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动态管理论文

动态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7 22:57: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动态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动态管理论文

篇1

引言

电子系统可视为是种类不同的元件集合,有些元件有着固定的性能指标和耗能,这些元件被称为非电源管理元件;上反,有些元件可以在不同时间工作,并且有多种耗能状态,相应地消耗着不同的系统电能,这些元件称为可电源管理元件。可电源管理元件的有效使用成为节省系统耗能,使整个系统在有限电能下长时间工作的关键所在。

系统元件从一种耗能状态到另一种耗能状态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会消耗更多的额外能量。状态的改变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所以设计者需要在系统节能和系统性能之间找到恰当的折衷切入点。本文介绍了动态电源管理中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将决定元件是否改变耗能状态和何时改变。

1动态电源管理技术

“动态电源管理”是动态地分配系统资源,以最少的元件或元件最小工作量的低耗能状态,来完成系统任务的一种降低功耗的设计方法。对于电源管理实施时间的判断,要用到多种预测方法,根据历史的工作量预测即将到来的工作量,决定是否转换工作状态和何时转换。这就是动态电源管理技术的核心所在——动态电源管理方法。

动态电源管理技术适用的基本前提是,系统元件在工作时间内有着不相同的工作量。大多数的系统都具有此种情况。另一个前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信能够预知系统、元件的工作量的波动性。这样才有转换耗能状态的可能,并且在对工作量的观察和预知的时间内,系统不可以消耗过多的能量。

2电源管理

各个系统设备当接到请求时,设备忙;而没有请求时,就进入了空闲状态。设置进入空闲时,可以关闭设备,进入低耗能的休眠状态;当再次接到请求后,设备被唤起。这就是所谓的“电源管理”。然而,耗能状态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关闭时延和唤起时延。唤起休眠状态中的设备需要额外的能量开销,如图1所示。如果没有这项开销,也就用不着电源管理技术了,完全可以只要设备空闲就关闭设备、这种时延和能量开销确定存在,所以必须考虑,只有当设备在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状态转换耗能的情况时,才可以进入休眠状态。

电源管理技术是一个预知性问题。应寻求预知空闲时间是否足够长,以及于能否抵得上状态转换的耗能开销。空闲时间过短时,采用电源管理的方案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事先估计出空闲时间的长短是电源管理技术中的首要问题。定义“恰当的停止时间段”(tBE):能达到系统节能的最短空闲时间段。此时间与设备元件本身有关,与系统发出的请求无关。假设状态转换延时t0(包括关闭和唤起延时)耗能为E0;工作状态功率Pw,休眠状态功率Ps,可由以下式求出tBE。

Pw×tBE=E0+Ps×(tBE-T0)

等式左边为“适合暂停时间段”内的耗能,也就是系统在这段用于节能的最短空闲时间内继续工作所需能量;右边是状态转换耗能和休眠时间内的系统耗能。tBE换和这段休眠时间内的系统耗能。电源管理技术就是要预知将要发生的休眠时间是否能够大于tBE,只有大于它,设备才有休眠的必要。

3基于先验预知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

对于大多数真实系统,即将输入的信号是难以确定的。动态电源管理的决策是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预知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基于预知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探过去工作量的历史和即将发生的工作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未来事件进行可靠的预知。对于动态电源管理,我们关心怎样预知足够长的空闲时间进入休眠状态,表达如下:

p={tIDLE>tBE}

我们称预知空闲时间比实际的空闲时间长(短)为“预知过度”(“预知不足”)。预知过度增加了对性能的影响;预知不足虽对性能无影响却造成了能量的浪费。要是能既无预知过度又无预知不足,那就是一个理想的预知。预知的质量取决于对观察样本的选择和对工作量的统计。

3.1静态预知方法

固定超时法:最普遍的电源管理预知法,用过去的空闲时间作为观察校本对象来预知当前空闲时段的总持续时间。此方法总结如下:空闲时钟开始,计时器开始计时,超过固定超时时间tTO系统仍处于空闲,则电源管理使得系统休眠,直到接收到外界请求,标志着空闲状态的结束。能够合理地选择tTO显然是这种方法的关键。通常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取tTO=tBE。

固定超时法优点有二:①普遍适用(应用范围仅限决于工作量);②增加固定超时值可以减少“过度预知”(即预知时间比实际空闲时间长)的可能性。但是其缺点也明显:固定超时过大则将引起预知不足,结果不能有效的节省能量,相当多的能量浪费在等待超时上。

预知关闭法:此方法可以解决固定超时法中等待固定超时而耗费过多能量的问题,即预知到系统的空闲可能性就立即关闭系统,无需等到空闲时间超过超时值。预知方法是对历史工作量的统计上做的有肯定性估计。

Srivastave提出了两种先验关闭的方案。

①非线性衰减方程(φ)。此方程可由过去的历史中得到。

t的上标表示过去空闲和工作时期的序号,n表示当前的空闲时期(其长度有待于预知估计)和最近的工作时段。此方程表明了要估计将发生的空闲时期,要考虑到过去的空闲和工作时期。

如果tpred>tBE,那么系统一空闲就立即关闭。观察样本是

此方法的局限:

*无法自主决定衰减方程的类型;

*要根据收集和分析的分散数据建立衰减模型,并且这些数据适合此衰减模型。

这些数据适合此衰减模型。

②极限方案。此方案基于一个极限。观察样本为紧挨着当前空闲时期之前的工作时期,如果便认为空闲时期比前一个工作时期长,则系统关闭。

注意:统计研究表明,短时间的工作时期后是长时间的空闲期;长时间的工作期后是短时间的空闲期。这样的系统可以用极限法,如图2所示。而短时期的工作期后是短时期的空闲期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些极限法。总之,对tthr的选择尤为重要。

预知唤起法:可以解决固定超时方法中唤起时的性能损耗。当预知空闲时间超时后则系统唤起,即使此时没有接收收到任何系统请求。使用此方法应注意的是,如果tidle被“预知不足”,则这种方法增加了能量的消耗,但同时也减少了等待接收第一个系统请求的时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能量,提高了系统性能。

3.2动态预知方法

由于动态电源管理方法的最优化取决于对工作量的统计,当工作量既未知又非静态时,静态预知方法就不是十分有效。因此,就有了动态预知方法。对非静态工作量有几种动态的预知方法。

①设定一套超时值,每个值与一个参数相关。此参数表明超时值选择的准确性。此方法是在每一个空闲时间内,选择这些超时值中最有效的一个值。

②此方法同样有一些供选择的超时值,分配给每个值一个“权”。此“权”是对过去相同要求下,采取此超时值带来的满意度为衡量对象抽象出的参数。实际采用的超时值是取所有被选超时值的权的平均。

③只采用一个超时值,当选择此超时值后会引起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系统关闭”后,再适当增加此值。当更多的“系统关闭”可以被接受了,则适当降低此值。

4总结

篇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能够提供持续、不间断的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同时企业的业务与服务还要拓展和升级,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拥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就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开发高可靠、高稳定、低成本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一)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进行该系统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在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影响越小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越高。另一方面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扩展和升级后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能稳定、可靠运行。软件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以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信息管理系统均指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软件系统。

(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无需停止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扩展和升级。如果是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不会停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除非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能持续、不间断提供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在运行状态下,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而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

更加适应面向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业务交易的实现,使Internet网上业务处理能连续实现,企业因此而扩大业务,随时在线为客户服务。

(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动态性。动态性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特征,它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无需停止运行,在静态状态下通过插入、更新组件,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组件化。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特征和组件的二进制热拔插的特点,决定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时,需采用组件技术和组件方法,以组件形式来实现,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

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一方面组件方法是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另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关键在于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这需要用体系结构思想来构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

(一)组件技术及方法

组件是一种合成单元,具有以契约形式描述的接口,并只有明确的环境依赖关系,可以独立、部署,可由第三方合成。它具有如下特点:服务的独立交付。组件本身是为搭建一个应用程序平台的功能部分,组件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组件服务的独立交付是指一个组件是上下文无关的,组件之间没有嵌入式的相关性存在。

可复用的服务提供。组件是用规格说明描述的接口提供服务。对于组件的实现不拘于某种语言,相同规格的组件可以替换。组件的部署使得组件实现跨平台的可复用的服务。

(二)关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方法

寻求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方法,要根据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目的,对组件方法需进一步的具体化。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就是对应用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一直到系统运行整个开发周期,按应用业务分解为若干业务组件,业务组件又可以分解成粒度更小的组件,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系统级负责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的管理,业务组件级负责该组件内的协调、管理。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将依赖关系的分解最小化,即将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分解一直到包含依赖关系中的元素的最小组件。形成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上的管理提供支撑。

(三)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组件在运行状态下,组件全部功能均能正常起作用,所必需的组件支撑关系。研究组件的依赖关系,首先要将这种依赖关系以显性方式表现。用模型表达,A组件输出W,B组件依赖于A组件的输出W。W可以是一组数据、一个方法、一个重用、一个标记说明等。A组件的动态更新时,则由于它对B组件运行有支撑作,在此期间B组件运行将会被阻止,A组件的更新完成后,B组件才能运行,A组件的升级增加了功能,会给B组件升级奠定基础,B组件升级,需要有相应版本号的A组件,A组件与B组件的依赖关系,决定了A组件与B组件升级的一致性,这需要对组件版本号进行管理。输入A-B模型表达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用表格反映。

(四)依赖关系分类

时空分类:将开发周期的分析阶段、设计阶段、运行阶段等划分为分析空间、设计空间、运行空间等。在同一空间内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空间依赖。不同空间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时间依赖。从时空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分为两种类型:空间依赖、时间依赖。从输入X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关系分为:数据依赖关系、方法依赖关系、重用依赖关系、标记说明依赖关系。将在运行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下文中组件的依赖关系均指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将在分析空间、设计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静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此研究的是围绕组件的动态更新,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针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分析、设计、整理和管理,在运行阶段具有动态依赖关系的组件,其动态更新过程、方法、原理及管理的研究。

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整理

在组件应用系统中的组件依赖关系首先要进行整理,以便高效、快捷地实施组件依赖关系管理,实现动态组件变更。依赖关系遵循三个原则:

禁止循环依赖。若存在循环依赖,动态组件变更将无法实现。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在输入A-B模型中,若要对A组件进行动态升级,按进程管理中的信号量管理方法对A组件与B组件实现并发控制,B组件不能处于执行状态时,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时,B组件的执行要求将被阻止,直到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完成。按动态依赖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A组件与B组件循环依赖将可能形成死锁。例如,若A组件与B组件相互直接依赖,对A组件和B组件同时进行动态升级,按输入A-B模型,A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B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B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A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那么A组件与B组件的动态升级必然相互等待形成死锁。

缩短依赖链。缩短组件的依赖链,能极大地降低组件依赖链的复杂性,提高组件依赖管理的效率。分层业务组件方法按业务建立业务组件,由于业务自身内部关联性强,业务之间关联性弱,分层业务组件方法使业务组件之间弱耦合,业务组件内强聚合,能在较大程度上缩短组件的依赖链。

依赖转移。为了使软件系统在运行状态下的组件最大限度地进行变更,简化组件依赖,需要对组件依赖关系实施转移。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在需求业务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都应将减少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尽量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转移为业务组件内的组件依赖关系,并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转移为业务组件对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等系统级组件的依赖。

动态组件的变更管理

(一)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

并非应用系统所有的组件都允许在运行状态下变更,例如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的系统级组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表格形式来表达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系统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由系统管理,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表,由业务组件管理。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可由系统管理也可由业务组件管理,一般地,大型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系统管理,小型系统、集中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业务组件管理,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允许对业务组件级中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管理的组件在运行状态下实施变更。

(二)基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组件变更

由系统管理的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下,业务组件内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第一,向业务组件内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若该组件属于业务组件内依赖,则执行下一步,若该组件属于跨业务组件依赖,则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然后结束。第二,判定该组件是否工作?若工作则等待,否则执行下一步。第三,将该组件所属业务组件的该组件依赖关系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系统按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实施组件变更。

系统的跨业务组件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第一,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是否允许,若不允许,则结束;若允许,则执行下一步。第二,将该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第三,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根据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实施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

结论

动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关键在于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基于分层业务组件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方法,是从动态组件体系结构角度,在整个开发周期以构建动态系统为目标,各开发阶段围绕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形成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方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面对在电子商务时代下新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企业降低投入的条件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能持续地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1.姚家奕主编.管理信息系统[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甄镭.信息系统升级与整合:策略•方法•技巧.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章学拯.电子商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篇3

2静动态空中交通行为及其复杂性分析

在时间轴上,空中交通状态一般通过离散式的方式被人进行观察与描述、推测。因此,在综合分析指标体系中包括两个过程,一方面是静态空中交通行为分析,指的是对一个时间片上的空中交通行为进行刻画,另一方面是动态空中交通行为模式,指的是对多个时间片段分析指标变化。静态空中交通行为的观察是动态空中交通行为分析的基础。

2.1静态空中交通行为及其复杂性分析

空中交通行为的复杂性表现为描述维度的杂乱,在分析指标体系时需要兼顾人的认知特点,给决策者预留构建心理图式的空间,使决策者能够对空中交通整体情势进行理解与判断。如果不给决策者留有构建心理图式的空间,那么以人为决策者的自动化空管系统将不能够对复杂性的度量意义进行识别与判断。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指标体系机械划分,为决策者提供大量的类内信息与类间信息,使决策者能够构建心理图式,减轻整体交通图景构建的难度。划分聚类分析方法能够对指标体系标识中的交通行为进行识别与挖掘综合特征量,然后辅助人对机器获取的图像结果进行辨识与诊断。

2.2动态空中交通行为及其复杂性分析

如果没有参照的对象,人往往不能够对客观对象所固有的复杂性进行感知。因此,在以人为中心的自动化空管决策领域中,仅仅考虑静态空中交通行为的复杂性则没有意义。如果能够获得指标体系多组时间片的划分聚合,可以对独立研究对象自身的轨迹进行不同时间片的对比。因此,动态空中交通行为的复杂性是实质性的。变化的交通行为在不同的层次中有着多维度的概观,因此空中交通行为的复杂性具有多层次的涵义,而交通行为的特征量在客观层面就反映为空中交通行为基底层次的复杂性。交通行为的特征量从决策层面考虑就是人形成复杂性感知的信息基础与重要部分。人在对对象关系的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限制,因此需要采用自动化系统来对这些特征量进行深度精炼。通过对这些特征量同步性的考察来对动态空中交通行为在信息层面的序关系进行反映,最终构成空中交通行为的同调复杂性。空中交通行为的基底层次复杂性与同调复杂性构成了动态空中交通行为的复杂性。

篇4

我国传统项目管理最常采用的是一种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集团化项目组织模式:项目管理主体亲自参与项目工程的所有环节来完成承包工程活动。该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及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1)缺乏敏捷性。提供目前国内的工程技术市场已从一般工程为主的市场结构发展到包括一般工程、加工-装配制造业、流程型工业等细分市场的复杂市场结构。在每一个子市场,都面临着地域、文化、信息资源、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问题,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的管理结构简单化,便于重组和调整,规模庞大的集团化组织难以对此做出敏捷反应。

(2)核心能力不突出。该模式类似于“纵向一体化”模式,它迫使企业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分摊给众多的领域,结果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虽然规模大的企业易承揽大型项目,但大型项目往往工期长、投入高,企业必须对此承担巨大的风险。

(3)易产生“信息孤岛”。在集团化组织模式中,项目分部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项目总部来完成的,它们往往为了各自的利益向项目总部传达不全面的信息。这使得纵向沟通存在着信息漏斗,横向沟通缺乏桥梁,各个项目分部成为信息“孤岛”,从而导致各个分项目不能很好地整合起来。

2在项目管理中引入动态联盟

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是一种敏捷性的组织,是基于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或部门,为响应某一市场需求或实现某一共同目标,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合成的一种网络式的临时联合体。它一般是由盟主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其他资源互补的合作伙伴组建的。各企业成员可以通过共享成本、技能、核心技术,从而扩大本企业的项目规模、拓宽本企业的技术专长,且无须承担全部风险而进入全球新市场,保持参与国际项目的能力,这是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

2.1面向项目管理的动态联盟的组建

面向项目管理活动组建的动态联盟正是动态联盟理念在项目管理模式中的创新性应用。其组建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机遇分析与伙伴选择、组织设计、风险和利益分配、实施等4个阶段。首先,项目总承包商基于市场分析和本企业能力来决定是否组建动态联盟;提供其次,若要组建动态联盟,则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自身资源对合作伙伴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合作伙伴的优化选择和动态联盟过程的初步设计;第三,对伙伴企业的资源进行重组并调整初步过程设计,同时着手动态联盟模型设计和组织设计的准备工作;最后,在项目组达成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等共识后进行项目的实施。

在该联盟组建过程中,项目总承包商准确地评价自身资源和联盟企业的资源最为关键。一个合适的联盟伙伴能够带来主体企业所渴望的技术、技能、知识、风险承担、进入新市场的机会等优势,特别是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面向项目管理的动态联盟的合作伙伴主要有横向伙伴和纵向伙伴两种。在选择横向伙伴时,合作企业间的资源互补性要强,各合作伙伴在同行业中要有一定的优势;而选择纵向伙伴时,首先考虑供货质量、长期供货能力,其次才是供应商的总体经济实力、企业文化等。

2.2动态联盟与项目控制

时间、质量、成本三个要素(简称TQC)被称为项目管理的金三角。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项目管理研究的热点。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模式打破了单个企业的界限,使项目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都显现出了新的特点。

(1)动态联盟与进度管理。在单个企业进行项目管提供

理的情况下,项目活动或工序之间的先后约束关系可以反映在单个企业或某项目部的进度计划上,然而在动态联盟的环境下,一个项目活动或工序分布在不同的联盟体参与单位中,此时项目进度控制的本质在于项目参与各方之间有效地交流信息,为管理层和执行层搭起有关计划、资源、状态、分析、措施的信息桥梁。提供各方在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业务技术,还要不断与合作伙伴进行协调,使联盟体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项目的总承包商可以在协调联盟体内进度计划的透明性方面起到组织的作用。同时,在动态联盟的环境下,并行工程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当然,并行工程要求异地制造、建立多功能项目组、并行施工等,这些活动就要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使实时的工程进度计划和相关信息能为合作各方所共享,在进度控制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各个参与单位进度的平衡和生产节奏的控制,这种平衡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成本因素与进度要求。

(2)动态联盟与质量管理。将流程式的质量控制变为模块式的质量协调是动态联盟环境下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把项目中的某项工作或者子目标以工作合同的方式进行安排,每个合同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虽然在整个项目中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模式,但是每个合作伙伴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了适当的质量控制方式进行自我控制,项目负责人只需在总体上处理各个模块的信息,协调所有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需要介入每个模块的具体控制过程。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管理的层级,扩大了管理的幅度,另一方面使信息沟通更加充分,费用得到降低,整个项目的质量也有了良好的保障。

(3)动态联盟与成本管理。在动态联盟的环境下,整个项目以子项目或工作模块为单位,此时项目的成本管理主要表现为对各个子项目或工作模块的成本管理。提供原来的等级式的、直线型的成本管理变成横向的、平等的成本管理,改变了单个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方式,例如供应商与承包商之间组建纵向动态联盟,可以实现JIT采购或VMI,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安全库存水平。对承包商或施工单位而言,他们增加了对业务采购的控制能力,减少和消除了对购进材料的检查活动,降低了库存水平,提高了服务水平等等;对供应商而言,他们增加了对未来需求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同时长期的合同关系使其供应计划更加稳定,也增强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2.3动态联盟式项目管理的优势

在项目管理动态联盟中,各联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和技术,联合起来共同应付市场挑战,参与竞争,使之比传统的项目管理有更大的优势。

(1)提升竞争力。随着项目承包商市场渗透力度的加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如果它们仍在其他细分市场中继续展开全面竞争,则不仅会使成本提高,而且还可能因为竞争过度而失去现有的市场。通过建立动态联盟,加强合作、维护竞争秩序,使各种优势资源集成,可以提高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防止过度竞争。

(2)有利于抵御风险。由于技术的日益复杂化,项目运行成本越来越高。项目以联盟的形式运作,企业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和技术相互依赖,通过分包,将本来由一家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分散开来,使整个联盟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3)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结成项目联盟,企业可以寻找外部资源,使整个项目的人才库完善而专业,加大了信息传递的密度和速度,节约了人力、物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4)实现规模经济。提供项目动态联盟是市场和技术的联盟,多个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企业联合运作,避免了单个企业因孤军作战导致全社会范围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实现最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3项目管理中应用动态联盟的建议

将动态联盟应用于项目管理之中,是项目管理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对企业的要求更高。根据我国实际,就企业自身建设及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便该模式能够更好地应用于项目管理当中,使更多的企业能加快自身的发展,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转变竞争观念。实施动态联盟,观念的转变是根本。动态联盟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双赢(win-win)思想,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视竞争对手如敌手的观念,变竞争对手为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大大减少了因竞争而引起的各种消耗,并可借助优秀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改变发展战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都是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但是动态联盟的出现,冲破了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将资源的利用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企业外部,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要求企业彻底放弃过去那种求大求全的思想,认准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对机构进行重组,建立核心竞争力,开发核心产品,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3)企业信息化建设。动态联盟的实现,需要通信、信息集成、并行工程、EDI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范围比较窄,水平较低,要在我国企业中开展动态联盟并成功地应用于项目管理,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如集成框架技术、多媒体支持下的并行工程技术、EDI规范等标准化工作、面向企业商务运作的企业资源计划、面向企业资源提供

共享和优化的全球供应链系统等等。

(4)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为了提高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政府应该积极推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等,加强项目管理的制度建设;同时,应不断完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培养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化程度,改进项目管理手段、提高信息集成度等等。

(5)社会环境的支持。动态联盟的实现依赖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与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提供目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如资金投入不足、网络基础建设等不完善、网络市场规模尚未形成、综合性人才缺乏等等。国家作为宏观调控者,可以在加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网络安全、制定电子商务标准等方面帮助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信息环境,为动态联盟企业提供顺利运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宿陆.动态联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5):574-581.

[2]郑清春.基于项目管理的虚拟企业构建技术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3(3):22-24.

[3]曹洪医.动态联盟中的项目风险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1(1):56-59.

[4]刘琼.提供基于B/S结构的动态联盟组建与项目管理[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Sup.):8-10.

[5]孔寿建.动态联盟企业运行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机械设计与工程,2002(4):34-37.

[6]邱菀华.项目管理学———工程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林鸣.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M].提供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5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的统一规定和各项目《检测细则》的测试规范要求,于2004年6月1日-6月20日和2008年6月1日-6月20日,两次对县9—17岁中小学生的1200名9-17岁全县男女学生的11项体质指标进行测试。两次测试采用完全相同的测试仪器和手段,在同等测试条件下进行,将测试结果按照男女生不同年龄9个组别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研究方法。在测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2004-2008年县中小学学生形态发育的动态分析

(1)身高的变化

①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身高均值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1.92—5.33厘米之间,平均增长3.36厘米;女生增长幅度在1.31-3.35厘米之间,平均增长2.25厘米。男生增长幅度大于女生。

②除了男生11岁年龄组身高发育均值曲线略呈下降外,各年龄组身高发育均呈增高的趋势。身高每4年增长值男女生分别为2.72厘米和1.74厘米。

③在各年龄组中,以12岁和16岁年龄组身高发育指标为最高。

④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身高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2.13厘米,女生低1.44厘米。

(2)体重的变化

①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体重显著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2.27-5.18公斤之间,平均增长4.12公斤;女生增长幅度在1.20-1.73公斤之间,平均增长1.30公斤。

②体重平均每4年增长值男生为3.17公斤,女生为1.00公斤。

③4年间,以2008年体重均值为最高,男生16、17岁年龄组体重均值最高,女生16岁年龄组体重均值最高。

④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体重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88公斤,女生低0.41公斤。

(3)胸围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胸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男生增长幅度为0.22-1.62厘米之间,平均增长0.62厘米;女生增长幅度为0.48-1.54厘米之间,平均增长0.88厘米。

②胸围每4年增长值男生为0.48厘米,女生为0.68厘米,女生胸围增长幅度大于男生。

③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胸围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11厘米,女生低0.13厘米。

2.2004-2008年县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的动态分析

(1)脉搏的变化

①4年来,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脉搏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男生变化幅度在1.44-1.60次/分之间,平均增长0.21次/分。女生变化幅度在1.27-0.75次/分之间,平均减少0.20次/分。

②4年来9-17岁各年龄组及9-17组脉搏均值有显著性变化。

③每4年男生脉搏增加0.16次/分,女生则减少0.15次/分。

④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脉搏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是持平。

(2)血压的变化

①4年来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其中男生收缩压负增长幅度在1.01-0.30千帕之间,平均负增长0.49千帕;舒张压增长幅度在1.01-1.43千帕之间,平均增长1.19千帕。女生收缩压负增?长幅度在0.21-0.78千帕之间,平均负增长0.47千帕。舒张压增长幅度在0.57-1.10千帕之间,平均增长0.81千帕。

②每4年男生收缩压负增长0.38千帕,舒张压增长0.92千帕,女生收缩压负增长0.36千帕,舒张压增长0.62千帕,男生血压高于女生。

③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血压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是持平。

(3)肺活量的变化

①4年来,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肺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343.62-390.13毫升之间,平均增长361.48毫升。女生增长幅度在227.05-280.48毫升之间,平均增长264.02毫升。

②各年龄组男女生肺活量明显增长,呈非常显著性差异,每4年肺活量增长男生为278.06毫升,女生为203.09毫升。

③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肺活量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高32.03毫升,女生高21.11毫升。

3.2004-2008年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动态分析

(1)50米跑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50米跑的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0.27-0.45秒之间,平均提高0.36秒;女生提高幅度在0.62-0.89秒之间,平均提高0.80秒。女生提高幅度大于男生。50米跑水平每4年男生提高0.28秒,女生提高0.62秒。

②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50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21秒,女生低0.17秒。

(2)立定跳远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18.37-21.28厘米之间,平均提高19.70厘米;女生提高幅度在11.81-15.95厘米之间,平均提高16.64厘米。

②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立定跳远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11.23厘米,女生低9.36厘米。

(3)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的变化①4年间,9-17岁男中小学生1000米跑的成绩和女中小学生800米跑的成绩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12.51-25.10秒之间,平均提高16.55秒;女生提高幅度在9.88-23.26秒之间,平均提高17.41秒。

②4年间,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4.33秒,女生低3.25秒。

三、结论与建议

1.2004-2008年间,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如下:身高变化发育呈曲线型增长,男生增长幅度略高于女生,男女生身高发育均在17岁达到最高值。体重显著增长;17岁时胸围发育已基本稳定,维尔维克指数呈下降趋势。

2.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如下:男女生脉搏次数均有显著性变化。血压发生非常显著性变化,男生血压高于女生。男女生肺活量均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加强。

3.县全县中小学生5项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均有长足的提高(除高中三年级外),其中,男女生的速度、下肢爆发力、耐力和男生的上肢力量、女生的腰腹肌力量提高幅度较大,且尤以12岁和15岁年龄组提高更为明显。

4.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变化从2004年,2008年两次测试对照:除脉搏,血压,立位体前屈无显著性变化外,其它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

5.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除肺活量,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指标高于全国水平,其它指标全部低于全国水平。

6.我县中小学学生体质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鉴于本课题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本人水平有限,不能对中小学学生体质展开大面积充分的调查,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县中小学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篇6

动态,即变化发展的状态。班级动态管理就是在制定统一的目标和一定的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根据班级每月的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考核,作出现时评价,并和效益挂钩的一种班级管理制度。在这一班级动态管理制度中,制定统一的目标和考核标准,体现了班级管理的目标指向性和可操作性;班级工作内容除常规工作外随学校中心工作的需要而变化,每月都有新的调整,体现了班级工作的持续性和管理上的动态性,根据每月的工作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考核,现时评价,体现了管理的时效性;改变过去的年终一次性考核为每月考核一次,体现了班级管理考核的过程性;年终根据各班每月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了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总之,实行这一管理制度,体现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动态成长规律,调动了班主任及班级每一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开创了一条新路。

二、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

1、探索的两个阶段

我校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四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3年下半年至1995年上半年,主要实行班主任工作动态管理。把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责任人列入动态考核,制定班主任考核标准、内容及管理体系,并确定每一内容的考核分值,建立监督、检查、考核机制。每个月底,对班主任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班主任工作等第,发给相应津贴。

第二阶段,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班级动态管理,即在班主任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把动态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和班级有关的各个方面,对班级进行全方位管理,开展了扎扎实实地“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活动。每月按统一标准,对班主任、学生以及班级、寝室等进行定性、定量检查考核,评出每月的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并根据班级的各项考核成绩,确定班主任津贴的等第。这样,就把对班主任个体评价拓展到对学生个体以及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寝室)和大集体(班级)的整体评价,使动态管理形成一个相互联动的统一整体,学生成了班级管理的中心和主体,调动了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

2.实施步骤

第一步摘要:确定工作目标。

新学期一开始,政教处根据学校工作思路,确定本学期班级动态管理的工作目标。如95学年第一学期的工作目标是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达标;95学年第二学期的工作目标是新世纪明星工程的达标;96学年第二学期的工作目标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活动等。由于每一学期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目标明确,为班级动态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步摘要:制订统一的标准。

根据每一学期的工作目标,政教处相应地制订了班级动态管理的考评内容及考评标准。班级动态管理的内容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摘要:一是四项红旗竞赛(即公德、纪律、卫生、体育)成绩;二是阶段性、临时性工作;三是班团活动;四是劳动、好人好事及违纪情况;五是学习成绩。考核过程中采取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分析进行。规定考核成绩达到90—100分的为优秀级;80—90分的为良好级;70—79分的为及格级;70分以下为不及格级。

第三步摘要:明确月工作重点,阶段性、临时性任务。

班级动态管理是以月为基本时间单位进行考核的,因而每月月初政教处都要根据学期工作目标和分步实施的要求,召开班主任会议,提出每月工作重点,阶段性、临时性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的要求和考评的内容。如97年4月份阶段性、临时性工作有四项摘要:一是知识竞赛;二是我的一份献礼单活动;三是全国国防知识竞赛;四是扶贫帮困学生的落实,并把这四项工作列入考核。本月考核的其它四部分内容即四项红旗竞赛;班团活动;学习成绩;劳动、好人好事、违纪情况等作为常规性内容进行考核。

第四步摘要:组织实施,监督考核。

每月任务明确后,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政教处及有关部门实行监督、考核。四项红旗竞赛由值周老师、以值周班的学生为龙头的值周学生监督、检查、考评;每月的阶段性、临时性工作由政教处监督、检查、考评;班团活动由年级组长、团委学生会监督、检查、考评;其它方面摘要:学习成绩;劳动、好人好事及违规违纪情况分别由教导处、总务处、团委等部门监督、检查、考评。月底由政教处汇总。综合考评。最后由校长审定。

第五步摘要:总结反馈,进行有效调控。

根据考评结果,政教处组织总结反馈。在召开班主任会议前,有时先找个别班主任谈话,指出班级管理中存在新问题,分析原因,录求策略,提出改进办法。在此基础上,月初召开班主任会议组织反馈,公布上一个月的考评结果,总结一个月来班级管理的成绩,指出普遍存在的新问题,公布班主任考评等级及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的审定情况,并提出新一个月的工作重点及注重事项。这样及时总结反馈,使班级工作管理进入了有效调控之中。

第六步摘要:学期、学年终端考核、考评。

一学期结束,政教处要根据一学期五个月各班动态管理的情况及每月考评结果,进行学期终端考核。一学年结束,政教处要根据一年来的动态考核情况及两个学期的终端考核情况,作出学年终端考评。在终端考评中,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和终端相结合的原则,对各班级的动态管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根据学期、学年考评、考核结果,按规定的标准评出先进班级、先进班主任予以奖励,成绩非凡突出的予以庆功。

三、班级动态管理的成果

班级动态管理实施四年来,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工作。班主任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班级管理更加有序、高效,学校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效。实行班级动态管理后,一是班主任考核由过去的年终考核评价改为每月的过程考核评价,管理考核的时效性明显增强,班主任每月做了工作就能现时评价,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这个月得不到较好的评价,下个月仍可争取,改变了过去一件事做不好,全年抬不起头,得不到好评价的弊端,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班级动态管理的成效和班主任津贴挂钩,成就感明显增强。班主任说,过去是干好干坏一个样,津贴一样发,评价不及时,时效性差,没劲。现在不同了,工作有成效,月底见分晓,班级得第一,个个都珍惜。实行动态管理以来,班主任中获校级以上将励的达31人次。

实行班级动态管理以来

班主任平均月考核情况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比例76.2%19.3%4.5%0

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集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班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班级合力形成。过去跳一跳可摘的“桃子”只有一个,怕争第一,甘居中游,不要挨批评就行,实现动态管理后每个班级只要做好工作,达到一定要求都可以同时获得这个“桃子”,出现了班主任、班级全体同学齐心协力摘“桃子”的新局面。一旦班级被扣了分,全班认真总结经验,寻求策略,争取下个月获奖。95年下半年实行班级动态管理以来,52.3%的班级被评为文明班级,26.7%的寝室被评为文明寝室,96.4%的学生被评为文明学生。

3、学风、班风、校风日新月异,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班级动态管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调动了班主任及班级全体同学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而班级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学校职能部门实施管理水平的提高。而职能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促进了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因而通过班级动态管理,学生的学风、班级的班风、学校的校风都有了新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学校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学风、班风、校风的变化带来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1996年12月,中学生行为规范通过市级验收合格达标。近几年来,全校基本上杜绝了违规违纪事件,违法犯罪率为零。高考1994年至1997年,连续四年创上线总人数、上重点线人数的新纪录。

四、班级动态管理的理论思索

1、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了激励的原则。班级动态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激励管理。激励即激发鼓励之意,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心理学探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而人的需要和目标又是多方面的,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中的优势需要引发的,并朝着这种优势需要的目标努力的。这种努力的结果,又作为新的刺激反馈回来,调整人的需要结构,指导人的下一个新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激励过程,也称动机——行为过程。班级动态管理,就是从需要出发,不断引发动机、动机指导人的行为,行为促使目标实现,目标实现又引发了新的需要和动机的不断循环反复,从而把班级管理推向纵深发展,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动态管理中,一是改变了过去一个年级一年只评一个先进班级的传统做法,而现在每个班级只要完成任务好,达到一定的标准,都可以成为先进班级,为每个班创造了存在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激发了班主任及班级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二是由过去的年终终端考核改为现在的每月过程考核,即每月考核评选一次,可不断地引发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之间的不断循环,每个月做了工作之后,能及时得到评价,时效性明显增强,推动班级管理任务的完成。

篇7

按照目前的状况而言,高速公路的成本管理方式普遍存在问题:一是成本核算管理与具体的实际施工活动不同步,无法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即是针对施工活动的具体操作和变化而进行不同形式的管理,把管理落实到项目中的每个施工环节上。而按照目前的状况而言,成本管理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本的总额上,而忽略了每个细节的节约,无法做到根据每个细节进行成本管理;二是会计核算审计方法落后,成本预算与实际不符。按照目前的状况而言,成本预算往往是在施工前进行,并不根据施工的实际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的成本预算往往与实际脱节;三是调整成本预算方式错误,一旦出现资金问题或者有超出成本预算可能的时候,管理者通常是从质量着手或者与业主调解等方法解决成本问题,而并不是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因此出现了许多的工程因质量问题而不断返工和维修,不断增大成本。

(二)成本管理内容有待优化

动态管理是贯穿于整个高速公路施工活动过程的,是针对与项目相关的各种人力资源、材料、设备、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具体状况,进行科学高效的组合和调整,形成较为良好的配置,以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其中必须要对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均进行动态的成本管理。而目前的状况则是,大部分的高速公路工程管理则是偏向注重施工中的过程管控,而忽视了对施工前和施工后的工程成本管理,缺少综合性的考量。成本管控通常被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把责任归纳于财务部门,而缺乏了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很少甚至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综合管理。因此,虽然项目负责人注重成本的管控,却还是无法深入工程的每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管理。

(三)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将会为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一是缺乏一个较为正规的成本管理规范和流程,管控流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工作均缺乏一个较为清晰的流程;二是无法明确成本管控的责任,无法把具体的工作范畴和责任落实到个人;三是缺乏一个高效健全的奖惩制度,奖惩制度的失效根本无法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更加无法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四是使成本信息缺乏,缺乏收集成本信息的意识,施工前没有做好工程勘察,便开始进行成本预算编制,施工中并没有对施工过程进行成本监控;五是人员的成本管理能力不足,财务人员质素低下,缺乏相对应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时均应经验为主,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针对高速公路的成本核算,如何进行动态管理

(一)加强动态管理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

优化高速公路的成本核算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加强动态管理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只有管理层重视动态管理,才有可能把动态管理模式运用到高速公路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因此,加强动态管理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必须要把动态管理的含义、概念和意义灌输到项目负责人身上,让其能够及时的发现现今的成本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与问题,并清楚了解到动态管理的优势,并能及时改变现今的成本管理模式。

(二)优化成本管理方式

要对高速公路进行动态的成本管理的重点是使用高效科学的成本管理方式,只有使用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进行成本管理,才能真正的解决成本的管理问题。较为科学的成本管理方式,大概有两个:一是作业成本法,把成本管理的主体从“产品”转移到“作业”,通过作业对资源的消耗的统计,而对成本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直接的推动动态管理模式的发展,施工活动由各种大小作业组成,只要对作业进行管理,即可以对施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二是挣得值法,是使用工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费用、进度和质量,对工程状况进行判断和分析。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对项目的近况进行监控,能够直接明确的鉴定和判断项目的费用使用状况和施工进度状况,也可以直接表明项目的管理层次和施工技术的高低。

篇8

关键词:动态竞争优势耗散结构负熵流

在全球经济迅速一体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普遍应用的形势下,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变化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由相对简单和稳定,转变为复杂和动荡。因此在动态环境中,管理者应该动态地考虑如何创造一系列暂时的优势,从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不是静态地考虑如何维持某一竞争优势。本文尝试性地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企业作为一种系统如何具有持续、动态的竞争优势。

1耗散结构的基本原理

所谓耗散结构,就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当这一外界条件达到阈值时,系统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态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也就是说,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它能够使系统长期保持有序并使系统有序程度不断提高。

(一)开放系统原理

所谓熵是度量系统混乱程度的尺度,负熵则是度量系统有序程度的尺度。任何一个系统的熵的变化ds都由两部分组成:

ds=des+dis

式中:dis—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流,dis不小于零。

des—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外界引入的熵量,其值可正可负。

按热力学熵增定律,任何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增加,即dis,称作“内熵”。内熵永远为正:dis>0。它使系统趋向无序和混乱,系统自身对改变这一过程无能为力,要想达到有序化,只有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负熵。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系统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给系统带来负熵des,使系统的总熵ds减少,结果使系统的有序化程度提高。故开放系统不仅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是耗散结构得以维持和生存的基础。

(二)非平衡态原理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远离平衡是新系统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远离平衡时,系统才能不断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从而保持它内在的不平衡,而不平衡反过来又维持着交换过程。如此反复,新的结构才能够自发形成。因此,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三)非线性作用原理

在开放系统中,为了形成耗散结构,必须存在某些非线性动力过程。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化发展的内部动力。

(四)涨落是有序形成的契机

随机涨落是有序的契机,涨落是指一些微小的扰动,涨落形成是一个随机过程。从来源看,可把该随机过程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由系统自身产生的,称为内部涨落;另一类是由外部引起的,称为外部噪声。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时,随机小涨落可以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形成宏观整体上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耗散结构,涨落对耗散结构的形成起了触发和激化作用。

2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形成

(一)企业必须通过开放引入负熵流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只可能增加,而永无减少。因此当孤立系统熵值达到最大时,系统变成一种最无序的死的结构。可见,要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只有想办法尽力克服系统内部熵的增加,这就要求企业系统必须开放,并且从外界获得负熵流来降低自己的熵值,从而使企业系统趋于相对有序的状态,形成耗散结构。

外部环境不断地与企业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企业负熵流的重要来源。首先,根据资源与能力学派的观点,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的特异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但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特异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有可能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这就引起了企业内部的熵增,所以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外界输入新的资源和能力,这就是说要为企业引入负熵流,抵减企业内部的熵增;其次,当竞争环境变化时,这就要求企业要有敏锐的洞察和预测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把握住各种信息和可利用资源,如果在采取新的策略之前能快速准确地预测到竞争对手的反应,企业所采取的新策略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所有这一切都将为企业引入负熵流。

(二)企业必须进行不断的优化更新

企业系统不可能稳定在某一个水平的有序结构上,企业系统必须针对时代的特征、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但只有打破旧的结构才能建立新的耗散结构,这种演化是通过“涨落”来实现的。当企业发生一个“微涨落”时,在企业系统非线性机制作用下,“微涨落”急剧放大,形成“巨涨落”,破坏了企业系统原有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较高级的有序结构。所以,要实现竞争优势的持续并不是只是被动地防止竞争优势被竞争对手获取或模仿,而是应当不断优化和更新,这就必须借助于主动的创新,创新在“涨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减少企业内部的“熵增”

企业内部产生的正熵主要来自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沟通不力、管理混乱等造成的组织内耗,所以要减少企业内部的熵增、提高企业的有序度必然要求能够合理有效地组合和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资源能力学派认为只有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些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是高效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企业内部熵增并能从企业外部引入负熵流。所以,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当竞争环境变化时,企业的原有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从而引起内部的熵增,企业必须重新识别以及培育内部资源和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个模型中,企业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引入负熵流,即引入企业所需资源和能力,同时企业内部也在识别和培育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企业通过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具有了竞争优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有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一方面从外部输入新的资源和能力,即从外部引入负熵流,一方面重新识别和培育内部资源和能力,即减少内部熵增,也就说企业要不断更新竞争优势形成的来源;前面提到企业系统的有序是一种动态有序,从低度有序向高度有序演化的过程,主动创新是企业形成高度有序的强大动力,既它是打破旧的优势,建立更高位竞争优势的有效能力。另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要把握住各种有用的信息,抓住各种机会,也是从外部引入负熵流。

篇9

1.2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意义首先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可以及时纠正房屋建筑施工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周期比较长,经常会因为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因为设计阶段的考虑不周全而造成工程项目造价上涨,对此需要及时通过造价动态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其次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房屋建筑工程的动态造价管理就是利用经济、政治手段解决房屋建筑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得房屋建筑的质量更加得到有效的保证。

2影响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分析

2.1国家相关法律与政策建筑工程的实施要受到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制约与控制,房屋建筑事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国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还对房屋建筑施工的造价有着严格的约束,避免因为房屋建筑造价过早,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比如我国相关规则制度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方式以及采取的计算依据都有细致的规定,因此房屋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造价时一定要在我国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工程造价预算。

2.2地区和市场因素我国的房屋建筑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价格,分析其本质原因就是房屋建筑的造价受到地区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比如江苏地区的房屋建筑市场价格要远远高于石家庄地区的房价,因为不同地区的建筑成本价格不同,江苏地区的人工费用、土地费用要远远高于石家庄地区的人工费用,同时相同地区的工程造价也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施工人员的短缺而造成施工人员费用的上升,结果导致工程造价的上升。

2.3设计因素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设计图纸是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如果设计图纸设计的科学合理,并且贯穿了经济因素,那么对以后的房屋建筑施工不会造成较大的变动,也不会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动,而如果设计的不合理就会导致在以后的施工重要出现更多的工程变更,导致工程造价的不断变化。

2.4施工因素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各种意外的因素,就不会导致造价的变化,但是在具体的房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比如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安全事故、施工中需要增加新的施工项目等,这些都会对现有的工程造价构成影响,导致工程造价的变更。

2.5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工程造假的变动,比如造价人员没有过硬的技术,那么他们所制定的工程造价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房屋建筑全过程的价值,同时造价人员可能会受到外界利益的影响,他们为了帮助某些个人或者集体实现私利,可能会制作不符合房屋建筑实际价值的造价。

3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措施

3.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动态造价的指导管理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适合现代房屋建筑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并且要定期的市场价值信息,指导建筑企业自主定价;其次政府部门要建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信息体系,根据房屋建筑工程的信息,构建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并且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准确的预算、研究,进而制定相应的计算规则,为定额改革提供准确的数据;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定额软件和工程量计算软件的宣传与推广,提高房屋建筑施工单位对动态造价管理的认识,实现造价动态管理的全面覆盖。

3.2积极探索制定影响工程费的调差办法工程造价的变化深受工程费的变化,工程费主要由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以及其它费用所组成,因此要加强对这些费用变化的调差管理。一是建筑材料的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比较大,目前建筑材料差价主要采取的是建筑管理部门定期公布建筑材料的市场指导价进行定额调整,而市场指导价采取的是材料调差和按实找差方法计取价差。随着这种方法对促进造价的动态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变材料调差为定额材料费材差系数调差,这样的调差方法可以将静态定额变为动态定额,提高了对建筑材料价格的动态把握;二是对人工费差额调整。根据当前的建筑产品价格发展形势,对于人工费用的差额调整仍然采取传统的计算方法,即基本工资加各项工作性质的津贴补助。通过这样的差额调整可以解决人工费脱离实际的费用的问题。

篇10

第二,市场人工单价应因时因地而异.由于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人民的消费生活水平,劳动力资源的多少及季节的不同与通信线路工程市场人工单价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南方地区的人工单价比北方地区的人工单价要高,经济发达的地区及沿海地区的人工单价比其他地区的人工单价要高,这样就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区的人工工资的地区差.另外,当劳动力资源紧缺时,人工单价也要高些.由于市场人工价格同市场材料价格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市场人工价格比市场材料价格相对稳定.因此,市场人工单价的调整时间可适当延长,按季或半年度公布,这样即可减少测算工作量,又可便于实际操作.因此,我认为,通信线路工程市场人工单价可由各地造价信息中心负责测算,并地的指导价,实行人工单价动态管理.

第三,通信线路工程人工单价应在原来幅度上增加人工费差价.由于通信线路工程人工费取消综合工,实行技,普分开,人工单价市场价是根据市场情况测定,它的价格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我省通信线路工程普工日平均工资市场价约为35元左右,而现行执行的预算定额普工的人工单价为11元/工日,加上普工人工费差价4元/工日,即通信线路工程预算定额普工的日平均工资为15元左右,其市场价与预算价实际之差在1倍以上.为此,我认为可在原来人工费差价的基础上再增加人工费差价,不计取费率,只收取税金,以适应通信建设发展需要.

篇11

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设备系统所占的投资非常大,工作量也比较大,因此,占用的总工期时间较长,一旦在设备系统方面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工期延误。设备系统不仅构造复杂,而且在与土建、子系统的衔接上也比较复杂,设备系统的采购、安装以及调试等各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下面就以某城市的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为例进行分析。该工程项目的总概算额为22亿,其中,设备的总概算约占36%,设备系统主要包括供电、通信、信号、车辆、通风空调、FAS、AFC、电梯、通风空调、车场设备、电梯等部分,本工程的工期预计为4年,其中,设备从采购环节开始,直到全线联调完成共花了2年6个月,整个工程的完工以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标志。设备系统根据参与者可以划分为信号商、车辆商等;根据阶段可以划分为调试商、安装商、制造商和设计商等,这些构成了设备系统参与的矩阵网络。作为整个轨道交通工程的一大关键组成部分,设备系统将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工程的进度,所以,业主必须将设备系统的进度管理放在重要地位,可根据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进度循环系统,将进度作为核心,对设备的招标、制造、安装以及调试等进行全面监控,以确保工程设备系统的按时、按量、按质完工。

二、设备进度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

(一)从组织上将进度管理落实到位

由于设备系统本身就具有内部构造复杂的特点,因此,需建立类似线性项目组织结构实际管理体系,也就是由设备商、项目集成商、机电监理商和业主构成的管理体系,在监理层次上主要考虑建立两级监理体制,因为各设备系统之间既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同时也相互独立,而且每个系统内部还含有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所以在监理商方面计划聘请项目集成商和机电设备监理商两类监理商,在轨道交通工程四级管理体系中,业主位于设备系统进度管理的中心位置,由于施工承包商和其它所有监理商只是设备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在安排具体工作的时候很可能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其它相关设备系统的影响以及土建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只有业主才能站在整体上统揽全局,协调好每个设备系统之间、土建与设备系统之间以及资源在时空上的矛盾。

(二)动态的进度控制系统

在动态进度控制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业主负责编制设备进度计划主线,承包商根据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分系统设备进度计划的编制,在编写内容、编写原则以及编写格式等方面,承包商必须完全服从业主的要求,业主以此为基础进行设备系统工程总计划的编制。然后,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筛选过滤,生成执行计划,并交由承包商在监理的监督管理下严格落实。业主应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同时还应在最后对整个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考虑是否需要对设备系统总计划进行更新和改进,这样便建立了进度计划的滚动管理机制。

三、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设备系统进度管理的内容

(一)编制设备系统进度计划

在整个设备系统运行的全过程,都需要设备系统进度计划的指导,该计划对设备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设备工程项目实施中占据核心和灵魂的地位。在交通轨道工程项目中,最好准备多种类型的计划,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计划的编制。各类专业进度计划主要指的是各种设备系统的进度计划,它能从横向角度反映出设备系统的进度,根据系统进行划分,可分为信号、供电、车辆等专业进度计划,每一类计划都包含招标、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系统联调计划和接口工作计划。定期计划主要指的是周期性的工作计划,包括季度计划、半年计划、年度计划、总计划等,其中,总计划在整个进度行动中占据纲领性的地位。在计划编制上,要求所有的设备承包商子系统进度计划的编制都必须将工程进度计划指令、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作为根本依据,同时还必须满足业主的总体要求。

(二)设备系统进度的跟踪

1、工程月报和周报系统

要将设备进度动态控制的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构建传递承包商现场设计、安装、调试等信息的快速通道。业主可组织人力开发B/S形式的信息和采集系统,由该系统负责对设备月进度进展的汇报,包括设备制造质量、工程完成情况以及产值等相关数据,并通过网络将这些数据传递到有关单位,以便其及时了解工程的实时进展。

2、图形检查

图形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进度,在设备进度控制过程中,主要从设备的平面布置和系统图布置两个方面对设备的进度进行考察。设备平面布置图能将全部设备根据平面地理位置如车场、车站、指挥中心等的布局来显示,并将设备的进度信息和清单信息集中展示。设备系统图可将全部设备按照统计格式进行编码,并用不同的颜色对设备的状态进行设置,包括设计、制造、调试等环节,颜色的更新信息可以通过设备厂商提供,并经由监理检验批准。

(三)设备系统进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