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摄影师助理总结

摄影师助理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12 02:16: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摄影师助理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摄影师助理总结

篇1

著者:《数码摄影》绿镜头工作室

页码:272页

定价:59元

《数码摄影技巧大全第2卷》

本书是一本介绍数码摄影各类技巧的图书。第1章为“轻松入门”,详细介绍了摄影爱好者需要熟悉的22个数码单反摄影基础知识如光圈,快门、感光度焦距、测光、动态范围等,第2章为“熟能生巧”,列举了50个用户经常遇到的摄影器材使用问题及解决方法;第3章到第6章为“全面精通”,分类别介绍了风光,人像、花卉、动物、静物、美食等常见题材的拍摄技法;第7章则讲解了24条我们最常用到的数码照片后期处理技巧。

书中的基础知识与拍摄技巧,选自《数码摄影》杂志2008―2010年的精华栏目,集合了国内数十位作者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几个实用章节的核心内容,更是集合了常年在《数码摄影》杂志开设专栏的几位专家的精彩图文。如:

轻松入门章节:主要选自著名摄影理论家陈勤老师的“简明Photo词典”;

熟能生巧章节:来自数码器材专家花老师的“器材答疑”

后期技法章节:来自后期专家吴毅老师的“新手起步”。

正是因为大量专栏图文的支撑,使本书内容由浅入深,实用性很强,特别适合第一次拿起数码单反相机。没有任何摄影经验的初学者,有一定摄影基础的摄影爱好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数码单反摄影专家诊醑》

本书是著名摄影理论家、国家一级摄影师、国家摄影技师高级考评员陈勤教授摄影系列专著中的一本。

陈勤老师根据多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华光摄影学院和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课的经验,结合历年主持《数码摄影》、《摄影之友》等专业摄影杂志栏目对读者需求的深入了解,精编出这本专门为照片“看病”和“治病”的书。

本书通过126个摄影实拍案例,从构思立意,用光构图,角度造型、明暗关系、表情神态,空白与线条曲直等摄影创作的方方面面,针对问题与缺点进行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改善画面的技巧方法,提升与优化原作品。同时还结合经典照片解读,总结了百余条摄影诀窍高招。

《数码单反摄影专家诊所》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著者:陈勤主编

页码:304页

定价:88元

《面孔――人像摄影艺术》

本书将给予读者灵感,拓展读者的视野:从灯具使用、光线控制到摄影构图,本书全方位涵盖人像摄影师需要了解的知识,并有助于提高摄影师的艺术素养与品味,拍出独具格的人像摄影作品。

在本书中,我们将了解到以下内容:

48个人像拍摄案例,分享实战经验与拍摄心得,讲解拍摄与用光的要点;通过手绘光位图,展示布光的要诀与奥秘;

精选百年来26幅经典人像作品,解读大师创意;

针对人像拍摄的前期准备,作出建议与指导;

深入剖析摄影灯具的使用,以及对光线的控制;

细致解释人像摄影的后期制作。

《面孔――人像摄影艺术》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著者:Paul Fuqua Steven Biver(美国)

页码:188页

定价:69元

《人像拍摄最美摆姿及摄影技巧》

本书由时尚摄影师奇科受知名出版策划人耿潇男女士邀请历时一年精心而作。摄影师奇科曾与中国移动、鄂尔多斯、爱慕内衣、卡玛服饰、凡客诚品等著名企业和品牌合作,作品常见于主流杂志。为了贴近本书读者的实际情况,刻意地多次在放弃使用摄影助理和笨重的灯光设备情况下,拍摄了普通人的人像美姿照片作为本书的图示,而较少用到艺人和专业模特的商业照片,选用的场地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拍照场景。

整本书不仅全面图解说明了人像摆姿这一鲜明主题,而且把摄影前期需要的相关的准备工作,拍摄时候的注意事项,以及道具的使用等等相关问题都提供了必要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的最后提供了一个中英对照的摆姿动作指令表和赞美词列表。

《人像拍摄最美摆姿及摄影技巧》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2

【中图分类号】 J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97-2

在平面广告中,摄影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充分涌现。摄影对质感精雕细琢的刻画能力以及给人真实感的纪实性在平面艺术的表现形式中脱颖而出,使得广告摄影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平面市场份额。市场对广告摄影的垂青,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商业摄影师。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对广告摄影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广告摄影竞争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呢?优秀的商业摄影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

首先,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由丰富的经验而积累出的随机应变能力。商业广告摄影是对技术条件要求最高的摄影种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相应的应变能力,是任何一个广告摄影师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和素质。只有具备了基本功后才能应付各种突变的摄影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拍摄时,各种困难都有可能突然出现,摄影师应该预见到一些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并提前做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必要的情况下,在正式拍摄之前可先在拍摄场地试拍,这样可以预先评估拍摄难度系数并做好正式拍摄的准备工作。一旦意外的情况出现,必须要求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把问题彻底解决,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片场可能是租来的,器材也可能是租来的,造型师、发型师以及模特、道具等都是按小时付费的,不能因为摄影师一个环节的原因或失误造成工作的停滞。在这样一个效率为先的时代,问题的解决速度能够反映摄影师的能力和经验,并很可能影响到客户对摄影师的评价以及下次的合作与否。

技术和经验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更不是书本和课堂上老师所能给予的知识,读万卷书的同时必须行万里路。我们必须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经验总结知识。

为了拍摄任务的顺利完成,拍摄过程中的其他方面摄影师也应该给予充分考虑,因此,配备经验丰富的摄影助理很有必要性(如果自己没有的话),他会为工作的顺利提供条件。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不用过多的言语交流,他便会心领神会,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一个缺乏经验的助理很可能给你帮倒忙,使预期的进度拖延。另外,器材、场地设施尽量让有长期合作业务关系的公司提供。当然,如果有自己的设备更好,这样用起来既没有时间限制,而且摄影师更加熟悉设备细节,清楚怎么调节。(由于数码设备更新太快,顶级设备价格不菲,现在好多摄影师都是租用,这样更能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益)。

其次,摄影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技术上经过多年磨练之后,摄影师是匠人还是大师就要看审美能力的高下了。一个摄影师卖商业摄影作品其实卖的是自己的审美品味,毋庸置疑,商业摄影中的技术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如果摄影师仅仅靠技术吃饭,那么他的作品无疑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产品,赚取的只是加工费而已,没有知识产权和科技含量。摄影师成熟与否,首先是看作品的审美高度,其次才是技术含量。审美是技术之上的层面,摄影师在审美层面能否创新和具有吸引力,是他是否具有上升潜力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标尺。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当然含有每个个体先天的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因素。

作品的张力和个性是摄影师审美的集中表现,提高自我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纵向,可以向历史前辈学习,可以汲取历史上众多的摄影名家的艺术养分,横向,可以向同时代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学习,当然学习不是照搬模仿,更不是迷信权威。我们可以多鉴赏多分析优秀的摄影作品,初期可以尝试模仿他人的作品,但不能止步于模仿,局限于他人的思路之中,最终目的是借鉴、创新与超越。另外,还可以多了解多熟知各种艺术门类和各个时期的艺术思潮,电影、绘画、书法等都可能激发一个人的摄影创作灵感和想象,这一点对于审美的提高尤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向谁学习和借鉴,都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发掘自我潜质,发现自我特点,最终在作品中得以体现,体现作品独特的审美和个性,这样才能在众多摄影师中脱颖而出。

除了以上技术和艺术上的两点是摄影师必备的素质以外,商业广告摄影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摄影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强弱是社会人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否善于聆听和表达,是沟通能力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在与客户或4A广告公司的合作之前,会有沟通会议,沟通不只是聆听,如果在会议中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他人会以为你没有思想,从而对你的拍摄能力产生怀疑。拍摄过程中,客户会提出种种要求或者苛求,如果是对的,我们应该实施,如果毫无道理甚至是无理要求,我们就该说明情况和原因,为什么不能这样拍而是那样拍。良好的朋友式的沟通,是拍摄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其次,摄影师应具备控场能力,这点对广告摄影师来说尤其重要,决定了摄影师能否驾驭宏大场面的题材。控场能力和摄影师的性格有关,并不是每个摄影师通过训练就能得到的,当然也可以找具有控场能力的人进行协调。每个成功的摄影师都有成功的“法宝”,有的摄影师就拥有控场能力的“法宝”,他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一种无形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工作人员会很自然的听从他的指挥和安排,这对场面宏大、人员众多的拍摄现场来说,无疑是一个摄影师最重要的能力体现。控场能力很难学习提高,当你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的时候,基本都已定型。所以,少儿时期在学校中对性格的锻炼及养成,是每个人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脉资源或者我们所谓情商对摄影师的成功也很重要。“人脉既是钱脉”,黑厚学往往这样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情况下,人脉确实比你的技术层面还重要。情商其实就是怎么做人的问题,人品好、沟通好,自然朋友就多了。有的摄影师技术很高,作品也相当好,就是单子不多,其中原因很多,很可能是合作过的公司因为他做事的态度、糟糕的人际关系而放弃了合作。因此,摄影师对自己的人脉资源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非要刻意维持利益关系,其实仍然是怎么做人的问题。接人待物应该相互真诚,为人大度,要做智者,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耍小聪明,那样只会失去更大的利益空间。

摄影师还应认识自我,给自己准确的定位。现在市场越来越细化,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有些题材是不适合自己的,譬如有的摄影师控场能力不行,或者交流不行,不适合拍宏大场景的题材,但是或许适合拍静物广告。我们不能看到什么有利可图就忽然调整自己的方向,见异思迁,最后可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自身定位应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而定,找到定位之后,才能找到客户受众以及潜在客户,具有针对性的开发客户。如果定位不准,自己始终就会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看不清自己的方向,更谈不上一系列的策略问题。

除此之外,商业摄影师还应具备自我策划和宣传的能力。广告摄影师不仅为别人做广告,更重要的是会给自己做广告。酒香仍怕巷子深,宣传广告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媒介传达给客户和潜在客户。媒介之中最值得发掘的是网络,网络浩如烟海,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空间,广告便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所以,应将广告投放于客户关注的网站,例如中国摄影网,或者最近兴起的中国作品网等等。此外,还有传统纸媒中的杂志可以利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效率高、成本低的宣传手段。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召开招待会,邀请圈内的媒体、客户、广告公司,这些都是很有效的自我宣传渠道和方法。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告摄影师不仅应该具备技术与艺术上的敏感性,也应该具备商业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除非你想当一个平庸的广告摄影师和没有经济地位的广告摄影师。社会在飞速发展,广告摄影师必须全面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广告摄影市场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篇3

确定团队:你的团队需要哪些人员?

制片:负责场地的确定,演员(模特儿)的选择

美术指导:负责拍摄内容的确定和方向的把握

造型师:负责依照美术指导设计的场景为演员(模特儿)做造型

摄影师:负责依照美术指导设计的故事情节及场景拍摄成片

摄影助理:提供道具、服装、灯光等相关服务

一:主题想法:商业摄影——应该说同样有两组人马.一组人马在不断做着实验,不断做着第一个吃螃蟹(及其他没人敢吃的新物种)的人,寻找别人碰触过的拍摄灵感,另一组人马对其大似仿效.前者驾驭时尚,后者被动的追随.这么算起来,很多摇着时尚摄影大旗的人,应该改改名字了应叫为流行摄。如何将审美和技术完美结合就是拍出一张富有艺术性商业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当摄影师已经有足够的技术和审美去达到这个要求的时候,为什么不从摄影本身对文化,对信息化的复制时代的影响方面着手,从人文角度,哲学角度,等别的方面入手,提高作品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为了价格。优秀的摄影师在作品中会投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通过戏剧性的光线构图富于感染力的形象冲击着大众视觉的神经。同时,又致力于表现一种神秘离奇的风格,更为超脱的形式,将更深次的哲理蕴含其中,并期待观者的领悟。影像将向人们展示一种新的观看的伦理学、一种新的观看的哲学。这就是摄影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历史性和哲学性的震荡.

商业摄影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气质的外在表现,而强化这种气质需要的是一种在文化层次上的审美,只有做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才能达到最终的和谐。如何才能达到和谐,首先自己脑海里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摄影不是人们常人看来那么简单的按一个快门,它包含了摄影师前期策划,拍摄当中的布光,对于现场状况的处理,对于模特的瞬间把握,人物造型,摄影师与模特之间的配合和默契,这一切都决定着这张照片最后的效果。

前期策划:前期策划是摄影师对于自己要拍摄的内容和画面内容表现的手法灯光的布置,服装,妆面,氛围营造,等等一切都要胸无成竹,所谓的胸有成竹就是像绘画一样,在脑海里已经勾勒出来了。最好前期就是在纸上画出效果图,标注一些细节,比如色调、模特的衣着、表情、妆面、背景的布置、灯光的布置。前期的策划是一个去寻找灵感,在大师的摄影作品、或者是电影、或者是书籍里反复发现和寻找。这是一个消耗脑力的过程,有时候的突然一个灵感,也许就是以后作品的一个画面中心思想。所以当我在生活中,应当去接触更多的传播媒介,更应当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二:拍摄过程:任何都要实践,拍了以后才知道太多的东西和拍摄前想象的不一样。多次试光才能达到自己的效果,改变一个灯位,改变亮度,柔光箱的大小远近,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画面内容以及表达的情绪和氛围就完全不一样。在拍摄过程中模特的表现非常重要,创作过程拍摄了很多次,通过查看前几次的拍摄照片,总结缺点和不足,然后再重新进行拍摄。每次拍摄前都要重新化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去道具服装,调剂好一切,拍摄之前要考虑好一切意外,要考虑全面。

篇4

后来陈曼辞职,和造型师李东田合作开了工作室“Studio6”。工作室以前是仓库,门牌是六号,陈曼就顺水推舟把工作室取名叫“六号工作室”。这个两层楼宽敞明亮,设计精巧。拍摄大厅里摄影助理们每天都忙碌布景,明艳动人的明星们在这里进进出出。

从第一张照片2003年拍摄名模春晓起,陈曼成就了很多明星,尤其是范冰冰。很难说范冰冰和陈曼谁成就了谁,但自从两人的名字绑在一起后,范冰冰的杂志大片越来越有看头,陈曼也越来越被大众熟知。她被称为范冰冰的“御用摄影师”,确实,范冰冰很爱她,只要拍时装大片,非陈曼不可。最新一期《ELLE》,陈曼把范冰冰拍成了气场强大的御姐,哪怕以恶毒著称的看客,也要采用转折句式来表达观感:对范冰冰无感,但陈曼镜头下的她,美得像外星人。

一长串的明星被陈曼整了容。凶器不是手术刀,而是一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机和苹果电脑。吕燕变成了穿宫廷装的米老鼠。小S收起招牌媚笑有了梦露式厚嘴唇儿。袁泉流着动人的大鼻涕。李宇春穿上泼了泥点的薄露透白衬衫。有面瘫嫌疑的张震却笑得一脸褶皱宛如孩童。

拍了这么多大牌,没有谁能令陈曼紧张了。她会为最近北京空气不太好焦虑,却不会为拍贝克汉姆紧张。她跟贝克汉姆握手,指挥他往左点、往右点,然后拍下他的大正脸。

不同于一些鄙弃商业价值的艺术家,作为时尚摄影师,陈曼总有办法让商业大片具备更多的艺术性。她说:“商业和艺术就像男孩和女孩一样,他们最开始是幼儿园的状态,之间建立帮派,互相看不起隔得挺远,到青春期的时候,两个人开始谈恋爱逐渐接受对方。”

在陈曼看来,摄影师不仅是按下快门这么简单,还要充当导演的角色。在摄影之前,所有的想法通通在脑海里有了非常精细的构思,正如她所说,连一根头发丝怎么飞都和我想的一模一样。从早期的疯狂夸张到现在的内在细腻,从早期的注重技术,到现在更注重内心的东西。

陈曼最讨厌的字有三个:艺、术、家,三个字放一起尤其可憎。她最喜欢用的字是:“我”以及“范儿”。

什么是范儿?在陈曼看来,上至伟人下至居委会大妈,每个人精神境界达到一定程度,都会自然形成自己的范儿。的整齐驼峰背头,霍金的大片宽边眼镜,李大妈翡翠金戒指配白玉笋尖手上涂褪色指甲油,西村张姑娘红脸蛋配大粗辫子大白门牙。

她拍自己的姥姥,老人家梳着阿童木式的冲天头发,白的;家常老旧秋衣,白的;夕阳红碎花裤,黑的;搭配胳膊上三道杠的ADIDAS运动上衣,桃红的。镜头里的姥姥,气场强大,倍有范儿。所以她不只是爱拍明星,也爱拍普通人,包括老人和小孩。

陈曼的作品多次在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奖,多次刊登于法国《PREFERENCE》、纽约《UNLIMITED》、英国《NYLON》、《SPORT&STREET》等杂志,参加过的联合摄影展更是遍及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时尚大都市。

陈曼和混血男模Raphael的缘分从杂志开始。“是在一个‘耐克’的party上,大伙排队上厕所。我早就在杂志上看过他的照片,那照片特小。我对人脸很敏感,所以就记住了。我还说这人长得挺像基努・李维斯。接下来看到他本人,胡子拉碴,倍儿黑,但通过外形我还是把他认出来了。”

篇5

而且,精彩也并非是评判一幅生态摄影作品的唯一标准,这里,奚志农会告诉我们自然摄影自有的价值评判体系。

讲经传道

奚志农被戏称为唐吉诃德――西方讽刺骑士小说里一位拿长矛战风车的悲剧式英雄人物。或许他具有唐吉诃德行侠游历的精神,但他肯定不愿一个人一辈子只为去追逐一个梦想,因为保护大自然不应该只是一个人的事,不应该只是一个梦想――虽然他敢于担当。

一个梦想,一个理想,一个信念

奚志农从小喜欢鸟,或许因为鸟儿有翅膀,能够飞达梦想存在的地方,那是大自然中最纯美的地方。1983年奚志农第一次跟老师拍一个关于乌的科教片,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深受刺激。摄制组在一棵云南松的小树枝上,找到一个画眉的鸟巢,拍摄的角度非常好,里面有四只小鸟已经羽翼渐丰了。尽管摄制组离鸟巢只有1米的距离进行拍摄,但鸟的父母还是不顾一切地飞回去喂它们的孩子。他们发现小乌们想往外飞,就抓住了用尼龙绳拴在巢里拍。奚志农当时留在驻地,当他问摄影师为什么不去拍自由的小鸟时,摄影师说:“你不懂!”。而在奚志农第二天去看画眉鸟巢时,发现四只小鸟都挂在树枝上死了。

奚志农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会摄影,要拍自由飞翔的乌。那时还少有鸟类图片可供参考,于是便到图书馆去看文字的东西,鸟类的分类也是这么学下来的。

后来,奚志农发现只研究鸟类是不够的,当他看到中国大地上日益恶化的环境、日益在遭受破坏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日益在减少的野生动物,奚志农想要努力为此做一点事情,于是他拿起了相机当武器。但一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只能做手头上的一点点事,利用他的纪录片在英国获大奖的契机,奚志农将工作室定名为野性中国工作室,把理想转化为坚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信念,建立起专业团队,采用办训练营的方法,用演讲的方式,用展览的形式去影响更多的人,让这股保护大自然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难以割舍的梦想,那么奚志农的这个梦想立足于现实中最纯粹;如果说每个人生活中都有所坚持,奚志农的坚持无疑更公益也更令人感动。

为了赌一口气,奚志农才开始接触起摄影来。野外生涯开始的是那么偶然,而他的行动却是毅然决然。1991年为了做一名纯粹的摄影师,奚志农离开了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1995年为了保住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一百平方公里原始森林,他多方奔走并致信国务委员宋健,林子保住了,他却失去了在林业厅的工作。1997年他又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可可西里野牦牛队反盗猎的拍摄中去。

拍摄野生动物依赖于器材,现在大部分影友的摄影器材都很好了,甚至一些拍野生动物的摄影师都有了自己的长焦镜头,而像奚志农这样宣称是职业摄影师,长焦镜头却都是与佳能厂商借来的。无钱买器材可能是摄影人最闹心的事情,而奚志农却把出画册义卖的收入捐赠建了个野外观察站,据说这笔费用也可以买两个“大炮”了。

奚志农的野外生涯已27年,但他的前十几年都是在黑暗中摸索,那个时代,在偏远的云南,大多数人对保护都不了解,所以他很孤独,但直到现在他还一直在坚持,相机是他最有力的武器。

痛并快乐着,累仍坚持着

27年都在自发地做着“保护”工作,这里有快乐也有痛苦,但奚志农说很多时候痛苦要比快乐多得多,有的时候是亲眼看到的痛苦,有的时候是听别人说到的痛苦。当他看到藏羚羊被猎杀的场景,一方面非常痛苦,另~方面甚至有一种对偷猎分子的恨,想把他们抓到。

当听到长臂猿悠扬的啼声,看到长臂猿在林中飞跃,这个时候还能伴随着相机快门声响起,对于奚志农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快乐。而无论在青藏高原,在秦岭岷山山脉还是在帕米尔高原,在自然里面去追寻,奚志农所享受的也是一个不断有欣喜出现的过程,这是他所认定的生活在自然中最幸福的时刻。即使这个自然界随时会有变化,一会阳光灿烂, 时阴雨连绵,即使在采访时他帐棚里的衣物都被雨水所打湿,他仍认为这也是在城里的办公室里面,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面所无法享受得到的幸福和快乐。

叩响自然摄影之门

何谓自然摄影,按奚志农的话来说直到现在,中国摄影界对自然摄影的定义也无章可循,他是在这混沌中,梳理着中国自然摄影的脉络,来挖掘自然摄影的特性和价值体系。他这样表述自然摄影:自然摄影就是用照相机这个工具来描绘和记录自然真实面貌的一种手段。这看似简单的总结,却正是中国摄影师叩响中国自然摄影之门的最初探寻和开门的密匙。

自然摄影的保护主义理念奚志农希望能通过培训,通过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到保护大自然的活动中来,用不同的方式关注自然。相对来说摄影是一个比较容易,简单的实现手段,是一个捷径,所以奚志农告诫大家,在中国,作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更要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如果只是急功近利地去拍一张貌似很漂亮的照片,在这当中造成了影响和伤害,那么即便这张作品获了大奖,即便画面很优美,那它也不是一张好的自然摄影作品。

自然摄影的实用主义功能我们通常都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当成艺术,甚至有人把自然摄影也归入艺术的范畴来看待,然而奚志农却认为他所做的工作与艺术没有关系:好的自然摄影作品是要记录自然界最真实的状况。而此次云南高黎贡山“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讲师团队在点评学员抓拍习作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看对被拍物种个体的表现是否到位,主要体态特征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所处环境是否交待清楚,美感则在其次。

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像奚志农这样长期深入到野生动物活动栖息的环境中去的,所以这时影像就有了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当我们把自然真实的一面记录,传递出去的时候,也是同时在把这种保护的理念和思想传播出去,所以摄影这种工具非常重要。奚志农庆幸自己找到了这样一种工具,而且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工具在自然摄影领域正变得更加地有力。

自然摄影的美学意义自然摄影的美,在于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有美感,才

会使影像更有吸引力,才能引起观者更大的兴趣。奚志农介绍说中国早期的野生动物影像大部分都是在动物园拍的,拍出来的动物都无精打采,这怎能打动人心,有的甚至是拍的标本,那只是作为鉴定物种的依据。奚志农说之所以从事自然摄影,是为表达他对自然的一种感情。他的拍摄是对自然的爱的延续,是一种表达爱、传递爱的方式,如果我们没有对自然的爱,拍出的照片可能也无法打动人心。

这便是自然摄影的真、善、美,或许可以作为评判自然摄影是否优秀的依据。

答疑解惑

《数码摄影》:你也说过自己从事野外工作有27年的历史了,从早期到现在这种拍摄的价值取向上有什么不同吗?

奚:早期是摸索阶段,那时看到《动物世界>能把动物拍得如此的精彩,让我感觉很惊奇。我那时拍鸟借的是我老师的相机理光10,用的是图丽的镜头,当时已经是很好的器材了。早期拍是为了争一口气,因为1983年拍关于鸟类电影时,一位老摄影师说我不懂摄影,只能做摄影师的助理的助理。所以从那以后,我的想法就是有机会就多拍,多拍再多拍。我想我一定要把云南700多种乌都拍全了。

经历了很多年后,我也在不断地摸索,不但在技术上也是在思想上,对自然的理解和保护的思想也开始慢慢地得到一种提升,这才开始认识到,单单保护乌是远远不够的。

《数码摄影》:在你的拍摄过程中,有过亲历危险的经历吗?

奚:第一次与野牦牛队兄弟在一起巡山,我甚至是一手拿相机一手拿枪的。

《数码摄影》:会有生命危险吗?

奚:这个不会有。

《数码摄影》:盗猎者不会反击吗?

奚:我就很遗憾,当时就没有抓到盗猎分子。我甚至都想如果盗猎分子出现时,我会拿一枝枪冲过去,但冲动归冲动,我的责任还是拍摄纪录,我的武器还是我手中的相机。

《数码摄影》:西方国家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奚: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都有博物学传统,像美国100多年前就建立了国家公园,保护意识都渗透到文化中去了。现在为什么人们都到非洲去拍野生动物,因为在西方的影响下,建立了这么个保护野生动物的体系,现在,到非洲观赏野生动物给当地带去的收益都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收入来源了。

《数码摄影》:从事和爱好自然摄影的人在摄影人群中大概是一个什么比例?

奚:这还没有一个官方的调查,但从大炮和微距的使用大量增加的比率来看,喜欢自然摄影的人也越来越多。尽管那么多了,但与中国人数相比,和从中国的动植物多样性比例来说,还是不够的。

《数码摄影》:你也做过自然摄影大赛的评委,自然摄影好的标准是什么?

奚:虽然在分类中有人把自然摄影归入艺术范畴,但我认为我所做的工作与艺术没有关系。我之所以做这个工作,是来表达我对自然的一种感情。我的拍摄是对自然的爱的延续,是一种表达爱,传递爱的方式,如果你没有对自然的爱,拍出的照片可能也无法打动人心。也许这种表述比较抽象,但如果我们只是急功近利地去拍一张貌似很漂亮的照片,当造成了影响和伤害,那么即便这张作品获了大奖,即便画面很优美,那它也不是一张好的自然摄影作品。

二是好的自然摄影作品是要记录自然界最真实的状况,这并非只拍几张美的照片所能传达的。

《数码摄影》:您认为这种记录和表达爱在现在国内这个阶段哪种更重要,

奚:应该是同样重要,但对于中国这样拥有世界上摄影师群体最多的国家,还是有侧重。当环保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的时候,也肯定影响到很多摄影爱好者,这也要感谢摄影类、地理类和自然类媒体,甚至一些财经类媒体也关注起这些来。这样更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起大自然来,正如这次训练营来自大理的营员张玮所说的,他的拍摄最初是为锻炼身体,但是随着拍摄的深入,当他看到自然界在镜头里出现的不可思议的丰富与感动时,这样的爱不就慢慢慢慢开始增强了吗?

《数码摄影》:目前野性中国正在做些什么事情?

奚:正在做的两件事你都经历了,一是将英国野生生物年赛获奖作品引进到中国来,二是组织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另外,我们之前还出了一本原创的《自然摄影手册》图书。

如果能让保护区人员拥有这样的技术,有这样的眼光,那我们用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了。并且,为了能扩大这种效果,今年训练营我们也向社会邀征了部分志愿者。

《数码摄影》:你会把野性中国工作室队伍壮大吗?

奚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可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也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更没有那么多资金。

《数码摄影》:像训练营这样的运作如何得以延续呢,

奚:我们也在探讨,也在总结,我们在考虑用收学费的形式,使训练营持续运转起来。

《数码摄影》:你对自己拍摄过的哪个物种最喜欢?

翼:当然是滇金丝猴。滇金丝猴的拍摄我是从1992年开始的,但要说是一个专题或来讲述滇金丝猴一个完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不足。因为只有黔金丝猴的拍摄是接受了(华夏地理》的任务,但滇金丝猴的拍摄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任务,而是在多年的工作中,不停地记录。虽然很多媒体也陆续发了很多关于滇金丝猴的故事,但从更高的标准来说,还是有很多的缺憾,因为从开始时,我是没有当作报导摄影专题来拍摄的,虽然回过头来整理时,看到也符合记录的要求,也拍了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包括动物、植物,也拍了当地人的生活,也拍了与滇金丝猴有关的其他物种,但都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记录的,是以电视为主的。

《数码摄影》:为什么把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作品引进到中国来?

奚:回头一算我的野外生涯E27年,但前十几年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直到2001年我站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领奖台上,与国外同行同台接受颁奖时,我自己也才感觉到,西方有那么多年的野生动物拍摄历史,而我们2001年才有了中国摄影师的身影在那里出现。也是到这时,还处在成长阶段的所谓中国的自然摄影,才有了这样一种可能,能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

这种差距是那么大,包括观念上的,技巧上的,设备上的。

把大赛引进来是为让大家开阔眼界,看看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自然摄影是什么样子,而更重要的是做中国的野生生物摄影大赛。

《数码摄影》:大赛现在在筹备了吗?

奚:野性中国还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心里筹备了很多年了。

《数码摄影》:你是中国第一位在自然领域获过国际大奖的摄影人,那个电影节是怎么回事?奖项又是如何设置的?

奚:“自然银幕电影节“是在自然历史题材这一领域一个最顶尖,与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大赛齐名或等量齐观的纪录片评选赛事,每两年一届,奖杯都是一个很可爱的大熊猫。

我获的是国际环境影视集团(缩写TvE)和电影节组委会共同颁发的TvE奖项,这个奖项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来自制作野生动物、

自然节目历史很短的国家的影片。这个奖要与年度金熊猫奖,与最佳动物行为奖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我的片子是讲保护滇金丝猴这样一个非常中国化的故事,获奖只是因为在当时中国这样民间的力量去拯救一个物种,最后成功,这个独特的故事打动人。当然里面也有野生金丝猴生存状况,金丝猴栖息地壮丽的自然景观等自然历史电影必须的画面。

所以说,一方面,我感到有幸与全世界最有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导演一起站在了领奖台上,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巨大的差距。对于单张图片,差距还小些,但在纪录片这个领域里我们与国外的差距的确是非常大的。因为对于野生动物纪录片来说,这是 个集体的劳动,是一个专业的领域。

《数码摄影》:你刚才提到是因为一个非常中国化的题材才获得了这个奖项,在中国目前的物种状态下,你是否建议大家多去拍摄一些特殊的题材或动植物种类?

奚:中国以外的人,对于中国的物种还有很多不了解。对于我们来说,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没有被自然摄影师所拍过,而且拍的不是那么透彻7看来只有中国了,因为在外国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当了,但中国没有。在中国这么丰富的自然生物中,有些生物直到物种消亡,都未曾被记录过。现在很多物种都还没有好的作品出现,对于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我们都有机会。

《数码摄影》:你推荐喜欢自然的摄影师买什么样的器材?

奚:就像影像培训的讲师徐建上课中所讲的,你手上的器材就是最好的器材。如果你对鸟类如此有兴趣,你又有这样的经济基础,那你可以买个想要的“大炮”;如果你对微距感兴趣,那就买个微距就好。其实,现在小卡片机的微距功能也都非常不错。

《数码摄影》:那你会推荐别人去买“大炮”镜头吗?

奚:这个当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实力。有些人体力也跟不上,买个“大炮”实际上也没用。

有什么条件,发挥什么状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现在大部分影友的器材都很好了,一些拍野生动物的摄影师长焦镜头都是自己买的,而像我这样宣称是职业摄影师的却都是与佳能公司借的。

技巧点拨

自然界任何风雪雨雾天气都是表现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时机。

隐蔽是拍摄哺乳动物必要的方法。迷彩帐篷是拍摄野生动物比较常用的,而迷彩服可以让拍摄更方面。

篇6

浮云假象:光环遍身的时髦职业

出没国际四大时装周,穿着每季最新出品,被街拍摄影师蜂拥追赶,微博上秀出的照片背景不是巴黎秀场就是纽约街头;晚上穿着礼服举着香槟混迹于各大晚宴派对,三五好友不是明星名模就是知名设计师;大小节日收礼品收到手软,时不时被酒店品牌招待至海外“采访观光”……时装编辑的工作似乎就是看秀街拍混派对,头顶光环还钱多事少离家近。

行业现实:人不敷出的高强度工作

除去光环,时装编辑的工作可以用四个字总结:琐!碎!繁!杂!以看似华丽的时装片为例,熬夜策划做出来的方案好不容易主编批了,明星名模那不到拍前没个准的档期,就够你胆战心惊耗上好几天,此外约摄影师和化妆师、找拍摄场地、借服装……数日的电话都没停;要遇上个不靠谱的助理,那订盒饭贴发票也没一样能省心!大片背后搬运工似地拿样衣做搭配,片场跑前跑后服侍明星的细微心酸史我们都懒得提了。

那说光鲜靓丽登场的国际时装周呢?当你从早9点跑到晚9点,一天加Showroom少则五六场多则十数场时,你多半就没啥精力再顾发型乱没乱,妆花没花了;要再赶上今年赞助大减预算不太够,那对着google map坐地铁掐时间转场,忙到饭都没时间吃的苦逼状也是常事,时装周远远不是拗个造型拍俩街拍再看十分钟秀就完事的轻松活计。

当然,街拍这事想着还是挺美好的,可每季要为新品埋单打点最潮行头,时装编辑那并不太丰厚的工资就成了心中永远的痛;新品和派对?确实也不少,可活动结束后站在寒冬午夜街头打着寒战遥望出租车的,也是这群月月买新品没几个子儿存得下来买房买车的人;啥?品牌不是月月都送礼物来着?亲!别被电影洗脑了!在混上主编级别前,送包送皮草的还是极稀少的,给你打7折算不错的啦!不少老编辑都戏谑,我们就是一群上得了秀场,挽得起美鞋的“时尚民工”。

人行建议: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时装编辑这职业,光环未及电影所闻,收入不足以养房买车,工作强度却超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还时时需要最鲜活的想法最新的创意。即使这样,你是否也愿意倾注青春?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若没有足够的热情,是不足以支撑你做好这份工作的。

好品位和时尚敏感度固然重要,但实际上,所有时尚杂志的HR在招人时,能吃苦耐劳可是必备的素质。这个行业除了光环外,更多的是需要务实能干、心理承受力强的实操手。谁不是从小助理做起?谁没干过挽鞋的活计?嫌事杂活轻的没几个混得久,即便是今天最红的业界宠儿,也一样要有实力够通达才红得长久。

除了之前各点,还务必有个倍儿棒的好身体,因为截稿日熬到夜里3点回家还得处理成百封email的事,不仅月月都在上演着,第二天你还得照样精神十足地带着团队冲杀。高强度的工作下,体质好的才能熬到头、赢到底!

大名鼎鼎的美版《VOGUE》主编Anna Wintour背后有贤内助――艺术总监Grace Coddington,前法版《VOGUE》主编、现《Harpers Bazaar》全球时尚总监Carine Roitfeld幕后有好友Stephen Gan……那些光芒四射的名字后面,其实更多的是默默无间的编辑们。最近美版《VOGUE》就为纪念创刊120周年,推出纪录片《In Vogue:The Editor’s Eye》,揭秘各位时尚编辑。

造星环境:文武并重

时装编辑里也有分偏向文字编撰工作的时装专题编辑与拍片为主的时装编辑,前者的工作讲究文字功底和编排策划能力,后者倾向视觉打造能力。国内目前行业对口的更多的是新闻传媒专业与时装设计专业,而国外如伦敦的中央圣马丁学院则有专门的时装新闻专业。

时尚博主:毒舌派还是街拍党?

浮云假象:街拍毒舌两相宜

暂时未能修成时装编辑?在网络铺盖的时代里,成为一名时尚博主,似乎也是时装友们的另一好出路。彼不见这两年来,连5岁的时尚博主都被热捧,引得时装周众秀场前都挤满了拗造型拗得用力过猛的时尚男女们,恨不得一登场就能秒杀全场街拍摄影师的镜头。发街拍、跑秀场,转而成为品牌新宠、入场看秀不是指日可待?不适合做“幕前”的?若有一口毒舌,也能骂天骂地骂明星骂出一条血路来。莫说没有国际环境,即便是从春晚到中国好声音,只要有人有关注的地儿,哪里不能是毒舌博主们谋关注赚人气的舞台?

行业现实:收支何日能平衡

篇7

耿乐的独特表现力和时尚感,使多个国际品牌对他青睐有加。美国华裔时装设计天才Philip Lim盛赞耿乐:“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善于表达‘时尚情绪’的中国男人。”

耿乐被友人称为“演艺圈里最懂艺术的人,艺术圈里的最著名演员”。身为中国国徽设计者张仃的嫡孙,他在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院版画系读了8年书,去年他的当代艺术装置《500个画架》在上海世博会的场馆中展出。

18年前,在美院读书的他一头长发,坐在操场上晒太阳,被管虎电影处女作《头发乱了》的副导演一眼相中,从此“误入歧途”,1993年在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出演一个有火性的男孩而广受关注;这些年他主演了40多部影视剧,娱记们关心他跟孔琳、柯蓝等前后女友的关系,而笔者始终记得他与徐静蕾主演的《开往春天的地铁》,片中他是失业后瞒着女友、上班时间到地铁里坐一整天的北漂,那失意的眼神,在影片公映十年后仍然在我脑海中很清晰。

很多导演的处女作喜欢请他担纲,据说是看中了他那张轮廓硬朗的脸和独特的表演感觉。而邀请他为自己的新款时装拍艺术短片后,美国当红的华裔设计师Phillip Lim称赞“耿乐是一位非常有魅力善于表达‘时尚情绪‘的中国男人”。这也许同样是Prsds选择他主演形象广告片的原因。

穿Prada穿越时空

杨福东是当代影像艺术领域过去十年里最成功的华人艺术家之一,创作的五部曲电影《竹林七贤》在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出轰动一时。这位前卫的艺术家,是耿乐当年在中央美院附中的同学。

2010年春,Prada女王垂青这位前卫的艺术家,邀请他拍摄2010春夏男装短片,杨福东首先就想到了耿乐。接到老同学电话后,耿乐欣然出演。身为演员的耿乐英语流利,并协助导演杨福东与洋模交流沟通演技,很顺利地完成了拍摄。

这个9分钟的艺术短片,没有剧本,也没有台词,只有抽象的概念。耿乐告诉笔者:“现场的工作人员和演员都很晕,不知道导演要干嘛,整个片子传达了一种理念,一种情绪,很抽象。这种东西叫导演作品,演员不需要想太多。身为导演的福东不是善于表达的人,化妆师问他要把耿乐造型做成什么样子,他想了半天,说要‘潮湿一点、模糊一点、昧一点’,全是感性的词汇,于是我们只能猜测他的意途。有时候,我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未必是他想要的,他会说:“感觉不对”。一听这话,大家就很头大。不过我太了解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创作的了,所以我们之间磨合得还好。好比他在剪片子的时候说:‘剪片子跟呼吸一样,到这里就该喘口气。’我就知道他说的是节奏。”

为了这部短片,Prada的设计师特地来到中国为每个人物搭配十几套服装,“设计师原本将衣服挂在衣架上,但杨福东不行,要模特每套都穿上身。”虽然最终只选择了两套。而我们在片中看到人物在电线上走,也不是后期特效,而是吊威亚。耿乐因为是演员,其他人都是模特,他主动要求第一个试威亚。“我们一个个穿得跟伞兵一样,外面穿上Prada,然后把Prada剪开,让威亚穿过……”

这部短片最后定名为《First spring》(中文名《一年之际》),概念取材自中国古谚“一年之计在于春”。9分钟的黑白影片,以晦涩难懂的意境诠释Prada2010年度春夏季男装的设计意念。片中以魔幻写实的手法,呈现出东西汇流的上海场景,并呼应Prada始为旅行皮件制造商的渊源。

笔者看到,整部短片充满了穿越时空和悬念诡异的气氛。一阵充满惊吓的喘息声拉开了序幕,冕冠垂玉藻的汉朝皇帝和清朝戴帽的太监、着旗装的妃子和现代街头上“走钢索的人”相互交替,二胡的声音诡异而哀怯,神情小心翼翼的耿乐出现了;有轨电车周围有执戟的秦朝士兵在旁保护,牵马的清朝小太监身后则是唐朝穿着高腰掩乳裙的贵妃,寻寻觅觅着什么的耿乐似乎找到了目的地:然后,头顶宋、清乌纱的官员用玻璃杯喝着红酒,众现代人乘坐钢索穿梭后,一队明朝士兵护送穿越时代的耿乐离开……

最富“时尚情绪”的中国男人

一个事业成功的漂亮女人(龚蓓芯饰演)一直被一个记忆追逐。她从伦敦来到北京,因为这座城市让她脑海中不断的产生对昔日恋人(耿乐饰演)的回忆。每一条黑暗的街道都会使她想到曾经的那个他,每到一个地方她眼前都会浮现出他的身影。女主角在午夜的北京街头,到处寻找他的踪影,却一无所获,沮丧地回到酒店,却从录音电话里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语音留言,她朝窗外看,仿佛看见了他的身影,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这就是旅英导演Rain Li(中文名李晓雨)为著名华裔设计师Phillip Lim的2011年度春夏时装创作的艺术短片《After Dark》。影片通过探索”回忆和欲望”这个主题,表达一种都市后现代的浪漫情怀,画面之精致,颇有王家卫电影的艺术感觉。

这部短片仅拍摄就花了三天。让耿乐欣喜的是:有“亚洲第一摄影师”之称的杜可风也在现场掌镜。耿乐说:“杜老师的拍摄风格,我们都很喜欢。拍摄过程中,他会跟我交流表演的位置,因为他的镜头经常在运动,他希望我的表演要恰好在那个位置。他是一个很随性的人,镜头也很随性。他与Rain Li合作多年,现场可以感受到他俩十分默契。”

耿乐觉得:“这种时尚短片,剧情一点不复杂,但表演上其实有难度,拍影视剧,有很多空间和篇幅给你塑造,少数镜头有点瑕疵,可以靠别的镜头补回。而艺术短片讲究演员的情绪爆发力,哪怕有一秒钟情绪表现不到位,人物塑造就失败了。演员需要非常集中地呈现最完美、最深入的状态。”

耿乐的独特表现力和时尚感,使多个国际品牌对他青睐有加。Phillio Lim去年底曾专程来到北京,为耿乐挑选参加派对的服装,并为其量体裁衣,直到服装穿到耿乐身上最为满意为止。这位华裔时装设计天才,盛赞耿乐:“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善于表达‘时尚情绪’的中国男人。”

拍完此片后,经常受各大品牌邀请出席各大时尚派对的耿乐,对于时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说:“我认为时尚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也是一种革命。现在很多时尚风是回归复古,这本身也是对上一代的颠覆。”

把“艺术&时尚”跨界到底

当年一头长发的艺术青年,在美院当学生时就出演了《头发乱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两部电影,但并没想过当职业演员。大学毕业时,他曾到外企上班,做美术设计,朝九晚五、穿西装打领带的生活,他过了两星期就疯了,立刻辞职。宅在家里好几年,有人找他拍戏就接。

”学了很多年美术,我的朋友都是艺术圈的。跑到演艺圈是半路出家,原来一直我搞不清自己的身份定位。前几年我终于想通了,我本身就是一个跨界,也别纠结与挣扎了,顺其自然。我的生活看似杂乱无章的,但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哲学意义来说,偶然当中一切都是必然。”

六年前,他开始真正把自己当职业演员,认真地阅读专业书籍,“书籍是实践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总结,比如《演员的职业修养》这本书我认真拜读过,它告诉我:演员的最高境界,是毫无表演痕迹,让你的对手都忘了你是在演戏,已经融入到角色中。”

他开始认真创作角色,研究化妆、服装搭配的学问,“以前我主要是本色演出,如今我融入了更多的创作,我会帮造型师一起想服装搭配。其实表演与美术,都属于形象思维行业。表演就像画人物肖像一样,只是演一个人物的过程是用形体、语言表现,而画画是用线条,目的都是塑造好一个人物。”

成为职业演员后,他并没有放下画笔,作品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性展览活动。他会打高尔夫、爱好摄影,但都并不痴迷。”最喜欢的还是看书,看佛教禅宗的一些书,正在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不是把这作为自己的,我只是觉得它们都是人生智慧的最高总结,”

“这些年我一直跨界于演艺圈、美术圈,时尚圈中,可能是我的跨界身份,造成了跨界的结果,使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时尚,”耿乐对此抱以平常心。

李晓雨:追梦村上春树

这个性情率直的女子,自2004年以来,名字就跟著名摄影师杜可风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俩携手走过夏电影节和香港金像奖等盛大黄礼的红地毯,虽然圈内盛传他们是亲密爱人,甚至有报道直接称杜可风为她的老公。但接受本刊采访时,李晓雨本人并不愿过多公开他们的关系,只是强调:“在我眼里,他是亲人!”

“深夜直到天空发白的那段时间,在某处静悄悄的地方开启了深渊的入口”,这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小说《After Dark》中的话。此书以俯瞰苍生之笔,将深夜栖息子街头角落的各样人群深层心理,勾画得淋漓尽致。

受此书启发,旅居英国的华裔女导演Rain Li(中文名李晓雨)新执导的时装艺术短片,也取名《After Dark》,“谨以此片向我最喜欢的村上春树先生致敬!”

这部为某欧美时装品牌摄制的时装电影短片,由Rain的好友邹任制片人,耿乐主演。与她相亲相伴多年的著名摄影师杜可风也出任该片艺术指导,并亲自参加拍摄。

魔鬼是怎样炼成的?

生于中国内地的Rain,15岁远赴伦敦留学。身材高挑的她做过模特,16岁时加入了一个电影团队,从一名技师做起,后来成为了一名摄影助理。经过了三年严苛的专业摄影和灯光训练,19岁时成为英国最年轻的专业摄影师。

2004年,杜可风在伦敦拍摄MV时认识了Rain,对她独到的美学视角非常有信心,邀请她为Dries Van Noten的舞台秀进行拍摄。2007年5月,法国,第60届戛纳电影节,杜可风与Rain牵手走红毯,他们联手拍摄的《迷幻公园》荣获电影节6。周年特别纪念奖;她与杜可风合写剧本、共同执导了《巴黎,我爱你》中的一部短片,也大获好评,24岁的Rain被美国综艺报(Variety)评选为“2007国际十佳电影摄影师”,好莱坞记者报将她列为“新一代十大摄影师”。

几年来,Rain与杜可风联手,在关锦鹏新片《用心跳》、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等多部影片任摄影师。“他是一个严厉的导师,经常把我训哭”,Rain对此充满感激。今天她在摄影圈被称为女性鬼才,原来“老顽童”杜可风功不可没。

回顾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她说:“成为一名优秀女摄影师很难。我经历了很多次拒绝,人们嘲笑我,不过我很坚持,信念很强,所以能克服困难,找到自己的一条路。很多时候,我的工作简直是场噩梦要连续几个月肩扛超过40磅重的摄影机,每天拍摄将近60个场景。”

时尚就是浪漫和冷酷的综合体

经过近十年的工作,Rain完成了从摄影师到导演以及多媒体艺术家的纵向跨越,拍摄了大量的电影、短片、商业广告和MV等映像作品。身为澳大利亚人的杜可风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评价Rain:“在很多方面,我比她更加中国化,而她比我更英国化。”

海外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让Rain血液中固有的含蓄基因在西方世界中寻找到了最好的释放。东西文化在她身上水融,使她的作品别具一格。

除电影之外,她在国际时尚、艺术舞台也崭露头角。她将影像与舞蹈艺术结合,将高端时尚服装赋予更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艺术作品曾获选在伦敦的泰德艺术博物馆以及伯明翰Ikon艺术馆展出,获得极高评价。媒体形容她的作品为:“浪漫和冷酷的综合体”,“超现实与现实的融合和平衡之作”。

Rain这种勇于挑战、对艺术的渴求以及专业上的自信,吸引国际手机品牌摩托罗拉(Motorola),邀她担任AURO的形象代言人。她眼下担任设立子纽约和伦敦的广告电影公司Pure Film Creative的艺术总监,并在北京创建了丝绒雨工作室,参与跨国的电影创作,并在这里持续实验“艺术、电影与时尚的融合”。

如何理解时尚?Rain说:“我觉得时尚是一种美的感动,是冷酷与浪漫的综合体,冰与火的组合,形成了独到的视角感觉。我的镜头中虽然映照出欧美国家的事物与人文,但我从观景窗里看世界的视角仍带有中国的色彩,那是一种无法分割、逃离的生命溯源。我希望以西方的经历,结合血液中的中国元素,创造下一阶段的时尚美学体验。”

小巧丰腴的邹,一举一动带着东方女人的娇气。身为影视制片人的她,被伙伴称为“铁娘子”,腿骨折了依然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从拉赞助到剧组人员、物资的调度,她有操不完的心。

参加本期圈子拍摄时,她一边用电脑草拟在影片中植入广告的合同,一边用娴熟的美式英语跟外国合作方交流,抽空还要打电话回家问候自己最宝贝的双胞胎孩子。好友Rain正在她的珠宝盒里挑自己喜欢的首饰,两个专门的化师正帮她打理妆容。”时尚让人自信”,她对各大国际品牌最新动向和新品,了如指掌。当艺术嫁给时尚……

她看到:各大奢侈品牌,正以艺术为武器吸引消费者。如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设计的LV樱桃包让全球女性疯狂,LV宣称:“我们期

望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什么流行款式,而是拎着一件永恒的艺术品。”法国老牌奢侈品LV去年先后邀请中国艺术家李晓峰、周铁海为其制作艺术装置。Herines曾把上海艺术家丁乙的画印上了丝巾,Prada请来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为其设计新的宣传片……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上个世纪的设想“所有的商铺都成为艺术馆,所有的艺术馆都成为商铺”,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多个奢侈品牌注意到:中国职业艺术家正在成为世界的焦点。借助中国艺术家给时尚造势,在近两年风起云涌。艺术家陈文波把这种合作看成一种共谋:“艺术家不能简单地逃离商业社会,他应大隐于市,用一种更开放性的态度对待。”陈文波2007年画的一张油画《Lucky》,画的是盅碗里的骰子,被LV看中买下放在了其澳门旗舰店中。

时尚圈新势力

邹出身子老北京的胡同,父母曾是戏剧舞台上的演员,十多年前毕业于美国纽约佩斯大学并获得美国绿卡,但她这些年一直扎根于国内,从事与时尚和影视制作相关的行业。

亲历时尚圈十余载变迁,邹他的最大感受是中国影响力曰益增强。“以前华人在时尚圈很边缘,如今,各大国际顶尖品牌都逛起中国风。”

耿乐是她欣赏的一位时尚代言人,“他跨界子艺术、演艺圈,独特的文艺气质、神秘的东方情调,让急于和中国市场对接的国际顶级品牌,发现了一颗新星。”

邹刚刚完成制作的电影《面引子》,是大陆和台湾合拍片,她担任策划及执行制片人,耿乐是该片的男主角。影视,艺术、时尚的跨界在这次合作中进一步得以体现。

邹俭说:时尚因为艺术不再易碎,艺术商业化有助于传播,像杨福东这样一位拍摄小众影像作品的艺术家,在和Prada合作拍摄了广告片之后,他的作品将有机会被全世界所有的Prada拥趸们看到。对于杨福东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

邹恼认为: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电影、美术,时尚工业都是如此,创作者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市场运行规律面前,也需要妥协。现在即使是美术圈,创作也不再只是个人的事,不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与画廊订单和喜好、市场走向,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艺术是永恒,时尚是商品社会里的一种工业,二者既有矛盾,又相辅相承。艺术与时尚工业结盟,将改变这个世界平庸的趣味。

艺术@时尚,

世界不再平庸?

篇8

摄影专业个人自荐信一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我是一名摄影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看到贵公司正在招聘一名摄影学徒,于是我写了这封求职信,希望能够到贵公司就职。

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从大学开始,由于自己学习专业的关系,需要买一部相机,学习摄影。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摄影知识之后,然后自己拍照片交功课。开始拍照片,就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后来慢慢的发现自己悄悄地喜欢上摄影了。很多时候,自己一个人拿着相机,走在校园的操场、篮球场、足球场、饭堂、图书馆、校道、宿舍开始按下快门,记录我们共同拥有的大学生活。用相片来记录我曾经走过的这段大学时光。

后来,我的照片投稿到大学的校报,被采用了。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开始了我的摄影道路。此外,还兼职拍过一些广告图片、人像图片等等。为了继续我这个兴趣,我选择当一名摄影学徒,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一步步成为一名职业的摄影师。希望经理看完这求职信后可以给一个机会我到贵公司当一名摄影学徒。

最后,感谢经理在百忙中抽空阅读了我的求职信,希望经理可以给一次圆梦的机会我,哪怕是再苦再累,我也会坚持,继续我的摄影梦。

此致

敬礼!

求职者:

摄影专业个人自荐信二

尊敬的经理:

您好!感激您能在百忙中抽时间来阅读我的简历,给我一个从事自己热爱工作的机会,在此我谨以一个职业摄影师的真实面目接受您的甄选。

本人红C,1998年10月接触摄影并开始狂热发烧,在大学期间自修了摄影课程以及相关的美术课程,毕业后曾到北京进修摄影,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摄影师。多年来孜孜不倦地钻研摄影技术,在不断的工作、学习、总结中,技术逐渐成熟起来,具备了专业的素养,全面而精湛的摄影技术。丰富的工作经验,从事专业摄影八年多,先后任职于广州某网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某美资远程服务有限公司、开平市某视觉形象设计有限公司、广州某包装设计有限公司、广东省梅州市某婚纱摄影世界等摄影设计公司(因工作的因素不便透露,见谅!),拍摄范围涉及食品、卫浴、五金、塑料制品、工业外景、建筑、家居、首饰、化妆品、服装服饰、人像等。擅长商业广告摄影以及与摄影有关的领域。工作态度认真诚恳,勤奋能干,为影象的完美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人性格诚实稳重,极具耐心,富有创新精神,在工作中,身为职业摄影师,我时常严格要求自己:吃透客户、设计师的意图,本着“专业、敬业、乐业”的原则,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追求完美的恒心毅力,程度地把产品特有的魅力挖掘出来,让产品的商业价值得到程度的凸现,为客户提供质、最适合需要的照片。在职期间,精心拍摄每一张照片,照片的质量普遍得到了设计师、客户的好评。

多年的工作,厌倦了四处奔波,我一直期望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发展空间,安稳的工作环境,能够一展所长。

摄影专业个人自荐信三

尊敬的领导:

您好!真诚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亲阅我的求职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外地求学,我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并克服了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积极进取。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期末总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荣获“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等光荣称号。

同时在课余,我还注意不断扩大知识面,阅读一些杂志与书刊,而且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office2003办公软件,能熟练运用软件Excel 2010、Photoshop、Powerpoint 、SQLserver 2000等软件。

学习固然重要,但能力培养也必不可少。一年来,为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积累经验,从入学开始,我在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担任学院新闻中心广播台台长,学院梦扬演讲协会会长,这些让我不仅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还使我学会了如何与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在校外,我担任_X传媒协会会员采访_电视文化节,并成为_X网络电视台“爱拍客”。在__年,经选拔正式成为“全国职校大学生记者”,并且代表我学院赴_采访全国职校技能大赛。

而如今的我的欠缺就是经验的不足,但我相信通过努力学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填补这一空缺,通过实践使我具备过硬的工作作风,扎实基础,较强的自学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使我对此次活动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我恳请领导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我将以百倍的热情和勤奋踏实的工作,来回报您的知遇之恩。

期盼能得到您的回音!

此致

敬礼!

摄影专业个人自荐信四

尊敬的X经理

您好,首先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关注我的自荐信,以下是我的自我介绍。

我叫_X,今年_岁,本科四年以及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具有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本人兴趣爱好广博,并不断拓展在艺术领域多方面的涉猎,因此具有了艺术领域跨专业的学习背景。

通过本科装饰设计四年踏实认真的学习实践,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专业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由于本人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进取精神,大二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同时又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学和设计学理论基础,为进一步跨专业深造创造了条件。

虽然参加工作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但通过一年的实践检验,使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得到诸多领导的认可。期间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同时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希望在专业方面的提升,使我下定决心继续求学深造,以期在专业领域有更大突破。工作也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在读研期间担任班长一职,积极配合学校和系里的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各项活动,由于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组织能力,受到同学及学校的好评。

本人工作踏实认真,责任心和上进心强。在三年的摄影专业研究生学习期间,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并在导师的引导和自身不断努力探索下,寻找到了专业方向的切入点——插图摄影,这一领域在传媒较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国内特别是理论方面却为空白。通过三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学习,我发现了它在国内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希望通过探索总结,使其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广泛认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为了使自己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在读研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工作。在学校曾协助导师陈宝生教授完成国家教委对美院教学评估的筹备工作,并担任本科课程的教学助理,参与教学指导以及学生作品的评定工作。在校外被聘为摄影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教师,并担任了中、高级班的主讲培训工作。

篇9

赵嫣是一个25岁的青岛女孩,性格开朗,思维鲜活。19岁那年从一所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赵嫣和几位同学结伴到深圳打工。她先后做过画廊的导购小姐,工艺品推销员,还为几家报刊做过兼职插图设计。

2000年4月,经一位同乡介绍,她来到福田区一家著名婚纱影楼,做了一名月薪不足千元的摄影助理。由于对摄影技巧并不是很精通,赵嫣决定从最基础的画面构思和色彩调配学起,对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一次,公司举办一个促销活动,顾客挤得满屋子都是,那几个摄影师根本忙不过来,老板递给她一台相机说:“活儿太多了,你也上去拍!”赵嫣接过来一看,这是一台意大利产的新型相机,自己从没用过,甚至连上胶卷都不会。一个老摄影师帮她上好胶卷,告诉她怎么用,就这样,三五分钟后,赵嫣就“上阵”了。这一天,女孩接待了4名顾客。图片冲洗出来之前,她还有些忐忑不安,没想到照片一出来,拍摄质量格外的好!同事们都啧啧称奇。老板的评价一语中的:“赵嫣没有什么技巧,但是她的艺术感觉太好了!”

凭着聪明勤奋和美术天赋,半年后,她被提升做了副摄影师。2001年夏天,老板将她派往北京,到“龙摄影”培训机构进修婚纱艺术摄影技术,拜师于著名摄影家张旭龙老师(人体写真摄影师)。谁知赵嫣受张老师的影响,竟然萌发了拍摄人体艺术写真的热情。

从北京回到深圳后,赵嫣升任了影楼的摄影师。但此时的她再给女孩们拍艺术照时,总爱有意识地与她们沟通,提出给她们加拍几张人体写真,没想到大多数女顾客竟都表示接受和喜欢。在这些尝试中,她摸索和积累了不少有关人体摄影艺术用光、造型和构图方面的经验,渐渐产生了自己建一个人体艺术摄影工作室的想法。

2003年冬天,赵嫣与影楼的用工合同期满。她毅然辞职,在家人资助下租了一个两层楼的小门面,开设了自己的人体艺术摄影工作室,以给女性拍摄人体和生活写真为主,兼拍婚纱套系。谁知因为附近相似的影楼很多,而且规模和名气都比她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大多了,她的生意因此一直比较清淡。

一天,有位挺着大肚子的中年女性来到店里。赵嫣还以为她是顺便进来看看或找人的。不料,这位孕妇却说:“我想拍人体写真。”初闻此言,赵嫣惊讶不已,这位怀孕的女士竟然要拍人体写真?对方解释说,她是一所私立学校的美术教师,她最早是从电视上看到台湾流行拍孕妇照,当时觉得亮着个大肚皮拍照简直不可思议。谁知如今她自己也快要做妈妈时,看着日渐隆起的肚子,反而想给自己留下怀孕的照片做纪念――这毕竟是她与丈夫相爱多年的果实,也是一生一次的难得机会,同时还可以享受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所带来的那份难得的情趣。

小赵暗暗佩服这位孕妇的勇气。在影楼里经过简单的化妆后,就把她带进了影棚。也许是这位女士经常拍照的原因,她在镜头前很从容地宽衣解带,露出一整个滚圆而丰满的肚子,赵嫣按动快门,“咔嚓、咔嚓”地一阵猛拍。在电脑上看小样时,小赵真有点吃惊:只见大腹便便的准妈妈虽然纤腰不再,但眉梢间仍透出一份自豪,浑身散发着圣洁的母性光辉。赵嫣不禁为她即将为人母的那份憧憬所感动,真想不到孕妇的人体也可以拍出如此美妙的意境来!

客户看到自己的写真被拍得如此富有美感,非常满意,她真诚地感谢赵嫣帮自己完成了一个很大的心愿。临走时还半开玩笑地说,你干脆专业为孕妇拍写真算了,我愿做你的形象大使!

听了这话,赵嫣不由眼睛一亮想到,大部分都市女性一辈子只生一个宝宝,怀孕是她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谁不想留下最珍贵的“挺”美瞬间!如今拍个人写真的影楼虽然多如牛毛,但专门拍摄孕妇写真的还未听说过,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吗?自己何不开一家专业孕妇写真馆?

摄下“挺”美瞬间,孕妇写真风靡深圳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赵嫣通过电话向一些朋友咨询,朋友们听后都说有意思。其中一位在时尚杂志工作的朋友则告诉她,大肚子准妈妈拍摄写真在国外早已蔚然成风,好莱坞著名影星黛米摩尔、国际名模辛迪克劳馥等,甚至把她们的“大肚子写真”能在杂志和互联网上传播视为“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国内著名歌手韦唯移居美国后,因为曾在VOGUE杂志上看到一位黑人模特怀孕六七个月时拍的照片,对其圣洁之美惊叹不已,便也请人为自己拍了一组“孕妇写真”,果然效果非凡。朋友的话,让赵嫣下定决心要做深圳“孕妇摄影”第一人!

认准了这项职业的意义和前景后,赵嫣马上开始做相关的准备。她花几千元钱,买了一台对孕妇身体不会有伤害的数码长明灯、隔离霜和一些对人体没有伤害的知名品牌化妆品,还亲自到广州和上海等地购买了一些质地很好的裹纱和宽大的T恤等。为了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赵嫣又特意在摄影棚里添加了电视机、沙发和各种家用电器,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营造出浓烈的家居氛围。

2004年3月,深圳(也是全国)首家专业“孕妇写真馆”开张了。由于事先她在当地几家报纸上打了3天广告,还印了一批宣传单,派人到妇幼保健站和医院妇产科等处散发,广告登出后,就有电话打过来预约和咨询,到第三天,预约登门的人数已经超过一百。

到了开业那天,近百平米的影楼竟然来了150多位准妈妈。她们大都对拍孕妇写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一定要把这非常时期拍成可触摸的回忆!有的人当场就交了订金,约定了日期。有的说现在状态不是很好,过些日子再看看。但这同样给了赵嫣更多的信心。

赵嫣接待的第一位顾客,是来自龙岗区的郑太太,她选择的是前卫的艺术套系。这位准妈妈说,这样特殊的美丽,是万不可错过的,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辉煌的时期就是怀孕的时候。

在拍摄时,小赵打开了音乐,当舒缓的音乐在工作室轻轻响起的时候,她到工作室另一边的衣物架上取来了两块橙色的丝质布料。可是,当她轻轻地告诉郑太太让她脱去孕妇装时,对方的身体却突然僵硬了!

赵嫣已经设想到这种可能性,她安抚道:“在这个工作室里,你千万不要拘谨,你的美不来自容貌和体形,而是来自一个即将做妈妈的女人所拥有的母性与温柔的气质。你是最美的,请放松。”郑太太的脸红了,她尴尬地笑了笑,便脱去了孕妇装。赵嫣用一块布包住了郑太太的大肚子――就像一条长裙一样,然后再用另一块布从她的腋下绕过去包住上身,然后往后退了几步,打开了两米外的落地扇,于是,一副长裙摇曳的美景出现了――两块丝质布料在微风中轻轻扬起,正好露出了郑太太隆起的腹部……

这是赵嫣给顾客拍的第二套孕妇照,郑太太的反应同样不错:太美了,从来没有想到,孕妇也可以拍出这样美丽的照片!后来,郑太太还带丈夫来拍过一次,让丈夫为她捶背、洗脚,伏在她的肚子上听胎音,抓拍这温情一刻……

拍了几组孕妇写真照之后,赵嫣的摄影技术渐入佳境,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天,还有20日就要生产的张女士来到写真馆,想拍一套的写真集。张女士是个很爱美的女性,几年前,她做过心脏手术,肚皮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疤,她很担心因此拍得不美,影响自己的形象。赵嫣经过认真考虑,给她安排了一幅海滩图景的背景布,并把张女士为宝宝准备的礼物――玩具和鞋等,放在她的肚皮旁做装饰。拍摄完成后,女孩通过后期制作,将张女士照片中肚子上的大疤痕全部处理掉,将一个光滑、鲜亮的美肚活脱脱展现出来,配上海滩美景,俨然一幅美丽绝伦的“圣女图”。张女士拿到照片后,连呼:“太漂亮了!”事后,那套写真集在张女士的亲友圈中造成了不小的轰动,所有看过照片的人,都对眼前的“蒙娜丽莎”惊叹、羡慕不已。经过他们的口碑相传,找赵嫣拍写真的准妈妈越来越多!

到2005年夏天,随着媒体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不断报道和关注,“孕妇写真”很快成为一种时尚,网靡深圳。赵嫣在珠三角摄影圈中开始名声大震。

不断进取,打工妹3年成富姐

曾有一位男记者十分不解地问赵嫣:按说女人最怕的就是身体曲线变形,可她们为何又偏偏喜欢挑“严重变形”的怀孕期拍摄写真呢?小赵告诉他,她们是想留给观者一份“人生的美感”,同时让宝宝知道母亲当初孕育他(她)时的艰辛。有意思的是,不少孕妇拍了照片后还会先存放在赵嫣的电脑里,等孩子出生后,一家三口再来拍,然后制作成影集。其中的温馨与乐趣,局外人的确很难感受到!

应该说,怀孕7个月到8个月左右是拍摄最佳时间,因为这一时期,孕妇的肚子够大,而且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不会出现诸如水肿的现象,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可谓是十月怀胎中最美的一刻。但也有顾客要求从自己的肚子微微隆起时就开始每个月到影楼来拍摄,对此,赵嫣不仅给她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背景,还努力拍出每一个月的不同,这就对摄影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2月的一天,赵嫣接到一个准爸爸打来的电话,他说他爱人已经怀孕8个多月了,而且还是双胞胎,很不方便出门,但她坚持要去赵嫣那里拍一组照片作纪念。他问小赵,影楼能否提供上门服务。赵嫣为之一振:大月孕妇几乎都有这种情况,家人为了安全都不主张孕妇出门,如果能把业务往上门服务上扩展一下,不是更人性化吗?

于是,她问清了对方的详细地址,并按照约定的时间上门提供服务。由此,女孩又特意在广告上添加了“为不方便出门的孕妇上门拍摄”的业务,赢得了一片赞誉。这次拍摄经历深深震撼了赵嫣,她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一种赚钱的手段,更是一项爱的见证工程。

面对应接不暇的生意和顾客越来越高的要求,赵嫣意识到自己应该在摄影技艺上下更多的功夫。人体写真被摄影界公认为是最难的一门艺术,尤其孕妇写真更是新生门类,它对用光造型的要求比普通人体写真还要讲究得多。为此,赵嫣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读了大量国外有关人体美学、雕塑、建筑和历史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今年秋天,她拍摄的人体作品《期盼》系列,在日本举办的亚洲人体艺术图片展上获佳作奖,受到中外专家的肯定。

如今,赵嫣的工作室扩大了规模,成为一家拥有专业器材和专业服务的高档影楼,在竞争激烈的深圳专业影楼中犹如一匹令人惊叹的“黑马”。她手下有员工20多人,个人资产也达到了7位数。赵嫣充满自信地计划在2007年3月出版中国首部孕妇人体摄影画册,然后,把自己的人体写真影楼做成响亮的品牌,开到全国各地,让全中国的准妈妈都来“秀”一把,过过“明星瘾”!

篇10

T:您跟谁学习的呢?

S:我当时所在的杜塞尔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并非我们常说的“贝歇流派”所在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是没有班级制的, 所学的东西很广泛。我给一个美国摄影师比尔・斯图尔特(Bill Stewart)做助手,他是一个很老的美国商业摄影师,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在摄影棚拍摄的知识。我的教授莫森是个强调观念和图形的人,所以我找到了一个连接点,把书和照片结合起来,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在应用科技大学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学到很多关于印刷的知识,这些体现在我和卡特娅(Katja Stuke)[8]现在所出版的书上面,当时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对于摄影我起初的想法很幼稚,我只是单纯地去拍,并不知道摄影应该用来干什么。幸好我的父母都非常好,他们也没有问什么,而是完全放手让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给商业摄影师做助手,完全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学院或“贝歇流派”的摄影师。桑德的作品我是很久之后才看到的。那时我对摄影杂志更感兴趣一些。通过理查德・阿维登(Richard Avedon)的“在美国西部” 系列( In The American West),我也研究过许多像阿维顿这样摄影师的作品,从中学到很多技巧。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1946-1989)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通过对他们作品的学习,我慢慢地总结出了我自己的东西。我差不多从1999年才开始从事严肃的当代观念艺术创作,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看中了我第一本摄影集上的作品,然后科隆摄影与文化收藏基金会开始收藏我的作品。那时他们成系列的收藏有纪实摄影传统的作品,比如桑德和贝歇。我的作品也被列入其中,从此我开始专注于当代观念艺术方面的创作。

T:我见过很多拍摄亚文化和年轻人的作品,为了得到强烈的画面氛围,它们多半是令人不安的场景、晃动的画面和伴随强烈阴影的闪光。比如黛安・阿勃丝的作品刚发表的时候就一度给人非常不舒适的感受。但是您的作品有非常干净的画面和光线。您是如何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S:这里的重点其实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看法和反应,而不是人们对图片本身的美学做出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反应可能也会发生改变,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带着怎样的期望去看展。有时在博物馆挂上彩色照片就能起到令观众震惊的效果。所以我只能说,我们不能泛泛地认为文化是“脏”的或者类似什么,这一点可以结合我的作品来说说。我的作品不是因为我觉得什么东西“脏”或是什么而表现某种具体的对立,我用的是另外的方式。南・戈丁和黛安・阿勃丝她们那么去表现是没有问题的。还有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他也是完全不一样。

如果我们现在谈论亚文化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青年文化,我感兴趣的则是对个性的追求以及身份认定。我就是这样进入到音乐和社会的领域:音乐怎样影响社会和年轻人,其中产生了什么变化,人们如何看待偶像等问题。比如说摇滚和朋克音乐在中国流行得比较晚,不过当我们在北京时也找到了一些独立唱片店,都是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我们也听了许多的演唱会,比如朋克、乡村摇滚、重金属等。所以我也在中国拍摄了一些照片。

T: 这些您都拍了并做了展览吗?

S:是的,都在我最近的一个项目《幻想俱乐部》里面,可以网上在线观看。我只做了8本小批量的艺术家手工书,最近也可能会做多一些的版本。

中国是一个流行音乐和青年文化运动开始得相对较晚的国家,它将怎样来接收这些外来的文化?不过在中国谈论音乐,谈论青年文化或者亚文化归根结底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和卡特娅也去过北京一些小型酒吧和俱乐部,比如MAO Livehouse、老what酒吧、D-22俱乐部等。音乐提供了一个平台,它使人们聚在一起,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思考找到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从父母一辈的思想以及主流文化中分离开来。

T:我个人的印象中,欧洲的亚文化比如朋克、哥特和摇滚等都有很强的政治和历史背景,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亚洲的类似的亚文化都有一种很“甜”的感觉或是很强的娱乐性,您怎么看待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区别?

S:我觉得你说的“娱乐性”很有意思。我有一本画册叫《角色盗窃者》,这本书中我所努力表达的,其实是我对这种“娱乐性”严肃认真的观点和视角。

这个系列我是从杜塞尔多夫开始拍的,因为日本文化对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影响很大。年轻人被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吸引并接受了这种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谈论和思考身份认定的问题,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不光只是Cosplay,还包括任何一种通过服装、装扮和面具来(将自己)归类的形式。这种扮演的结果是人们可以通过服装的形式明显地增强自身的辨识度,在室内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角色扮演者的房间中拍摄,因为我需要这种强烈的对比。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在家中和父母住在一起,感觉像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角色。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日本动漫,会发现其中很多严肃的主题和角色。刚开始玩Cosplay的年轻人会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每天放学之后花上几个小时投入其中,自己动手做服装道具,这是我欣赏和尊敬他们的地方。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我可以把这种想法更强烈地表现出来,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T:您刚才提到年轻人学习漫画和动画?

S:我的意思是说这些年轻人很努力地研究动漫中的人物角色,比如说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性别和角色。男孩可以去扮演女性角色,女孩也可以反过来扮演男孩。年轻时可以尝试各种新鲜事物,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成长过程,这是非常宽容的一种现象。如果拿朋克和摇滚等亚文化形式和Cosplay做一个对比会发现,Cosplay是相对封闭的,它并不是一个青少年运动,也没有试图去改变这个世界。它只是一个自身循环的运动。这在欧洲、加拿大等我工作的地方都是如此,在美国我和角色扮演者的交谈比在日本的更公开,而且我在日本也没有那种到处都是Cosplay扮演者的感觉。2006年我和卡特娅拿到奖学金去日本,在那里认识了两位很友好的策展人,她们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们去到一些比较隐秘的地方,比如一个普通的活动大厅,很多玩Cosplay的年轻人通常都在里面换衣服,这样外面的人都看不到他们的服装道具。

T:我自己有时候也想拍一些关于Cosplay的作品。但是当我一想到这个题材头脑中马上就出现了您的作品。我不觉得我能比您做得更好或是找到其他的可能性了。所以接下来其实是一个关于摄影作品相似性的问题,比如说“贝歇流派”的摄影师,他们一开始拍的几乎都差不多,那么您怎么看待这种摄影中的相似性?

S:这种相似性只是因为摄影的题材总是相似的。摄影的基础是你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打动了你。如果有人说对cosplay感兴趣,那么你就得认真思考打动你的到底是什么。有人尝试过照着我拍摄的照片找到同样的扮演者,又一样地拍摄一遍。我看过这样的照片,觉得这样的照片真差劲,根本不需要再拍一遍。但是有意思的是,这种类似的现象总是不断发生。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这样去效仿,一旦这个过程结束后你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基本上可以这么说:“OK!我对Cosplay挺感兴趣,但是我能用它来做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来说我知道很多角色扮演者会用很多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和拍摄(他们注重的是服装本身和角色的展示,从中获得乐趣),我觉得这个没意思。同样,他们会觉得我的作品没有意思,这些都是无所谓的。我们注意的是完全不同的方面。肖像摄影本身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于人们怎么看待它,用它来做什么,怎么通过它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当然从纯粹的美学角度来说摄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它可以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照片,也可以出现在杂志和画册的一个角落。它可以很巨大,也可以非常小。它的材质可以高亮发光,也可以是绒面不反光的。而所有的这些表现形式,都会影响这些图片以及和图片之间的对话。

比如说“日本亚文化”系列(J-Subs),如果观众先只在网上观看,再看实际版本,都会吃惊地发现,原来这些照片这么小。他们肯定会想:杜塞尔多夫的摄影师拍的浅灰色背景的肖像,那自然是两三米高的照片。而事实上它们就是这么小而已。

T:嗯,这就是您作为摄影师个人的选择?

S:是的。在这个系列我想把我所拍摄的全部作为一个整体都呈现出来。照片的原文件其实是很大的,但当我把它们排成三排时,观众可以把它当做一张照片来看待。当然我也可以把它们重新排列或者单张展示。作为一个观看者我所看到的是社会的一个片段,成千上万的符号和标志等等。

T:那么在“日本亚文化”系列中,为什么拍摄对象都不是看向镜头的?

S:这有几个原因。首先一个是只有四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三面能很好地表现这些人物的头发造型。这其实是个挺无聊的理由,但是有时就是如此。比如易洛魁人(Iroquois)的莫西干头(Mohawk Hairstyle)[9],如果从正面拍摄就只看到一条线,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了。发型作为一个标志,要传达我想表现的东西就必须让观众很好地看到。所以侧面拍摄是从视觉上表现符号的一个选择。

不过这其中我觉得恰恰重要的就是他们这种没有看向镜头的目光,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它们不仅仅打开了一种空间,而且是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是我对肖像摄影的一种理解,它能拓展自身(肖像摄影的含义),也是我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作为观看者得到了很大的自由,进入或参与到拍摄对象(的世界)中,同时拍摄对象也有很大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权利是我非常看重的。

T:现在我理解了。可以这么说,当拍摄对象直视镜头时,无论哪种方式,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摆拍的状态了。因为他们被告知现在处于一种拍摄的状态。如果像您这样拍摄,人物好像就被什么打断了注意力,而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S:是的,如果别人的目光没有跟我直接对视,那我们之间就不会产生直接的对话。作为一个观看者我通过其他人的想法来思考问题,因为我并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于是我通过照片来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拍摄对象看着镜头,那么我们就必须始终主导对话,我们必须引导照片上的那个人,因为他看向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其他地方了。这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图片,拍摄对象失去了控制自己的权利, 不同的观众对照片的评价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选择这样处理,要求拍摄对象不要看向镜头,不要笑。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停顿,好像人沉浸在他自己的思想中。对我来说(观众)可以用这种方式进入我的照片或是我们之间的对话。

最后还有一个理由是,如果观众不是持续地看着被拍摄对象的眼睛,那些带有象征意义的小东西就会变得格外明显,比如说那些小徽章、贴纸、或是掉落在肩膀上的发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这些东西都变得有视觉上的意义,相对来说人们对这些东西会感觉更明显和获取更多其他信息。

T:您还有另外一个“盲人”系列,它们也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吗?或者这是另外的一个拍摄项目?

S:并不是所有我拍的东西都得归入亚文化,亚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青年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另类思维,这些才是我作品所表达的核心内容。

“盲人”也是我一个比较长期的拍摄项目,它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用照片与外界进行沟通的视觉工作者,我该如何与这些完全生活在无图形世界的人达成理解和交流。照片是否有其他的表现形式?这些是否又会产生另一种交流?这一点也从摄影集的名字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盲人”这个系列被我收录在《幻想俱乐部》一书中。封面上的这个小女孩从未看过这个世界。此时她面对镜头,看起来像是在享受着这种相互间的交流。于是我问自己:我作品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观看和摄影的意义又何在?相比视觉其实感官更为重要,这一点在“盲人”这个系列中显得更为强烈。人们怎样表现身份认定和个性特征?比如许多人通过发型来表现。然而这些对于盲人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他们看不见这些符号也无法解读和获取信息。不过也有一些盲人青少年,他们喜欢嘻哈和朋克音乐,也想模仿他们的偶像那样打扮。他们也和朋友逛街买衣服,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喜好。也许在其他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被其他人的否定引起了我的兴趣。事实上我所做的这些让我在盲人的世界里感觉很不自在,从这一方面来说还是回到了身份建立的问题,我该如何给自己定位。

T:您后来和卡特娅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摄影项目,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项目。首先您能介绍一下你们的合作吗?

S:我们到现在已经一起工作了13年。在“B?hm/Kobayashi”的网页上可以看到很多信息。我们第一次认识是在布伦瑞克摄影博物馆(Museum für Photographie Braunschweig)参加展览。我们从1999年开始做杂志。我们把所有一起做的杂志、书籍、项目和展览都衔接在一起。后来我们共同策划展览,比如说“反摄影”(ANT!FOTO)和“反摄影宣言”,通过这些把我们各自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在这些项目中也介绍了很多其他的艺术家及作品。

T:“B?hm/Kobayashi”是你们一起建立的一个出版社吗?

S:不是的,它只是一个出版项目的名称。以前我们出版的杂志叫“伯姆女士”,“伯姆”或是“伯姆先生”。后来我们到了日本以后,有了一个日本名字“小林”(Kobayashi),我们觉得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听起来很不错,这样我们就像一个全球化的公司了。这是一个比较自由的项目,有时候我们做杂志出版,有时候以这个项目的名义做展览。这个项目其实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好像突然作为另外一个人,在这个人的名义下可以自由地尝试摄影的各种想法,同时也不会影响到作为摄影师做的那些正式的作品。

T:那么“伯姆中心”(B?hm Handelszentrum)是不是一个画廊呢?

S:不是的,那只是一个网络的展示空间。在“B?hm/Kobayashi”项目中,我们只是展示了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当然也对其他摄影师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所以后来我们就做了“伯姆中心”,它是一个网络上的展览空间,它是对真实展览空间的一个记录然后在网络上展示出来。不过出于对“反摄影”这个项目的偏爱,也许什么时候我们就不再做网络展示了。我们还是对把图片悬挂到墙上在空间中做真正的展示更有意思一些,网络毕竟只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展示方式。

后来杜塞尔多夫市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场地办展,那种感觉太棒了。在真实场地中看展跟坐在电脑前观看虚拟展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而且环境也不一样,在真实展览中能使人更加进入到作品中。

T:再请介绍一下“反摄影”这个项目,是从2010年至2012年的一个长期项目吗?

S:是的。这几年我们在杜塞尔多夫做了三次大的展览作为“图片周末”的活动,由颜料盒艺术中心(Künstlerverein Malkasten)提供的空间。颜料盒艺术中心是一栋非常漂亮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房子,这里经常会有作品在酒吧、餐馆或陈列柜中展出,所以它和那些白色立方体式的现代建筑看起来很不一样。它后面还有一栋建筑,我们邀请了著名的摄影收藏家威廉・舒尔曼先生(Wilhelm Schürmann)做了一个他的藏品展。舒尔曼先生是德国著名的摄影和艺术收藏家,他的藏品展也非常成功,也由此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想法。

T:我觉得“反摄影”提出的主题非常好。“摄影可以是什么?它是草稿、装置、记录和态度”。

S:是的,我们需要一些挑衅。我们本来只是要一个宣言来做杂志,但是现在我们每一次展览都做了杂志和访谈,所以我们既有了作为杂志的宣言又有了展览。我们没有打算要一辈子去做这个项目,但是我们已经做了三年,它接下来如何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因为做一个展览真的是需要做很多工作。

T:“反摄影”项目中我对一个雕塑家拍的自己作品的照片很感兴趣,通过“反摄影”的杂志和宣言,我突然意识到,哦,摄影原来也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S:我们每次当然都是找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来展示,每次都是6-8个艺术家的合展。这样当你去看这个展览的时候,会对摄影有一个很好的感觉。不过你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可以去思考,摄影的其他功能和多样性是什么。比如你说的皮娅・史泰特伯伊默(Pia Stadtb?umer)[10],作为一个雕塑家她做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问她:“你制作雕塑的每一步是不是都有照片的草图?比如说一个小孩,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拍摄下来并做成雕塑?”她说:“我这辈子的工作其实都是这样做的,摄影是我雕塑的基础。”她给我们看了她的照片记录,我们可以随意寻找我们感兴趣的东西。那确实是些很好的照片,冲洗质量也很好。当我们最终看到她的一个白色雕塑时,我们又在她的摄影中看到了这个雕塑的一个阶段,摄影打破了对这个雕塑的一种氛围。这些照片是我们感兴趣和想展示出来的。我们帮她放大和装裱了这些照片,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实验,不过她非常地开放。与一个信任你的艺术家工作真的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也很高兴看到摄影捕捉的雕塑制造中的一个过程。她确实是个很好的例子(反摄影主题中提到的摄影作为草稿和记录)。

T:您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杂志和画册,这些都需要国际标准书号(ISBN)吗?

S:一般是不需要书号的。如果要的话,小批量印刷的书号大概是60-80欧元。也有一些非常传统的出版社,他们有自己的工作系统。如果他们没有书号系统的话,很多资料和书就无法查阅。其实现在只要在谷歌中搜索,就能查到想要的书目。所以对于我们这样小批量印刷的出版物来说,书号不是绝对必要的。由此也发展出来一些摄影的独立书展,比如说 “单行本巴黎”(Offprint Paris)[11],都是一些作者自己制作的摄影小书,不知道哪些顾客会来买或是什么样的人会感兴趣,但是却做得非常有意思。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21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将传统的“师徒制”引入数字影像技术专业课堂,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专业技能,实现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师傅的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使中职学校数字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清晰、明确,传授的专业技能更具有实用性,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数字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技术工人,在读期间便能够获得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实践能力,相比传统课堂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提高中职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实效的策略

1. 明确校企合作的准入门槛,甄选优质企业参与合作教学

校方应加强与当地摄影行业协会的联系,由行业协会推荐优质企业名单。在此基础上,校方从企业规模、企业信用、所处行业地位、软硬件实力等角度出发,筛选出意向企业,并通过公开竞争的程序最终确定合作企业。确定合作企业后,双方应就招生招工、培养模式、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合作细节达成书面协议,充分发挥企业方在数字影像行业的实践经验、渠道资源优势和校方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战略协同,建立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2. 制定招生计划,创新课程设置,订单化培养技术人才

(1)供需对接,明确培养计划,签订四方协议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并向校方明确岗位特征描述、所需员工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等信息。校方根据企业所提供的需求信息,结合办学实际主动设置或调整专业方向,明确招生计划和招生要求。双方共同参与招生,明确订单化培养模式,以“招生即招工”的形式提前签好四方协议(企业、学校、家长、学生),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2)根据培养计划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为在校学习,学习内容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以学校教师课堂教学为主,搭建“1+X”的课程体系。“1”为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数字影像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有摄影基础、摄像基础、人像摄影、数码后期处理等。“X”为选修课程,主要有色彩、素描、婚纱摄影、广告摄影、数字影像编辑、摄影作品欣赏等。“1+X”的课程体系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企业根据学校安排,派遣技术骨干到学校开展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为工学交替打下基础。

第二学年为工学交替,即把所有文化课课程安排到周一至周三、周四、周五全部为专业课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特长进行优化整合,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强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在专业技能训练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摄影、摄像、后期处理等技能水平,引导学生考取初、中级摄影师、数码制作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积极为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以小组为单位接收学生到企业的摄影助理和数码助理等岗位见习,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文化。

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企业根据订单培养班级学生成绩情况及个人C合素质,招收一定比例的学生,综合考虑企业需求和学生意愿,将学生分配到摄影、摄像、数码后期等各个方向进行顶岗实习和轮岗,实现“招生即招工”。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手册》,就学生实习期的工作内容、劳动纪律、注意事项等事宜做出明确规定。

(3)依托校企优势共建数字影像技术人才实训基地,确保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在校内数字影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秉持“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原则,引进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场地、打造专业师资,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的方式,引进企业业务项目、规章制度、技术标准,打造与企业环境相同的实训环境,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工作岗位的有机融合。

在校外数字影像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主要依托企业在品牌、技术、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稳定的“岗位体验站”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形成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企业每年接收一定数量数字影像技术专业的在校生开展工学结合实践,优先满足学校订单培养班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安排优秀的定岗实习指导师指导学生,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成为公司员工。

3. 校企互派挂职人员,加强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

企业每年定期派遣中高级管理者、技术骨干、业务精英到学校挂职,参与学校的实训管理、教学指导等工作,提升校方师生的技能水平,共同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影像技术人才。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由校方按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向企业挂职人员支付一定教学经费。校方制定相关政策,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及其下属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拓展专业教师在企业就职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