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15 00:57: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华传统文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

篇1

【众说纷纭】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敖耀寰:

电视猜谜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能让人们有机会回归传统,了解谜语文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汉字,有汉字的地方就有灯谜。我们好像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春天。在节目中,有不少热衷于谜语的人,创作出了不少有时代感又接地气的新谜,这是个十分可喜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

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在文化的呈现方式上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

对文化节目百姓有需求。中国文化具有忧患意识,像大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弱不好弄”(年幼时不爱玩耍)的方式,教育年幼小孩不能太爱玩耍。古代老百姓看到纸张,即使目不识丁也不会随意毁坏,我们民族文化DNA是很严肃的。节目娱乐化繁盛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追求这种回归。

【事件影响】

1.《中国谜语大会》播出以后,许多中小学教师试图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灯谜的元素。他们在讲新课文之前,将课题或课文的作者编成谜语,让学生们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014年3月,央视正式启动第二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其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其中《中国成语大会》邀请了纪连海、钱文忠、于丹等文化名人担任评论嘉宾,参赛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位成语高手。

【相关链接】

《中国谜语大会》精彩集锦:

(1)跨赤兔,走千里。(打一元曲戏剧家)

谜底:马致远

(2)关公和张飞。(打一法国名著)

谜底:《红与黑》

(3)秋收万颗子。(打一数学名词)

谜底:纳米

(4)昨日之日不可留。(打一国家名)

谜底:乍得

(5)鹤发童颜。 (打一风俗食品)

谜底:长寿面

(6)告别蛇年。(打一机械器具)

谜底:马达

(7)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打一网络交流平台)

谜底:新浪微博

(8)青一块,紫一块。(打一字)

谜底:素

(9)要保护视力。 (打三字口语)

谜底:小心眼

(10)愚公之家。(打一成语)

篇2

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各民族,包括早已消亡的古代民族几乎都有此经历,有些民族近、现代仍有传承,甚而至今还残迹可见。

在我国各民族中,高山族的图腾文化是十分鲜明而且传承时间最为长久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神话传说和近现代学者的调查,在高山族的9个族群中,基本都有过图腾崇拜之俗。其中居于台湾本岛最南部的排湾人的蛇图腾崇拜尤为典型。

排湾人中流传着不少关于灵蛇产卵化生排湾始祖的神话传说。同时,还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佑护排湾人,为他们排忧解难、降神消灾。

排湾人不仅不食蛇、不伤害蛇,而且还用雕绘等方法使蛇的形象留存于屋宇、祖灵柱、祭县、武器及酒杯、匙、勺、简、壶、罐等各种器物之上。因此,排湾人的蛇图腾雕刻艺术非常发达。雕绘有蛇形之物甚至被视为神器或圣物,面对或使用之时,不能有任何亵渎之行为或不恭之言语。

福建闰北最南端的樟湖是千年古镇,民风质朴豪爽,群落性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遗留许多古迹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蛇王庙、万寿塔、上塘庵古戏台、苍峡摩崖石刻、商周遗址等古迹。元宵迎蛇灯、七月赛蛇神、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樟湖崇蛇民俗活动源于明代,千百年的传承和发扬,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堪称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化石”。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闽,东南越,蛇种。”这是说福建的闽越族是当时的东南越,图腾是蛇。如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崇蛇风俗,那里建有蛇王庙,每年都要举行赛蛇神、游蛇灯等崇蛇活动。

每年,樟湖镇游蛇灯,从正月初八到二十一,尤其在农历十七,十八,十九甚为热闹。樟湖蛇灯提在手上,扭扭曲曲,左右游动,蜿蜒而行,有时蛇灯长达半条街,真有蛇神游山林之风姿,令人目迷神昏。

篇3

2、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历史中会被洇灭。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国的建筑特色是一项传统文化,那么我们通过博物馆一些旅游景点的塑造可以让文化产业化。

3、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我们通过观看韩其实就看到了一种传播文化的形式。韩剧中的古代文化其实很多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韩国人通过韩剧把这部分文化伪装成了自己的文化,我们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过影视文学作品进行发扬,让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4、传统文化的机制。

政府的文化部门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是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还可以利用一些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5、民间组织对传统文化也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我们知道很多民间组织自发的继承和发扬了很多传统文化他们有的是文化的传承者,有的是文化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者。这样的传承应该予以重视和资金支持。

篇4

(二)通过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统一

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利益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引导各阶层人士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分裂祖国,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尽管后来有分有合,但在中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人民反对分裂,抗击入侵者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绩。正是因为这种崇尚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历经侵犯,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使中华儿女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共同维护国家的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最后实现祖国统一。

篇5

一、活动背景

中秋文化的魅力,使中秋成为非常有凝聚力的节日。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让我们小学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之际,亲自体验中秋节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将相继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系列活动之一――走进中秋”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活动。

二、活动方案

(一)主题

走进中秋节。

(二)目标

1.加深对中秋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情趣。

2.切实锻炼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调查访问的能力。

3.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

式,增强自信心。

(三)人员

五(1)班师生。

(四)时间

2012年9、10月份。

(五)注意事项

1.活动在指导老师或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做好相应的记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提出主题,合理筛选,制订计划

1.预设铺垫,引入主题

3.引导思考,生成课题

3.指导研究方法和汇报方式

4.分组选定研究课题

5.制订研究计划

6.研究活动开题报告会

7.小组修改研究计划

8.总结延伸

(二)实施阶段:组内合作,实践研究,整理资料

1.小组分头行动,分工协作,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

第一组:“中秋起源”组

根据计划开展活动,同学们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

第二组:“食在中秋”组

同学们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中秋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并拍摄月饼的照片,品尝味道。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做月饼,做桂花糕,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三组:“爱在中秋”组

他们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采访,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和中秋节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中秋节饰品。同学们还学写对联、制作贴画,培养了动手能力。

第四组:“吟在中秋”组

该小组定点定时,集体查找中秋节诗词,并一一理解。资料收集后,又进行了工作的分配:制作ppt,编电子小报,在社区出黑板报等等。

2.整理归纳研究成果,准备汇报交流。

(三)展示阶段:信息交流,动手实践,展示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小组代表介绍本组活动获得的成果及调查研究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提出感兴趣的相关问题进行询问。

(1)“中秋起源”小队收集了中秋由来相关的典故、大量图片资料等,制作手抄报,制成了ppt,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

(2)“食在中秋”小队,主要研究中秋节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即“月饼”的来历、象征意义及制作工序,并模拟操作实践。

(3)“爱在中秋”小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主要研究中秋节人们的活动及中秋节风俗习惯的由来,如对传统对联的制法、写法、张贴的讲究等等。活动中,同学们当场写对联,送上全组同学对大家诚挚的祝福。

(4)“吟在中秋”小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还有集体学习等途径,以制作电子小报、出黑板报、绘制手抄报,还有以表演诗朗诵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成果。

2.归纳总结,班级展示一星期

3.总结延伸

(1)将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与大家共享。

(2)鼓励继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系列活动,为下一个传统节日的研究做好准备。

四、活动评价与反思

(一)学生

这样的课真好,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使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做调查时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使用数码相机等。更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自己动脑筋去解决。我们特别愿意上这样的课,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陈××)

我是一个成绩在班里不是很好的学生,常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在这次活动中,我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出色地完成了组长分配给我的调查任务,并在交流会上进行了展示,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我能行!(杨×)

(二)教师

1.以学生为主,提供开放的空间

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选择由他们自主实践和探索,从而有兴趣地对已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对“中秋节文化”的研究活动中,学生面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了其生动活泼地发展,发展了综合的实践能力。

2.指导学生阶段活动后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

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或是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建议他们组内召开讨论会。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加深对自己的活动进程、进步情况及自己优缺点的认识,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还提供了调查问卷供学生进行反思。

篇6

A Probe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ZHAO Hu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wushu culture in light of the connotation of wushu. I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wushu and Confucian thoughts, traditional notion of unity of Human and Heaven and unity of spirit and form,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onstantly striving to better ourselves, so as to provide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Wushu,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implication

1前言

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切文化的共性,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它不仅展示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也凝聚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武术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同时,了解武术文化,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弘扬和传播中华武术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

2中华武术所蕴含的儒家哲学思想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任何一个习武之人,习武都要从“道德”和“礼”“让”开始习起。中华武术,很早就有“礼”的要求,如两人在切磋武技之前要先行拳礼,同行之间见面拱手行拳,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些拳礼一直沿用至今,并形成了独立的武术伦理理念――武德。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作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礼”又是“仁”的必要表现形式。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从人的本质上强化人固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属性,而“礼”则是从实践上规范人的天性,明确人应具备对社会负责的理性。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武德中的第五戒规就是让弟子“勇而有礼”。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浸透在武术的武德观念中,“学拳以德行为先”就反映出这一观念。以“仁义”为核心思想的武德观念充分体现了武术文化的忠恕之道。传统的“礼让”、“不为人先”、“虚静安墨”、“谦谦君子”等说法,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武术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儒家和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积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态,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宣扬人类具有天赋的、符合封建伦理的道德观念,把“中庸”作为人的行为标准。中庸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人的行为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正如太极拳推手中所说的不偏不倚,把重心控制于气中,气沉丹田,发力时,既不能太嫩(不及),也不能太老(过分),要适可而止。“嫩”了发出的力太小,不足以给对手强有力的打击,达不到预期效果,而用力老的话,使得发出的力不容易收回,还容易使自己失去重心,从而不能迅速有效地收回来以防守对方的进攻,造成空当,使对手有机可乘。

孔子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意思是说,大学做学问的要旨,在于发扬固有的美德,革新自己身上的旧习,以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正如少林拳风格所要求的那样,达到“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之境界,而这种所谓的曲又直,直又曲,曲不曲,直不直的境界,有谁能够真正地做到最好呢?古今天下,恐怕无人敢称最好,这就是“在止于善”,也是武术的境界,同时,更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给你一个“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境界,让你天天去练习,天天进步,每天都感觉距“境界”近了,以致从不厌烦,但又永远达不到“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始至终都在进步,提高再提高,这就是一种武术的信仰,民族的追求。

儒家的“仁义”“礼”的道德、“中庸”思想和其“在止于善”以及“尊师重道”的精神都深深地贯穿于中华武术的道德理念和崇高境界,以武术为载体表现出来,也使得中华武术带有儒学思想的气息,源远流长。

3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孟子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认为“天”的道德属性就包含在“人性”之中,天的法则根源于人间道德,天德寓于人心,提出一条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天地者,生之本”成为中国人思想和文化的共识。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指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的和谐统一,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拳意述真》中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间相结合”。太极拳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无极桩进入人与自然和而为一得“天极”状态,以“体道”“悟道”为目的。传统内家拳把人体作为一个小天地,外家宇宙作为一个大天地,练拳的最高境界是把人体这个小天地融入宇宙这个大天地之中。形意拳的练习分为五步功夫: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和道,以人天相应,天人合一为目标。大成拳的起步功夫是三年站桩,在各种桩中体会身与心、人与自然的融合,达到无形无象之最佳和谐状态为终极,进而任其变化,纯属自然。

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发展,只有着眼现实,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中,将“武德”和个体的小“德”同群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大“德”相融合,才能确立起传统文化之根基,才能与传统文化协调统一,共享繁荣。事事讲求整体和全局的把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彻底体悟天人合一。

4形神兼备,身心一体的形神统一观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体现了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即讲究形体规范,又讲究精神气质,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它要求外在的手、眼、身法、步法与内外的心神、意志、活动及气息运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形与神、内在与外在是分不开的。如太极拳主张身形合修,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要求“心意诚于忠,肢体形于外”,外在的形与内在的意高度统一;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少林拳则强调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讲究“修身养性”,强调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现在武术文化的内外兼修上。道教是唯一植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可谓中国文化的亲生儿,它也强调形神兼修。道教的基本主张就是形神兼备,与道合真。“道”是其世界观的最高境界。中华武术所要求的,只有内练与外练相统一,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强体健身的目的,这种形神统一的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形神统一观。

5反者道之动与阴阳学说辩证法思想

道家“反者道之动”理论,说的是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到一定程度后会向其反面发展的规律,即所谓的物极必反。这一原理也形成了中国武术技击理论的重要原则――以弱胜强。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正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反映,即老子说的“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而杨澄甫说太极拳“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王家岳说太极拳“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刚强”等理论,也都是运用了事物转化的规律,反映了道家学派的辩证思想。

《周易》堪称我国古典哲学的典型,其阴阳学说,包含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转和阴消阳长等基本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这些朴素的辩证法在中华武术的劲力动用、技击法则、演练风格及战术思想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对劲力的刚与柔这一矛盾关系的处理,是区别不同武术拳种的劲力标志之一。传统武术中“无柔以至刚,无刚以至柔”,没有纯钢的拳术,也没有纯柔的拳术,刚与柔是相互依存而又互相对立的。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是“极柔软然后极刚坚”,柔中带刚,以柔克刚,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转阴”的阴阳辩证观;而以刚健勇猛著称的少林拳、南拳、八极拳等外家拳,则是“刚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刚在他力之先”。武术技击中的攻与防的辩证关系,是提倡攻与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攻中带守,守中有攻,攻能转化为防,防能转化为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最积极的进攻就是最有效的防守,最有效的防守就是最好的进攻,这都蕴含了传统的阴阳辩证法思想。

体现在武术演练风格上的动静变化观,贯穿于武术的整个思想之中,在当今武术套路演练中,要求“动要有韵,静要有势”,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在静止的定势动作中,要含有伺机待发的进攻意向,在疾猛的活动之势中,要激荡奔腾中有稳定感。“静以制动,动以制静”,也隐含着朴素的阴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6自强不息的武术之魂、民族之魂

篇7

“育英文化”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它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闪耀着璀璨的教育智慧,是灯市口小学资源带的奠基之根。继承着这样的文化“血液”,资源带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学校开设了“京剧”“武术”“中国鼓”“篆刻”“围棋”“书法”“水墨故事”等十余门传统文化主题校本选修课程。学生们在校本课中体验、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如京剧,这个已有数百年“高龄”的剧种,在孩子们“唱念做打”的练习中依然保持着活力。从校本课中走出的这群小戏迷,自动担任起京剧宣传员的职责,在特色升旗仪式上,他们向全校师生介绍京剧的历史与行当;在合唱节中,他们更是别出心裁,将京剧与歌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开学第一课”中。去年3月,学生们迎来了一堂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17位“非遗”大师将毛猴、彩蛋、绢花、面人等非物质文化带进课堂。从这一课开始,“非遗进校园,一周一传承”已坚持开展近一年。这些传统技艺不再是电视上“遥远”的影像,学生们和大师们零距离学习,通过听、看、做,亲身体验“非遗”。“非遗”大师课至今已达64节次。资源带根据际情况,已经将彩蛋、脸谱、结绳等部分“非遗”项目纳入校本自主选修课程。

在课程以外,学校排演了少儿版音乐剧,其中经典剧目《马兰花》,还成为中国儿艺60周年院庆展演剧;在“乐读中国文化”的读书吧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了解“老北京吆喝”等,体会北京的风俗习惯……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爱上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肩负着传承前代文明和铸造新型社会公民的重要任务,也因此,灯小资源带力求通过课程、课堂、活动,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爱国、勤奋、立志、诚信、孝敬、仁爱、勤俭、知礼等传统美德传承发扬,将这些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与内在品格,为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与现代意识的公民而奠基。

篇8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剪纸: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拿着书,看上去很有学问,还有的是,一只凤凰,在鲜艳的牡丹上站着……等。

剪纸不是用机器做的,而是通过人们发挥想象了,所剪出来的,每一个剪纸,都非常精美、漂亮。每一张、每一步,都非常仔细,非常用心,非常用功。

自从我知道了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时,不由自主的想剪纸了,我拿出彩纸、剪刀、铅笔,就开始做,我先拿出红色的彩纸,再用笔画了一朵花,最后用剪刀剪了起来,却没剪好,于是接着再剪,这次,有点像了。

剪纸真好玩!我喜欢剪纸。

太师三附小二年级:窦婷婷

篇9

以课程立德为主,将德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活动之中就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来讲,没有将幼儿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个领域单另列出来,而是将它渗透于幼儿园的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之中的。如:语言教育中的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中不仅要完成语言教育的目标,还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进餐时不掉饭粒等。

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我园利用经典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利用孩子早来园、晚离园时间将“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作为孩子们早期阅读的内容要求孩子们进行诵读,逐步将德育内容渗透于孩子们的认识行为之中。使孩子们知道要尊敬长辈和老师:懂得相互谦让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我园尝试通过民间艺术、民风民俗、传统美食、建筑文化等内容,引导幼儿走近中华传统文化,感悟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让幼儿树立起民族责任感。我园曾组织开展了“银川五幼风筝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相关信息,一起制作风筝,不仅使幼儿了解了风筝的相关信息,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增进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篇10

我比较喜欢用语言与同行及学生们交流。像我这样长期研究人文学术的学人来说,有时难免感到心境的寂寞,这是老年人的通病吧。排除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人交流,多给自己压担子。比如,自撰的一份讲演稿,也许会在不同场合讲两三次,但并非都是照本宣科,而是有不少的增补和删削。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我对自己学术讲演的反省极多,我称之为“自我教育”,这对于一位人文学科的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篇11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端和母体之一,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一直是我们民族阐释和传承的文化基因。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我们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而且要将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自觉行为,要有为中华崛起营造舆论氛围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当然,大众传媒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应注意宣传策略和各种传播技巧的综合运用,现探讨之。

一、掌握宣传艺术,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寻找出路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高雅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播中应该讲究宣传艺术,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寻找出路。各大媒体应充分运用自己的传播优势,扬长避短,在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力度以及策划角度、内容选择等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到雅俗共赏,切忌使用“口号式”的高调空喊及单调的说教式。在充分稳定城市受众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和发展乡镇农村的受众群体,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在这方面做出有益尝试的如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在栏目里特设“学习中华传统礼仪”的小环节,由真人着古装演绎具体的礼仪、礼节,让受众在轻松愉快中获得许多礼仪知识,深受观众喜爱,同时收视率也居高不下,确为高雅与通俗的较好结合。

二、注重挖掘社会化和本土化资源

社会化和本土化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名人名作。品牌经济时代的品牌效应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在文化产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都离不开精品化路径――推名人、讲故事。在中华文化诸多的种类中,特别是圣贤、思想、诗文、汉字、戏曲等文化种类中,每一种类都有一批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级人物作支撑,可以说中华文化的辉煌与骄傲,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基础的。①第二是地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地方政治、经济与地方性文化的发展互为促进,协同发展,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于是,纷纷挖掘本土潜在的传统文化资源,争相设立文化节活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搭台唱戏,而大众传媒在其间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如河南省凭借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先后设立了“国际少林武术节”、“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洛阳牡丹花会”、“安阳殷商文化节”、“开封花会”、“信阳茶文化节”、“周口姓氏文化节”等等,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和区域文化内涵,并逐步发展成为精彩的文化品牌。各地的大众传媒紧紧围绕以上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跟踪式,多角度、多方位的连续报道,把各地的本土化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三、打造更多大众传媒的精品形象,多渠道塑造视觉效应

“特色化”和“品牌化”是大众传媒赢得竞争的独家优势,也是形成市场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在“内容为王”的媒介竞争中,栏目的特色和品牌不仅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更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较好的平台。当然,树立品牌难,要保住一个成熟的品牌更难。要不断开拓创新,变换传播方式和手段,以应对受众多变的收视心理。

前两年曾风行一时的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以于丹、易中天、纪连海为首的一批学者率先敲开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由于运用了悬念化、故事化、通俗化、影像化等多种传播方式,受到观众的肯定,也使《百家讲坛》的收视率直线上升,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成为一个亮丽的明星。但近年,《百家讲坛》的传播方式、风格一直没有丝毫改变,而观众当初的新奇和兴趣也逐渐消失,最终使得大部分观众流失,这颗昔日的明星也渐渐失去了光泽。而同样著名的以中华传统戏曲为主要内容的河南卫视综艺节目《梨园春》就一直保持着品牌的地位,享有较高的收视率。因为这个节目就是根据不断扩大的受众群体变换着播出内容,由以前单一的河南地方戏曲为主,逐渐扩大到包含全国各地剧种的传播,如京剧、黄梅戏、河北梆子、越剧、评剧等都在该栏目里播出过,在全国通俗歌曲选秀节目风行的今天,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戏曲真人选秀节目,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事实上,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媒介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多渠道塑造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效应也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动漫、图片、影像、广告、玩偶等等都可以作为传播渠道,让现代的青年人充分领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提升广告创意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含量

“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广告客户的营销目标,以广告策略为基础,对抽象的产品诉求概念予以具象而艺术的表现创造性的思维活动”②。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内涵已经从“物质”层面升华至“精神”层面,广告创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宣传,还必须融入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求从精神上打动消费者。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可以为广告所宣传的商品塑造一种感性形象,为其品牌增加信誉度和附加值。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崇尚和谐、安详、平静、家庭和睦等等。这种价值观念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祥和等。通过广告为产品注入这种和谐文化、家文化、福文化使得产品更具人文气息,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广告创作独特的艺术与内涵。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曾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人们的思乡情怀,适应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观念,能引起国人的认同感。所以,在广告创意中加入渊源流长、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魅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借此进行长久传播。

五、挖掘政府视窗功能,加强网络传播效应

目前,网络媒介已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虽然我国的各类网站数量并不少,但大多属于商业性网站,内容多以抓人眼球、盈利为目的,宣传的作用不大。其余大部分网站属于各级政府网站,作为政府视窗,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加强和重视政府视窗的网络宣传,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充分合作,围绕一个主题,多方位、多形式、交叉互动、扩大宣传,是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整合资源、挖掘特色。整合资源,最重要的是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通过建设一个网络平台综合处理,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移动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作为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以新闻为龙头,也应做好相应的基础服务性工作。比如,政府文件系统、便民查询系统、社情民意收集系统等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是新闻门户网站的基础内容,也是吸引网民、聚集人气的重要方面,大有作为。资源捋顺之后,就要挖掘各自的特色所在。挖掘特色要立足本地,把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宏观上全局统筹,在微观上精耕细作,挖掘内涵,拓展外延,以地方实际这条主线贯穿全部,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此网站才具有历史传承性、地域独特性,又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塑造品牌、做深做透,以提高新闻的传播质量来带动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网络也需要品牌效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网民需求后再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要吸引网民,真正把品牌树立起来,且要做强做大,做深做透,还要在其内容上下大功夫。一方面新闻资讯必须力求及时、真实、全面,评论分析深入透彻,报道紧扣社会热点,注重多方位的专题策划,打造有血有肉、充实丰满的新闻产品;另一方面要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反映和报道新闻事件以及各类文化信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加强互动,充分给网民多样化的选择权。这样不仅丰富了网站内容,而且可以活跃政府视窗网站的“死板”面孔,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打造一个有力的平台。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是某一个媒体的事情,而是各地、各大传媒机构都引以为重视的事情,各媒介应充分运用自己的传播特点,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多方位、多形式的传播途径,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广泛地渗透到各阶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尽一份社会责任。

【此文为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我省大众传媒传播中原文化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二,项目号skl-2009-1044】

参考文献

①王守国,《创意决定品质,传播成就价值》,《新闻爱好者》,2007(8)下半月刊,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