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12:18: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伴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音乐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与重视,并被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做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阵地。对此,笔者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与探讨,旨在与摸索、总结得出贴合农村实际情况、切实优化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效果的优良教学方式方法。
一、结合实际,灵活向学生渗透基础音乐理论知识
音乐理论知识是小学音乐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帮助学生实现对具体音乐曲目更好地聆听及演唱,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制约,并不具备坚实的音乐基础,甚至大多数学生都处在零基础的状态。如此,就为他们实现对于音乐理论知识、乃至具体音乐曲目的深刻理解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更是严重制约了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及实际效果。
笔者针对农村地区小学生普遍缺乏专业音乐知识积累的现状,在开展具体音乐曲目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普及与讲解。如,在教学“v ”换气记号时,笔者则向学生出示了“vv胜利小尖角,碰上它,千万记得换口气”等。如此借助这些易记、易理解的顺口溜就在广大农村地区小学生音乐视野范围的基础上,使他们深入地了解到音乐曲目应该如何唱,为什么要这么唱。而这些都为他们逐渐夯实自身的音乐理论基础、以更深刻的态度实现对音乐曲目的深入理解与富有感情的演唱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有利于他们获取最终的高效率、高质量音乐教学效果。
二、贴合农村生活,引导学生创新性的理解音乐曲目
农村地区虽不像城市发达地区一样具备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设备辅助,可能连一些音乐器材、设施都配备的都不完全,但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小学音乐教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对此,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及现实生活体验,创造性地利用农村生活资源,以便引导学生实现对于具体音乐曲目的更深刻认知、理解与良好掌握。
如,在教学《春天到》这一音乐曲目时,笔者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地区认真观察春意盎然的美丽春景。置身于真实的春天景色中,学生得以更深刻的认识到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中,人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气息,体验到春天来时带给万物的巨大改变,而这很显然为他们在愉悦、积极情感下实现对于《春天到》这一音乐曲目所蕴含真正思想感情的更好理解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取得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利用校歌,创设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当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促使其建立、形成积极、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念。”如此,校歌的灵活运用与小学音乐新课标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渗透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默契。教育实践表明:利用校歌创设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对于落实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仅以我们学校的校歌《石小石韵》(啊,石永小学,美丽的校园,阳光灿烂桃李芬芳,我们是花朵,啊,我们是一颗颗有趣的小石头,琢石成玉,永放光芒……)为例,该校歌歌词富含深意、节奏清晰分明,同时又蕴含有丰富的音乐演唱技巧。针对这一宝贵的音乐教学资源,笔者所在学校的领导大力提倡校歌的普及和推广,致力于以校歌创设、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在这一推广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得到夯实与巩固,演唱技巧得到深化与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不断迸发出热爱校园、积极上进的良好心态,从而真正将“我是一颗小石头,我有阳光心态,我做阳光少年”的德育渗透目标落实到了实处。实现了校歌与小学音乐教育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小学是人生之初第一正规课堂,无论学生在此之前自控能力如何,道德观念怎样,都将在小学课堂得到矫正或强化。小学音乐课是一门很受欢迎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小学音乐课深化对学生的爱国情操与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音乐作品中表现的爱国爱家、文化历史、民族融合等思想内涵极具感召力,在教育教学中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
一、小学音乐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美与艺术的结合,在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出发:
首先,从生活角度出发,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指出,音乐回归生活,音乐歌词更贴近身边的生活,如讴歌劳动光荣、助人为乐、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等题材,音乐术语更易理解,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联想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体会,潜移默化影响自己,提升感恩之心,扩散爱的力量。
其次,从科学角度出发,音乐是艺术的更是科学的,音乐的节奏是各种情绪的体现,在欣赏课中,经常会用节奏旋律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励志情怀、榜样情怀等,在音乐课堂上,朗诵歌词环节,歌词配合节奏完成一首完整的科学的艺术作品的展现,更大的提升作品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对思想的影响。
再次,从情感角度出发,小学课堂在融合的德育教育方面,从情感出发往往更有效,小学生的情感波动频繁,极易被感染,音乐作品中彰显的激励、呼唤、鼓舞等均能牵引学生情绪,使之跟随教学方向,深刻感受德育教育。
二、小学音乐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美好情操与高尚品格
新课标指出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通过音乐作品中表现的对祖国、人民、民族、文化的赞美与颂扬,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并在多样的教学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宽容、合作、感恩等爱的伟大的力量。
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教师对音乐作品做适当的解读。例如,小学教材中的《国歌》,教师首先应还原作品背景,告诉学生,《国歌》又称《义勇军进行曲》,表现民族救亡,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主题,最初用于一部电影的主题曲,在学习之前先放电影片段,让学生还原场景,生动感受抗日英雄在保卫祖国人民的战场上展现的高尚情操,也可截取部分升旗仪式的片段,国歌响起的瞬间,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用熟悉的节奏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习《国歌》的过程中,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要奋斗,更要向革命先烈致敬,做到忠诚祖国热爱人民。
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感恩。随着社会的发展,些许不良现象称作为负面新闻不断在社会传播,为纠正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选取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品,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如《真善美的小世界》《小乌鸦爱妈妈》等,通过浅显易懂的歌词,展现积极向上的一面,鼓励学生描绘心中的小世界,教育学生学习小乌鸦感恩父母,定期组织学生收集类似音乐作品并在课堂上展示、演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表现欲望的同时,将感恩的种子植入其内心深处。
三、小学音乐课培养是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全面发展的基础,音乐课堂的多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拉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音乐实践活动,诸多音乐课堂上都有合唱汇报,学生们自行组织,教师选曲,提前介绍作品的内涵并提出要求,学生们组织排练的过程中首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合唱要求合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团结的含义,当站在台上做汇报演出时,学生们的目标一致,集体主义精神强烈。可见,小学音乐课不仅传授美与艺术,在融合德育教育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小学音乐课关联整合各个学科,使德育教育贯穿小学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同其他学科关联,如歌曲《我的家乡》,在语文教材中也有体现,在教学中可关联两个学科,语文课上可齐唱歌曲,音乐课上可以直接谈谈乐曲的中心思想,在地理课上可以通过对家乡的了解,找到家乡在地图上的位置,结合自然课上学习的动植物常识,总结家乡的特色特点,通过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家乡的热爱。除内容关联外,教学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如语文学科的作业可以是对《国歌》感悟的作文,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歌曲改编成英文,让学生既学会音乐又记住单词。总之,尝试探索一切有利于课堂与德育教育想融合的教学方式,小学音乐是起点,教师通过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道德思想,成为全面发展的好苗子。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音乐课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让我们看到,融合后的德育教育不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向学生硬性灌输思想教育,音乐通过一种温柔绵软的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将健全的人格与优良的品格传输到学生心灵深处。艺术与教育的巧妙结合是一种突破,是教育的创新,利用音乐课的特殊教育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美,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美好品格、拥有宽阔胸襟和健康情趣,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郑雪.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8,(11):26-27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
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渗透德育的主体,教师要先育人后教书,教育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去实践自己的想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高低决定了教师是否能胜任这个职务,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成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因如此,近几年学校招聘教师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如果教师看见教室地上有垃圾不捡起来,学生也就学会了不捡垃圾;教师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学生亦如此;教师涂指甲油,学生就会问,老师能涂指甲油,为什么学生就不可以等问题。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一课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蔚蓝的地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珍l昔资源,从我做起,而老师却在下课之后把一盆干净的水倒掉。上这节课的意义也一起随水从下水道流走了。因此老师一定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谈吐大方,着装得体,这样既树立了教师的威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魅力,又起到了春风化雨般的道德教育作用,一举两得。
(二)建立健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德育家尼尔・诺丁斯提出“诺丁斯关怀理论”,他认为应该淡化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要能在多重角色中转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像家长一样给予学生关怀。教师要跟班教学,教师的数量充足,可以保证对学生的关怀质量。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方便给予学生关怀。例如学生在提问无关学习方面的事,老师也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尝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每周都应该组织与关怀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和关爱自己。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点,首先,各科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利用权威“命令”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次,无论课下还是课堂中,各科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下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疑难;课堂中讲授时,如果学生遇到晦涩难懂问题,不理解或回答错误,不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使用引导性的话语耐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最后,在教学中,各科教师都要辅以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尤其在学生回答时,眼神交汇和微笑会给学生传递自信的力量。
二、教师要正确运用渗透德育的原则
(一)疏导原则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学中就擅长引导学生学习,引而不发,其弟子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坚持因势利导,多使用一些激励和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多引用一些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倾听学生的想法。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一课中,老师用平常同学之间争吵的一件事导入,然后询问这件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从生活中的事人手,抓住这个线索去默读课文,最主要的是体会安利柯的心理活动和爸爸说的话,从而知道知错就改,不能畏畏缩缩。
(二)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进行德育时,把道德教育理论方面和组织学生实际的德育活动实践方面结合起来,二者同时并举,不可偏废。把学生的知识变活,从而让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品德和社会大部分教学时应该一节理论教育课,一节活动实践课。走上马路,勇敢地把跌倒在路旁的老人扶起来。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教师要想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影响这个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个原则对一些有特殊障碍的学生运用效果可能会更好,如班里有一个孤僻的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教师就可以鼓动班集体里的所有人尝试和这个学生相处,用爱和温暖去感化他。建立健全团结的班集体是实施这一原则的前提,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相互影响。在体育课中教师组织的足球赛、篮球赛和接力赛等游戏活动既能愉悦身心,又有益于凝聚班集体,形成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因材施教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采取不同方法措施来进行教育。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人手,运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内容,因材施教。不论在哪科的教学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的工具,小学低年级要多使用鼓励的方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个性特征发育较明显,可能需要相对多地使用批评的方法。
三、教师应掌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却也蕴含着无限的德育内容,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一课中利用坐标学习某地的位置,因为棋盘和坐标图的相似性,教师顺便引入中国古代的围棋运动,使学生对围棋感兴趣,并且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c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在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时,教师要介绍中国古人七巧板的智慧;在教学应用题时,让学生认真阅读题目,通过应用题所反映出来的数据,体会拒绝工业污染、爱护环境等的重要性。
(二)英语和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既是交流工具,又具有人文性,和语文一样在对学生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教学中,每个字、每个词、每首诗、每篇文章都散发着无限的韵味,上文论述的过程中,举了许多例子,在此不再赘述。与语文不同的是,英语不是母语,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起来有困难,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熟悉的英语“Hello,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I’m fine,thankyou,and you?I’m fine too.”这个经典对话是一开始接触这门语言时就学会的对话,让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铭记于心,除了朗朗上口之外,而且这个对话教会了人们见面打招呼的礼貌,教师可以多创设类似的对话情境,生活需要文明,文明出行且文明用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都是源于生活,当然也能用于生活,五年级下册英语的对话“We usually have a school trip in autumn.Great!When is the trip this year?It’s in October.We’ll go to the Great Wall.”对话中巧妙插入了中国名胜古迹长城,教师讲述长城的历史,让学生领略长城的风采和诙人民的智慧,对名胜古迹的敬畏油然而生。
(三)音乐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教学中体会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更容易些,音乐本身就无性别,无民族,无国界。例如在教学《送别》这首歌时,先念歌词,教师帮助理解,把送别的惜别情绪捕捉到位,而且这首歌的词也很有韵律美,同学们在即将离别母校,踏入初中的校门时,对六年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的深情都会从歌曲中流露。老师也可以和学生交流讨论,听了《听妈妈的话》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中的传统音乐,比如漫瀚调,让充分感受家乡的温暖。
美术教学包括画简笔画、水墨画、素描、油画、书法、艺术手工等。让学生走近生活,踏出课堂观察自然,把课堂设在外面,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走进各地的博物馆,欣赏名家名作,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多组织书法课,让学生爱上书法,练习书法能锻炼学生性格。
(四)班会课的活动教学中渗透德育
班会课要总结班级一周工作情况,处理班级问题,还有整顿班风学风等,教师通过班会课能持久反复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时地、有针对『生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师要利用班会课组织一些共青团、少先队和校外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如读书交流会,同学互相推荐有趣的课外读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在互相交流和切磋中感悟经典,快乐成长;如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生命诚可贵,诚信价更高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班会。
四、教师要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其他策略
首先,优化创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在德育方法途径手段上大胆创新,不落窠臼。如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根据自身身处白云山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将白云山的品格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形成“四融合三阶梯”的德育模式,打开了握山小学德育的新篇章。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教育,勇于开拓的精神值得学习。
其次,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教师的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等形式多渠道密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联系,形成家庭=学校一致的德育教育。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国际精神,学生刚被这种精神感动,社会就立刻提供了反面教材,大学生魏某在北京某武警医院就医,某医院没有治疗技术,却仍然打虚假广告,导致了悲剧。社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道德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01-01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道德价值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语文课程中的人物事迹等对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通过优雅的谈吐、文明表现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风貌。
一、教师应当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语文教师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去提升学生的涵养和品味。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相关事迹有所体验、有所感动、有所感悟,就必须是教师先有所感悟,因此,只有教师真正投入心血,用充满热情、激情四射的状态在课堂上展现,才能真正感染到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形式多样,文体丰富,教师可以针对性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融入进去。例如,对于感情丰富的散文,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文章的感情用语言传达出来,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对于叙事型的文体,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地解说使其中的事理充分呈现给学生。对于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用通俗的道理引导学生慢慢走进逻辑世界。这样对学生感情的表达、理性思维的培养等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语文教师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上所表达的感情、态度等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通过优雅的谈吐、文明表现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风貌。
二、利用媒体资源,优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德育教育内容合理融入进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创造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同时在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下,培养学生的个人涵养和思想操守。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课文中所描述的漓江、骆驼峰、老人峰、象山等各种自然美景,同时配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进行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的美好风光中,同时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爱、对祖国风光的爱等想想感情也会油然而生。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德育审美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注重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指导,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进行相应的评价,帮助小学生正确处理课外书物中稂莠不齐的信息和内容,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秀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对于童话故事的阅读,童话中所设置得人物形象、故事场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很容易对童话中的内容进行模仿和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此外,童话故事中还汇集了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它充满着感情、灵性和生气,对提高儿童语言涵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寓言故事中相比之下,蕴含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炼,缺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们从中感悟到相应的道理,并变得聪明、机智。例如:《拔苗助长》是一则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对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课堂上选择几名同学分别扮演揠苗助长故事中的主人翁,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故事中的情境再现,同时,趁机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跟这个故事说的道理相似。这时候,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家里养了一条小金鱼,很喜欢它,相让它快点长大,于是就拼命地喂食鱼食,结果不到几天,小金鱼就因肚子胀死掉了。并向学生总结:这个我们生活中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太急,太着急了反而会取得糟糕的结果。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寓言当中的道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多样,教师应该立足于向学生们灌输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到学生们的脑海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新一代品学兼优的祖国花朵。
参考文献
[1] 刘 晔.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12):56-58.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德育管理网络,由王双桂校长总负责,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建立健全各级各项规章制度。密切家校联系,每学期坚持召开家长会,并成功召开了2次基于腾讯QQ的网络家长会,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开展。
二、加强德育理论研究,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我校以重庆市201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研究》为载体,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每年开展一次德育工作表彰暨经验交流会,研讨班主任工作和学科德育渗透,不断总结经验,使德育更有成效。2014年9月举办新班主任培训会,让新人尽快地进入育人角色。我们聘请了万州区教育督导室正处级督学马永健到校做了师德专题讲座。同时,赵艳华等老师撰写的德育论文获万州区德育专委会三等奖两篇。
三、认真开展德育活动,探寻德育工作新方法
1.坚持一个主题,持之以恒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长期开展以“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为主题的行为规范系列训练活动,例如,“抽屉文化”“书包文化”“我有一双小小手”“干干净净、安安静静”“课前常规三个一”等,重点培养学生行为养成的文明习惯。
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专题教育活动
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围绕每月的教育主题开展教育专题活动。如,每年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家乡、清明烈士墓祭扫、庆六一文艺节目演出、校园歌手大赛、春秋季运动会、迎新年元旦音乐会等活动。
3.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核心辐射作用,把德育融合到各学科之中。同时每位教师更要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学生的荣辱观及道德观。
4.搞好校园和班级文化环境建设
教学楼走廊悬挂多幅万州区教育系统书法爱好者的作品,熏陶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走进校园,随处可见警示标语与温馨话语,保持育人无处不在。教室规范张贴物、规范墙上“三表”,创意设置张贴班级名片,形成班级个性张扬、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育人环境。
5.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
建立家长学校,定时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齐抓共管,促使学生健康成长。2013年秋,我校根据校情特点,创意建立了“郭村中心小学彩虹桥”家校QQ群,召开了两次网络家长会,让学校活动、重大事件都能及时通过网络与家长沟通,让远离家乡的家长能时刻了解学校的动态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2014年6月创办了《彩虹报》,印发800多份,与家长一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6.利用旗帜和利剑的力量,发挥正能量
我校于2013年12月11日邀请了原四川省劳动模范、我校优秀退休教师王浓云老师返校,对全校师生作了一次生动的优秀事迹报告,鼓励大家要学习老一辈的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5月29日,邀请了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女检察官邓夏、陈书敏为我校3~6年级学生作了《防范犯 学会保护自我》的法制专题讲座,并给每个学生分发了两份院精心制作的法制宣传读本。
四、以情为本,以爱为源,构建德育兴校新平台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品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主要方法是:
一、故事触情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这样,既加深广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联系实际融情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和灵魂,这是由品德课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
(一)思想品德课需要联系。
1.学生的思想实际。
2.学生的生活实际。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4.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政治文化、经济的巨大变化的实际。
(二)怎样联系实际。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现在的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改革开放等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很关心,对国际政治经济现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有兴趣。此外,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编排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教材以上学——做学生——守时——守纪律到团结同学——爱老师——爱祖国——讲卫生——爱物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和深入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是好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无知等,若与实际特点联系起来。
科研能力
生态型知识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28-01
在我国新的课程观下,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以及理解多元文化的一系列理念的提出,对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老师在具备了本体性知识,即专业音乐技能以后,教学科研能力便是检验老师合格与否的又一重要标尺。
能力是一个人活动成效的心理特征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内部条件。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内容涵盖:全面掌握和合理运用教材的能力、评议表达能力、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启发学生音乐思维的能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等。科研能力则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归纳、思考,去粗取精,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与他人的教学取长补短,达到用他山之石的能力;对先进的教学改革信息及时吸取,不断更新观念的能力,特别在文化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需如此。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科研中以实际工作为核心,注重学生实际掌握音乐的能力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和影响,走在音乐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前沿。
音乐教学和科研能力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我在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一名好的音乐教师的能力必须体现“二个五”,即具有 “五个基本功”并解决好“五个问题”。
五个基本功为:
1.声乐基本功
音乐老师的范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示范性和激励性,要求教师做到准确无误、生动感人,通过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乐器基本功
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钢琴伴奏包括照谱伴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正确地为学生运用和声伴奏,使孩子们所听所唱能达到最和谐美妙的状态应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器乐演奏是指教师能演奏一至三门乐器(并不要求很高的水平),书本中的欣赏部分涉及大量器乐作品的分析加之现在的孩子参加社会和学校的活动种类很多,老师能给予示范或指导,这是进行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
3.指挥基本功
嗓子是每位同学都具备的“乐器”,合唱队是为大多数学生普及音乐的好形式,那么作为指导老师具备准确到位的指挥功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音乐老师应该正规地学一学合唱指挥、在教学与合唱训练中与形体动作相结合以产生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效果。
4.组织教学基本功
一位优秀的音乐都教师除应在音乐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将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相结合,还应体现 “常规培养、有序有方;驾驭课堂、及时得当;教学语言、准确精练;不急不火、有张有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要充当好几种角色,因此,音乐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非常重要。例如:教师在范唱、范奏时,所充当的是演员这一角色,这时要有演员的心理状态,方有助于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在解释作品,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时候,教师充当的是演说者的角色;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要用电影或音乐剧等形式来表现某一音乐作品,教师又要充当导演这一角色。而扮演好这些角色,心理调节能力是关键。
5.德育意识基本功
“教书育人、德育为本”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课题。而音乐是不可取代的美育形式和载体,一个好音乐老师必然会挖掘音乐的内涵,使音乐课产生育德和育智的教化功能。使每周节一节的音乐课让学生终生受益。
目前音乐教学中存在 “五个问题”。
(1)课堂教学缺乏音乐;(2)审美功能与双基分离;(3)滥用多媒体;(4)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教材不一致;(5)少艺术缺德育。
如何解决这“五个问题”,我的浅见是:
1.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开放的生态型特点。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必须由各种不同物种达
到最佳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互生、互补、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开放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就是要求教师破除美学、音乐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隔离状态,建立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使各种不同信息、不同文化、不同要素有机联系、渗透整合,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发明。
2.使用教材、运用教学方法时要体现创新精神。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音乐新课程对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整个过程的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应具备即兴音乐表演、自制简易乐器、编配伴奏音型、创作儿童歌曲的专业修养,而且应具有对教学资源进行发掘、对音乐教材综合构建以及理论创新的能力,此外,还要思想开放,及时掌握国际、国内音乐教育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并吸收、消化、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
3.课堂教学要体现课程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7-01
音乐教育是塑造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名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近年来我对音乐教学效果发现,在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教学中应多具匠心。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变换角度,鼓励学生求变、求新、求异,从多渠道、多角度的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教法:
1.在歌唱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
艺术化的课堂语言是学生学习与情感体验的动力之源,它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尝试并体验创造的快乐,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氛围。音乐教材能使十分丰富多彩的每一首优秀的乐曲或歌曲都能够强烈地体现出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容,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感情的冲击力。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语言艺术因素,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如:小学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传唱革命歌曲中冼星海的《保卫黄河》、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等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时期曾鼓舞多少中华儿女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而前赴后继,就是今天唱来也依然使人激情满怀、催人奋发向上。又如:人教版小学课文《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是对小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教育,《白杨和小河》是对小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育。再如:在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欣赏中,通过对乐曲的分析,不仅能使小学生体会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悲惨的遭遇,使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又使小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巨大成就和艺术特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些是从歌曲内容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在歌唱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总离不了爱国主义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民族风格的歌曲等等,这些作品包含大量的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继承光荣传统和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教唱这类题材的歌曲,使小学生从小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
2.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音乐源于自然,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教学也不能只拘泥于课堂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单元时,我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参与听、看、想、说、唱、动的感官体验,模仿劳动动作、节奏,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是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共同感知来进行的,其独特性在于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使之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激发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师爱品质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启迪学生的心智,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真要正发挥这些作用,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饱满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心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净化、升华。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而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衣着要整洁大方,教态要自然端庄、语言形象生动、歌唱富有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指挥准确娴熟、板书工整认。真为人师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教育功效。
目前德育评价,只表现在为思想课的考试,简单以分数进行代替,或表现在班主任以短小的评语来体现。不管是运用怎样的形式,学生德育评价参与和主体都缺少学生,这导致了德育评价参与者单一,就算有不公正的评价,学生也无法改变。
(二)评价方法简单
第一,评价程序过于公式。总以先德育、后智育,再到体、美顺序排列,视乎在前的就是重要的。在实际的评价中,学校总是把智育放在第一位,而德育放在最前面只是人为的一种固定式。第二,评价表达方式传统。传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几点条框,都只是以描述式方法进行评价,且评价方法简单,只有班主任有主导权。
(三)评价内容不明确
一般来说,我们将德育理解成对学生思想、情操、信念、教育等等。但是具体至每一个学生时,真正可说出个性的并不多。这也就产生了调试总结操行的评语。而这些内容是不明确且抽象的,如尊敬老师、学吃苦、成绩优良等等。这些评语过“虚”,所评价的话也都是空话。
二、如何进行德育评价的改进
(一)克服评价简单
要准确及评价一个人是很困难的。要对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则更难。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因此不可只用一种评价方法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而且德育评价不可定期及公式化,不能等到期末的时候才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采用其他的方式,如单独交流、网络交流的形式进行。在德育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尽量不要用批评的语句,同时不可忽视及抛弃批评,应该用平稳的口气以及温暖的态度来体现人文的关怀。
(二)克服评价模糊
德育内容非常广,是一种长期、艰巨的教育工程,同时德育评价也并不是德育考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句、两句操行评语所能概括的。操行评语虽无法真正准确涵盖学生思想品德,但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方面具体体现学生思想品德。例如一次拾金不昧、一次助人为乐、节约用水等等。虽事小,却可小中看大,反映出学生虽小却心灵美丽、思想单纯。学生这类生活细节都是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良好对策。因此我们老师在平时要和学生多多沟通、接触,注意观察学生、收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德育事例。
(三)评价内容多样性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向,不同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这让德育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传统道德体系受到了之前未受过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学校德育评价一定要承认,也要面对社会价值多元化,其评价内容也要努力实现多样性。多样性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要从小培养学生合作观念,也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更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四)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评价重要,但教育也不可忽视。学校应该教会各个教师,让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例如在音乐课堂中,要品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学习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这首歌曲,从歌词中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从小养成待人有礼的品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和歌曲表演,切身感受到做个文明有礼的孩子的自豪感。进而培养我们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文化修养。渗透德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五)激发小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我们的德育评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作用,因此一定还要形成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动机。成功学校德育教育不是硬性强调小学生要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以心体验,发现现实生活的真、善。例如,把生活看成是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良师,学生要突破学校的禁锢,而是要面向社会,在适当的机会下积极主动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并且积极主动参加到道德实践活动,感情别人命运,对学会明辨是非,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