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09:5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兔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珍视传统,加强传统图案文化的学习
我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开始使用图案来传达思想、沟通情感,从最初的岩壁石刻、彩陶纹样等最早的图案艺术开始,发展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我国传统图案艺术在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特性和深厚民族民间文化底蕴的,我国所特有的传统图案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精华,并以其题材广泛、构图巧妙、形象生动、赋色绚丽、手法多样等艺术特性而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熠熠生辉。
我国传统图案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例如魏晋南北朝的飞天;唐代的唐三彩、宝相花;清代的青花瓷等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相同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例如,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体现出了威严神秘、凶猛冷酷的造型特点;汉代画像石则是造型古朴、形象生动,它们都充分彰显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些优秀的传统图案,为我们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厚而又天然的视觉艺术资源。而且,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图案上面,还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图例,充分理解形式美法则和我国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由此可见,珍视传统资源,加强对我国传统图案文化的学习,是高校图案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学习途径,应该予以重视。
然而,我国传统图案体系庞大,内容极其丰富,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都接触到这些知识,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把学习重点放在传统图案的色彩与造型上,并有目的、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对一些较为典型的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学习。例如,我们以北魏至唐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作为学习内容,可让学生了解到,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以土红为主色调;隋代则在土红的基础上加入了石青、石绿,并加以白色的点、线点缀,以增加层次;唐代则又在隋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退晕的手法以及朱红、曙红的运用,使纹样造型更显富丽堂皇。此种安排,既可让学生充分体会传统图案中色彩与造型的微妙关系,又可让学生深入认识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处理手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变化”环节的实施
大自然是神奇而美妙的,处处蕴藏着合理而完美的结构、丰富而美丽的色彩,因此我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要师法自然,要向大自然学习。而图案教学中的写生与变化环节,正是以自然为源点来展开的。其中的写生环节,是一个通过对客观对象的形态、动态、组织结构、色彩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加以客观描绘的过程,这一环节的实施,既可以让学习者熟悉和了解写生对象的基本特征,又可积累素材,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变化环节则是根据设计需要,对写生所得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使之成为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这一环节也可说是一个从自然形到装饰形,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生是变化的基础,变化是写生的目的,二者相互依存,并通过装饰变化的多种手法来达到使形象更典型、更生动的目的。
图案教学之所以要"师法自然",更因为大自然的构成和色彩是协调的,无论这些构成和色彩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还是来自于自我繁衍的需要,它们都构成了大自然奇异而和谐的风景,成为了我们学习中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而图案的写生变化课,也正是向大自然学习,撷取自然美的造形、构成和色彩运用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通过写生训练,可使学生养成深入观察的习惯,加深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通过变化环节的训练,则可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求素材,撷取素材为设计所用,学会用装饰的艺术语言,对写生所得的自然形象进行提炼和加工、美化,使其形象更为典型、更为精美、更为符合人们的装饰需求。从写生到变化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将自然形态转变为装饰形态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图案形象更为理想化。
写生与变化,是图案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应予以重视。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而科学地施教,既要注意避免程式化倾向的发生,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装饰的规律和特点。
三、开拓创新,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26-001
基础图案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各种物象为对象的装饰造型训练,形成整体的图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图案基础训练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形成图案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体、色和肌理等。在图案的组织中,所有这些元素都不是孤立的出现,总是要被统一在某一特定的关系内,所有元素都是在被制约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就要求我们要对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性质,造型规律及构成方法有所认识和理解。平面构成课的设置,使这一课题得到了较系统的解决。平面构成并不以表现具体物象为特征,而是反映自然物象运动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基本形态——点、线、面构成的基本形象的研究学习造型规律和构成方法,探索和发现各种造型语言,并以此来开发创造和构想的智能以达到理智的、秩序的、开放性思维的训练目的。对于初学图案者来说,平面构成课无疑是必要的。
第一,夯实基础
当同学们在图案训练中面对自然物象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充分利用平面,构成训练中培养起来的理性的认识和直觉的反应,同学们的感受往往陷入盲目性,被自然原形的复杂表象所迷惑而无法从形态观察的着眼点上去充分发现和感受,更无法从形式语言的高度和广度上展开想象。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平面构成课与图案练习的脱节,造成了“感”与“理”的脱节,给同学们思路上带来很大的混乱。我认为,在平面构成训练中对于造型基本要素的视觉特征,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将培养学生对于形态的直觉反应和洞察的敏感性,将获得一种“训练”过的眼光和相应的美感反应。如有意识地以这种眼光观察自然,就能透过它们的复杂表象,获得纯粹的图案形态方面的启示,情感和想象也将从这种形态特征的启示之中生发出来。例如,通过平面构成训练获得对于“线”的认识。“线”具有方面感,富于变化。对动、静的表现力最强。垂直线具有严肃、强直、向上、急落等视觉特征;水平线具有静穆宽广、稳定的视觉特征,曲线具有律动、弹性的视觉特征;曲折线则有不安、跳跃的视觉特征……同时随着线条的细、粗、轻、重、缓、疾的变化又各异其趣。带着这些直觉的思想,进入自然实体的观察之中,眼前一切具有线的视觉特征自然现象(或它的局部)都以线的纯粹形态的价值打动着我们,就能以万千的复杂表象中迅速感受到这些“线”的情感,特征并由此去展开想象。这些自然原形正是以它外在的视觉特征和内在的情感特征剌激着我们对于形态的感受和判断,引发着我们的构想,使我们摆脱了盲目的、杂乱无章的思维而获得高度自觉、广泛的创造思维。
第二,变化图像
如何从对自然原形的感受和想象阶段进入图象变化的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原形进行许多的处理,诸如分割、对称、平衡、聚集、韵律、对比、错位、剖面、渐变、放大等,探研的思路随着不同的处理方法逐步展开,在观察中发现、寻求形象,从而可以获得无数种带有原形某种特质的新形,这些新形又为我们进一步的探研提供了新的起点。这里,所谓原形特质,就不仅是原形处于自然形态中的自然特征和视觉效果的偶然但独具特色、整体和局部的形象,包括不同的处理形式对于原形创造性的利用与发掘。
从上面提出的这个图案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形的处理一方面与构成方法有关,一方面与参与变化的构成元素有关。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
1.对于原形的处理必须以对于原形的观察和感受作为基础。从理论上讲,原形具有接受各种形式处理的可能,但对于特定的某一原形,应该具有一种或几种最佳的处理形式,设计者自身要对原形的变化倾向有自己的判断,对原形所应接受的最佳处理形式作出估量,关键要有所感,这种“感”一方面包含设计者对于原形所具有的变化倾向,另一方面,包含设计者在观察中的自身情感以反对原形情调上的理解。这两方面都为处理形式的选择,都为“理”的实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限定。
2.图案设计的变化,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形式原理的理解。“调和”、“对比”、“均衡”、“律动”等,这些都是纵贯图案设计全过程中高层次的"理"应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形式原理,并在运用中不断加深对形式原理的理解,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健康
C:颈——银项圈活泼
D:怕见人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三年级数学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精选5篇汇总
高一政治下学期教学计划
班干部工作计划范文
六年级安全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包括: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教材把这一问题安排在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方程,因此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猜测、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的能力,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列表法”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也就是通过有序猜测和计算得出结论,“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介绍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趣解”,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了解
“鸡兔同笼”问题解决的多种有趣方法,体验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有的同学已经在计算了,说说看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呈现的情境图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在学生猜测得不到正确结果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一)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刚才大家猜了好几组数据,但是我们验证后发现都不对,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没有猜对呢?(数太大了)你们觉得什么情况下能够猜对?(数小一些)
那咱们就换一道数小一些的。(课件出示例1)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我们共同阅读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找到题中信息: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怎样才能确定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是不是等于(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这回给你们一点时间,把你猜测的数据在练习本上列个表,算一算,想一想:你算的对吗?(出示表格)
鸡
兔
脚
这回给你们一点时间,把你猜测的数据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想一想:你算的对吗?
(三)交流体会,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1、经历列表法的形成过程。
(1)经过同学们的研究,现在知道鸡和兔各有几只?
都谁和他的结果一样?你们有把握这次猜对了吗?怎么验证一下?
(2)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正确答案的?(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设学生思路:
从鸡8只,兔0只开始推算。
从鸡0只,兔8只开始推算。
前两种情况可能做了充分预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出了所有情况,或者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对这种有序思考的方法要给予肯定。
直接猜出鸡有3只,兔有5只,验证后发现脚数正好是26只。
这种情况属于正好一下猜对了,教师提示不一定每次都能够猜得这么准。
从鸡有4只,兔有4只开始推算。
这种情况猜测的次数比较少,对于数据比较大的时候适用。
有的同学还可能发现了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就增加2只,这样就可以一下子算出需要增加几只兔,直接找到正确答案。这正是假设法的思路。如果有同学有这一发现,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述准确,为后面的假设法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结收获。从刚才的列表情况看,你觉得怎样列表比较好?
(4)运用列表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自主解决,交流方法并订正结果。
如果没有出现上面的第五种思路,教师小结可以提出。
小结: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减少两只脚。运用这一规律正好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2、探究假设法。
(1)问题预设:刚才大家找到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中还发现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如果运用这种推理方法,怎么解决呢?
(2)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假设成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计算起来会更简便。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先假设成都是鸡,着重说说推理的过程。
同样,让学生说说,如果假设成都是兔,是什么情况?
小结收获。
(3)运用假设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找到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组织学生有层次地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根据表中总脚数与题中数据的差,来调整数据,对假设法的探究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假设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练习强化,深化认识。
针对性练习,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四、阅读资料,丰富认识。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吗?阅读105页的资料。
古人真是很聪明啊!今人更了不起,又发现了很多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趣解,你们想了解吗?介绍几种。
1、假设所有的鸡和兔子都训练有素,然后你拿着一个口哨,吹一下,所有动物收起一只脚,吹两下,收起两只脚,好了,现在鸡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小兔都“作揖”了,也就是还有两只脚站着,总脚数减去两倍的头的个数再除以二就是兔子的只数了。
2、假如鸡的翅膀也着地,也有四只脚,那么总脚数就是总只数乘4,减去实际的脚数,就是翅膀的数,翅膀都是鸡的,再除以2,就是鸡的只数。
五、谈话式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每种方法都明白了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提示学生做题时要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时候的解法,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的小结梳理一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过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鸡
8
7
6
5
4
3
2
1
兔
1
2
3
4
5
6
7
8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假设法
都是鸡: 脚:8×2=16(只)
少了:26-16=10(只)
兔:10÷(4-2)=5(只)
鸡:8-5=3(只)
都是兔: 脚:8×4=32(只)
多了:32-26=6(只)
鸡:6÷(4-2)=3(只)
鸡:8-3=5(只)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并会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渗透化繁为简思想,体会用假设法的逻辑性和一般性。
【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猜测老师的年龄。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调整自己的猜测,直到猜到正确的答案。
师:刚才大家在猜测老师年龄的过程中,经历了猜测、验证、调整的过程,不知不觉掌握了一种数学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渗透数学解题策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设。
二、课中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齐读课题:鸡兔同笼
出示表格
头
3
5
鸡
2
兔
1
2
脚
12
8
第一栏、第二栏都能够解决。
师:如果告诉一共有5个头,你们能确定一共有几只脚?为什么?如果告诉一共有8只脚,能确定鸡兔各几只吗?为什么?
师:如果告诉头的数量和脚的数量,能确定鸡兔各几只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经过前期学情了解,不少孩子对于鸡和兔不清楚有几只脚,所以在这个环节先了解学生基本常识。通过填写表格,从易到难,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
(二)猜测验证,化繁为简
1.出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师:能读懂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兔各几只?
师:能猜猜鸡兔各几只吗?
师:如何验证自己猜的对不对?(既要考虑头,也要考虑脚)
师: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要改小?
生:改小一点好猜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帮学生初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尝试猜想,发现规律
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兔各几只?”
师:请再猜一猜。
师:看来有很多种情况,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呢?想不想自己来尝试一下?
学生自主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师:请你把你尝试的过程与大家分享。
师:后面还要不要再尝试下去?
师:脚少了,说明什么?增加谁的数量?
师:你为什么跳着猜测呢?
生:一个一个地试比较慢,就我隔一个试一次了。
生:脚少了,就增加兔子,增加一只兔就增加2只脚!增加2只兔就增加4只脚!
师:我没明白,为什么增加1只兔不是增加4只脚呢?
学生陷入思考。
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表格,把空格填完整,再看看数量间 有没有什么数学规律。
学生观察、讨论、分享。
师:为什么是2只2只地变化呢?而不是4只4只地变化?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想得更加明白,我们借图形朋友帮忙吧。
送教下乡教学设计送教下乡教学设计送教下乡教学设计出示
理解:1只鸡换成1只兔,脚就减少2只。
师:反过来呢?
引导发现:1只兔换成1只鸡,脚减少2只。
【设计意图】列表法虽然烦琐,但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习假设法的基础,因此也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量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数形结合理解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出示表格:
鸡
8
兔
8
脚
16
26
32
师:请再看表格左边第一栏,8和0表示什么意思?
师:假设什么?这样假设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师:脚实际是26只,为什么少了10只?少了谁的脚?
出示:换什么?换几只?
学生独立思考。
师:你们说得真好!你们能用算式表达出你们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写算式,汇报。
师:10÷2=5,这里的“2”表示什么?是鸡的脚吗?
师:怎样更清楚地表示2是相差的脚呢?
假设全部是兔子。
学生独立解决。
3.比较两种方法
师:你觉得列表法与假设法怎么样?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假设法的算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采用画图法,数形结合地引导学生根据图较为完整、准确地说明算理,学会思考,学会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假设法的优越性。
(五)建立模型,拓展应用
1.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如果让你解决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只脚,鸡兔各几只?你会选择什么方法?
2.鸡兔同笼问题的发展
出示龟鹤问题。
师: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谁可以看成鸡,谁看成兔?
3.出示歌谣
“一队猎人一队狗,两队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是十二,数脚一共四十二。”
师:谁看成鸡,谁看成兔?
师:研究鸡兔同笼问题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设计意图】独立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阅读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列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三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二、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五、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指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板书。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共同阅读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
①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
②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③假设全是兔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好,让我们一起再次回到1500年前的这道题目:(出示课件),看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
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1.课件出示“做一做”
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
(1)龟鹤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集体反馈。
(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a href='///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粤?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
(3)引导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今后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课外延伸与作业。
1.阅读并思考:课本105页的“阅读资料”
2.完成练十六的1-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四教学目标:
1、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特殊规律,使学生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2、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再认识,再分析,将列表的过程更优化。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谈话:“同学们,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周,你们可以称呼我?今天需要我们共同配合,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为了表达谢意,我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来猜一猜,有多少?(5…)太少了?(50…)多了,(40…)少了(45…)差不多了,(46…)恭喜你,答对了,下课就由你发给同学们。
2、喜欢数学吗?数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
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你们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向你们推荐一种有趣的问题------鸡兔同笼。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出示问题:“鸡兔同笼,有5个头,1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1)你从中获取什么信息?……
(2)请你们猜一猜将鸡、兔可能是几只?(……)
(3)把你猜的过程给大家说一说
(4)板书学生的过程
鸡 1 2 3
兔 4 3 2
腿 18 16 14
(4)评价:从尝试简单的开始,一个一个的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方法多么简单啊?如果我们再横竖加上几条线,就成了美观的表格。看来,列表来解决这类问题还确实简单,如果现在将鸡兔的数量增加,还能解决吗?(重点引入列表)
2、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几只?”
(1)自己先想一想如何利用列表来解决?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3)独立完成列表。
(4)汇报想法和过程
小组1:逐一列表------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那么就有78条腿,(腿多了,说明什么?兔子多了,怎么办?)鸡有2只,兔子有18只,那么就有76条腿,一只一只地试,学生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通过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每多一只鸡,少一只兔子,相应减少2条腿,)
小组2:跳跃式列表------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那么就有78条腿,要比54条腿多的多,因此,兔子的只数也可能多了很多,但是鸡的只数可以不用一只一只依次递增,而是从猜一只到猜5只(或者其它几只),当腿的条数在50到60之间,(提出问题:兔子可能是几只?到底是谁估计的更加接近呢?)
引导发现:这样就减少举例的次数。并通过数据的调整来优化解题策略。
小组3:取中列表------假设鸡兔各有10只
小组4:方程
小组5;奥书班中学习过算术方法(让孩子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三、适时反思,掌握策略(两题任选其一)
“同学们,鸡兔同笼”
1、观察三种列表的方法,比较异同?
2、谈一谈;你们有什么感受?
四、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课后练习1、2、3(比较不同-----答案是否唯一)
2、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优秀范文五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
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共同阅读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鸡
兔
脚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缺乏信任、互动与回应机制: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困境
家庭教育是人类最原始、基础的源头教育。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对安全的第一意识便是来自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随着现代性本身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导致的风险无限扩大化,风险社会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开始崛起,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开始由物质财富分配向风险分配重组。而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中往往关注的是他们自身的狭隘利益,忽视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一方面,由于地域、时间、文化层次、工作关系和自身的参与意识等影响和制约,家庭无法也不愿参与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不愿意家庭广泛的参与,因此家庭和高校之间的互动将无从产生。尤其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上,高校多从维护学校的稳定出发,而忽视了学生本身,或者家庭的因素,那么形成的结果就是输入与输出信息的极不对称性,故而,公共教育的实施主体便失去了约束性和自觉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到对家庭因素的考量。人的自利性造成了“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6]因而由人组成的组织或利益集团在常态下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政府作为“政治人”,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但在现实中,政府往往又无法绕开自己的利益,无法避开“经济人”理性的支配,常会选择在更短的时间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日常中,政府的公安、司法、卫生、文化、工商、质检、宣传、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并没有与高校形成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据调查,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仍由校内某一职能部门承担,这就造成了公共安全教育师资、资源的紧缺,教育成效不明显,尤其是风险社会所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在风险面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风险意识淡薄,这也是高校突发性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公共安全教育制度缺乏全员参与,缺乏互动平台,安全教育常常成为事后的补救,缺乏前瞻性。一定程度上说,是信任、互动、回应机制的缺乏和预警机制的不健全。
走向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公共安全教育是一项合作的事业,在风险面前,各利益主体是积极索取自己的狭隘利益,还是积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信任、平等合作。很显然,应对风险的公共安全教育绝不是高校自身的义务,而是政府、社会、家庭共担的责任,那么只有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平等合作,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合作新模式,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回报才会相匹配,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1培育风险文化,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高校在实施公共安全教育时,要放眼世界,洞察国际风云变幻时局,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应对和化解能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为了保障这个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形成良好的诚信、授信和互动,在互动中促进利益的共荣。同时强化风险的共担,使每一个主体在风险面前,都出自整体的利益,而不是自身或某个集团的狭隘利益。
2疏通家长参与渠道,构建家校合作模式
在家校合作模式中,马忠虎对家校合作活动的分类及家长在不同活动中的角色提出构建“以家为本”和“以校为本”的合作模式,崔鸣国则提出以“家校互动”为合作模式。无论是“以家为本”、“以校为本”,还是“家校互动”,最首要是要疏通家长的参与渠道,参与渠道不畅通,合作就得不到落实。高校可通过网络为沟通载体,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为家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实施中,可通过微博、网络电视、QQ群、飞信等多种方式沟通交流,讯息的快捷性和私密性使教育效果更为明显。除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之外,还可沿用传统的书信形式,满足不同的家庭需求。总之,高校和家庭只要通过采取多种途径产生互动和回应,那么建构起家校合作模式,就会促进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3增强利益共生共荣,构建府校合作模式
Abstract: for the large dip Angle of thick coal seam away at this for coal mine enterprises' safe production, for example, is an extremely difficult task,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huainan coal mine coal seam,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check-up, finally cancellation tu scheme, determined for continuous gas extraction and hydraulic punching the technical scheme, the main thing is to tell the two kinds of technical measures taken together, this to eliminate coal seam gas cont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al seam outburst dangerou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big dip coal seam mining and high-efficient exploitation.
Keywords: large inclination thick coal seam in; Back tu plan; Huainan mining area; Drilling continuous drainage technology; Hydraulic punching and pressure the wind hole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众所周知,在淮南矿区新建的大部分矿井,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其埋藏均较深,而对于大倾角中厚煤层的消突措施方案的研究都很不完善,有的甚至是刚起步,更提不上具有一整套成熟的可靠的经验,以供矿井借鉴。基于此,淮南某煤矿对大倾角中厚煤层的消突方案措施进行了大胆探索,对消突技术进行努力创新,开创了大倾角中厚煤层的消突新天地。在工作面-670m揭穿B8强突煤层时,通过比较分析,最后确定的的消突方案,确定为连续抽采瓦斯和水力冲孔这种技术方案,主要就是讲这两种技术措施综合起来,这对于消除煤层瓦斯的含量和减少煤层突出危险性的发生率,确保了大倾角煤层的安全开采和高效开采。
2、B8煤层区域地质状况
该矿井主采煤层为B8煤,由于B8煤在以前的开采过程中发生过突出事故,在该矿井的附近井筒发生过突出事故,所以,该煤层属于强突出煤层,该矿的埋深比较深,所以,该矿井相比于其他矿井更具有突出危险性。揭煤区域裂隙比较发育,岩层比较破碎。B8煤层结构简单,粉沫状,煤层真厚为3.6m左右。煤层直接顶板为灰白色中砂岩,在竖直方向上的裂隙比水平方向的裂隙更为发育,底板为砂质泥岩,垂向裂隙与滑面较为发育。
3消突技术
3.1钻孔连续抽放技术
3.1.1抽放钻孔
取煤层B8煤样进行化验,主要是利用两种方法进行判断煤层是否有突出危险,一个是综合指标D、K值法,另一个是煤层瓦斯压力P,停头施工消突措施孔,钻孔的布置方式采用的是矩形布孔,而钻孔控制在工作面外5m,其钻头均是直径为91mm,我们在钻孔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煤粉与水同时从钻孔中涌出,从而出现喷孔现象,而且成都还很严重,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如下面所述,分为五个步骤:
(l)在工作面处总共施工了89个抽放钻孔,我们使用的是2时(50.80mm)双抗塑料花管,将花管全部放进钻孔,所有钻孔位置均穿过8煤层0.5m以上,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在其深部的钻孔出现了喷孔现象。
(2)针对上阶段施工情况,我们在工作面远处增加了24个钻孔,采用15时(38.1mm)铁花管全部放进钻孔,在这一个阶段,由于岩(煤)粉的密度大,使得它们都聚集在孔底,这样严重影响了抽放效果,因此钻孔穿过煤层底板1.5-2.0m,该钻孔的主要功能就是清理沉积的岩(煤)粉,在搞阶段中,在浅部没有出现任何的喷孔等动力现象,但是在深部还是存在个别孔有动力现象。
(3)由于24个深部的少数钻孔出现了动力现象,针对这种深部钻孔又增补了12个抽放钻孔,同样也使用的是1.5时(38.1mm)铁花管,钻孔穿过煤层底板1.5-2.0m,在这个阶段,在整个钻孔施工过程中,也出现了喷孔的现象,数量比较少,只有4-5个孔出现动力现象。
(4)对深部孔实现彻底消突,我们必须还应该增加一些钻孔,这次增加了10个钻孔,钻孔仍采用1.5时(38.lmm)铁花管全程下至孔底,这一阶段施工完成后,没有出现任何的喷孔现象。
(5)布置钻孔过程中,为了扩大进一步能够控制区域范围,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和施工状况,同时又在-650m水平设计施工了5个抽放钻孔,钻孔仍采用1.5时(38.lmm)铁花管,全部放进钻孔,使其到达孔底,钻孔穿过煤层底板1.5-2.0m,通过观察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钻孔中没有发生任何的喷孔等动力现象,见图1。
图1三阶段钻孔施工布置图
3.1.2抽放系统
由于条件的限制,该矿作为基建矿井,在地面上没有一个永久的抽放设施和完整的系统,所以,经过矿领导的研究决定,在地面上临时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抽放系统,采用ZWY-40/75型移动抽放泵,敷设6时(152.4mm)抽放管路。其中ZWY-40/75型抽放泵抽放25天,更换为ZBEI-303型抽放泵进行抽放,ZWY-40/75型抽放泵备用。
(l)抽放钻孔封孔工艺:①孔口向下6m处用聚氨脂封堵0.3m左右;②将抽放管插人孔内,外端保留0.5m;③将水泥沙浆注人孔内,注入期间用细钢筋在孔内搅动,以防止孔内产生空气泡;④封孔长度不小于6m。
(2)抽放系统敷设:规格长*宽*高为1500mm*80omm*8oomm,在放水器上拔出14个2时(50.8mm)接头,抽放钻孔10-12个一组与放水器上2时(50smm)接头相联。放水器出水端安设自动放水器,-650m平巷安设放水器。抽放系统等设施见图2。
图2 避灾线路立体示意图
3.2水力冲孔与压风吹孔技术
以上介绍了钻孔连续抽放技术,下面主要介绍下水力冲孔与压风吹孔技术的相关工艺。高压水来自于地面的自然水,其运送的路线为,沿风井井筒下至副井重车线,高压水压为6.0-6.5MPa,根据冲孔要求控制水压,冲孔管路前端采用3m 长4分(12.7mm)铁管作为导管,导管后联接6分(19.05mm)钢丝软管压风取自工作面压风管压风,风压为6.0-6.SMPa,当使用水力冲孔结束后,改为压风对钻孔进行吹孔。
4 消突效果分析
4.1消突效果
经过采取以上这两种技术措施的综合治理,评价消突效果的好坏主要是看瓦斯抽放率和残余瓦斯压力,之后再参考K值和K值,最终在揭煤前各项指标较理想。主要考察指标均小于临界值,这样就很好的证明了采取的以上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对突出危险煤层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并且经过揭煤实践验证,没有出现任何动力现象。
4.2瓦斯治理效果
对于大倾角中厚煤层的消突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没有出现任何的喷孔等动力现象的出现,瓦斯治理基本满足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学科性质决定了会计教学中需要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突出了现场感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密切联系实际问题,缩小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处理之间的差距。而会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案例练习或模拟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实践活动中,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法。会计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单纯的课堂讲授给学生带来的厌倦和枯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会计案例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能够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会计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由于案例教学其案例来自于实际,必然存在着信息的不充分性,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得到锤炼。会计案例教学是实现会计教学目的、完成会计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案例学习小组
为了保证会计案例教学方案得以有效地实施,需要建立新的学习组织,在案例教学中作为基本学习组织的小组是推行案例教学的组织保证。案例教学时可将学生分组,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十余人为宜,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采用案例教学法应重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包括课前的协商准备、课上的讨论、小组观点的阐释、课后的研究总结,在课堂讨论中,每一个小组都要选派一名代表走上讲台发言,阐述本组经讨论形成的观点、理由。小组讨论可检验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准备情况、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其意见的机会、可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建立学生的自信。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讨论案例创造合适的环境氛围,包括教室布局的调整、学生分组等。教师应结合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并对学生的分析与报告作出恰当的评判,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中的优缺点,对于独特新颖的见解给予肯定,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会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学习会计的方法,自觉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也会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及沟通合作的能力,使得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二、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会计案例选取设计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案例教学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当在课前熟悉会计案例内容,模拟问题情境,紧紧围绕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精心设计会计案例。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其内容必须与会计理论相关联,选编出适合于教学需要的不同会计案例,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方式包装,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实务性,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让学生感受真实事件,提供会计职业实际情境特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查询、分析、研究、解释相关信息,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得出科学、合理结论的能力。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内容太简单,问题一目了然,就不需要讨论了;如果内容太复杂,难度太大,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将不会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进而就会使教学工作难以开展下去,达不到预期效果。案例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设计案例应确保案例的时效性,会计案例的内容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必须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如果案例选用的内容陈旧、缺少时代特色,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性及教学效果,会计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搜集的会计资料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选择和设计的会计案例应当蕴含着创新意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三、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控制、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围绕典型案例展开的特殊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是用典型或简单的具体实例,把复杂枯燥的理论通俗、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案例情节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会计案例教学法能利用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会计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并认真准备,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其次,在讨论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氛围,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让学生唱主角,在课堂上对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热烈讨论,甚至争论,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集思广益,敢于提出新的设想。在分析和讨论问题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分析、大胆思维,学生之间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才能提交出可行的案例结果。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后及时总结,指出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得当,做到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自觉进入会计工作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将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充分应用,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
他们勤于思考、举一反三,有助于训练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会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与应用性,选择和设计的会计案例教学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加强会计案例教学,必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会计教学案例需要有大量的会计资料素材,要求教师深入实践、积极思考,在掌握大量会计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挑选,教师在选取设计案例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特点,不能把会计资料简单拼凑成案例。会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按教学要求设计和编写会计案例,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要求会计案例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会计活动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以及具备较强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在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时,要注意吸收具有丰富的会计实际经验的人才。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等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也可借助于网络优势,建立起校企联系的桥梁,让实务界人士更方便地参与到会计案例教学中来。采用案例教学能促使老师深入到会计的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会计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实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会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会计教育目标是由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即社会需求决定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会计职业作为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服务的领域将会更宽更广。会计案例教学法能适用于会计教学,这实质上是会计类专业课程的自身特征及其教学目标客观上所要求的。实行会计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会计实际能力,成为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具有发展潜力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教学是一个双边行为,本身包含教和学两方面,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会计教学应改变教师“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现状,应当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会计案例教学创造了全新的氛围,建立了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能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目的,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增长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合作共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蔚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
[2]巴雅尔图:会计案例教学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70-02
一、问题的提出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更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仅是做几道应用题,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过程中生活化的背景进行深入发掘并使其情境化,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并体验成功的。也就是说,中职数学教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应该贴近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认识到数学能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教材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般而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点:故事性或趣味性、直观性、易于理解并包含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是通过解决故事中提出的问题从而学习数学知识及其应用的。因此,我们认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该大力推广并实施案例教学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完成中职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举例
最近两年来,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通过实践表明,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比较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成绩也有所提高。以下为几个笔者认为比较成功的实例。
案例1.玛丽莲问题。
舞台上有A、B、C三扇门可供选择,其中一扇门后有一辆小汽车,另两扇门后面则什么都没有。游戏参与者可以任选一扇门站在前面,如果门后有汽车,那么汽车就作为奖品奖给参与者。当玛丽莲选定某扇门后,主持人再打开一扇空门,然后问玛丽莲:“为了有较大的机会得到汽车,你是坚持原来的选择,还是改选另一扇门?”问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激烈的争论,这为条件概率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案例的故事性都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之间的争论、交流非常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那么,如果案例的故事性不是很强,学生会是何种反应呢?
案例2.水费问题。
为了鼓励节约用水,拟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1)小王家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2)小李家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3)小张家六月份用了x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4)小陈家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小陈家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这一案例涉及到日常生活的问题,设计时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得出分段函数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解决此题,这可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使数学学习跟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数学走进生活,使生活数学化。但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则明显不如前面几个案例的情况。这可能与该案例的故事性不强有直接关系,但可能也与学生在生活中对该情境很少接触、不怎么熟悉有关系。
(四)案例教学法是数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案例教学正是通过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数学生活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的一些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有着其突出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学习数学,并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产实际,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能认真地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一定能从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大量的案例,如:人口出生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个人所得税、营销策略等。
2.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这些学习方式要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就必须把按照逻辑顺序呈现的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待研究的问题,并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案例就是一个个故事化、生活化了的问题情境。
3.案例教学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案例的呈现方式,直接决定了案例的可接受程度。但我们仍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使得我们开发的案例更符合生活实际、更加故事化、更为学生所喜欢,而要做到这些,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大力支持。
三、对案例开发及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案例开发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案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案例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即使该情境也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实际,那也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上述案例4。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开发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开发案例时必须考虑案例的故事性或趣味性,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初的因素。
3.案例中必须包含着一些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问题,这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
4.案例开发时也要考虑到各个专业的特点,要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开发出相应的案例。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处理好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学容量的关系。由于对案例所提出问题的讨论时间上难以精确把握,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讨论方向以及内容的掌控,使得学生的讨论不要突破教学内容所设定的范围,不要在无关紧要的枝节上浪费时间。(2)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平等交流的局面,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与教师就问题进行争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等一些纯思维的产物,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一些程序性知识,则不适合将其创设成案例,实施案例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这方面,案例教学大有用武之地。
图案设计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应用性很强。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案设计课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讲解色彩、变化方法上。这虽然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图案设计问题,但这么做的同时却淡化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希望促进高校图案教学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当贯穿图案设计课程的全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信息八方搜,讲台现身说。
在电脑非常普及,上网也十分便利的条件下,除了要求学生课前将书本的内容预习一遍之外,还要针对课程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图案?”“图案的变化方法有哪些?”“什么是图案的色彩?”等,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图案设计的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环节中,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难易适当,要以能涵盖整个图案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全部内容为最佳。在开始的两节课上,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关于图案的变化方法、概念等信息拿出来交流、共享。这样便有效拓展了信息来源的范围和途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使用道具,增强课程趣味性。比如有的学生拿来俄罗斯套娃,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案;有的学生拿树叶蘸颜料在纸上拓印,可以讲述什么是二方连续;还有的用宣纸覆盖在国画颜料漂浮的水面上得到一种随机图案,然后告诉大家这是图案制作的一种方法,叫吸附法。一堂课可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补充和总结,此间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牢固掌握较多的信息,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对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第二阶段,手绘练真功,电脑效率高。
在进入绘制阶段,笔者主张用传统手绘的方法完成。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绘制图案的技巧,还能表现计算机无法表现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在图案设计的中期可适当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变换颜色,观察图案色彩的搭配。利用其复制、粘贴和旋转等功能,观察连续纹样中对象的位置、角度的安排等,找出最佳效果,而不用反复在纸上绘制,能有效提高作图效率。
第三阶段,作品网络化,经验万花筒。
在学生作品基本完成后,用两节课讲述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该软件与WORD软件同属于OFFICE软件包,对有WORD软件学习基础的大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非常容易。学生学会使用该软件后,即可设计自己的网站,并将作品上传。为网站设计多个栏目,如:知识加油站——放置自己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的关于图案的信息;作品展示间——展示自己创作的图案作品;方案大PK——列出自己设计的多种图案的方案、设计说明及设计过程等。栏目的设计以简洁、精练为最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最闪亮的部分设计网站,以突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电脑展示作品实际只是作品展示的一种方式,还有举办展览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头脑风暴”思考法
使用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在图案设计课前期给学生一个事先拟好的题目,比如将一个梨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依据其进行图案设计。这不是让学生对平时熟悉的梨做曲线化、直线化等形状上的概括或夸张,而应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了解梨,用发散性思维去感受梨,然后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可能从剖面的角度去表现,在纸上画出梨的剖面图形;有的在画的过程中会给梨附加些枝叶;有的则画的是一只小虫在噬咬梨的图形;还有的甚至以梨所处的空间和梨的关系绘制了方形中间为圆形的图形。不论学生画得好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教学循规蹈矩的经验之谈对学生带来的思想上的束缚。这样,我们会发现在这一阶段的创造中,学生不自觉地使用的创作手法实际和我们图案设计的法则具有一致性。比如为梨添加装饰性的枝叶,是图案设计法中的添加法;将梨的上半部分变形成了一个娃娃的笑脸,下半部分设计为穿着民间的小花袄,这实际是图案设计中的象征寓意法。这时根据学生的创作,找出和图案变化规律相一致的手法加以讲述,对学生在创作中未使用到的变化规律和方法加以补充,最后再加以总结,学生就能够快速地灵活掌握。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课程的兴趣。
项目教学法
【关键词】案例,形象,能力,情感
一、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功能
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的案例教学法是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实处,能够有效提高历史课实效性的新途径。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①
1.明确的目的性。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目的在于如何将书本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科学、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2.突出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成了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案例教学正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不再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上讲台,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充分展现自我。
3.深刻的启发性。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脱离思考。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是案例教学的又一突出特点。案例教学不是展示给受教育者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在说明道理、证明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展现教学的启发性和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
4.具体的直观性。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语言直观的手段讲述生动的事例,创设情境、形象的讲解、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头脑中形成对事物具体、鲜明的表象和想象,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领会和接受知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较强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应用相关学科理论并联系实际,包括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兴趣、品德和生活经验等实际,联系最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件,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辅助书本理论知识增强说服力,便于学生掌握新知。且在讨论、分析中,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历史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以例激趣:案例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重要条件。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激活历史课的内在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在现在甚或的学生对于历史有的很难理解,他们只是机械的记忆知识,而不是理解知识,案例教学是使学生融入到历史中去,激发极大兴趣,参与到学习历史中去。一方面。案例本身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使他们想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分析与评价,不仅使学生如临其境,也加深了感性认识。
2.以例说理:案例教学是实现历史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法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刚县的人生理想,是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历史课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观,并能够运用于实际当中。
3.以例导行: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历史课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理论轻实际、重传授轻参与的传统教育模式过多地束缚、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发展,不仅使学生缺失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困境,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机会。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案例选取的原则。
首先,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1)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切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2)所谓普遍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普遍适用性,案例所反映的不是特殊、个别的现象,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就是要做到所选案例既具个性化特征,又不失代表性。
其次,趣味性与思想性相结合。(1)历史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这就要求历史课在选取案例时要将趣味性与知识结合起来。所谓趣味性就是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可读性,案例具有趣味性是实现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关键。(2)所谓思想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形成的历史唯物观。
第三,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
(1)时代性,指历史课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尽力选择新事件、新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客观真实,能够全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具有可信度。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不能脱离历史事实一味的求新、求异,也不能忽略案例的时代感。
2.案例教学的实施。
首先,教师应有丰富的知识积淀。案例教学是厚积薄发的过程。(1)要求教师既要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本功,同时要有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把握;(2)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跟上时代步伐;(3)要求教师善于观察思考,具有一定的专业敏感性。
其次,科学设置案例教学。在选取真实可靠的案例之后,就要精心设置案例的使用方案。案例使用方案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必须遵循课程需要,在讲透难点、热点、重点、疑点时恰当使用案例。否则,就背离了案例教学的真谛。
第三,做好课堂引导。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1)教师应当向学生布置任务,创设场景,让学生在课前熟悉案例,进行充分准备;(2)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通过对其他不同意见做出正确判断分析,引导学生应用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讨论;(3)归纳总结,可以说是案例教学思想升华的环节。教师在总结时应注意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析: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给予肯定,予以激励;及时指出讨论当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正;指出分析的思路与方法;总结出案例教学的价值。即从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哪些启示。
总之。思历史课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轻松活泼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这是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也是历史课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原因。
[注释]
①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
没有学习任务的课间学生是快乐的,没有教师的课间学生是原生态的,他们身心得以彻底的放松,无所顾忌地尽情放纵自己,可以说是生龙活虎,生机盎然。这样的课间能给学生充分的体能锻炼和思维放松的空间。但这样的课间也成了班主任和班级学生的真空隔离带,是教师教育和管理网络的一个盲区。这十分钟里学生的活动是不可控和不确定的,很多问题在这十分钟都有可能出现和发生。在这拥挤的活动场所,在学生缺乏自制的状态下,在学生高度密集的现状中这样的课间活动显然是危机四伏。今天这个砸坏了玻璃,明天那个可能又碰破了头,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显然放养的课间不可取,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是幸运,是侥幸,出了安全事故那是必然。这种课间活动教师就成了“消防员”,天天紧张,天天繁忙,今天这里灭了火,不知明天又会在哪里出事,可谓是防不胜防。结果是坐在办公室里也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课间学生的活动并非完全不可预见,学生的喜好,学生的性格,近期班级的状况,都可预测学生近期可能发生的动向。所谓知已知彼,我们教师要打入学生内部,这种打入不是卧底,更不是窥探,而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心和心之间的沟通,空间上的走近那只能是看住了学生的身却看不到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学生们心里想什么,他们想做什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预见他们可能会发生一种什么问题或者是出现什么苗头。成为了他们的一员,就不会因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担心不知明天哪里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二、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无味,班主任疲惫不堪
出了事,学校和教师都很麻烦,看来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是不行的。于是本来就很辛苦的教师就下到了班里,看起了学生,或是在教室或走廊一会指着这个“慢点跑,这样危险”一会对那个嚷“不是讲过了吗,不要玩这种危险的游戏”……乃至出现下课了不许动,还在座位上待着,没事就是不许出教室,也不许离开书桌。教师就这样看着,疲惫不堪了,还是不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课间让教师始终徘徊在学生之外,劳累而又低效,繁琐而又紧张,无奈而又尴尬。学生则总感觉有双监督的眼睛在盯着自己,玩不尽兴,学不上心,自然就衰竭了课间活动应有的休息、调节、承上启下的功能。长此以往师生关系更是得不到加深和改善。那么如何才能智慧地引导学生过好十分钟,使班主任从这种尴尬的境地走出来呢?
1.参与学生的活动,让管理覆盖课间。让课间成为师生共同的课间。其实课间活动不仅是学生的活动,也应该成为教师的活动。任课教师下课后慢走一步与学生交流片刻,这时的交流可能是最有效的交流。哪怕是和学生说上一句话,回答他们一个问题,甚至是和学生会心的一笑也许会是对孩子最好的指导。下课铃响起,班主任教师不妨走出办公室,加入到学生活动中不妨也来放松一下,跳几下皮筋,踢几脚毽子,参与学生的游戏,引导他们唱唱歌。这样的课间就在教师可以掌控范围之内,教师的参与也让学生游戏得更加起劲和投入,玩得更加健康和向上。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提醒不间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课间都能参与到学生中去。这就要在班级中选出负责任的安全员,让他们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引路人,以便能及时发现课间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同学。安全员的作用不仅是对他人的提醒和监督,更多的是让他影响到全班每个成员,让安全约束由他律发展成自律。
3.充分利用班级布置,让警示常在眼前。教室的布置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应当具有感染性和教育性。在班级的布置中巧妙利用黑板报、宣传标语、友情提示等载体活动提醒,让这些善意的提醒象电波一样源源不断地向活动中的学生发射,让学生处处都置身于温馨的提醒之中。比如,我在班级门前的创造栏中标有“你慢一点,我慢一点,安全多一点”,在班级前面提示有“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的字样,学生无论在走道里还是室内眼前都有醒目的警示提醒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