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村委会经济发展

村委会经济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28 05:16: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村委会经济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村委会经济发展

篇1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篇2

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一个地方,假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道路不通、信息不灵、用水困难、用电无保障,经济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十分重要。我曾在几个乡镇任过职,都是在最边远、最困难的村驻村蹲点,每到一处听得最多的就是村民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和村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带领村民新修、维修公路,建设水库,拉通电话等,村民对此十分拥护。有个村的公路竣工时,村民自发地敲锣打鼓庆祝。公路修通后,收购商能够进来收购农产品,减少了村民的运输成本,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产和资源发展经济,尚未利用的山场、水面、林地、草地、滩涂、土地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资源。村委会既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也可以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对外招租,促进经济发展。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上任后,积极利用本地石材资源,引进外商开发,村集体收入逐年翻番,一举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病急乱投医”,对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要拒之门外。有个村看见邻村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非常着急,恰好此时有人想来该村搞冶炼业,结果由于污染严重,村民意见很大,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关闭了。

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村委会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当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产品,在质量或产量上占有优势,在市场上能够畅销。当然,有的地方优势产业明显,有的不明显。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呢?一是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二是借鉴自然和基础条件类似的地方的经验,发展同样的产业,使之规模发展;三是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实地,根据本地土壤、光照、温差、气候等环境特征,结合市场因素,现场分析指导。

篇3

德国结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农业经营理念、农业发展战略、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以及农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成效。

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率。鼓励农地合并,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德国政府颁布《农业法》和《土地整治法》,使农场规模扩大,调整零星地块,使之连片成方。农地合并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科技投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20世纪70年代,德国农业生产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农业产量显著增加。80年代以后,农业发展转向应用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农业生产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注重提高品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等手段,农业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环保。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农业合作社是德国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合作形式。作为农民互助组织,农业合作社对内以服务会员为主;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对外以盈利为目的。供销合作社通过批量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信用合作社为农民融通资金,规避债息过高的风险。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则通过规范产品生产和销售标准,使用统一品牌,实行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和生物农业,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发展生态农场。生态农业是德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场的比重逐年上升。生态农场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标准进行各项生产活动,不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上市产品需贴生态食品标识。按土地面积不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主每年可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的生态补贴。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农地休耕,把技术集约型的农业经营同土地粗放型利用有机结合,既保证农业经济效率,又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和农业自然保护区,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大力开发生物能源和原料,种植可替代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经济作物。借助先进的生物技术,德国还对油菜、马铃薯、甜菜等作物进行定向选育,制取酒精、甲烷和植物柴油等生物能源。

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业补贴是德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随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德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经历了农产品价格补贴和按生产规模直接补贴两个阶段后,正转向按环境保护、农村发展、农产品质量和动物生存条件等标准发放直接补贴。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业和农民实际税赋。农业企业和项目投资不仅可享受政府的直接补贴,而且还可申请由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的农业人口享受包括养老保险、医疗和护理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在内的所有社会保障。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德国政府针对农村地区,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青年农民在完成普通教育后,须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方可获得独立经营农场的权利。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出台了加强农业教育的计划。该计划强调要全面更新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更多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农业企业。另外,德国政府还充分利用农村业余大学对农民开展成人教育,并通过举办农业学习班、专题讲座及短期进修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篇4

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出口面临下滑、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能否启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已经成为中国能否避开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标准,而占全国总人口56.1%的农村,却还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市场。

今年前7个月,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8%,但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却从去年的32.1%下降到31.7%。造成农民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农村家庭面临的多种风险。

一、农业风险

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农业资源的稀缺性与社会对农业资源的无限渴求性之间的矛盾危害着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同时,农业对自然环境较强的依赖性又使其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说,农业是一个处于典型弱势地位的基础产业。

二、养老保障风险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远比城市严重,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农村大约有5631万人,其绝对数是城镇的1.7倍;而且随着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也持续上升。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一直都是以子女供养为主的传统养老方式。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抚养比也将逐渐增大,子女的赡养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存钱养老,合乎情理。

三、医疗风险

随着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90%左右的农村人口游离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农民消费时的后顾之忧就可以理解了。

农民不敢花钱的原因正是当前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得不到基本的养老医疗等服务,干扰了其消费预期。只有当面临的不确定性为零,消费对收入不存在任何敏感性时,消费者才会动用包括以前储蓄在内的所有现期收入用于消费,从而使消费水平达到最大值。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影响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因素来鼓励人们消费。

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帮助人们抵抗风险,不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过分担忧。所以,建立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扩大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十分关键。

第一,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在以农村土地保障为养老保障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

农村养老保险可以按照完全积累制的要求实行养老保险“一卡通”,一人一卡,卡随人走,缴费有记录,待遇有保障,责任与利益明确。同时,在缴费费率的设计上可以通过设定不同档次的缴费率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而且参保人员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缴费费率,例如在收入较高时选择较高的缴费率,而在收入低潮时选择较低的缴费率。这种弹性费率设计更能满足农业生产者的需要。通过农保与家庭和土地养老保障相结合,共同达到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目标。当农民觉得未来养老有保障的时候,也就会适度的增加当前消费了。

第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更多的农民“病有所医”。

首先,准确界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明确政府在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组织引导支持出资的责任。其次,加快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做好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工作。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从而减少其患病的可能。再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可以采取家庭账户与大病统筹相结合,做到既保大病,又保小病。这种采用家庭间互助互济的做法切实减轻了农民的大病医疗风险,而且家庭账户的形式与农民消费观念和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

我国农村这个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有7.4亿农民,1.82亿农户,如何引导这个庞大的群体消费,并且把他们当前的心理消费需求转为有效消费需求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们只有在保障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他们在其他服务领域的需求。我们只有在农村铺好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之后,才可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朝着既定的目标更好更加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型旅游地,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中国古村落旅游的代表,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研究者.然而,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强烈的冲击着原生态的徽州古村落,如何才能让徽州古村落成为展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鲜活的片段,代表人民几千年来生活、劳作、繁衍生息的原生态面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徽州黟县宏村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古村落今后如何进行传统回归与特色打造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 :徽州古村落;保护;原生态;传统

中图分类号:R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18-03

徽州古村落无论是从规划、布局,还是人文气息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徽州文化内涵.充分认识与挖掘古村落旅游资源各方面价值,开发徽州古村落原生态地域文化资源,并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才能把徽州原始的、质朴的、文学与艺术的源头融进现代其它学科,最终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 徽州古村落原生态内涵

1.1 古村落原生态

原生态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古村落”是指那些上溯源头在明清以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以上历史,选址、布局都没有大变动而且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古村落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第一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第二蕴含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第三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第四是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1.2 古村落原生态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景观又能给人们视觉上的满足,是人们审美、理想等社会精神生活的人格化产物.原生态自然景观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虽说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有生命力,但古村落原生态自然景观经过几个世纪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变化,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许多很有价值、很完整的徽州村落环境、建筑系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建筑存在着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等严重问题,众多有生命力的传统建筑文化正在渐渐地泯灭(孔岚兰,2003).因此,保护好村落内的建筑体系与古树名木,不仅有利于改善景观空间,而且能保护其独具灵性的景观风貌,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1.3 古村落原生态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系统具有文化性、流动性、开放性与整体性的特点.文化性是徽州古村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首先,村落间的布局、建筑形态,均遵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风水理论.其次,徽州古村落族人的日常交往中往往也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祠堂是维护宗族礼制和维系族人人心的重要场所,是徽州民居集落里的精神中心.近20年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徽州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徽州原生态文化不断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中心的城市流行文化的冲击,徽州少部分优秀原生态文化形式正逐渐消失,原生态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现代风险.

2 徽州古村落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2.1 商业气息浓厚,原生态景观遭到破坏

由于近些年徽州旅游业发展,古村不“古”的现象随处可见,原生态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以黔县宏村为例,宏村山青水秀,有九曲十八弯的人工溪流,村中开挖的月塘,村头的南湖,如同明镜一般,把宏村粉墙灰瓦的民居,浓荫的古村,浮游的鹅鸭,映衬得如同图画,显示出宁静村居的幽美,有的国外旅游者称赞此地是世界最美的村庄之一.宏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交通业、住宿餐饮业等众多第三产业部门均得到了很大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但宏村在开发过程中仅局限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复和利用,却忽略了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造成物质载体的严重性破坏,商业化过程中旅游资源的优势消减甚至消失.并且,在宏村内商业网点众多,现代广告,霓虹灯等随处可见,宾馆、饭店及卡拉OK歌声不断,与古村落极不协调.商家统一经营着缺乏个性和特色的商品来兜揽顾客,商业化程度过高已使游客很难感受到古村落原有风貌.

2.2 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原生态自然景观破坏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因旅游的需要而建设的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及交通、通讯设施的敷设,或占耕地,或填水挖山,或伐林除草,多少会毁掉古村落特有的田园风光,削减古村落世外桃源般的悠然意境,且很容易与旅游区整体境产生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村民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纷纷在自家古屋沿街面凿洞开窗,形成形形的小卖部,村落中的祠堂等文物都变成了商业场所,改变了其原本的功能,破坏了旅游区所具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因而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与建设,只会造成景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破坏,加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2.3 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原生态人文景观破坏

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完整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村生活样态,为建设和谐精神家园提供良好的范本.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徽州古村落参观旅游,当地居民由于利益的驱使,纷纷背离人文景观的保护.

徽州理学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其奠基人均祖籍徽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生计,原生态理学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淡忘.

徽派篆刻始于明朝,徽州著名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艺术璀璨夺目,给徽派民间建筑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然而,随着古村落被现代文明所熏陶,人们似乎在逐渐忽略雕刻的价值,导致原生态雕刻艺术正在走向没落的边缘.

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清代皖南徽州随处可见徽剧演出,人们围着微型的舞台享受着徽剧带来的无限精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剧正面临巨大的危机,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原生态徽剧随着岁月更替正在不断消逝.

徽州文学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文化、商业、医药、教育、建筑、历史人物等多方面,成就了古徽州异彩纷呈的局面.文学方面它以大量的徽州文书、文献、历史资料为依据,反映了徽州明清两代具体社会面貌,成为徽州文化甚至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重要方面.医药方面,徽州作为山区,药材丰富.徽州人崇尚文化,读书成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新安医学被国内外所推崇.徽州文学各方面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重视,然而近些年徽州人由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早以退却了浓重教育氛围,四处游说讲学的踪迹已无处可觅,原生态文学教育已经变为历史.

3 如何回归徽州原生态

古村落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相互依存的,古村落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发展旅游的依托条件,古村落保护并不意味着不接待游客,而是在充分挖掘徽州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旅游为表、原生态为里、徽文化为魂”的理念,进行产业服务与升级,探索一条适宜徽州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 回归原生态,利用品牌合理发展经济

充分利用徽州地区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可将一些具备开发潜力、投资回报前景高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原生态回归,同时也应结合每一个古村落各自的文化资源特色,积极为古村落打造各自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扩大和提高徽州古村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旅游产品方面,要进行传统回归,从游客的心理与需要出发,积极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旅游路线,充分发掘古村落原生态内涵,具体有方案:(1)徽州自古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徽派建筑,独特的村落布局,吸引众多游客.因此,仍需以观光旅游为主导.同时,对古民居建筑、牌坊等物质文化应重在对其修缮和维护上,让游客充分体验到古建筑等物质载体功能与精神内涵,而对于民俗、民风、传统手工艺技术等精神文化应得到深层次开发,让游客仿佛徜徉于明清时期的徽州.(2)养生型游览线路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可借助徽州古村落环山傍水、静谧怡人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中草药生长发育的气候因素以及相对便利的交通通达度等有利条件,加大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徽州古村落的养生品牌,将徽州古村落建设成一座集休闲、疗养、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3)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徽州印象不尽相同,开发适合各年龄段的旅游项目.设有不同主题区,针对老年人,可以注重徽州历史的介绍;对于中年人,则需要相应的体验徽州活动;对于青年人,则需要接受徽州文化氛围的熏陶.合理利用徽州历史遗产,既可以发挥遗产本身作为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又可以让每位游客拥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3.2 回归原生态,自然景观的保护

徽州自然景观包括其生态、地质、地貌、气象、气候.保护徽州原生态自然景观,不仅要保护建筑物原貌,更要注重园林景观的保护.因此,可以对各个景观实行分级保护的措施,一级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如黟县宏村南湖与月沼,可以允许游客限时限人数进入;二级保护区,可以保留一些商业活动,如宏村街道两旁,商业活动与游客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三级保护区,可以集中修建徽州历史展示区与品牌工艺品区,历史展示区重现徽州明清两代人们生产与劳作的真实画面,让游客切实感受徽州历史.合理规划品牌工艺区,让品牌产生价值;四级保护区,则可以在旅游区外统一建设旅馆与饭店,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保护徽州原生态自然景观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使之与旅游开发想协调.

3.3 回归原生态,人文景观的保护

作为中国古代居民集中聚居的区域之一,徽州古村落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徽州古村落从明清徽商达到鼎盛时期开始,就有“贾而好儒”的传统.世称“儒商”的徽商在外出经商发达之后,纷纷捐资为家乡建设学堂、祠堂牌楼等,因此徽州古村落与别的古村落相比,充满了文士气息,文化氛围也特别浓厚.基于此考虑建立徽州文化特区,在教育方面:将徽州师范学校扩建为“徽州学院”或“徽州大学”.徽州学院的任务:一是培养徽州学研究人才;二是培养徽州经济建设人才;在学术方面:恢复和发展各地书院,允许个人和社会团体利用书院宣讲各家学说,进行学术交流,真正做到“百家争鸣”;在宗族活动方面:宗族组织可以自建祠堂、修宗谱,定期开展家族教育、开展同族互助,族内基本建设等各项活动.增强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基层经济文化建设和对后代的教育.

徽州雕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尤其是潜在的再创造再应用价值,我们应在真正理解其价值的基础上,解决好徽州雕刻传承与再创造的问题,通过政府与社会扶持、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徽州雕刻品牌,还原雕刻本真,弘扬艺术的同时发展经济,促进徽州雕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徽剧与其它剧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护好徽剧的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物质上支持,给徽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其次,形式上徽剧应该立足本土,传承创新,内容上针对市场差异,打造各色各样,风格迥异的徽剧作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在徽州旅游景区,充分发掘原生态徽剧魅力,用徽剧特有的感染力“征服”游客,从而回归原汁原味的徽州,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徽州原生态魅力.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游客的各方面需求也将日新月异,徽州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持原生态的发展理念,各项旅游项目以原生态内涵为工作的出发点,那么徽州人民与文化就能长久地在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1〕王菲.文化产业背景下徽州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王琳,吴宗友.关于徽州古村落保护的若干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陈文苑,闵丽.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古村呈坎为例[J].黄山学院,2012(1).

〔4〕李画.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安徽建筑大学.

篇6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向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做好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针对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为了不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还要让他们学到新知识,学校派教师下乡讲课,到农机驾驶员家里,到农机修配厂、农机修理部、配件商店,进行一对一讲课,围绕上述培训目标,适应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尽其才,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现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篇7

实践地点: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董家庄村

实践对象: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抗日老军人及孤寡老人、基层群众、董家庄联合小学

实践方法:走访调研、组织活动、支援教育

实践队人员组成:

领队:刘宗师(工学院)

队员:丁宁 沙倩 方媛 李玲 徐均 刘春霖 戴永鹏 刘海锋(工学院)

于晗 程洋龙(预科部)

金源(生环学院)

实践纪实

20xx年x月xx号下午4点整,大家整理好行李,在校园集合,我们的实践队出发了……换乘公交、地铁,暮色四合时我们到达了北京站,在拥挤的候车厅经过漫长的等待,晚上9点,我们登上了开往山东淄博的25x7次列车。

20xx年x月20号早晨5点钟,冬日的清早还没有迎来属于它的太阳,经过漫长黑夜的旅程,我们顺利抵达了淄博站。简单的吃过早饭,大家直奔淄博汽车总站。

经过与汽车站管理人员的交涉,我们得知,因为天气情况,大雪封路,开往山区的汽车停运了。队员打电话多方求助,均无解决问题,于是滞留淄博一天。

20xx年x月2x号清晨,大家到达淄川汽车分站,希望能顺利乘上进山汽车。等待期间,天空又飘起了雪花,这不禁使大家又担心起来。进山的车还是停运,经过车站管理员的帮助,最终找到了一辆愿意单独送我们进山的车,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上午9点半左右,我们又一次出发了。

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在下午两点钟左右抵达目的地董家庄。这天正好是农村的集市,我们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穿过人群,来到了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很热情地招待我们,为我们腾出一间教室,以后的的几天我们将住在这里。晚上大家整顿安置好东西,计划了未来几天的事情,带着旅途的疲惫休息了。

20xx年x月22号至20xx年x月27号我们在这里开展了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

(一) 进行经济情况调研

我们走访了村委会,与村里的基层干部进行交流。交流得知董家庄村当地经济主要靠花生等经济作物的销售收入,其余为青壮年劳力的外出打工收入。村长为我们介绍了董家庄近年的发展情况,为了解决靠天吃饭的情况,董家庄近年大量修建了水井,将山上的泉水引到村民家中饮用,进行了道路铺建,使外地车辆进村成为了可能,促进了本村与外界的物资交流。

本村经济情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村中农作物方面的收入主要靠原始售出,价格低,不能给村民带来较大收入,且售出量小,村民大多自给自足,经济效益低下。我们针对情况与村长讨论,向村委会提出了发展农作物加工产业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建设性意见,村委会表示认可。

篇8

一、乡村经济精英的功能向度分析

乡村经济精英作为乡村社会精英阶层的一部分,是乡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其在经济资源上优势地位使得对村庄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产生较大的影响。经济精英不同于政治精英,作为乡村社会经济生活变迁中产生的新生力量,在村庄社会公共领域没有明确的文化规范约束,其在村庄发展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职能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对于经济精英们在乡村社会的功能向度问题,我们可以从村民对于经济精英的期望和其行为之间的差异做粗浅的分析。

由问卷可知,村民们期待的经济精英应该是能够成为村庄经济发展的带头人,积极参与村庄的社会生活,能为村庄社会发挥自身的能量,而且个人品德也是村民非常看重的一点。(调查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品德高尚并且要富于爱心”这三项在两村村民对经济精英的期望中排列前三。)而村民眼中看到的经济精英们则是另一种形象,以自我利益为重、对村庄集体性事务不关心并且没有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想法和行动(问卷中:两村村民对于经济精英参政对村庄民主建设并不看好,“吕塬”村71.43%的调查对象对于经济精英参政后村庄政治更民主不抱希望,而“刘庄”这一比值为43.75%。两村总共有26%的村民认为经济精英进入村委会则村政会不民主,处于中间分的人数占到60.2%的高比例,可见大部分村民对经济精英进入村委会并不看好),这种期待与现实中的落差和经济精英们的自我角色认同是密不可分的。在“刘庄”,村民公认的经济强人是三人,即ZYM、ZZL、LCJ,其中作为村支书的ZYM是由政治精英转化为经济精英的,而其余两个人是作为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政治权力机构当中,所以这里着重分析这二人作为村庄社会的经济精英进入村委会对“刘庄”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

依据现有的关于经济精英进入乡村政治的研究来看,认为经济精英参政能够促进村庄政治民主化。而在“刘庄”政治权力金字塔结构不可能塑造出一个政治民主化局面来,经济精英们参政更多地可以看作是对政治权力的依附,是政治精英同经济精英的一种联盟形式。采访中我们知道,村委会主任ZZL和村委会委员LCJ都多次谈到,他们对进入村委会参政并没有多大兴趣。可最终他们还是进入了村委会且把持关键职位,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村庄铺设公路看出些许原因:这条公路全长1.8公里,从村口直通附近的高速公路路段,公路铺设成功后使得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委员三家的石料厂连接起来,这样既方便了村民外出,也更便利于三个石料厂的砂石外出运输。据村民反映和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若是仅为村民出行方便,这条公路原本只需铺设的长度仅为现在的1/3即可。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经济上的合作,经济精英们参政使得村庄公共权力资源更趋于私有化,而村民在经济精英进入村委会的这一行为的评分平均值为0.4375,并且认为经济精英对周围人、经济困难户帮助不大(由统计得知,56.9%的村民认为经济精英基本上是不能够带领周围村民一同致富的,另外有22.8%的村民对经济精英能否帮助自己共同致富则持观望态度。而在“乐善好施,谁家有困难就帮谁”一项上,46.9%的村民认为经济精英是做不到的,29.3%的村民则说不清楚。这说明经济精英在村庄中此两项上作用不突出)。在对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委员的个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两个人最为关心的事情是自己企业的转产、销路等问题,至于村务的事情他们谈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村上的事情都由书记管着呢”,所以更谈不上让这些经济精英们带领全村人一同致富了。

当然,他们作为富人阶层进入村委会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村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刘庄”有幸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村口修建了一个篮球场,村子里可以看到有一些体育健身设施,有一些花草植被,村舍门前的路上安装有两排照明路灯,村委会办公室和其他一些文化设施也在筹建之中。根据当地镇政府的包村干部介绍,“刘庄”村委会为了申请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需要本村解决前期的资金投入。作为村庄的经济强人,三个村干部垫资建村,而申请过程是有一定风险,即申请不成功则三人所垫资金很有可能无法从村财务上得到补偿。包村干部WJD对我们说:由此看来,经济精英们参政从大的社会背景来说对于村庄争取国家政策性资源是有着巨大作用的,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稀缺性国家资源。“吕塬”村没有像“刘庄”那样富有的经济精英,该村人口多,但特别典型的经济能人很少,而且经济精英“流出”或“流失”。在“吕塬”村,经济精英们是游离于村庄政治之外,不被政治精英吸纳,他们也不主动参与村庄政权建设。这些经济精英们常年在外,对于村庄的变化了解甚少,因此其对村庄及村民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这可以在问卷中找到答案。这些经济精英们没有如村民们期待的那样成为村庄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没有积极参与村庄民主化建设并把自己的先进思想理念引入村庄之中,他们只是像大多数村民一样作为自身家庭的代言人,他们可以凭借在外部的社会资本优势为同自己相熟的村民寻找一些就业机会,但这种帮助在村庄整体的发展来说是杯水车薪。经济精英们无论是附属于政治精英治理之下还是游离于村庄政治权力之外,从村庄政治生活民主化过程来看,这种状况无疑延缓了乡村民主化的进程,经济精英的不作为使农村社会丧失了很重要的一股发展力量。

二、小结和启示

1.经济精英没有成为乡村社会政治民主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经济精英是乡村社会最为典型的“经纪人”,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是他们自身经济利益实现的一个途径,客观上其参政行为对乡村政治民主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这种积极作用对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民主进程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经济精英参政后的身份转化往往使得村庄政治民主生活变得更为复杂。此外,在村庄历史记忆弱、公共资源少的地方经济精英往往参政的热情是没有的,他们往往避开村庄政治生活到村庄以外的城镇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又使我们企图依靠经济精英推进民主政治的愿望落空。#p#分页标题#e#

篇9

二、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新的制度环境

一是国家化推进的环境。取消农村税费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去由农民承担的公共产品逐步由国家承担起来,村级自治范围的内容逐步缩小。二是行政化发展的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出现行政化的趋势,村干部工资由财政支付,村财乡管,乡镇政府加大了对村级的干预。三是城市化的环境。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形势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乡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大大减少。四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环境。封闭的乡村经济、文化传统越来越受到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民主意识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二)村民自治实行中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调查显示,选举民主单方突进,后三个民主显得滞后。其一,选举成为村庄内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竞争焦点,但候选人的选举动机则偏向于个人和小集团获利,增加了贿选和不正当竞争的可能;其二,选举方式不规范,一些地方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其三,选举后治理呈现出“村委会少数人自治”局面,村民没有更多有效途径监督村干部。其四,竞选还不普遍。

(三)现行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不清晰、不具体、不明确

一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权力结构包含了村官腐败的可能性。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容看,村委会是执行机构,村民会议是权力机构,同时行使监督职能。但《村组法》对具体的权力结构没有明确规定。

二是没有明确农村“两委”之间的职权范围。

三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任职资格条件过低。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只有年龄上的要求,即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四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工作程序的规定上不利于村民代表会议发挥作用。笔者在实践中观察到,村干部常常不愿意召集村民代表会议,使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委会的监督流于形式。

三、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不够快、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别是当农民群众收入普遍提高的时候,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瘫痪,难以对民主建设形成有效支持和呼应。因此,农村的“四个民主”必须围绕村级经济发展来落实。要拓开视野,不拘成见,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愿奉献的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使村干部都要成为能够带头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集体经济有了发展,村民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就有了保障,村民也就愿意关心、参与村级班子建设和村务决策管理,村民自治也就有了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只有雄厚的集体经济力量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而集体经济愈发达,就愈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扩大村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作,使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二)要完善和落实现行制度

要认真总结20年村民自治的成功经验,将现行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的做法通过法律制度加以固定下来,对存在缺陷的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内容要提倡和鼓励。要突出五个方面的制度完善:一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产生于有关村级重大公共事务决策,其最初目的就在于让村民能够充分发表对于有关公共事务的意见,以使村民委员会的有关决策符合广大村民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村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随着这一制度的推广,其自身的功能也逐步得到了拓展,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制约和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具体运作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村民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关注有关村内公共事务决策的执行情况。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公开是防止腐败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随着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增加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资金数量不断增大,因此,要在村民自治制度中将村务公开作为核心的制度内容。它要求涉及村民的具体利益的公共事务,都必须对村民公开,以便让广大的村民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以确实维护自己的利益,促使村民委员会的正确运作。三是制定村民质询制度。这要求村委会每周召开一次质询会议,会上村民可以就村务财务政务等有关问题质询干部,村干部当面答复并给予解决。这一做法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制度,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服务农民的意识。四是发动民众广泛参与的制度。包括村务会主任的选举可以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吸收行政人员。五是村民自治的保障制度。将村民自治的经费法制化,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提供。

(三)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评价体系

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化,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评价体系,应当提到议事日程。评价体系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村民参选率的高低、村委会干部的素质包括文化教育程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和实效、村级经济发展的指标、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指标、环境等指标体系等等。

篇10

20__年,我村委会计生工作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常抓不懈

几年来,我们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委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人口发展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一手抓计生,一手抓经济,村委会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林致民同志任组长,村委会主任林全兴任副组长,形成了党支部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局面。村委会有计划生育协会机构,由林全兴主任任协会会长,会员有200人,正常开展“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活动,还成立育龄妇女小组,有20名育龄妇女组长,落实他们的待遇及报酬,育龄妇女小组长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确保我村委会完成20__年度人口计划任务,我村委会根据计生“一票否决”精神制订了计划生育岗位责任制,首先,村委会与镇计生办签订了计划生育责任书,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第二,是实行计划生育包村包片包户制度。各管片干部包到具体村民小组、具体户,主要做到“五包”,即包思想教育,包落实节育措施,包查环查孕,包无计划外怀孕,包征收社会抚养费等等。第三,每位管片干部都要做好一份自己包片的一览表,实行到点到户跟踪调查,能够方便地与群众连系起来。如果谁包的户有计划生育不合格或有当年出生漏报的,就要追究其包片干部的责任,除通报批评外,还要扣发当月工资。如果情节严重的实行停职处理。这样真正做到了重心不移到组到户,量化到人,并作为考核每个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从而大大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因而,村干部起早摸黑,积极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包干任务。

二、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转变婚育观念

我村委会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计划生育主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中的以宣传教育为方针。每次有新的政策、法规颁布,都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协会会员,育龄妇女小组长分批办班培训,及时传达有关文件精神。为了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接受“一法一例”及“关爱女孩”等等计生知识教育,我们举办了各类人员的培训班:一是举办村党员干部培训班。以学习计生理论、政策和业务知识重点,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当好宣传员和管理员;二是举办育龄夫妇培训班。主要是孕产期、育儿期、更年期夫妇培训班;三是举办育龄妇女小组长培训班。以宣传人口国情和形势为重点,提高他们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更能做好下户宣传教育。去年,我村委会共发放宣传品1500份,做到每户育龄夫妇都持有三份不同内容的宣传品。每月出宣传栏一期,每周更新墙报一次。为了使广大育龄群众能更快地改变落后的婚育观念,村委会全休干部还不定期地到户找群众谈心。我们有的利用帮助困难户耕种劳作、挑水等,有的利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带领育龄群众种荔枝、龙眼、香蕉等等。借机会向他们讲解计生政策,给他们进行算账对比,指出计划生育的好处,找出致富的出路。使群众认识到要改变落后贫困的现状,必须要少生优生。于是逐渐地与他们拉近了距离,树立了威信。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群众旧落后婚育观念。为了使育龄群众更能主动地去落实节育措施,我们必须从些重点、难点户中打开局面。例如,纯二女扎就是计生的难点所在,我村委会合水村有一对夫妇已生育了二个女孩,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生活极为困难,妻子体弱多病。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决定把该夫妇作为纯女扎的突破口。该夫妇知道我们来找他结扎时,夫妻俩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讲:“我生两个都是女孩,我要生个儿子,才去结扎,否则你断我香火,我和你地拼命”。我们于是给该夫妇上了一堂生动的计生思想教育课,说在圩镇生育一个女孩就 不准再生了,你现在已生了二个女孩,应该够满足了。这是政策规定的,讲明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经过我地多次苦口婆心地教育,该夫妇终于答应落实节育措施。结扎后,为了帮其治好妻子的病,村委会请示了镇委镇府,四处帮他筹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委会的发动下,镇府、市计生局、民政局各拨3000元,村中老板捐资4000元,村委会全体干部捐助2400元,合计15400元,他利用这些钱给其妻子到湛江附属医院治病,并修补了房子,还买回了几头猪饲养。我们还安排他到村委会的机械厂工作,帮他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该夫妇逢人便就:“这是党的英明领导给我带来的温暖,我感谢党和政府给我带来今天幸福的生活。”受此影响,几天内,一些很难说服的“钉子户”都纷纷主动来落实了节育措施。

三、制订了村民公约,抓好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

20__年4月,我村在实施计生新机制的工作中,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制定计生村民公约。首选由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育龄妇女小组长、村民代表学习有关计生政策法规。然后开会讨论,拟定《塘村委会计划生育村民公约》。最后由村民代表一致举手赞成通过,并公报上墙。在文明执法、依法征收工作中,我们村委会已有506对育龄夫妇签订了计划生育合同书,占应签订合同的98.6,对计划外超生户发出的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有100多份。自从村委会全面开展依法管理以来,群众的法律观念,意识不断增强,计划外生育户缴交社会抚养费和落实“四术”措施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村委会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抓好“三查一治”工作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突出抓好孕前型管理,以“三查”为切入点,围绕群众关心的生育,节育,优育等内容,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建立和健全,查环查孕查病治病,避孕药具发放和术后随访制度。每年开展“三查”三次,及时向育龄群众发放避孕节育药具,做到及时随访,服务上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育龄群众的需求。同时也积极开展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对些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病得到有效治疗。这样,更促进了育龄妇女主动地来查环查孕,从而大大提高我村委会计生整体水平。去年我村委会的查环查孕率就达到91.4。

五、“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健全各项制度

计生经常性工作一直是我村委会狠抓的工作,年初就制订了人口规划方案,人口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没有虚报水份。档案管理规范化,对育龄夫妇实行动态管理,计生专干每半月要向书记、主任汇报计生工作,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档案资料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每月月底作为我村委会计生例会日,目前我村委会“三位一体”已进入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六、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我村委会认真做好流出人员办证和流入人员验证工作,流出人员办证率和流入人员验证率达100,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由于管理到位,我村委会流出人口当中无出现计划外环孕现象。

篇11

XX 年,我村委会计划生育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湛江市、吴川市计生主要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省、市、县的指示精神,与时俱进,深入学习贯彻xx大、xx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与《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落实“三为主”工作为方针,全面推进“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新机制。经过广大干部群众一年来扎扎实实工作,我村委会全面完成了三类地区要求各项指标和任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村委会辖 11 条自然村,总人口 3336 人,已婚育龄妇女 513 人。全村委会共出生 34 人,无多孩出生,出生率为 10.38 ‰,自然增长率为 5.9 ‰,查环查孕率为 91.4% ,全村委会共完成“四术” 39 例:其中结扎 15 例,一孩上环 24 例。

XX 年,我村委会计生工作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常抓不懈

几年来,我们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委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人口发展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一手抓计生,一手抓经济,村委会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林致民同志任组长,村委会主任林全兴任副组长,形成了党支部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局面。村委会有计划生育协会机构,由林全兴主任任协会会长,会员有 200 人,正常开展“三生” ( 生产、生活、生育 ) 活动,还成立育龄妇女小组,有 20 名育龄妇女组长,落实他们的待遇及报酬,育龄妇女小组长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确保我村委会完成 XX 年度人口计划任务,我村委会根据计生“一票否决”精神制订了计划生育岗位责任制,首先,村委会与镇计生办签订了计划生育责任书,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第二,是实行计划生育包村包片包户制度。各管片干部包到具体村民小组、具体户,主要做到“五包”,即包思想教育,包落实节育措施,包查环查孕,包无计划外怀孕,包征收社会抚养费等等。第三,每位管片干部都要做好一份自己包片的一览表,实行到点到户跟踪调查,能够方便地与群众连系起来。如果谁包的户有计划生育不合格或有当年出生漏报的,就要追究其包片干部的责任,除通报批评外,还要扣发当月工资。如果情节严重的实行停职处理。这样真正做到了重心不移到组到户,量化到人,并作为考核每个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从而大大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因而,村干部起早摸黑,积极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包干任务。

二、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转变婚育观念

我村委会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计划生育主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中的以宣传教育为方针。每次有新的政策、法规颁布,都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协会会员,育龄妇女小组长分批办班培训,及时传达有关文件精神。为了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接受“一法一例”及“关爱女孩”等等计生知识教育,我们举办了各类人员的培训班:一是举办村党员干部培训班。以学习计生理论、政策和业务知识重点,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当好宣传员和管理员;二是举办育龄夫妇培训班。主要是孕产期、育儿期、更年期夫妇培训班;三是举办育龄妇女小组长培训班。以宣传人口国情和形势为重点,提高他们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更能做好下户宣传教育。去年,我村委会共发放宣传品 1500 份,做到每户育龄夫妇都持有三份不同内容的宣传品。每月出宣传栏一期,每周更新墙报一次。为了使广大育龄群众能更快地改变落后的婚育观念,村委会全休干部还不定期地到户找群众谈心。我们有的利用帮助困难户耕种劳作、挑水等,有的利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带领育龄群众种荔枝、龙眼、香蕉等等。借机会向他们讲解计生政策,给他们进行算账对比,指出计划生育的好处,找出致富的出路。使群众认识到要改变落后贫困的现状,必须要少生优生。于是逐渐地与他们拉近了距离,树立了威信。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群众旧落后婚育观念。为了使育龄群众更能主动地去落实节育措施,我们必须从些重点、难点户中打开局面。例如,纯二女扎就是计生的难点所在,我村委会合水村有一对夫妇已生育了二个女孩,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生活极为困难,妻子体弱多病。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决定把该夫妇作为纯女扎的突破口。该夫妇知道我们来找他结扎时,夫妻俩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讲:“我生两个都是女孩,我要生个儿子,才去结扎,否则你断我香火,我和你地拼命”。我们于是给该夫妇上了一堂生动的计生思想教育课,说在圩镇生育一个女孩就不准再生了,你现在已生了二个女孩,应该够满足了。这是政策规定的,讲明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经过我地多次苦口婆心地教育,该夫妇终于答应落实节育措施。结扎后,为了帮其治好妻子的病,村委会请示了镇委镇府,四处帮他筹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委会的发动下,镇府、市计生局、民政局各拨 3000 元,村中老板捐资 4000 元,村委会全体干部捐助 2400 元,合计 15400 元,他利用这些钱给其妻子到湛江附属医院治病,并修补了房子,还买回了几头猪饲养。我们还安排他到村委会的机械厂工作,帮他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该夫妇逢人便就:“这是党的英明领导给我带来的温暖,我感谢党和政府给我带来今天幸福的生活。”受此影响,几天内,一些很难说服的“钉子户”都纷纷主动来落实了节育措施。

三、制订了村民公约,抓好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

XX 年 4 月,我村在实施计生新机制的工作中,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制定计生村民公约。首选由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育龄妇女小组长、村民代表学习有关计生政策法规。然后开会讨论,拟定《塘?村委会计划生育村民公约》。最后由村民代表一致举手赞成通过,并公报上墙。在文明执法、依法征收工作中,我们村委会已有 506 对育龄夫妇签订了计划生育合同书,占应签订合同的 98.6% ,对计划外超生户发出的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有 100 多份。自从村委会全面开展依法管理以来,群众的法律观念,意识不断增强,计划外生育户缴交社会抚养费和落实“四术”措施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村委会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抓好“三查一治”工作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突出抓好孕前型管理,以“三查”为切入点,围绕群众关心的生育,节育,优育等内容,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建立和健全,查环查孕查病治病,避孕药具发放和术后随访制度。每年开展“三查”三次,及时向育龄群众发放避孕节育药具,做到及时随访,服务上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育龄群众的需求。同时也积极开展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对些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病得到有效治疗。这样,更促进了育龄妇女主动地来查环查孕,从而大大提高我村委会计生整体水平。去年我村委会的查环查孕率就达到 91.4% 。

五、“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健全各项制度

计生经常性工作一直是我>

委会狠抓的工作,年初就制订了人口规划方案,人口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没有虚报水份。档案管理规范化,对育龄夫妇实行动态管理,计生专干每半月要向书记、主任汇报计生工作,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档案资料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每月月底作为我村委会计生例会日,目前我村委会“三位一体”已进入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六、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我村委会认真做好流出人员办证和流入人员验证工作,流出人员办证率和流入人员验证率达 100% ,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由于管理到位,我村委会流出人口当中无出现计划外环孕现象。

七、干群关系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