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行政管理毕业总结

行政管理毕业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23 01:54: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行政管理毕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行政管理毕业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2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大学毕业生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同比下降2.62个百分点,与2008年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在被亮就业“红牌”的部分专业中,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行政管理专业均出现低就业的态势,2010年行政管理专业初次就业率低于45%的红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加大专业教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刻不容缓。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笔者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数的两个评价因素,分别对该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期间,笔者通过实地发放问卷、电子邮件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共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4%。向区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4.5%。

面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两项核心指数调查中,笔者注意到问及“您认为自己在就业中最缺少的东西有哪些”。社会实践经验是学生在就业中最为缺乏的一种能力,选择该项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6.88%。其次是对岗位的分析理解、自我认知和职业匹配性所占的比例也较大,分别占24.06%和24.46%。而认为就业中缺少专业理论知识及素养和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却只占12.23%和2.37%。

另外,在问到“针对就业,您希望学校应该给予哪些方面的帮助”时,笔者对学生就业涉及的十个方面进行了列举,类型也较为全面。其中,认为学校应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供就业信息、专业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出现的频次较高,分别占所调查总人数的38.07%、23.87%和22.68%。其次需要电脑、写作等工作技能培训和为学生建立创业的平台所占比例不高,分别为7.1%和3.35%。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其他五个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少,仅有4.93%,对五个方面进行了合并统计,这也能反映出我们研究学生就业问题的指向性,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来看,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缺少“驾驭自我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1],在专业理论与岗位的契合点上存在着多种忧虑,这种忧虑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离。

(一)缺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案例教学和实践

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高等院校专业教师,他们在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把握上,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学术和理论上的培养教育,对行政管理学科的应用性、教学实践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视不足,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没有得到实际运用,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产生各种困惑,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课程,摄入大量的案例教学,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但由于该类专业招收对象的局限性,众多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在具体学科设置和学生培养上,现行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并未有效地将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他们缺少“人际关系技巧、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敏锐、广阔的视野”[2],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教师就业指导和训练不足

调查中,笔者发现广西区内六所大中专院校对在校生都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但课时甚少,也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任课教师大多为学生处就业负责人、各系辅导员等。在六所被调查的学校中,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次数为零次。同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指导和训练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为6.15%,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高达75.63%,而有56.39%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和培训对自己就业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单从就业指导课的形式来说,六所院校均是通过上大课、开大会的方式进行,内容单调且没有针对性,此外未能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作用不大。从学校层面看,对专业教师就业指导的培训不足,而专业教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更让人担忧,导致许多大学生到临近毕业时都没有接受过专业教师的就业指导,有的学生甚至连正式的简历和求职书都不会做,缺少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些因素的存在往往会降低他们就业取胜的机会。

篇2

在我国当前社会公共管理水平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一些基础行政管理工作。这类工作更多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岗位专业针对性不强,可替代性较高。在对毕业学生、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访谈调研中,也均认为对于基础性行政管理工作而言,一般综合能力强、基础素质好的中文、法律、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胜任。但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比例还是持续增加,政府机关特别需要有良好行政素质,文字功底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又懂经济、懂法律,综合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1]企业对于在工作中能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加青睐,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运作能力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根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经验来看,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是“一专多能型”的,即学生必须精通专业,“多能”指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多种技能。[2]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可替代性高应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成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将会更加受社会欢迎。

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当前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解决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可替代性高的困局,必须加强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公务员应具备九种通行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3]这九种能力也是现代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从实际调研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应具备公共行政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知识,并且对文字写作、组织协调、口头表达、人际关系、调查研究等方面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同时用人单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具有知识面广、全局意识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做事有条理等优势,但由于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和某些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熟练,通常无法满足岗位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还应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结合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社会需求特征,我们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拥有良好政治素养、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和合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职业能力。具体培养内容分析如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礼记,中庸》)。[4]无论在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中,善于计划对于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都是不言而喻。计划能力指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将个人或组织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目标和目标实现途径做出预先筹划和安排,并将之转化为计划性文档的能力。组织能力指行政管理人员能够结合人、财、物等资源,对目标进行细化、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推动计划有效实施的能力。行政管理人员具备良好计划组织能力不仅使工作当中的各类要素相互高效配合,增强内部沟通协调,消除不必要的冲突,而且可以为组织和个人谋得良好的工作环境。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计划组织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更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沙盘推演和分组演练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领悟,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从而实践锻炼相关能力。

文案写作能力也应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一项基本能力。正如著名管理学者马克思韦伯就指出的完善规章制度和档案系统是行政管理基本模式官僚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行政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规章制度,组织在内外进行沟通需要大量使用一些文字性的函件。一些经验、教训和总结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和撰写。另外,在制定计划、处理公共关系或者就某个问题提交调研报告、汇报和评述时,也要文字性方案、报告和文宣稿件的支持。缺乏良好的文案写作能力势必会影响行政管理人员完成上述工作。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公文写作等课程提高相关能力,更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有需要撰写上述管理文案,以及鼓励学生加强文字功底的积淀和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指办公自动化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已经成为行政人员的基本能力。但随着人们日益依赖网络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管理信息系统在行政管理过程的普及化应用,行政人员具备基本的网络沟通、网页设计和网站维护以及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能力也成为必要。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中获得,当然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能力培养兴趣则可以极大提高该项能力。

法律在我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也会大量涉及到法律问题,故行政管理人员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政是其一项重要职业能力。当前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基本准则,具备意识,能够按照相关法律制定规章制度、遵照程序规范行政和依照法律途径解决行政纠纷都将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能力。在企业中,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必然要涉及到劳动保障法、工伤赔偿法、环境保护法等多方面法律事务,具备一定的法律修养,并能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运用法律方式处置一般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问题的能力也十分必要。培养行政管理学生依法行政能力,一方面要为其开设法理学、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课程,另外还要注重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形式强化其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能力。各类组织中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虽然一般组织中都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但对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具备一定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公共财政管理与公共预算的透明化将是我国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能够编制部门预算、进行部门财务分析与管理、对公共投资和财政政策的分析,都应是行政管理人才重要技能。企业更加重视财务约束、资金利润率和投资收益分析,需要进行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管理、项目管理,日常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也会大量涉及财务问题,这都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部门领导对财务管理有一定了解。在一些较小的组织和单位中,甚至在一些毕业生“创业”初期,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也要兼任财务管理人员职责。这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财务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意识地加强相关方面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也很重要。#p#分页标题#e#

行政管理专业还应注意对学生调研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公共政策制定、市政设施改善、公众意愿采集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以调研分析结果作为评判依据。在企业导入ISO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SA社会责任管理过程中,处理企业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时,以及一些日常行政管理问题时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调研分析提供相关报告结果或作出决定。另外,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十分必要。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应通过相关学习和训练掌握一般的调查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够进行一定的数量分析和多变量统计分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5]行政管理实践活动虽然自古有之,但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型公共管理和创新性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是在原有的知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其重新组合使之具备新的功能和效用。因此创新不仅是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创新,还包括管理模式创新,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创新并不等同于科学技术发明,它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6]当然由于行政管理的受众往往面向广大公众,因此必须克服盲目的“行政创新”,如威尔逊认为的“不恰当的行政创新不如不创新”。因此学校既要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又要能够在具体行政实践过程中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还要能够审慎看待行政创新活动。

篇3

大学是培养青年学生的基地,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则是管理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各级领导实施学校建设与发展任务的得力助手和参谋。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学管理队伍的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在新时期,为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特提出以下思考。

一、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岗位面临的现状

目前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分配,以及1990年以前学校招工、招干和外单位调入的非全日制高校毕业的少量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批行政人员已逐年退休,中年同志为数较少,70后人员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研究生学历,到80后人员已全部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层次上看,现阶段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已具备了年轻化和知识化,但还缺乏专业化。在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中,真正学管理专业的为数很少。例如: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现有行政人员14人,其中青年同志为10人,均为硕士毕业,占71%,中年同志为4人,占29%,管理专业毕业的只有1人。

由于受多元化观念及思潮的侵蚀,人们较为关注物质获取的多少,并逐步淡化精神寄托,从而导致轻视行政管理工作。在大学里,教师讲课、做课题研究均有机会获得物质或荣誉上的奖励,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很难获得各种荣誉及奖励。这种重教学科研、轻行政管理的现象已持续了几十年,目前很难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崇高的敬业境界和特定的吃苦吃亏精神,才能长期胜任日益繁琐、机械枯燥的日常行政管理岗位。但现状告诉我们,正真能做到踏实工作,用心办事的人员为数不多。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行政管理岗位的稳定,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的认真重视和深入研究。

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可分为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研究生培养、科研管理、组织人事及学生管理等岗位,也可分为党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和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三大类。但无论从事哪个岗位,其基本工作流程均为一致。日常工作均离不开文件信函收发、起草,教务考务、学位学籍管理,新生入学、老生毕业,人事材料、党员关系转出转入,科研成果申报、统计及分类等繁琐性事务。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已较好掌握了工作流程,但更多的工作细节还需要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与探索。只有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才能较好地胜任行政管理工作。

二、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

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提高与发展应列入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议程。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大学的主要管理工作者,担负着贯彻和执行学校各项方针政策的重任与使命,同时,行政管理人员也为学校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信息,并成为各级领导工作的主要参谋和帮手。

大学管理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但同时又离不开管理人员各种工作能力的发挥。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最大潜能又离不开他们的自身发展和提高。在现阶段,大学对管理人员的晋升、考核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做法,缺乏一系列全新的、科学合理的晋升考核政策与制度。例如:大学科级管理岗位职务单一,只分科员、副科和正科三级,升到正科级,也就基本到顶,副处级以上的岗位非常少。由于受多种条件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到了正科级也就升不上去了。同时,与之对应的各种待遇也提不上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身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工作激情与质量必然受到影响,干得优秀与普通无法判定,甚至在有的学校里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挫伤了一部分认真工作、踏实办事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这种现象,应引起学校领导的深入思考。

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现代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一方面,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另一方面,大学的组织机构的运作,各项政策的落实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则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去实施。由于受传统思潮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地位明显高于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应的各种待遇、机会均较为优先。例如:教师通过努力可以晋升到副教授职称,而管理人员同样努力却很难晋升到副处级职务,这就是非常明显的对比。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待遇偏低,深造机会较少,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已直接影响到行政工作的发展和行政人员创新意识的发挥。学校领导应采用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考核与职务晋升做出实质性的调整与改革,让他们在良性竞争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服务,从而有效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空间。

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需要上级政策的支持和相关领导的关心。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重视行政工作,积极关心行政人员成长与发展,在制定本单位的各项规则中,有意向行政管理人员倾斜,以确保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并为行政管理人员发展保驾护航。其次,行政管理人员对自己要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必须树立爱岗敬业及奉献精神。最后,在招收和选用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要严格把关,认真考核,尽可能选用一些素质高、有能力,又安心管理岗位的人员从事行政岗位工作,以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稳定和延续。

三、大学行政管理水平的再提高

大学行政管理水平如何取决于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每一位管理工作者的努力与勤奋。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等院校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发展模式。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不长,缺乏系统和规范的管理理念及创新意识。在现阶段,国内大学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正真能够做到规范化管理的学校为数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与思考,努力探索新思路,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在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领导工作作风的好差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对工作目标的定位高低,对自身的要求严松,对下属的关心如何等问题,均直接影响到行政工作的风气。看一所大学的管理水平高低,首先看领导水平的高低。大学领导班子对自己要有一个较高的标准,要用一个新的思路,站在发展的高度上看问题,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及目标要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定位和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应能较为准确的把握,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少走弯路。其次看学校的各项政策与制度是否有利于激发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学校在制定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同时,应把完成工作任务与提高行政人员管理水平有效结合起来,让行政人员感受到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喜悦,从而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最后看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要求,一个人对自己工作要求的高低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作为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自己有着较高的标准,工作中积极努力,勤奋用心完成任务,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政治理论及政策法规,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科学理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大学行政管理工作者。

大学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领导的关注,更需要每一位行政管理工作者脚踏实地的努力与奋斗。学校要制定出提高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并与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升级挂钩,便于有效执行。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工作标准和要求,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努力学习现代大学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积极摆脱陈旧观念及思潮的束缚,认真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正反经验以及相邻单位的成功管理模式,从而积极推进行政管理工作向着高层次方向发展,最终有效提高大学行政管理水平。

提高大学行政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够提高大学的行政管理水平。

篇4

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笔者多年在基层电大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和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该专业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非常关键。它明确写作目标,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在选题时存在如下常见问题。1.选题偏大,涉及范围过宽。加上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写作水平有限,论述很难深入和结合实际,照搬别人结论太多,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2.容易偏离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的选题范围,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选题混淆。多有学生以企业为例来进行选题,没有与工商管理专业很好区别开。3.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题目扎堆,写出的论文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选题多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础”等课程,而“公共行政学”、“行政组织学”等学科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论文本身问题。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的认识不到位,少数学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学术论文,或是工作总结,或是学习体会,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语病多,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逻辑混乱,很少联系自身实际,更缺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三)抄袭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抄写论文。如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行政管理论文”,查询结果就有一千多万个,复制与粘贴成为写论文的一条“捷径”。学生或东拼西凑,或大段抄袭,雷同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迟交或不交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未能按时完成,要么工作忙没时间,要么直接表示不会做,或是临到最后期限担心不能按时毕业才开始动笔。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三维因素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分析。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甚至认为是包袱,于是马虎应付。加上平时缺乏论文写作的训练,基本功差,工作压力大,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写作。

(二)从指导教师层面分析。基层电大的教师身兼数职,即要参与教学,又要从事教学管理,有的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真正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严谨耐心地指导学生且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不多,这也影响了学生论文的完成质量。

(三)从社会环境影响的层面分析。当今社会,学风不正,论文抄袭成风,也是电大学生不重视论文写作和抄袭论文重要原因。

三、多管齐下,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态度。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论文写作的意义,是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不道德行为。再次,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特长、兴趣等,从而进一步提出要求。最后,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可提供一些参考选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结合实际撰写论文。总之,要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因趣、因需要、因事选题,鼓励“小题大做”,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题目。

(二)重视论文指导教师的培养。1.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指导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理论修养、文字修养等。要放下架子,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给以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当是个“通才”和“杂家”,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当代各种新理论、边缘科学要有广泛的涉猎,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与社会常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中文写作水平,能及时纠正学生论文中的语病和错误。2.建立一支稳定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电大分校师资力量有限,应发展一支工作稳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同时还要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反馈进度,研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将论文指导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论文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毕业论文的教学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一,通过入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高度重视。第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理论准备和材料准备。第三,提前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系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论文,从而有充足的时间确定选题,搜集素材着手写作。

(四)依托网络手段开展论文写作远程指导。将网络手段运用到论文指导环节。可为毕业班学生建立论文指导QQ群,方便师生交流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以记录学生写作过程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学校应该把毕业论文当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模式的教学,有助于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教育教学中,学校一直采用的主要的教学组织模式是课堂教学,且偏重于理论层面的专业教学。在专业教学中进行理论教学那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但是仅仅注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显然不够全面,还需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教学。那么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创新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下几个方面给予阐释。

一、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所进行的创新

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能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是教师。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作为一座高校,要想要想创办一座一流的学校,那么就应该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如我国的清华和北大等一批名学校,他们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成功率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学校,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校有着高质量的办学质量。着也充分地证明,师资队伍水平跟学校的办学质量成正比,办学质量又跟學生的就业率成正比。从这一层意义而言,应该积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1.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结构模式的师资队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世纪高等教育也应该变化,以开放式的教育观来应对当前的高校教育。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地结合行政管理的特色,同兄弟学校一起寻求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新途径,以专职教师以及兼职和聘请教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高校中所聘请的兼职教师,其聘请的人员应该是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中重要的一些资深工作人员。这是因为这些人员具有丰富的时间检验,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指导能力。

2建构挂职锻炼制度以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当前各个高校对于博士和硕士的招收在逐年地增加,一大批的高学历的师资涌入高校,给高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些高学历的师资都具备了很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具备一定的科研的能力,唯一不足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缺少应有的经验,他们的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还很欠缺。对于这样的一批师资,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挂职锻炼。故而,应该积极建构挂职锻炼制度,以此为契机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则有助于高校教师充分地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体系剖析

1.科学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当前而言,不管是教学型大学还是教学研究型的大学、研究型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树立为学生发展、为学生就业等服务于社会的教育观。鉴于此,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一定要对课程结构给予积极地优化,科学合理地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跟专业选修课、必修课以及公共基础课有机地结合,以满足经济社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来培养具有法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知识的人才,在将来胜任各个管理工作岗位之职。当然这些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理论还必须具备从事行政职业的较高的实践能力。

2.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宽阔平台。高校中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普通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会受到教育的目的、要求所限制,其宗旨在于培养人。基于这样的教学观,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对该专业重新调整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的比例。在实际中能有计划、步骤,并分层给予落实。在认知阶段根据需要妥善设置1-3周学习,其目的在于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单位的管理有一个全面整体地了解,把握这些行政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进而促进他们对公共服务精神深入理解。而对于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对于这些内容一般安排在第五到第八学期。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至目的。

3.完善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同样跟行政管理专业理论层面的教学一样重要。为了保证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应于该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对其进行全面监测,在全而质量管理中将实践教学纳入其中。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能做到全程科学的质量控制。

三、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1.对认知实践的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认知实践仅仅只是一个初级阶段,一般安排的实践在一周左右的时间。由于时间短暂,在计划安排过程中倘若不合理,常常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实践的目的。就当前而言,一些高校就认知实践的安排上的确存在着形式化倾向。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高校在实习单位的安排上过于随意化,有时将实习对给学生自主联系单位。作为接收单位也不太愿意接受高校的短期学员。就认知实践落实环节而言,我们的创新认知实践模式还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有必要对其创新积极地构建一种切实可行的实习模式。在实习单位的安排中应该遵循就近的原则,以高校附近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为中心,组织学员进行实习。与此同时,聘请实习地的高层管理者能为学生进行授课,让这些管理者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达到对学员的实践培养之目的。

2.对毕业实习的创新。就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时间最长且最集中的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毕业专业实习。对于毕业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一般到最后一学期的第一周到第十周实施。这是实践教学中中重要的时期,学校会将学员遵照一定的原则分配到不同的的实习基地或者实习单位。这些学员并且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之下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这一时期里,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要想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有必要充分地做好对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精心地统筹,在实践教学中设置专门的人员给予负责。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跟各个级别的政府充分地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些重要的单位里建立起长期的实践基地,这样有助于后续学员的开展实践活动。而在实际的操作模式层面,必须有所切实可行的突破、创新。对于一批优秀的学生而说,可以为他们设立“挂职实习”制,让这些优秀的学生真正到投入到实习部门具体的工作运行环节中,以“主人”的身份出现,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四、对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有效创新

暑假和寒假的时间很长,这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良好的机会。高校也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时期,展开有利于学生实践的教学活动。由于是在寒暑假这些时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政府部门所举行的“三下乡”活动,就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好的一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积极发挥学生们的科技文化优势,在活动中弘扬科学的精神。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就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发现,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有效创新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活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许多参与的学员从实践中得到收获。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行政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以及教学路径等还不是很成熟,还处于不断地建构和探索研究的阶段。积极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成为了一种必须。为此,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对认知实践的创新、对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有效创新、对毕业实习的创新,相信一定会促进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宁.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25-127. 

篇6

行政管理或称公共管理,是一个新鲜专业,随着国外有关方面著作大量翻译进来和兰州大学等高校率先设置该专业以来,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在各个高校中纷纷显现,而这些学校办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个专业也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这就使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种“繁荣的假象”。尤其是研究生阶段。那么这种“假繁荣”背后,学生们又藏着多少无奈和“投机”行为呢?

很多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也有不少学生是第一志愿报考的,但无论如何,他们的人生就会和这个专业结下不解之缘。当“这个专业不好就业”、“这个专业没有核心竞争力”、“行政工作人人能做”等等,一系列困惑席卷而来时,留给学生自己的只能是无法挽回的无奈之心和悲观之情。

“投机”,我们也并不陌生,简单的解释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个专业我也用“投机”一词,想表达的就是有些同学,尤其是来读这一专业研究生的一些同学,完全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要么是来混文凭镀金的,要么就是看到这个专业相对好考一点(不考数学),而完全没有从自己的学术爱好方面考虑,这就使得报考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数年年攀升,也使得一连串的学术腐败现象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当然,这只是学术腐败现象的一点折射。

二、行政管理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理由

当然,行政管理专业能否脱离这种尴尬,必须先从专业设置的理论合理性入手。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行政管理是一门科学的话,它就可以成为一门专业。何谓科学?科学有两个必要条件,即规律性和可知性。如果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且以现在的条件,如果对其进行探索的话,我们能够掌握规律所在,那么这一方面就可能是一门科学。无可否认,行政管理主要就是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规律进行探索,而公共部门的管理跟私人部门的管理相比是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如公共部门的管理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即使现实中可能出现一些破坏公共利益的现象,也不能否认公共部门本身的价值追求),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把自己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共部门的管理以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则、处理各方利益纠纷、减少外部经济和增加外部经济、提供公平的日常服务和保护环境等为重要内容,而这是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任务大相径庭的。早在行政管理研究初期(那时行政管理还是政治学的一部分,尚未独立“由于对政治的实质性关注,以及该学科领域面对冷酷的理智批判,公共行政敏捷地回到了政治科学温暖的怀抱”),学者们就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方面达成了共识,这也是行政管理的规律所在。当然,在行政管理的具体领域,都有着大量的规律需要学者们探求和总结,如公共政策方面、人事行政方面(现称人力资源方面)、行政组织方面、财务行政方面以及行政伦理方面,等等。并且还能细分,也就是说行政管理的领域很广泛,但每一个角度都有其深度可挖,也就有其独特的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我们可能已经可以发现,到现在还没有科学的总结出来(至少还没有按规律办事),靠得只是人为管理,而这些人为管理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个人随机意识或有意识的偏向某种利益对象,庆幸地就是如果管理者好了,有能耐了,群众可能会比较满意,但据我所知,这样的情形是少之又少的。而且,靠人为随意的管理很可能造成部分与整体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影响整体利益和效能的实现,比如部门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所以说,行政管理专业如果定性偏向于公共部门管理的话(目前各大高校是这样),从理论上讲,它的设置是有理由的,而且理由是充分的。

三、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素质和就业现状

既然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必要的,就需要培养适量的合格人才。适量,就是遵守市场供求关系,甚至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当然,目前的现状实在令人堪忧,行政管理无论是大专层次,还是本科、硕士或博士层次,都形成了大步扩招的事实。

怎么样才算是合格的行政管理人才呢?这点有一种共识,即这类人才要能够满足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或研究需求。仅从专业名称来看,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目标定位是合理的。但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漏洞所在,这样的目标实在过于笼统和敷衍。难道其他专业就不能满足这些机构的管理需求和研究需求了吗?难道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只能跟人共享饭碗和吃别人剩下的饭?当然不是,只是很多人还不了解行政管理这个有广度而没深度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具备了什么特长。事实上,行政管理人才真的应该好好认识自己和被别人认识,因为这类人才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思维,一种善于从宏观方面和合理管理方面出发的思维,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那就是具备专业熏陶出来的公共(公平、公正、公开)服务精神和做一位现代社会急需的责任公民的可塑性。而这种人才如果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正确使用,将必定成为社会文明和人文精神得以宣扬的重要支柱。这类人才太适合安排到公共部门中去,给已经显得“无药可救”的公共部门弊病输入新鲜血液。忧虑的是,不知道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吸收这些新鲜血液?至少目前看来,除了某些地方政府,国家公共部门整体上还没有认真对待这类人才,以至于这类人才毕业后流落到自己不太擅长的领域,造成了人才浪费和教育资源浪费。

篇7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153-02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根据该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所指定的人才培养总体实施方案,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院和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1]。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洛阳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简称2009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院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而制定的。该方案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公共部门从事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与2005版、2007版培养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鲜明的特点:(1)重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政府和公共部门面向,培养定位清晰。该版本的培养方向就是要为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部门输送具有“能说,能写、能做”的行政人才。(2)突出专业教育的层次性,课程安排由基础向专业,由宏观向中观、微观推进;在课程设置上,初入学阶段的学生要学习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类的基本课程,在高年级阶段,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专业认识的深入,再继续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3)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的比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前两版培养方案相比,该版本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到50个;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提高到35%。(4)分方向教育。在坚持统一性的基础上,划分专业培养的方向,注重多样性的培养。在综合教师的实力和当今社会公共部门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开设了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关系两个方向,学生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后,在大三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向。

二、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人才培养面向过窄

行政管理专业2009版培养方案在制定初期是将培养方案的培养面向定位于各级政府和事业部门。笔者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5级至2008级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就业部门的排序是企业第一、政府第二、事业单位第三。随机抽样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显示公务员的比例占到20.8%,到企业部门从事行政事务的工作的学生比例占到40%(见下表)。这与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政府、公共部门定位存在偏差。

当前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考试,据有关统计显示,河南省在2011年的考录比例为48∶1,2012年的考录比例为37.83∶1。按照学历统计,2012年的报考者中,有博士研究生106人、硕士研究生12 235人、本科生126 675人、专科生39 810人。报考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为37.83∶1,平均38人竞争一个职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已经形成。政府部门招录公务员的专业要求是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专业并不占绝对优势。这对于河南省师范类本科院校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考公务员形成强大的压力。在人才招聘网中,我们也发现有许多企业招录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企业的行政助理岗位的人才缺口较大,而且在随机抽样的调查中发现,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中从事行政助理工作的比重也占到80%。培养方案中政府与企业的教育权重与学生就业的权重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这说明培养方案的安排并没有很好地反映社会需求的状况。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面向由于忽视了企业部门,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与企业之间并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严重影响了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专业技能课程的安排缺乏序化

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行政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技能的培育必须和行政工作的流程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推进。2009版培养方案在专业技能平台的课程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对行政工作实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技能课程的学期安排错乱,与行政工作基本流程的结合度不够,不符合学生行政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3.培养方法欠丰富

培养途径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2009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时数为1045,占总学时数的35%,课内实践为485学时,课外实践为560学时。从形式上看,2009版培养方案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式上的优势要转换为学生能力上的优势关键在于方案的有效执行。

课内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这一安排的初衷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快速转化为能力,如果课内实践形式丰富、组织周密、管理严格,确实能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上的潜力。案例分析作为课内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上相对有限。课外实践的560个学时并不计入学生学分、课程考核,所以多数课程的课外实践教学基本上都处于荒废状态。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至于教师和学生组织课外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课内实践教学的弱化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虚化,使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质与量”的要求无法得到实现。实践教学的弱化、虚化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严重影响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优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建议

1.拓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向

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重心在于培养符合社会行政职业要求的优秀人才,而非确定针对某一类部门。除政府外,企业和事业单位都需要优秀的行政人员。2009版培养方案重点针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轻视了企业。因此我们需要纠正这种偏差,拓宽培养面向,将培养方案设计成能为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从事行政事务的毕业生的计划。

2.加强社会对行政职业素养要求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必须以地方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研究社会对行政人才的基本规格要求,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体与地方社会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联合调研,了解这些部门对行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要求。

3.运用工学系统化的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工学系统化的模式就是要根据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根据工作的完整的程序设置课程的结构,根据工作的具体任务设置课程门类,同时要根据职业成长的逻辑顺序排列课程序列,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准备。运用工学系统化的模式改进培养方案,就是要理论传授与技能培训和职业的发展规律相匹配,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目的性。

4.丰富实践教学途径,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以机制促行动。构建符合专业需求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估指标为指挥棒激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同时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带动教师努力探索实践教学形式,同时还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构建实践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的本质在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组织成员的贡献的大小与组织的诱因(激励因素)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完善激励机制、增加诱因,才能提高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监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计划,计划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规范教学管理。应该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审核机制,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构建培养方案实施的反馈机制,以有效的反馈监督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把握人才需求的风向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大胆改革和创新,为向地方社会输送更多更高质量、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篇8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根本动力

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言的,指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1]。当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欠缺,基于社会的需求和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本科教育中教学改革的重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改革的根本动力。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河池学院自2003年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以来,特别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最初的单一化校政合作实践教学到如今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创建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内管理资源整合、与政府管理资源整合、与社会资源整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为主的专业[2]。在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及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形成了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思路是以培养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写作技能、沟通技能、应变技能,训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实践环节划分为校内见习、基层政府见习、地方政府见习、自主实习四个环节,通过每个环节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现由浅及深的纵向深入和从校内到校外横向的部门体验扩张;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各个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反复运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能。

三、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薄弱环”及其流弊

尽管实践教学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优势已经在行政管理教学领域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且各个高校都在探寻有效的路径,在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形成了一些做法和成效,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动态性特征,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这些不足及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

(一)认识误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碎片环”。

高等院校本身就属于事业单位的一种类型,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的党政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见习的平台。

然而,在利用高校内部管理部门提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见习的岗位时,校内的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呈现出“碎片化”状态。首先,高校已经有了明确的勤工助学岗位和计划,再往这些管理部门输入见习的学生是对原有计划的一种干扰,并成为一些教师内心抗拒的理由,影响见习效果。其次,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校内见习主要以公文写作、办公室管理课程作为依托,校内管理部门岗位的整合局限于主讲教师个人的人际关系资源,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一旦更换教师,则有可能导致校内见习平台的失效,缺乏见习的连续性机制。再次,从学生见习的时间来看,校内见习安排在第2学期,每周见习两三小时。这样的时间安排太短,使得学生接触办公室工作不具备连续性,行政部门的老师更愿意把工作交给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降低校内见习的质量。最后,校内管理部门、行政部门的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内见习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大学第一次见习,由于前面三点谈到的各种原因,这一环节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见习形式化、走过场的感觉,从而对后期政府部门见习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

(二)支持度低:政府实践教学中的“低效环”。

尽管政府是行政管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领域已经备受认同,到政府见习已成为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第五和第六学期分别到学校所在地市政府、市辖区各个乡镇政府开展见习活动。但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相比,这一环节呈现出诸多“低效”现象,使得政府实践教学未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例如,在政府实践教学环节的导师安排方面,教研组的教师资源未能得到整合,校内指导老师流于形式,实H上起指导作用的集中在负责安排的老师个人身上;这种一对多的指导方式导致见习期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无法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忙碌的工作,对学生的见习没法做到系统指导,更有甚者具有“择优”指导的状况,在实习工作任务安排上更喜欢那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较强的学生。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能够得到的指导较少。学生通过一个月的见习,实际上能够接触到的行政管理工作很少,真正需要提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分散实习难管理:自主实习管理中的“松散环”。

学生自主实习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第七个学期所采用的实践方式,具有分散性、顶岗性、参与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实习不仅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更要从实践中总结提升,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搜集信息;不仅要在实习过程中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通过实习了解自己的兴趣,为毕业找工作做好准备。然而,恰恰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的管理最松散。这一环节每个指导老师带的学生人数一般为8个~15个(以每届学生人数为基础进行调整),管理幅度过大。此外,指导老师的职责是不明确的。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只是挂名而已,没有达到真正的指导效果。

(四)制度缺失:实践教学评估系统的“缺漏环”。

实践教学的实施并不代表实践环节的结束,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和反馈同样十分重要。然而,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观念还比较落后,河池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没有足够的重视。河池学院在完成校内实践、政府见习活动后,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并召开见结大会,而见习的成绩则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评定并将成绩录入系统。显然,这样的实践教学评估模式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第一,从学校层面来说,教务部门更多重视评价进行与否,忽略评价的结果。实行实践教学评价是高校行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主动开展。第二,从实习单位的角度来看,学生到单位见习后,所给的评价都是良好,并没有详细具体说明学生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的能力还需提高;碍于面子给高分,甚至存在只盖章、不写鉴定的情况。第三,从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来看,目前尚未形成实践考核体系;评价者根据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个人对学生的印象和学生的自我总结打分,具有随意性。这样的评价结果不能促进实践教学的改进,这样的评估系统名存实亡,具有明显的缺漏。

四、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的路径优化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完善与创新,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多年来,各个高校在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需看到,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资源及达到的效果相当有限,还有着广阔的可开发空间。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薄弱环”及其流弊,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全员教学制度。

学校具有丰富的管理资源,将学校的管理资源转变成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全员教学制度对打造校内见习平台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对现有的学校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项完整的制度以改变校内资源“碎片化”的状态。要改变校内资源“碎片化”的状态需要行政部门采用行政规制的办法。如校内的管理资源不能单凭某个任课教师整合,而应该由教务部门下发统一的文件。以文件的方式安排校内的实践平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协调各个部门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校内平台的重视度。通过创建正式的规章制度搭建和管理“行政管理校内实践平台”,可以维持校内实践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要动员全员参与,每一位办公室的教师都是行政管理专业见习指导教师,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报酬,以促进办公室的老师做好指导工作,“使学校、学院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参与到教书育人的行列中,实施全员教学、管理育人”。

(二)发展校友资源,形成校府合作新模式。

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河池学院已经建设形成了一批基本的实践教学基地,针对政府见习中“低效”的现象,应该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为指导,逐步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府合作育人机制[3]。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在政府工作的校友资源,培养、发展专门的校外见习指导老师,以科学化的情感管理方式凝聚校友力量共同指导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政府见习活动,从而强化见习效果,另一方面,政府与高校应该共同设置实践教学目标,通过特殊的见习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校府合作”需要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探索“双赢”的新机制,从而改变政府见习环节“低效”的状态。

(三)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学生自主实习管理。

长期以来,单一型的论文导师即学生自主实习导师的模式管理学生的自主实习环节,导致学生自主实习环节监管的缺漏。因此,要改变现有的状况就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监管模式,从家庭、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三方面入手,建立一体化的监督机制。首先,学院要主动联系学生的家长,了解并共同审核学生自主实习的单位及学生自主实习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要求家长对孩子进行监督;其次,学生确定好实习单位之后,要提供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学院要积极联系学生的实习单位,与单位达成监督协议;最后,论文指导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学生定期汇报实习的情况,如遇到的困难、收获等。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补学生自主实习的“松散环”。

(四)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实践教学方法的优化、调整与改进。针对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缺漏现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首先,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并重视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其次,要求考核主体多元化,实实在在地做好考核工作。不能“光顾面子,不顾里子”。再次,实践教学评价应该采取多N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总结仅仅是实践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应该重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最后,设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实践教学评价亦需要量化的标准体系。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方面,不仅要在实践平台的构建上寻思路,更重要的是整合现有资源,使资源配置更具效率性;在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是对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制度建设使各个环节更有效率,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车如山,季红波.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1):81-85.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引言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行政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手段切切实实地为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囊括党政、教务、学生管理、后勤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职能团队,队伍建设整体出现了学历层次提高、职业素养稳步提升、能力有所增强等喜人状况。作为维持高校日常工作运转、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职能、地位、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事管理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负面影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着素养参差不齐、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2.1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成员来源较为多元化,一般为毕业生留校、岗位分流转岗、人才引进家属随调安置或其他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招聘任职等等,因此成员的学历层次、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呈现多样化特点。虽然当中有管理类如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或是有过相关多年管理工作经历的资深者,但是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文化层次不高、缺乏管理学科专业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对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研究,不了解行政工作运行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没有恰当运用管理艺术,导致易出现政治素养不高、道德失范、工作上主观性强、决策失误、扯皮推诿、创新意识差、服务奉献意识淡薄等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2.2 培训不到位

高校针对行政管理队伍的培训重视程度不足,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仍然存在,加之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培训机会甚少,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培训下来真正学到东西的并不多。同时,又缺乏合理的培训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在遇到高校召集众多人员培训,在短时间内填鸭式的满堂灌输技能知识的情况下,行政管理人员在课后若在工作中遇到难题,难以找到培训机构和教师答疑解惑。而诸如管理科学、大学生心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行政礼仪、领导艺术等等的专题培训就更少了,培训不到位、培训效果差严重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

2.3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本位现象存在

部分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组织结构没有秉承精干效能的原则,在机构合职位设置上缺乏科学考量,人员编制不合理,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协调,因事设岗变成因人设岗,造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权责不清、分工不明、内部矛盾激化的问题存在,而在短期内又难以治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管理、薪酬福利等大多是根据事业单位管理办法,其任用和编制体现了浓郁的终身制特点,虽然近年来有部分高校试行了聘用制,但这种聘用制度是在岗位、人员数量不变的基础上,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能否被继续聘用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此项改革往往重形式轻实质,实际效果差,危机感低,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已。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存在官本位主义,工作中没有体现“以师生为本”的理念,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狂傲自居,因循守旧,话难听事难办,损害了行政管理队伍乃至学校的整体形象。此外,这些行政管理人员除非发生重大失职事件,一直在岗直至退休为止,这也为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甚至腐败行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4 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整体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能、内容、难度、工作量差不同,所以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确实有一定难度。目前高校都有一套针对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的制度和标准,但是其合理实效性有待提高。现行制度和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校对考核的重视程度上,向来重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的业务考核,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一般只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重视;(2)考核时间跨度上,大多数高校的考核采取年终一次性考核,年终时每人填写考评表和工作总结,时间跨度过长,考核的深入和细致程度不够;(3)考核人员的选定上,多采取处室、科室上级领导对下级人员的内部考核,主观人情因素如私人友情、个人偏见或喜好等融入太多,没有同行、教师、学生参与评议,在考核的客观性全面性上大打折扣;(4)考核制度和标准上,差异性大的各岗位之间使用相同一套考核制度和标准,且量化考评少,定性考评多,考核标准笼统粗略,这样下来很难得到合理真实的考核结果;(5)考核结果运用上,这种流于形式的考核,一般对考核结果没有进行认真总结和反馈,往往运用性不大,在为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和干部的提拔、任命等方面起不到应有的依据、调控作用。

篇10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行政管理知识,熟悉行政管理规范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统设必修课,共计8学分,在行政管理专业(专科)中是学分最高的一门课。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项主要内容,均不得免修。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的工作,2009年4月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视会议的精神,于2009年春季率先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市校直属教学点)、奉化广播电视大学进行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秋季起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各分校、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全面铺开实施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一、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综合实践环节要求。

根据2009年9月制定的《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环节教学实施细则》(以下简称2009年《实施细则》)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不仅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能通过对热点或焦点问题的社会调查,培养、训练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学员都必须参加社会调查,完成毕业作业,毕业作业形式改为调查报告。

2009年《实施细则》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和方法,对社会调查的过程作了统一安排,对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内容、格式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学员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计划,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社会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从而圆满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改革后综合实践环节教学的特点。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在基层电大实施已近两年。2009年《实施细则》,明确社会调查选题,对调查过程要求详细,便于学生具体操作,便于教师在指导中监控,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1)明确选题,确定调查方向,使学员克服了选题的盲目性。2009年《实施细则》规定,社会调查对象由过去的自定命题调整为定向命题,提出以下三项专题内容供学生选择:“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其中之一。

选准、选好题目,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给社会调查的开展、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带来很多麻烦。社会调查题目首先要“新”,调查内容应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焦点,关注前沿性问题。其次,必须具体,题目过大过空,学员不易进行实际的调查。最后,选题应切合实际,应与学员的工作、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调查自己熟悉的内容,这样调查才能顺利有效。

在以往对学员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中,我们发现不少学员选题简单化、形式化,有的题目陈旧,缺乏前沿性、现实意义;有的题目大而空,没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最后难以完成。也有少数学员选题不认真,到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时,无资料可用,没有实际内容可写,无奈临时更换题目。还有的学员所选题目根本不属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范畴,不符合要求。盲目选题结果只能半途而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实践环节整体质量。

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调查题目与学员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明确选题,确定社会调查方向,保证学员的在本专业范围中进行有效调查,有助于学员顺利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对象的定向使学员减少了选题的盲目性,帮助学员走好了社会调查第一步。

(2)重视调查过程,强调过程监控。综合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员的充分理解和重视。少数学员态度不端正,只求通过这个环节教学的思想比较严重,无论对调查报告还是毕业论文,他们都敷衍了事,存在侥幸心理。东拼西凑,没有实际参与过程,文章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有甚者在网上或杂志上抄袭以前毕业学员的文章,直接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企图蒙混过关,这样的做法达不到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对学生成绩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毕业论文、评审表等书面材料,以结果考核为主,对学生的调查过程虽也有要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没有有效的监控,使部分学员钻了空子。

2009年《实施细则》对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作了详细的安排,具体主要有:学期第四周前完成大课辅导;第六周前,师生共同研究确定调查对象;第9―12周前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第14―15周,将审核后的调查问卷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第16―18周,完成社会调查报告。教学改革后的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并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一个有效的监控。学员每完成一个环节操作,都必须经过指导老师甚至是上级电大的审核,只有审核合格后学员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既保证了过程的完整性,又保证了整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后,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基本信息表、社会调查设计、访谈记录、问卷的填写、回收、输入验收和回访结果等为依据,最后才根据这些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教学改革细化了学生综合实践环节社会调查的过程,并且要求具体、明确,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方便学生实际操作,便于基层辅导教师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监控,克服了以往抄袭等顽疾。

(3)注重一手资料的积累,为学员撰写调查报告奠定基础,培养学员良好的科研习惯。2009年《实施细则》要求每位学员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同时,必须保管好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做好保密工作。具体表现在上交材料中,除了原有的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评定表外,还要有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原始材料:调查对象信息表提供了调查对象真实可靠的信息,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类型设置了个人基本情况、学习需求、您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和要求等四方面的调查内容,而且这些第一手调查数据通过网络平台汇总到上级电大甚至中央电大,可供需要时查阅。

在此基础上,学员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对相关的调查资料进行认真整理,结合自身的感悟能力对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社会调查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反映。

二、积极推进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员对综合实践环节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教师、学员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环节教学不仅是开放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检验学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因此从校领导到指导教师、从班主任到学员都要提高认识,学校对学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工作,使学员从思想上、行动上端正态度,对综合实践环节教育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

2.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做好学员社会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按2009年《实施细则》要求,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综合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第4周前各教学点必须做好社会调查组织工作,完成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社会调查大课辅导,举办专题辅导讲座。

举办专题辅导讲座,一是指导学生制定社会调查计划。按上级电大规定的综合实践环节操作流程要求,辅导教师必须根据每一学期实际情况提前制定一份操作流程表,指导学员按此制定一份社会调查计划,保证每一学员的社会调查顺利进行,及时完成。二是落实辅导小组。行政专科学员人数比较多,责任教师负责把学员划分若干小组,每一小组都配备相应辅导教师,制定师生联系卡,明确师生联系方法(电话、邮箱等),方便调查过程中的师生联系,方便辅导教师对学员调查过程的指导与管理。三是强调社会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调查对象的条件、调查对象信息表的填写、调查问卷的操作、调查报告的要求和格式等,提醒学员在每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四是剖解往届学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如在调查报告撰写过程中,出现报告内容和调查内容不符合等。

大课辅导的效果直接影响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责任老师必须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认真备课,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学员的到课率,责任教师在班主任的配合和支持下,必须课前对学员做好宣传动员,强调辅导讲座的重要性,绝不能走过场,敷衍了事。

3.教师有效指导,培养学员自信心。

电大的学员绝大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边工作边读书。有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干了十几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平时工作中从事文字方面的写作并不多,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为此,指导老师一定要提高服务意识,通过改进指导方式和方法,培养学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综合实践环节学习中克服畏难情绪。

(1)积极鼓励,多看闪光点。指导老师对电大学员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学员能配合学校要求,参与社会调查,指导老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

(2)积极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电大学员是业余学习,大多数人正处在工作紧、家事忙的创业阶段,能挤时间学习实属不易。各方面的压力有时使他们心情烦躁,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容易退缩。一听说自己调查报告需要修改,就紧张。有时不免有些怨气,情绪容易激动。这时指导老师更需要有耐心,注意做好沟通工作,充分理解学员的心情,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明白,调查报告的修改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所有学员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有的学员因工作忙等原因,不能及时完成综合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指导老师需主动联系学员,积极鼓励学员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争取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3)指导意见要具体。特别是社会调查报告的指导意见一定要具体,多提建议性意见。不能说大话套话,不能只提否定性意见,让学员一头雾水,修改时无从下笔。教师要明确指出问题在哪里,提出修改方案供学员选择,这样学员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便于进行修改。

三、结语

总之,积极推进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提高电大学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只有学校、教师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统一学员的思想认识,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切实落实综合实践各环节,才能实现培养学员综合能力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葛道凯.开放教育学习指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7.

篇11

现行的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研究、轻视教学方法研究的倾向,优化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优化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是新形势下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要求高校着力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制定、人事组织等工作的大量人才。而从当前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课堂教学多采取“黑板管理学”授课方式,这种课堂教学既不符合行政管理学实践性的学科特征,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会存在缺乏操作技能训练的问题,难以帮助学生获得处理实际行政管理事务中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品质、能力和技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第二,优化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是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这门学科一直以政治学作为价值取向,政治学也是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它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行政程序民主性、合法性等政治学关心的问题。我国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海外背景的年轻学科,在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和快速全球化的关键发展阶段背景下,研究如何优化行政管理学科体系和教育内容,使之符合国际行政管理学的进步趋势,是当代行政管理学科教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优化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行政管理事务具有复杂性、风险性、随机性等特征,对学生的应用技术要求更高。它有别于课堂公共行政教学原理的简单性与抽象性,尤其是随着电子政务技术的发展,对行政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判断能力、预测能力和处理能力等要求更高,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主要的实践教学为进行社会调研、撰写毕业论文和参与毕业实习,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能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优化传统公共行政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优化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行政管理学科教学方法的优化过程中,应着力把握以下行政管理原则。

第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第一原则。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原则是在行政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这样的一种特殊认知过程。提高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总体的综合能力,它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针对学生对行政管理学思想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精练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提高教学效果,并培育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培养高素质的政府管理人才。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原则。行政管理学既是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行政管理教学必须时刻关注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着力在行政管理具体运作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更新教学方法,使行政管理教学方法富于时代感、新鲜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注重教学效率和教学方法有效性原则。注重教学效率,遵守教学方法有效性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原则,也是行政管理教学方法改进和优化的基本要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所指出的:教学最优化“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可能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他所关注的是在行政管理教学实际运作中的低投入和高产出,増强时间观念,提高效率,适应现代政府提高行政效能的要求,也是避免教学满堂灌、机械式重复练习、题海战术等低效现象发生的基本要求。

第四,坚持教学方法整体、系统、合理、优化原则。系统效应是衡量行政管理教学方法设计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在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教学方法内部关系的协调和平衡,以使行政管理教学效果达到合理、最佳状态。也就是说,行政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除要考虑具体要素的改进和完善外,更应从总体上关注行政管理教学各要素间的良好组合和协调,以求产生最佳的系统整体效益。一方面,要看到各种行政管理教学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其特长和独特价值,所以要具体探索和丰富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应根据具体的行政管理教学任务和实际条件,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克服教学方法局部、僵化做法,扬长避短,综合成整体优化的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结构。

三、优化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设计的具体思路

行政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并从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出发,増强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教学。

第一,案例分析法。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法是以尊重行政管理客观实践与现实环境基础,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对实际行政管理问题分析、探讨与解决的理性思考的学习环境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陶冶、自我提升,从而达到理解原理、巩固概念、深化知识、巧用方法的目的。实际上就是通过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行政管理实际运作的替代性经验,以弥补课堂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不足。首先,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行政管理案例知识库,所选案例应尽可能地符合我国现实,并注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最好是一些知名或学生熟知的组织单位的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课堂讨论阶段,任课教师要根据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进程讲解案例,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调动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必要时把对学生的学分压力转化为课堂讨论发言的内动力,并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快速反应,引导学生走向行政管理分析问题的专业化思维。最后,在整理总结阶段,对课堂讨论内容进行整理,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学生写作的逻辑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在学生小组内交换讨论,并优化方案,保存归档,以便学生日后参考使用。

第二,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模式旨在营造人为的行政管理事务环境或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岗位角色,开展具体行政工作,使之能够在模拟真实的氛围中学习行政管理实践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管理经验,由此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质量。首先在行政管理情境遴选阶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综合考虑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社会人才类型需求、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和本校的现有资源。其次,行政管理情景计划组织阶段,它是提高模拟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应首先明确情景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选好所用道具或场所,掌握方法,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并提前将教学计划通知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分工与预演。再次,行政管理情景开展阶段,它是整个模拟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并仔细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做好记录。最后,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对模拟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模拟中的优缺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该阶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行政管理实践领域的经验,也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为完善组织下一轮模拟行政管理情景积累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