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08:16: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销社改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市政府23号文件立足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对新形势下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出台了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的出台,是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供销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标志着我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对于我们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市供销社广大干部职工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对全市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各级供销社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市政府23号文件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供销合作社要求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振兴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上来,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努力实现市供销合作事业跨越发展,再创辉煌,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对供销社的支持和厚爱,不辜负全市广大农民的期望,不辜负全市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的重托。
二、认真学习贯彻,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
市政府23号文件既全面体现了国发〔〕40号和政发〔〕75号文件精神,又坚持从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各级供销社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市政府23号文件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各县区供销社要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市社机关要带头学习和宣传,深刻理解把握文件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市委市政府新时期赋予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供销社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并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以做好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加大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通过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全市供销合作社近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大力宣传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加快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二、运作方式
系统改制后,区社遵照上级社的指示精神,根据自身职能和实际,对供销社系统的工作目标和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以为农服务统揽全局,坚持一个宗旨,夯实两个基础,搭建三个平台,构建四大网络,从思想教育入手,换活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供销社的工作全面融入到构建和谐平安的大局之中,在服务“三农”,创建“四大经营服务网络”和促进自身建设发展等方面,广开门路,独僻溪径,寻找发展机遇。
一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网工程建设,借助商务部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按照“四统一”(即:统一营业执照、统一商品配送、统一店堂标识、统一经营管理的原则),在各乡镇村创办了一批日用品和农资示范店。示范店以小型购物超市的面目出现在农村消费者面前,它的特点是:店堂宽敞明亮、货架整齐划一、商品明码标价、货物琳?满目、质量优良可靠、价格实惠合理。同时,我们还抽调资金、组织师资对这些示范店店长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了他们的经营品位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全区系统经营网店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示范店的营销额比以前增长了几倍,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抓各类专业社和协会的创建。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拓宽农民致富路是我们在系统改制后,主抓的重要课题。我们2001年以来,在成功创办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板栗专业合作社、仁村柑桔合作社、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绿泉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猪协会、区农资协会、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和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分会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为助农增收创造了便利条件,为供销社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
三、经营状况
(一)基层供销社
企业改制后,我们全区系统重组为3个中心供销社。其中:中心供销社辖、、、等四个乡镇的经营业务,中心供销社辖、、等3个乡镇的经营业务,中心供销社辖、、等3个乡镇的经营业务,中心社组建后,积极从置换身份的职工中返聘企业管理人员及营销员。特别是中心供销社,职工返聘率达90%,经营网点挂靠供销社近100%,被市就业局、区人民政府列为再就业示范基地。中心供销社从企业改制中广泛吸取经验和教训,更新了经营观念,创新了经营模式。把服务对象、经营目标等重点放在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上。
首先是狠抓农资经营不放松。在近几年来邮政、农技站及个体商贩猛列冲击农资市场的情况下,供销社充分利用与农民兄弟几十年来的鱼水关系,发挥自己的传统经营特长,狠抓农资网络的建设,抢占了农资商品经营这块阵地,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其次是打破旧的经营传统格局,广泛吸纳加盟连锁店,壮大供销社实力。目前,全区系统的日用消费品、农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加盟店已达60余家,触角遍布全区每一个乡村角落。
再就是积极寻求经销业务,改纯零售业为批零经营。象中心社的酒类;中心社的摩托车、家用电器;中心社的床上用品等都占有很大的市场,营销额占总销售额的30%以上。
(二)专业合作社
供销社改制前,由职工自愿筹集股金创办了全市第一家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改制后,把主要精力和财力全部注入到专业社。通过几年的精心运作,专业社拥有年出栏牲猪1000头以上的大型工厂化养殖基地9个,年出栏牲猪300头以上的养殖场65个,年出栏牲猪50头以上的入社户570户,带动小型养殖农户2180多户;拥有固定资产874万元,安排下岗失业人员69人,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2400多人,年销售牲猪6600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8256万元,为入社社员增收500多万元。其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2003年以来,专业社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全国示范专业合作社”、“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单位”等。
在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引导下,全区系统先后在、、、、等地创办了柑桔、板栗、山羊、牲猪等种养殖专业社和协会,为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经济,助农增收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经验教训
一是改制模式整齐划一,没有给基层社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留下活动的空间。比如说基层社与基层社之间,由于人员结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的不同,他们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生存基础也就各有特色。在它们之间,有的需不需要改、或者说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改,都有探讨的必要。事实证明,对那些经济条件好、底子硬、职工队伍强壮的中等社,只要从管理体制、经济成份等方面进行革新就可以了。比方说:从经济结构上可以把供销社的资本部份转让给职工参股,使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牢牢捆绑在一起,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管理体制上可以按《公司法》的规定由供销社集体控股,然后从股本较多的职工或具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人才中推选管理层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状况透明度,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我县供销社系统的基本状况
**县供销合作社是**县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由县财政全额拨款。目前,县联社支部有党员9人;县联社机关共有人员15人(其中2人科技下乡),离退休5人。内设综合办公室、财务审计股、业务指导股,辖九河、石鼓、金庄、巨甸、鲁甸、鸣音等六个基层社和一个农资公司。基层社和公司通过企业改制、新注册综合服务社、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组织103个(其中:专业合作社4个),在册人数为268人,退休人员216人。近年来,县联社大力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强力推进基层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扎实构建反腐倡廉体系,努力探索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为“三农”服务有了新的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业绩。
二、我县供销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社机关人员公务员登记及编制问题没有解决。现有领导干部都是20xx年以来由县委政府任命、以公务员身份从行政单位调入的,可县社机关有不少同志是老供销,由于个人身份及编制等问题,《公务员法》出台后,县社部分干部职工的公务员身份没有登记,直接涉及到干部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有一位老同志94年获得会计师资格证书,并在我社担任财务审计股股长,由于没有编制,得不到应有的工资享受待遇),与新体制下承担的工作任务明显不相适应,在分配方面与现行公务员制度产生碰撞。这次公务员工资改革及津补贴规范后,矛盾更凸显。
2、历史债务问题。供销改革是按照“零”方案执行的,房产用于职工安置,没有结余,资产用于上缴其他费用,由于种种原因,历史遗留债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1)、云财企[20xx]146号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25万元,属1992年以前烤烟代收亏损。(2) 、原白汉场供销社与九河乡人民政府债权烤烟肥款2.26万元。(3) 、全系统历史拖欠社保资金34.2万元。建议政府给予一次性解决。
3、新缺口资金问题。20xx年我县供销企业改革,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按当时月工资基数730元测算,用资产拨离。截止目前现行月工资标准基数上调至1020元,按照改革方案拨离退休人员医保费用15年计算,全县退休人员216人,按现行工资标准拨离资金缺口45.1万元。建议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解决。
4、农资储备与督查工作问题。作为农业大县, 农资储备与督查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它是服务好“三农”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加强农资督查是保障农资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严重制约我县的农资储备与督查工作, 使我县的农资储备与督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建议政府将农资的贴息与督查经费纳入年度县级财政预算。
5、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没有得到完全保障。(1)、供销社属困难企业,在参加医疗保险期间,只纳入参保了职工住院险和大病补充险,没有职工基本医疗险(也就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因此,企业职工看病,门诊刷卡报销制度还未建立。(2)、职工住院后,工会医疗互助报销比例较小,扣除“门槛、检查、治疗、药品”等等自费费用,报销部分很少。
三、关于我县供销社今后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1、要依靠县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
紧紧依靠县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深化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供销社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没有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没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仅靠供销社自身孤军奋战,是难以完成的。在供销改革基本结束,供销社系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惠农助农增收,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地实现供销社的完美转型和“二次创业”战略目标的今天,我们更要依靠县委、政府的各 项政策支持和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建议县联社领导要一如既往、积极主动地向县委、政府汇报,努力争取将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工作纳入到当地经济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为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要注重基础建设。按照强化管理的要求,要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推行量化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社机关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使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攀上新高度。建议学习借鉴毗邻单位考核好的经验与做法,在现有基础上,探索构建既有定性指标,更要有定量指标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奖惩作用,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
3、要高度注重班子建设。不断推进班子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严格的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重点工作机制。通过班子建设的加强,为系统队伍建设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4、特别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注重体制创新,注重上下协调配合,注重全员素质的提高。要认真总结非公有制经济创建经验,抓典型,树标兵,在与供销系统工作有关联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社会组织中加强党建工作,使创建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任务
(一)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
1、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发挥系统优势,在现在农业攻坚战中主动作为,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实施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以供销欣农现代农业服务公司为载体,推进以土地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试点建设,争取完成托管面积10000亩以上,推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综合服务、构建“物技结合、全程托管”新型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发展鼎龙、茶园、高兴、江背等乡镇惠农服务中心。
2、提升流通服务水平。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建设县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省供销合作社农贸交易中心对接,设立农产品营销窗口,重点抓好县再生资源示范回收站10个和20个标准化庄稼医院建设,健全完善农资、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的流通等网络,提升流通服务水平。
3、打造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参与组建县电子商务协会,实现省城村淘电子商务公司自建平台“城乡买卖网”与“供销e家”对接,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建设共同发展,设立或成立县级农民技能实训基地。
4、打造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推广社区“3+2+N”综合服务模式,抓好1个“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示范点建设,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5个以上。
5、申报信用合作试点。借鉴信用合作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完善信用合作操作规程,以县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申报信用合作试点工作。
(二)构建新型基层组织体系
1、推进基层社升级改造。对均村、兴江基层社实施标准化升级改造,从今后起每所恢复重建1-2个基层供销社,以合作制、股份制的方式,组建一个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经营服务综合性示范基层社。
2、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组建县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列入今年的销号任务。围绕主导产业新增引办、领办专业合作社2个以上,带动农户100以上,组织推荐省级、市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3家,确保1家获评省级示范社创建单位和1-2家获评市级示范社创建单位。
(三)构建新型联合社治理体系
1、强化联合社机关建设。2017年底前落实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重新制定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岗位职责、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三定”方案。保持其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2、设立供销发展基金。启动县供销合作发展基金设立工作。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合作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基金重点投入本系统社属企业,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入股市级供销合作发展基金。
3、强化行业协会服务。完成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的组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推动农合联、农联社和供销合作社“融合互补,协同发展”。
(四)构建新型社有企业运营体系
1、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成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社有资产监督管理,组建社有资本投资公司,健全社属企业财务预算、资产处置重大投、融资与内部管理制度。完成社有资产确权登记工作。
2、推动联合合作。积极与省级供销集团对接,引入管理技术、品牌、渠道等先进要素,开展项目和业务合作,实现系统的上下联动。
三、保障措施
为充分发挥供销社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涪陵区出台了《关于深化全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到2020年,该区供销系统组织体系更加紧密完善,供销社经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社有企业管理、联合社机关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一是深化基层组织改革,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加快基层供销社改造提升,把基层供销社真正建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政府购买服务的承载体、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工程的载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体。大力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基层供销社、社有企业要通过引领创办、资金注入、项目扶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产供销服务等形式,与农民、产销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共同组建合作社或联合社,提高该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是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以土地流转、以销定产、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庄稼医院、农机作业、收储加工、产销对接、品牌营销等为主要内容,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四大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引入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流通渠道和网点。搭建城乡综合服务平台,助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对接“供销e家”电子商务全国平台,以“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重庆供销合作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在该区落地运营,切实发挥金融助农惠农作用。
三是创新联合社治理,强化为农服务功能。理顺供销合作社治理结构,优化该区供销社运行机制,更好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推进工作,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落实为农服务职责。完善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建立基层社对区供销社机关的工作评价机制,完善区供销社机关对基层社的工作考核机制,突出为农服务、经济发展、资产经营等方面的业绩考核,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指导社有企业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政策:该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资产保护政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违法违规平调、侵占供销合作社财产,不得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单位的隶属关系。税收优惠政策:对改制重组中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股权转让涉及的所得税等税费,按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办理。土地房屋政策:供销合作社企业使用的原国有划拨用地经规划部门调整为出让用地的,由当事企业将土地交还政府收回后,产生的土地出让价款,按“收支两条线”原则,全额安排给供销合作社企业用于“三农”发展。
色彩构成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色彩构成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成为国内各大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影响深远。近些年影响力剧增的工业设计专业也将色彩构成作为必修基础课程。工业设计是一门融合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交叉学科,之前基本开设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开始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但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大多采用对艺术生的培养模式,对工科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充分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一般。笔者经过近几年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一、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色彩构成课程在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中一直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经过理论知识学习,通过手工绘制作业的形式表现学习效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现在大多数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工科学院,在色彩构成教学模式上完全照搬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忽视了工科生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明确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审美能力,以及创新尝试各种表现技法。在作品表现方面,学生大多运用单一的材质和表现手法,只是简单地运用颜料和画笔把一些图案在纸上机械地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色彩构成内涵与创作方式的创新。在以往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导致学生难以准确地把色彩构成融入应用环节,对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为了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探索出适合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法,对作为基础课之一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初探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最初采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比较成熟,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忽视了对色彩构成的研究与探讨,成为了以技法训练为重点的教育方式。工科院校所招收的都是理工类背景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没有美术功底,长期形成了逻辑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理性思考模式,缺乏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分析工科生专业基础和思维方式,初步从以下方面对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教学理念——搭建学科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融合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很多课程都是交叉渗透的。因此,笔者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学科知识结构,将色彩构成这门基础课与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其他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交叉性。如,将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综合形式美与色彩的构成知识,利用点、线、面、体等元素与色彩的结合创作出和谐的作品,让学生对色彩的应用有更直观的感受;将色彩构成与图形设计结合,既实现学生对于设计中“形”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从创新的角度掌握对色彩的提炼,提升学生的视觉想象力,让学生明确如何将色彩运用在图形设计中,达到图形与色彩和谐统一;将色彩构成与设计心理学结合;等等。色彩在客观上是人们对设计的一种感受,优秀的产品不仅功能符合用户需求,在色彩上也能给人一种享受,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强化色彩与设计心理学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在设计时更恰当地运用色彩。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做有针对性的课题或比赛设计,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主题运用不同创作手法进行尝试,同时在规定的课时内,让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规律与表现手法,熟练掌握基本的创作手法,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手法的创新尝试,提高工科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多角度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以往的色彩构成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运用手工绘制技法进行创作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特别是工科生长期培养的思维方式,会造成创作上的误解,导致表现方式上的僵化。笔者通过近几年探索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保证利用多媒体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和针对部分内容的体验式教学。现在的“90后”甚至“00后”学生身上有明显的时代印记。首先,笔者改变了以往的理论讲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解析部分作品的色彩,直观地强化学生对光色原理、色彩规律、色立体等知识的掌握。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色彩构成的讲授和创作表达,可以让学生灵活地掌握色彩间的复杂关系,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掌握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的方法,更加强化对Photoshop软件的操作熟练度,实现手工绘制和数字化表达的多种技法练习。其次,在色彩构成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使以往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促进了学生对色彩构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可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如,将课堂搬进校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选择色彩并运用于设计中;将三原色进行调配试验,获取不同的颜色后进行分析、归类,找出设计的可能性;对现有产品色彩进行改良,分析、对比不同产品的色彩应用;模拟情景,通过角色转换感悟设计师和用户在面对色彩时的不同感受,加深对色彩的认识。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分析学生的学情,而后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将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课程教学中。
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环节
针对目前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很多院校正在积极转型,当然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为了培养工科生对设计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笔者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增设了实时理论植入学生实践环节。色彩构成作为一门为设计专业课程服务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更要紧跟社会和市场的变化,把市场上对色彩的需求与相关信息转化为备课资料,通过实例讲解给学生。将应用案例作为载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时刻把握色彩知识的发展情况与流行趋势,让色彩构成教学紧扣时展。教师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努力地寻找学习资源。色彩构成作为基础课程,同样可以通过企业和市场搭建有利于教学的实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学生具体相关工作中的色彩设计工作,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笔者经过近五年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将各项实践环节融入色彩构成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更新专业基础课教学理念,注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色彩构成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对于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是适用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是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对学生负责,将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紧密联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为将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朝华.工业设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08(20).
[2]陈小清.新构成艺术(上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作
方
案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强化校园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挂牌督导,完善学校“三防”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安全管理(保卫)干部和专职保安员,落实重点教育帮扶措施,探索“弹性离校”办法,做好中小学生放学后的看护工作,保障学校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二、工作措施
(一)构建新型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按照公安部、中央综治委、教育部《2014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护校安园”行动工作方案》《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通知》及闽委办〔2012〕71号、闽公综〔2013〕95号、安公综〔2013〕95号、安公综〔2014〕55号等省市县“护校安园”文件精神,强化校园治安管理,落实经费保障,不断推进立体化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加强人防建设。各小学、幼儿园按要求设立治安保卫机构,配齐配强治安保卫人员和保安员。按照省厅要求,200人以下的学校、幼儿园,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分别不少于1名,200人以上的,每增加200人,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各增加1名;师生人数100人以下的,配备专业保安人员不少于1名;100-500人的,配备专业保安人员不少于2名;各校在县统一配备两名保安员的基础上,要积极筹集资金,逐步配齐配足安保力量。同时着力提高保卫干部、保安员待遇,落实相关经费,强化岗位培训,提升能力素质。学校每年也要对保卫干部、保安员、特种岗位人员组织培训,确保培训“全覆盖”,切实落实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定期轮训的要求。同时加强校园安全日常管理,健全完善校园外来人员、车辆进出查验登记,内部人员、车辆出入证制度,以及小学生、幼儿园接送、看护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单位:安全办、保卫处、总务处,各小学、幼儿园)
2.加强技防建设。按照《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全技术防控网技术规范指导意见书》和《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工作指导意见》(GB/T29315-2012)(以下简称《国家标准》)等规定要求,强化网络监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治安防控、安全管理、应急指挥等多位一体的综治安全工作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加大对视频监控系统的投入和改造,使视频监控系统具备与上级业务部门、公安机关等对接共享功能,音像信息保存时间应不少于30天,系统录像回放清晰度应不低于704×576像素。全县校园重要部位和场所要配备紧急报警设施,校园监控等技防系统要与当地公安派出所、教育部门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等系统平网工作,实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的网络系统平台,为加强实时监控、网上巡查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安全办、保卫处、总务处,各小学、幼儿园)
3.加强物防建设。加强围墙、门禁、学生宿舍、食堂等重点部位监控、消控、报警等物防设施升级改造。新建、扩建、改建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国家标准》,将物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对已建设物防设施的学校、幼儿园,要对照《国家标准》进行补缺补漏,特别是标准中强制要求配置的部位和设施,要严格按照标准升级改造,实现“全覆盖”和人机互动。为安保人员配齐安全叉、橡皮警棍、催泪喷射器和强光手电等必要的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装备器械,配置率达100%。(责任单位:安全办、保卫处、总务处,各小学、幼儿园)
(二)预防学生犯罪,加快推进专门(工读)学校建设。
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我省《实施办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文件要求,实施“专门教育工程”,使有不良行为或者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得到教育矫治。
协调有关部门,参照省市县相关工作意见,研究制定专门(工读)学校建设方案,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做好规划布局、立项审批、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师资配备、设施配套等办学前期工作。(责任单位:中心学校校长室)
(三)加强教育服务,努力缓解小学生放学后看护问题。
针对部分小学生放学后部分家长难以按时接孩子离校,学生无人看管问题,增强教育服务,帮助解决有关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
1.指导各校(园)认真贯彻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卫生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小学生校内午托管理的通知》(闽教基〔2009〕42号)要求,坚持公益和“自愿有偿”的原则,由学校接受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委托,通过食堂统一配餐或由具有资质的快餐公司配送等方式,为接受午托的学生提供午餐,并安排学生在教室休息并实施有效管理,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成长。(责任单位:总务处、教导处,各小学、幼儿园)
2.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弹性离校”做法,可以根据学生家长自愿申请,对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学生,批准适当延长离校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完成作业、课外阅读、体艺科技等自主学习活动,但不得组织学生集中上课、补课,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其他学生均应按时离校。(责任单位:教导处,各小学、幼儿园)
(四)推进督导督学责任在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强化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社会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1.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根据学校布局,将辖区内学校划分为若干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选聘一定数量的责任督学,负责对责任区学校进行近距离的监督、指导和服务,实现教育监管的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形成“以镇为主、分级负责、覆盖全镇”的督学责任区网络。(责任单位:中心学校校长室)
2.发挥责任督学积极作用。在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前提下,检查学校运行基本状况,反映责任区内普遍存在且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督促问题整改到位,加强沟通对话,做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贴心专家”,加强对学校工作的调查研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调研报告或决策建议。(责任单位:中心学校校长室)
(五)强化民主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育人体系。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推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家校合作、社会参与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
1.参与学校管理。营造密切的家校关系,以其自身的魅力和能量加强与学校工作的沟通、协调、谋划、督促、反馈,为学校教育教学献计献策。支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向学校反映家长的意愿,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共同为学生学习进步、健康成长服务。(责任单位:教导处、安全办,各小学、幼儿园)
2.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家长委员会,把学校准备采取和正在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向家长做出入情入理的解释和说明;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对学校、教师的看法,解决和化解学生间遇到困难和烦恼,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纠纷,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责任单位:教导处、安全办,各小学、幼儿园)
3.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引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行监督,促进学校和家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参加教育、公安、综治等相关部门和学校组织召开的安全稳定形势分析会,及时了解学校周边治安情况,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对社会不满、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等高危人员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管控、早防范,协助学校在敏感时段、重要时期和上学、放学节点做好护学护岗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维护师生生命安全,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单位:教导处、安全办、保卫处,各小学、幼儿园)
三、组织实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工作部署和统筹协调,中心学校成立“魁斗中心学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成 员:
各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
下设办公室:主 任:
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全镇小学、幼儿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工作。各校(园)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校(园)的工作方案及领导小组请于9月24日前用电子文档发送中心学校安全办。
2.明确目标任务。对照任务分解方案要求,明确职责分工,按照时序进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伴随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应用型化工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培养输出更多合格的高级化工工程师人才。而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性课程之一,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工作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化工设计是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化工工艺流程设计,物料和热量衡算,设备的设计计算和选型,车间、设备、管道、仪表布置设计,安全生产和环境卫生等内容。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结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规范等合理进行化工厂设计。要求学生能较好的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工程问题,初步掌握化工厂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思路。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向工程师、科研人员转化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1]。
1课程现状
化工设计是指对化工技术的过程设计和优化,也就是设计一系列的单元操作或设备,将其科学合理的进行布局和连接,最终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高效转化。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物理化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和工程制图等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的课程,可以视为是对全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的系统综合运用。因此,化工设计课程学习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化工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学科建设方面经验欠缺,师资力量薄弱,将化工设计课程设置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教师和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计划和重视。导致最近几年该专业大四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觉雾里看花、无从下手,大部分是靠“依葫芦画瓢”草草完成设计项目,而没有融入自己的设计灵感,没有达到毕业设计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毕业后无法较快的适应工作。为解决此问题,务必要增强化工设计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培育应用型化工设计人才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各化工类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变化,化工设计课程总学时数被压缩,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32学时的短学时化工设计课程。同时,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还存在着工程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在短学时,薄基础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就亟需任课教师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
2课程改革思路
2.1多种教学方法并重
化工设计课程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如果教学方法机械单调,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跟进,甚至会打击学生的求知积极性[2]。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此才能把教材上的理论原理知识表达得清晰透彻、通俗易懂。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数据、图片、动画等,并适时配以实际工程案例,把教材上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和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借助板书教学,现场推导一些重要的公式,绘制典型的工艺流程图、设备装配图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加深对重点板块的理解和掌握。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对一些易混淆的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增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剖析、理解和运用。也可以对关键章节布置课程小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数据信息、组织撰写报告,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和提升。适当尝试中英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外语氛围,引导学生用英文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拓展国际化视野。通过构建多种形式的教学体系,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空间,丰富化工设计的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3]。
2.2重视计算机应用训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4]。对化工设计而言,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物性数据估算、制图、制表、编制设计文件和预算、汇报设计方案,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如此大大减少了手工计算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化工厂项目的设计效率。目前,相关的计算机化工设计软件主要包括数据计算软件(Matlab、Excel等)、绘图设计软件(AutoCAD、PDS、PDMS等)、工艺流程模拟软件(ChemCAD、AspenPlus、ProcessⅡ等)。其中数据计算主要是对测试数据的处理、物料和能量衡算、工程概算等;常绘图纸包括流程图、设备装配图、设备布置图、车间厂房布置图、配管布置图等,而流程模拟则包括优化工艺流程和估算物性数据等。当前,计算机在我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率相当高,而利用计算机进行化工设计课程学习的学生却微乎其微。一方面是由于任课教师受制于学时太少,没有足够时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软件及使用;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规划不完善,没有把化工设计课程放在核心课程的位置上加以重视[5]。为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化工设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一方面在学时安排上应充分保证本课程的充裕学时,以便安排学习重要的化工设计软件;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青年教师开设化工行业对口设计软件学习方面的选修课,为学生日后熟练使用软件进行设计积累一定的基础。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化工设计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通常情况下,学校要选择一些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化工企业、公司、设计院等作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可以了解化工厂的实际生产过程,掌握化工生产基本模式,也会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程问题上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很好的辅助和加强。各类化工设计实践比赛的优秀设计样本同时也是优质的教学材料,将获奖成果与化工设计教学内容融合交叉,有利于实现工程实践与教材中设计原理知识的衔接,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项设计的能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实际情况错综复杂,需要综合考察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因此学生可以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实践训练[6]。由于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打牢基础设计能力,因此是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
2.4丰富成绩考核形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标准性的试题进行,单一枯燥,极大阻碍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新形势下,高校不但要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重视夯实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形式,才能真正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避免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错误导向。针对化工设计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进行考核时,尤其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估和考察,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外,也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堂分组汇报、设计性大作业和绘图随堂练习等其它途径,以便考核更加全面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
2.5注重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既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中化工类学生指导教师大多安排学生以自己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内容,所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实验室基础研究性工作,与化工厂设计内容相去甚远[5]。因此,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培养。针对此,化工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需由学校相关部门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相统一。必要时,可专门从化工设计院、企业等单位聘请有一线项目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技术总监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真正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3结语
为满足新形势下化工工业的需求,要求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夯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不断改革创新探索。通过加强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科学合理的优化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多元化考核成绩、重视毕业设计和实践训练环节,来改善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将来参加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灵,吴集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J].高教论坛,2004(1):59-61.
[2]刘辉,叶红齐.化工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J].高教论坛,2008(3):62-64.
[3]陈蔚萍.“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7):297-298.
[4]万学达.计算机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进展[J].化工设计,2007,17(2):43-47.
一、我国工科院校动画专业建设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近几年,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动画专业如春笋般发展,很多工科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在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动画专业里,有着和专业院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上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也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创新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教育要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探寻出工科院校动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工科院校发展动画专业的优势
(一)互联网给动画专业带来了新发展
自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后,己成为各类传统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我国第一个单列的动漫产业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表明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现代动漫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带给传统动画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样也带来了机遇。利用“互联网+”将网络技术与动画行业进行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以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资源共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事动漫行业生产的企业、团队、甚至个人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微初创型的动画团队在互联网时代有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动画专业对技术实力的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动画的制作必然会涉及美术、造型设计、音乐、计算机技术、光影物理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领域。工科类院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较为成熟,技术层面上可以支持各类动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觉效果。香港设计大师叶伟山谈当今设计思想时,提到设计师应当具备“以变应变”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也是动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思想。“以变”就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适应市场、行业需求而做出的改变。“应变”则是应对互联网给动漫产业带来的变革。在网络媒体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于新媒体技术发展,高校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三)工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工科院校动画专业的招生生源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生,还文理兼收,学生高中的知识背景存在差异化。工科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各方面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学科背景的培养方案。使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动画行业的需求,顺应时展,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动漫高端人才。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动画专业的艺术性,又能展现出工科类院校的专业特长,培养出体现交叉学科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特色人才。
三、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一)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利用好广东工业大学良好的工科技术条件和齐全的专业设置,结合国际优质教学资源,顺应数字时代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服务广东本土产业是主要任务,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动画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使动画专业渐渐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省内国内一流示范性专业,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动漫人才。
(二)创新探索与大胆改革
1.迅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构建良好的学科基础。广东工业大学并不是动画专业创办最早的学校,相对于电影学院和专业艺术院校,其起点是比较晚的。广东工业大学于2006年开办动画专业,于2007年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08年开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短短三年的时间,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后发优势,没有经历一些艺术院校在摸索阶段的“动画与新媒体”“多媒体动画”等等各种尝试性的设置,而是秉承了工科院校的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之间的融合性和交叉性,迅速构建了完整的专业体系,成为至今为止广东省高校中“动画和数字媒体”学科中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大学。其专业依托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和现有动画艺术设计的教学研究实践,有效地把基于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形成打造品牌优势专业的良好基础。
2.依托工科技术优势,大胆进行专业整合。1919年现代设计教育之父格罗佩斯在德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强调将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把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整合在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里,开创了艺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的先河。在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这三个专业,归属于三个不同的专业类。动画属于艺术学学科门类的戏剧与影视学类,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学学科门类的设计学类,数字媒体技术则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的计算机专业类。一般的院校通常把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设置在同一个学院或系,数字媒体技术通常设在计算机系、信息系或机电系等纯工科的院系里面。美国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立的创新设计学院——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构建创新设计系,在这个体系里,就包括跨专业创新整合的课程。广东工业大学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于2015年将原来设在机电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果断的调整到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专业学,统一管理。为跨专业融合的创新教学提供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同时更加符合动画、数字媒体的专业规律,而且与教育部的专业教学指导导向完全一致。
3.整合三大优势资源,立足服务本土产业。广东工业大学一方面引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香港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与具有软件开发优势的印度韦洛尔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整合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第二方面是将动画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整合为一体,第三方面是联合广东工业大学独资的华南创新园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平台。通过引进各国先进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动漫设计与编程、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化其相关产业领域的运作及管理,重点服务于珠三角的动漫游戏产业和相关生产制造业,如服装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等。这个整合不仅引进了国际优势教育资源,搭建了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平台,也突出了工科院校的优势特色。
(三)具体建设方案
1.有效建立并利用国际化的教学团队,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设计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培养具有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名师水平的团队带头人。
2.建设完成符合专业特色教学和科研的设计实验室;完成特色教师工作室,设计博物馆,动画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建设,营造一流设计创意及相关教学环境。相关设备到位并付诸教学及科研项目。
3.打造动画专业(艺术生源)、中印国际合作班(文理兼收生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造良性创新氛围,实现专业特长互补协作的整合教学机制。
4.联合华南设计创新园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平台服务地方企业。引入广东省知名动漫企业,引进行业专家进课堂,与企业一起打造多方位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广东地区的生产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动漫、游戏的衍生产品,如玩具、文具、饰品等方面的产业升级服务。
5.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2+1+1培养模式,指的是 2年专业基础课程+1年工作室课程+1年企业实践;还有3+0.5+0.5培养模式,指的是3年专业课程+0.5年国际交换+0.5年项目实践。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动画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性对接。
四、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改革成效
(一)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必须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谋划和推动。”广东工业大学广泛开展与印度、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合作交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着重建立与印度软件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建立让师生与世界顶尖设计师能够协同开展教学、研究及设计实践的有效系统。教育家阿特尔巴赫认为高等教育要跨国化,从2005年起德国不莱梅大学每年为广东工业大学提供国际化师资,参与本科生教学与专业建设,联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整合国际优势教育资源,特别是印度的软件开发优势对动画专业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让国际一流师资为我所用,提升教学与研究的品质与层次。
(二)整合企业资源,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让教学与科研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 TAFE 体系和英国的“三明治”都能体现出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广东工业大学聘请企业精英和企业技术型人才到学校为学生们授课,特别是针对影视特效、动画特效、交互设计等技术类知识。整合地方政府资源,依托华南创新园动漫衍产生品的开发平台,拓展师生社会服务平台。
(三)跨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取得成效。主要体现在:1.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文科和艺术类背景的学生需要学习C语言、脚本设计等技术类课程,理科学科背景的学生也需要学习艺术设计的课程。2.毕业设计的跨专业合作。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开题,数字媒体技术的老师和学生在动画与数媒艺术的题目中选题,然后组合成艺术与技术的跨专业团队,每个团队同时配备技术与艺术背景的指导老师。3.跨专业工作坊。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跨专业工作坊,各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至2 016 年先后 2次举办的“岭南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工作坊,由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其工作坊的作品在南方日报展厅、YACA国际动漫展公开展出,并两次得到《南方日报》的报道。
(四)实现更高科技产业化的动画产品。依托工科背景,通过整合的课题设置强化学生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跨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摄影室、录音室、交互实验室、3D虚拟实验室等实验室及高端设备提高学生设计实施能力,为动画专业服务。2015年,广州国际灯光节展示作品《魔板》,从作品的创新想法,造型设计,编程设计,交互等都是由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动画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生合作完成。2015年学生创作的广府风俗增强现实(VR)系列漫画,获得广东省计算机大赛二等奖。
(五)优化产业对接模式。2+1+1培养模式与3+0.5+0.5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画与数字媒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工作室课程、项目课程、企业课程更好的与企业对接,实现无缝的良性对接。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与奥飞、深圳华强、腾讯、网易等广东省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项目,定向输出优秀毕业人才。
五、结论
在新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工科强大的技术师资和硬软件设施,都成为动画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正好弥补了专业艺术院校在技术上的短板,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学生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跨界创新能力。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后发优势,抓住动画专业的本质核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动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开了先锋先河,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速发展,成效显著,也对广东省乃至全国动画专业建设的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焦翔. 动漫产业背景下动漫专业教学思路与模式探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 田少煦, 李陵. “艺术设计(装潢)”与“广告学”——相关专业整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装饰, 1999(3).
[3] 付百学,杨林,王兴彬.工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视角,2012(18).
[4] 汪兰川,张娜,周思.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动画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理论研究,2016(14).
[5] 葛蔓.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79-02
一、高等学校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
论工业设计的前身,要追溯到1957年,当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还有一些美术学院、轻工学院设有工艺美术专业,但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基本上属于实用美术范畴。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湖南大学和无锡轻工学院开办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后更名为工业设计专业;到1985年正式设置了工业设计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发展到20多所,毕业生累计200人;到2001年,在教育部注册登记的设有工业设计类系科的高等院校已达300所,毕业生累计5万余人;截止到2012年,我国有工业设计的院校510多所,开设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有1700多所,在校学生140多万。纵观我国这么庞大的设计教学队伍,工业设计在高校的发展却还仍然只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除了清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由于有像柳冠中、辛向阳、何人可、余隋怀等国内工业设计领军人物的领导和指引,发展了特色鲜明、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和科研团队外,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几乎同出一辙:专业定位模糊,缺乏专业特色;课程简单堆叠,衔接不紧密;闭门造车,专业之间缺乏合作等。
二、制约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一直是文理生兼招,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并存。2012年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将工业设计正式界定为机械类,属于工学的范畴;将原工业设计(艺术类)取消,将其所包含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三个方向扩展成三个同名专业,界定为设计学类,属于艺术学的范畴。至此,工业设计专业彻底结束了理工类和艺术类二足鼎立又混杂不清的局面,工业设计姓“工”还是姓“艺”的争论偃旗息鼓。目前国家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充分看到了工业设计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一定要进行工业设计教育的转型升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制约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瓶颈。
1.师资力量不足。工业设计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对生活的敏感度,师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国外选择教师的首条是实践经历,但国内却不尽然。在我国,目前从事工业设计教学的老师多数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活动,缺乏工作经验,而且工作后没有科研平台和环境,教学中,往往是纸上谈兵。另外,现在高校的用人招聘流于形式,过于死板,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对工业设计这样一个新兴的专业招聘仍然采用“非博士一刀切”的办法,将一些学历不高但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拒之于门外。
2.教师意见分歧。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老师也是由理工类和艺术类两个门类构成,从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艺术类的教师在专业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艺术类教师所擅长的就是外观造型和艺术表达,所以教学重点难免会有偏差。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综合高端设计服务转变”。有些艺术类的老师很少参与科研项目,担心一旦工业设计教育转型升级,自己将失去立足之地,于是产生了对教学改革的抵触情绪,所以艺术类教师如果不及时转变观念,他们将成为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阻力军”。
3.学生素质令人堪忧。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缺乏创造力的,对于这样的学生进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习,只靠在大学这四年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行,培养较高的创新能力,着实具有很大的难度。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幼儿园和学校都会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4.高校教学体制束缚。在高校各专业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界限清晰,这点与企业不同。在企业,要想开发某项目或研发某产品,各部门人员可开会研讨,虽然分工各有不同,但共同探讨和研究,合作如一。工业设计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叉学科,涵盖广泛,在课程设置中如果面面俱到,是高校的学时和学分限制所不允许的(我校将学生四年授课总学时限制在2500学时以内,学分限制在195学分之内),如果工业设计在某个领域研究深入,又会与相关的专业产生冲突,最终造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只是浮在表面,凌驾于其他专业之上,学生不懂材料,不懂技术,不懂经济,空谈外观设计、功能设计,脱离实际。
5.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从学校层面讲,工业设计是个规模不大、永远不能占据主导地位的小专业,多年来在教学方面很少有投入,所以多数学校的工业设计教育仍然保持几张嘴、几只笔、几台电脑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实验设备,很难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从企业层面来讲,有些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没有工业设计专业的用人需求,另外,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循环不畅通;从国家层面来讲,虽然这几年对工业设计高度重视,“十一五”和“十二五”都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工业设计的发展,但是可以看出重点是在企业,而非高校。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在企业,所以高校的教育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
三、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观点和想法
尽管高校工业设计的发展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并且要有足够的正能量去克服困难,争取做到“不抱怨+有准备+借助平台+持续努力+进步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要立足当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向。2012年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懂技术、会艺术、有文化、熟市场、能服务、宽基础、高素质,具有综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元创新型应用人才。社会对工业设计给予了高度的期望,这充分肯定了工业设计的作用,但也折射出培养这么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单靠一个专业的力量是万万达不到的。“工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名词,涵盖面广,无论哪所学校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创建各种教学和实践条件,使教学深入到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侧重某个或某几个工业方向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所以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工业设计要努力做到接地气,面向大庆地区的经济发展,依托我校的优势专业和优势资源寻找落脚点,主要开展面向石油工业、装备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人机工程研究、逆向工程研究、交互设计研究、造型设计研究及相关的宣传和服务推广。
2.强化素质教育,构建开放型课程体系。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是工业设计专业转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工业设计设置在机械学院,依据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理念,在教学中与我院的车辆工程专业、机电工程专业和安全工程专业进行充分的交叉合作,针对特色方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开设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进行自由选择模块;并在课程设置中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通过学时分配调整,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根据课程特点,通过研究实现部分课程集中学习和训练,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学时学分的限制,将学生人文和艺术能力的培养延伸至课堂之外,通过专家讲座、开展竞赛、作品展等相关方式进行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
3.寻找切入点,进行专业外延服务。我校工业设计自创建以来,偏重艺术化的教学与机械院其他专业产生了明显的鸿沟。本次教学改革时逢我院车辆工程和安全工程两个新专业进行建设,我专业积极寻找切入点,力求与各专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专业外延服务,主动承担了《车辆人机工程学》、《车辆造型设计基础》和《安全人机工程》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外派两名教师到吉林大学进行课程学习和培训;而且在我院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中,我专业将表现技术和交互设计等理论应用其中,提出了平台建设的创新思想和方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赞扬,也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4.注重专业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依托我院与石油企业和沃尔沃车辆的良好关系,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吸取德国设计院校的讲座制和美国的校企合作制教学经验,引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来辅助教学,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或专家等共同参与教学与课程指导,进而促进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与转化。依据培养方向创建了相应的工作室,师生进行双向选择。目前,工作室成效显著,不但学生申报的项目逐年增加,而且在国内多项大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四、结语
从全国的形式来看,工业设计的转型升级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工业设计的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审时度势,转变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为工业设计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现今,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已然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向比较,从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十几所院校,到如今,国内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量的巨大转变。但只有个别高校成立了独立的工业设计院系,并依据地区优势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丝毫没有质的飞跃。横向分析,西方诸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会根据现有的需求,设立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韩国的产业振兴院,法国的各种文化专业学校),直接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担负起教学与研究的功能。欧盟在其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相关计划中指出,重点不在创造一种共同的教育体系,也不拘泥于传统上学生到学校这个场所获取知识的模式。而我国现有工业设计专业与人才培养发展现状与西方横向比较,仍然处于落后水平。究其根本,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对滞后,制造业虽大而不强,长期处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状态。部分企业依靠“贴牌代工(OEM)”生存,一些民营企业急功近利,长期依靠抄袭模仿国外产品维系生命。二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严重制约了这个新兴专业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发展依靠传统专业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而改革的探索依然在尝试阶段。第三,我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社会由农耕经济直接跨入到了工业经济,国人对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缺乏根本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差距非一日之寒。传统设计教育长期脱离实践、纸上谈兵,青年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实际设计经验,以致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设计人员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当大学教育成为大众教育,脱离象牙塔回归到生产实践中时,传统学院式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业设计专业顺应时代要求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靠拢,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成为必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针对现在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院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指导思想,突出“人格+能力”的培养模式,工业设计教育探索势在必行。通过对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工业设计教育与十年前相比的不同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学校现有资源基础,整合大学校院艺术及设计相关系人才养成环境,加强与产业生产、市场销售之间合作与互动机制,整合重量级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开设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职前训练课程”,并结合职业规划、经管专业、艺术专业等相关实务课程,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培训机制”。
三、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实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下,工业设计专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理论课培养的同时,积极探讨在不同的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包装设计、家具设计、材料及模型制作等课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制作出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将设计作品停留在效果图阶段。实施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教学效果也十分好。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其他工业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中,我们加大了学生对实习实训的重视。从大一到大四分年级进行不同的就业前景分析,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针对每个年级开设的不同课程进行模拟演练,将工作中的流程带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专业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设计经验,增加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由实践带来的支撑和引导,代替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改变教学重点。改造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将动脑与动手能力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推广至工业设计领域其他课程的改革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我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十年前,我们聚焦在产品创新上,而现在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制作产品,而在于设计出好的全方位用户体验,服务和生态系统。和十年前比工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年轻的设计师们要多才多艺,善于合作,有同理心,能够向前看。有很多新的因素影响着设计过程,比如说商业模式,生产能力,原材料采购,文化契合度,情感连接等等。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认识到设计包括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现在除了传统技巧包括绘画,形式的建立和CAD工具应用,我们还教学生去提问,从而得到答案。学生通过设计产品雏形,测试,改进原型,经历很多失败去发展思维能力,创造出好的作品。当然,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学生在成为独立设计师的过程中,他要理解自己将来的角色是大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团队里面有社会研究人员,工程师,市场人员等。他要学会交流,倾听反馈,寻找机会。跨专业合作是我们项目的核心元素。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形成面向实际设计应用教学体系
依据设计发展现状,多学科交叉专业课程,总体上来说,设计不分家,设计艺术不分家,文艺不分家。课程综合机械、艺术、材料、力学等基础性学科,捆绑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和业务素养。
2.教学方法的呈现
除去常规的理论教学方式,课程可以主要以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课程效果采用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共同评价的评价方法。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与用有效结合,加大产学研结合,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整合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交流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场实际项目,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注重应用型人才输出。
四、结语
面对这么大的变化,今天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最大的挑战是,在四年中,要传授多少重要的核心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强大的思考能力,跨专业能力,和设计技能的要求。但也许设计教育最大的变化来自对设计本身的全新认识:设计可以最终被大众理解并以更社会化的,合作的,透明的方式重塑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无论从技术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需要敏捷地应对这些变化。设计教育也要意识到,当世界非常需要设计时,它绝对是一种很重要的参与性活动,随时准备着发挥它的伟大作用。我们要从基础和变化两方面看工业设计教育,除了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随着未来技术,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增多,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认识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应用才能,发挥天赋。
作者:杨雪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