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形态设计论文

形态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9 06:05: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形态设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形态设计论文

篇1

中国的展示设计呼唤原创。那么,什么是原创性设计,如何才能做到原创?原创是与众不同的创造,它需要灵感,而“灵感”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要想使灵感主动进入我们的思想,进入我们的作品,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设计方式。研究抽象形态可以防止设计师的灵感“干枯”,可以使设计作品得到更多的灵感。研究抽象形态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把展示空间带到艺术的殿堂,从而更有资格成为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抽象形态的应用是一名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抽象形态研究已成为现代展示设计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通过对博物馆、专卖店、展览场馆等展示设计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归纳出抽象形态的运用频率和方式,以论证抽象形态运用的合理性,促进我国展示设计的完善和发展,并对其它设计领域起到借鉴作用。

(2)研究的意义。

目前,国内还没有对抽象形态的具体设计原则、具体运用方式及如何进行创新性设计等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论述。就实践而言,大多展台、展馆、博物馆等设计特色不明显,很多只是跟随室内装修的风格或者借鉴国外的创意。但随着展览业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国内优秀设计范例的引入和借鉴,展示设计也逐步走到人们的视野中,为人们所重视。任何抽象形态都可以分为点、线、面、体基本要素。研究这些要素的内在含义、性质特征及造型的相互关系,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将其有规律地组织、重构,对于提高展示设计艺术水平、展示效果和总体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展示空间设计时,有许多设计师不能找到合适的创意源,这时运用仿生学的原理,赋予展台、展厅一个形象的外观造型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抽象形态中的仿生形态可使人与展示空间更加亲近并蕴含着生命的活力。设计师根据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利用生物形态中包含的丰富造型设计语言进行人性化设计,可以为展示空间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与空间的对话更加轻松。在展示设计中,抽象形态设计思维是对基本空间划分和形态展现能力的训练,但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抽象形态设计的实质是对自然物的再创造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塑造。注重“神似”而非“形似”。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抽象设计思维都可以帮助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力,抽象形态的表达能够为展示设计带来生机与活力。

2抽象形态的概述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抽象形态特指无法表明确定的形象和形态,虽然可以引起我们某种感受,在生活经验中却找不到明确的对象,即抽象形态。抽象形态的表现有三种类型:一是半抽象或半具象:常常有客观的形态基本暗示,但通过对其进行拆解、重组、添加、变形等,使新形象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二是具象的抽象:从现实世界的物质形态中抽取出来的抽象形态,依据感受,对触觉、听觉、味觉等进行视觉化的意象呈现,创造出仿佛内含有机生物的抽象形态。三是绝对的抽象:抽取一切感觉印象后所剩下的纯粹形态。该抽象在雕塑和部分展示作品中运用较多。在现代展示设计作品中,不会局限于上述一种类型,往往会把几种类型相结合。对现有事物进行各种抽象处理,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空间形态。抽象形态的创作手法较多,具体有通过点、线、面、块的分析重新组合创作;有通过仿生设计法,提取大自然生物中的轮廓、色彩、结构等方面,进行有效地设计。下文有专门的介绍,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解释。

3抽象形态在现代展示设计中使用方法的研究

抽象形态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使用方法有很多,通常通过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来实现造型上的抽象形态运用。仿生设计作为比较常用的设计手法,能够使具象的事物通过轮廓、色彩、肌理等表现,达到预期的抽象形态设计的目的。下面具体分析这几种设计方法的应用:

(1)平面构成设计手法。

平面构成设计手法主要是研究点、线、面等视觉语言元素,在二维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美学原理进行合理的分解、组合、重构、变化,创造出新的形态、理想的组合方式,以及新的视觉形象。在展示设计中,设计师可根据展示活动的理念、展示的重点、题材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构成要素,以增强其表现力。在展示空间中,以位置为主要特征的都可以看成是点,点的运用可以体现展品与展品、展品与道具、装饰物与背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点的运用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通过单点、双点、多点、点群等的灵活运用来实现。在展示设计中,线的表现力很强,利用线的粗细、疏密可以表现出层次感、立体感;利用线的各种连接方式可以起到隔断和装饰的作用。线还可以用在整个外观造型中,由抽象线条交织形成的虚空间形态能给场馆增添强烈的神秘感。在展示设计中,面的运用方式有很多种,有的运用在道具上,有的运用在顶部,还有的则运用在墙体上。点、线、面在展示设计中的使用非常的频繁,已经成为现代展示设计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应用,使得设计师在今后的运用中能够更加合理和得心应手。

(2)立体构成设计手法。

立体构成也称空间构成,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常用的设计手法。它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的美好形体。展示设计的结构形式和立体构成中的形体组合构成是相同的。那些立体构成中的组合原理、规律和方法都可以在展示设计中被运用。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不仅包括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实体形态,还包含着看不见的、却能感受到的空虚形态,是具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的形态。设计人员可以借助立体形态的实际效应(如大小、轻重、方向、重心、虚实等)来完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如情感、理念、美感等),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例如,2012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扎哈展现场,扎哈•哈迪德及合伙人事务以这次展览的主题——“共同背景”(CommonGround)进行展览构思,贯穿事务所设计哲学,融合设计灵感来源,全方面地呈现事务所的设计动态。通过装置展览,事务所特别希望探索的是轻质壳体与可拉伸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本次双年展上,事务所首次将这种复杂的壳体和可拉伸的结构结合在一起。Arumshell(尸臭魔芋壳体)是一个用褶皱金属做成的装置,用一个我们立体构成中常用的曲折、拉升练习中的案例,通过抽象处理展示在空间中,并和周边的环境形成呼应。点、线、面、体等构成要素的运用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相互并用的。综合性地运用点、线、面、体四种要素进行展示设计,可以创造出生动的形态与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仿生设计法。

仿生设计法在抽象形态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较多优秀著名的抽象形态设计,使用的都是仿生设计法。仿生设计法是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与分析,总结与抽离出来的形态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使人更加亲近大自然。其手法有模仿形态的外形特征;模仿形态的结构特征——骨架、内在结构——建筑中的曲梁结构,显示出从动物骨骼与生命内在结构中借用的形态组架;抽象形态的运动规律——关节点、运动线。仿生表现法是比较高级的方法,也是抽象形态中难度比较高的设计方法。对形态运动状态的观察与模仿是一种对形态时间上的变化的把握,我们要抓住每个运动点留下的痕迹串联起来所形成的运动线,把我们肉眼所看不见的。例如,光、波、声音、时间等不可见的“行走”,用可见的形态结构抽象地传达出来。现代展示活动是公众参与的活动。现代展示设计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手段,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艺术创作,使其产生独特的时空环境。不仅演绎展示的主题,而且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为展品创造最佳的“演示”时空环境。根据时展的需要,现代展示设计要求选用形态新颖、手法独特、效果突显主题、展示产品、提升品牌的设计手法,来吸引消费者和参观者。这就需要设计师们发挥创造力,运用各种设计手法,从生活、自然中寻找灵感,而仿生设计手法一直是设计师们的“宠儿”。它可以把原生态、亲切感等心里感触与设计融为一体,开拓设计者的思路,让大自然的点点滴滴渗入设计中。研究抽象形态的应用,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仿生元素的应用、仿生设计法的运作。它可以使抽象形态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与审美。

4抽象形态的应用领域

抽象形态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展示设计、绘画、雕塑、建筑、产品造型等各个领域。它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可以是惊喜、惊讶、沉思、遐想等,很多时候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需要通过抽象形态的造型来达到预想的目的。艺术评论家苏珊.朗格曾说“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是抽象的。”展示设计是建筑楼宇、展台造型与展览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艺术对它进行影响,从而吸引参观者的眼球。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简化空间形态,用一些抽象图形和道具来吸引参观者。人们不仅可以快速注意展厅的外观,还能通过道具的别致设计关注展品的魅力。这样的抽象形态运用既节约材料,又提高了展示效果。展示设计是建筑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渗透着建筑或城市的人文特征,对建筑或城市的文化与形象具有宣传作用。另外,抽象形态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艺术感,而且可以吸引人们的兴趣,更好地宣传一个企业产品,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

5抽象形态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任何成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努力和汗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各个国家馆、企业馆建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和高度的肯定,是与他们设计者、建设者的努力分不开的。在现代展示设计领域,世界博览会是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展览项目。在世博会运营过程中,各国优秀创意思路和优秀设计都在园区内展现着,这些经过层层选择的形态表现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并在未来类似项目建设中加以利用和发扬。2010年世博会,国人可以不出国门看到世界各国的建筑。作为设计师可以学习各国出色的创意,合理的搭配。在整个园区中,国家馆和企业馆都非常有特色,抽象形态的运用更是如火纯青。整个世博园区像是一场“各类设计作品”的盛宴,集合着建筑、展览、产品、多媒体等各种顶尖设计,任何一位设计师跑进来都能饱餐一顿。接下来,本文对将阐述2010年世博会中抽象形态的运用。

(1)英国馆设计。

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此处触须的设计是立体构成中的线材构成作品,由中心点向外扩散。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间;夜间,触须内置的光源可照亮整个建筑,使其光彩夺目。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殿堂”——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所有的触须会随风轻微摇动,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从形态上看,英国馆的设计不管从外部形态还是从内部结构,都充分展示着抽象形态带来的震撼。外部表现的是线材的巧妙运用,内部表现的是点的排列效果。运用构成的手法,完成抽象形态的展示。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做“第一眼”美女,还要充分考虑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这对于设计师而言,就要在充分理解造型的基础上,与技术部设计师充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篇2

1.1线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线在鞋类造型中受到方向、粗细、虚实三者的影响,使其形成各种视觉效果,具体见表1。

1.2线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线在鞋类造型中主要以部件轮廓线(分割线)、缝纫线(虚线)以及部件装饰线(对比线)三种形式表现。(1)帮部件轮廓线如图1、图5所示,都表现出不同形式的部件轮廓线,它是形成鞋类部件风格和鞋类风格的关键。(2)帮部件组合工艺的缝纫线如图1、图5所示,部件与部件在组合是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缝纫线进行实现的,它是伴随着部件轮廓边沿线出现的,不同形式的缝纫线在表现线的视觉效果同时,还体现出鞋类技术美。(3)帮面装饰线如图6所示,帮面装饰线有镶接条和缝纫装饰线两种。镶接条通过有有色皮革条进行帮面分割形成;缝纫装饰线通过在帮面采用电脑缝纫机或刺绣机进行刺绣实现,仅起装饰美化帮面作用。

2面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具体应用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是平面上的形,具有二维空间的性质,在空间占有一定的位置。通过点、线和面的特征发现,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都是相对而言的,点和线的扩大都可以构成面。

2.1面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面的轮廓是线,面可以是几何形的规则面,也可以是是自由形的不规则面。因此,面的轮廓线特征决定了面的形状特征,不同的轮廓线构成不同的面。面有消极的形和实际的形,通过点、线聚集而成的是消极的面,通过线的轨迹形成的是实际的面。面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见下表2。

2.2面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面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鞋类帮部件,由于鞋类整体的不规则形,使得鞋类帮部件主要以不规则自由形为主,几何形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小部件如鞋舌、横条和后筋条等。在分析帮部件视觉效果时常把面分解成轮廓线进行分析,因此,在进行帮部件面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其轮廓线的视觉效果进行。

3体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具体应用

当点、线、面达到一定厚度时便构成体,体是由面包围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形成。在鞋类造型设计中面与体的概念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区分:面是构成鞋类的直接部件,而体是在部件上再运用面进行装饰。这样一来,面与体的概念只是在鞋类帮面上的层次不同而已形成的不同视觉效果而已,在其基本造型上面与体只是厚度的差异而已。所以,尽管体按基本分类有球、圆锥、圆柱等,但在鞋类造型中体的形态与面几乎是一致的,仅有厚度差别而已。

3.1体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讲,厚体具有庄重结实感,薄体具有轻盈感。体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一般转化为具有厚度的面来进行理解。

3.2体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如图7所示,体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蓬松造型来体现的,它是通过在面的里面垫海绵或细布,然后通过缝纫线辑出各种体形,以达到凸起立体造型效果。因此,在进行帮部件体的设计过程就是给面赋予厚度的设计过程,在设计中要结合其面的视觉效果进行。

4色彩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具体应用

色彩是形态要素中最具变化性、时尚性和视觉冲击力的,是形态视觉审美的核心因素。

4.1色彩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色彩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有通过色彩的三属性以及色彩搭配的方法所决定的,同时还受消费者对色彩理解产生的色彩象征意义影响。色彩的视觉效果中情感性和象征性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以及生理性,也就是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色彩的情感性和象征性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4.2色彩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色彩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鞋类色彩的搭配上,鞋类色彩搭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一色搭配整个帮面采用一种色彩进行设计,形成统一、简洁的视觉效果。(2)双色搭配整个帮面采用两种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和相对色进行色彩搭配,前两种搭配方法形成融和的视觉效果,后两种方法对比的视觉刺激效果。(3)多色搭配整个帮面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色彩进行搭配,尤其是在童鞋和运动鞋的色彩设计中应用较多,主要是形成多色视觉刺激效果。

5肌理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具体应用

由于材料表面的配列,组织结构的不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称为肌理,也就是说,肌理指物体表面的组织构造。它是通过赋予在面和体的基础上,结合色彩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是鞋类产品档次的决定性因素。

5.1肌理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肌理一般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具有不同风格的视觉效果。(1)触觉肌理它不仅能产生视觉触感,还能通过触觉感受到。如物体表面的凹凸、粗细、软硬等,多表现为立体群的构造,这种肌理能给人产生一种粗犷、高贵感。(2)视觉肌理它只能通过视觉才能感觉到,如木纹、印刷图案文字等,这种肌理能给人产生一种细腻、雅致感。由于肌理也是一种立体造型,形态造型具有小、多、密的特点,肌理与形态、色彩、光影有着密切的关系,肌理的视觉效果也是通过他们产生的。

5.2肌理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肌理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采用两种类型的材料来体现的,通过在不同部件上采用不同或相同风格的材料,产生视觉上的对比与呼应。图1所示,不同的皮革材料具有不同的肌理形成不同的视觉效应,肌理在鞋类造型设计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的应用。(1)单一肌理的统一应用在鞋类不同部件中采用同一种肌理材料,形成统一、简洁的视觉效果。(2)同种肌理不同风格的弱对比应用在鞋类不同部件采用不同肌理的,但是风格相近或相反的材料,形成呼应或对比的视觉效果,产生变化之中形成统一的和谐美。(3)不同肌理不同风格的强对比应用在鞋类不同部件采用不同肌理不同风格的材料,将具有强烈肌理风格效果的材料应用于小部件中,突出重点,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在面积和比例中产生均衡。

篇3

二、多形态标志设计理念探析

(一)人性化理念

标志设计经历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变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主义时期的标志设计尽管以其高度的几何化和功能性在标志设计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也表明了这种理性化、非人格化的设计风格的局限性。设计理论家约翰•萨卡拉曾经指出现代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所遭遇的问题,那就是用同样的设计方式和方法应对不同的设计要求,因而忽视了个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价值,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大众对于设计的要求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其功能的层面上,而是对其尊重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因此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21世纪设计的主题,多形态的标志设计方法就是传统标志设计在人性化理念下不断探索的结果。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中应用的多形态标志及完整的VI系统,独具特色。竞选标志是一个太阳在美国国旗的红色条纹中冉冉升起的图案,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和持不同政见的选民们,标志都经过了相应的特别的订制,形成了一系列多形态的标志。比如在面对环保主义者时,标志被设计成黄色日光下的绿色田野;在面对孩子时,标志又变成了轻松的涂鸦样式等等。最后,奥巴马竞选总统VI以一系列不同的标志形态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取得了社会各种年龄段、各种族群和各种类型选民的一致好感和认同,为竞选的成功打下了广泛、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化理念

系统化设计的创意、管理应注重整体的关系,如果只关注单一项目的设计是不能使系统识别达到完善的。系统化设计理念包含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严格的统一性,倾向于这种方式的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系统中各个细小部分合力塑造强大完整的统一视觉形象,这也是现代大多数企业建立规范的视觉形象系统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追求在系统的构成中进行更多的创意与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多形态标志就是在系统化理念与方法指导下,在设计方法与视觉形态上表现出系统的多样性存在,将系统的共性与子系统的个性充分结合,用丰富的设计样式和灵活的设计方法体现了新时代标志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三、多形态标志设计方法探析

(一)造型多形态

1.拆分重组

对构成标志的元素进行拆分或者重组而形成各个不同形态的标志设计方法。拆分式的标志比较适合具有从属关系的组织,子公司的标志为总公司标志的一个元素或者一个局部,视觉上就已经体现了组织机构的关系设置。如俄罗斯铝产业的领先制造商ALUTECH集团的标志,拆分式的标志设计强调了该品牌旗帜下的四个不同领域的产品;重组式的设计方法则是标志构成元素不变而组合方式为适应不同场合、版式灵活多变。如深圳城市促进会的标志,它是由四个基本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经设计而成,灵感来源于积木和公章,变化多样的组合方式体现了该机构为设计而存在、为设计而服务的宗旨。

2.风格整合

风格整合式的多形态标志在个体的设计元素上差异较大,注重整体视觉能量的守恒和视觉风格的统一。如柬埔寨国家旅游形象标志设计,将多处旅游景点融入到标志之中,图形多样但视觉氛围统一,不但充分体现了柬埔寨的国家风格,而且对各个景点的不同特色又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3.局部差异

局部差异的设计方法是基于统一的形态下,对标志的局部进行一系列的差异化设计。标志整体视觉上的共性与局部设计上的个性相统一,有较强的识别性和适应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晨间新闻和脱口秀节目《今天》(Today)的标志是由3个半圆组成日出的形象,它会随着不同资讯版块的报道而变化,整体标志风格统一,子版块的设计又各具特色。

4.互动参与

注重设计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不但是时展的需要,也是设计更好的为人服务的必要条件,标志设计亦然。互动参与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方法,就是使人参与到设计之中来,个体之间的差异化最终造就标志形态的千差万别。这一类标志的设计较为有趣和新颖,常为一些创意性机构的自身品牌发展所亲睐,以英格兰北部的道德公关公司Koan为例,设计师亚当•里克斯为该公司设计了一款具有很强开放性的标志,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在标志上画出自己的想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印在各自的名片上,标志最终呈现出一系列个性化的形态。

5.随机生成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为标志设计带来了技术实现上的更多可能性,随机生成的设计方法就是借助数字媒体的新技术来完成的。如博洛尼亚城市的标志形象设计,设计师以26个英文字母为元素,赋予它们各自不同的几何图案,代表着博洛尼亚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风景、建筑等。当通过一个词组进行组合时,就会诞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抽象图案叠加的标志符号,用一种全新的时代语言诠释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并且每一个博洛尼亚人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城市标志生成的平台,来制作自己专属的名片标志。

(二)色彩多形态

1.图像置入

图像置入式的多形态标志设计方法就是将各种不同的图像背景置入到统一的标志母体造型中,以取得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对于信息的传达显得更加直观和灵活,同时也增强了标志的适应性和延展性,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时间来变化填充的图片以适应各种需要。如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标志设计,标志母体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构成为一个回旋的造型,可以自由置入各种艺术、科学和数学的图像,灵活的标志形象运用呼应了该学院“我们创建连接”的品牌核心理念。

2.色彩多变

色彩多变式的多形态标志是单纯的从标志“标准色”的角度来讲,它是将统一的标志原型结合不同的色彩组合设计而成,不同的色彩能够代表不同的品牌个性,体现不同的情绪、季节、偏好、方向甚至是民族和国家,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更精彩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能够更全方位的体现企业或品牌的文化特质。世界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为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全新品牌形象充分的展现了色彩多变的多形态标志设计的魅力,他用每组三种不同的色彩渐变对花样年集团旗下的多元化的各项事业进行了标志设计,体现了花样年极具活力和创意的企业特色。

篇4

一、植物形态美的构成

植物形态的表现,是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信息传递给感官的体验,游览到创作者的感情,理解,氛围和乐趣,大气蕴涵和景观植物一起构成的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艺术语言是一种精神的美学效果,它的含意是主观想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植物景观之美,是通过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颜色,气味,变换和其他元素表达出的魅力,以及人们给它一个拟人化的性格,所以充满灵性的植物景观立体而生动的印象展现在人前。设计师在创作中,他的情感体验融会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为他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体会到设计师们思想和情感,感受到同样的视觉美感以及不同的情感洞察。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有形态特征,又有生态特征的各方面的差异,足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艺术体现。不同的植物通过不同的设计者的喜好、思考、灵感,以及人们不同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的组合效果,不同的意境。其中既显示了植物的自然之美,也要体现出其意蕴。因此又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植物以艺术手法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更有通过将其剪裁成一定的姿态者。其中有特殊质感的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可以形成一种气势,给人以磅礴的姿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统一的姿态则又可以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美感。环境设计中的植物的形态通过色彩表达。心理学家认为视觉美最敏感的是色彩,不同色彩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人热爱玫瑰的火红热情,有人却喜欢百合的纯白无暇,更有人只偏欣赏那一抹清新自然的绿。植物的赏心悦目很大程度上因其色彩缤纷美丽动人。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造型和空间环境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植物形态的四季变换是景观设计构成重要的一部分。植物随着四季的变换,色彩更是千变万化,姹紫嫣红,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使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春之桃李、夏之荷、秋之桂花、冬之腊梅,营造出美妙动人,充满情调的环境里,形成不同的审美体现,亦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特别的情怀。

二、植物形态美的运用

植物景观的审美主体和对象,分别为人和环境空间,不同时代下人们心理感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植物景观的艺术是感官与感受相辅相成,感官上符合人的审美的同时也要使人得到心里上的满足,心理上所需要的满足感不同于身体上的,他是人们很难解释,但又说不清理由的会一味追求。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传达到感官,从而对眼前的景观做出评价,因此心理感知是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会从已知的前提下推出的判断是未知的推理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从整个推理得知整体,反之人们也可以部分地推断出近似总体的结论,有利于系统地看待景观的整体细节,是通过想起以前的事的这一心理过程,从而所引发的相关联想。所以植物形态运用多是由特定寓意或形式作为基点进行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让人们触景生情,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情感的升华,以满足人们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精神需求。以植物的特点出发,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视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回归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从植物形态本身出发,探索植物的根本,发现更多新的可能性,回归最初通过对其形态、质地、颜色等的研究、探索,方能对植物的属性有了全面的认识,并综合艺术理念,才可以做到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中保持植物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创造丰富的地域特色。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兰鹏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篇5

2.当代屋顶形态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当代居住建筑的艺术性与个性化往往集中体现在屋顶形态上,其形态结构也随着不同风格的形态多变的单独或综合应用而越来越多样化。后现代主义的拓展越来越广,而复古、传统、古典也随着人们从现代向怀旧的回归而复兴。多元化是未来屋顶形态的发展趋势,但是简约的平顶形态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依旧是人们经济性的最佳选择。钢筋混凝土的厚重色彩在屋顶形象组成中正逐渐被淡雅的浅色取代,随之共同发生变化的,是居住建筑整体的外立面的色彩结构的变化。瓷瓦、高强度复合玻璃、彩钢板作为这些色彩的凭托,同时也作为屋顶力学构件,被应用得越来越多。

二、当代居住建筑屋顶建构手法

1.当代居住建筑屋顶的主流建构手法(1)屋盖的建构手法屋盖是最重要的功能构件,承受风载、雪载、防水、承压。主要从力学结构实现的角度去进行建构:以平顶而论,主体的形态完全依靠基础工程实现,只有边缘线条能够进行一定的变形处理;坡顶的话,屋盖是其形态主体,正脊与垂脊是整个屋面的龙骨,所有的支撑结构也围绕主脊的建构展开;穹顶与拱顶具备较好的力学结构,能够适应多种支撑平面;尖顶作为当代高层建筑中十分常见的形式,体块不断递进收缩,需要在高度与体量上进行精密的计算控制。(2)檐部的建构当代居住建筑屋顶的檐部建构,需要从形状、连接与支撑上下功夫。檐部作为屋顶与墙柱等支撑结构的连接部位,本身是一个承重部位,同时又是屋顶形态的重要表达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承重部位的加固与形状及镂空等艺术结构的权衡。(3)女儿墙及附属构件对于平顶而言,女儿墙是其形态展现的绝大部分依托,而在当代平顶居住建筑中,对女儿墙的建构也十分自由,有些甚至将女儿墙的形态构建成如同檐部一般,而事实上女儿墙对于平顶形态,确实起到檐部一样的补充作用。另外框架、功能构件等也是屋顶形态的重要组成。(4)屋面的材质与色彩的处理除了几何造型之外,屋面的色彩与质感的处理对于屋顶形态建构也非常重要。而这两点基本上是依靠屋面材质的选用与工艺来实现的。木材、砖、石材、混凝土、金属、玻璃等,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质感特性,而色彩的建构也可以有两种方式:材质的本色与外加的色彩。

2.针对屋顶建构中主要问题的对策在住宅楼工程中,多数的施工企业常年习惯了平顶或者简单坡顶的低廉造价,在屋顶建构施工方面的成本预算一般较低。但是为了实现一些特型的尖顶、拱顶、飞檐,却需要相当复杂的工艺,实际耗费的成本往往超出预算。面对这种现象,施工企业要么说服设计方与业主放弃复杂的屋顶造型,要么只能用成本低一些的工艺,要么降低屋顶外其他结构的施工成本。针对这样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拟态建构。所谓拟态建构,就是还是利用混凝土浇筑为主要施工手段,利用拟态的模板,让混凝土屋盖能够形成所需要的特型,利用表面的涂装来达到特色造型的视觉效果。这在很多施工成本有限的特色造型的屋顶施工中被应用。典型的就是,利用特型混凝土来营造中国传统木构的坡顶叠梁。特型混凝土拟态,大体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特型模板进行造型。这种技术的关键,就在于特型模板的制作、安装以及浇筑过程的控制。另外一种的浇筑模板简单,基本结构成型之后,再在混凝土构件外层加覆造型材料利用小块模板或者手工进行造型。对于造型复杂,外观结构精致,建筑规模小的观赏小品类的建筑,很多都可以采用第二种建构方式。(2)混合式拟态建构。顾名其意,即其内在的支撑结构等非外观结构上采用混凝土梁、钢结构等当代高强度建筑结构,而外观结构采用高成本的木构等进行构建。以传统的歇山顶为例,正脊、垂脊、戗脊是重要的承载结构,如果完全采用木构,对木材的要求很高,造价不菲,因此可以采用混凝土结构,下层的木质叠梁支撑结构,由于是房屋内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结构,也是重要的观赏结构,可以采用木构,但同样也可以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在木材中打入钢芯等进行加强。屋面作为主要观赏结构,可以采用传统的瓦片,但是瓦面之下的固定形式可以采用当代的材料与技术。这种混合式的拟态建构,相比纯粹的传统建构来说,大大降低了成本,相比完全拟态建构,则在细节处的观赏效果要远胜。

篇6

二、旅游纪念品生态包装实施策略

当今时代背景下,若将旅游纪念品真正地推向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除了改变当前不合理的设计方式外,还须从设计观念、政策法规以及消费理念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够保障生态型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进入市场,切实地为建设区域型文化产业服务。第一,纠正传统片面的设计观念。传统的包装设计片面地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需求为根本。事实上,“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不仅强调了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更说明了应限制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和活动,而这才是“以人为本”设计观念的真谛。第二,推行有效的政策法规。国家应从宏观上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加以规范,以约束包装设计的市场,政策中应对包装的材料和成分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和制作提供参照的标准。第三,举办关于生态包装的设计活动。国内设计领域应定期举办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活动可征集设计领域各方面人士的设计图稿,并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可实现的设计概念或想法,应投入资金进行生产,将其量化。第四,引导正确的消费理念。消费者的购买取向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起到重要的作用。商家可通过“生态营销”的方式帮助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取向,社会也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生态的消费理念,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理想生活方式所追求的目标。除此之外,包装设计自身也可唤起或者启发消费者的环保愿望。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科学领域相继涌现,其中微米/纳米技术就是诸多领域中引人注目的一项前沿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微米/纳米技术成功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后,以集成电路工艺和微机械加工工艺为基础的各种微传感器和微机电系统(MEMS)脱颖而出,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0%。微机械陀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各个先进工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MMG的研究及开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低精度的产品已经问世,正在向高精度发展。

1微机械振动陀螺仪的简要工作原理

陀螺系统组成见图1,它由敏感元件、驱动电路、检测电路和力反馈电路等组成。在梳状静电驱动器的差动电路上分别施加带有直流偏置但相位相反的交流电压,由于交变的静电驱动力矩的作用,质量片在平行于衬底的平面内产生绕驱动轴Z轴的简谐角振动。当在振动平面内沿垂直于检测轴的方向(X方向)有空间角速度Ω输入时,在哥氏力的作用下,检测质量片便绕检测轴(Y轴)上下振动。这种振动幅度非常小,可以由位于质量片下方、淀积在衬底上的电容极板检测,并通过电荷放大器、相敏检波电路和解调电路进行处理,得到与空间角速度成正比的电压信号。

在科研及加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检测陀螺仪的特性,如工作状态谐振频率、带宽增益、Q值等,于是就提出了微机械惯性传感器检测平台的研制任务。根据陀螺仪的工作原理,整个仪器包括两大部分:驱动信号发生部分和表头的输出信号检测部分。驱动信号发生部分对待测的惯性传感器给予适当的驱劝信号,使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信号检测部分要求检测出微小电容变化,经过放大、解调处理后,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采集到PC机中,分析输出信号,以确定惯性表的特性。

2微电容检测技术

在MMG检测技术中,利用电容传感器敏感试验质量片在哥氏力作用下的振动角位移,获取输入角速率信号。由于陀螺仪的尺寸微小,为了得到10°/h的中等精度,要求电容测量分辨率达到(0.01×10-15)~(1×10-18)法拉。因此,对于微机械加速度计和向机械陀螺仪来说,检测试验质量和基片之间的电容变化是一个关键技术。目前在MMG中采用的微电容检测方案有三种:开关电容前在MMG中采用的微电容检测方案有三种:开关电容电路、单位增益放大电路和电荷放大电路。

2.1开关电容电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容的充放电将未知电容变化转换为电压输出。该测量电路包括一个电荷放大器、一个采样保持电路以及控制开关的时序,如图2所示。

在测量过程中,先将未知电容(C1、C2)充电至已知电压Vref,然后让其放电。充、放电过程由一定时序控制,不断重复,使未知电容总处于动态的充放电过程。C1、C2连续地放电,电流脉冲经过电荷放大器转换为电压。再经过采样保持器,得到输出Vc。将公式ΔC=2C0·x/d0代入,可得电容检测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Vc/x=-[2VrefC0/Cfd0]

2.2单位增益放大器电路

AD公司与U.C.Berkeley联合开发的ADXL50(5g的微机械加速度计)采用了单位增益放大电路。

图3是单位增益放大器的等效电路。图3中,Cp为分布电容,Cgs为前置级输入电容,Rgs为输入电阻。当载波频率在放大器的通频带以内时,前置级输入电阻可忽略不计。由图3可午,前置级有用信号输出为:

(Vs-Vout)jω(C0+ΔC)+(-Vs-Vout)jω(C0-ΔC)

=Voutjω(Cp+Cgs)+Vout/Rgs

Rgs∞

Vout=(2ΔC/2C0+Cp+Cgs)Vs

分布电容Cp约为10pF,

输入电容Cgs约为1~10pF,一般都大于传感器标称电容C0(1pF左右)。可以看出,它们的存在都极大地降低了电容检测灵敏度。要提高电路灵敏度,就必须消除Cp、Cgs的影响,通常采用的措施等电位屏蔽。

2.3电荷放大器电路

电荷放大器电路如图4所示。它采用具有低输入阻抗的反相输入运算放大器。其中Cp表示分布电容,Cf为标准反馈电容,Rf用来为放大器提供直流通道,保持电路正常工作。应选取Rf,使时间常数RfCf远大于载波周期,以避免输出波形畸变。但Rf过大为今后电路集成带来不便。可以使用小阻值的电阻组成T型网络,替代大阻值电阻。

若运算放大器具有足够的开环增益,反相输入端为很好的虚地,那么,两输入端点之间的电位差为零。因此,反相输入端对地的分布电容Cp和放大器的输入电容Cgs对电路测量不会造成影响。电荷放大电路相对于单位增益放大电路来说,结构要简单,不需考虑等电位屏蔽问题;只需将杂散电容的影响转化为对地的分布电容,即进行合理的对地屏蔽,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尽管在电荷放大电路中,可以忽略掉输入电容及反相输入端对地的分布电容,但是在检测微小电容变化时,输出还是有很大的衰。这是由放大器输入输出端分布电容Cio造成的。当载波电压频率大于1/(2πRfCf)和小于放大器的截止频率时,输出电压Vout应该表示为:

Vout=-[(C1-C2)/(Cio+Cf)]Vs=-[(2ΔC)/Cio+Cf]]Vs

3检测平台的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对惯性传感器施以适当的激励信号后,传感器的动片即处于振动状态,上下极板间的电容发生周期变化,采用电荷放大器电路将该信号提取出来,经交流放大、解调后通过A/D转换变成数字量采集到微机中,观察传感器的输出响应,为下一步利用软件方法分析微机械惯性传感器的时域、频域特性打下基础。

3.1激励信号发生器

根据微机械轮式振动陀螺仪的工作原理,最多需要4路激励信号。激励信号为正弦波,每两路相位相反。为了测量陀螺仪的频率特性,需要不断改变激励信号的频率。目前不同设计的陀螺仪谐振频率在几百赫兹到10千赫兹之间,激励信号也需要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调节。另外,陀螺仪的驱动力矩等于驱动信号的交流分量与直流分量的乘积,所以还要施加正或负的直流偏置,使陀螺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交流相位和直流偏置组合见表1。

表1交流相位和直流偏置组合

直流偏置:++--交流信号:+-+-

一般的RC振荡电路生成的正弦波频率靠改变R、C值来调节,不能连续大范围调节。所以,设计中采用数字方法合成模拟波形,其原理见图6。图6中8254为软件可编程计数器。其包含3个独立的16位计数器,计数最高频率可达8MHz,设计中输入3MHz的时钟,将2个计数器串连使用,这样可以增加频率控制范围。8254产生的方波信号作为后面并行计数器的计数脉冲输入。并行计数器由2片74LS161组成8位二进制循环计数器。74LS161计数到最大值时会自动清零,重新开始计数,其输出可作为E2PROM2817A的地址信号(即每个正弦周期内采样点数为256个)。2817A的数据读取时间为150ns。设计电路时将它的片选和读信号均设为有效,以提高数据读取速度。D/A转换采用DAC-08电流输出型D/A转换器。电路输出时间85ns,放大器采用高速高精度运放OP-37,同理,D/A转换器的片选和转换开始信号总为有效,其输出跟随输入变化,提高转换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此信号发生器完全可以生成10kHz以内可调频的正弦波。而且使用可编程计数器8254,输出正弦波的频率可以用软件方法调节。如果想输出非正弦波形,只要修改E2PROM的数据,就可以输出任意形状的周期波形。

3.2低通跟踪滤波器

数字信号发生器具有控制灵活的优点,但是输出信号不够平滑,其中会有台阶波。在对信号要求比较高的场合,还需要进行滤波。本设计中信号的频率变化范围很大:几百赫兹到10千赫兹。为了进一步提高信号质量,采用AD633模拟乘法器构成低通跟踪滤波器,其原理如图7。

通带的截止频率是由电压Ec控制的,输出是OUTPUTA,截止频率:

fc=Ec/[(20V)πRC]

OUTPUTB处是乘法器的直接输出端,截止频率与RC滤波器相同:

f1=1/(2πRC)

这种滤波器结构简单,没有开关电容,噪声小,一般采用数模转换器控制Ec,控制通带频率也比较容易。

3.3交流放大器

微机械惯性传感器在施加激励信号后,即处于振动状态。传感器有差动微电容量变化C0+ΔC和C0-

ΔC。采用电荷放大器电路提取出ΔC,此电压信号仍然很弹,需要进一步放大处理,于是采用图8所示的交流放大器。

交流放大器由4个放大倍数为-1、-2、-5、-10的运算放大器级联组成,进一步放大被测信号,同时调整幅值以便适应解调器的输入。图8中的开关选用ADG211模拟开关,通过控制模拟开关的开合,可以任意选择某级或某几级放大器参加工作,实现对放大倍数正负1、2、5、10、20、50、100的整倍数调整。例如,将模拟开关S0、S2、S8、S13闭合,其他开关全部打开,交流放大器的总放大器数即为:(-1)×(-2)×(-10)=-20。

3.4数据采集系统

使用计算机总线,与外设之间必须有接口。本系统采用双端口RAM作为数据缓存。先将信号采样并存储其中,然后成组地向主机传送,从而有效地发挥了主、从、资源的效率,且设计也相对简单。

3.4.1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基本组成原理如图9。主要有双端口RAM、逻辑控制模块、A/D转换器组、计算机接口。机通过接口启动逻辑控制模块后,CPU资源向其他请求开放,逻辑控制模块发控制信号启动A/D转换器并进行采样,并将转换结果存入双端口RAM。当RAM中的数据达到一定数量时,逻辑控制模块向计算机发出中断请求。主机接到请求后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向逻辑控制模块发出命令,决定是否继续采样,并将RAM内的数据读入内存。

3.4.2硬件设计

本设计使用Cypress公司的CY7C136(2k×8bit)双端口RAM。其两个端口都有独立的控制信号、片选CE、输出允许OE和读写控制R/W。这组控制信号使得两个端口可以像独立的存储器一样使用。使用这种器件要注意当两个端口访问同一个单元时,有可能导致数据读出结果不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种是监测busy信号输出,当检测到busy信号有效,就使访问周期拉长,这是从硬件上解决;另一种方法是软件上保证两个端口不同时访问一个单元,即将双端口RAM进行分块。本系统采用后者,将busy信号输出通过上拉电阻接到电源正极。

在系统中,逻辑控制模块的作用非同小可,是控制采样、存储、与计算机接口的核心。本系统为方便对采样速率等参数进行设置,在该模块中采用了MCS-51单片机。这样可以通过编程设定采样速率。

与主机的信息交换包括:

(1)接收主机控制信号,以决定是否开始采样;

(2)在存储区满后,向主机发中断请求。

本系统使用AT89C51的地址总线来选通RAM的存储单元,对其进行写操作,将采样结果存入相应的单元。

3.4.3软件设计

篇8

在中外艺术史上,产生过很多经典的图形符号,有些符号甚至自原始时代开始,便在不断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融汇了宗教、艺术、政治、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一个语义丰富的文化象征体。

每一个图形符号都是所有其他符号的镜子,当你注视你眼前的符号图形时,你不仅把在你当前的角度可以理解的性质,而且也把在其他情况下,其他的角度,譬如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等能观察到的性质给予了当前的符号,这样,每一个符号便构成了一个系统或世界。而太极图形就是在人类文化史中被无数的目光穿过而形成的经典。

在中国古典哲学观念中,人、社会、自然、宇宙无一不是处在点、线、面的交织运动之中。太极就是这样一种对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最简约的概括,它反映了古人把握世界的方式,“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一明一暗……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存在着互相矛盾对立的、运动着的、一分为二而又生生不息、永远在发展的生命力的表现。”(雷圭元,1997)阳被阴吸收,阴同时被阳融会,双方相互吸纳,周而复始产生永无止境的流动涡旋。既无极又有极,是所谓“物”生两仪,并阴阳而成大千世界,古人以太极而象之,实为天才创造,太极图是使表示“阳”的白和表示“阴”的黑交织成形的,十分出色的设计象征图形。如果对之作为符号学的考察,它是由抽象的点、线、面整合的,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完美的图形符号,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图形观念中,可以说“太极”是最重要的母题。wwW.133229.COm其构成形式是:外圆“s”曲线分割为阴阳交互的两部分,这两半对立的阴阳面,若以黑白两色来区别,通常称白色阳面的黑色小圆体为“阳中阴”。称黑色阴面的白色小圆体为“阴中阳”。可旋可转,变化无穷,生生不息。

太极图形是完美的符号形式,“太极”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圆的造型。圆的美感特征是举世公认的,它表达了一种表面静止、安详,实际却永远运动的状态,正是在这样一种互为补充的、永恒的运动状态中,它划出了最美的轨迹。古希腊哲人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李砚祖,2002)太极图继承了这样一种最美的构形方式,又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宇宙观、人本观相通,形成了突破和创造,“回互”线在面的分割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穿插出阴的一边有阳,阳的一边有阴的格式。“在这一协调的符号中,不对称的两半在一个宁静的圆中组成了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贡布里希,1999)。

太极图表达了丰富的符号内涵,一方面它是中国古人对于混沌宇宙的观念把握,“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古人把变幻莫测的宇宙规律融入到这样一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图形中;另一方面,太极图形符号也是古人对于自身存在把握的一种表达。在古人看来,不仅人的身体中存在这样一种阴阳相交、互融互补的生命场,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物的“观照”关系也处在这样一种此消彼长、缠绵反复的氛围之中,运转这种力场的则是无形式的“道”、“气”。的哲学观念,而由此发展出各种应用图形样式比比皆是。

古人对太极图图形格式的运用常表现为把自然中成双成对、互相顾盼呼应的两条鱼、两个小孩、一对鸳鸯、一对蝴蝶、两枝牡丹、两束荷花等巧妙置于一个圆形中,形成舒展自如、相辅相成,既互相照顾又相互逗趣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对于圆满、美好、团聚等的向往和憧憬。这种以太极图为结构模式的图形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民间又被发展成“喜相逢”的格式,成为中国传统图像构成的重要法则。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太极图式又被设计师注入了许多新的观念和内涵,演绎创新了大量杰出的设计作品,例如韩国国旗的太极图形设计。设计师是聪明的,把这样一种既具有最美的符号形式感,又有着丰富深刻的符号观念的古代图形运用于一个东方国家的标志设计中,既表征出东方民族的特色,又象征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刚柔相济的民族精神。由太极图形发展而出的各种图形设计,一方面取“s”形的符号形式,广义的中国传统平面设计——装饰纹样设计中由此发展了生动多变的“喜相逢”格式,民间艺人称之为“双关”或“一整、二破”等样式,以对立来表现完整,通过相对完整来表现绝对完整。汉代漆画、隋唐宋元的瓷器装饰等随处可见太极图形符号的构形。在民间剪纸中,太极图形构成运用的方式也非常明显。在各种器物上进一步发展的“s”形构图则是对太极图形符号这一形式母题的突破和创造。

现代平面设计对于太极图形构成的创造性运用十分多见,何洁设计的中国民间艺术节标志就是采用了这样一种太极符号形式的构形设计,除取得形式上符号化的美感外,作者还利用这一符号形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象征艺术节婀娜多姿的美感和文化厚度,符号形式所积淀的深厚内容在一定的合适的形式表达中被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取符号形式的深刻符号意谓,太极图形及观念的发展象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就像京剧人物的符号化一样,太极图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符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这种符号形式及其观念的挖掘,并将它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是许多优秀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马泉设计的“艺术与科学”系列招贴画之一“水”,作者直接采用太极图形的样式,形成水的相对环流,水滴却是代表科学的“﹫”符号。

最优秀的设计往往是根植于传统之中的设计,并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结合形成现代平面设计百花齐放的局面。太极图形有其独特的视觉优势,又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借用其丰富的内涵,来传达设计的主题,传达人的意念,使太极图的意义在设计中得到升华。其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为现代平面设计带来无穷的创意灵感。

篇9

1.摄影摄影是静态比例模型

包装封面设计早期采用的方法。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物摄影,即直接使用模型原型在现实中的摄影作品;另一种是模型成品摄影,即由专业人士将模型拼装和上色后,将成品拍摄成摄影作品以用于模型封面。第一种方式现在几乎不被使用。因为实物摄影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很准确的传达产品的信息,例如实物的很多细节小比例模型无法表现等等。成品摄影则是传达模型信息的最为直观的方式,通过传达给消费者模型制作完毕的最终效果的形象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特性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概念,功能上也为消费者制作模型提供了参考。使用成品摄影作为封面,可在品牌打入市场时可强调产品与现有品牌的质量对比,而已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牌也会利用成品摄影作为对产品信息的补充。

2.封面绘画目前最为主流的模型

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老牌的模型厂家都会不惜重金聘请著名的比例绘画的大师为其绘制模型包装的封面。摄影技术在问世近百年以来依旧无法取代绘画艺术,可见绘画艺术拥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品质优良的静态比例模型若能配上一副精美的封绘,可使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锦上添花。从包装设计角度来说,包装盒封面所体现的产品相关特征信息必须明确,并且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静态比例模型作为一种具有一定艺术内涵的娱乐产品,如采用一张冷冰冰的照片作为封面,会让人产生制作模型是出于某种实用目的而非一个手工创造的过程,从而违背了模型商品本身的特性,使包装设计不能传达准确的产品信息。另外,静态比例模型的原型题材大都脱离日常生活,摄影在创作出与静态比例模型深层内涵要求相符的作品有较大的难度,而绘画则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优秀的封绘画家可以创作出各种透视角度,各种环境、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状态的实物原型。精美的封绘不仅是现实中孔武有力的战争机器的艺术写真,更是消费者在两盒品质上各有千秋,不分伯仲的模型中做出抉择的重要依据。

3.计算机图形

计算机图形由于其经济、高效的特性,在静态比例模型包装设计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利用计算机图形也是当代模型包装封面设计比较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在照片或3d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描摹以加强其手绘感,或者利用模型的白描图纸直接作为封面等。虽然其艺术感染力和视觉效果较封面绘画仍有差距,但是计算机图形制作成本低廉,并能够准确地传达模型的特征信息,已被越来越多地用在了新一代的模型包装设计中。

二、静态比例模型包装的功能设计

朱和平老师在其《包装设计表现技法》一书中对包装的功能设计做出了如下阐述:“包装设计的定义与内涵,充分说明包装设计师从包装的整体功能目的出发,包括物质功能设计和精神功能设计,物质功能设计是指:容纳、保护商品的内容、质量、形态不便,方便生产与储存运输、展销、携带、消费、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功效;所谓精神功能设计,则是指以艺术的手法,通过包装的造型、材质、视觉要素塑造商品的文化风格与品位,树立美观独特的商品形象,准确迅速地传达商品信息,美化商品,吸引消费者,提高商品身价与附加价值。”静态比例模型的包装设计亦遵循以上原则。静态比例模型多为铸造完毕,尚未组装的塑料板件,质地较轻,因此,大部分的包装材料采用200——300g的卡纸即可,外形上多为扁平的长方体,以便在空间有限的货架上展示尽可能多的模型。包装盒的内部一般会对板件进行塑封,因为模型的零件是通过细小的水口连接在流道上的,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细小零件脱落,塑封可以防止零件遗失,也是消费者甄别模型是否在购买之前已被打开的重要手段。而水贴蚀刻片等易损物件不仅需要塑封,还需要在其表面覆盖一层硫酸纸,以防止表面划伤。静态比例模型包装盒出于成本考虑,其刀版较为普通,在此不作赘述。包装盒封面一般要具备模型名称品牌的商标,模型的比例等必要信息。一般来说,包装盒两边较短的侧面也会印上与封面相同的内容,以便在货架上更多更明确的展示。其余的侧面不同厂家会根据模型的特性进行不同的信息安排(安全标准说明等)。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爱德美公司,在封面采用了较好的绘画的情况下,侧面采用了各个角度的模型的成品照片,对产品信息的传达做出了更为全面的表达。

篇1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只用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也被压缩到几十年的时间里集中显现。一方面,工厂林立,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生态灾难已经步步逼近。面对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指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它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基于工业文明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灾害。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遭受到了掠夺式的开发,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恩格斯早在1876年《自然辩证法》中就曾精辟地指出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但走的是传统的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之路,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生态挑战和资源环境制约,生态文明的建设刻不容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资源约束趋紧

资源约束趋紧主要体现在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上。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人口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除港澳台外总人口为13.39亿人,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我国资源环境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口越多,需要的能源也越多,开采也越多,这都会直接影响动植物生存、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二是资源有限。当今中国地大而物不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中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不同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有限的资源难以支撑今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耗,且资源利用率较低。统计数据显示,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我国每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比印度还多3倍。因此,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

2.2 环境污染严重

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我国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升高。当前我国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污染,其中最为受老百姓关注的就是空气污染问题。

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凸显,特别是2012年年底以来在中国大范围内出现的笼罩时间长、浓度高的雾霾,给国民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2013年我国雾霾污染范围已涉及到了17个省市自治区共约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

以当前用于衡量空气污染最主要的一个指标PM2.5为例,中国是受此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耶鲁大学编撰的环境表现指数最新数据,中国在132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排行中名列第128位,倒数第5,仅好于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和印度四国。为此,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5年内,中国将投入1.7万亿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2.3 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其中,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3以上,而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1/4以上。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生态挑战是全方位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比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更大,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经济萧条了可以再次繁荣,但生态危机的危害却是几年、十几年,甚至上百年都很难逆转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环境恶化的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长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必须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谈到我国未来发展的时候,曾经说道:“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金山银山是指我国的经济发展,而绿水青山显然就是生态环境。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3.1 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仅仅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但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我们以经济增长论成败,GDP就是政绩,政府考核也是以GDP为主要标准。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树立绿色GDP观念。

所谓绿色GDP,是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扣除了自然资产、资源环境损失之后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这才是一种新的真实的经济核算标准。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条,我们需要转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经济增长的速度。

3.2 健全生态制度

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准备和基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里面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做到在源头上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防”;在经济发展和开发的过程中“严管”;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要“严惩”。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就是为明确环境、生态等公共自然资源系统的“主人”,赋予其保护自然资源的动力,让其使用这些自然资源获得利益的同时,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解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问题,进而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健全用途管制制度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是国家对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按照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等用途或功能进行监管,表明一定国土空间里自然资源无论所有者是谁,都要按照用途管制规则进行开发,不能随意改变用途。我国已经建立了严格的耕地用途管理制度,但对国土范围内的一些水域、林地、海域、滩涂等生态空间还没有完全实现用途管理,致使一些地方用光占地指标后,就转向开发山地、林地、湿地湖泊等。同志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此,我们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原则,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理制度,并且有必要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不能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

3.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线、生态功能区红线和人居环境重大屏障红线。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线,是为保护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提供最小生存面积(如大熊猫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红线,包括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等等;人居环境重大屏障红线,是指为人居环境比如城市提供的生态屏障。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自然资源全部用来搞开发建设,生态脆弱的地方就要保护起来,比如设立国家公园等等。此外,三中全会还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区取消GDP考核。

4.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就是要坚持谁使用资源谁付费和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以及谁从中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行环境税和资源税。比如各类矿产资源,这是地球给人类的共有资产,是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资产,必须要有偿利用,不能谁发现谁就可以开采。这才能充分体现资源的价值、防止开采者的滥采滥用,以及对资源的浪费破坏。

同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比如西部地区长期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充当生态安全屏障,东部地区就应当给予西部地区适当的补偿。这样,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不吃亏、有收益、愿意干。此外,三中全会还首次提出环保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污染处理则交由专业化公司负责。

5.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赔偿制度

三中全会提出了损害责任赔偿制度。特别是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要将官员的责任与环境保护牢牢捆绑在一起,因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必须进行责任追溯与惩戒,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使各级官员坚守生态底线,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良性发展。

3.3 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开采原始自然资源,经过加工把它变成各种工业原料,然后通过再生产,形成我们的消费品。消费品消费完了变成废品,变成垃圾扔掉。对垃圾的处理,要么燃烧,要么填埋,都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我们可以把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技术的开发,变成可再生利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把我们消耗过的所有废旧产品和废弃物,通过科学的分类回收,经过处理变成再生资源。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控制废弃物排放,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大力培育生态产业

实践证明,在今天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条件和国际背景下,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如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当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把节能减排放到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表明了我们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的坚定决心。

篇11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1.“原生的”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1.1“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

在形成之初,建筑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结果,因此,其本身就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这些建筑通过直接的、单纯的与自然的接触,有着朴素生态概念。人们通常不自觉地运用着当地的材料、技术,并考虑当地的气候、风向等,建筑的创造出于人类征服自然、适于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自然。在“人是短暂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这样的中国传统思想下,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论从材料的使用上还是选址和布局上都体现着现代所谓的生态精神。这样的建筑从建设、使用和毁灭三个阶段都不会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值得现代建筑学习。当然原生的生态建筑也有局限性,它们通常内部功能组织简单,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尤其在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除了个别实验性质的生态建筑之外,大部分对生态建筑的摸索也处于“原生的”状态。

简单说,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适性。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本文提到的“适宜技术”生态建筑。

1.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适宜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tkinson和Stiglitz在1969年提出,其原意是“Localizedlearningbydoing”,也就是地方性的边干边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它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一味照搬和模仿发达国家已经用过的技术,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的,“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主要指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必要性

2.1生态技术与经济性的互动

建筑技术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同时也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是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整体上低水平的、快速的发展,拥有低素质的庞大的人口群体,以及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迷恋和追求。正在形成一种高度浪费和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现象的危害,不得不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式。

经济的落后导致技术的落后.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原生的”生态建筑在经济上是足够节省的,却不足以体现当代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很难广泛展开:而在中国真正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建筑凤毛麟角,经济上的因素也是很大一方面.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盲目建设大量的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也是不合国情的。因此。提倡“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迫在眉睫。

2.2生态建筑设计与社会需求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反映着人类的需求,同时它反作用于社会,通过对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对比与分析,唤起人们的行为。早在古希腊,神庙的建设加强并支持了当时社会民主化的思想.巴洛克建筑以其丰富的三维空间唤醒了社会对自由的意念.日本住宅的小尺度也是对日本社会的模仿与反映等等。这些实例说明建筑有助于人们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和环境的改善,同时,建筑也能对社会的可适应性要求做出形式的反映。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主题下。建筑的回应就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显然落后于人们的社会的需求.而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的提出更加恰当。

2.3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建筑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于“以人为本”。如果偏颇地来看,如今对自然的破坏归结为“以人为本”这种自私的理念。于是有人提出生态建筑的出发点是“以自然为本”。这样看来.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成了对立的概念,其实不然。建筑的产生以来就是为人服务的。“人一建筑一自然”是构成建筑世界的三个要素.其中人是第一位的。生态建筑将三者融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它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比如阳光、空气等)。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原生的”建筑设计由于技术的落后性,有时也会有违背生态设计的问题。例如在对当地材料的使用上,就如同我们过去常用的粘土砖,粘土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使用广泛的建筑材料,与混凝土比起来.它的人工性能要好得多。然而,烧制粘土砖破坏的大量的良田.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荒凉。这样看来,对地方材料的使用也许正在破坏着当地的环境。这一点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并且要去探寻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来把这些朴素的、原生的生态建筑思想加以进化。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强调技术和社会、经济、艺术的整体平衡,在关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同时,去关心社会、考虑当地社会发展的本土性和当代性,体察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普通大众构筑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3.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在此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分析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在上海的可行性和发展。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钢混主体结构,南面两层、北面三层。一楼东半部约350平方米大斤用于生态建筑集成技术展示,并成为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验平台。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该示范楼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不含土地费)4000多元,远低于普通写字楼的造价;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该楼的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

3.1对“原生的”技术手段加以改造利用

3.1.1从天井到中庭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上海地区传统民居最典型的平面布局是以内院为中心,这当然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的。由于用地的有限,住宅的由原来的三开间退化为一开间,内院也随之越来越小,形成了天井。合院的形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天井却因为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而延用下来。房屋的进深过大时,利用天井,既有了适当的采光面,又能减少夏日的日照;通过天井能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

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从狭小的天井到宽敞明亮的中庭,顶上盖有透明的玻璃天窗。不仅保留了其通风的效果,而且改善了原来天井阴暗的状况,使这幢办公楼能达到天然采光。为了让南北两楼共享阳光.设计布局上,整座楼南低北高,冬天,阳光从中庭的天窗射入,能够照到北面办公室。通过玻璃天窗开启角度的随意调整,只要天气晴好.白天几乎用不着开灯,有效地节省了能耗。

3.1.2从老虎窗到烟囱效应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人们很早就发现门窗对开的形式能够造成“穿堂风”。一套住房内不同方位的房屋之间有流畅的气流.就能形成穿堂风。穿堂风对于夏季散热是比较有效的。另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就是“老虎窗”了。“老虎窗”是英语roofwindow的音译,顾名思义。是开在屋顶上的窗,其目的是为了增加阁楼的采光和通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其通风的效果类似于“烟囱效应”。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从室内热压拔风分析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楼从南面楼前的水面导风到背面“烟囱”的拔风.都是对传统技术的改造。有所突破的地方在于,在建筑的地下2m左右深处,间隔埋设着若干根数十米长的小管道,管道出口一头在中庭,另一头在数十米外的旷地。一方面,热空气从下往上,从屋顶通风口散逸而出.并形成烟囱效应,从地面管道中拔风;另一方面.从地面抽取的热风经过数十米长的地下管道时,管道外湿冷的泥土和恒温的地下水会给风不断降温.再经过滤处理,进入办公楼是清新空气。每小时换气可多达20次。

3.1.3从坡屋顶到双层屋顶

1)原生的技术手段

坡屋顶较普通的平屋顶能更有效地保温隔热。对于雨水较多的上海,坡屋顶还能有效组织雨水的排放。因此,在这里,理想的建筑布局形式往往是:有一个长行的平面和带坡顶的剖面,所有房间都有直接的通风采光;建筑四周都有阳台、百叶遮阳板或外廊。

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该生态楼使用了双层屋顶。第一层是太阳能储热板,它将利用太阳能为大楼供冷;第二层是敷在屋顶的高密度泡沫板保温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入侵。

3.2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

3.2.1太阳能热利用

根据上海地区利用太阳能存在的问题.该楼创新地实验了与建筑结构集成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器件和新的太阳能能量利用系统。办公楼设置了150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可供充足热水,并部分用于冬季约300平方米地板采暖,以及夏季15kW的干盘管空调制冷。制冷通过太阳能热水型吸附制冷机组实现,其需要80—85℃热水驱动。在示范办公楼应用中,吸附制冷机和干盘管技术结合用于处理空气显热负荷,制冷机组完全由太阳能集热器加热。除湿热泵的低温端可以在夏天做制冷用。空调、采暖、热水供应及地热的应用在该太阳能系统内都能和建筑结构很好地结合.实现了一体化。

3.2.2高效健康空调

由于上文提到的遮阳板和利用“烟囱效应”使办公楼凉爽,该楼全年空调使用期将比普通办公楼少两至三个月。当然,其空调系统也是经过新的研究开发的,能把夏季空调的除湿与降温相分离实现系统高效空调效果。空调系统利用办公楼楼散热循环制冷,降低能耗约20%;而新型制冷剂的加入,更不会破坏人类共有的臭氧层。空调还具备除湿功能.采用液体除湿处理空气潜热负荷,除湿液体的再生通过高温热泵(80~85℃)来实现,这一创新的结构使楼内杜绝了一般中央空调常患的霉菌等细菌。全年温度将保持在18~25℃,湿度在55%~60%。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作为空调主要能源。

3.3实验新技术、新材料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该生态楼使用的是3R材料,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利用和资源循环(所谓3R,是指节约资源Reduce、可再生利用Reuse和可循环Recycle)。用废骨料、矿渣粉、粉煤灰.甚至栽培花草的小陶粒来代替水泥。单是混凝土就用了3种,有的是用老房子拆除后的混凝土为主的新老混合型,有的是用七成替代成分掺入的低成分水泥,还有大量旧木地板的回用,全楼的再生资源利用率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