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00:53: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成本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52-02
针对如何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得可谓轰轰烈烈,风生水起,各有特色。会计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经典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也颇丰,笔者就会计专业《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出探讨,希望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微薄之力。
一、《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苏教高(2008)15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课程改革要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课程开发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方案设计的步骤包括: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转换配置学习领域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其中,“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转换配置学习领域”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宏观设计过程,设计出专业课程体系;“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过程。《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为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微观设计过程,它是建立在会计专业(职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宏观设计已完成的基础上的,首先从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目标转化为学习情境,然后针对各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资讯、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的学习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操作学习领域运用的显性知识、默会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开发
(一)《成本会计岗位操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体现为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而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成本会计的具体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七大常见职能,但不是所有的常见职能都可以形成成本会计岗位操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因此,成本会计岗位操作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应该经过企业调研,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人员的意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的职能进行分析,形成《成本会计岗位操作》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目标,如表1所示:
(二)《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微观设计
“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过程。学习情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载体,这是学习情境有效实施的前提,同时要求基于行动导向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应该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能力目标。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做到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并重。专业能力体现为以下方面:认知生产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成本计算方法选择的影响,不同成本计算方法核算的基本流程,各项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能编制成本报表,制定成本计划,确定成本控制的流程,并用会计的方法和载体,形成成本会计资料,为管理当局提供各项成本信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主要为团队合作的能力、与成员和老师沟通的能力、小组间协调的能力、遇到问题如何合理运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主要表现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利用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2.课程学习情境的转化。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纽带,学习情境的编排也需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过程性。成本会计岗位操作学习情境可以选用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目标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并合理分配每个学习情境的课时,如表2所示。
3.课程学习情境的细化设计。《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根据其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后,接下来根据学习情境形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分为“资讯、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四个环节,体现在任务中应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并对每个环节合理分配课时,做到在具体的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联的显性知识,体会默会知识,理解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现以成本会计岗位操作中“生产企业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这一学习情境为例,说明如何将学习情境细分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又如何实施、知识点的穿插、课时的分配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设计。如表3所示。
4.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学素材与教学场所的准备。教学需要准备的素材有成本会计教材、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案例、各项要素生产费用发生的原始凭证、各项生产费用分配及汇总表、空白记账凭证、各成本核算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账页等。学习任务的完成要求提供的教学场所应包括多媒体教室、会计岗位实训室等。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资讯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对学习情境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讲解、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采用演示法,让学生走进会计岗位实验室,加强学生对成本会计岗位的直观了解。在计划与决策环节,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在实施环节,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可以根据学生实施的进展情况,采用讲授法对学生的实施过程加以指导。在检查与评价环节,利用会计实训室,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实施成果进行检查,各小组应将实施结果进行演示,教师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进行总结,并将内容进行提升和扩展,同时加强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5.课程的考核方法设计。传统的学科教学以期末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但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强调以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增强学生各方面的关键能力;因此,与传统的学科考核方法不同,在课程考核方法设计时,也应考虑“实践”与“以学生为主体”这两方面,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并重。因此,《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辅以期末笔试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表现性评价是指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时的一系列尝试。依托真实的或模拟的任务、过程和作品是评价的重点、评价标准的多重性,是表现性评价的三大特点。《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在考核学生各方面能力时,应以学习任务过程为评价的重点,对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作出综合评价,同时在期末时辅以笔试。以过程评价为主,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等方面;以笔试为辅,综合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三、《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开发的保障
1.观念的转变。所有的改革,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者转变旧观念,接受新观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也是一样,要求从高职学院的高层管理者开始,到专职教师到学生,彻底的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为课程开发和由课程实施带来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保障其顺利进行。
2.师资队伍。《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需要“既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具体实施。因此,学校不仅应看重教师的学历,更应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锻炼。
3.实施的硬件。高职院校的成本会计以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虽设有实训室,但与“强调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高职课程实施的要求相比,显然在质和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成本会计岗位操作》课程,在学习情境设计时,要求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实训室的设置上,既要保证“够用”,又要保证“能用”,模拟成本会计岗位的真实工作情境,以期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课程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院员工长期坚持、全心投入,由典型带动一般,并对课程改革实施的结果及时进行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庆斌,郝超.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分析[J].职教论坛,2008(07)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
2.教学目标不合理、不明确。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的教学目目标是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成本会计教学目标仍然侧重理论课时多与实训课时的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实训课时的安排。这种教学目标模糊导致实践环节欠缺,没有把实践教学看成与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其他主干课程同等重要。实践教学形式化,系统性较差,使得成本会计缺乏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二、基于企业工作过程下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构建
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用人条件的进一步提高,要求高职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因此基于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是在必行。
1.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高职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对接。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确立为满足不同的目的而提供成本信息的思想,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结合成本会计职业岗位进一步细分,课程以成本核算和管理业务最复杂、最综合的制造企业为主,参照成本会计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将成本会计职业岗位进一步细分为一般会计、成本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三个层次,确定三个层次的岗位基本职业能力分别为要素费用核算能力、综合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成本分析与控制能力,拓展职业能力分别为协助参与成本分析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成本计划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三个岗位的具体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能力标准,进而提炼、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对成本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2.1适当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以实际案例为教学资料让学生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围绕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并在师生、同学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2.2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企业真实的成本核算岗位具体工作设置工作任务,使学生熟悉企业成本核算岗位主要工作流程。针对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设计相对应的教学项目;对各项目内容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提出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每项任务完成前,教师应对任务或训练的完成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作出必要的说明,课程组织既要体现学习性,也应体现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使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合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其课时安排中提高实训课时的比例,加大学生实训课时的力度。由于企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中一个重要的专业,其中,在会计专业课程中以成本会计为核心。由于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因此,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时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这是以高职院校的定位和教学目标为基础的,加强成本会计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能够在外来就业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一、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滞后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变化。在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中,包括着成本核算、预测、决策和成本控制,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核算和分析。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企业的会计管理和发展提供着动力,其中,高职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样对企业会计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薄弱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进行充分的掌握,还需要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比较缺乏,主要表现为:第一,校内缺乏实践基地。根据国家规定,各高职院校需要配备相应的实践基地和设施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需求,但是,在实际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缺乏基本的设施配备,因此,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展开,即使是模拟的实验环境都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要求的。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困难。第二,校外实习基地比较薄弱。由于会计专业是具有高度专业性和使用性的学科,因此,到企业中实习是必要阶段。在企业中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的流程,以及需要具备的一些使用性专业技能,学习到成本核算、预测、分析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接受实习生有限,而且一些高职院校并不能及时地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单位,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难以完成实习任务,简介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成绩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单一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具有内容繁杂、枯燥的特点。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课后反复做题练习为辅。单一的教学模式下,长时间的内容讲解和习题锻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并且由于成本会计的内容晦涩难懂,单一的教学方法更加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改进。
二、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会计专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特色进行改革以此来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在成本会计课程改革中不仅需要修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
(一)创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改革时,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要创新教学理念,其中,要将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观念转变为提高学生能力为教学目的,并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要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通过改善学校的实践设备以及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辟新的道路。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引导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开发和设计[1]。
(二)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实训条件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许多课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的需求,因此,在成本会计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强课程的建设,增加一些以前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比如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小微企业会计核算等知识。其次,在实践课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并建立一些校内实践设施,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持,保证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提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2]。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成功的保证。一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这教学水平的高低,从而决定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决定着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实践教学的支撑和基础,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把握好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有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三、总结
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不仅需要更新之后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实力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实践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2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核心理念,成本会计岗位实务的教学将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分解成十个工作任务,并将每一个任务分别对应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具体实现如图1所示。下面以辅助生产费用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怎样展开教学的。
(一)教学任务设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把知识和技能都融入教学任务之中。1)设计知识学习目标:了解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特点,掌握辅助生产费用的内容及其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2)设计技能学习目标: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账务处理方法;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3)设计教学重点: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及应用。4)设计教学难点:辅助生产费用的一次交互分配法。
(二)案例导入把抽象复杂的理论融入实际的生产环境。带学生进入工厂车间,实地参观考察供电车间、修理修配等辅助服务部门,了解其工作流程,并收集费用数据。
(三)学习情景设计
1)辅助生产费用学习情景设计设计辅助生产费用的学习情景时,把辅助生产费用的教学任务划分为理论教学任务和专项技能训练两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又划分为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两部分;在每项任务下面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情景来完成,最终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专项技能训练又分为岗位训练和技能训练,通过专项训练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5]。2)辅助生产费用学习情景的具体内容任务一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学习情景一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账户设置及核算程序ⅰ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账户设置为了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需要设置“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和“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ⅱ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程序①生产需要验收入库产品的辅助生产单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完工产品成本结转程序)②提供水、电、汽等不需入库产品和提供修理修配、运输等劳务的辅助生产单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一般程序)学习情景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1)直接分配法(2)交互分配法(3)计划成本分配法(4)代数分配法任务二岗位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包括岗位训练和技能训练。通过岗位技能训练,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通过上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辅助生产费用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在辅助生产费用讲授过程中,按照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原理,通过上述由案例导入(实践)、基础知识(理论)、基本方法(实践)、专项技能训练(技能)这样一个上升提高的过程,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仅掌握了实际操作过程,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良好地实现了成本会计教学目标。
1.3教学方法
在“成本会计岗位实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个教学力法,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练习法等。主线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具体说明其实施流程。“成本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是通过明确任务、学生自主探索和完成任务、展示成果、学生反思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具体如下:(1)设置学习情景、提出学习任务。首先,根据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情景,比如月末成本资料处理学习情境,其中的学习任务有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学习任务下再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其次,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做好PPT演示文稿,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2)分析任务、引发思考。学生看幻灯片,明确了学习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准备课前预习,知道自学内容及重点。在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针对任务提出自己的理解以及困惑,然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相对集中的问题,教师予以提示或解答,并具体讲解教学内容,提示完成任务的操作方法。(3)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按照教师的讲解以及实训操作提示,学生提出手工实训操作方案,根据所给学习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统一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车间,根据提出的任务以及自己制定的手工操作方案,自主地收集所需数据及资料,完成手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可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完成手工操作环节。(4)展示学生成果、评价反馈。各组介绍自己的实训操作过程,展示自己的实训成果,可以使用PPT的形式展示。展示过程中,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总结,综合计算出实训成绩,当场反馈给学生。(5)学生自我反思。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和成绩反馈,学生课下反思,进一步完善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适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教学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进而思考。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应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以笔者所在职业中专院校为例,曾聘请教育界专家和财税事务有限公司顾问、集团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以及若干一线教师成立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
(二)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增补与整合,并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例如,成本会计的品种法核算,应将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分配串联起来,创设一套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到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完整的制造业品种法综合实训项目。这样既能令学生充分体会到成本会计岗位的职责与所需的能力,了解会计信息传递流程和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和技能以及产生知识需求,又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成本会计并非单纯的计算题,而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财务工作。
(三)以“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结构在相关专家对课程建设意见的基础上,笔者对成本会计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以真实的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为情境,按照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将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再将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形成了递进式和分解式课程设计结构,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
二、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研究,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中职教育教学要求突出技能型教学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及实际操作能力。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真实企业的成本核算业务纳入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例如,采取以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成本会计岗位职能,将晋江市权威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太岳服装有限公司、晋江市新禾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账务资料,并将其划分为若干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各项目的具体设置如下:项目一为成本会计入门,共计4课时。下设成本会计岗位认知、产品成本构成、成本核算流程三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了解成本会计岗位职责以及课程的整体设计,并且能够熟悉晋江市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项目二为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共计24课时。下设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动力折旧、辅助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归集与分配六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认知伊黛藤公司的相关费用单据,能够对各要素费用进行归集,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分配。项目三为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核算,共计20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特征选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且能够正确填制产品入库单、完工产品成本计算表及汇总表,进行产品验收入库的账务处理。项目四为品种法综合实训,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运用伊黛藤服装公司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采用品种法完成服装成本的计算以及完整的账务处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品种法核算方法的程序、步骤以及特点。
项目五为分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熟悉分批法的生产过程、核算流程和特点,并且能运用一般分批法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六为分步法,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特征,分别运用综合结转、分项结转、平等结转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七为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了解分类法、定额法的基本原理,能够依据企业的不同环境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项目八为成本报表,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编制主要产品成本报表和单位成本报表,简要分析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工情况。
三、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任务《成本会计》课程中关于职工薪酬核算的问题由于已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进行了讲授,就知识点本身而言有所重叠。又由于晋江处于品牌之都,服装、鞋、伞、食品等制造行业较多,而从这些企业的实际操作来看,校内课程所介绍的职工薪酬核算方法与现行企业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收集服装公司的工资核算流程、工价表、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绩效考核表等资料并进行整合,可将其作为项目任务之一,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伊黛藤服装公司职工薪酬的核算。
(二)制订计划在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组内成员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取有关的信息,以制定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组内各个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选项目岗位设置要求,按照实际岗位对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同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
(三)实施过程根据项目任务的需求,需由学生自由组合为4人一组,每人一岗,岗位分工及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全过程通过演示的方式教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各组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各自所承担的项目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还应及时记录项目的进展情况。教师在项目任务实施阶段应密切关注实施中的难点及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时的进行解惑答疑。同时,应分阶段组织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及时总结和交流心得,增进各小组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共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各项技能,学生岗位应进行适时的轮换,使每个学生能够体验并完成各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讨论所遇到问题,进而互相帮助以解决问题。
(四)检查评估采用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既关注执行任务的结果,又关注执行任务的过程及能力表现。因此,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由教师发放“各小组综合表现评价表”和“成果质量评价表”供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介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情况,汇报项目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由教师对各组展示的成果、团结合作、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学生和教师自评、互评和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查评估,使学生通过一次项目任务工作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有所认识、有所提高。
(五)归档在课程结束后,需将本项目活动中与过程、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工作任务、工作成果等有关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既作为完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参考,又可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教材修订的素材。
四、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问题。
(一)细分项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实施项目教学的初期,由学生自主制订项目的计划比较困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应尽量将项目细分,便于学生理解、归纳,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够有助于了解完成工作的总体过程,清楚完成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展开实施。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做好成本控制。因此,成本会计专业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快速的市场环境,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界定
实际上,财会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以满足社会对中级会计财务人员的基本需求。那么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首先要对改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再通过学练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水平。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说,高校会计专业人员在毕业后依然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可谓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水平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大多企业都不能放心的将会计工作交给毕业生来完成。面对这样的就业难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各项专业素质,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宗旨[1]。
2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1利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现实中的案例搬到课堂当中,让枯燥的课堂变得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真实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特别是其中的相关数据以及情节不能随意编造,只有真实的实例才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效果,将学生带入到情节当中,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事例,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锻炼;二是要与课程相匹配,能够将有针对性的案例穿插在课程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将学生代入课堂,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其中的各类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想法来解决问题[2]。
2.2利用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利用真实或是虚拟的项目来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比如学习“产品的核算成本”,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企业的生产流水线或者是模拟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项目具体情况,并以会计的身份参与的项目当中,让学生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成本核算分析、数据调查,完成成本核算任务,之后在让学生对全过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
2.3利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
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有很大帮助,能够让学生独立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学习“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可以现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来进行企业调查,了解一些企业的历史、文化以及产品,让学生对产品的生产有深入的了解和了解,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成本核算提供了支持。
3完善硬件设施
要想有效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效果,在更新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硬件的更新也是一项主要问题,对教育教学有很大影响,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中“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利用更加全方位的手段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效率。教学中的大多课件都是图表的罗列,无法实现推导过程以及数据的统一。并且,过多的图表也容易让学生记忆混淆,对提高教学效果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迫在眉睫,我们可以在沿用传统课件的同时增加电子黑板的效果,将各类图表之间的联系通过屏幕书写来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让学生清晰的了解知识点,认识到图表之间的联系,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各高校应定期为教师提供专业技能提升的培训机会,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准备。首先可以安排任课老师到各企业进行定期的挂职锻炼,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并且鼓励专业课教师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和专家来学习进行讲学,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会计成本专业的实际应用。也可以让校企合作员工到学校进行校企互动,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5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
成本会计专业需要配合相应的实践训练,其中的成本核算、预测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技能都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在教学过程化中加强实践性课程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其专业思维能力和团队思维能力。除了要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业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现场观摩和实际走访,通过多种形式来了解企业的真实运营方式、流程以及费用的核算规律。通常来说,成本核算的实践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学生通过模拟训练对某企业的某个模块进行成本核算,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中的计算程序进行初步了解;高级阶段,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利用分批法、定额法、品种法、分步法,结合分类法等综合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作为成本核算专业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安排更多的企业见习机会,了解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6结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成本会计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成本会计教学也应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形式的专业性会计人才。作者简介:崔丹,1989年生,女,研究方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刘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7-189.
《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是在原晋中财贸学校多年开展《成本会计》教学的基础上,以“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思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制造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由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工作岗位入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会计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致力于缩短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直接上岗创造条件。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经重新序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整个课程设计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考察调研。课程团队实地考察了JW纺机公司、JW机电设备厂、山西合力机械有限公司等各类企业的成本核算及分析的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聘请企业成本核算专家到学校给教师和学生讲解成本核算实务操作过程。了解各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采用的成本核算模式及与之对应的材料、工资福利费、制造费用等各项成本费用的成本核算过程,以此确定《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的工作岗位和任务。
第二阶段,精心提炼。为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基于学院服务本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晋中地区中小型企业较为集中的特点,将《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的开发定位为中小型制造企业。通过调研,掌握各类企业成本核算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及岗位工作任务后,根据企业实际岗位情况提炼出四个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岗位。即:材料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以及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岗位。企业实际工作中,材料核算岗位多设置在材料科。由于材料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时将材料核算岗位调整到成本核算流程中,以保持成本核算内容的完整性。企业实际采取的成本核算方式既有集中核算也有分散核算,课程设计为便于操作采取集中成本核算的方式,更利于学科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重新序化。
将企业各成本岗位工作任务梳理后形成四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所确定的工作任务设置行动领域和学习情境,重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制造业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知识,安排以培养岗位技能为能力目标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完成理实一体的教学任务。
第三阶段,巧妙设计。首先对照各企业的岗位职责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企业的存货核算岗位对应课程中的材料核算岗位;企业的成本主管岗位对应课程中的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岗位;企业的成本核算岗位、制造费用岗位对应课程中的生产成本核算岗位;企业的工资、制造费用岗位调整为课程的工资核算岗位,制造费用岗位职责纳入到成本核算岗位。
第四阶段,内容重构。在确定各岗位工作任务后,按照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学习情境的方式将学科知识的内容重新序化。重新设置的学习过程按照工作岗位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
为便于工作任务的开展,使学生对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设置“岗前准备学习情境”完成《成本会计》学科中成本核算基本知识的介绍。包括成本的概念,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及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材料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依次为审核入库单据。办理入库手续、编制进项税抵扣清单、审核相关单据;办理出库核算、办理货款支付、同库房核对账目,保证账实一致、盘点材料,按要求处理盈亏。对应《成本会计》学科中的第三章产品成本构成要素费用核算中的材料成本核算和外购成本核算。
“工资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计算职工实发工资、汇总工资结算表结转费用、计算职工福利费、计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计提工会及教育经费、审核工资、办理工资发放、整理单据,做好归档工作等业务处理。该部分内容对应第三章产品成本构成要素费用核算中的工资费用核算。
“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有审核单据、计提折旧及其他费用处理、登记辅助生产车间账簿、月度终了计算分配并结转辅助生产费用、登记制造费用账簿。月度终了计算分配并结转制造费用、产品加工报废及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进行会计核算。分别对应第三章产品成本构成要素费用核算中的折旧及其他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生产损失核算;第四章产品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第五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第六章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编制制造业成本报表、分析成本报表并撰写分析报告,对应第七章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
按照成本核算和分析各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由岗位的先后顺序确定理论教学内容。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也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对应每一项任务确定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依照岗位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务重构制造业成本核算与分析的理实一体的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成本会计》学科知识体系,更注重学生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
教学组织。首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一则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二则使学生增强对所要学习的成本核算对象的感性认识。其次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给学生讲解成本核算的实际业务操作过程。第三学校专任教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开展理论教学。第四借助于校内实训室使用课题组编制的实训教材组织学生计算分配成本费用、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出具报表。
教学实施。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目标。
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时,不断设置问题,采用提问、归纳、演绎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讲练结合法。由于《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主要学习各类成本费用在各种产品、产品生产的各步骤以及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计算分配。教学中采取精讲多练,特别是针对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特点,进行课堂强化练习。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组织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开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工作任务的完成。例如:车间领用材料这一工作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发出的核算方法,按照材料的不同用途-是生产产品还是车间维修-确定计入的账户,具备编制该业务记账凭证并在相应账户登记账目的能力。
案例讨论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取相关案例,要求学生围绕该案例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时,理论性较强,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划分成本费用的五种界限。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程考核
《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序化。教学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导向确定理论教学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理论教学部分,采取期末笔试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40%。实践教学部分以实训资料为载体,按照平时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成绩,包括成本、费用计算单、凭证编制装订、账簿登记等。占总成绩的60%。
《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的考核由原来的总结性评价改变为目前的形成性评价,也是基于本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的学习过程,任务能否完成,标志着知识是否掌握。特别是工作任务的连续性决定了知识掌握不再象是以前是柔性的,而代之以刚性。因为每一岗位的任务对应每一岗位的知识,只有该岗位的工作任务依序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岗位。因此基于工作任务完成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更具有挑战性。更显示出形成性考核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的适用性。
具体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训练、平时测验、实习实训及考试情况等等。
五、教师团队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重构后的《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实践的有力保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由于《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诸如:材料、成本各类科目体系的建立,各类费用要素、在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计算,成本账簿的设置、多栏账的使用以及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都需要主讲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时,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由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和教学功底深厚的专业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成本核算专家讲授企业实际成本核算流程和分析方法。团队十二名成员中,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达到50%。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本课程的开发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调研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情况。虽然课程建设走近了本区域的制造业,但距离企业对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需求还有一段距离。课程建设中合作的一家企业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下一步课程团队将继续深入企业实际,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刘晓玉,马英华.成本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高职成本会计的教学目标是为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成本核算人员。围绕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制定典型工作任务,规划工作情境和教学环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而在此之前,通过调研,查明某个典型工作任务重要与具体的起始条件(即教学环境)是关键环节,是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成本会计按照授课内容可以制定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现仅以 “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例,应明确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条件 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即要明确将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面向的群体是什么样的,对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是否太难或太简单。这个条件的确认可以通过实际调查的方法来完成,一是对往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体会和薄弱环节。品种法是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最基本的方法,包括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期、进行要素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产品成本等环节,其理论知识点较难,实训任务较繁重。通过对以往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归纳整理,可以为典型工作任务的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情境及考核和评价标准。
教师团队的可行性条件 教师团队的可行性,即教师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个项目,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完成这个项目。成本会计授课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双师”素质,具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成本会计的辅助教师,参与并指导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学习情境的设计和授课计划的实施。
教学设施的可行性条件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其硬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也很高,最好整个课程的上课地点安排在实训教室或实训大楼进行,采用上班式课程的模式。为了更切合企业工作的实际,应在去企业实际参观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以上准备。
工作任务实施的潜在条件 工作任务实施的潜在条件,即有无第三方企业的指导性支持。能够与企业长期建立良好的工学合作关系,能够聘请到企业专家,对整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实践指导,或者能够组织学生去企业实际观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
明确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中学生所要达到和发展的能力是《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这几年成功借鉴的经验总结。Eicker的职教思想核心是“参与设计导向”,他主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实现,但是每一种操作所能培养的能力又是有差异的,所以,必须要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下,在某一个工作情境里,说明这个工作任务在这个工作情境中能够实现哪些工作能力的培养,哪些是基本能力,哪些是潜在能力。例如在“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的工作任务中,设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这一工作情境,学生要在工作情境中按照产品品种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这就涉及材料、工资等每个岗位的会计资料的传递
和汇总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要求学生要达到的职业行动能力如表1所示。
同一门课程,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也有所不同,最终使学生获得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力求统一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通过特殊的教学安排,培养学生的一些突出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潜在能力的培养。
明确每个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为例,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品种法是一套非常严谨的成本计算方法,应按业务流程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其业务流程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两部分。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分岗位设计工作情境。产品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成本核算流程如图2所示。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成本核算思维定势的形成。成本核算在会计的实际工作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工作情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工作岗位的轮换,全面掌握不同岗位的成本核算技能,并从中理解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形成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定势。
创设工作任务与情境,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学习内容
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情境的创设,必须与真实的工作情境及工作任务相类似。如品种法中工作情境的设计,把产品的生产流程与成本核算流程相结合,在工作情境中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如基本生产成本核算岗和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岗等,在基本生产车间内部设置材料成本核算岗、工资成本核算岗、制造费用核算岗、成本综合核算岗等。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和账证资料,学生分组安排在不同的成本计算岗位上,教师以管理者的口吻提出工作任务要求,如材料核算岗要根据有关账证资料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耗用和间接耗用的材料成本,工资核算岗要计算出各种产品直接耗用的和间接耗用的人工成本,成本综合核算岗要计算出期末完工产品和产品的生产成本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情境所要处理的基本业务和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设计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案
根据成本会计的学科特点,应按照业务流程设计实践性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案,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总体框架的设计和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
业务流程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有关联、有次序的活动集合,它的显著特征是人、物及方法相互系统地发挥作用,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以品种法为例,参照“七步法”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的设计如图3所示。
在总体框架设计之后,还要将工作任务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进行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并规定所需时间。品种法中以材料成本核算岗位为例,说明教学步骤的具体设计如图4所示。
另外,制作教学材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结合产品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流程制作教学沙盘,分岗位设计工作情境,布置工作设备和道具,准备实训资料。如材料成本核算岗所需账证资料包括: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发料凭证汇总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等等。应结合产品的生产流程,让学生进行数据计算和账证的处理与传递。
讨论并制作教学项目的评价
“七步法”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 “参与设计导向”,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工作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实践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辅导员的角色。在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之后,应围绕着“参与设计导向”,教师和学生分别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做出评价。学习情境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挥空间,所以教学项目(学习情境)的评价也应是开放与互动参与式的。以“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一工作任务为例,教师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充分准确,品种法的难易程度把握是否合理。(2)硬件设施及教学资料是否准备充分。(3)成本核算工作情境和工作岗位的设计是否符合企业实际。(4)工作过程设计是否完整,有无企业专家参与指导。(5)品种法的每一个子任务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行动能力是否明确,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是否充分,效果如何等等。
学生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能否独立完成某一个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2)能否与他人合作完成成本综合核算工作。(3)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到的理论知识薄弱点是什么。(4)在工作过程中所达到的突出能力有哪些。(5)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及工作岗位的设定还有哪些不足等等。
最后,以报告形式总结教学设计工作。在完成了以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每个设计环节按顺序进行总结,整理设计资料,形成自己的教案。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所强调的就是把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依据,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把依据教材理论所设计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把各专业层次学生充分调动起来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创新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紧紧围绕这一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性为着力点,在课程体系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理论完整”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教材按内容编排章节,变为以工业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为主线,按产品成本核算流程将教材内容整合,划分四个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设若干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材料购入―生产领用―产品生产―产品完工―结转入库―商品销售―收入成本结转―成本分析、考核等全套核算业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并将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体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发展职业能力,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成本会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意义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在课程设计上,通过对几所高职院调查显示,通常情况下在进入本课程学习之前会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其后会开设《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中级会计实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等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的环节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协同合作,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在“做”的环节通过分组协作反复演练,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充分显现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高职院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手段。
三、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场所单一,大多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按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分理论与实训两部分,分段教学,并未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是在仿真模拟环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做合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条件所限仍存在三项分离,只讲不做、讲做分离的情况。体现在:受课程内容的影响以及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大部分学校对成本会计课程编排仍采用边理论边实训的形式,即安排一部分课程学时内容在机房或模拟实训室上,一部分学时内容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由于部分学生对成本核算内容和程序理解不连贯,造成虽然是在机房或实训室上课,但仍然以教师为主的“教中学”,而不是“教学做”的授课的形式,课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体现为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讲授,学生一味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对所学内容缺少积极主动性、没有参与互动的意识;也有的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条件等方面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同步实训的需求,便采取上机演练与手工操作分批交换进行“做学”的方式;还有少数学校缺乏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一线教师,对成本核算操作程序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以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不够熟悉,于是采用照本宣科,用讲授代替实践演练和学生模拟操作,无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真正目的。
(二)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手段未体现新形式下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未能与时俱进
“一体化”教学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改革,突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协作共同探求一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授课手段,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产品生产过程分解到每个案例每项工作任务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演示核算过程的同时尽力做到讲练结合。对于一体化教学中所提倡的互动与问答、分组协作等授课形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采用分组授课的方式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的同时课堂秩序也难以操控把握,评价体系不完善并且复杂多样,以上种种因素均造成授课教师缺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使用的驱动力,使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存在难度。
(三)教材体例单一,内容缺乏实践应用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改革的媒介,“一体化”教学中,对教材的选用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真实的核算程序为蓝本,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即以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终极目标,以企业岗位对人才要求为本位,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本领、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对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核算人员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实际和企业管理要求设计工作任务明确授课要点,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突出高职教材的实用性。同时,每项任务核算之前就明确规范的成本核算操作程序与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保教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兼顾“一体化”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仍然停留在以学科体系为主的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知识点多、表格数据多、公式多,例题多,前后案例互不衔接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学习只能达到对某专项业务的核算并未实现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整个流程的技能要求,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课程考核体系单一,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未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效衔接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组织学习、总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并按照讲话精神积极组织教学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对于学期末的实训考核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闭卷笔答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甚至平时不参与教学互动,只靠期末集中突击复习照样取得较高成绩。为此,要真正实现“一体化”,应围绕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依课程内容设计的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动力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扩大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创新能力、思维灵活度、职业道德水平及团队协作意识都尽在其中。在考核过程中,结合校内实训专业委员会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的所列出的考核标准,甚至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进入课堂现场点评,将校内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要求,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营造产品制造业岗位化的工作环境,增强校内实训室的职业氛围,保证实训课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将若干独立的工作任务串联在一起,体现为一家企业整体的产品核算程序,请同学们通过教学软件分组完成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全套业务。这种实训形式不但增进学生们对企业经营管理、资金运作、产品成本核算等方面的了解,更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愉悦,必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习积极性。
二是传承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技术技能进步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因此,“一体化”教学中应鼓励教师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工作任务设计、工作情境创设、相关案例引用等方式,将教材内容合理整合,激发学生学习产品成本核算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演练活动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课堂较为枯燥的问答式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出全员互动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互动连锁反应,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元化课堂氛围。鼓励同学们分组讨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推进各小组之间,同一小组内部组员之间针对工作任务的有效互动,演示、点评各小组的实训成果并总结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核算问题与方法的能力,保证成本核算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和授课质量。
三是加强“一体化”课程授课教师对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训和现代职业化教学观念的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职责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校期间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营造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就目前来看,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业余时间选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校外兄弟院校定期座谈,建立校内外专家委员会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达到手具体目标进行研讨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外资源,积极引进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助教等,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
每门会计课程的教材都试图从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出发,这样设计教材内容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课程的会计教材在内容上重复与交叉。会计课程内容不必要的大量重复与交叉,既减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又造成不必要的会计教学资源浪费。
2.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合渗透性比较差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横向联合的步伐加快,经济管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已经成为客观现实和发展潮流。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仍然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还是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既浪费会计实践教学的资源,又影响学生掌握会计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大部分实践仅停留在单纯掌握财会知识,涉及各学科知识融合的实践项目很少,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金融、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更缺乏融合渗透,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开放性的会计实践体系。这种实践教学的现状对培养学生的会计综合分析能力十分不利,会在2个方面严重影响会计教学效果:首先,在大学的教学管理中,相关院系的实践课程设计,无论是实践课程的内容还是实践课程的先后顺序,由于缺乏院系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导致不同的会计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衔接和利用。手工模拟实验主要是仿真企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经济业务,用手工填写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编制各种财务报告。分别开设手工模拟会计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会导致这两门实验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强而融合性以及衔接性不够,也浪费了教学资源。其次,在我国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实验教学资源大都是采取条块分割管理,难以协调综合,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很难完全离开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单独进行,也无法与整个经济环境相隔绝。单兵作战的会计实践教学,很难适应开放融合、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很难达到符合实际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思路
1.科学构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应以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并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总体进行协调,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核心课程群的课程内容必须涵盖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既要去除不必要的重叠与交叉的课程内容,又要使会计课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紧密的关联度。根据我们长期对会计教学的理论研究和会计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应包括《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等9门课程,其中前5门为财务会计类课程,后4门为管理型会计课程。这些核心课程群体现了会计知识循序渐进的层次结构,在内容逻辑上形成了以会计理论课程为灵魂,以会计实务为依托,以财务软件为技术支持的内在联系,也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叠与交叉的课程内容。
2.科学整合和合理安排财务会计类的课程内容
《会计学原理》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管理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基本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后续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课中应该进一步侧重专业性和实务性,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则可以不必要再安排必修的财务会计类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会计学原理》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上,应重点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侧重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改变偏重借贷记账法应用的做法,删除过量的具体会计分录的内容安排。《初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内容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在此基础上讲授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等内容,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性的特征。《中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内容既要不断引进国外的最新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又要密切联系我国会计业务的实际情况,要注重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业务会计、分支机构会计等会计实务中出现较多的特殊业务的教学。
3.科学整合和合理安排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
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比较多,在会计教学中比较容易产生混乱。为提高讲课效率,我校对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取舍。《财务管理》课程始终围绕财务目标,以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为基本原理,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规划为主线设计内容体系,主要阐述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原理,以对经营活动规划、控制和决策为主线设置教学内容。《成本会计》课程从成本计算方法的通用性出发,以生产过程最为典型的工业企业为例,重点讲述了成本会计的涵义、对象、内容和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财务报告分析》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阐明财务结果及其成因。
4.合理安排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课程顺序
会计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安排顺序既要体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又要兼顾专业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会计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安排先后顺序不当不仅会割裂和破坏会计学的内在联系,而且会直接影响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根据我校长期会计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科学有序的课程学期安排顺序是:将《会计学原理》由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为方便学生考证的需要,在第三学期开设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1)》安排在第四学期,《中级会计实务(2)》安排在第五学期;《成本会计》与《会计电算化》安排在第五学期;管理会计》安排到第六学期;综合性强、层次高的《审计学》《财务报告分析》等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
5.完善会计实践教学手段和条件
首先,应加大会计试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从资金和人力资源上保障会计试验室的各种要求。高校内部要建立包括课内单元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强的实验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有机结合的模拟实验(如ERP沙盘实训)、手工模拟实验与信息化实验相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会计教师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其次,要加强会计实验室的管理,通过科学设计实验大纲、指导书和实验素材、实习学生的登记与评价,完善会计试验的过程管理,使会计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落在实处。最后,要加强学生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与互动。要与东莞市会计协会、东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东莞会计事务所建立稳定的会计校外实习基地。
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方法、会计理论、会计操作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通过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的记录、计量、计算、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的现代会计信息技术方法,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又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紧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需求开发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三是将课程的学习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乐学促勤学,以勤学强能力,做中学,看听学,教中学,学中悟。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能力目标。
以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的各个模块为内容,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记账凭证录入、总账期末的会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供应链管理等。能熟练、正确地进行操作,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处理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在维护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软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组织制度、组织过程以及相关内容;(2)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及开发过程;(3)掌握财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结构联系及操作过程,能够熟练应用;(4)掌握财务软件的综合业务处理。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巩固前面所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开发原理及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完善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包括: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中级会计从业资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为一个项目,使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者与别人合作完成建账初始、基础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购销存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案例教学法。以一个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为案例,仿真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独立完成账套初始、基础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在企业上岗,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相适应。3.角色扮演法。根据会计工作性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体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部门的审核会计、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操作运用及各分工和衔接的工作。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化岗位的理解,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4.小组讨论法。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纲、计划,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具有团队合作、团结奋进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详细讲授、总结、提问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并及时批阅;对于上机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除了加强课内上机练习以外,还重视课外上机练习操作;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期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被确定为考试课,满分为100分。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在75-85分之间为良好、在60-75分之间为及格、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3∶7的比例加权平均后汇总而成。平时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即过程考核和课外作业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统一命题,分A、B两套试题,从拟定、校对、试做、审批等环节来严把试题质量。考前由系部从中任取一套来统一考试。最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流水阅卷,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