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油画教育论文

油画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0 12:27: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油画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油画教育论文

篇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

1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交互地传递,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他们会不自觉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去解决每一个问题。

1.2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的作用。

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出现和应用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摆脱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要渠道接受知识的模式,他们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有用的、更富有个性的知识。而且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并使其学到传统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所以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也将逐步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将大大集中,随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

2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这就是网络最大的特点:通信和资源共享。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所以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最主要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环境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涉及到语、数、外、史、地、生、音、体、美等众多学科。

2.2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互联网为课堂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形式(如电子邮件、在线交谈等),使处于不同协作位置的协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话与协作,比传统面授中的交流更方便、更灵活、更广泛。

2.3多媒体技术强调了学习的个性化

个性化学习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个特点,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

因此,这些特点决定了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的有机组合。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设计

3.1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可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3.2人机交互

每一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在现实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掌握,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强调“学习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较传统的教学手段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优势,它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音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的优点,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失为学生参加“实践”的好方法。

篇2

2.优化教育资源活动幼儿园的教育实施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分班的教育制度,目前幼儿教育大致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教育段,每个教育段又具体分为不同的班级。由于上课、室外活动全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各个班级的小朋友之间相互并没有交集。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儿童也将面临更加丰富开放、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化的社会,如何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开阔性思维、开放的视野、宽广的心胸与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主题。因此幼儿园教育应避免分班教学对孩子发展的限制,通过实行混班制的活动为小朋友打开交际圈,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一起交往与活动。

比如在晨间活动、室外活动、艺术特长教学等方面,都可以把不同班级的小朋友集中在一起,实行混班制的活动或教学。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交流。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优化教育资源与理念间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教育的另一潜在资源。通过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使城乡之间的孩子互相交往、互相进入彼此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对孩子是另一丰富、新鲜的信息刺激,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的丰富多彩,认识到自己成长的环境外还另有天地。比如开展“城乡娃娃手拉手”的交流活动,邀请农村的孩子来城市幼儿园做客,让小朋友模拟社会待客的方式培养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而农村的孩子则通过带来自己家乡的照片、礼物,讲述自己在农村生活的见闻等,丰富城市孩子的视野,还可以通过农村孩子邀请城市孩子去做客的方式,增加城市孩子的见闻,丰富孩子的视野。城乡幼儿园的合作、交流不仅能促进孩子视野的开阔与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园的优化教育资源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也大有好处,通过借鉴不同幼儿园的管理与教育理念,促进自己园内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篇3

一、声画并茂促兴趣「激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愉悦并存的境界。

例如《看月食》一课,在讲日食开始时月亮的变化,也就是课文的第4自然段前,我先用多媒体演示月食的变化过程,并提醒学生边看动画边注意听与课文匹配的解说。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彷佛把他们带入了变幻莫测的天体之中,强化了第一信号系统,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了深刻的表像,加速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缩短了认识事物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彩图排序促智能「转化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智能。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发展又成为自学获得知识的前提。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灌输,而是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靠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的。

在讲《看月食》一课时,我事先通过计算器设计了显示月亮形状及颜色变化的七张彩色图片,然后打印出来,课前发至每个学生手中。在学生经历声画并茂的初步感知后,启发他们仔细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准这段话中写月亮形状和颜色变化的词语,想一想月亮是按什么顺序变化的,把七张彩图按顺序摆放在课桌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读书也读得分外专心。在认真阅读、找准关键词的基础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摆图了,大多数同学摆得又对又快。

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的现象或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多种感官同时激活,进行观察、阅读、思考、操作,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分析语言文字,使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三、文字显示促过程「强化

布鲁纳强调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将知识结构「硬塞给学生,而是启发诱导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不是让学生铭记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某些结论,而应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把七张彩色图片按顺序摆好后,我先在多媒体显示屏上打出第4自然段文字,然后请学生板演,并让他联系课文说出摆图的依据,同时在他联系课文说出摆图的依据,同时在他找出的显示月亮形状变化的词语下加点。诱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分析比较,找出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是由大到小的,并指出,正因为有些同学专心读书的同时能够认真思考,所以摆图又对又快。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读书,懂得结论的获得应以本为本,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第4段课文,既方便了板演学生,又直观地给在座的学生演示了学习过程,强化了学习过程。

四、综合运用促理解「深化

篇4

在教学中,为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之回归儿童的本色,离不开儿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导购员,在课堂上还原超市购物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遵循先前积累的生活经验,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购物体验,并运用模仿能力再现生活。

2.提升幼儿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仿导购员的学生,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导购员的举止动作,加上自己对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学完成“购买”;而模仿顾客的儿童则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购物时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银员的儿童则不仅需要具备模仿生活的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可有效激发这类幼儿的求知欲。

二、渗透互动,追求灵动

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观照幼儿的感性思维特点,以教育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感”体验,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为教育活动增添一点灵动。

1.本着互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影响力,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互动性,儿童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标价为7元,扮演顾客的儿童拿出10元,有的则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银员的儿童主动思考。而扮演顾客的儿童对找回的零钱也下意识地进行检查核对,又迫使其主动思考。整个互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方法,这就是教育游戏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感”,符合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

在上面的互动游戏中,不同的找零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比如用10元钱找零,则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张1元钱的纸币;而用12元钱找零,则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张1元钱纸币,也可能是1张5元钱纸币。在游戏最后的纸币分类环节中,用12元钱购物的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极有可能会增加5元钱这一类别。教师以“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构思提升了教育游戏的灵动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广度,营造梯度

要回归儿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又要渗透学习方法,因此教育活动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线路、家庭生活记账、英语口语对话、个性演讲等内容,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平衡儿童的群体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1.增加知识广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篮,增加幼儿生活技能;进园时师生之间用英语问好,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再如组织幼儿进行“我当家”活动,主要是购物记账,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篇5

幼儿时期儿童的大脑发育不够健全,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极其有限。这个时期是幼儿大脑发育较为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发育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做出了超出能力范围的思维动作,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复杂的思维动作只有在幼儿成长至八岁左右,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以后才能够完成。但部分幼儿园将国家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意见放在一旁,一意孤行地增加幼儿学习的内容,有些甚至已经包含了小学学习的内容,并给幼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幼儿应该在这个时期掌握的基本生活常识却被幼儿园挡在幼儿教育的大门之外。

2.幼儿教育方式单一

幼儿时期的孩子好动,而且很难安静下来,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寓教于乐,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逐渐地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性格。教师在其中只能充当引导的角色,更多地是要让幼儿参与到游戏当中。然而,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剥夺了幼儿好动的天性,过早地让幼儿接触到了小学生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方式死板,很难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

3.幼儿教育管理模式小学化严重

幼儿时期是孩子尽情游戏,享受欢乐的时光。然而,有些幼儿园给孩子安排了家庭作业,并要求有家长的签字。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已经近似于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前让幼儿承受了课业负担,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同时,幼儿园对于孩子的行为规范效仿小学生行为准则,要求孩子上课时要保持课堂纪律,双手背后,课后认真复习等,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严重脱离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实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合理化建议

1.转变幼儿教育的观念

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其鲜明的年龄特点,这个时期的教育活动也就具有了特殊性。幼儿教育要根据幼儿成长发育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不能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一定要摒弃这种错误的教育观点。幼儿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育要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使其在欢乐的时光中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行为规范。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教育是孩子的早期教育,教育内容和强度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教育单位也就是幼儿园,要重新明确幼儿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质量并不是靠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强度来体现的。同时,家长也要转变以往对幼儿园教育水平的评价标准,不能剥夺幼儿乐观向上的天性。在幼儿时期,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或不感兴趣的事情,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让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篇6

二、科学游戏活动的设置,能够让儿童“乐在其中”

在学前教育中,儿童如果能够保持一颗愉悦的心,这既有利于他们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游戏环节的设置,能够让幼儿在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理,他们在游戏中会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新颖的游戏中的某些环节还能够吸引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观察,以此来不断地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小兔乖乖》这个游戏,《小兔乖乖》中兔妈妈的唱段能够唤起孩子们温柔、亲切的情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游戏的美,逐渐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当“狼来了”的音乐响起时,则能引起孩子们对凶残者的敌视,这样可以培养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当“小兔儿识破了狼的诡计”的相关乐曲响起时,又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胜利的喜悦。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相关的表演,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去领悟真善美。这样的游戏环节的设置,能够让孩子们保持一颗愉悦的心态,他们也更乐于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既玩得快乐,又能学到知识,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游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前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旺盛期,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正处在快速生长的阶段。因此,适当地引入一些游戏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与体能。游戏的开展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的动力,而且还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身体锻炼。有一些游戏,比如,跷跷板或者过独木桥等,都能够让幼儿在生理机能上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通过不同游戏的相互补充,还能够有效地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再如,教师可以展开“滚南瓜”的游戏,这个游戏不要求儿童要有多大的臂力或者灵活性,主要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协调能力。又如,“踩脚踏车”游戏活动的设置,既能锻炼他们的腿部肌肉,还能对他们的平衡能力进行锻炼。各种游戏活动的设置,只要利用的合理,都能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也都能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收获一些意外的乐趣。总的来说,游戏活动的设置既能够给幼儿带来快乐,又能让孩子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篇7

二、民间绘画理论特征

民间绘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应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从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可以看出民间绘画具有内容多样、色彩丰富、构图简洁的特点。

1、内容上———趋利避害、求吉纳祥民间绘画流传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容囊括了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风俗等多个方面,蕴含着浓厚的乡韵、乡风、乡情,且多运用谐音、象征等手法,通过典故、寓言故事,来表达吉祥、喜庆、教化的意味。如剪纸和刺绣图案中常借鉴的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桃、竹、鱼、莲、牡丹、喜鹊等,几种吉祥物象并置又会组合出如五福捧寿、三羊开泰、年年有余、金玉满堂、喜报三元等吉祥寓意。民间绘画中所表现出的吉祥意味,与中华民族自古流传至今的“趋利避害、求吉纳祥”的心理趋向息息相关。不仅如此,中国人民融合了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作品体现出意味深长、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特点。

2、色彩上———色块丰富、自由奔放世间的色彩纷繁多样,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将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炼,总结出了“五色论”———青、赤、黄、黑、白。民间绘画中的用色,与中国传统的五色论息息相关。首先,民间绘画的色彩多为红、黄、蓝、绿这样的饱和色,色彩纯度高,色块单纯艳丽、鲜明饱满,这充满生命张力的色彩充满着喜庆吉祥的韵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间绘画多运用色彩对比,如色相对比、冷暖对比和互补色对比等。有诀曰:“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现代色彩理论指出,红与绿,黄与紫是互补色,互补色并置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两种颜色相互衬托更显艳丽;再者,民间绘画用色也会注重色块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将一种颜色设为主体色彩基调,其他颜色的小面积色块起反衬和装饰的作用。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黑红搭配,在脸谱、春联中经常会运用,这样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原始美感,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3、构图上———画面饱满、散点透视中国民间绘画的构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与西方“焦点透视”相对应的“散点透视”,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视点可以自由游动,画面饱满,这在民间年画中多有体现;二是具有中国装饰绘画构图特点,如剪纸纹样中的太极式构图。

三、民间绘画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及建议

1、提升幼儿审美能力中国民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间绘画质朴、率真,这不仅仅表现在物化的艺术语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灵的纯真、朴实,“民间美术的率真使它的创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没有装腔作势、无病,也没有矫揉造作。”民间绘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质朴与幼儿绘画中异想天开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间绘画的熏陶下,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创作时更加纯粹、随心所欲;其次,民间绘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实则是无透视,这样没有规则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儿异想天开地表现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现实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在画面中;再者,民间美术色彩丰富、对比强烈,传达出喜庆、生机、热情和活力,幼儿开朗、活泼、生命力旺盛,这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层次,创设富有民间美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通过艺术的渗透,增强幼儿对民间绘画的情感。

篇8

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有助于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或使用英语所必需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能力两大基础,培养学生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英语素养。

高中英语教育本就应该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

而目前,结合当前新课改的教育形势,我们则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首先,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应以教师思路的转变为起点。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可以说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的起点,但并非终点,学生自己才是他们探求知识以及磨练能力的终点。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强行的生搬硬套都不尽科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准确地说是语言习得的主体。以书为书,不问目的不加思考地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应该逐步改变甚至摒弃。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必须以充分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精髓为驾驭的基础,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某人学会多少单词,多少句式,若能让他们学会自动学习,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并且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我驾驭和评价,那么我觉得英语的教育才真正有了现实的味道。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思路转变的时候首先得考虑的问题。

其次,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受到考试极大影响,应试教育在中国根深蒂固。相对来说,高中的英语教育更是因为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惨烈而紧缚于高考这根指挥棒,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高考能取得好的成绩。

为此,我们从相当程度上来说忽略了语言习得的自然过程,忽略了对青少年英语学习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实行满堂灌,死记硬背,以高考考点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神经。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单纯以考点强化为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教学可谓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学习过程里面,在学生中间比比皆是。

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甚至是为考而生,可悲!在2009年暑期高中新课程培训中,再三强调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根据学生的其起始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设计从感知到学习到实践和评价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相应的促进学习的教学活动。依据学习过程设计,实现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可以保证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从而促进习,也达到了优化教育方式的目的。

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特别要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优化。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划分prlearning,while-learning,post-learning三个阶段,这就是pwp教学过程。Pre-learning(学习前)阶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学生自我准备,教师激活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其目的是为新语言内容的学习进行准备。这一阶段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一切准备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内容之前的导入,启动,复习,激活等活动。While-learning(学习中)阶段当然就是学习新语言的阶段,一般是在课堂进行,但也可以是学习在课堂之外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进行知识呈现,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语言内容,形成运用能力。Post-learning(学习后)阶段是学习新语言之后的评价,运用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课堂之外的运用活动阶段,因为课堂内的活动本质上都属于学习阶段的活动,即使是课堂内的运用也是促进学习的运用活动。PWP教学过程可以用以听、说、读、写各种技能教学过程,也可以用于词汇、语法、课文等学习过程,其核心就在于是否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过程的中心。PWP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优化,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时候,明白教师的作用是指点和引路,学生的语言习得需要自己去揣摩和训练。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建议或者是看法:

1.学会控制授课时间。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的英语教育基础设施都还不是很完备,但是就是不用电教,课堂时间合理的控制仍是很有必要的。

在进入正式的授课之前,我们需要导入和铺垫,而学生也需要有准备和预热。而在一定的讲授和点拨之后,我们更需要给他们缓冲,思考,理解乃至运用实践的空间。

2.学会分层授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应该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一下子把你所指点的东西弄明白搞透彻,也并非高一的学生就应该一下把某个词的高考考点掌握。

3.学会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

高中的教育应该是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阶段,高中英语更是首当其冲。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太过于形式,就是为了考试,与实际运用相差很远。

要引导学生明白,高中的英语学习里面,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的起点,学生自己才是他们探求知识以及磨练能力的终点。高中的学习就是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为终身学习打下最实在的基础。:

4.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加强。

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篇9

极大方便了教师、学生的互相交流,扩展了教与学的时空,丰富了教与学的方式即时通讯技术的运用,教师与学生可通过音频、视频网络与教师、同学,包括其它地区的同学即时交流思想、学习中的体会、学习困惑等。在这里教师仍然起着引导课堂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关照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可通过视频将一些带有普通性的问题分享给所有的学员,供学生思考并讨论。通过虚拟的视听技术,师生更容易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可能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距离,但这并不妨碍融洽课堂气氛的形成,如利用得法反而更加容易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习者通过音频、视频技术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远在异乡的同学等交流思想、互相认同、互相鼓励等,也可能因为“距离产生美感”,与远在他乡的同学更容易深入的交流。距离的原因既是远程教育课堂的缺点,在一定的意义也是优点。

(二)课堂教学仍旧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远程课堂教学虽没有传统面对面教学那样直接、快捷,但随着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及各种新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远程课堂的即时性、直观性与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非常相似。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3.6%的学生更愿意参加面授,而不是选用视听教材学习。追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认为传统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二是面对面教学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更加即时,除此之外,教师的丰富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是其它课堂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三是经济方面的影响。为了减少因学习而增加的开支,比如车旅费等,另外,相比较而言,面授课的费用会更高,学生选择远程课堂教学。四是学生思想交流以及寻求交往的需要。在远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与老师、同学交流问题,互相提供联系方式,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与空间,这是现代学生所渴求的人际关系交往的需要。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

尤•克•巴马斯基(1927年-1987年)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集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科学院副院长等身份于一身。在20世纪60年代,巴氏看到他生活的地区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的学生大面积地存在留级现象,为了克服此种现象,在以此后的20多年里,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研究、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巴氏以其深厚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论,吸收并借鉴现代系统论的思想,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国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①巴氏体会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的选取、教学条件、因材施教等多个方面。影响教学效果的方方面面都被研究,并将其在教学中的作用逐一分析,揭示在教学教程中作用与重要意义,最后,探明提出了一般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规律。巴班斯基指出:“用辩证的系统观点评价现有教学任务的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辩证的系统观点能保证针对当时条件选出最佳方案。”②“教学过程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条件(教学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教学的道德心理条件),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构成了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对构成该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③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利用唯物辩证法的一般方法论,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即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等,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部分,使每一个部分互相配合,达到最佳的状态,选出最佳教学方案。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限定

按照唯物主义实践的、发展的观点,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教学过程也不能例外。那么,教学过程“最优化”也是相对意义上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需要结合实际,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某种评价标准,当然,该评价标准是一种相对最优的状态,然后在此标准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达到一种相对“最优化”的效果。巴氏指出:从所提出的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班级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④“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⑤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对教学评价标准、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实施的一种综合安排与控制。在这里,教师起着主导安排与控制的作用,教师须有意识地、科学的组织教学,选择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案,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远程教育课堂管理的启示

(一)结合实际,研究学生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指认,其前提就是对现实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条件,制定合适的教学依据与评价依据。作为能动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他们的实际情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巴班斯基也指出,教学须遵循“符合学生年龄可能性的准则”。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者说不同素质的学生群体,其认知结构和水平,综合素质存在差距,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进行教学,肯定不能有的放矢,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远程教育的学生而言,更不比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如果教师不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想心理设定教学目标并安排教学活动,这本身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目前,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反正不与学生见面,只要将课讲好既完成了教学任务。是故,远程教育更倾向于关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基础知识等的研究较少,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条式的执行,其结果导致教学工作陷入盲目性或者事倍功半。

(二)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更需精心设计,提高单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协作过程,需要各个要素的密切配合,且相得益彰,力争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使每个要素互相促进,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远程教育的中介环节更多,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整体状况,就难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等方面,为了以上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将他们看成一个整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组合方式。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信息传递的效率比不上传统课堂教学,只有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性的活动,设计出更适合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案,才能事倍功半。教师要正确看待教学过程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只有解决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才能解决好整体的教学效果。将一个学年的整个教学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对整个教学内容与结构进行宏观的理解,梳理出一条基本线索,结合每节课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作用,使其相互作用,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以最少的时间投入换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有之意包含着以最少的时间投入换来最好的教学效果。没有时间的限制,任何教学效率都不值得一提。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就无从谈起教学过程最优化,无法比较哪种教学孰优孰劣。远程教育课堂管理更应该视时间为教学的生命,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考虑时间这一因素,系统考虑时间在课堂中的分配与占用,视时间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也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合理的时间消费”。课堂的时间管理就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不因其它不相关的事的影响。教师的时间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内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时间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内接受到最多的教学内容,并理解消化,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视域中的远程教育课堂教学管理

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我们了解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多重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多个方面的设计、控制与引导。考虑到远程教育的课堂管理的特点,远程教育更应该注重前期的对学生的研究、教学设计更加全面科学、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等,换言之,前期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远程教育更似“一次性”的不可逆的过程,可弥补的机会少。因此,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设计等是远程教育课堂重要的方面,这也是上文一直强调的部分。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教学活动在与教师对应的另一端———学生,不应该忽视教学活动中融洽的课堂气氛,这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软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保健因素”,这是也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特点关注的方面。

(一)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是远程课堂教育成功的关键内因

因为远程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手段欠缺,在此情况下,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成了课堂管理的重中之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着教学效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目前,远程教育的教师,倾向于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管理暂搁一边。其实,教师不论如何研究学生,教学设计如何富有针对性与科学性,如果作为受体的学生不积极主动的接受,而是在课堂活动一边听课一边玩游戏,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极其必要的。课程内容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资源,比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等。惟其如此,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情境,课程内容才能有效传递,才能在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的支撑下有效放大,产生内涵更丰富的理解。在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课堂纪律的自我约束者,又是知识被重构、被重新理解的组建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元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以其原有的知识、理解为背景,对新的知识加以甄选,然后重组进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督促者。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树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教学理念,不再搞灌输式的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教师向学生讲清道理,引导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其次,教师逐渐改变教学方式,以开放的、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我们在讲解灭火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一段衡阳市2003年“11.3”特大火灾的视频图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火失控后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灭火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使用课件,使化学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思维方式是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用动画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集团的分与合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出来,生动活泼,吸引力强,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形成直接学习的动机,增加无意记忆和联想记忆。多媒体课件在物质微观结构的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观性为我们在教学中架起了微观和宏观的桥梁,对于学生微观想象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原子的结构、水的电解、氯化氢的形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采用了Flas,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微观想象。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仿真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发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每次实验课,老师的大量精力都花在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上,而且由于人数众多,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此我们在学校计算机房中装了一个《化学仪器随意组合》这样一个小软件,学生在上机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的训练,再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四、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交互式和协作式的建构性学习。

篇11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

1.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2.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先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电脑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现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3.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

3.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整个教学过程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