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06:11: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见到那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认为,读诗如剥洋葱,要有步骤、有层次,首先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节奏;三要字从句顺,读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四要细语微吟,读出诗人的感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说“读诗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严谨和重要。人教版所选的古诗词多魏晋唐宋绝句和律诗,也有汉乐府和《诗经》里面的诗歌。诗歌节奏的把握较为简单,重要的是读出诗句的情境、意蕴,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催化剂。应该说,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可能超越唐宋诗词,那么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诵读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及给语文教学插上了启发学生想像的翅膀,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进一步演绎成一幅流动的画、一首动听的诗,使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学生的较为单一的思维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我在讲《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时,用悠扬的古琴音乐带学生走进远古那迷人的氤氲着雾气的河边。动画显示男子魂牵梦绕的姑娘,在雾气中恍若翩翩仙子。学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发审美体验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学习成了享受影音娱乐的美味大餐。
三、巧设情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人生体验感知古代诗词的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诗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生活比较久远,初中生的人生阅历又十分有限,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体会诗歌中的意蕴,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力求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调动自己曾经有过的关于秋天肃杀凄凉的人生体验,让自己穿越时空,仿佛自己就是骑着瘦马,迎着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天涯游子,体会那种相思断肠的愁绪。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其实都有着诗人的人生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首诗词又都有一个故事,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发生的有关推敲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在许多古典诗词当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讲清楚也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精心安排。例如在讲授杜牧的《赤壁》时,讲一讲“东风”的典故,说一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俗语,聊一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学生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意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学活用古诗词是学生继承古诗词文学传统的有效手段
言简意丰、含蓄典雅、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古诗词在今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在作文中,如果学生活学活用古诗词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而且给读者许多感悟和收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72-01
学习欣赏古诗词对于生积累优秀语言素材、提高作文能力,积累传统文化营养、陶冶文学情操都有很大益处。古诗词区别于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诗词语言的概括性、凝炼性,其最大的艺术魅力也在于能以最概括凝炼的语言蕴涵非常丰富的景色描写、事件叙述、情感抒发,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如何才能发掘出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如何才能品读出诗词中的真正韵味?我们不妨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翱游诗海,去畅观词坛,去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1 在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先要通过想象去理解诗词中单个字词蕴涵的丰富信息
一个字或词,除了它的词典意义外,放在诗词中,更有它具体的诗词语境意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理解的重点内容。
对于描写人物的字词,我们要能想象到它里面所包含的立体可感的动作、行为、情态、神貌等内容。
如,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但要真正达到理解诵读的境界,必须意识到“举头”、“低头”、“思”、“望”四个词不能做简单的动词理解,要想象诗人客居异乡之夜,因思念故乡亲人难以人眠,忽而抬头遥望明月,忽而低头哀声长叹的神情和心理活动。
对于描写景物的字或词,我们要想象到它所蕴涵的色彩、声音、动静、力度等信息。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据“深”字应该想象到溪亭中莲枝茂盛、藕耗烂漫的情状,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何词人驾舟会误人花中;据“惊起”一词应该想象到鸥鹭被惊动飞起时的啼叫声和翼翅拍打溪水的声音及词人反被鸟叫惊吓的呼叫声和奋力挥桨划动溪水的声音,能想象到这些声音、情状,才能体会到词里传达出来的活泼热闹的青春气息。
2 诵读欣赏古诗词时,应该把诗词中所写之景组合想象成一幅立体可感的画面,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印象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是纯粹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诵读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诗句所写之景在头脑中绘成立体的画面:秋天傍晚,西天夕阳映红半江水,逐渐地,凉露下降,一弯如弓新月挂天边,“可怜”一词将作者的喜爱、欣喜之情直率自然地表露出来。运用想象方法背诵古诗词时,要使学生想象出的画面真正吻合于诗词内容,必须学会借助诗词以外的东西。一是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如对色彩、声音、动感、力度等景物特点的想象;二是借助影视剧中的古代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动作仪态等,如古代女性的衣着打扮、神情行动等。只有在生活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并积累这些知识,才能使想象的画面丰富生动起来。
3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教育
过去,我们曾片面的认为品德素质教育应是政治课的任务,语文教学只要立足于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即可,殊不知语文教学中品德素质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指的品德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字传统和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文中学做人。
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古文化积淀,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教育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例如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教学中,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给学生讲述了文天祥誓死不投降的感人事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体现了文天祥人生观、价值观的诗句深深的感动了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堂语文课中也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又如在《硕鼠》教学中,学生们通过作品不仅了解了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们残暴无比的统治、奴隶们暗无天日的生活,还在对比中油然而生出对他们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的珍惜。在古诗词中这样的品德素质教育题材是数不胜数的,同时这样的教育又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的渗透,往往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故而,教师如果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个契机,一定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语文中学会做人。
2. 了解诗歌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3. 体会诗歌意境,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 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1・四川省德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 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1・江西省南昌市)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题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本课时侧重于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方面的训练。一般来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诗歌具有想象丰富、语言精练、讲究押韵与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具体考试题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把握动词、色彩词语的含义与作用,品味词语的妙处。
2. 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写诗歌展现的画面。
3. 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 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等)着手,分析其作用。
5. 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着手,分析其作用。
6. 从作者的风格(浪漫与现实、婉约与豪放)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着手,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7. 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着手,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与音韵美。
本课时的知能点属于诗词鉴赏的难点,考试中普遍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古诗词常识欠缺,特别是涉及古诗词手法分析、语言特点、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专用名词术语,知之甚少,无法准确地使用诗歌鉴赏的术语来提炼概说其精妙;另一方面源于鉴赏能力不强,想象力不够丰富,对于要求创造性地描写画面类的题型,答题时往往缺乏形象的勾勒,流于干瘪的字词翻译,缺少美感。
要想掌握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表达技巧,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抒情方式。
诗歌往往都要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情感的处理上,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常表现为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借景抒情是抒情诗中最常见的一种,我们要准确判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触景生情呢,还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借事抒情,则主要表现为运用典故,抒发作者的情感。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个典故,说明自己遭贬时间之久,抒发了回归后对世迁的怅惘心情。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描写方法。
古诗词往往借助形象来表达感情,而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描写的方式加以展现的,所以作为古诗词运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描写,将是考试的重点所在。
我们要理清几种关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关系;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动与静之间的关系;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之间的关系;等等。比如江西省南昌市的诗歌鉴赏第(1)题,考查的就是虚实之间的关系,诗歌尾句化虚为实,描摹乡愁的浓重。再比如,常建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及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均使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环境的幽静。
准确把握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比较常见。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增添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又为古诗词平添了一份深远的意境,积蓄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比如李煜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以丝的千头万绪来比喻离愁的纷繁难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寄托了作者的亡国哀思。又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白发如此之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几组能代表萧条秋色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这一系列景物的铺排,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氛围,为“断肠人”作铺垫,烘托出游子思乡的愁苦心情。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渲染铺垫、伏笔照应等等。正因为这些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诗歌凝练的语言才绽放出特有的光辉。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言简与意丰之间得以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想象。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一次实写,写出今夜的愁;一次虚写,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诗人想象的未来之乐,自然反衬出今夜之苦;而今夜之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现实与想象的交融中,我们领悟出诗人对妻子热切的思念。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失去力量”。运用象征,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诗歌更含蓄,意境更深远。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诗人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表现自己不与争宠献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此外,对比衬托的运用可以凸显诗歌的主体对象;渲染铺垫中可以创设诗歌的情境;重章复唱中可以增添诗歌的节奏韵律……这些手法的运用无不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抒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杨花”这一意象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__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____季节的一种__________的气氛。
(2)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与尾联表达的情感相似的一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游从之,宛在水中。
(1) 这首诗各小节开头的环境描写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图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图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古诗词的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中选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过去文化和民族的发展。同时,学生还能在学习中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以提高审美能力,起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的效果。
一、教学手段形象化
古诗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含蓄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感官形象化的刺激,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深远的意境以及含蓄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景教学是为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古诗中使用的语句精练含蓄,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讲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使学生有形象化的感受,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张柳树的图片。然后问学生柳树的姿态像什么呢?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图片的观察能力。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师展示柳树以及婀娜的少女的对比图,通过课文的诵读和图片的刺激,使学生品味出柳树如妆点后的妙龄少女,而柳叶就如绿丝带这样的抽象情景。
二、激发学生想象力
古诗中往往蕴藏了深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则被诗人用几个精练的字词牢牢地锁在了字词间。通过对古诗的多次的诵读和想象,学生方能领略到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由景物而产生了高度想象的产物。此诗是诗人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成九天银河。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展现有关瀑布的视频,使瀑布更形象化。学生在观看视频和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作者在面对瀑布的时候展开的想象,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展开想象。想象力的引导可以从生活所见的现象开始,如把日落比成咸蛋黄,把落叶比作飞舞的蝴蝶等。有了想象力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就能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展开想象,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去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意象,更好的领悟古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是小学生最难理解的两个方面。教师需要重点对情感和意境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真正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哲理或是情感。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国的古诗非常注重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圈出描写画面的字词。如《夜书所见》中的“梧叶”“秋风”。古诗通过对潇潇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这一景象的描写来勾勒出萧瑟、凄清的意境。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对萧瑟的秋景的理解——秋天是万物枯萎的季节,梧桐是悲凉的象征等等。通过对意境的理解,从而感受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孤寂之感。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作者通过“桂花落”“惊山鸟”等意境,衬托出了一个深幽山涧。学生需要对意境有一个认识,才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清静,领会此诗中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除了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认识外,还需要对诗中直接抒情的语句进行分析。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涕泪满衣衫”“喜欲狂”等。高尔泰曾经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善与美,不体现善与美的就不成诗。”在这类抒情的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对诗的诵读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就或者我国的香港、等与时代接近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可以从香港、中体会到对祖国的热情,同时也更能明白诗人对收回河南河北这一事情的欣喜若狂。
四、注重生活体验和文学积累
生活是情感和认识的来源。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多注重生活的体验。对生活多留一个心眼,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如《石灰吟》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才能明白《石灰吟》中石灰的描写: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身碎骨等。有了这样的生活常识,学生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积累。通过对拟人手法的认识,学生才能明白石灰吟是借物言志,作者通过赞扬石灰的清白来表达自己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坚贞的意志。
诗题就是古诗词的眼睛,也是古诗词心灵的窗户,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只要我们从诗题入手,就可以具体感知到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从《赠刘景文》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描绘,从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从《山行》一诗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也是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从《回乡偶书》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抒发热爱家乡的千古名诗;从《赠汪伦》一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成功地写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义重,从而抒发了作者十分珍惜友情之感。其它如《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词、诗题与内容也有关系,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诗题着手,我们应舍得在诗题上下功夫。具体的可以通过诗题,让学生在课前整理资料,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时间、地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描写对象的相关材料。
二、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显易懂,一般来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借助于书中的注释,借助于字典、词典,自己应该会懂,我们这里讲的重点字词,提的就是那些需要教师指点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疑难字词,还有就是一些虽然是常见词,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的那些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诗句,教师应有意识帮助学生弄清“坐爱”的意思,“谁言寸草心”重点应放在解释“寸草心”这一词。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找一找,诗中体现诗题意思的是哪句,请认真读一读,体会它的意思。
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你们知道“坐爱”的意思吗?“红于”又是什么意思?
生:“坐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生:“红于”就是比什么还红的意思。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红于”深秋枫林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
师再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寒山”“白云生处”的地理位置。
师问生:你这样标出的根据是什么?
生: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说“寒山”,白云飘浮的地方。
学生从这两个重点词的解决,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诗句的意思。
三、品赏佳句,体会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名词,这些名句如同镂精绣,炫转荧煌,让人玩索不尽,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它们有的想象丰富,情感饱满,如“一年美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有的清疏泉永,激人联想,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的哲理深蕴,耐人咀嚼,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句子脍炙人口,神韵悠远。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吟读,领会其意思,并熟读成诵。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教学,我们可以还诗句从为一下几个具体景物,具体形象,具体画面:江河两岸上猿猴的叫声清晰悦耳,江中的小船却飞快地向下奔流,早已绕过一座又一座数不尽的大山了,虽然两地远隔千里,但坐船却一天就能一个来回,这些画面可以让学生脑中有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从而体会到诗人官复原职的快乐的心情。又如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教学,可以通过解决“诗人拿什么跟什么比较?”和“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天里的鲜花还更红艳?”两个问题,来体会诗句的哲理意蕴,小学教材诗词中的佳句是不可少,如“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目边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村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却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指点迷津的,让学生多读多背,铭记于心。
四、吟诵诗词,体味声律美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吟读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讲究用韵,特别是韵律诗,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还有严格规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大声吟诵来体味其中韵律的和谐之美,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联想,感悟诗句中的含义,在诵读中,结合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诵读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一般地说,七言绝句诗要把握好四、三停顿,五言绝句诗要把握好二、三停顿。
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小学生而言,指导朗读还要注意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全班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配乐演读……等等。
五、拓展学习空间,博闻强记在心间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浩如烟海,璨若繁星,文本中那些古诗词只能是沧海中之一粟,仅仅依靠书本中那几首诗词的学习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把古诗词教学置于古典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之中,注意对课堂广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古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古诗,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古诗词阅读,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再读读《无题》,把你由此想到的告诉给大家,(先读古诗,看插图,联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秋思》,(接着高声地读了起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你读得真是太棒了,把它写在黑板上。请你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好吗?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诗词中简洁凝练的语言、委婉含蓄的表达、意味悠远的境界、深厚长远的文化,无一不打动着我们。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词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共计选编了古诗词28篇,推荐课外古诗词背诵50首。尤其是推荐的50首课外古诗词,虽说只是要求学生能背诵即可,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教材推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古诗词知识对课外古诗词进行赏析、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背诵。但是,古诗词的教学确实非常不容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
一、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现状
纵观整个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笔者发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会影响着课堂的进程,甚至是学生的思维。一堂古诗词阅读课上得好坏,也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但是现阶段在古诗词阅读这一教学中,许多的教师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将古诗词的教学等同于文言文的教学
当前,不少教师在遇到一首古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带领着学生进行重点字词的理解,然后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句子翻译。这样做不仅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字词的理解上,而且由于古诗词大部分都是采用借景抒情,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导致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理解感悟,但是学生仍旧“不知所云”。
2.古诗词教学经常出现“无声”或演变成“一言堂”
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尴尬。这种尴尬总结起来就是:教师没有针对学情去合理地进行教学的设计,或者没有放胆去让学生自主鉴赏。这样的情况下,古诗词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叫一位学生回答,学生“无声”;第二位学生也是如此;第三位第四位亦是如此……教师开始或心慌意乱或气愤不已,内心暗骂学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在一片“无声”中,教师开始“侃侃而谈”,将自己认为的很重要的而且是学生应该要知道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而学生呢,在教师的“侃侃而谈”下,开始“奋笔疾书”,像打字机似的将教师所说的都打印在了书本上。
3.只有“半桶水”的教师难以教出“一桶水”的知识
大部分教师对于古诗词的素养都停留在学生阶段所学到的。不少教师在学生生涯中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整体素养并不是很高。工作之后,教师们大多难以静心学习,平时教学时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大多靠的是教师参考书或者是网上参考资料,所以对于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是“一知半解”。教师都只有“半桶水”,又怎么能给学生“一桶水”呢?
那么,面对这种种问题,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该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因为可以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文化素养,更是因为在我们的中考中会有古诗词的默写和古诗词的鉴赏这两种题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希望将课文中的古诗词当成一个“例子”,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赏析古诗词的方法,从而能够在考试的时候,面对这种题型能够更加有方法、有效率。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笔者将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本文就针对如何建立古诗词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希望通过学习,寻求多种教学途径,改变古诗词课堂上学生“沉闷”教师“无奈”的现象,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小组合作交流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笔者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4人,或者让他们自由组合,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尝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赏析。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余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并且帮助答疑。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能理解,那么就求助教师。这样一来,不单单是让课堂成为了“学堂”而不是“讲堂”,而且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一词时:改变了原本教师引领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词中的内容和情感。首先,笔者导入到这首诗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并且带着自我的理解,去细细地分析整首词;然后,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组的人数不能少于2人,不能多于5人,在组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质疑答疑;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对词进行讲析,并且说明重点和难点,而疑点呢就交由教师进行简答。
采用这种形式后,第一小组总结归纳:“肠断白O洲”一句中的“肠断”一词,读出了悲伤、痛苦的感情。第二小组总结归纳:“过尽千帆皆不是”,从中看出了失望的情感。同时这一小组的一位学生提出疑惑:温庭筠是不是女的啊?第三小组总结归纳:“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的“独”字给人孤寂的感觉。第四小组总结说:这里写的应该是一个妇人,她的丈夫远在外地,她去望江楼是盼望着她的丈夫归来。第五小组急忙归纳道:“我组认为,这位女子早晨梳洗完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望江楼,盼望丈夫归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女子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第六小组是最后一个发言的小组:他们首先表示,他们小组所讨论出来的,其他小组都讲过了,不管是内容或者感情基本都是一致的。不过他们小组还发现一个地方,“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中的“悠悠”一词他们认为是指妇人等待的时间很长。这堂课讨论到这时,全班都沸腾了。其余组中没有轮到发言的同学的激情更是高涨,他们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说等待时间长应该是从“梳洗罢”和“斜晖”两个词语中看出这位女子是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有的人说“悠悠”给人一种水一直不停地流,而人也将一直等待下去的感觉。
上到这里,笔者不禁拍手叫绝。之前一直都是教师在讲解时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下,竟然将《望江南》一词中的重难点都讲析了。笔者也不禁思考:之前笔者在课堂上所讲的其实都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而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却只字不提。至此,我将我原本想要讲的洋洋洒洒的大堆内容舍弃掉,只跟学生一起学习走近温庭筠。
小组合作交流模式的运用,避免了教师提问、学生不答的尴尬,而且让课堂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了“小老师”,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同时让他们的探究意识逐渐地体现出来,掌握了赏析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三、“对话教学”模式让古诗词课堂“闹”了起来
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他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对话。但是需要时时刻刻紧记的是:学生应是对话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例如,《渔家傲・秋思》一词: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自由朗诵《渔家傲・秋思》一词,从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
生(读),齐答:写了秋天的景物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哪些词句是在写秋景?
生(找)读诗句
师:刚刚同学们找到的关于秋天景物的诗句具体是哪个地方的秋景呢?这个地方的秋景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描写了边塞秋景的奇异
生:大雁没有一丝逗留的意思,应该是说边塞的秋天天气非常寒冷
生:声音也都是边塞特有的声音
生:长烟感觉是烽烟,说明此时的边塞正在战争中。
生:我觉得长烟不一定是烽烟,但是从“孤城闭”中看到了因为战争的原因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师:边塞的无论是天气、声音还是城市,都和词人的家乡如此得不同,是这样的奇异。那么情感呢?从词中去找找看。
生:除了“浊酒一杯家万里”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可以看出的思乡之情外,我不能理解“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也是在写思乡的情感吗?
师: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助这位同学的呢?
生:词语手册上说“燕然未勒”其实运用了典故。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师:因为还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所以回家的日期遥遥无期,这表达了什么?
生: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通过这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文本间的思维一再地进行碰撞,学生的发言也在这样的对话中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学生对于《渔家傲》一词的理解认知也在逐步地深入。同时学生在古诗词课堂上“说得多了”、“动脑动得多了”,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不再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也敢于提出他们的疑惑、发表他们的看法,让古诗词的阅读课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而是“热闹”起来了,变成了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学案导学课堂检测相结合让古诗词教学“高效”起来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情,对学生所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和差异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避免“学生希望你讲的你不讲,学生不希望你讲的你拼命讲”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一堂课是否高效?最终还是要看学生的检测是否过关。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不单单只是例子而已,无论是期末测试还是中考,都可能出现关于古诗词的名句默写或者是古诗词的对比阅读。所以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笔者认为课堂检测这一环节是缺一不可的。
如在教授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一诗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表格――师生学习案,围绕学习案学生进行预习思考。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状况,将教学的重难点主要围绕在学习案中的第3、4、5三个问题上,整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三个问题上,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最终解决问题。然后笔者留了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题目是:一、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2)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3)作者细览泰山美景的诗句是――――――,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包含的人生哲理是:
二、测一测你的记忆力:默写该诗。
通过学习案的学习和课堂的当堂测验,教师一方面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于古诗中难以把握的地方,着重去讲解学生不能了解且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课堂检测环节的设置,也让整堂古诗阅读课变得更加得紧凑且有实效。因为检测机制让学生能够更专注地学习,更用心地思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对于语文教学中这块难啃的骨头之一――古诗词,要让学生喜欢,唯有教师首先要采用学案导学了解学情,以学定教,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古诗词。其次就是要教师、学生都参与到与古诗词进行对话中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话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或者自由组合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读起来、说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而言之,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求多种教学途径,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从而建立更为高效实用的古诗词课堂。
参考文献: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挑选出最贴切、最传神、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因此,诗词中那些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自然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品析字词,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常见的命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等。品析字词,应从古诗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个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感受诗词在写人绘景中营造出来的情态美、画面美、色彩美和动态美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品析时不能就字论字,架空分析,而应坚持字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该字词还原到作品之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答: 。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屋子里因为焙茶烧菜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山农的繁忙与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就是读完诗词后,要明白诗词所叙的是什么事、所绘的是什么景、所咏的是什么物、所抒的是什么情,同时能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正确的判断、概括、分析和探究。此类题常见的题设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或是什么意思”或“写出某(几)句诗的大意”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标题是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钥匙,往往对诗歌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2.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3.借助注释与提示。为降低理解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或提示等相关资料,它们对理解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4.字斟句酌。这是理解诗词内容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答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字斟句酌,推敲每个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通读全词,纵观四个选项,就不难发现B项对上片后两句的内容理解有误,上片后两句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其实是寻而未果的。所以B项“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是不正确的。
三、体味情感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们或抒游子逐客之悲、怀乡思亲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或写离别之愁,怀古之思,仕途之苦、闺中之怨等,无不感人至深。体味情感,就是要体味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此类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批文入情”的能力,即透过文字进而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抒发(表达、蕴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情)”等。答题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诗歌题材。古诗词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诗中意象。古诗词中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比较固定,如杨柳、孤篷、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示思乡怀人。抓住这个特点,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词中的景物特征,可以体悟其中蕴涵的感情。4.抓住关键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中,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答题时,要善于借助这类词语,把握诗中情感。另外,为了概述流畅、表达精确,还应记住一些专业性词语,如“乐观旷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离愁别绪、孤寂惆怅、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会经常用到。
2012年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吧。”这就表达出文天祥不怕牺牲、甘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画面
“诗中有画”是写景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句子,都刻画了美丽动人的画面。描摹画面,就是要求考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刻画的画面。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弄清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把握画面的构成;2.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的特点;3.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 。
[解析]诗的前两句构成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一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潺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后一幅,写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两类,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点。这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以下方面思考:1.了解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洁的形象等。2.结合诗词内容,联系诗人经历和生活时代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诗歌多表达对国家衰亡的忧伤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苟安的不满。3.从描写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点。诗词中往往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借助景物、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便能迅速、准确地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连云港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答: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层次要明晰,语言要精炼、准确。
[答案示例]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六、欣赏意境
古代诗人在写诗作词时,非常重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而“境”,即作者所以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赏析意境,其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和选择与某种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该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首诗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几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感悟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通过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的内容,表述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有诗意,能与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相契合。为了表达准确,平时还应掌握一些用来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如宁静、清幽、深邃、清凉、壮阔、雄奇等等。
2012年临沂卷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 。
[解析]回答这道题可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首先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落”“空”“出”“惊”等动词点明了景物的特点,构成了“静谧”“优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鉴赏名句
名句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它们或情真意挚,感人至深;或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或形象生动,诗意盎然;或蕴涵哲理,发人深省等等。诗词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由于它们在景、情、理、趣等方面有值得称道之处。鉴赏名句,就是对古诗词名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答时,要根据名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说理名句,则从它的说理方式及其哲理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
2012年株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 。
[解析]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得生动有趣。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修辞、用典、词语、写法特点、抒感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八、表达赏析
表达赏析,即对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其内容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对比、用典、铺垫、象征、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对偶、互文等。古诗词的语言特色,通常可用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婉约细腻、沉郁慷慨、雄浑豪放等词语进行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往往并非单一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答题时,要辨明技巧,分析效果,能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指出其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012年河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请对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乃至现代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可以它的魅力所在。但由于它是古代的产物,其用词用句的方式与现在很不相同,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老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略,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古诗词有着特殊的审美教育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
(二)古诗词有着培养想象力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古诗词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只重其形,不重其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为学生们讲解古诗词的相关内容,语句的意思,对于古诗词的内涵以及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方式都没有详细说明,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逐渐消磨了学生们对于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加之过多的课后作业,反复的背诵和默写,使得古诗词的教学更加枯燥,完全没有将古诗词的魅力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三、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方略
(一)了解古诗的特点
要想学好古诗词,并且能够独立理解其内涵,首先就要了解古诗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将古诗分为两个种类,即叙事诗与抒情诗。顾名思义,叙事诗就是采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利用故事的情节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情感的表达清楚直接;而抒情诗则一般以写景色的居多,以不同的景色描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然景观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类古诗的意境就比较深,理解起来就需要费一番功夫了。可不管怎样,其都是借物喻怀,只要了解了作者所要说的事情,再加上一些技巧,就可以将古诗的含义理解了。
(二)理解古诗的技巧
理解古诗的技巧有很多种,而想要直接了解古诗想要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了解在写作这篇古诗时的情况以及其历史背景,通过了解当时朝代的情况是盛是衰,作者的情况是被贬谪还是隐居避世等,就可以大概地了解作品是抒发怎样的情怀了。再有就是要逐字逐句地进行理解,古诗在写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字的应用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例如《题李凝幽居》中的“推”和“敲”两个字的取舍即可以看出,不同的字所代表的含义不同,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同一个字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效果。最后就是要学会总结,不同的题材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秋天一般就是书写内心悲凉情怀的,虽然也有《秋词》这种例外,但大多数都是这样;而如描写战争的就是要抒发作者期望保家卫国,驱除敌寇的心情等,而这也就需要老师的讲解以及学生们自己的积累了。
(三)学会想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