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03:12: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37-2
一、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概念及意义
(一)科学与幼儿。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把“科学”与“幼儿”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懵懂的幼儿不能理解科学的奥秘。华东师范大学的施燕副教授却认为,“孩子从一出生起,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儿不停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带着这种好奇心在操作中积累经验、掌握科学方法、激发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李维金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起始环节,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包括正规性科学教育(集体性科学教育)和非正规性科学教育。
(三)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教育主要指科学区角活动,即教师依据科学领域的目标及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在某一区域创设合适的环境,投放有意义的材料,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从而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集体教学活动虽是幼儿园普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它却很难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科学区角活动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能自由选择材料来操作,能更轻松地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逐渐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大班科学区角活动现状及分析
幼儿进入到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渴望了解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伴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幼儿能独立思考,并能初步理解科学现象的因果关系。
为深入了解幼儿园科学区角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情况,笔者特意选取了陕西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X园为调查研究对象园,对幼儿园大班组9个班级进行了三个月的观察,访谈了大班组班主任和部分幼儿。具体情况如下:
(一)对科学区角活动的重视程度
X园对科学区角的重视程度很高。访谈发现,幼儿园领导和大班班主任,都一致认为科学区角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园暂未制定全园科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计划,各班也没有设定本班的目标。
(二)科学区角的设置情况
1.材料来源。X园科学材料有三个来源:园内统一购买、由废旧物品改造、幼儿家长提供。统一购置是最主要的材料来源,部分家长不时提供一些闲置的或新购买的科学材料,教师也会适时改造废旧物品来丰富科学区角材料。
2.空间安排。大班科学角与数学角相邻,光线充足,离水房比较近,位置相对独立,面积约占班级区角总面积的1/4。观察发现,科学区角在同一时间能容纳6-8人,而各班人数均在35人以上,其中2个班超过40人,经常有幼儿因人满而放弃。
3.时间安排。大班科学区角活动时间基本分布在晨间、课间及离园后时间,每天活动时间在1小时内。个别班级会根据情况另外安排活动时间。
4.更新频率。X园科学区角的更新与每月主题活动更换相统一,应该每月更新一次。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大班仅有3个班按计划更新科学区角,6个班未及时更换。
(三)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情况
1.内容的选择。X园科学区角内容与主题式科学教育一致,科学教育采用的是某科学课程及其科学区角材料,内容比较系统,所包含的类型比较丰富。此外,各班科学区角活动内容部分来自生活。如大九班教师在学习“磁铁”课程时,投放磁铁资源包到区角,并开展“生活中的磁铁展览”。
2.活动方式。教师在科学区域张贴“科学区公约”,图文说明区角容纳人数和具体要求。幼儿将姓名卡插到固定的位置(一般能插6-8张卡)。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并自主地选择探索方式。
3.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指导、评价与反思。《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既表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的来说,X园大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既有共同点,也有所差异。
大班教师一般会在活动前集体说明、活动中个别指导、活动结束时总结,个别教师会对活动作观察记录,也有极个别教师会干不相干的事情;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对区角内容的解说和区角规则的要求,有时还涉及对科学知识的讲解。
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真棒”“继续加油”等肯定性语言,在活动结束后会再次强调规则,用3-5分钟时间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大部分教师透露,班上幼儿多,教学任务比较重,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反思,仅有少部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及自身进行总结与反思。
大部分教师的指导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在幼儿进行区角活动的时候往往正忙于其他事情,比如早晨忙于迎接幼儿,根本无暇顾及。个别教师的指导更有意义:如大三班教师教龄超过十五年,经验丰富,处理方式灵活,该班幼儿对科学区角的兴致更高,去的次数也多于其它班级。
(四)幼儿园科学环境。X园位于工科院校内,科学设备丰富多样、科学教育氛围良好,幼儿入园后即有机会参观鱼雷馆、航空馆,还能聆听教授的科普讲座。同时,该园还充分利用园所环境,在楼顶开辟无土栽培种植园;定期举办科学制作比赛,作品纷呈。
三、大班科学区角活动建议
(一)制定科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计划。科学区角活动是贯彻《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应从整体出发,建立全园科学区角活动总目标及计划,促进科学区角活动的系统化、目标化;教师应根据实际,以全园总目标和计划为依据,确立班级科学区角目标和计划。
(二)科学地设置科学区角
1.区角材料。首先,选择科学材料要注重其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适当考虑其美观度和艺术性。其次,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及时更新。最后,应拓宽区角材料来源,鼓励教师利用废旧物品改造材料。
2.区角内容。《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因此,选择科学区角的内容应更多地从幼儿的生活经验着手,帮助幼儿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对科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了解。
3.区角时空。大班幼儿独立性增强,要求更大的科学区角活动空间。而目前,大班幼儿人数相对偏多,区角容纳量偏小。可以设置专门的区角活动时间,让更多的幼儿参与进来;关注特殊幼儿,鼓励很少参加科学区角的幼儿参与进来。
4.区角活动方式。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首先应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强调方式应多样化,如在总结评价环节通过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来强化这一行为。其次,要保障幼儿自主开展科学区角活动的机会,不剥夺幼儿的活动时间。
5.区角的创新及推广。目前,无论是从区角材料还是内容来看,各班科学区角相似度较高。但也有一些举措让人眼前一亮,如区角记录表“今天你去了哪个区角”、“生活中的磁铁展览”等,这些创举应得到进一步推广。
(三)将幼儿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幼儿在5-6岁阶段,对周围世界有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科学区角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自主操作、自我探索。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效适宜的指导,能促进幼儿自主有效地学习,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将幼儿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教师要以《纲要》、《指南》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关爱并信任幼儿,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发扬幼儿的自主性是关键。教师要讲究指导方式的差异性,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做到有所区别;注意指导方式的艺术性和启发性,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隐晦。除了区角内容、材料和规则的解说、对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应对观察方法、记录方法进行指导。
(四)督促教师加强总结和反思。刘占兰著作的前言提到,IEA学前项目在我国幼儿园考察得出结论:“操作材料少,自主选择少,自由交往少,纪律约束多”。结论中提到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频频出现,教师如果不反思,就不能较快地解决科学区角的问题,教师自身也难以进步。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先生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幼儿园应该督促教师多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多积累。
(五)进一步优化其他科学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都强调幼儿园应当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类资源,创设更丰富的科学环境,探索新的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将科学区角活动与其他环境良好结合。
(六)促进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园际、班级、师幼和家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束语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了集体性科学教学活动的弊端。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从创设自由开放的科学教育氛围入手,确立计划、投放合适的有意义的区角材料,组织教师的交流反思,开展园际、家园合作,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纲要》、《指南》等精神落实到实处,让幼儿在自主操作和探索中获得更有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燕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6.
[2]李维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33.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
[7]张俊著.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5-153.
[8]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意外 探究
活动中,教师往往希望幼儿一步一个脚印按教师预设的轨道走,言行在教师的预想之内。但幼儿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情感和体验参与活动,是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一日活动中,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时,活动中总有些幼儿没有朝教师活动前的预设发展,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使得之前精心设计的教案成为“空中楼阁”,探究活动顿时进入“失控”状态,令人措手不及。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番,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细细品味这些“意外”,竟发现它们又如此精彩!
“意外”在探究兴趣悄然偏离时
在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幼儿的探究兴趣并不是在课程编写者和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的原本意图上,而是在活动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有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幼儿却挺喜欢在这“一波又一波”的问题中进行地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看一看,比一比》这一活动时,老师精心设计谈话,引导幼儿在水槽中放一个瓶盖,把蚂蚁放在瓶盖上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可在探究活动中,幼儿面前的蚂蚁四处乱爬,许多蚂蚁都掉到了水中。这时幼儿的兴趣悄然产生偏离了:有的开始讨论、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有的孩子干脆把掉在水中的蚂蚁捏出来,发现蚂蚁不动了(幼儿以为蚂蚁死了),可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它又重新“活”过来了;“其他的蚂蚁也是不是这样的呢?”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有的发现蚂蚁从桌子上掉到地上居然没死,就开始讨论“为什么这么高,蚂蚁都不会摔死?”……这些问题显然超出了本活动所要研究的范围,然而幼儿却研究得那么认真、专注。当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不但说出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还说出了很多教师意想不到、书上没写出来的探究信息。
这次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偏移原来研究目标的问题,不是一种坏现象,这远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为教师做实验、为老师讨论问题”更富有科学意义,因为研究内容是他们自己选定的,发现的科学知识更具自主性、实在性,这样的发现幼儿更有兴趣,更有探究科学的欲望,因而他们会更认真地去探究,也可能促成更大的收获。对大班幼儿而言,在科学活动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科学发现本身,而是经历科学寻找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充分体验这样自主探究的“”。相反地,如果我们的老师硬要将幼儿拉回原定的预设程序与内容之中,幼儿的思维自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活动也会因此缺少应有激情而失去生气和情调,这样也完全掉失了因“意外”所折射出的教育价值。
“意外”在探究过程幼儿犯错时
一位留法回来的教育专家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法国的幼儿活动中,教师允许孩子犯错误,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在日常的科学活动中,老师总希望教学流程一帆风顺,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决定了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犯各种错误。如有一次在学习温度计时,幼儿不小心将其打碎了。其实,这孩子本无心将实验器材弄坏,无意犯错以后的自责更让他心情不安,此时的他是那样的无助。如果这时再加以批评,那么在这一活动中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会集中在被打破的仪器上,从而影响他的整个探究活动。面对此情景,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活动中一定要做到,体谅孩子,提醒孩子以后注意便是了。并借此机会,可引导幼儿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温度计的内部构造,还可讨论出其易碎等相关特点,让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某著名特级教师在一次送教评课活动中指出:大班科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犯错是难免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出“错”,反而越真实、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相反的,如果幼儿养成了“老师讲的都是对的”这样的学习认知,反而不利于成长。
“意外”在探究实验无意失败时
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科学也并不排斥失败,有时失败反而更能体现科学的精神与实质。我们要有将失败也看作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意识,要掌握将失败转化为良好学习资源的策略,使失败也能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一种有利资源,让幼儿通过失败照样能获得一份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有趣的分离》时,让幼儿说说分离黄豆和沙的方法。幼儿说的方法很多:用勺子、用筷子等。接着我让幼儿分组实验,活动前我准备了足够的黄豆和沙,我就要求幼儿每种分离方法都做一遍。几分钟后,采用筷子分离黄豆的小组长跑来告诉我:用筷子的办法不行,要我过去帮个忙。我走到她们组,只见珊珊用筷子一粒粒夹,这样速度很慢。她不气馁,又跑到区角里拿来勺子,重新做实验,可还是没能完全分离出黄豆和沙。我几次想上去提醒她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过了一会儿,珊珊开始去翻看其他的工具。她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珊珊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杭丽,于是杭丽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地看着她们,由于第一次操作,她们的方法掌握得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杭丽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很想去帮助她,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就在这时,杭丽找到了好办法:她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杭丽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珊珊看到她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我微笑着走开了。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教师教得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的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如果教师教的欲望太强,急于告诉幼儿用筛子操作,那么幼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一定会少许多,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相关联的其他知识。
“意外”在探究材料准备不足时
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准备事关科学活动的探究实效,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成为影响科学活动的“瓶颈”,制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但有时,尽管们教师在活动前作了比较充分的材料预设,可幼儿随时提出的问题还是会让我们面临“材料准备不足”的尴尬。如在教学《玩一玩,想一想》这一活动时,活动原本正顺利地进行着,完全按照我预定的程序往前走,幼儿根据我预设的情景,发现了A、B两个水槽里的水确实不同,并提出了探究的科学问题,也初步体验到了物体的“沉与浮”和液体有关,接下来要探究:究竟是怎么样的液体能使小番茄浮起来呢?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他们凭着原有的科学知识,或是清晰的,或是模糊的对事物以及现象的认识,进行了猜测或解释。活动中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观点,或包容,或对立,争论不休。
猜出了这么多物体,怎么办呢?这时候,幼儿对探究什么物体溶解到水里后能把小番茄浮起来的兴趣分明已经相当浓厚了,如果可以,完全应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的选择材料去探究,自己去发现盐水能不能让小番茄浮起来,糖水、味精水呢?除此之外的呢?面粉也真的可以吗?但遗憾的是,我没有给幼儿准备充分的材料。只能强硬的引导幼儿去探究怎么样在水里溶解食盐,可以让小番茄浮起来了。我说:“刚才小朋友们的猜测都很好,但是很遗憾,老师今天只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盐,我们来调制一杯盐水看看,能不能让小番茄浮起来,至于其他物体小朋友们在活动后再去探究,并且把你的探究成果和同伴分享好吗?”
看得出,此时幼儿的情绪有些低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许多孩子还在思考刚才的讨论,活动中探究的情绪也一下子进入了低谷。我想:由于我的探究材料准备不足,竟然给幼儿的科学探究热情带来如此影响要怎么补救呢?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第二天活动时,幼儿竟然哗啦一下全围在我身旁,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在家中科学探究的不同结果。
嘿!真是没想到,活动中“材料准备不足”而造成的遗憾竟然成为幼儿活动外探究的一种动力,而他们的探究结果是如此地精彩,这远不是在活动中这35分钟的时间里能比的。看来,意外不会让我们的科学探究成为一种绝境,只要我们的孩子对科学探究有足够的兴趣,我们应该相信 “车到山前必有路”“方法总比困难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能否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为幼儿搭建宽广的发挥舞台,让幼儿有创造的苗头、探究的火花,也让教师自己有自由挥洒的空间。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笑看“意外”,巧对“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高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洪鲁鲁.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实践智慧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朱家雄.给幼儿园老师“松绑”[J].幼儿教育,2004(9).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备课,合理整合教材,捋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所学章节的基本知识,掌握重点,形成初步认识。如单项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的制定主要了解目标制定要求和活动过程的基本步骤。
二、“案例分析”,讲练结合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呈现案例尝试设计结合理论分析展示优秀课例”展开教学活动。
⑴呈现案例。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案例必须是精选案例,这类案例要具备真实性、典型性、潜在性等特点。真实性是指案例必须是幼儿园使用过的课例;典型性是指案例必须具备某种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潜在性是指案例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精选案例的分析讲解,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以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鞋》为例,教师通过对两组教育活动目标的对比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明确掌握活动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思路。
⑵尝试设计。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把学生分为5~6人一个小组,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时间,引导他们围绕设计任务充分思考,并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讨论,尝试设计。这种通过与同学、教师的商讨、协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互助与互评。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优缺点,把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实践经验。
⑶结合理论分析。结合学生教学活动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与分析。如针对活动目标的设计:学生在理论阐述阶段都了解到,目标的表述要清楚、角度要一致;目标的表述要具体,便于操作;目标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考虑情感态度、能力智力与知识技能等方面。但在实际设计中,学生制定的目标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照设计活动目标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反复修改,不断调整,才能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切合幼儿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要求的活动目标。如大班语言活动“小马过河”的活动目标:①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②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经过分析、修改,可调整为:①使幼儿在故事中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②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磨坊、为难、难为情、驮、蹚。③发展幼儿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种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提炼,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活动目标的设计理论。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其次在案例讨论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做到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充分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展示优秀课例。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教案或播放教学录像带,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供感性认识。如:播放教学录像带《小猫的生日》,引导学生自觉地与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比照,找出差距。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极互动、认真思索、热烈讨论中学习优秀课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等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试教比赛”,积累经验
近几年,我园从幼儿的天性和实际出发,认真进行着科学课题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有效性”这个问题,总结了一定的经验: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展有效的科学活动
在实施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幼儿在想什么。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幼儿喜欢的东西也是他们最愿意学的,也是最希望学会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抓住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主动“投其所好”,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幼儿感兴趣和需要的东西。
1.资源的利用
生活中总有一些资源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可以筛选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题材生成科学活动。如我们小学里的“碧波娃少年科学院”,里面的动物标本、昆虫标本、植物标本应有尽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给幼儿以最直观、立体的感受,最后可以选择诸如蝴蝶、动物等标本生成系列的科学主题活动。
又如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玩具、游戏等,也可生成有趣的科学活动。如圆锥体的糖果盒可以用到科学活动《不倒翁》中,普通的电线可以生成科学活动《旋转滑梯》,科学区域的纸牌可以生成科学活动《纸牌站起来》。
2.环境的创设
结合主题教学,创设、展现科学的主题环境,可以让幼儿在与墙饰的对话中感知科学知识,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参与科学的兴趣。比如中班上学期的主题“各种各样的锁”,引导幼儿自己设计锁和进行钥匙印画、收集,展示各种锁和锁的设计图,将之张贴在墙上,能充分激发幼儿观察学习的愿望。又如大班下学期的“小问号”主题活动,除了一些科学知识的渗透,教师更注重和幼儿一起梳理“怎样提出问题”、“通过哪些渠道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最后将幼儿提出的、收集的问题及答案做成挂饰挂在走廊,使幼儿有一种全程参与的愉悦感和自豪感。这和以往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传统模式截然不同,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
3.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材料来表现,科学活动尤其如此。适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变得更聪明、自信。教师在材料投放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差异、已有经验、以及是否有拓展空间等。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空气空气快进来》中,教师一开始投放了塑料袋、垃圾袋、环保袋三种袋子,但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只要一种塑料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了。所以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效才好。
二、明确提问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有效的科学指导
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一种“你问我答”的交流互动,教师的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的时间和效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科学活动中提问的设计是否巧妙很重要,这是引发幼儿探索兴趣和活动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根据年龄班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提高幼儿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
如在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杯》第二环节,本来教师是这样提问的:“纸杯为什么不漏水,它有什么秘密呢?”由于提问范围太宽泛,幼儿猜测了一大堆可能的问题,但都没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后来,通过一课三研的教研活动,教师把问题改为:“纸杯为什么不漏水呢?请你看一看,摸一摸一次性纸杯的纸和普通的纸有什么不同呢?”把问题范围缩小后,幼儿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找到了较为科学的发现。而有些提问,则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但我们进行了科学课题研究后,发现直接教给孩子一种方法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采用了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探索出帽子口子的多种剪法,由此可见,科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使我们尽量避免以往在指导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缺点,使活动目标更明确,更能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三、做好活动的准备和反思,制定有效的科学目标
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心中有数”,教学目标、准备、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经过个人的“深思熟虑”、“精心安排”。对于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教师首先要查询到最正确的答案,组织活动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如在科学活动《多米诺骨牌》中,教师要了解“一个带动几个”的原理;而在《陀螺转转》中,教师应该了解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能加速的原理等。
在科学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如果一次教学活动后,孩子们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时,应该反思的是老师。或许是目标的定位偏离了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或许是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到位;或许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因此,只有在不间断地反思、总结中,教师才能有真正地“质”的提高和飞跃。并在下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更完美地展现出个人的教学特色,从本质上优化教学,从而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过程。
四、结语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关注细节、调整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115-02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日渐成为世界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幼儿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发展其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科学教学中,由于幼儿“突发状况”(教师原本设计的活动思路之外的事件)的出现概率增加,并且这些“突发状况”经常是影响科学结论的,在这种状况下,教师选择怎样的处理方式?急于求成式的告知结果便成为教师解决幼儿“突发状况”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与我们所说的“做科学”是完全相违背的,纯粹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在形式上“探究”,本质上“告知”的学习只是一种装饰后的传授式科学教育,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只能让幼儿成为一种复读机器,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毫无意义。
等待本身就具备一种消极、被动的成分,但本文所要阐述的是一种“科学的等待”,是一种积极、主动、间接的引导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
一、有效科学探究
1、探究的概念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探究,英文“Inquiry”,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不难看出:这里的探究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从探究中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到形成解释、获得答案,是一种由外在到内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探究者对外在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选择然后转化为自身内在认识的过程。这也就是思维的参与过程。因此,思维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应该是肯定存在的。
(一)有效科学探究
有效探究中的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活动。那么有效探究的概念即为:在自身积极主动中实现预期目的的探究活动。探究的有效性与幼儿的探究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幼儿探究活动的特点
首先,幼儿喜欢探究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孩子喜欢探究。
其次,幼儿探究的外在化
幼儿的探究过程往往受原有经验和幼儿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究具有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再次,幼儿探究的持续性差
由于幼儿探究的外在化,使他们在探究事物的本质中经常存在很多问题,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们就会显得灰心,就有可能不再进行持续性的探究。
正是由于幼儿探究的这些特点,那么幼儿有效探究的提出显得更为有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促进幼儿有效探究的根本在于能让幼儿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实现预期探究目的。然而,能否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又与幼儿思维水平相关。可见,发展幼儿思维是促进幼儿有效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
(二)等待与科学等待
所谓等待就是不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或事出现。那么,当幼儿探究中遇到发现瓶颈时(探究时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消极等待呢?当然不是。本文所强调的是科学的等待,它含有多个含义,一个是自然的;还有一个就是针对幼儿探究的特点引导幼儿实现预期目的,但绝不是去强求,只是让老师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科学等待的提出主要源于:
1、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建构自身原有只是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度的时间段就是我们等待的时间。
2、3―6岁阶段的思维是一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践证明,每差一岁,幼儿的思维能力就有明显的差异,4岁孩子已经能理解实验要求,按要求做出反映。5―6岁的幼儿已经能开始探索事物的内在原因了。这都说明,这个时期已经孕育抽象思维的因素了。但抽象思维常会受到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如何帮助他们顺利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学会思维的方法)就是科学等待的内容。即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过程。
3、等待就是要避免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答案,更不要直接给出科学概念的定义。因为要扑灭儿童好奇心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他答案。如果学生认为老师什么都懂,他就会感到上课只要注意听和记住老师的话就行了,不会再有探究的兴趣。也就是说等待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所凸显的是教师的引导支持作用。
三、 科学等待的具体内容
在科学等待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师的引导,但一定是能启发幼儿思维的引导,因为只有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那才是最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引导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要困难的多。因为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等的不同,引导方案就会有不同,这种(个体的不同)变量就导致了难度的增加。下面将从教师的提问技巧和回应技巧两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师的提问
1、提问设计
问题的递进关系主要是指问题要由浅及深,是他们伸手跳起来可以够得着的,是能够引起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的。因为如果问题一来就很深奥,孩子们就会灰心,觉得是一个自己不能到达的高度,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活动的重点是:细心拆装,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难点是对于拆下的圆珠笔如何组装的问题。这里就要提醒孩子注意,那么他们会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这个可以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情。那么这个活动的提问设计可能就是要让孩子先探究圆珠笔的构造,让孩子了解了之后再进行圆珠笔的组装,这样在难点问题的解决上就会有效许多。
2、提问的实施
问题设计好之后就是要面对幼儿开始实施。当然,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设计好的重难点问题不一定就是现场孩子的重难点问题。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设计好的问题不能顺利的让孩子做出预想的推理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没办法的去告知孩子结论,这种现象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形式主义了。这时的情况应该是设计的主要问题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些次要问题做梯子,让幼儿顺着这把梯子爬上去。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弹性》的探究活动中,由于他们年龄的关系,如果直接让孩子们比较观察物体的“弹”,是否就真的能让孩子明白“弹性”呢?这里就可以利用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在受力后也会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变形”,因为它回复不到最初的状态,在孩子们对橡皮泥的变形有了了解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去比较海绵的受力变化状态,就会很直观的明白“弹性”是物体在受力变形后又能回到最初的状态。那么在此活动中“橡皮泥”的变化问题就是一个梯子,带领孩子体会到弹性的梯子。
次要问题的提出与教师对该教材的理解是有绝对关系的。只有教师对本教案中的科学现象有了实质的了解,才能真正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针对性的提出引导方案。同时也应该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无论是设计的提问还是实施中的提问都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多的思维空间。最典型的代表问题就是:你发现了什么?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提问之后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无论任何人都需要有对问题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急躁。要善于观察孩子们在思考过程中的点滴“黄金”发现,因为这些发现有可能就是你帮助孩子实现新发现的基础。
(二)教师的回应技巧
回应也是要讲究策略的。这里的回应不单指对幼儿提问的回应,应包括对幼儿出现的一切问题的回应。例如操作中、思维上、情绪上的回应。
3、 非语言回应策略
好的回应方式不一定就是有语言参与的,评价回应方式的好坏应该是能否激发幼儿思维的发展为标准。
非语言回应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就是因为老师没有给出直白的语言指导,反而会让他的思路开阔,因此就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另外,这种回应的好处还在于它不会打断孩子们原有的思路。
非语言回应方式主要包括:微笑、点头、眼神、手势、摸头等一些激励性的肯定动作。在这种肯定中幼儿会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究,教师只要等待幼儿的探究结果就好了。
4、 语言回应策略
语言回应往往比较直接,可以让幼儿得到比较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对自身原有思路进行新的分析。
(三) 追问
当幼儿对老师的回答不够清晰、明确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充分引起幼儿的再思考。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装电池》探究活动中,孩子在介绍自己装电池的方案,但结果明显不正确(电池的正负极摆放方向错误),这时教师不是直接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首先采用“后退”的方法,帮助孩子回顾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再利用现有的答案与原来的知识经验不相匹配的矛盾,追问他,是让他认识到此刻的矛盾,从而思考,改变现在装电池的错误方案。
有时在直接的追问中不一定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教师也一定不要着急,就像刚才的案例中一样,“以退为进”,先不防退一步,再利用追问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在思考。
(四) 举例反问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幼儿进行概括总结时。概括总结不一定就非得由老师来进行。因为当幼儿对探究活动有了比较深入实践之后,他们是有能力进行概括总结的。但可能幼儿会受到语言的阻碍而使总结不准确,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幼儿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这种方法往往要在集体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利用同伴间的补充建议,使总结更加快捷。
例如:教师对中班幼儿提问:“什么是弹性”? 幼儿起初的回答可能是:“物体会变形”。那么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说:“那么橡皮泥是有弹性的吗?因为橡皮泥用力捏后就会变形啊”?这时其他幼儿就会给出更加合理的概括。教师仍然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继续反问,直到幼儿给出的总结全面、科学为止。
科学的等待内容不仅包括教师的积极引导,还应包括对幼儿科学学习方法的关注上。不要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影响孩子们的探究行为,一定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观察。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等待是完全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方法。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积极的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帮助幼儿思维的发展。一定要给予幼儿动脑、动手、动口和思考的机会,坚决反对“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孩子是智慧的,教师要走进孩子,观察孩子,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孩子的智慧,并从中获得启示,不断促进孩子的发现。
这两年来我学区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的举动,加强了对民办幼儿园的督导,使我镇民办幼儿教育正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确保学前教育向普及化、规范化、均衡化和优质化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学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实行园长、持证上岗,是办园的基本条件。并把教师的专业学历作为评估幼儿园的主要指标。对师德修养差,专业水平低的教师,应逐步进行清理。(2)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审批制度,对民办幼儿园的布局做出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鼓励民办幼儿园之间进行合理竞争,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3)启动民办幼儿教师再岗培训工作,加强民办幼儿教师的学习意识,为民办幼儿教师建立继续教育档案,启动民办幼儿教师培训成绩和工资挂钩,以此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机,从而加快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下发民办幼儿园教师调查问卷,找出切合实际的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获取了第一手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数据分析,共同探讨提高民办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随访我们也了解到民办园教师的心声,她们一致认为以中心园为示范点开展的二级培训活动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下面将浅谈我学区如何促进民办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管理策略:
一、科学规范民办园的专业文档材料
首先,我们建议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公室的环境,各种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严格上墙,同时对民办园的文档材料进行规范管理,先集中园长进行安全材料文档和评估材料文档分类归档学习。我们要求每个园选送一个业务骨干和园长一起学习周预设表、各科教案、游戏教案、听课记录、家访记录等各种材料的正确格式书写,然后集中各园教师进行学习,规范所有民办园的文档材料,并保证做到本镇所有民办园实行电子文档管理。
二、以中心园为引领,起带头示范学习作用
1. 中心园开放式管理,随时欢迎民办园的参观
我们的两个中心园给各个民办幼儿园提供了无偿参观、学习、交流的平台,及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种文档材料如何归档的学习机会。
2. 参观幼小衔接工作教学观摩活动
中心校和中心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教学观摩活动,我们也热情邀请各民办幼儿园大班教师来学习,并通过专家的讲座让民办园教师学习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姿势,及拼音、数字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3. 教玩具制作学习活动
通过下园检查,我们发现各园普遍存在教玩具少而又少的现象,于是我们选送中心园的骨干教师提供教玩具,指导民办园教师学习如何选材制作教玩具,该阶段我们指导制作的教玩具主要包括区域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等材料。通过这个活动大大提高了民办园教师制作教玩具的能力,让每个民办园在不同的程度大大增加了教玩具的储备量。课题组成员指导的民办园教师参加自制教玩具评选,其中优优星幼儿园的李小芳、程伟伟、玲三位老师自制的教玩具“数学指套”“小猫钓鱼”分别荣获第二届福建省幼儿园优秀自制教玩具评选活动二、三等奖。
三、以片区为单位加强民办教师管理,分享成功经验交流
我们组织所有的民办园园长召开教师管理经验座谈交流会,以片为单位,亲亲园长,康乐园长,阳光园长,红苹果园长等发表各自的教师管理心得体会,如何进行“人性化”管理,保证园内教师的稳定,分享教师园本培训和自我学习的成功经验。
四、适时开展幼儿才艺展示比赛,增强民办园教师的积极性
我们组织了“第一届心苗杯幼儿绘画比赛”,两所中心园和14所民办幼儿园按统一的规格提供幼儿的绘画作品,聘请专业美术教师和部分中心园及民办园教师来当评委,同时我们请幼儿园美术教学特长班的老师来点评并组织民办园教师学习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为迎接“六一儿童节”,中心校开展艺术节活动,并组织民办园教师学习如何编排优秀的幼儿舞蹈节目,并选送节目参演参赛。
五、暑期的民办园教师业务培训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暑期时间,我们要求民办园园长利用暑期进行园内修缮、环境创设工作。我们组织全体民办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聘请福建儿童发展学院的高级讲师和县实验幼儿园的教研组长给民办园教师讲课,内容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各科教学法、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等内容,为民办园教师学习业务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一学期两次的“送教下乡”和民办园片区教研活动
我们选送中心园的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到民办B级幼儿园――春芽幼儿园,课题内容为中班科学活动“可爱的小脚”,并指导民办园骨干教师上观摩活动内容为大班数学活动“自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同时我们组织公立教师和民办园教师进行评课工作,让民办园教师学习评课,并在评课活动中大大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七、走出去观摩县实验幼儿园及各乡镇民办园的开放活动
我们民办园教师的学习工作除了在本学区本幼儿园内完成以外,我们动员民办园园长挤出更多的时间带园中的教师走出去参加县实验园和其他乡镇民办园开展的观摩活动,学习先进的幼教经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八、课题阶段交流及“公带民”展示活动研讨会
在荆溪第二中心幼儿园举行“公带民”现场教研活动,本次活动观摩了民办B级幼儿园――阳光幼儿园,课题内容为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 荆溪第二中心幼儿园课题内容为大班音乐活动“小树叶”,参加研讨的公民办教师围绕两节观摩活动阐述各自的观点。通过公办教师参与教研的氛围,激发民办教师们参与教研的欲望,使得民办教师们有了想说的愿望,逐渐带动民办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搭建起互动教研的平台。“公带民”活动让民办教师们在学习交流中开阔思路,相互提高,促进成长。
九、选送民办园的优质课参加县级评选活动
为了推动民办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本镇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选送民办B级幼儿园――阳光幼儿园许建晶教师执教的,课题内容为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参加县优质课评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此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激情,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工作的开展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民办园园长和老师们的高度认可,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问题最大的是我们的民办园教师流动性太大,培训后的教师经常跳槽。针对这个问题,对老师的思想变化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组织园长进行讨论,根据各园的实际情况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请有成功管理经验的民办园园长做经验交流,我们把各民办园教师参加的一级培训、二级培训、园本培训和教师自我学习都纳入每年一次的民办园等级评估工作的其中一项评估内容。通过大家的一致认可,我们适当地提高了本镇民办教师的待遇并给每个教师都做了社保。
(一)内容选择不够均衡
教师选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无外乎几种途径:一是从现成的教学参考书或者优秀教案集选取,如福建省在2012年推出一套《领域活动指导》的教育用书,包括小中大班五大领域共六册,有些园直接从中选择认为是适合该班幼儿的内容。二是在近期开展的主题活动安排相关的科学内容,如有个教师针对该班初入园小班的实际,开展“幼儿园里真快乐”的主题,安排了认识玩具的科学活动。三是教师出外学习或在幼教刊物上看到一些“优秀活动设计”,就把它们“拿来”或者修改成本班的科学活动内容。如模仿某名师的科学活动内容。四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生活中突发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生成的科学活动主题,如教师发现最近幼儿关注“海洋生物”而设计了相关的活动。与中小学全国或全省材(课标)不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来源多样,可提供借鉴的参考书也很多,教师的选择面宽、可灵活处理,带来的负效应是随意选择、内容不均衡。如有个教师自己害怕动物,在她班上几乎不开展认识动物的科学活动;某园为追求“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师经常组织幼儿开展蒸馒头、做糕点、煮小吃等开展所谓的“生活化”科学活动;有些园为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特色,所选择的多是物理科学领域的内容[1]。按照《纲要》《指南》精神,科学教育要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这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也为幼儿今后进一步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全凭教师的个人理解、偏好和专长选择、组织内容,容易出现内容不均衡、不适宜等问题。
(二)内容选择难度适宜性差
一是教师不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无法确定活动内容是否与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是否匹配。有时是内容难度过大,如有位教师组织“有趣的海绵宝宝”的小班活动,内容是“感知海绵有弹性”,而且要求幼儿“初步学习猜想与验证”的方法,内容超出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有时是内容难度幼儿年龄班不匹配,如把探索“凹凸透镜”的内容安排在前(中班),而探索“平面镜”内容安排在后(大班);把认识“空气的秘密”内容安排在前,而把认识“好玩的风”内容置后……由于对活动内容难度把握不当会出现有时幼儿“探而难究”,有时幼儿因为内容缺乏挑战性而“吃不饱”的现象。二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年龄班都开展,前后重复,在探究点和探究难度上没有差别,处于同义重复阶段。如在小班下学期和大班上学期都有“(给)水搬家”的主题,其内容都是“运用工具运水”;在中班和大班均安排幼儿探索“沉与浮”;认识“磁铁吸引铁制品”这项内容在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活动都可以找到;关于“季节”的内容,其深度在小、中、大三个阶段之间没有递进关系……教师不考虑幼儿年龄差异而将相同内容重复安排在不同年龄班,内容前后重复,难度要求却没有提高,缺乏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可能在探究兴趣、需要、经验、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实践中无法准确区分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科学活动内容对特定年龄段的幼儿来说难度适宜性较差。
(三)喜“新”厌“旧”,内容的科学性差
当前,幼儿教师热衷于生成“新”内容,忽视经典的“旧”内容。在幼儿教育期刊或网站上、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或教学竞赛等场合,总会出现一些在几年前没有的“新颖”活动。对于科学教育传统的经典内容,教师一般不会选为科学展示课的内容。如沉浮游戏、磁铁实验,按照一位老师的话说是“这些活动都太滥了,大家都太熟悉了!”下面列举几项近年来较受推崇的科学活动内容:
(1)“拱形的秘密”(发现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
(2)“瓶中吹气球”(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3)“皮搋子家族的超能力”(发现皮搋子家族的吸附能力,了解空气与吸附之间的秘密)。仔细推敲,诸如这些所谓“新”科学活动存在表述不严谨、内容把握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等问题。如“拱形的秘密”这一内容,拱形(壳体结构)是物体材料的结构之一,幼儿生活中和自然界随处可见拱形状的建筑及物品,如拱桥、拱门、安全帽、龟壳等。如果选择该项内容,根据《指南》科学探究5-6岁的目标要求,幼儿探究“拱形的秘密”内容可定位在“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探寻“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这种看不见“力”的原理。(2)(3)的内容涉及空气压力问题超出幼儿的水平,幼儿很难体验。在瓶子中能否把气球吹大除了与空气压力因素有关,还受到幼儿吹气的技巧、瓶子大小等因素影响,有些幼儿恰好是具备吹气技巧把气球吹得较大占满瓶子的空间,但他们所能发现的是该瓶子底部有洞,很难把吹气球与空气压力联系在一起。皮搋子和吸盘挂钩是利用空气压力制成的工具(利用真空原理)。幼儿操作后所能体验的是“我很用力压,吸盘才能挂在墙上”,很难揭示其背后的原理:把吸盘里的空气排出来(排出的空气是看不见的),吸盘挂钩就能牢牢吸在墙上。幼儿能探索的是这些工具在什么地方吸能吸得牢,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的内容才切合《指南》科学探究5-6岁的目标要求“探索并发现常见物理现象的影响因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确实也要与时俱进。适当增加一些反映时展、幼儿喜欢又能探究的内容是必要而且必需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深入把握内容的实质而且能准确定位!有些科学的经典内容经过几代人若干年的研究,有比较成熟的方案和经验可以参考(当然也有一些内容会被时代和幼教发展所淘汰)。与之不同的是,教师们热衷“生成”的新内容,名为“创新”却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挤占留给传统、经典科学内容的时间。科学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遵循科学性的要求,实践中教师对于自己都没有正确理解的内容,就组织幼儿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已经违背了科学性的要求。
(四)内容不能准确反映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
这也是目前教师选择内容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存在两种典型的情形:一是内容空洞,没有指向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目前许多科学活动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热闹”、幼儿“兴奋”,其内容盲目追求趣味性而缺少一个明确的核心概念。如某教师组织的“秋天的水果”科学活动:了解秋天水果的种类,知道正确吃水果的方法,爱吃水果。她的依据是“领域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呀,而且吃水果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就按照书上的内容来上了”。分析其内容,第一点勉强与科学领域沾边,但对中班幼儿只是了解秋天水果的种类,显然是低估幼儿的前期经验,无法激发幼儿的深层探究欲望。水果可以直接吃、去皮或连皮吃、榨汁、做成沙拉或罐头、烹调成各种花样繁多的美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和各种生活小家电出现,水果吃法简直五花八门,何来“正确”之说?从“吃水果方法、爱吃水果”这一内容看,第二、三点比较偏向“健康”领域,并不是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果缺少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核心概念,探究活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内容过于追求全面,一次活动同时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教师在选定科学活动内容时,往往在一次活动中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有位教师组织有关磁铁的科学活动,内容是“磁铁的特性”,而“磁铁”包含“磁铁能够吸引铁制品,磁力能够穿透一些材料,不同的磁铁有不同的磁力,磁铁两端磁力最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等特性。又如这次“落下来”科学活动,至少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着落”、“不同物体着落速度不同”、“改变物体着落的速度”。这样的内容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由于核心概念过量,致使探究活动内容庞杂,真正需要探究的题目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儿童的探究必须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2]。科学教育强调基于少量的核心概念展开深入的学习,“少即多”[3]。如果一个活动内容的核心概念缺少或者太多都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因为这会导致幼儿在探究“走过场”,每个环节都浅尝辄止,无法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也就无法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兴奋和满足感。
二、教师选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标准规定
比较宽泛,给教师选择内容带来诸多困难我国幼儿园阶段还没有统一科学教育内容标准,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2012年颁发的《指南》这两个重要幼教法规均没有详细规定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纲要》在“内容与要求”中宏观概括出科学教育内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生活中的科学技术,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南》举例性提出六方面的科学内容: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物体与材料、常见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和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教育内容框架的支持,没有统一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宽泛,给教师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教师选择内容存在诸多问题的客观原因。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研究不足,难以对幼儿教师选择内容起到指引的作用
有一项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面研究成果较少,力量薄弱[4]。而各种参考书、教案集虽然繁多但编写质量不高,提供的科学活动内容本身不科学,甚至出现一些明显的概念性错误,如小班科学活动“海绵”内容定位为“认识弹性”,把有关“水的张力”概念误为“水的粘附力”等。对实践中幼儿教师选择、组织内容不仅帮助不大甚至误导。哪些内容适合幼儿,各年龄班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和衔接,该活动内容包含的科学核心概念是什么、如果包含多个核心概念又该如何合理分解……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因此难以对当前幼儿教师选择内容起到指引的作用:“研究者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明确告诉我们哪些科学概念值得教师组织幼儿去探究?小中大班幼儿可以分别去探究哪些科学内容?”[5]
(三)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不足,使幼儿教师的科学课程知识比较贫乏
我国幼儿教师总体学历偏低,科学素养较弱。他们大多为文科背景出身,缺乏相应的科学背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自身缺乏对科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职前培养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育课程中,比起其他领域有先修课程作为基础,如健康领域教育先修课程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关系较密切的学科,语言领域教育有大学语文和儿童文学作为知识基础课程。而科学教育领域只有单独一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幼儿教师由于先前在理科学习的不愉快经历而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幼儿教师表示“科学领域太难,很多科学知识自己都不会,别说教幼儿了!”他们科学知识贮备不足,如将物体的“滚动”、“转动”混淆,他们自身都不清楚所开展活动中包含的科学核心概念。在职后培训中比较倾向于幼儿科学教育实施方面,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本身的解读和选择的关注不多。林筱彬在对与在职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现在获得科学基础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学习或者参加幼儿园课程审议获得,其科学内容知识大都是在准备组织活动时临时得以补充的[6]。总体上看,幼儿教师的科学课程知识比较贫乏,对同一主题在不同年龄班的学习重点及其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清[7]。他们认为,探究活动就是幼儿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个事物有关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对某一个主题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也不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确定活动内容上就非常笼统、含糊,对各年龄班的科学主题与内容定位也不够清晰,无法为不同年龄班幼儿选择适合的内容。
三、提升教师对科学活动内容选择能力的建议
(一)在《纲要》《指南》指引下,加强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协同研究
不仅加大科学教育内容的研究力度,还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双向沟通。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是一个兼及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研究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4]。这对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研究同样适用。一是可以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幼教教研员与一线教师构建研究共同体,在《纲要》《指南》指引下,对如何划分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如何把握科学领域各项目内容的核心经验、具体内容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如何为不同年龄班幼儿选编适宜的活动内容等开展合作研究,其成果尝试转化来指导实践。二是重新编写或者审定已有的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学参考用书。中小学采取“一纲多本”多种教材发行的经验可资借鉴,各地区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编制适合本地区的高质量教参。要改变幼儿园教材以第一线教师为主要编写队伍的局面,不仅需要高校教师、教研员和幼儿教师参与编制教参来保证内容的适宜性,还要吸收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教师参与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在编写体例上要有创新,以前教参只有目标、准备、活动指导建议等内容,新编的教参要增加内容分析、背景知识或资料提供,可提供少量较详细的、基于核心概念的主题活动教案以供幼儿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参考。为教师选择和准备一批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这样教师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教参内容选编要遵循科学性与启蒙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地方性与季节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等原则[8],尽量做到适宜、均衡和连续。
(二)以提升教师“PCK”为核心,加强幼儿教师在科学领域的培养与培训
在大班下学期,我借助视频与幼儿进行了一个讨论式探究认知的科学活动《认识啄木鸟》。在这个活动的组织中,我尝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比较原始的方式,让幼儿看看说说,但又突破了常规的看看说说模式,以观察―思考―观察为主线,在传统的看与说中拓宽幼儿的思路,打开活动的视野,激发学习积极性。首先内容的选择基于儿童的发展。之所以选择《啄木鸟》进行教学活动,是因为我发现大班孩子在前期积累了一些关于鸟类的学习经验后,对鸟类动物的知识尤为感兴趣。而啄木鸟又是鸟类动物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能够更好地引发幼儿关注啄木鸟的动作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好时机。在活动中我关注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选择适宜的视频资料充当科学认知活动的教材和教具
在幼儿园进行的科学认知类活动中,一直以来我都主张尽可能提供实物让幼儿进行观察,在大自然这一真实世界中获得感性材料,从而帮助幼儿直观地积累知识经验。当幼儿认知的对象是我们生活中不常见的,远离幼儿生活的,比如认识啄木鸟、鸵鸟等时,我通常会截取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视频资料来作为教材和教具,而我选用这类科教片进行教学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这类的科教片画面内容真实、宽泛,所涉及的知识不仅科学、正确,而且解说到位,视听结合的素材容易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的行为。
其次,我们课程中的科学教育是主张幼儿在得到科学知识启蒙的同时,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相对论、运动论、发展论的启蒙,而生态平衡理论的引入,也满足了幼儿了解自然界的物物关系的愿望和需要。特别是当幼儿进入到大班阶段的学习,由于正处在抽象思维的萌芽时期,已具备一定的联系和迁移知识经验的能力,因此认识动物不再是只停留于对其身体结构和简单的生活习性的认知,更要了解其身体结构与生活习性及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动物世界这类的科教片恰好能动态而又形象地反映动物的真实生活,给予幼儿整体了解知识经验的机会。
二、为幼儿发展量体裁衣,根据教学需求充分准备视频资料
首先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从辞海等书籍中获得知识,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及其解释的权威性,从知识百科、专业人员处获取丰富、宽泛的具体知识,这样才能在丰富自身经验的同时自信、专业地面对幼儿,应对幼儿提出的关于认知物的各种问题,使幼儿科学教育真正从科学性知识入手。
在丰富自身知识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这学习内容既是幼儿已知的,又是幼儿未知而想知的,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远离生活,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激发幼儿对已知物进行再探究的学习愿望,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在确定认知物之后,我们要分析幼儿的需要,提取适合集体教学的关键经验,解读、截取相关视频,选择适合教学的片段,制作成课件。以《认识啄木鸟》为例,啄木鸟的身体结构、基本本领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它细长、结构特殊的舌头对孩子来说就颇为新奇,而它在生活中的特殊举动对幼儿来说也是陌生的,所以我们抓住这两个关键点,专门截取需要的视频为教学活动服务。
三、启智导引,灵活多变地巧用视频课件
在实施具体活动时,我们首先充分激发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互相分享关于认知物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们先把视频进行无声处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视频进行观察、猜测和解读,让幼儿专注于视频中的画面内容,仔细观察,进而推理、猜测视频内容,播放原声视频,在锻炼倾听能力的同时及时验证、修正、补充自己的认知。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幼儿对啄木鸟储备的果实认识不够清晰,产生了争议,这种争议在课程中是被允许并鼓励的,因为争议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幼儿对视频正进行着仔细的观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内容进行着猜测,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让幼儿在步步深入的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经验。
在这类科学活动中,都会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活动前要先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要把握好重点,针对幼儿需要获得的经验,多次重复播放视频,让幼儿在反复倾听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逐步积累新的知识经验。
四、接过幼儿抛出的球,积极合理进行应对与互动
首先,进行这类科学活动,更需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是围绕着视频内容进行探讨和对话,而这探讨和对话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学习的过程。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孩子,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探讨氛围,调动已储备的丰富的知识经验与幼儿进行讨论,应对幼儿的问题,提升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其次,采取多种感官的手段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幼儿模仿啄木鸟啄树,感受头部的震动,很自然地引发幼儿对啄木鸟的头部特殊的结构产生好奇。而我又列举了生活中安全头盔的海绵保护层,形象而又生动解释了啄木鸟大脑周围的绵状骨骼的特殊功能和价值。
最后,运用视频教学还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好预成和生成的关系。它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随时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所需调整知识点的时间分配。如我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孩子对啄木鸟细长、特殊的舌头、杂食性动物的特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最后选择不进行预设的关于啄木鸟母子亲情的教育,因为幼儿在之前认识其他鸟类动物时已具备了关于鸟类动物孵蛋和抚育幼鸟的这一共性的知识,所以我就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对啄木鸟特殊的身体结构和行为关注上。这也是为了保证幼儿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保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状态。而灵活、多变的科学教学还要求我们适时地给幼儿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回家后继续查阅资料,丰富知识,达到持续科学教育的目的。我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就“留鸟”和“候鸟”的问题,艺术性地把问题留给了幼儿,激发了幼儿新的探索愿望。
附教案: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啄木鸟》
目标:1.了解啄木鸟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及环境的关系(喙、舌、爪、尾等),知道它是森林的卫士。
2.能观察、发现啄木鸟的特殊举动,学习提出疑问和互相补充。
3.学习相关的词语和知识(喙、倒钩等),感悟鸟类的母子亲情。
准备:1.教师要查阅相关资料,做充分的知识准备。
2.根据学习需要,选择、截取和重新组合制作成课件。
过程:一、出示啄木鸟影像,让幼儿辨认并介绍关于啄木鸟的已有经验。
二、分段看影像
第一段:
1.无声播放啄木鸟捉虫的视屏,让幼儿观看,然后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有声回放,要求幼儿边看边听,看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第二段:
1.无声观看录像,让幼儿对啄木鸟在树上啄小方块好奇,鼓励幼儿提疑和互相解答。
2.带着问题有声回放,看后请幼儿自我解答。
第三段:
1.无声观看啄木鸟储存粮食的视屏,鼓励幼儿用合适的语句描述啄木鸟的行为。
2.教师提问:啄木鸟为什么要储存这么多的粮食?渗透关于留鸟、候鸟的知识经验。
3.和幼儿一起归纳啄木鸟的食物类型――杂食类。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168-02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具有形式新颖、表现丰富、资源共享等教学优点。如何发挥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教学实践当中应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深度整合教学资源
虽然交互白板系统内置了大量的学科素材,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对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教案或课件。当然也可调用计算机及网络中的各类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和各种类型的素材等),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自行绘制。
利用交互白板可以巧妙构思,灵活地对素材进行重组,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方便地实现PowerPoint或Flash课件中无法轻易实现的交互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地使用白板的重组和交互功能对素材二次开发,即时生成,有利于形成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新媒体下的全新的教学策略。同时新的教学策略又能促进老师进一步提高对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全面激活教学互动
1.拉近了师生情感交流的距离。在交互电子白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预设的资源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让你远离计算机和鼠标,最大的意义在于把教师从讲台里拉到了白板前,给学生真实感和亲切感,拉近了上课老师和孩子的情感距离。
2.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应用拉幕、容器、擦除、图层、透明、探照灯等效果和技巧,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如利用“容器”功能开展“图形分类”活动,孩子们亲自移动图片分类,不管是分对了还是分错了,都会出现一个声音,既让孩子兴奋又让孩子得到了正确的知识。又如,在活动中利用“擦除”和“图层”功能设计一个“显示镜”。把“显示镜”移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孩子可以透过前面的图层看到中间层,也就是说可以看到表面看不到的东西,原来呆板的教学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样新奇有趣的形式能调动孩子情绪,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就会高涨。
3.凸显了教学对象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一直倡导的是充分发挥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孩子能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交互白板设计的互动理念,以及白板技术本身的互动性和易操作性特点,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学习。
在数学活动《超级擂台赛》中孩子要投票统计,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让孩子亲自来统计书写。在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尾巴》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交互白板的移动功能与孩子进行互动。在按动物尾巴的作用分类时,教师将小动物的图片并排展示在白板下方,代表作用的图片及分类框展示在上方。孩子自主来到白板前,拖动动物进行分类。最后展现的出来的就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轨迹,交互白板将活动交给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
4.丰富了师生课堂互动的形式。计算活动《图形配对》在一个页面上画有三排图形,每一排都有一个与排头相匹配的图形,需要孩子找出并画上圈。但在实际操作时,孩子容易把排看错位,造成跨行操作,使操作的质量降低。这是由于视觉错位而导致失败后,使用拉幕功能,一排排从上往下拉幕,帮助孩子明确哪些图形是一排,避免了孩子视觉的错位,为孩子的操作提供了便利,使操作获得了成功。这—切是以前的实物操作、图片操作,甚至是现在的其他软件制作的课件不能实现和不方便实现的。
5.促进了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运用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将动与静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对教师而言,利用交互白板的书写、画线、移动、旋转、工具、容器等功能,根据活动目标,可以设计出基于白板的教学策略和精彩的互动情境,让白板成为师生集体学习和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为孩子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对孩子来说,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这种优势,即孩子与白板交互,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中班数学活动《神奇的南瓜屋》中,笔者首先播放预设的flas,通过故事的引导,出现一些排列成圆形的巧克力,老师直接引导:我们来帮小动物数一数有多少巧克力。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指着数巧克力,结果孩子数来数去答案各不相同。教师顺势引导说:“我们在圆上数数有一点困难,老师今天教你们一个在圆上数数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很快的数清?”笔者就借助电子白板的“突出显示”功能来解决重点。在其中的一个巧克力上做了一个标记作为起点,引导孩子从起点开始有序的数,做标记的地方只数一次。孩子很快的掌握了重点。在接下来的巩固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用手作为起点标记逐渐过渡到找不同色彩,不同大小的物体作为起点,使圆上数数更为方便。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介入,整个活动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习效果大有改进。
对于孩子园的孩子来说,教师只有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给孩子自主的空间,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幼儿园活动整合的有效策略,解决了活动中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了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教学活动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新鲜的环境,给幼儿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过程实录: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幼儿乐于参加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及记录等活动,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经验。
活动重点:幼儿能通过商量进行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动难点:通过猜测、实验、记录等多种活动方式,感知水中盐含量的增减与鸡蛋沉浮之间的变化关系。
活动准备:
1.熟鸡蛋、小勺、记录纸两份,盐、敞口塑料瓶(内放250ml水)每组各一份;
2.纸板、小瓶、纸、泡沫、纸碟、塑料积木等操作材料若干、水盆(内放2.5kg水)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实验主题
师:小朋友们前两天,我们玩过沉与浮的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呀?哪些东西可以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放入水中后会沉下去呢?
(出示一只熟鸡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鸡蛋,请大家猜猜鸡蛋在水里会怎样呢?(教师把蛋放入水中,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呢?
(评析:鸡蛋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事物,但放入水中后到底鸡蛋会怎么样,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也许是个“未知数”。当鸡蛋放入水中后通过观察,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时,我结合有关“沉浮”的知识经验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能否借助其他力量“帮助”鸡蛋浮起来。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他们仅仅想到了用小勺、盆、碗等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使蛋浮起来。如何使孩子能想到更多好的办法呢?这正是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去积极思考,向新的方向探索的时刻。)
二、实验一
师:刚才你们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真棒!今天老师在每组桌子上准备了纸、小瓶、积木、纸板等许多材料,请你们找好朋友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交流: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让鸡蛋浮起来的?
(评析:在本试验中幼儿尝试了数次:
情景一:在观察中看到有些好奇心强的孩子,为了急于知道鸡蛋借助其他材料在水中的效果,在没有相互协商好的情况下,就急于将桌面上的材料全都放入了水中,(而不是逐一放入后,再观察)当然在这样的情景下,实验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了。
情景二:(操作材料同上)这次活动我提醒幼儿听清楚实验的要求:1.三位幼儿合作为一实验组,相互协商各自的分工。2.每放一次材料(不限材料数量),就要观察鸡蛋在水中的状态,并在记录纸上作相应记录。
幼儿在明确了实验要求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有的孩子发现木制积木、瓶盖、塑料袋等材料在水中放上鸡蛋后,蛋很快沉了下去。纸碟、塑料盆这两种材料可以使蛋浮于水面。也有的孩子发现当蛋放在报纸上一开始鸡蛋可以浮在水面,可是时间长了鸡蛋很快沉入水中。思齐小朋友看到一种材料不能使鸡蛋浮在水面,就想到了运用两种材料叠放在一起,鸡蛋放在最上面后,看到蛋也能浮起来。在相互合作、交流、探索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不仅提高了,而且思维方式开阔了许多。同时,经过实验验证,幼儿意识到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三、实验二
1.出示盐
师:小朋友盐能不能让鸡蛋浮起来呢?现在桌子上准备了盐、记录纸、笔,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2.提出要求:
A. 请三个小朋友一组,相互商量一下由谁来放盐,并作记录。
B. 每放一次盐就要观察一下鸡蛋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在纸上作记录(如鸡蛋沉在水下就在记录纸上画“”,如浮起来就“√”)
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实验过程,(指导时提醒幼儿用小勺将放入水中的盐快速搅拌,使盐很快溶解于水中)并提醒幼儿及时记录。
3.交流(记录纸全部出示)
(1)每组小朋友的鸡蛋都浮起来了吗?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
教师小结:今天在我们小朋友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下,我们发现鸡蛋在盐水中是可以渐渐地浮起来的。
评析:一开始鸡蛋并没有浮起来,当小勺搅拌时,盐很快溶解了。大约在(250ml)水中加了7~8勺盐后,孩子们发现u蛋终于浮了起来,他们很高兴。可是有一位孩子发现了与别人不同的结果:“鸡蛋并没有在水中浮起来”,他很着急。我想该怎么办呢?
情景三:我把沉入水中的鸡蛋放在示屏演示仪下,与其他鸡蛋相比较,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原来蛋壳上有一条裂缝,正是这条裂缝,水渗入了鸡蛋内部,因此,同样是熟鸡蛋,但是有裂缝的蛋却无法在盐水中浮起。
评析:当幼儿在实验中发现与他人不同的实验结果时,会对自己的实验操作产生怀疑,出现了着急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将破蛋与其他好蛋相比较后,让幼儿自己发现真正的原因。在寻求答案的同时,也让孩子懂得了细微的误差,也会影响科学实验的准确性。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那么还有其他的蛋呢,它们在盐水中也会怎样呢?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的实验活动设计,我从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A科学活动应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孩子能从身边熟知的事物中去探索、发现新的问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J为科学探索活动也应该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求。
这一点需要老师做有心人,平时多观察、留意、分析孩子的兴趣,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表现与反应。把握幼儿探索的方向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指导策略。使孩子能主动发现问题,逐步学会通过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提出要求时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应设置要求过高的问题或障碍,这样反而会抑制幼儿的探索兴趣。
B科学活动中应提供充分的、有价值的材料,促使幼儿能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在选用活动操作材料时,首先应是对教学有价值的,并且是便于幼儿操作的。其次,教师在取材时应尽可能就地取材,操作材料不应过于繁杂、花哨,华而不实。依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他们能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去分析、思考,进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可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解决办法,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