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30 15:10: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

篇1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全镇人口6.18万,在校学生1055人,学生来自于本镇及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春节过后,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两个星期之后,我校的初二学生开始接二连三出现离家出走现象,学校对此非常重视,组织教师针对这个现象开展调研,探求原因,以便寻求一些对策,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出走学生特征初步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多是家中的二胎男生。

二胎男生怎么了?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想法有什么特别?为什么进入初二第二个学期,他们在学校里不想待下去了,会选择离家出走这一极端的行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二胎男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从学生分布、自身特征、家庭环境等方面展开调查,从中清理出问题学生中二胎男生的一些共性,寻找二胎男生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以便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和指导各有关方面,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达到防患于未然。

一、现状调查

为弄清问题的实质,我们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查:全镇初中适龄孩子调查、本校二胎男生及有问题的二胎男生调查、在校问题二胎男生表现调查、问题二胎男生家庭状况调查。

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调查一:沥海镇初中适龄孩子调查

材料来源:沥海镇计划生育办公室

接待员:王建炎

调查日期:2012年5月8日

调查二:沥海镇中学各年级二胎男生及有问题的二胎男生调查

材料来源:沥海镇中学教务处、政教处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说明:

(1)问题二胎男生的界定:指问题较多、一个月违纪现象超过4次的二胎男生,成绩较差,期末考成绩位于年级后20%。

(2)占总人数比例=二胎男生人数/年级总人数。

(3)占二胎男生人数比例=问题二胎男生人数/二胎男生数。

调查三:问题二胎男生在校表现调查

材料来源:由各班主任提供,学校政教处汇总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调查四:问题二胎男生家庭状况调查

材料来源:由学校政教处组织对本校问题学生进行家庭状况调查,发放调查表。(调查表见附件材料。)

调查日期:2012年5月23日

对回收到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班主任的提名属于问题二胎男生的调查表进行汇总,共收到有效调查表36份,经整理结果如下:

家庭结构:四口之家的21户、五口之家1户(大女儿已出嫁)、六口之家的14户(与祖辈同住)。第一胎为女儿的33户,其中11户没有符合政策,年龄间隔短。3户第一胎为男孩。

家长受教育程度:父亲初中学历的28户、高中学历的8户;母亲初中学历的32户、高中学历的4户。

平时主要监护人:双亲监护的12户、母亲一人监护的18户、由祖辈监护的6户。

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很满意的没有、还过得去的10户、不满意的26户。

监护人的主要工作:主要是负责日常生活护理,督促孩子的学习。

亲子沟通情况:良好的1户、一般的10户、沟通困难,基本没有沟通的25户。

孩子作业时间:大多数在1.5小时左右。

孩子睡觉时间:大多数在晚上8点到9点。

孩子在家的主要活动:20人主要是在家看电视或碟;8人上网玩游戏或聊天;5人打篮球;3人外出串门。

做家务情况:调查显示孩子基本不做家务,也不让他们做家务。

生活自理能力:初三学生生活基本能自理,初一、初二生活自理能力不好,洗澡等都需要大人帮助,衣服都不是自己换洗的,需监护人督促。

孩子交友情况:13人基本没有在家谈起要好的朋友,也不出门到朋友家里或让朋友来家里;10人有要好的朋友;13人朋友交往密切。

每周零花钱(包括平时在校的就餐费用):17人70~100元;13人110~120元;6人130~150元。

上网及进网吧情况:20人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不去了;5人偶尔去一下;11人星期天一定要去一下。

二胎生育原因:均为一个孩子太冷清,希望能热闹一些,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所帮助。

一胎的现状:22人在读高一级学校,其中16人读大学或大专,6人读职高;10人在单位工作;4人在家待业。

二、农村初中二胎男生问题化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获得的材料分析,在农村初中阶段出现一些二胎男生的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发展性问题,其之所以来得唐突,表现得猛烈,既与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有关,又受孩子自身发展规律所影响,而外部环境因素又可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三、对二胎男生“问题现象”的认识与建议

篇2

思想政治复习课作为政治课堂教学基本课型之一,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打造乐学课堂、善学课堂、高效课堂,本人经过多年尝试探究,对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高中政治课同仁共鉴。

一、以课本为本法

学生开始高三政治总复习对,手中往往已有很多复习资料,这些资料上一般都有复习提纲,提纲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综合概括、系统归纳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往往将这些复习资料视为高考的灵丹妙药,把课本丢弃到一边儿。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同学们必须认识到提纲仅是复习的工具,课本才是复习的依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呈现出题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是题目设计始终不离课本。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熟悉各部分知识,并从更高层次上加深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强化读书引导,夯实知识基础

读好教材是一个高中生学好政治的基本功,这在复习课中尤为重要。我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特色选择的前提下,对学生读教材的方法做如下要求,以期提高学生读教材的兴趣和实效性。

(1)熟记目录,理清板块。复习课学习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整体把握教材知识,反复浏览进而熟记目录,使学生对教材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学生可以通过比对目录,将教材知识划分为若干板块(如《生活与哲学》可分为四块),从而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2)做好联结,深化教材。第一,前联后挂读教材。学生读教材时,不能像初学时那样就一个部分去读一个部分,应有意识地、能动地前联后挂知识点,找出共通点,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教材。第二,结合实际读教材。联系实际读教材不仅会使学习有兴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联系的实际应尽可能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第三,联系考纲读教材。考纲对各知识点有明确的考查层次要求,要求不同读教材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四,联系考题读教材。坚持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随时联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平时比较规范的训练题,做到能熟知近些年各知识点的考试命题情况,并大致预测未来考查方向和考查方式。

三、紧跟时代,关注热点,让课本知识生活化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使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去解答、探析所遇到的难题,把课本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扎根于课本外,还必须要求他们把课本知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用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理论融入生活是思想政治课复习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高考政治考查的重要原则。政治学科高考命题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为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时事与思想政治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高考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取得好成绩。

篇3

通过几年的努力,同学们参加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水平测试、模拟考试,一些同学感觉到自己的成绩似乎到了“极点”了,再也难以提高了,于是他们在思想上放松了,学习上反而不如高中前两年抓得紧。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遗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在高考场上取得好成绩,只有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阅读教材、完成习题,在分析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拓展知识,并把基础知识牢记在心。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急于提高考试成绩,错误理解了主干知识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地位,过分强调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忽视全面阅读教材,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变成了彼此分离的条款,在知识上出现了漏洞和缺陷。比如,关于股票价格的知识,教材是作为阅读材料用楷体字介绍的,常常不易引起师生的关注,但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这类计算题(如2006年四川文综卷第24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5题、2004年广东广西文综卷第9题),一些考生常常被这类有点“偏”的试题弄得束手无策。重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全面阅读教材,高考命题者常常会考虑知识的覆盖面,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外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所以我们不得不全面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

二、缺乏自信心

高考场上的失败者,多是一些怨天尤人的悲观者。也许,大多高三学生的情感是脆弱的,我们可能因为一场模拟考试的成功而豪情万丈,也可以因为一道难题而丧失信心,因为太多的考试与排名、太多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患得患失,难以自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次两次的经历来衡量自我,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怀疑自我。人生有太多的奇迹在等着我们,不到最后绝不轻言失败,不到最后绝不轻言放弃。无论还有多少缺陷和问题,只要坚信自我挑战困难的能力,缺陷总会一一被弥补,问题总会一一被解决,成绩总会一天天提高。

其实心态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减小心理性错误的比例,得分将大大提高。据湖南省考试院统计,2004年高考中,未在试题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的试卷共有3963张;因书写不当或用笔不当,导致答案扫描后模糊难辨,从而影响阅卷和失分的试卷,共有569张;答题出界的试卷共有238张,共有1880名考生未填座位号,235名考生错填座位号,17名考生将准考证号填在了座位号栏内,并因涉嫌作弊,该科成绩被计零分。此外,共有1495名考生发生涂卡错误。类似失误,在各地历年的高考答题中都存在,可见这些考生是多么的紧张。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一般不会出现类似失误。

三、知识理解不到位

一道设计比较好的选择题,其错误题干常常有一定的干扰性,这些具有干扰性的错误题干,常常符合题干的某些要求,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时就是正确的观点),考生稍不细心,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加上一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某些概念或观点没有理解透彻,而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又常常成为高考文综试题关注的热点,那些不求深入理解、浅尝则止的考生,在考场上就只好凭个人感觉、凭主观臆想解题,结果常常误入陷阱。

要避免误入陷阱,有必要结合平时考试或作业,建立个人的错题集,对一些易错知识点进行剖析,注意对相关、相近、易混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解题时,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对试题进行分析,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包括文字和图画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深入分析“题眼”(关键词语),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的规定,顺利排除试题设置的干扰,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排除,选出完全符合题干规定性的正确题肢。

四、粗心缺乏技巧

篇4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高考和中考数学试卷中都出现了一类新题型――阅读理解型试题,这一变化也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也在悄悄地影响着小学数学的教学。阅读理解题的信息通常以文字、图表、符号等形式提供,具有情景新、知识活、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它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这些信息的阅读理解、提取转化并运用于相关"情境"。其在考查学生的数学阅读与理解能力、数学迁移能力、类比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下面我们就与此相关的小学数学中的阅读理解题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题的分类

(一)猜想型:

此类题解题思路主要是"阅读――理解――归纳――猜测――验证"。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首先引导学生研究题中所给的已知形式(式子、图形),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假设;然后从简单情形入手,仔细归纳、大胆猜想出结论;最后并证明猜想。

例1 我们学过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你还记得规律的发现过程吗?(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也就是个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数就能被2整除。)下面请你来猜想和发现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

在下面各数中,先用" "画出末尾两位数能被4整除的数,再算一算这些数能不能被4整除。其它的数能不能被4整除呢?

28 108 414 660 837 1136 3212

从上面可以发现,一个数( ),这个数就能被4整除。举例验证是( )。

评析:精心选择与课本上相关的知识点或思想方法(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回顾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类比迁移,从而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如例1,利用学生所学的"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特别是总结了发现该特征的一般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地去探索和发现"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的特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二)探究型:

探索型数学阅读理解题的主要解题思路是"阅读――理解――尝试――探究",这一思路主要源于此类型题的"开放性"这一突出特点。

例2 在小学阶段,我们认识了许多新的数,比如质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等。下面的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写出你的猜想。

8=3+5 10=3+7 12=5+7

14=3+11 16=3+13=5+11 18=5+13=7+11

20=3+17=7+13 22=3+19=5+17 24=5+19=7+17=11+13

26=( )+( )=( )+( ) ……

你的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可以( )。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这种探索和钻研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同学们学习。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了这个规律,这个设想被简称为"1+1",也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请你仿照例子填空:30=( )+( ),40=( )+( )。

评析:这一类型题与传统题型不同:传统题给出已知条件,要求解出预定结果或证明既定结论;探究型阅读理解题可能是条件不够,结论也不一定唯一固定,具有开放性,解题过程具有探究性,此类型题解题重点必须在阅读理解所给题目基础上,通过尝试符合条件的特例或反例,进行观察、试验、证明、归纳、猜想,然后讨论、论证结论或补充条件。此类型题处理解决的关键是把握问题的实质和与已学知识的联系,通过阅读理解,给学生提供猜想、尝试、探索、发现规律或模型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三)应用型:

该类型题解题思路主要是"阅读――理解――建模――应用"。处理应用型阅读理解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即正确阅读题意,剖析题意,正确获取信息,将所获取的信息翻译成数学语言或数学表达形式,将数学语言或数学表示达形式构建成为数学模型,再解决纯数学问题,求解出数学问题的解,将数学的解还原到原来的应用题中,结合实际解决应用问题。这类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处理问题、获取信息,即要把情景语言叙述或图表中反映的因素进行剖析,挖掘出相关信息。

( 四)、新性质型:

新性质型题解题思路主要是"阅读――理解――联系――迁移",阅读题目提供的新定义、新性质,解决新问题。即通过引入一些小学数学中未曾学过的新概念、新定义、新性质等,把学生尚未学过的知识,作为已知信息提供给学生,即时学习,将接受的新信息进行有效加工,提炼,与原有数学知识沟通并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进而产生迁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里的数学阅读指的是通过阅读、分析数学材料,领会、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与思想,经历数学产生、发展、演绎、形成过程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 经验,完成对信息的梳理、筛选、转化以及运用。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以及数学教材编写一般偏重于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等特点,使得数学阅读材料相对于文科性质的阅读材料而言,更显艰深、枯燥。而且数学阅读是一种思考性阅读,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推理等数学思维活动。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数学阅读有别于一般文科性质的阅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阅读策略、阅读方法与技巧等的熏陶与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通过特例、实物或直观模型等感性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使学生对要"发现"的数学概念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从这些表象中梳理、归纳出概念蕴含的数学实质,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并引导学生尝试用"自我语言"描述它、概括它,最后再对照教材对概念的精确定义,比较异同,通过逐字逐句的"精确分析"加深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符号的理解。这样的"解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篇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品德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利色彩浓厚,很多学校为了提高中考或高考的成绩,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经常采用静态教学模式,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知识的理解、记忆及题型的归纳和总结,悖离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难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导致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和价值也只有在动态教学中才能实现。通过动态教学,可以更好地捕捉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所学习的内容,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我们必须扬弃传统思想品德课的静态教学模式,代之以动态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始终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全方位开展动态研究,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又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学生品德因个性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我校成立了德育信息研究部,主要负责通过网络、电视、各种平面媒体、专题会议,学校各部门全方位收集整理校内、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德育信息,深入挖掘典型案例中的德育因素,动态地研究德育的社会要求和学生成长中的德育需求,及时地追踪各种先进的德育理念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德育方法,为学校政工主管部门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提供信息支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思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研究部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大胆探索、实施各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实施以“动”为主、三维目标层次推进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制定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案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目标结构体系,而每一层次中均包括知、情、意、行的分目标及其结合途径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正确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重视“结点化”的动态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应是实践―课堂教学―再实践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结点”。在课堂教学前,不仅需要教师备课,还要求学生动起来,围绕某个或某类主题广泛搜集实践资料或归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上课时可依据教材并结合这些实践材料或问题引导学生剖析现实,体验和感悟所学知识。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践行道德,透过各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必要时,教师可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澄清、升华。

通过思想品德课这个“结点”,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双向延伸,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得更好,做得更积极,悟得更深更透,大大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四、自主探究、多元互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旋律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严重毒害着青少年,教师不可能杜绝所有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德育教学中,应坚持生本意识,重视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列举实例、回忆经验、资料演示、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并获取独立的分析、鉴别、体验、评价各种信息的技能技巧,最终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自主生成。

五、实行教学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动态结合的教学策略。

教材不会经常发生变化,学生的成长需求却因人因时而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行为记录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事件剖析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并根据其所揭示的实质不同分别归类,

教学时,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辩论、讨论、征文、现场体悟、实例分析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量,避免了学生因信息的局限性造成对事物的认识以偏概全而走向极端。学生原有的品德结构、品德误区、思维方式、真情实感等在互动中得到自然的抒发和暴露,并与教材及其他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发生共鸣和碰撞。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对这种共鸣和碰撞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对其进行分辨、总结、积累、升华,鼓励学生践行自己总结出的结论,解除成长中的困扰,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六、建立以“动”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养成教育。

篇6

一、把兴趣引进堂――让他自己活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学语文,才能学好语文。实践证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面面俱到,题山文海,生怕半点遗漏,把本应是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变成了极端机械性的劳动,使得学习活动带上了赌博性和强制性,导致了学生厌学、怕学、少学或不学。有的教师想努力尝试某种新的教法,但往往不能持久,随个人的兴趣而定,随意性较大,又缺乏研究,对教材深度挖掘不足,其结果教法仍走不出单调枯燥的套套,仍烙有呆板的印记,最终还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科内容本身的特点去激发学生兴趣以外,主要的还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被动思想,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适当地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如:设计精巧的导语,吸引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以满腔的激情,感染学生等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乐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要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系,并以饱满的热情,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使学生学好语文的目的。先生说得好“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二、把“演员”请上台――让他自己参与进来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虽有一定的力度,但不少教师仍停留在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轨道上,灌输教材中的思想,偏重于死记硬背,很少顾及学生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启发学生去怀疑或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思想,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或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看客和听众,而无法也无机会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了不良课堂教学气氛。

我们的课堂不是教师一灌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 ,不是只传授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总的一句话,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听众的课堂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这种课堂并非仅仅是三尺讲台,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只是台边导演,学生才是台上演员,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实际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求知欲,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应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达到自得、自动、自学的目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表现自己,并体现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还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先生也曾说过,“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三、把方法揉进题――让他自己感悟出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把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迁移后上升为能力,那就必须对学生有个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些有针对性、阶梯性的简明扼要的问题,使学生能拾级而上,并能有所感悟,从而总结一些解题、答题的经验。但据了解,有不少教师由于对学生层次认识不清,或应付而已或简而繁之,机械地布置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有针对重难点,进行精心设计练习,更谈不上以题带知识点,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能力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布置一些空洞的讨论题目,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挤去了学生的大量的读书时间及语言训练的时间。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理论知识。”例如,如何做语段阅读题?我们认为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读初知,这一步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通读的习惯,提高理解、记忆的程度。第二,深入剖析,这一步要进行1、对应性阅读。即细读文后试题,审准题意,找准与解题有关的对应性段落。2、提炼性阅读。即根据试题要求从原文相关的段句中提炼有效的信息,作为解题的材料和依据。3、组合性阅读。即根据题干要求将有效信息组合成严密的答案,或取关键性词语,或摘重要语句,或调整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还要做到①结合语境,获取信息,②综合“零散”信息,③读出隐含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组合。第三,统观评价,“统观评价”,即对全文内容、中心意思以及主要写作方法的整体领悟,此时,也才有了评价文章,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前提条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统观的几个要点;概括要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评价的涵义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判断作者的意图,倾向和可能存在地偏见等,对阅读内容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在真正读懂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三步,不仅训练学生从易到难拾级而上的能力,而且达到了以题带知识点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感悟力。

篇7

1. 与教学相关的一些错位现象

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错位,学生被动接受,很难体现因材施教。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如同人的身体长大一样是机体自组织的过程,是任何人替换不了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所替换不了的,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填鸭”,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疲惫不堪,而学生这一大批宝贵的人力资源却被白白地闲置和浪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1)教法错位。具体地表现在教学中对教法的选择上极端的不平衡。“问题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以探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法大热,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法“讲解”“演示”“练习”等大冷。难道新兴的就是先进的,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讲授法”就是落后的,就要舍弃?显然并非如此,例如,在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对数”等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的数学知识时,学生一两节课的探究有价值吗?若因一两节时间不够再去花大量时间去探究又有意义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时间大量地花费在探究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上,有意义吗?笔者认为,教法应该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等学情来选择,而不是以“创新”和“传统”来作为优劣的评判标准。教法的本位应该是以生为本,我们要选择能让学生高效接受和持续发展的教法。

(2)教学技术错位。具体地表现在如今的中学数学课堂热衷于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过分迷信教学技术的作用。例如在对教学技术多媒体的应用方面,中学数学课堂显得过多、过度,甚至泛滥的地步,给人的感觉若没有多媒体课件一节数学课就会上不好,上不了,结果导致很多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把备课的精力和重心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忽略了备课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钻研、分析和整合。姑且勿论多媒体在中学数学课堂有多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行为明显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一节数学课的生命力是体现在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上,而不是课件的精美上。故笔者的观点是,教学技术的本位是工具,是为教学内容、目标服务的工具,工具只是起辅助作用,要有但不是重心,需要但不要过分依赖。

2. 与内容相关的一些错位现象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理念变化较大,造成了不少教师在某些章节由于对新课标理念理解的偏差而导致处理这些章节时产生一些失位、错位现象。

(1)立几中的错位。主要体现在教学中盲目提高向量在立几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度强化立几中的向量方法。立几是新课程中变化较大的一个章节,新课标引进了向量来处理立几中的求角、距离等一些计算问题,这是在“数学内容现代化”的旗号下产生的,即这种观点认为通过几何的向量改造、代数化、计算化,从而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应成为主流趋势,因而造成此现状,这是错误的。因为:①首先中学数学教育必须是追求实质化教育份额高于实用化,中学(甚至是大学本科)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只教“有用”的东西,因为谁也无法判定学生十年、二十年后什么才有用,现在有用未必今后有用;②依此逻辑,既然中学基础教育主要追求实质、本质、素质教育,因此,数学内容、材料未必要现代化。就如锻炼身体的体操也未必要时时革新,旧的广播体操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塑造未必比街舞要差;③传统几何在人的思维习惯、推理意识、理性精神比现在的几何培养更有效。向量法解几何本意是“提供一个新视角,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但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整齐划一的应试效果,过早过分地强化向量方法,要求学生处理立几问题时都用向量方法,这种轻传统、重向量的做法明显是违背了新课标引进向量的初衷,学生学完立几后,一点空间立体感都没有,变成了纯粹的向量计算的机器人。立几的本位应该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向量方法尽量不要过早引入,不要过分强调。处理必修2立几时不应引进向量,通过传统立几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在选修引进向量后也没必要过分强调向量方法。

(2)统计部分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对统计内容过于轻视上。统计也是新课程变化较大的章节,必修和选修都有统计内容,对必修部分统计的轻视体现在任意的压缩课时,理由是“这部分统计内容太简单,不用讲,不必浪费时间”,对选修部分统计内容的轻视体现在或避而不讲,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理由是“是高等概率统计的内容,太难了,没法讲,讲了也没用”。笔者认为,统计的本位是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一定要通过让学生经历过数据处理的过程(收集,整理,分析)来培养,所以,关键不在于内容的简单或难,也不在于其中包含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在于要学生亲历统计过程。

(3)解几中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圆锥曲线部分上,把圆锥曲线的内容等同于设而不求、韦达定理、点差法这些知识点。这个主要是受高考风向标的影响,近几年高考中出现大量运用这些方法的题目,有些教师出于应试考虑,教学中把它作为唯一要点刻意强调,并进行大量针对性强化训练,结果使师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圆锥曲线的内容等同于设而不解等的知识点。笔者认为,解几的本位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代数方法主要指方程方法。设而不求、韦达定理只是方程的一小部分内容,还有如设而可解、方程同解变换、方程的消元、方程的整体代入等很多内容,这些都应该是解几的内容。

3. 与目标相关的错位

篇8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关注难度的容量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的涵义,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是指学生的努力。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学生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其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按此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设置困难障碍激发学生的智力情绪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排除障碍、解决疑难。赞科夫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地地位,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能为紧张的智力工作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对于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理解数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征有三个: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它的精确性,第三是它的应用的极端广泛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难度的教学与发展的要求。在实际运用中,如在高中数学中我们探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一些关系的时候,就很好地运用到了高难度的教学原则的方法,我们让学生思考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怎样的集合?接着让学生思考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怎样的集合?并且把这两者的定义域和值域进行对比,看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具有这种微妙关系的函数,最后,教师很自然地给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问题的解答有了很好的印象,这种印象是极深的,不易遗忘的,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难度教学原则也是其他四个教学原则的核心,在掌握难度的分寸的情况下,什么样的难度才算适当,很难有固定、确切的标准,主要靠教师自己把握,这是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适当超过现有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难度。例如,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后面有一个阅读材料,这些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引导性的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关注效率效果

赞科夫说过,“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与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以高速度进行教学,不是在课堂上匆匆忙忙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而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讲精练,精讲精练不是减少练习,更不是无效的重复练习。

例如在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上更是很好地运用到这一原则,我们首先认识了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最高次数是二次的等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理解了概念的同时,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应用韦达定理来做,一种是应用公式法来做,在利用这两种方法做的同时,让学生记住公式,并且记住其内涵,再给学生给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算出结果来,像这种利用公式求解的习题,我们只需练习经典题型就可以了,不必题海战术,浪费学生时间,剩余的时间,学生可以留下来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也使学生更好更强的发展。在课后,教师应思考:一节课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真正的知识得到了吗?

3.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关注学习过程

该原则要求学生注意学习过程本身,让学生留心应该怎样进行学习,把学会变为会学。我们也应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学生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联系,了解知识网络关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对于教材来说它是一节一节编写的,课是一堂一堂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局限于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了知识的局部和具体问题上,学生看不到知识的背景和各点之间的联系,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不忘把以前学习的知识融合起来,找关联。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很好的认识学生、研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熟悉他们产生思维障碍的根结,对症下药。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高度。教师自身的素养也要提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这样给学生讲解起来才能更加深入,否则,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模棱两可的,不深入不具体不深刻的。

例如,在高中数学讲解数列这一节知识就很好地运用到这一教学原则。在进行等差、等比数列的授课时,教师首先对等差、等比数列就应该有一个能举一反三的深刻认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把前一节普通数列的知识应融会贯通到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来,这样就达到了知识的迁移效果,学生就理解了等差、等比数列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在普通数列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两组具有特殊结构的数列,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顺手,学生学得也会更加深入。

4.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关注概念理解

这里所强调的理论,是区别于实践而言的,是泛指规律、概念和原理等一类抽象的知识。这项原则并不贬低学生掌握技巧的作用。赞科夫说,“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在尽可能的深刻理解有关概念、关系和依存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把握事物规律,然后展开思想,实现知识的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发展。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使知识结构化、整体化、方便记忆。

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把握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整体结构搞清楚了的同时,自然也就明白了新旧知识点的认知水平有多大的距离。该原则主要是针对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作用,不断促进,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这一章时就很好地运用到了这一原则。教师先介绍了立体几何的一些知识概念,让学生在对立体几何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同时,进行对特殊的立体几何的认识,具体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正多面体等的一些特殊的立体几何图形,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了对图形的分解与剖析,理解它的各点、各直线、各面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诸如在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的大背景下,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结构,这样,学生在对理论知识有了很深的了解以后,自然就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5. 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关注全体学生

赞科夫认为后进生有以下心理特点:一是自我中心主义;二是求知欲较弱;三是观察力薄弱。他提出的转化方法是“花力气在他们的发展上不断地下功夫”。具体的做法有: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让他们对学习树立信心,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并产生兴趣,要耐心等待不能着急,吸引后进生参加他们喜欢的班级或小组活动等。

尤其针对数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备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取得班级学生的信任,热情奉献精神会感染学生,这是做后进生工作的基础。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每节课能够做到“听懂书中内容、独立完成例题、能够模仿练习”不至于累计更多的疑难问题。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用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体会到克服学习困难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能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质疑;二是能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在应用到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在进行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能很好地进行开发,拓展他们的能力,不歧视差生,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更应该做到多关注差生,上课经常让他们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考试和作业取得信息,及时对他们不足的问题进行补习,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并开展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且让学生自己进行互评,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6. 小结

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应该很好地被我们实施并尝试应用到教学中去,这五条教学原则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动态性而有些操作上的困难,「3但它的基本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符合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借鉴它的可取之处,来适当地改革我们的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 杜殿坤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孙名符,郑素琴,王晔,孙杰远,董小平, 数学教育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富良.赞科夫的高难度原则在解剖学中的运用[J].教学探讨,2006,(24):64―68.

[4]马翠萍.赞科夫的“高难度教学原则”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05.

[5]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07.

作者简介:

范力允:(1989―),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教学论方面的研究。

夏吾才让:(1963―),男,藏族,青海尖扎人,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藏族历算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9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社会科学,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来讲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从我们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反映该课程涉及的众多概念、原理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究其原因,可能和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和我们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可以把该教学方法移植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本项目旨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1 案例教学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后果是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经济理论,考试一旦结束便统统忘掉,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与之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事实环境中,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案例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撰恰当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认识。其次,案例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必须对讨论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此外,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工作,使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有序进行。最后,还要通过书面报告或其他形式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这些均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 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影响深远的经济学教课书都有配套的案例教学资料。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在哈佛商学院,平均每名主讲教师有一名研究人员配合工作,包括案例的收集、调查和编写,并且定期出版案例集供教师选用和交流。我国经济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高校认为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个人的事,既没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力投入,也缺乏组织上的支持。教师由于缺乏财力、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编写工作,加之又不计工作量,直接打击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客观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推广。

二是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许多高校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传记文学的内容,将原始材料不作处理直接拿到课堂上来,缺乏对经济学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有些在案例的选择上以国际案例为主,认为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就可以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但是这些取自国外、直接翻译的案例,因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不能反映我国的实际,应考虑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的结合,因此应该更倾向于国内的案例。目前虽然国内各有些高校已经自己编著了案例教材,但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也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三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就内容而讲内容,而应对所讲的内容追本求源,通过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应该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等。由于理解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把案例介绍给学生,做简单的分析总结。也有的教师把案例教学与教学举例混为一谈,单纯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而引用案例。有的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过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自身应用的“导向”作用。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应实行开放式讨论,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百家争鸣,甚至允许跑题。还有些教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对学生讨论中的片面言论或错误之处急于纠正,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评点,学生怕说错,在发言时有顾虑,致使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其不能自由地、充分地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使学生们过于关注教师的评论,不能很好地吸收他人长处,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此外,使整个讨论过程屡屡被打断,教学环节不能流畅进行。

3 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

3.1 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

案例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必须从我国、国外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取现实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要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紧密相关,使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自由思考、互相交流和产生思维的碰撞。

案例要尽量本土化。国外案例教学的实施早于我国,也积累了一些好的案例资料,但是,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本土案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必须熟悉国内经济发展历程,积极地用所学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去剖析个案,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主要在国内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首先明了国内的经济环境与实情,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的经济发展经验并加以借鉴。当然在国内案例占主体的情况下,国外案例也可适当讨论一些。由于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开放度逐步提高,因此也需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但国外案例在讨论之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提示,如国外的文化背景、体制等与我国的差异[3]。

3.2 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课前积极准备。在未完全进入案例教学之前,学生要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并学会运用已学过的多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和判断;还要有语言表达与心理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准备。当面对的是刚刚接触案例教学的学生时,最好先由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介绍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时,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课堂表现与参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参与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确需要鼓足勇气,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有时,由于缺乏、甚至没有学生主动、自愿的发言,使案例教学变得十分被动和尴尬,强制提问代替了自由发言,课堂讨论变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案例教学又一成功关键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合理组织至关重要。如教师要有亲切、热情乃至奔放的语言和形体动作,以此感染学生;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宽容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可以组织圆桌讨论,而不要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让学生感到平等亲切。可以组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演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3 多种途径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师资水平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对授课老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拟从三条渠道使老师要更多的去接触社会,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4]:有计划地选派担任发展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胜任案例教学的水平;分期分批地组织经济学教师去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统计部门、财政、金融部门调研;积极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学,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聘用经济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为高校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 黄玲.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99-101.

篇10

1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1缺乏适合会计职业教育需要的务实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原本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但外界甚至我们自己一些老师还是习惯把它定位为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的老师为了职称晋级,也为了充分利用校内的教材市场,大多进行教材编写。当然其中不乏一些结合职业要求和教学经验编的较好的教材,但由于校内市场垄断行为,真正优秀的教材未必得到很好的推广。譬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职业类教材就很好,但各地高职院校由于多种原因,却并不积极使用,另外,有些省份的考证教材也编的很好,但都没有在全日制课堂上使用,实在逼得没办法了,很多院校在专门培训时再来一次重复购买,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有点资源浪费。

1.2特别缺乏适合会计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师资。

我国各地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以前在中专学校教会计的老师也就是现在的职院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这些老师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在企业从事过具体的会计工作,都是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学校教书,而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又主要是去企业一线从事会计工作,不是将来教会计,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会计的纯理论知识,但学不到实践工作经验。

笔者本人曾多年在企业从事会计培训,深刻感受到这种培训师与学校的所谓讲师或教授区别是很大的,所以我以前的集团公司每次培训都不从学校请人讲课,而是从企业内部挑业务骨干讲授。高职院校学生是准企业员工,他们太需要既有工作实践又有教学经验的双师型会计老师了,但至少目前这种老师是非常缺少的,很多学校为了迎评报上去的材料也大多不真实。

1.3缺乏适合会计职业教育需要的实习场地。

这些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建了手工模拟实习室,对推动会计职业教学发展帮助不小,但校外的现实实习基地建设还大多停留于形式。说实在的,笔者早年在地区国有中型企业工作时,因为是计划经济年代,毕业生是国家分配,所以初到单位时,一般都会安排一个人专门带一段时间的,但现在是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也已市场化,很多企业就不再愿意带没有工作经验的新员工了,原因至少有这么三点:一是希望降低用人成本,现有现用;二是一些半老员工不愿带新员工,担心徒弟学成后抢师傅饭碗;三是企业觉得学生来实习不但没起帮助作用,反而碍手碍脚,甚至还有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于是,高职与企业合作的现场会计实习基地建设一直难以实质性操作和发展。

2改进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2.1根据财会工作的实际要求编写、选购会计教材。

高职院校的教材编写要注重实际,不要搞成完全的理论传授和学术探讨,好的教材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推广力度,在优秀教材评比的同时也要出台垃圾教材的评比,使抄写教材者有畏惧心理,不敢肆意进行。另外组织教材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用简洁的工作语言讲述,不要过于理论化。我们现在的教材很多语言老套乏味,编者你抄我、我抄你,天下一大抄,一看就知是为了占领本校用书市场,虽然比较谦虚的落了个“编者”的名,但为什么不用心去创新,然后大胆的落上“编著”的称谓?

(2)内容结构上尽可能以实际工作需要编写,当然这要求我们的考证部门出台相应的考证大纲,协调改革,对一些老套??嗦又没有实际用途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畴。

(3)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处理。这种处理要结合两个面对:面对考证和面对会计工作。即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历年的考证题型和命题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和重点辅导:另外,要结合未来的会计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多讲实际问题的处理和分析。譬如,突出对实际工作流程的讲述,对工作中涉及到的会计违法问题的正面剖析等。

(4)尽量杜绝垃圾教材的返利推销,并在相关教育媒体上对垃圾教材进行评比公布,如有违规使用,将和教育评估结合,使盲目编辑者不敢有恃无恐。

2.2根据财会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务实教学。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与本科生不一样,但从很早的财会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离,但大部分教材至今仍然照搬,教师照样教授给学生。譬如:基础会计课程的“会计基本等式”一节内容的“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要素变化的的九种情况”中“负债项目-增-减,增减金额相等”这个问题,由于实际工作中该经济业务很少发生,比较难举例说明,于是发现,在笔者所参阅的几十本教材中,无一不用同一个脱离实际的例子,即“企业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归还前欠货款(在此假设金额为50000元)”,同时在后面作这样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帐款50000

贷: 短期借款50000

2000年,笔者从企业调入职业院校后,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每次讲授到这个知识的时候,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例子,不符合我们前面所强调会计核算要“真实性(或客观性)”的原则。实际工作当中这个例子是两笔经济业务,而不是一笔经济业务,也就是企业从银行借到款项后,必须先存入企业的银行帐户中,然后才能从存款帐户中将款项划转归还给企业前欠货款的单位。实际要做如下的帐务处理:

(1)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时编制会计分录为(说明的是另外两种情况):

借:银行存款50000

贷:短期借款50000

(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

(2)将资金转付所以前欠货款编时制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帐款5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资产与负债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

其实,当前有些实际情况也符合上述情况,比如某信誉不好企业与债权单位协商将到期应付账款改为应付票据(假设金额为50000元),则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 50000元

贷:应收票据5000元

2.3根据财会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调整。

实际工作中的财务会计核算本来就够多了,因此日常工作程序或环节在不违反制度规定的前提下无疑是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的。

2.3.1基础会计课程的“借贷记帐法的会计帐户的试算平衡”一节内容,很多教材都介绍了两到三种试算平衡的方法,很多地方考试以及老师讲课还都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及考核,花费了学生不少学习精力。笔者根据现在财会具体工作的实际需要教学,告诉学生这个内容的知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用可不用或者根本就没有使用,本人从事财会具体核算工作十多年以来,包括所接触到其他财会人员,每个月都会涉及到帐户结帐的借贷平衡问题,但从未进行过多余的增加工作量的试算平衡。财会人员本来月末结帐就已经非常忙碌,这时候的核算程序当然都是能减就减,都是直接从帐本上的每个帐户余额合计来检查本月的帐目是否已经借贷平衡了。因此我对这个知识只是作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如果是今后要为参加某种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时候,再认真详细去学习。

2.3.2基础会计课程的“会计帐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一节,有不少教材甚至作为近一章的内容来介绍,涉及内容既多又复杂且抽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告诉学生这个内容在对实际财会具体核算和管理工作都没有使用。只给学生简单介绍或不给学生讲授这个内容知识。

2.3.3基础会计课程的“财务处理或会计核算程序”一章内容很多教材都介绍了3~6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有科目汇总表帐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帐务处理程序等。但现在有的教材又走另一个极端,即一种帐户处理程序都不作介绍,这是一种不应该的忽略。笔者历来都是只用两节课的时间就概括地将这一章节的内容及相关的案例全都介绍给学生,其中一节课介绍内容知识,另一节进行案例分析。因为笔者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各种帐务处理程序都有不少的共同点,也有其特点就是该帐务处理程序区别于其他帐务处理程序的不同点,重点在比较中讲述其区别点,于是原本要花大量的教学时间就节省了下来,可作实训操作使用。

2.4根据财会工作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引导。

根据财会工作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同时也是根据财会工作中的实际案例组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尽量做到先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结束,问题也就解决了。现在本人除了在校全日制上课,也在东莞成人学校兼职上课,感觉到那些成人学校的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都是在岗人员,有实践经验,带着问题来学习,我们的教学常常以讨论为主,而且也不按部就班,经常一天就上三、四章,结果效果反而很好,为什么?这就是结合实际案例在教学、在分析、在运用。

2007年7月,笔者在东莞三甲电子厂带学生勤工俭学,闲暇时间就常和该厂领导及财会人员交流。该厂在东莞东坑一条投资1200万元的微型马达生产线,自投产3年来一直亏损,分厂及总公司领导心急如焚,在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急需了解这条生产线的产品究竟每年要达到多少产量才能不亏损以及盈利。相关的财会资料如下:管理人员工资等19.85万元/年,保险费18.6万元/年,原料单耗18.96元/m2,电耗1.91元/m2,煤耗8.61/m2,其他各种直接耗费10.16/m2;产品平均销售价格69元/m2。设该产品产销平衡,生产线可使用8年,无残值。假设你当时就是这个厂的财会人员,请你计算出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数据提供厂领导作决策。

篇11

当前,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声音不像刚开始那样充斥着人们的耳膜,我们视野所及也鲜有为之一振的来自于基层学校的报道。归于平静之后的农村中小学都在做些什么?国家下放的一部分课程权力是否已被束之高阁?教师们是否复归于“涛声依旧”的生活?难道我们此前一直担心的新课程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前途,尤其是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辉煌前途将要终结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但是,经走访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小学后,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龙安桥小学的经验虽然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不能以此妄加推及广大农村学校,但却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是一种可以复制的经验,对此经验的介绍将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种启示。

一、其校·其人·其事

(一)其校

富裕县是黑龙江的省级贫困县,也是齐齐哈尔市最后一个实现普九教育验收的县。龙安桥镇位于富裕县城南50公里处,坐落在嫩江之滨、乌裕尔河畔。龙安桥镇的土壤以沙壤和黑钙土为主,经济发展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支柱。龙安桥镇现有3622户,13629人,农业人口为12471人。全镇辖区内设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这所中心小学就是本文介绍的龙安桥中心小学。龙安桥小学始建于1949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发展到至今的标准化小学。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184人,教师21名。学校占地面积14333平方米,其中教室占1643平方米,校舍生均面积为10.24平方米。学校面积虽大,但教育条件极其简陋,教室里除了师生必须的课桌和讲台之外,没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全校只配有一台老式电脑,21名教师挤在一间不足40平米的办公室集体办公。不过,学校却利用极其有限的资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宜人的校园环境。学校三面围墙由红砖彻成,东侧是铁墙透绿,学校内的景观一目了然;校内有草坪、有花坛、有美化校园的风景树和榆树围墙等;操场上有各种供学生活动的体育器械……这些都是学校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亲自动手为孩子们创造的。

(二)其人

龙安桥小学的校长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女教师,虽然年轻,却有着明晰的办学指导思想,即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理念。成就一代孩子,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为此,年轻的女校长提出了“让学习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的口号。她将学校经费的一半都花在了教师培训上,带教师外出听课时挤大客车、吃盒饭,资助教师进修学历。到目前为止,在龙安桥小学的21名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为15人,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有12人;小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一级教师14人;有县级名师2人。这个数量在当地农村学校里是最多的。这些教师中有县级教学能手5人,市级教学能手2人;县级骨干5人,市级骨干2人。

(三)其事

虽然龙安桥小学的校舍不是最新的,设备不是一流的,教师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努力地让学校的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接受应有的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了六项校本课程。

1.百人腰鼓,尽展风采

在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基础上,学校专门组织领导与音乐教师共同研究,搜集相关音像材料,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腰鼓活动在校园普及、能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在学校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腰鼓活动,编排了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腰鼓操。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时间,通过集体与分散相结合,组织学生练习腰鼓操。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该校的腰鼓从原来的50面发展到现在的200面,腰鼓操留下的是舞姿齐美、赏心悦目的壮观场面。通过腰鼓训练,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协涮能力、审美情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2.石头装饰,别具一格

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小石子是农村孩子们童年时手中的玩物,常常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们或把它们想象成各种动物或栩栩如生的人物。该校美术教师汤先红、陈祥云善于观察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看到孩子们把玩的小石子,她们灵机一动,自编教材,挖掘“校本”资源,路边捡来的小石头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大大丰富了“石头装饰”课程教学内容,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校开展石头装饰活动已有五年之久,现已初具规模,有成型作品四百余件,多次迎接了省、市、县各级各类的参观和检查。

3.民族舞蹈,常抓不懈

农村学校开设音乐课是很普遍的,但开设舞蹈课却是极为少见的。三年前学校认清形势,加大对艺体教育的投资力度,投资3000多元装修了一个70多平米的专业舞蹈教室,配备有素质高、基本功过硬、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舞蹈教师,每周三、周五对学生进行两个小时的训练,开设了形体课、技巧课、舞蹈课等专业课程,经过三年的时间,舞蹈队的孩子软功练得非常过硬,农村的孩子终于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

4.酒瓶彩绘,别有情趣

酒瓶彩绘是该校新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不用花钱,利用废弃的酒瓶在上面画画、写字、粘贴,便可以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为了开发这项校本课-程,学校组织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利用课余休息时间研究画法,编写教材,经过连续三个月不断的研究探索,终于开发了出了适合农村孩子的校本教材。现在成系列的作品有:金陵十二钗系列、福娃全家福系列、国旗系列、水果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动物系列等、山水系列。该校又先后购买了展示柜、展示台,把校本课程作品陈列在校本课程教室里,供孩子们欣赏、学习。

5.武术体操,英姿飒爽

武术体操是该校教师刘宝军旨在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以培养少年儿童的阳刚之气、自控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开设的。它采用了《精忠报国》的音乐为伴奏,编配了校本课程教材,将武术的基本手形、基本手法、基本步型等大部分囊括其中,整套武术操练起来,英姿飒爽,气势磅礴。

6.花样跳绳,彰显个性

花样跳绳也是该校新开发的校本课程。绳子价钱便宜,有的是家长自己做的,既经济又适用。体育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不同的跳法:长绳、短绳、飞绳、单人跳、双人跳、编花跳、单手摇、双手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创编,既锻炼了身体,又张扬了个性。每到大课间,操场上短绳飞舞,来回穿梭,热火朝天。

二、经验·启示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之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举步维艰,难有作为,大致有两种辩护的声音。一是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二是缺乏现实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比如家长和社会的误解、与应试升学无涉、影响国家课程的实施等。而龙安桥小学的经验却告诉我们,这些辩护是苍白无力的,从他们的经验中,至少可以梳理出以下几条可以反驳上述辩护的有力论据。

(一)坚持“农村孩子也是孩子”的朴实学生观

众所周知,广大农村学校一直以来走的是模仿城市学校的道路,当城市学校开始逐渐反思“应试教育”转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时,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在不断强化着“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成了留给他们与城市学校一比高下的仅剩舞台,也是他们向社会、家庭兑现承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样,关于智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活动在农村学校难脱“悲惨”的命运,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城市孩子相比差距日益扩大。龙安桥小学却能正视这种差距,正是在这种朴素的学生观支配下,龙安桥小学一直以来坚守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这种理念恰恰是所有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至高目标追求,也是能否将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的行动指针。这对当前还纠缠于“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研修”等概念不能自明的一些学校来说,不知先进了多少。所以,分析龙安桥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道理: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逻辑前提是基于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

(二)“无中生有”的创造精神

在当前分级办学、县管为主的办学模式下,各地制定的义务教育政策均以城镇学校为参照系,投入的资源也以城镇学校为重点,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孩子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分野下还不可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故而,就形成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倒金字塔”现象,城市学校身处塔顶,享受着有限教育资源中的绝大部分,而农村学校只能委身于塔底,争夺着可怜的剩余资源。针对课程资源极端匮乏的现状,龙安桥小学没有被动地等政策,靠上级、要经费,而是秉持着一种“无中生有”的创业勇气,发动全校师生挖掘课程资源,变“无”为“有”。学校的六项校本课程都是该校教师充分利用当地农村为数不多的资源开发并推广的。

(三)综合素质观照下的多课程联动

当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普遍不高,除了物质课程资源这一表层因素外,更深层的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二是达不到整体规划、多课程联动的规模效应。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整体水平不如城市学校是事实,但却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取决于每一所学校怎样挖掘潜力,激发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剖析龙安桥小学精简而富有效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实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除了校长的率先垂范和专业引领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对于课程与教学的自觉意识和不断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而言,为了发展学生素质,开发一两门校本课程并非难事,难的是能以一种整体观统摄,多课程联动,开发一系列的课程群,从而放大校本课程的功效。龙安桥小学的经验之所以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其主要价值在于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整体联动开发课程。该校开发的六项校本课程其要旨可概括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依托,以课改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某一方面素质发展为突破口,多课程联动,整体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