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党员党性分析

党员党性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4 04:37: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党员党性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党员党性分析

篇1

1.理论学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工作作风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够细致。虽然自己能够经常深入到各学区、各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整天忙于事务,真正扑下身子,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少。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有时到基层学区、学校,也多是检查、督促工作,没能经常、定期地到基层去关心一线工作的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

3.工作方法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抓的不紧不严。把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常常压给分管领导,致使自己不能全面细致的了解基层建设情况,导致个别基层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二是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在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上,都能尽量做到周密细致,有布置、有检查,但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的影响,不能很好的统筹兼顾,尤其是对基层学校校长管理上,考虑基层同志工作具体、难度大,干事不容易的成分多,缺乏硬手段和铁手腕。今年以来,全区教育系统启动了12个建设项目,大部分项目建设进展较为顺利,但个别项目由于资金、土地等因素的影响进展还很缓慢,这与区委、区政府“116”年度工作计划和市上推进“六个方面集中突破”工作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对待领导班子内部和个别同志的差错问题上,侧重于讲团结、讲和谐和泛泛地指导,轻轻地纠错,缺少铁面无私、果断纠错的胆量和勇气。在推行和推动工作、抓落实方面,注重稳中求进,忽视了时效要求,注重了充分准备,忽视了猛扑猛干,注重了社会效益和正面影响,忽视了一些负面方面的作用。

4.党员干部教育不够,管理不严。作为局党委第一负责人,我总认为我区教育系统各学区、学校的班子队伍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映出局党委对党员、干部管理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管理还不严,在制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以上查摆出来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业务知识学习,而没有深入学习研究理论知识,特别是没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工作,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政治素质不够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二是有时过于相信和依赖自己已有的经验,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分管的领导去抓,自己出出主意、点点题,督促检查一下就可以了,不必事事都亲历亲为,缺乏进一步的深入实践考察研究。帮助基层单位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够多,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有时不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虽然平时平易近人,经常与同志交心通气和开诚布公的谈心,但有时比较急躁。在工作任务大,时间紧的情况下,担心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有时对同志们说话态度生硬,不讲情面。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加强学习,拓宽思路,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扎实开展,我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我区教育科学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今后要转变思想观念,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创优争先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理论学习作为第一需要,我将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克服“两张皮”的现象,同时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真正成为一名教育的行家里手。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下功夫,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提高工作能力上下功夫,按照“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提高工作落实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标准、重点和程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篇2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⒈学习研究不够,工作效能不高。主观上熟悉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自觉性,但学习时间较少,不够经常;即使学了,也是过多侧重经济领域,对政治理论缺少有计划和系统的学习,且把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刻,对有些问题浅尝辄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理论基础不很扎实。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度研究,往往讲求"实用主义",限于工作需要,方法简单化,满足一般化,还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和市场经济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对工作有过细、不放心的毛病,过分地强调效果和质量,对某些重要稿件,有时拿出较多时间盘桓于细枝末节,导致效率相对低下;随着时代进步和县域发展加快,服务工作更加繁重,机关运转速度更快,县领导能力更强、学历更高,与之相比,在材料服务方面步子跟得不紧、质量不是很高。

⒉思想解放不够,创新突破不大。思想上较为保守,喜欢成熟、固定的东西,喜欢按惯例办事,平时工作过多地讲究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并单纯地认为这样才是讲政治、重全局;有时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还停留在为工作而工作的层面,机械性地按照领导安排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只求完成任务,不能精益求精,个别存在着应付过关、敷衍塞责的问题。缺乏探索、创新精神,对工作的态度和精神尚可,但安于现状,思维不活,多想"不出问题",少思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时在标准上不够严格。虽然注重超前开展工作,但有时考虑欠周到、预备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果。

⒊工作魄力不足,综合能力不强。工作中有时考虑太多,畏头畏尾,不够自信,不够大胆,有话不愿讲,有建议不愿提,不放开手脚做事,有时说话上莫衷其是,做事上优柔寡断。有时把完成任务作为第一目标,工作方法不对头,缺少胆识,魄力不足,表言谈谦虚有余、信心不足,想问题谨慎有余、开拓不足,办事情稳重有余、闯劲不足,在可能情况下影响了集体的权威和形象。个人综合素质不够高,有时过多地沉浸于"文山字海",寡言懒语,不善应酬,在侍人接物方面失于灵活;虽然注重加强与县委机关各部门、兄弟单位的往来沟通,始终坚持团结协作、有事必应,但与基层的联系仍不广泛,综合协调能力但需锻炼提高。

⒋宗旨意识不牢,作风不够扎实。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虽然理解上较为深刻,但践行的有一定偏差,对机关服务多,对基层少;对领导服务多,对群众服务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民公仆。在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不畏己短,敢"顶"敢"冲",但有时存在畏难情绪和急躁思想,怕担责任,拈轻怕重;个别时候精神状态不佳,心态不够平和,心里存抱怨,暗地发牢骚,与自己的党员身份相悖。由于从事文秘工作较长,有时滋生图清闲和懈怠的心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开展的要求。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归结、分析个人党性存在的突出问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⒈学习实践不深入。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熟悉不足,政治观念不强,感觉"工作忙,政治学习可以先放一放",往往是被动地、肤浅地学,自身学习抓得不紧,没有触及思想深处,以致于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够透彻;有时认为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在需要时才学学、看看,走下去的机会和时间较少,把握信息量不多,理性思维不到位,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工作节奏有时跟不上领导的节拍。

⒉世界观改造不彻底。面对当前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固有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造成的冲击,思想上有时有所起伏,在工作实践中对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思考得不够深,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在思想深处有投机的心理,过多追求自身发展,未能正确处理好为谁负责的问题。思想不够纯正,顾虑过多,怕伤害感情,怕影响大局,怕因工作失误担责任,导致瞻前顾后、左右平衡、碰硬不足。

⒊自我约束不严格。由于办公室处于非凡的工作岗位,过多地强调对领导负责,有时存在优势心理,使自己无形中放松了自我治理,以至于使一些小毛病变成了小的问题,出现了不敢创新、脱离群众等行为。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缺少自我培养锻炼,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有时明哲保身,工作中依靠性强、主动性差,让工作推着走,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致使处于被动服务状态。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通过深刻剖析自身,广泛吸纳意见,认真反思检查,我将进一步发扬成绩、修正错误,努力使自己的素质与先进性相适应,行动与先进性相合拍,真正把先进性的要求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

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把学习作为内在追求,端正态度,树优学风,制订计划,坚持不倦;长期学习与重点吸收相结合,广泛深入涉猎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等领域知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大下基层,深化实践,博采于野,问计于民。适应社会,融入环境,多感善知,提升多元素质和综合能力。

篇3

我国高等学校在自身办学的实践过程中,毫无疑问,都会积累大量有关的档案资源,如何对这些庞大的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档案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和其它事业的进步,档案资源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目前我国的高校在档案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着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加快整合高校档案资源,实行大档案管理是目前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

一、整合高校档案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高校事业的发展

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的教育教学就是档案资源的中心工作,通过将学校师生的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的分类和管理,能够加快档案集合体的形成,同时能够将有特色和有价值的档案资源提供给档案的需求者。此外,高校的档案资源与教学评估和学生就业等问题息息相关,只有将这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才能形成完善和系统的档案库,从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不仅提高了档案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推进了高校的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众所周知,档案资源不仅是高校的记录册,更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人生经历书,档案所与生俱来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使它与其它资料区别开来,并且是其它资料所无法取代的。档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档案是记录他们生命轨迹的证明,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整合档案资源的水平。

(三)加快档案服务的现代化

高校档案资源管理部门在其自身的发展中,要始终以加快实现档案服务的现代化为目标。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现代化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档案整合的前提,只有形成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的集合体,才能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将会加快高校投入现代化设备的进程,从而有助于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共享,最终有效解决高校的信息需求问题。这一点不仅能够对高校的特色服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能够实现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目前高校档案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档案管理体制不完善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的各类档案资源越来越多,由于部分高校在档案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了高校档案资源利用率不高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体制上存在的原因首先是高校的档案管理的职能不明确,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未能真正落到实处。部分高校虽然在表面上承认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但却未能设置独立的档案管理结构。其次,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单一性也限制着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利于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作用。

(二)高校的档案整体管理理念淡薄

由于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得高校的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具备自己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部门职能之间出现了分离的倾向,最终形成信息孤岛。此外,高校的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由于相互隔离,使得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缺乏协调,从而造成信息建设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三、在大档案管理背景下不断整合高校档案资源的措施

(一)加强对档案管理的整体认识

在大档案体制的背景下,要想不断提高高校档案的整合水平,首要措施就是要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分析。高校领导要牢牢树立档案资源是高校的第一信息资源这一理念,对档案资源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自身的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传承。在对档案资源进行整体的把握后,要把整合的目标进一步的明确,设置学校的特色资源,使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

(二)提高档案资源的管理水平

管理工作是高校进行有效整合档案资源的关键,通过不断加强档案资源的管理水平,促进效益的提升,整合现有的资源。因此,在高效的档案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首先就应该以档案信息的管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通过网络信息化等技术实现信息的及时查询和传输。此外,还应该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重点放在数据资源库的建设上来,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珍贵的档案信息,还能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三)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要想真正落实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还需要一支具备较高信息专业化素质的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优化档案部门的人才结构。因此,在推进档案资源整合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档案业务和计算机业务复合型人才的引入,同时,对在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对高效的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在大档案管理体制下不断推进档案资源,是完善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有助于高校的提高学科教育的同时不断深化管理制度。总之,面对大档案的管理体制,如何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高校档案部门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笔者相信只要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做到统筹兼顾,积极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就能够对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

篇4

做好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不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医疗制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医院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材料,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明确档案人员责任,维护人事档案安全完整,确保人事档案工作连续不断有序进行,也是《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人事档案人员的职责。笔者认为人事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和做好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确保医院人事档案完整性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1.1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随着人事制度的

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由于人事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2000年,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事档案时,发现有两名国外留学博士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调动、派遣手续。之后通过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了人事,但也不能取得其在国外的人事资料。更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原单位停薪留职出国留学而扣留了档案),他们的原始档案至今没有转到我院,造成人事档案材料的不完整,给新录用单位在人事审核、审批工作中带来不便。

1.2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人事档案

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事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事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人事办公室在一起。由于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事管理工作量大,人事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事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因为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管理人员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人事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认真做好档案移交

2.1《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忽视这一工作环节,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档案交接不及时。二是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

2.2做好人事档案交接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

1.2.1人事档案交接要纳入医院的议事日程、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之中。做到人事档案人员离职离岗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然后再办理调动手续,对未办理档案交接手续的人事档案人员,不得签发调动工作通知,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要把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单位工作制度,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

2.2.2人事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要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档案交接分为移交和接收两个方面,对于移交方来说在正式移交之前主要做到对所保管的人事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帐物相符、心中有数;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做到系统有序;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撰写人事档案移交说明。对于接收方来说,在接收之前要做到了解移交单位职能活动内容和工作活动情况;向前任档案人员了解档案保管和人事档案工作情况;必要时要了解或检查人事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情况。只有交接准备充分,才能保证交接工作顺利进行。

3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3.1医院流动人员出现档案移交不及时,已辞职、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有些没有及时移交当地人才服务中心,有些没有人事权的单位擅自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造成部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丢失、材料不齐全、手续不完备等情况。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不顾组织是否同意,舍弃档案一走了之,新用人单位还可以在当地人事部门的帮助下为其重新建档。人事费普遍过高,也是导致“弃档”的重要原因。

3.2为了保证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促进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流动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应该加强对其的管理,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3.2.1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营造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氛围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规定,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建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

3.2.2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本着对流动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与协调,明确各自的人事档案管理范围。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档案应当移交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并建议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应当打破身份、学历、职称、行业等各种限制,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同时强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应以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办法减少“弃档”现象。

4结论

人事档案是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真实历史记录。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创造条件、提供相关人事数据和信息支持的重要活动,在医院人才开发中起到了人才“信息库”和“资政院”的重要作用。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理念,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和做好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将个人人事信息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地提供给组织人事管理部门,积极对人事档案进行开发、挖掘和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地利用效力,将是人事档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今后医院人事档案改革的主导方向。

篇5

当代青年群体常备受争议,有人称其为将是“垮掉的一代”,互联网上还有不少文章总结了“80后”“90后”的种种通病,例如浮躁、消极、软弱、自闭、崇尚病态美、工作效率低、花钱无计划等,当代青年被反复质疑是否能肩负历史重任。

青年边缘性问题及成因

“边缘性”问题的定义。在心理学中,“边缘性人格”属于精神障碍,因无神经系统方面的器质性病变,不必服药治疗,以心理干预为主。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员F.马赫列尔在《青年问题和青年学》中这样定义“边缘性”:特定的宏观社会条件下所决定的社会状态迫使某个群体生活在不同它所属的阶级或群体的环境下,缺乏权利、责任、自立和参与生活和社会决策的可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指状态的暧昧和不稳固性、异化、同一性危机、道德和文化二重性、失望情绪等。本文定义,当青年发生未触犯当前法律却与当前社会要求相矛盾或与社会规范差距甚远而引致社会舆论的一系列不稳定行为,称为青年的“边缘性”问题。

“边缘性”问题的成因。当代青年群体虽然是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但仍受生理因素约束。青年是年龄阶段处于18~45岁之间,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群体,向来被认为是人生不成熟的年龄阶段。因为思维的不成熟,青年的行为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表现为偏激、冲动、容易走极端、缺乏节制等,因而青年期常常被否定。

“边缘性”问题的心理学解释。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认为“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行为和情绪表达,“超我”能帮助个体自觉遵守道德和社会秩序,而“自我”徘徊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谓“自我”调节。个体行为总是希望表达“快乐”,其实是“本我”在持续发生作用,却时常受到“超我”的指责和压制,在保持个体适应社会生存过程中随之产生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储存在个体中使其感到焦虑。个体随着年龄增长,知识不断积累,“超我”对“本我”压抑能量(力比多)随之增加。个体可以通过无意识的移情、投射等方式有效释放“力比多”,以维持个体适应状态。如果缺乏释放途径,储存在个体的“力比多”能量就越来越大,使被压抑的个体“自我”调节失控,就会出现攻击行为。因为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有的个体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发生攻击行为。如果攻击行为指向自己,就发生自残或自杀行为,如果攻击行为指向外界,就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本文认为当上述两种攻击行为指向程度较轻,则可产生“边缘性”行为。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5个层次――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如果个体的需要难以达到更高层次或过度停留在较低层次,个体行为就容易“边缘”化。例如,若从小到大因各种原因严重缺乏安全感,个体就会表现胆小怕事。若过于追求自我实现,可能会表现为事业心过重,有时不切实际甚至不被理解。曾有报道广州一青年,因对绘画艺术有执着追求,放弃教师工作,到街头卖艺,过着流浪的生活,这也许就是过于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特例。

古今中外多元文化和思潮正冲击人们的思想。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历史,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影响下,产生一批批文人雅士,儒家思想仍对当代青年发生积极影响,但也可能受到儒家思想中的父权制、犬儒文化、封建吃人礼教等消极影响,表现出懦弱、厚黑、不顾他人感受等边缘性问题。还有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也在大大影响着当代青年。

分析青年边缘性问题需要辩证态度

青年的“边缘性”行为可引导为创新个性。边缘性与创新性仿如硬币的两面。正如服装界当前悄然盛行的波西米亚文化,体现时尚、奢华、自由、浪漫、多元等青春元素,闪烁着活跃创新的思维。其源于吉普赛流浪民族的服饰,曾一度被指责为颓废、繁琐,因色泽暗淡,看上去有醉酒的感觉。新生代设计师们把颓废重新包装,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浪漫化、民俗化和自由化,成为当代慵懒的都市女性的至爱。“边缘性”和“创新性”也许是在相同的社会存在下衍生着两种相反的意识产物。

改变“一边倒”的消极评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青年总满怀希望,行动上也以追求美为动机多于追求私利,认为青年爱荣誉、内心单纯、富有同情心,而特别好胜、多变、冲动是由于缺少节制而犯的过错,并非处于恶意。外国青年学研究专家F.马赫列尔和G.马尔蒂诺蒂就边缘性问题提出了积极性的观点,认为边缘性虽然能导致青年逃避、不介入、消沉或异端行为等现象,但也能导致积极介入社会政治和战斗精神以及导致反抗等行为。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与“50后”、“60后”青年密切相关,那么中国在未来世界的崛起,继“70后”,就少不了“80后”甚至“90后”的付出与贡献。因此不能一味鄙视、指责青年发生“边缘性”问题,应挖掘其积极意义。单靠杜绝或改变的方式消除或减少青年边缘性问题是行不通的,此类问题必定有其自身固有的积极因素,甚至可以引导并加以运用。

从多角度看待青年可发现其优势。本文对“60后”、“70后”以及“80后”青年进行了关于“80后”印象的简单调查访问,三种看法如下:

与“80后”最接近的“70后”,认为“80后”个性强,对社会而言,容易伤害他人情感,合作性较弱,人际处理耗费太多精力,整体缺乏和谐,使合作产生较大难度;但对他们本身而言,有利于创新,促进进步。

多数已成为“90后”的父母,也认为“80后”个性强,但不一定会导致合作性弱。新时代受到良好的政治环境影响、信息发达,人的发展正呈现全面而富有特色的趋势。特别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当代青年甚至少年一代,不仅继承了前几代人的优势,而且不断扬长避短,在思维意识等方面已明显比前人优秀得多。

“80”后认为其实自己是很有思想、很有目标的一代,面对微词,其解释为大家存在片面认识或误解所致。

正面引导青年边缘化行为的途径

加强对青年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重点在服务。教育青年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的明确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致力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身成长的方向。在和平年代,青年应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学会判断自身的边缘性问题,善于分析自身弱势。高校乃至社会还应转变观念,加强服务。适当降低对青年问题行为的诟病,更应始终本着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分析“边缘性”问题,把解决当前青年个体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就业指导是当前青年最迫切需要的服务。

加强引导青年参加社会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青年边缘化行为的引导必然要通过实践。青年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丰富各种体验,使内心充实,提高修养,培养良好的行动作风。特别是志愿服务活动,更能使青年懂得付出与获得的关系,自觉提升意识,提升自信,学会调整和控制情绪,学会区别善恶,扬长避短。

此外,科研活动也是青年社会实践的一种具体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由是被认识的必然”,青春的魅力在于追求自由、不断认识自由。青年充满理想,却真实地活着,富有创造的冲动。而冲动源于对事物的否定,正由于青年乐意冒险,常行走于观念的“边缘”,否定的精神才往往被激发出来并持续地表达,青年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搏击浪潮。鼓励青年开展科研,目的为促其边缘化行为向社会需要的创新行为转化。科研既考验水平也考验耐力,步骤繁琐但极需严谨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过程犹如“马拉松”。有利于实现对边缘化行为的纠正,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带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篇6

做好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不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医疗制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医院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材料,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明确档案人员责任,维护人事档案安全完整,确保人事档案工作连续不断有序进行,也是《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人事档案人员的职责。笔者认为人事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和做好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确保医院人事档案完整性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1.1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随着人事制度的

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由于人事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2000年,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事档案时,发现有两名国外留学博士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调动、派遣手续。之后通过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了人事,但也不能取得其在国外的人事资料。更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原单位停薪留职出国留学而扣留了档案),他们的原始档案至今没有转到我院,造成人事档案材料的不完整,给新录用单位在人事审核、审批工作中带来不便。

1.2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人事档案

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事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事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人事办公室在一起。由于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事管理工作量大,人事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事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因为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管理人员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人事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认真做好档案移交

2.1《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忽视这一工作环节,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档案交接不及时。二是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

2.2做好人事档案交接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

1.2.1人事档案交接要纳入医院的议事日程、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之中。做到人事档案人员离职离岗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然后再办理调动手续,对未办理档案交接手续的人事档案人员,不得签发调动工作通知,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要把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单位工作制度,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

2.2.2人事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要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档案交接分为移交和接收两个方面,对于移交方来说在正式移交之前主要做到对所保管的人事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帐物相符、心中有数;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做到系统有序;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撰写人事档案移交说明。对于接收方来说,在接收之前要做到了解移交单位职能活动内容和工作活动情况;向前任档案人员了解档案保管和人事档案工作情况;必要时要了解或检查人事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情况。只有交接准备充分,才能保证交接工作顺利进行。

3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3.1医院流动人员出现档案移交不及时,已辞职、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有些没有及时移交当地人才服务中心,有些没有人事权的单位擅自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造成部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丢失、材料不齐全、手续不完备等情况。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不顾组织是否同意,舍弃档案一走了之,新用人单位还可以在当地人事部门的帮助下为其重新建档。人事费普遍过高,也是导致“弃档”的重要原因。

3.2为了保证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促进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流动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应该加强对其的管理,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3.2.1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营造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氛围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规定,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建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

3.2.2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本着对流动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与协调,明确各自的人事档案管理范围。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档案应当移交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并建议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应当打破身份、学历、职称、行业等各种限制,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同时强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应以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办法减少“弃档”现象。

4结论

人事档案是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真实历史记录。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创造条件、提供相关人事数据和信息支持的重要活动,在医院人才开发中起到了人才“信息库”和“资政院”的重要作用。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理念,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和做好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将个人人事信息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地提供给组织人事管理部门,积极对人事档案进行开发、挖掘和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地利用效力,将是人事档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今后医院人事档案改革的主导方向。

篇7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011-02

1 Midas/GTS简介

Midas/GTS程序是由POSCO公司开发的针对岩土工程领域有限元软件。程序界面简洁,拥有强大前、后处理功能与材料模型库,可方便进行建模计算与网格划分。GTS(Geotechnical and Tunnel analysis System)包含了施工阶段的应力与变形分析和渗透分析等功能。

建筑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侧重于分析荷载的不确定性,选取不同荷载工况进行计算,进而对计算结果进行组合,选取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与建筑结构分析不同,GTS(Geotechnical and Tunnel analysis System)更多关注施工阶段和工程材料本身的不确定性,即更多关注岩土的物理状态。岩土工程分析中应选用实体单元模拟岩体状态,力求符合岩土非线性特点以及地基土应力状态并真实再现施工阶段的施作过程。MIDAS/GTS不仅具有岩土分析所需的基本分析功能,并提供了包含最新分析理论的强大的分析功能,成为岩土工程分析与设计的优秀计算程序。

2 模型本构选取

2.1填土本构选取

岩土材料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变形,根据卸载后材料变形能否恢复可分为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当所受荷载较小时,岩土应力-应变符合弹性关系,即材料产生弹性变形;当所受荷载大于材料屈服强度,其应力-应变关系变现为非线性,即材料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其应力应变关系由塑性理论中的增量法求解。岩土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理想弹塑性、应变硬化与应变软化,如图1所示。

2.2土工格栅单元

MIDAS/GTS程序中设置了特有的土工格栅单元,可方便的对其进行应力与变形分析。假设格栅单元所受应力均匀分布,且与轴线保持垂直的截面,发生位移后保持垂直,并且原截面各点仍保持在截面上。MIDAS/GTS土工格栅为一维单元,且只承受轴力作用。

2.3接触面单元

填土材料与土工格栅间发生相对位移,总体来看二者变形是不连续的,为进行有限元计算需要设置接触面单元。

MIDAS/GTS程序设置了接触单元-Goodman单元可方便模拟不同材料或刚度相差较大的材料连续性。在一定荷载作用下不同材料产生相对错动滑移、脱离接触以及周期性张开与闭合。为了有效的模拟接触面性态,必须在接触面上设置接触单元-Goodman单元。

图3为节点号1、2、3、4和整体坐标系x轴成 角的Goodman单元。Goodman单元的剪应力由接触单元的剪切刚度Kn确定,判断剪切应力是否达到了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的抗剪强度。当超过抗剪强度时,残留剪切模量将被用于计算单元刚度。当Goodman单元承受拉应力时,水平刚度与剪切刚度将被乘以1/10000,此时接触单元可用于模拟节理。接触单元延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两列的节点坐标相同。各节点的自由度与其所属的单元的自由度相同。

3数值模型的建立

选取河北省某高速公路加筋土挡墙作为工程背景,根据工程勘察与室内试验结果,对计算参数进行选取,如表1所示。地基底部水平、竖向自由度固定,两侧水平方向固定。模拟现场施工过程采用单元生死控制逐级加载,考虑土体自重。

计算模型符合以下假定:

(1)地基与路基填土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本构模型,参数参照室内试验选取;

(2)鉴于路基结构对称性,以路基横截面中线为边界,取模型一半进行受力与变形分析;

(3)模型边界条件地基底部固定约束,路基外侧水平设置约束;

(4)地基与路基的初始应力场由地基回填土和路基填料自重形成,并将初始位移场归零;

(5)加筋土挡墙高6.0 m,土工格栅长度取为5.0 m,加筋间距在墙高2.0m~4.0 m间为0.6 m,其余均为0.4 m。

4加筋土挡墙变性影响因素分析

土工格栅加筋有效控制了挡墙水平位移的发展,加筋土挡墙水平位移的影响因素包括:(1)加筋长度;(2)加筋间距;(3)路基填料等。下面分别对每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选,保证加筋效果的发挥。

4.1加筋间距

现行加筋土挡墙设计规范并未规定加筋间距的确定方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从安全的角度出发采取较为保守的加筋方式,加筋间距偏小,从而造成一定的筋材的浪费。

加筋间距对挡墙水平位移的控制有重要影响。在某加筋长度值范围内,加筋间距越小,筋、土界面摩擦越大,加筋对挡墙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越明显。分别选取加筋间距0.4m,0.8m,1.2m,对比分析路基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

经分析可得出:

(1)格栅长度8m相对于4m,6m,挡墙的水平位移得到了明显控制,起到了预期的加筋效果。

(2)加筋长度8m与12m相比位移变化不大,相对于筋长8m,12 m时加筋效果不明显,故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的加筋长度控制在4~6m较为理想。

4.2挡墙填料

加筋土挡墙主要通过格栅与填土摩擦作用,改善路基的变形条件并提高路基土体的整体性,故填土的力学性质也是影响加筋效果的重要因素。

粉煤灰作为一种轻质填料、实现了工业废料的再利用,即经济又环保。在高速公路挡墙施工中粉煤灰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轻质透水理性质,粉煤灰可以作为加筋土路基工程中优先选用的填料。也应该看到压实度是粉煤灰强度的重要指标,在施工过程中应加以关注。

5小结

选取河北某高速公路加筋土挡墙为工程背景,通过MIDAS/GTS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对加筋土挡墙的应力与位移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加筋效果的影响因素,可得如下结论:

(1)挡墙水平位移分布表现为中间较大而两端较小,宏观上表现为鼓状。土工隔栅使得水平位移最大值发生在墙体中部而非路基底部。土工隔栅的施作改善加筋土挡墙的位移场分布状况,有效约束路基填土的水平位移的发展,提高加筋土挡墙的稳定性,这与现场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2)土工隔栅加筋增强挡墙路基的整体性,产生明显的薄膜和网兜效应,在挡墙路基中形成托举力,有效改善了竖向土压力的分布,有利于减少不均匀沉降和挡墙路基病害。

篇8

[作者简介]万金城,上海金融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上海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65-04

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共同兴趣、爱好和追求为纽带,以举办的各类活动为载体,以满足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娱乐需要和成就需要为目的,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实现能力和角色转型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出发,阐述了社团活动在学生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社团的重要地位、特点及其具体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这对引领和指导学生社团发展具有一定建设意义。

一、学生社团在大学的重要地位

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生自主创建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阵地。同大学教育一样,学生社团具有传承、适应、批判、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并在学生中薪火相传。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精神的天然承载者,是大学精神和灵魂的重要体现。大学精神包含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它通过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并内化为学校师生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作为校园文化的生力军,它的蓬勃开展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培养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具有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社团对大学精神的塑造、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其使命所在。

学生社团是大学完整教育体系必须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功能体系中,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价值。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它具有非正规教育和养成功能,是大学正规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社团通过各类社团主题活动、社团项目,对学生的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从兴趣发展到智力培养和专业训练,从科学素质提升到人文素质养成,都具有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构成了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成才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部和团中央在颁布的文件中已经明确了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大学社团的分类及特性

从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情况来看,形式多种多样,社团数量巨大,覆盖的范围极广,而且各高校的社团数量逐年增长,如目前北京大学有理论类、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等门类269个社团;清华大学有体育类、人文社科类、公益类、科技类、社科类等五大门类75个社团;人民大学和首师大各有65个;北师大有50多个。

通常情况下,学生社团按照构成和活动内容划分,可以分为讨论自然科学、社会问题等学术研究社团,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兴趣爱好类社团,爱心社、志愿者等社会服务等几种类型。具体到各高校,其分类又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将学生社团分为类:政治理论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艺术类社团、地域文化类社团、公益志愿类社团、实践促进类社团、体育健身类社团、合作交流类社团。

教育部和团中央在相关文件中对大学生社团类型也进行了分析:“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可见,官方组织将大学生社团分为四类:理论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兴趣爱好型社团、社会公益型社团。

尽管分类很多,如从受益主体来看,有利己型、利他型、综合型之分;从范围来看,有专业性、学院性、全校性之分。但从社团的社会功能来看,结合各高校的总体情况,学生社团可以概括为五大类,即政治理论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化艺术类社团、职业技能类社团、社会公益类社团。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具有某些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它具有如下特征:(1)从组织成员的参与性来讲,参加的学生数量庞大,它具有群众性的特点;(2)从成员间的地位和关系来看,成员之间“绝对”平等;(3)从组织生成与发展方式来看,社团组织具有“自愿性”特征,所有成员自愿参与,相对自由,无任何外在强制性因素;(4)在组织的运行机制、管理与指导方式上,社团组织具有“自治性”特征,通过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评价,体现了组织的自我教育的鲜明特征;(5)从组织运作规范来看,成员对社团文化认同感强,具有内聚性特点。

三、大学生社团的具体功能及其发展

目前,大学的职能已经从“培养人才”的单一职能逐步演进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和引领社会”的三元职能。大学社团的实践证明,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独立生存能力,进行身心锤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减轻学习压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加速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其功能可概括为促进学术科研、加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强健体魄、加强职业导向等功能。

(一)学术科研促进功能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其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学术研究。早期的大学生社团基本上依托于学校的专业力量,属于学术科研型。它们通常依托学校的强势专业,起普及知识、兴趣引导、辅助科学研究的功能,其会员对象主要是对学术科研有强烈兴趣的年轻学子。

以苏州大学医学院系为例,早期的校园协会主要有:心理卫生协会、皮纹学一美容学协会、传统医学协会、抗癌协会等,这些与医学知识普及、科学研究、健康心理咨询等密切相关的学术性团体都围绕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质。北京大学的光电信息学会、宗教哲学研究会、法学社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这些学术科研社团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的专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对在学生中形成热爱科学文化、培养专业兴趣、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

不仅如此,社团还能拓宽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方式。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兼具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正是社团的长处所在。在社团活动中,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可以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社团成员来自不

同院系,可以优势互补,理工科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人际交往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科学生可以参加如“计算机与网络协会”、“科创社团”等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社团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学生品德养成、激发学生爱国奉献、升华其思想境界方面具有了承载功能,体现了它对人的培养的重要意义,是培养品质优秀的国家建设生力军的“第二课堂”。

传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于多种原因,说教的特点鲜明。学生一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社团填补了当前课堂德育的“盲区”和“空白点”。通过社团活动,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自己动手等方式增强了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健全的性格。

学生社团数量多、种类全,许多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成员来源广,辐射面广。加之社团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吸引了社团成员,同时吸引了更多的非社团成员。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大学生德育的舞台和载体。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利用社团开展德育,确保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清华大学学生学习研究协会”拥有会员3000多人,不仅在本校发展会员,而且向在京其他高校发展,其辐射面广,社会影响大。

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它通过社会调查、影视欣赏、辩论、走访等活动,把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双向互动、服务社会具体实践,使学生在了解国情、选择人生道路、认识自己历史责任的基础上,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其内容健康、道德规范、崇尚文明、强调集体观念,涵盖了思想教育的本质目标。当然,这种思想教育相对于正式群体活动具有明确的教育灌输性和导向性而言,更多地体现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需求,其形式学生更乐意接受,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回报社会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探索。如清华大学博士生团联合北大、社科院、国家民政部发起了“百名博士百村行”,北大青年志愿者总队组织学生为第21届大运会提供志愿服务等,展示了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风采。

高校社团文化作为大学生精神财富的源头之一,它所倡导的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等,丰富了学生德育养成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为该项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舞台。

(三)心理发展与辅导功能

青年人情绪不稳定,青年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大学生和其他青年一样,具有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同时面临青年期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就业、经济、恋爱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自我期望不时受到各种因素阻挠,自身生理渐趋成熟,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各高等院校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干预,但是这种干预的覆盖面远不如社团,而且主要针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往往容易错过最好的干预期。而社团能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自我帮助,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社团是以兴趣和爱好为基础的群众性组织,其成员志趣爱好差不多,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容易在组织内找到知己和倾诉对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苦恼、焦虑、不满、困惑、压抑发泄出来,进而得到其他成员的鼓励、安慰和帮助,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矛盾和思想冲突。

2 校园社团是一种管理相对松散的团体,不断吐故纳新是其特点,成员间无固定交往模式、无利益的冲突,心理压力相对缓和。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个体更容易在群体中受到接纳和帮助。尤其是常常游离于班级之外的学生,在社团环境中更易到归宿感。社团活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人对群体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体现了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思想,即在基本需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最需要的就是爱、归属感和自我实现。

3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与人生履历不同、年龄相同的同辈交往,接受同辈帮助、了解和分享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成为自助者,同时成为他人的帮助者。可见,通过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忍让、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格,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随着社团成员的更迭而将这种精神和理念传递下去。马卡连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提出了“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著名教育原则。他强调的集体作用在这里得到证明。

(四)体育健身功能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具有相同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建立的体育团体。体育社团类型庞杂,根据对北京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的调查,体育社团如各类球协、泳协、武协、舞美协会、登山协会、轮滑协会、定向越野协会等;大学社团也具有地域性,北方的高校还有冰协。

体育活动是展现大学生健康向上和青春活力的重要窗口,因而学生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在各类社团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社团是以广大学生为主体,以健身和康乐为目标的大众体育形式。通过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有效地释放学习和成长的心理压力,充分体现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当代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这都有利于更加圆满地实现当代教育的育人目标。

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育社团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体育运动,宣传和展示强身健体的理念和实践。“积极运动,健康工作”成为大学教育的共识。其次,体育社团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极大地发扬了体育对人的教育和培训功能,是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尤其在大学体育教育弱化的形势下,体育社团是大学体育教育有效而积极的补充,成为校园文化的不可缺少的补充。最后,各高校体育社团还代表学校积极参加对外交流和竞技体育活动,相当的学生在体育竞赛中磨练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也给学生开拓了一个接触社会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全民办体育的体制下,通过体育社团积极探索体教结合,也能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体制的转型。

(五)职业导向功能

学生社团发挥着就业导向器和预备站的功能。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在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建立了学生职业生涯促进协会(以下简称职协)。

职协围绕育人的宗旨,以就业指导与服务为核心,首先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素质、技能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团队素质、信仰素质、人文素质等。其中部分非课堂教育的素质则通过社团开展培养,进而完善和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质。

篇9

中国性元素和世界性元素

讨论所谓“中国性元素”,与武侠电影的根基有莫大关联。陈平原老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提到,中国的侠客具有漫长的发展过程。①历史上记录“侠”的文本内容主要向历史和文学两个方向发展,随着武力的加持,原本被称为“游侠”的群体渐渐变成了更接近于今天影视作品里出现的“武侠”形象。武力,或说暴力元素的进入,使“侠”群体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较为封闭的世界之余,也以借现实因素完成对现实世界的回归②。这是很多武侠故事所依靠的叙事话语:文艺创作者有意识地借助武侠世界来寄托或传递某种思想情怀、价值观念,当批判诉求提升时,武侠相关的文艺作品在指向性上也大多集中在对现实的反思上。因而,谈论中国武侠电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必须扎根于传统文本,也就是对故事的评判。

武侠电影迄今仍具备生命力的中国性元素包括:以武力等级构建的具有一定封闭性质的世界观(“江湖”);强调文武冲突的人物形象,继承自传统思想的价值观念(“侠义”)等。这些都是显现或者隐藏在传统武侠文化之中,并通过之前的武侠电影呈现出来的元素。如果脱离了这些元素来创作武侠电影,一则容易造成电影本身的“无处依凭”;一则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去赢得观众的青睐――他们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武侠语境。武侠电影的继承和创新从来都不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两者的相互作用,从继承到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人物形象等因素中分析出可以适用于当下文化语境的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武侠电影,大多在所谓“世界观”的构建上还是集中在民国或民国前,这与传统武侠的时代设定有关,也与习惯了传统叙事架构的观众口味有关。从目前来看,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武侠电影还会长期地继承“江湖”世界观,但不断地融入现实元素将会是一大驱动创新的因素。人物设置方面,传统的文武冲突已经渐渐呈现出文武结合的形象塑造特征,如《一代宗师》中的叶问和宫二,在“王家卫式”的对白加成下,这两个角色都能承载文和武的价值观念。再者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诸如儒、释、道各自的思想观念,事实上正伴随着这些学说在新时代的更新与自我调整而不断变化,或入世,或出世,在没有完全脱离的情况下实现着较为平缓的“翻身”,也使得扎根于传统的武侠电影不断汲取其变化,从而作用于自身的创新。这种调整与创新,需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积极与“世界性”元素进行调和,以达到创作的目的。

谈及世界性元素对传统武侠的冲击,可以尝试把武侠片作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片对待③。放眼世界,这种独属于一个地区、国家或民族的类型片仍有不少,如美国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等等。与武侠类似的人物形象或者设定包括牛仔、武士等,甚至拉丁美洲的革命军人形象、前后的公务员(纪律部队)形象④。在面临意识形态或者说文明形态的冲突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表现矛盾冲突的人物形象,以及围绕人物、包裹人物的时代特征与环境设定。也正因如此,在这些分属不同文化圈的故事在叙事方式和情感内核上具有一种共通性,他们开始思考存亡问题,也因此涉及到对纵向的时间历史冲突、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这两个基本叙事点的思考。这些思考更多地基于一种历史观的表达,也基于对人性的拷问,也就是说,人物和环境各自的塑造以及对彼此关系的打造应该是这些类型片中佼佼者所共通的元素,即“世界性”元素。

所谓的“世界性”元素为何值得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者处理这些元素的手法是不同的,但全球化所带来的跨文化交流使得这些不同在逐步寻觅共通点。作为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不论是商业电影或者较为“纯粹”的艺术电影,都面临着一个向观众“交代”的任务,而观众最直接接触到的部分就是故事。故事拆分开来,则有人物、事件、时间等基本要素。从这些基本要素出发,讲好一个故事,是跳脱部分“体制牢笼”所需的一个非畸形、不投机取巧的必要条件,也是避免由于意识形态先行所带来的观众消化不良现象的可取手段。武侠片作为“命定”的可同时面向大众和精英的电影,其中雅俗共赏的佳作大多具备一个完备的故事结构,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这种完备的故事结构需要通过中国性和世界性元素的调和来实现。

我们在太多的武侠电影中寻觅到了文明冲突的踪迹。一是外来文明的进入,无论何种方式,结合历史总能够结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引起观者共鸣,然而一味地煽动这些情绪并不能够在实质上提高武侠电影在故事层面的水平。一个“药方”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似类型片中并不少见,即加入对历史的思考,从政治、文化甚至到经济层面,这些思考能够带来故事的深度,而不是一味依附于历史或传说来构建故事。《一代宗师》之所以成功,一个原因就在于影片实质上淡化了角色的外在,而是由角色参与的矛盾冲突引出关于江湖和现实、外来文明和本土传统、角色本身所面临的时间前后对比落差来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表达,即对人物和环境的塑造。

当然,把握本土文明的独特性是中国武侠电影的“下限”。徐皓峰在《刀与星辰》中曾提出“科技”⑤的说法,以功夫来抵抗外来工业文明的武力,用以凸显中国侠义的强势,这是过去诸多武侠电影为了凸显民族主义和武侠“卖点”而采用的对本土文明的维护。在此我们所强调的“把握”,一方面是要坚持中国武侠电影及其继承的传统武侠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流向这种过于自我的表达,否则借鉴再多的“世界性”元素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二 、《一代宗师》的启示

作为一部由王家卫慢慢打磨出品的精良之作,《一代宗师》无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王家卫烙印”。李道新教授认为,王家卫擅长用其“香港经验”进行寓言式书写,“进而横向跨越并力图整合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作者电影话语”⑥,这个特点以及过往王家卫的电影倾向于探讨两性关系和对时间的哲思,都在《一代宗师》中出现。然而,《一代宗师》不同版本所得到的不同评价值得注意。内地上映的第一版《一代宗师》,被更多的人称为呓语,认为王家卫式的情感表达到位,但缺乏合理的故事载体,使得情感溢出,内容空洞。按照传言中该片的素材累积量及成片时长的对比,我们多少可以猜想:王家卫在此表达得意犹未尽。果不其然,《一代宗师3D》版上映,更加完备的故事,承载起更加厚重的情感表达,最终由武侠故事的形式出发,融入对人性和环境的思考,好评也较前一个版本多了不少。

在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上,不少学者和影评人都认为王家卫更多的是在思考之后进行一种缅怀,香港学者马家辉就表示,王家卫对民国时代和那个时候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相当怀念。⑦事实上,尽管和“五四”运动对所谓“旧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拆解,但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并非可以被轻易消解的。因此在民国时期,海派文化、城市的“摩登”文化都带有深厚的传统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李欧梵教授称之为“中国世界主义”⑧。武侠世界作为同样需要依靠这些价值观念来维系的一个类“平行世界”,势必会继续由这些价值观念串联起来支撑起武侠世界的精神内核。在这一点上,《一代宗师》作为武侠电影,其“中国性”元素组成相当充分。

但这部片子依然有其“世界性”。王家卫擅长的对时间和两性关系的思考依然在这部片子里展现,叶问和宫二两人的关系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人物情感自始至终是故事的主线。但时代设定和王家卫对传统文化的缅怀却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人物的“家国情怀”。宫家对传统的恪守和对马三的态度、马三所代表的“汉奸”立场、一线天代表的军统特务形象以及丁连山“面子和里子”的比方无不映射着那个纷乱时代在这些人物上的缩影;而叶问一家从全家福到最后孤身一人在香港授武、宫家六十四手的失传,背后其实是两个具有“武侠特征”代表性家庭的没落,进一步延伸,是对传统文化走势的勾勒。

《一代宗师》就很好地实现了传统的中国性元素和更加现代的世界性元素的调和。影片依然具备传统武侠电影特征的故事架构和人物设定,通过导演自身擅长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思考角度,融入对“个人――家庭――民族”关系的思考,以及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失落交织的无奈。影片主旨不再是简单明了的“科技”、江湖恩怨等直白的价值观展示,而是连通不同情感和价值载体,用更加普世、更加现代的思考方式支撑起逐步没落的武侠内涵。用分析故事的方式去分析一部21世纪后出产的武侠电影有其局限性,因为如今电影工业发达,走在一条急速发展的“高速公路”上,更多的人正从产业角度和大众文化传播角度去分析。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在票房和所谓价值观的掩盖下,大众和创作者都有意无意地轻视了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性。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烂片”满天飞,观众吃糠咽菜久了,对待“美味珍馐”也会陌生,间接地拉低了对优秀作品的期待,也变相打击了优秀电影人的自我期待。像所谓“中国性”“世界性”元素,事实上都是围绕着一个故事所该具备的基本要素来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许多人都非常熟悉,但如何将这些元素拼凑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好故事,却不见得是容易的事。这种需要技巧的故事编排,在明星效应和票房效应的冲刷下,正在被当前部分电影不断边缘化,也难怪如今想到影院看一个好故事会是如此艰难的事情。

王家卫本人是编剧出身,自然知道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性。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其故事大多是合格之作,这与武侠电影的文本依据大多是优秀的武侠文学作品不无关系。但一味地依靠武侠故事来构建和填充内容使之符合电影的要求,往往使得这些故事在大荧幕上的呈现空洞、单薄,如李小龙的部分作品和徐克的《黄飞鸿》都是较为出色的故事片,却无法达到《一代宗师》的深度;又或者,创作者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肆意发挥,盲目迎合大众口味,使故事性大大打折。近两年的国产电影市场,此类片子经常出现,如《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和《道士下山》。

我们常谈的“软实力”,从故事层面来讲,其落脚点比起空喊口号所需要依凭的出发点要来得重要。在此不妨猜想,《一代宗师》为提高武侠电影故事的“软实力”提供了这样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大胆保留、删改故事中的中国性元素,尊重武侠电影的叙事传统,破除单一的表达方式;同时更大范围地借鉴其他类型片、其他国家和地区电影故事的编排手段,注重对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及两者关系的思考,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能让观众知其所以然,通过中国性元素和世界性元素的调和,找准中国武侠电影的故事“软实力”落脚点。

作为一部带有“呓语”性质的电影,《一代宗师》是王家卫非常自我的表达。

当《一代宗师》北美版和《一代宗师3D》上映时,由于故事性更强,得到的好评比最初国内上映的版本要多得多。这表明,更多的观众,不论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大众,对“听故事”的需求始终没变过。不论一个故事的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它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故事才能够被放到其他方面进行讨论。中国性元素和世界性元素的调和,事实上正是王家卫在这部片子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武侠电影离不开“中国性元素”,这是根基所在;武侠电影可以更多地引入世界性元素,包括导演和编剧个人对文明冲突和人性等社会与哲学问题的思考,不用局限于影片类型而放弃向更加普世化的价值观念靠拢的机会。

当今武侠电影确实走到了一个较为窘迫的境地,而《一代宗师》的出现似乎有点阳春白雪的无奈。但王家卫和这部影片至少为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一个能够讲明白的好故事,一个具有充实精神世界的故事,一种更加紧密地调和中国性、世界性元素的创作模式和表达方式。我们所强调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在这种模式中得以体现;我们所期盼的“软实力”的提高,也在这种模式中寻求到了更大的可能性。

注释:

①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 之所以称为“尝试”,可参见徐皓峰:《刀与星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页。

④ 关于前后“纪律部队”形象的矛盾,可参见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页。

⑤ 徐皓峰:《刀与星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5-7页。

⑥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8页。

篇10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和可逃避现实世界等特点,使不少人沉溺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导致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受损、学业成绩大幅下降、人格产生严重缺陷等种种问题的产生。

网络成瘾是指上网者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网络成瘾(IA),或“网络成瘾障碍”(IAD)或“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虽然有关网瘾的准确定义还不尽一致,但普遍认为,网瘾是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同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由于网瘾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危害,青少年网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关注并研究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并由此成立网瘾戒除(治疗)中心。遗憾的是,有的研究走向歧途,把青少年网瘾归结为毒瘾一样的病症;一些网瘾戒除(治疗)中心以盈利为目的,用“暴力”治疗网瘾,给青少年带来更严重的伤害。本文首先把青少年网瘾设定为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从中探索其主要原因,研究引导式的矫治对策,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中小学生、大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上网原因、上网习惯、对网瘾的认识以及对自身成长环境、校园文化生活等比较客观真实的想法,为研究网瘾的主要原因和矫治对策提供验证。

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分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两类。

对中小学生的问卷设计,兼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权益,需要获得的信息仅是整个愉快式问卷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有是否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和父母的关系、课余活动的内容和场所、上网主要做的事、上网时间、小伙伴的数量以及遇到不开心时的诉说对象等。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8份。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按理工科、文科分别进行,并从男生、女生不同角度进行了统计汇总。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理工科学生有效问卷280份,其中男生192份、女生88份;收回文科学生有效问卷408份,其中男生120份、女生348份。在理科生、文科生、男生、女生中,认为自己网瘾很严重的分别有8.57%、2.45%、6.58%、3.03%,轻微的分别为50%、38.24%、40.79%40.4%,没有网瘾的分别为41.43%、59.31%、47.37%、57.58%,即,认为自己有轻微网瘾和网瘾很严重的人数之和达到总人数的50%左右。

在理科生、文科生、男生、女生对网瘾治疗必要性的认识中,认为有必要的分别占45.71%、72.55%、46.05%、73.23%,认为没有必要的分别为14.29%、5.39%、15.79%、4.55%,认为可有可无的分别有28.57%、11.76%、27.63%、11.62%,对此不关心的分别为11.43%、10.29%、10.53%、10.61%,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对治疗网瘾的渴望。

2 我省青少年网瘾形成的主要原因

造成青少年产生网瘾的原因很多,有内因,也有外因。鉴于其年龄特点,更主要的是分析外因。

2.1 缺少精神寄托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些都给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带来深刻的影响。由于适应时代、适合国情、适合在校生特点的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就学、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加上网络世界的言论没有有效约束,有不少思辨力不强的青少年网民,迷失了方向,缺乏人生追求,精神空虚,沉溺在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找寻世外桃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网络游戏用户达3.2428亿。

根据本次调查,理科生上网玩游戏的比例为46.47%,文科生为12.74%,男生为47.37%,女生为12.12%,其中,上网玩游戏的时间最长的是角色扮演类(如《最终幻想》、《魔兽世界》等),理科生的比例为62.86%,男生为57.9%。

在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中,上网做作业的占11.28%,搜集学习资料的占30.08%,玩游戏的占25.19%,聊天的占19.17%,其他占14.29%。

他们通过扮演角色,在虚拟世界里实现自己在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梦想,诉说在现实世界不敢说的话,实现自我满足。

2.2 缺乏与庞大的青少年群体相适应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

篇11

档案信息资源的商业性开发通常与公益性开发相对。在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交换是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前提。档案信息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前提是档案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并有对其进行交换的必要与可能。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主体不是档案部门,而是商业机构或组织,档案部门需出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开发对象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最终目的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最大化。与公益性开发成果不同的是,商业性档案信息的消费是排他性的,消费群体具有针对性。

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定义,本文赞同如下观点,即商业性机构通过与档案部门合作,或者通过公共交易平台获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权,在此基础上从事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并通过交换、出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成果和服务达到获取经济收益目的的行为。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档案信息资源”+“商业开发”为检索词,在CNKI平台进行全文检索,根据内容排除后得到相关文献14篇,时间从2004年至2014年。早在1996年就有学者在文章中提出“档案信息商品化的途径”。 通过近几年的文献看出,国内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研究,主要方向包括开发模式研究、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市场、经验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多篇文献中将商业性开发作为公益性开发的补充模式加以提出,指出档案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的不足,强调以公益性开发为主,以商业性开发模式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此外,有学者提出商业性开发并非适用所有档案机构,政府应首先承担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盲目尝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Web of Science、EBSCO、ProQuest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所得文献主要涉及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或政府信息再利用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共部门信息商品化趋势和信息交易、公共部门信息商业化应用的障碍与现实条件、政府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商业应用价值。还有一些文献引入案例分析,研究档案馆的营销模式,提倡利用新技术和利用方式创新。

从国内外现状中可以看出,国内相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达到一定研究水平;从相关作者所撰文献的内容看出,研究还局限于档案学界内,没有深入的跨学科研究;部分作者对学科敏锐度较高,有前沿意识。国外的信息资源商业化中没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针对性研究,但偏重于档案信息产品开发的实际应用性、档案休闲服务,实践性较强。本文总结目前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状况与经验,从传统档案机构、社会环境、档案用户、公民权利等角度,分析国内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该方面的研究作一些补充。

二、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有利因素

1.丰厚馆藏奠定资源基础

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具有丰厚的馆藏量作为资源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数为3325个;国家专门档案馆数为24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44759.10(万卷、万件),而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数量仅为8490.00(万卷、万件),开放档案数量不到馆藏量的19%。可见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还未发掘,虽然“藏”是“用”的前提,但藏而不用,或者利用率低,也是一种间接的资源浪费。

此外,综合档案馆拥有稳定的档案来源,馆藏不断扩充,即使档案有年限,但相对快速增长的馆藏量来说,仅仅靠销毁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似乎不能应对馆藏膨胀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2009年,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量每年都在增长,2009年馆藏量比去年增多了3038.2(万卷、万件)。

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有充分优势,来源多样也使其馆藏档案具备丰富全面的内容。况且几近海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对于档案馆本身而言,是数字化档案的素材,也可以说是一个开发瓶颈。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首先有良好的基础资源作为保障,其次,档案馆可借助外界的技术与人力等资源优势。如若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开放的平衡,适当开发,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将成为可观的社会信息财富。

2.档案用户需求变化

社会发展与市场机制促进了档案用户需求的立体化与多元化。档案用户需求立体化的表现在于,档案用户的需求逐渐具有多层次特点,包括普遍性档案用户需求、专业性档案用户需求和创新性档案用户需求;档案用户需求多元化的表现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了新型档案用户,如企业改革遗留的档案保管或归属问题。总的说来,档案用户需求变化可以概括为档案用户需求范围扩大、信息层次加深和档案用户群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量在2006年大幅上升,直到2009年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档案信息需求是变动的,档案用户通过利用档案得到了满足的同时,又产生新的档案信息需求,并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目前信息用户的数字化档案信息需求日益突出,档案信息服务在不断完善传统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外,还需满足数字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我国档案馆作为传统保管机构的角色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档案馆有限的信息服务能力与公众增长的信息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档案机构必须寻求新的开发途径。

3.档案信息市场发展

从档案产品及档案服务所包含的劳动性质和特征来分析,它们是高度密集型的智力活动,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效用和利益,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劳动价值。它是档案信息市场的一种模式。我国档案信息市场在具体运作中的表现形式有档案馆有偿服务、档案信息交易市场、档案中介服务和商业性档案数据库等,具有多元化趋势。

多种市场模式并存的局面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而社会信息产业的兴起和对档案信息经济价值认识的深化,终使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得以发展。活跃的档案信息市场是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前提,而档案信息商品是档案信息市场的主体。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优势在于能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档案信息产品,能为档案信息市场注入活力,有利于规模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市场与档案信息服务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障碍因素

1.档案机构驱动力不足

档案部门的档案信息服务一直以公益性开发为主,开发主体是档案部门自身,档案信息开发靠政策、法规驱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目的以满足社会的普通利用需求为主。这种开发模式本身是基于档案部门履行公共文化事业机构的职责,以满足整个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为目的,然而事实是它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

档案机构驱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我国档案机构定位不准确,既是文化事业单位,也是行政管理机关,职责不明晰,自身很难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主体;由于缺乏经济动力,非营利性信息服务效率低下,信息服务质量不理想,档案部门缺乏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驱动力。单纯依靠自身而没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囿于行业体制的框架内,档案机构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很难具有创新性开发的动力。这也是商业性开发的阻碍之一。

2.信息权利的冲突

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另一障碍是档案信息权利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知情权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也是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的题中之义。信息资源的价值在于可共享性,即大多数人平等地获得并利用信息,信息资源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档案信息本就是面向社会的公开信息,但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公民个人生活情报资料等私人信息,一旦泄露就有可能侵犯到公民隐私权。这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相悖。二是信息产权保护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矛盾。知识产权保护是为了保护产权持有者的权益,包括专利、版权、著作权等。但在实际利用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会缩小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有偿服务行为,开发主体是商业机构或企业,开发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如何在权利之间、投资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这种相对取舍必然也是一个利益评判衡量的过程。

3.开发过程缺乏效益原则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对档案信息的加工,使分散的档案信息成为浓缩精炼的档案信息产品,开发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参考价值。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践中缺乏效益原则。主要表现在: 档案信息资源开放范围过窄,社会档案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档案信息服务方式滞后,制约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高效与低成本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改革力度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档案工作社会效益下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成本不断提高。

在缺乏效益性的状况下,对档案信息服务的深化与发展也不具备可行性。通过商业性开发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档案信息商品进入市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受市场机制调节。此时首先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满足投入/产出的平衡;其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特殊性,也需考虑开发的社会效益。如果不将效益原则纳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商业性开发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实现。

四、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策略

1.关注档案信息开发权问题

商业性开发中,档案机构需授予合作方档案信息的使用权。档案信息增值开发授权是扩展档案信息使用权主体范围的一种方式,即通过档案信息营利性使用权的授予,扩大档案信息使用权的主体范围。取得了档案信息开发权,开发主体才能合法开发,但开发主体并不拥有档案信息的所有权,而是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需要注意的是,开发主体在在开发档案信息的同时,会牵涉个人、企业和其他非政府社会组织的隐私。因此在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档案资源方、档案管理方和档案用户的信息权利,建立档案信息开发权的授权机制。

2.明确商业性开发范围

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范围限定在具有潜在商业性价值的档案信息。商业性价值这一概念看似很宽泛,但根据信息需求规律,大量用户的信息需求重复出现在一部分常用的信息资源中。从信息开发层次看,档案馆藏中一次信息占据了主要比重,档案馆中的信息资源未必得到充分的利用。档案用户除了需要原始信息,往往更关注经过分析、预测的综合信息,即层次深、专指性强的二次甚至三次信息。因而,在不违背档案保密期限的前提下,商业性开发的范围和档案馆公开档案的范围并无二致,但档案馆与商业机构的合作,满足了公众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商业机构宣传其形象与文化,经济、社会效益并举。但与此同时,必须将著作权、信息市场成熟度等因素纳入考虑,需要在合作机制中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