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19:27: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精读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诸多新颖教法,通过角色扮演将场景重现,便于学生理解。但由于提供的角色有限,大部分学生仍游离于课堂之外,情境创设华而不实。教师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其收效甚微。
2.教学目标设计欠妥,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闭门造车”,缺乏对文本的钻研,缺少与组内教师的交流研讨,只是将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盲目地套用目标。教师不分析学情,统一目标、统一问题、统一作业、统一评价,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阅读时间安排不敷,学生自主思考匮乏
部分教师运用现代媒体,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加入了对话、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阅读课应解读文本、体悟情感的过程,没有读书环节的阅读课怎能算得上真正的阅读课?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破解之道
1.转变传统观念,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1)拟定明晰、可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南针,如果明确不明确,往往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应使三维目标力求均衡,切不可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也应有可调整性,以备在出现新问题时变得混乱无序。
(2)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品读、体味、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创设阅读情境,重视学生情感熏陶
(1)阅读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有效,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之中。阅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状态,应紧扣教学内容,剔除华而不实的内容。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不能放任学生自流,不能为创设情境而脱离教学目标。
(2)阅读情境具有多样性。阅读课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应追求多元化的创设模式,除角色扮演之外,还可创设视频播放、音乐渲染等情境。阅读教学除了“读”,还免不了教师的“问”。通过适当“问”,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走向具体,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文中讲述了由于一只受伤的鸽子躲在我家书架底下孵蛋,由此,引发了我们家“明天还封阳台吗?”的讨论,并最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其理由是什么呢?“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美好心灵,感悟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父亲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作品所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一主题,是我们分析作品时应始终关注的。
(一)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理解困难
独立学院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于母校,其余的来自于学校招聘的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其授课的共同特点是以讲授经济理论为主,并且在经济理论的讲授中又以数学模型的假设、推导及经济图形的解释为主,较少介绍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社会现实联系较少,没有用经济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这门课没有用,更不会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
(二)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缺乏兴趣
独立学院自身缺乏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老教师,年轻教师迫于经济压力,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基本没有时间去关注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也基本没有时间参与省部级的课题研究,因此,在课堂讲授中自己的见解较少,讲授内容空洞。另外,“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宏观经济政策比较“高、大、上”,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基本采用的都是满堂灌的形式,故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商科类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以文科生为主,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大量的经济模型需要数学推导,大量的经济图形需要数学解释(例如“最大值、最小值、边际量、最优组合”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反应慢,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注意要点
宏观经济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GDP、经济增长与衰退、通货膨胀与失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利率、汇率变动等等宏观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每家企业的经济决策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理性判断。因此,如果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对经济政策进行分析,那么,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只要设计恰当,准备充分,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加入实践环节是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地区和行业相结合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诞生的,并且独立学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省内生源,学生毕业后也主要是服务于本省。因此,在设计“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时,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具体情况。例如,在讲授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时,笔者就让学生统计并比较兰州市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当中GDP的地位、甘肃省在全国31个省份中GDP的地位、人均GDP如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率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序等等。分析本省本地区GDP当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比重,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
(二)与经济热点、时事相结合
经济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每年的经济热点都不同。“宏观经济学”教学要结合经济热点和时事来介绍经济理论,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例如,2011年中期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因此在讲授通货膨胀与失业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查找2010—2013年的CPI指数,衡量一下2011年中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当时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提的对策与当时经济学家所提的对策进行比较,并让他们互相点评。今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政府对经济进行“点穴式”微调,因此,对经济增长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重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内外经济热点和时事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
“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这个时候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思维和分析方式,在分析问题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因此,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操作方案就非常必要了。所以,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并筛选想要的资料、如何在可行的范围进行调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等。例如,在设计《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一章的实践环节时,笔者给学生的题目是:2008年11月国务院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同时,我们对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指导方案:第一部分概述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的背景分析,主要描述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等;第二部分描述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内容,侧重阐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十项措施具体是什么;第三部分分析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际效果,例如“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至今五年多了,该计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有哪些弊端”等等。这个题目较大,学生可以选择十项措施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具体分析。应该注意的是,给出指导方案是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操作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按照这个步骤分析问题。如果仅仅给学生一个实践题目,没有指导方案,没有实践步骤,学生往往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结果就是实践方法各种各样,抓不住实践内容的重点,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讲座、辩论演讲等。课外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以外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组织形式包括课题研究、创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专题讨论是比较适合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对经济现象进行专题讨论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宏观经济学”每章的内容,为每一个章节设计一个或多个相关经济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按宿舍分),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给出1-2周的时间让学生收集资料或者进行调研,并形成研究报告(或列出主要观点和论据)。接着,在本章讲授结束后抽出1-2个课时让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问题进行陈述。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并制作PPT,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同时,可以设置两名评论员对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为了防止某些组员“搭便车”,可以采用组内学生匿名互评的方式确保所掌握情况的真实性。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各个小组在实践环节中的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专题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分析陈述。课后要求学生将修改过的专题研究报告作为平时作业交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时间、把握节奏,力争使整个活动紧张而充实。除了专题讨论之外,也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的理解。比如通过播放《大国崛起》美国篇,让学生贴切感受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方面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大批人员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农场主把牛奶白白的倒进河里等经济现象,使学生更直接的理解短期经济波动的特征,理解什么是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并感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的魔力,以及国家如何干预经济等。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每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各个学校应该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实践环节组织形式。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的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从被动、消极地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听课,而且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研究,既发散了思维,又扩展了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活泼生动。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模型的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更深的问题时,会在课下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尝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样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题讨论时,分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未必相同,每个人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各异,一个小组6-8位同学,在讨论问题时必然会有争论,说服其他同学同意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锻炼自我能力的过程。同时,研究问题时要进行分工,每个同学都要负责一部分,最后进行总结,因此,最终成果也一定是大家合作的产物。这样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书本理论层面的死记硬背,不能够有效地和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职业道德教育通常和幼儿教育法律法规一起讲授,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分析。很少针对职业道德的内涵教育进行专门的授课。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没有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说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认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内容,把职业道德和一般的个人道德品质混淆在一起,不能分别两者之间的差别。
二、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本位主义,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等已成为教育学课程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将改革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生发展。”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落实,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把握,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
文化课程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将来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发展理论创新的能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定位为:“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服务应用,促进发展。”教育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承载着提高学生教育素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生能力的任务。开设教育学课程的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传统学前教育教学中,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就是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学习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日常教学中一些重点并没有长久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而针对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一)入学教育
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入学教育中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的培养方案的分解、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校四年中的主要课程的方向和内容,初步设定将来的就职方向,树立最初的就职理想。让学生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热爱并向往自己的专业。并且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伟大,增加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启发学生从心底里热爱这份事业。
(二)心境教育
通过分析不同文件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不难看出,热爱的儿童、爱护儿童是我们职业道德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琐碎的,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在工作中调整心态,发现班内每个孩子的优点,才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儿童和热爱儿童。
(三)承诺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相较于其他的毕业生有很大优势,通过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对本职业作出承诺是很重要的。幼儿教师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助人的工作,我们需要将我们工作的对象置于我们职业生活的首位。虽然有时我们身体不适也要坚持上班,但对我们选择的职业要有职业的坚守。
(四)理论结合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利用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到幼儿园一线,设身处地地像一线优秀教师学习职业道德,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也可以到幼儿园参加园内组织的关于职业道德的相关活动,体会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
(五)专题报告会教育
请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校做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题报告会。可以请专家用丰富的案例介绍在幼儿园中如何爱护孩子,如何尊重家长,如何支持幼儿的发展。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处教育契机中。
四、教育学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与服务方向以及本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实际情况,确定学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完美结合,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想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就必须要见改革坚持到底,改革非朝夕间即可完成,更不是游走在纸上的文字,想要颠覆从前的教育模式,就必须要打破曾经的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和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使用行业导向型的模块式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比例,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专业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新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梯度性、全方位性。
语文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应该以“阅读”教学为主,我国中学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教与学的主体确定上却出现了错误。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阅读,教师少讲授,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占了整个阅读教学的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较少自学阅读时间。因此,虽然中学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安排了大量时间,但是效果却很差。
(二)忽略学生语言与个性思维的养成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口传身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人独立思维的形成。语文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但是语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个性思维养成的目的。教师一直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同时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不断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的“想”,整体效果较差。
(三)忽视课外阅读
现在教育体系下,语文教师严格限制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认为课外读物的阅读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通过对目前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是不同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他们注重课内书籍的浏览与学习。但是事实证明,加强课外书籍的阅读与学习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个性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我国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及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重视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与中心,想方设法为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与素质努力,同时将学生自学作为其主体性的另外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对于学习成果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中学语文教学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摆脱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阅读中来。比如在教课时让学生自己参照辅导书自己阅读课本,并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且将课文中的生词、句子进一步深化,加深学生印象。
(二)以人为本,注重个性思维的养成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一刀切,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全部教授一样的知识和内容,导致学生个性的丧失,这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到非常大的一部分主要是因为其自身重要性决定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甚至能够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良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在语文教学制度及要求上要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化教学,引起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重视与研究。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教学方式“大同”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小异”。比如对于喜欢散文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教授一些阅读和写作技巧;对于喜欢诗词的同学可以多提供一些书籍,扩大阅读量,并且为其制定一套合理的阅读计划。
(三)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作用。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发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正确的时间阅读好的书籍。比如,一般班级内都有特别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鼓励该学生继续课外阅读,其次要求其将阅读的书籍内容向所有学生进行讲述。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学生继续进行课外阅读增加知识量,同时由于读完需要进行演讲,因此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一定目的,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另外,教师也可以多向学生推荐书籍,避免学生接触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的书籍,并且通过个人教学经验要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安排,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果。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给予信任,适当点拨,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导演,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用感情熏陶学生,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个人展示,师生同读,穿插结合,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说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反馈阅读成果,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崇尚社会真善美,敢于批判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增加练笔机会,鼓励他们练笔尝试,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运用是语言的创造,阅读促进积累,积累推动运用。
1.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首先从语言运用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景物的特点美:“折”体现了边塞北风的狂暴猛烈,“八月”体现了边塞雪下得早,天气异常寒冷。“千树万树”则体现了天异常寒冷,雪下得大而猛烈。同样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o手法,把雪压枝头的景象比作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风光的绮丽壮观,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符合诗人一贯的边塞诗风,情景交融,令人感动。诗的前两句从正面描写边塞风光,中间的“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则通过写雪花浸湿了帐幕,白天穿着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将军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户的铠甲冷得难穿上,从侧面衬托了边塞天气的寒冷。诗人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戍边生活的艰苦。
2.以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段落。
虎妞怀孕,一家人全靠祥子拉车挣钱。课文中节选的这一章正是祥子在天气变幻无常的情况下,拉车挣命的情形。课文中第一段的第一句就从正面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天热得发了狂”与“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两个短句分别体现了描写的语言运用美:前一个短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天气人的情绪,生动地体现了天气炎热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后一个短句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炎热的具体程度,侧面衬托了祥子憋闷的心情。第二段中除了“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是正面描写外,还选取了柳树、枝条、便道上的尘土这些自然景物从侧面衬托天气的干燥、炎热、憋闷的特点。
描写从暴雨将至到暴雨如注的过程时,除了体现景物特点之外,作者还非常鲜明地展现了写景的层次:先写雨星,接着写雨点、雨道,然后写雨瀑,最后写一个水的世界,生动地呈现出暴雨将至到已至的全过程,写出了天气的变幻无常与异常恶劣。这样的烈日与暴雨隐喻了祥子的生活状态――水深火热,从而起到了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3.以晏殊的《浣溪沙》为例,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发现学习的必要性
2.1教师主宰课堂,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宰,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认识和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和体验,课堂上过多、过细、过滥的提问和回答代替了学生的诵读、品味和感知,这从本质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利,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论述都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的交流,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2.2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生学,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什么,怎么教,皆由教师说了算,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演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授和灌输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了。当然,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师生自然而然地都把目光集中到高考上,这种功利意识使教师不由自主地关注高考,在课堂上潜意识地落实高考。备课时,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考点、知识点;课堂上分析讲解时,教师会不自觉地按高考试题的形式肢解文章内容,讲解分析;课后根据高考考点,设计大量的练习题,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答题技能,却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知和体验。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理性化,使学生不会感悟,不会思考,也不会理解,不会表达。使传统的阅读教学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迷雾中迷失方向。
2.3解读文本单一,压抑学生的探究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参上对作品的解读奉为不二的法宝,在分析作品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参的定论上。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与教参偏离时,便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似乎唯有教参上的理解和定论才是绝对正确的,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倾向,压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文本解读本来是多元化的,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大胆向权威挑战。学生本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却在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中被压抑。
2.4阅读教学程式化,限制学生的创造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方法单一,形式死板,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小说、散文、诗歌,一律按照“一导入、解题,二作者、背景,三概括段意、分析课文,四总结主题、分析写法”的固定模式开展教学。教师一味地讲解分析、灌输注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管同意与否,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是再优美的文本,也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学生完全丧失了自己,泯灭了自己的创造性,成为被灌输的容器、被填的鸭,学生完全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厌恶语文,甚至是憎恶语文。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程式化的模式,使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的肢解分析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魅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关睢》是《诗经·周南》里的第一首诗,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它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十个字,但却形象的展现出了一位男子对“窈窕淑女”由倾心爱慕,转而相思难眠,一直到渴望永结同心的过程。河边的青青沙洲,沙洲上交相和鸣的睢鸠,左右采荇的款款女子,痴情凝望的青年男子,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的画面。男主人公执着的向往,痴心的追求,成了画面中最动人的一幕。诗歌开头起兴的句子中,以关关和鸣的睢鸠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语文教学论文,不能不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是,如此充满着意韵,形象感十足的画面,唯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才能真正凸现出来。另外,虽然这首诗的句式不像绝句那样的整齐划一,同时由于古今读音不同,押韵也不是有规律可偱,所以,诗歌尽管运用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表现形式,但是初读时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然而,就这首诗的特点而言,情感和叙事是交相并行的,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使他夜不能寐;只能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倍受煎熬的他于是想象着能“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事情的发展伴随着内心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说在这首诗里情感就是思路,情感就是内容,情感就是形象的体现。所以说,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之上,学生只要是把握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就能把握好重音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就能从中感悟到文章的层次,形象思维就会充分活动起来,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
根据这首诗的这些具体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要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相关要求。考虑到要让学生能积极参到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有交流也有收获,我确定,以“读”为主导语文教学论文,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并将“读”的过程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展开。
一、导入新课,了解《诗经》。
1.导语:今天我们要追溯诗歌的源头,去学习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上的一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2.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阅读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课文注释,要求读完后能不看书回答。)
二、学生自读:
目标:正音、正字。(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雎鸠荇菜 窈窕 寤寐 好逑 芼)
三、播放录音范读:
目标:解题并感知节奏。
1.解题:( “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2.感知节奏:(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免费论文。)
四、多向交流译读:
目标:疏通文意,初知大意。
1.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的内容做标记。
2.学生质疑,教师提示重点词语,并串讲。
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五、以“情感”为基点,指导品读、析读、诵读:
目标;把握主人公情感思路,感知文意,把握语气语调,感知主人公形象。
1.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试一试,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2.不同的情感发生的地点是否一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否是现实的一幕?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河边----------好(爱慕)
家中----------思(痛苦)
梦中----------友、乐(高兴)
3.依据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诗歌内容可分几层?能否根据诗歌层次完整地概括诗歌大意?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爱慕与追求、苦闷与烦恼、欢聚与成亲的喜悦。
4.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男主人公的认识。
学生讨论归纳:(情真意切、大胆执着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
5.通过以上分析,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据此你认为诗歌的语气语调是否一成不变?如果有变化,应该在什么地方发生变化?节奏、重音、语调应该是怎样的?
6.同时表达喜悦,“友”、“乐”二字的轻重深浅是否相同?
归纳概括: 第一章:------------平正、舒缓(起句)
第二章:------------稍显急迫(求之不得、相思难眠)
第三章:------------高兴:友(轻读)
乐(重读)
7.指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诵读。
8.指名学生个别诵读,师生评议,在找出优缺点的基础上反复读,直到读出诗的情味。
六、设计问题探究阅读:
目标:学习了解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语文教学论文,体会它的表达效果。体会这首?运用的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
2.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部分诗句的重复是否多余?有何作用?(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以此来渲染气氛,深化情感,同时还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七.课堂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引领学生背读:
目标:巩固课堂内容,背诵这首诗。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①背出起兴的诗句。②背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板书设计:见物起兴:睢鸠--------淑女
爱慕之心:流之-------求之
相思之苦: 不得---------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美好愿望:采之---------友之
芼之--------乐之
八、多媒体展示:拓展性阅读:
目标:开拓视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1.〈〈诗经?卫风?木瓜〉〉,并和《关睢》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2.为这两首诗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提示: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虽然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母亲还是不忘经常给我和姐姐买些营养品回来,然后微笑着看我们吃,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
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终于迎来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
。
那年的冬天很冷,雪天又多。冬天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无聊的季节,因为当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东西,所以只得静静的呆着。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部分,由认读、感受、理解、记忆和速度等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在阅读实践中,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认读,是指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教师指导学生认读时不能单靠简单的对应性的刺激来凑效,还应当要求学生掌握辨字、组词、选句等一般规律,以提高认读的效果。感受,是指对所读材料语言文字的感悟,也称语感。理解是以语感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语感是阅读教学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是指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从文字到语言内容的整个认识过程,它不但包括要领会文中关键字词的贴切含义和感彩,领会句子和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而且还包括领会文章的思想脉络和表现方法方面的特点等。记忆可以使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印象深刻地留在脑子里。速度,是指阅读材料的快慢程度。一定要在能使所读材料在脑子里留下清晰深刻印象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所花费的时间。增强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比较阅读法、重复阅读法、创造阅读法、读思结合法、分析阅读法、类比阅读法、联想阅读法、筛选阅读法、推敲阅读法、质疑阅读法等。
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科书上课文的情感不是靠教师去挖掘出来硬塞给学生的,而应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去与作者进行对话,体验到文章中的真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3.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自主性;二是具有挑战性;三是具有综合性。探究性阅读类似于学术与科学研究,学生形成探究阅读的习惯对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呢?我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题目的含义是什么?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手法有哪些?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他今天不幸福吗?为什么?“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目的是什么?“春暖花开”的喻意是什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4-01
语文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熏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可适时创设教学情境辅助教学。这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活动情境”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以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或障碍),营造促使学生带着“问号”去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由被动状态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状态的“我要学”,使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状态。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提问方式,比如“设疑式”提问、“发散式”提问、“连锁式”提问等,通过“以疑带学”的方式,最终实现“以疑启思”的目标。
例如在教授《》(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因为这段历史离现在的初中学生太遥远,他们不太熟悉,甚至对这段历史缺乏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取“设疑式+连锁式”的提问方式,在课前提出“日军进行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对该事件持否定态度的原因何在”等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功课,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查阅关于的图片、新闻等史料,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谈对这场罪行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日军在那场大屠杀中犯下的种种罪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查阅资料、阅读资料,进而接触到真实的历史,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就会主动去了解、学习,长期如此,便可树立学生的自主阅读观念。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在保证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知水平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猜想、小心论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理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媒生情,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动形象画面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与现实生活接轨,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挖掘教学资源,消除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陌生感,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不足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构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如在教授《春》(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作者用诗一般的文笔勾勒出“春”的美好,但要年龄尚小的初中学生马上触摸到作者内心,感受“春”之美好,产生“赞美”情感,这显然不现实。面对这一局面,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手段,运用音频和图片再现春之美好景象。比如以一首“四季之春”歌曲导入,悠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再衬以春景图的辉映,更让人仿佛处于如诗如画的江南春景之中。这样便用声音与图画构建了一幅大地回春图,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感情,与作者同喜同乐,同时也对春有了感性的认知,对春有了抒感的欲望。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明确目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领悟知识内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单纯地以“情境”论证“知识”。如果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探索知识内涵,而是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来论证教学知识点,就等于是“新瓶装旧酒”,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
三、寓理于动,创设“活动情境”,开阔学生知识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