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30 20:14: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

1、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天都峰风景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搜集战胜困难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听写词语,集体订正。

石级 铁链 攀登 一张相 辫子 笑呵呵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致了解“我”的爬山过程,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紧扣单元要素,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细品文字,探究方法

导读:文中“我”爬山的过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爬山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奥秘。

(一)写清心理感受。

1.开始时,“我”对爬天都峰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描写中能够体会到?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3.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笔陡”来体会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

4.“挂”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5.这样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让“我”有怎样的感受?(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缺乏自信的,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

6.请你边读边想象,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7.小结:在写一件事情时,可以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自己遇到的困难,这样也能把事情写清楚。

(二)写清人物对话。

1.为了把事情写清楚,课文还展示了“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我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情。

2.品味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1)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2)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

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敬佩、羡慕的语气。

3.品味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1)你能体会到他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吗?(兴奋、互相敬佩、互相感激……)

(2)再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你又有哪些体会?(引导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写清人物对话,可以更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这是一个秘诀哟!

(三)写清动作。

1.过渡:为了更细致地展示爬山过程,课文展示了“我”爬山的动作。找出这样的动词来体会体会。

2.课件出示重点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3.哪些词语带给你深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4.这是“我”的爬山过程,你能想象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吗?

5.这句话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想象“我”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吗?“我”是怎样爬山的呢?

学生在想象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动词,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6.小结:动作展示,使爬山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加入动作描写,事件写得更加清楚。

(四)写清感受。

1.课文中爸爸的话点明了爬山的意义所在。请同学们齐读——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他们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3.小结:课文用爸爸的话点明了这篇课文给人的启示,这正是爬天都峰之后最深的感受的体现。在写事件时,可以点明自己爬山的感受,使读者也深受启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同时,写清了人物的动作、对话、心理活动及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体会多角度进行描写,把事件过程写清楚。在朗读、品析词句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受到启发。

三、读写结合,想象练笔

1.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和老爷爷是怎么互相鼓励的呢?想象他们在爬山过程中的对话,并写下来。

2.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

3.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关注对话中包含的鼓励及战胜困难的决心。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提供语用实践的机会。在想象对话的练习中体会“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进一步感受人物战胜困难的决心。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面对困难,有的人畏惧退缩,有的人适可而止,有的人犹豫不决,有的人勇往直前。面对困难,你打算怎么做呢?

2.指名交流。

3.出示名言,读一读,积累名言。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战胜困难的名言。

5.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希望同学们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互相鼓励,增强信心。

设计意图:积累有关战胜困难的名言,丰富积累,从而对于课文含义有更深的理解。

篇2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爬天都峰》的阅读教学片断。为了让学生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教师进行了设问。

师:作者第一次爬天都峰心情怎样?

生1:很害怕!

师:从哪里看出害怕?

生2:文中有“发颤”这个词。

师:作者为什么“发颤”呢?

生3:因为天都峰“高”“陡”。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了天都峰的“高”和“陡”?

学生画出有关“高”和“陡”的语句:“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赏析及反思】

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到,教师的所有提问都紧紧抓住了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个教学目标,步步追问,层层推进,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这就为下了铺垫,使教学环节更紧凑,教学效率更高。可见,课堂阅读教学要从目标出发,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没有目的性,有时候想问就问,导致了学生随口敷衍,满口答应,不假思索。这样过频过滥地提问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极为不利。

片断二:从重难点入手,指向要明确

这是两位教师讲授《我的“长生果”》的阅读教学片断。为了使学生从作者酷爱读书这个情节中受到启发,教师甲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喜不喜欢读书?作者又是如何喜欢读书的?得到了什么?”问题提出之后,课堂中一片沉寂。而教师乙设计的提问却收效甚好。

师: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读书?

生1:如饥似渴、醉心。

师:作者收获了什么?

生2:学会了写作。

师:从哪里看出?

生3:作文《秋天来了》得了“优甲”,并在班上范读。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篇作文的?

生4: 读书获得了灵感。

师:作者写出美文,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5:作文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鲜味”。

【赏析及反思】

从以上两个不同的教师提问环节可以看到,教师乙能够从重难点入手,抓住课文的切入口,提问精炼干脆,指向明确,既让学生融入课文并体会了文本的寓意,又使学生从重难点中把握了语文的精髓,获得了真实的体验。而教师甲的提问则没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无从回答。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容易犯主次不分的毛病,致使学生无法准确思考。由此可知,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要指向明确,直奔主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片断三:激发兴趣为主导,把握好时机

在《生命,生命》的阅读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杏林子对生命的热爱,教师播放朗读录音:“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紧接着,录音机里传来了“怦怦”的心跳声,教师让学生静静地听了几分钟,然后问:“杏林子遭遇那么多坎坷,但依然像瓜苗那样坚强。仔细倾听心跳,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齐说:“感受到活着真好。”

【赏析及反思】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时机把握上做得非常到位,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受到了内心的情感,并且在充分的时间内表达了出来。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为学生创造了特定的情感体验场,有效唤醒了深藏在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同时又让学生欣赏到了具有广度的语文,完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彻底融合,达到了和谐共鸣,从而激起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释放出了学生投入文本的情感享受。

篇3

二、适当的点拨产生学习灵感

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对知识的准确表述还是非常必要的。给予学生必要的适时点拨,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难题时的可能性,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发挥教学机智,层层引导、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灵感不断被激发,新的知识增长点不断形成,潜能不断被释放,个性被张扬。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究着知识的真谛。

三、优化语言表达帮助理解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能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那他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生动的讲解既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1)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2)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3)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

四、巧设问题,点燃学习的火花

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通过分析课文,我认识到这篇课文依托黄山天都峰为背景,记叙“我”和老爷爷一老一少相互汲取信心和力量,坚持爬到天都峰顶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如果单纯地串讲串问,无疑会削弱学生的切身感受,也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目标的设计,我重点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本文哪一部分内容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你能自学这一部分,并将学习结果汇报给大家吗?”于是,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集中引导下开始了科学的探究和情感的体验历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浓缩到了这两个问题中。教学中所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印象深刻之处和感情最为关注之处作为引导核心,使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

篇4

针对性教学——有效课堂的灵魂

奇妙的旅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角色体验 揣摩词句——《爬天都峰》教学建议

品味自然美景,感受鸟的愉悦——《鸟的天堂》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善于和智者对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悲恸却充满力量的生命教育——《“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及评析

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野性美在这里绽放——《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细节关注中培养习惯——“认识几和第几”教学案例

把握分数的本质——《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计算教学承载着怎样的教育意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改造学习方式 享受课堂生活——以“方程的意义”为例

揭示规律背后的数学本质——《表面积最小的拼法》教学案例

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数学实用性——《尝试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感谈英语备课三略

童心·童真·童趣——英语故事情境教学例谈

“扩展阅读”理念下语篇教学——冀教版《学英语》Book 3 Unit 4 Our Friend,Wild Animals教学设计

故事课教学的三重境界——《A Healthy Monster》教学设计

小学校园里的“百家讲坛”

田园藏山水

实施多元制度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经验管窥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是训练海豚,还是训练猴子

让学语文和教语文都美好起来——沧州市“享受语文——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成果系列展示之五 与课改共同成长的沧州语文人

小学语文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小学英语知识概要与学法指导

书香漫步 梦想飞扬——石家庄市红星小学阅读特色纪实

为雏鹰插上科技的翅膀——石家庄市红鹰小学航模活动侧记

老师,你是一树繁花

以教材为依托,追求“不隔”的境界——基于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个案研究

顺藤才能摸到“瓜”

创设彰显理性光彩的数学情境

给数学学习插上“魔力”的翅膀

让学生在追问中从感性走向理性

让要求变需求

愿做一滴幸福的雨点——《山雨》教学设计

让美涤荡心灵——《索溪峪的“野”》教学预案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亲近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品尝劳动的快乐——《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回归生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浅议小学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创新学习策略的实施要领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以兴趣带动语文教学

让学生快乐识字

兴学风 促发展——邯郸市涉县龙北小学教研专访

成功不必在我

只待山花烂漫——变革传统的教研方式,构建教研联动体系,促进城乡教研共进发展

赏一路风景,绘一幅蓝图——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现场授课观感

语言情感的多元感悟——“多元解读”研究(4)

篇5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字一词,或一句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过渡。找准以上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一)以字词为突破口

有些字词,处于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词,既可以牵动全文的内容,又可以透视文章的中心,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斧头”,很显然,它是一件工具,表面上看斧头和村庄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可是整个故事的展开恰恰就是围绕着“斧头”展开的。房子、家具的建造需要木头,木头的砍伐需要斧头,所以,一把斧头建成了这个小村庄。然而,正是这把斧头无节制的砍伐,才造成了森林资源的破坏,才造成洪水的泛滥,表面上,这个村庄是被洪水冲垮的,其实,斧头才是真正的元凶。因为斧头是没有生命的,使用这些斧头的人,才应该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中,扣住“斧头”一词,学生会学的饶有兴趣,不但可以掌握课文内容,还可以领悟作者的思想底蕴,受到教育!

(二)以句子为突破口

教材中不少课文里常常有揭示中心思想或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在全文中起着统摄作用。教学时,我们抓住了这类句子,并以此为突破口,梳理出它与课文各个部分的联系,往往会受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如《爬天都峰》一课,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什么叫“汲取力量”?他们一老一小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回答这个问题,是要牵动全文的,需要循果索因,即从事情的结果入手,逆路上溯,激发学生去探索事情的来龙去脉。天都峰又高又陡,令人发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位孩子居然登上了峰顶,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可想而知,他们哪儿来的信心?推敲课文的字、词、句不难看出,他们正是从对方身上获得的力量,才互相鼓舞着,登上了峰顶!

(三)以段为突破口

有的段落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段落是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枢纽。教学时,扣住它,突破开去,往往能够达到“片言可以明万意”的作用。

例如《曼谷的小象》的第六、七自然段,写小象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及为汽车冲刷干净的一举一动,充分展示出小象的聪明和可爱,好词佳句尽在文章的重点段中,而其他的八个自然段,只是起到衔接的作用,没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所以,抓住重点段,反复研读,积累词语,学习表现手法,整篇文章的重点内容也就掌握了。

二、立足文章结构 揣摩表达规律

文本的脉络结构和语言组织结构是不容小觑的“点”,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着眼梳理关键处、从语言入手发现关键处,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进而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一)从文章脉络结构入手

以记叙文为例,大概梳理一下常见的结构顺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纵式顺序: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如:《草船借箭》《将相和》《七颗钻石》等,这种结构好处是情节完整,脉络分明,故事性强,便于突出人物性格。

2.横式结构:按照地点、人物或材料性质安排材料,正所谓“花开数枝,话分几头”,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以“方位”的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写了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3.综括式结构:按思想感情把所表述的内容综合概括起来安排材料,如:四上的《母鸡》就是典型的按感情的变化由“讨厌”到“赞美”来写的,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4.横纵结构交错运用:既从横的方面剖析人物或事物的各个特点,又从纵的方面表现这些特点的连贯性或变化发展过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按事件不同来安排材料,而每件事情又按发展过程来描述。

(二)从文章语言的组织结构着眼

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或风趣幽默,或恬淡明丽,或清新隽永,或凝练含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揣摩作者精妙的构思,而且要力求系统的归纳。

十二册教材《匆匆》一文,朱自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而且大多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而轻灵,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奥妙之处啊!在教学时,我们是不是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作品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在朗读中体会朱自清先生自然流畅、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

三、立足编者意图 品味文本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