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5 18:56: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1

上周一和上周四、周五我对《秋天的怀念》一课进行了三次教学,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进行,并进行了录课,第三次是借助我市组织的工会优质课,我将这一课带到济水一中的录播室进行授课。三次都采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记叙文是表达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母子情的。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安排巧妙、讲解到位深入,学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果然不出我的预设,三次授课分别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采用八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吃穿都捡好的;精神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教育和亲情的熏陶,各方面表现颇为懒散,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篇课文,正是不错的正面教育素材,我决心好好利用,除了学知识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读、跟随视频读,自己有感而悟读等方式,紧抓文本中的词、句,和人物的描写。学生的情感马上呈现,很多学生再读到“我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这次教学中,由于读的时间较长,在文字赏析一个环节比较仓促,而且练笔环节没有完成。

篇2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2.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教学难点 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多媒体展示补充:

1.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2.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境况,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史铁生脾气暴躁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1.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的史铁生,在母亲的安慰、鼓励下走出困境。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不断补充、修正,直至得到较好的句子。这个过程教会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课文几次写到看花?母亲有没有看到花?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前两次是母亲请求他去,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母亲到最后也没去看成。这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痛。

(训练学生跳读,寻找目标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品味 体会感情

找出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确:

1.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动作描写。“砸”、“摔”两个动作写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2.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此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应细细品味)

四、课堂小结:浓浓母爱 心灵升华

多媒体展示资料:

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重时,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设计意图:史铁生后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愧疚,后悔瘫痪后对母亲所做的不理智行为,结合课文开头“预习”中反思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去关爱回报父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

五、布置作业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D-0018-01

“课标”强调教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灵活而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课标”的这一基本理念决定了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能动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尝试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德育巧妙渗透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是死板、单调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道德价值观念,有时不仅获取不了预期效果,还很可能激发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他们产生语文学习“啰啰嗦嗦”、“枯燥无味”的错觉,这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活动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道德教育时,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为学生创设与其相符的教学情景,以此情景作为诱发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有效载体,相信,如此可确保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轻松获得。对此,笔者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时,一开始笔者尝试利用“母亲日常生活中对我们进行着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对我们深厚的爱”这一言论导入新课;可是,纵观学生脸上漫无表情的状态,笔者猜想他们平时肯定经常被动聆听上述说教性质的“母爱教育”,因此变得有些麻木。想到此,笔者决定转换一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母亲》的钢琴曲,在缓缓流淌的乐曲中深情朗诵了歌曲的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伴随着笔者抑扬顿挫的朗诵以及静静流淌在教室的曲调,学生们慢慢陷入了沉思的世界,有些女学生甚至眼里含着盈盈泪花。笔者知道,这一情景的创设将学生带回了与各自母亲亲密互动的美好时光,使他们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意。如此,既轻松实现了母爱教育的巧妙渗透,同时,这一课堂导入方式又使学生在教材文本学习前对其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与大致了解,从而为其有感情地学习课文、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情景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巧妙渗透

通过分析教学实践发现,在特定教学情境的熏陶下,学生有时会在强烈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念;可是,随着教学情景的结束,学生们很容易将课堂上习得的某些价值观念抛之脑后,现实生活中我行我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实现情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巧妙结合,即:在结束语文教学任务或者活动后,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认真分析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正确价值观念灵活运用,进而实现以科学价值观念正确指导现实生活的德育渗透目的。同样以《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为例,学生感受到了母亲对作者真挚无私的爱,同样推己及人联想到了母亲生活之中对自己的无私奉献与关爱,自己应当在日后的生活中关怀与呵护母亲。可是,等到这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们又回到了琐碎的现实生活,难免与朝夕相处的母亲产生一些细小的摩擦,这就需要在必要的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点拨与引导。有一次在浏览学生的作文时,笔者发现班上某一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今天因为一些小事又与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本想狠狠关上房间的门,以此向妈妈宣告我内心强烈的不满,可是,突然回想起之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又联想起了妈妈平时对我事无巨细的照顾与呵护,我决定还是站在妈妈的角度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想象一下,假如我是妈妈,我会怎么做阅读之后,笔者在学生的日记中批示:“有人说‘母爱是天下最无私的一种爱’,相信你的妈妈不管做了什么,都是以爱你为出发点的。看到你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分析一件事,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同时,老师也极为肯定你良好的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因为你能将在语文课堂上的所学所得灵活运用在指导日常生活之中,望再接再厉!”如此,就将之前在课堂上创设的德育情景同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了极为紧密的结合,有利于良好德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树立,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一举多得。初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初中语文学科德育资源,如此,方能在促进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素养稳步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促使学生实现德与智的平衡、协调发展。

篇4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备课不能旧守传统的备课模式,也不能杂乱无章,无序可循。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该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新课程标准的高度上去解读教材、把握教材,对教材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并要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做到对教材的超越。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文本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实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十分重要。备课少了朗读,就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独特体验,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学生呢?怎么能上出优质的课呢?

如:我在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我反复诵读文本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抓住主要角色(我和“聋哑”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相关句子,想象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感悟“聋哑”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以及“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这就为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创造了条件。

二、充分了解学生,备课以学生为本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 “据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在备课时,我们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三、恰当介入资料,引发深层次思考

利用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能让课堂因丰富的资料而呈现立体化。面对资料,背课的老师总在想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挤进去,至于用得效果怎样,不管。备课的老师则在心底盘算,我这段资料究竟放在何处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因此,用在何处暂不固定,视课堂情况而定。

如:我在执教《怀念母亲》一文时,当学生结合“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一句谈自己的感受时,我顺势引入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频频地读,从读中领会到了作者由于没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惭愧之情。

四、恰当预设,引领精彩生成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这种预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努力实现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

我曾经认真拜读过《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蒲公英的教学实录》一文,那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题:小蒲公英种子,你们最想到哪儿去?(学生自由发言)你们在那儿生活得怎样?(学生自由发言)这时你们后悔吗?想到了谁的话?(一起读太阳公公的话)教师的引导语很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并把握了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五、认真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有效性进行反馈性的小结。教育名家于永正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篇5

【美文阅读】

致我的母亲

歌 德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返照的阳光,在你这慈母的眼前

向你显示你儿子是怎样崇敬你。

――选自《外国题赠诗精选》

献给母亲蓓・海涅

海 涅

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

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

可是,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

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

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

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

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

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选自《外国题赠诗精选》

啊,母亲

舒 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选自《舒婷的诗》

【阅读体会】

三篇都是表现和歌颂母爱的诗歌。前两首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用倾诉和对白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对母亲的眷念和关心化入诗行,读来给人一种很亲切,很地道的生活味道。后一首诗歌写得比较委婉和含蓄,借用梦幻和意象,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等,表达出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古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写作探究】

表现“母爱”唯有用最真挚的情感,最体贴的语言和对母亲爱的回馈来抒发,来歌颂。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凡写此类诗歌,都要从文中抒发对母亲的伟大,无私的赞美。手法上,可以运用生活细节,用特写突显出母亲的光辉形象。在感情上,可以用泪水与欢笑来宣泄,来灌溉。以情动人,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才会显得真诚。试看下面一首诗歌。

【佳作展示】

献给妈妈的歌

湖北一考生

小小的我,

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我想用稚嫩的小手,

捧一把月光,

陪伴妈妈无数个夜晚。

我想用稚嫩的小手,

化作天使的魔杖,

抚去妈妈眼角的皱纹。

当一双袜子织成爱的鸟巢,

当一滴泪滑落在我的床边。

我知道――

灯光下,

妈妈又是一夜的辛苦。

我身上的毛衣,

是妈妈亲手织的,

还有我崭新的小熊袜子。

当我打过雪仗之后,

我便把小手伸进您的心窝,

不再冰凉的小手,

感受您心的铿锵与火热。

我学会了一首古诗,

背诵给您听,

您专注的眼神全是希望呵!

我被您打扮成小天使,

我们对着镜子一起嬉戏,

讲述成长的故事!

我想唱一首

献给妈妈的歌――

是妈妈给了我生命与欢乐!

【佳作点评】

小作者细心观察生活,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小片段来表现妈妈的爱的无私境界。这首诗最大的优点是:小作者能够用童年的生活,用童稚的笔调,用童心来关照与妈妈相处的快乐。同时,抒发出了对妈妈最真挚的喜爱。

【教师练笔】

在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们教师不妨也和学生一起,沉浸其中,享受写作的快乐。同时,语文教师在写作中也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生动的教学范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懂 你

湖北省孝感市芳畈中学 杨晓明

日子如涟漪一般散去,

一根银丝牵出了太多的情。

您把黄昏缝补进鸡啼的天明,

灯光闪烁着故乡的暮色。

虚掩的窗户引渡了冰冷的月光,

您还不放下手中的活计。

当月光爬上您的面庞,

拂去了纵横的岁月刻下的印痕。

您如皓洁的月,

一起绽放灿然而执着的微笑。

一张鞋垫绣红了您的双眸,

像一样盛开。

我看见了您如神的静默,

把期望一针一线地隐藏。

多少次在梦里,您牵着我的小手,

我的童年就有了安稳与温热的回忆。

现在您牵着的是我孩子的手,

篇6

(一)内容与对象

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历,或展现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些学生开始和父母之间产生代沟,甚至不能理解母亲对他们的爱。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将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设法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争取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心得和评价。

(二)教学方法

方法一:自主阅读教学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走入文本,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方法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

通过主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迅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使课堂更有效。

方法三:圈点勾画法和合作探究法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的交流中获得思想的碰撞,在解决课堂问题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认识这位母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体验反思,品味质朴的语言,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中母亲的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情感,结合社会背景,联系现实生活,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到课内知识的同时,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走进生活大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得到提升。脱离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游离于学生心灵之外的干瘪教条,只有和生活携手,语文教学才能丰满莹润,深入人心。

三、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在上课之初就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让学生带着悬念走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目标,有的放矢

1.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认识这位母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包括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写作背景等。

(先由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

(四)整体感知,认识母亲

自读课文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

1. 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 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 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同时初步认识母亲形象。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请简要分析。(怀念、感激、敬爱。)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本文,读懂母亲对“我”的情深似海,读懂儿子对母亲的无比爱戴。从而从根本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文中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篇7

2让学生在教育中懂得“感恩”

感恩就是恩情,这是感恩教育的第二步。我们要通过感受、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大凡饱含感恩之情的文章的,我们都可以用满怀深情的语调去朗读,从中感受和体验。有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朗读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永久的悔》的最后的两个自然段,体会季羡林老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自己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意。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知恩而不能报的后悔是那么是悲痛,可见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语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体会春天的魅力,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

3让学生在教育中懂得“报恩”

语文教学中还要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这一方面,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懂得报答父母之恩。教学完《背影》后,我会结合七年级的《小巷深处》刻画父亲和母亲的形象的描写,让学生可以用小练笔的形式写出自己父母的背影、手、皱纹……或写一个小片段讲述父母曾经使自己感动的一刻。通过细致观察,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反思自己与作者相类似的“太聪明”的言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篇8

校园课本剧是一种新兴的语文教学表现形式,它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僵硬的模式,能够起到用演促进教学、以演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作用。

一、能让学生深入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初中生因为不够成熟,社会阅历少,很难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很多文章学完之后并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有的文章学生学完之后,像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排演课本剧,通过场景的再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角色本身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达技巧,学生会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例如,在讲授《秋天的怀念》时,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就比较复杂,有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有对自己的悔恨与愧疚,有对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感悟,课文的情感蕴含相当丰富,包含好几个层面,要避免单从一个角度来空泛地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编排课本剧。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与伟大和作者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的情感,这既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深化,又是一个开放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会静下心来回味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引起了学生的联想,想到自己母亲的不容易,感受到自己母亲与史铁生母亲的不同,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漠视母爱的行为,有哪些事自己对母亲还有些愧疚……这样的模式不知胜过单纯的说教多少倍,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部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离不开剧组同学的团结合作。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现在的中学生,每天都忙着学习,很少有合作学习的机会,家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课本剧表演,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一出课本剧中,需要全体演员的配合,才能演得精彩。在排练《陈太丘与友期》时,有的学生拿出了家里的古装戏服,有的学生贡献了扇子,还有的学生本身没有角色,但演员需要哪些道具,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拿出……这就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的四大功能之一就是说的能力,而现实情况通常是:学生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弱。在学生活动中,往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口齿伶俐得到更多的锻炼,就出现遇强更强的现象,而那些表达能力弱的学生,缺少更多的锻炼机会,就会恶性循环,表达能力越来越弱,成为学校“沉默的羔羊”。而课本剧表演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本剧表演“人人有事做”,角色多样,“总有一款适合你”,口齿伶俐的演讲自然没得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也有表演的机会,这样,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信心普遍提高,表达能力自然提升。

四、把语文课堂教学和德育美育结合起来,丰富了校园文化

校园课本剧是表演的艺术。校园课本剧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语文课的内容广泛: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秋月,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山川风物等,无所不包,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课本剧中加入古诗,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有对人生经验的结和思考,还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赞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这些内容包罗万象,为课本剧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调动各种感官,将情绪调动起来,学生不再厌倦课文,对课文产生亲切感,课文也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成为有温度的创作素材。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为课文增光添彩

语文课文由于篇幅所限,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排演课本剧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丰富文章内容。例如,在排演《咏雪》时,《咏雪》共六句话,七十一个字,学生在创作时加上了谢太傅对自己的介绍,说自己就是淝水之战的领导者和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跟自己有关,自己年龄大了,回家教子侄辈读书,还提问了与论语相关的知识,又提问了描写雪的诗句,又加入了为什么谢道韫柳絮之说好,又想象胡儿对谢太傅夸赞的不解,及谢道韫告诉胡儿如何才能学习好的方法。联想和想象既大胆又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49-01

听了许多老师上的课,总感觉要么云山雾罩,缠夹不清;要么支离破碎,味同嚼蜡。不禁反思,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把一堂课上清楚就那么难么?这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呀!到底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出了问题?以自身之昏昏,能使学生昭昭么?我想更多的原因可能在于缺乏有效地指导,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再加上心灵浮躁,才使得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感于此,我想我一贯践行的三题提问法,在如今这种内容多、课时紧、要求高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三个问题,而不是四个五个问题呢?

首先,从中国文化角度看,“三”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数字。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万物的本原,“三”这个数字可进可退,可以衍生出许多小问题,视教学需要进行拓展。

其次,从教学过程角度看,问题太多,势必会冲淡教学重心,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

再次,从学生接受角度看,其兴奋时间一堂课在三十分钟左右。问题太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最后,从整体效果角度看,三个问题显得干净利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比较大气。

怎样设计三个问题呢?以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为例,我的做法是从这三个角度入手:

1.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能够折射文章的思想,涵盖文章的内容,展示文章的特色。因此,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我围绕题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文章写了几幅江南的冬景图?②作者认为江南的冬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③你正生长于江南,你认为江南的冬景如何?从对文章的概括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从而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在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时,我扣住题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文章写了一个人怎样的遭遇?②从这些遭遇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③文章写的仅仅是一个人吗?三个问题的解答既梳理了文章的故事内容,概括了文章的人物形象,又探讨了文章的深层内涵,领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辩能力,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

2.从内容入手

只有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才能领会作者的情感。怎样把握文章的内容呢?它需要你去认真地理解,深入地分析,合理地设计。

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第一部分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我与地坛有什么关系?(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近)②来到地坛我见到了什么景象?得到了什么启示?③想通了怎样对待生活后,作者再看地坛景物,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三个问题立足文本,要求学生捕捉课文有效信息,分析语段具体意象,从而领会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品味珍惜生命的主题,显得干净而利落。

第二部分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母亲对“我” 的爱,体现在哪里?试从心理和行动两方面去寻找。②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样一份深沉的母爱,作者当时能否理解?从文中找出依据。③等到作者能够理解母亲的爱时,母亲却已不在了,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哪些道理?教学时,配上《我与母亲》、《秋天的怀念》录音,许多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为这么一份伟大的母爱而唏嘘,为自己曾经的任性而自惭,为能让母亲骄傲而努力。

3.从特色入手

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阅读这些文章,就好象跟一位位名家交流。只有把握了文章的特色,才算是了解得深入。

篇10

优秀的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精教乐学落到实处。

赵老师的课件设计精美,色彩、图案、风格跟教学内容和谐统一,观看它们是一种视觉享受。《伟大的悲剧》赵老师用的黑色底子,上面是一份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日记手稿,庄严肃穆,与课文的伟大崇高极相配合。而琦君的《春酒》课件仍是纯白的底子上左下角端坐着一位旧式妇女,青黑色的衣裙,挽着条白色的围巾,纤纤玉手中一把团扇,望向远方的眼中满是等待。琦君的母亲也是一样的娴静隐忍、一样的期盼得体。《背影》的课件上很多张都是白底黑字加上一左一右地放上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正面照片,上着上着,就仿佛跟作者一样看着父亲一步步远去,怀念和愧疚。

二.课似看山不喜平——课堂设计美

课堂设计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分析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相契合的一门艺术。

讲《那树》,赵老师选择了一棵绿绿的大树的小图,用绿色字“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三个词。然后让学生去寻找这棵树在文中的“绿”的描写。然后让学生品位“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这句话,认识到人类的贪婪、自私、浮躁、无知。《我的母亲》最后结束使用的是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的村落的远景图,配上一首晚年写作的诗: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让大家沉浸在乡愁里久久感动。讲朱自清的《背影》有“父子情深”的“爱”的对话,更有通过对朱自清与父亲的相似脾性分析,让我们突然间明白,朱自清的《背影》写的也是他自己。所以“当我们走进《背影》世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亲情相拥,血脉相连,我们还看见了一个人生的轮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背影!”自然而然,给人人生的启迪。

三.锦江春色来天地——材料丰富美

“语文即生活”,语文教育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新课程改革理念也倡导教师将更多的材料引入语文教学。

杨老师的《春酒》课上补充琦君的妈妈绣两双绣花鞋给丈夫和丈夫的小妾以免丈夫将鞋让给小妾穿而穿不着,索性让他们成双成对的故事,点评到:有一种贤淑,也许叫做成全;有一种爱,可以叫做放手……让我们对于琦君母亲的性格和人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爱有了另一种思考,一种中国古典的思考。讲《背影》将同名歌曲引入课堂,汩汩音乐流淌进心间,也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

四.不畏浮云遮望眼——课题研究美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明。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助推作用,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会使教师更广阔、更深刻。真正的课题研究能不从流俗,不被污染而指向教育的真谛。

篇11

说来惭愧,回首22年来的语文教学之路,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寥寥无几。然而,从戴南镇首届“十佳师表先进个人”、兴化市第三届“十佳人民满意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些还算得上能映射进取之心的荣誉中,依稀可见我坚守三尺讲台,追寻语文之梦的身影。

毕业那年所上的人生第一堂公开课记忆犹新,执教的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课的两位领导都是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他们称赞我的课有语文味,特别表扬了我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捕鸟的动作品读语言的做法。专家领导的夸奖让年轻的我感念不己,“重视语言的诵读品味,将语文课上出语文昧来”从此成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搜集整理出许多的背景音乐,为的是能增强诵读的感染力;我努力摸索诵读技巧,为的是找到诵读中融情入境的方法;我经常为学生制作配乐朗诵文件,为的是能调动他们的诵读兴趣。

在连续三年荣获戴南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后,自信满满的我以为深得诵读品味之要旨。然而实践中的不断碰壁,让我对语文渐存敬畏之心;研磨中的切磋反思,则催我在寻梦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2005年,我试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仿写情境:“文中的几个精彩细节想必已拨动了你的心弦。生活中你的妈妈一定也曾呵护过你,关心过你,替你操心,为你辛劳,对你鞭策,给你鼓励。请你尝试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表述一下对妈妈的感激、赞美或崇敬之情吧。”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并不理想。参与研磨的兴化市名师王大智认为,新课程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新课程对教师的语言素养、引导水平的要求更高了。王老师建议:在学生不能联系生活畅谈感想时,教师应做好示范的准备。在泗洪育才学校赛课时,王老师的建议立竿见影,我在略带感伤的背景音乐中做了一番精彩的示范后,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一位女同学在叙述母亲每周来学校探望自己的细节时竟哽咽得说不下去了。

一次教学活动中,我声情并茂地范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肥胖”一词时,课堂上竟传出学生的窃笑之声。听课的一位专家告诉我,仅有入情入境的示范朗诵是远远不够的,须深入钻研文本,适应学情变化,才能让学生走近文本,受到感染。第二次公开执教《背影》时已到了2010年,受孙绍振先生《名著细读》的启发,此时的我已逐步摆脱“教参”的束缚,学会从“文本中的我”“写作时的我”“读者”三个不同的角度自主解读文本。此外,我又认真阅读了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书籍,开始赞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建构课堂,根据文体的不同精心设计诵读品味的方法与策略。我在这一时期的公开课赢得同事们“设计巧妙、内容精当、热情不减”的赞誉,当然更值得欣慰的是赢得学生的喜爱。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学生在送给我的新年贺卡中这样写道:“老师,真的很怀念我们的语文课,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说。”

2011年,我有幸当选为泰州市教学能手,并成为兴化市语文名师工作室中的一员。在辅导我校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课的研磨活动中,我与他们围绕语言学习这一重点,一起钻研教材,一起分析学情,一起探寻教法与学法。我深信“相观而善之谓摩”乃“教学之大伦”的理念,故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集体研磨中,我有时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想法通过研讨性执教展示出来。比如,如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如何融入生活化语文的理念,如何实现多媒体展示的灵活掌控等等,这种以教代讲的做法,让我收获了许多精彩的课堂“生成之美”,于是我有意记录下这些点滴收获,在《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较有影响的教学类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性论文。这对我后来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模式初探”这一大市级课题的立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都大有裨益。

如今,我虽获得“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但我时刻牢记导师魏本亚教授到我校调研时勉励的话语:“你的课已经很出色,今后要在厚重大气上狠下工夫。”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他是希望我加倍地读书,加倍地修炼自己的语言。这使我想起了兴化语文界德高望重的柳印生老师的谆谆告诫:“语文老师的语言修炼是终身大事,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2l世纪开始的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语文教改首当其冲,热火朝天。在层出不穷、纷繁芜杂的语文思想、教学模式中,我常有左右不定、迷茫困惑之感,但终究抓牢了语言训练的根,始终追逐着诵读品味的理想境地。虽然我所谓的诵读品味的理想境地,犹如《蒹葭》中的“所谓伊人”,飘忽不定却那样地令人心醉。我愿做一个执著的追梦人,撑起“语言训练”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不敢奢望能够满载一船星辉,但会做一条语文长河中的不系之舟,“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教学语录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心与民主,爱一些并不可爱的学生,善待其不可思议的轻率与鲁莽。

在世俗的功利主义教育依然强势的时代,坚持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我愿追随前辈,怀一颗享受痛苦之心来面对。

只要竞争存在,考试定然存在。在我看来,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教育,当力避之;素质教育是致力于人性发展的功德主义教育,当急趋之。

尊重个性,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在与自己相处的日子里都能得到合理的成长。这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在选拔与发展尖锐对立时期的担当。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我们需用一生来备课,那就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阅读,实践,反思。

如果缺失了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则施之于课堂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是如虎添翼而是为虎作伥。

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入手,为此必须率先养成堪称良好的行为习惯。

千方百计地改变教学观念其实就是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的三大意识——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实践意识。

“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在学什么,学到什么”是反思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不可忽略的四大要素。

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主要特征的童心童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激活之、开掘之、呵护之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言修炼是语文老师的终身大事,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唯有从自身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才能悟出传授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之道。

储备语言是否丰富,运用语言是否恰当,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准。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语文课堂应成为语言训练的丰收地。

教学需要预设,但课堂之美在于生成,教师应当在随机应变上狠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