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语文优秀观课报告

小学语文优秀观课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7 06:42: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优秀观课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语文优秀观课报告

篇1

她始终在不断地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教学科教学成绩显著,她的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中连续好几年第一。

为了管理好班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凝聚力,她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的班会课每周一个主题,内容丰富:理想、勤奋、团结、安全、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些主题班会课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方法,增强了凝聚力。她还以小组为单位办了班级小报《清风小河报》,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她不仅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管理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2012年,棋盘井中学参加了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她是我校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带领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实现少教多学,课堂高效,她向年轻教师一样,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学习,参加公开课教学展示,与同行切磋,相互学习。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我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沉吟集》《中学生必备古诗词》《棋盘井中学优秀作文集》,她创建了我校首个文学社团——"春晖"文学社,并且出了六期社报,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她负责编写了《少教多学论文反思集》《少教多学案例集》《少教多学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她热心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她待人诚恳,为人谦虚耿直,捧着一颗教育热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仍能以满腔的热情从事一线教学,从不懈怠,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相信张炜老师会在将后的教育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主要业绩:

2002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旗级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荣获内蒙古首届"文星杯"青少年作文大优秀组织奖;

2004年教学案例《月亮上的足迹》获国家级一等奖;

2004年论文《课改让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表在出版的《新课改理论与实践》上;

2004年鄂旗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三等奖。

2005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6年课件《大雁归来》被自治区评为"辽教杯"教学软件二等奖;

2007论文《诵读课之我见》获国家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方法》杂志第三期上;

2008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师称号;

2008年教学录像课《三国演义导读》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初探》荣获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第三届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8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沉吟集》;

2009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教师称号;

2009年被旗教育局授予鄂托克旗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一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四《寻梦》。

2010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园丁称号;

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荣获初中组"读书百杰"奖;

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第五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初中语文教学能手;

2010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二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三《寻梦》;

2011年所带班级107班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

2012年编写了棋盘井中学校本教材《中学生必备古诗词》;

2012年教学案例《三国演义》导读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

2012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主持课题研究;

2012年先进事迹在鄂托克旗电视台桃李芬芳栏目中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201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评为优秀主持人;

篇2

从*老师给三位优秀教师的评课中,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

1、看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年段教学目标。

2、看教学内容。是不是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学内容,要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找好三个点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

3、看教与学的过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的学,包括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导学,看指导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4、看教学效率。是否做到省时高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

二、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1、新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的区别。

*老师在报告中首先谈到的是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跟原来的实验稿有哪些区别。从课程理念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升和降、教学建议更加明确具体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明了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出现偏向人文性的倾向。

2)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严重。存在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的现象,部分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赏析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繁琐分析,没有深刻把握年段目标。

3)字词教学普遍有所忽视,应做到该识的识、该写的写、该积累的积累、该解释的解释。

4)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浪费在过于细抠深挖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5)口号提的太多。小学语文要主要把握语言文字的教学,提倡百花齐放。

6)儿童阅读还没提到日程上来。

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应真正的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

3、阅读教学该怎样进行

1)继续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是: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目标是:有初步识字能力、把字写好;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得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吧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句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在讨论中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对能力。

2)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小学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且要经典;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训练。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既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4)小学语文目标要明确恰当。

篇3

一、实行小学语文分组学习时常见情况分析

现就结合教育实际,谈一下小学语文分组学习时的一些情景及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并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学语文分组学习,一则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水平;二则为了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

1、问题情景

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这时的孩子们还不十分懂得遵守课堂纪律,所以在实施分组教学之前,更要懂得把纪律先调整好,好的课堂纪律是实现分组学习的第一前提。除此之外,在学生们对分组学习的意图贯彻的不到位、不彻底,例如,在实行《乌鸦喝水》学习感受的分组讨论时,有的学习小组开始进行,有的学习小组还在东张西望,不知道如何学习讨论,或者应该做什么。

2、相关事件

在小学低年级实施的分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已经强调或者要求得很明白,但是依然有学生在举手询问相关的事宜,有的问题甚至是刚刚讲过或者强调过的,这是就需要广大教师要用耐心和爱心去一一告知、一一的重复解释一遍的,从而确保此次分组学习的成功,也是为了保证小学语文分组学习的有序性。

3、教学困惑

这时教育工作者就会针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课时产生困惑。困惑一,就是孩子的纪律如何保证;困惑二,就是如何在强调教学任务和目标时一次性告知,或者如何能少告知几遍;困惑三,就是如何把稍微明白事理或者理解能力稍强的孩子均衡划分,从而确保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都是相对均衡的,这样更有利于有序性语文教学的开展。

4、教学改革政策及法规要求

希望学校在小学语文分组教学实施的初期,对课堂力量予以适当的增强,或者实行大班额学习尝试,这样就可以有2―3名教师共同服务于教育教学。总之,小学语文分组教学中,教学力量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困难,再则就是学生们课堂纪律的问题。

5、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一一解决:孩子纪律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对孩子们在平时纪律强化、群体性的纪律意识提高和训练,从而满足日常分组教学需要,也要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校方和班级之间互相帮助和协调,解决初期开展分组学习不好管理的问题;需要多次告知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把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强的同学,均衡地分布到各个小组中去。

二、研究范围、方法、周期、步骤

研究范围:南充市顺庆区渔溪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

研究周期:2013年12月到2014年6月。

研究步骤:

篇4

从教二十多年,我一直恪守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不停地学习、钻研、奋斗,今天,也常常给我们这个小县城的老师讲示范课、做报告,自以为人生目标已经达成,不由得生出一点儿小小的沾沾自喜。可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与短视。“今天,你坐到了这里,你就是北师大的一员,就不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你要想,你能为中国的语文教育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你要引领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句句铿锵的话语掷地有声,句句都砸在了我的心坎上。我能为中国的语文教育做点什么?这是我以前从未想过,也从不敢想的问题。这么高的目标,能完成吗?我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心中开始有一种力量在萌生,一种豪情在激荡。我要心揣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把我的所学还给学生,还给课堂,还给身边更多的语文教师,让更多的人受益。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广,有了目标,梦想还会远吗?

二、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我不停歇

崔峦老师讲授的《新课标研习》,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倡导的“四个坚持”——坚持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推进儿童阅读;“四个更加强调”——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强调识字、写字,更加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四个坚持”和“四个更加强调”是新课标的精髓,在研习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些“大”的特点,才能提纲挈领,事半功倍。为了落实课标精神,在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就要凸显识字、写字的教学,加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尽我们的所能推进儿童阅读。

窦桂梅校长在她的报告《改造我们的课堂》中提出,“老师要让出舞台,从‘自编、自导、自演’退居二线,专心‘编’‘导’”;武琼将“教学设计原理”讲得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教学案例的链接;钱志亮教授的《有效课堂从哪里来》,让我认识到了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课堂才能有效、高效;特级教师张红告诉我们快乐作文的诀窍——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每位教授的报告都是那样的精彩纷呈,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几天的学习,让我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缺憾,需要反复学习,学到心中,更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教与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三、增强自信,投身课改更执著

篇5

作为汉语的主要传播途径――语文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一门科目,从幼儿园直到大学毕业,始终离不开语文学习,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思想和价值观的启蒙和形成阶段,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开放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

正确的角色,找到有效的途径,将综合性学习的效应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

1.对综合性学习课程的理念和意义理解不全面

新课程改革中,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定义,并不只是单纯地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

绩,而是更加注重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深入理解这一内涵,导致小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始终难以拥有最高的学习效率。

2.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观,摆脱了语文单科教学的局面,从而形成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碰撞的新形式。但是,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只是按照原来被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不加以改变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把握。

3.对语文教师的指导不足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综合性学习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授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这就导致教师无法找到最佳的模式和方法来完成教学,使综合性学习的效应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合理的角色定位分析

1.加强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基础性角色

提高教师的综合性学习理论水平,是加强综合性学习、促进教师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的根本所在,只有教师充分地把握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和意义,以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教学依托,才能够在小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把握好学习的方向。因此,若想要真正做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参加专家讲座、听报告等方式,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这是保证教师能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扮演的基础性角色的根本途径,只有正确地把握住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使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能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并且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

2.充分发挥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指导性角色作用

(1)开展优秀课例研讨交流,启发教师拓展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使教师对于某一堂课能够进行层次较为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之上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评价,以找到更加有效的教研方法,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指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指导性角色作用。

(2)探索有效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开发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要在整个综合性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好指导性角色。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方向,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身扮演的角色,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准确地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角色定位。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综合性学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综合性学习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提高语文素质和学习能力。在整个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充实的理论基础,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进行准确的定位,为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供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云芳,梁忠旺,王桂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想期盼与现实境遇:基于对某省小学语文教师调查情况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

篇6

一.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教学内容不符合小教专业特点,与小学语文缺乏联系

就本学科来看,古代文学课程教材几乎都是中文系的专业教材,知识体系系统完备,但不适用于小教专业,实效性、专业性体现不明显。人教版的小教教材也有不完善之处,因篇幅限制,有些经典作品不入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需要“专业化”,要相对宽厚一些。教材选材不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量势必受影响。新课标指出,语文的性质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指认识中外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代文学作品读得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素养难以养成,这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另外,教材与小学语文古诗文缺乏必要的链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加强本学科与小学古诗文的联系。笔者对近三年小教毕业生古代文学学习作了调查,300份有效问卷显示,经常诵读小学古诗词与课外必背诗词的不到50%,全会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不足五分之一。这样是很难胜任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将“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小教专业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他们首先得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具备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往往花相当一部分时间讲文学史,因受课时限制(小教专业古代文学一般只有短短一学期),讲析作品、品读作品的时间就相对缩短。课程教学不重视作品的理解、鉴赏,这是跟不上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走向的。

(二)教学方法不利于作品赏析,不利于培养综合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课时的限制,古代文学课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老套路,以讲授法居多,进行系统的知识灌输。学生对文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难以消化。即使讲析作品还是以教师主讲。这样授课信息量有限,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他们就不会很好地赏析作品。参加毕业实习上语文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解读文本。实习上课,只能照搬教参的观点,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富有个性的理解。同样由于只接触老师选讲的有限作品,毕业后学生也就没有多少文学底蕴,对很多作品的理解难以有深切的体验,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在问卷调查中,62.41%的毕业生感到最困难的问题是不知如何赏析作品。究其原因,与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得疲,学生听得累,兴趣索然。据调查学生最不喜欢教师一讲到底。缺乏探讨、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就不能积极参与,不能主动学习。讲授法显然不利于“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评价机制缺乏多元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课程考核虽然增加了平时成绩的考核,但主要还是一张卷纸模式,试卷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古代文学教学中现行的考核方式,还往往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初步的理解能力,并没有注意到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角度进行考核”。确实,期末考试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试卷往往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很少看文学作品,但临考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好成绩。因此一张试卷并不能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的真实水平。

对学生评价方法的一元化,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只看试卷,忽视情感、态度的发展,考试内容缺乏综合性和知识的整合,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学生的调查问卷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只有5.67%的学生认为期末卷面考试能促进古代文学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而赞成课外文学阅读报告、课堂讨论发言对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的占了更高的比例,分别是60.99%、61.70%。显然学生更喜欢多样的评价方式,更喜欢反映综合素养、知识整合方面的考核。

综上分析,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制约,阅读作品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使课程教学不能突出小教专业特点,不能面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因此,探索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二.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规范作品阅读,加强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材料和依据。针对小教古代文学教材不够完善的现状,教师要对现有的教材作必要的增、删、移、换。选取、增加、重组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以“突出作品阅读,与小学教学实际的联系”为出发点。

1、制订作品“导读”纲要

“导读”纲要是整体谋划、总体要求,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导读”纲要中不仅要规定精读、略读、诵读、背诵等篇目,还要写出阅读作品的最佳切入点以及与小学语文相关的链接。如在唐五代词这一章中,讲授以反映江南为题材的词可确定:精读篇目为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略读篇目为温庭筠的《望江南》,冯延巳的《菩萨蛮? 沉沉朱户横金锁》。其中,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作为背诵篇目,其他则为诵读篇目。精读作品的最佳切入点为描写江南青山秀水,抒发词人的情感。作品与小学语文相关的链接确定为:品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写祖国山水的作品;赏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江南春》(杜牧)、《泊船瓜洲》(王安石)等与江南有关的诗歌。

转贴于

有了“导读”纲要,对于作品阅读的要求以及作品与小学教材的关联,学生心中就有数了。

2、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及经典作品

针对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能力堪忧的现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但名著浩如烟海,教师要对作品进行梳理,开出必读书目,这要以少而精为原则,要求学生细细品读。另外,列出选读书目,供学生泛泛而读以改变阅读量不足。当然,教师还可推荐知名网站让学生课外浏览,如国学网中经史子集方面的经典之作能大大开拓学生视野。针对有些经典作品不入选教材的现状,特别是与小学古诗文联系较密切的,任课教师可以选编一些作品印发给学生。如战国策中的寓言“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王维的山水诗《鹿柴》《竹里馆》《辛夷坞》,李白具有童真般情趣的诗《山中与幽人对酌》《月下独酌》。教师精心筛选书目、作品,可使学生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3、补充讲授与小学语文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素养,古代文学老师有必要补充讲授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联系小学必背古诗词来介绍有关作家,分析解读作品,可以尝试着把中华蒙学中的精华收入教学中来。另外,教师可联系小学课本出现较多的作家作品,讲一些整合性较强的文学专题课,如送别诗中的意象,辛弃疾、陆游诗词的爱国情怀,并适当引进前沿性争鸣成果。但“原则是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意义与实用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的需要”。

(二)注重作品教学,采用学习型课堂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不能准确解读文本,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重新定位,注重作品赏析。新课标提到“小学生应具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使古代文学教学有效地与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衔接,该课程教学可采用学习型课堂教学方式。

所谓学习型课堂教学,就是以团队学习、互动对话、共同探究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具体的操作分以下四步:

(1)通过问题预设,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问题预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不高,阅读量有限的现状,教师可将讨论的作品按小组分配下去,并提供思考的问题以及参考书目。如在作品“垓下之围”这一节中,要求思考讨论:①联系有关情节分析项羽鲜明的个性特征。②谈谈你对“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身亡”的看法。“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教师可布置学生阅读《项羽本纪》全文,同时提供《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史记》等参考书。

开课前,教师要求每小组对阅读作品做充分的准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围绕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完成作品的分析和探讨。

(2)阐述质疑,彼此激发,加强听说训练

在课堂上,各组代表要对讨论的切入点、讨论的要点进行阐述说明。其他组学生可向汇报小组质疑和发问并作评价。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只是聆听学生的发言,加以点拨或者揭示学生未能发现的问题,提高全班同学的问题参与意识。如在学生阐述完“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身亡”这一议题后,教师可出示杜牧诗歌《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诗歌《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让学生评价两位诗人对项羽身亡的不同看法并说说哪种看法更符合项羽的性格。

“本质上文学也是一种交流形式,是作家和读者心灵对话的媒介”,文学作品一旦离开了学生的接受,文学作品的实在意义就难以在课堂上存在,一个有效的、成功的文学课堂就难以生成。因此,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只有在问题互动过程中,彼此激发,才能促使问题探讨的深度和层面不断升级。

(3)分析典范作品,传递思路和方法。

文学史教材已经比较完备,观点阐述也是清晰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看明白,无须教师再来复述一遍。需要教师讲授的是对典范作品的分析。通过分析文本,传递分析思路和方法。分析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传记、小说,教师可突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对于诗词曲赋,教师可着重讲析艺术手法和独特韵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分析相关作品,学生更能接受思路和方法,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

(4)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提高写作能力

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书面作业方式实际操作,运用自学和课堂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或把点滴的感想和思考记录下来;或选取相关作品,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问题;或布置写作小论文,独抒己见。为进一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还可布置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写读书报告,让学生自评、互评,并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的过程,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学习型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病。这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转贴于

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乔依斯说:“由于没有一个模式是为了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适用于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古代文学教师不能按单一的模式来授课,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大胆探索,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三)改革评价方式,加大作品阅读考核

目前的评价主要是一张卷纸模式,评价缺乏对综合能力、知识整合方面的考核。因此,对小教专业学生学习的评价在内容上要加大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的考核,鼓励创新与个性的见解,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在方法上可试行期末和平时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改革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

一张卷纸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应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科研活动等。在综合能力中,口语表达尤其重要。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考虑小教专业的特点,在书面考试、考察之外可增设一定次数的口头测试内容。包括学生参与置疑、辩论、诵读古诗文、读书报告会、课程小论文汇报等教学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能力。

篇7

1983年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到偏僻山区的一所村小任教。学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教学设施极为简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整个学校只有我一个教师,初登讲坛就是全科教师,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我并没有因此消沉,并没有甘于平庸,而是以校为家,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

每天,我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做好迎接学生来校上课的一切准备;傍晚,我披着晚霞家访,回校后挑灯备课到深夜。工作一年,我的工资几乎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杂费要辍学,我用自己的工资帮忙交;学生阅读视野狭窄,手里只有一本教科书,我用自己的工资买课外书;冬天寒风呼啸,我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塑料布挡住门窗,用学生自带的木炭,烧起“火塘”,温暖大家。

教学上没有人指导,没有人商量,全凭自己一个人瞎琢磨。当时,斯霞老师的《我的教学生涯》是我唯一的专业引领。从某种意义上讲,斯霞老师是我语文专业成长路上未曾谋面的启蒙老师。我清楚地记得,在给母亲的第一封信上我这样写道:“面对山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面对山区农民纯朴真切的期待,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我寂寞时会读读斯霞老师的《我的教学生涯》,将来我一定要成为一名特级教师。”由此,我开始了职业生涯的长途跋涉,在语文的路上,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师的良好素质。为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驱动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广阔的天地里做加速运动。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站在操场边吟咏;晚上,跟着收录机诵读。我还在寝室的墙上钉了一块黑板,每天用正楷抄写一首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朗读使我重温了古典诗文名篇,练字使我写出了一手工整清秀的粉笔字。为了教学语言的生动传情,我向电影电视中的相声、评书演员学习,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力求做到“机智中透着轻松,沉稳中包藏哲理,亲切不失端庄,严肃不乏温情”。通过艰苦的磨砺,我的教学基本功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80年代中期,语文教研活动热闹起来,老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优质课。我先后参加了各级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优质课比赛,都获得了一等奖。这是我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的第一步。著名特级教师傅开国老师是我的导师,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有人格上的。由此,我至今仍旧坚信,名师引路和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除了大量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从中获取最新教改动态外,还赴全国各地听取名师的讲课和专题报告,从中汲取了许多教学经验。为了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我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经过数年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实验,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教学观念:时间,让学生占有;内容,让学生选择;伙伴,让学生邀约;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决;方式,让学生确定;情感,让学生体验;规律,让学生发现;学法,让学生归纳;效果,让学生评价;错误,让学生纠正;作业,让学生设计。我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讲授的语文课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于无形中浇灌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

2000年4月,在傅开国老师的指导下,我在重庆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中献课《我的战友》,语言叙述,引人入胜;随机点拨,恰到好处。课堂上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都受到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课的结尾: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巍峨的高山、苍翠的松柏、凝重的碑文时,伴着悲壮的音乐,我深情地讲述:“391高地夺下后不久,在那松柏苍翠、巨石林立的391高地上,在那巍峨高耸的坚硬的石壁上,出现了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这是战友们怀着最崇高的感情,用生前打坑道使用的铁钎大锤精心刻写的碑文,它将千年万代永不磨灭,它将永远屹立在天地间,闪耀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光辉。让我们怀着对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碑文。”学生读完,音乐戛然而止,寂静的大礼堂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每个人的眼中都含着热泪。观摩课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训练意识,受到来自重庆市30多个区(县)的3000多名语文教师、教研员的高度赞扬,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极大成功。有关专家作出了“功底扎实、纵横捭阖、沉稳厚重,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的评价。一位师范毕业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坚定我从事教学工作,是听了您的一节观摩课。”

逐渐地,我成长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开始把“成就他人,领跑教师专业成长”作为自己的天职和使命。

1999年,针对社会和媒体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抨击,针对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我带领重庆市电报路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实施了重庆市立项课题“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遵循大语文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为宗旨,在时间上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在空间上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宽更多的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努力造就一批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学中打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教育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结合,确立了“一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多翼(以课外阅读为重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的模式,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推动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促进了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重庆市教科院主持并聘请市内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在结题评审中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意义重大,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课题研究中具有先进性。2004年,此项成果获“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重庆市政府表彰的第三届教学成果三等奖。这是我语文教学道路上从教学走向教研的转折期。

2003年,我光荣地成为了重庆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同时调到重庆市万州教科所做小学语文教研员,后来又调到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工作。我是在磨课中成长的,是教学研究最大的受益人,于是,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我选择了做导师傅开国那样的语文教研员。从此,不再给小学生上课,转而给教师上课。

我知道,教研员看到的不能仅仅只是眼前的教师,还应当看到他们身后无数的学生。因此,我时时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责任感。

组织教研活动是教研员的工作常态。我尊重并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给教师以人文的关怀,让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十年来,渝中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助、研讨、碰撞、共享的教研氛围。我区的语文教师都说,非常愿意听我的讲座,参加我组织的活动,轻松愉快,还能学到东西。教研员的艺术不正是在于拨动广大教师的心灵琴弦,弹奏出研究教学、研究儿童、研究自身专业成长的最美妙的旋律吗?

为了加强教、学、考的研究,每学期每个年级我都要组织两次教研活动,开学初的教材培训和期末的复习建议,这也是广大教师的最爱。教材培训帮助教师再次学习课标新理念,明确总体目标、年段目标、学期目标,介绍教材编排体系,理清教材内在联系,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策略。复习建议帮助教师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复习范围,聚焦复习重点,研究复习策略。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所以我重视引导基层学校开展跨校的问题研究。学校自发组织的教研活动往往会出现“低层次探索”“同水复”“力不从心”“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现象。导致人力浪费、资源闲置、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作,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孤军作战”。为了更好地利用区域资源,突破本校经验的束缚与限制,吸收外校的优秀校本经验,我鼓励大家走出校门,与同类学校进行校际联动,开展跨校教学实践交流,旨在利用差异性资源,联合攻关。

2009年,我承担起了重庆市小学语文学科培训者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参加培训的大多数是教研员,我深感取得满意效果的难度,不论是管理,还是教学。我凭多年组织培训的经验,一边收集学员的需求,一边精心策划课程。整个培训靠精彩的内容吸引人、人文的方式感动人、学术的氛围激励人,强化了“学”,淡化了“管”,气氛很和谐,效果非常好。学员们纷纷评价“这是我参加的培训中最好的一次”。这话是发自内心的,从教研员的口中说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篇8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秉承语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1]的宗旨下,在“向新生一代传播主流文化、权威知识和主导价值观念的基本职责”[2]下,选取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三下第14课)、《少年王冕》(五上第24课)两篇“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缺点和困难”这类母爱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母爱的解读

生活中,孩子无法选择他们的父母、容貌、出身等一些客观因素,他们也许会因此面对别人的嘲笑与讥讽。这个时候,母亲如果能以她们的睿智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固的长城,引导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困难和缺点,就能让他们活出真正的自我,活出别样的精彩。《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难看: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可是小骆驼妈妈却运用智慧的解读,让小骆驼明白:又大又厚的脚掌,不容易陷进沙子里;两层睫毛可以阻挡沙子飞入眼睛;两个肉疙瘩可以贮存养料。这些优点让小骆驼一下子由自卑变得自信了。这是一个多么充满智慧的母亲,这是一份多么难得的母爱啊!《少年王冕》中王冕的母亲因为家里困难,无力让王冕去读书,无奈地让王冕去隔壁家放牛,并叮嘱他:“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的母亲教会他在困境下,学会选择,学会做人。这是一位朴素而又坚强的母亲,以自己简单的话语告诉孩子人生的道理。英国著名乐队“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曾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这些母亲教会了自己的孩子一种生存智慧,当无力改变周围的一切,那就学会改变自己的态度,锲而不舍地努力拼搏,直至最后获得成功。苏教版小学语文的这两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类母爱,让学生在含英咀华的同时,获得了两次令人难忘的独特体验,内心充满了鼓舞,思想得到了洗礼、升华。

二、母爱的反思

郭初阳、蔡朝阳等一线17位教师编写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中指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因为教材编写者时常“站在成人经验世界的立场,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现实世界,叙述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与建构少年儿童的经验世界,重在体现作家的主体意识,体现成年人的人生感悟与生命经验,并以此来引导、影响乃至规范小读者”。[3]这就导致部分母爱的课文过分完美,脱离学生的生活,成人化倾向较浓。《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少年王冕》两篇课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一线教师认为“总体来说,感觉好的课文还是偏少了一点,儿童喜欢的课文少了一点”。[4]学生认为“要以欣赏的角度来面对教材里的课文总是感觉有点难。如果要她给语文教材提点意见的话,她希望能多一点当代儿童文学的作品”。[5]“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6]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爱读我们课本里的这类母爱?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这类母爱的“感动”中学会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选文时,应多选一些与时俱进、贴进学生生活、文质兼美的这类“母爱”文章,多注意给学生一些平凡的感动。

文学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少年王冕》两篇“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缺点和困难”这类母爱的文章,母爱的价值显得过高,太完美。《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骆驼妈妈亲自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了一趟,让小骆驼感受到被小红马嘲笑的缺点其实是多么得有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母亲能这么充满智慧地带自己的孩子亲身实践,证实孩子自身存在的价值呢?更多时候,母亲只是不停地安慰自己孩子那受伤的心灵,直到他们能够振作起来,这才是大多数母亲能做到的。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择表达母爱的文章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周围发生的事。比如说可以选择经典母爱的文章《总有一粒种子适合这片土地》。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孩经历了人生的一次次失败:在本村小学教书被学生轰下讲台,裁剪衣服因为手脚太慢被老板辞退,先后当过纺织工、市场管理员、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每次失败后,母亲总是不停地安慰她,对她充满信心。三十岁以后,她终于获得成功,成为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她凑到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连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似一块等待撒播种子的土地,只要坚持,总会有一粒适合自己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果。面对失败,我们要敢于对自己重复一万遍:“不要轻言放弃,要坚信总有一粒种子适合这片土地,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这种类型的文章更具有文学上的美感,学生更爱欣赏,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通过这类关于母爱文章告诉学生:母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才算伟大,平平常常也会让我们感动不已。

我们的教材编者似乎更偏爱名人,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透明的红萝卜》就被语文出版社收入教材中。那我们的编者是否能更人性化点,平凡化点?多选一些来自学生身边的平凡的母爱,带给学生更多平凡的感动,教会学生读懂母亲的恩情,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做一个爱母亲、爱家、爱国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2]史静寰.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1):34.

篇9

我们好像已经充分认识到课堂应该什么样――理论、经验、规律和规章制度,都规定了课堂就应当是那个样子,不是那个样子就是不对的。可是问题在于,课堂是不是那个样子呢?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每一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朝着这个目标去设计课堂的?设计好的课堂落实的怎么样?

当一串问题问出来以后,一串答案或许已经出来了。但是答案怎么会这么容易得到?想一想就能得到的答案,是不是真正的答案呢?

我认为,今后面向课堂的教研工作,应当特别关注一个视角:让教学研究深入到“课堂田野”中去。也就是说,让课堂成为研究者、成为校长、成为教师的田野。对于农民来说,好的收成,一定来源于田野里的耕作;对于教师来说,好的教学质量,也一定来源于田野里的研究和实践。

参与课堂观察,进入到课堂中去研究,至少有这样几点好处:第一,它实际上是分析课堂现状的最好办法;第二,由于观察者长期置身课堂里,他就会对课堂里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课堂问题的把握不是来源于转述,而是第一手的资料;第三,当研究者、管理者经常融入课堂里,可以拉近研究者和管理者与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第四,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的时候贴近现实,有根有据,避免“想当然”和“武断”。

深入课堂田野中的观察和我们以往的听课有所区别,对课堂的参与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教育研究技术。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要做到五点:由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到与教师一起来讨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由价值判断到效益研究,避免教师反感或感受过大压力;由教听对立到教听合作,管理者和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课堂田野”里的伙伴关系;由个体观察到合作观察,加强教研组建设、研究团队建设,把这种好的方法真正推广下去;最后,要使课堂观察成为学校里最日常,最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其频次、范围、深度、参与面要保持一定的数量。

案例:

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是区优秀教研组。几年来,团队经常进行主题式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活动,共享教学研究成果,陆续在市、区、校开展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细节研究”等多项专题教学研究活动,这些活动为组内的教师提供了钻研教材、学习理论、课堂实践、互相切磋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以下是团队进行课堂观察的一次活动片段记录:

主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细节研讨

一、首次研讨手记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特级教师高万同将其概括为七个字,即多、碎、浅、乱、急、干、飘。所有的这些现象背后,究其原因,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提问的效度问题,教师的提问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智慧生长。因此,本学期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努力做到提问“适时”“适度”“适量”。

11月22日,柏帧教师将执教一节校内研究课――苏教版第七册《石头书》。我们将对这节课进行课堂观察,探究适合学生的小学语文课堂优质问题特征。

观察小组分工:

A组:教师提问研究组,主要研究问题数量对课堂提问效度可能存在的影响。

B组:学生应答研究组,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课后学情问卷调查。

C组:结合A、B两组研究阶段结论,通过课堂观察和录像分析研究问题的表达(语言、指向性、逻辑顺序),问题的内容(目的、关注点、开放性、受众面、认知难度)对课堂提问效度的影响。

二、第一次课堂教学

拍摄录像,观察课堂,教学实录在校园网内共享(视频实录略)

三、第一次课堂观察的分析(节选)

A组分析报告:

本节课教师共提问约66个,其中教师备课过程中预设的问题25个,生成的问题41个。66个问题中简单、重复、多余的问题大约30个左右,占总问题的45%。

本节课给听课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前面耗时过多,重点教学内容集中在最后的10分钟,这个时间段也成了提问的高频次时间段,10分钟之内提问22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情况,主要就是前面的教学中教师无效的提问过多过碎,占用了大量的有效时间。

B组分析报告:

本节课中,每个问题都有学生参与,其中有22个问题学生参与度高,达20%以上,学生应答的内容也是准确的。

从整节课中学生的应答情况看,大多数的问题学生都积极参与。

从学生课后做的问卷调查上看,学生觉得本节课的问题不难,比较喜欢需要经过思考、概括回答的问题。但课上学生参与的面并不够广,回答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批人身上。

在课堂观察及学生问卷的基础上,本小组研究了课堂记录。从中可以看到,本节课前面的基础部分耗时很多,后面的教学重点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在教师引导下串联一个个问题,学生无需仔细思考,只要在文中找相应内容或依据教师提示就能应答。所以虽然学生参与人数多,应答准确,但问题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

四、第二次课堂教学

现场观课(教学实录略)

五、第二次课堂教学的议课记录(节选)

程宁(教研组长):

第一次教学,A组的数据提示我们,一问到底的课堂,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要避免这种误区,需注意处理好“量”与“质”的问题,要问得精简,问得有效。

马鸿:教师应从提问的内容和表达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教师提问的效能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

柏帧(授课教师):

语文教学课堂优质问题一定要具备这样的特征:表述简洁、准确,语句要简单明了,措辞要精当准确,内容要能让学生明白,指向明确。

闵香玉(教学校长):

课堂优质问题还必须是有一定认知难度的。没有思维强度的问题,就不是优质的问题。

朱鲲(观课教师):

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提问的序列性、内在逻辑性及问题的思考价值的。今天柏教师的提问就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规律,可见这也是优质问题的特征。

柏帧(授课教师):

篇10

尽管课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可喜的收获,但是也出现了许多课堂教学的问题和怪现象,总的来说有以下问题:

(一)语文课淡化了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可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过于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有的老师上成了物理课等。他们没有正确地把握好语文课的性质和内涵,偏离了语文课的方向,导致语文课走入一个误区。他们不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不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脱节;基本功的训练单调乏味,练习题陈旧。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但是有些老师不根据课文的需要随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每节课都用多媒体,结果讲课老师手忙脚乱,听课的学生只注意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削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教学效果华而不实。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制作课件上,没有深入地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只是一心想如何用好课件,偏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

二、当代学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做有心人,实施有效的教学准备

1.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2.钻研教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吃透了教材就是吃透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教师在深入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这样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教和学的完善。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适当地调整教学的环节,达到优化教学。要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设计,力求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使他们在情感和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了解每一位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语文口味等,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堂上练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好的课堂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教师读优秀的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反复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篇11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试着从课堂教学的组成要件方面入手,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教师:学习?摇思考

小语教学二十年,我们对小学语文的认识从浑沌走向清晰,从表象深入内核,经历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终于有了“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清丽景象。广大教师在这场宏大的课改浪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有了他们的艰苦跋涉、勇于探索,小语教学才焕发出勃勃生机,构建有效的小语教学课堂才有了可能。教师的成长催生着小语课堂的成熟与理智。教师成长的难点又在于观念的转变以及加强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能力。做一个会学习、善思考的教师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的需要,更是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一、时代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各种思潮碰撞激烈,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变革置身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从事教育的广大教师就应自觉加强学习与思考,在纷纷扰扰的表象中去探寻教育教学的本原,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身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积极构建有效的小语课堂教学。

二、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学习、思考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新课程理念才会由眼入脑,由脑入心,扎根教师的心底;新课程理念才会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才会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本体观”向“学生主体观”转变,教师才会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太阳”,积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才会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教材的解读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挖掘、思考;才会有小语教学从追求形式到本质的回归。

三、教师的自身成长需要学习、思考

特级教师、名教师都是从广大普通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不同的成长历程,但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无一不是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习、思考能缩短一个人成长的周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23岁就获得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就是例证。我们广大教师要想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做出一番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成为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会读人、读书、思考,成为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扎实的教学技艺、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才会有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才会多一些教育的闲适,少一些忙碌;多一些思索,少一些莽撞;多一些享受,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爱心、责任,少一些冷漠、放任。

只有教师真正拥有了学习、思考,我们有效的小语课堂才会变为可能。

学生:儿童?摇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儿童文化现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着力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的提高、情感的熏陶上,既要注意学生的当下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生命影响生命,一心想着儿童,构建儿童语文课堂:①与儿童的天性合作,满足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②让儿童有效地自主学习;③让课堂成为与儿童分享自由与成长的快乐时空。教师要“据学定教,顺学而导”,要读懂学生的心情和想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关注每个学生,察言观色,与学生心心相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犯错的地方”,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把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促进学生课堂动态生成,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课堂的精彩在学生,我们要把课堂的亮点留给学生,帮助他们生发和习得,从而不断成长。

只有正确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小语课堂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教材:文本?摇解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材料。教材讲的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讲的。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对教材的使用,有三个层次:①尊重教材。教师细细地研读文本,潜心会文把握教材重难点,领悟作者情感、

编者意图,必要时还应对比读读作者的原文,这样,才会准确把握教材,驾轻就熟,深入浅出;②活用教材。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甚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确定教学重难点;③创编教材。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文化适当补充进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要想课堂教学简约有效,教师充分尊重文本,研读文本,解读作者写作思路及编者意图十分重要,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无不是充分钻研教材,独特地解读文本,挖掘内涵,精心预设,花大功夫备课的。

教法:有效?摇舒服

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都要切实有效,让师生都感到舒服。纵观名师的课堂,以下作法值得借鉴:

1.简约明确的教学形态,简简单单教语文。读学生该读的,写学生该写的,练学生该练的,想学生该想的。课堂教学不是太满,有留白,虚实结合,给学生留有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

2.求真务实的教学常态,扎扎实实抓训练。要一改课程改革初期的浮躁之心、浮夸之风、浮华之像;摒弃了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的现象,着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强化训练。

3.轻松活泼的教学生态,民主和谐有交流。教师宽容有度,耐心等待;学生无拘无束,敢哭敢笑,敢说敢争。教师对课堂节奏调控有力,因势利导,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动静结合,快慢有制。把“对话”作为了一种理念,搭建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平台,与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具有了交互性,互动性,学生的言语、心灵、情感在交流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