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导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

导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1 04:34: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导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导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

篇1

①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②技术攻关研究专题;

③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际调查,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

二、工程硕士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三、写“文献综述”以前,要大量阅读与论文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通过阅读文献,要掌握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内容包括: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要对文献涉及的主要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述评。所阅读的文献目录要在附录中一一列出。

“文献综述”完成后,交导师评阅。导师要写出评语,导师认为综述报告不合格,要继续阅读文献,重新撰写。

四、在文献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3、拟解决的生产实际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4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期达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经费概算;

篇2

2.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使学生受到综合产品设计的能力的综合训练。例如,产品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并以此为核心,对产品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设计理论以及美学和工学基础、设计表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训练,同时不断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4.参与社会生产和学校科研工作、实验室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

二、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目前安排在第四学年进行。根据题目的需要,可在其中安排2周的调研实习。结合学生提前下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毕业设计安排从20**-20**级教学计划开始,在第四学年全年进行。

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和工作量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产品设计类论文)的具体要求:

做此类题目的学生一般至少要根据具体设计的产品,独立完成制定项目计划、市场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对产品的设计要素进行解析,经过设计构思、设计展开、深入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制作,最后编制完整的设计报告;

完成设计效果图、模型制作和一万字以上的设计报告;设计报告正文一般包括项目的提出、方案论证或文献综述、方案制定、调查报告,具体设计过程、技术经济分析,结束语等内容。

四、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与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参照《**工业大学本科生论文撰写规范》(20**年1月第五次修订版)执行。毕业论文装订要整齐,顺序统一,即封面、内封、毕业论文评语(可后加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论文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含外文复印件及外文译文)等。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并于答辩前48小时将全部材料交答辩委员会。答辩时间为30分钟左右。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系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各答辩小组必须将本组内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至少一名)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教研室答辩委员会复议后给定成绩。对个别特殊情况,可提交系教务委员会处理。

六、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人数不超过本专业学生人数的25%,中等、及格、不及格不低于25%。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应由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三部分的评分组成,下列权重供参考。

(1)导师评分:(25)学生论文反映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10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10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思想、纪律等方面的表现5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3-0051-06

英国学者菲利普斯(Estelle M,Phillios)将博士学位定义为:教学许可证。意即获得博士学位可以在大学里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该定义虽然起源于大学教师应该成为学术领域某一方面的权威,精通某一学科及其前沿理论。并有可能为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概念;但是。博士学位还应体现学位拥有者应精通某一研究领域。并能在该领域中作出一定贡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培养就是在研究领域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研究者哪,而不只是培养大学教师。杰・D・怀特(Jav D.White)教授将博士学位水平定位在根据科学的标准进行研究,展示出他们具有广泛的研究能力,而不仅仅为本专业领域发展作贡献。

国内通常把博士学位定义为:标志学位拥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本专业规定标准的最高学识水准的学术称号。学者们的定义虽然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博士生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的教育确是毫无异议的。

一、培养模式

中国全日制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3年,在职培养的为4年。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通常为1年,一般在第一学年末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学校会设置中期检查,主要通过开题报告和学位考试的形式进行。后两年或三年的时间通常用来进行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在毕业前两个月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可以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与研究同步进行,同时以科研为重,更加关注学生的科研及学术能力,学位授予与科研成果挂钩。

美国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4年,由于个人能力、学习和科研条件的差异。有人可以通过3年的学习获得学位,有人则需7年,甚至更长。第一年通常用来进行课程学习,定期检查课程内容与研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并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课程。美国博士生课程以多样化、庞大化、竞争性、非中心化为特色;第二年进行资格考试,淘汰率也很高,未通过资格考试和平时学习课程困难是学生辍学的最普遍原因;第三年进行研究和论文设计,人文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太的综合性,如果段有导师适当的指导。仅仅进行文献综述。学生就可能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第四年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美国的博士生必须进行实习培训,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进入正规的学习和研究阶段。美国很早就开始了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提高专业博士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美国博士生教育重视综合和交叉课程以及基础理论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为其今后研究和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坚持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二者同步进行,彼此促进。

英国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3年。但对于已获硕士学位的博士生可缩短为2年。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也可以中途去工作。之后再回来完成学业。博士生课程分两类:一类是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类是基础综合课程。英国的博士生培养主要以科研为主,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以小组形式展开,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则以个人的形式为主。博士生一入学就要选择其感兴趣的领域展开研究,并且制订研究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实验、调研和数据采集等,通过分析和归纳,写成研究论文。-博士生培养不但强调学术研究。而且日益强调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资格的获得,重视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教育博士、工程博士、工商管理博士等专业博士生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法国自从2005年起实行全国统一的“LMD”学制(“358”学制),此学制涵盖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即获得学士学位学制3年,获得硕士学位学制5年(包括学士阶段的3年),获得博士学位8年(包括学士和硕士阶段的5年)。法国在实行“LIVID”新学制后,也实现了研究型文凭与职业型文凭的同步发展。法国博士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博士生只有在研究学习阶段合格后方可申请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第一阶段期限通常为1年,在职和个别专业博士生经校长批准后可延长至2年。此阶段要经过公共基础课程。研究课程、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同时,课程难度很大,淘汰率也相当高,平均约为40%,某些专业的淘汰率甚至高达80%。第一阶段合格后即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核心部分,通常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期限一般为2~3年,也可延长至4~5年。

二、指导方式

中国的博士生由单一导师负责,也有个别接受导师组联合培养。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导师从全方位对学生负责,包括课程教授与辅导、科研、培养方案、研究及学习计划、论文、实习等,导师均会提出建议和指导。导师对学位论文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和严格审查所指导的学位论文。同时,导师具有提出不授予学位或暂缓授予学位的建议权。导师可以参与毕业论文答辩,但不能参与表决。学院(系)学位评定分委会成员基本上由院系内导师组成,他们具有是否授予学位的表决权。

美国的博士生由导师组联合培养。每名博士生人学后由一名主要导师联合其他2-3名不同专长和特色的教授组成特定的导师组负责。通过不同学术专长的相互补充,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领域。

英国的博士生只有单一的导师,通常是学院安排,或者由导师挑选,学生没有自。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论文选题到培养方案、实习与实验、学习及科研计划等,导师均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导师每天都要和学生见面,甚至在同一工作室或实验室进行研究,随时指导学生,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科研及学习状况:与此同时,学生每周还要和导师至少进行一次讨论,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找到不足。不断提高自己。

法国的博士生培养实行培养组负责制。培养组负责人一名,成员若干。负责人应具有教授职称。由校长根据校学术委员会提议名单进行挑选。培养组采取教学组和研究组联合培养的方式,目的在于促进培养组内部的交流、合作与共享,保证学科培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避免将博士生培养变成狭隘的专业培训,以做到“博士要博”。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法国十分重视对学位论文的指导。导师

制订周密、详细的指导计划,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及论文撰写计划;学生与导师定期见面,及时接受导师指导和帮助。博士生在导师和培养小组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博士论文。

三、学位论文

(一)开题报告

相比欧美各国,中国的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会是最正规和严格的。在中国,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有专门的开题报告会,学生通常从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可行性分析,研究进度安排,预期成果和目前的工作进展等方面等进行详细汇报。虽然美国一些大学也有论文开题审查,但是是由博士学位委员会审查,对学位申请人最终是否获得学位不起关键性作用。学生通常要向教授委员会作一次开题报告,以获得委员会对博士论文选题的认可。英国也没有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往往是学生和导师在长期共同研究中,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的课题双方共同商定。法国博士生只有在学习研究合格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深入研究学习文凭是学生开始学位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拥有欧洲硕士或同等学历文凭也是其申请博士论文的重要条件。

(二)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在中国,衡量博士研究生教育成功与否,核心通常是学位论文的质量。由此可见我国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博士学位论文注重创新和对社会的价值体现。美国对于研究型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很高,要求对专业领域理论、实践、技术方面有重大和创造性贡献,通过研究和论文,培养其全面学术能力和素质。美国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例如,美国的富布莱特博士论文海外研究奖学金就是专门为在海外做关于现代外国语及外国区域研究的研究生设置的。同时,还有专门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博士生准备的奖学金,等等。英国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学术成果,对内容、格式、字数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核心要求是论文的独创性和学术价值,鼓励学生创新。论文正式提交前主要由导师负责把关,多数学生逐章地将论文交给导师。导师会认真审阅每个章节,提出具体指导和修改建议。学生根据导师的建议认真修改,一般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通过导师的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提交论文。在法国,审查论文以其质量和价值为主要评估指标。同时要具有鲜明的特色。法国的博士生入学前要和培养单位签订论文协议,以确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和条件,论文以专业培养计划和个人研究计划为依托,确立明晰的目标和实现方式,以确保论文的质量。论文至少包括如下3方面内容:一是简要回顾研究课题,对课题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二是介绍该课题研究实验的基本情况,包括实验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三是客观阐述实验结果,并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三)评审与答辩

在中国,学位论文评阅过程通常为1个月左右。论文要在答辩前1个月由答辩秘书送达评阅人。评阅人姓名和对论文的评审意见对申请人保密,博士论文实行匿名送审。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应聘请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和专家。指导教师不可以做自己指导的学位论文的评阅人。评阅人一般为5~7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有2人。评阅人负责对学位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和具体的修改建议,并对是否同意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明确表态。学生必须根据评阅人提出的修改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合格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对学位申请者的资格进行审查后,组织学位申请者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学位论文、主持答辩,并对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需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的2/3以上同意方可通过。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委员会通常聘请外单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美国的论文评审和答辩由论文委员会负责,每名博士生均由一个论文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通常由3名导师组成,这3名导师对该博士生学位论文进行评审,只有3名导师一致同意,论文方可通过。论文评阅通过后。很多院校要求学生对其论文的价值、创新性、观点、依据等进行公开答辩,答辩通过后方可授予博士学位。

英国的博士生必须提前3个月提出提交学位论文的申请,同时要提交一份300~500字的论文摘要。提交论文期间,学生可以同时提交反映自己学术水平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已等,以此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学术功底。英国学生可以获知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员名单,论文评阅委员会通常由3人构成,除了导师以外,包括1名校内专家和1名校外专家。论文初审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答辩。评委将针对论文的内容和观点与学生展开辩论。若论文答辩未通过,学生可在2年内重新答辩。

法国博士生需在答辩前3个月以上将学位论文提交给导师聘请的2名以上的教授或专家进行审阅,其中至少1人为校外或国外的教授或专家。校长根据书面的评审报告,批准是否进行答辩。同时还要向教育部提交答辩申请,教育部通常在1个月左右批复。被批准答辩的论文需装订成册,提交答辩委员会各位成员提前审阅。答辩通常公开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校长指定。论文摘要在答辩前在校内张榜公布。答辩时,首先由学生进行简要陈述,然后开始正式答辩。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进行讨论,针对论文提出意见并进行评定。答辩委员会通过论文及学生的陈述与答辩情况,判断论文是否具有特色和创新的价值。讨论后’,答辩委员会主席会撰写评议报告,并由全体成员签字。经过评议,当即宣布授予合格者博士学位,并在该文凭上注明评语和等级。评议结果除了通知博士生外,还要在颁发同一专业博士学位的其他院校公布。

四、学位授予及监管体系

‘在中国,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监督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学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国务院对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进行任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授予学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然后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学位申请者的资格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查。学位申请者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负责对报请授予学位的建议进行审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学位委员会会议应有全体成员的2/3以上出席,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全体成员过半数同意即通过。决定授予博士学位的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美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和学位质量评估源于20世纪初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高等教育认证以院校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为基础。美国高校拥有很大自治权,博士生教育只有通过本校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宗旨,才能实现质量的不断提升。最终获得教育的成功。高校的学位授予权由州政府审核,联邦政府不予干涉,州立大学等公立院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利。美国的博士生培养机构由民间组织组成的机构进行认定。美国联邦教育部批准了6大

区域的认证机构和近百个专业认证机构来监管和保障各高校的办学质量。联邦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审核认证机构。保证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确保评估结果客观、真实、有效。联邦政府通过认证机构实现对高校学位的间接监督与管理。

英国的大学除了高校自身拥有学位授予权以外,学生还可以向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提出申请,这一规定扩大了学生在校外攻读学位的机会,是英国学位制度的一大特色。英国大学评估机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它对英国境内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对英国学位质量监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英国还有区域性质量保障机构及专业质量认证机构,共同保障学生培养及学位授予质量。

法国每所大学都设有行政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既可以颁发教育部的国家文凭,也可以颁发自己大学的文凭。在法国,只有公立高等院校才能颁发国家文凭。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法国博士生培养单位除了接受全国科学、文化和专门职业公共高等学校国家评估委员会、总督学和校内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外,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也定期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是民间组织,成员由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评估周期为每5年一次,经评估的全国大学排名在网上公布。其结果直接影响对各大学的投资经费。通过社会评估,用将评估结果向大众公布的方式进行质量监控,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法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五、讨论及启示

综上,各国博士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各有特色(见表1)。我国可以借鉴美、英、法3国的做法,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博士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

(一)学位质量保障

我国应该在坚持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适度放权,形成中央与省级政府分级管理、责权明晰的学位授权审核管理机制。伴随博士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逐步将部分博士生培养质量高的地区的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权限有条件地下放到省级政府,由省级政府在国家给定的权限内,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学位授权学科点进行自主统筹,从而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提高各学位授予单位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有效地促进博士生培养更好地为本地区服务。

同时,应该引导社会行业组织或者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介入高等教育评估审核工作,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实现多种评估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位审核的实效性。实施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评估制度和程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首先,通过在学位授予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自评系统,加强对自身的评估和督导,通过自我约束和提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年度自评,并将评估结果通过网络和媒体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如无任何人对公示结果有任何异议,则可将自评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大众公布教育年度报告。其次,将定期评估与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相结合,加强日常的评估和检查。对评估后不达标的培养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则取消其继续招生的资格。最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现代评价方法和模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通过完善学位授权和评估机制,实现行政监督、社会评估和培养单位自评的有效结合,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鼓励特色发展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从而通过实彳亍特色办学,逐步满足社会对各类特殊人才的需求,有效遏制各类专业性强的高校跟风向综合院校发展。对于那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在政策、资金、就业、人员分配等方面给与更多的倾斜,以利于其不断发展提高。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76-03

学位论文盲审,就是在论文通篇中隐去学校名称、导师姓名及研究生姓名,并将论文送往相同专业高校的同行专家评阅,并就论文是否达到答辩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返回给学生的评阅意见中,将专家的相关信息隐去。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学位论文“盲审”有助于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评阅成绩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真实。

一、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实施

我院自2010年开始从各专业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部分学位论文进行盲审。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学院根据校学位办论文盲审实施办法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实施办法》。

1.论文送审要求。送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封面及扉页需隐去作者姓名、导师姓名等个人信息。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送2位校外具有相应硕士点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盲审效果,学院在统一收取参加盲审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后,报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论文的格式和内容是否涉及作者个人信息等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且通过“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结果在30%以内的论文方可送审。

2.合理选择盲审学校和盲审专家。由于我校的工科背景较强,我院硕士毕业论文的领域既有化工理论基础研究,也有化工应用研究,所以在硕士毕业论文送审的学校和送审专家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校层次的一致性、学科专业的相近性和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3.合理利用评阅结果,形成激励机制。对于评阅结果,导师和学生往往只重视评价不合格的论文。一旦评审专家认为论文已达到要求,同意答辩,往往学院、导师和研究生本人不再重视评阅专家的其他意见和建议,只有没通过的论文,导师和学生才会认真修改。

为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对盲审评阅意见中的评分和评语做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处理,以促进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了补充意见《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结果处理办法的补充说明》。在《补充说明》中规定:“毕业论文经由两位盲审专家进行评阅,结果均为合格但论文评分都低于65分,该论文必须在3个月内修改完成,并经院学术委员会增聘同行专家复审,根据复审结果决定是否受理其答辩申请,未通过复审者应当延期一年答辩。”

二、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成效

1.学位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实施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增强了研究生的“论文危机”意识。绝大部分研究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我院首次进行学院盲审制度时,对25位参加盲审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形式审查,发现90%以上的论文存在撰写格式、图表规范等问题。2011年和2012年学位论文盲审时,同样的格式和规范等写作问题则要少得多。表1所示为我院2010-2012年研究生盲审结果为优良的比例。如图所示,2010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0份,其中30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0%;2011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46份,其中3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7%;2012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8份,其中5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87%。

2.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近年来,受社会环境中“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一些研究生缺乏科研进取精神,不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研究;部分研究生忙于考博、找工作,不愿承担导师的科研任务,忽视论文研究和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真正目的就是使导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从而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真正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终达到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真正成效。

表2所示为我院2010年-2012年参加盲审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由表2可知,我院自实施盲审制度以来,参加盲审的学生不仅人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质量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现行盲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评阅专家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之间有误差。学院送审的学位论文都是通过相关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选择专家,而不是导师选择,因此在评审专家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涉及交叉学科的论文,在评阅专家的选择上更容易出现误差。

2.评阅专家工作量增加以及“手下留情”导致评审质量受考验,盲审成效打折扣。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需要评审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而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答辩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增加了送审部门及评审专家的工作量,评审质量经受考验。另一方面盲审聘请的多为国内有关院校的同行专家,有些专家在打分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就高不就低、“手下留情”,由此导致论文盲审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3.学位论文传递过程资源浪费,经济成本增加。盲审的费用加上管理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纸本论文和评阅意见书的传递也是一种时间和经济资源的浪费,随着毕业生基数的递增,这一费用势必逐年加大。

四、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探索性建议

1.扩展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越来越提倡将学生的培养模式由单一学科转为在交叉学科的平台基地上加以培养。扩大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增加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听取他们的评阅意见,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和导师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和创新思路,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情因素,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2.聘请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论文评阅。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学院聘请了一批在化学化工领域有影响力的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学位论文送予这些专家评阅,将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3.建立论文免审制度,给予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定的推荐免审的权利。为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可以建立论文免审制度。如对于在权威期刊或者影响因子大于一定数值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达到一定要求之后,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同意后,可以向学校学位部门提出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免审的申请。

参考文献:

[1]马玲.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议的实证分析及探索性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2(6):44-47.

[2]王健,张华.由盲审结果分析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异[J].科技广场,2009,8:240-26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022-06

收稿日期:2016-07-18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借鉴传统书院模式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2014064);湖南省2016年度普通高校网络文化精品建设项目“传统文化创意微产品”(16WL03)。

作者简介:吴仰湘(1970-),男,湖南溆浦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学史研究;全淑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

综观二十多年来国内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有的是阶段化导师制(给新生、低年级或高年级本科生、毕业生短期配备导师),有的是特别生导师制(给少数优秀拔尖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差、心理状态欠佳等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配备导师),有的是专项性导师制(为指导大学生项目研究、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各种实际需求而配备导师),可谓形式多样。因现实指向明确(学习辅导、科研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现有各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对本科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训练、生活适应、情感诉求等有着显著影响,对推进本科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自2009年招收历史专业本科生以来,吸取国内外著名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长处,推行全员化、全程式学业导师制,所有学生自大一入校至大四毕业,全部一对一地配备学业导师(聘请本院专业教师担任),同时辅以生活导师(聘请本院优秀博士生或硕士生担任,通常一间宿舍配备一名生活导师)、建制班导师(为每个班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从整体上指导班级日常工作和开展集体活动)、兴趣班导师(为大一和大二同学自发组织的学术兴趣小组“汲泉学社”,聘请一位专业教师担任学术指导),全面介入本科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和人格塑造,希望能对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全覆盖。经过数年实践,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已初见成效,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身受其益的学生更是交口称赞。

岳麓书院在实施全员化、全程式学业导师制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足。拙文即基于我们在岳麓书院实施学业导师制的工作实际和相关思考,就如何充分履行学业导师的应有职责、大力提升学业导师的工作水平略述所见。文章先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生需求出发,论述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职责定位,然后基于岳麓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实施情况,具体探讨人文专业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工作方向,希望有助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文专业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进一步完善,并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职责定位:从“全能咨询师”到“学术引路人”

目前,从全国重点大学到地方高职院校,已广泛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①,但实施中普遍存在一个不足,即对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定位不明、职责不清。无论担任学业导师的专业教师,还是置身其中的大学生,都对本科生学业导师的概念和内涵缺乏清晰认识,对学业导师的职责没有明确判别,不太清楚学业导师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其所承担的责任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程教师等究竟有什么区别。在施行过程中,学业导师经常被视作大学生的“管家婆”、“全能咨询师”,无论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思想、情感,都要求学业导师加以关心、给予指导,无形之中让学业导师身兼数任,使分身乏术的学业导师工作无从下手,看起来面面俱到,实际上蜻蜓点水,指导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情形,对于一般大学的学业导师和学生均有不利,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更会造成宝贵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推行学业导师制的初衷,原是要从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全能培养,造就英才。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职责定位,既要符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的高端办学理念,更要满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起点学生的高层次需求。

首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贯彻“精英教育”理念,本科生学业导师可在其中助上一臂之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时代跨入大众化时代,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管理计算机化,人才培养模式化,培养过程如同流水线,学生的个体差异被漠视,个性发展被忽略。因此,不可能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卓越人才,反而有可能将少数优秀、拔尖的人才磨灭掉,容易导致毕业生的大众化、平庸化。面对这种情况,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仍想坚持“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知识丰富、勇于创新、善于探究的高素质、精英型人才,为此纷纷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以推行导师制著名的牛津大学,就有不少教授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有必要精英化,那么牛津就要挑选最好的学生,并让本身都很优秀的教师(用非常严格的要求及精深的方法)来训练他们”,“导师制教学就是这种严格而精深的学习体验的主要特色,而这种体验非常有助于个体才智的发挥”[1](P61)。我国高校纷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正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为贯彻“精英教育”理念而仿效牛津大学等国外做法,探索英才培养的新模式[2]。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业导师的根本职责,仍然是要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造就一小众“精英人才”,弥补大众化教育的缺憾。

其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起点较高,基础较好,因而自我期许普遍很高,人生规划比较远大,在读书、科研、读研或留学等方面有较为强烈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学业导师更多地在专业学习、学术成长、科研训练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长远的引导。例如,根据何齐宗教授主持的“导师制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对“你认为大学生需要参与科学研究吗”的问题,肯定回答者为86.7%,否定回答者为5.8%,说不清楚者为7.3%[3](P56)。可见,绝大多数本科生抱有参与科研的热诚。湖南大学对全校2015级新生作问卷调查时,关于就读大学期间的计划,学生回答准备考研者为76.5%,想在学术会议或期刊者55.4%,想跨院系修习专业课程者49.6%,想修习第二学位者47.4%,想独立从事研究者45.7%,准备出国留学者34.8%[4]。可见,他们已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和未来多元发展的自我定位出发,对大学学习的期望较多放在获取专业知识、获得学术研究训练,培养科研素质和初步形成创新性研究的能力。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就特别安排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个高校也相应大力开展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在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加大实践教学、创新性探索在整个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这些既为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学术探索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同时也对学业导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学业层次、培养研究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明确将培养和提升本科生的治学能力、科研水平,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一大目标,对于指导高年级本科生更是列作主要目标。

开创研究型大学先风的德国教育家洪堡(Humboldt)曾明确提出:“如果一所大学只是注重于去满足国家的短期需要,则它终究会在对国家的贡献及其自身的存在上都陷入失败的境地――那种纯粹职业化的教育路径,将会把教育的长期价值排挤出去。”为此,他倡导“以学术为本位的大学教育”,主张“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致力于学术”[1](P13)。自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不能亦步亦趋于社会、家长普遍抱持的职业取向,而应充分考虑高等教育中原本占有重要席位的学术取向,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回归学术本位,服务于国家宏观战略和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矢志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好、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乃至精英人才。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业导师必须肩负起重任,主动调整角色定位,从消极的咨询型转为积极的引导型,对学生从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科研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换言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业导师应当从“全能咨询师”转为“学术引路人”。

岳麓书院为本科生分别配备了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建制班导师和兴趣班导师,使得学业导师职责相对单一,事务明确。不过在实际推行中,学业导师仍然出现身份混同、定位凌乱的现象。学生在与学业导师的交往中,不管是哪方面的问题,都会找学业导师交流、求助,学业导师也因此应接不暇,每次与学生见面,大量时间耗费在一些琐碎杂事上,冲淡了本应指导学生读书治学的正题。这种现象虽然反映出学生对学业导师的信任,但作为学业导师,不能满足于充当学生的“咨询师”,要时刻不忘自己的“导学”职责,最好是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术的过程中,达成思想交流、心理疏解、品性陶冶、人格型塑等非知识性目标,在引领学生走进学术殿堂、一步一步茁壮成才的同时,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地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民国年间在浙江大学力推本科生导师制的费巩,曾描述牛津等大学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情形说:“导师每周接见一次,命题作文,指导就读之书,批改课卷纠缪指正而外,相与探讨辩难,导师发问,诱导学生思索,学生质疑,乃得导师薪传。此种教法,重博览群书,不重捧住一本课本或几篇讲义,重思想见解,不重强识呆诵,足以尽启迪诱掖之功,养成有器识抱负之学者。因材施教,尤足使聪明才智不为愚劣庸陋所牵累。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共处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门人如子弟,门人视导师为良师益友,从学之期虽短,而缔交辄终身,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5]虽然校方规定“大学生依其所专攻,随指定之导师研究,课业、品性均由导师负其全责”,可是导师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指导学生读书、作文,相聚之时也是大谈学问,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亲切的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受到薰染,在潜移默化中“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费巩未从理论上对英国名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解读,却十分明白地指出导师制在具体实施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方式及其效应。今日岳麓书院的学业导师,大多数也是每两周与本科生相见,“相聚一堂,或坐斗室”,“或集诸子共处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如果在频繁的师生互动中“相对论学”,始终坚持把提高学业、切磋学问作为主题,相信会让我们的本科学子受益更大。

二、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工作方向:从学业咨询到学术引导

有研究者将英、美精英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归作三类:一是咨询导师,主要依托住宿学院,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指导;二是教学导师,以阅读和论文写作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三是研究导师,以师生双方的兴趣为基础,将学生纳入到科研活动中。其研究还建议:主要实行专业教育的中国精英大学在构建本科生导师制时,应着眼于教学导师和研究导师,强调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专业指导上,主要基于学术论文或研究项目,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术探索或科研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6](P14)。而反观国内各高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大多数属于咨询导师和研究导师,后者尤为普遍,特别是理、工、农、林、医、矿等技术类、应用型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时,往往提倡导师带领学生做项目、报课题、搞发明或参加学科竞赛、完成毕业设计(论文)[7]。这种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项目或竞赛为形式的科研型学业导师制,对于人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显然不适。因为人文专业重基础、重涵养,其知识的获取、思想的触发、创新品质的形成、研究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读书、作文,学生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和长期的积累。就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效果来看,人文专业最宜借鉴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校成功推行的教学导师制做法,学业导师要以阅读和论文写作为主要方式开展指导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介绍,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通常一个导师指导一到两名学生,每周上一次导师辅导课,大概持续一个小时。学生要在辅导课前充分准备,阅读导师所开参考书目,写出文献综述、研究计划、书评或论文,按期提交或在课堂汇报;导师基于学生的书面或口头报告,与学生展开讨论,但导师并不纠正学生的错误,也不传授知识或讲述导师的观点,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新的想法或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牛津大学新学院院士、牛津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大卫・帕尔菲曼,就总结该校的导师制说:“事实上,牛津导师制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基于一种非常简单但同时又相当重要的理念,即学习某一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去撰文论述它:先收集材料(如果单独进行的话,材料将不会轻易地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再在解答问题的情景中去理解这些材料,对其进行整合融通、反复揣摩、凝神苦思,并用这些材料来解答论文中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当导师辅导课上当场陈述所撰写的论文时,用这种方式讨论这些材料的用途。由此,学生对这些教学材料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并且这整个过程也很容易促使学生扎实稳步地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方法。”[1](P73)可见,在牛津大学的导师课程中,阅读、写作与讨论环环相扣,构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完整过程。

再从国内高校人文专业本科生对学业导师的实际需求来看,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学业导师的工作方向。其一,由于人文学科的课程体系比较稳定,课程类别并不复杂,可供学生选择的空间不是很大,加上专业相对单一,一般不会搞专业筛选和分流,因此,人文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咨询以及与学习相关的教学事务上,对学业导师指导的需求不大。事实上,关于选课程、修学分等细节性规定,不必向学业导师咨询(学业导师也未必清楚),可以从教务管理人员、辅导员或学校教务处、学院公告栏、校园BBS等途径得到解答。其二,因社会和家长普遍对人文学科的就业前景存在疑虑、担忧,受此影响,人文专业的学生大多对专业没有明晰的认识,大学入校时对专业缺乏兴趣,所以特别需要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的性质与前途,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认同,激发专业兴趣。其三,因受学科特点限制,人文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比例普遍较低。某些优秀学生即使有强烈的研究兴趣与较为成熟的研究计划,也不像理工类等专业学生那样必须依赖导师的科研项目、实验设备、团队支撑。所以人文专业的学业导师在科研方面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体现在读书、治学上[8]。因此,人文专业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职责主要不在学业咨询、科研指导与辅助,而是在专业认同、学业指导和学术引导等方面发挥作用。与此相应,人文专业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工作方向,就要集中在对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和学术引导上。大体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关注重心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习方法,主要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诱发其“求知欲”,帮助学生完成从应试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的转变;等到学生进入大二、大三以后,学业导师就要适时转移关注重心,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论文写作、参与课题研究、举办学术讲座与读书报告会等激发其“学问欲”,培养学生的治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自主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提升。

按照岳麓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规定,师生每两周见面一次,每次持续一个小时,由学生填写“学业导师见面表”,报告两周来课堂学习或课外阅读的情况,导师加以检查、评点,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这种制度借鉴了牛津大学和国内文科院系的做法。不过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学业导师见面表”篇幅短小,学生填写较为简略,甚至有学生以三言两语加以敷衍,学业导师难以获知学生学习、读书的详情,无法判断学生读书、写作的进展与不足,加上学生所读之书五花八门,师生之间的讨论缺乏现成的依据与必要的基础,交流难以深入,成效一般不太理想。另外,我们的学业导师虽然贯串四年,但导师普遍重视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并习惯性地将指导内容停留于学业辅导,没有及时跟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从学业辅导转向学术引导。在牛津大学担任历史学专业导师的克里斯多佛・泰尔曼总结他们的导师制教学说:“大多数历史学专业的导师辅导课的精髓,就是每周的论文――论文的撰写基于前一周导师所建议的阅读书目,但通常并无更多的其他指导。每周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学生在导师辅导课上最主要的付出,它为每次辅导课的讨论设定了最初的方向、需要涉及的术语,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设定了切入点。这样,在导师辅导课上,学生就能够产生像导师一样大的作用,影响辅导课的进展。无论如何,导师的辅导课不是学生汇报每周学习情况的场合,而是一个机会――它能使师生面对面地讨论阅读及论文写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而天马行空地漫谈那些与最初的论题无甚关联的更广阔的话题。”[1](P193)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仿效牛津大学历史学专业导师辅导课的做法,由学业导师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进度,预先布置一项具体的阅读或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师生见面会前完成,以书面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业导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指导工作,促进师生密切互动,使师生见面会真正发挥导学的作用。当然,学生们在和学业导师交流时,不宜以琐碎杂务让学业导师焦唇敝舌,以个人感情纠结让学业导师劳心费神(这些问题可以找辅导员、生活导师交流解决),以漫无边际的闲聊消磨时光,而应该在专业学习、治学、科研等方面多向学业导师请教,让学业导师尽其所长,最大程度地完成学业指导、学术引导的职责,使学业导师制更加富有成效。

三、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文专业来说,确实有必要借鉴欧美一流大学的教学导师制成法,实施以学业为本位、以学术为导向的学业导师制,为那些自我定位于学术方向的本科生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要通过引导他们博览群书并适度参与学术探究,围绕专业领域内一些具体的学术问题,积极进行自主性学习,开展体验式、探索性的学术研究,激发其学术热情,提高其学习能力,强化其创新意识,培养出笃志向学、全面发展的本科学术创新人才。

当然,人文专业本科生学业导师在履行学术引导职责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本科生的程度与要求不同于研究生,学业导师在以专业阅读和论文写作为主要形式指导本科生从事学术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以完成课题、为导向,而要以专业课程为中心,以高质量完成大学各阶段的学术训练任务(如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目标,通过学术训练来深化课程学习,实现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的适度结合,激发和巩固本科生的“学问欲”,培养学生好读书、勤思考、喜探究的治学品质和创新思维,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为下一步读研深造和将来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打好基础。其二,本科生学业导师是一种双向选择,需要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导师需要激情和责任,学生需要兴趣与毅力,不管哪一方有所缺乏,就难以持久、奏效。而根据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并非所有本科生都适合这种侧重学术引领的学业导师制,只有一部分甚至是极个别的学生,因为好学上进、强烈渴求知识或有较强的“学问欲”,才适应并乐于接受学业导师的学术指导。因此,学业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选择,不强求所有学生都从专业学习中走向学问人生。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大多已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有的倾向于就业,有的想改换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些学生就不会乐意在学业导师引导下往专业研究方向发展。换言之,学业导师要在大一、大二时对所有学生履行学业指导的职责,但到大三、大四时只要对部分学生履行学术引导的职责。

鉴于此,为方便人文专业本科生学业导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引导学生沉潜向学,大学或院系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支持,促进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进一步完善:

其一,筹措专项经费,实施本科生治学能力提升计划。为了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制引领学风、培养人才的效益,学院可以安排部分教学经费,设立专门的学业导师基金,每年面向高年级本科生,以课题的形式实施本科生治学能力提升计划,鼓励高年级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研究课题,或者瞄准校级以上SIT项目设立培育课题。

其二,营造学术氛围,开展读书报告会或学术论文展览、评比。学院应该定期举办本科生读书报告会,由学业导师推荐质量较好的读书报告,由学生向全院师生汇报,请老师或同学细作讲评。学院也可以征集本科生的各种学术作品,如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或其他专业文章,附上导师评语,在院系公告栏张贴,或者在师生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展示、评比,再请院内外专家评审,对优秀论文加以奖励。院系还可以制订相应政策,在评选专业奖项、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加大学术论文在考核、评比中的权重。这样,既可以对本科生的学术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在院系内部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业导师的工作成效作出衡量。

其三,加强监督管理,制订合理的考核办法。人文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不能照搬理工等技术类、应用型专业的做法,不宜要求本科生的读书活动、学术探索必须拿出“可见性”成果,更不宜将学生的创新立项、科研获奖、等作为考核学业导师的硬性指标。因此,对人文专业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导学”工作进行合理评价,可以参用“形成性评价模式”,即注重过程,兼顾效果,主要考察学业导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学术兴趣、研究素养、创新品质与发展潜力,还可以从所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读研深造等方面加以评鉴。

参考文献

[1] [英]大卫・帕尔菲曼(David Palfreyman).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青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3] 何齐宗.导师制与本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 湖南大学教务处,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大学2015级新生入学调查暨新生研讨课实施状况调查报告[R].湖南大学教务处,2016.

[5] 费巩.试行导师制之我见[N].浙大校刊,1940-07-20.

篇6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王同顺 (1961-),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工程师, 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院系两级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制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分标准》和《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制定》等管理文件,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要求、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建立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鼓励各系所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尝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生物技术”专业的择优选导师制度颇有特色。它要求指导教师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所做的科研有全面的了解,能提出适合作为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学生按学分积排序的先后,选择自己理想的题目及导师,指导教师如对学生不满意也可以适当调配。这种择优选导师的方法,调动了教师、学生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产生。

二、重视管理环节,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学院采取了系统化手段,即明确选题原则、规范审题程序、深入中期检查、严格论文答辩、合理评定成绩、全面总结归档。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影响论文的水平,学院确定论文选题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原则,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要适合成人教育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审题程序上,各专业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或由本专业具有指导论文的教师拟定题目,或由系所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选题指南,学生自主拟题目但需经指导教师批准。

中期检查是导师把握学生参考文献的查阅和实验环节中的实际工作量,防止抄袭、偷工减料和实验数据不准确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我院规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要在8000―10 000字左右,毕业论文中必须要有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图表等,一律用A4打印纸并统一格式和封面,装订成册顺序是:(一)封面;(二)内容摘要;(三)目录;(四)正文;(五)参考文献;(六)审批表;(七)指导教师评语;(八)答辩记录。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论文答辩,论文成绩以答辩委员会评定的分数为准,各系所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对学生论文逐个答辩,并且有详细的答辩记录。确保论文质量和成绩的公证性。

三、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锻造优秀毕业论文

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是提高学院整体毕业论文水平的关键。答辩时,学生先将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时间10分钟),然后回答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不超过20分钟。评分标准为: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有了一系列科学、规范、具体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从总体上看,我院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较好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质量,题目鲜明、论点明确、论证翔实、结合实际。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多能结合重要课题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有的还能有所突破。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评审办法和标准,开展系所级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组织公开论文答辩,并邀请低年级的学生参加,学院设立最优答辩奖,对优秀的毕业论文当场予以表彰和奖励,表彰与答辩同时进行,形成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好多毕业论文达到正式发表的水平。

要继续加大对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专项经费投入,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基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调动学生进行优秀毕业论文创作的积极性,出现更多的精品论文。

篇7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问题已经凸显。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变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意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钻研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学院近几年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反馈等整体状况分析,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江浙一带等电子通信类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普遍反映学院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且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稍显欠缺。在读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认识尚显不足,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实习经历培养锻炼自己,成果产出较少。

二、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生源选拔问题。

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时间较短,作为一种新兴学位,社会认可程度尚不明确,学生对其认知更为模糊,选择率较低,所以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仍旧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首选。很多学生最终是因为分数过低调剂到专业学位,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题研究也比较盲目。

2.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是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造而来的,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整体看来,课程设置较多,内容偏难,与工程实际应用融合内容偏少,学生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上,学生都整日忙于课程学习,很难提前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另外,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环节偏重小,工程应用性体现不强。

3.工程实践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程实习,学生需要到相关实习院所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工程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工程意识,掌握行业领域的基本原则、职业方向等。但是从目前跟踪近几届学生实习状况总结:具有较强培养实力的实践基地偏少,大部分学生都依靠导师和学院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到研究所进行实习,但是很少能够接触工程项目研究,主要从事助理性边缘工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另外,学校与学院虽然在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电子通信类企业在北方偏少且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教育实践基地规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企业仍以实际效益为主考虑方向,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需要较大的投入,收益难以预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这项联合培养工作。

4.学位论文质量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深度不高,但是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性,论文形式可多样。但是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身,仍旧拘泥于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模式要求,论文工程应用性不高,企业实习内容无法融入学位论文。

三、培养对策研究

从国家大力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看,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为此,针对近几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学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为吸引优秀生源,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从导师配备、助学金资助、奖学金分配、就业推荐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倾斜。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其学位特色,学制2年较短,可以很快就业,而且因工程背景较强就业平台较宽,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生源质量在逐步提高。

2.调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工程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外文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电子或通信系统、设备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将培养方案设置成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因此设置了B环节,B环节为综合环节,包括实验课、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5个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修满A环节学分,并通过B环节考核。该培养方案能够尽量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压力,使学生从繁重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解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听专家讲座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更新,注重理论内容与工程案例分析的结合,加强案例教学,贴近前沿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3.拓宽工程实践平台推进国际交流。

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对已有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兴通信股份、中电49所、亿阳集团的投入。鼓励教师将科研合作单位引入,学院也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系增加实习单位,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阶段,学院与实习单位深入沟通,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目前已有学生赴德国进行实习交流,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反馈良好。为此,学院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项目建设,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需要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落实到实处,环环相扣。首先,开题。学生企业实习并确定论文主题,根据参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开题报告,返校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过程中5位专家严格评审确保该课题的实际工程应用性,对于选题过空、过大且没有实际工程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在1个月后重新开题,以确保文论的顺利进行。第二,定期汇报。学生开题过后需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开展论文,需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在完成实习后向学院递交实习考核表,由校外导师给出实习过程评价及成绩,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定期汇报及校外导师评语给定学生工程实践最终成绩。第三,中期检查。到中期检查阶段,由学生提供书面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加检查环节,从内容深度和实际完成情况两方面对论文所需内容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最后,就是成果验收及论文答辩。论文评阅采取院内双盲审,学校进行论文对比度检测,通过盲审和对比度检测之后学生可进入到论文答辩环节,此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于学生阐述的课题实际工程应用性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量与答辩,确保学生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论文管理,近几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升,且课题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得到校外专家的肯定。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任重而道远,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不断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学习国外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改进,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通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穆琳琳 李一兵 张琳 苍岩 肖易寒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防震,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2).

[3]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篇8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122-02

1 引 言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进程相协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之一。

综观既有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着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个别研究采用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所针对的问题包括:导师负责制的机制,研究生教材规划与建设,研究生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逐步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方式与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构成与操作主体、内部保障措施、外部保障措施等。既有的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成果能够结合现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来源于研究生教育实践而又在理论上作出了有助于指导实践的探讨,能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内容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内容布局格式,一般包括生源、师资、课程设置、论文环节、保障体系运行模式等。

2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载体

参考既有研究成果,基于实施主体的不同类型,本文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为以下几种:①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目标在于充分满足国家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政府可通过政策来调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而高校所采取的保障措施主要是为直接或间接满足政府的质量要求。政府主导有利于集中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且其权威性能够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②高校主导型。即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以学术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优先满足高校不断提升其学术发展水平的需求。由高校自行界定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并全面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达成。世界上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阶段一般表现为该模式。③人才需求实体主导型。即经济社会各行业对研究生人才有需求且能够吸纳研究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对研究生教育目标施加重要的影响作用,促使研究生更加注重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④独立第n方主导型。即独立于政府、高校、企事业用人单位等,具备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等系列化工作能力的特殊主体,通过提供客观、权威的评估结论来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施加保障力。例如,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认证等活动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设立官方的专门评估机构。

在实践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主体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总是以某种力量占据主导。从辩证的角度,只有当各个相关主体所关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达到了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主体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特定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类型;另外,各个相关主体并驾齐驱地存在于同一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中并不现实,所以,实践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总是以某种主体的力量占据主导。从我国的实践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结合高校主导型,且具备一定权威性的独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开始发挥出作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中央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政府既是直接倡导者、领导者,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主导有利于宏观管理,且以其权威性引起高校等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可能使高校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权限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不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主体是不同的,这些实施主体的差别化动机显示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以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要过程的经济社会系统对研究生这种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社会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驱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作为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施加干预和调控作用的政府,应当尊重经济社会系统为驱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但政府更可能倾向于将这种力量通过其教育主管部门传递到研究生教育的承载主体(高校);构成经济社会体系的各类实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是实际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始力量的载体,他们也可能将这种力量通过研究生人才需求和吸纳途径传递到高校。总体上看,高校是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的实施载体。

3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校内部保障措施分析

3.1 研究生质量自评估与自保障

定位于高校的内部保障体系,应将院一级的研究生质量自评估与自保障作为重要的环节。充分发挥院系内部的各种优势,特别是院系内部根据自身情况与问题灵活解决、快速响应的优势,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由校一级至院系一级有层次合理、责任落实到位的保障体系。

(1)构筑分形管理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应形成分形管理模式,提炼共性、普遍化指标作为核心,辅以个别的个性化指标。分形管理模式从目标的组织建设、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表现出一定的层次、结构、功能和信息的相似性,从低一级的管理到高一级的管理、从局部到整体也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分形管理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所处的高校、院系的情况相适应。在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内部保障体系中,分形管理能够作为基本的管理方法。将高校、院系内的普遍与特殊情况,运用分形管理方法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内部保障管理体系。

(2)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任何管理模式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内部保障体系更应注重信息系统的运用,提高院一级的效率和公平透明性。信息系统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设备为基础,为不同导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开放不同权限的端口以便其录入和查看信息,由于所有资料均备份于服务器中,加之有效的网络安全保护软件,可以保证每位研究生个人信息资料的安全和成绩、奖励评定的透明。同时,由于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快速有序,可以使得院一级的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更有效率。

(3)强化导师负责制。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模式的实施载体,导师负责制的进一步强化和管控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课程与科研方向都是根据导师的研究内容加以制定的,故导师便成为院一级的保障体系中的直接的实施者与监督者。进一步强化导师负责制是旨在使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别开来,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和项目,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熟练运用。

3.2 强化监督性措施

(1)导师负责制。应使导师们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各种要求及其调整,应继续加强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基本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近年来研究生培养采取的“导师组制”与“导师负责制”的区别在于,导师组制能够使学生在课程上的涉猎更广,体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留给导师自主课程的学分变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开发。

(2)匿名评审。匿名评审制是旨在使得每个研究生的论文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尽量避免由于私人关系所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匿名评审制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与研究方向非常接近的匿名评审人,则可能产生该匿名评审人与指导教师相互熟悉,导致所做出的评判结论有所偏颇的风险;若所找的匿名评审人并不特别熟悉该学位论文,则可能因知识局限难以做出合理的评价。所以,应把握好匿名评审的过程管理力度。

(3)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是利用专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主要针对文字的相似性进行检测,软件所得到的论文的相似性比例是用来判断的依据,但此方法也有其缺点,便是难以对专业分析过程和研究结论作出检测,且有时将既有的研究中的文字转图表、图表转文字的做法难以被检测出,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使用此项辅监督办法。

(4)学位论文预审。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国内有关高校已经有对于学位论文预审工作的开展经验,一般的,研究生在完成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经指导教师详细审阅并写出切实的学术评语,在学位论文预审书面申请上签字同意后,可向学院提交若干份略去本人及其导师信息的学位论文。学院根据该学位论文涉及领域确定数名相关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匿名预审。由学院对预审专家的结论汇总,并将结果返回给学生。论文预审结论可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修改后再审、不合格四种。

(5)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国内数所高校为防止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引进了有关机构开发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按照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前须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提交检测的论文与有关数据系统所收录的文献进行比对,将相似处列举,作出相似性的检测,不做是否抄袭的判断。学校可要求导师对检测系统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判断。导师在阅读检测报告后,如认为论文不存在抄袭,同意研究生进行答辩,需在检测报告上签字。

参考文献:

篇9

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操纵能力的验收。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检验高校本科教育任务落实情况的指标。随着知识共享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和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现象的出现,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存在着剽窃抄袭等问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

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开题时间滞后

目前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为第七学期后期到第八学期,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这个时候刚好涉及到考研和就业的准备关键期,导致了学生对论文选题的研究工作准备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选题草草,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意义,以至于当后期着手对论文写作的时候,给定完成论文时间的不足迫使本科生将对课题的研究与对论文的撰写同时进行,这导致了课题研究既不全面也不深入,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本校本科生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时本科生已经具备了学科基础专业知识,能够对专业方向进行初步解读。到第三学年,学校又开设了部分专业课,这些课程已经使本科生具备初步选题的能力,但是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时间却在第七学期即将结束时或者第八学期,所以本科生一般在开题前一个月才着手进行毕设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这使得学生缺少对与课题相关文献的阅读准备工作,导致了学生对选题的盲目进行,最终影响论文的质量。

(二)论文撰写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强

本科毕业论文真正完成的时间期限较短,而学院各专业在开题之后只进行一次统一检查。对于有些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论文之外还要承担一些科研课题以及教学任务,所以有时不免对本科生论文撰写的监督工作有些疏忽,再者部分本科生自我监督能力不强,仅仅在答辩的前几天才进行论文的研究,时间仓促,资料不足,这些问题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而剽窃和拼接他人的论文,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毕业论文验收形式过于单一

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是学术型论文,而多数同学对于学术的研究兴趣不大,所以说如果勉强对不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话,就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高校应鼓励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论文模型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写好应用型论文。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制定了对毕业论文审查的相关管理规范,但是论文的审查工作较为繁杂,繁重的审查工作必然导致审查质量的下降,最终造成答辩过程的形式化,而对论文的管理标准也只停留在字数、格式以及查阅文献量等制式化水平。验收形式的单一性和管理制式化也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本科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通过参加本科生开题、中期和结题的答辩,发现本科毕业论文大部分还停留在已有理论和前期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缺乏真正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达到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是根据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老师需要的实验数据来立题和选题,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的角度出发。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各不相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较高;基础理论研究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实践结合比例就较低,而人文类的专业学生论文选题90%多的学生是理论研究型的,这就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真正胜任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办法

(一)加强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要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是需要长期的知识的累积和认真的研究态度。对此,建议学校应在保证正常课程的开设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及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以保证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二)修改教学计划,开题提前

为了让同学有充足时间对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和写作,应提前进行开题。在本科生大三阶段,也即是在初步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时间上连贯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了与考研就业准备关键期的直接冲突。时间上的充裕能很好的保证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完整进行,进而论文质量得以保障。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无论是从教育管理体制、大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看都是势在必行的。本科生在整个本科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处于基础阶段,而毕业设计却需要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所以,对于本科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导师能够站在一定专业高度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并且能够以宏观的视角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帮助本科生顺利地完成论文,而且还能保证论文质量。除此之外,本科生导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课题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年纪一般为18~22岁左右,正处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过度时期,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要完成作为一个成年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缺乏独自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及调节能力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再者,传统的辅导员制使得一个辅导员负责数百的学生,这也导致了辅导员不能时刻关注每个同学的情绪变化,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期间,本科生由于论文压力更易产生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这种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容易衍生出更多、更大地问题,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本科生导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同学调整情绪,间接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

(四)论文验收标准多元化、健全验收管理体制

本科毕业论文不应将学术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应该鼓励应用型论文的写作,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也要进行创新,而且还要在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论文写作结束后,参考指导教书评语,评审人首先进行评阅,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再由答辩委员依照公正严谨的态度对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首次答辩不通过的同学再另行组织进行二次答辩,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

(五)搭建毕业论文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是否完成实验的评判标准进行改革,将以前学生只须完成固定的步骤就能得到一定的结果转变为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做好实验数据记录,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实验,不要求结果一致,最后再由导师点评,从而完成整个试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个性、科学态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解决方案,自主寻找多种解决方式,通过多动脑多动手的实践训练可以解决本科论文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能体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是高校衡量自己教学任务落实的标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校方和学生无疑是种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慎恒.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2009,(3).

[2]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篇10

因此,毕业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时间安排

1、毕业论文的时间为8周;

2、一般在毕业前一学期,社会调查完成之后进行。

三、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律专业的特点;

2、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3、鼓励学生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四、写作要求

1、论文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清楚、文笔流畅,符合规范的格式;

2、论文应达到一定的字数

本科:8000字以上

专科:6000字以上

3、论文应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有学生自己观点和见解的学术性论文。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虚心学习,尊重导师,严谨为学,诚实为人。收集资料、占有材料均要实事求是,摘录要符合作者原意,不能断章取义,资料要注明出处。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应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

4、学员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论文写作应有计划地进行,论文内容应包括:

(1)前言含简要说明选题的意义,主要创新观点、见解、对策和结论;

(2)论证分析部分这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要求思路清楚、逻辑严密、文字通顺、结论科学。全文应论点层次分明,要分章节或大小标题,标题要简洁醒目;论文不能只是材料的堆积,要言之有物,运用材料说明问题,论据充分、材料丰富且运用得当;论文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3)对策建议创新见解要在这里总结、表述清楚。

(4)结束语。

(5)参考资料目录(包括:专著、著作、学术论文等)。

五、写作计划

论文应制定写作计划,包括:论文大纲,大小标题,基本论点和论点句;进度计划(社会调查计划,资料调研计划,时间进度表)。

学员撰写论文可以参照以下程序:

1、准备阶段:

(1)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学习;

(2)了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要求。

2、选题阶段:

(1)收集、阅读、分析资料和文献;

(2)在导师指导下选题、命题和构思论文。

3、读书报告阶段:

(1)在选好题目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大量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含社会调查)、阅读消化、调查研究。要求每位学生阅读20篇以上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专著、著作、学术论文等;

(2)写出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最后与论文一并交指导教师)。

4、撰写论文初稿阶段:

学生在读书报告基础上,撰写提纲并进行写作论文初稿。

5、论文修改完善阶段: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论进一步的充实、修改与完善。

6、论文提交阶段:

(1)根据导师最后提出的定稿意见做最后的完善;

(2)检查论文的格式和文字等细节;

(3)按照论文的统一格式排版并将最终的论文定稿打印、装订;

(4)提交的论文为一式三份;

(5)提交论文定稿的电子版给导师。

7、论文评审与答辩阶段:

(1)由相关部门组成毕业论文评审、答辩小组组织毕业论文评审、答辩。

(2)答辩在江苏大学或符合条件的校外教学站进行;

(3)给出毕业论文综合成绩。

六、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及主持答辩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法学教师、法学研究人员或具有同等资历并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五年以上的人员,其资格由我校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审核;

2、指导教师只能指导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跨专业指导;

3、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名,指导每个学生不得少于10个学时;

4、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一般应包括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提纲、撰写初纲、提出修改意见,直至定稿和写出评语。

七、论文格式

1.论文要求一律用A4白纸打印。

2.封面:论文一律用统一封面,论文封面格式另行规定

3.任务书:内容包括论文要求、主要内容、进度安排等。任务书由学校统一印制。

4.摘要与关键词:论文要有150-200字的摘要,并列出论文3-5个关键词(中、英文对照)。

5.正文:论文统一用A4纸,计算机打印。正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字,行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论文正文打印格式及尺寸要求:版芯尺寸为15CM×23CM,统一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6.脚注:论文中引用资料时要加以脚注。法学专业论文脚注统一使用小五号宋体字,脚注按:著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次序标注。

7.参考文献:论文正文后须附参考文献,著明论文所依据的文献资料情况,文献著录格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专(译)著: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论文集:作者.文章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8.鸣谢:本页内,学生可以表达对论文指导教师和在论文写在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其他人的感谢。

9.装订:毕业论文按如下顺序排列和装订:

(1)封面;

(2)目录;

(3)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页;

(4)论文正文;

(5)参考文献页;

(6)鸣谢页;

(7)封底。

读书报告另行装订。

八、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1、优: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充分,资料丰富,层次清楚,文笔流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创建性发挥和见解;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无误。

2、良: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充分,资料丰富,层次清楚,文笔流畅;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无误。

3、中:能较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比较充分,资料比较丰富,层次清楚,文笔通顺;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及格:基本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尚可,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论据能说明问题,资料符合规定,层次基本清楚;答辩时口头表达基本清晰,回答问题没有明显错误。

5、不及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论文不及格:

(1)未完成预定的论文写作内容;

(2)抄袭他人的论文或文章;

(3)没有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论文分析有明显错误;新晨

(5)论文结构不合理;

(6)质量较差;

(7)字数少于规定要求;

(8)打印装订不合格;

(9)答辩时不能阐明论文内容,又不能回答提问;

(10)其他。

成绩评定方法与原则是: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

2、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成绩;

3、最终成绩由江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审定。

篇11

一、加强过程化管理,完善保障质量机制

规范的过程管理及健全的质量保障机制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及其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根据毕业论文各环节开展的时间顺序,结合工程类专业实际特点,其管理规范及保障机制中应包含以下环节及要求。

(一)选题环节

1.由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毕业论文的导师资格。原则上校内导师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至少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且承担过实践教学工作;企业导师应具有两年以上本行业的从业经验。2.具备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导师在第七学期第一周内将毕业论文题目及对学生的要求上报各专业系主任。提交题目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是否符合工程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要求。3.学生应在第七学期第三周之内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以师生双向选择方式分三步开展:学生选导师,先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选择课题及导师;导师选学生,导师根据候选学生挑选合适的学生;学院微调,学院根据导师应指导学生人数做适当的调整并落实。

(二)开题环节

开题环节主要考查学生毕业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能否独立驾驭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性,学生本人对论文题目研究内容是否清楚,资料查阅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是否了解。因此,学生在提交开题报告前,必须广泛查阅文献,深入开展调研,充分收集资料,最终制定研究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第七学期结束前提交,由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评审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打分,开题成绩作为期中检查的依据。

(三)中期检查环节

中期检查在第八学期第三周进行。主要审查学生目前研究内容与开题报告中设定的是否一致,研究进展与开题报告中制定的是否相符。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对中期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此外,该环节随机抽查30%的学生现场答辩演示完成情况,抽查原则是:同一导师的学生中开题报告成绩在末位的学生必查,其他学生随机抽查,保证覆盖每位导师的学生。

(四)毕业论文撰写与盲审环节

毕业论文撰写提纲应由学生和导师讨论后拟定,提纲的确定不应迟于第八学期第四周。学生完成初稿后必须提交至导师审阅,并确保在定稿前留出充裕修改时间。毕业论文终稿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提交。对于论文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导师有权取消其参加论文答辩的资格。学院在第八学期第十周进行论文盲审。抽查原则是:同一导师的学生中期报告成绩在末位的必查,其他学生采取随机抽查原则并保证覆盖到每位导师的学生。盲审结果分为:直接答辩;修改后答辩;修改后重评和不能答辩。

(五)答辩环节

学院答辩工作领导小组及企业专家共同负责制定答辩要求及评分标准。在答辩前,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评分表和评语表。评分成绩在60分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答辩。每个答辩小组由4名成员构成,每组至少包含一位企业专家,由副高职以上职称教师或企业专家担任组长,采用指导教师回避制。答辩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论文情况现场背靠背打分。以上各环节产生的成绩需要及时在学院内部工作系统中公示,当成绩出现异议时,由学院答辩工作领导小组仲裁。

二、建立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培养质量

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建反馈机制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及改进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工程认证中持续改进体系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主要组成包括教学环节质量、内部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社会评价等,充分利用毕业论文这一关键环节及其所占用的关键时间节点,是建立有效的持续反馈机制的重要补充,该策略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相互配合并实施。应届毕业生在经历了升学或就业的检验后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及目标达成情况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能够较具体的对本专业的培养过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内容、课内外学习、实习实训、师资及教学能力给出客观的评价。在学生论文答辩后、离校前可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采集学生意见。其关键问题是:需要确定从哪些维度采集意见,并对每个维度的拟施测的内容进行设计,以达到能够用以向原有培养目标做出有意义反馈的目的。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论文答辩过程,可以在答辩现场更生动地检验人才培养结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程度,从而在人才输出与企业对人才期待之间进行比较,并得到及时的、直接的、鲜活的结论。专家也可以直接对专业教育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包括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变化趋势、毕业生从业应具备的能力及素质等,以反馈于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及企业未来变化的工程人才。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院内学科专家及专业教师组成,答辩结束后由学科专家对人才培养质量与目标达成度进行自评,并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馈,促进学院内部的自检、自评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采用渐进递增的培养方式,为毕业设计做好铺垫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然而学生能力的获得与培养应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应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递增的培养模式,使之逐步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可以在系统连续的教学环节中逐步增强复杂问题的等级,设计与课程目标吻合、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积累的复杂等级,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为毕业设计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例如,在第一学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可以在包含实践教学的课程中开展综合设计。在综合设计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由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分组选题,并要求由学生从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始按照毕业论文规范撰写分析设计文档,系统实现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答辩展示学习成果。通过一系列铺垫以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与沟通等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英语提高专业文献阅读及撰写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