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01:12: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华夏文明得以几千年生生不息地延续,除了文字的记载传承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文化记载和传承方式——民间的文化创造与文化生产,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口传身教”的民间文化传统。这种民间文化传统使得华夏文明的文化得以延续,使几千年之后的人们不忘传统。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是民间文化孕育出的产物,它无论是从所选用的题材、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手法还是从艺术表达形式上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征。
一、 磁县剪纸艺术的起源与文化渊源
(一)、早期剪纸艺术的雏形
中国民间剪纸是作为一种信仰的载体出现的。由于其为一种平面雕刻镂空的艺术,容易损坏和腐烂,用过即弃,极少保存;在当时历史上统治阶层并不被纳入主流,历史文献更是少之又少。但也并非无处可寻,古典文献中名人诗作中不乏对剪纸的描述。其产生也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兽皮切割等技艺,以及相对成熟的雕镂艺术。这种雕刻的技巧无疑为剪纸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应该说是剪纸艺术更为早期的雏形。磁县便是民间艺术中的一股小势力,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阴阳刻,虚实相间的手法进行对剪纸图案的刻画。
(二)、剪纸艺术蕴含的原始艺术
早期剪纸是原始时期所呈现出的意识形态,磁县剪纸更是磁山文化的一个缩影。承载着磁山人民对远古图腾的信仰。剪纸中包含着不同的图腾符号,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原始社会对巫术礼仪、自然崇拜的一种表达方式。剪纸艺术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地区的剪纸保持了古朴稚拙的原始艺术特色,在发展上与远古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
二、 磁县剪纸艺术的用途与特点
(一)、剪纸艺术的用途
对于旧时期的妇女来说,针线活是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门手艺,也被那一时期的人统称为“女红”,剪纸的产生与当时的“女红”密不可分。刺绣的花样为剪纸的纹样做了模板。刺绣的素材大多体现在山水、花鸟、人物、鸟兽等多种题材,而花样的命名和主题也着重体现传统的寓意和象征意。如同《史记》种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是对祖先的崇拜。剪纸的产生也源于对神,对宇宙的崇拜。磁县剪纸最初的形成也并非是以装饰物所出现的,而是远古图腾和巫术的一种载体,各种造型图案中包含的符号大致为吉祥符号和生殖符号,外化着人们的心愿,或为孩子祛病驱邪,或祈求五谷丰登。
(二)、剪纸艺术的特点
剪纸是集实用、审美、个体等特点于一体的艺术产物。磁县剪纸体现了冀北地区的生活底蕴,是劳动妇女生产、生活、情感、观念、民俗和传统的真实反映。磁县剪纸主要采用与其他传统剪纸一样,阴阳镂空的方法。创作者追求强烈的形式美感,在造型上不拘小节、大刀阔斧、装饰随意、情绪自由流露,可谓是直抒胸怀,又是情感的自由抒写。磁县的剪纸始终保持着古拙质朴、单纯明快、强烈豪放的艺术风格。它并不受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和市场价格所左右,具有超功利性的价值,这一点与蔚县剪纸相比有着本质的相同。
三、 磁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与文化研究
(一)、剪纸艺术的历史传承
剪纸的大量出现,绝非偶然。磁县西部山区较县城附近的平原地区贫困封闭,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剪纸以及戏曲等其他民间艺术门类受到商业冲击较小、影响较少,而更多地保留了剪纸的原始状态。因此,磁县西部剪纸具有原生态特征,是更具文化价值的民间剪纸艺术形式。
磁县剪纸作为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造型艺术,深受勇武任侠、放荡冶游文化精神的影响。操作技法粗犷随意,信手拈来。不同于蔚县剪纸那样制作工具齐全、精雕细刻,而是用自家炕头笸箩里的剪刀,以红纸信手剪来。有些村妇在铰时,边说边唱神情自若,很是有几分勇武任侠的精神气息。所剪作品也是如此,造型没有陈谱,随心剪铰,构图多变,甚至随意而做。因此,作品往往呈现出古朴、稚拙、粗犷、装饰的艺术效果。如张树梅先生的戏曲人物剪纸,造型拙朴,构图较为随意,常把戏曲人物放置在环境中。这里的环境不是舞台环境,而是艺人心目中的自然环境,是艺人将戏曲与现实生活结合的产物。在艺人描绘的自然环境里,有不知名的植物、动物、也有建筑物、山石、云气等,但都造型拙朴随意。人物形象刻画随情节有比例大小变化,且不拘细节,粗犷而气韵生动。从张树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磁县剪纸艺术古朴稚拙、粗犷随意,是燕赵文化慷慨激昂特征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二)、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个体的人,大天地与小天地始终保持和谐统一。人体中感情的发生表达,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规律,都是与天地相互统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质运化的规律。
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交流喜悦之事,倾诉悲愤之情,抒发哀怨之思等,都是人体自身经常之需,但是这些感情的宣泄绝不是动物性情感的宣泄,是受到制约的。历代的君主都十分注重利用艺术,特别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协调价值,通过运用艺术所具有的价值,协调人民与社会的关系,并在加强社会秩序稳固的同时对人民的精神世界予以统治。所以,“天人合一”论,既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又是艺术扩展自身,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领域里,人在生活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物体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让小天地里的人在大天地时得到启示,从而使这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得到一定高度的提升和净化。剪纸艺术作品中人和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的感情交流较为突出,剪纸艺术作品题材广泛,内容紧贴实际生活,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感情。剪纸作品是艺术表现的载体,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真正的艺术不缺少真实的情感,艺术的欣赏者在观赏艺术作品时,优秀的作品会引起艺术欣赏者的共鸣,而矫揉造作的情感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五行运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分类是根据客观上的物质、物体或生命体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分类。在情感上,以上五类情感也可分属五行,如喜属火,怒属木,忧思属土,悲属金,惊恐属水。用“天人合一”论与“五行”学说来解读人的情感,诠释传统剪纸作品中蕴含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些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应站在现代的高端认识水平上,在科学、哲学以及更多的领域中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引起世界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绽放出更艳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四、 磁县剪纸艺术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在全国的推广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进入了转型期,民间剪纸所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也在迅速发生变化。从文化的角度来总结和展望民间剪纸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显得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以前的一个漫长时期里,大部分地方基本上都还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年复一年,老房子住到百年、几百年,新建的房子仍是百年前的老格局、老样子,棋子窗、格子窗、百格窗好像是同一个匠人所做出来的。
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时代,艺术设计逐渐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艺术设计是舶来品,其艺术的诸多规律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为了使其健康、蓬勃地发展下去,有必要将堪称民族瑰宝的剪纸艺术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将设计语言进行本土化尝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引以为荣的至宝。剪纸作为历史悠久的母性艺术,始终在设计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国的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语:
文化以特色著称,失去特色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因而磁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背景与素材,以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为基础,并与市场结合,发扬本土优秀文化,形成其独具特色艺术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孕育出缤纷多彩的民间艺术形态。磁县剪纸艺术不过各种艺术中的一叶分支,但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学特征,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细心剖析我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珍视传统,善待传统也只有中国传统特色与世界接轨,我们才能长久地屹立于东方的根基于此。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朱晓红.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 [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镇江是一座集港口、工贸、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名城,拥有3500多年历史,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手工艺千姿百态、绚丽多彩。通过在镇江市各辖区进行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普查调研来看,本土民间工艺资源蕴藏十分丰富,展现着本地域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是民众智慧的佐证。镇江地域民间工艺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剪纸、面塑、竹编、石雕、挑花、正则绣、扎染画缋、烙铁画、瓷刻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普查的辖区内民间技艺传承人中就有全国十大民间美术家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名,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有8名。
当前,镇江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主要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及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张,地方本原文化遭到外来文化多样性冲击,有的传统工艺品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传承困难,一些传统民间绝技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民间工艺行业发展创新意识薄弱,地方民间工艺缺乏产业个性化规模运作:民间工艺行业亟待长远规范管理与保护;民间工艺发展资金短缺:民间工艺发展人才匮乏。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当采取什么方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促进镇江民间工艺文化传承和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发展措施:
一、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和扶持民间工艺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发展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地方政府,要想促进其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其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对于民间工艺品的研究和生产要大力支持,给予多种名誉上的奖励,比如可以通过设立开发奖、市场开拓奖、理论研究奖、组织奖等进行引导,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要把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培养国家级的大师,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进而促进民间工艺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
通过打造民间工艺亮点产业,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通过实践,镇江市在此方面已取得了可喜尝试。去年,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组织了彩蛋、泥塑民间艺术家远赴德国曼哈姆市参加复活节期间的展销,富有东方神韵的镇江蛋雕艺术品《慈寿塔》、《昭关石塔》、《十二生肖》等几十个品种受到德国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参展的140多件蛋雕艺术品供不应求。赚取了大笔外汇。而在德国欧洲第二大生态公园路易圣公园内举行的镇江民间泥塑艺术家葛志仲的泥塑展,带着东方特有的写意手法,为来宾现场惟妙惟肖地捏制了20多位德国名人的头像,直至镇江泥塑艺术家带去的5公斤上好的紫砂泥全部用完,德国艺术家同行们还仍意犹未尽,竞相购买。蛋雕和泥塑的热销,说明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质的民间工艺品通过产品的周密研发、包装、推介就能顺利开辟国外文化消费市场。文化是互通的,通过与世界的文化交流,镇江民间工艺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有效的战略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业务优势和环境机会,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地域民间工艺的特殊优势已经开始凸现,它的内在文化动力是最具爆发的生产力,因此,要深入生产性保护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生产性保护,将文化资源转为经济资源,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另~方面,作为镇江要立足“原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性保护,在保护中必须维护民间工艺资源“整体性”特征,基于其中的诸多要素存在于相互联系、作用、制约和促进的复杂关系链中,所以要全方位协调好产业集群的整体区位,引导好民间工艺资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产业属于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的范畴,而软实力要以硬实力为基础。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抓住重点文化资源项目的保护性再生产,即是抓住了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而带动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耍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在破与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确立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通过符合镇江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具有镇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集群,真正把镇江民间工艺资源潜力变成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的互推互动,培育市场,激活消费,实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政府要整合各方资源,为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法规等支持平台。
二、加大镇江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投入
要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划拨专项资金进行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确保地方财政对镇江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要积极借鉴民间资本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降低民间资本跨入门槛,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民间工艺的效益是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消除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不断完善优化地方民间工艺资源发展的决策,营造出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产业、出效益的发展氛围。
三、从艺术的角度解决民间工艺品的质量问题
产品占领市场的首要要素是质量,没有质量的产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民间工艺品也不例外,而且,质量要求更为特殊,为此,一是民间工艺品必须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其表现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变异。即一方面要借鉴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比如镇江剪纸就可以吸收地域特色景观题材,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西津渡风景等,并把以此类题材制作的成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使民间工艺品的文化含量再为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比如剪纸在图案设计上可以表现世界古典神话图腾,以加强国际民族文化的认同交流,同时外销产品要考虑世界各地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
四、积极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传统民间工艺品走进现代生活,必须与现代装饰结合起来,成为居家实用点缀,目前镇江丹阳的正则绣已有一些新的探索。如增加了特定背景的壁挂,使它成为装饰品进入家庭,使之实用化,深受人们喜爱。
要大力培育镇江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不论哪种工艺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镇江扬中竹编在艺术手法上,编制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或在刀工上有突破。或在造型上有特长,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流派,从而增加自己的艺术魅力。要以产品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关联度大的民间工艺制作行业为重点,以资本资产为纽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镇江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
要积极促进民间工艺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民间工艺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抓好民间工艺项目产业集群的开发创意建设。并以此为中心,进一步抓紧建好特色民间工艺产业传习所及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要注重打造特色民间工艺产业品牌。一方面,要加强网路资源共享及与媒体的合作宣传。进一步加大外延推介力度,建立专业化的科研信息机构。联合组建一批民间工艺产业教研基地。共同开发一批核心品牌项目。另一方面,要整合民间工艺精品资源,增强创新力和辐射力。可以通过专家的评价、大赛的评奖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同时对民间工艺家创造的品牌要注册商标,要申请专利,专利是走向世界的敲门砖.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产品。避免抄袭,又要学会用专利打开国际市场。
五、加强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管理
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准要求高于一般企业。因为工艺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既要懂艺术,又要懂市场。否则只懂市场,企业难以创新发展,只懂工艺艺术容易走入“象牙塔”。现在大多数厂长,虽对市场有所了解,但文化品位有限,所以很难开发出高品位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工艺品。因而生产企业非常需要一些既懂市场、又精艺术的人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打破家庭作坊式生产,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多数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生产厂家,缺少产业化管理,规模小,艺术人才单打独斗。形不成技术优势。面对当今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产品必须提高艺术品位。然而,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户,观念陈旧,保守的传艺思想,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难以吸收到新东西,立足点低,进步困难,所以发展工艺品产业,必须走开放式发展路子,艺术与市场的研究至少需要两人以上的人才,互相切磋,所以企业要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集中人才进行开发。
六、坚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现在的民间工艺品市场正从低谷中走向回升,其表现是:高档产品的出现和价格的回升。随着经济的复苏,艺术品市场已从前几年的成本销售,转向为高档次文化精品的走俏,所以企业要树立长远意识,加大技术、人才投入,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重复抄袭。
民间工艺品多用于馈赠。由于它大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属自产自销产品,所以消费也均在本地区,是过年过节、婚庆喜宴、庆典之日的一种增加喜庆氛围的装饰性手工艺品,由于当地的交通不便,市场局限,几乎所有的手工艺品在很少的范围内流通,其数量很少,有些则属季节性销售,如镇江丹徒挑花女红制品,多在农闲季节制作,为贴补家用销售,这种经济营销模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无用武之地。所以民间工艺品未来的出路在于走进都市生活,走向正在兴起的现代经济大市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间工艺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镇江剪纸已在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看好,开发国际市场是它今后的又一发展出路。
民间工艺品市场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培育市场要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时,民间工艺品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然而。现在的消费者,仅仅是个人喜欢,谈不上欣赏,所以导致消费市场混乱。可见,民间工艺品要走进千家万户,需要抓好大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和培训,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点评、具有艺术欣赏的广告宣传、艺术培训班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间艺术产品的推介销售中,让全社会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使其得以扶持和弘扬。
七、大力培育民间工艺人才
剪纸艺术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交融于群众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近年来,嵊州市石璜镇中心小学把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开拓创新,普及提高,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剪纸艺术教育之路。
一、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背景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实用性强、工艺手段简单、流传广的民间艺术品种。她与生活、民俗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便可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样图案来,流传到千家万户。一方面,嵊州剪纸在民间流传较广,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每到节日,经常会看到一些“春幡”、“元宵花灯”、“端午五毒”等花样的剪纸露脸,从影壁墙上的“福”字灯,到天棚顶上的顶棚花,窗户棱上的窗花、角花,馒头上的馒头花,鞋垫上的鞋花,门顶上的“过门笺”等,无处不有。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在这种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学生对剪纸艺术感兴趣。在学校社团活动中,报名参加学校“剪纸”兴趣小组的学生比较多,“剪纸”兴趣小组的规模比较大。同时,学校有不少教师对剪纸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为数不少的女教师擅长剪纸,并有了深厚的剪纸功底,在各级比赛中屡次获奖。再加上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
近年来,石璜中心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依托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现有的师资力量,以创建省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为契机,将剪纸列入学校的特色文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加大基地开发力度。并坚持教育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效,营建富有特色的剪纸艺术教育。
二、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自2001年起,石璜镇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结合校情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之路,通过十年努力,使民族剪纸艺术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体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实现:
(一)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学校剪纸教育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长抓不懈,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布置三结合,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各班每周开设了剪纸课,要求人人多懂一点剪纸知识,多会一项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剪纸课程排入课程表,并不断增加剪纸课的新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信息网络和现代技术装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使学生初步学会剪最简单的事物,如花、草、树、木、虫、鱼等。课外主要通过课后社区培训学校、兴趣小组等阵地,让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发挥。在校园布置中,开辟了“艺术长廊”、“特长生专栏”对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荣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还有在走廊、教室内外也都能见到学生的习作,把“苦练”变成“乐练”,为后继学习提供动力。并通过班级布置,班班学习园地有剪纸等校园氛围的创设,营造一种学习剪纸的良好气氛。
(二)通过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要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宣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形成了以校闭路电视、学校网站和市文联主办的《青少年文艺》报为主阵地,以电视台、报社为窗口的多样化、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同时,编写了一本校本特色教材,本书主要介绍单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及团花剪纸的制作材料、工具、步骤与方法,并附有图解和例图。而且利用现创作的一批作品,编集一张配套光盘,既可作辅助教材,又可作作品欣赏。
(三)通过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真正展示学校剪纸教育的丰硕成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引起各界人士对学校校剪纸教育的广泛关注;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剪纸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该校连续多年举办了石璜镇小学剪纸展,出席展览的领导、专家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档次上讲都是前所未有的;参加市越剧节民间工艺大展;每年5月份进行一次师生现场剪纸比赛。对于剪纸,学校不仅把应用于教学上,而且又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配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表示全镇师生的一份信心,特创作了一幅2米长,0.8米宽的剪纸图,这幅《万众一心,共抗非典》的图受到了市级领导的一致赞赏。更为了向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石璜镇全体师生一份真诚的敬意,并把这幅图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嵊州电视台特为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等殊荣正是对学校剪纸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校师生的剪纸技能已基本趋向成熟。在2008年5月份初,全校开展了一次剪纸现场比赛,这次活动有25名教师,135名学生同台展技,选手们用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艺,现场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作品。
(四)通过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科研”直接影响剪纸艺术教育的质量。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艺术教育的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举办实验讲座,组织课题研讨,不断增强教师的钻研精神和改革实验意识,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自觉地把学校课题实验的总目标与个人课题实验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拜师学艺”寻找机会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同时与市文联、美协联姻,使骨干教师拜师学艺成为可能。二是“苦练内功”在吸收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要求艺术教师“回家内化”,把理论不断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素养的同时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通过多年的积淀和校本教材的试行,以及与绍兴电视台“名市文化”和嵊州电视台“现代教育”栏目合作,拍摄的剪纸教育专题节目播放后,使学校在剪纸教育中取得的成果响誉市内外。迄今为止,师生作品在国家级获奖有4次,省级获奖或发表31次,县市级获奖100余次。其中创作的作品中有反映嵊州民情风貌的,如《越剧十姐妹》、《嵊州名人》,也有反映民间艺术的,如《天女散花》、《幽幽沈园》等。就在去年嵊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该校的《越剧十姐妹》在本次展览中荣获金奖,还有许多作品于本次展览中获银奖,铜奖。
(二)打造了一支合格的传承人队伍。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拜师学艺”和“苦练内功”现在学校的传承人队伍,都具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2人本科毕业,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传承人队伍已基本形成。艺术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有3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8篇在嵊州市级课改成果评比中获奖;《小学生学剪纸》校本教材按计划实施后,经过总结、论证,现已修订为《越乡剪纸》并已正式出版发行,相应的资源包也制作完毕。由此,学校已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已为教学实践正确导航。
(三)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利用剪纸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纸教学为载体,使民俗教育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剪纸创作中得以领悟,使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护,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通过《民族剪纸》教材的课堂实施、特色弥新、师生创作的民族剪纸作品融合时代、相伴生活、栩栩如生,从而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进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的需要,为剪纸艺术传承弘扬、研究提高、活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因此,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如今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时刻掌握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术课程中更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去学习,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人文追求,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德为治,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等人文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高中美术课中,欣赏课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今教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首先,在以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说多是以美术知识为侧重点,人文知识、素养为辅,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人文文化素养包含在广泛的现实环境及其文化中,美术欣赏也不能孤立,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教学。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体验艺术的真谛,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这样可以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再有,通过欣赏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讲解,向学生渗透作品中所表达的积极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讲述有关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梵高的所在情境,以体会到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以及了解更为重要的梵高的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记下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无论是中国水墨画的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的抒情诗学,写意画学;还是表达了生活勇气和生活热情的民间艺术品,都将学生的思想升华到对民族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发掘人文因素,使学生能具备一个特别的眼,一颗多感的心,一份丰富的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好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
美术课是“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美术课要摒弃过去那种“一张嘴一只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进行美术教学,使之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初中一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初中二、三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花舞成都》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西方美术鉴赏》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手段、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神话故事、日记、小说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48-02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民族音乐作为56个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以她独特的旋律、和谐与色彩注入到各个载体之中,成为世界音乐文化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中明显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更令人痛心的是高校校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与民族音乐相隔绝,无法登其堂奥,甚至持排斥态度,久而久之,民族音乐将会止步不前,得不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学校一直是我国音乐教育传承的主要途径,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支撑点,高校课堂将义不容辞地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扬、振兴的大舞台。
一、鉴赏艺术珍宝,展现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常青树,她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用音乐艺术形式强烈的感染力、渗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
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图片形式展示我国出土的一件件音乐古乐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只有一吹孔的埙,距今约6000年以上;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距今约8000年的历史,却已能吹奏六声音阶;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编钟65枚,气势磅礴恢宏,令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最为奇特的是,敲击每一只钟的正面和侧面都可以演奏出高低不同的两个音,这不但展现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就,更突显了我国古代音律的发达程度。除此之外,像商代的双鸟饕餮纹铜鼓、虎纹大石磬、出土于陕西长安县的陶钟、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编铙等等,即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辉煌成就,又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二、营造“大美”原生态,回归自然经典
只有民族的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让原生态民间音乐走进课堂,能引领学生真正近距离接触天然的、质朴的民族音乐经典。
我国各族人民历来都把音乐看作是本民族最最珍贵的文化财富,伴歌生活的民俯拾即是,歌就是民族的生命,歌就是民族的历史。“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 、“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高山平原、黄土高坡,用他一尘不染、脆生生的本嗓,唱出了歌曲的最高境界,表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乐观精神,她的魅力正来源于这种最单纯质朴的东西,也正是这份朴素和真挚往往最能够感动世人。
教学中为营造“大美”原生态,我把侗族大歌这种人与山水的和声请进了课堂。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无伴奏、多声部、自然合声的合唱形式,也是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强大精神支柱。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情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首次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一经亮相,使素以艺术欣赏水平高而闻名于世的法国观众为之倾倒,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原生态坦诚亲切的倾诉,把学生诱向入神的聆听,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听者进入歌的意境,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有谁不想永远陶醉于这古朴的旋律,有谁不想永远陶醉于这古朴的乡情?
三、巧析地域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地域辽阔,56个民族由于地理、文化、习俗、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音乐:如东北的“二人转”、河南的“豫剧”、河北的“评剧”、陕西的“秦腔”、广东的“粤剧”、安徽的“黄梅戏”、山东的“快书”、天津的“快板”等等。正所谓“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民歌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决定了民歌鲜明的风格特征:山东民歌憨厚质朴;江南民歌清丽婉转;新疆民歌欢快、风趣;藏族民歌流畅、清脆;宁夏民歌粗犷、高昂;蒙古民歌豪放、悠长。课堂中正可以借助这股浓郁的乡土味,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无限热情。
传统民歌《茉莉花》不仅在我们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那婉转优美的旋律在上世纪之初还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在了他的歌剧《图兰朵》之中,从此,《茉莉花》的芳香也飘出了国门,随着这部歌剧的诞生飞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以视频方式在课堂上展现不同地域独具特色的《茉莉花》,让听者从中领会纤滑、柔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热忱、风趣的河北民歌《茉莉花》以及奔放、粗犷的东北民歌《茉莉花》。
以视频方式播放风各地皆有但风格迥异的《绣荷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地域的土人情。山西《绣荷包》旋律委婉含蓄,歌词中唱到“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摆动杨柳俏”,平稳的节奏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多情少女为远去的情人精心绣制荷包的内心活动,浸透着少女对情人的默默情思;云南《绣荷包》则直率明快,与前者形成强烈反差,“妹绣荷包挂在郎腰”生动的表现了滇西姑娘的大胆、率直。
这些民间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微缩景观,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各地区民间小调特色各异的旋律、节奏,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放开美丽歌喉,传扬民族音乐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模唱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只有通过直接演唱,才能使学生置身其境,切实感知音乐,并从中培养学生熟知音乐、驾驭音乐的能力,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过传扬民族音乐的接力棒。
面对非专业的普通高校学生,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模唱曲目的选择,从较为熟悉、容易接受的曲目开始唱起,让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熟悉的曲调、亲切的方言,浓浓的乡情,能够给学生以启迪,帮助他们舒展美丽的歌喉;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从模唱到背唱,从民歌到民族器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美,陶冶心灵和情操。
五、结语
伴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将来的教学方式、方法会发生深刻变革,作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者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采取更先进、更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在课堂上传播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之花永远绽放。
本论文为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09AZZ088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76-03
在世界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尺。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脱颖而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及艺术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重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从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当代中国, 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被列入非常紧迫的任务和工程。在这种形式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在教学活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课外活动、设备器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公共艺术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育部要求普通高校应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视, 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但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使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艺术、人文修养匮乏,综合分析能力差,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向高素质、高能力方向持续发展。导致造成这些后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二是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三是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单一,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不能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五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随意,因人设课。
在2012年12月对我院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 也不容乐观。高中没上过美术课和音乐课的占36.6%和33.9%,不识谱的占到了58.1%,可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承担着“补课”的角色,即补充讲授义务教育阶段所缺失的艺术课程。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艺术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而在我国即使是在重点大学也只占30%。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还缺乏全局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大学生公共艺术修养课的重要性
由于处于的时代不同,人们对于艺术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上也就存在着不同,最终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过程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说到:“艺术教育可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一种重要力量。他坚信艺术中的创造性表现与一个健康的社会未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张同道则将艺术教育的功能归纳为陶冶性情,培育美的心灵与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在众多的观念阐述中,以梁继林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高校中出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文化修养残缺的状况。因此,艺术课程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见解具有代表性。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探讨,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潜能
日本学者时富利彦就这样认为:美术、音乐,这些特定的艺术形式有利于情操的培养,原因在于这种艺术教育形式比其它的方式更能锻炼人的大脑前叶连合区。例如艺术作品在表现上具有多向空间感,如: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厮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正是在多项思维的作用下,人们在欣赏时有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绪跌宕起伏,时不时的激发他们创作欲望, 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多项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达到促进人类创作素质发展的目的。
2.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许多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养才形成的。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表现欲、自信心、审美能力等等就可以抓住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这种方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记得学生在观赏罗中立《父亲》这幅作品时,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甚至有部分同学以文章的形式,来进行评论。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大脑一次次的“震撼”,心灵一次次“激荡”中被激活。这正表明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感性素质
感性素质的培养不能只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获得,因为艺术教育才是培养感性素质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如:画家与普通观赏者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前者是去体会作品视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深刻感受力,后者则是探究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音乐家与普通听众在倾听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存在着根本差别,音乐家享受的是作品音响结构听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细致入微的体验感受,普通听众则追求的是作品是否悦耳动听。
4.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教育家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1]如张择端的北宋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画中所描绘的是当时社会实录: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这也让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当时宋朝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但不管怎样,它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对祖国民族的爱国之情有增无减。学生在欣赏名家的作品时,难免会不流露出对他们的人格、精神品质的敬仰!虽然这种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这种间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条灌输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5.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满足人精神方面的需要
艺术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能让人心情得到释放,精神得到享受, 可以使人的疲劳度降低到最低。在美育过程中,我们通过漫画、幽默、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等形式来调节人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学生在欣赏作品或聆听音乐时,让大脑从紧张学习的逻辑思维活动中释放出来,放松其心情, 调节其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6.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文化继承和发展
艺术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随着国际多元化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 教育体系改革的步伐也日趋加快。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文化都被纳入到了教学内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在《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都有中外艺术方面的知识点介绍。学生通过学习, 即可了解多种世界艺术文化又可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世界,培养爱国情怀。作为人类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艺术, 吸收着多种文化营养,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着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三、公共艺术综合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状,本文将根据我院自身特点,来做一些探讨和总结。
1.课程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的关键
为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发展,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不容忽视。而能否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
1.1课程开设的依据与原则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 中明确指出:“ 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3]这些充分说明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高校公共艺术是普及性的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它涉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素质提升,拥有健全的人格。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原则―坚持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再者,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审美欣赏。它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能进一步运用它们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另一原则――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
1.2课程开设面广且结构合理
一是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我院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在文化素质殊地位,探索艺术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培养模式的建立,一方面要改变音乐、美术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状况。另一方面,认真研究面对非艺术专业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实施途径。
二是开设全校性的艺术选修课程, 2006年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公共艺术课程受到了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同年,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将其纳入到教务处,并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普通工作,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同时,我们把《美术鉴赏》、《音乐舞蹈鉴赏》、《书法》《影视鉴赏》等课都纳入到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这些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每个学期学生都爆满,甚至有同学为没选上此类课而懊恼。
1.3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丰富多彩,但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却很少。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一门课程要涉及许多本教材的内容,既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学生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美术鉴赏》这门课为例,我们采用了学院易镜荣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编的教材,该书揭示了美术规律、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指导美术欣赏。其还借鉴徐庆平的“大美学”教育思想: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专业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试图改变以往“美术欣赏”从古代到近代却缺少现代美术作品的介绍、过分强调美术欣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在书中以现代美术作品为主,不仅介绍了绘画作品的欣赏、画家生平极其艺术创作故事,还包括“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建筑艺术”等作品的赏析。全书配有300多幅彩色图片(光盘),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资料性。该教材获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被其它院校作为教材多次印刷使用,该课程既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课题,又是江西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成绩突出。另外,《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艺术素质教育课,被确定为院级优质课程正在建设当中。
1.4不断走向综合化的公共艺术课程
作为公共艺术课程, 它具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属性和特质, 即基础性、通识性和广博性。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 学科交跨、课程综合将成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综合’既有益于还原生活中事物相互关联的形态, 也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4]综合课程是与学校传统的分科课程相区别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多学科( Multi-subject)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其基本形态主要分为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学科化的综合课程、模块化的综合课程等。[5]综合课程与传统的分科课程不同的是,它打破了艺术门类的局限, 而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联性、统一性,这样不但能反映出公共艺术课程非专业性特点又能体现通识性的属性。
艺术课程不断走向综合,这是一种趋势所需。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为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的平台。在大专院校艺术课程的综合既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的认识趋向整体化,让学生从认为没有联系的原理中发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微妙联系,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能从一个角度考察向多维的、多角度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发展。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促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应着重注意艺术教育在提高其价值的过程途径中如何体现。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 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据上述要求,本人结合我院开展艺术教育所取得的经验来谈谈适合高校非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2.1课程丰富,灵活多样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被动转为主动才会带来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的每一环节, 都必须建立在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尊重学生个性之间差异的基础之上。那种有效的和成功的教育课程必须具备丰富性、灵活性的特征且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最终,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达到美育目的。
如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来理解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其冷傲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来了解画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以及讲述画家其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等,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刺激学生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学中,生活与艺术之间这种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也自然地理解了。这样,不但可以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课程内容中来, 主动用美的原则去判断、选择知识和信息,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我校所开设的所有公共艺术类课程,全部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就拿《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课来说吧,我们根据音乐舞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视听性等特点,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和资源,恰当穿插老师演唱、演奏及表演,巧妙点评学生答题、才艺、演说,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性、基础理论的应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网络资源的广泛性、教师讲演的艺术性、才艺点评的趣味性、习题引入的巧妙性、网站导航(课内知识与相关网址)的延伸性等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因而《音乐舞蹈鉴赏》课总是特别火爆。
2.3利用课内、课外“双课堂”
艺术教育离不开课内、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这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学生通过课内艺术教育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再通过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使课堂的学习得到有效延伸和补充, 这样既可反映教学的水平, 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充分展示艺术教育的特色,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课堂, 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重。我院早在1996年开始就有了20多个各式各样的艺术社团, 这些社团在学校是最为活跃的, 我院借助这个平台, 给大学生提供了增长才干的机会, 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陶冶了情操。
2.4参与实践,美育体验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对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学生来说,参与对艺术品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投入这个过程,无论他们是唱歌、画画,还是在对别人的创作作出反应。这样做,无非是使他们投入对审美意义的体验。
我们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引导学生摸索和掌握艺术的思维方法。凡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后,初学者的艺术修养迅速得到提高,不仅能准确哼唱几首完整的歌曲,勾画几笔,而且对艺术方面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艺术的乐和美,艺术成为了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某些艺术基础较好的学习者,我们还推荐他们进校艺术团,让其继续“深造”,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而艺术团的成员,则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后,其知识和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如此,每年一次的文化艺术节和各种比赛进一步营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大多数老师都担任了学生管弦乐团、电声乐团、戏剧社、声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展、摄影展、歌咏比赛、书法大赛、寝室文化大赛的艺术指导,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团活动成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第二大课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2.5更新教材,提高质量
美源于精神,受之于感官,它不仅具有表象的形式美,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高等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既不能等同于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也不能与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相提并论, 要想通过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这一切,就必须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 在选用的教材里筛选适合学生学习并容易掌握的内容,再者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选编添加不同的教材内容。我们要传授给他们的应该是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成果, 因为只有好的艺术作品, 才会丰富学生的情感,才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教材的更新,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求我们的教材做相应的调整,尝试在内容方面去探索和研究,试图在以下方面来加以体现:
2.5.1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强调高校公共艺术的时代性。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同时,也应该引入流行元素,作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忽略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较多,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中,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它所产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增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如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音乐素材,找到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显得十分必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音乐舞蹈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就会把流行音乐如周杰伦的《双节棍》、《我的地盘》引入课堂,把那些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健康向上并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把优劣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及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强调时代性,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审美情趣、社会时尚,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当代大学素质培养和高校艺术教育才能和谐发展。
2.5.2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根基,选择有鲜明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这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美术作品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中,就介绍了大量的工笔、写意、白描、泼墨等传统技法并通过美术欣赏课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学习和理解。
2.5.3以民间艺术为补充教材,以开发地方艺术风格为特色。我院地处于“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这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傩文化“三宝”圣地。我们把身边的艺术精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民间的风筝、剪纸、中国结、傩等手工艺的制作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学习热情。
2.5.4结合东西方的文论知识,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和鉴赏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例如:我院的《影视鉴赏课》选择中国电影百年间的优秀影片,兼及国外优秀影片,来重点讲述现代阐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结合中西方现代文论和古典文论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更充分完善的鉴赏电影。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学生耳濡目染形成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正确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6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 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少实践,在其目的和任务的认识上又存在偏差, 再加上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如用整齐划一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忽略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用专业的标准或降低专业的标准来量化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多激励和鼓励学生, 培养他们接触艺术的兴趣和能力,这样才有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热爱艺术。为此,我们在选修课考察考核方式上,一般采用开卷、交作品、讨论、交流、小论文的方式或以在报刊上登载文章的形式来代替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 也不违背我们开设公共艺术课的初衷。
2.7美术教育的深化与提高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及收集整理图文资料,学会撰写艺术评论及专题论文。如,鉴于课时有限,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名家名作”一章时我们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
(1)老师布置研究课题;
(2)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完成作业;
(3)老师概括、总结讲评本次课题要点。
研究性作业题目:按照历史顺序列表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画作。
要求学生:
(1) 自己设计表格,形式不限,但必须符合命题;
(2) 内容简明、概述正确;
(3) 必须手写完成,做在作业本上,下次上课之前必须交作业。
(第五章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成就。)
通过学生整个研究性的学习,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有的翻阅《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一种好学和自学的习惯,并触类旁通,扩大知识面到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面对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于促进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笛.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J],综合艺术,2012.02,154-155.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审美(aesthetic judgment),亦称“审美活动”。《艺术美学辞典》将其解释为“人发现、感受、体验、评价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及精神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艺术欣赏的目的并不在于分析一幅画或了解一件艺术作品,而在于辨别作品的价值,并与之发生关系。所以,应该将招贴广告引入初中美术课堂,让学生从招贴广告设计中欣赏美,并融入今后的生活中去,逐渐提升他们的视觉审美能力。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这本期刊2015年的第一期中,谈论到美国瓦尔多斯塔州立大学的教室里,有许多地方张贴着海报,如在橱柜里、黑板上,这样当学生感到无聊时,便可以在教室里阅读并欣赏。创建创意海报讨论,或者将例子作为这节课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提高视觉审美能力,启发和激励学生学习成为艺术家。学生们学会了探索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视觉文化,并了解了其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的。
招贴广告设计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具有视觉设计最主要的基本要素,即文字、图形与色彩。一幅优秀的招贴广告必须在这三方面完美结合,精心设计并符合视觉审美的原则。
1 图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且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它把观赏者对形的知觉组织也纳入了形的整体研究。在招贴图形创意表达的过程中,图形是一种被心理、意念、情绪所浸染的感性形象,是意识之中的想象。图形的设计应遵循“阅读最省力”的原则,并且形象应概括、富有新意、通俗易懂和简明扼要,才具备达到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条件。在视觉意识中,主观理性的审美是带有一定意识倾向的精神状态,和客观的、真实的、可感知的感性图形融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图形绘画的创作,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1 招贴广告中具象图形对初中生观察能力的影响
具象图形给人以亲切、熟悉的感受,它以直观的形象真实地传达物象的形态美、质地美、色彩美等,具有真实感。招贴中具象图形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平面广告创意与设计的诉求点是建立在具象或是说较为感性表达的基础上的。它采用展示、渲染和煽情的方法来展示它的形式美。从设计中,图形特征鲜明、生动,因贴近生活而富有感染力。有研究表明,感彩能让学生主动地感知这个世界的事物,从而彰显个性,是带动学生认知事物的法宝。我国心理学家丁祖荫认为,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而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这一阶段,所以具象图形的内容对初中生观察力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1.2 招贴广告中抽象图形对初中生概括能力的影响
抽象图形是一种高度概括化的图形表现形式,是一种高度理念化的表现。招贴广告中抽象图形的表现手法是自由且形式多样的,能给人创造更多联想的空间,富有时代感。抽象图形能抓住形态的“神”,舍弃具象的“形”,使所得的形象更具个性和视觉效果,它用隐喻、暗示和说理的形式美来表现形象,使其更富启发性。运用抽象表现手法表达一定可视的具体形象,实际上是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从具体、特殊的形象当中抽出其美的共性,综合成一种能在人的精神上起美感作用的艺术语言符号。
英国在19世纪就提出了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的观点。一幅充满欢乐的作品,它的内容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抽象的图形对学龄初期的学生来说是用来感受快乐的,物象的客观外表不是学龄初期学生对抽象艺术的表达标准。学生需要有一个自由想象和表现的机会,美术欣赏应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
2 色彩
2.1 招贴广告色彩语言对初中生色彩认知与偏爱的影响
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对年龄很小的学生做色彩偏爱的实验,发现他们偏爱那些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色彩。在学龄初期阶段,刺激性是决定一种色彩的吸引力的首要因素。帕森斯提出了对审美能力认知发展阶段的看法,他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包括主观偏爱,很少在意他人的观点,没有好和坏的艺术观念,一切都是直觉的愉悦。威廉斯特恩认为,学生对那些产生快乐的艺术对象的特质最初是极其敏感的,如色彩、亮光和明显的节奏。招贴广告中的色彩能传达作品的情感、温度,特定颜色的结合可以唤起人们的各种心理反应和特殊的感觉,因此色彩是图画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因素。“视觉艺术一直把色彩放在创作和审美的中心”,色彩是招贴设计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情感上的反应;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更为深刻地揭示形象的个性特点和主题。
招贴广告中的色彩语言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经过设计后能唤起学生对画面事物的强烈真实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把握住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通过招贴这种强烈的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对学生进行训练,激发他们丰富的思考和想象,希望对他们的视觉审美有所提高。
2.2 招贴广告中的色彩情绪感受对初中生色彩情绪感受的影响
初中生对色彩的情绪感受大多源自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他们重复着人类的色彩认识过程。在最初的阶段,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是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笔者曾经教过一位7岁的孩子画蛋糕上的草莓,由于红色的水笔没有了,笔者让他换一种颜色,他却说:“可是,草莓怎么能是别的颜色呢?”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接触面的扩大,其由色彩所引发的一系列联想,慢慢从一种模糊的状态向一个更丰富、广阔的范围扩展。招贴广告中强烈的色彩情感表现力,可以加深初中生对色彩象征语义的理解。色彩艺术让学生在招贴课堂中观察、接触、感受丰富多彩的形象,这个过程不仅是感知和记忆的结果,而且打上了他们自己的情感烙印,受到思维加工的影响。色彩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它并不仅仅从平面的色彩和形状上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更多是从多感观出发,引导学生感知事物,探索事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观察、思索客观事物。
3 文字
招贴广告中的文字对初中生图文结合能力的影响:
虽然有“一幅好的招贴广告不需要文字解释”这种说法,但这并不是说招贴广告都不需要文字。文字的突显程度会影响学生对图片中主角的视觉关注。审美与视觉审美感受的文字图形化,使文字在视觉上显得有美感。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注视时间主要在图画上,在文字上的注视时间一般不到9%;在注视次数上也主要分布在图画上,在文(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字上的注视次数一般不到7%。因此可以说,符号是思维的主体,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由文字构成的字体设计具有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图形风格。采用独特的纯文字做编排设计招贴,拓展了招贴设计的表现空间。阿恩海姆是这样看待图像与文字的:“之所以语言是以现行方式使用的,是因为每一文字或字串都代表一种指示上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只能以连续的方式结合起来。”
阿恩海姆认为,随着人的成长,他辨别周围的环境组合本质的能力也在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对事物各种关系的感受能力是在学习的进程中增长起来的。在招贴广告的教学中,虽然构成元素对初中生的不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是一幅完整的作品,这三个元素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作品是如何组合起来的”是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要促使学生在观看作品时关注到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单纯地让视觉只集中于某个形象。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成熟且有洞察力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并通过对形象整体的把握了解作品的内涵。
4 结语
如今,纯粹以绘画代表美术的时代已渐渐逝去,今天的“美术”越来越艺术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艺术院校中,原来最体现美术特征的绘画类科目大多都被压缩到一个有限和狭小的空间内,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设计”意味的观念探讨和手段自由、以创新为核心精神的现代美术教育。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领略设计应用课程魅力的同时,将视觉审美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笔者通过对招贴广告中形式美语言的解读,带领初中生一同领略美术的魅力。加德纳认为这个时期的学生有新的审美能力的出现。他们开始理解其自身作品的美学特征,渴望知道作品的绘画方式,渴望知道线条怎样产生,颜色如何调配,怎样描绘阴影、明暗对比、透视的画法及其他效果,并热衷于学习这些课程。他指出,孩子们在此阶段表现出对美术多方面的兴趣,这一阶段正是我们对他们进行美术知识传授和美术技法训练的最佳时期。初中生在党群阶段发展时期,逐渐意识到设计的意义。于是笔者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训练,使他们掌握欣赏一幅招贴作品的技巧,提高其视觉审美的能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艺术美学辞典[M].上海辞版社书出版社,2012.
[2] 孙平.平面广告创意与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H・加登纳(美).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 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 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邓福星.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8] 史蒂芬・梅尔维尔.视觉与文本[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8-02
芦苇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精品中的一朵奇芭,是纯绿色、天然、手工制品。芦苇画是以生长在湿地的植物―― 芦苇的叶、秆、花、穗为原料,经过整料、烫、剪、熨、帖、润、装裱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芦苇画构图精美,意蕴无穷,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的完美融合。芦苇画题材广泛,造型别致,形象生动,风格古朴,品味高雅,富有生活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驻足观赏,给人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1 芦苇植物学特征
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芦苇茎秆坚韧,内部中空,纤维含量高。芦苇夏季开花,果实为颍果。芦苇分布范围广泛,世界各地均有生长。我国芦苇分布区域在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地区。白洋淀的芦苇生长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记载,“淀中有江浦柳多霞苇”。白洋淀芦苇皮薄、节长、韧性好,具有很好的天然材质美。
2 芦苇画特点
2.1 生态环保无污染
芦苇画取自天然植物材料芦苇加工而成,整个画面80%为芦苇自然色差,20%为熨烫碳化而成,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化工原料、染色剂及化学物质,具有生态环保的特性。
2.2 工艺先进,保色长久
制作一幅芦苇画需要经过剪、烫、熨、帖、润、装裱等十几道工序。芦苇材料色泽洁白,质地坚韧,芦苇画中的色彩变化都是通过熨斗和烙铁烙烫出来的。作品色泽自然,不变形,不老化,其色彩能保持较长时间。
2.3 题材广泛,装饰性强
芦苇画表现内容丰富,主题意境深远,如表现栩栩如生的花草、振翅欲飞的百鸟、静谧温馨的山水风光、寓意深刻的仿名人古画等。芦苇画艺术是将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结合起来,它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完美结合。芦苇画画面本色自然,色彩淡雅古朴,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装饰性强,让人们在体会芦苇画自然美的同时,也深深陶醉于艺术美、意境美。
2.4 适应性强,保存期长
芦苇画不经干燥处理,适应性较强,适于长期保存及收藏。
3 芦苇画制作基本技法
芦苇画制作基本技法包括:整料、刨分工艺、剪贴工艺、烫熨工艺、剪穗工艺、描图工艺、粘贴工艺及装裱工艺等制作过程。
3.1 整料
整料即选择芦苇的原材料。制作芦苇画要挑选高度在2~6 m,粗度适中的芦苇,直立、光滑、洁白、干燥的芦苇是优选,加工出来的材料色泽洁白,质地柔韧,易于加工。先将芦苇修剪成段,将芦苇中间的硬结剪去,留下中间均匀的苇秆儿。芦苇最外层包裹着干燥的叶片,修剪时将这些叶片除去,只留下光滑而直立的芦苇茎秆圆筒。
3.2 剖分工艺
将选好的芦苇清洗干净,在清水中浸泡,沸腾5~10分钟取出,目的是将芦苇软化,防止在烫料过程中发生干裂现象。烫料过程就是将芦苇破开,并在高温熨斗作用下压成一张平整的芦苇片。烫料操作可用刮刀、铁制熨斗来完成,也可以用芦苇定型机来加工。芦苇定型机前端安置有刀片,可将芦苇剪开,然后芦苇展开后被送入电热棒压制,苇片经过高温熨烫后,由卷曲的圆筒状变成平展的芦苇片。电热棒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破坏了芦苇纤维,出现烫焦等现象。将苇秆烫平后,需要用细砂板或刮刀将苇秆背面的苇瓤打磨刮净,使芦苇片洁白光滑、平整而有韧性。刮下的白色苇瓤是鸟类、动物小绒毛剪穗的好材料。
3.3 剪贴工艺
将颜色相近、色泽相同、材质柔软度无太大差异的芦苇片,一片一片排列粘贴在硫酸纸上,上面压上重物,待乳白胶干后,芦苇片仍然能保持平整。
3.4 熨烫工艺
熨烫工艺是芦苇画制作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画面中颜色深浅明暗的变化,都是通过熨斗和烙铁烫出来的,根据熨斗和烙铁对芦苇熨烫时间的长短,可以烫出深糊、深中糊、中糊和浅糊等不同的颜色。由于是手工操作,不可能把画面中的相同部位熨烫的色彩完全一致,但可以保证色调自然协调,层次分明。
3.5 剪穗工艺
剪穗是芦苇画中最有特色、难度较大的技术环节,如老虎的皮毛、鸟类的羽毛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做成的。操作时,一只手捏住苇片的一端,另一只手持剪刀,用剪刀的刀尖进行修剪,剪刀垂直或略带些角度,将芦苇片修剪成参差不齐的锯齿形,使芦苇有自然蓬松和轻飘的感觉。在芦苇画制作中,动物的绒毛、植物的花蕊、人物的毛发都是用剪穗的手法一剪刀一剪刀剪出来,又一层一层粘上去的。这种制作工艺是芦苇画所特有的。
在修剪芦苇画时,需要割水线的技法。其技术要领就是用剪刀或刻刀将芦苇片切成几毫米宽的细丝。这种手法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泛,如:芦苇画中水面波纹表现,帆船的拉绳等都需要用水线来表现。
3.6 描图工艺
作品制作前先绘图设计好底图。底图可以采用手绘或用电脑绘图,先绘制草图,随时修改,逐步完善,最后成形。画好底图后,就要对画面进行分解。比如画好一只鸟,就把它的头、身体、翅膀、腿、爪、眼睛、鼻子、嘴都分解成一个个零部件,做上编号,然后按照图案和零部件分别进行修剪、粘贴,组合成一只用芦苇做成的小鸟。
3.7 粘贴工艺
粘贴工艺是芦苇画制作中较为复杂的工序,先把胶涂在事先准备的纸上,把剪好的图形直接粘上。先粘贴体积较大的部分,或片状部分,再粘贴较为细小的毛刺部分,比如老虎身上的皮毛和鸟类的羽毛等,芦苇画基础颜色是黄色,所以最适合用黑色丝绒布做衬底。为了使绒布在粘贴图案时保持平整,可将绒布固定在三合板上。取一块比绒布略大的三合板,平铺在桌面上,然后涂抹乳白胶,把绒布伸展开,用手将其压平。掀开绒布的边和角,再抹上少量乳白胶,把绒布粘贴结实。将制作好的零部件分别粘贴在绒布上,一幅芦苇画便做成了。
3.8 装裱工艺
一幅完整的芦苇画,还需要进行装裱,使其更美观,并能提升欣赏价值,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装裱芦苇画的材料有画框、玻璃、挂鼻儿和卡纸。芦苇画画框可选择古朴自然的木制画框,颜色略深,以搭配芦苇画质朴的本色。装裱时,把画框正面朝下放在桌子上,用毛刷将已经擦拭好的玻璃再清扫一遍,去除杂质和尘土。把玻璃平铺在画框的中央,上面铺上卡纸。再用毛刷把制作完成的芦苇画扫干净,画面朝下,三合板朝上与画框安装结实。如:三合板和画框之间还留有缝隙,可用胶带把四边粘上。最后在合适的位置固定芦苇画的挂鼻儿。
3.9 鱼鹰的制作
芦苇画表现最多的是关于水禽、鸟类的题材,有层次的羽毛,加之立体感强的造型,仿佛一只只飞鸟在眼前掠过,栩栩如生,自然传神。现以鱼鹰为例,示范芦苇画鸟类的制作方法。
首先绘制好鱼鹰的底图,然后将其透图到硫酸纸上。鱼鹰身体是表现主体,先沿着图纸的画线,把鱼鹰的身体剪下来,分别制成零部件分解图。鱼鹰的羽毛分翎羽和绒毛,用斜剪法粘贴芦苇,剪出几片羽毛贴在鱼鹰的翅膀底下。粘贴时要层次分明,形态自然清晰。贴好鱼鹰的翎羽后,再粘贴鱼鹰背上细密的绒毛,这些绒毛随着骨骼的生长,有着不同的生长方向。初学制作的人,可以先画出羽毛的走向,或沿着绒毛的边缘贴上一道剪好的芦苇,再填充中间的绒毛。
鱼鹰最漂亮而有特色的是身上厚厚的绒毛,芦苇经过剪穗工艺形成密密的绒羽,一层层粘贴上去,有很强的立体感,使人观之自然逼真。鱼鹰的眼睛、嘴巴和细长的腿都是按照图上鱼鹰的形象仔细修剪,修剪之后再进行上色。鱼鹰的嘴阔而长,烫色时一部分保持原色,另一部分用烙铁烙成黄褐色。鱼鹰的腿细长,腿上的关节用烙铁烙出,具有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
鱼鹰的头部有一束洁白的冠羽,沿着羽毛的伸展方向,用剪刀细细密密的修剪,并粘贴好。按鱼鹰各部件位置粘贴出鱼鹰的形状,一只鱼鹰赫然站在画面之中,如果一只略显孤独,就给它再填上几个伙伴,几只鱼鹰不必站得很整齐,随意中更见几分悠闲,画面中可以再增加几道水线,这样既装饰了背景,还增添了几分自然和动感,为了使作品更丰富,还可以贴几枝水草或者几片芦苇。
芦苇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赞美芦苇的诗篇不计其数,但在人们崇尚环保、呼唤绿色、回归自然的今天,人们发现了自然、利用自然又创造自然,芦苇画这门新的艺术形式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艺术的完美融合,也是自然界给人类的最好馈赠。
参考文献
[1] 王学升.葛文科烙画艺术集[Z].2008.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近年来,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办艺术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社会上各类艺术辅导班层出不穷,一些初高中也办起了“特色班”、“高考辅导班”等等,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艺术教育繁荣发展的态势。然而,在目前艺术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社会上的各类“辅导班”和一些高中办的“特色班”自不待言,大都以升学为目的,教学过程也都是围绕着应试技能的训练。而许多高校开办艺术专业也多是处于“经济效益”的目的,教学模式也多是偏重于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艺术教育特有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意义,也不能无视社会的需求,不能不考虑“效益”问题,但绝不能忽视或削弱艺术教育所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更不能忽视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长远利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上述这些现象不仅有失艺术教育的人文本质,而且无形之中将学生的审美认知与审美情感引向功利主义的需要,致使学生的艺术兴趣、价值观念受到扭曲。因此,要使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在艺术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和强化艺术教育的人文特性。
一
“人文”一词在汉语中泛指“人事”,与“天文”对应,是指人世间文明之道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在英语中“人文”(humanity)一词包含有四层含义:(1)表示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和慷慨的行为或性情;(2)表示人性之意;(3)表示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4)指人类之意。(注:参见洪成文著《现代教育知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概括起来说“人文”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指人本身和一切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现象。人文学科则是基于此义,不断建构起来的关乎人性和人类发展的学科体系,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艺术教育的学科性质应属于人文学科,这是由艺术的人文本质所决定的。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审美把握和正确认识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人类审美追求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艺术创造活动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形象化的语言方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不仅要考虑个人生活中和心灵中的事件及意义,而且还要考虑带有民族性的、人类性的普遍的事件和意义。因此,在艺术家创造的作品中总是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内容和他对生活评价的态度,同时也蕴涵着不同民族的人文思想、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艺术正是凭着艺术家进步的审美理想、人格特征和文化精神的作用和力量,凭着他内在的热情、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卓越的艺术技能,通过有限的现实材料,表现出无限的社会内容来,并且使其产生更强烈、更普遍与更深刻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艺术才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艺术也就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二
作为人文学科,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自身的完善和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人自身的完善,就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对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学者认为:“当代教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最重要的表现是把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 (注:参见钱源伟著《社会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这就表明了人格培养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心里学角度看,人格是人的主体结构的核心,是人性或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格还包括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生存态度及行为方式,它是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成的内在稳定的特质,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艺术教育的功能指向首先应当是对人格的完善,即促使人格的发展趋于完整、全面与和谐。
宗白华先生曾说:“艺术家之创造,乃表示全人格的意义及其最高的生命,决非附带的无关重要的表现。” (注:参见宗白华著《宗白华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7页。)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人格有着密切联系,他的创造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表现,而是艺术家健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外化,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活动。这里所说的“全人格”,就是全面、完整、和谐的健全人格,它的养成是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而艺术教育在协调人格结构内部知、情、意三者的关系,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认知能力,是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即一个人的智慧。完满的智慧人格, 应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互补,是人的感性和理性这两大精神因素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艺术教育中的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事物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知道,艺术活动是最富于幻象性的思维活动,它偏重于感性思维,它在培养人的知觉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发展的最有利因素在于促进人的感知能力发展,它是获得知识、发展情感、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审美感知能力包括知觉、想象、领悟等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审美实践训练。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鉴赏和创作实践活动,来调动人的知觉、激发人的想象、培养领悟力,从而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外,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感性审美实践经验,而且还需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修养作支撑,因为认知能力与学识修养有着紧密联系,两者不可分割,认知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学识修养的高低,而认知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判断事物、获取新知。
情感,是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里现象,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情感与人的生命活动相联系,它既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特定状态的反映,又是生命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个人的情感往往受功利观的困饶,而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通过审美活动促使情感从日常功利状态,从经验的现实水平升华到超验的规律水平。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艺术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总是把自己内心体验的情感进行提炼、加工、整理,升华为一种审美情感,并通过适当的形式移入到作品中。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会受到其中的情感熏陶,同时还会激发欣赏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情感互动中达到审美共鸣。作为艺术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移情”过程,它始终与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想象力的作用,艺术中的情感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正是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结构中,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得艺术中的情感超脱于普通情感成为一种超功力性的审美情感。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家表现的情感,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情感,但也“决不是他个人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注:参见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也就是说,它包括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虽然在形式上是个体的、自然的、感性的,但从实质上考察,它渗透着人类的理性因素,具有超越性,是恒久、普遍而必然的东西。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也已将人类的普遍情感进行了综合、选择,是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感。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情感”的培养,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通过对人类情感的再体验,使人的情感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对个体心灵结构和人格形态的有目的塑造。通过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的人创造、表达自己的情志,促成人与人的沟通、理解和理性与情感的贯通。而且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有效的滋润,使人的思想情感得以充实和丰富,并更具鲜活性。” (注:参见梁玖著《新编艺术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意志,是人格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心理支撑力量。意志一般表现为持久力和忍耐力两方面。持久力就是为实现明确的预定目标所需要的长时间坚持力量,忍耐力是指承受打击、挫折,忍辱负重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和适应能力。健全人格要求有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一个人冲破层层阻力,寻求不断发展,成就一番事业的保证之一。通过艺术教育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忍不拔地追求艺术真谛的信念。艺术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具备坚强的意志,他们都怀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杰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对艺术家的奋斗经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他们在伟大的艺术创造中所包含的坚强意志和独创精神,从而受到鼓舞。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艰辛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创造性的获得,需要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训练,需要大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艺术追求独创性,就意味不与他人相同走自己的路,一般富有独创性的作品往往暂时不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真谛,探索创新之路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较强的忍耐力和坚定的信念,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能见风驶舵、随波逐流。当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主见维护艺术的独创性,必须要以正确的认知判断为前提,以对人类情感的把握为基础。
艺术教育对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同更广泛的人类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就人的本质来看,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文化创造为前提的。按照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观点,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人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可以说,“人、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深刻而具体的文化性存在。……人的文化创造性越丰富,文化主体意识越强烈,其生命活动就越有意义和价值” (注:参见李西建著《审美文化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它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精神创造,也是人类进步与价值取向的表现。它不仅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心理建构和思维机制,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历史发展水平。因此,艺术教育也就成为一种文化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使他们用宏观的历史尺度对待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发展,使他们把自身的发展同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掘人类文化创造与人类生命活动中的美学意义。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文化形态,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艺术精品,它们都记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艺术语言及其特征,从艺术上区别文化的差异,使他们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认识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增强他们对人类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领悟和理解。发展尊重他人与关怀社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感。使他们更多地介入文化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在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人文特性日益彰显出来,艺术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人文素质、传承审美文化、发展人类文明、创造和优化人类文化生存环境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职能,切实做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首先,教师要转变艺术教育观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人文本质。教师是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引导着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目标定位和审美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只将艺术教育视为一种专业技能教育,或是把艺术看成是谋生的手段的话,那么,这将会导致学生对待艺术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当然,艺术教师要成为真正的人文艺术教育的“传道者”,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否则,艺术教育也只能是一种“玄想”的人文教育。
由于物质经济的进步,现代人休闲意识的提高,每年节假日全国各地景点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旅游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同时当地政府和人民通过向游客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项对美、日、法、英、德5国游客访华动机综合调查的资料表明:第一位是为了了解人民生活,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第三位是游览风光和品尝佳肴[1]。这项调查表明人们的旅游需求从过去的游览名胜古迹、秀丽山水逐步转向体验旅游目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本土文化,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旅游活动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性旅游发展2。地域性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动力。
1.旅游纪念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社会科学方法词典》中对“地域文化”的定义是:……人们对文化特色的选择与结合显示出不同地区的特征,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区域或文化圈, 这个文化区域或文化圈,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域文化。通俗来讲所谓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是一个三维的概念,它以时代性或历史性为经,以地域性为纬,又以文化为核心而紧密联系在一起。21世纪的城市竞争取决于文化力量的较量,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大力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这种环境下城市的品牌效应及影响力要谋求发展与提升,它的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地域文化。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产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件商品,还是旅游地的象征物,是一段游历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充当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载体,所以相对于一般的旅游商品而言,旅游纪念品有两项特点:地域性和纪念性。前者是构成后者的重要条件,即地域性对于构成旅游纪念品的纪念性有着重要意义[3]。
根据相关旅游部门的调查表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利润占到旅游经济的40%,在我国各地地区情况不一,平均值为10%—20%,个别景点可达到30%,因此我们的旅游纪念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天津地域文化及纪念品开发概述
天津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紧邻北京、河北,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我国的军事要地,600年前皇家在此设卫,逐渐成为北方与外界交流的集散中心。天津开埠600年来,通过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大量的吸收外来文化,天津人民创造出了独具天津特色的民俗地域文化。总结起来主要有漕运文化、盐商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军旅文化、帮派文化、宗教文化和曲艺文化等,其中最为典型也是最为外人所知的就是天津饮食文化中的“天津三绝”,宗教文化妈祖崇拜情节中的祭祀、皇会活动等,天津特色建筑,还包括一些民间艺人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民间艺术,如风筝魏的风筝、杨柳青的年画、泥人张的泥塑作品等。
同样,它的设计、开发及用户反馈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天津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游客对于整个城市风貌及其天津文化的认可度,因此旅游纪念品在传播中无形地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设计者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而建立的,对于一个健康、良好的城市形象而言,它将有利的促进经济发展与壮大。对于城市名片——旅游纪念品的系统化设计,将对城市的形象的提高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天津地区旅游纪念品调查及分析
对于天津旅游纪念品比较集中的一些场所(如鼓楼、古文化街等)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在天津的旅游纪念品市场,除了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等传统老字号外,很难寻觅到既能体现天津特色又受到普遍认可的旅游纪念品。
笔者以产品定位图为依托,把现存市场上的纪念品按照定位图中技术——造型的关系,进行分类、总结。市场上最多的一种纪念品就是同质化旅游纪念品,这类产品是由于地域体验的产品化开发不足,导致了严重的泛地域化即趋同现象,当然这与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流通渠道的通畅也是分不开的。这些产品缺乏地域特色,不能勾起旅客的购买欲望,属于定位图中低技术、差造型产品,这类产品只能位于定位图的左下角;第二类具有传统的工艺品类,如风筝魏等天津地域特色的工艺品,也占有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很大比例,这些纪念品应注意与纯工艺品的区别,在兼顾艺术性的同时,突出纪念性和实用性,通过批量生产降低成本,让每位游客都能买得起[4],且产品转化形式过于直接,此类位于产品定位图的左上角;第三类产品,技术水平较高,但缺乏地域特色,位于产品价值体系的右下角。从天津市旅游纪念品定位图中可以看出,“好造型、高技术”的产品在市场上基本处于空白水平,这里的“好造型”指地域文化表达准确,而“高技术”则是指做工精良。
因此如何发掘天津地域文化并把它转化成设计符号是其中的关键。笔者从文化性质为划分方法把地域文化划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力图对天津地域文化进行梳理。表1中桔色部分是天津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可以用到的地域文化元素。从调查的结果中得出现阶段对工艺美术元素运用较多,但在信仰、神话传说、曲艺、食住方面的元素运用空白或欠缺,并且对工艺美术元素的运用也只局限于直接利用的手法,转化形式单一、简单,应多采用其它产品转化的方式如:创意变化和意向拓展等。
4. 天津地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及分析行——住”入手进行相关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住”是反映一个城市精神面貌和人文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它的变迁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艺术欣赏等的变化。在这里“住”泛指天津的特色建筑。天津的特色建筑包括具有天津特色的殖民风格的租界建筑和现代地标性建筑。天津的殖民风格的租界建筑,反映了特殊时期天津建筑的特点,如被誉为“天津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五大道”,建筑风格集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风格、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是反映天津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景点。而天津现代地标性建筑是新时期下,天津人民在政府的带领下建造的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特点的建筑群体。如天塔、“水滴”体育场、古文化街、天津站、“天津之眼”等。其中“天津之眼”由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可以俯视天津五彩斑斓的夜景等原因,近年来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天津之眼”即永乐桥摩天轮,2007年底正式使用,使气势恢宏的“天津之眼”完全睁开,成为津城又一美景。“天津之眼”运行时距离地面的最高点达到120米,可以看到方圆40公里以内的景致,同时它也是世界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给期待幸福的人们更多的渴望,成为近年来旅游者耳闻能详的建筑作品。因此在纪念品设计上选择以它来作为设计原型,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突出了旅游纪念品的“纪念性”;同时,进一步考虑它的实用性,经过调查发现,一般的游客都会把纪念品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进行陈列,所以设计一款既可以陈列又有一定收纳功能的“天津之眼”纪念品成为设计的最初想法。
这款摩天轮DIY收纳盒以“天津之眼”为原型,并在结构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特有的榫卯连接结构,对于国外的一些游客来说更加具有收藏的价值和文化纪念价值。再者,考虑到游客携带的便利性和发挥游客个人创意和参与性等因素,纪念品采取可DIY自己动手组装的设计模式,为生活增添乐趣,更具有具有纪念的意义。图2显示的是摩天轮DIY收纳盒拆卸状态,包装盒分为两个部分左面部分用来盛放纪念品的框架部分,通过正负形的设计使架子部分不易损坏,右面部分主要来放置收纳的小盒子。图3显示的是组装效果展示,组装好后收纳盒中可以盛放一些办公用品等杂物,可放在办公桌上或其他地方使用。5.总结
旅游纪念品作为“城市名片”,它的设计好坏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问题,同时对于经济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速天津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发展既是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又对天津地区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起到积极作用。中华文化一体多源,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中的子文化或一部分,探讨地域文化,有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某些方面认识的深化,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和民族特性,整体推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刘锡诚、沈受君:民俗与旅游论谈[J].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