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一级教师论文

小学一级教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6 17:0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一级教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一级教师论文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体验求知的愉快,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记忆的牢固性和想象的丰富性。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我觉得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起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些激发兴趣的环节,巧妙设计学习形式,挖掘教材的趣味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诱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兴趣环节的设计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唱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讲故事、唱儿歌来“激发兴趣”,比如在课前讲《三只小猪》、《喜羊羊与灰太狼》、《白雪公主》、《蜡笔小新》等,课后唱一些儿歌,尤其是动画片的儿歌,例如《金刚葫芦娃》、《健康特工队》等,让孩子们愿意早早地到学校,盼望着老师来上课。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选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寓言、故事、史料、身边实例、自身感受和时事热点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的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二、关注“学习习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起始年级,养成好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终生有益。首先,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首先应加强说话训练,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开展讲故事大赛、说日记活动等,要让学生敢说、想说,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其次,写字基本功的培养,注重一年级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培养,只有端正坐姿,执笔规范后,才能写出端正、匀称的字,重点指导23种基本笔画,让学生认真观察汉字的运笔方法、间架结构,从“摹”到“临”,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从而培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再次,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合理培养学生预习、复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字母时,开展预习比赛,看谁能合着书,将未教的字母写出来……在教完生字后,第二天,看谁能将生字写出来,并且给每个字注上拼音等。逐步形成自觉的预习、复习习惯,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得到更好挖掘。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一年级学生日常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去记等学习行为,注意教育引导学生课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才可能有高效课堂的生成,才能为学生学习的良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关注“个体差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生的个体差异注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效果的差异。同一时间、同一内容讲授完以后,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对新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的“学困生”,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孩子中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个班里面,老师经常不经意地就从学生中分出了后进生或者叫“差生”。其实“差生”并不姓“差”。在教学中,尤其我们一年级的教师,要改变自身偏见的认识,要改进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别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分层次教学,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及时弥补,巩固新知的同时,注意适当安排一些以往旧知的练习穿插其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时刻回忆旧知,从而加强记忆,减少遗忘,让我们的学生永远站在所学知识的同一起跑线上。针对后进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对待。是家庭原因的,就多家访,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换思想、意见,帮助学生进步;是教育方式的就改变教育方式等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老师都要有诚心和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学生感到温暖,同时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弹”,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四、关注“合作意识”,从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合作意识的培养简单地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关键词、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内涵。第二种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时,学生就会成为完全的指导,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去尝试搜集一些信息资料,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多想去看看》,可以上网搜索一些有关北京天安门及天山的图片及内容,让各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让孩子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课堂就变得容易、生动了起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老师付出真情和真爱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去关注学生的一切,这样才会得到学生们的欢迎、信赖和爱戴。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在这和谐与轻松的氛围里得到开展和完善。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措施,希望此文可以促进自身教学的进步,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点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篇2

识字

教学策略

识字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和认知世界的第一部曲,也是小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所以说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乐趣中识字,不断地丰富学生对汉字的积累,从而提高小学生识字学习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激发学生识字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识字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观察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点大多表现为:年龄比较小,好动、好玩,集中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天真活泼等。在一堂课40分钟里面,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10分钟,而其他的时间我们又不能让它白白的浪费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才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首先得让学生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识字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所以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在老式的教学方法中,我们教师总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一副十分严肃而威严的脸面,这就会自然而然给学生一种压抑的情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打折,最终使课堂成了老师“自唱自演”的舞台。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教师只有放下身段,采用和蔼可亲、面带笑容的方式去亲近、接触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与此同时,在上课时,老师可以适时的利用一些识字游戏来激发学生们的识字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同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在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二、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识字的教学效果

利用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直观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来说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方法。所谓直观教学,即是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先利用实物、图画、活动、猜谜、幻灯等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识字学习作好铺垫。如在教学生字“人、口”等字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面示范演示:双脚跨开站着就表示是一个“人”字,把嘴张得大大的就表示是一个“口”字。通过直观教学的示范演示,学生们对汉字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得更牢。再如在教生字“葡、萄”时,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先在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株茂盛的葡萄树,树上结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生字写在上面)。当我说:“谁愿意将这些香甜的葡萄带回家呢?”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有几个学生激动地离开座位来到讲台边要求进行演示操作。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教学的效果就得到了稳步的提高。

篇3

大部分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都会在低年级课程中设置速写、素描等基础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会安排一部分课时在校内进行,尤其是速写、素描等课程。学生通过对风景的绘画,帮助学生空间架构意识、物体的透视以及阴影的把握等,引导学生打好绘画基础。

2.开展校内画展

在实践性教学中,校内画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学习阶段的发展来开展校内画展,能在同一时期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进行了解和比较。同时,也可起到互相观摩的作用。学生可从其他作品中吸收绘画技巧,思考自身的绘画的不足之处,努力弥补自身不足。

3.校外写生采风

各大职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校外写生一般为集中型教学,校外写生是一种直接性的绘画方式,普通的绘画作业是不能成为成品的绘画作品。校外写生的意义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为未来的设计创作收集素材。因此,校外写生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是必要可少的教学环节。

二、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专业性

艺术与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是为了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艺术感和实践能力所设定的,在课程安排上突出专业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直观性

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实践性教学是分配到各个专业课程之中,但是其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建立在课程的积累上,在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的结果上可看出直观性,尤其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门基础功课就将这种直观性非常直接地表现出来。

3.课程时间的连续性

大段的连续性创作时间是很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是建立在大量的时间思考积累上,在课程的安排上一般安排一整个上午的课时,保障时间的完整性。让学生们拥有充足的创作时间,保持连续性的创作,锻炼学生的绘画功底,期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通过课堂实践,发挥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设计技巧的塑造,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上可从提高人文、自然学科等基础学科教育上入手。实现跨学科教学,引导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融入或互动。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应准确定位教学目的,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促使艺术创新和科学逻辑相验证,这也是人文精神与实际物质融合的表现。唐学生在新的知识中探索可否与设计相连接,从而展开一条新的创作之路。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引导意识,有目的的在课堂中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运用更多的实践课程提高艺术设计水平彰显出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2.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创新意识可从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参与课外活动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是他们快速提高创新意识、设计技能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后应进行一次专业思想教育,促使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可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研究,以拓展学生的思想。在发生问题时引导让他们以所学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课外实践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让兴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也能容易使学生接受课外实践活动。

3.深化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实习是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实行对应的实习课程,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技能训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专业技能。根据专业的不同实习的形式也不一,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它需要将生活参与到工作中,比如:社会的专题调查、艺术采风的创作活动等形式具体的参与到某一活动中去。这一问题就需要学校的支持,找到具有一定实力的实习基地,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想实践过渡,熟悉市场运作,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走向,将单一的理论学习推向实际,帮助学生尽早定位。

篇4

二、大赛对动画实践课程中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助力

教学行为实质上是教学信念与教学期望的一种外在体现,而有效的教学行为大都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和意图清晰;其次,启动教学进程的任务和问题具备善启善导的特征;再次,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作为有效教学行为的载体应常变常新富有创意。作为动画实践课程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教学任务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倾向实践性和社会实用性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只有有了启动教学进程的任务才能根据任务安排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实现动画实践课程中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动漫大赛的主题分为企业命题和自主命题,这些命题每年都会随着企业的要求,市场的要求,时事的变化和热点话题的变化而更新,这些主题作为教学任务本身就是实践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的教学任务,而且动漫大赛针对作品和参赛选手都有明确的宗旨和要求,对于作品的要求教师可以灵活的转换为课程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而对于参赛选手的要求可以成为动画实践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如此以来动漫大赛实际上为动画实践课程提供了清晰而适用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手段和方法而言参加大赛本身就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一种,全民参赛的方法能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同学之间的的竞争也会使课堂和课程的过程充满活力,教师指导不同的参赛任务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完成方案并引导学生实现方案的过程也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此来看动漫大赛能够为动画实践课程的有效教学行为助力。

三、大赛对动画实践课程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能力是构成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生受用一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所有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动画实践课程也不列外。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目前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对于自己的创作往往思辨不足,容易在自己营造的情节中自定标准自我感觉并且很难接受批判,学生思辨不足客观上有思维广度和深度受限的内在原因也有教师批判理性教学引导的缺失,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从见识和实践上积累经验,批判理性教学引导需要具体开展批判性的教学实践。动漫大赛的决赛现场应该说就是一个思辨教学的现场,决赛现场的第一部分是展示作品并答辩,答辩的过程就是对作品本身一个全面的批判过程,学生在回答专家的提问时潜意识当中对自己的作品也会产生从新的思考。决赛现场的第二部分是颁奖和对部分优秀作品的点评,在这个过程中获奖与没获奖的学生都会有较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对优秀作品的点评和观赏能够使学生针对自己的作品找出差距和不足,这就将答辩中潜意识的思辨变成了对自身作品的一个显性的思辨,也就达到了思辨的结果和目的。全民参赛的课堂也是一个思辨的课堂,参赛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会契合大赛的主旨和要求指导学生的作品,为了使学生的作品更能符合大赛的主旨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就是一个批判的思辨过程,因为有大赛作为蓝本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批判并且也有主动自我批判的动力,这种批判的思辨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能够有效的被锻炼和积累。

四、大赛促进师生双方建立有效的教学信念

信念通常是以个体经验认知为基础的内在价值认同。教学信念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产生的共同认可的内在动力和价值观,它是通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展示出来的,师生双方教与学互动的课堂行为折射出来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就是一个基本的教学信念,有效的教学信念能够促进建立健康的课堂秩序,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的信念激发自身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备赛的过程实质上是把理想的自我发挥到极致,在追求完美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动力源泉比客观存在的作品更有意义,因为信念是产生外在行为的内因也是主宰行为的决定因素,参赛过程中获得参赛的经验及大赛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每个阶段对作品的批判与思辨也能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精神,学生在竞赛中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这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合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进行协调的组织能力。这种以赛促学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的有效学习信念将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品质。对老师而言教的信念是撬动课堂的支点是培育人才的琼浆,教学信念是否有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前要了解赛况掌握大赛的主旨和要求并针对赛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动画实践课程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大赛这就与学生的期望和信念不谋而合,如此就能够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因此教师的引导也会更加有力度,师生之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赛后针对参赛反应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内化到课堂中去也就形成了有效的教学信念,有效的教学信念与学生学的信念产生共鸣必然将升华课堂兑现教育的本质承诺。与大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建立的教学信念不仅打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和氛围,同时也实现了以竞赛促进学习,以学习建立信念的健康模式。

篇5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专业性学科,所以从事其艺术设计的教学本身也是一门对艺术的修养过程,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合,更需要通过实践的形式将艺术性用作品来呈现。通常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有实习、实训、实操及实验四个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和动手能力等,进而合理运用所学,完成对知识的串联和消化,激发自身创造力。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人才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不符合教学规律

当今社会是人才社会,也是一个竞争社会,只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才能让自身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但就目前看来,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剥离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关系,基本将临毕业学年定位于实践实习,其他学年都在做功课修习,这样的设置安排不利于学生的内容更好的得到消化,很多教育内容往往最后变成了“丢了西瓜捡芝麻”,而且高职院校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分配,课程设计等繁杂任务,精力在实践上有限,实践教学的作用也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了毕业后实践缺失,在社会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2.高校缺乏实施实践教学的条件

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多个学科的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使用艺术。实践是检验艺术理论的重要依据,而现实中,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老化,教学材料有限,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一些实践教学中必须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等符合时代气息的新鲜事物也未能展现在实践课堂上,这就使实践教学成为了摆设和形式。

3.实践教学的实施缺乏社会支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多院校也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比方说建立校办工厂,校企合作等方式,这种方式值得肯定。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其设计教学内容和设备无法为企业提供利润或者眼前商业价值的实质性需求,导致了企业单位对实践实习的排斥,企业不想将自己的营业场所免费开放给高校,作为实践实习的基地,而高校同时又没有协调好各种关系,未能疏通梳理二者之间的联系,导致了企业单位抵触高职院校在其自身营业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还没迈出社会,还缺乏安全意识,尽管适当的安全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但企业现场的复杂工况也让学生的自身安全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企业单位排斥学生实践实习的原因之一。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构建三段式人才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前期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自身发展的认识,通过认识来树立学习目标和定位自身发展方向,这个阶段属于感知过程,通过考察一些相关单位或者具体的一些情况来完场。中期实践属于记忆巩固阶段,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体验后,进一步加深阶段,也是理论转化阶段,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管理、设计的市场行为,做到“真刀实枪”的去适应社会,后期实践是思维阶段既毕业设计和实习的过程,也是直接面对社会的就业实践,这个阶段的实践主要是面向市场化的社会,从实际出发,做相关的课程设计,也是对自己自身能力的实践检验。

2.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师和实验设备建设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需要外部支撑,教学实验设备是硬件支持,而专业实践老师也属于软件支持的范畴,所以,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就必须从这两个面入手,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身的素质,将授课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前提下,由高校进行引导,分配其去有实践经验的工作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和研究,将实践精华反馈给最需要实践学习的学生,减少学生无用功,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对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从而督促教师自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此外,对于薄弱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考虑引进有能力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促进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进而完成更好的实践教学任务,还可以将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士邀请进校园,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以及理解今后的学习主题和明确学习方向,同时这些人士的延伸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实践向往,从而为更好的教学任务完成打下夯实基础。

3.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实践教学支持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高校所在地的政府应呼吁企事业肩负起安排学生实践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政策上和责任上下手。可以给予相关提供实践实习的企业一些税收减免便利,间接给予资金支持,或是政府发放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将相关的岗位提供给在校大学校进行实践和实习,在进行政府相关招标合作时,给予这些企业优先的签约选择权,强化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加强企业和高校的进一步合作,同时鼓励高校将更多的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平台来展示,实现双方的互惠惠利,同时,建立对各个企业的实践成果考核,避免一些企业应付行政安排。此外,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大改造实践教学的设备支出,适当提高实践教师的工作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实践队伍来,同时,政府帮忙引进高水平的实践人才,打造一个具备能打硬仗和敢打硬仗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人才夯实的基地。艺术设计专业不仅需要从理论角度对自身的专业建设予以提高,更加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对自我专业进行研究和深入,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篇6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篇7

作者:白鹤龙 林海 赵仑 陈瑞战 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长春市第十一高中

目前,高师化学专业的实验内容过分强调各学科的独立性,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相脱节,高师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状况急需改变,因为它关系到为广大中学培养高素质师资的大局。在新课改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局面下,高师实验课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改革势在必行。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化学专业课程的门类很多,有的课程内容重复,缺乏整体优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3]。所以针对传统的四大化学,我们应重新审视化学专业分支学科,渐渐地模糊各学科间的界限,改变以学科的观点来编制课程内容的做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学者的知识结构优。首先是“删”,即根据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就业结构等,删除某些课程中某一部分的内容。其次是“并”,就是合并几门课程中重复的部分。再次是“减”,主要是指压缩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程的学时,增加能力和职业教育等素质教育课程。最后是“增”,主要是指增加前沿性、综合性、创新性等课程。创立探究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潮流[4]。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实施阶段、实验结束阶段。(1)实验准备阶段。学生将基本理论学习后,在实验开始前2周,布置给学生该实验的实验范围及需注意的实验问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资料查阅、确定课题、方案设计,审查合格的实验设计方案,列出实验药品交实验员准备,不合适的方案返给学生重新修改。(2)实验实施阶段。学生根据本组设计方案进行准备、实验、观察、记录。记录实验数据。经过自己的实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初步得出实验结果。同时,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和示范实验的各环节。(3)实验结束阶段。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初步的实验结果,评价实验的各个环节,抽选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推荐一个或者几个比较好的实验设计方案。

在“化学教法实验”课程中,对中学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深化、挖掘,拓展实验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1)将某些来源于生产生活的情景素材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如不法商贩将自来水装瓶当作纯净水卖,欺骗消费者,谋取暴利。针对素材,设计成“鉴别真假纯净水的探究性实验”。(2)将“操作难度大的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如,“电解水的实验”,很难做成功,设计成“电解水实验最佳条件的探讨”。(3)将“一些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做到的实验”设计成计算机模拟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技术完善实验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教学技能得到明显提高,我们优化了“化学教法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5]。(1)将教师讲解、演示的实验适当地改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在实验进行的前一周,做好安排,在实验时随机抽选3名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步骤、成败关键,最后由教师补充、完善。并选定1名学生演示实验。(2)将封闭式实验改为开放式实验,即实验室、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开放。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为此,我们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制定了新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的考核,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评价。该评价体系包括平时实验成绩(5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40%)、实验笔试成绩(10%)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实验讲解、实验演示、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实验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进行操作考试,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组装、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操作过程、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的考查。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实践表明,这样的评价体系增强了学生积极参加实验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总之,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要与基础教育的课改相适应,符合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真正做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化学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篇8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周岁至十二周岁,在心理学称为学龄初期。这时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是一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对事物的主要与次要特点分辨不清;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善于记忆具体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二是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三是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形成了矛盾的对立。

2.兴趣与小学数学教学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原因。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兴趣可分直接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某一种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这种事物或活动的意义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小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数学科目较之其它科目,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材料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很重要。怎样培养呢?一是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利用多种手段,通过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变换练习方式等。注意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直接的兴趣。当学生对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智力活动产生兴趣以后,新知识、新方法的获得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愉悦,使数学学习增强吸引力。二是要促使学生的学习从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因为学好数学毕竟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难免碰到困难,单靠对学习外部活动的兴趣是不能形成持久的动力的。当学生具体了解到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以至日常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时,数学课就成了一门有兴趣的学科。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直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称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是通过实物或实践,外界事物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而在学生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一是运用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概括,就可以形成数学概念。二是小学生形成的概念水平,与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寡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看、多操作,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积累感知材料。三是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小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比较敏捷,想象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并且记忆比较牢固。所以从直观和操作开始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要停留在直观的水平上。必须明白,直观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并使之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

在运用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教学都要从直观入手,在学生已有有关经验的情况下,可以不必通过直观,直接利用已有经验建立新的概念。只有对所学的概念、法则等缺乏感性知识的依据时,直观才是不可缺少的。直观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要克服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倾向。

4.概念

篇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加入到这浩浩荡荡的变革浪潮当中,而改革开放也给了教育变革前所未有的机会。然而在教育改革的体系中,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无疑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相对于其他改革就显得有点滞后,拖了教育改革的后腿。在高职语文课教学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这种尴尬局面。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如何解决当前的桎梏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情。

2 高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在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自己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把课堂当作自己独舞的舞台,而忽视了伴舞的学生,没有去考虑了如何让学生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氛围中来。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从而导致师生互动少,本来也许是很生动的课程,都变得得索然无味,学生对老师的课程谈不上感兴趣,而课堂上的内容便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的累,学的受罪,教学方法不对,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高职语文教育教材的内容形式化、空洞化,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往往课本中的内容,无从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学得好不好都一个样,久而久之便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高职语文教材也缺乏个性特点,没有按照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去量身打造教材内容,而这些教材的内容往往与高职学生群体不符,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是必然。

2.3 高职学校生源整体质量有所欠缺

教育的改革,使学生资源两极化,大多数家长会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去读普高,上综合性大学,而不去从子女的特点、适应性等方面考虑,让他选择更合适的高职院校。由于这种观念造成就读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而言基础薄弱点,基础的薄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且语文教学本身相对比较枯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勉强去接受这些知识,只会让其更感到头疼。这样老师教得不耐烦,学生学得不乐意。

2.4 固化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内容的枯燥也造就了不少老师机械的讲,学生随意的学的局面。在教的过程中,机械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固化的模式,学生能消化的则及时消化了,不能消化的便学得了个大概,本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d趣,但是这种兴趣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中也被慢慢磨灭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也就受到阻碍和束缚,这种教学模式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3 新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针对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3.1 不断变化和创新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形式

高职语文教学首先要改变原来老师单一的讲解模式,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去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这样才会促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多角度的去研究教育教学,通过多听课、评课来累积教学方法,形成高职教学的特殊模式;再次教师之间多交流、多沟通,不断总结和反思,将好的方法、形式不断推广,共同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根据社会的发展优化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时代融合,突出时代的特点,关注现实生活经验,加强课堂与现实的联系,尽可能合理地拓宽教学资源,使课本内容能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做到学习的东西能真正有用武之地。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在顺着时代变化而进行,但是教育理念依然还需进步,需要更专业化,同样语文教学内容也需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

3.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语文教育之所以没有得到实质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这便需要在教学中,改变方法,改变理念,改变教学形式,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积极结合其他学科,使学生尽可能的产生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生活进行总结,归纳经验,才会促进个人的持续进步。

3.4 优化教学模式

(1)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内在关联,同时也要让语文更多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就提高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把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的体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3)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想象,给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同时也要积极的让学生参与,与老师互动,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让学生独立的存在。

篇10

关键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Key words: medical;humanities;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7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86-02

0 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近年来已得到了各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各校纷纷采取措施,使医学生的人文类课程种类数量显著增加。然而从当前的实施效果来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仍然不太明显,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为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倍受各方重视的情况下仍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改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本文试图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1 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特点及问题

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存在着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对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1.1 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教育重心 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需要传授必要的人文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人文思想发展的过程,了解它的内涵。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围绕着这一思路而展开的,采取的是一种注重知识传授的理论课教育模式。教师们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按照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的讲法,向医学生们介绍和讲授各种不同人文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等。

这样的教育方法固然可以开拓医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学科领域,但是人文素质教育若仅仅以此为重心是有失偏颇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在于要求医学生们去掌握多少人文学科的知识,成为一个全才、通才,而是在于要求他们通过学习,树立和强化人文信念、人文精神。而这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尽相同的。关于这一点,台湾学者龙应台说得很明了:“你有中国文学、英美文学的博士学位,不代表你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跟人文知识,是两件不同的东西。……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对人深刻的认识和对人类终极关怀。这两种东西跟你学哪一行不见得有什么关系。你可能是一个物理学家,但你可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你可以是一个文学博士,但你一点素养都没有。” 可见,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人文知识的传授绝不等同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重心的教学会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发生偏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停留和局限于人文知识层面的介绍,仍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1.2 以开设人文课程的种类数量为强化方向 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偏重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往往把“人文知识多”等同于“人文教育力度大”。在教学安排上,这种思路就体现为特别强调开设人文课程的种类数量,希望通过课程种类的增加来达到强化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一定种类的课程是必须的。然而我国现有的医学专业教育模式带来的学时瓶颈却会直接制约这种依赖课程种类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众所周知,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另一类是欧洲和亚洲各国采用的本科式教育模式。我国采取的是本科式教育模式。该模式包括了基础、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两大部分,要求医学生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和技能,因此,我国医学生学习负担显著重于其他学科学生的事实尽人皆知。于是在实践中,为了在现有的极为紧张的学时空间中容纳更多种类的人文课程,通常不得不采取压缩每门人文课程学时数、或者挤占学生自习和休息时间等变通手段,在大量增加人文课程种类的同时,较少增加人文课程的总学时,回避学时上的矛盾。

这种做法虽达到了表面上的目的,然而却带来了潜在中的问题:教学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系统的知识传授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保证,缩了水的课程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不仅如此,学生自习时间的缩短也必将影响其吸收消化各科教学内容,使学生疲于应付,对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

1.3 与医学专业教育缺乏足够联系 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完全由文科专业的教师负责,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的原因,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很难与医学专业教育发生联系。由于文理分科,医学生通常从高中起就对文史哲少有关注,素养不足,大学阶段的人文课程往往给医学生带来一种陌生的感觉,虽然这有利于开阔医学生的眼界,但也带来了一个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当今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医学生亦不可能不受影响,这也充分体现在其对待人文类课程的态度上。他们受社会流行认知的影响,认为专业教育可赋予他们一技之长,使他们拥有立身之本,而认为人文教育离自己的切身利益太远,并不实用,可有可无。他们对那些与医学专业无关的人文素质教育远未达到起码的重视程度,把专业课和人文课程定位为“正课”与“副课”关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先验的定位,使得医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内在驱动力,在相当程度上也阻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2 改进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路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思路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2.1 梳理好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关系 人文精神常常可以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来体现,但人文知识不等就是人文精神。那么,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尽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从众多的答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共识。即人是一切的根本,一切应以人为中心;人的生命、思想、理想应当受到关爱和尊重;人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和施实。

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等于开设几门人文类课程,也绝不可能仅仅属于那几个承担人文课程的教员的工作,它应该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不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停留和局限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进一步潜移默化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人、关爱生命、尊重人的权利等观念。这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们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全方位地、高明地、自觉地处理知识传授与培育人文精神的关系。大学之为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在于学术,在于文化。人文追求,应当成为所有大学的最高理念,并体现在学校办学的一切方面。

2.2 结合好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关键要处理好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结合问题。如果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突出医学性,就会使医学生产生强烈的距离感,使他们难以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其个人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的真正价值,走向其自以为是的实用主义道路。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医学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所有的科学中,医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因为医学本身就承受着关爱生命、关爱人类、救人命于危难之时的崇高任务。因此,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许多内容和环节都能够并且应该嵌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比如,在学习尸体解剖时,组织学生向遗体捐献者致敬;在治疗时,教导学生如何尽量考虑减少病人的痛苦;在手术中,指导学生如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机体的损伤;制定治疗方案时,设法为病人节省费用使病人能够看得起病,如此等等,既是医学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中更为感性、更为直观的体现。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教育之中,不仅不需要额外增加大量专门的人文教育学时,缓解了学时矛盾,而且由于其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往往比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2.3 利用好现有思政类课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在军校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平台。思想政治课与人文素质教育同属于文科性质,体系相近、原理相通。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能将这两者混淆,相互取代。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灌输和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而人文素质教育关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普世性。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这些差异背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大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之处,这就是它们在教学上的有机结合点。只要 准确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能有效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军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和范围。

比如《思想品德与法学》课中的法律内容,既可以将它当作一门纯粹的专业知识课来教,但同时也完全可以当作一门维护公平、主持正义、维护病人和医生的利益的课程来教。这两者的人文精神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又如《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是一门饱含人文精神的课。教学中,如果我们暂时抛开传统的宏大叙事的手法,花点时间去探讨一下那些仁人志士个人的青春选择和人生道路,发掘出他们背后闪耀的人性光芒,这时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就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思想政治课本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它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太多的可结合之处。只要能够将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程自身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准确把握好他们的基本结合点,必然能够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同时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柴子文.人文素养不等于人文知识[N].南方周末,2005-06-30.

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面向社会艺术市场需求,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培养艺术人才的中高等艺术院校随之蓬勃发展。广大艺术院校以其突出的职业培养能力吸引着众多怀揣艺术明星梦想同时拥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莘莘学子。由于艺术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在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教学而轻视公共文化课教学的现象,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课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这不仅割裂了艺术与人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文化素质发展严重滞后;还让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定位产生模糊感,造成了艺术院校语文课承载任务的缺失。因此增强语文课程的魅力,探索艺术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在艺术院校中围绕与专业的有机结合谈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

第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

笔者首先要探讨的,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定位,这个“有机结合”怎么界定。我认为艺术院校公共文化课教学中将语文课定位为“人文艺术” 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一种“人文艺术”的观念, 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有所皈依,同时也能有效体现艺术院校专业性、职业倾向的特点。正确的“有机结合”,是在需要的时候,有效地渗透;不是专业与文化不分彼此,而是在继承语文传统课程教学标准的基础上,融进艺术专业特点, 在教学设想、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现过程中体现鲜明的艺术学院文化课堂的特色。进一步阐释,即围绕舞台表演,重视学生个性的彰显与发挥,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人文品性及审美趣味,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但不陈旧、迂腐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在艺术、人生舞台上创造性地运用相关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对学生所艺术专业有相当的热爱与研究。

在没有升学压力的诸多艺术高等院校,文化老师不是教学生某个技巧、某类知识,为他们将来就业、谋生做准备;而是教学生怎样认识自我、点石成金――学生感受不到,文化课就什么也不是,感受到了就一定改变他们的一生。其实让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之余体味文化课、文化老师对他们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人生进取的帮助,很多时候这已足够。

第二,为什么语文教学要与专业结合。

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艺术演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于调动自己的艺术积累,深入到形形的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中,与观众进行心灵对话,使观众得到艺术欣赏与审美的愉悦。艺术专业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矛盾, 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是可以齐头并进的。

从文化老师自身方面来说,我们得改革,要与专业相结合。艺术院校的文化课难上是不争的事实,基本是这三方面的原因:

1、学生不重视。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到艺术院校读书就是为学艺术,专业学好了不愁没有精彩的舞台。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针对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重新认识。专业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在本专业领域的相应技术岗位上较好地覆行工作职责;而语文课则承载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重任。上语文课要把这一观点传达给学生:文化与专业相辅相成,就像一种鸟的两只翅膀,任何一方发展不均衡,都无法自由地翱翔于艺术的天地;甚至有的学生将来会从事别的行业,但人文素质的提升却是人生永远的“专业课”。

2、学生不喜欢。很多文化课学习的内容无用且陈旧,甚至不少学生还反复学过;更有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成绩偏低且天性与人文艺术绝缘,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喜欢语文课呢?所以艺术院校语文课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 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艺术院校的语文课就是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学生很辛苦。相对来说,艺术学校的专业课比其它专业学院的专业课,消耗学生的体力、精力更大。学生上完专业课、早晚自习往往很疲劳,如果还要接着上文化课,不可避免的造成精神难以集中,疲劳厌学等情况的产生。但只要文化教师谈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专业方面相关的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他们马上又会精神奕奕。所以说学院需要懂专业的文化老师,学生佩服能够讲专业的文化老师;结合专业谈文化,结合艺术教语文,在艺术院校文化教学中实在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第三,语文教学怎样与艺术专业相结合。

坦率地讲,这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个优秀语文老师凭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个艺术学院,每个艺术专业各有特色,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爱好也都不尽相同――正因为“众口难调”所以对厨师的要求就更高。要做到文化与专业有效渗透,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准确抓住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文化老师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艺术专业的发展,紧跟时代文化的脚步,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品位和精神追求,深入艺术专业课堂去听课。语文老师能津津有味地听学生的专业课,才有可能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听你的文化课――我们提倡师生平等,这也是一种“平等”,是人文艺术的真正融合。而且我们要做到要全方位、多渠道的融合,包括看学生的演出、和他们一起观摩、培养自己的业余艺术爱好等等。平时与专业老师的接触时,也要虚心地请教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要人为地割裂人文与艺术的联系,听听专业教师的精辟感言,那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与学生交流专业的“谈资”。语文老师应力争做到可以与专业老师“纸上谈兵”,能够“手低眼高”。在此基础上编写具有艺术学院校特色的语文自编教材,避免教材内容陈旧或不适应学生专业实际的情况。若能如此,那么在备课中,在教学实践中,与专业结合的灵感自然就有了,上课才能“闲庭信步”于人文艺术的大舞台上。

2、跳出定式思维,尝试“互补型双师组合”。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指:在课堂上,由语文教师和艺术表演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教学任务的组合。比如面对广义的艺术表演(戏曲、舞蹈、音乐)学习,专业教师长于感性表演,却难有细腻到位的理论分析;文化老师长于鉴赏品评,却不能在学生面前感性展现。所以我将专业表演教师请入语文课堂,互取所长,针对具体“唱读”、“念白”等教学任务,通过研讨、现场交流、示范等方式,共同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并不是所有语文课教学都能采用此模式,但对于广义的戏剧表演类文本的语文教学都是可以借鉴并尝试的,这也将是文化课堂与专业结合的一大亮点。

3、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如视频、影音、道具等)增强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兴趣。只是要把握分寸,不要本末倒置,关键在教学内容的新颖。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打通语文与专业的隔阂。如学生有大量的舞台人物表演,让学生写下人物性格分析体会;各种文艺演出之前,让学生为自己的节目撰写串场词甚至开场结束语;各种艺术观摩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观后感等等。

4、力争将考核方式与专业相结合。语文课的人文性及工具性是其众所周知的双重属性,一张试卷显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因此要考核时要多形式、多角度,与专业结合寻找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彰显的最佳途径。目前这样的考核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仅以本人的尝试为例。面对低年级中职班的艺术学生,语文考核 “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而面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考核项目、难度相应增加。比如“琴、棋、书、画”四项考核――名字只是一种包装,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艺术感觉。“琴”考核的是学生音乐的感悟能力:学生听一段音乐,写下自己的感受、乐评(当然可以把它改成“舞”,就是看一段舞蹈视频)。“棋”考核的主要是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对于局面的整体把握、掌控能力。“书”是要学生写诗歌,现代诗。“画”取的是“划“与”话“的谐音,考查的是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操作方式就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指定产品的两分钟广告,包括广告语的设计学生轮流演说他的广告创意,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广告画面,之后全班集体打分。这样的种种方式虽然有很多不足,但都力争从量化变为质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现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