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1 11:49: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但由于教学方法并未及时做出相应的改良,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导致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怕失去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或是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非常重视讲,并且霸着讲,有的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很迅速地读一遍课文后,便开始分析重难点,或是在上新课之前就明确指出不要学生做预习准备,究其心理,无非是担心学生看过文章后上课就觉得无新意,影响了他作为教师的威信。另外,学生在文章理解上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觉得语文课无趣。这几种情况或是过于高屋建瓴,或是过于浅尝,其实都是没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教学,都是脱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的,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都只关注教师“教”而忽略学生的“学”,这个观念有待改变。研究“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能在理论上为打开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也一定能为课改注入新的血液,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在实践上,也能为教师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拓宽改革思路找到一个更加有效的交结点和突破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出一个新的平台;为改革语文课堂高付出低效率,或过于沉闷或过于虚热的现状提供一剂良方;也为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提供有效保障。

二、“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以学为主”型的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提高为目标,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并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员参与性。全班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尤其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改变目前语文堂中大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和看客的现状。

(二)全面覆盖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不仅是思维参与,其他感官也要参与到教学中;每位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能动员起来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中,而不是单纯在认知方面参与教学活动。

(三)全程进行性。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给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改变作秀似的只在课堂中的某个环节让学生主体参与,其他环节依然是教师霸占课堂。

(四)深入研究性。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要保证每节课学生都要有一定量的理智性参与和创造性参与,要重视观察、概括、推理、联想、想像等多种思维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学意识。

三、“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策略

根据“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笔者试着将语文课堂设计成四个基本步骤,分别是:自主质疑的预习、预习检查、表达见解,产生共鸣或碰撞、深化。

(一)自主质疑的预习

学生预习程度不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预习内容也要有限制,否则漫无目的的预习也只会是无效。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必须提出要求,如此学生才能按照规定有序地、积极地进入到自学状态。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三读、二查、一见疑。三读,即要对将要学习的文章读三遍:第一遍,初读课文,圈圈点点字词,粗略获知文章大略;第二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筛选重要信息;第三遍,把握课文要点,推敲文章主题并且概括中心。二查,即要求学生自主查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相关资料,翻查字典查找生字词的注音与解释。一见疑,也就是自主质疑的过程。即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书上,可以写出自己的思考或者留着问题以待解决。这一环节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从疑问与惊奇开始。初中时期也是人的一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对初中语文来说,问题不一定要由老师来提,也不一定由专家在相关参考书中设定,可以把自主质疑当作一种开放性的常规作业,这项工作应有积极意义。

当学生在自主质疑的预习中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这个问题本身就应成为教学过程中有待解决的一部分,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充分讨论。例如,课文《最后一课》的选材很巧,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主人翁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便于理解,但也不乏质疑之处,笔者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采用自主质疑的方法,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并质疑,学生果然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的语中,一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有什么深意吗?是否能表达他的心情? “小弗郎士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他到底在想什么呢?韩麦尔先生在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这些问题对于文章的解读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后自主提出,可见学生潜在的能力。笔者把这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直接放到课堂上解决,经过组织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后,又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个板书式点评:这堂课,同学们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人物形象的认识,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描写的深意等,这些都表现了同学们有一定的文字鉴赏的修养和眼力!

在面对这些学生在预习中自主质疑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批阅后要在课堂中组织答疑解惑,让优质问题的价值充分体现。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组织小范围的交流,经过同伴的指正、提醒、解答和切磋之后,再推荐到全班,此时的问题往往是最能引起共鸣、最有吸引力的。最后教师再针对这些问题的价值作赞赏性总结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质疑方向就更明确了,也能在不断提升对文本的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在预习作业中的自主质疑的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间接涉及文本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外时间自己查资料解决预习作业中的质疑问题,看似偏离教学中心甚至粗糙,但老师若是在处理这种自主质疑的预习作业时,也做个“留心人”,识别、挖掘学生问题的意义,并引导其再深入探究,也有可能出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可喜局面。

(二)课堂上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内潜性的,心智的操作若不物化,是很难监测的。初中的学生意志大多很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预习可能会流于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批改预习笔记或讨论笔记等方法进行,因为笔记是学生思维与表达的痕迹,能够体现学生努力与认真的程度、认知理解差异与情感感受的高低。

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开始时,教师应全批全改,经常给予鼓励、表扬,或者张贴或者讲评来肯定巩固学生的行为习惯。当做笔记成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时,教师就可抽改,这无形中也是给学生的鞭策与监督。此外,教师表扬的对象应有选择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

课堂上的预习检查一方面对学生的预习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哪些问题学生已经理解,哪些问题还不理解,哪些问题理解得还不深刻、透彻,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要点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自我提问”法进行自我监督,如:我的阅读目的是什么?文章我全理解了吗?失误的原因是什么?我联系生活经验了吗?我设身处地想象体验了吗?我有自己的见解吗?本次预习我是否努力?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可以总结出什么学习方法吗?

学生经过自我监督和反思,既能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获得信心,又能对差距认真归因,有意识地运用对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使阅读学习呈良性循环态势,轻松而愉快地接纳课堂预习,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三)表达见解,产生共鸣或碰撞

教师审阅学生的预习笔记后,收集精彩的与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师生共同研讨,这是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有两种不同的讨论形式。一是小组讨论,可以是二人组、四人组。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需事先将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开。在分组讨论中老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二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全班同学一起研讨。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老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充分表达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产生共鸣,二是产生碰撞。教师应该在此时归纳不足,重新设问,将学生共同的疑难抛出,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讨论,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并不随着预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例如,《济南的冬天》的预习笔记显示:学生已能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个性,但不大能理解“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思想追求”的写法。教师就可以启发他们将课文与《陋室铭》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在“托物言志”写法上的共同点。由此,学生大多能触类旁通,不点自明了,从而顺利完成学习重点。

(四)深化

这是教学活动中的最高境界。老师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要有效地在学校教育中发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和主体性教学。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研究,想方设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以学为主”型教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得到训练,充分发挥自主思考的作用,探究“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伍晗骏.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主体性教学[J].今日科苑.2009,(10).

[2]袁晓春.略谈化学学科中的主体性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3]王开宁.在政治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1,(03).

[4]范明炎.体育主体性教学要把握的关键[J].华章(教学探索).2007,(Z2).

[5]姚东海.主体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途径[J].才智.2009,(07).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给语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春风。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全方位了解新课程的教材体系,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模式,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模式,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模式,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模式。当然,它也是与我们熟悉的传统教学有着血肉联系的课堂模式。具体地说,新课堂模式的探索应有以下的特点:

一、课堂模式以对话交流为形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交流”指的是方式,是对阅读课堂活动形式上的要求,但其中却深含着现念。以对话交流为形式的教学设计,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和谐与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编者之间的和谐与平等。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与文本、学生、老师的多层次“对话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更要学生“读出自己”,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以对话交流为形式,学生不仅从教材中读懂了生活哲理,找到了提高自我思想品质的途径,而且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平台中进行了深刻的思想碰撞与心灵的洗涤,达到教学互相提高的目的。

二、课堂模式以合作探究为手段

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手段。通过合作探究,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以及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同样,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探究,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比如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可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课堂,将不断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新境界。

三、课堂模式以实践活动为板块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大量“实践”,就得有大量的学生课堂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意识中,应该理性地考虑到,“活动”是新课堂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我们要设计、创造、探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只有以实践活动为板块完成的教学,才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完成教学,才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打破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课堂模式以体验感受为脉络

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老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以体验感受为脉络,就是让学生去亲自经历,去体验语文,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体验写作,体验实践,使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感受而又富于个性色彩的过程。

五、课堂模式以拓展为平台

篇3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智力挑战,体验生活,跟文本对话,走向自学实践的初级形态。预习安排要具体,防止预习走过场;预习刚性要求要多些,便于课堂上进行检查;课前预习的量不能太大,能扫清本节课课文阅读障碍就行。切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全部完成,上课时只做交流展示。事实上是学生课前根本无法完成。一是学生没时间,二是弄不懂了没办法,三是答错了,纠正又是个麻烦。所以,课前预习要有一个度,尽量做到课业减负。即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课前全部完成了,在课上展示交流多么顺畅,那还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耗时多,事倍功半,不值得提倡。

二、呈现目标

呈现目标是指教师导入新课后,用多媒体、小黑板等多种形式出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活动有步骤,要求有标准,讲评有重点。

三、问题导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成功的关键,它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又是学生“学”的过程的体现,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导”的规律和“学”的规律。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和实效性、针对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体、有可操作性,问题过大过笼统或者过小过支离玻碎,都无助于学习;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艺术性和启发性,起引导作用,应负启发功能。教师的导学应该是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诱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自学、交流,引导学生小结,辅导个别学生,特别是要做到精讲点拨。问题导学操作的基本环节应该为: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三是交流展示,四是精讲点拨,五是整理笔记。学生自主学习是核心,教师提出问题和精讲点拨是关键。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路线、方向和目标,是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完了,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不要把所有问题一下子抖出去,让学生无所适从。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用怎样的口气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都很关键。恰当好处地把问题提出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关键,自主学习的成败决定于教师问题导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就得先让学生静下心来自己学习一会儿,思考成熟了再回答,不然回答起来就有困难。一个问题,自学一次,交流一次,教师点拨一次。个个击破,才是金钥匙。自主学习的时间由问题的难易程度、文本的长短等因素而定,不要一堂课的许多问题用导学案全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前半节课自学,后半节课集中回答。

(三)合作学习

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大组,好中差搭配。最好的一个学生坐后排,需要讨论时前排的学生转过去即可讨论。切记餐桌式的座位,餐桌式的座位无论学生看黑板、投影,还是教师的肢体语言都不方便,时间一长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或者难点问题,决不能动不动就合作,动不动就讨论。合作与讨论的基础是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他们才愿意与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果合作学习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会把一些较好的见解给“合作”掉了。

(四)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探究具有生气,又有动感,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离不开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后,在此基础上主动参与小组探究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五)交流展示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度的对话,只有通过交流、展示才能更好地完成这种多向度的对话。交流展示即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又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它是在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在提问、质疑、讨论的快乐情境中,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把握。交流展示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全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

(六)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质量保证。对重点、难点,对学生的思路阻隔、思维瓶颈,教师要讲,不讲不行。一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一个问题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弄不明白,就是弄明白的,也有那么几个学生弄不精通。一讲,不会的学生就会了;一讲,会的学生就通了;一讲,通的学生就精了。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精点拨、巧点拨、点拨到位。不要怕“讲就是灌”的悖论。当然,讲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先学后讲”,一定要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之后讲,根据学的情况讲。讲要适量、适度、适时。

(七)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是矫正错误,整理资料,积累知识,理清思路,提高能力的过程。整理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教师的精讲点拨,或在书上圈、点、勾、划、注、批,或在笔记本上归纳总结。笔记是资料库,便于以后复习或查阅。

四、达标测评

篇4

下面我就谈谈“四环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羚羊木雕〉为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内涵;2. 进一步学习并运用圈点勾画和批注的阅读方法,品味语言,分析人物;3. 联系实际,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内涵。难点: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 安排学生在假期里感受家庭的琐屑,和父母交换一下对家庭中发生的小事的看法;2.课前预习课文,完成教学案“预习导学”部分,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3.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人物,鼓励自我推荐,作好分角色朗读的准备。

“设置问题,自主预习”是我校构建“四环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的首要条件。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施,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为此,我校结合具体的学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以“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对字、词、句的识记,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与理解。

教学过程(即课堂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导语:一曲〈让爱住我家〉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和谐,可家有时也会有起伏的波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之路的家庭,看看一只羚羊木雕到底荡起了怎样的情感涟漪。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音字形障碍。(指名学生在小黑板上演示);2.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涉及到的人物;3.分角色朗读1-16自然段,“我”和爸爸妈妈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明确:矛盾的焦点是“是否想万芳讨回羚羊木雕”。原因:父母心目中,只有羚羊木雕的贵重价值,没有女儿的感情世界,所以他们坚持要“我”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我”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友情是无价的,是珍贵的所以“我”不同意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小结:文章在展示家庭矛盾冲突的同时,也通过各种人物的描写方法给我们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请同学们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研读课文,感受形象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我”、“爸爸”、“妈妈”、“万芳”的语句,做圈点批注,进行揣摩、品味,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人物性格。示例: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形象。如,“万芳……”“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木雕还我……”这几句话都没有讲完,把被逼无奈的“我”那种难于启齿向朋友反悔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表现了“我”诚实守信的特点。

小结:正是因为人物性格特征的不同,才会导致他们在处理羚羊木雕事件上有着不同的态度,当同学们读到描写这些人物的语句时,在情感上已产生了共鸣,甚至想成为其中一员。现在老师就给大家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用一盒糖去换回羚羊木雕,也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为什么“我”却不愿意呢?2.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篇5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创设情境的前提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引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创设情景的方式有:语言描绘,如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教师小结后引入本堂课内容。老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故事、释成语等方式引入课文。或展示有关图片、电影片段、预制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表演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限制的阅读时间内,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阅读的责任感,提高阅读效率,为思维创新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反馈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你所讲的知识上,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拔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问题,这很容易让学生陷入一种茫然的境地。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我认为课堂教学,教师在设置悬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有利时机。在抓住有利的时机的情况下,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2、鼓励学生大胆讨论。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

3、挖掘文章中的趣味和情感因素。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4、抓住文章的重点。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

5、问题设计的要新颖。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设计的一定要新颖。

三、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激发创新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创新性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允许不同意见在课堂上争论,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是大有裨益的。激发创新具体操作有以下五种方法:

1、设疑激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设立具有创新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讨论求异。教师设置疑问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维得以发散,灵活地获取知识,产生新奇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

3、想象创新。在组织学生进问题讨论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质疑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说明他们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其内在本质,同时质疑能反馈学习信息。

5、创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成绩应作出中肯的评价,一方面为学生提

篇6

教育从古到今在不断地演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课改以前,课堂上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们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飞翔。而如今,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老师的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虽然学习了许多教师的教法,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的教学模式还需我们积极地在实验中探索。

一、学会放手

虽然当今教育大谈特谈教学改革,但我们要认真地问自己:我们从根本上进行了改革吗?有的课堂表面看似变化了,但实质上是“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学生还是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发散。而如今的模式是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我心里很担忧,老师不讲学生会赏析此段吗?心想只能试一试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放手让他们研究,然后让学生到台前讲解,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分析出此段是动静结合的手法;有的学生说这段先由低写到高,又由高写到低;有的同学说本段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一言不发,学生们已把此段分析得极为透彻,我想我低估了这些孩子们的能力,我还用再讲解吗?根本不用。学生们比我分析的还全面透彻。这一堂课我非常开心,同时让我深深地醒悟:要学会放手。必须改变古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不断推陈出新

很多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亦是如此。现在我们已完全进入课改之中,但是我们还要不断地创新,在继承上突破。大家都知道,每天都对着同样的饭菜,终会让人厌烦,不管是什么样的美食。学生也是这样,每堂课都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日久天长,学生定然会感觉索然无味。我在读特级教师李吉林、李庚南等人的经验之书时,发现他们在上每一堂课前都认真备课,力求每一堂课都新颖,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兴趣极浓。所以我们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断地推陈出新。力争每一堂课都让学生耳目一新。当然课下需要我们付出辛苦去认真研究。例如导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课型,散文可以上文学鉴赏课,小说可以上人物形象分析课,记叙文可以上写法研究课等。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他们活泼、热情、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引领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发挥合作力量

古老的教学模式强调的竞争意识较多,而缺少团结合作意识。导致班内出现少数的尖子生,更多的是后进生。而当今的教改不单让学生认识的是知识层面,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识,伴随国家的“和谐”步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主宰了课堂,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从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学生们整体在进步,这就是合作的力量。我们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学习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么办?借助小组力量,与大家共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同时,在共议的过程中,小组中的优秀者往往又成为学困生的小老师。这样,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加强了。班级的学困生越来越少了!

四、教育要面向全体

我们都明白,教育要面向全体。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课下重点研究的问题。我想,这样的课堂上就要讲求教师的引导艺术。较难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小组中的优秀生来讲解,当学困生完全懂得之后,再进行巩固强化。当然,课堂上处理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学习《沁园春?雪》这篇文章,教师想借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就要大范围练习,但并不是没有中心,有些学生悟性高、朗读好,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的时间控制短一些,而对那些朗读差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一些时间加以指导训练。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用教育机制,因人而异,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最终目标为目的。总之,一堂课,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训练,学到知识,能够进步。

篇7

1.1创设情境

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沉寂的语言成为鲜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1.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经验来记忆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1.3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2 模式的教学策略

2.1氛围和谐的策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应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互动,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要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获取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2.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①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 交流合作策略

首先,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出讨论、交流的内容和要求并加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再去纠正错误。

其次,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加强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可扩大参与面,组织组间交流、互查、竞赛讨论等。

3 教学模式的评价

3.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2闪现学生个性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3凸现学生创新性

在学习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3.4体现合作成功

这一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评价、吸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3.5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8

没有基础就没有提升,任何学习都不能忽视基础的作用。探索“三部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基础应用主要是采用独学、对学的方式对教材新知识的要点进行提炼、简单运用,使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目的是抓住本节教学中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为下一模块的知识拓展或提升奠定基础。教师通常采用抽查或抢答的方式来烘托课堂氛围,调动各学习小组成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演讲能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背诵、理解、口语表达等能力,在课前一分钟演讲中,我布置的内容多半都与每个单元的主题有关,这样安排内容也是对课外知识的延伸。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我让他们为贺词配乐播音、为动画片解说,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呈现出敢说、争说、爱说的景象。

二、以学习目标为导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目标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做任何事情都会无所适从。每节课我都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使用叙述性语言,变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然后整节课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

在教授新课时,综合不同的课型,利用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有时结合学生的演讲内容,有时利用文章的主人公,有时是作者简介或历史背景等导入,目的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产生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出示学习目标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简洁而明确,学生明白了本节课要学会哪些知识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其静下心来,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可以圈画生字、生词、成语,找修辞方法等。此时的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巡视,并适时的评价与鼓励。

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自学。根据自学提示采用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学会了合作,在展示时,学生都会这样说:“我俩研究的内容是这样的”“我们俩的答案是……”

“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创造、展示即提升”,展示点评环节是“三九”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此环节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评价等互动形式,形成班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使学生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小组展示的形式通常是组长亲自挂帅,组长点兵,组内推荐,组员请战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展示有分工、有帮助,其他小组补充,这样让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当合作学习也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一定要讲。

语文课堂最注重朗读,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感知文章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高效朗读、快速阅读、有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指导读、教师范读、学生悟读、小组读、小组选代表读、对桌齐读等,在学生读后要有一定的评价,另外,对被评价者进行三度评价,这样既鼓励学生学会了评价,也培养了学生会倾听的好习惯。

三、以当堂检测为抓手,明晰学生学习效果

当堂检测是在基础应用和能力提升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体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题目的限时检测,让学生充分体会自己对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对于检测或做练习册,我通常是每道题都限时完成,学生做题时,我关注最多的一是学生的科学坐姿;二是哪些题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或对桌、小组内能完成的;三是哪些是必须由教师讲的,有些简答题需要学生记下来,我根据情况把学生不会的、较难的字写在前后的黑板上,学生根据需要寻找,然后对桌互批、小组长再查,小组长根据整理的记录汇报完成情况。

篇9

虽然当下很多人已经把“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喊得山响,但更多的一线教师仍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特别是面对目前各种流行的教学模式,我们究竟该作什么样的选择?面对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我们究竟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本文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些粗浅思考。

一、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模式的讨论、学习借鉴及其构建,可以说是从未停止。就以本轮国家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为例,我们就看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有: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郭思乐的生本课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轰轰烈烈的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东庐模式……

事实上,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我国更是有许多传承着优良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从教学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教学模式的建构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导学法”、“诵读法”、“质疑法”、“情境法”……从不同方面诠释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并且,随着教学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每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的过程都会有一大批的践行者和追随者,借鉴、学习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是很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为何没有好的收益

“我按照×××教学模式教学,怎么没有什么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的确,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逐步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虽关注了教学模式(方法)的建立,但缺乏对教学模式很好的理解和研究,不十分清楚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意图,习惯不加思考地继承别人的方法或作风,甚至盲目地执行上级的指令,教学模式表面上繁荣,但没有带来教学上的效益。这里面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中国地域辽阔,教学条件、教师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对于不同地域的许多一线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他们渴望学习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又常常苦于不知道自己借鉴教学模式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运用这个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和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哪些?等等都知之甚少,这样一来,学习他人的教学模式就成了走形式、贴标签。如导学案教学模式当下比较热,可许多教师不知道该教学模式的真正立意,而把它演化成了习题案,甚至是一课三案(课前、课上、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违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初衷。据我了解有一些优秀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渴望建立适合自己本土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劳动有个性化色彩,这对于他们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一道壁垒,靠个人的力量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更困难。从教学本义上来讲,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特别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采用单一的甚至有些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发展并不平衡,在对一些教学模式的借鉴和接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邯郸学步”等不良现象。

三、一线教师要着力构建校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虽然教学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但是,不管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如何变化,也不管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因素和学习倾向,有些过程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并且,所有的别人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只能是借鉴,不能机械模仿,更不能全盘复制。一线教师要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中来思考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作这样一些思考: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如何弥补?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适合什么类型的学生?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有什么影响?…………

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为例,它的基本模型是:拓展延伸,平等对话,合作探究,自主研读,激疑生疑,深读启思,精读领悟,初读感知。

我们都知道,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采用好探究模式,我们应注意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自已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重新定位,同时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文及所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对于一些知识性的说明文章、抒情性的诗歌或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课文,这一模式不一定适用。即便是适合采用这一模式学习的课文,对于年龄较小的中、低年级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也只能逐步培养、逐步展开。同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进行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将没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和和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篇10

一、从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设计方面去探究

1.抓住年级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在设计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内容。低年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中年级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高年级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抓住年级特点,选择具体内容。

2.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具体的内容进行指导。

如有的班级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且乐于画画,于是教师就要在众多的语文实践内容中选定办手抄报这种新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手抄报的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表现方法多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

(3)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如美术、摄影、手工、自然……)学习结合起来,促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大纲提出的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的目的。

二、从语文实践教育的类型方面去探究

1.常规性语文实践

常规性语文实践是指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学生长期性地参加的语文实践。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实践。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到大自然春游”的情景。一上课小朋友们便“接到了春姑娘的请柬”,大家唱起《春天在哪里》的歌,高高兴兴地向野外进发了(此时,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一组配着优雅动听的音乐的美丽的春境图片)。小朋友遇到了一群找不到家的“小鸟”,热心的小朋友当然会帮这个忙,于是,“帮小鸟找家”的活动开始了(即“我会飞”)。孩子们全身新地进入了充满情趣的大自然怀抱中,为了完成“帮小鸟找家”的任务,让他们在亢奋、踊跃,高度自主、积极合作,自始至终处在一种极其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做粗略批阅,以检查、促进学生阅读,使之持之以恒。让学生谈读书的收获、体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励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丰富内容,形成技能。

2.随机性语文实践

这类语文实践是指结合各阶段的比赛活动,结合社会各层次的征文活动,结合重大节日而开展的活动。例如:可开展“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的读书活动,还可开展“幸福的童年”的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谈自己幸福生活的一个侧面。又如,学生学完《西湖的“绿”》、《镜泊湖景观》、《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课文,可设计“学做小导游”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仿学导游,介绍“迷人的张家界”、“济南趵突泉”、“金华双龙洞”、“桂林山水”、“长城”等景观,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发展性语文实践

发展性语文实践与语文基础课紧密相联,它是基础课的补充和发展。例如:“课本剧表演”,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童话、寓言或富有戏剧性的课文,自编自演,在课堂上表演,并评选出优秀演员。又如开展“成语擂台赛”,学生运用从语文课本中掌握的成语词汇和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积累的成语知识大显身手。

三、从语文实践教育的方式方面去探究

1.欣赏――尝试式

这是着眼与主体人格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让学生聆听、品味、体会课文后进行尝试、演练和再创作,在此基础上开展评比、交流、再欣赏。在欣赏活动中,学生是感受者、尝试者,在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情景中,受熏陶、起共鸣、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2.体验――实践式

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它不限于只在教室中进行,而且还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它可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类。如学生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方式、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感受,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往――合作式

这是着眼于一种个性的表现、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常规性的语文集体活动中运用,还可以在校外的大型教育活动中运用。学校内部的活动,如一课一论、信息交流等等,这些合作式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在交往中求互助、求理解、求沟通、求发现。校外大型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调查、慰问、游览等,这些活动需要与成人、团体组织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交往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开朗、热情奔放的品质,又能发展学生组织、设计、交际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发展。

4、竞赛――综合式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68-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作为在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教什么,怎样教,为何要教等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也是当今非常现实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是教师们经常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但教学模式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教学的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把学生当作接收的容器,学生仅仅是配角,然而新课改的观念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需要我们的教学观念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发展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下课堂教学模式,进攻通道仁人志士参考。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大教育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心理动力之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教师富有激情的导语、教态和直观教具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例如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采取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影音文件资料,在画面上首先看到的是美如仙境的圆明园景色:宏伟的殿堂、玲珑的亭台、明镜般的湖泊……但接着便是在枪炮声中,一伙强盗对它肆意的劫掠、残忍的焚烧以及劫后的断壁残垣,这些动人心魄的画面强烈的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问:作家雨果笔下的强盗是谁?他们为何要远征中国?掠夺之后为何还要把它付之一炬?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这样的情景中,这些问题的提出会激发学生很有兴趣地去思考、去深思、去探究。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正确导入为学生的自学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会主动的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会带着问题自行预习课文、阅读课文、发现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以课本为起点突破教材,有新的观点和新的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在新课改观念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让教师无所事事,让学生放任自流,只不过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主演"变成了现在的"导演",学生成了"主演",但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组织引导,给学生指明探究方向,与学生一起解决探究中遇到的较难的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自主探究并非完全独立探究,学生除了要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外,还要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还能消除学生的冷漠和自私,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有的认为这是聪明的举措,因为愚公面对困难能勇敢面对,有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念,而且锲而不舍,最终获取了成功。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因为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太过呆板,缺乏灵活性,在当今社会,这种处事的方法不合时宜。在老师引导下,持不同意见的学生通过在一起共同讨论、合作探究逐渐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强调的是愚公锲而不舍、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我们要学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并非也让我们用呆板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些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发现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