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师生论文

师生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0 16:05: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师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师生论文

篇1

二、引导正确对待社会思潮,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或落后的思潮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产生了强烈的碰击,如何帮助学生筑牢思想防线,抵制腐朽观念的侵蚀,是广大政治教学所要研究的内容。笔者结合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这些思潮,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教学中,笔者除了结合教材内容补充案例,开展教育引导之外,还引申开去,从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相当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对金钱至上理念较为推崇。笔者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倾向开展了专题讨论活动,以金钱的作用、金钱的实质、人生的价值,以及金钱是否代表一切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人生应当有更为高远的追求,人生应当有更加切合自身的定位,金钱并非人生的唯一追求,一个人应当在社会这个集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一味追求金钱是一种低俗的表现,是一种人生观念歪曲的现实反映。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刻教育,能够正确对待金钱,正确对待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灵的净化程度,对青春期的学生起到了正面导向作用,让他们内心充满积极向上的追求,以正能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篇2

[关键词]师生关系 案例 平等

由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矛盾客观存在,师生有时候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师生双方是一种包含了友情、亲情关系的复杂集合体,而其双方达到的一种平衡,就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性因素。这其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觉得,他与其他同学甚至与老师是平等的,并且能深切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我觉得就是解决师生矛盾的良方妙药。

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有很多,俗话说,人头过百,形形,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观念的差异,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纠纷,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矛盾的产生。因此,师生矛盾冲突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只要我们主观上做到努力,充分认识矛盾产生的根源,许多矛盾是可以解决,甚至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评价尺度的冲突,即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好坏等评价标准各式各样。再有,教师观的冲突。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永远从属于教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统的教师视野内难以容得来自学生的反对意见,一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遭到了来自学生的挑战,那么冲突就再所难免了。另外,不正常情绪引起的师生冲突。人在不良情绪和不健康的心态中往往会把平时不值得追究的问题看得过重,把平时认为平和的问题,看得的极端复杂。

这些矛盾如何化解为动力呢?其实有很多办法。

一、要建立起师生间平等的人格关系。

1、教师对一般“问题学生”存有偏见,导致教育行为失当。许多教师认为管束“问题学生”的惟一办法就是要“狠”,必须压服他们,务必把他们的锐气“磨平”。由此,教师在师生矛盾发生时往往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拿某个“问题学生”开刀,以便“杀一儆百”。这使得学生远离或敌对老师。

2、对一些优等生有没有特殊照顾。如果对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必定会使一些表现不那么好的学生心里有想法,甚至是出现了逆反心理,对你这个老师从此有了看法,于是就会在你的课堂上捣乱,说话,破坏纪律。

3、当一些学生犯了比较大的错误是,要尽量地帮助、教育和疏导他们,不能动辄把他们赶出教师,或让父母领回家,这只会让他们加深对老师的不满甚至是仇恨。

4、当老师自己犯了错,比如课堂上有了口误,或者处理某件事情不得当,要及时地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学生渴望在老师这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以,当教师诚恳地向他们作自我批评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心灵满足了,也被感动了,自然容易原谅教师的过错,并效仿教师改善自己的行为了。甚至我们将教师所犯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及过程展示给了学生,用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示范了认错、改错的教育过程。

所以,我们要有有做服务型教师的新理念,真正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个原则,真正有民主、平等的教育观点。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在思想观念上不将他们分为三五九等,并且自己要正确、有效地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法宝,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们才能够妥善地去解决各种矛盾。

二、用尊重与爱去化解矛盾。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一颗爱心都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成人、对与之发生冲突的教师、对家长普遍抱有成见,主要以逆反心理的形式呈现。这个时候,多去关心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还有人理解他们。

1、对待学生,不能居高临下,而是要把学生当朋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他们同样也会把老师当朋友,有什么样的心事,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都会去对你倾诉。

2、把师爱单独送给制造矛盾的学生,让他们受到特别的关注。班里曾经有些同学厌烦语文,上课无精打采,成绩摇摇欲坠,我一时毫无办法,后来偶尔听他们物理老师说这学生物理课极棒,反应极快,我就请他到教研室来,真诚的告诉他,我听到一个极好的消息,他问我是什么,我故意说反正听到这个消息老师像中奖一样。他急切的问我谜底,我就告诉他,他羞答答的,明显很是感动,我不多说,他主动告诉我,学不好语文的原因,其实他挺上进的,主动向我讨教, 逐渐的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旦他情绪低落时,我就用他特殊的物理成绩鼓励他,我成功了。这样一一的谈话,使得班里的十几个厌烦语文的同学,都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他们的缺点都被我击破,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焕然一新。

篇3

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威严。有人说,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学生终究是学生,教师不应与他们走得太近,否则就失掉了师道尊严,教师的威信也随之丧失。事实上我们都清楚,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并不来自于师生间的“远距离”,而来自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的知识、教育教学艺术及教师的人格修养和魅力,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沟通、理解和关爱。热爱、尊重学生,走近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树立教师威信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师爱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今后的发展。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应该注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通过各种途径,尤其通过过程化管理,来构建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了解是相互的。首先,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每学期新生报到注册的前后几天,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普访,目的是“摸底了解”,内容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记住生日)、家庭住址和状况(经济状况、成员状况、家长的工作状况等)、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和理想等。入学前后的家庭走访,有利于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更有的放矢,使学生更显示出他的主体性。其次,让社会、家长和学生尽可能多地来了解学校和教师,增强透明度,减少神秘感,学校开放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关心和监督。为此,学校提倡内部管理制度和任课老师的信息公开化,如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电话,学校近期的活动,管理上的改革措施,任课老师的资历和教研科研情况等小档案,以校内宣传窗、广播台、校报、告家长书等形式,向每一个学生及家长公开,便于互相联系并能及时接受家长的监督。

朋友们聚餐时总有这样的体验:面对一大桌盛宴,如果我们一边品尝,一边交流各自的感受,比起一律地埋头猛吃,要有趣味得多,分享到的快乐也会更多。实际上,教学就是一道五味俱全的美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只习惯于独自品尝各自的酸甜苦辣,最多也就在办公室里与同事做一番喟叹,他们往往忘记了最有共享资格的对象——学生。教学相长,我们每天在与学生打交道,每一个教育故事里的或喜或悲,或酸或甜,是我们教师的也是我们的学生的。因此说,教育故事是师生一起创造的。在适当的情景下讲给学生听,师生一起分享,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分享中,教师或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或以探询的语气以求得到学生的帮助,或以朋友的平等和真诚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时候的课堂气氛常是最民主最活跃的,学生的思路也常常是最敏捷最开放的。在故事的分享中,师生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营养”,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学生从中感悟成长的美丽,教师从中反思教育的真谛。真所谓一举而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故事,把它们讲给学生听,在故事里,师生一起来认识对方、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达到和谐关系共同成长的目的。

评价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成功管理坚持人的个别差异性,人无完人。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应该坚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的原则,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允许异步发展,即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因人而异。从发扬、发展教师的长处、优势起步,达到纠正教师的不足的目的。我们在要求全体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发展的纵向比较。评价体系让我们看到每一位教师的自身进步,并且让教师自己及时感受到自身的提高,时时被一种成就感激励着。在具体操作中,应让每一位教师先寻找现实座标,再规划发展座标,制定出发展措施。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还应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即不仅看教师终点的教学成绩,更要看他起点的高低,过程的经验,使评价更公正、合理,更全面、准确。同时,对学生实行“等级”+“评定”、“以激励为主,多方面促进”的理念教育方式。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种课程学习的评价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学生健康的心理,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生命质量。这种评价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在这样的过程管理中,不仅能让教师体会成功、学生体会成功,学校管理者自身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校的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软件”保障。

学校规定,每位任课教师每周必须有针对性的至少找学生谈话或联系家长一次,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更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做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管理,及时沟通。并把谈话和联系的时间、地点、学生姓名、主要内容记录在册。通过谈话或联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还能欣赏他们的特长。有人说,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能照亮求学者,也能照亮为师者。

导师制作为一种班级授课制的补充,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调动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管理

的积极性,在班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学校长期以来所实践的师生“结对、帮教、帮困”制的深入。学校首先对本校教师进行导师资格的认定,要求教师在政治上积极向上,事业心强,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有较长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工作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行为规范辅导、学业辅导等。

学校应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沟通,在活动中了解和彼此信任,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动中,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言语,一个肯定的眼神,哪怕是一丝好感的暗示,都是吹向学生心灵种子的春风,是让他们茁壮成长的灿烂阳光。活动可以是常规的班队活动、节日联谊或趣味性的体艺活动、野外的拉练野炊等。长期以来,师生们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认为班级活动只是班主任的事,与其他任课老师没多大的关系,遇到元旦文艺会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时,任课老师常常会忙于教务而对学生的热情不顾不问,失去了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大好机会。

A、课余常和学生闲谈,不摆架子,能理解学生的“时尚”,愿意与学生做朋友。

B、专业水平高,讲课有条理有个性有激情,善于调动课堂气氛。

C、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能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积极鼓励。

篇4

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多设在小学,没有固定的办园场所,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是小学附属的“幼儿班”。幼儿园没有教师编制,所以教师多数是小学教师转岗或外聘教师,几乎每年都要交换教师或有教师转行。由于不是幼儿园正式在编教师,所以积极性较差,责任心不强,部分幼儿园也不愿在教师培训上进行投入,担心有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之后教师就会跳槽。教师的频繁流动,经常换岗,也给乡镇幼儿园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教师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幼儿接受不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甚至享受不到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这有悖于我国当前强调的教育均衡与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2.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不规范,难留人才。

虽然现阶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现阶段条件限制,大部分乡镇幼儿园虽然是国办园,但办园极其不规范,幼儿园没有独立建制,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是小学附属的“幼儿班”。调查显示,有一部分受过专业学前教育的教师由于基层幼儿园条件差、幼儿多、教师少,所以工作繁重,难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乡镇中心幼儿园又很难招到新的专任教师。由于大城市幼儿园教师有巨大缺口,每年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专任教师大部分都流向了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其次选择二、三线城市,最差选择在县级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则是无人问津。由于招不到新任教师,得不到“新鲜血液”补充,也就不可能将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根植到乡镇幼儿园,同时也丧失了与外界接触、吸收新理念的机会。

3.教师没有提升渠道,缺乏工作热情。

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乡镇幼儿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提升幼儿教师个人专业化的程度,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但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面临重重困难:首先是经费短缺。目前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只能保证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办公经费,外聘教师及雇佣的勤杂人员需幼儿园自筹。很多地方根本没有继续教育的经费,能得到的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则更少。资金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的短板。其次,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工作。2008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幼教专门管理机构也没有幼教管理的专职人员,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教师培训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组织的无序局面。

二、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内涵及培训思路

顶岗实习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学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河北师范大学开创了“顶岗实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题是强化师范类学生的从教技能,同时为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以期促进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幼儿师范学院毕业学生现在的实习模式大多采用“基地式实习”,由幼儿师范院校教师统一带队,在同一时间将学生分配到实习点实习。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强,便于组织和管理。但是随着扩招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出现了现有的实习岗位与不断增长的实习生数量不相符合,僧多粥少达不到实习目的情况。“十二五”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众多高校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教育信息化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幼师生“顶岗支教模式”的基本内涵

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生“顶岗支教模式”是在大专学生完成两年半的在校学习,系统掌握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课知识后,通过学生报名,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岗前业务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到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活动。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按照所在幼儿园对在岗教师的规定要求履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置换回部分乡镇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为期3~4个月的培训。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幼儿师范毕业生真实的参与到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又为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培养、保留优秀师资,同时又有利于乡镇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幼师生和一线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顶岗支教模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双赢。离开了双方的参与,“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对于双方而言,这一模式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自己教学水平,进一步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

(二)“顶实习支教”置换幼儿教师的培训思路

受到各地区经济条件、教学安排和实际情况的限制,“顶岗支教”置换教师培训模式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出既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可以使广大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受益的新模式,才能不断促进基层幼儿园的发展。

1.分散实习改为集中实习,教师带队送教下乡。

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不可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全部工作,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应在幼儿园主班教师的引领下逐渐熟悉和摸索教学过程。因此,组织学生实习只可以将部分幼儿教师置换到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剩下的部分教师一方面要完成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带队的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将本园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实习活动顶替了部分幼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但是他们也必须完成听课、评课、见习等实习任务,以及帮助幼儿园进行环境布置,制作教具,在规范化办园等方面进行见习。带队教师肩负双重使命:既要管理好、指导好所带学生,又要帮助所在乡镇幼儿园教师在业务水平、规范化教学方面进行指导提升,进而带动所在乡镇幼儿园的发展。

2.置换教师改为集中培训,加强专业与理论修养。

幼儿师范院校将学生顶岗置换出的教师集中到院校进行集中封闭培训,学员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公共资源和图书馆、琴房、实训室等专业设施。还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幼儿教师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系统讲授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乡镇幼儿教师的理论修养。学科专题培训将作为培训的重点,提高学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尽快弥补乡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理论上的“短板”。

篇5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从以“教室课堂”为中心转移到以“幼儿园班级”为中心,这种空间变化可能短时间激起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新鲜感,但由于学生对教育实习认识深度的不同,加之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工作状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此的新鲜感很快变成失望感,从而对实习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实习效果。

2.认识观念变化。

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定位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教育实习时只是应付;有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幼儿园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只让实习生参与一些保育护理工作,或哪里缺岗,临时让实习学生去顶替,造成实习生不安心或频繁换岗,这增加了实习的不稳定因素,也给教育实习管理带来难度。

3.学习方式变化。

学生在校学习时,是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教学化的学习活动,而在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时,是以“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双重身份从事职业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服从学校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也要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学习方式的突变,易造成学生的不适,需一定时期的磨合。

4.心理适应期变化。

在校学习时只有师生关系和单纯的同学关系,而在幼儿园面对的是师徒关系、复杂的同事关系以及位置不均等及具有利益冲突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交往障碍如不进行适当沟通、疏导,就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二、明确各阶段指导重点,提高教育实习效果

(一)下园前的指导———加强“三观”教育

1.学习观教育。

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是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以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的身份与幼儿园职工共同从事教育活动,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训练,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吃苦观教育。

学前教育专科型人才,培养的是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实习需要从幼儿园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树立一日生活各环节皆教育的正确认识,全方位参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管理与护理工作。要求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3.敬业观教育。

目前,幼儿园对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各有侧重,而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项指标中,最为关注的是态度,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实习过程指导———“传道”“、管理”“、解惑”

1“传道”

指导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所要面对的是真实、复杂的教育实践和班级管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校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工作。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教师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幼儿园的双重管理。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对实习学生是以教师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完成教师岗位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教育实习的目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实习学生往往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认为幼儿园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太严,难以适应。因此,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教师通过谈心、具体事例分析等对实习学生进行正确的“实习观”教育,达到塑造、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目标。

2“管理”

关注实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追踪学生教育实习全过程,对于学生实习岗位、实习纪律、实习过程、实习成绩、实践材料、考勤等进行全程管理。重点围绕为实习生习得实践性知识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得并不断增长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是每位在职教师的任务,也是准教师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内容。准教师的成长是其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其渐进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拥有一定实践知识的准教师能够从多种视角对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进而迅速做出决策。围绕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指导教师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实习生创造宽松的教育实习环境。师范生在实习之初由于对幼儿园教育的具体情境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要求。这时,指导教师要为实习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实习环境,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便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发挥自身潜能。其次,要为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长期以来,幼儿园因担心实习生组织活动会影响班级常规,从而增加安全隐患,因此,往往不愿意给实习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一般只让其协助教师做一些配教或保育护理工作,这样,实习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就比较少,实习生也就不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带队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基地园领导、园指导教师加强沟通,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实习生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第三,要指导实习生学会主动学习。由于幼儿园工作具体繁杂,园指导教师身兼多项工作,能专门指导实习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需指导实习学生学会主动请教,积极争取教育教学实习机会。只有积极主动,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才能获得更多的指导与实习收获。

3“解惑”

教授方法与启疑,培养反思意识。实习生在实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这些问题面前往往会束手无策。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帮助实习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波斯纳认为只有经验和反思交相融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师范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方式让实习生了解活动组织与班级管理的基本规范;以“评议”促进实习生进行自我反思;以“研讨”帮助实习生形成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习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充分发挥实习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范生的主动发展。

篇6

二、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其主要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阅读总体上缺乏信息引导,信息意识不强的读者占半数以上

随着信息传播载体多样化的出现,阅读不再局限于看书读报,APP软件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可以将图书馆和学科研究的数据库转移到读者的手中。本次调查发现,高校师生的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在2个小时以上的占74.2%。但是从阅读的内容的调查来看,上网只是为了随意看看找点乐子、和他人进行互动的人数占总数的53.5%,为了阅读小说和一些科普性文章的人数占22.8%,有目的性地读自己想读的专业书籍和论文的占总数的11.6%,且这部分人中高校教师的比例高达69.6%。近七成大学生反映,没什么人专门告诉自己到哪里去读什么、怎么读,而近六成的教师反映,不善于使用一些移动终端的数据库。说明高校师生的阅读质量普遍不高,随意性比较大,不知道需要什么信息,也不懂如何在移动终端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的阅读虽然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但是缺乏专业性的引导。

(二)高校师生在信息知识上的差异与学历水平成正比例,但是在新媒体使用知识上差异不大

从一些专家研究的结果来看,信息知识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文化素养、信息基本知识和信息源知识等。在调查中,我们用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使用技术来代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用学历代表文化素养,用对信息关键词的概况能力代表信息基本知识,用对数据库的了解情况来代表专业信息源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能比较容易地说出所需信息的关键词和术语的调查对象的排序是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总体而言,与学历和成正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同样体现在专业信息源知识的获取上,在调查的访谈中发现,英语水平对调查对象对数据库的使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新媒体技术,尤其是移动终端技术是在最近几年兴起的新生事物,所以在新媒体的使用知识方面高校师生处于较为相同的水平面上,具体体现就是,一些图书馆开发的APP移动服务终端,只有近半数的人曾经安装到手机上,其中又有近6成的人最后又卸载了这个程序,原因就是不懂得怎么使用。

(三)教师的信息技能要强于学生,但是学生的信息分享和传播的愿望与行为均强于教师

信息技能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个人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调查显示,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师生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近七成的调查对象喜欢在网上查找所需资料,如果没有互联网,则同样比例的人会选择去图书馆。布尔逻辑和一些特殊的搜索技术是为获取焦点信息而建构的搜索策略,但是懂得这种策略且使用过这种策略的调查对象的比例却不很高,总体呈学历从高到底的递减规律。

三、提升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水平的策略建议

国内不少研究均将高校图书馆视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者,然而,仅靠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还不够,还应从多方面入手,寻找适切的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的办法,针对前述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三个主要策略路径。

(一)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加强对信息意识的引导

所谓学科馆员制就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能力,指定馆员与对口院系建立密切联系,主动为对口院系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一种模式。目前在传统图书馆时期,这种制度在高校中还不是很普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阅读时面临的迷惑和困境会越来越多,信息意识需要得到良好的发掘和引导。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教师或者研究生,因为他们有科研的需要,而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以本科生和专科生为服务对象的学科馆员队伍显得尤为紧迫。从前文的调查结果可知,这两个学历层次的读者在庞杂的信息面前更容易失去方向,亟需正确的引导。所谓健全学科馆员制,就是对学科馆员岗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大,每个图书馆员应具备信息通晓的能力,能够流畅地使用信息技术,流畅地实现思维转换和鉴别评估,一句话,能为读者流畅地解决信息问题。

(二)采用Big6教学法提升信息技能水平

对信息技能的培育更主要是依靠系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培训。由迈克艾森堡和鲍勃伯克维茨提出的Big6教学法,立足于采用批判性思维解决信息问题,是一种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包括六个步骤,分别是定义任务、搜索策略、获取信息、运用资源、整合信息、评估信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技能不能仅限于懂得图书情报检索和计算机操作,还应具备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Big6教学法的优势就在于这六大培养步骤抓住了信息技能的核心,使大学生掌握随时解决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尤其适合大学本科和专科层次的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读者对采用传统大课形式来抽象讲解图书检索技巧比较反感,导致图书馆开设这种课程时到课率不高,学习效果不显著。而采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结合Big6每个阶段的实践演示,能达到开小课的效果,达到提高信息技能水平的目的。

(三)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追赶信息技术更新换展的步伐

培养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要培养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从web1.0到web2.0的每一次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信息获取技术的提升,更是信息观念的变化,新的观念又将促进新的使用方法的出现,进而反作用于信息技术,催生更多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在这个技术和意识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信息使用者的读者,如果仅靠在校所学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是很难处理层出不穷的信息问题的,必须掌握自我学习能力。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是学校之事,是课堂之事”的观念,树立起在课堂之外,生活实践之中无处不可学的观念。自我学习能力包括创新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快而容易学习新知识、准确理解、准确记忆、快速记忆、持久记忆、想象力、逻辑性、善于推理等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的培育,需要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特别的重视。

篇7

逐步完善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一是家长层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良好教育。为此,学校积极参与了《现代学校制度中家长委员会研究》的“十二五”课题,成为威海市首批课题实验校。在课题研究中,探索、挖掘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建立PTA家长教师联盟,涵盖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爸爸妈妈大讲堂、亲子共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有效链条,将优质资源共享。自联盟建立以来,家长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其中“爸爸妈妈大讲堂”的教育主体从爸爸妈妈延伸至姐姐、爷爷、奶奶等每一个家庭成员,讲堂内容涉及生命、文明、读书、旅行、服装、环保、美术、感恩、历史、理财等多个领域,有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校教育的维度。在“亲子共成长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以班级家长委员会为主体,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思考,现已形成一套实用性强、安全系数高的操作体系。每个班主任还建立了“家校沟通点滴回忆”,将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形式及内容进行记录,“点滴回忆”化成“点滴思考”,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有效沟通,不仅培养了班主任的家校沟通能力,更提高了家长对于学校的理解度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三位一体。二是社会层面。现在出于安全、人力、财力等众多方面的考虑,学校很难组织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一个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人就会缺少生活的技能。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人员力量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明确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事情,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生活态度及生活习惯。起初,实践活动是希望以“观察孩子在团队里的表现”为主要目标,让家长在活动中发现孩子习惯养成的优势与不足,最终实现自觉发现与自我教育。通过家长牵头、老师协助,实践活动首先从最容易操作的爬山活动开始。活动中,孩子的文明礼仪、环保意识、团队意识、抗挫折能力等素质一点点展现出来,让家长很受启发。接着,更多的家长向班主任老师提出申请,组织孩子进行不同形式、不同教育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以课题研究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注重师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建校开始,学校就制定并实施了《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从课前准备、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学习环节入手,制定培养目标和落实措施,每一环节都编写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加以提示和引导,常规习惯得以固化,实小学生的好习惯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规范学习好习惯的基础上,学校发现教学中教师规范多、放手少,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在固化原有好习惯的基础上,两年前在全校又开展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研究。按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上课教师出示简单明确的学习目标,先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引导暴露不足;后教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兵教兵”的讲解,然后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练习。该研究使学校教学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促进了师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研究,培养的是“会学者”,而不是“学会者”。

学校探索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种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一是课前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适当的自学,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迹,必要时自主翻阅工具书或查阅资料。如在语文学科,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预习朗读课文的好习惯;中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预习五步”自主学习单的指导下,自主学词、读文、概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科学学科,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合作查阅并共享相关资料,必要时学生提前动手做实验。自主预习使得学习的起点不是零,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了思考与学习的目的。二是课堂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模式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出示的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在逐一细化好习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进行听、说、读、写、算、评、议等一系列课堂活动。经过长期的训练,目前每个年级的学生都逐步掌握了一些自己学段所需的自主学习的技能,这成为他们有效自主学习的法宝。三是课后回顾反思的好习惯。有了课后复习才有了学习的落实,培养学生养成回顾一天所学内容的习惯。学生把一天的知识点进行宏观把握,自己划分学科的重难点,把自己需要补习的内容和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并联系旧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笔者所在学校数学学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晚“回顾一刻钟”,这种高屋建瓴的回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

徐萍、张芳、郭贤秀等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回顾反思好习惯的引领下轻松学好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备课,内容紧扣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了学校教师对教学的潜心研究,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堂,把时间还给孩子,把方法还给孩子,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朝着这样的发展方向,教师在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取得成效:一是科学制定学习目标;二是合理设计自学指导;三是课上恰当适度点拨;四是课下协作学习研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得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学观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师生关系得以优化,师生的学习习惯得以提升。两年来,第二实验小学在省、市、区级优质课、优秀课程资源、论文评比中屡获佳绩。于爱任获省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李端主任获省信息技术优质课二等奖,被评为市信息技术教学能手,刘丹主任、张芳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近两年学校选派的青年教师参加区优质课比赛均获得一等奖,2011年环翠区课堂大赛学校喜获数学、英语学科第一名和语文学科第四名的好成绩。

三、强化内动力,促进习惯形成

在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但是并没有忽视教师习惯的养成。众所周知,教师的习惯不仅决定教师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前三年,学校更多地是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努力在全校形成一种舆论导向,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出台了教师习惯五大类的50个好习惯,分别在各办公室悬挂。最初,是让老师对照着50个好习惯,根据学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去养成。经过实践,发现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针对性不强。因此,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习惯的养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细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一,制定详细的教师习惯培养方案。学校主要根据教师的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设定了入门期教师、成长期教师、成熟期教师、骨干期教师等四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教师在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每个学期不同的习惯培养内容。其二,学校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号入座”。之后,每个教师要针对自己的习惯养成,相应地制定出简要规划和具体发展措施。其三,学校在每周通过周计划对教师的习惯养成进行指导和矫正。同时,通过及时的《教师工作状态评价》和《教师习惯评价》,能够及时矫正和推动教师的习惯养成。其四,学期结束,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本学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并且对下学期自己的习惯养成做出规划。

篇8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作为维系国运兴衰的教育公平,自然是人们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的焦点。而对教师的公平更是教育公平的前提。

婺城区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省级教育强区。虽是金华市的核心城区,但有18个农村乡镇,因此城乡差别很大。去年下半年换届后的婺城区教育工会对农村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环境、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经济收入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同时向一环线内的城区学校发出768份调查问卷作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城乡教师间的某些差距。通过调研,旨在有效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一些急需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1.调查情况

1.1农村教育发展较快

从调查中听到的和看到的情况看,这几年我区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校舍漂亮了,这得益于省政府“食宿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教师的工资由区财政直接发放,没有了以往学校拖欠工资的情况;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名师名校长进一步增多;四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合理,资源得到优化;五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很快,让长初中可以与四中、五中等城区各牌学校相媲美。

1.2存在的问题

1.2.1缺编情况普遍,职业学校尤其严重。除两所学校(白龙桥实验小学和金华十中)因布局调整问题超编外,其它学校全部缺编,其中实验中学、九峰职校缺编100%以上。这些学校或聘请代课教师,或把缺编教师的工作量加到其他教师身上。造成农村教师编制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区财政状况较差,严格控制教师进入指标;二是农村工作条件、待遇差等原因,造成部分优秀教师外流;三是专业学科教师如音、体、美等前几年就较紧缺,人事部门在调配时往往先满足城镇学校的要求,致使农村学校很难分到专业教师。

1.2.2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普遍较低造成农村教师比市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教师在评职评优中,由于缺少公开课、课题研究、论文指导等机会,再加上分配名额比例限制难以晋级。

1.2.3学科分布不合理。从教师的初始学历和专业看,农村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大都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和由代课教师转正,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①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公办教师很少;②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相对比较充足,有的学校还过剩,而专业的美术、音乐、计算机、英语教师就比较缺,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很少,大多由别的学科教师替代,大大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的甚至无法开课。

1.2.4经济收入与市区教师差距明显

由于婺城区所有教师的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不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但农村教师的总体收入与市区学校比,还是有差距。同一类型教师,在农村教书要比在城区一般学校教书每年平均少0.6万元,更不用说与城区名牌学校比。这还是有财务帐目的实际收入,其他诸如旅游、实物发放、家教等隐性的收入没有计算在内。

另外,农村教师的配偶,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很少,基本上在企业做工或者待业在家,这也无形中拉大了与市区学校教师的收入差距。

1.2.5生活情况。农村学校相对分散,一般从家到校的距离比较远。据调查,80%左右农村教师上下班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骑助动车等,乘班车的占16%,开私家车占1%。

在住房问题上,经对895位农村教师调查:享受单位房改房的71人,享受单位集资房的87人;没有享受过单位分房和没有得到任何住房补贴的658人,在这些教师中房产权尚未属于自己的有142人,他们或住在自己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

1.2.6工作学习情况。近几年,随着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有了很大改观,但教育教学设施没有跟上要求。据调查反映,教师感到最缺少的工作条件是:教具与教学仪器,网络课件、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办公场所(教师办公室拥挤)。

教师工作量较大。据抽样调查统计,农村教师目前所任教班级数平均3个班;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20.2节左右,初中教师为16.6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9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895人中感觉很重的是382人,基本上是初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较重的是321人,合适的是181人,较轻的是11人。

农村教师初始学历一般不高,基础相对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代课、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此外,在现任的初中教师中,还有一部分老师是从小学教师中借调过来的,因而学习培训、知识提升显得尤为必要。据对496名教师的调查统计,近三年参加校外非学历培训累计天数不到一个月的是354人(占71.4%),不到一周的是127人(占25.6%),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是15人(占3.0%)。

农村教师培训目标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三少”。一是机会少,教育行政部门举办较高层次的培训,农村学校可得到的培训名额很少,农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二是时间少,由于老师本来就缺编,即使有较好机会,有时为了不耽误教育教学任务,也只能放弃培训;三是经费少,由于农村学校财力有限,培训需要的很大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或教师自身承担(如培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因此经费问题是农村教师培训的一道坎,在培训经费无着落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或教师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1.2.7身心健康情况。据对895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368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501人;很少感到身心疲惫的只有26人。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等;二是来自环境。教育质量竞争激烈,工作业绩难以得到公正评价;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家庭负担重,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子女求学受阻,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社会、家长期望值高,家庭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合,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

农村教师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据对895位教师调查,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的是300人,一般的是428人,较差的167人。目前城区学校基本上做到了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体检;而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一年一次的是112人,三年一次是427人,多年没有体检的有254人,从来没有体检的还有102人。

1.2.8对职业的态度。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也使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不同的态度。据对587位教师调查,表示喜欢教师职业的有243人,不喜欢的是85人,认为说不清的是259人。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心里对城乡之间教师待遇差别感到不平衡,觉得在农村当教师太吃亏。调查显示,20%以上的农村教师积极想办法往城镇学校调,80%以上的教师表示如果有调城区学校的机会,会选择离开农村学校。甚至有不少校长也表示,如果有机会,宁可放弃校长职位,而到城区学校当个普通老师。还有一些老师,尤其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调城区学校不可能,在当地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因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思想比较消极,缺乏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农村教师这些不稳定的思想因素,势必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后劲。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

“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教育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更要强调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最根本是师资的不公平。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尽人意,既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关,更是与有些地方政策和部门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失之偏颇有关。因些必须统一思想,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师资队伍间的差别,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2完善机制

一是在做好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直接支付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实行区域内城乡教师的“同城待遇”。二是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解决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同区域教师待遇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向经济落后地区注入专项资金来解决该地区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区教师差不多的待遇。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大调控力度,例如对学校预算外资金掌控和调控,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奖金、福利的差距等等。

2.3加大投入

区政府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切实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快改善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办学条件,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稳定性。一是要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乡镇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额度,并确保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以保障学校日常开支,同时帮助改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设施及教师的办公条件;三是要对农村教师适度倾斜政策,实行农村及山区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分级确定补贴额度。要特别关注农村困难教师群体,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2.4稳定提高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区政府要责成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联合深入调研农村教师编制,并使其合理化,尤其对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工编制要采取适当放宽的倾斜政策。同时要完善农村教师的培育体系。师范院校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综合类课程,特别是英语、计算机、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根据需要设置课程,多培养农村学校紧缺的教师;也可采取为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教师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城镇学校选派调配等形式,以保证农村教师足额稳定。

二是要加强现有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根据农村学校培训需求大,而实际经费短缺的情况,应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机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原有传统授课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以现代化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

2.5城乡流动

构建区域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是解决城乡教师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值得我们借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项制度。”

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区域内城乡学校教师相互交流。鼓励和引导城区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鼓励引导市区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讲课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第二步:市区学校的部分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为评职评优的先决条件;农村学校也轮流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区学校从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与原单位教师相同,即“人走关系留”。第三步:在区域内所在城乡中小学教师(除特殊情况外)根据学校需求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一般以三至六年为一轮,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一名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一般不超过六年。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完全实行“同工同酬”,即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规定城乡教师流动义务、流动对象、流动时间、保障措施、相关责任等。目前,婺城区已经走了前面两步,效果已经显现。

2.6工会作用

教育工会组织是农村教师的“娘家”,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品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特别是学校工会的作用,用工会的臂膀搭起关爱农村教师的桥梁。首先要突出工会维权职能,提高学校工会破解民生民计难题的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关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争取从体制、政策层面得到解决。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的教代会制度,让教师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其次工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一方面通过“三育人”等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工会组织要增强服务意识,多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要关注困难教职工群体,通过送温暖、结对帮扶、爱心互助会等形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

此外,工会组织还应关注农村教师的思想心理状况,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热线等形式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使教师消极的负面情绪向积极乐观的情绪转化,真正能彰显工会组织在提高农村教师全面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J),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第4期。

2.王玉秋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篇9

2多涉猎不同类别的知识(技术专长、学历)

现代医疗设备都是高科技产物,涉及多门专业,这就使得维修及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而工程师不可能分工分的那么细,这就要求医学工程人员需要不断更新、拓展知识面,一专多能。我这里的“一专多能”并不是鼓励“万金油”,而是说钻研一种设备的同时需要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2014年我们申请了一个市级的课题———急救车供氧系统的改造,由于申报材料不是很充分,课题没有被成功立项。回顾整个准备过程,我觉得对我的整个团队,特别是对年轻人的锻炼意义还是挺大的。这个过程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学电子电路,还要学机械、电机拖动、液压气动,甚至还要求精通单片机以及编程方面的知识。我是这方面的外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去管理好这个团队让他们各尽其责,但作为个人来说我认为获得新知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我坚信开卷有益,所以我平时也看一下这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现在的医疗设备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作为年轻工程师更应该多看一些书,掌握新知识,特别是提高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这样才能让你在面对复杂的医疗设备时顺利完成“人机对话”。

3案例讨论(经历、工作成绩)

关于这一点,我是从以前当医生每周的病例讨论教学中以及参考相关资料总结出来的。有关研究证明,临床病例讨论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在每周五下午,我们会组织医学工程部的工程师开个简短的例会,将这一周的维修工作情况做一个总结,也会讨论各个工程师在这周中维修中所面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与同事交流。我们医院每个工程师是按照科室分片区的,他们平时所遇到的工作就各不相同,工程师就不能全局的掌握全医院的医疗设备,没有量的突破,局限性很明显,所以开展这样的例会,能够让大家多了解不同的故障,有助于维修经验的积累。

篇10

一、构建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原理和方法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作风是其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和工作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反映,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品行的认可,学生的良好认可是保证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体育教师既要用正直、诚信的高尚品德感召学生,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寓教于乐,让体育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面临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有助于他们消除疲劳,改善精神面貌。一方面,教师要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效益。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个体发展空间,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和独立人格。(三)因材施教,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别。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探索适合中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传授使用正确的运动技术,让学生学会最符合自己特点的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在身体素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激励、唤醒、鼓舞作用,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增进学生健康。(四)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做到语言生动亲切、教法灵活多样、动作规范到位,在课堂中充满情感交流。其次,教师要随时客观分析影响体育教学的积极、消极因素,要懂得“放大”优点,“缩小”缺点,理性看待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信任学生,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提高自信心。第三,教师对学生要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激励、理解和尊重,达到师生间人格平等、和谐教学。这样学生才会怀着愉悦的情感与教师沟通、交流,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五)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动自发地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认识并改善自己的行为,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归属感。另外,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探求真理、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积极引领学生思考问题,耐心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共生出新的知识价值,使师生共同进步。(六)创设情境,使体育课堂更富活力。教师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形成更深厚、稳固的友谊。例如,在足球踢准教学中,利用情景创设,充分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创新的机会,开展个体表演、小组合作、团队比赛等,不但可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还会想象创造出多种踢球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技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优化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建议

(一)紧随时展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独特的个性和多方面发展需求的人,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教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紧随时展需要,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调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调控把握高效课堂。教师在体育课上,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运用个人的综合素质对课堂进行调控,整体把握体育教学进程和课堂结构,不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而且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品质得以完善。(三)充分利用多种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利用多样的互动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四)找准师生互动关键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为达到理想的师生互动效果,教师要明确三个关键点,即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探究点和思维点,教学设计时,教师对课堂需有清晰、理性的预设,对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互动方式要能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并兼顾学生自身特点。(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优化师生互动效果。建立健全合理的师生互动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优化课堂师生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还可以促进教师总体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评价时,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进步情况和内部自评等综合评价;教师则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积极对待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作者:孙艳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四中学

篇11

师生关系它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很多文章是立足于中小学,探讨师生关系问题。本文在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基础上,试图从高等学校的视角分析师生关系。

一、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师生关系的好坏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理论和实践。但是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诸多亟需改善的问题。

1、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师生除课堂教学交往外,课后各自行走匆匆,哪怕碰面也不见得师生互打招呼,感情沟通渠道出现明显缩小的趋势。据走访了解,除了上课外,绝大部分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原因很复杂:大学扩招了,学生越来越多老师顾不过来了;科研和生计的压力让不少老师很难花更多精力在学生身上;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学生和老师之间就容易产生代沟。师生关系冷漠必然影响到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

2、师生关系的疏离,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落感。有人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少管制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也有人感到一种失落,他们习惯了在老师的教诲和指导下一步步前进。对于师生关系的疏离,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的班级观念松散,学生多住集体公寓,上课地点也不固定,学生很难管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高中时期,加之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样化,大多数学生不轻易找教师;且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也难以顾及与学生的过多交流。

3、课堂单向灌输多,师生平等沟通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关系。实际上多数高校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有的老师说:我曾经也尝试过采取课堂讨论式教学,但大多数学生不爱提问,讨论效果不佳。比如就有的大三学生而言,除了英语口语课,20人的小班制,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其他很少有课能让大部分同学畅所欲言。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大学不是孤岛,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传递到大学之内,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变化。高等学校与周围的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外面的一切变化也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大部分学生社会意识强,选择自己创业,在学习之余,兼职工作等等,这样不但有时会与学习脱节,更与老师彻底封闭。

2、师生自身因素

①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随着大学的扩招,现在老师面对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又有繁重的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跟学生交流机会不是很多。很多高校大部分公共理论课采取多班合上的“大课”制,特别是大一、大二都是基础课,教师因上大课到学期末也叫不上学生的名字,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思想、智力与个性等。对个别专业来说,一共有6个班,每班都40多名同学,即使上专业课,教师也并非能认识其中的大部分。

②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误导,还有些高校教师总在尽心训导,学生经常体验的是被动和无奈。主要原因是双方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教与学上,相互缺乏人际交往的动机和愿望,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是难以得到培养和发展。

③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高校师生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普通的人际关系,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也都会在其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一般教师比较偏爱才能出众的学生;而不认真、成绩差、爱惹事的学生,教师则看不顺眼。如果缺乏理性的指导,教师在评价、对待学生时就会感情用事,就会有失“公正”,作出对一些好的学生和不好学生都不尽合理的评价。

三、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策

1、学校要全面树立学生主体观,做好育人工作。全面的学生观要以学生为本,把立足点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上,做好改善师生关系的各项工作。其次要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学校要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和服务,学校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参加学生活动,教师下学生寝室了解生活、思想现状,增加交往频率,使师生关系在和谐、团结、共勉的氛围得到升华。最后要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在教学方式上,压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扩大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