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9 12:24: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篇1

好的数学“前奏”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巧妙地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播放《祝你生日快乐》乐曲,并笑容可掬地说:今天是小明的生日,他请我们吃蛋糕(出示硬纸做的圆形蛋糕)我们用整数1表示一个蛋糕。现在大家来分蛋糕,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分才能使大家都分到一块同样大的蛋糕?当学生说出平均分时,教师接着说:对,只有平均分,大家才能吃到一份同样大的蛋糕。这样的前奏开讲易于学生接受,把“平均分”烙印在学生的头脑里,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持久,他们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如理解加法交换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对学生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朋友一听要讲故事,可来劲了,小眼睛都盯着老师。当他们听完故事后都哈哈大笑,说小猪太傻了,“上午吃三只,下午吃四只”与“上午吃四只,下午吃三只”不是一样吗?这一天吃的总数并没有变。就这样孩子们在哈哈大笑中加深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再如教“用乘法口诀求商”时,让学生做了个《到冬冬家去做客》的游戏,当学生听到这个题目时,都感到非常新鲜有趣,今天我要当小客人了,到主人家去做什么?“去分桃子”。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哇!一堆堆诱人的桃子,细心的主人还在每堆桃子上放着数字标签,有 42个一堆的,有81个一堆的,还有50个一堆的……“小朋友们喜欢不喜欢吃桃子呀?”“喜欢。”。“那就请小朋友们看准每堆桃子上的数字,分组讨论,各组按各组的人数看你们能吃到哪堆桃子,每人吃几个,并且要说出原因,否则老师就不让你们吃桃子了。”此时,小朋友们都睁大了眼睛,摇动着小脑袋。“我们要吃42个一堆的,因为我们组有7个人,每人6个桃,正好把桃分完。”“我们组吃50个一堆的,因为我们组有8个人,每人吃6个,还可剩下2个,那2个桃经我们组商量后,要留给老师吃,让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既复习和巩固了1―9的乘法口诀,并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还初步渗透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情趣。

三、直观教学诱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尽量利用一些直观教具来配合教学。如教学《13减几》时,(1)、用磁性黑板作白马和黑马活动直观演示教学13-9,13-4;(2)、用幻灯投影不倒翁活动直观演示教学13-8、13-5;(3)、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用三角形学具摆一摆学习13-7、13-6 。这样直观演示,可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一直处于积极思维之中。

四、运用操作培养兴趣

对新异的东西小学生容易被吸引,更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根据这一特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以动促思,以动转移注意力、巩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图形,看一看、摸一摸,说出他们的形状,再让他们用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通过折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篇2

【中图分类号】G214.6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37-01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回答:12-7=5(只)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10=4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3

课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平时见到过这样的数吗?谁来说一说。

通过交流,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他们在生活中所能见到的100以内的数,并让他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于是,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语境:不知道同学们对于这些数是否有其他的感受。每次,当老师看到其中的某些数时,我的脑海里总能把它们和生活中许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说“3”,它常让我联想起《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还有那可爱的“三只小猪”,还有那音符中的“3”(mi)……

我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心中对于“3”的独特记忆,而与此同时,也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原本空洞的眼中流露出一种别样的情感,那是一份生活的遐想,那是一种数学的思考,那更是一种美妙的沉醉……

我知道,孩子们并不是被冰冷的数字本身打动的,也许,真正打动他们的是那些承载在冰冷数字背后的一切,是自己对数学的一种体悟。

我紧接着又说:其实,每一个人对于数都有着独特的感觉。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数,相信一定能勾起你最美好的回忆。(出示:24、36、52、56、72、81、100)

此时,孩子的思维已经很活跃了。窃窃私语后,孩子们急切的眼神告诉我,该是交流的时间了。

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说:我想说24,每天都有24个小时,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另一个孩子说:我想说56,我们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

还有的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在去西天取经的时候,一共经历了81难,他的徒弟孙悟空有72般变化,可厉害了,我希望我自己能会99种变化,比孙悟空还厉害一百倍。

还有的说,我们班刚好有52个人,在我们年级算的上是最多的班级人数了。

还有的说,我爷爷今年68岁了,所以他常说自己老了。

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还有一本书,它的书名就叫《三十六计》。

还有一个孩子可搞笑了,他说,我最喜欢100这个数了,每次考试的时侯,它总会给我带来好的运气。

学生们都活跃起来了,迫不及待地向我述说着自己独特的数学理解。

【案例反思】

谁曾见过1?我们只能见到一个人、一棵树、一间房屋,而决不会见到作为数学研究对象的真正的“1”,这说明什么,数学是抽象的。但是不可否认,数学中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渊源于生活,或者说,可以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到其现实原型,甚至有些概念就是建立在对于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上。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充分利用这些真实的直接经验,去激活孩子的数学学习呢?

篇4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那么,如何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学习兴趣使他走向生活化呢?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研究中,我取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他们在用语言能力还不能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愿望时,他们就会用绘画的形式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画出来。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认为人天生就是喜欢绘画的。为什么上了高年级以后怎么就不喜欢绘画了呢?我想这可能跟我们教师甚至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感到陌生、感到压力、美术教学也成了强迫性的学习了。那么怎样改变这一种状况呢?

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学湘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家乡古建筑》时,我先出示了世界各地古建筑的图片、中国古建筑图片、西双版纳古建筑图片供学生欣赏,再设问学生你的家乡有哪些古建筑呢?学生想了想我们本地的古建筑真的不多,有“寺庙”。我说:在想一想,这时有个学生说:“我们村子里的水井和它上面盖的房子”我说:对,你记忆力真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要善于观察,除此之外我们傣族现在居住的房子虽然不是古建筑,但它是按照古时候我们傣族人民居住的房子的样子建造的,这我们也算它是古建筑物的一种形式吧!好了,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参观参观一下我们“傣家的竹楼”吧。说要去参观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去之前我对大家提一点要求。 1、观察“傣家竹楼”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2.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3、造型怎么样?4、有哪些颜色?5、你最喜欢哪种式样?当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记住以后,我带学生参观了我们学生附近的傣族寨子,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了“傣家竹楼”并拍下了不同角度的“竹楼”照片。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还发现很多‘竹楼’用的材料是竹子和木头,“竹楼”的颜色并不丰富,以灰色为主,这也许是为了躲避战争的缘故吧!“竹楼”的外形大同小异,都是两层,下层没有墙壁,一般用来关牲畜和丢放杂物,上层居住。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造型优美,对称、顶有脊、檐翘等。结构科学,斗拱、檐、主梁。极尽装饰,雕梁、画栋、干阑式等。并让学生说一说这“傣家竹楼”和自己居住的房子的区别在那?这样学生们渐渐地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们也形成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渐渐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为学生的创造、表现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2.课堂内外相结合教学生活实践化

篇5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为中心,重视学生应用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或查找大量资料的学习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任务的制订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

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整数除法”时,教师应选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东西的话题来展开探究。比如说小朋友分苹果时发生的情况,同学们去秋游分组时遇到的问题等等。

二、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选取

1.学习资源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2.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要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的组织形式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

形式。

四、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材料信息、分析数据或资料、填写研究报告并汇报。下面以数学教学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1.确定研究目标

首先,教师应解除小学生对研究的神秘感,他们研究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或是希望出现什么结果。这些就是他们的研究目标。例如在学生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先展示一个圆和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想一下,能否把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2.设计研究方案

不拘泥于科学家的经验,不一定模仿书本的介绍,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案能证明他们的研究课题,就可以,这本身就包含着创造性。如,学生在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时,不一定要按照书本所指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也可以定出其他方案。例如,可以从某一个梯形下手,沿着这个梯形的中位线切开,然后把其中的某一部分180°旋转,这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其他种种方法,只要能达到目的,选取的手段就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种种方案放在网上与别人分享,或者查阅别的同学是否有更好的研究方案。

3.收集材料信息

网络的实现,学生搜集信息的空间和时间产生巨大的革命,

虽然图书馆、书店,为学生提供了搜集信息资料的场所,但由于翻阅书本需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同时受到地域和开放时间的限制,

小学阶段还没有掌握索引查阅资料的方法。而网络的实现,使小学生们可以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学会根据关键字逐层查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发E-mail向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社会调查,向专家科学家请教。

4.分析实验数据或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各种数据,教师应引导学生知道,数据的本身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数据所给予的启示。数据统计对小学生而言是困难的,但又要从小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研究的可能性的科学研究方法。电脑为此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在电子表格中的图表向导可自动生成多种图表,我们只要输入实验数据,就可以得到各种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分析图,教师只要教会学生看图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5.形成阶段性成果,填写研究报告

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稍弱,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研究形成报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他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想的、所做的、所看的如实写下来,再有目的地进行取舍,几次活动后,他们就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小论文或报告。学生在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做一个这样的实验:用圆锥形的容器做勺子,盛满水倒入圆柱形的容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小学生在叙述实验过程的时候往往有点儿记流水账,教师这时要着重提醒学生应以“等底等高”与“三倍”为重点阐述,并配合计算机的演示渲染突出这两个特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6.汇报各种报告

汇报结果是学生展示自己成果和学习他人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向别人推荐自己的能力,当众演说能力,这些能力也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起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或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教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会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如:我在教指数概念这一节课时,手拿一张纸,然后问学生:我把它对折,并无限次对折,你能猜出它将会有多高吗?当学生听到将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大吃一惊,兴趣也随之大增,学习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即被唤起。又如在引进函数知识时,先举学生很熟悉的例子,买铅笔,一支铅笔五角,买五支铅笔需多少钱?学生立即得出了答案,我接着问买n支呢?学生还是很快得出了答案。我说这里面就反映了函数的关系(买铅笔所花的钱与买铅笔的支数之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急于想知道函数概念的求知欲望。就这样,每教授一个知识点,我始终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之中,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被点燃,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 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学说认为:"对学生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她对传统教育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给予了尖锐的抨击,认为"纪律则是通过自由而来"。的确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应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如:在探索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k和b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要分类讨论,对于大部分学生有困难,于是进行了分组合作讨论。在学生探索了三十分钟以后请小组派代表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再作补充,最后我来小结,我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效果比平时讲的效果好得多。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 培养实践操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作为我们教师就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回答、板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时是编剧、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学生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修订、补充剧本的编剧。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凝炼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我在上初二课题学习《拼图与勾股定理》时,大部分课堂时间全由学生"动",让学生先制两副五巧板,然后利用五巧板拼出书上的图形,并让学生自己验证勾股定理。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拼出其他的图形来验证勾股定理,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另外还让学生拼出“青朱出入图”等图形来进行验证。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下课了还感到余兴未足。这样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可以说每个同学都找到了用武之地。

篇7

习题是教学中供练习用的题目,在技校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理应为学生精心筛选和设计数学习题,指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的技校数学习题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在简单论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精心挑选有价值的习题;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来综合探讨技校数学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经验。

一、技校数学习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习题缺乏针对性

当前的技校数学课堂习题和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探究性,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学生很难在解析习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和应用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

2.习题教学与数学教学目标不相符

代技校数学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数学计算分析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但是,部分数学习题功效并未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当前的习题存在两种倾向,要么过于简单,要么难度过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技校数学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经验

1.精心挑选有价值的习题

利用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精选有价值的习题,增强习题的针对性、基础性和探究性。所谓的“针对性”特指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知识体系相对单一的习题,以此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基础性”是指数学习题应起到增强学生数学基础的作用;“探究性”是由针对性和基础性融合而成的,要求数学习题应具备多重知识体系和综合探究的价值。数学习题教学才能达到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巩固学生数学基础和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讲解函数时,先让学生练习做一次函数的习题,接着指导学生掌握解析三角函数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探索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双曲函数和反函数等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函数概念知识和解析技巧的掌握。这样可以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在数学习题教学工作中合理引入多媒体工具有助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体制,为学生营造发散思维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数学问题,巩固数学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注意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具,结合开放教学模式,用多媒体工具和学生共同制作多元化习题教学课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天赋。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为学生列举图文并茂的习题,如: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AD∥BC。求证:ABD≌CDB。等学生证明完这道习题以后,教师可以予以综合性提高,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方美丽的池塘,让学生欣赏池塘里的金鱼、青蛙,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以及水底的鹅卵石和水藻,其次,为池塘标注两点A和B,呈现习题:如何测量A、B之间的距离?然后,结合平行和全等,指导学生用绘图的方式,将池塘绘制成几何模型,取可以达到A和B的点C,连接AC和AB,然后将AC延长到D,并确定CD=CA,将BC延长到E,确定EC=CB,并连接DE,而DE=AB,D、E之间的距离就是A、B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平行和全等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强学生的解析几何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先将习题输入课件中,然后让学生进行解析,再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解析过程输进课件,并注意总结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及其过程。在讲解有理数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呈现不同的数轴,引导学生认知有理数的定义,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多种数字,让学生来判断有理数,总结重点知识,明白有理数是可以用两个整数的商来表示的数的统称。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做有理数运算的数学习题,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而且,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数学教学的多重性,综合使用多媒体工具指导学生认知数学结构,用解题模块意识来解析含有多层知识的习题,从而厘清解题思路,掌握各种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需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得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布置涉及新知识的基础习题,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习题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同时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习题讲解活动,还要采用符合技校学生思维特点的课堂语言,对于习题讲解的内容而言,要突出重点,将抽象思维转化为较为易懂的知识使得学生都能够理解课堂内容,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及时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式不断地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同时还要包容对于数学知识和习题解析的不同看法。另外,教师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分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分享,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习题解析方法和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讲解数列和向量时,指导学生合作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换思想、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新方法来解析数学问题,灵活判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学会计算向量和建立向量模型,从而大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探究意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科学、理性、严谨、认真的数学思维。

三、小结

综上所述,发挥数学习题教学的作用,培养技校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精心挑选有价值的习题;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综合研究意识,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月娥.论数学习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

[2]刘菲菲,张悦.刍议如何用数学习题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 2015(21).

篇8

1 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现状

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会逐年递减,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过程。据儿童教育心理学表明,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时期是学生的绘画意象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绘画特点是下笔果断且自由自在,儿童在这个时期呈现出对于绘画的浓厚兴趣;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学生的无论是鉴赏力还是观察力都有所提升,这个阶段是学生的绘画心理写实期,学生这个时期绘画表现出犹豫不定与频繁涂改等问题,对于自身的绘画常常觉得不满意,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

2 影响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因素及其分析

2.1 评价方式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是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的绘画作品时,教师往往按照成本标准的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冷漠与否定。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化作时,对于画面整洁以及造型写实的画作,教师会给予高度赞赏,而对于画面奔放、用笔随性等作品,教师往往是持不认可的态度。采取这种评价方式,对于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儿童而言显得过于残酷,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

2.2 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关键,然而,教师忽视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将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论的讲述,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展现自身的才能。针对于这个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应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学生的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点燃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3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途径

3.1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以往美术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主要采取挂图与书本等形式。然而,在美术课程之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以及音乐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或者是应用三维虚拟现实等方式制作美术课程教学课件,以直观、形象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无穷魅力。对于学生的涌现出设想与创意,由于受到技能方面限制,难以得到完美的展现,无法保障作品预期效果。此外,绘画技能不同学生对于自身认可度不同,技能良好的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技能会获得一定的提升。然而,技能不足的学生会逐渐失去绘画的信心。然而,实现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两者整合之后,对于学生的绘画技能的要求逐渐淡化,而更加重视学生的绘画的创新性。由此一来,在缩短学习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更可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促使美术课堂教学摆脱教室与课本限制,对于教学中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查询、欣赏、浏览以及下载所需的资料信息,从而拓展学生知识获取方式。

3.2 活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性而言,实现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在丰富信息资源中选取合适内容,为学生探索与设想提供重要信息支持,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除此之外,可在班级范围内营造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的良好氛围,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

越来越多美术教学软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涌现出来。例如Photo shop,CAD ACD See等软件的出现,不仅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对于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此外,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化抽象复杂知识为生动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多种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开发学生的潜能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为学生营造出良好时空条件与课业环境。

3.3 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美术学科浓厚学习兴趣,将会为学生美术课程学习注入源源不断动力。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途径,其利用动态画面、优美音乐等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入其境的感觉,在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美术知识,

篇9

研读材料的能力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部分,对教学效果的体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必须采取高效措施,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研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提升途径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

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就是要“吃透”教材,在对教材编写目的、编排特点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内涵,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之后,教师才能够以此作为基础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从而对课堂“驾熟就轻”,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般说来,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特点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生活性。这一特点主要表现教材素养的选择上面,在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素材基本上都源自生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这正是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教育贴近生活、为生活服务的表现。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其所应用到图片素材即是《欢乐的节日》。[2]

其次是趣味性。即是教材的呈现方式往往是图文并茂,借助了有趣、生动的开通形象、插图,使原本枯燥的教材显得更加活泼,符合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表内除法》这一节内容中,其课后练习题是“走迷宫”,这一活动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挑战过程中获得愉悦。

再次是过程性。小学数学教材强调了理论学习到知识应用、抽象到具象这两个过程,其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除了部分现成的结果之外,还涉及到了理论与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推导方法,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还提现了过程性的特征。

最后是开放性原则,即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對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再创造,从而设计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教材的指导下实现自身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创新教材研读方式

1.发现式研读

发现式研读,其重点在于对教材进行初步阅读时,明确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并衡量这些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发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设计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周长》的教材编排中,首先设置了8张不同的图片,接下来提出了“周长”这一概念,再以小精灵提出问题: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在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教材编排是十分简单的,其中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从这三个内容中提炼出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通过教材所给出的图片以及“周长”概念,可以知道其知识目标在于在对周长概念、特点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借助测量计算出规则形状物体的周长。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概念进行讲解,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成为了教学难点之一。而要看到的是,教材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给出了小女孩拿绳子测量树叶周长的图片,其暗含了“化曲为直”这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将之作为突破口,以保证数学知识教学的连贯性。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是循序渐进、有理有据的,只有通过发现式研读,才能找到教材精髓所在。

2.质疑式研读

质疑式研读主要是指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从而为教学提供灵感。

例如,在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研读中,可以看到,教材借助“天平”来呈现出方程式,如、等,由此可以看出,方程即是包含了未知数的等式。之后再借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

在习题部分,出现了这一式子,因此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研读时,应当联想到学生在对其进行判断时往往显得比较疑惑这一现状,教师自身也应保持一定的质疑,只有当疑惑产生了,那么对问题的解释也就成为了自然。要去解答这一问题,首要的是对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即反复研读方程的定义,可以从中发现其定义为“属+种差”的定式,属为“等式”,种差为“含有未知数”,这也体现出了这一概念的外部特征,正是确定了方程的一般“形式”,那么就能够从形式上对、、等式子加以肯定,从而避免了形式化的争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理性、科学的解答。

3.创造式研读

创造式研读,主要是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读时,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借助发散思维来对相关内容作出进一步地创造与创新。尽管教材的编排是科学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学内容来,而是要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来进行合理地调整,保证所选择的教材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例如,《认识面积》的教材编排,书上总共分成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对面积概念的解释,由于面积属于抽象概念,小学生难以理解,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而这种定义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模糊性,因此教材并没有用文字具体地描述出来,教师在研读时,也需要充分把握这一编排意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对“面积”这概念加以提炼、简化,并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视频等,使之化抽象为具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定义,这也是“创新”的表现形式之一。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其主要目的在于优化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课堂掌控力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提高自身研读教材的能力,必须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发现式研读、质疑式研读以及创造式研读。只有养成良好的教材研读习惯,才能深化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篇10

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管理工作,把握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功能,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和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思路、创新管理制度,并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真正搭建信息技术环境,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2 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开放优势 信息技术为小学生管理工作创造开放性环境,其丰富多样的资源信息,满足小学生管理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即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不断丰富小学生管理方式、管理内涵,整合资源开展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高效、快捷的优势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管理工作打破时空限制,节约大量工作时间,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而且人们通过信息技术远程交互就能开展工作,这种方式也给教师带来极大便利,教师通过开设“远程家庭管理师”方式,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信息技术交互、直观的优势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管理工作利用“声+像+色+动画”立体资源,为学生管理提供直观方式,实现学生管理远距离交互和零距离管理,增强学校、教师、家庭之间的交流,更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要树立小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本理念 在小学生管理工作中,鉴于小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意识也未发育完全,难以正当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一味采取严管模式是不正确的,会压制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将不利于小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生管理工作,更需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人本管理理念,突出小学生人性化管理。因此,在小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在管理中体现人本管理理念,不容忽视个人因素,营造小学生良好的教育氛围,真正做到真诚、耐心的心灵沟通,关心、呵护小学生学习、情感、生活,帮助小学生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要开拓小学生管理工作的多元思路 小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创新将决定小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因此必须要创新小学生管理模式,改变传统单纯行政管理模式,彻底改变教师对小学生思政教育过死、过严的局面,建立小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即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有效结合的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同时关注教师思政教育工作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定期举办小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真正践行小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育人理念。在小学生管理工作中,认清互联网+时展形势,探索小学生认知规律,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把握小学生管理工作新动向、新思路、新途径,实现小学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开创高效科学管理新局面,在人本管理理念下,扎实有效开展小学基础教育工作。 

要建立小学生智能化管理工作制度 小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创新首先是小学生管理工作领导体制创新。结合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发展新形势,笔者建议采取民主集中和校长负责相融合的管理制度,针对互联网+新问题和新情况,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大力改革小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管理经费保障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小学生管理工作中,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小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健全小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并在工作中动员授课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甚至学生干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小学生管理工作中来,高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的小学生管理制度,运用信息技术新媒体,加强师师、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促使小学生管理工作服务到位。 

要提升小学生管理工作教师素养 很多小学教师一想到信息技术就感到神秘和遥远,不知道在小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其实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操作技术,相较于小学生管理工作简单多了。笔者建议,学校应在教师中开展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活动,为教师配置信息技术多媒体工具,完善建设校园互联网,发挥信息技术功能,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同时,鼓励教师真正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尤其要注意和家长的联系,依托校园网等媒体为家长传输小学生电子管理资料,设置小学生动态管理专栏,有效引导家长家庭管理,创新家庭小学生管理理念,共创“1+1”的家学共赢的小学生管理效果。 

4 践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管理创新理念 

小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都是他们最真实的表现,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地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小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正确看待小学生的外在行为,他们具有顽皮、好动、自制力差、好奇等天性,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开展引导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客观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因势利导,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小学生开设思政教育理论课,建立小学生道德规范制度,引导小学生在日常表现中践行真善美,帮助小学生结合自己的优点,养成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行为。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现代化需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应顺应信息技术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流,转变传统学生教育和管理理念,搭乘信息技术快车,创新小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正确看待小学生外在行为,并以赏识激励形式给予小学生正能量,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和作用,高效开展小学的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新.浅谈小学生管理工作[J].现代农村科技, 

2013(6). 

篇11

(江苏教育出版社,210009)

蔡晓东,男,195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数学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从教三十四年,蔡晓东校长以“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愿景,秉持“做真教育”信念,求真、务实地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绩:建构并完善学校四大板块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专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并凸显后三类“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打造了一支在西城区乃至北京市具有深厚教学功底和科学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构建了“活动育人”、“全员德育”的教育平台;关注学校的体育、艺术、技术和国际理解教育工作,且成绩显著。

本刊编辑贵校通用技术课程已经开设5年了,有一批优秀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您是怎样认识通用技术课程的?贵校又是如何开设这门课程的呢?

蔡晓东通用技术必修模块理论性比较强,一开始按照教材上课,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在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的现实背景下,我们觉得教学效果不好。于是,通用技术组的教师提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加强实践学习,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方法感兴趣,采取项目推进的方式开展通用技术教学。这个教学思路提出后,通用技术教师开始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如小书架、悬梁臂、小房屋模型等,在这些项目中,既有设计,又有技术,把课本里的知识都应用上了,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原来的不爱上课演变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作品。通用技术是一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课程,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要有创新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体现了国家对创新精神、动手实践的教育价值的追求。事实证明,通过几年的实践,通用技术课程在我校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这与我校一直追求的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开设这门课程,并且开出特色。

本刊编辑 刚才您说到,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是超前的,但教材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活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贵校通用技术教师又是怎样教学的呢?

蔡晓东我们结合技术课程标准和学校特色开发出一套校本教材,应用项目教学将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贯穿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刊编辑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除了教材难教这个问题之外,还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蔡晓东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课程开设之初,学校仅有几名从劳动技术学科转岗过来的通用技术教师,由于对课程开设没有经验,教师在教学这门课时遇到了很多困难。随后,成立了通用技术组,又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了一些专职的通用技术教师,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有8人的教师团队。通用技术组的教师们不断钻研课程标准、教学方法,逐步认识了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创造性地开设了这门课程。如果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承载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够,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这门课程,那么就上不好课。只有教师认识到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之后才会有积极性,教师团队之间的支持和配合才会更默契。通用技术教师比参加高考科目的任教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辛苦。所以,团队的精神状态很重要,良好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证。我们学校正是因为有一支素质优良,责任心强的通用技术教师团队,才能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上取得好成绩。

本刊编辑谈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那么贵校通用技术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是怎样进行的呢?

蔡晓东 通用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在我们学校的评职、评优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从评价上来说,每年10月份,我们学校有一个全体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责任心是不是很强,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管理怎么样等8个问题。我们会将学生的评价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改进教学。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来看,学生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评价都很高,甚至高出一些主科教师。我想,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就是学校对教师的认可。通用技术教师以其特有的教学魅力和人文关怀感染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由喜欢教师而喜欢上通用技术课。

本刊编辑据了解,贵校的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得非常扎实,而且利用率也比较高,那么贵校的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理念是怎样的呢?

蔡晓东 我们的通用技术实践室应该说是基于原有的劳动与技术教室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是在20多年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这离不开教师们的辛勤开发。而学校对通用技术实践室的资金投入也非常大,只要是通用技术教学需要的,符合教育理念的,我们都鼓励教师配备,如数控车床、3D打印机等。我们的通用技术教师也非常有责任心,比如通用技术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教师自己制作的,看着很简陋,但非常实用。从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至今,在通用技术学科上的资金投入大约已有200多万,这也足以看出我们是高度重视这门课程的。

本刊编辑 众所周知,通用技术课程在大部分省(市)都是不参加高考的,许多学校现在可能还持观望的态度,您为什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通用技术课程?

蔡晓东学校一般都是围绕应试教育而展开的,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教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通用技术课程正好能够承载为学生发展负责的教育功能,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蕴含的教育价值特别丰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生的起点很高,利用一些时间来学习通用技术课程不会让他感觉是负担,反而学习了通用技术课程之后,会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从设计到实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这些素质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不是一个截然矛盾的事情。我们始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特别是现在倡导创新教育和动手实践,通用技术课程承载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事实证明,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并没有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反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本刊编辑 目前,贵校已经有两届学习过通用技术课程的毕业生了,实施下来,您觉得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明显吗?

蔡晓东学生的潜能非常大,但是我们给学生的发展空间非常少,这门课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能够让学生有个性地成长。很多学生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纷纷获奖,其实都是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发现的,这也就证明了通用技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刊编辑您觉得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怎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