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8 21:48: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腊月二十四的民俗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1、腊月二十四

2、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3、“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南方和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2、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3、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篇4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湖北过小年是腊月24的原因是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甚至在一些日历上,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标为“小年”,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农历腊月二十三。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腊月二十三――糖瓜味儿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小孩子们恐怕最喜欢这一天了,因为在这一天可以吃到十分美味的糖瓜,所以小年给孩子们的印象也十分深刻。糖瓜甜甜的、脆脆的,甜在口脆在心,它象征着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腊月二十四――墨香味儿

“二十四,写对子。”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裁好红纸,准备好文房四宝,请有识之士题写春联。随着一副副春联的诞生,那墨香味儿便散发开来,大家都来赏联对诗,有说有笑。瞧!“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看!“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虽然如今很多人家的春联不再是手写的,但字里行间蕴藏的祝福仍然年味儿十足!

腊月二十五――豆腐味儿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不仅是美味佳肴、养生食品,它还可以“抖福”呢!豆腐,意为“抖福”,所以,在这一天,一家人会团坐一起吃顿“抖福”宴,大家吃得肚子鼓鼓的,说不定里面还有豆腐“抖”出来的福气呢!

腊月二十六――羊肉味儿

“二十六,炖羊肉。”这不,到了腊月二十六,老妈就去超市买来了几斤羊肉,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心炖煮,一道令人垂涎三尺,色、香、味俱全的菜就出炉了!羊有温补作用,是寒冬腊月膳补首选,它更是我的最爱,我大吃特吃,撑得我都走不动了!

腊月二十九――馒头味儿

“二十九,蒸馒头。”到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发好了面,到了二十九,大家都将面团捏成馒头状,然后放到蒸笼中。看,天空中升起的袅袅炊烟,闻,空气中夹杂的馒头清香。随着一声吆喝,一笼笼的馒头就蒸好了。馒头是发面的,意味着新的一年发发发。

除夕之夜――饺子味儿

一转眼,除夕到了,老爸老妈也准备好了面和饺子馅,打开了电视调到了中央一台收看春晚,一切准备就绪!

老爸担当起了擀面皮的“光荣任务”,而我和老妈自然是包饺子的啦!看着老妈的饺子直直地“站”在面板上,而我的饺子都是“躺”下的,我不明白:这饺子又不打仗,“站”那么直有什么用?还不如躺着舒服呢!我便告诉了老妈,老妈听了捧腹大笑,手中的饺子差点儿掉在地上“牺牲”了……家中弥漫着浓浓的饺子味儿与欢笑!

大年初一――幽香味儿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我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爆竹的幽香味儿,原来是老爸在放鞭炮!洗漱完毕后,热腾腾的饺子就上桌了。――爆竹的幽香味儿,这是新年的味道!是一种特有的味道!

新年味儿

糖瓜味儿、墨香味儿、豆腐味儿、羊肉味儿、馒头味儿、饺子味儿、幽香味儿――汇成了新年味儿。

篇7

3、吃饺子,北方人爱吃饺子,在小年这一天也不例外,而在南方并没有相关习俗。沐浴理发“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北方人总是会在小年前后理发沐浴,为新年做好准备;而南方人一般会在除夕前理发沐浴。吃糖瓜,火烧“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北方小年除了有饺子,糖瓜,火烧也是北方人过小年的独特习俗,在南方是没有的。

4、为什么不是同一天。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在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因此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

篇8

1、小年腊月二十四,是古老的传统,这从历代词的题咏中,也能得到印证。比如,流传颇广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便明确了腊月二十四是小年。

2、小年,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祭灶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1、不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称为“小年”,而南方地区则错后一天,在腊月二十四迎来“小年”。民俗专家表示,这源于我国古代“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但不论哪天过“小年”,所有中国人都正式准备过年了。

2、一开始,过小年是不分两天的。唐宋时为腊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时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年间起,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廿三过,一般民家廿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为廿五日举行祭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一、春节饮食的地方性

民间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开始的,在这天下午就准备灶干粮,这一天就随便吃一点,等到晚上祭完灶神后吃祭灶糕点。随后几天则要做花馍、蒸花卷、馒头、枣盘,景泰人做花馍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或捏或卷或拉,可炸可烤可蒸,最后在花馍上的点缀是少不了的,可以用“食品红”“食品绿”等颜色在花馍上画一些小动物。枣盘是用来祭祀灶神的,在三十晚上将枣盘摆上,一直等到元宵节才撤下来。还要准备各种干果,包括糖、花生、蚕豆、瓜子……留在之后吃。瓜子是春季助兴小食品之一,大家在节日期间,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电视或者唠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果的种类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多样化。在之后的饮食中最为讲究的要属大年三十。大年三十这天中午开始煮排骨,用来在之后的几天吃,晚饭要在供着祖宗灵位的供桌上摆上“献饭”,十二个枣盘,四个装有苹果,花生,猪头肉和油炸鱼的碟子。一般三十晚上要吃长面,因为晚上要给已逝去的先人们祭祀,之后的年夜饭就可以随意些,做些家人喜欢的菜,包饺子。大年初一也要吃饺子,这些饺子中有些是包着硬币的,谁吃到了就意味着今年会顺顺利利。过年吃饺子,人们赋予它很多吉祥的意义,饺子形如元宝,吃饺子意味着可以招财进宝。随后几天中吃的最讲究的要数初七。

二、春节活动的地方性

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各种祭祀为主。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要祭灶神,民间对灶神的传说有好几种类型,其中有民间故事说灶神原是天上的一个星宿,因犯了错而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管理各家灶火,以保护和监察这家人。他奉玉皇大帝之旨考察人间善恶,于每年腊月二十四升天回报,向玉皇大帝呈奉侦查所得,玉皇凭此施以善奖恶罚。人间作恶或有不当之举者恐灶神奏明玉皇,惹来不测,故以各种活动贿赂灶神,所以有了“上天言好事”。而甘肃景泰县祭灶神却有另一种说法,则是腊月二十三家里男主人要在傍晚烧灶马、摆供品。意为送灶娘娘回娘家。旧有“二十四,扫房日”的说法,景泰的扫房日不仅仅限于这一天,而是根据各家的情况找能掐会算的人去挑个好日子,再将家里里里外外大扫除。等到腊月二十七就是去上坟。年前上坟,阵势没有清明那么大,但是传统家里较为重视,认为祭祖是第一要义,稍微现代化,经过搬迁的家庭则在这一天不去上坟,只是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在离家近一点的空地上去给祖先烧点纸钱,祭奠一些吃的给列祖列宗报平安。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贴对联了,每年大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户户便开始贴对联,门神,五福,各种年画等,在贴对联的时候有个传统就是,如果一家里面有直系亲属过世,那么这家的对联就是白色或着不贴对联,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正常贴对联了。在年三十结束之际,也就是凌晨十二点,各家主人要烧另一份灶马,把灶娘娘接回来。大年初一早晨男人和孩子们吃过早餐都集体去庙上上香,女人们则在家里招呼来拜年的人们.

三、春节禁忌的地方性

禁忌的观念和民俗是伴随着人类一同出现的。在人类社会伊始,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极端低下,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由崇拜必生恐惧,有恐惧则惧罹祸害;为避祸害,必成禁忌。这种由于对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敬畏与恐怖,而自觉不自觉地恪守一些禁忌,祈望通过这种自我约束的信仰形式,把自然界种种“异己”的力量,转化成“顺己”、“助己”的力量,活的神灵的恩赐和避免惩罚,从而形成了最早的禁忌习俗。春节的禁忌在腊月就已经开始,二十三小年的时候,烧灶马不允许女眷去烧。年前不能摔坏东西,否则这一年都会不顺。年三十祭祀用的花卷和枣盘不能倒着放,否则意味着死人。大年初一不能动笤帚扫地,否则会把财气扫走。而在这初一到初三这几天传统下来的规矩是不能洗脚的,因为先人们被接回来过年,洗脚是对先人的不敬。初一、初五,已嫁之女是不可回娘家,说是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四、初八回娘家,其中的含意应该是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但景泰的传统是,嫁出去的女儿在年三十就应该在婆家,等到初二就可以回娘家了。正月不能剪头发,否则对娘舅不好。

综上所述,我从景泰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春节饮食、活动、禁忌种种过年习俗以及简要分析了这些独特的过年习俗产生的各种原因,看到了景泰过年民俗的独特性,进而也对民俗的地方性特征的问题上具有了一个具体而切身的体会。所以在这里也验证了乌丙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说的:“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民俗的地方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随着经济条件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越来越淡,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坚守传统文化这座宝岛。保护我们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们的民俗。(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农历腊月是小年及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春节习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天,通常会通过进行一些沿袭了两千年的习俗,即祭灶和扫年,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节日期间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