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20:14: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首先我们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在组织落实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严密非常。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政教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高一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一直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辅导、健康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适应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自信心辅导等。每节心理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例如,在讲如何有树立自信时我们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成功,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树立自信呢?我们将自信比喻成三条腿小凳(即自信的三个条件)小凳无论哪条腿出了毛病,小凳都不会站稳,这三条腿就是:A:认识自己的能力。B: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欣赏。C:运用能力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不断成功。一个人树立自信,不但与自己有关与别人态度也有关系,我们要学会欣赏、承认别人的能力,帮助别人树立自信。
在讲如何帮助自己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时心理告诉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于外界环境影响接受较快,但遇事想一想,进行一下辩证性思维就会找出正确答案,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是要冒一定的风险,决定是否冒这个风险要分析一下,利用批判性思维做出聪明决策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学生在学习了心理课之后,学生反映用心理课讲到的观点,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较为顺利。学生反映通过心理课对于少年期的心理变化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困难面前能树立自信。上课时能用合格听众的标准要求自己。处理同学之间关系上能退一步,让一步,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不用老师,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同学之间如何建立友谊,要讲原则、方法;现在做事常常问一问为什么,做一做分析再去行动……。
2、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高二年龄段学生性心理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进行心理健康、性心理等讲座。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高考,择业等问题,开展心理讲座:《高考前的心理调节》、《考场快乐行》、《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等。《考场快乐行》的讲座主要内容是学法指导,着重在对学生考试心理与考试技巧方面进行指导,包括考试动机的激发与考试技巧的应用,帮助学生较好地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的讲座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考试焦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介绍排除考试焦虑的方法。在现场,主讲老师还教授学生系统的放松训练方法。经过辅导和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消除了考试焦虑现象,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升学考试。我校历年高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把心理教育同家庭教育、学科教育相结合。
我们利用家长向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家长宣传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常识,考前心理常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并与他们及时交流学生心理状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我校还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4、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上水平,我校心理咨询室一直坚持开展团体、个别心理辅导、开设心理信箱、进行心理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三、反思与建议:
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而且要纳入高中学生必修课中,可分年级制定不同的课时、教材及要求。
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专家指导。建议建立心理教育网,实现资源共享。
3、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一层的台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江苏汽车高级技工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共3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应答率为92.3%。其中男生265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为18.44±1.14岁。其中一年级学生43人(男生43名,女生0名),二年级学生51人(男生49名,女生2名),三年级学生99人(男生92名,女生7名),四年级学生84人(男生81名,女生3名)。
(二)研究工具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试工具,由90个题目组成共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测试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SCL-90中,一般以因子均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标准,研究报告的检出率主要就是因子均分≥2的人数比例。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见表一:
由表一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的学生分别在人际关系和抑郁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由表二知:总体上,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水平上相对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各年级在人际和抑郁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P
注:*P
对上述这四个年级进一步进行LSD事后检验,结果见表三
由表三可知:一、三年级学生相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由表四可知: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由表五可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研究采用SCL-90测评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总体来说,职校生在人际关系和抑郁两个因子上是非常健康的。但是,职校生总体上健康,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心理健康的,所以,对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掉以轻心。
(二)不同年级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一年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入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精神比较松懈,心理问题较少。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在成人高考和就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有关。再加上学校属于四年制职业学校,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半,三年级学生很自然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焦虑,感到时不我待。所以,学校应该提前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阶段性的学习、生活。
(三)不同性别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本样本的特点有关。由于本校的专业设置的原因,绝大多数生源为男生,再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没能跟上学校规模的发展,在校男生数较多,而校园面积较小、宿舍有限,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男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投入的精力较多。
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和性别特征有关。这一过程似乎符合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男生相对放得开,心胸开阔;女生较胆怯、多愁善感。社会竞争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升学、就业和工作等反方面心理压力往往大于男生。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女生读书,升学往往并不被社会和家庭重视,需要女生自己付出更多地努力去争取。从统计数字看,女生几乎一半来自农村,所以,女生在求学中面临的压力更大。
(四)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相关性分析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P< 0.05),说明两个因子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性。人际学派治疗师认为,人之所以抑郁,80%的原因是由于人际关系造成的。人际关系心理疗法(IPT)也认为,抑郁症是人际社交网络中发展出来的。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人际关系良好者,无抑郁者所占比例最高;相反,人际关系较差者,抑郁者所占比例较高。
人际关系是个很普通,很生活化的主题,或许它没有校园暴力,易防治等问题来得引人关切,但是不可否认其重要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将“学会与人相处”视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把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良好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抑郁又称情绪低落,是一种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抑郁心理是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症状的学生,经常消极地看待自己,缺乏自信;有时感到空虚,觉得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什么都不想做。
四、建议与对策
(一)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讲座,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教会学生正视生活和学习。开展应对技能训练、人际关系训练,可以开设有关课程和专题讲座,普及与应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挫折锻炼,逐步改变其消极的应对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介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调整心态,重新认识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渡过由初中到职业学校、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心理适应期。
(二)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心理健康不是身体疾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人际敏感和抑郁的相关性,我们可知,人的心理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加强学生内在素质修养,提高自我疏导能力。 在人际关系和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教育方面,应着重激活青少年使用自我防御和自我调节机制,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做法
课程安排。由任课教师自主整合心理健康内容和思品内容。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四年级以上将原思品课改为“心理健康?思品课”,每周一节。
教材运用。选择了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平出版社),学生和教师分别配备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师资配备。由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应组织班主任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学知识读书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较大程度上来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技巧。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班级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以及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对教材进行分析、取舍,活用教材。对教材体系及知识点不作任何删改,以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为赶进度硬着头皮上课的不良现象;凡教师吃不透的内容或与本班学生现状不切合的内容予以删节,凡教师认为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内容予以拓展。同时,教学模式上要求师生互动,避免教师“灌注”,提倡教师以疏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剖析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调整。教学方法上,以故事、游戏、演讲、个案分析,以及班级存在的问题分析等为主,淡化心理知识,重视学生实际心理。
教学评价。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喜欢程度来进行调查。设置“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喜欢吗”和“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喜欢吗”两个问题,并分“特别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四种选项由学生选择。学校根据学生“不喜欢”率来评价教师。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全校学生“特别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占53.3%,“喜欢”占33.1%,两者占86.4%;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在实施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选“特别喜欢”选项的男生占87.6%,女生占84.7%,经X2显著性检验,学生性别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喜欢程度没明显相关性。
三、.寄宿生“特别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占66.9%,走读生占44.4%,经X2显著性检验,X2(1)0.05<X2(1)=4.50<X2(1)0.01,有显著差异,可见寄宿生比走读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四、.父母职业与学生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系。经X2显著性检验,无显著差异,父母职业与心理健康教育无明显相关。
五、.优生、后进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系。经X2显著性检验,无显著差异,优生、后进生与是否喜欢心理健康教育无明显相关。
六、.从小没跟父母生活的孩子,特别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占65.1%,跟全校学生选“特别喜欢”选项的53.3%比,经显著性差异检验,X2(1)0.05<X2(1)=5.375<X2(1)0.01,有显著差异,可见从小没跟父母生活的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通过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调查,结果100%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对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完善个性、学会与人交往等方面,有指导作用。84.8%的教师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帮助。例如:二年级一位小学生学了《爱惜生命》课后,“拯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鸟;三年级一位小学生学了《克服嫉妒心理》课后,主动向教师讨教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四年级一位小学生平时心胸狭窄,自从开设心理健康课后,渐渐变得胸怀宽阔。
三、对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思考
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程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而非传授系统心理学知识,这就要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应该建立正确的课程观,将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将学生的心理表现、生活中的故事等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这样才可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得到学生的普遍喜欢。
四、由班主任兼任比专职教师任教更有利
班主任作为思想工作先导者,他们直接与学生交流思想,能较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不仅是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一位“医生”,也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保健医生”。由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好处:一是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更有针对性;二是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向课外延伸,结合班主任工作可对学生实施不断的“强化”措施;三是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心理教育机制,使班主任工作更加生动有效;四是普通学校可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课,避免苦等“专职心理教师”而坐失良机。
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 研究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时, 缺乏足够的心理基础, 使得这一群体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而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经调查统计,各重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存在问题的比例为:南方医科大学17.17%,(女生18.10%和男生16.73%)1,武汉大学医学院21.8%2,山西医科大学14.08%3,昆明医学院34.16%4。各院校总体比例在10-30%不等。而且不同类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1) 性别差异。女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而男生在敌对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则明显高于女生,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说明女生的心理反应比男生更广泛、更明显,应有性别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年级差异。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逐渐增高。二年级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中期, 正着手学位课题的研究,工作繁杂、艰难, 需要查阅大量文献, 并需要与较多与实验相关的人员相处, 处于这一时期的研究生心理压力较大, 情绪容易波动, 心理健康状况最应引起关注, 因此研究生阶段的第二年应当被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一年级新生由于刚到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同时基础课学业负担较重,特别是期末临近考试,对考试的恐惧使得部分学生心情焦躁,因此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也应该受到重视。
还有调查表明, 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排名是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男、女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生活习惯问题最为突出。硕士、博士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家庭问题最突出。一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受人际关系影响最大, 二年级研究生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而三年级研究生的情绪则最易受就业问题的困扰。所以,如果抓住这样的几个影响学生情绪的原因,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引导和帮助,就一定会最大限度的去防范学生走向极端。
由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施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1.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本科生同样的高度上来。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扭转一些人认为的“高学历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必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等如此类似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只有首先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中落实。
A,增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医学研究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决于其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不断增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好设为必修课, 并保证足够的课时。如果设为选修课, 很多学生可能由于认识的问题而不选修, 失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补充形式。可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标准、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讲座。通过讲座, 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正确定位, 调整心态, 充满自信, 以达到正确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5。
B, 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
着力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院长,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寝室长,个人。在上级机构的领导下,下级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各级组织由下而上定期汇报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成立学生会干部和寝室长心理健康小组, 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研究生组成, 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 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 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组织反映, 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C,注意三个侧重
由于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女生差于男生, 硕士生差于博士生, 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三个侧重: 侧重于女生, 侧重于硕士生, 侧重于二年级研究生。应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工作方式, 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在每个研究生进校时即为其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 并定期进行心理测量, 以普遍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 必须针对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有所侧重地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尽快与这些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弄清症结所在, 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针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目的明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解决好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学习问题在男生、硕士生和二年级研究生身上较为突出, 其原因可能是硕士阶段需掌握一整套与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 一些学生会不太适应, 而二年级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负担在三个年级中是最重的, 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人际关系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年级新生身上, 这是因为一年级新生刚到一个新环境, 在融入一个新群体的过程中, 人际关系必然会左右其心理健康状况; 三年级研究生以就业问题最为突出, 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它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只有针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 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2.发挥研究生会等研究生社团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体育活动,使研究生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科研之余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走出自我封闭、孤立的小圈子,扩大其交际面,加强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研究生尤其是自费研究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带来的压力。
3.要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群体内部的较大差异性,导致了培养单位、教管部门等不可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措施应对研究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而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上,导师能够弥补其不足。
帮助医学研究生自己维护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这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邢晓辉, 凌朝辉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中山大学学报2006;2(10):86-89
【2】余芬,吴磊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 2006;19(3):264-266
【3】孟小平,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9 (1):109-112
【4】史太平,何朝阳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9) :1638-1642
一、前言
自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又于2002年8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再次对《纲要》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即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只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才能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来,才能关注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与培养规律,进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此处所指的心理学的内容就包含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关注和关爱,表现为对学生积极、正面的肯定,是一种永远相信孩子“行”的教育方式。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势在必行。而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时,要先了解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为此,以深圳特区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性别和年级等因素的差异分析,了解小学生对于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不同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点的此项工作,不仅对于研究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具有理论意义,对于一线心理教育工作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随机选取两所小学,选取其中三至六年级学生共58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Park N和Peterson C等编制的《显著优点问卷》,了解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特点和年级、性别等差异状况。《显著优点问卷》包括6大维度24项积极心理特征:智慧和知识――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独创性、社会智能、视野;勇气――英勇、坚定、诚实;仁慈――友善、爱;正义――成员精神、公平、领导能力;自制――自律、谨慎、谦和;超越自我――欣赏美感激、希望、信仰、宽恕、幽默、热情。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特点分析
将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比较发现,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六大维度上的得分排序最高的是仁慈,其他依次是超越自我、勇气、自制、智慧和知识、正义。将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进行平均数比较发现,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24个子项目上的得分在8分以上的顺序依次是希望、爱、自律、信仰、热情、诚实。
2.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男女生在仁慈、超越自我维度上的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男女生在欣赏美项目上的得分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仅在勇气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p
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在公平、宽恕项目上的得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p
四、讨论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特点
根据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南山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六大类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程度不一致,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仁慈、超越自我、勇气、自制、智慧和知识、正义。得分最高的是仁慈和超越自我,得分最低的是智慧和正义,说明今后需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两大类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的描述统计结果,南山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程度不一致,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希望、爱、自律、信仰、热情、诚实、英勇、成员精神、热爱学习、友善、公平、谦和、幽默、感激、独创性、判断力、宽恕、社会智能、欣赏美、视野、谨慎、坚定、好奇心、领导能力。其中得分最高的三项品质是希望、爱和自律,而得分最低的三项品质是坚定、好奇心和领导能力,说明今后需重点培养学生坚定、好奇心和领导能力品质。
2.女生在多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性别比较上,女生在仁慈、超越自我和正义等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得分的性别比较上,女生在友善、欣赏美、爱、公平、宽恕、热情等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人们一般认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由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早于男生,女生成绩优异、擅长组织活动,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而通常到了中等教育后期,男生往往就能追赶上甚至超越女生。但是,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在各级教育水平上的学业表现都赶上甚至超过了男生。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它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在英国,近些年的考试结果表明,女生几乎在所有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现优异。在澳大利亚,男生不仅在读写能力、学校投入和喜欢学校、教育成就等方面与女生存在差距,而且在出现纪律问题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中,男生几乎占了绝大多数。在美国,男生比女生更早脱离正式的教育制度离开学校,人数比女生多,年龄也比女生小;年轻女性要比年轻男性更愿意上大学,更可能读到毕业,而且更有可能去攻读一个硕士学位,200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性是男性的1.38倍。美国的《商业周刊》曾这样断言:“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
3.低年级学生在多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
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年级差异分析上,勇气维度存在年级差异,主要是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得分均高于六年级学生得分。
在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得分的年级差异分析上,公平、宽恕、热爱学习、诚实、视野、欣赏美等项目上表现出不同年级的发展特点,总体上均是低年级得分高于高年级得分。具体而言,在热爱学习、宽恕、公平项目上,三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得分,其中五年级公平得分也明显高于六年级公平得分,说明需大力培养高年级,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的热爱学习、宽恕、公平品质;在诚实项目上: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六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六年级学生诚实品质;在视野项目上,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六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六年级学生视野品质;在欣赏美项目上,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五年级学生欣赏美品质。
五、结论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利用好沙盘游戏,做好学生的个体和团体辅导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认真开展各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活动。
5.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争取获得绵竹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三、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计划
(一)心理健康教育具体途径:
1、学生板块
(1)课程设置: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周一次),参考课题
一年级:1、我是小学生——学生角色意识培养
2、集体生活真快乐——学校环境、学校生活的适应
二年级: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意识培养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年级:1、与好习惯交朋友——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2、定好学习时间表
四年级:1、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交往礼仪技巧
2、学会合作
3、学会感恩
4、让自己更快乐——情绪调节
五年级:1、我的注意我做主——注意力培养
2、我是最棒的——自信心培养
3、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4、亲吻考试焦虑——考试技巧培养
六年级:
1、我也曾失败过——应对挫折能力培养
2、什么是竞争
3、如何与他人沟通
4、爸爸妈妈和我
(2)心理讲座
a、打开心灵的快乐频道
b、对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教师板块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
(2)对教师进行情绪与压力团体培训,遵循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原则,情绪团体培训每周一次,持续五周;压力团体培训每周一次,持续六周,在学校团体辅导室进行。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活动,教师互相观摩学习。
(3)咨询室面向教师开放,让每位教师在其中得到身心放松。
3、家长板块
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亲子教育方法
(二)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1、进一步将咨询室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如室内布置,心理咨询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等等。
2、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周一到周五中午12:30——1:20,下午16:30——17:30。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三)建立并整理好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度
1、建立心理档案制度,拟订心理档案守则和借阅规定。配合心灵守望计划,做好学生的心理测试。。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从我市一所职业高中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其中高一学生80人、高二130人、高三136人,共计346人。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由专业人员如班主任配合,使用课堂时间对学生团体进行测查,教师在进行调查时应该使用统一指导语,将调查表测试结果与班主任个别谈话相结合,保证测试可靠性与科学性。依照国内文献标准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各因子分大于等于3分的人被认为是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此次实验研究采用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经过调查后,得出如下结果:
职高高一组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15人、高二组35人,高三组40人,职高高中所选研究对象一共有90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6.01%。其中心理问题中出现频率次从高到低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精神病性质等等。另外,高一年级中心理因子分之间有较大差异,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各因子之间无显著差异;职高高中的男女生之间各因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1]。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措施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功能以及任务上与其他各项教育之间有着交叉相关的关系,其他各项教育能够完成部分心理健康任务,但是不能够完全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像其他教育科目如德育、智育及体育等,开展设立专门教育机构。
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机构设施,不能完全将学校卫生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室,学校心理健康机构设施完善应该做以下工作:建立学校正规心理健康机构设施例如心理健康办公室或者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等等,学校还要给其相应的工作经费,并配备专业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给予其良好的福利工资待遇。另外,还要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促进培养高中生的智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等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树立正确科学的心理态度、对自己青春期心理变化能够愉悦地接受。
2、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与能力
学校建立好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化程度与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并在行动上积极努力,教师首先应有角色意识,应从传统德育工作者转变为新型心理辅导者,充当帮助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该有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习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诊断学生出现问题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在招聘与录用时们应该设立好门槛、把好关,只有那些具备较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人才能够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在正式上岗之前还要进行严格训练。
3、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在确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之后,学校教师应该根据高中学校不同年级及性别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将学生不同心理现象及问题等转化为层次化、具体化的教育目标,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教育目标体系与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校教师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一定要规范制度化。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课程之后,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也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基本知识,能够进行自我调适,逐渐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心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针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及心理自我调节等方式展开。学校还要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首先提高硬件设施配件、心理咨询应该坚持保密性原则,采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方法方式,也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网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
三、结语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2、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3、建设心理咨询室,力求使之成为合格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二、内容与途径: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已有心理咨询员2名,4名正参加培训,并有15位具备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及25位参加培训的老师,本学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将进一步得到扩大。心理咨询室将会以沙龙、个案讨论、教研活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进一步培训。心理教育吴扬的工作范围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承担全校各年级学生讲座,王天文负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承担全校各年级家长和教师的心理讲座。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开设高一心理课、各年级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校本课程,全校开设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个别咨询与辅导。继续开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上一级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3)在班级设置心理班委,搭起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同学之间的桥梁。
(4)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我校的省级重点心理课题将在本学年全面开展,主要是实证研究。做好集体备课活动,统一安排。配合市区开展各级教研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做好教科研研究工作。
(7)做好市区志愿心理咨询工作.。
我校已进入两校合并的第二年,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心理咨询室将配合学校各项工作,重视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取得相当成绩,并经过实践不断摸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双全互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如何使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上一个台阶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制定以下新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学校全体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实践心理辅导活动课。但随着学校班主任队伍的新变动,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许多是以前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了。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参与学校前几年对班主任进行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巧的培训。这就造成无论是班主任执教心理辅导课还是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很困难的。
2、前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校关于心理课题的带动,而学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即将全面结题,如何确立新的科研课题,并以次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也就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学校在完成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的交流总结已经结束,如何针对前三年发展规划中存在和新发现的问题展望新的三年规划,是区里每个学校应该思考的。
4、上海市许多学校开始试点 生命教育 ,就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考虑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5、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踊跃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如何完善学校的心理社团。
二、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对新一届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学校心理老师、以及前几期接受过培训的班主任对未接受过培训的新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为关注学生心理、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等几个与班主任工作休戚相关的几个内容。
2、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发展学校 双全互动 模式。仅把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调动起来,还远远不能达到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心理健康发展 的要求。学校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可以充分调动课任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 双全互动 模式也可以由原来的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预备年级和高一正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也为我们结合新教材组织这两个年级部分学科的老师就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探讨提供有利契机。从寻找学科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心理的部分、实现这些心理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发挥班主任力量,干预学生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许多家长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作为我们学校教师的有利支持,有时候反而会抵消我们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关系,让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班主任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指导。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设想,我们可以以一、两个年级进行试点,探讨其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4、发展学生心理社团。以前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有限,将学生社团的社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心理社团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本学期结合心理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任务,一方面为对心理感兴趣的选修课学生进行关于心理方面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起来。
我校刘素梅校长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担任中学校长以来,一直重视并积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为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开拓了全新的道路。以 “以人为本”定义学校工作,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让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快乐而充实地在学校中工作、学习、生活。她通过近八年的努力,使学校由创建初期的迷茫,逐步步入以心理辅导为基础,带动学校工作全面开展,立足于保障教师身心发展平衡,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优化发展的科学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扬起了心灵的风帆。
一、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管理与组织
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相关联性,拥有一套科学合理又富有成效的组织管理模式。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由校长牵头,德育主任主抓,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专职心理教师具体操作,各部门通力配合,全面规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及主要工作
1.基本建设情况。我校的心理咨询室于建校之初设立,在几年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功能体系,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将规划转变为实际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成果的操作过程。心理咨询室已由最初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发展为现在的四十平方米,心理健康期刊、书籍、沙盘、发泄袋、注意力测试仪等心理咨询工具一应俱全,方便开展日常工作。心理咨询室由校领导直接管理,下设专、兼职心理教师各一名,并以学校教师研究会、年级组、班主任工作为依托,全面系统地开展学校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
2.主要工作内容。我校心理咨询室适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负责心理档案的保存和整理工作。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授课和讲座的内容,做到不流于形式、不流于表面,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为教师进行适时的减压辅导,保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教师的个人心理成长,提高育人的效果,以教师的优秀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利用家长委员会活动以及家长会对家长开展讲座,创设亲子互动情境,改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状况。对特殊家庭进行分类辅导,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保障学校教育,家校合力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利用学生的同伴教育模式,促进学生间的共通共容,减少学生因同伴影响产生的畏惧学校、畏惧交往的心理。
三、心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情况。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咨询工作由原来单一的面谈逐渐发展到以面谈、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多种形式并举。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面谈咨询近百人次,并能够做到每次咨询有记录、有反馈。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竭力在保护求助者隐私的基础上给与其最大的帮助,并通过与相关领导和老师的沟通与协作,缓解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在寻找在前期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希望通过咨询促改进,在问题未发生前防患于未然。
2.设置“心理导向课”,将心理教育由课外延伸到课内,排入课表。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分层目标教学”,进行“三年整体规划的内容体系”教育规划整体活动安排;为学生进行周密的人生生涯辅导,并且把课内外的授课内容规划梳理成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在毕业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初、高三毕业年级的情况,特意安排了“心理健康为毕业年级保驾护航”的活动。我们在高三年级开展了主题为“正确认识高考”的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缓解压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高考;还与学生们交流了学习经验与心得,效果很好。平时注意随时与初、高三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保持联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如今年高三一名男生,在一模结束后,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想学习了,自暴自弃,在与他的沟通交流中,心理教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他树立起信心,使其认识到努力的过程就是自己成长、学习的过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段经历对自己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通过三次谈话咨询,该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当中。
4.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既保证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又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才会健康,因此我们通过学生心理咨询反映的问题,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情绪化,要就事论事,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学生;我们还请与学生沟通交流比较好的教师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介绍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我们还向教师介绍了激励理论――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调查,95%以上的教师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学到了东西,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希望学校能经常开设此类培训,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
5.利用团队活动、寒暑假开展课外心理训练活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特殊需要,我校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课外心理训练活动,其中,在寒暑假举办的“学生干部训练营”,利用体验式教育,吸取拓展训练的精华,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获得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认为增强了责任意识、加强了团队精神,学会了宽容与理解。家长则普遍反映,孩子在参加过此专项培训后,明显成熟懂事了,学会了理解他人和承担责任。学校通过各类活动,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程,创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别化的咨询档案,为全体学生建立入学心理人格方面的档案记录,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支持。
7.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并由校长亲自主持了多项市、区级的科研课题,获得多项优秀成果、优秀论文奖。
8.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及合作,由校领导到年级组长再到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都保持了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思想,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办法。在与学生家长联系时并不是一味的“告黑状”,而是客观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步的地方大力表扬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不足的地方不是急于批评,而是先分析原因,搞清学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症下药,真正从心灵上给予学生关注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