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16:19: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书法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注意气候。第一轮复习是冬、春两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五月份之后,天气酷热,会一定程度影响学习。
(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7)注重思想教育,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12)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2、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配套练习以《初中双基优化训练》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二、第二轮复习(五月份)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中考红皮书》。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5)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6)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7)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9)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六月份)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备用的练习有《顶尖冲刺》、《九地市模拟试题》,历年*市中考题(*)。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6)、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7)、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8)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四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题一般需要4节课的讲评时间。
(9)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10)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11)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一、把抽象数学形象化,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由于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他们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中应极大限度运用电化教学、图片、实物演示、教具学具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教材中用直观图形推导圆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用直观教具演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等。利用投影教学比较大小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等;当学生看到一幅画着9个人,15张椅子的图画后,文字显示问题:“还剩几张椅子?”后,立即明白还剩6张椅子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例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同一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为了让学生完全地理解这一条概念,我创设了三种情形――路灯、跑道、电塔,并按图形画出了三组直线――垂直相交、平行、不平行(无限延长后相交),要求学生分别对直线进行延长,在比较中各组直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平行直线之间的关系是――无限延长后也不会相交。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的概念中“同一平面内”的意思,我又运用两个图形,请学生观察判断这两条直线能否相交,学生在直观的图形面前,大胆推测出了结论――不可能相交。通过对不同位置直线的比较,学生在大脑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概念――两条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即使相交也不属于平行线,同时也明确了平行的概念――平行的两条直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同一平面内,且不可能相交。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二、数学联想化,提高学生想像力
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方面,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比较狭窄,但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不良定势较少,能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这些都是培养想象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时机。丰富的联想,能使思维更加活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是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前提。联想训练有利于扩展思维面,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倍数关系应用题”时可首先启发学生由“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倍”展开联想:男生比女生多女生那样的4份,女生比男生少女生那样的4份,男生和女生的总人数有女生那样的6份,在这样几次联想的基础上,如果注入新的条件“女生有23人”的话,学生就可依据前面联想的结果,编出若干道有关倍的两步计算应用题:(1)女生有23人,男生是女生的5倍,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2)女生有23人,男生是女生的5倍,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3)女生有23人,男生是女生的5倍,男生和女生共多少人?
三、教堂中数学游戏化,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游戏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动手做游戏的活动课教学。这种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小学数学游戏式教学可以在课堂内开展,也可以在室外开展。本人在数学教学中也开展了不少游戏式活动教学,尝试到好处实在是多。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活动,尽管他们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都不觉得疲倦,所以我在教学中我抓住儿童这一特征,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采取游戏活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全班分成两组,两组又分一半同学持数字,一半学生持算式,教师快速念数字,要求持有相对应算式的学生迅速站起来,同时答案也要自己站起来,看哪组快,快的得一分。比如,游戏:算24点。其实这个游戏就是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进行的。通过这个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兴趣,让本来枯燥乏味的四则混合运算变得妙趣横生。还有如贴鼻子游戏、玩老鹰抓小鸡、玩一些拼图的游戏。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快速口算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由原来的带着厌倦情绪来学习这个单元转变为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来学习本单元。
2. 说明自己进一步求学的动机即为什么选择该国、该大学与该专业。
3. 该国在该专业领域有何优势。
4. 详细的留学时间安排。
5. 介绍留学所需资金及来源。
6. 学成后的计划,即回国的工作计划。
学习计划书的行文风格和文章结构不需要太多个性化和感性的描述,强调结构清晰简单,逻辑严密,阐述的事实明确,相关论据有力可信,学成回国的理由要非常充分,并且绝对不能和申请人的其他材料发生矛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7-0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活动。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同时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特别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数学教材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创设数学情景,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如,在讲比例线段时,正好刚下过一场大雨,操场上、旗杆下、教室旁积了大量的水,旗杆、楼房倒映在水中,我让同学们到室外利用杆高与影长成比例的方法测量并计算旗杆与楼房的高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注学生生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些数学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双提高,且成功的体验又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信心倍增。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学习,包括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中学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很强,利用分组学习等方式引导健康的竞争,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之一。具体包括:
(1)在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还要赛学习习惯、赛学习方法、赛思维敏捷性等。不把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
(3)树立学习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择机给学生讲名人或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以班级中某位同学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学习的积极因素。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和亲和力,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切忌“师道尊严”,师生双方都应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比如,运用平易且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我也不知道,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吧”、“我也提个问题,大家来想一想”等;再如,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总结其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二次函数是一位既爱美又民主的先生,他讲究对称美,-b/2a是对称轴,他发扬民主,权利下放,a主管开口方向,c决定与y轴的交点。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幽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上课不应是单向的传输,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求得共同进步。
二、多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给“差生”一点阳光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案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1.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2.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3.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总之,要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5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9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思维就会更活跃。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下述四个方面入手。
一、课题导入情境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信息教学而言,亦不例外。良好的课题导入能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为加强沟通、建立感情的纽带,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在授课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合理组织导语,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带领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比如,我们可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情境进行展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指导六年级学生制作PPT时,在正式开课之前,我的教学屏幕中跳出了一个窗口,并提示:有一封邮件未读。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感到很奇怪。我顺势点开此窗口,跳转到邮箱主界面,就清楚地看到在收件箱后面有一个数字1。这时,我说道:“同学们,老师收到了一封邮件,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邮件?”于是,我单击点开此邮件。该邮件发送者是秦老师,她想让六年级二班的学生帮她一个忙,制作一个以“家乡美景――临泽丹霞”为主题的PPT。纯真的学生都信以为真。此时,我面向本班所有学生问道:“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中有谁愿意帮忙呢?”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都想帮忙。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制作了很多非常好看的有关丹霞的PPT。实际上,我在此处就采用了情境创设法,通过事先准备几张弹出未读邮件窗口以及进入邮箱的图片,将其制成PPT,并向学生进行播放,使他们相信真的是教师在求助。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都被激发起来,充分发挥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加入到制作PPT的行列中去,切实提高了教学目标实现率。这堂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导入。
二、教学环境民主化
在我们的课堂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教师针对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方法,常常是符合自己看法的则立即给予肯定、鼓励,不符合的往往不予理睬。这种做法扼杀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是塑造个性最好的土壤!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促其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民主化的教学环境,能够活跃学生的思想,启迪思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在智能。虽然学生的感悟带有强烈的主观经验色彩,并充满想象性,不过却极富灵动性,发出璀璨的光芒。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应给予理解和尊重;对学生产生的误解与错解,应耐心的引导。学生需要静下心来,用内心去体会,用言语去描述,此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能够促使学生迸发活力,继而促进学生健康、积极成长。而且,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是未来的中流砥柱,但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舒适、积极、健康、利于个性张扬的轻松环境,从而真正为学生创造民主化的学习环境。
三、 教学内容生活化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信息技术的价值体现在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提供便利,但其教学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且比较抽象。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日常授课中,我经常将生活实例和教学内容合理地融合到教学任务中去,促使学生意识到现在所学习的知识对未来发展大有裨益,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均会使用到此知识。我还明确告诉学生,要想顺利地完成任务,首先要掌握所学知识与技术,自己尝试操作并从中体会成功完成任务的喜悦,意识到此课程的价值与重要性。比如,在讲解“Word文字编辑”这一章节时,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学会打字,我将它和作文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生通过专用软件――Word文档完成作文的写作与修改,或者是向学生提供带有“语病”的文章,让他们通过文字软件进行修改和编辑。这样带有明确目的性的任务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继而能够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此举不仅能够消除单纯打字的“无聊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就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学习评价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等多元化特点,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与学评价的多元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教师通常忽视了评价这一环节。实际而言,以“评”促“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并能够起到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结合小学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需要确定目标,需要正确导向,需要及时鼓励的特点,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给他们及时的反馈,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构建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的内涵。另外,教师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比如,通过教师点评、小组竞赛以及同学互评等,多渠道、多模式评价,帮助学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此外,教师要学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通过评语的方式点明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此推动学生健康、积极成长。
总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实践的应用水平是每一个计算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具体特征,不断探索和总结,持续优化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结构形成的知识进成优化,化繁为简,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
一、合作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常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所谓合作学习与交流,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的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开展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数学有其学科特点,它更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火花有时需要通过交流合作才能迸溅而出,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交流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呢?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在课堂结构、节奏等方面犹如和谐乐章,让人赏心悦目。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讨论、思考归纳、练习、总结反思各环节自然流畅,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应恰当把握教学节奏,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自己感悟、建构知识,发展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恰当把握调控教学节奏,巧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思想尚未定型,思维不受约束,善于想象,敢于幻想,这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大好时机。如果在此时积极诱导,解放他们的思想,鼓励保护他们的想象力,也许会出现不同领域里的“爱迪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善想、善说、善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选择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二、注重思维训练,培养数学思想,激发学习灵感
高中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最后一次系统性学习数学的阶段,也是部分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准备阶段,是参加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高中阶段数学思维的养成,对学生参加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参加工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加强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数学思想分析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兴趣,以及增强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等。
1.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依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分类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知识、整理知识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完善认知结构,形成严密的数学知识网络。
2.数形结合思想
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支柱,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用数解形、以形助数)处理数学问题,这是由客观世界和数学本身决定的。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之中,数轴、计算法和几何题、三角法、复数法、向量法、解析法、图解法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运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形、图像,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知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数与形的对等,并加以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53-0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里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很多学数学的学生却感到很无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理念主张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因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个体内部强烈的求知欲望。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平行线”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平行线”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如果在教学中只按书本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那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学生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由找找教室周围的平行线,可以告诉同学,也可以告诉老师。顿时,学生活跃起来,让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有的把自己的发现马上告诉同学,有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分享。在集体反馈观察情况时,个个也抢着要说:“老师,我找到了……”,学生找到了窗户的对边、黑板的对边、课桌的对边、书的对边……
二、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实现教学氛围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小林的姑妈要从广州回来探亲,事先打了个电话给小林,让小林的爸爸妈妈在星期五9点到火车站接车,小林可高兴了,忙通知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在星期五晚放学后带他一起去。可是星期五中午,小林回家后,发现姑妈已经在家了,一问才知,姑妈上午就回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十分兴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人说姑妈说错了时间,有人说姑妈提前出发了,有人说因为姑妈没有说是早上9点还是晚上9点,小林误认为是晚上的9点了……我让学生评价谁的答案合理,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家都判断出了正确答案。通过这个故事情境,学生们得出了“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点,一个是晚上9时”的结论,并对此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三、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实践出真知,我们必须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数学的应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这就要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蜓、飞机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纷纷来到教室前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平时在生活中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四、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利息》后,我鼓励一些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入银行。通过实践,学生不但从银行了解了存款的类型、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而且还考虑了存款的方式,该怎样存比较划算?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让学生从小养成勤简节约、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的产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如学生学习分数的时候,查到分数的记法:在我国古代的计算中是作为除法运算出现的,这样显得非常麻烦。而后印度人把分子记在上面,分母记在下面,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排在最上面。最后,阿拉伯人创造了分数线,用一根横线把分子、分母隔开,形成了现代分数的形式。一个个数学符号故事,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明白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另外,在数学活动课上,我们要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巴舍法;介绍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这些数学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人们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三、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教师要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教学中。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对此,我有自己的一些做法。我经常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数学大师成了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介绍给孩子听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虽然学生还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补充,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里面的奥秘。通过一些积累以后,我还在教室里开辟了一块数学角,创设了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园地。每天由不同的学生讲述自己眼中的数学,与同学们分享自己课外的数学知识和趣事,讲述自己崇拜的数学名家故事等。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美丽的、精彩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做,通过这些文化的沉淀,一定能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的本质是要以艺术思维培养为主要教学重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既能掌握信息科技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与此有关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将艺术思维融入到教学课堂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钻研,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具体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将教学过程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减少课程中无关的和枯燥无味的教学信息,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艺术化和丰富化。
1.2与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作品
信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很多新兴的行业和科技进步的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例如数字艺术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艺术,它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机的交互性,并利用网络媒体技术进行创作的。跟数字艺术有关的作品主要有数字音乐、卡通漫画的制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电子游戏的开发,虚拟现实的实现等等,这些都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2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的目的和意义
2.1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的目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学被引入各中小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特性认识不足,课程驾驭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也较低。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艺术方面的实践和研究也比较匮乏,如何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功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的意义
一是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很多行业的工作性质要求同时具有信息技术和艺术思维的要求及能力,如动画制作、平面设计、音视频编辑等等,这些行业均要求工作者兼具技术与艺术为一身,并且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艺术欣赏和思维能力。二是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完美融合,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对学科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科目。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它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并在掌握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技术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如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特殊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设计中,创造出更多更完美的艺术作品的综合性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因此,该专业是将信息技术、美术、传媒、文学、数学等各个学科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如较强的画图能力、动画制作能力、创作能力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学校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教学。中小学校更应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术、音乐方面的能力,为其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信息技术教学的艺术化方法
3.1艺术为主,技艺并存的教学目标
对于信息技术作品来讲,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只是思维的手段,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来自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作品是视觉的提升,更是观念和意识的传达。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关,只有由这两者创作出来的才能称得上是艺术性的创作,仅仅由技术创作出来的作品难免缺少一点意境和独一无二的创想。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才能传达出更加艺术性的效果。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技术不重要,相反,一个较好的艺术创意,没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其创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例如,动漫设计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美术绘画功底之外,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信息处理和创作能力,并且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方案构思中的灵感的设计和表达。
3.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学科知识面非常广泛,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相当繁多,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只能增加学科的数目而相应缩短部分学科的课时。同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既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熟练技术和锤炼艺术的重要过程,只有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并产生新的创意。另外,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进行反复的操作才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课程实践是整个教学大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相应增加实践部分的课程,勤学多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应该更多地增加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只是教学的客体,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3.3提高教师职业水平,增加课堂艺术性和趣味性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职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尤其是课堂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演绎风格就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是增加课堂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必要要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只有在充分掌握教材精髓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教学突破口,产生新的教学创意。为此,中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并定期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使教师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并将新技术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可以将生活中最新发生的奇闻乐事,如时事热点、娱乐新闻等融入到课堂,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教学基础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寻找教学突破口,并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恰当地表达出来。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并非是因为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二是其语言表达以及肢体动作不够丰富,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内容生动有趣地传达给学生,没有调动课堂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如美术、音乐、人文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如在课件编排上,可以将信息技术与音乐美术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利用声影结合的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另外,为了避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把信息技术化语言艺术化,通过打比方的形式,生动有趣地传达课堂知识,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最后,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关注的热点,认真研读学生的内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教学基本情况
1.1教学内容
本次授课内容选自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中“患者的治疗护理”章节的“输液泵输液法”。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静脉输液的理论知识和药物抽吸方法,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喜欢合作性学习方式,善于使用电子设备,但学习主动性差,操作随意,服务意识薄弱。
1.3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护理岗位需求,确定本次课的知识目标:掌握输液泵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技能目标:能用输液泵在模型手臂上正确实施静脉输液;能正确处理输液泵报警输液故障。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无菌观念、查对意识,工作严谨耐心,热情与患者沟通,有较强的爱伤观念。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输液泵输液法的操作流程;难点为静脉穿刺手法、排气方法及输液泵故障的排除。
2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体现“教学做一体化”[2],以输液泵输液法为任务载体,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操作演示、分组训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前自学—任务、自主探索,课上学习—完成任务、掌握技能,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强化责任”的教学活动。
3教学实施过程
3.1课前自学
学生登录蓝墨云班课明确学习任务,观看教学视频后绘制输液泵输液法的操作流程图。领取6个子任务的操作流程表,利用周末去医院见习。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子任务1(评估准备)和子任务5(整理宣教)的学习,并拍摄学习视频上传蓝墨云班课。见习结束后完成问卷星的调查及蓝墨云班课的案例分析题,巩固滴速换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3.2课上学习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课上学习分为5个环节,不同的环节采取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1)环节一,案例导入,任务驱动(5分钟)。讲解分析案例,案例中患者为补充营养,准备静滴高浓度的脂肪乳,为预防脂肪超载综合征,医生要求250ml溶液4小时内输完,通过换算得出,必须维持10滴/分的滴速。而学生上台尝试后,发现通过普通输液器很难实现10滴/分的精准滴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输液泵输液法。(2)环节二,分解任务,分步示范(25分钟)。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按工作流程将输液泵输液法分解为以下6个子任务:①评估准备、②查对备药、③排气调泵、④穿刺固定、⑤整理宣教、⑥观察拔针。对于每个子任务采用分步示范、各个击破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蓝墨云班课抽选两位学生,对教师模拟的标准化病人分别完成子任务1和子任务5,以检查课前医院见习效果。教师对学生操作表现进行点评。对于子任务2、3、4、6,采用教师操作演示,然后学生使用仿真输液手臂练习的方法。仿真输液手臂可模拟真人,穿刺成功后可观察到回血,能激发学生兴趣,体会职业成就感。(3)环节三,整体练习,完成任务(40分钟)。录制学生操作视频,多媒体循环播放,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针对性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实现动作处处有指导,效果时时有反馈,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操作流程。(4)环节四,归纳总结,检测提升(15分钟)。首先,通过蓝墨云班课抽选1位学生演示完整的操作,其他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其次,播放排气微视频和穿刺微视频,巩固操作要点。再次,学生登录蓝墨云班课,完成理论知识点的攻关检测。(5)环节五,布置作业,强化练习(5分钟)。以指纹打卡计时的形式,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操作。通过蓝墨云班课布置作业:学习10种静脉穿刺新方法。操作考核采用学生自拍操作视频上传蓝墨云班课,学生对照评分标准先进行自评、互评,然后由临床专家点评,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3.3课后拓展
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输液泵输液法常见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针对过度的静脉输液现象制作宣传册,到社区进行知识宣传,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4多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