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6:46: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舞蹈研究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
3.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4.山东省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
5.我院首次颁发音乐硕士、学士学位
6.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7.有关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
9.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
10.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11.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音乐硕士诞生
12.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13.关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及质量的探讨与思考
14.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
15.中美德音乐表演专业硕士教育的并置比较
16.台湾师范大学在职音乐教学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17.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
18.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19.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聚能量 服务社会——记流行音乐作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论坛
20.从NBPTS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
21.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2.浅议英国的音乐表演硕士教育
23.音乐教育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
24.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2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
27.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28.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9.2000-201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综述
30.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假劣之风当遏止
31.新疆音乐学硕士点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32.中美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要求比较之思考——以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为例
33.儿童钢琴音乐在硕士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状况综述
34.中美音乐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之比较及思考
35.社会现实下的分享与抗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教学与毕业要求
36.音乐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与分析
37.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38.留美硕士座谈音乐治疗学
39.论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40.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论文的社会调查方法审视
42.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点介绍
43.简论加强音乐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44.学术的探讨 人生的启迪——王耀华老师一堂普通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的记录与感想
4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教师调查问卷简析
46.音乐学系92届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4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学生调查问卷简析
48.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定位思考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以音乐舞蹈生为例
50.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我国应当设立音乐表演类硕士专业学位
52.音乐治疗的临床操作规律
53.音乐艺术硕士教育研究中的标志性参数
54.论艺术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构建的学科价值与意义——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活动周为例
5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56.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实践的教学保证
5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问卷的调查分析
58.《民族乐器演奏》选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59.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的数学实证
60.音乐学硕士“声乐教学与研究”方向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学生马淑慧获音乐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
62.武汉音乐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63.音乐学硕士“声乐类研究方向”名称需准确和规范
64.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65.吉林艺术学院喜获音乐学、绘画艺术(油画版画)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66.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67.長江師范學院艺术硕士(音乐)学科简介
68.来自汾河畔的歌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70.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
71.音乐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估
72.音乐节奏与英语节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选题理念 彰显传媒音乐特色——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74.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及启示
75.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
76.思考与实践——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西方音乐史教育
77.技巧·修养·境界——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三个基本追求
78.对吉林大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79.从博硕士论文看流行音乐传播的研究
80.皖西锣鼓——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奇葩——读田耀农先生的硕士论文《皖西锣鼓研究》
81.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2.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会导师”的可行性研究
83.音乐殿堂里解译密码的行者——记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健
84.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85.《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序言
86.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
87.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
88.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89.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90.四川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举行毕业音乐会
9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92.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就业形势
9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报告
94.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力
95.关于歌剧《党的女儿》中音响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96.春花秋实 继往开来——武汉音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97.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谈研究生教育
98.为了一个承诺,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促进音乐地理理论建设
100.开启心灵 共筑前沿——访著名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构建研究
102.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104.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106.音乐疗法配合长强穴按压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107.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108.美国音乐版权制度转型经验的梳解与借鉴
109.音乐干预在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10.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
11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112.中国当代音乐学家
113.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概况
关键词 选修课 体育舞蹈 开展现状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开始进入我国,其便陆续进入高校课堂,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人们广泛接受。由于体育舞蹈拥有独一无二的“体育”与“舞蹈”的结合功效,运动的健身价值和娱乐功能强大,因此成为入选高校选修课数量最多的体育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开展现状的研究,这对提高学校教学效率和学生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在湖南省17所开设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的高校中随机抽取10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并在每所学校参加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0人作为调查对象,以这10所高校参加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随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以及统计处理,最后确定300份调查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选修体育舞蹈课程性别分布情况
在整个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课程中,男生选修体育舞蹈的有68人,占22.7%,而女生则有232人,占了77.3%,这说明在体育舞蹈选修课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在今后的体育舞蹈课程开设中应着力解决男女不平衡的问题。
2.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知识途径的分布情况
学生在体育舞蹈课程学习过程中,被调查人群有298名学生通过网络这一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知识,占99.3%,排在了解途径中的首位; 287名学生通过书刊杂志这一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知识,占95.7%,排在了解途径中的第二位; 273,名学生通过电视这一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知识,占91%,排在了解途径的第三位; 256名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知识,占85.3%,排在了解途径的第四位;而只有67.7%的学生通过上课这一途径来了解体育舞蹈知识,排在所有途径的末位。
3.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生选修体育舞蹈的动机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交往,总共有299人,占总人数的99.7%,这说明学生在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同自己的舞伴或者其他加入体育舞蹈学习的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扩展交际面;排在第二位的是满足兴趣爱好,共286人占总人数的95.3%,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舞蹈还是存有较高兴趣的,并且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高,排在第三位的是健身,有274人占总人数的92%,这说明部分学生把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运动,以促进体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为目的;而其他动机则占总人数的91%,排在了第四位;而比较容易拿到学分则是排在第五位,有153人占总人数的51%,由于学校开设体育舞蹈的课程设置难度较低,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致使学生为容易修到学分选取体育舞蹈课程;学习专业技能为以后发展和明星效应分别占总人数的49.3%和43.7%。综上所述,学生选择体育舞蹈的动机众多,由此得出体育舞蹈的功用十分之多,然而新兴的项目需要鼎力宣传才能使更多的人喜爱它,也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学校体育舞蹈发展制约因素分布情况
自从体育舞蹈传入我国,短短几年功夫便在各高校中得到了快速推广,深受学生的青睐,成为另一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与教学内容。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体育舞蹈在湖南省现已普及到一半以上的学校,但是在发展道路上受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经济水平、课程设置和其它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在湖南省各高校的发展不容乐观。
在整个体育舞蹈课程开展过程中,制约学校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也是较多,其中选择场地设施因素的有291人,占96.3%,排在第一位,说明这是目前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选择师资力量因素的289人,占97%,排在所有因素中的第二位,为了学校体育舞蹈更好的发展,学校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投资,赞助老师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培训,外出学习新知识;选择课程设置的有284人,占94.7%,排在第三位,通过对学校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的相关调查,有89.4%的学生对学校体育舞蹈的课程设置不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课时太少,满足不了他们对体育舞蹈的需求,对此,学校应相应提高体育舞蹈的课时,尽可能解决课时较少的问题,同时对体育舞蹈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而选择经济水平的则只有245人,占81.7%,排在末位,说明经济水平不是影响学校体育舞蹈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而其它的一些相关因素却占了84%。
2.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技术示范动作满意程度分布情况(表1)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52.3%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非常满意,而对教师的技术动作水平非常满意的只有22.3%;34.3%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满意,而对教师的技术动作水平比较满意的只有47.7%;还有10.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2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技术动作水平一般;2.7%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满意,1%的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技术动作示范。可以得出,在湖南省高校中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但技术动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质量,教师需要在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情况下也需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动作的质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书刊杂志以及电视来了解体育舞蹈相关知识,部分学生还通过上课和其它的一些途径来了解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动机以社会交往,满足兴趣爱好和健身为主, 还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强化教育体制改革;场地设施欠缺、重视度不够、缺乏交流、资金投入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教师专业水平欠佳等是制约体育舞蹈开展的主要因素。师资力量不够,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专业技术水平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和动作示范水平褒贬不一,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喜爱这门课程。
(二)建议
1.转变学生的观念意识,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应增强对体育舞蹈的重视程度,多渠道提高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宣传效果,例如: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板报等手段扩大其宣传力度,注重体育舞蹈的全面普及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之前增强对他的了解程度。
2.学校通过资金,政策等项目加大对体育舞蹈的投入,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场馆建设,适当增加学生的课时,以此满足学习需求。
3.各高校教学设备、设施都有待提高,需改善教学条件,相应增设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和安排场地,把课后场地合理利用起来,以便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按舞蹈的风格特点和技术结构,可以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和维也纳华尔兹五种;拉丁舞包括桑巴、恰恰恰、伦巴、斗牛和牛仔五种。它内涵丰富,融舞蹈、体育、艺术、音乐、服饰于一体,把体育的刚健雄壮之美与舞蹈的优雅多姿之美柔和到了一起。[1]体育舞蹈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以其欢快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充分释放了舞蹈者的激情,表达出舞蹈者的内心世界。
一、体育舞蹈运动的各种功能
1、健身功能
体育舞蹈运动在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迅速兴起与蓬勃,证明它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它的健身功能是通过人们经常地参加科学合理的舞蹈锻炼而表现出来的。体育舞蹈是一种经过组织、美化、节律化的人体运动,比一般运动更具有艺术性,具有独特的风格,参加者在优美的旋律和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练习舞蹈动作,不但可以刺激人体内脏器官,还可增强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机能,减缓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2、审美学培养功能
体育舞蹈以动作的优美,协调,全面地锻炼身体而著称。体育舞蹈的盛会是进行社交活动和自我审美教育的场所,可以陶冶情操。参加者应把自己的仪表美、语言美和举止美和美的环境结合起来,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风格尽情地展现出来。摩登舞更加庄重典雅,华丽多彩,舞蹈动作流畅、旋转性强、重心起伏跌宕,男士表现绅士风度,女士尽现高雅气质。拉丁舞相比摩登舞,舞步更加欢快活泼、节奏更加热情奔放,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团体舞要求集体配合队形的变化,配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的动态画面,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无形中进行了自我审美教育。
3、生理学功能
美国学者研究表明,适量跳舞能缓和肌肉、神经的紧张,达到安定精神、平静心态的效果,并且促使大脑更好地休息。选择在旋律优美、节奏明朗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3]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时,心率在120次/min~140次/min 之间为宜,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长期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人体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重量和容量增加,心肌收缩性增强,脉搏输出量增加,提高供血能力,为全身输送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还可以减少脂肪沉积,延缓血管硬化。
4、形体塑造功能
体育舞蹈锻炼的参与者必须重视人体的形态美,纠正各种不良习惯,才能充分体现舞蹈的艺术美,取得自身形态更加完美的效果,这与该项运动的风格特点有关。摩登舞和拉丁舞这两大舞种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摩登舞着重强调男士应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形,女士要求端庄含蓄,稳重典雅;拉丁舞在要求男女舞伴保持良好身体形态的同时,还着重强调动作洒脱轻盈,充满激情和活力。[4]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脂肪含量减少,体态更加刚健优美。
二、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体育舞蹈项目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选手水平也越来越高,频频在国际体育舞蹈赛事中亮相。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与世界高水平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上,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包揽了拉丁舞和标准舞十个单项的全部冠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亚洲已经取代日本而成为第一强国。2011年6月,在英国黑池举行的第86届国标世界舞蹈节上,(这是世界体育舞蹈最高规模的大赛)中国代表队包揽了拉丁舞团体舞前三名,并获得了标准舞团体舞冠军的好成绩。但是,遗憾的是中国选手的单项水平相对于世界高水平选手竞技实力还相对薄弱,至今未能进入职业组的决赛圈。说明我国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尚处于比较低的阶段, 要想赶超国际水平, 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奋斗。
三、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推进体育舞蹈协会的实体化和职业化发展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运动项目管理必定走向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才能适应国际体育发展的趋势。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更新观念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以摩托车项目和围棋项目为代表的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已呈现出良好势头。体育舞蹈协会应以这两项为借鉴,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
2、引导激励高水平运动员和选拔后备人才
要想提升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推动和完善国家队的建设,推进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优秀选手,使国家队更加强大更具号召力;还需建立中国体育舞蹈发展基金,加大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注入,激励优秀的国家队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与国外优秀选手相互学习;此外,还应促进体育舞蹈在各高校的发展,推广和普及体育舞蹈课,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体育舞蹈并且喜欢体育舞蹈,坚持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在质量上适应我国体育舞蹈项目的可持续发展。[5]
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从优秀的青少年选手中选拔出具有潜力的好苗子,采取分散和集中管理相结合,并坚持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积极推进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改变选手单打独斗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体育舞蹈运动后继有人,使优秀选手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训练。
3、重视与完善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体系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必须要有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较高的体育舞蹈教师队伍。体育舞蹈是新兴项目,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教师必须勤于探索、不断创新、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在吸收新的知识后,有关部门应定期举办高校体育舞蹈培训班,而且这些培训信息要直接和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联系,让教师争取学习的机会。还要经常组织高校间体育舞蹈教师的友谊比赛,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与表演经验。高校领导应该重视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加大经费的投入,让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有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四、小结
中国体育舞蹈运动从20多年前的并无太多人知晓,到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运动队伍不断壮大,赛事体系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虽然时下舞技水平与世界体育舞蹈发达的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只要我们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中和利用社会力量开展体育舞蹈活动,加大体育舞蹈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进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就一定能够提高体育舞蹈舞技水平,促进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舞蹈运动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国体育舞蹈运动2010-2014 年发展规划[Z].2010.01.
[2] 武培英.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EB/OL].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2004-06-01.
[3] 李龙梅.浅谈体育舞蹈的功能[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6.
[4] 黄宽柔.体育舞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赵倩.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可持续发展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11.11.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1车展的商业演出方式
车展表演涵盖在表演的范畴之内,但是由于其与车辆展示与演出紧密结合,是一种通过带有商业目的即获取经济效应的表演方式。
介于车展的不同类型与级别,表演形式也各有不同。中国大型车展通常分ABC三类,A类车展就是通常所说的北上广的车展都是厂方直接参与,超千米平米的展出面积、展具相当奢华,总价值数百万。2012年,刚刚跻身于A类车展的北京国际车展中,不乏梅赛德斯奔驰、阿斯顿马丁、劳斯莱斯等一系列顶级汽车品牌,但是国内自主品牌仍占据着巨大份额。在现场展示中,国际顶级品牌大多仍由站模形式的“美女香车”进行展示,并且加入主持人的讲解与媒体人、专业观众的互动等,现场隆重,并具有实用性、专业性与科技感。不过,国内的自主品牌或者合资品牌的演出方式较为复杂。除站模、主持、乐队驻唱之外,还有走模(走秀)、情景表演等,气氛热烈,但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行业的专业性。
总体来说,北京车展的演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模特展演:“名模名车”、“美女香车”,汽车模特的概念与行业从西方引入中国,因女性姣好的容颜、修长的身体比例,在汽车、观众间进行职业化的展示,成为了汽车模特的专有表演形式。汽车模特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车展演出中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而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同时,话题性最多的也是这种表演方式。
2)乐队演出:聘请乐队助兴的展演方式在汽车展会中也很常见。一般情况下,高档豪华轿车因其典雅性,往往以古典乐形式的方式进行展出;而跑车、越野车等车型常常以节奏感强的摇滚、舞蹈等进行展演。
3)杂技曲艺:在车展演出中,杂技所占比例极小,但因其表演形式夸张、独特,吸引人眼球,仍有展商采用。
2车展中商业演出的价值体现
商业表演是商业合作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方式有唱歌、跳舞、魔术、杂技、戏曲等等,商业演出一般是用来帮助商家开业和做活动的时候增加知名度,提高商家的附加值。商业表演也称为营利性表演,它隶属于供需关系方面的合作,是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演出。商业演出不但能够产生经济效应,还能够再额外的带来知名度、话题性等非物质化的影响力,因此商业演出的附加值也是十分大的。
谈及车展演出所呈现的价值,主要有三种类型:
(1)商演的经济价值
作为大众文化表现特征之一的商业演出,与商业挂钩,与经济并行,它已经成为一种图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既制造了商机、刺激了消费,又能够引领一定的风潮,成为国民文化与生活的一部分。
单从参展商数量与质量、观众火爆程度与媒体关注度上来看,与车展并行的车站演出一定也存在在着大量的关注份额。尽管没有相关权威数据表明车展与商演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但是从以上数据中仍可管中窥豹,商业演出必定能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2)商演中的艺术价值体现
出于节约成本等综合考虑,商演的持续时间并不长,但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体现艺术价值。表演者的专业水平、个人素养、形象塑造甚至与整场环境的默契程度都成为考验表演者实力的砝码。表演者有时是作为个体出现,有时是群体性发挥,有时还要考虑到现场互动等,除因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准备。整场表演下来,是否呈现了专业上的美态与美感,是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官享受,是否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与其进行互动,是否在表演中恪守职业素养并将其发挥的淋漓极致……尽管商业演出重点是为了宣传品牌,拉动经济效应,但如果能在次基础上拔高艺术价值,会更加锦上添花,带来更积极的效用。
(3)商业演出之余的潜在价值
商业演出尽管是一种短期行为,但是其事后的潜在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从参加商演的甲乙双方而言,一场成功的演出都可以为两方带来后期收益。
怎样定义一场商演是成功的?概括来说,可分为物质收益与舆论收益两方面。
仍以车展为例,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商业展出背后的巨大物质收益。车展之后引发车市的火爆是一个必然规律,因为车展代表了一定时间内车市的发展趋势。同样,一个行业内的展会、一个专业性强的展演必然有行业风向标的作用。综合商业展示与展出的综合因素,商家的巨额投资一定要在经济效益上得到加倍回报,这样才能定义一场展演是成功的。
除了眼见为实、以数据说话的物质收获之外,无形的后期收益也是商家想要攫取的。这其中主要以舆论关注度为代表。随着北京国际车展的日渐崛起,许多的舆论报道甚至先于车展开始先发夺人,吸引大众关注。在百度中输入“北京国际车展”,相关结果有2,480,000条,并且几乎国内各大门户网站都设立了北京车展的专门网页,各种报道不计其数。舆论关注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吸引网友、大众进行点击,通过传播专业信息与娱乐信息的报道,吸引受众并刺激潜在消费者,也就是所谓的“眼球经济”。在百度中输入“汽车模特”,信息量为5,410,000条,网页上呈现各种雅俗共赏的模特图片,其图文报道都十分夺人眼球,有一些甚至以难登大雅之堂的报道来吸引点击率和关注度;另一方面通过商业展演与汽车相结合的捆绑式销售,既促进汽车行业发展,又能为演出者本人带来名誉效应,一举两得。无论哪一种收益,从商业利益来说,都是起到利大于弊的作用,各方自然乐此不疲。
3未来商业演出如何体现更优异价值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与中国工业的崛起,汽车行业的展演必定还会持续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形成具有中国行业特色的表演方式。尽管车展的竞争激烈,但是每一个展商仍在抢占市场份额,发展和推动自己的车展经济,展示只属于品牌自己的表演特色。
从正面影响力上来说,车展表演的展示无时不刻不在体现着展商与品牌的特色,借助表演,大众可以很快被吸引,成功的表演还能将品牌文化底蕴进行展示,从一个快捷并且高效的方面为品牌打造正面形象,更勿需说成功商演背后的经济效益了。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商业演出,特别是部分车展商演有着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症状――这表现在商家与表演者因为好大喜功而对无节制的对职业操守与现代文明的破坏,但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国商业演出市场必定能够呈现多元文化、健康向上的一面,并为商家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民族体育如中华武术、舞龙、舞狮、摔跤、龙舟等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项目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的全身心整体发展,真实地、全面地反映民族的精神风貌,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层次上进化、延伸,在内容上拓展、充实,在形式上丰富多样,使许多人在轻松喜庆的活动中得到身心锻炼,以此锻炼心志、启迪灵性、进行人格修养,使身体修养和道德修养和谐统一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为柔性文化,表现为‘柔’、‘儒’、‘和’、‘静’、‘文’。西方体育文化为刚性文化,表现为‘力’、‘动’、‘野’、‘武’、‘竞’等”。其以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理性文化内涵。
一、舞龙
中国古代把传说中的“龙”比喻为神异动物,在国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寄托,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就有不少是与龙相关的,如: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壮族(农历二月间);瑶族(农历三月初三)和哈尼族(农历二月初二)的祭龙节;崩龙族的祭龙王节(农历三月间)等。舞龙又称“龙舞”、“龙灯”、“闹龙灯”等,起源于中国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和宗教活动,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
舞龙是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艺术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舞龙者以多种姿态,在动态和静态造型中将力度、速度、幅度、耐力等揉合于舞龙技巧当中,它不受场地、性别、人数和年龄的限制,有3人舞龙、9人舞龙、11人舞龙等;有男子舞龙、女子舞龙;有成人舞龙、少年舞龙。
从舞者的生理特点分析,舞龙舞狮运动是集速度、耐力、技巧等为一体的集体体育运动。舞龙运动的套路编排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在舞龙动作中,有“游龙戏水”、“二龙戏珠”、“飞跃龙门”、“翻龙肚”、“龙滚单”、“龙卷尾”等套路,展现了神龙穿梭、遨游于天上、人间、大海的形象。因此,在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娱乐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而且舞龙舞狮的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对于单调而枯燥的校园生活来讲,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重竞技化,传授形式重技术轻健身,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将武术中的拳术、器械、功法、散打及养生功等列入体育教学大纲,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有些高校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不够,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选择面狭窄,内容贫乏,项目单调,使之缺乏吸引力,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舞龙运动未被重视,在教学中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和特点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拓宽学用结合的思路,从而导致许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
三、在高校开展舞龙运动的必要性
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入学校体育之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感染力,还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不屈不挠和喜庆祥和的精神风貌。舞龙舞狮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能锻炼人们的身体和意志,起到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前进、向上的作用,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的力量。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一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调集体配合、鼓乐伴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及与节日娱乐密切联系等特点。高校开舞龙运动,不仅能把民俗和现代竞技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体育的内涵和艺术色彩,充实体育新的内容,而且能体现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这对推动舞龙运动的传播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有重要作用。
四、开展舞龙运动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舞龙运动通过具备力量、速度、灵巧等条件的学生,借助于“龙”的道具,赋予“龙”活生生具有人性化、艺术化的动物形象而进行表演,它可以根据场地、场合、器材、观众及组织者的不同要求编排套路或表演形式。所以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舞龙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学生通过舞龙舞狮运动的训练,从中可获得艺术灵感,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要掌握舞龙运动,具有一定的要求和难度,大学生不但需要克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还要克服外部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多人参加的集体运动项目,讲究整体的配合与默契,要求运动员与器具,音乐伴奏与动作编排高度统一,在舞龙过程中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龙狮运动在高校的兴起,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高校已经成为中国舞龙舞狮运动开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龙狮文化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高校学生担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在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应进行深入学习,大学生有一定鉴赏和识别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领悟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挖掘和推广,而且能够培养出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理论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这对龙狮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发展及推广与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往往会组织一些新奇、独特、优美而刺激的体育赛事或娱乐活动,如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增加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补充和完善现代竞技体育,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获得身心健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效果。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群体,人文素质普遍较高,在高校开展龙狮运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为出发点,而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性,正适合这一出发点。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必然会给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
总之,在高校开展舞龙运动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且通过走进高校的形式,提高人们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荣誉感。并且通过舞龙运动,可以提高学生机体运动水平,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对学生以后个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增强体育教学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黄益苏,史绍蓉.中国传统体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卫志强.中国龙文化与龙活动[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获得良好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状况下寻找高起点的、适合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路径,这样既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又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师资是困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调查显示,农村公办幼儿园师幼比达到1∶30,甚至有的县镇班级平均幼儿人数高达59人,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1∶8。另外,从对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需求调查来看,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的课程是幼儿教师最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由此也可以看出,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是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薄弱环节。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83.6%的人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有专科以上学历。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提出面向农村培养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目前,我校业已开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儿教师定向生的培养即是此方面探索之一。
二、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开始了很多年,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具有其优势:学制长,五年的艺术技能课程学习远远长于其他学制幼教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因而学生的艺体特长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刚刚兴起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时,这种学制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与欢迎。但是,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纵向深入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短板”也渐渐呈现。由于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一部分有升学希望的学生选择读高中,另一部分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选择读中专或五年制大专。这一状况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还沾染了社会恶习。但是,他们大部分来自各个县、镇、村,对农村的幼儿教育有深切的了解。同时,他们的艺体特长正是农村幼儿教育所欠缺的,这为他们扎根农村幼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另外,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文化基础提出一定的要求,可以适当保证生源素质。也可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其毕业水平作出一些要求,或者在农村幼儿教师选拔时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亦可提升他们的幼儿教育素质。
三、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
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需要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起点与依据。从已有研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未来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质: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具有有效地选择并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并发展支持性环境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钢琴、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并能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具体来讲,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建立与培养幼儿常规教育的能力;创设适于幼儿科学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发展的综合能力;整合教育内容的能力;协调家园关系的能力;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降低文化基础与理论素养的要求,增强对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由于面向农村培养幼儿教师,因此还应使学生了解农村幼儿与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掌握开发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与农村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等。
四、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应的课程设置来保障。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四类: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是指文化基础知识的课程,它有利于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高中文化课程与其他公共必修课都属于此类。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理论课程。教师实践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包括各教学法课程和艺体课程等。教育实践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的亲身实践的课程。
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涉及高中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的问题。当前的普遍形式是2+3或者3+2,即两年或者三年的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三年或者两年的幼师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颇受人们批评的地方,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并且与以后就业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加之学生基础本来就不好,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厌学情绪。然而,这些文化通识性课程却是幼儿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所在,正成为广大幼教专家与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有些学校将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调高,文化与理论课程占据50%的比例。然而,这似乎又回到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去了。也有研究者提出,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和规定开设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可占总学时数的40%,艺体课程占总学时的30%,教育实习、见习等活动占总学时数的30%,应着力培养幼师生的教育技能、教学技能、艺体技能,使之并重发展。笔者认为,应打牢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新的校本资源提供有力的知识结构保障。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普遍认为幼师的模式应定格在大专层次的应用型方面,即具备相当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且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幼师性,并且要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应加强幼儿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为其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基于以上分析与我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通识性课程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开设,应少而精,注重理解与运用,占据25%~30%的比例,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也属于此类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注重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占10%~15%;教师技能课程的学习占30%~35%,包括艺体课程的学习,适当突出艺体特长,保留其优势;教育实践课程占25%~30%,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的时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突出幼师性。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农村幼儿的特点可以在相应课程中穿插,如环境创设课程中,可以增加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法的章节。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幼儿园实习,增加其与农村幼儿园接触的机会。我院五年制学生曾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一个月,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曾到过各县城的幼儿园实习。
五、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保障
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要保证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需适当提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入学门槛,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基础,这可以为其后续的文化与理论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农村定向生以其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受教师们的好评,并且其学习效果与能力也明显好于往届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其次,学校需提高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应达到标准的要求。学校需加强对学生文化基础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保证教学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学校需密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中注意实践取向,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性课程注重模拟实践或真实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亦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用途,增强学习的动力。
最后,学校还需建立农村幼儿园实习、见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的实习与见习,在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本领的同时,增加其对农村幼儿教育的了解,产生服务农村幼儿教育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国家可制定相应的农村教师制度,吸引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加入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剑兰,张秀娟.幼教师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4(7):34-35.
[2] 秦旭芳,庞丽娟.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及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2):10-11.
[3] 王水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4(12):50-51.
[4] 袁秀华,阮树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幼教园地,2005(8):41-43.
[5] 王剑兰.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现状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