“真理”的名义去强迫他人,他不是在做医治,而是在制造新的伤害。尼采说过一句话:不是真理,而是解释。

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叫“中立”,是一种更为宽阔的关怀与干预。比如,一个男性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妻子跟我结婚之前,跟前面的男朋友发生过性关系,而我一直都不知道。”咨询师说:“你的妻子为什么欺骗你?”这话不是中立,因为“欺骗”一词会给对方造成误导。咨询师说:“你的妻子只是出于好意才没有告诉你。”这话也不是中立,因为咨询师还不了解情况,就一下子站出来为来访者妻子说话,这会影响咨询关系,也会影响后面的谈话。“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设问更合适。中立的回应可以让咨询师跟来访者建立适宜的关系,从而引导当事人做客观的陈述。

经过考试就能做

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关于这个专业,至少需要这些方面的素养:接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

专业工作者,需要有理论方法的训练,需要接受督导,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需要具备一定的生命素养,需要对自我有相当的分析与觉察。心理咨询师的训练,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沙盘治疗,音乐疗法,催眠疗法,以及在中国文化背景里产生的整合东西方的疗法和本土资源建立起来的疗法。专业训练的方式有培训班,也有大学的心理学教育。

心理咨询应该在相关的专业机构里进行。在中国,心理咨询一般在三个背景的专业机构里进行:一是社会背景的心理咨询机构,一是医院背景的心理治疗中心,一是学校背景(主要是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通过这样一些基本方式进行。面谈:有需求的人前去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跟专业人员谈话。每次谈话在一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只谈一次,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谈话,次数大多在五次到数十次之间。电话咨询:电话咨询往往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电话咨询具有即时性、随时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团体咨询:由专业团体咨询师或治疗师带领。

心理咨询也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如集体讲座、团队训练:往往在大学或社会机构、企业里进行;社区康复:由专业人员、专业机构跟社区合作,开展各种增强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职业培训以及症状康复活动;网上服务:通过电子信箱、在线专家论坛等方式进行;媒体节目与专栏: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心理咨询节目,以及报刊的专栏文章,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培训后就能做好

在心理咨询行业内,一直有人呼唤建立严格的培训、督导、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但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人受到培训机构宣传的影响,以为心理咨询“钱”景很大,做了投资(接受培训的费用、租房、办公费用、人员工资等),不见回报,会采用非正当的手段从来访者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包括推销医疗器械、商品、保健品、书籍等。也有人对来访者的情况做威胁性的、夸大性的病理描述,为了增加面谈次数。也有人对治疗效果进行极端的不实宣传,如“一次催眠,终身根治”之类。

有一位来访者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几次面谈之后,觉得没有达到他期待的“身心相通”的效果,遂从山东赶到上海一家机构接受“催眠”,当天被“催眠”七个小时,一觉醒来,支付了4500元(打折价)。催眠不是睡眠,更不是连续七个小时睡眠。就这样,这个旅途劳顿的当事人,带着对“灵丹妙药”的期待,在上海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昂贵的一次睡眠。这位求助者不甘如此,又找到另一个提供“催眠”治疗的机构,在那里正赶上那个机构在做催眠培训,他被劝说参加催眠培训,学成之后,可以给自己催眠,也可以给别人催眠。结果是,他又付出了18000元的代价。回去之后,他的绝望感更大了,决定去买安眠药,说反正没有救了,不如死了算了。

做心理咨询,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另一方面,需要提醒的是:寻求心理咨询,需要突破自身的阻碍因素。这些障碍可能是一面子。担心接受心理咨询被周围的人笑话,或者怕在咨询师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心理问题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是追求生命品质的表现。

篇11

仲福丽(1988-),女,汉族,甘肃酒泉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

摘 要:当今社会进入网络的时代,网络心理咨询也应运而生。网络心理咨询有便捷、匿名等诸多优点,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网络心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咨询的资格、保密原则、知情同意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管制度,其次要求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最后要求加强对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 问题 应对策略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使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受到挑战,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逐渐重视起来。网络因其“可能为需要心理辅导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节、改善适应不良困扰的新界面”[1]而逐渐成为现代人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平台之一。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与特殊性

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有关于“心理咨询”含义的统一界定[2],与传统心理咨询相比,网络心理咨询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业人员及服务专业性的不确定。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和研究协会都使用了“专业”这个词对网络心理咨询人员及其提供的心理服务加以修饰,但是目前在网上提供心理服务的人员除了咨询师和治疗师之外,还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学爱好者和社会人员等等。(2)“治疗关系”的特殊性,在缺乏非言语线索的条件下,一种自然、亲密关系能否在互联网上建立并且加深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这种在缺乏非言语交流情况下所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实质上是否真的等同于面对面条件下建立的治疗关系,即“咨询人员和来访者是否真的进入一种治疗关系中”[3],还有待讨论探究。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有很多特点,随着网络心理咨询实践的逐步展开,其潜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三、网络心理咨询涉及到的问题

(一) 咨询资格和能力

由于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非面对面的、非接触性的咨询方式,来访者通常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办法对咨询师的资格进行验证[4]。在现有条件下,来访者难以通过网络对咨询师的身份和资格进行有效认证,并且也难以判断咨询师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同时由于咨询者与来访者可能分属不同的地域,而且各个地方的法律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可能是不一致的,一旦出现纠纷,难以给来访者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 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指咨询师在咨询前应该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特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来访者并获得其认可。除了应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特征、形态、保密的程序、相关的限制加以说明之外,还需要把咨询人员的专业资格、收费方式等信息事先告知接受咨询服务的当事人。当网络来访者为未成年人时,咨询师还应获得其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但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咨询师要获得来访者或其监护人的真实同意变得异常困难。

(三) 保密原则

网络通信和资料的保密与安全是网络心理咨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4]。网络心理咨询提供者不仅应该严守保密的原则,还必须有适当的安全措施来维护当事人的隐私。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的是,网络心理咨询中可能出现的泄密与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有关系。因此资料的保密在传统心理咨询中主要是咨询师的责任,而在网络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也具有一定的保密责任。此外,网络心理咨询往往是建构在商业网站的基础之上,一些非常私密的或敏感的信息很容易被截取。

(四) 保护的职责

保护的职责即是咨询师有责任保护无辜的第三者。在保密原则与保护的职责相冲突的情况下,首要的是实施保护的职责。但网络心理咨询师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在网上他们难以判断来访者言语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诸如语气、表情、体态等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因为网络本身允许一定程度的匿名,这样咨询师就难以提醒无辜的第三者。由于网络的非接触性,网络心理咨询难以对来访者进行有效的保护,如果来访者在网络上出现自伤、他伤、自杀等意图时,咨询师的干预手段也非常有限。

四、网络心理咨询现存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 需要严格的监管制度

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应以严格的验证方式限制其计算机使用者的身份与资格,使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无法使用该台计算机或进入网络心理咨询的系统。比如,可采用“电子签名”的方法来获取来访者的知情同意或者传输有关咨询师的认证信息等。

(二) 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提醒来访者网络心理咨询中可能会出现的泄密方式,根据来访者的上网方式和计算机使用情况提出有效的保密建议,特别应提醒来访者一些可能的泄密渠道,以保证其隐私[5]。对于咨询师一端的计算机,应该有严格的安全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严格的验证制度,确保有资格的咨询师和有足够资格的来访者使用咨询服务;(2)完整的网络技术,如咨询信息和文件传输中的加密与解密、咨询信息的存储与备份等。

(三)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这包括对心理咨询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心理咨询伦理道德规范的培训。网络心理咨询师应有足够的计算机使用和网络技术,能处理简单的、突发的计算机和网络故障,确保在线咨询的顺利进行。由于网络心理咨询地点的可移动性以及咨询信息的电子化都使得资料泄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有必要规范和强化咨询师的基本伦理道德意识,防止咨询资料的随意存放和保管。

五、总结与展望

就网络心理咨询现有的发展而言,并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在线心理治疗师也曾在他们的主页中指出,网络心理咨询不是传统心理咨询的代替品[6]。网络心理咨询若想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需要将服务的性质不断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推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克服网络心理咨询在安全性和缺乏非言语线索等方面的局限。此外,还需要建立类似美国心理咨询和资格认证制度[7],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对网络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培养有专业素养和遵循咨询伦理规范的网络心理咨询员,这对网络心理咨询发展前景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鸿.大专生电子邮件协商中个案特性与协商满意度之分析[D].国立台中师范学院,2003

[2] 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杨晶,余林.网络心理咨询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40-145

[4] 吴岚,张大均,余林.试论网络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200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