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18:13: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三化学上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1、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在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2、水升高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的温度降低,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之间到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⑵分子不断运动,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三态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发生变化。
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哪种微粒就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太阳为水的循环提供里能量,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的渗透作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即实现了水的净化,有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6、水的人工净化:水的人工净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灭菌等方法(沉降过程中加入明矾,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7、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8、物质的提纯方法:
①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②蒸发:把溶于液体的固体和固体分开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
2、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3、验证两极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着的木条接触阴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说明是氢气;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阳极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4、化学反应:2H2O2H2+O2
5、结论: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实质)
6、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大,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会和电极发生反应,因此开始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会大于2:1.②为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时向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
7、分解反应:有一种物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
8、水的合成:
㈠氢气燃烧:2H2+O22H2O(氢气具有可燃性)
①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②点燃氢气前验纯方法: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凡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接触,加热或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㈡氢气作为燃料的三大优点:来源广;放热量多;无污染。
9、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在分)
①有些原子可以直接构成分子,有些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有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有原子构成的物质
10、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产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11、氢气的性质: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㈠、α粒子轰击金箔
1、现象: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少数改变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方向弹回。
2、原因:大多数α粒子通过原子内部空间的空隙,不改变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碰到原子核方向改变甚至方向弹回。
3、原子的结构
4、原子呈电中性:原因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海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5、原子中的数量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③电子的多少决定原子的体积,电子越多体积越大。
6、注意:①不同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不同。
②同种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所有原子核内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
④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㈡、原子中的电子
1、在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离核较远,能量低里核较近。把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成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含义:
3、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决定,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
①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②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个,易得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
③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极不易失也不易得。
4、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带电的原子团也叫离子(如:SO42-CO32-OH-NH4+NO3-等)
5、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原子核不变,质子和中子不变,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只是电子发生变化)
㈢、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千克)作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质量(单位“1”通常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①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1”
③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质量近似相等,都约为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④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⑤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成正比: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解过程:溶质分子均匀的分散到溶液分子中间的过程。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气体、液态、固体。
3、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一般为液态。
4、溶液的基本性质(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性质都相同。
②稳定性:只要溶剂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剂和溶质就不会分离。
均一、稳定的原因:分散到水中分子和离子直径小于1纳米,均匀分散到水中,跟水分子一起不停运动。
③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5、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①固体、液态与气体之间形成溶液中一般把液体当作溶剂,固体和气体当作溶质。
②当两种液体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量多的当作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只要溶液中有水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总是溶剂。
③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简称氯化钠溶液。
6、电离: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够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7、乳化作用: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以细小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作用,油和洗洁精并没有形成溶液。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2、公式:溶质的质量=╳100%
3、注意问题:
①溶液的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质量。
②一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③注意判断溶液中的溶质,特别是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溶质是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4、几个相应公式:
①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 “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 “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 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 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2.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3.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
4.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及反思
[片断一]质量守恒定律(上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师:请同学们认真做一做课本第96页的图[4-13]、图[4-14]的实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4-13实验中有蓝色沉淀产生,反应前后天平平衡。
生2:4-14实验中有气泡产生,反应前后天平平衡,但敞口进行时天平不平衡。
师:好,那你们通过以上实验现象想一想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生3:……
该片断体现了教师是在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这个行为过程却没有力量,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包容(“你发现了什么”)到狭窄(直接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希望从学生那里直接提取标准答案,直接得到概念性的表达,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困惑、质疑、反思”等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被圈在一个个狭窄的问题里,小心谨慎地满足教师对标准答案的需要,他们丰富、朴素的思考和发现没有了,课堂变得僵硬起来。
这个案例说明,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在于: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自由地表达真实想法?说正确的话和说真实的话,谁的价值更大?怎样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怎样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考?怎样的问题只能让学生做填空式的回答?学生思考得来的认识常常是模糊、半清半浑、对错交织的,不太可能是标准答案,如何借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将思维激荡起来?
建立以“倾听与回应”为中心的学习互动关系,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目标是:建立一种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一种互相倾听的关系,一种能直率地向教师、同伴求助的关系,一种即使说错了也能得到教师和同伴善意的微笑的关系。
二、如何在自己的教室里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
1、沟通、理解、激情投入,创设良好的秩序。
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期望,让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环境能认同和理解,取得学生们的支持和主动配合。我们要让学生觉得这个课堂教学模式和环境是我们自我创设的,我愿意且会用心投入到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然有效的互动模式和环境中去认真倾听、去激情回应。
2、用案例聚焦问题。
我们看到: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往往没有明确的问题,基本上是随意的,遇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有时干脆就是大家一起来上一节好课;备课研究基本上还是个体研究,更缺乏深度交流;案例研究还没有真正启动,案例主要用于参加各部门组织的案例评比。这些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缺乏对教学现场的深度描写,缺乏对现场问题的专业敏感。尽管问题显露于教学现场,但教师们难以从中发现那些因自身观念障碍所产生的问题、那些因习惯所产生的问题,以及那些因简短流畅过程封闭了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再好的研究方法和组织形式都如同无米之炊。
由上而下的研究任务(或研究主题),往往不能解决教师们身边随时可能发生的具体教学问题,所以,这些研究任务也难以变成教师的内在需求。面对“外来”的任务,教师基本上处于“跟从”状态,这有可能让教师产生一种任务意识、完成意识、应付意识,而丧失过程意识、方法意识和主体意识。
我们认识到,教学研究的目的应该是过程化的、具体化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近一年来,我们中学化学组尝试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来突破“问题要源于教师――教师难以提出问题――教学研究需要问题”这个瓶颈,具体措施是:由校教研员、教学管理者、学科骨干教师将一段时期的听课记录、说课记录和评课记录(含省地市级观摩课、教学比武以及各校间学科交流等)整理成案例,集中后向本学科教师作教学现状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场景再现、问题聚焦和深度分析,将案例回放给教师,能够为他们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因为案例来自于大家身边的困惑,来自于日常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所以特别能够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和共鸣。
我们通过案例聚焦的问题主要有:
(1)开课的情境创设意图,多是铺垫和激趣,忽略了问题性。
(2)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被切割得琐琐碎碎,并串联式地呈现,导致简单的一问一答。
(3)心中有个标准答案,追着学生说正确的话、说概念性的话。
(4)在轻松的内容上添加活泼多样的形式,在重要的任务中采取刻板的填空式问答。
(5)不关注、不预设由自己的设问和语言行为可能引发的结果以及学生的状况。
(6)对“包容性问题”和“狭窄性问题”缺乏专业敏感。
这些问题的通病在于:想方设法降解问题性,从而降低思维性。因此,如何把学生思维激荡起来就成为化学课堂教学中倾听与回应的关键所在。
三、将学生思维激荡起来
怎样把学生的思维激荡起来并引向深入?有三种经验值得参考:
1、理解学生的感受,在“同理”的基础上,借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
2、加强对包容性问题之后的结果预设,将结果做关联性分类,并让学生做对比性思考。
3、改变挨个排队式的问题呈现形式和结果反馈形式,改变单一的一对一的教学互动形式。
[片断二]探究CO2的性质(上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与我们人类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CO2的相关性质,首先请你们认真观察自己实验桌上的一瓶CO2气体,交流后,回答你能探究出的CO2的性质。
生1:CO2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但其密度和溶解度看不出来。
师:对,同学们请你们帮助这位同学一起来探究一下CO2的密度和溶解度的问题。
生2:老师,我从资料上知道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生3:我认为可通过测一瓶CO2气体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来算出CO2的密度。
师:很好(赞评的目光),好一个测和算。
生4:我知道CO2可灭火,那它的密度一定比空气大……
生5:我直接用两个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容器,一个装满CO2气体,另一个装满空气,把它们放到天平两端就可直接看出谁的密度大。
师:太好了!(学生都很兴奋。)
上述的片断,同学们在相互间的倾听与回应中很自然地得出了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等知识,同时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很自然地得到互融。
[片断三]探究CO2的性质(上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碳酸型饮料吗?喝过几种?
生:雪碧、汽水、可乐……
师:好。
1、那你们是否知道它们为什么叫碳酸型饮料?
2、为什么摇一摇这些碳酸型饮料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你能验证它吗?
3、为什么打开瓶盖,这些气泡会带着大量的饮料涌出?喝了这些碳酸型饮料人为什么很容易打嗝?
4、为什么夏天啤酒受到外力撞击时很有可能引起啤酒瓶爆炸?从安全的角度如何保存它们?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了学生每天生活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要科学合理地用好生活资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化学教学生活化,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克服传统教学重言语轻智能的弊端,激发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化学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化学教师充分地挖掘生活资源,会使化学课堂教学更充实,学生学得更轻松,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见实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伴随新课程的二次改革,一线化学教师经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再洗礼,总结出颇丰的全新感受——学生是新课程学习的主人,是新课改的对象和主体之一。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倾向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偏重于学生探究与创新的过程。
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化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今,信息高速发展,教师首先要走进生活,挖掘生活资源,构建化学生活化的课程观,让化学与生活互动,化学教学才会有全新的改观。教师的目光不能局限于课本,应多视角审视社会的各层面,有针对性地收集现代信息,对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进行加工,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知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学习价值。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提炼,营造良好的化学课学习氛围,让学生感知生活资源的广泛。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的习惯,学会时刻捕捉学习素材,如在家庭生活、国家的时事中提炼出化学素材。化学教师要留意多种信息资源,激励学生对信息要素的开发与整理,及时将鲜活有趣的生活资源融入化学学习中。由此,教师由单向的教育者,转变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素质开发者。
二、挖掘学校生活资源,让学生快乐学化学
学生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不论是学习还是玩耍,都是他们快乐成长的过程。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很好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我校近几年开展的校园文化节上,化学科开展了化学魔术、叶脉书签、神起的肥皂泡、制作大晶体等活动,大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但踊跃参与,还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让人惊叹。有的学生精心研究去叶肉的技术,制作出完整清晰的薄叶脉;有的学生发挥绘画才能,将叶脉涂染得绚丽多彩;有的学生利用灵巧的手工,剪出精致可爱的图形,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有的学生相互合作,利用叶脉堆砌、编制出精美的装饰物,堪称精品。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制作大晶体的活动,激发了大批学生的动手热情。虽然课本资料不多,又没有他人的指导,但学生通过主动找资料,不断地实验、记录,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不少学生制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晶体。这些晶体的光泽、颜色、形状在学生的精心调配装饰下,显得活灵活现。笔者执教班级的学生制作出的晶体项坠、大双晶体、红色五方等,在广州市大晶体制作的评比中获得二等奖,让学生无比兴奋。
三、挖掘家庭生活资源,让学生轻松学化学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化学,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化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业粮食的增产增收,在生产中所用到的化肥和农药,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生产的;春季同学们曾经接种麻疹和风疹的疫苗,生病时由医生开的抑制细菌和病毒的抗生素,都是化学合成的药物,用来保障人体健康;为了改进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开发新能源、新材料,都离不开化学的综合应用。
1.鼓励学生探索生活小诀窍,做个小小科学家
化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需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资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整天捧着书本读到的知识是表浅的。学生起居生活包含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教会学生探究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1)家里做骨头汤,如何让骨头汤的营养更容易吸收,就需要分析其中的化学反应:骨头主要成分有CaCO3,醋酸会与CaCO3反应,使CaCO3分解为钙离子和CO2。所以在汤里加少许的醋,会使骨头里的磷、钙溶解在汤内,这样煲的汤不仅味道更鲜美,而且更有利于人体吸收。(2)生活中衣服难免会沾染上血迹,其主要成分是
Fe2O3和蛋白质,用食盐与砸碎的胡萝卜混合搅拌,涂在衣物染的血迹上,将不溶于水的三价铁(Fe3+)还原为能溶于水的二价铁(Fe2+),再用清水洗净,血迹即掉。(3)平时我们吃的蔬菜上残留着大量的农药,如果长期食用清洗不干净的果蔬会损害人的健康。运用化学反应要比用洗涤灵还省力、安全。农药一般显酸性,在与显碱性的小苏打反应后,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有机盐类,可被水清洗掉。凡此种种生活小诀窍,经过学生的不断探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化学知识、增长见识。
2.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知识的引导者
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知识往往不是单一的,包含的方面复杂而繁琐,有时甚至是危险的。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实质,需要家长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时机,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感知化学学习的开放性。
如,每逢喜庆日子,人们为了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常常燃放烟花爆竹。焰火为何会五颜六色,而气味却十分呛人?学生就这一知识与家长共同进行探究:爆竹成分主要是黑火药(硫黄、木炭粉、硝酸钾或氯酸钾),还有镁粉、铁粉、铝粉、锑粉及无机盐。红色火焰加入了锶盐、绿色火焰加入了钡盐、黄色火焰加入了钠盐,故焰火燃烧呈现五颜六色。烟花爆竹燃烧过程产生CO2、CO、SO2、NO、NO2等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的呼吸道及眼睛都有刺激作用,所以人们会感觉呛。有了家长的协助,课题探究安全而全面,使学生尝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因此,引导家长成为学生化学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非常有必要。
四、挖掘社会生活资源,让化学课资源精彩延伸
社会生活异彩纷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开发乡镇的化学课程资源,挖掘乡镇化学实验教学的潜力。将化学教学延伸到大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乡镇的化学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收集课外信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将教材外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培养学生求知创新意识。
1.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乡镇,乡镇中学没有较大经济投入,各种硬件设施相对市区学校较为落后。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各个区域都会应用到化学,并逐渐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笔者面对乡镇中学实验室的设施及器材、药品的匹配资源缺乏的现实,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将视线转移到自然环境和乡镇生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从乡镇生活环境中汲取适合的化学资源。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水的组成》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组采集河水、井水资源、泉水等,对水资源的用途、污染状况进行探究,并提出如何保护自然水,让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学有所用。广东省岭南地区的土壤一般是酸性红壤,酸性土壤的改良就需要施用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和生石灰,从而探究出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土壤性质合理施肥。分析环境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2.运用网络,及时解决学生的化学疑问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重新组合B.原子重新组合
C.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D.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改变方面的问题.
3.(2分)(2012•广州)AgN0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02B.N02C.NH3D.N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初步的判断生成物是什么.然后根据题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排除氮气;根据反应前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故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SO2和NH3.
解答:解:A、AgN03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S02,故A错误;
B、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有可能,故B正确;
C、AgN03中不含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NH3,故C错误;
D、N2无刺激性气味,不可能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该题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从题中挖掘出有用的解题信息(例如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以及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排除法做选择题.
4.(2分)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选C.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5.(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进行解答;
B、根据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6.(2分)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①②③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阴离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字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D、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解答:解:A、①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5、8、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7、13,表示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①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属于原子;在②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③的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2分)在反应A+BC+D中,5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A.2gB.4gC.1gD.2.5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以求出生成D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5g+5g﹣8g=2g.
设第二次生成D的质量为x,则
A+BC+D
5g2g
2.5gx
=,解得:x=1g.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认真分析,找出质量关系,就可以求解.
8.(2分)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分子间有空隙B.CO2气体较易液化
C.C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0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解答:解: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不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
9.(2分)(2012•百色)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还原性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依据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与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其固态形式是干冰,易升华吸热,据此回答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二氧化碳不具备还原性;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不溶解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室内放一盆水并不能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不正确;
D、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容易升华吸热,所以常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气体的性质是本题的考查内容,正确掌握两种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基础.
10.(2分)(2012•乐山)“毒胶囊”泛指利用由工业皮革废料为原料生产的含重金属铬(Cr)超标的胶囊,其中含有可能引起人体肾伤害的+6价的铬.下列铬的化合物中铬呈+6价的是()
A.Cr2(SO4)3B.CrCl2C.Cr2O3D.K2CrO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SO4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
B、氯元素显﹣1,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2=0,则y=+2.
C、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3=0,则z=+3.
D、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w+(﹣2)×4=0,则w=+6.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二、填空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先在集气瓶里放一些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的水.
(3)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1)C+O2CO2;化合;(2)3Fe+2O2Fe3O4;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3)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2.(4分)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如图是一种市售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试回答:
XX牌精制碘盐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30mg/kg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藏方法: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1)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
(2)“含碘量”中的碘是指(填序号)B:
A.碘酸钾B.碘元素C.碘分子D.碘离子
(3)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合理即可).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碘酸钾的一点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氧化物、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食盐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碘酸钾的物理性质即可.
解答:解:(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x=+5.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
(4)从食盐我外观可以推知碘酸钾也是白色固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钾也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1)+5;(2)B;(3)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4)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合价、元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13.(2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CO2(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来解答即可.
解答:解:(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CO2.
(2)A、因碳的偏旁为“石”,则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故B说法正确;
C、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应为4,故C错误;
D、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来获取信息解答习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量,并明确不同位置的数字的意义来解答.
14.(3分)云南地区连续两年春、夏遭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
(2)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沉降,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净水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加速沉降,活性炭.
点评:掌握水的净化的方法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12分)
15.(4分)为了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灯泡里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在基本反应类型中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而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而消耗氧气,从而延长白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解答.
解答:解:白炽灯的灯丝在通电之后会放出热量,而使灯丝容易和灯泡中残留的氧气反应,为了防止灯丝和残留的氧气反应,同时消耗掉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而在灯泡里放入一些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4P+5O22P2O5.化合
点评: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了解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两面性,例如本题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16.(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C.中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是钠元素,属金属元素,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所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所以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Mg;9.012;(2)金属;稳定;7;(3)A;(4)三;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的特征、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即可正确决定本题.
四、实验探究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7.(7分)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b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C或BE(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依据常用仪器回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并依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依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据其性质确定其用途.
解答:解:(1)标有字母的仪器分别是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根据题意,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集气瓶;
(2)BC或BE;2KClO32KCl+3O2;
(3)不支持燃烧;灭火.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取、反应原理,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进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8.(7分)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填写表中窄格.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指出“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到的作用对比.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结沦,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达成了实验目的.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写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催化剂就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要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需要从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二氧化锰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角度设计实验,据此解答.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的速率很慢,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在常温下不能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也不会反应;要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故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
(2)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实验对比,故填:对比;
(3)实验一、二、三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要是此反应的催化剂,还必须证明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前后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是为了比较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将试管内反应后的液体倒掉,向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大量的气泡,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催化剂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五、计算题(7分)
19.(7分)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1.43g/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红磷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红磷的质量,可计算出需要氧气以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解答:解:设6.2g红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124160284
6.2gxy
解得:x=8g,y=14.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