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科技产业论文

高科技产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2 03:38: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科技产业论文

篇1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对于控制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病害发生,产量和品质下降等有着显著效果。

1搭架绑蔓

番茄定植成活后,应及时搭架,可选用长1.6~1.8m、食指粗的竹竿或树条,在离植株8~10cm的沟侧插牢,并联结成高“人”字架。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分次用布条或塑料绳绑蔓,以确保番茄植株向上正常生长。

2整枝打芽

整枝打芽是人工调整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要技术措施。秋季番茄一般采取双干整枝方式,即除留主干外,再留第1花序下部最壮的1个侧芽,形成结果侧枝,其他叶芽全部摘除。可视植株生长状况,适时打顶。侧芽约3.3cm长时应及时摘除,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雨天不宜摘芽,以防感染病害。

3施肥灌水

番茄是喜肥作物,按生产75t/hm2果实所需的氮、磷、钾计算,基肥应施入以厩肥为主的有机肥45t/hm2以上、三元复合肥375~7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硫酸钾150~300kg/hm2。施肥方法可采用行间深施或穴施。有机肥施入量大时,可在厢面中间开深、宽各13~17cm的沟,撒入化肥后,再填入有机肥,盖土耙平;有机肥少而精的情况下,宜采用穴施,即按1厢2行、穴距0.4m的规格,用铁锄挖成13~17cm深的施肥穴,先撒入化肥,再施入有机肥,定植时将有机肥与土壤适当拌和后,秧苗定植于穴旁。番茄追肥以猪粪尿、复合肥、尿素等速效肥为好。追肥应视天气、苗情合理进行,干旱天气应稀肥勤施,雨后或灌水前可适当增施。还要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即坐果前轻施促苗肥,尤其要控制氮肥,膨果期和采收期应定期追肥。第1台果实核桃大时需浇水追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要及时进行插架绑蔓、培土等工作。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是补充植株营养的经济有效措施,可结合喷洒杀菌剂,定期喷施绿旺一号或三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遇连续干旱天气时,应及时灌水防旱,灌水宜采取小水流沟浸灌的方式,切不可大水漫过厢面,晴热天应在夜间灌水,以免根部受害。灌水后要注意放风降湿,减少病害发生。

4控温管理

在西红柿花期,适宜的气温是白天25~30℃,夜间20~15℃,低于15℃或高于35℃,均易造成落花落果或生理畸形果。因此,如果温度过高,白天就应遮阳或加大通风。温度过低,晚上应加膜覆盖。适宜的昼夜温差是12~20℃。

5保花保果

开花坐果前以控水蹲苗为主,大棚日夜大通风,下雨天需关棚。秋季番茄开花期,多处于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不利于授粉受精,影响坐果。大多数品种均要求在开花的当日,喷涂0.020%~0.025%的复合防落素进行保花保果,喷涂时不要溅滴到叶面上。

6防治裂果

番茄裂果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现象。出现裂果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失调,与品种也有较大关系。预防番茄裂果的措施:一是选择抗裂、枝叶繁茂、果皮较厚且较韧的品种。二是采用地膜覆盖或厢面稻草覆盖栽培,维持较为稳定的土壤湿度,防止忽干忽湿。三是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四是适度整枝摘心,保证植株枝叶繁茂,加强植株内多余水分的蒸腾,防止强光直射果实。五是大雨前及时采收番茄。六是在果实膨大期,用0.30%~0.40%的波尔多液喷洒植株,对防止番茄裂果有较好的效果。

7病虫害防治

7.1早疫病

发病后叶面具同心轮纹状病斑,暗褐色,水渍状。茎和叶柄、果实等发病后也有同心轮纹病斑,潮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发病前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连喷3~4次。

7.2叶霉病

果实发病时蒂部周围有凹陷较硬的黑色病斑,叶片有不规则黄色病斑,潮湿时产生褐色霉层,使叶片枯黄、卷曲,然后脱落。设施栽培发病较重。发病前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连喷3~4次。

7.3灰霉病

开花期可在蘸花药液中加入0.1%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效果很好。也可对果实喷雾,但应注意轮换用药,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还可用50%多克粉尘剂,喷粉15kg/hm2。

7.4病毒病

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连喷2~3次。

7.5晚疫病

受害叶柄和主茎呈黑褐色腐烂,幼苗萎蔫倒伏,病斑从叶尖叶缘开始,潮湿时有白色霉状物,干燥时干枯,病斑由暗色转暗褐色,水渍状或云纹状,稍凹陷,病果坚硬。发病时可用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也可用粉尘法防治,即用丰收10型喷粉器喷5%百菌清复合粉剂,每次喷15kg/hm2,傍晚喷施。

7.6脐腐病

危害番茄果实。发病时可根外喷施1%过磷酸钙、0.1%氯化钙或0.1%硝酸钙等,每10d喷1次,连喷2~3次。

7.7斑枯病

叶片发病时呈水渍状,病斑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稍凹陷,如鱼目状,后散生黑色小点,易穿孔。叶柄、茎和果实都可散生小黑点。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连喷3~4次。

7.8青枯病

篇2

1选用优良品种,搞好播前准备

选用优良品种是夺取花生高产的关键措施,俗语说“好种出好苗,好苗夺高产”。通过多次试验,适宜我区种植的花生品种有鲁花一号及海花一号,这2个品种增产潜力大,抗逆能力强,花多针多,生育期在130d左右,是当地花生种植的理想品种。播种前先果选,后粒选,其次用温水浸种和25%多菌灵拌种。同时进行土壤处理,用呋喃丹1.5kg与麦麸8kg拌成毒饵施入土壤中,防治地下害虫。不仅可以一播全苗,而且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有了良种,还要讲究适期足墒播种。就沿沙河流域来讲,春播花生面积较少,大部分都是在5月底、6月初种植夏花生,当时正值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干旱少雨季节,空气及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少,因此要搞好造墒,保证足墒下种,为花生整个生育过程的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2适期早播,合理密植

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是高产攻关的决定性因素。在适宜播种期内,播期愈早,生育期愈长,籽粒愈饱满,产量就愈高。因此,在麦收后,要抢时抢墒播种,不要拖延播种期,一般6月5~10日播种结束。在做到适期早播的同时,还要掌握合理密植这一关键技术环节,一般种植22.5万株/hm2左右。

3加强田间管理

3.1苗期管理

花生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达到苗全、齐、匀、壮,促进花芽分化,花针期要确保植株生长稳健,及时查防害虫,花针下扎前,进行中耕培土2~3次或中耕不培土,用手压分枝,使分枝早接触地面,有利于花针早入土,提高有效果数,增加百果重量。培土时施二铵225kg/hm2,草木灰450kg/hm2。

3.2合理追肥

除了追施二铵和草木灰外,还要追施一定量的钙肥。钙是花生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花生施用钙肥不仅能提高光合强度,加速光合物的积累运转与分配,而且能促进荚果充实饱满,提高花生单产。据调查,施用450kg/hm2石灰比不施石灰的可增产荚果690kg/hm2,百果重增加21g。结荚期应促进营养生长,适时转移到生殖生长上来,稳住植株长势,如有旺长趋势,可及时喷B9或缩节胺1000倍液,控棵促果。

3.3科学管水

花生具有“喜涝天,不喜涝地”和“地干不扎针,地湿不鼓粒”的特点。要做到旱灌涝排,满足花生生长的需求,保证花生正常发育,获得花生高产。饱果期喷施磷酸二氢钾2.25kg/hm2,可喷2次,既能保持花生青秀不衰,又能增加籽粒的饱满度,从而提高花生产量。

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集群 演进机制

产业集群演进理论综述

(一)宏观视角综述

1.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作为生物学的概念被引入管理学理论中首先应用于产品,随后又扩展到企业、产业、技术和产业集群。

国外学者从宏观视角对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从时间维度和成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从集群的整体来研究集群演进的过程,总结出企业从诞生、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历程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国内目前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现有文献缺少专门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以及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集群等集群类型的生命周期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对如何判定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在各个阶段的表现特征,企业的迁入迁出对集群的影响,如何加强集群自身持续竞争优势,如何改造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群等方面鲜有涉及。

2.产业集群进化理论。一些学者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从进化角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荷兰经济学家范迪克(M.P. Van Dijk,1997)基于进化理论,在长期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并对印度、秘鲁和非洲国家的产业集群进行实地调研后,提出了5阶段成长模型,即地理区位型集群、贸易集散地型集群、劳动分工型集群、创新型集群、功能齐全的工业区。

(二)微观视角综述

1.集群企业同质性研究。以微观企业为视角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初期必然表现为新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建立或迁入;集群的增长和发展时期,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密切的联系而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随着企业的壮大,一部分企业对集群的依赖性降低,表现出衰退或迁出集群的现象。Thomas(1999)认为企业的迁入与迁出与集群发展阶段的关系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一个关键问题。Censis从微观角度,在对意大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区生命周期模型,他将产业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发展和成熟。形成阶段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区内或区外的大企业促成的工匠式小企业的地理集中。二是由小企业自发聚集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集群企业异质性研究。从微观视角对集群演进过程的研究,大多是以集群内企业的同质性为前提,即认为集群内所有企业的角色和任务是同质的,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均等的,而忽略了集群中个别企业的特殊作用。后来一些学者通过对集群演进过程的研究发现,任何一个自然成长的产业集群中都有一个或几个焦点企业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引导着产业集群的演进方向,焦点企业在集群演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已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并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共识。

焦点企业概念综述。国外的研究文献中,焦点企业有时会被称为领导企业(Leader Firm)、核心企业(core firm),国内的研究文献中,焦点企业被称为主企业、主导企业和龙头企业。国外对焦点企业的界定有多种方式,基本上是以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视角,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和集群网络嵌入性方面来进行界定。Lorenzoni和Badenfuller(1995)认为焦点企业是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战略中心,它们通过外包战略,知识分享,通过在不同网络之间建立桥梁,增强某一价值链环节或网络水平的竞争力而提高与其合作伙伴的竞争能力。Lazerson和Lorenzoni(1999)认为焦点企业是拥有与众多供应商和顾客的深入关系而处于集群战略中心地位的企业,焦点企业在创新中所起的作用是其所处的中心地位最突出的表现。以上的定义探讨了焦点企业对集群整体的作用。

国内对于焦点企业的界定大多均是借鉴国外的研究,其中,朱嘉红和邬爱其认为从企业规模、年龄和国籍等方面很难对焦点企业进行界定,焦点企业必须具备能够创造可共享的商业理念,投资于领导伙伴,或选择合适的伙伴,识别市场机会,并且对网络进行有效控制的核心能力。刘友金(2005)认为焦点企业是在集群演进过程中,处于集群网络的中心节点或关键节点,具有网络构建于扩展功能,能够引导集群演进方向的异质性企业,具有角色不可替换性、快速成长性、网络联系多向性和行为示范性的特征。

国内外关于集群焦点企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但所进行的研究均探讨了焦点企业在集群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焦点企业在集群演进中的作用。朱嘉红和邬爱其(2004)以集群成长的四个典型成长阶段为基础,认为在准纵向一体化阶段,焦点企业发挥识别机会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在纵向依赖关系阶段,焦点企业通过努力培育企业的业务聚集能力而与群内合作伙伴共同获得了发展;在纵横双向关系阶段,随着焦点企业增强设计方面的核心能力,群内合作伙伴开始成长壮大,焦点企业的核心地位开始丧失;在网络层级关系阶段,原有的焦点企业可能由其他成长起来的具备焦点企业核心能力和组织架构能力的企业所交替。刘友金和罗友发(2005)在朱嘉红的研究基础上,以集群成长的四阶段生命周期为基础,探讨了核心企业在集群演化过程中从创新型企业为成长基点到焦点位置被取代的成长过程。项后军(2007)认为焦点企业基于所掌握的内生资源和外源性资源的动态整合的过程对集群的形态产生着影响。

(三)总结

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产业集群演进的宏观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目前产业集群的研究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主要体现在尚未对产业集群形态演化的动因和机制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国外传统经济理论对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和扩散等问题的研究较为系统,其不足之处在于过分集中于研究强调区域流动的两个要素―劳动力和资金,忽略了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和知识;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产业集群,对于像高科技产业集群这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集群的研究还未有太多论及。由于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在网络功能和外部表现上均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现有的对于集群演进机制的研究在应用于这类创新型集群的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国内学者以微观视角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均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焦点企业成长与集群演进关系(如对长沙工程机械集群、扬中工程电器产业集群和浙江慈溪电器集群演进与焦点企业成长的研究),但国内研究所默认的研究对象均为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生产制造型产业集群,而针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研究同样没有文献论及。由于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的制造型产业集群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那么在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焦点企业,在集群演进的过程中焦点企业的组织类型发生了哪些改变以及焦点企业在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的过程中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尚未有文献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着空白。

高科技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综述

盛世豪(2004)认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是以R&D的高投入、风险资本的巨大收益和精致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周兵(2004)认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是在科技实业家创业基础上形成的,如中关村IT产业集群。王雷(2003)认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是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的。可见,高科技产业集群是以生产高科技产品或提供高科技服务的企业、技术支持机构(大学与科研机构)及服务型机构(政府和金融机构)所组成的知识密集型的组织群落。

由于高科技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一些学者基于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差异。蔡月祥(2006)通过研究发现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基本特性、创新能力、网络功能以及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根植性强,互动密切,外部创新资源丰富的区域创新环境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綦良群和李楠(2007)在形成机理以及其产生的聚集效应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如表1所示,得出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水平高于传统的产业集群。

(二)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研究

1.对集群演进过程表现形式的研究,李国平等人(2003)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发现集群内企业主体发生了改变,由最初的校办和民营科技企业转变为跨国公司和本土中小企业;王仕卿和韩福荣(2006)以组织生态学种群演化理论和组织群落的密度依赖理论解释了在高科技产业演进过程中,企业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张贵林和周寄中通过产业空间聚集度的定量分析在集群不同成长阶段其演变模式的变化。

2.对集群演进方向的研究,米娟(2008)在学位论文中认为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是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演进方向。

3.对集群演进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陈平(2006)分析归纳了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群成长的四大驱动因素,即投资因素、科技因素、产业因素和环境因素;王渝(2003)在学位论文中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集群所需的条件。

4.对国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研究,陈平(2007)通过对印度班加罗尔信息产业集群的成功因素和集群效应研究为我国发展信息产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建议;刘春香在对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形成基础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其中,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的研究主要以知识创新和企业网络化成长理论为基础,对集群网络的节点、体系对集群整体成长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三) 总结

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现有研究,主要以知识创新和企业网络化成长理论为基础,对集群网络的节点、体系对集群整体成长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大多数研究是用静态的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区别于传统集群的特点;大多数成果是从宏观的视角以集群整体为研究对象,对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集群效应及网络体系进行的分析;大多数探讨是以定性的案例分析方法在借鉴国外集群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研究评述

本文发现从微观视角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研究在理论的数量和质量不及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产业集群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现有的高科技产业集群领域的研究重点,发现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欠缺:对高科技产业集群阶段的划分缺乏系统的分析框架以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的研究方面,缺乏从微观视角以动态的分析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研究;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的研究方面,以企业异质性为假设前提的微观视角研究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上都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隋广军,沈明浩.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演进的动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11)

2.王文亮,孟丽莎,冯军政.民营科技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特点与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5,(3)

篇4

我国金融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不足

(一)金融结构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特征不匹配

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金融等间接金融机构为主,股票市场融资为辅的体系,融资结构相对单一。信贷主要投放于大中型高科技企业,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基本采取回避的措施,证券市场的高门槛只适合大中型高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对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目前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融资体系。这一融资体系严重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

高科技企业种子期及初创期,存在高风险、高成长性的特点,虽然部分银行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特点,推出了各种形式的动产质押类贷款以及自助可循环和整贷零偿贷款等新产品,但拓展的空间和力度还不够。证券市场上,虽然推出创业板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等新品种,但覆盖范围非常小,产品设计也需要完善。另外,我国适用于初期高科技企业的债券产品极为缺乏,无法满足处于初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直接金融市场的运行体制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目前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含新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多种股份交易平台,然而各个直接融资平台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转板机制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新三板的市场容量还非常有限,无法有效满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政府作为不够深入和明确

虽然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融资政策,然而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切身需求相比,力度明显不够,尤其是对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及地下金融的引导和规范不够深入,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而这些金融主体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美日两国高科技产业融资体系及比较

(一)市场主导型的美国高科技产业融资体系

1.资本市场与高科技产业融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培育,美国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天使资本、风险资本、纳斯达克市场以及高收益债券市场,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如图1所示。

在高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天使资本充当了主要的投资角色,有效填补了风险资本以及其他资本在此阶段的空缺。天使资本之所以愿意在种子期投资于高科技企业,主要在于天使投资人过去的创业经历和高科技企业创业者个人魅力成为了交易实现的关键因素,这种投资具有较强的感情因素,然而其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险资本源于天使投资,是天使资本的机构化、组织化。风险投资不仅仅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同时还提供管理增值服务,这是一种新的风险分担机制。美国的风险资本家根据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阶段,分阶段投入其所需的资金,以此来分散投资风险,并且风险资本逐步倾向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扩张期及中后期。

纳斯达克市场是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为新兴公司和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筹资渠道的资本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处于整个资本市场体系的中间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它为风险投资的撤出创造了一个高收益的通道,为主板市场培育了优秀的成熟型企业。

高收益债券又称为“垃圾债券”,其产生的背景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高科技产业自我发展以及兼并收购需要大量资金,而中小高科技企业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取资金,所以,形成了高收益高风险的债券市场,该市场成为新兴高科技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2.商业银行与高科技产业融资。许多新兴产业发展早期都是源于美国和英国这样资本市场主导型国家,然而到了高科技产业中后期,银行主导型的日本与德国获得了更大成功,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开始重视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作用。商业银行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化融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开始被重新得到认识。目前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以金融控股公司以及高科技产业商业银行(硅谷银行)为主,并且推出了适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二)银行主导型的日本高科技产业融资体系

1.商业银行与高科技产业融资。日本的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组成,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日本的主银行主要以为规模较大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为主。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早期,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低于市场2-3个百分点的较长期的优惠贷款。此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公库”,以向中小企业从民间银行所借信贷提供担保。

2.资本市场与高科技产业融资。日本证券市场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组成,日本模仿美国设立了Jasdaq市场,用来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场所。从高科技企业角度来看,高科技大企业主要在主板市场上上市进行股权融资,而二板市场则主要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从融资规模来看,高科技企业在主板市场的融资规模要远远大于二板市场,并且在债权市场的融资规模远远大于股票市场。日本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同样面临求资若渴的尴尬境地。

日本的风险投资是在模仿美国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然而由于日本社会独特的金融体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政策导向,又使得日本风险投资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区别于美国的一些特点。在组织模式上,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附属于大金融机构或者大企业集团;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大金融机构或者大企业集团;在资金的投向上,表现出投资分散、对高科技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初期的高科技企业投资相对不足的特点。

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使得日本的高科技大企业更容易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一金融体系对于日本高科技企业引进、模仿国外技术到自主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也滞碍了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比较

1.风险分散。银行中介对于风险的分散主要采用跨期分担的形式,通过跨期流动性来释放风险。而金融市场是通过证券产品、衍生产品交易组合,横向释放风险。从风险承担机制来看,银行中介对于高风险项目采取保守策略,所以高科技企业早期难以获得更多的银行支持;而市场型金融体系对于产品创新风险高的高科技企业初创期有较好的风险分担功能。

2.信息及监管。公司监管方面,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银行与高科技企业可以直接接触,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这种“一元审查”的弊端是随着银行获知高科技企业私人信息的增加,银行可能会打击企业投资新项目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而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下,强调外部市场对公司的约束,外部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交易量和并购企图等提供“多元审查”机制,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最优决策信息。

3.融资效率。美国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在高科技企业的初创期及发展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的风险承当机制正好与此阶段高科技企业的特点相匹配,此阶段市场对高科技产业融资显得更加有效率;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高科技产业的中后期显得更加有优势。

完善我国高科技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市场运行机制

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让市场力量引导金融资源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科技产业配置,尤其是让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能够有效参与国民经济的储蓄流和其他金融资源竞争,满足其有效需求。进一步加强金融业的对内开放,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并鼓励、引导发展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市场供给方的竞争机制。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并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借鉴美国与日本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当逐步改变目前相对单一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建立以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市场双主体为特征的金融体系结构。为此,一方面要重点推进针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性银行、高科技银行、区域性、特色化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重点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新三板”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思路可以是以省为点,建立省级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的准入制度,建立专门针对高科技企业的准入机制,扶持有成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创业板或者中小板实现融资。另外对于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其实现主板上市融资。国家应当重点建立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之间的转板机制,为企业打通直接融资的通道。除此之外,国家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要不断完善集合债的发行机制。

(三)积极引导天使投资和风险资本的发展

从美国的实践来看,天使投资与风险资本为高科技产业的前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天使投资组织化和联盟化的运行机制,尤其要鼓励民间资本部分天使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从地下走向阳光,让政府主导的孵化器成为创业者与天使投资的媒介,为天使投资营造有效的退出机制。国家在宏观层面应该改变税收结构,积极引导风险投资支持早期高科技企业,目前对于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国家给予7%的税收退还,这种一刀切的退税政策显然不够合理。国家可以针对高科技企业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退税比率,从而激励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和创新进行支持。除此之外,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市场退出机制。

(四)创新适合高科技产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没有推出适合高科技企业特点的相关产品,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推出与高科技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这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要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推广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加快固定收益类产品创新;应当积极研究推出适合高科技产业的证券化产品和项目。另外除了商业性贷款之外,政策性贷款应当注意资金投向,应该将更多的政策性贷款投放于高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以满足其在此阶段的外部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玉香.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马伟军.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

篇5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篇6

在当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台湾在东亚经济圈中被边缘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对世界各国或地区都产生了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很多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纷纷签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以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2002年11月,大陆与东盟达成《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大陆与东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受此影响,也为避免排除在东亚经济圈外,日本和韩国也与东盟签定了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至此,东亚经济整合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由于FTA的实质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台湾无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定FTA,无法分享到东南亚经济整合过程中的好处,反而被排斥在这个圈外。

为了改变台湾目前的困境,台湾迫切与大陆签定《两岸经济合作架框协议》(ECFA),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究竟ECFA能为两岸人民带来哪些福祉,特别是为台湾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ECFA将为台湾产业转型创造动力与机遇

根据海峡两岸对ECFA达成的初步共识,ECFA的基本内容涵盖两岸间主要的经济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清单、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当前台湾正在进行第三次产业转型,签定ECFA将为台湾产业转型创造动力并带来了机遇。

1、ECFA将等促进台湾出口的增加。

20世纪50年代纳克斯(Ragnar Nurkse)丰富和完善了罗伯特逊(Dennis H_Robertson)的“增长引擎论”(the engine of growth)。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外贸易能够带动和激发经济增长,而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出口发展使一国出口产业及相关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出口发展会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岸的贸易依存度非常高。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1~12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062.3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05.1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为857.2亿美元,是大陆对台出U的四倍多。签定ECFA后,部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将会迅速降低,直至“零关税”。由于零关税导致的商品价格降低,将极大地促进台湾的出口增长。出口的增长通过以下两种渠道进行。一种渠道是将使得台湾产品在大陆现有的市场份额上进一步扩大。第二种是导致部分产品的进口由第三方转向台湾。

2、ECFA有助于优化台湾岛内产业结构。

(1)促进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早在1991年台湾“经济部”就在其提出的“十大新兴工业发展策略”及其配套措施中,根据“二高、二低、二大”(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的原则选定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太、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十项列为新兴高科技产业。2000年,又提出了把“两兆双星”作为推动重点。台湾非常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推动岛内的产业转型升级。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电子资讯产业强,而航太、高级材料、制药等产业还比较薄弱。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接单能力强、自创品牌能力较差。这种局面反应出台湾在整个高科技产业价值链中,对高附加值领域占领得比较少。同样,产品跟进模范强、基础研究弱。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侧重于克隆岛外的技术与产品,也加上自己的一些创新,但是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的这些问题,长期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也就成为了限制岛内产业升级的障碍。签定ECFA,可以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大陆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基础研究实力优于台湾;生产研究的成本也低于台湾;科技人才储备丰富,工资水平较低;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高,出台多项优惠措施产生了很好的推动效果。这些优势伴随着ECFA的落实,可以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不失时机地促使资源在海峡两岸合理配置,加快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步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部分台湾企业或企业生产线可能回流。

目前,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动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型,另一种是被动型。主动投资大陆的企业,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占领大陆广阔的市场。而被动型的企业,主要是碍于进出口的关税税率或者由于其他现实考虑,不得不将企业或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大陆进行生产。

(3)缓解岛内服务业发展问题。

近年来,台湾的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快,基本确立了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降低,二是服务业的就业创造效果较低,三是服务业水平较低、竞争能力较弱。根据研究,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台湾的服务业与岛内的内需具有高度相关性。

解决岛内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对症下药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拉动台湾内需,二是放宽对服务业的政策限制。执政以来,当局对服务业的政策限制逐步放开。这在一个方面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融入东亚经济圈中,加强与大陆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对拉动台湾内需,刺激岛内的消费信心大有裨益。随着ECFA的签定与深化,台湾的服务业快速进军大陆市场,会为台湾的服务业带来无限商机,岛内服务业对内需的高度依赖性。与之同时,ECFA会极大地刺激岛内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带动岛内需求的增长,拉动服务业的发展。

3、ECFA有助于两岸双向投资,促进岛内相关产业发展。

ECFA中包涵了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内容,这为改变两岸长期以来单向不对等投资提供了政策基础。两岸双向投资,让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要素在两岸之间自由流动,对拉动台湾岛内的产业升级转型非常有益。目前,基于大陆的比较优势以及成本和利益的综合考虑,预计大陆资本将主要投入到一些资金需求量不大、投资回报较快和合作前景较好的领域,如餐饮、商业、交通、旅游等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或不动产领域、基础设施领域以及文化娱乐领域。自2009年以来,台湾连续推出了“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这预示着这六个领域将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方向。

ECFA涉及海峡两岸相互投资与合作的内容,一方面鼓励大陆优势产业投资台湾,另一方面也吸引台资投资大陆。通过相互投资,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三、ECFA对台湾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尽管ECFA可以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推动台湾产业升级,但是从短期来看,ECFA对岛内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ECFA可能导致台湾制造业和配套的服务业加速外移。

诚然,海峡两岸签定ECFA后,部分高附加值的产业将会回流岛内。但是,制造业回流的可能性不大,转移到大陆的可能性更多一些。大陆有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各种资源,且价格远远低于台湾岛内,内销市场潜力大。就目前台湾投资大陆的现状来看,越来越多的台湾制造企业以降低生产成本、看好大陆市场前景为动力,将投资从岛内转向大陆。随着ECFA的签定,大陆市场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之同时,由于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工序会继续外移,与之相关的服务业也可能会转移到大陆。

2、ECFA可能导致台短期失业率上升。

如前所述,ECFA签定后台湾制造业和服务业外移的可能性会增大。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外移带来的最大风险就是导致企业原本在岛内的岗位需求转移到大陆。

3、ECFA可能会造成岛内工资水平下降。

随着岛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外移,一部分工作岗位会转移到大陆,可能会降低岛内的工资水平。一项研究表明,台湾在大陆的人才价格,总体不高,30岁左右、有5~6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低至每月6000元,这说明,大陆市场已经日益影响到周边市场的劳动工资水平,导致工资出现平均化的趋势,最终也必将拉低台湾的整体工资水平。此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可能会造成岛内的工作机会需求大于供给,也可能会导致工资水的下降。

注释:

①张玉冰:《台湾产业结构升级与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亚太经济》2007年第5期。

②刘霜桂:《台湾科技人才危机再现》,《海峡科技与产业》2000年第5期。

③陈宪等(2004):《国际贸易――原理,政策,实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④李非、熊俊莉:《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合作》,《亚太经济》2007年第l1期。

⑤林坚:《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月。

杨德明:《台湾地区各方对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观点述评》,《台湾法研究》2009年第3期。

邓利娟:《产业结构对台湾经济重振的挑战》,《两岸关系》2008年第8期。

篇7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高新区竞争的主题。通过对国际上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区域创新网络的经典要素模式.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了战略对策。研究还发现我国的高新区要构建较完善的创新网络,虽然地方政府可以做出一定努力但是还受到来自国家层面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制约。

一、背景分析

作为开拓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文简称高新区)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极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3—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后建立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8—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和青海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为我国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样化,并建立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性园区。据统计,2003年我国五十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20194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上海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超过1500~Z元人民币,苏州、西安、长春等十五个高新区总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科技产业区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资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国家转移。从成本角度讲,一方面,我国很低的劳动力报酬,尤其是相对较低的知识型劳动力对其有极大的吸引力。据调查,美国一名普通IT工程师的年薪约为十万美元,而在中国却很难达到十万人民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各类园区都把引进外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外商投资提供大量优惠政策,依靠政策蛋糕吸引外资。而2000年以后全球反恐形势日益严峻,投资安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独特的安全引力成为吸引全球外商投资的又一个亮点。2004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1535亿美元,是2000年的2.45倍,1990年的12.5倍。

二、面临的问题

自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更多的依靠产业集群的竞争,比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和法国图卢兹的宇航产业。因此,形成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我国未来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在我国不仅有国家级的高新区,各个省甚至部分市都有自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仅江苏省至1999年底有国家级开发区l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8个:安徽省至2002年底有国家级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23个。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经济开发区与真正的高新区在定位上很难区分,实际上是在争夺相同的外资资源这种高科技园区多点布局,园区之间互相竞争,竞相压价的现状,客观上分散了有限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造成了我国难以形成规模性的高科技产业集中,这于我国的整体利益非常不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的三级治理体制,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发展一方经济的冲动,通过政府的力量而不是市场的力量引导资源配置这种配置虽然从个别看对地方是有利的,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却不是最优的。

另一方面,我国高新区设立的初衷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然而事实是,高新区的企业虽然从事的是广义的高科技行业,但大部分只是高科技产业中的制造部分,处于高科技产业价值链的下游,技术含量不高、经济附加值低,因此本质上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在高新区中占绝大部分比重,本土科技企业比重很少。因此,由于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我国的高新区竞争力实际上是很薄弱的。

支撑中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三大因素:外资、劳动力成本、政府政策尤.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篾变,从长期看都是不确定和不可持卖的。众多的园区在低水平上互相竞争,争夺有限的资源,未来这些园区之间必然发生分化和资源整合。那么,怎样的园区才能在竞争中生存?陵们认为,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竞力,存在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斫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应是高科支园区二次创业的目标。

三、区域创新网络研究通过对国际上著名的高科技产

集中区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我国台湾的新竹等进行深入的研宅,我们得到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认。区域创新网络主要由四部分组戈:创新创业文化、知识创新网络(由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企业和产业集群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硬软环境和政府。严格来讲,文化应该属于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将其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创新与创业文化在高科技的发展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知识创新网络知识创新网络是指某一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之间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创新系统,其鲜明的特色是其所在区域具有旺盛的知识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各主体之间存在高速流动的知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知识创新网络蕴含于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核心是流动的碰撞的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就像血液在知识创新网络中不停的流动、穿梭,迅速且自由。通过知识的碰撞和共享,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等各个机构有机的、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企业的边界趋于模糊。

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可以通过签订正式的协议进行合作,也可以由人员的交流和流动产生知识的非正式流动。大学本身在新企业诞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硅谷地区,60%一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创办的。

中介组织在知识创新网络中起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剂的作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信息咨询、知识产权、培训、经纪、法律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成长。其中,风险投资机构为新企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在知识创新区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对经济区域的外部效应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知识的外溢效应,劳动力和中问投入的专门化,竞争的激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产业集群为创新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产业平台,形成区域创新的专业优势。产业集群对知识创新区域的独特优势表现在:促进信息的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促进人才的流动:吸引知识生产机构的聚集:提供设施共享。但凡成功的知识创新区域都以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为基础,美国硅谷以商用半导体和软件产业为主打产业,波士顿l28公路地区以微型计算机产业为主,台湾新竹以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

(2)创新与创业文化是知识创新网络的土壤。没有创新与创业文化,知识创新网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在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渐染下,网络中各个主体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和强烈的创业欲望。知识、人才、资金等各个元素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流动会加快,使得创新的速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相应的提高。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与之相配套.需要有效地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使人们预期到他们的创新能够给他们带来有保障的回报,他们的创业能够得到方便的资金支持。

(3)硬软环境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基础支持条件。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生态和地理环境:软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必备条件,包括:配套完善的路、电、邮、水、宽频络通信等设施:分布合理的医院、学校、商贸等各种基本生活配套设施:书店、体育场所等文体设施。优良的生态地理环境和人居环境将为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知识创新型人才提供优美的栖居之地。硅谷、新竹都是环境优美,很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宽松的、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对知识创新区域起到很重要的软性支撑作用。

(4)政府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辅助主体,无论是新竹还是印度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区域的软硬环境的建设方面。比如改善区域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促进创新网络主体的沟通,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直接推动科技企业的诞生、扶植和引进,为重大创新提供资金援助或高额奖励。

四、结合我国的分析与战略对策

未来园区的竞争将是高层次的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有较完备的创新网络的地区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进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新区未来生存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我国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要意识到,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区域竞争分化的十字路口,继续走简单的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提高总量的老路只会越走越窄:依靠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战略性的正确选择。

其次.地方政府必须改变原来主要靠吸引外资实现增长的思路,而应当将培育和扶持本土高科技企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本土科技企业虽然开始时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但只要有战略眼光,十年时间,大陆也可以再造一个“台积电”。

篇8

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无论是在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在应用科学研究领域,都十分落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不多的科研成果大部分仍是理论性成果形式,没有进行商业开发利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创新活动还不是按照产业化生产的形式以市场需求导向进行组织实施,而是大多以实验室课题研究形式来进行;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体制和配套环境很不完善,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支持、风险投资市场体系、与知识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市场信用体系、教育及留学生政策等方面,还远未能与发达国家接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少,在未进入WTO之前,一些企业从国外"拿来"的技术将面临专利保护的难题。

对企业生产的直接资助

转为对创新、开发的支持

WTO规定,在经历过渡期后,中国财政给予企业的直接与间接形式的种种专向性补贴将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视出口实绩为惟一条件或多种其他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以及"视使用国产货物而非进口货物的情况为惟一条件或多种其他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是禁止性补贴。这可能使我国某些既有一定高科技含量又有国际市场先进性的产品,失去先前从政府得到的部分补贴支持。根据对专向性补贴的限制,目前国内一些政府给予少数所谓有潜力的科技企业的个别税收优惠或其他财政支持都将逐渐取消。而根据WTO对不可诉补贴的有关规则,允许政府对公司进行研究活动的援助,或者对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与公司签约进行研究活动的援助,其援助可涵盖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竞争前开发活动成本的50%。这种援助可以是人事成本;专门和永久用于研究活动的仪器、设备、土地和建筑物的成本;专门用于研究活动的咨询和等效服务的费用,包括外购研究成果、技术知识、专利等费用;因研究活动而直接发生的额外间接成本;因研究活动而直接发生的其他日常费用。另外,对环境保护和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也是支持的。

上述规定意味着,进入WTO后,我国政府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直接资助将转为对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活动的支持。WTO认为,政府资助主要应用于公共物品的提供,而科研成果被认为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我们相应正确的应对策略应能导致如下趋势:①政府将大力加强对科研和教育的直接方面的投入,包括对农业科技、新品种培育、农民培训等投入,而减少对个别企业的直接资助。②国家将在广泛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的合作。具体的优惠政策,应是对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的研发投入计减所得税或给予配套的财政经费补贴,对于公司所直接进行的基础研究、工业研究和竞争前开发活动的投入也计减所得税。事实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每年大公司都要给一些著名院校以专项捐赠,而每家大公司自身每年的科研投入也很大,而主要激励来自政府对科研的财税优惠。

保护专利与知识更新权,认识上有误区

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实施,我国对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国家将制定积极的专利战略,加快专利审批速度,通过提高我国原始性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增强我国科技、经济的竞争能力,并加大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由于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一直被认为是主要有利于科技发达国家的政策。事实上,我国以往的科技工作中,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也有过惨痛的教训。浙江宁波的韵声公司是国内目前钕铁硼产量最大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它已向美国有关企业支付专利费几百万元人民币,而实际上该企业独立研制产品的时间并不比国外晚,只是因为专利申请不及时,导致进行产业化时还要向美国企业支付专利费。我国的中医药学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知识宝库,其中有很多医学手段应属于专利和知识产权范畴,但由于长期缺乏保护意识,使国外很多医药企业可以直接无偿地利用我国中医药学对一些中草药效的总结,通过分子筛选技术研制出新药,不仅无需向我国支付专利费用,而且将来我们在使用该新药时还要向其支付专利费用。863计划实施十几年,国家投入上百亿资金,但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上千项,其中有的专利本身还很小。

重视专利和知识产权,将使我国的科研活动逐渐从跟踪掌握国际最先进技术为主转向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为主。而且,科研管理体制也将改变,科研成果将不只是科研论文的发表和拿奖,而应更加重视专利的申请,即从科研选题开始就重视考察专利状况,鼓励那些确实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说可能拿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进入WTO后,中国政府将更加重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因为科研理论成果是公共物品,而进一步应用研究将使之转化为企业专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对我国科技产业发展同样重要。

国外风险基金进入,缓解我弱势

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所以,科技产业发展需要更加高效的金融市场。风险投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知识经济对金融市场的要求而进行的制度创新。科技产业的形成是指科技创新活动的产业化,科技创新得以产业化生产的形式进行,意味着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与产出可以在大数定理的保证下,按一个可测估的概率保持正相关性。科技产业的生产活动要求足够大的风险基金支持,风险基金的成功是靠进行足够数量的科技创新项目投资,只要成功概率有保证,总有投入产出的正相关性和利润实现。近年来,中国在风险投资基金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有成分过重,风险投资蜕化为成熟技术投资;二是资本量小,所投科技创新项目数量少,不足以保证基金的经济效益。

进入WTO后,金融服务逐渐开放,国外风险基金进入中国,十分有利于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

中介服务开放

又一个有利因素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市场的信用基础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强化市场的信用基础,大量中介信用机构产生并提供各种中介服务,以减少市场交易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高科技产业的风险由于其信息不对称更加大于其他产业,所以就要求更加完善的市场信誉中介体系。虽然我国市场中介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但信誉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信誉作为主要商品形式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企业自身信誉都很低,会计师作假账,律师欺瞒事实的现象严重,而且中介机构在运作上很少负连带责任,也没有风险分担机制。

入世后对中介服务开放,将会有更多的中介体系进入中国,并进入此前未被准入的业务领域,引进国际标准,加强竞争,完善市场中介管理体制,加速市场信誉中介体系的完善。这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进入WTO后,中国与国际的科技交流将更加充分,但发达国家对其"非市场经济国家"定位的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限制依然存在,所以,我国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尖端科技领域的支持。入世后,中国留学生赴海外留学相对容易,而归国创业的环境也将进一步改善;由于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不能不加快。这些也给科技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中国汽车业:利弊得失冷思考》2001年23期

《中国银行业:彻底开放下的出路》2001年24期

篇9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1-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优选模式,不仅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推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产业水平,使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而且能够通过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已成为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的成功经验。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蒙古来说,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蒙古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模式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模式进行了研究。OECD从集群层次的角度将产业集群分为宏观、微观和中观。Markusen则从经济活动的空间角度把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式、轮轴式、卫星平台式、政府启动型式。国内学者机构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依据不同标准,对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模式概括为不同的类型。如仇保兴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为制造、销售和混合型产业集群;而国家发改委将产业集群模式分为古典产业集群、龙头+网络型、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1];王缉慈将产业集群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意产业集群[2]。

目前对于内蒙古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非常少,仅赵海东《“内蒙古现象”分析研究报告》、赵云平《内蒙古产业集群战略》等论著中有所涉及,还未见有详尽系统研究。

内蒙古的产业集群也经历了由小到大和向不同产业扩张的发展过程,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笔者借鉴王缉慈的产业集群模式分类方法将内蒙古产业集群主要发展模式归纳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服务产业集群三种。

1.传统产业集群。在内蒙古传统产业中,能源、化工建材、冶金、机械装备、乳制品、羊绒和肉制品行业,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资源优势,已造就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企业和品牌,在其示范和带领下,相关中小企业不断进入,从而逐步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如以神华为首,伊煤、霍林河等遍布全区的能源产业集群;以神华、鄂尔多斯、亿利为主力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包钢、包铝、希望铝业和大唐铝业为代表的冶金产业集群;以北方重汽、包头一机、华锐和一汽亿阳为骨干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伊利、蒙牛为龙头,牛妈妈、骑士等为补充的乳制品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鹿王为核心,、兆君、蒙古王紧随其后的羊绒产业集群;以小肥羊、小尾羊、科尔沁等一大批企业形成的肉业产业集群。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蒙古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关键。因而在一些有科研基础的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科技产业园区、基地和孵化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适宜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内蒙古已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基地和孵化器10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园区、基地和孵化器2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181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3],产业集群效应的优势开始显现。

3.服务产业集群。内蒙古的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较晚,但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体现出一定的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于物流、旅游、文化创意三类产业集群。(1)内蒙古的物流产业集群主要依托物流园区为载体,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支撑,形成了涵盖农副产品、煤炭、化工建材、装备等各类商品并具有仓储、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信息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产业集聚区。(2)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不断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休闲集聚区。如以大召、成吉思汗陵等为主的历史宗教文化旅游集聚区;以希拉穆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的草原文化旅游集聚区;以恩格贝、响沙湾为主的沙漠文化旅游集聚区;以阿尔山、贺兰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3)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园区有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包头燕家梁文化产业园等八家文化产业园。①

二、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内蒙古的各类产业集群发展较快,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主要体现为集群数量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少,综合竞争力弱等。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

1.长期以来,内蒙古传统产业集群因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导致受资源价格波动影响大,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也较大,而且这种风险不易化解。如以煤炭生产为例,从2011年以来,国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煤炭出口受阻,同时由于国内国外煤炭价格倒挂导致进口量大增;另外受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煤炭生产增速大幅下降。内蒙古作为煤炭主产区,受到较大的冲击,很多煤企被迫限产减产甚至停产,利润大幅度下降;另外传统产业普遍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和当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内蒙古高科技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过度重视招商引资、重复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建设;企业则存在产品科技含量低和研发经费不足,从而创新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来看,2010年内蒙古科研经费投入总计63.7亿元仅占全区GDP的比重为0.55%,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科研人员24.8万,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科研论文专利全国排名第二十六位,这与内蒙古GDP全国排位较前似乎不相匹配。另外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根植性不强;并且集群内企业间缺乏知识溢出和网络关系,关联度低,呈现“群”而不“聚”的特点。这样建立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非常不稳定,一旦其他地区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条件,则会纷纷离去,严重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

3.内蒙古服务产业集群因发展时间短,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影响力弱。其中物流产业存在管理不规范、送货服务质量低、企业形象不佳、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致使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东部沿海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劣势。另外因服务业资金投入不足,行业品牌的影响力亟待加强。

三、加快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1.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内蒙古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先后制定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化发展等的指导意见》、《内蒙古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等意见和规划,有力地支持了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但仍有一些方面亟待解决。一是尽快制定产业集群识别和认定标准。因为有了标准既可以准确判断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又可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制定政策规划,引导各盟市间产业集群协调发展,避免因重复建设导致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三是制定相关政策,重点支持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创意产业集群。

2.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支持体系。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功能强大、服务全面的服务支持体系。内蒙古地区可以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建立一批研究中心、检测中心,同时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另外政府需要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产业升级、维护企业间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和价格协调、职业培训等方面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3.加强区内外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集群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充分发挥现有包头国家科技创业园、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以及内蒙古创意软件示范园、金山科技城等地方孵化器的作用。鼓励科研成果向重点产业集群转化,同时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成果转化的高效便捷,减少交易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内蒙古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4.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注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传统产业集群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这样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对于高科技产业集群应以生态园区为载体,循环经济为引导,通过创立高科技循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产业集群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循环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篇10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北京CBD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圈中最具活力与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如今其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新节点,它将如何把握机会,突破现有瓶颈,向着世界级CBD目标迈进,是最值得思考的。而逐渐被重视的品牌恰恰可以满足这一目标。以文化和创新科技为内涵,打造一个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高价值的品牌形象,是北京CBD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品牌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品牌力通过品牌在市场上所表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来衡量,一个品牌只有拥有强势品牌力才能表现出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将北京CBD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世界知名品牌。

(一)强势品牌力的内涵

强势品牌力是指品牌在市场上所表现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一种很强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可以延伸为以下八力:区隔力、吸引力、扩展力、渗透力、激发力、适应力、联想力和溢价力。具体到北京CBD品牌建设中即为:北京CBD品牌要有自己的个性;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京津冀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形成带动效应;享誉国际,被国际接纳;激发国人的自豪感;能在复杂变换的国内外环境中生存并发展;给予世界人民一种标识文化,形成公认形象;创造远大于其自身的价值,成为一种优势品牌资产。

(二)打造强势品牌力的重要性

1.适应自身发展。北京CBD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基础建设发展后,在下一个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该如何去做,如何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当务之急。创建自我品牌,打造强势品牌力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2.带领区域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中,北京是核心之城,在多个发展方面都需起到带头作用。而北京CBD的形成可以有效带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实现北京的龙头作用,形成辐射效应。

3.应对国际竞争。如今,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部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央商务区,如: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等,他们均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具有强势品牌影响力。相比之下,北京CBD处于弱势,因此其在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要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打造强势品牌竞争力。

二、世界成功CBD建设与品牌力紧密相关

如今只要提到纽约,提到曼哈顿,几乎没有人不会想到华尔街、纽交所等,它们已经成为了曼哈顿CBD的代名词和象征。曼哈顿利用历史优势,以金融业为主导产业,形成金融品牌效应,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最终形成了世界级CBD。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圈是曼哈顿CBD最值得骄傲的品牌形象,如今世界各地的金融领域无不以华尔街为导向,一条看似普通的街区成为了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这些正是强势品牌力的体现。

伦敦金融城CBD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其多项金融保险业务均居世界第一,成为了整个英国乃至全球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金融城在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全球60%~70%的顶级律师事务所,律师服务业成为了整个CBD区的一大特色。繁荣的金融业和强大的律所服务业促使伦敦CBD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在强大的品牌效应影响下,伦敦CBD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总部驻扎,更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发展与繁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代表性的强势品牌有助于CBD的成功建设,可以让区域CBD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时区域CBD走向世界会反作用于品牌建设。因此要想突破北京CBD现有发展瓶颈,使其走向世界,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代表性品牌至关重要。

三、北京CBD应该如何做

北京CBD目前主要有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性金融机构、商务服务业、高科技研发企业、影视文化业等多种行业,种类众多,定位不明,缺乏龙头产业,与世界级CBD具有较大差距。根据已有成功经验,结合北京自身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创新型产业为主导

北京CBD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作为教育资源集中地,北京拥有近三百所各类高校,不同类型的高校既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人才,也方便企业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提升。利用高校优势,结合“互联网+”战略,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摇篮,争取做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二)以影视文化传媒产业为特色

北京CBD区域内现有众多文化传媒类、影视类产业,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平面媒体;还有众多的海外驻京新闻机构、广告公司、影视公司等。种类繁杂,缺乏核心定位,没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品牌。因此可借助于现已颇具规模的传媒行业,整合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影视文化传媒产业,逐渐做到像麦迪逊大道的广告、好莱坞的电影、东京的动漫那样在某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三)以高端休闲服务产业为辅助

“休斯顿模式”是世界CBD开发史上的一个惨痛教训,因此在发展北京CBD的过程中要避免这种模式的出现,做到以创新产业为主导,以传媒产业为特色,同时针对区域人群特点发展高端休闲服务业(如:高端星级酒店、娱乐场所、休闲购物中心等)作为辅助,保证CBD区域活力持久。

CBD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强势知名品牌是一个CBD的灵魂。提高品牌意识,打造强势品牌才能将一个CBD真正做强做大,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北京CBD要整合资源,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创造强势品牌力,向着世界级CBD迈进。

参考文献

[1]蒋三庚.试析北京CBD的品牌塑造与提升[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1,(26):48.

[2]刘敏.中国CBD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对策与战略,2015,(9):110.

[3]徐淳厚.国外著名CBD发展得失对北京的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5):101.

[4]潘月杰.北京CBD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t望环渤海,2011,(5):57.

[5]孙其军.北京CBD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5):26.

[6]金镭.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6):46.

[7]蓝庆新.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31.

篇11

但风险投资作为一个热门专题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学院里的博士硕士候选人们的常见论文主题,而从政府角度,又在相当程度上把风险投资当成了推动高科技产业的魔法石。很显然,国内各方面都对风险投资倾注了太多的热情和期待。那么,目前尚处在低迷之中的国内风险投资能否在短时间内东山再起?

其实,我们只须把视角转向国内已经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便会发现形势并不乐观。事实上这些风险投资公司在公司组织、投资领域、项目评估、增值服务和投资退出几个方面都面临重重困境。

公司组织

中国的风险投资现在(乃至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政府资金和国有上市公司在唱主角,无论是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还是投资过程的运作,都没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证券交易公司、政府部门和其他国有投资公司,绝大部分人没有生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投资银行业的经验也极其有限,更不用提创业经验了;很难想象一些原来互不相识而且没有共同投资理念的人凑在一起,在没有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能组成优秀的投资公司。

投资领域

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把投资方向定位于高科技企业,然而这并非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单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回报行业必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一样;其次看一个行业是否能兴旺发达,应该主要看其市场前景而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再者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比较竞争优势在于具有成本优势、可以规模生产大量出口的产业,而不一定是高科技产业。事实上很多成功做大做强的企业,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高科技,而是因为他们有高超的管理技能、有效的商业模式或者成功的品牌战略。如果投资公司只盯着高科技寻找投资项目,将会错失很多良好的投资机会。

项目评估

从利益与责任机制上来看,国有投资公司的资金处于所有者“缺位”状态,董事会成员有投资决策权,却不持有公司股权,与投资成败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再加上董事们一般并非投资或技术专家,不参与项目调研,由此很难保持决策的正确性。投资公司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筛选与评估,他们也不持有公司股权,管理人员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没有相关性,与投资成败没有直接利益与责任关系,因此项目评估的深入性与客观性都难以保证。

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公司都把增值服务作为卖点,宣称除了资金,他们还提供企业诊断、制定市场拓展策略、优化股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物色高层管理人员、协助规范财务管理、协助拟定上市计划等增值服务。实际上投资公司的增值服务往往流于口头上的空谈。且不说投资公司的项目经理们成天忙于寻找项目和评估项目,就算他们真的有时间,以一般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的水平,也很难给被投资企业提供好的意见。

投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