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09:48: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我国高校中比较严峻的问题, 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有效的综合性管理机制。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检查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 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 以随时检查并测试我国高校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将测试的结果告知于学生, 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并且自觉地进行调整。同时, 作为教育者, 在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 对那些心理和精神状态不良的学生, 给予适当的引导,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 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其次,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全程跟踪制度, 具体而言, 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为了使高校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一定要及时整理心理健康咨询档案, 完善全程跟踪制度。这样既能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咨询档案, 又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并且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从而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再次, 成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管理。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像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单亲家庭、残疾生、经历家庭变故等学生群体, 可以运用预警机制。规定班干部、辅导员或者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对于这类特殊的学生群体, 进行专门性的引导和教育, 在其发生一定心理健康问题时能有效地预警。同时, 还需要建立与预警机制相匹配的应对机制, 从而能有效地应对大学生因为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当问题出现时, 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最后, 建立一定的心理健康善后机制。高校应该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经过相应的教育而有所改善的学生, 建立相应的善后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及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而言, 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进行跟踪和了解, 及时解决其产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帮助其与其他同学已经家人之间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科学合理的善后机制, 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反复出现, 以防止前期所有的努力都白费。
二、合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首先,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众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 加强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 传播和普及提高健康心理素质的措施与方法。在我国, 高校师生能够使用的大众媒体主要包括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 同时还包括电视台、大电台、报纸等。积极通过大众媒体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显着提高。
其次, 发展和提倡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 拓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平台。目前, 高校广泛采用的渠道包括心理辅导班、心理咨询室以及高校心理辅导教育部门。同时, 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来缓解大学生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另外, 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课, 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 还能开展心理健康与法律知识讲座, 以及关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竞赛, 充分结合法律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 对于个别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如知心电台线、心理、心理咨询信箱等。利用私密的教育方式, 热情、真诚地为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良好的矫治与诊断。再次, 充分利用网络的保密性、隐蔽性、便捷性, 更容易使得人们放下心中的顾虑, 吐露心声。对于那些心理上有一定问题的大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隐私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保护欲望, 且还能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或者咨询, 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还可以使他们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因此, 在网络上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建立不同的解决板块, 如恋爱、人际、求学、就业等心理测试、在线教育和专家问答等, 为高校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提供更加方便的平台, 以此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业。
三、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是“五学”教育。“五学”主要是指“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中, 健康是教育、心理、社会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适应能力强且心理健全的人才。“学会关心”主要指教育学生热爱、关心自己的国家, 关心家人与朋友, 以积极阳光、善良热情的态度生活于社会中。“学会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 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 从而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不懈努力。“学会生存”主要是指大学生走出校园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理论知识, 还能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学会生活”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自身的事务, 同时还能够从容地应对生活上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 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以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共同协作的联动机制。目前, 我国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部分大学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教学课本以及课堂中, 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然而, 在此过程中, 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本人对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单方面地交给了学校, 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 有必要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以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共同协作的联动机制。
最后, 树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理念, 转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在传统的观念中, 心理咨询只是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然而事实上, 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往往是少数的, 而大部分学生, 主要存在着关于成才与成长、事业与情感、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普通的心理问题通常情况下不至于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但是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及其心理健康。所以,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还得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职责, 重点关注大学生的这些普通心理问题, 始终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的成才教育中, 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瓅媛.个体不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30) .
课堂练习时由于学生受周围环境、场地器材、本身性格、身体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而表现出各种不同消极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消极型:练习中缺乏信心,总觉得不如他人,故往往造成精神不集中,对批评或表扬漠不关心,练习时总想蒙混过关。
糊涂型:练习中缺乏清醒认识,易受他人影响,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心不在焉,有意无意地随众练习。
保守型:练习中缺乏激情,能遵守练习的要求,服从老师的指挥,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保守中求稳为荣,竞争心理不强,不愿过多显示自己,即使有能力也不愿炫耀,同样阻碍了正常体育训练。
小心型:练习中紧张、拘谨,怕当众出丑因而练习时特别小心,生怕受伤。但他们追求练习成功的心理又无法控制,生怕“落后”,只能勉强练习,心理状态不平衡。
懒惰型:练习中怕苦怕累,夏天怕晒,冬天怕冷,总是缩在一旁,能逃避的就逃避。他们在家中多是娇生惯养,养成四肢不勤,懒于活动的习惯。
以上五种存在于小学生体育课当中的心理阴影是十分常见的。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使所有小学生能达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就一定要帮助他们克服运动心理阴影。而要克服这些心理阴影,就必须从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入手。
二、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骨骼在急速生长,手、脚,特别脚骨长得最快,胸骨横径在加宽,女孩子的胯骨也在增大。肌肉随着骨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心肺迅速增大,特别是心肺容积和血管容积、以及肺活量,都较出生时增长了近一倍。由于心肺容积增大,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骨骼、肌肉成长尚未健全,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总的来说,从生理机质上看,他们与成年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思想还不稳定、不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另外,从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机体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活动具有生物学的涵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然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
围绕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阴影的问题,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能视此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对存在心理阴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阴影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
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在每堂新授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例如,上短跑课可以讲讲美国的刘易斯,上长跑课也提提中国的“马家军”,让学生们在心中树起榜样,激励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应努力营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气氛。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乐学”——乐于学,也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饶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
然而,只是面上的工作还不足以消除部分学生的运动心理阴影,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具体到每个具有心理阴影的学生身边,了解造成他们运动心理阴影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心理疏导。例如,对于保守型的学生,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在体育方面的上进心,指出他在能力上的优势,并时时根据他的实际承受能力,给他提出新要求、新任务,也不妨在需要学生演示动作时找他出来,客观上给他显示自己的机会,并多给他赞扬,刺激他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说,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教育是由现代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充满机遇和挑战。求学、就业、交友、恋爱等使大学生面临多维的人生选择,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校园与社会的联系直接、迅速、频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处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会使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
因此,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中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环节。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现状
1、生理结构变化导致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有了性冲动和要求,渴望追求异性,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缺乏认识,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的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排解时,轻者会出现性心理障碍,重者会作出不正确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犯罪受处分者占20%左右,而且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2、情感丰富、强烈且不稳定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正在迅速发展,在追求自主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容易
偏激,感情用事,同时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经常徘徊在自尊和自卑,自信与自负,自控与失控的矛盾之间,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挫折承受能力差。
3、竞争激烈而残酷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加之大学里强手如林,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部分学生由此走向极端,导致精神失常或自杀行为的发生。
4、人际关系不和谐促使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的纷繁复杂价值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一些大学生经常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由此而孤独、迷茫、愤怒,严重的还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5、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身体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或者家庭贫困,衣食拮据,或者身体病残,自理困难。这些困难往往造成并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或疾病,成为精神上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也不敢在集体活动或公开场合出现,甚至不交朋友不谈恋爱,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只是常见的一些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困扰着大学生。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借助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使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同时,健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配备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使班主任和辅导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成熟的恋爱观和科学的性观念,加强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而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3、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较快完成转变上。同时,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4、努力营造宽松、公正、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和修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张弛有度,避免过分焦虑。尤其是对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6、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这类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综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纪的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商品经济的汹涌而上,人们的社会家庭意识与传统家庭观念发生了极大的碰撞。其结果是离婚率升高,出国人员剧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种社会家庭状况的改变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校园特殊学生。他们或者是单亲家庭孩子,或者是留守孩子。
此类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很容易成为特殊的一群。由于他们长期缺乏正常的完整的来自家庭的关爱,心理容易发生种种扭曲,与人交流困难,自我封闭;自卑感强烈;学习积极性极低;性格叛逆;情感脆弱;畸形早熟。这类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容易产生障碍。由于难以沟通,不易教育,师生关系也往往恶劣,在对这一类特殊学生群体中,常常出现恶性循环的状况,即老师越来越反感学生的言行,而学生也反感老师的做法,两相抵触,最后导致教育失败,给学生自己和学校、家庭、社会都带来极大困扰。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室,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邮箱,并有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但是,这一类心理辅导,对于此类学生来说仍然形同虚设。他们或者没有勇气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或者根本对心理辅导不屑一顾,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对待此类学生,必须要采用其他的途径和方法,以特殊的心理教育来引导他们找回自我,避免在青春期这样一个人生中的特殊时段出现自我放纵和自我迷失的情况,让他们懂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而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教育呢?我认为:
首先,应注重情感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同时体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以某高职院某女生为例,父母离异后,最忌讳别人在其面前提及其父母家庭,也不能容忍别的同学谈及分手等事。对别的同学表现出的家庭幸福的情形非常反感,甚至发展到在校门口看到来探望子女的家长都感到嫉妒痛恨。在学校,由于敏感过度,一次作文题为《我的爸爸妈妈》,她竟然撕掉本子和老师发生冲突。在最初接触到这位女生时,我们尽量避免提及婚姻家庭等她极为敏感的字眼。然后给她播放一些关于同情离异家庭倾向的电影,一起观看。她一开始很容易被激怒,随即哭泣不止,后在我们的劝抚下倾诉了她的内心。在内心被压抑的委屈、愤怒、孤独得到暂时宣泄之后,我们趁热打铁,与其父母联系,让他们明白子女的感受,懂得即便婚姻选择是很个人的事情,也应该在婚姻解散后对孩子担起应有的责任。在心理辅导老师与家长沟通之后,家长逐渐改变了夫妻离异后斗气式的对孩子的不闻不问,开始增加与这名女生的接触,女生的情绪慢慢变得平和。也能平静地接受父母的新生活方式,甚至鼓动父母开始新的生活。2年后,当这名女生毕业时,她的父母已各自组成新的家庭,而她也从两年前的敏感、脆弱、忧郁、易怒,变得沉静宽容,能以己度人,逐渐成熟。
水满则溢,越是封堵此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他们爆发时破坏力越惊人,越容易给人和他们自己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及时合理的宣泄,再加以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为川者决使之导,即是此理。
其次,应抓好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亲人、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支持。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某高职院的一男生,来自山区,父母远在浙江打工,工作非常忙。从小他就缺乏照顾,独立性很强,但性格过于内向,排斥与人的任何正常交际。他拒绝参加一切校内外活动,上课时拒绝发言回答问题,课余总是躲到一边发呆或者自习。他学习认真,但成绩始终徘徊在中下等,我们从班主任的反映中意识到,长此以往,这个男生走上社会就业将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将很难在这个外放、交际型社会里找到立足之地。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存在思想误区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对于心理教育也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辨析,盲目地将学生的心理类问题归为德育类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与排解难以"药到病除",从根本上说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存在漏洞。目前,许多高校所聘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部分由思政工作者所担任,认为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一中品德错误,通常使用德育内容来处理学生心理难题,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认识误区与错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对高校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引导作用,简单的德育教育难以将其囊括。(2)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结构单一,受众面狭窄我国大部分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建设是通过课程、心理健康咨询以及活动等来实现,而许多高校也就止步于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桎梏在这三种形式之中不再拓展,从建设结构角度上元素单一,不能将全校学生作为受众面开展。(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片面性近年来高校大力提倡心理健康教育,热衷于对在校学生开展各类心理测试,美其名曰"硬件上下功夫",然而这种实践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简化的形式主义,心理测试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此外,这种片面性还体现在咨询体系的片面,心理健康咨询应包括障碍咨询与发展咨询,而高校所设立的咨询机构主要面向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正常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漠视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狭窄化,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作用发挥。
2如何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
大学是很多学子内心向往的象牙塔,天之骄子享受着社会各界对他们投来的羡慕与期许的目光,其内心深处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诸多心理障碍与发展问题,许多人走向了迷惘的深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高校应首先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进行革新,确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将建设工作放眼于全校,拓展心理教育收益面积,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中,辐射更多人群关注心理健康。此外,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专业人才,聘请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和志愿者开展、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咨询活动等,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作为独立的科学来开展。(2)建设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拓展高校受众人群除了举办心理教育讲座、开展心理测试活动外还应组建一直专门的心理健康研究队伍以及咨询机构,由老师和学生组成,各部门任务目标明确,规范有序地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内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育结构网络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其,既可以给予有心理冲突与困惑的大学生及时必要的帮助,还可以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帮助其完善自我。(3)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构建大学生自助机制是指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形成自身内部的一种教育机制。在形成自助机制的同时,高校更应着力于帮助大学生构建心理互助机制。通过培训学生心理辅导员,学生自主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索正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
1.1正确的自我意识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对自己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和谐、平衡。
1.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格健康的学生应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并且具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渲泄、排解、转移、升华。
1.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格健康的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观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现象,能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在认识社会的同时,能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表现出能适应新的环境。
1.4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等正面态度多于妒忌、怀疑等消极态度;健康的学生常常以诚实、公平、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
1.5乐观的生活态度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获得成功。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勇于面对,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1.6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树立审美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2.对职业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应做的工作
加强职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职业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加强人生现、价值观基础上的理想教育要遵循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入手,引导学生在对道德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立志,逐步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正确的理想,能引导自己正确地走向人生旅途。高校学生应将个人的价值、理想、前途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最大的理想。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势必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的发展。
2.2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必然直接而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影响。优秀教师的人格应该是道德品质、意志作风、智慧能力三者的统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应身体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乐观开朗、情绪稳定、谦虚正直、宽容理智、奋发向上等良好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应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涵养品性,砥砺意志,真正成为学生除污去垢、塑造理想人格的一面明镜。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形成纵横交错,多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旨在全方位、多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以此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表征
有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3.1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1.13%。有位调研者曾经调查了北京20所高校,结果也表明,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6%;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6%。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诱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其一,环境应激。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同学之间交往的语言隔阂、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对多数学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的大学新生构成了挑战,这些变化意味着大学新生将开始独立生活,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动手解决学习、生活以及交际等众多问题。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环境应激,容易造成有些大学生出现烦躁、焦虑情绪,甚至可能出现擅自离校的冲动行为。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因家庭矛盾难以解决,导致心情烦躁,行为也异常起来,继而发生与同寝室的同学发生矛盾。在这双重矛盾的驱使下,擅自离校达一个星期之久。其二,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作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青年人所独有的理想特征,决定了很多大学生步入大学殿堂后即开始设计自我完美的未来。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因素会阻碍“理想自我”的实现,可能造成部分大学生企图逃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攻击社会,部分学生因此而消极颓废、苦闷、不求上进、沉溺于玩乐放纵,甚至有自杀企图等心理健康问题。在我的学生中,也有这样的人,中学期间学习非常优秀,本想到大学来继续中学的辉煌,但到了大学之后由于优秀的学生非常多,自己显得很普通了。于是在几次失败之后,就表现出另一番景象:经常不上课,也不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曾一度消极颓废了一段时间。在我的关注下,改变了她的心态。其三,在人际交往中的有障碍。在大学阶段中,大学生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尝试应酬性人际交往,在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的同时,当自己的交往成功或失败时,经常作出极端性定性评估。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孤僻的困境,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其四,与性有关的困扰。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性意识不仅会造成其心理问题,对两往上往往有不健康的目的,当目的不能达到时,常表现出怪异的行为特征,比如同性恋、露阴癖、恋物癖、窥阴癖、易等。及时是正常交往,当恋爱双方发生变故时,也会导致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此外,对重大丧失的不适应等,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需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还存在一系列偏差和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够
虽然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高校仍然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足的问题。在高校中仍然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将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视为思想道德问题。并且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使得广大师生对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概念的认识存在着误解,导致大家忌讳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投入专项资金严重不足,心理健康中心建设不完善,设施配备不健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效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3.2专职工作人员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仍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缺乏的现象,整个学校几千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一位老师负责,有些学校由德育教师、政工干部、医务人员等兼职担任,缺乏专业性,必将影响工作效果。心理咨询工作很容易受到咨询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还应加强对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咨询技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3.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动态开放性
目前几乎全部高校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或必修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健康成长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是仍有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力度不够,只有少数学生能从中受益。一些学校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预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了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设的目标、内容进行操作,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对目标的灵活变通,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脱离学生实际。课程内容大多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表现为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没有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性不强。课程实施方面,多采用专业学科式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不能吸引学生兴趣,降低了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既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也有活动课程的性质。它关注的主要不是学生认知范畴的问题,而是通过认知实现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
4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为此,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5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世纪的中国将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在新世纪里又将会以何种精神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历史的责任,时代的重托,人民的希望都毫无选择地要求这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磨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身心。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尤其重要的。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5.1合理的定位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方法上和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只有领导的注重,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真正的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实现其价值之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和需求,积极的开展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避免只关注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现象。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上要优化,将教育摆在首位,关心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科学的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5.2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预防,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站在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的高度上,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解决“个性化”问题,也要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发展性教育并不排斥矫正性的服务,而是把矫正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强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能量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5.3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技能要求很强的工作,作为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要懂得一些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只有自己接受了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才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上的心理医生是有区别的,因为辅导员所要工作的对象不是不可知的,而是确定的,是自己经常接触的大学生。这就为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供了前提,为此,要求我们要积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我们的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品质对大学生是最好的影响,要以身垂范,以收润物无声之效。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本着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学生,每天我们要保持好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以此来影响身边每一个大学生。
5.4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应着重以下几点:
不少学生是在考不上本科院校后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学习底子相对薄弱或者对学习兴趣不浓。而且高职教育实践性环节较多,对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很容易由于学习环境的艰苦或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就业阶段也承受着诸如“理论不如本科、实践不如职高”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偏见。
2.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班级的框架被淡化,上课的选择和行动的自主性也变大了。生活和学习方式一下子从紧张到放松,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
2)人际交往。
班级同学来自不同地域,语言不同,习惯不同。经济文化背景,思想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差异。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对首次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学习问题。
由于社会、亲友甚至自己的偏见,一部分的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讨厌动手实践。他们在出现科目不及格甚至由于挂科而影响毕业和就业时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些压力如果没有适当的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相继出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开始,针对高职教育学制短、实践环节多的特点,通过“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具体安排和措施如下∶
1.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开设必修科目。
第一学期开设《思政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54课时。在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做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和心理调整,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第四学期前期开设《形势与政策》,16课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当前时事热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环境支撑。配合第五学期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活动,学院在第四学期后期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32课时。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前途的不确定而引起的焦虑、失眠等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
时间为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开设《大学生必备法律知识》、《人性化管理艺术》、《走近科学,完善人生》和《美学美育》等课程。进一步进行挫折应对、情绪管理以及压力控制等方面的教育。
3.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各系部设立分中心,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评定性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得到的数据写入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家庭情况、个人简历、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等内容。据此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早期掌握,若有必要随时进行干预控制。我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在10%-25%之间,表1中的数据与此基本吻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学生是个位数,这个数据说明目前该院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
4.院学生会下设心理健康协会,各系学生会设立分会,班级设立心育委员。
由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具体组织心理健康系列演讲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更大范围地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就这样,从学院到班级,从教师到学生,组成了多层次的心理健康保障网络。
5.借助课外系列活动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通过入学教育和参观当地企业及人文景观来介绍学校和专业情况,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如“我的大学生活”、“如何与人相处”、“我要诚信”、“关爱生命”等全面提高学生修养,健全心智。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也不是以个别学生为对象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全体学生心智为出发点,着力帮助他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心理辅导或咨询只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全部途径。
还要通过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不能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给学生治疗心理疾病。
教师不是医生而应该是心灵的疏导者,学生也不是患者,而是心灵上需要指引的迷路人。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会更加顺畅、有效。学生也会更加主动地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倾听他们的诉说,解决他们的问题。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心理健康问题属于隐私性话题,很多学生出于自尊等原因有了问题也不来咨询。通过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会更加有利于情况的说明和问题的解决。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又来自学校的教育培养。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究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地把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高兴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地想,勇敢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德逐步得到造就。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是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绝对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走下“圣坛”,与学生共学,让学生唱主角,允许学生自由提问,鼓励学生发表“独见”,提倡学生“七嘴八舌”地展开争论 ……例如:学习《扁鹊治病》一文,可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蔡桓公生活在当今社会又是怎样的结局?假如蔡桓公站在你的面前,你将如何对待他?” 然后让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就会得到多少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我劝他赶快治病;有的说,我批评他讳疾忌医;有的说,我教他 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这些大胆的设想就显得不落俗套,标新立异,这种种观点就是创新思维的“果实”。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摘、尝这样的“果实”,给自己给别人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其实,大家都知道,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大胆设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教师要鼓励有创新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精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领悟、去思考,不但使学生读懂课文,而且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融入创新教育
现代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五彩的画面、神密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从而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开启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文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解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了铺垫。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学《凡卡》时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释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引导学生针对“凡卡睡醒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进行合理想象,进一步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鼓励发散,调动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与想法发散思维。我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实践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培养创新意识,调动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要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开发学生智能。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我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孩子。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起来了,积极发表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引导学生自由地、敏捷地探索,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成为顾问与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的达成为标准,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学到了新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开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它能激励人们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有新的发现或发明。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始动力。应设法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进行讨论,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采用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教学《童年的发现》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见解,继而交流了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是红的”、“我发现了含羞草叶子的秘密”,等等。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