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语培训总结

国语培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6 05:2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语培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语培训总结

篇1

培训的第一课是由成都市磨子桥小学的王光华老师上的,讲课题目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与发展。王老师首先讲解了教育部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讲解了申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一些基本条件,对于我校的情况来讲,有一些还做得不够好,,比如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还有待完善,还没有做到全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本校传统项目的运动技能和有关知识,每次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还不够,通过老师的讲解,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不足,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去改善,优化。对于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的选择基础有以下几点:(一)、学校基础:1、领导的重视与否;2、师资条件;3、学生主体。(二)文化基础:1、区域性文化主流;2可持续发展;3、主动发展基础。王老师还讲解了一些其他内容。通过王老师这节课的讲解,我深深的感觉到了我们的不足,但也看到了改进的方向。

第二课是由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魏宏文老师带来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我之前有过接触,所以这堂课我也非常的感兴趣,也通过这堂课,对功能性训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一)功能性训练相对于传统的训练方式有以下几个优势:1、空间更小;2、器材更少;3、时间更短;4、对于青少年而言可以做到增力而不增肌进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灵敏、协调、变向等身体素质;5、可以提高运动表现,降低运动损伤。(二)选择功能性练习动作的要素:1、专项技术动作结构,再讲这个技术的时候老师用一个例子讲解了在我们训练时不能单一的去练某一块肌肉,因为我们人在运动时,不是靠一块肌肉的收缩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训练时尽可能模仿专项的运动技术来训练。2、肌肉的的工作方式;3、完成技术动作时的身体姿势,做训练不能脱离整体而训练局部;4、损伤机制分析,在我们的日常训练中,,学生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伤病,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损伤发生的一般原因是肌肉疲劳、准备活动不充分、寒冷、柔韧性差、力量弱等原因,也了解到了如何去预防。(三)功能性训练的体系与方法:1、准备活动;2、力量训练;3、上肢功能性训练;4、下肢功能性训练等。通过这节课认识了一些与传统训练模式不一样的内容,开阔了视野,让自己不在局限于传统的训练模式,在以后的训练中可以做到多样化,也让训练更有效果!

第三课是刘英老师带来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训练,老师上课带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教育无小事’,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这句话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通过这堂课,让我更加觉得对孩子应该自爱生活中多去激励、表扬、认可,让他学会自信、感谢、自爱等。对于我们的运动员选材,在低年龄的时候更多的看速度和技术,但在后期智商和个性就要占到百分之八十。积极地心态往往是取胜的关键,消极的心态反而容易导致失败。

第四课是由成都体育学院王纯教授带来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体能锻炼,王纯教授从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选材、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在选材中的应用等方面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青少年年运动员的选材的重点以及注意事项,为我以后训练选材指明了方向,找到了方法。运动员选材的目的不仅仅是把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挑选出来,二十要对他们进行适宜的培育与训练,进过长期的雕琢,最终塑造出运动成绩优异、品格和能力突出的运动人才,这就对了担负着青少年运动员选材与育才重任的教练员在只是与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很感谢老师的讲解,让我有了一个正确选材方法。

后面依次学习了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与体育卫生专题、青少年运动员营养膳食、以及传统项目学校的定位及体育政策等老师的讲解都很到位,我也是收获颇丰。因为我此次学习的是排球项目,所以我着重总结一下李方姝老师上的‘排球教学训练新理念与新方法’,这节课对于我的帮助非常大。老师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一)排球教学训练新理念

1.竞技排球训练“疲劳与恢复”新理念

• 恢复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

• 超量恢复是指在恢复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恢复。

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越长,超量恢复越明显,为竞技能力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受超量恢复理论的影响,很多教练员进入了训练的误区——不断增大运动负荷,追求最大负荷 带来的最大超量恢复效应,但近年来的研究对传统的“疲劳和恢复”有了新认识:最大负荷并不一定带来最大超量恢复效应,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易产生劣变性,产生过度疲劳和损伤。在之前的训练中我也陷入了这么一个误区,不断地给学生增大运动负荷但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看来是自己没有掌握好这个度导致的效果不理想。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教练员必须有新理念,即合理的适宜的负荷安排对训练有着积极效应,采取有效的恢复,促进机体良性补偿,可提高运动竞技能力,而负荷适应度需要教练员通过施加负荷后产生的后果予以评价,科学准确地把握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

2.“板块”训练理论对排球竞技训练的影响

首先老师解释了什么是板块训练,板块训练是指:在一个相对长的训练期间(约15~27周),根据不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机体对不同能力的适应特点,安排不同的重点负荷板块。每一个板块由4-6周的重点训练负荷构成,例如技术、力量、耐力等。这个板块化训练理论对于基层的训练非常有帮助, 从生物适应原理看,单一的素质和能力其适应性提高的时间,相对于周期训练准备期强调的各素质和能力的 平行发展更较容易把握和控制,同时这些专项的核心能力对机体所造成的疲劳,仅为局部的、 对整体疲劳的影响较小,因此,不易造成过渡训练。

3.“技术是基础,体能是关键”的体能与技战术关系新理念

体能的重要性是越来越突出,对于技战术水平高,竞技层次相近的比赛中,体能便是技战术展示的保证。

4.业余排球教学训练“游戏化”“去难度化”理念

排球教学训练游戏化是指:遵循中小学生理、心理特点与早期排球教学训练技术技能及专项身体素质形成与增长的规律。根据教学训练目标任务要求,以体育游戏创编原则和思路设计各种练习,使队员在趣味愉悦的练习氛围中,提高专项素质、掌握、巩固或强化排球技术技能的教学训练理念。

5.高度专位化下的技术全面性训练理念

6.培养优秀竞技体育精神,教学训练突出“思政”理念

强调在训练、比赛与管理环节中融入排球竞技运动特有的人文精神,以“中国女排精神”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融入训练和比赛中,在实际教学训练中践行“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使正处于成长的青少年运动员不仅具有优秀的专项技术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具有优秀的竞技品质。

(二)、排球教学训练新方法

1.训练情景比赛化理念与方法

强调无论是专位或集体技战术练习,如:扣球、接发球、拦网及

各种进攻配合战术,都要求在真实比赛或接近比赛情景下。因此,教练员在设计任

何技战术练习时,都要尽量创造实战的环境。例如,提高主攻手调攻扣球能力练习

时,起码让其要面对两个拦网队员存在,因为实战中主攻队员几乎没有面对空网扣

调整传球的可能。

2. 技战术训练竞争化的理念与方法

3.心理加压训练方法

4.模拟训练法

5.排球比赛过程“风险控制”理论与方法

篇2

一、工作重点落实情况

(一)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多年以来,分局始终把党员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作为全年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民主生活会议等制度。

(二)开展教育培训情况。分局支部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 忠诚干净担当”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党员固定活动日、党费日管理等内容,面对本单位全体党员广泛开展党员培训,并积极参加旗局组织的党课学习、警示教育、视频学习,分局党委每年开展4次党课教育。

(三)人员经费保障情况。局党委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在线学习经费。充分利用讲党课、播放电教片、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作风警示教育等形式和资源多渠道开展教育,并落实相关经费。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证。一是按照相关要求,由分局支部书记亲自抓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局长及全体党员积极配合。二是每年年初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考核。

(二)因地制宜,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分局人员少、工作量大等特点,分局支部因地制宜,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采取集中、分散、自我教育相结合等方式,灵活利用会议、宣传等场合和时机,充分结合部门行业特色开展教育培训。

(三)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为充分突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局支部对全局党员干部采取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一是在冬季巡查工作任务较轻的情况下采取以集中学习为重点的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二是在春夏秋巡查任务比较繁重的季节采取以党课教育的形式教育培训;三是积极利用与旗局共同巡查、开会的机会通过交流等形式进行教育培训;四是结合国土资源系统重要案例重点开展警示教育培训。(四)健全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党员教育管理行为。从日常教育管理,组织关系转移、退休党员管理,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建立了相应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就党内组织,党员定期学习,、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

篇3

自1992年中韩两国创建外交关系到如今,随着中国和韩国在各方面的沟通和互助,作为国与国间文化传播的关键沟通载体之一韩语的教学和培训,在中国发展迅速。对于韩国语与韩国语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近年来针对于韩国语教育的研究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韩国语专业在中国大学处于过饱和状态,加上一大批专科院校的话,估计达到四五百所,每年毕业数万人,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一般。由于在华韩国企业多,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但韩企规模多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学生毕业后待遇也一般,与西语、葡语、日语等语种相比,薪酬待遇属最低。对于没有专业倾向,单单掌握语言技能的人才的相对需求量在减弱。韩国语教育的一个发展时代,由20世纪90年代初单纯的韩国语教育,到2000年以后韩国语和商务韩国语教育并存的发展,我认为以后的发展方向会趋于专业技能+语言技能(韩国语)。针对中国韩国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有不少人做研究,但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中二外韩国语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随着韩国语的发展,我认为,对于高职高专中二外韩国语教育的研究有其必要性。

一、韩国语教育的现状

现在国内开设朝鲜语(韩国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一共是116所,开设应用韩语专科专业的院校一共是152所,除去重叠的部分,至少也有200多所。每所学校每年招五人,每年韩语专业的毕业生也在千人以上,以上还并未包括设置韩语学科拥有第二外语韩语学科的学校。在中国同韩国创建外交关系之前,中国韩语培训通常将东北几座城市当做核心。在两国建交之后,韩语培训的核心区域慢慢延伸到北京、天津还有靠近韩国的山东、江浙沪等东南靠海城市。最近数年,华南、中南、西南等区域的韩语培训慢慢得到发展。全方位分析,中国的韩语培训出现自东北、北京、天津和东南海滨城市向全中国其他地区发散的状况,下面主要讲讲江苏省的教育情况。

1.韩语培训在江苏的发展现状

最近数年,韩国投资的公司慢慢把视角投向江苏等经济富裕区域,这加快了上述区域韩语培训的高速扩展,江苏拥有韩语学科本科院校有10所,专科院校有26所,在我国,江苏省拥有韩语培训学校的总数仅少于山东。韩语学科本科和专科的在校学生总数大约是一万人。

2.韩语培训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韩语培训不但在数量和区域上收获了过去没有的高速发展,还出现了多个全新的培训形式,比如中韩联合教育、互联网培训、继续培训等,两国联合教学是最近兴起的一个培训形式,大部分使用“3+2”“2+2”等形式。学员先在中国接受为期两三年的教育,之后赴韩国培训大约三年,最终获取一国大学或者两国大学的文凭。两国联合培训的创建有助于两国学校的沟通和合作。当前,中国大部分设置韩语学科的学校均同韩国的学校创建了交换或者联合的项目,并且该种联合也加快了韩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韩国政府在数年间一直欢迎中国学子到韩国学习。当前,韩国学校中的外国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0%。当中我国学生的数量便超过50%,并且以年均25%的速率持续增加。此外,因为当前韩国出生率的降低,出生人口的减少,韩国部分学校出现学生短缺的现象,迫切需要接纳外国学生,中国和韩国联合教育就是优秀的模式,比如韩国中部大学凭借联合培养等模式,我国学生的总数已经从2000年代初的几人迅速增长到2015年291人,不但摆脱生源减少的困境,而且起到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世界影响力的作用。

3.韩国语培训高速发展的原因

韩语教学高速发展的本质原因是中国和韩国政治、金融和文化的进步和沟通,使中国对于韩语专业人士的需求总数增加,促进韩国语教育快速发展。

(1)政治、经济的发展合作与交流,使韩语人才需求增加,这一需求主要源于近年来中韩各行业协作沟通和日渐频繁和众多韩国公司来华合作。

(2)韩国流行文化的风行,对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影响,自愿选择学习韩国语的学生增多,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韩流”推动了韩国语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二外韩国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自中韩两国外交合作23年至今,中国的韩语培训行业高速发展,为了加快中国和韩国两国的政治、金融和文化合作出现了众多韩语专家,收获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存在诸多不足。针对现状,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知。

我国自对外开放至今,同全球的合作更紧密和频繁,伴随国家经济、科学和文化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持续提高,对于人才的需要慢慢由单一的外语人才向专业技能与语言技能结合的多技能方向发展。这种潮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韩国文化娱乐节目的兴起,对中国文化娱乐界有很大的触动,中国引进很多韩国的娱乐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跑男和极限挑战等,看节目的人应该有了解,里边的编导和摄像都是韩国人,因为引进初期需要韩国的帮扶,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很多专业用语和知识,单纯学习语言或是单纯在国内学习摄像或是编导等类型的人才很难架起中间桥梁的重用,现在需要大批量既懂韩语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拥有专业素养的人才不但要学习英语,还必须精通另一门外语,并且第二外语的实力同人才的职业素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同韩国商务和文化交流日渐紧密的江苏,对于韩语人才的教育必须获得大众关注。

可是现在我院二外韩国语的教学效果还不佳,我校是以艺术类为主的院校,艺术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原本就要比普通文理科生相对差一些。然而韩国语是自零基础开始培训,学员过去根本没有接触韩语,出现诸多外部或者内部的原因对学习韩语带来阻力。因此,必须详细研究和总结目前我校二外韩国语培训情况和出现的缺陷,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速度,迎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我院二外韩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内容多。我校在2009年3月创办了第二语言韩语学科,培训时长通常是两年。单个学期的授课时长是14至16周,单周6课时,一学期的学时长仅仅是96课时,然而一学年需要掌握的基础的语法、句子和词汇等多种要点总数较多,当中单单韩国语的发音学习就要求大约16个学时。此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基础的韩国语读书实力,基础的语法的听说读写和翻译,让学生可以使用韩国语完成基本的对话,提升对于韩国文化内涵的认知,为更深层次提高韩语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并可以通过韩国语等级初级考试,在毕业之后相对熟练操作有关韩语的日常工作。由于学习时长不长,跨越较大,学生对于所学的语法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轻易便忘掉了所学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难度。

(2)学生学外目的不清晰,想法上轻视。第二外语韩语的培训对于打算留学学习的艺术类学科的考生至关重要,其为预备留学学生在学校必须学的课程,也是出国留学入本科的考查项目,然而第二外语在教育里的作用却受到学生的轻视,有的是家人为了让孩子去韩国拿个学历,有的是学生受韩流影响学习,在学习初始阶段往往热情非常高,伴随着进一步的了解,单调的语法练习,重复性的单词背诵,学生练习韩国语的主动性慢慢被削弱,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单一。从韩语专业的学生培训角度看,学科的内容十分健全,包含听力、语法、书写、口试、阅读和翻译等,上述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阅读会话等多层面的实力,为学生营造口语氛围,而且使学生在学习多个项目的同时,对于写作、阅读和会话等项目展开多次的锻炼和学习,更深层次地深化印象,强化培训成果。然而第二外语韩国语的课程设定太过简单,时长十分短暂,难以收获教育方面的飞跃。

(4)缺乏针对高职学校第二外语韩国语培训的优秀教程。教程是培训的根本,它的水平决定培训的成果。教程不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积极性就难以得到调动,现在我校在第二外语韩国语培训是使用的是北京大学编写的《标准韩语》和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韩国语》教材,上述教程当做初学教程拥有科学的部分,例如全书的编排通俗易懂,《标准韩国语》注重基础知识,《韩国语》着重口语练习,但有不太适合的地方。全部的元音和辅音音节均使用英语加以注释,让许多的发音仅仅能相近但不能够精准地表述,导致学生误读,实践性和吸引力不高。缺乏面向高职专科英语学科二外韩语出版的高水平、吸引力强的教程,这是造成第二外语教学单调乏味、教学成效低的一个因素。此外,培训教辅资料,习题和影音资源较缺少,都阻碍学生的学习和提升,导致学习局限在上课期间。

(5)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当今第二外语韩国语的培训大多数使用单一的课堂培训的形式,大多依旧延续了过去的“三个核心”(把老师当做核心、把课堂当做核心、把教材当做核心)和被动型、依靠型、单调的培训形式,老师单纯地重视语法要点的教学,新颖的培训手法太过稀少,忽视学生阅读和口语等实力的提升,造成学生的知识应用实力不强。因为韩国语仅仅是第二外语培训,受关注程度往往偏低,导致老师的授课热情大大减退,有碍老师授课形式多元化的发展,在教学手法和方式方面很难开展改革。

2.第二外语韩语教学的改革建议

(1)教师缺乏。中国高职专科学校的第二外语韩语课程很多创建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少学生多。比如江苏,八个大专学校的师生比率低于1:80,当中常州通信职业专科院校的比率达到了1:250,我院2013级韩语班的比率是1:70,韩语培训的高速增长是造成师生比率较大的关键因素。此外,老师的教育实力差距较大。现在教授韩语的人才里缺乏的不是说韩语过6级或是懂韩语的人,而是相对可以高质量进行韩国语教学的人才,就比如咱们都懂中文,但是能从汉语拼音、部首偏旁到单词语法上教授中文的人能有多少。不是说懂韩语韩国语过高级就一定可以教好韩语。比较缺乏既懂韩国语又精通韩国语教育的专业教师。

(2)在学校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合理增加第二外语韩国语的教学时长,确保老师有充足的时长实现培训目标。把课程形式充实化和多元化,如果课堂时间相对不容许,就可以通过韩语晨读、韩语角或是其他多样丰富的韩国语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兴趣保证学习课时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确立二外韩国语创办的宗旨,重视第二外语的意义,使学生自观点上转变,正视二外的课程。并且要持续调动学生练习韩国语的积极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强化学生积极意识、寻求知识的潜在驱动力。老师必须使用多种生动形象、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完成培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练习韩国语。为调动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积极性,老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友好的师生氛围。老师面对学生必须积极热心,协助学生攻克学习环节里的疑惑和难关,经过实时对话和交流,获取精准的教育成果反馈。同时,老师面对学生应该多理解,进行角度转换,完全实现从学生的角色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处理问题。必须适当地对学生给予支持和夸奖,让他们拥有学习的自豪感,提高他们学好第二外语韩国语的主动性。

(4)确定合适的第二外语韩国语教程,多种影像等辅导教材。教育革新的关键在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创新关键在课本,贴近教育宗旨、富含科学价值的课本,将会对提升教育水平,培育优秀的语言专家起到促进作用。我校的第二外语学科并非专业课程,我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学实力同其他本科学校是有一定差距的,同专业韩国语及普通本科学校的第二外语韩国语相比,在培训宗旨、针对人群和课堂主题上均存在诸多不同,为了减少上述差异,课本的选取应该符合我校学生的现实特质。在强调日常交流等实践性内容时,亦应该富含针对性,筛选句子、语法和单词,加上详尽的说明和习题。课本还必须加入同韩国的文化内涵相关的背景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本还应该有配套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身处语境之中,帮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点。

(5)转变传统教育形式,开拓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推广“立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实力。结合第二外语教育的特质,转变过去视知识教授为核心,将考核当做重心的模式。而是发展将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听力和写作实力当做核心的教育形式,重视培训学生的日常对话实力。在韩国大学已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韩国大学上课的第一天,教授就会把任务留下去,班级分成几个组,把整本书的几个章节分给各组,分别任各组进行整理发表,让学生在学习中找问题,在问题里找答案。

把新媒体和互联网手段带入教学,配套多媒体课堂,综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践,使用现代化媒体,丰富培训手法和教育手段,让教学转变成横跨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化日常交流场景,开拓韩国语教育的内涵,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在引导时,使用教材完成由目标的、有启迪的、有吸引力的引入,如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角度多角度地接受冲击,感受韩国语和韩国的文化氛围,从而愉快和积极地学习韩国语。

二外是语言专业学生学习环节不能轻视的、关键的构成成分。在二外韩国语的学习环节,会不停产生新的阻碍,各大学校的实力也存在差距。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存在的缺点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寻找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经过使用推陈出新、改良过去培训形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实力,培养出有实力的复合型语言人才,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4

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村骨干力量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是XX局驻XX村“访惠聚”工作队常抓不懈的“通关工程”。第一书记常说: 我们的村干部,不会国家通用语言,就没法领会党的政策,上级会议、文件的精神,更谈不上执行和落实了,不过语言关,干部引领和服务群众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工作队把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村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工作。

篇5

2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管理与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构成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的不断推进,也在不断摸索、总结和发展。将校本培训与区域培训相结合校内联合人事处、教务处、教学院系等部门,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与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培训运行机制,如教务处负责协调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工作量及报酬,人事处负责参加培训教师的组织管理,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方案设计和培训工作具体实施等,并从人员、设施等方面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创设良好的氛围。作为重庆市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之一,四川外国语大学除了校本培训之外,还根据市教委高教处和市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委会的要求,开展重庆市范围的部分培训工作,尤其是外语学科教师的培训。根据培训实际,也会在全市范围内聘请相关的教育技术专家授课,也会选择性地组织本校教师学习市内其他培训中心的课程。行政规定与自愿相结合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在培训的起始阶段,学校采取的是教师自愿报名参与培训的方式,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表现并不积极,效果一般。从2010年开始,由人事处牵头,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对当年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做出硬性规定。从实际实施的效果来看,广大教师对培训比较满意。另一方面也鼓励广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各种专题培训班。

按学科分班与按年龄分班相结合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学科布局按大类可以分为文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其中文学又以10多个语种的外国语言文学最具特色。在培训的过程中,根据语言学科与经管商法等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分班,形成不同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在同一学科内部,相对来说,年青教师的基础技能水平要高于年长者,所以分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按年龄分班。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培训普及,针对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培训内容以及组织形式进行了适时调整,比如分别举办有课件制作专题、教学设备使用与媒体技能专题、网络教学与网络资源专题、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开发专题等。同时,为了与时俱进提高培训水准,对常用软件的使用设有提高班,只针对某一项技能进行专门讲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参加。讲授与上机指导、答疑相结合在基本技能模块,将讲授、上机操练和答疑结合起来。为了照顾培训对象的精力和时间,培训讲师要对内容做精心编排,以典型案例贯穿始终。

同时在上机实践课上,培训讲师、助教与学员结成对子,深入具体学科协助受训教师完成培训内容,并及时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教学评价与培训后服务相结合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明确的描述,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宜采用更为灵活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和现场表现。如将受训教师的平时学习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电子作品(教学片段、教学案例)等,面向小组和全校进行展示,并交流观摩。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培训后的实际教学应用效果并在培训后提供持续援助。

篇6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1-11

1 前言

既存建筑改造的根本目的在于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实现建筑的可持续使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切实可行的改造手段,使既存建筑的使用功能、设备设施、外部形象和环境等都能较大程度的满足改造后的功能要求则是改造的现实意义。而既存建筑改造前后不同的使用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改造手段的决定性因素。引用杨昌鸣先生的话――从表象上看,既存建筑改造属于物质条件的改善范畴,而实质上这一改造行为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通过“浙江外国语学院校园置换给杭州外国语学校作为新校园”的设计分析探索大学校园改造成中学新校园的可行性道路。

2 项目背景

2.1浙江外国语学院原为创建于1955年的浙江教育学院,2009年经国家教委同意,转制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校下设外国语、国际工商管理、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人文、理工、艺术、信息、成人教育等8个学院。

杭州外语学校创建于1964年,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省第一批重点特色高中,为全国外国语学校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学校以外语办学为特色,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浙江省前茅,上线基本为100%;2008年9月学校还了引进英国A-level剑桥国际高中课程,首届毕业生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58名毕业生全部升入世界一流大学。

2.2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调整杭州外国语学校办学体制的决定》(浙教计【2009】93号)。文件要求杭州外语学校在保留学校牌子和完全中学独立建制和“初高中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情况下,杭州外国语学校整体划归浙江外国语学院管理,作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的附属中学。同时,在硬件建设方面,文件要求现有杭州外国语学校置换给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外国语学校根据新的办学规模在原浙江外国语学院规划用地范围内建设新校园。

3 基地现状(原浙江外国语学院)

基地选址位于小和山高教园区原求是应用技术学院用地范围内,位于留和路309号,北靠留和路,西侧为支四路,东侧为支五路。整个建设用地地势由南至北逐渐降低,校园东北面为浙江工业大学小和山校区,西北面为浙江科技学院,东面为浙江外国语学院,西面为小和山新苑。项目总用地面积101800平方米。用地红线内原有5幢教学楼需要保留,保留建筑共计3.49万方,其余老建筑按规定可拆除。见图1。

4 杭州外国语学校现状及对新校园建筑功能要求

4.1办学规模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调整杭州外国语学校办学体制的决定》(浙教计【2009】93号)的文件要求,杭州外语学校为寄宿制普通中学,除初高中和中英合作剑桥班外,还承担教师培训基地和汉语言推广基地的办学任务。

(1)初高中及剑桥班

办学规模为42个班,总共1680人。其中,全日制初高中30个班,学生数1200人;剑桥班为12班,学生数480人。

(2)教师培训

学校每年承担英语教师培训量基本在2870人,根据省教研室的要求,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均每年2个月,折合全日制学员规模约为480人。

4.2建筑功能要求

根据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学的要求,原浙江外国语学院校区改造和新建后整个校园功能区域分布必须由以下四块主要功能:

(1)办公教学区

(2)剑桥国际高中区域

(3)体艺活动区

(4)生活后勤区

5 问题与矛盾形成

通过对原有5幢建筑实地考察与分析,并结合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学特色和功能要求,问题与矛盾就形成为以下几个方面:

5.1整个校园分为改造和新建两大块,改造面积月3.49万方,新建约3.45万方,哪些校园功能区域归为新建必需进行深入分析。

5.2原5幢建筑总计面积3.49万方,如何统筹这5幢原有建筑的新功能布局也是主要矛盾之一。

5.3把原本大学教学性质的教学楼、综合楼改造成初中、高中性质的教学楼,并满足初高中教室的采光通风要求,从建筑廊道布置上就存在很大矛盾。

5.4原保留5幢建筑的风格不符合杭州外国语学校的特色,需对外立面进行重新设计。5.5建筑改造和新建过程中对成型绿化的破坏,及原用地内名贵树种的保护。

6 改造与布局的分析与优化

6.1针对前文提到的5.1的问题,主要通过这样的原则来解决:有高大空间要求的建筑、有大开间空间要求的建筑、及与现有建筑柱网有严重冲突的功能建筑均考虑为新建。而与现有建筑功能相近或者可以根据现有建筑柱网进行局部改造的则布置在保留建筑里面。

因此按这个原则对号入座的建筑单体则分别考虑为体艺活动中心、师生食堂、学生及教工宿舍。而且按照改造和新建面积指标的分配,按照这样的建筑功能布局也正好相差无几。

学校的行政办公、公共教室、小班教室、实验室、会议接待、图书资料、网络管理、师资培训、中外教师公寓、剑桥高中等则安排在原五幢建筑进行布置。

6.2原五幢建筑均为内廊式布局的教学楼,且为框架结构,柱网布置较位规则,因此也为改造创造了一定条件。

把五幢楼编为1~5号楼,则1号楼原本为主教学楼改造后为综合楼,其功能包含图书馆(室)、计算机房、行政办公和多功能厅。这些功能与1#楼相结合相对应的结构改造是最合理、最经济的。

把2号、3号、4号楼改造为教学楼和实验楼,5号楼改造为剑桥高中。2~5号楼作为大学校园的教学楼,都是内走道南北教室的常规布置。这样的布置方法可以满足大学走班式的教学模式,但是不满足初高中固定教室的教学方法。因此必须对局部柱网进行改造,才能满足相关的功能使用要求和法律法规。

6.3初高中的常规化教室均为外廊,所以势必对内廊式的建筑进行改造。经过对原有建筑施工图纸的研究及结合设计经验,最终决定对内廊式框架进行拆除和拼节处理,以求满足外廊式的教学区功能要求。综上可总结为改建内容及改建措施如下:

(1)改造内容:

1号楼:南北房间通过拼接扩大房间面积。见图2。

2、3、4号楼:由原来的中廊式改建为单廊式拆除南面房间。见图3。

5号楼:改变内部房间分割。

(2)改造措施:

1号楼:先行对原结构改为现结构的梁板柱进行计算,对强度不足的进行加固,然后进行拼接结构。拼接可采用粘钢、贴碳纤维和植筋等方法。

2、3、4号楼:先行对原结构改为现结构的梁板柱进行计算,对强度不足的进行加固,然后拆除不需要的结构。加固可采用粘钢、贴碳纤维和植筋等方法。

5号楼:先行对原结构改为现结构的梁板柱进行计算,对强度不足的进行加固。加固可采用粘钢、贴碳纤维和植筋等方法。

6.4对现有建筑造型的修改是本工程的一个重点,对五幢保留建筑均应该进行合理的立面造型设计以符合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校园特证。1号楼在功能上,这栋楼原为主教学楼,因改造后新校园教学要求,班级数较多,而且中学教学楼宜设计为南走廊,单边教室的形态,故而我们把这栋楼设计为综合楼,满足新校园的教学功能。在造型上,作为整个学校中心点的建筑,有平衡各建筑体量之间的作用,并且作为校园主入口广场的视觉收头,使视觉空间有一个升华。作为整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在立面处理上采用了古典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并以现代的材料和局部玻璃材质相交叉丰富了主体方面,既达到体量上的效果也达到了视觉上的冲击,带来校园建筑的新思潮。见图4

校园主入口东西两侧的两栋建筑设计为教学楼,原建筑为内部中走廊设计,经过结构计算,我们设计拆除其走廊南部的房间,改为外廊单边教室功能,在南部区域加建一排单边走廊教室,并利用通透连廊连接两排教学楼,使其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庭院,在满足教学班级功能的同时,营造一个小型院落环境,塑造校园环境氛围。

两栋教学楼通过一个大型架空连廊连接,即作为教学联系的风雨廊,同时丰富校园建筑形态,营造大气,开阔的留和路建筑形象,提高学校对外的视觉影响。见图5

科技楼东侧的保留建筑设计为中外教师公寓,在不做大调整的基础上改变内部格局,改变使用功能。其位置相对较为安静,并且在及南侧设计剑桥高中教学楼,通过利用在东侧设计的次入口,使其区域相对较为独立,满足业主的设计要求。见图6

6.5在进行新建校舍的规划设计当中,我们考虑到原始校园浓郁的绿化环境,校区内大量年份久远的树木,在进行实地勘察后,规划中我们尽量避让开原有的集中绿地和珍贵树木,让校园的历史痕迹能够延续进新建校舍区域,同时还绿化环境给校区,体现园林校园的特点。

因此在本工程的新建建筑区域尽量闭开了珍贵树种的范围,并且在原有植被丰富区域留足足够的空间做绿化景观。主要名贵树木分布见图7。

对于不能避免的树种要对拟建设范围内的林木进行实地调查,查明就地维护、移植和砍伐的林木树种、规格和数量,测算林木就地维护、移植和砍伐费用,制定林木维护方案,报市城管部门审查或审批,送市规划部门备案。

7 启示与体会

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一样,建筑往往也要进行轮回,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但是建筑的物质往往大于它的功能,它经过适当的改造就能适应新的功能要求。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大步前进,大规模推倒重新建设的模式将会被淘汰,而改造这种模式应是将来建筑行业的主流。对既有建筑应进行主动式开发利用,以改建、维护为主,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而不是一拆了事。

在认知和实践过程中,作为建筑师需要对一个建筑的过往与将来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对它的结构和空间有全面的把握,以及它将作为新的生命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这样才能找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改造切如口,以寻求突破。

篇7

(三)系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执行

由学院下辖的是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执行等工作。根据专业教学及学生特点,按照《外国语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的相关规定设置毕业总学分、课内总学时,撰写基本信息、文字内容、数据统计、课程信息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认真实施每一个具体环节。

(四)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实现教学检查常态化

对常规教学规范和管理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的暂行规定》、《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外国语学院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每学期定期安排教学检查,主要包括学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各法定假日前后的教学检查,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五)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教学实践长效监控机制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习实训、顶岗支教和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在实习方面制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实习守则》、《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实训安全承诺书》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思想工作、准备工作,实习期间的具体工作,实习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及实习学生成绩评定等环节做出科学规划和合理监控;制定《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实施方案》、《顶岗实习支教协议书》等规章制度对学生顶岗支教工作做出相应指导和有效监控;制定《黑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方案》,对毕业论文选题、撰写、时间安排及答辩环节作出合理规定。

(六)实行听课、查课制度

听课和查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学院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听课、查课制度,院长、副院长作为教学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节数在12节以上;系主任是日常教学的组织者,其任务是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本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听课节数在10节以上;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建设,对本教研室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正确指导,每学期听课节数在8节以上。相互听课是教师在岗学习的最佳机会,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的可行性方式。为了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听课6节以上。没有讲课任务的教师,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每学期听课在20节以上。全体教师以同行教师听课的方式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教研讨论活动时对教师教学质量给出充分的讨论和评价。此外,还建立了查课制度,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监督,防止漏课、空课、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教学事故的发生。

(七)规范考试形式与内容,执行考试管理制度

为规范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实现考试制度化和常态化,特制定了完备的考试管理工作制度,规范考试流程,严肃考试纪律,端正考试风气,强化考试效果。对于国家级大型考试,要求学生在考试前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对于常规性期末考试,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命题计划,A、B卷试题及相应答案和评分标准,实行流水阅卷,严把考试环节每一关,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真正达到考试目的。

(八)重视师资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高水平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衡量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目标,以按需施训为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师资培训,努力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近4年,在校人事处师资培训中心的支持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要通过网络培训、实地培训、国内外访学、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等方式进行师资培养和建设。

(九)实行专业基本功过关制度

篇8

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传统决定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外国语学校的办学历史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必然是具有和谐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必然具有素养,即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品格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素养、国际素养、本土素养。

自然,外国语学校的育人目标要求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2014年,重庆外国语学校“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项目”被重庆市教委评定为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重点项目。通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过去50多年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基本思路,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专题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基本策略;以组织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评价、经费保障、网络建设为重要抓手;以课程整合、课型重建、课程分级、首席教师制、精品课程建设、社团活动课程化、一生一课表、综合素质评价为基本创新点;以综合分层教学、学科分层走班、学科模块走班、学科兴趣走班、社团兴趣走班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拟定《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融智+”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方式改革项目工作方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建设工作方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课程实施与管理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外国语学校特色、培养“核心素养+个性特长”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将重庆外国语学校课程体系命名为“融智+”课程体系。“融智”之“融”即融汇、融合、融通; “智”即智力、智能、智慧。 必修课程、必选课程之外,还有自选课程和自修课程;学科类课程之外,还有社团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之外,还有隐性课程。其中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必修课程、必选课程、学科类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针对“核心素养”而开设的,是为“融智课程”;个性化课程、自选课程、自修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文化节(外语节、体艺节、科技节、读书节)以及各类隐性课程等则主要是针对“个性特长”而开设的,是为“+课程”。

为了便于理解与记忆,我们将重庆外国语学校课程体系编码为“14882064300”。其中的“1”是以“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基”为核心理念;“4”是以“培养具有和谐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第一个“8”是以“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品格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素养、国际素养、本土素养”等素养为核心素养;第二个“8”是将所有高中课程整合为体育与健康、艺术、人文与社会、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学、技术与综合实践、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等领域;“20”是整个高中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心理、音乐、美术、政治、历史、地理、语文、外语(含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等20门学科;“64”指20门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个性化课程课程所构成的64个课程序列;“300”指8大课程领域20门学科64个课程序列所包括的300个以上的课程模块或专题。

篇9

作为基层工会工作者,如何做好基层工会主席这项工作,对我来说也是在经历着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对工会工作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学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各级党政组织赋予工会的任务越来越多,工会维护、教育、参与、建设的职能所涉及的内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同时,通过学习,也更加明白了其职能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作为外国语学院基层工会组织,切实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是其最为根本的职责。只有真正表达和维护了教职工的具体利益,工会组织才具有凝聚力,才有工会组织生存的空间。下面笔者以外国语学院基层工会组织名义来探讨外国语学院分工会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外国语学院的办学规模也在近年得到迅速扩大。通过对教师队伍的结构分析,我们看到,随着近年新进教师的增加,年轻教师已成为外国语学院教师的主要力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工会工作的重点应该逐步向年轻教师倾斜。为此,我们重新强调了必须把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会工作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1 抓住关键环节,促进民主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外国语学院党政领导一直重视民主管理工作。民主管理工作也一直走在学校的前列。但由于领导工作繁忙,具体考虑民主管理工作的时间有限。工会有责任向领导提供有关民主管理的信息。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并充分利用工会主席参加院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的机会,积极汇报有关民主管理的思想内涵,使领导班子统一思想,为本院民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仅有领导重视,而没有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工作会流于形式。没有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畅通渠道,民主管理工作也无从谈起。过去我们单纯地依靠教职工大会的作用,明显感觉到上下交流渠道的不足。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分层教职工座谈会的制度,就涉及到外国语学院发展以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宜,不定期地召开副教授以上、讲师以及行政人员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这一制度的设立,受到了全院教职工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广泛好评。

院务公开是上情下达、进行民主管理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外国语学院把院务公开作为搞好全院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贯彻院务公开的原则,使全院民主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院有相对完备的院务公开的体制,设立了以工会、教代会为主的外国语学院院务公开监督委员会,监督和检查院务公开的开展和进行。这一做法,使院务公开得到了组织上的保障。

其次,我们明确了院务公开的重点,规范了院务公开的程序。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实行公示制度,将涉及外国语学院发展以及全院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宜,诸如发展规划、岗位津贴、课时费发放标准、教学经费及包干经费的使用情况、学科建设及职称评聘等,先公示、讨论再实施,真正做到全过程公开。同时,虚心听取教职工的意见,使院务公开工作落到了实处。为使院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还实行了就一些重大问题,集中召开外国语学院党政领导、工会委员及工会小组长会议的制度,使院务公开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得到了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在民主管理工作中找准工会组织的位置

在与党政的关系中,工会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与助手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只帮忙、不添乱,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长期坚持工会搭台、党政唱戏的作法,形成了党政工团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外国语学院工作协调、健康地发展。我们自觉接受外国语学院党政和学校工会的领导,每年向院党政和校工会提出工会工作计划和上报分工会工作总结,与院年度工作计划衔接,并在每次工会活动后及时汇报,得到了院党政和校工会的大力支持。由于受到了院领导的重视,使外国语学院工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教书育人永远是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我们积极配合院党政开展教书育人的活动。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树立立足本职、从点滴做起的思想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提高年轻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关键,也是我校“十一五”规划中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所提出的要求。我们针对近年来新进年轻教师多的情况,利用工会小组的优势,及时地架起了新进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联系,使新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环境,在业务上尽早地得到了指导。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创新、虚心学习、主动交流,以适应未来对教师的挑战,为党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师资队伍。外国语学院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的进修培训、开办硕士学位班和进行教师技能比赛,以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还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给他们创造各种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经过几年的努力,外国语学院年轻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形成了一股求学上进、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在目前我院学生人数多、师生比例较不平衡的情况下,圓满完成了各项教学、科研任务。

3 突出维护权益,为教职员工办实事

维护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是基层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外国语学院分工会必须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的利益,努力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为此我们在号召大家认真学好《教育法》、《教师法》以及《高教法》等有关教育的法规之外,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宜上,通过分层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与院党政领导及时沟通,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使教职工的权益落到实处。特别是在涉及到大家经济利益的院内岗位津贴标准的制定等问题上,我们及时召开教职工大会进行讨论,对外国语学院制定的津贴方案中有关不足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特别是针对教职工反映的比较集中的问题,经院务会重新讨论,进行了调整,教职工反映良好。

由于外国语学院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身体状况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配合学校组织的体检工作,我们做到提前通知,做好组织准备工作,力争不落下每 一位教师,以保证教师以更好的状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为体现基层工会组织的关怀,关心教职工健康,除了学校每两年给教职工体检一次外,外国语学院利用中间间隔的一年也组织教职工定点到洛阳5111厂医院进行体检,保证了外国语学院教职工年年都能进行体检,从而保障了教职工的身体健康,使他们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和科研当中。

外国语学院女教职工较多,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我们都组织各种活动慰问女教工;外国语学院分工会对离退休人员,也在逢年过节时,与外国语学院领导一起到家中探望和慰问:我们还不定期地组织全院教职工到栾川、嵩县等地旅游和去新安电力集团参观、访问,深受教职工的欢迎。

4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会干部的自身建设

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工会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几年来,外国语学院力求工会工作不断创新,扎扎实实地提高工会的整体素质,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外国语学院除经常召开工会委员会议、定期讨论工作之外,还号召委员们认真学习工会有关文件和材料,掌握工会工作的规律。同时,我们重申了工会小组的重要性,号召工会委员在工会小组中大胆工作,发挥作用。在工会工作的组织形式上,开展以工会小组为单位的量化管理活动。通过这一有效的形式,教职工对工会工作更加关心了,工会工作有了更强的群众基础。

几年来,外国语学院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争一流的意识,在工作中讲求实效,虚心学习工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大胆进行创新尝试,使工会工作充满活力。

5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37-03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成人语言学习

国际化和全球化在当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合作共事已是平常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地进行交流和交往是当代社会国际化背景下青年人必备的素质之一。[1]在国际化氛围下学习或工作都需要掌握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各相关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学生和青年才俊提升自己知识层次、提高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转变为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习者懂得如何进行合理的文化导入和构建交际型教学模式都不可忽视,[2]而为学习者创造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体验用所学语言成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学以致用,更是语言专业教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学习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寻求语言文化交流和通过交流进行语言实践的需求和机会也越来越多,作为语言专业学生语言实践和教学实践环节的语伴交流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在职学习的继续教育语言学习者与不同母语背景的外籍人士如何开展有效的语伴活动,如何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从事与语言文化相关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二、成人学生语伴交流活动的缘起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内,语伴交流是语言学习者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中外学习者一入校园,便利用各种机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伙伴,每周定期练习语言或者交流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的人甚至因此成为终身的朋友。本文讨论的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成人学习者和外籍学习者的语伴交流,即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组织的来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学习者和本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中方语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010年至今,作为该项目的配套内容之一的“语伴交流”活动,已经持续了近三年,对于在职学习的成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是一项很好的尝试。

(一)语伴双方背景

外方语伴:其中一些人是对汉语言有兴趣的汉语初学者,一些人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有兴趣的社会人士;另一些人是希望通过短期来华学习和实践,获得某些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学分的认可。2010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开设“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项目中的海外人士多数是初来中国,汉语语言水平和能力有限,同一批次中人员的汉语基础水平差异很大,要与他们成功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些学习者对于中国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人期望在短暂的来华期间,能够和普通中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建立联系,愿望很迫切。中方语伴:正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成人学习者们,因为在职学习,还要兼顾工作,很多人是为了进入下一个工作岗位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很少有机会再去进行专门的语言实践和交流。

以上这种双向的交际需要,构成了短时语伴交流的基础。虽然交流的时间和次数很有限,但中外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和达到的实际效果超出预想。

(二)语伴活动设计

语伴活动最初主要是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对外方语伴需求的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多数外方语伴汉语水平为初级,有的甚至仅学习了几个月的汉语,交流沟通难度很大,经常出现尴尬场面。于是,将活动扩大到其他语言专业,如英语、韩语、日语、法语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目的和对外汉语专业略有不同,他们十分珍惜这个利用目的语进行语言实践和体验的机会,期待运用所学习的第二语言和语伴交流,其间穿插少量的与对方汉语水平相当的中文交流。这样,中国学生练习了外语,外国学生也练习到中文,双方都有所获。活动在不影响成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前提下自愿、义务参加。一般在校园和教室内进行,如果有外出或者餐饮娱乐活动则实行AA制。活动时间以寒暑假为主。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外双方共800多人次参与活动,外方语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家,其中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社会人士,包括教师和教育官员。2011年暑期曾经遇到一批“孔子学院暑期奖学金研修生项目”的语伴。该次活动的外方语伴有50余人,分别来自法国、加拿大、厄瓜多尔、乌克兰、韩国、俄罗斯、西班牙、喀麦隆、德国、荷兰、葡萄牙,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场面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三、语伴交流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交流能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不同的说话规约,遵守不同的交际原则,怎样开始交谈,怎样继续交谈,如何使谈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下去,这之间都体现了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3]作为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各自用自己的交际方式去尝试交流和沟通,不断总结和提高。活动以两人一组结成“语伴对”的方式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场面非常感人。每次活动一开始,大家相互间比较陌生,交流起来也有些拘谨。但是,随着相互认识和进一步的熟悉之后,沟通顺畅起来,有的还借助肢体语言,交流的内容和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者们对于能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去进行实践,感觉异常兴奋。有的同学为了交流顺利进行,事先准备了纸笔,遇到口头交流不顺畅时,将交流内容借助文字(中文或英文)进行。遇到中国语伴数量不够时,为了不让外方语伴感到受冷落,同学们还尝试采取一个中国语伴应对三位外方语伴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一次,个别同学要同时面对法、意、美三国语伴,同学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跨文化交际常识,很有序地将与对方的交流顺序排序为法国语伴、意大利语伴、美国语伴,他事后在总结交流时说到:“我觉得法国人比较在意一些细节,比如他们大都会一些英语,但并不十分愿意说,所以我把和法国语伴的交流排在前面,以免他不愉快;意大利人很热情、开放,但是,和意大利语伴的沟通,也要借助英语进行,交流内容很有限,但他们的民族习性使得他们很擅长肢体语言,交流难度排第二,为此,我将意大利语伴排在中间;美国人很开放,也比较大度,我感觉他不会太在意细节,所以,将美国语伴的交流放在最后,但我和美国语伴的交流时间最长。当然,这些都是在交流开始的时候和他们事先商量并征得他们同意后才开始的。”每次活动结束,大家都在快乐、兴奋的心情下惜别。

(二)培养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尊重意识

虽然“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语伴交流只是一种短期的交流活动,但也都要不同程度接触到双方国家的风俗礼仪、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包括一些著名景观、人物和事件。比如:中国的近期重大事件,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礼仪,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物价情况,等等。因此,语伴交流中不仅需要了解双方国家的一些重要的知识、文化信息,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问题。[4]对于来自宗教色彩较浓国家的语伴,更要关注其方面的情况,事先掌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可以使交流顺畅愉快地进行。另外,青年人共同关心的“世界杯”等话题,事先如果有所准备,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使内容更为丰富。有过外事经验的同学事先都会准备更多必备的知识和信息,以便从容应对。同学们之间将这些信息共同分享。在准备语伴交流的文化背景材料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增强了对背景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化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重要性,特别是事先了解对方语言和民族的文化禁忌,以及对某些事物理解上的差异,以利于在交流中采取宽容心态,,为正式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再有,了解对方来华的行程安排和即将要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将要参观的景点,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做某些细节的准备。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多次参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好提升。对语伴进行汉语辅导和语言交流的技巧也随着交流的次数增加在提高。有的同学参加活动达十余次。学生C在活动心得中兴奋地说:“学校组织的‘语伴’活动,让自己有了与外籍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口语,效果很好。”

(四)锻炼和提高活动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

由于活动是以自助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被指定的负责人,都是班长或者热心公益活动的同学,在负责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当众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在活动的参与中经受了考验。曾多次担任活动负责人的学生D说:“通过语伴交流活动的锻炼,使我重新认识了我学习的专业,提升了我做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信心,毕业后,我会改换我的工作,从事与我的专业背景相同的工作。”

四、有效开展语伴活动的措施

由于“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语伴项目是一个跨文化交流项目,外方语伴背景多样化,中方语伴由于学习期限的影响参与者不断地面临新老人员的更替。要使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够和谐、顺畅进行,使该项目能够持续地滚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建立规范严格的活动组织程序,才能保持活动的质量。[5]

(一)系列背景知识的准备和培训

1.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准备。在活动之前,需要中方语伴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外方语伴所在国家的地理、文化风情、饮食、礼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名胜景点的了解,热点事件和问题,体育事件、重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活动和会议等。使中方语伴提前接触到跨文化问题,初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心态。[6]

2.自愿参加和有引导、有组织的培训相结合。为便于中国学生与这些外国学习者顺利交流,对中方语伴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为让每名学生从“语伴交流”中获益,我们的做法是,每次活动前一周,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在和语伴见面的前一天,再组织中方语伴进行网上在线培训,[7]培训内容包括学习了解活动相关规定、外事礼仪、背景国文化材料等等。

(二)语伴双方的信息提前预知,根据已知信息安排好活动细节

“语伴对”名单的准备是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方语伴提前了解外方语伴的年龄、性别、汉语水平、职业、甚至饮食习惯等等,可以掌握交流的主动权,并有效调节气氛。在和不同语言背景、初来中国的外籍人员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碰撞是难免的,学生们会遇到一些困惑。所以,在培训中不仅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我们还收集和整理了一些活动案例提供给中方语伴,针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并在培训中设计了提问和互动环节,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各种铺垫。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活动效率

因为中方参与者为在职业余学习的成年人,所以,活动要适应他们的特点。从报名、培训、各种通知的都由QQ群在线完成。[8]每次活动以指定的负责人为核心,以自愿报名的志愿者为主体。制定电子版《培训手册》,在培训中及时,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文化背景材料,还包括背景国的相关文化材料、活动的宗旨和要求(活动总则、细则、活动须知)、负责人联系方式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等。

(四)有效监控、自主管理、适当鼓励

成人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既要尊重他们,又不能放任,否则活动不能持续进行。语伴活动毕竟属于外事活动的范围,细节不能忽略。为避免发生意外,有效监控是必须的,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在有组织进行的跨文化语伴交流过程中,发生一些碰撞和冲突是难免的。另外,语伴双方在活动进程中发生临时变化也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或缺席或迟到或不守时、不守约,等等,这些都需要组织者设立及时跟进的组织程序,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定应急的措施和办法,把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或零。

参加活动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将活动的心得和体会及时撰写成文字,及时总结和交流成功的经验,有的同学还能将收集的案例和自己的体会,经过精心整理后,作为作业和论文的素材,上升到理论层面,得到任课教师的肯定。有关老师反映:参加过语伴活动的同学提交的跨文化相关专题的作业和论文,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较大提升。对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虽然同学们是自愿参加活动,但是,适当的鼓励也非常重要,我们和“中华语言文化体验之旅”项目的主办方制作了“优秀语伴”证书,为多次参加活动、表现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使同学们倍受鼓舞。总之,语伴交流活动在当今国际化大背景下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熊佳全.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6月,P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73-83.

[4]周建国.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理论导刊,2005年11月,P30.

[5]李加军.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学术探索,2011.4:113.

篇1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新的生活模式结构下,在生产、学习、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愈来愈屡见不鲜,为能够利用宝贵的黄金时刻,及时、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提高非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意识与现场急救能力,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他们能够学习先进的基本救护理论和技能刻不容缓。

二、活动内容

由苏州市红十字会派老师进行急救知识的PPT演讲和介绍,除了理论知识的介绍外,另有实践操作的环节,每位同学均有机会对模特(由苏州市红十字会提供)进行现场模拟急救,并接受老师在旁的精心指导,从而加强亲身体验,进一步保证急救技能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三、主办单位

苏州市红十字会,苏州科技学院红十字协会,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主办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Sunshine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

苏州科技学院各学院青协分会协办

四、活动对象

针对我校全体大学生,以自愿报名方式,根据报名情况开班,分班进行教学培训。

五、活动时间

x月x日起至x月x日

六、活动地点

校内某一多媒体教室

七、前期准备

1、面向全校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活动的宣传,进行报名工作;

2、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班,其中x月x日所开设的班共20名学员参与,其余学员平均分成三个班,于x月x日、x日和x日;

3、通知报名的同学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班的时间与地点;

4、借某一个固定的多媒体教室;

5、同苏州市红十字会进行接洽,确保活动按时、顺利地开展。

八、时间安排

1、x月x日至x月x日,面向全校,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的宣传和报名工作;

2、x月x日至x月x日,进行报名情况的统计与反馈;

3、x月x日至x日,与苏州市红十字会进行接洽,双方进行活动时间和地点的确认;

4、x月x日起,每周开一次培训班,于周三下午13:00~17:00进行为时3~4小时的急救知识培训,x月内共开设四次班;

5、x月x日下午13:30,进行所有学员的结业仪式,颁发由校青协认证的结业证书,并对评选产生的20%的优秀学员进行颁奖。最后,由活动方代表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九、宣传和招募方式

1、联系石湖广播站,在广播中以问答的采访形式进行宣传;

2、在食堂门口张贴宣传海报,宣传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海报上注明此次活动的报名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有意者将自己所在学院、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发于负责人,由负责人进行登记和统计;

3、也可由各院青协协助招募本院学员,统计好各院学院学员的学院、班级、姓名、联系方式,于报名截止日前汇总至校青协或外国语学院青协分会。

十、 活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