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7 09:43: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篇1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产生、形成的过程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说话游戏,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话。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促进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二、认识负数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凤冈到六里的1号公交车下去了5人,2号公交车上来了5人。

师:老师进行这样简单的记录,你们觉得这样的记录清楚吗?(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讨论。

师(小结):“上车5人”和“下车5人”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老师这样表示没有区别开,你能创造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方式来记录吗?同时,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3)学生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记录方法。(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很好。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就首创了两种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开始时用颜色来区别,后来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别。

(5)比较学生的记录方法。

师:这些记录方法,哪一种数学味最浓?

师(把加符号的两个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加符号的这种方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400多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吉拉尔创造了“+5、-5”这种方法,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到现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并在创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用加符号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探索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用符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师:现在我们也用加符号的这种方法来记录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1)师说例子(如“水库的水位上升4/5米,下降2/5米”等),指名学生上台记录,并提出要求:请把老师说的例子记录下来,将符号相同的数写在一起。

(2)一生说例子,其他学生记录。

3.引入正负数。

(1)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并思考: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是数吗?如果是数,它们是什么数?

(2)师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3)课件出示数的读法。

(可以指名学生试读,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

上车5人:记作+5,读作正五(这是正数)。

下车5人:记作-5,读作负三(这是负数)。

(4)介绍正负号。

师:+5前面的符号叫正号,-5前面的符号叫负号。

师:这些数的正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可不可以也省略不写?

(5)板书正负数。

师:正数只有黑板上的这些吗?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省略号。

师: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上——(省略号)

(6)学生交流。

师:我们对黑板上的数有了新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4.正负数的运用。

(1)师: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认识了负数,现在我们来看看负数在我们身边的应用。

(2)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出示:零上2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相应的温度并记一记)

师(出示温度计):零下5℃在哪里?它肯定在谁之下?我们要找零度以下的温度,肯定在0℃以下去找。(引导学生思考零下的温度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5.思考0。

师:我们把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0这个数比较特殊,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却必不可少。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以前学习的0表示没有或表示一个起点,这里的0℃是不是也表示没有?什么时候的温度表示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度计上寻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并通过设疑,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0的归属问题。】

6.用正负数表示海拔的高度。

师(出示插图):我们要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你们觉得应该拿什么作为它们的分界点?换句话说,就是把什么看作0?(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

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用正数来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华山比海平面高2000米,记作_____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92米,记作_____米;哈尔滨的温度为零下15摄氏度到零下3摄氏度,记作_____℃。

2.生活中的负数。

(1)我国发射的嫦娥卫星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 ),而背阳面的温度会低于( );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中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 )。

A.-100℃ B.21℃ C.+100℃

(2)每个足球都规定了标准重量,有三个足球分别称重后与标准重量相比,做了以下的记录,说一说这样记录的意思。

1号球:+2克 2号球:0克 3号球:-3克

(3)食品包装袋上有“500+2g”这样的标记,你是怎样理解的?

3.动脑思考。

原来王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_____层。这里把( )看作0层,如果王叔叔现在2楼,他往上2层记作_____层。同样是4楼,为什么一会儿记作-1层,一会儿记作+2层?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目的是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如第1题是基础性练习,巩固学生对正负数的读写和认识;第2题是深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第3题是拓展性练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用负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篇2

过程与方法: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要说出相反意义的词语。(板书:相反意义)

一个字:上、高、正(板书:负数)

两个字:上车、上升、收入

三个字:向左走

师:生活中像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情况有很多,谁愿意像老师一样领着大家说一说?

二、借助生活原型,认识负数

(一)在温度计上初步认识负数

过渡:我们在科学课上已初步认识了温度计。

1.你能找到温度计上的“相反”吗?

以0为分界点,液柱在0上是零上的温度,在0下的是零下的温度,它们是相反意义的量。

2.温度计上的单位“℃”和“”各表示什么?

0℃是摄氏度,表示左刻度,我国使用摄氏度计量温度,所以我们一般看左刻度;“”是华氏度,表示右刻度,美国一些国家使用。

3.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每一个小格呢?

【思考:课前找相反意义的情况,一则是热脑运动,二则是为下面认识负数做准备】

(二)从加减法到正负数

(1)建构意义

要读准气温,关键先找哪个 ?它表示什么?(出示虚线和0℃)增加2摄氏度(出示+2℃),液柱会在哪个位置呢?(上升)它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减少8摄氏度呢?减少2摄氏度(出示-2℃),液柱会在哪个位置呢?(液柱下降)。它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增加8摄氏度呢?

(2)转化概念

(出示正数)这些都是什么数?换个角度,当我们把这些数看成正数时,这些加号就要看成正号。你会读吗?(逐个指读)

怎样写数呢?(先写十号,再写后面的数)当然,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出示2℃和8℃)

(3)同法读写页数

(4)感悟简洁

你喜欢用正数和负数来记录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吗?为什么?(既简洁又便于区分)(板书:区分相反意义。)

【思考: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数字发展的一个飞跃,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材例1中,呈现了教室里和教室外学生利用温度计观察温度的两个场景,先营造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知识,本节课设计利用温度计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恰好抓住了数学知识的意义生活点。】

(三)通过存折明细示意图,再次认识负数

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观察思考:

哪些数是我们熟悉的?表示什么?哪些数是新出现的?

1.例题中表示什么?

2.“500”与“-500”表示的意义相同吗?“0”属于正数或负数吗?

【思考: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三、借助数学模型,由具体意义抽象到一般意义

1.结合:“4人以大树为起点行走”的情境图,引导认识数轴。

2.找对数。如果1小格表示“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2和-2吗?你是怎样找到的?-2接近2,还是接近0?为什么?

3.观察发现:

(1)一起从0开始往右读,发现了什么?

(2)人从0开始往左读,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到最大的负数吗?为什么?

(3)再从左往右连起来读一读,又发现了什么?

(4)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负数

【思考:本环节从温度计模型逐渐抽象成数轴,将下一课时出现的数轴提前到了这里,使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过程。之后在数轴上找2和-2,发现更接近0,借助直观数轴将正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有机地渗透进来。】

四、联系生活,巩固意义

1.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里。

-6,+23.8, -40, 5/8,-10.8,0,-0.5。

追问:你能在数轴上找到5/8吗?知道-0.5的大概位置吗?为什么?

2.生活直通车:

(1)出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是3193米,世界上最低、最咸的湖――死海的海拔高度-400米,世界上最大的湖――里海的海拔高度是-28米。读一读上面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2)填一填:

0℃ ,10℃ ,-10℃ ,70℃ ,100℃

冰箱里冰冻的鱼的温度是( )℃ ,刚烧熟的鱼的温度是( )℃ ,水中游着的鱼的温度是( )℃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 ,水沸腾的温度是( )℃。

【思考:第1题,借助数轴将负数范围从负整数扩展到负小数,防止学生陷入负数即整数的思维定势。】

篇3

《认识负数》这节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二课时。正好是11月4日在塔中刘洋老师和郑春梅老师赛课所摩的课,当时感想特别多。回来后精心准备,综合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个别地方做了一些调整。整体教学效果,自我感觉还不错,学生反应也很好。

学生探索用简洁的方式记录三个温度的环节。我巡视全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标准的方式:+4或4;0;-4表示出来的。为引导孩子在交流中找出体现数学简洁美的方式,最后在介绍正负数的写法和读法,我调整了教学方案,直接在黑板上,写了:+4或4;0;-4,我发现大家基本上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写的。“是不是预习了?”有一部分孩子说没有。“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第一个孩子说“零上4摄氏度,是0摄氏度再加上4,所以我写了+4;零下4摄氏度,是0减4,所以我写了-4”,很多孩子都读“加4”、“减4”,并认可她的想法。还有学生用了自己的符号表示:4;4;还有0+4;0;0-4。学生的设计比较原生态,0+4;0;0-4的想法,其实和前面想法是一致的;只是其他孩子可能因为经常看到正负数的写法,所以按照正规的正负数的写法写了;4 ;4 的写法比较有创意,是属于自己创造的符号。

《认识负数》让学生们初步认识负数,并知道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材中涉及很多用正负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根据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理,临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部分内容:根据教材、教学参考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并认真进行研究分析。因此说,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正数、负数这一内容,总体目标的把握上还是恰当的。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的意义,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课堂上三维目标有明确的落脚点和实施方案,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感受了数学的学习乐趣,并在实际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试着分类时,大部分学生将0分成一类,理由: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单独成一类。还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0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也有人认为0是正数。理由如下:0前面没有负号;以前我们说10以内的整数,都是从0开始的。很明显是受正负数书写形式的影响,因为正数前得符号可以省略,而0前也没有符号,没有抓住本质特征。也有将已学的分为一类,新学的分为一类。

对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知识点,我觉得今天教学还是很到位的。首先在认识温度计时,我让学生观察数字特点,追问:其它数都是两个,为什么0只有1个?让学生体验到0的分界作用和特殊性。其次,在例1的教学后,试一试的环节,我追问:为什么这两个都用正数表示?学生说:0摄氏度以上的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都用负数表示。在数轴上填那道空题,学生认识到:0上下两边的数是对应的,从而也体会到0的独特性。这时我揭示0度是冰点温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理,临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部分内容:你还能自己举出一些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例子吗?先在组内交流,然后说一说。五分钟时间交流后,同学们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小手,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发言的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我们有时都想不到的例子,如果不是我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估计一节课同学们都能说不完。但是为了不打消那些在课堂上没能及时发言的同学的积极性,我让学生把自己想法下课说给我听,真是收获良多啊!

下面便是我的学生们举出的一些生活中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实际问题的例子:

上楼梯的台阶有几级可以用正数来表示,下楼梯的台阶有几级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校园里进校人数可以用正数来表示,离校人数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汽车加速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减速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乘电梯上几层,可以用正数来表示,下几层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钟表顺时针转90度用正90度来表示,那么逆时针转90就可以用负90度来表示;

班里同学交作业人数可以用正数来表示,没交作业的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班里转进来的学生数可以用正数来表示,转走的同学数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家里收入可以用正数来表示,支出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直升机上升高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下降高度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考试成绩进步几分可以用正数来表示,退步几分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空调的温度调高可以用正数来表示,调低几度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降雨量增加可以用正数来表示,降雨量减少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停车场车子停进的数量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开出去可以用负数表示;

……

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收到了一份如此意外的惊喜,我感慨很多。孩子们的智慧真是无穷的,你给他们多大的空间,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和收获。那一瞬间,想起孩子们踊跃发言的状态,做为他们的老师,在感到欣慰和满足的同时,我也被孩子们深深的感动了……

在课堂上,我们精心的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给孩子们一个自由思考和发言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吧,因为,孩子们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92-02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作为教学的准备工作之一,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有定向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技巧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导入设计要别具一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猜数游戏的导入。

师:比0大3的数是几?比3大3的数是几?接下来老师会怎么说?

生:比6大3的数是几?比9大3的数是几?

师:你会填吗?并出示数轴,数轴上有0、3、6、( )( ),括号里面是什么数?

生:9、12。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把这些数字宝宝都找出来了,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

(多媒体拉动数轴围成一个圆,变成一个钟面。)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正确、轻松地认识时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时钟上1到12的数字,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而案例中的教师从数字游戏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二、课堂探究设计要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数学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例如,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时,教师从生活问题导入:

师:(出示天气预报信息图)谁来做播音员播报一下某一天北京与杭州的天气情况?

生:北京零下5度到3度,杭州1度到5度。

(师出示温度计:从没有刻度到有刻度)

师:最低气温是零下5摄氏度和最高气温5摄氏度,都有一个“5”,这两个5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

生1:不相同,一个是零下的温度,一个是零上的。

生2:不一样,一个冷,一个暖和。

生3:零下5摄氏度比0要小,5摄氏度比0大。

生4:零下5摄氏度是负数,另一个是正数。

生5:他们的意义相反。

生6:我发现0以下的数都是负数,0以上的是正数。

师:那么0呢?

生1:我觉得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生2:0把正数和负数给分开了。

师:我们可以把0看成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接着教师将温度计旋转90度,出现了一个数轴,中间为0,从0往左走为负数,从0往右走是正数)

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天气预报、温度计),灵活设计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探究、建构知识,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教师将温度计旋转90度变为数轴更是神来之笔,为学生深刻理解正、负数提供平台,也验证了精彩的预设可以迎来课堂美丽的画景。

三、课堂互动设计要触类旁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与空间,努力营造激励、探索、互助、理解的学习氛围,师生、生生之间以学习材料为纽带,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共同经历知识的产生、建构和应用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你能不能用材料(硬纸片、图钉)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很快围好了)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3个图形,大家怎么看?(为了方便大家,教师分别给3个图形标上1、2、3序号)

生1:1、2是平行四边形,3不是。

生2:1、2对边相等,是平行四边形,3对边不相等,就不是平行四边形。

生3:2号把它拉一拉就会变成正方形。

生4:1号能拉成长方形。

师: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摆出来的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是,拉一拉,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特点?

生1:平行四边形会变化。

生2:平行四边形有个特点,容易变形。

师: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可大呢!同学们在哪里看到过它呢?

生1:公园里的篱笆。

生2:校门口的电动伸缩门。

生3:布置教室用的拉花。

教师让学生摆平行四边形,巧妙地借助表象让学生体会其本质特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典型错误,教师选择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症结。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和冲突既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四、课堂体验设计要有真情实感

老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背后那些精彩动人的故事、曲折艰难的探索历程适当地呈现给学生,他们必然会产生对数学文化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教师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使用负数:在古代商业活动中,收入为正,支出为负;盈余为正,亏损为负。最早记载负数的是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g》。在算筹中规定“正算赤,负算黑”,就是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通过这组资料,学生不禁为古人创造的数学知识感到十分自豪。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是历史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

又如,在教学“走进圆的世界中”一课时,课件出示一平如镜的湖面,波光粼粼,当投进一颗小石子后,湖面的平静被悄然打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圆,向外荡漾开来――学生纷纷惊叹:原来在简单的自然现象中蕴藏着数学的宝藏,想要发掘它,就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习以美丽为依托的数学是一种享受,学习以文化为载体的数学是一种幸福。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数学文化、历史的氛围中吧,这样亲切、有趣又带点神秘的学科定会让学生爱不释手。

五、课堂练习设计要引物连类

为了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要设置一些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结构开放的习题,以游戏或竞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采用游戏的形式,如买卖商品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各个币值之间关系的认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后,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农场青草地的木桩上用绳子栓了一只可爱的羊。

师:主人出门了,要两天才回来。

生:(小声嘀咕)啊,那小羊会不会饿死。

师:小羊会挨饿吗?

(多媒体显示:绳子长4米)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计算,发现小羊能吃到大片的草,主人出去两天没问题。

对小羊会不会挨饿的担忧,使学生产生了需要尽快得到答案的情绪和振奋智力的内心状态,积极解决问题。

利用巧妙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效率,打造快乐课堂是广大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教师只有学习和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高屋建瓴、妙招迭出,成为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人。

篇5

殊途同归,教学目标编制本质相同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是教师期望在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与结果。从两个团队的教学目标的编制来看,都采取了三维目标方式编制目标。从目标的总体内容来看,都符合本节内容所属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上都指向三个维度的目标达成。从具体内容来看,钟英中学团队的目标编制更为简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来看,认知性目标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混淆,具体表现在:“分类思想”到底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需要两个团队的设计者重新认识。另外,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两个教学目标的编制都存在一些缺憾,即没有完全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编制目标,没有完全彻底地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认知,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者、合作者和实践者。

形同质异,过程设计彰显团队魅力

篇6

    1.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1.1 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有效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遵循主动、有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创新思维。

    [例1]在有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了解负数源自身边的现实生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辅之多媒体教学,设计以下几个例子,让学生探讨。

    (1)零上10℃,它比0℃高10℃,可记作+10℃,而零下10℃比0℃低10℃,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呢?

    (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它们的海拔髙度呢?

    (3)向南走100米与向北走100米,收入2000元与支出200元,用数学符号该怎么表示呢? 问题情境有层次,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理解、掌握负数的概念和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例2]“字母表示数”一节课,可设计一个游戏性的猜谜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以2,加上10,加上全家小于10的人口数,点学生名,教师准确猜出其出生年月及全家人口数。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对老师的“神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纷纷问老师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这时老师开始点题,引入新课,告诉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及整式的加减后,谜底就会揭晓,学生将会会很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情景。

    当然,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必须重视数学史料的补充与介绍,诸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中介绍数学回文诗,“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灯共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以使单调的数学题变得饶有情趣。

    1.2 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毕竟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数学活动方式.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又具有挑战性和个性特色。

    这种实践活动设计,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图形的观察、操作、归纳和类比等。实践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可以举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建立 “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斜靠在墙上一个长为20米的梯子,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16米,它的顶端下滑2米后,底端将水平滑动多少米?

    [例2]某汽车的车牌被前面的物体挡住,但从地面的水面上可以看到车牌的影子。你能从影子中确定该车的牌照号码吗?此题考查轴对称概念和空间观念,联系实际生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镶嵌》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先出示平面镶嵌图案供学生欣赏,观察学校教学楼的地面、墙壁、天花板的形状,引导学生分析图案的组成. 具体分三个步骤:图案欣赏——探索多边形在镶嵌中的作用——制作镶嵌图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生活应用。

    1.3 重视开放教学的设计

    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中主动发现、想象和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

    [例1]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基于有理数的加法比正数的加法范围扩大,会出现负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开放式教学方式并采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在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学生将很快接受。

    [例2] 在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一节课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个开放题,要求学生利用等圆、全等三角形、线段各两条设计图形。

    在给足时间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将得到开发,表现出极强且有独特的思维力,给出的答案也会让人大跌眼镜。

    综上所述,数学创新教学设计是改革传统备课的方式,也是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果、获得最大效益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我羡慕孙映柏老先生在小学数学上的伟大造诣;也佩服孙映柏老先生在如此高龄还能思考总结怎样教好小学数学,并总结出那么多的数学小游戏配合教学;更敬仰孙映柏老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思考型与研究型教师。

孙映柏老先生认为:区分阴阳是数学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没有区分阴阳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例如孙映柏老先生总结的数学中的阴阳有:正数与负数;正运算与逆运算;函数与反函数;对称;反射等。在认识正负数过程中,孙老先生运用一张红色单面卡的正面与负面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真正含义;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运用方形,看方学算,有条不紊,分清乘与除的阴与阳等等。

孙映柏老先生的阴阳太极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高深至极,这都是孙映柏老先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结果。他的理论我看了很多遍也只是理解了其中的皮毛,要想得知其中的精髓之所在,可能还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去分析研究。但是,读了《怎样教好小学数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有感慨,数学其实不难教,只是自己并没有认真教,边思考边教学,做一名善于思考、敢于研究的教师是现代化教学改革之后对所有教师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教学,那不管教什么学科、什么学生都是非常难教的。

一、善思教材之用意

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吃透教材,因为老师只有真正地了解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清楚教材的真正用意,如果教师只是拿着教材去上课,照本宣科,不深究教材如此安排教学的用意,那么教学过程也只是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没什么区别;如果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那么学生自习的效率可能更高;如果教师不明白教材安排的真正用意,那么学生必然也没有意识去探究教材为什么要那样安排。所以,教师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思考探索教材的深层次含义,真正地做到了解教材、吃透教材是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思考必须从思考教材入手,教书要从理解书的内容为首。

二、善思学生之理解力

刚带一年级的新老师会深有感受,老师自己感觉讲的很透彻,很好理解了,但是学生就是听不懂,这就是因为老师只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去讲解知识,而并非从学生的发展阶段或者学生的理解能力方面着手,这势必会造成老师讲的累,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例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只能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而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遵循以实物计数引入,进而过渡到口头计数,然后再向高一级的思维即抽象思维计数过渡。夸大或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都会事倍功半,课堂效率低下,或者达不到老师想要的效果。善于思考的老师不仅要思考教材的真正用意,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勤于思考这样讲解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且易于理解。

三、善思教学设计之吸引力

篇8

小学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很难集中。一直以来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面,多数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理论、列公式,学生机械地套公式、代数字,不重视学生的理解状况,不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科学性。新课程背景下,使学生达到理解性地学好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教学设计,转变教学策略、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认真备课,将生活化的素材导入课堂

小学生教材设计较为多样性,充满童趣,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城市化倾向:传递数学知识的地点选择上往往出现动物园、银行、超市等具有城市标志的地方;涉及电梯、斑马线、公交车等农村不具备的事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引用生活化素材时不妨采取一些贴近农村生活的实例,对素材进一步加工,重新向学生解释说明教材知识,使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在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小卖部要买1块钱的橡皮,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1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1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

二、生活化数学例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例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的例题内容却不能与时俱进,而且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教材内容中比比皆是“黑兔白兔”“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诸如此类的经典例题,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轨,学生学起来当然感到乏味单调,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鉴于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可以在设计例题时,做到例题设计的生活化,即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中提炼数学素材,将其运用到数学例题的设计中,如此,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研讨,学生也能由此巩固和强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百分数”的教学设计中,“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这种百分数应用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我们可以设计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应用题案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将购物理念应用到百分比应用题的设计中,为学生创设购物环境,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出来,课件上播放“好消息,本店商品一律八折出售”的信息,提出问题:“老奶奶花了100元买了件外套,请你帮姥姥算一算,这件外套原价是多少元?”待学生解决后,再提问:“一家店满100减15,而另一家9折优惠,请你们帮这位老奶奶想一想哪家店更便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活跃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的价值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数学知识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陷入泥沼。数学是体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工具,要体现数学的价值就必须注重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并运用于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践环节: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告诉他们:“学校时冈诨ㄌ车乃闹芎蜕厦嫫躺洗勺,并将花坛的里面填满土,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来到校园里一听老师说要帮学校的忙,学生肯定会很乐意,积极性高涨。这样设计例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做例题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寻找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举一反三,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9

数学史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如何有效地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并发挥其作用,这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将数学史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有四种,分别是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具体来说,怎样有效运用数学史来给学生讲解“负数”呢?笔者将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筛选和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学设计后,将运用数学史进行负数的重构式教学做了如下两点总结。所谓重构式教学就是借鉴数学史料所记载的负数产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将教科书中所展现的负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适当地改编、重构,从而将负数产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负数”,有效地将新知识归纳到原有的知识结构网络中。

一、学习负数概念之前

在引入负数的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带着同学一起回顾小学时接触的第一次数的扩充,即分数的引入。从生产生活方面和数学内部(特别是解方程)这两方面举例说明分数引入的背景、原因以及解决了哪些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思维的类比做好铺垫。从生产生活中举例,让同学们发现在非负数范围内,当减数大于被减数时,原有数系内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况,可以将这一情况类比分数引入中有些数不能被整除的情况。从数学内部来说,引入负数后,解决类似x+15=10的方程时,由无解变为有解,数学所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减法运算畅通无阻。可以将这一情况类比引入分数后解决如3x=4这类方程时,由无解变为有解,除法运算畅通无阻。

若教学时间充裕,还可以向同学们展现不同时空的数学家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在解方程方面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成就,在解方程组等数学活动过程中,数学家会运用一种叫“算筹”的计算工具,将解方程组的过程可见化、具体化。当两列数同时相减时,在算筹操作中就会出现“两算得失相反”的情况,即同时出现以多减少和以少减多的情况,而正是这一情况的出现让中国古代数学家发现了负数。

二、从数学史中预见学生认识和接受负数存在的困难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正负数,并且由于算法的高度发达和算筹将计算过程具体化和机械化,中国数学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负数的存在。但当阿拉伯人将负数传播到欧洲后,西方数学家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却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就认为从0中减去4是天方夜谭;另一位叫阿尔诺的数学家还提出了论据来驳斥负数,即-1:1=1:-1,他提出如下质疑,既然-1比1小,那么较小的数与较大的数的比和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的比怎么可能相等;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在《整数算术》中称负数是荒谬的数,因为他认为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小于一无所有”的数;笛卡尔还将负数看作是不合理的数。可见西方数学家们在刚开始认识负数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阻碍了他们对负数的接受。如美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课堂上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在历史上数学家们同样也会遇到过。因此,数学家们在认识和接受负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困难的解决对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欣然接受负数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类在建构对负数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跨越原有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扩展已有的认识,换而言之就是如何在负数的意义和之前对0的认识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纵观历史上那些数学家对负数的困惑,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数学家们认识整数的内在逻辑是:1表示一件物体、2表示两件物体、3表示三件物体……那0就表示什么都没有,而负数比0还小,换而言之就是负数比“什么都没有”还小,“什么都没有”就已经到了尽头了,这样的数怎么可能存在呢?

三、借鉴数学史让学生理解负数及其数学本质

因此,在引入负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索,让他们在对负数的认识中产生如上述数学家一样的矛盾(即:负数比0小,怎么可能存在比“什么都没有”还要少的数)。从而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原来的数系中引入负数后,数不再仅仅表示实际物体的量,对正负数的概念要通过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来理解。其次,0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什么都没有”了,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同时也是正数和负数这对矛盾统一体彼此转化和过渡的桥梁。不要让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停留在实际生活层面,要让其对负数的认识提升到数学的本质层面,要通过结合数学史对数系扩充的思路与方法的分析与梳理,使学生体会到人们遇到需要时可以创造新的数,并且每次创造的新数都解决了数学内部和实际生活中原先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创造新数的难点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心理,将凝结在数学史发展中的数学家思维打开,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的灯塔与路标。

篇10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对新鲜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对未知领域探索的能力。同时,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当数不够用时,引入新数(正分数)的经历,并且也有用数学符号(字母)表示数(算术数或非负有理数)的基础。但是,对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并用来表示实际问题还是不太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正数和负数表示量的意义,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回顾正数和0是怎样产生的,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必要性;了解什么是正数和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感受分类思想,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数产生的历史,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联系,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数感与符号感。 

教学环境与准备 

根据这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利用微课程教学,借助CS、屏幕录像等技术呈现生活中诸多具有相反意义量的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些情境学会用正、负数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感受用正、负数描述相反意义的量所带来的便捷。鲜活的动画效果和图片展示,以及片段式的微视频,能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负数及互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起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前测练习,了解微课程学习的大致流程 

学生行为:独立完成前测练习,了解微课程学习流程图,思考并找出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初步感知负数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之间的联系。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四人小组”会给予指导。 

教师行为:边巡视边搜集学情,引导学生发现负数的引入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与负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微课程教学是把教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形成一个个微小的几分钟视频录像,让学生不再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其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任何时点、任何地点进行反复地观看。 

2.观看微视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观看微视频,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行为:观看微视频后,各小组成员在中心成员的带领下交流学习心得,并探讨微视频中的每个学习任务和学习体会。重点交流如下几个问题:①小学中自然数和0是怎么产生的?整数和分数又是怎么产生的?②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③在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分别是2、-2、0,如何确定排名顺序?④2006年我国花生产量比上年增长1.8%,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2.7%,这里的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 

组内交流结束后,选几个代表进行全班展示,只展示对重点问题的看法。在任务的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②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③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教师行为:①边巡视边观察、记录各组学生的表现,对于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习小组,参与他们的讨论,在其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学生交流结束后召集学科中心组成员,让他们反馈学生们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便进一步确定精讲点拨的内容与方向。②通过微视频让学生体验负数的起源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利用负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本微课程的设计是基于概念教学为主导的新授课,微视频借助SmoothDraw和屏幕录像等技术呈现正数和负数这一情境,通过一张张图片概括出数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再通过飞机与潜水艇的动画,以及生活中的温度、收入支出、产量增长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感知负数的存在与必要,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2)通过微视频,进行例题精讲 

学生行为:观看微视频,通过教师示范讲解,逐步感知利用负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行为:通过微视频,结合数位板进行例题精讲。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归纳结束后投影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串,结合数位板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数与负数的知识;借助SmoothDraw软件的操作,将例题直接以图层形式呈现,将简要的分析用符号语言和图形标注提示出来,以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为了逐步示范解题规范过程,使用数位板边讲解边书写,以动态的显示效果强化数学解题的严谨性,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分类思想,拓展对数的认识。 

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借助多媒体实时解决问题 

学生行为:课上,通过设置基础训练和提高训练进行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课后,通过扫描学灵网二维码或者输入学灵网网址(xling.xn)登录学灵网在线测评系统(评价管理)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会即时出现,学生可根据测评结果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补充。

教师行为:通过学灵网在线测评系统,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并针对练习结果进行实时评价和反馈,而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学灵网的“问答管理”栏目进行指导,或通过学灵网的“话题管理”“笔记管理”等栏目进行在线研讨。学生也可以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在同伴之间互助解决。 

设计意图:微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评价体系也可以充分借助微课程的这一特点进行变革和创新尝试,可以在任何时点、任何地点借助多媒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和自动化评价,这是微课程的最大好处。同时,“多元评价”的做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是在第十三届NOC活动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要求以“微课程”为主要模式的教学设计。和以往相比,这次比赛将“自主学习任务单”调整为“微课程设计文稿”、“教学课件”调整为“微课视频”,同时增加了“微课程实施方案”。 

在完成“微课程设计文稿”“微课视频”和“微课程实施方案”后,我们一方面不断反思、自查,另一方面认真研读其他团队的评价,使我们的设计呈现出这样一些亮点: 

1.丰富对话,让文本学习走向深刻 

传统教学更多体现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我们的“微课视频”和“微课程实施方案”则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进行多元对话,从文本到作者,再从作者到教科书编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递进中走向深刻。 

2.渗透方法,让自主探究走向明晰 

新课标中曾强调,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我们力求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统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更有利于方法的内化。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微课程实施方案”渗透了多元对话这一方法;从细节上看,我们的设计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理念。这些方法的积累,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倡导合作,让感悟体验走向丰富 

篇11

1.知识目标: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借助温度情景感受负数的意义,会借助温度背景下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正确读写温度。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教学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重在感知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师:大家对苏老师的工资感兴趣吗?

生1:2000

生2:3000

……

师:教师的工资不高,但教师的工作很有价值,教师工作的价值就是你们健康、茁壮的成长。上个月老师领到了2200元工资,现在花去了1200元,该怎样记?

生:领到2200元,记作“+2200”,花去1200元,记作“-1200”元。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能不能找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正数和负数,说说他们表示什么含义?

生1:我在超市见过1楼、2楼,还见过-1楼,-2楼。

生2:我还在温度计上见过正负数。

生3:我还知道“2-1=1”,“1-2=-1”。

生4:我还在冰箱上见过负数,我还画了简易的示意图,它表示冰箱的冷冻箱的温度是零下5度。

……

师:大家都有擅于发现的眼睛,今天我们主要在温度情境下学习负数。

【设计意图及教学效果分析】教学前的准备活动要起到两个作用:一组织课堂,二抓住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巧妙预设。学生对教师的工资很感兴趣,积极活跃进行猜测,在猜测中组织了课堂,消除了紧张,迅速进入正负数世界,在列举正负数中,引出温度。

二、设问导读,重在会以“零摄氏度”为分界线,表示温度、会读写,能感知

小小天气预报员预报首都北京今日气温-2℃到5℃,在温度计上找到5℃和零下2℃,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在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先找到0摄氏度,向上数5格,找到5℃;在向下数2格,找到-2℃)

其中的0℃表示没有温度吗?(小组讨论)

师问:你感觉“0摄氏度”是没有温度吗?生齐答:有温度。此时有一个不同声音冒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0摄氏度是中温。”师先是一怔,又想要尊重学生的“第六感觉”,于是我就势引导,“中温的感觉是能煮中鸡蛋吗?”学生兴趣盎然,立刻有学生反驳:“不对!不对!煮中鸡蛋水就开了,我妈妈告诉我,此时水有100摄氏度呢?”师又问:“那这位同学说的“中”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在5℃和-2℃的中间处(分界点)。”此时,师强调“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休斯把在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温度的单位是( ),读作( )。

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如何记作最简洁?怎样读更规范?

(记作时强调“+”号可以省略,符号不能省略;教师示范读写温度。)

温度计上的温度高低排列有什么规律?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温度计,感知水银柱上升,温度越来越高,为温度的比较建立模型。)

说一说-5℃与-20℃哪个温度低?和同桌交流你的比较方法。

分三个层次逐步深化:

1.直观体验

2.借助模型标出两个温度。

3.脱离模型,总结规律。

两个负数温度比较,负数后面的数字越大,温度

越低。

【设计意图及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教学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自主学习,对温度分为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有了清醒的认识,感知了温度的冷热,能正确读写温度,教学设计能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温度计的认识渗透到正负数的学习中,特别是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先感知-5℃的情境图中“穿秋衣、地上没雪,自我感觉有点凉”,-20℃的情境图中“穿冬衣、有雪,感觉冻得直哆嗦。”学生又在温度计上找了找,知道-5℃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线,向下数5格;-20℃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线,向下数20格。温度计上标的越低,温度就越低。最后脱离模型,总结规律,两个负数温度比较,负数后面的数字越(大),温度越(低)。整体感觉,教学有序,渗透尊重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三、巧妙延伸,完成知识链接

把达标检测2题的温度计倒置变数轴,感知正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规律,巧妙连接新旧课。

教后反思:

“负数”这一概念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经常会从多种途径收看到天气温度的信息,再加上购物中的消费,所以对负数已有了认知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从师生谈话为切入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倾听电视播报天气预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巧妙引入课题。再以多媒体为载体,观察温度计水银柱的变化,让学生用正、负号正确读写温度,比较温度的高低。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理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