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7:41: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本文针对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有意识地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
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学校加强重视,要有意识地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培训的重要目标。
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参与培训,系统化地培训内容和体制,并搭配有效的考核机制。具体地说,学校要针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训,并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定期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惩罚,给予教师压力,使其能够认真对待培训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竞争机制
同时,学校需要在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教师参与辩论或者演讲比赛,并设立一定的奖励措施。演讲比赛正是体现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有效的奖励措施也能够吸引教师的参与。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这些比赛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也参与到观看和评审过程中。
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对语文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评定,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进行打分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选出表达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将其树立为榜样。
在这种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就能够促使教师之间相互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初中学校才能够更有力地激发教师的竞争心和好胜心,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13-02
古往今来,教师都被看作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荀子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别林斯基曾写道:“教育者多么ゴ螅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纵在他的手中……”可见,教师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在中职生的语文基础水平较低,这给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中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者,理应比学生具备更高的语文素质。因此,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素质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职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要有责任心,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敬业的精神,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托尔斯泰也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渊博的知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过:“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捕者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讲究实用,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所决定的。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不仅是学习基础学科的工具,更是学习专业课程最重要的工具。作为语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还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要博学宏才。一是要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需要。二是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如具有人文、科学、心理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又拓宽知识面、愉悦身心。三是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过去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以支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堂。如今,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课堂,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现代多媒体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一是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等教育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如讲课口齿伶俐、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语言精炼,善于驾驭课堂。三是注重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墙报比赛、辩论赛、讲故事比赛等。四是超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成熟良好的个性、较强的处事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多变的情况,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调整心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深厚的文学功底
语文教师必须大量阅读,勤于积累,不断写作,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五)强烈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语文教师要顺应时展,应在教学、教法等方面加强创新意识,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中职语文教师提升素质的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具体教学要求和建议,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读语文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通过树立人生观、自主学习、参加教研活动、外出学习培训、重视创新、勤于思考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增强责任心,加强责任感
学习掌握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经常参加政治学习,深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二)加强自主学习
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增强自我教学能力,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包括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理论、相关哲学著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自我超越,才能在新形势下游刃有余地开展语文教育活动。
1.博览群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阅读以下几类书籍:一是本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之本;二是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书籍,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三是与本人爱好有关的书籍,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属于个性拓展阅读。
2.手勤多写。主要写课堂实录、写教学设计、写教学日记等。从教学中自己观察到的材料,有长期的经验,有长期的积累,多次积累就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3.努力提高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能力。21 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教育模式更多地加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成分。当今的中职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比较感兴趣,多媒体教学则满足了他们的兴趣,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持久力弱的特点。教师是新技术运用的关键,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在多媒体、网络化的环境中,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多媒体 CAI 应用等,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4.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借鉴,交流提高。如今,网上学习、网上查询、网上交流已成为一种潮流,教师应上网学习,用电脑备课,促进自身素质迅速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设计;交流教师课改的问题和思考,开展教学研究;学习参与网络提供的教案、作业、单元检测试题、课件、教W设计、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录像等相关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研为自身教学服务。
(三)参加教研组活动,参与合作研究
教研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参与合作研究。
1.参与集体备课。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独自备课、讲课,独自学习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当然,个人学习是必须的,但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强调团队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实践表明,教师紧密合作评估教与学、探讨有效教学方式能够更快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要集体学习与合作,发挥“团队效应”的优势,以借众人之力改良教育学,分享教学反馈信息等。
2.参加听课、公开课,对课堂进行诊断。听课,是以课堂教学诊断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式。步骤为:课堂观察书面记录组员点评深度交流改进建议自我反思。通过听课或公开课,有效地对课堂进行诊断,提高自身授课水平。
3.开展说课活动。说课就是自我反思,是锤炼教师、把教师日常转化为诗意化行为和研究的最好办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步骤为:说理念说途径说评价讨论。通过开展说课活动,可有力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重视外出学习培训,交流提升
要重视师资培训,参加各级各类中职校语文教研活动,如理论讲座、听课、评课、优质课、网络交流等。无论是何种规模与形式,教师都要珍惜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学习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认真记录,学以致用,资源共享。
(五)重视创新
21 世纪是创新发展的世纪,中职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育意识,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质,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教师不应长期使用一种模式为学生上课,不应一直用一种设计教授某篇课文,而是要不断创新思想、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每天都有新感觉、新收获。有创新的教师,才有创新的学生,才有创新的民族。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发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善于思考,热衷反思,懂得总结
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是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育理念、职业理想、专业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堪n,尤其是县级非重点中学、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的实施。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调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课题组做了一次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平顶山市八中、平顶山市九中、叶县叶公中学等9所初级中学和叶县一高、鲁山一高、平顶山市二中、襄县一高等4所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调查内容涉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职业理想、所读教育论著论文、语文教学研究、最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情况等31项,共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75%的中学语文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各种名目繁复的评估、考核、总结使得中学语文教师耗掉不少的体力精力疲于应付,并逐渐产生一种职业疲惫感;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绑架带来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都令他们缺乏职业的幸福感。长期的压力积累得不到释放,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沦为谋生的工具,哪里还有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怎么会努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热情是教育事业的最大威胁。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观念滞后,角色难以转换。调查问卷显示,68%的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依旧按照原来的套路实施课堂教学。对于新出现的教育理念无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其实是中学语文教师固步自封、宁可守旧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课改背景下视阈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大翻转,中学语文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完成角色的转换。但是,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离开满堂灌无所适从,角色转变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而无法实现。
三是知识更新率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技能有待提高。问卷中86%的语文教师每学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78%的人近三年没有看完过三本教育方面的论著,67%的人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教研论文。而且,问卷调查中“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仅有35%的教师能够写出“导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体现新课改精神内涵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率比较低,没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依旧满足于旧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无法与新课改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精神实质的要求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单一不求新变,问卷中同样显示出65%的语文教师对于基本教学技能运用比较薄弱。
四是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差。调查问卷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堪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5%,而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二、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各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对中学教师在职前教育的培养、入职门槛、入职后的各种职业培训、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它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强调中学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知”“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等14个领域内要达到61个方面的专业素养指标与要求。从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持有传统的专业理念故步自封,与新课改相关的新的专业理念缺乏,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全面,语文教学的专业能力需要极大的提高,与新课改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新时代对语文教师从业标准的逐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必将是一个历久弥新、持续长久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措施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中学、教师个人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共同来努力才能达到成效,绝非是中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树立职业理想。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灵魂深处热爱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升华专业理念,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希望达到的个人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境界,是语文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对于每位教师来讲,树立职业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潜在意义。只有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有为实现理想而激发的内在动力,才能刻苦努力,为实现职业理想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灵魂的塑造者,要领会到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深刻懂得教师职业的伟大和重要意义。段落修改
(二)转变教育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改革,其先导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付诸于切实行动。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新课改。新课改从本质上来讲,是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也即是说,新课改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向主动的适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转变。对教师来讲,要由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向“引导”转变,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调整与转换。新课改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的呈现者、现有知识信息地整理者和传递者,而是比原来的单纯“教”有着更高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者、课程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台前的主角转变为幕后的极其重要的配角。知识的更新与爆炸使得教师即便穷毕生精力也无法将其全部“教”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思维与方法并自觉养成信息处理的能力,才更为重要,正如前人所讲,“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鱼”。
(三)扎实做好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主要在师范院校,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对师范生高标准严要求。
从专业素养的视角来看,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文学类、语言类、写作类、文学理论类、语文教学法等核心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设置教育学、心理学、课件制作、等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意识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并且将教师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教育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内外。甚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演讲大赛、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树立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二是树立师范生的师德观念。师范院校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渊博知识、谦逊有礼的行为处事方式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师范生什么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明了“师范”的真正含义,帮助他们树立师德观念。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环节应该是一个“教育实习――反思――再教育实习”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的过程。而许多师范类高校只重视第一个阶段教育实习,缺少最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实习”后两个阶段。缺少教育实习的反思阶段和在教育实习阶段,使得教育实习生对教育实习认识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没有机会有针对性的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所缺少的专业知识,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补缺。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2014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十八周即一个学期[2]。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质量。
(四)做好入职后的培训与学历提升。入职后,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与学历提升是较好的途径。一是加强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大力加强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意识和教师的行为规范,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面,是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通过制定并实施“国培计划”,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入职前岗前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更好的胜任中W语文教学工作。二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学教师的任职学历标准,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在职进修语文教育硕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等提升学历渠道以及招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三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形式灵活,可以脱产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这种培训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解决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新课改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还是知识的时代性来看,都对中学语文教师知识素养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逐渐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标准迈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了解我国语文学科领域内最新的学术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还要对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甚至理工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面对某些交叉学科的科普说明文以及与学生沟通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将无从下手。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向同行业专家和同事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多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多阅读语文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同行的专著、教研论文、教学感悟、教学心得体会等,可以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借鉴过来,帮助自己提高专业素养。
(六)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和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断地通过教学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将逐步提高。而且,教学反思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实践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学反思基础之上的提高与升华,没有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很难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文字将这种教学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动的开端。教研活动的开始,往往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师不再单单是个优秀教案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创新意识、有独到见解的的、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因此,教研论文可以看成是教学反思的提高和凝练,是中学语文教师思维活动中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也是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学好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释: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教师[2012]1号)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以国际化的标准审视我国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其中尚存一定差距,限制了高中教育的发展步伐。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要求
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其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信息化时代、经济一体化、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已被提上议程,作为一名现代化教师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使自己变的更专业。在此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明确角色定位,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武装自己。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扮演着社会角色、职业角色以及移情角色三重角色,他们首先是一个生存在现代社会的独立个体,应该处理好自己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扮演好社会角色。然后,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履行好这个职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让中国优秀文化经久不息的传承下去。移情角色则要求教师懂得表达爱、传播爱,对孩子们持有一颗“慈母”之心,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把自己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育的启蒙者、引导者,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教育。
二、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目标
教师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工作目标做指引。一般我们认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应该涉及到学科、人格以及教育三个层面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学科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内化的过程。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深刻性。教师要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本学科的内涵,将当前最先进的学术理论融于其中,并在内化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科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需要在原有学科架构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教育的实效。人格专业化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个人魅力,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待学生,恪守本职操守和准则,严于律已,净化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保护自己不受错误思潮的侵扰,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推进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作者以上文阐述的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要求和目标为指导,提出了以下几种推进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加大政策支持。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其专业化建设始终离不开科学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政府已逐渐意识到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目标。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国学精髓的传播者,其专业化建设工作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确认自身在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中的作用和职责,结合本地的教育实况,出台一系列推动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政策,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指导下,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包括聘任制度、薪资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明确高中语文专业化建设中各方的权利和职责,从而对各级院校作出正确的引导,保障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建设环境。
学校在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新的教育发展时期,高中院校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度,明确现阶段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和素质水平高的语文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高中院校应该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师培训工作,针对语文教师职业修养、教学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与提升平台。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加大对教师教研工作的支持,组织开展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更新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另外,高中院校还应该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转变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工作中。
(三)重视自我提升。
无论政府还是学校,他们在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都属于外力,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还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自我提升意识,重视专业学习,深刻理解现代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制定科学合理的自主发展规划,并严格付诸于实践。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对教育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认真履行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积极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一切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从而塑造自身良好的教师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加强专业学习,借助网络等平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汲取他人的优势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
总之,加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非常重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作者有关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未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路途上可能会遇到更多困难和挫折,因此我们应该持续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工作,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提出更多推进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策略,从而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梁晓文 单位:赤城县第一中学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我国提出了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其基本措施有:1.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上述举措实际上涵盖了职前的培养和职后的进修培训。从目前教师教育研究的状况来看,职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至今,已有集美大学、江苏大学、宁波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一批高师院校陆续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在内的一批师范院校也已经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师教育’必修科目”。①当然,这些尝试和研究成果还仅限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处于研讨状态,具体实施到语文学科“教师教育”层面估计还有待时日。魏本亚老师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理性的思考,他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思考》从三个逐渐累进的层面分析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解决方案。从操作层面讲,作为比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师团体――青语会和其他一些民间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实质上已经担当起了一定的语文教师教育的责任。
[评议论文]魏本亚《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思考》,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
[论文提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路上究竟该怎么走?究竟能够走多远?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热点话题。魏本亚先生认为有三个累进发展的层面:一、知语文:奠定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二、好语文:拓展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三、乐语文:享受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
魏先生认为语文教师在“知语文这个层面”上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
1.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具体说就是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老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由谁来传授?如何证明这些知识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作用?这些问题,魏先生通过严华银老师的发展个案进行了简单叙述。笔者以为,这个问题有深入思考的必要。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来自师范院校中文系。而各院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时计划并不相同甚至截然不同,也就是说,新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原本就有差异。而最令人不安的是,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哪些语文学科知识是做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严华银老师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读书的渴望,但他读了哪些书?这些书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或者,是否可以把严华银读过的书进行一些分类统计与推荐?就目前而言,教师阅读的选择也大抵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大多数人的判断,并没有学理上的探究。所以,在中小学“重构”语文基本知识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将来实施这一行动的中文系师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的重构!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校的‘文件课程’到教师诠释产生的‘理想课程’再转化为课堂中实施的‘运行课程’,教师都是课程转化与教学实践的主体。”②
2.专业能力。魏先生认为,专业能力是指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的学科能力。从先生的具体阐释来看,这些能力大致属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学科教学知识(PCK)现在一般有如下认同:PCK的定位正在“学科知识”与“一般教育知识”之间的交叉之处,而其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教师的个人学科知识很扎实,教学态度也认真,但教学效果却不好。进入这些教师的课堂,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无法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这些老师常被取笑为“茶壶里煮饺子”,时间稍长,一旦形成固定的程序和印象,这些教师就往往会成为教学中的失败者。所以,学科知识如何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应认真关注的课题。魏先生认为,这些能力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学得或习得的。所谓学得,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同伴学习获得;所谓习得是指语文教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历练、不断总结逐渐形成,魏先生认为“名师工作室”是这种能力获得的一种办法。但这种工作室只能惠及极少数崭露头角的优秀语文教师,而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如何实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能建立一个统一的语文教师成长平台,整合各家力量,形成有系统、有序列的培训,一定能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同。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教师培训模式可能更加合适,如果能建成一个学习网站――高文教授倡导的学习者对学习者的互动模式(learner to learner)。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享用者的双重身份集于一身的学习者,那么语文教师的培训资源将大大丰富。同时,后文提到的民间语文教育研究组织的建立也是一种可考虑的方法。目前,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对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尽快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3.专业情意。专业情意是指从事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态度存有很大的差异,有一生至爱语文教育的教师;有将语文教育作为维持生计的教师;也有不得已而误将语文教育当职业的教师。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了十八年,这十八年间中有刚工作时的踌躇满志,有三五年后的彷徨,有十年时的清醒与开朗……在与同事们的交流中,虽然怨言牢骚不少,但不想好好教学的毕竟是少之又少。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压力往往会使教育者们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惫――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名师成功的乐趣我们无法感受,名师成功后的利益我们也不会拥有。因此,对成功的名师需要褒扬,而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情感也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评议论文]陈军的《“全国青语会”时代功能的初步分析》(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青语会的功能与影响:一、思想团队:是促进教师个体激活创造潜能的组织化平台;二、专题实践:促进青年教师尽快确立专业发展的行军路线;三、痴迷母语: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生命体验的内隐逻辑。
陈军先生的这篇文章也许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其对青语会历史的梳理,让我们一起回顾了青语会这些年来走过的历程。文章论述了自1995年全国青语会成立后,这个组织对语文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也说明了青语会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团队,这个团队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实现对青年教师的集体培养功能。可以说,青语会是语文教师教育的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这个组织中许多骨干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始终得益于著名导师的无私关爱。这些成功者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原本就有被培养、被教育的需求。只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去做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有做的必要,于是青年教师的这种自发的诉求由青语会这个民间组织很好地完成了。这也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教育行政部门做不好或者是没办法做好的事,可以考虑成立一些民间的学术组织,由他们去组织实行,政府则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这有利于教师在学术自由的气氛中有个性的发展。
文章还认为,青语会骨干的实践留下了宝贵的实践范式和启迪。那就是,教学实践过程是一个常态过程,要改革这个常态必须用常态的方法,抱着常态的期待。常态的特性就是稳定性,而要形成稳定,就要坚持反复实验,反复探索。因此,教学改革的最大需求不仅是策略和智慧,从一定意义上讲更是坚韧与反复。这也告诉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师教育过程中,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培训,听几场报告就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引领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取得进步,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方法,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培训的效果都是无益的,对教师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这尤其值得学校的校长们借鉴,校长应当有足够的耐心,也应当给青年教师尝试的机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对青年教师而言,也是一次“教育”!
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对老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教师发表了多少论文,承担什么级别的课题等,这些当然是教师科研水平乃至个人素质的反映。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线教师真正富有价值的科研往往是朴实而又单一的。正如本文所言,这些骨干教师的成功得益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即眼界要高,操作要从细小的实处入手。比如:板书怎么设计?导入怎么进行?问题怎样深入?作业怎样批改?……这些最为常见的问题恰恰是磨练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地方。青年教师骨干发表的作品大多是作品赏析短文和咬文嚼字的说明性短论,尤其是语修逻文方面的知识短文特别引人关注。这些骨干的成功这也给我们当今一线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科研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向。但是,在当前的语文学术界往往有一些倾向,那就是过分倚重逻辑推理,期望“通过概念演绎系统建立理论命题”。不是说这种方法没有价值,而是这种推论在现实中的有效性是颇值得怀疑的,至于有些学者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生学习一个字的最终目标是会写会用,它的部首、笔画、声母、韵母、义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所教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操练”式的训练肯定不是训练回归所需要的。”④窃以为这种论点是没有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情,也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要求,对语文教师的科研与实践活动是一种误导。语文基本知识,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在当前不是多了,而是被忽视得太多了。笔者在一所中学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曾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两位青年语文教师课上得很精彩,工作态度也很认真,但是教学效果却还不如课堂比较平庸的同伴。仔细分析解剖,我们发现他们在作业批改、试卷评析、作业收缴等细节上不够规范。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培训之后,他们很快就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这些细节,包括前文所述的板书、导入等,笔者以为都是一种教师的“教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是一个看似微小但成效会很大的课题。
――――――――
注释:
①陈永明、王健:《“教师教育”学科建立之思考》《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②钟启泉:《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9页。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幼专院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加入到教学改革的行列中去,都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通过新的教育理念,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效果,从而加速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幼专院校,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堪忧。幼师重视技能课轻视文化课,语文课也是学生认为最不重要的课。学生认为语文课从小学就学习,没有什么难学的,而且毕业后语文知识的用处不大,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舞蹈、美术、音乐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好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要么做手工,要么玩手机。很多语文教师上课积极性大大受挫,认为精心准备的课堂,认真听讲的很少,时间一长,多数语文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备课上课,认为只要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即可,没必要认真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意识淡薄,懒得查阅大量资料,懒得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都是在每学期交教案时草草补上,根本不会认真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不能坚持不懈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就不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就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法形成个人教学实践智慧,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幼专院校语文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教学反思与幼师语文教学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认真地分析、探讨、反省、思考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或困难,使教学实践趋于合理,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我国著名学者张立昌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他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批判地考察,及时肯定教学的成绩,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从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效果等方面来研究自己的语文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策略,完善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理念上,有助于语文教师重新梳理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度思考自己的语文课堂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把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实践中,有助于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策略上,有助于语文教师选择符合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上,有助于语文教师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其教学效果更好。可见,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反思。语文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思考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思路,保证语文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激发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要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语文课堂管理,让学生想上语文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只要上课学生认真听讲,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提升,也会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文化课堂管理制度,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严肃处理,给予适当处分,并与其学分挂钩。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学校督导室应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定期对语文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反思手段及反思水平进行评定,对于较好的教学反思策略,应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扬,倡导全校教师向他们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其教学反思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学校各部门领导带头进行教学反思,增强语文教师的反思意识
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怎样,与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息息相关。“创设一种鼓励公开揭示个人错误的氛围,关键是那些掌握象征性权利或掌握权利的人们做出自我揭示的典范。”这表明学校领导如果带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愿意承认他们不是全能的,并请求教师们帮助他们了解一些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学校的老师也会以学校领导为榜样。在学校领导的影响下,语文教师都会效仿领导的揭短行为,积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制定专家引领制度,帮助语文教师有效反思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能够看到自己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但大都没有接受过撰写教学反思方面的培训,不能真正了解教学反思,更不会写教学反思,希望进行教学反思时,得到专家指导与帮助。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引进一些教学反思方面的专家,针对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中遇到的迷茫与困惑,及时地加以培训指导,并教授一些反思的理念及有效的方法,帮助语文教师进行有效反思,使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深化。
(四)利用每周三的教师集体备课,大力开展集体反思活动
集体反思通常是同学和教师对某一问题,集体交流探讨,集体反思教学的活动。集体反思有利于语文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观,有利于语文教师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因为,教师个人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会不够全面,如果有同教研室的同事参与集体讨论、共同分析教师教学实践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提出“多种意见”、“不同看法”,就可以促使语文教师借助大家的智慧,不断改正自己理解的偏颇,更好地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从而克服个人惰性。语文教师以这些共同反思的成果为基础,重新设计和完善教学过程,会有很大收获。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要大力开展集体反思,多听听同事的建议,弥补自身教学的不足。集体备课是语文教师集体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帮助语文教师解疑答惑、提供问题解决的良好对策,强化反思效果。所谓集体备课是指以教研室为单位,由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实施的,事先制定好备课计划、针对同一主题进行集体讨论的集体活动。它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对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更好地促进教学的一种备课方式。教育博客也是语文教师集体反思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博客,然后就可以利用论坛发表和张贴个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看法,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其他语文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谈论自己的经验,交流自己的解决策略。教育博客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为语文教师交流反思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五)语文教师要多阅读教学反思的专业书籍,提高反思技能
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树立反思理念,要在教学之余,加强理论学习,阅读教学反思方面的专业书籍,学会反思方法。语文教师只有坚持读书学习,多与语文教育专家、教育理论对话,不断积累反思知识,还要勤于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读书的感悟,及时整理记录下来,并将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合理的反思方法和策略,进行不断的反思训练,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师的反思技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语文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可以写教育日志,把自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等记录下来,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回顾和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提高反思技能。可以写教育叙事,即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阅读故事后,让读者能够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其叙事形式有故事、口述、日记、访谈、总结报告等。也可以写教后记,这是教学反思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教师在每节课后把上课的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及时地记录下来,是一种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最好方法。写教后记一定要及时写,及时反馈,不断改进。等到学期末再补写教后记,毫无意义。
四、小结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语文教师成长的重要历程,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教学反思,学会反思的方法,不断增强反思技能,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魏爱玲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菁.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发展学校”中教师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4,(8).
[3][美]StephenD.Brookfield著.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中国分类号:G451
引言:互动式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还能有效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冷峻现实,我们力图以新课标探究式新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互动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也能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此,能够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师需求量也日趋加大,互动式语文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传统的培训最主要的目的是对知识的移植,复制,而互动式培训则指向个人素质和内涵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注重参与的过程和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从而使受训者感受到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理念,并在他们自己今后的教学方法中运用新方法,融入新理念,以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互动式教师的必要性
在二十一世纪全国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普及下,教师的个人素养和内涵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上的发展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已然受到全国教师教育工作的广泛关注。语文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个语文能力差的人绝对不可能学好别的任何一门学科;而在其他学科中学习成绩鹤立鸡群的,一般来说,必定要有相当不错的语文基础。当学生结束九年义务教育,走上社会或是继续深造时,语文水平之高下,对他人生的新阶段会有更深远的影响。“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语文”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是根本行不通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渐进性,新课标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也鼓励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徒的关系是不可侵犯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课堂上学生必须无条件地要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灌输,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权威且不可质疑的,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互动式的教学理念的重点就在于营造多边互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权威者转换成了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成果的教学目的。互动式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中调整教与学的平衡,使教学双方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新型的互动式语文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教学双方的互动,主题作为互动教学的中心点,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思维都围绕其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提出主题内容(可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让学生活跃的提出与主题有关的各种问题――思考并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可以无标准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教育主题明确,条理明晰,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时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可能对教学进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要解决这一点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另外,也可以剖析经典文章从而展开教学双方的互动。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现经典文章,请学生广泛思辨并尝试提出对文章发展方向的新思路,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经典文章解说――设置悬念――让学生提出新的思路与想法――剖析方案――理论学习。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自由度大,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使课堂气氛活跃。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需要教师在课后及时补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时,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环节,讲好开头和结尾几分钟,用提问式开头,小结式结尾,在讲授环节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问题,精确地讲解,巧妙地传授,创造性地展示知识美,要对教学内容做好教法加工,努力提示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理论、活的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同时,注意反馈环节,及时查缺补漏,调整教学法对策与进程,这样,使教学富于探索性、激励性和创造性。
三、在成人教育中的互动式语文教师培训
成人学习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基础,也就是说在成人教育中的教师培训需要培训者首先尊重和了解他们原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他们表达自己,通过平等民主的方式讨论出适合他们的培训内容,使他们在教师培训中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在语文教师的培训中这样的尊重更显重要,因为培训者和受训教师的语文知识都有鲜明的主观性特征,这就导致不同的人对相同文本的感悟呈现差异性。互动式语文教师培训能够促进教学双方甚至受教者之间的积极互动,相互交流,共同成长。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互动式语文培训设计更应该与教育教学时间靠拢,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而非再去探讨一些枯燥的学术理论。在语文教师培训中,多方的互动能够促进对文本内涵更深层次的解读,因为阅读者交流的越深入,对文本的解读才能越接近真实。
四、结语
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抱着对教育事业和自身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新教学模式的互动培训,为语文新课标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互动式语文教师培训的理念新颖超前,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深入分析并一一克服。但任何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作用都要依靠一定的条件,没有最优也没有最劣,我们要探讨的是哪一种模式针对什么目标可以取得什么效果,不骄不躁,不断充电,争取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
[2]林健,互动式教师教育模式初探.[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12.
[3]徐忠明,互动式语文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10.
[4]俞国良,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教育研究,2000(5).
教育教学是所有学校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其效率以及质量往往对所在学校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狠抓教育,全面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笔者担任小学副校长一职多年,在日常的语文教学管理工作中也积累了部分经验,现将其分享给广大教育同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共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组织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实现共同提升与进步的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备课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鉴于教师个体知识以及能力等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教师集体备课从小的范围来说,可以着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从大的方面来讲,则可以尽快地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研究的众多要求,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精神对我自身的语文教学管理工作指明了道路与努力发展的方向。我在组织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其实现了灵活地运用与发挥。首先,我带领众多语文教师组建起了一支备课小组,并由教师骨干轮流担当备课组长,指导其他小组成员更好地进行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接着便要求每位教师都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制订出一套备课计划,并在备课小组内进行发言与交流,这样一来,教师之间就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有利于其认识到自身在备课以及教学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这对于语文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具备独立备课的水平与能力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与意义;之后,再采取众家之所长,将所有备课计划中最完美、最精华的部分有效融合到一起,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精彩、卓越的备课方案,有利于真正推动其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保证教师听课与接受再培训的时间,给予语文教学最大的质量保障
1.安排语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能充分做到教学经验的互通有无,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实际教学业务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作为一名主抓语文教学管理工作的副校长,必须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我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给予了听课充分的重视,经常组织语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并要求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促进全体教师共同发展的最终教学目的。
例如,在李老师教学《南辕北辙》的公开课上,她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了南辕北辙的整个故事,这一做法充分契合了小学生对视频的独特爱好以及探究兴趣,不但瞬间集中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以及学习兴趣,更是在正式讲解知识点之前就让学生对于这个寓言故事有了大致的了解与判断,为她接下来更好地展开文章主旨以及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的讲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李老师的这一做法使语文教师队伍都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先进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他们摒弃以往“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节语文课”等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模式,为其灵活运用先进教学设备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组织教师外出参观,接受再培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快速更新,众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都远远落后于新课标的要求,这不但严重制约了其教学水平的提升与进步,更重要的是对小学生语文素质以及造诣的发展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这种背景下,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接受再培训成为摆在众多教学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主抓语文教学工作的一名管理者,我提倡教师在外出接受培训之前先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及难题进行详细的梳理与总结,这样一来才能保证他们在听课的时候真正做到“心里有底”,进而为培训中积极、主动地吸收优秀教师的解答与指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我还要求外出接受培训的教师对培训期间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充实与归纳,接着在全体语文教师队伍中间进行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与沟通,并将真正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先进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灵活运用到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给予语文教学最大的质量保障。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主抓语文教学管理工作的副校长,每个人都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一话题有着独特的认识与看法。以上仅为我个人结合部分教学管理经验得出的粗浅感悟,还希望广大教师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我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以便促进我在语文教学管理中更好地展开与落实各项工作,实现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语文课本、语文课堂的局限,形成大语文教学观。这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争取学校、社会的支持,争取领导、同事、家长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开发相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来说有些求全责备。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合作才有成功。课程开发本来就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校本课程更是如此,没有他人的合作,只会导致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沦落为“教师本位课程”。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只有“分工”而没有“合作”的现象出现,因为那样也只不过是几个“教师本位课程”的简单相加。
二、以合作的精神构建语文新课堂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合作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解放、全体的参与;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
阅读虽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不需要合作。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教师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民主和尊重是合作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便可天马行空,实际上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正如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写作更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但没有合作又如何做到最好呢?
综合性学习本身就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这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三、以合作的精神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内部因素分为两个方面:职业理想与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理想通常在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社会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和教学需求,履行身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身所积累的教育行为进行评价和提高,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源泉。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点,是教学反思与研究、专业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改革实践,最终完成个人教学理想,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为,教师会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并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评价。在漫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坚定和纠正自身的人格理想与职业抱负,怀着高洁的服务精神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职业当中,而教师自身的进步与成长,便是对整个专业所构成的直接影响,教师将自己的理想、见解与判断融入到专业当中,推动着专业的发展,吸取他人经验来完善自己,因此教师职业理想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
而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对于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与强化;其二是主体意识,判断自身所处地位,对当前教育模式的理解,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是策动语文教师自主性、创造性观念生成的根基。自我意识,是推动专业发展历史向前迈进的动力,它能够将教师目前的执教状态与未来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师树立自身发展方向。由此延伸的自主能力使教师得以在教育活动中持续优化、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与教育状态及教育行为,教师一旦正确运用自我意识,不仅可以让自身成为专业主体,还能够在自我总结中及时发现缺点,进而主动去迎合外部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历史所带来的改变及促进,让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二、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历史轨迹的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在认识和完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语文教师专业的期待会随着当前社会的具体需求而演变。我们身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高中阶段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可能有大幅度的知识更新,高中教育也趋于综合性和适用性,这对于语文教师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社会环境影响在客观上促使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客观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要求,例如,在目前施行的高考体制下,语文学科仍然占据绝对重要的成分,因此社会对于语文教师所寄予的期待将会持续增强,而直接暴露于公众期待下的语文教师,无疑会在教育活动中愈发谨慎,甚至战战兢兢,在语文学科专业上的创造力与教学创新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尽管社会影响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要素,但工作环境可能为发展历史注入的变数依旧不容忽视。工作环境细分到每个不同的学校,在针对教师特定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利用学校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校方领导支持和鼓励下,筹备和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教师们对先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真正实践和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让学校的教师们组建共同学习进步的专业教师团体,并针对教师采取必要的考核以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利用学校现行的考核标准来督促教师完成教育计划,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深造,提供系统化专业培训。上述行为是多数教师身处的真实工作环境,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无法离开特定的工作环境,也离不开学校为师生配置的教育资源及教学资源,而其中校方领导的带动作用与教师之间的研讨支持也十分重要,这些外部因素是每一位教师成长历史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与意义
我校省级研究课题《山南小学互惠式校本教研模式探究》,已于2011年顺利结题,并形成了全面完整具有山南小学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近年来,山南小学全体语文教师都浸润在互惠合作的教研氛围中,享受着专业发展所带来的幸福。
我们教导处在校长室的精心领导与安排下,带领全组语文教师进行了扎实深入的学习,并以课堂教学的课例为抓手,进行市级课题的研讨。在研究过程中,学校关注课堂、关注教学,更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学生展开对话,与课堂展开对话。我们坚信:磨砺是吾师,实践是径要,自身是关键。作为分管语文教学的我,负责的工作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使全组语文教师都浸润在互惠合作的教研氛围中,享受着专业发展所带来的幸福。
一、与规律对话,遵循原则
新课改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研究的理论和行动,而且是一种工具色彩的研究模式,更是一种建构现实的方式。校本教研可以拓展新的教学研究领域与研究主题,其制度是以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进行,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多方构建,促进课改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探索校本教研途中,在平日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提高,促使教师由经验式思考转变为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思考,提高反思能力。
2.实践性原则。我们时刻铭记“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一方面通过听课与研究、教学与反思、案例与分析等多种形式促使理论与实践对话,在教学中实践理论,提升理论。另一方面在理论学习中注重联系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引导他们从理论的高度自觉反思分析,从而优化教学实践。
3.参与性原则。强调参与的主动性,通过各种培训内容与形式的优化引导全组教师主动参与培训过程,使每个教师都成为“主角”;强调参与的互动性,力求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动提高参与的效率,形成真正的集体智慧。
4.开放性原则。坚持培训学习、教研和课改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借助教师对话,实现教师教育时空与方式的开放性。
5.层次性原则。我们时刻关注每一位教师,积极采取“分类要求、分层推进、以点带面”的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我校语文教学研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从科学的角度立足研究点,坚持走校本教研之路。
二、与机制对话,构建网络
构建基本完善的教研网络,形成三足鼎立的教研机制,系统地展开教学研究。
1.专业引领——全员性的集中教研。走出去,取他山之石,引进来,为我所用。学校把握各种机会组织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外出学习人员加强组织,规范管理,并向全组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让他们当老师、做主讲,集中时间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内容涉及课程改革理论与“对话式”范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这些理论研究下的案例分析、反思等方面。我们还经常邀请市、区学科专家来学校进行听课指导,引进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开拓教师的思路。上学期我们还邀请马鞍山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东霞老师针对语文市级课题的研究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刘老师的讲座就像一盏明灯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她不仅指出了问题,更清晰地明确了研究的思路。目前我校已经与师专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专家会随时对我们进行指导,共创鲜活的课堂。
2.同伴互助——教研组内的合作学习。《论语》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中的问题随时都会产生,问题解决最快捷、最方便的做法还是同伴互助。我们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大家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目前语文教研组已经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的基层组织。各年级备课组根据语文组研究的市级课题确立了自己年段研究的子课题,并选择适当的课例作为研究的载体,每个成员共同探讨、审议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在探讨中引发争论,互相促进,感受智慧碰撞火花的闪现,在课题研究中促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与成长。我们还加强对语文教研组的管理,每学期结束学校都进行“先进教研组”和“教科研先进个人”的评比,极大地调动教师教研的积极性,促进组与组之间强烈的竞争。
3.自我反思——个人的实践提高。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态度和习惯,是指教师作为一个“他者”,不断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总结自己工作的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教师成长公式应为“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波斯纳)。因此,在每次研讨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写“教学反思”,着重思成功之处、思失误之处,如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处理、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如何弥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