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6 19:13: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功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功能

篇1

自1989年开始,我校连续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学生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去年三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400多名学生演了剑术操,场面恢宏、热烈,表达了学生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青少年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学生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美与丑的大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学生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炎黄艺术馆,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宙美能力。

篇2

一、关于德育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1〕我们今天所讲的德育是适应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德育。它包括五个要素。那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和纪律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7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通常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德育的政治功能。除此之外,德育的功能还包括德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自然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德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以来容易被忽视。其实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多诸如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时,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冲击,人们不再笃信和恪守仁、义、礼、智、信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伦理规范。许多人道德信念被扭曲,缺乏理想和健康的追求。在这种社会的背景下,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几方面

德育参与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或延缓起着导向作用。通过德育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从而影响其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其。从微观层面讲,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从宏观层面讲,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现代德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德育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影响人们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着劳动者的主体意识、科技意识、全球观念。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莱兰所讲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那些具有企业家气质的人的能动性。这些人喜欢一个人负责,他们听取别人对工作质量的反映,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功效。他指出,思想意识在提高进取心方面十分重要,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企业家企业家的进取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培养现代人的精神、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制约影响作用”〔2〕德育通过培养劳动主体的这些良好的品德,调动、支配、调节和作用于现代科技成果的生产运用,从而推动科技这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最终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经济效益。

二、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不单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以德治国。市场经济是指无形的手,它能够调节资源的配置,激励生产者该进生产技术,实现优胜劣汰等优点。但同时它也有盲目性、滞后性、波动性等缺点。如果没有必要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良知、社会规范,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势利主义风气和拜金主义盛行。因此,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这就如同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俭节约之于经济管理等。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我们知道,日本在二战后经济濒临毁灭,但它却能在很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一跃为世界经济大国。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细心研究之后发现,“日本成功的秘密不仅在于有其科学的管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培养了其国民具有良好的劳动道德。二战后日本生产率的增长是美国40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的决策过程注重集体参与,企业组织注重集体价值观”。〔3〕而这种“集体价值观”不正是我们现代道德所提倡的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精神。

三、现代德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人们需要是多方面的,这些需要是需要人做出判断的,良好的道德教育会使个人与社会自觉地对各种需要是否合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过分、过高的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需要,作出理解地抑制。现代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中的,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现代经济精神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4]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少不了现代经济精神的。而德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是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的。

总之,德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在当今社会是越来越突出了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它发之于心,因此也能动之于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净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传唱,使他们在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健康的音乐使人低沉消极,黄色歌曲、低级下流的音乐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那些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则给人以振奋、鼓舞和鞭策。

二、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身心由人的生命有机体和情绪、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那么什么是人的健康的道德行为呢?我认为,除了智力正常、意志坚强、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以外,最普遍、最鲜明的标志是人的情绪稳定和有愉快的心境,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是健康的道德行为。

音乐作为强调情感性的艺术,它感动的是人的心灵,这种感动是能够与人分享的,可以消除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隔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可以说,一定的艺术形象就是某种特定情感的化身,它点燃人们内心情感的火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不仅对自身,而且对他人开始理解和关注,为他人的幸福而欢欣鼓舞,为他人的灾难痛苦扼腕叹息。当学生醉心于古代或他国的音乐文化中时,就会与之产生跨时空的精神共鸣,发现人类更多的共同话题;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音乐表演特别是集体表演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而服从集体的必要性。在多声部音乐表演中,学生担任的声部在织体中所处的地位在不断变化,一会儿是主旋律,一会儿是低音声部,恰似人的社会角色频繁转换,一会儿是主角,一会儿是配角,可以帮助学生洞察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对自己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避免好高骛远和自卑、从而较准确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定位,正确面对人生的荣辱成败。

三、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格。

音乐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打动人心,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涌现,它对心灵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一切美丽激昂的语言。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强调理想人格的形成有赖于音乐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的形成与精神的升华是分不开的。

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尤其如此。一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这种心理投射比其他艺术更为集中。另一方面,音乐活动的本质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这种艺术“美”就是特意创造出来的一种使生命得以升华的境界。音乐是最典型的表现艺术,是主情的艺术,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世界。黑格尔说:“音乐是透过人心灵与主体合而为一最情感的艺术。”“音乐的基本任务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

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道德理想,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音乐教育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实现创新价值等方面独具魅力。一是从歌曲的创作来看,本身就是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新过程;二是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看,无论是创作手法的创新、体裁的创新还是演绎方式的创新(包括老歌新唱、老曲新词)都体现了二度创作的创新过程;三是从以情启智方面来看,音乐审美活动不仅能增强人探索真理的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启迪人的智慧,拓展人的思想空间,指导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探索。

五、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谐的人”。

篇4

1.教育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熏陶、吸引、团结校内所有成员,通过激发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而把校园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校园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包容的群体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教育且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新载体,并从而引导他们在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努力拼搏。这种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和暗示渗透。

2.行为的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制度的直接约束,即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二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间接约束,即通过校园风气和舆论而形成的潜在规则,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从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3.实践的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能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种实际工作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情感的陶冶功能

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现代先进的设施装备、井井有条的校园秩序、品高业精的师表形象、求实进取的敬业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结果,更要重视教育的过程。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命需要和现实生活,真正引导学习者去经历、体验、感悟和反思,让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这些熏陶虽然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深刻的沁人心脾的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其教育功能是难以替代的。

校园文化虽然有多种多样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设计、营造、调控。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达到有机统一,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篇5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是青少年学生学习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双功能的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又使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积极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一、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一)音乐教育审美价值存在的必然性

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强调的是基础性,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小学低年级主要让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快慢,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并且能够演唱简单的歌曲,使之先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到高年级和中学以后,教授简单的乐理知识,分析简单歌曲的和声、曲式,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了解各种音乐风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核心是审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艺术能力的坚实基础。”[1]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将来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绘画、雕塑、造型、设计、建筑等,拥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学习其他艺术专业会比没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学习效率更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态度会有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决定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并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已经迫在眉睫。

(二)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实现

新课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居于首位,这说明审美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中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时,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会,做到以欣赏感受为主,以教唱歌曲为辅。“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教唱歌曲越多音乐课效果越好,虽然歌唱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一定帮助,但中小学音乐教育毕竟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而是让所有学生了解音乐,陶冶情操,以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事实表明,一味的教唱歌曲而不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看似唱会了很多歌曲,但学生很难融入音乐本身,这样也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会的歌曲经常是一节课学会,过两节课就忘掉的情况。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把握,为音乐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积极主动的去唱、去听,甚至达到终身艺术学习的目的岂不是事半功倍。在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学生又轻松愉快、自觉自愿地学习歌曲和相关的音乐知识,并由此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达到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德育功能能够提升音乐教育的地位

音乐课在中小学课时较少是众所周知的现状,而且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普遍认为音乐课是“副课”,是休闲和娱乐的课程,多数学校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强,这大大限制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能否借助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提升音乐教育的地位呢?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而音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情操,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培养方向也大相径庭,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二者却是紧密联系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开始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子把音乐列为了“六艺”课程中的第二位;荀子认为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到普普通通的学生,音乐教育与德育都存在内在的联系。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音乐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音乐相对于其他学科,承担了更多的德育任务,而通过音乐来提高德育宣传效果也往往是大多数学校的普遍做法,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德育教育中的比重逐渐加强,二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二)审美改进德育功能的实现

“通过音乐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任务。因此不能把音乐课变成政治课,音乐课中实施德育教育要有它自己独特的手段和方式。”[2]在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音乐课仍是一节以审美教育为主、实现音乐审美价值的课程。一节课究竟该如何去上,在与德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审美作用,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开展审美教育。如:在教授《长江之歌》这首歌时,第一,教师弹奏全曲,让学生聆听并联想情境,感受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引用诗篇或者自己创作;第二,教师边弹奏全曲,学生边朗读自己所写的诗句;第三,朗读歌词,介绍歌曲以及创作背景,对比学生自己的理解,讲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一首歌曲,学生通过听、想、创作,会对歌曲表现出浓浓的兴趣,从而主动了解歌曲的美,从学生创作的诗句中能知道学生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整节课不仅实现了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学生主动探索而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甚至比一节思想品德课效果还好。

三、音乐教育双功能实现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热爱艺术、思想健康积极的学生,它所强调的是普遍性,即大众教育。“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3]音乐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审美育人,它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需要学生理解、感受其过程,通过欣赏其中的美来提高学生的情操。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也是音乐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以审美为基础,毕竟音乐教育从属于艺术范畴。

(二)“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

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外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有效地采用“第二课堂”的方式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家庭与社会也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障。比如:通过欣赏音乐剧和音乐节目,学生无形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三)教师审美能力提升

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课堂教学中,随着教材的更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逐步增高。如果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能力是能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随着更多音乐形式的出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始终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不但要有专业、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底,还要有理论的高度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要走在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郭声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0,(06).

篇6

【关键词】

中国文化背景;大学语文;德育功能;探讨

中国的传统文学一般追求文道合一的文学标准,将反应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思路,将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的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其重要的方向,它一方面致力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致力于对德育功能的发挥。作为与德育内容重要相关的学科,语文课程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

现代教育不仅是简单地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更是致力于将教育的引导功能发挥出来,这个目标的实现远比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的培养更加的深远。将个人和人类的健康及社会利益等紧密相连。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当前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当前大学生却表现出了很多的精神危机,这些现象的出现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当前大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较弱,沉迷于网络,甚至将自己的一天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他们表现出的精神空虚、缺少信仰的状况与其专业知识水平极不相符。当前大学校园频发的案件更是让人在痛心之余,好好反思高校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脱节现象。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思想行为。它的衡量方式不能以分数作为依据,同时它的教育方式是全息教育,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思想行为都与其紧密相关。高校开设了相关的法律课、思想政治课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全息教育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它不能依靠单纯的某一学科就能完成,需要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在每个教师的每节课教学中都将其渗透进去。大学语文课程能承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文化水平,从而能够将其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加强。中国传统文学能很好地对人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学背负着道德教化的重任,能够孕育出灿烂的民族道德文化。大学语文课程能很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传承,同时结合了文章和道德的精神,有极丰富的道德文化因素蕴含其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道德引导。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施德育的优势探讨

1.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制性的学习会将学生的求知欲扼杀掉。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如果因为学分制的束缚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进行强行植入,学生会对这种强加的知识产生抵触心理,不能将其直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指导。对于道德人格来讲,其形成需要将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进行积极的统一,它不仅需要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更需要作用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将学生的道德价值原则的建构和生成通过唤起学生的心里共鸣来实现。

2.学生的自主阅读能有效内化道德并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文学作品独有的文学性和德育因素使得作品的德育能力更加强大。作家在作品中尝试的对人类精神和人性的理解,能够将道德的理性启蒙提供给我们。作家通过作品将学生的道德之门进行开启。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从而引发内心的感动,这种感动就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建立起来,从而确定自己的价值判断原则,并自觉将其转化为自己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指导。

3.将大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方向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引导。大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很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选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很多篇目,都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具有很好的德育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的色彩被逐渐淡化,将德育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的条件也更加成熟。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能学习到正义与非正义的界线,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提高自己追求真善美的能力等,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水平。对于道德文化教育而言,它没有具有明确的知识体系,它所探讨的是如何才能获得更有意义和更好价值的人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要将传授一定的道德内容和必须遵遵循某种道德准则作为学生学习的标准,而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进行道德判断的方法和进行选择与判断的价值认识,这才是高校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之所在。

4.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并不是要将其强加上进行德育文化教育的任务,而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能力培养的内容。我们所强调的大学语文的德育功能,并不是要让其变成进行思想政治课或是思想观念课,而是在教学中将大学语文的德育优势发挥出来。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教材中发现其深刻的道德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使得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所以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所以,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将道德文化教育进行渗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也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优势。

三、小结

大学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积极将德育功能渗透进行课堂教学中。尽力避免进行生硬的思想道德培养,将传统的文道合一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扬。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传统文化学习统一起来,努力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进行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成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

作者:罗婵 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一分院

篇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52-03

近十年来,随着“普高热”的兴起,中职学校生源不足,入学门槛降低,中职生素质明显下降,导致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中职生在校的不良表现有:(1)学生厌学,学习成绩差;(2)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得过且过;(3)认为自己是中考的失败者,别人瞧不起,失去斗志,从而自暴自弃;(4)有不良的习惯,部分学生抽烟、逃课;(5)纪律性较差,时有打架屡教不改者;(6)部分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不服从教育和管理;(7)极个别学生以破坏公物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使中职学校教学及日常管理面临着很大困难。在当前的中职学校管理中,寻求和探索各种方法或途径,对中职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做法是:(1)聘请专业的教官队伍;(2)设立生活指导员;(3)增加教师的学生管理岗位;(4)增加德育课;(5)实行一卡通管理办法;(6)安装视频监控系统;(7)设立心理咨询室;(8)严格执行纪律处分。针对当前中职生的现状,如何有效地对中职生进行教育管理,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改正坏习惯,营造良好的班风、校纪,是值得中职教师探索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除应充分发挥德育课对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作用外,抓好学校体育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体育课对中职生德育的功能

结合课堂常规实施德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制度。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执行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能培养学生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落实课堂常规的过程就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德育 体育课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出现“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他们美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可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体育课中,应运用游戏比赛、教学比赛、测验比赛、体育达标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结合不同的教法实施德育 在课堂中选择科学的教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教师可以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与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的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思想素质,教师可采取设置困难的教学方法。如适当增加高度和远度,提高动作的次数和难度,改变动作的节奏和幅度,在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激励下,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拼搏,勇于挑战,战胜自我,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结合突发事件的处理实施德育 在体育课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要及时处理,并利用突发事件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在篮球比赛中,发现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很有作用。再如,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及时给予纠正,讲清这种行为的危害性,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学出现的失误,提倡互相鼓励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技术好的学生积极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增强与他人共处以及进行团队合作的意识。

总之,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体育竞赛对中职生实施德育

体育课本身就是育心 体育课教学、体育训练以及体育锻炼,表现为身体练习,实质是在育心。古今中外,一概如此。西周的礼射,在于“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即通过礼射进行道德教育。武术比赛的抱拳礼,是欢迎朋友,尊重对手,互相学习的礼仪典范。球类比赛的赛前赛后相互握手,就是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体育竞赛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斗志,纠正人生的方向。

体育竞赛具有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体育的竞争性决定的。体育竞赛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体育竞赛活动能让中职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或优势,增强自信心,教师紧紧抓住他们的亮点加以正确诱导,就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改善。如我校2008级汽车维修班有三名学生,刚入学时不服从教师的管教,各科教师反映均很强烈。但是,这三名学生都很喜欢篮球运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紧密配合,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转化工作,针对他们在篮球竞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对一些不良行为适时地进行说服教育,收到了其他教育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通过校内两个篮球赛季的磨炼,现在他们都是校篮球队的队员,是学生会体育部的骨干,也是学校的学生“篮球裁判员”。这三名学生从开始影响教师正常上课,到后来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体育竞赛能增强学生集体凝聚力 体育竞赛能使学生为共同荣誉而凝聚在一起。特别是集体项目,如篮球、接力以及拔河比赛等,更能使学生为了集体利益和班级荣誉,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而紧密团结在一起。多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不良习气的矫正,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

体育竞赛对中职生具有约束力 体育竞赛本身就有竞赛制度和严格的行为规范,这对中职生的思想和行为能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比赛对每名学生都是公正平等的,不管平时如何表现,学生都必须服从裁判才能正常参与比赛,否则就只能作壁上观,充当看客。如在全校学生篮球联赛中,裁判员可以对参赛学生不文明或不服从管理的行为判罚技术犯规。在比赛过程中,场上场下的学生一出现不文明行为,同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阻止,生怕本班被判罚技术犯规,很容易让当事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较直接地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无形中使当事学生为了适应竞赛活动的需要,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争取成为同班同学心目中的英雄或偶像。

体育竞赛具有调节情感的作用 体育竞赛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受,使学生减轻焦虑状态,缓解抑郁症状,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训练和拼搏,一旦能完成预定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学生没能完成预定目标,失败了,教师应进行心理疏导,抓住挫折教育的良好时机,磨炼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

显而易见,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对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体育课教师的良好表率

对中职生实施德育

体育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活动空间大,学生身体活动及心理活动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体育课教师应通过表率示范作用,结合教学情境,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德育示范,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严于律己,在任何时候都应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将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进行跑的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教师主动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在无意中自觉培养出爱护场地、器材以及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在冬天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而教师笔挺的身姿,洪亮的声音,将无时无刻地感召着学生稚嫩的心灵;在夏天,迎着炎炎烈日,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

以体育课教学实施德育的建议

学校体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并非易事。

需要领导重视和支持 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有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场地、体育器械等硬件设施就可以得到添置和更新,从而为正常有序地开展体育教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如果学校领导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将会有力地带动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将是学校体育德育活生生的好教材。

要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师做班主任 体育课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果要做班主任,具有其他教师不可替代的优势,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体育课教师亲和力强,与学生接触多,利于交流。二是体育课教师形象鲜明,利于成为表率。三是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利于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体育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就容易树立民主的班纪班风;四是体育课教师随和大方的性格易于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能使教育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展。

要注重选拔体育人才 我校每年都要组队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体育竞赛。通过校内的体育竞赛,可选拔体育苗子,作为选手为学校争光。在校表现较差的学生,有部分在体育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学校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好好表现,既能培养学生爱校的情感,又能增强学生自信心。

应建立比赛制度 任何活动都必须保持良好的传承性,建立制度,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我校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乒乓球比赛以及拔河比赛等。部分通过参加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转化好的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上屡有建树,每当他们返校时都会由衷地感谢母校的教育,认为取得的成绩是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的。

重视表彰和奖励 对在比赛中表现好的班级队伍或个人,学校领导应亲自参与颁奖,不要随便应付,千万不能让学生有“我有问题就拿来做典型,我有成绩一句好话都没有”的想法。应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和宣传栏的优势,对成绩给予大力宣传和表扬,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中职生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体验,从而树立起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有效地推动中职生思想品德的转化工作,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总之,在办学面临诸多困难的不利形势下,中职学校要想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好校内体育竞赛活动,是中职学校对中职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瑞祥,沈晓良.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7-154.

[2]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52.

[3]林振海,陈传锋.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2-213.

[4]李健.对中职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方论刊,2009,(8):104-106.

[5]黄桂所.加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效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3,(5):14-15.

篇8

一、学校德育建设的必要性

德育,严格上来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而在广义的“德育”概念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心理品质层面。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比同期国外严重的多。当年震惊一时的“马加爵”案,给社会及教育界对于德育教育极大的关注和反思。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偏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

在学生心理层面,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多集中于心理品质方面的弱点,如意志力、抗挫能力比较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危机意识淡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较为缺乏,这与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升学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有关。

二、体育教育与德育建设的关系

从体育的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本身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征,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学生的举止言行、思想、心理品质等都会自然的表现出来,较为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 从而将德育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体育课堂,贯穿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当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体育教育确定的三维锻炼目标,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立体的锻炼,恰恰明确的涵盖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其中在社会适应这一目标体系中,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性,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积极的互动、分工与合作,模拟和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学习和个性社会化的进程。体育教育这一目标的确立,更加有利于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体育教育在众多学科当中,本身具有很强的德育优势,具体表现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本领;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表达能力。

三、体育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

(一)体育活动有助于情绪调节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二)体育活动可以培养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当中,往往伴有运动竞赛,这样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竞争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其他学科所达不到的。在运动竞赛中,学生们为了达到目标,通常都要与对手进行激烈的较量,超越自我,战胜自我,这往往都是在超生理负荷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参加者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对手或各种困难。因此,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良好环境。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但严格的体育锻炼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强化训练。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寒暑对身体的侵袭,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志品质的磨练过程。

(四)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们承受挫折能力的最好课堂。竞技体育都有胜负之分,我们都知道,在田径比赛中,除冠军以外,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在球类对抗比赛中,总有一队是失败者。对于缺乏失败经历的青少年而言,在体育竞赛中体验失败,并学习如何去看待失败,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体育这门课程无疑是最好的课堂。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善于对体育比赛中的失败者及时做出正确引导—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引导失败者振作精神,则可达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的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参与的,像接力赛、排球、足球等运动。这些集体比赛的成功,要靠团队中成员间密切的配合和统一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要共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是集体主义情感的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可使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充分挖掘和升华。

与此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篇9

体育之美不仅指形体、姿态、力度、速度,或是韵律动作,更指其背后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定境遇是学生体验生活美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之一,是维系学校社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贯彻校训理念、营造人文氛围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要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文化、体育资源之美,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让全体师生通过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加深了解学校,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理性、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顽强精神。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功能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校园体育文化的正导向作用不可或缺。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核心的准则,而公允、公平、公开、公正又是其道德规范的实质所在。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这种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规范的水平,优化道德环境,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强化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观念。校园体育文化注重构建的和谐、公正、公平、团结、进取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活动大都倡导以集体为单位策划进行。这有利于打造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便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团队型的、需要队友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竞赛,比如拔河、接力跑、集体长绳、篮球联赛等,使学生逐渐懂得个人的力量和水平是有限的,只有心装集体、拧成一股绳,坚定意志品质、勇于拼搏、勇于进取,才能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还要搭建多种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自豪与尊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锤炼集体协作精神,增进沟通交往的能力,融洽人际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集体(班级)凝聚力。

篇10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德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1]创业教育目的不单单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毕竟多数大学生毕业后还是以就业为主,但是创业教育给他们潜移默化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创新精神、道德品质等培养是受益无穷,这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单纯创业本身具有更高的价值。可以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观念、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以及社会责任感。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道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居于首要、核心和保障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抑制学生自由意识等现象,对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公民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的创业素质存在缺陷,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校传统德育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民主法制等教育内容为主体,无疑是必需的。但作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德育,仅有这些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实和拓展许多具有较强时代特色的内容,探索德育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有效方法。通过挖掘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深化德育改革,更新德育观念,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途径和方式,培养适应时展的创造性人才。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从文化导向角度看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创业文化是相对于高校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积极追寻自身价值、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创业理念总和而言的。创业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创业文化既体现为一种观念,也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和物质环境中,它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具有耳濡目染、点滴渗透的效果。

(二)从人格塑造角度看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创业教育过程是塑造人格精神的重要手段,而健全人格因素是创业能力的释放源,在创业活动中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乐观向上、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克服没有目标、缺乏恒心的消极心态,克服创业过程中过于依赖、自卑、畏缩等的人格障碍,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三)从道德培养角度看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素质和灵魂,它外化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素质、诚信度、社会责任感、敬业和奉献精神。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开展社会发展与道德演变、创业中的道德规范与判断、创业者的德性修养与道德理想等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严守法规、诚实守信,自觉按照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不断提升创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四)从素质拓展角度看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范式。创业教育是对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当下关怀。[2]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创业意识能引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具有了主观能动性,则能更好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力。创造性是大学生主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创业型人才的内在品质。[3]通过创业教育与实践,大学生具备了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诚信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具备了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相关的市场知识、风险投资常识和运作资金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

三、高校创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思想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目的是指向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教育者在其中的价值是引导与服务,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和受益者。首先,开展创业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4]是道德产生的基础,是学生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是促使学生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创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需要和利益服务,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一个学生全面、多样化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的教育。其次,创业教育还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态度、主观能动性和素质结构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个性特点影响着学生关于创业的思考、感受和体验,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态度及个性。学生创业心态的差异使得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差别很大,接受创业教育时也产生不同的需求。创业教育既重视学生的共性问题,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帮助学生实现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生活自我的统一,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教育中,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素质,培养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创业个性,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创业品格。#p#分页标题#e#

(二)构建引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文化

要全面发挥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就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和校园文化。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无言的教师。学校通过创业价值观塑造、创业文化精神提炼、创业理论和思想探讨、创业行为规范和引导、创业制度建设、创业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创业策略和文化模式研究、创业文化环境建设等构建富有校园特色的创业文化。通过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点亮职业生涯的航标,唱响时代主旋律;通过创业文化引导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在创业探索中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真正实现自身价值,释放个人的潜能。

(三)建设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实践者,没有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活动的改变,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空谈。首先要加强对创业教育课教师的职业培训,使之具有较为综合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学术造诣,成为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以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之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学生创业的良师益友。其次建设一支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社会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专家、技术专家、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社会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等建立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专家队伍,让他们从创业相关环节的操作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和指导,利用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增强其创业信心和决心。

(四)建立以能力为本的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篇11

1.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师应着装得体,举止大方,谈吐文明,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榜样激励

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给学生讲述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辉煌成就,讲一些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的故事,如姚明、刘翔,他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美好形象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善抓机会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实时实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形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同一的口令下整齐协调地完成动作,从而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会不自觉地将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到体育课中来。体育教师应对在队列、队形练习中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伍不整齐,影响集体。教育他们在练习中要刻苦认真、遵守纪律,做到“快、静、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4.精心设计

体育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节体育课,把教学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思想品德。例如:30米加速跑的教学用接力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各组成员为了赢得比赛的胜利,不仅会发挥出自身的最大能力,而且会和队员团结合作,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再如:两人三足的教学,教师先不讲方法,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己去探索怎样才能协调一致?怎样才能提高速度?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

二、充分利用多功能的大课间活动渗透德育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现今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思想品德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项目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以大课间体育活动特有的趣味性、竞技性、协作性和娱乐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解放,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能力、品质和性格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进而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提供条件,也给校园体育文化注入勃勃生机。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理念能得到体现;在活动中形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形成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正是学校应追求的人文精神。

三、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中渗透德育

小学在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项目的运动竞赛,课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田径、乒乓球、足球、篮球、跳绳、30人31足等项目的训练。开展课余训练对于推动全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体育骨干,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中如何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体育老师正确的教育和指导起到关键的作用。

1.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加强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首先,老师应该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训练中利用“定强度、定量”的方法不断增强其体能,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其次,体育老师要适当从严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例如:在1000米长跑的训练中,体育老师应该分析有些学生不能跑完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故意不跑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再次,体育老师应该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巧妙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德育能力。比如,在1000米长跑的训练过程中,看到有些学生坚持不下来了,老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富有激情的歌曲,例如:《奔跑》、《怒放的生命》。同时,老师可以让落后的学生手牵手,慢慢地跑到终点,让学生们知道“坚持就是胜利”。

2.在运动竞赛中培养小学生讲文明礼貌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运动赛场上,体育老师要教会学生讲文明礼貌,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做到“比赛第一,友谊第二”,与对手之间要互助互爱;在比赛当中培养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坚持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落后的情况下,激励他们要紧牙关,不要放弃,一点一点地追赶上去;在失败的时候,多一些安慰,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成功的时候,给予表扬的同时教育他们不要骄傲,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