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03:00: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初二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频率(以周计)比较高。调查显示,55%的初二学生经常关注时事新闻,关注国家国际大事。22%的学生表示每周至少2~3次关注新闻。只有4%的学生表示每周只能保证一次了解有关新闻。19%的学生表示他们会依情况而定。
2.学校是学生汲取新闻知识的重要基地,应加强学校传播这一媒介。26%的学生获取的时事新闻来自互联网,他们认为互联网上的新闻更快、更全,且评论更全面,对于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以及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另有26%的学生获取的新闻来自报纸媒体,26%的学生获取的新闻知识来自于电视媒体,但是他们觉得报纸上和电视上的新闻相对会滞后,且评论比较中庸。14%的学生是在上学和放学途中或课余听人议论而了解新闻知识。还有6%的学生对新闻的了解是来自于其他途径。在所有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的学生获取新闻的途径为校园广播。
3.初二学生对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内国际时事的学生比重占到69%。这些学生认为这些新闻内容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并且在某些重要的时事上,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新闻类型中,只有7%的学生对经济新闻感兴趣。有10%的学生对娱乐新闻比较感兴趣,这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追星特征的。还有14%的学生比较关注体育新闻。
4.大部分学生关注新闻的出发点是兴趣爱好和扩展知识面。调查显示,74%的学生关注新闻的目的在于兴趣和扩展知识面,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的热爱是一种自发的情愫。因学业需要而关注新闻的学生比重仅为2%。
5.对于中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必要性,选择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的占到96%,其中非常有必要占到50%。可见,学生已经将了解新闻和时事当作生活中的重要事情来做,并且知道了解新闻与生活息息相关。
6.由于初二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因此很多家庭已经很少让学生上网,看报纸。因此在对时下新闻了解选项中,非常了解的学生比重下降,仅为24%,大概了解的占到72%,一点不了解的占了4%。
7.对于时事新闻自己看的多,但与他人沟通少。在是否经常与同学点评新闻这一选项中,只有19%的学生是经常与他人沟通、交流想法的。偶尔与他人交流沟通想法的学生占到68%,而从不交流的占到13%。
8.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思考,经常做的学生为33%,偶尔做的59%,从来不思考的占到8%。
9.在了解时事新闻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8%的学生认为在了解新闻事件,做好班级新闻播报的同时,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有所增强。38%的学生认为在不断接触新闻事件后,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评析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36%的学生则认为经常关注新闻后自己在收集处理信息、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11%的学生在关注新闻的同时会关注社会责任的担当,表示愿意分担社会责任。另有8%的学生认为在经常关注新闻、思考新闻、评论新闻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也有所提高。
二、对学生增强新闻传播的必要性
1.了解时事新闻,符合新课标要求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的持久性和在学习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关注点。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时俱进原则,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新闻传播,在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特点的前提下,紧跟时展的步伐,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强调情感发展对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2.了解时事新闻,符合新时代对中学生的要求
教师在校园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透过时事新闻这一新窗口,能够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知悉世界大事,让学生学会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强化其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的同时,开阔国际视野。
3.了解时事新闻是中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
新时代的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已经从被动转为主动。他们对许多知识的学习、接受是自发的,甚至到了“发烧”的境地。现在的中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他们迫切希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因此,知识的储备往往是衡量他们学习力的一种表现。知识储备,除了课本,还有兴趣知识,而兴趣知识往往有“小众”的标签。能够让更多的“大众”接受的,对于中学生又不是那么深奥和专业的,并且学生自己又有兴趣的,时事新闻应该是比较恰当的社会知识。上面的调查报告显然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4.了解时事新闻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力增长的过程
学习力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了解新闻事件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需要,这是学习力展示的一个新平台。在相互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在探究新闻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和评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与思考,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学生会有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封闭的课堂向开放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团队学习,团体内信息和知识自由流动,高度共享,相互沟通和交流思想,从而产生团队的“创造性张力”。这是学习创新力的表现,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对学生加强新闻传播的对策建议
新课标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关注知识,但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校园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强新闻的传播。
1.利用好思品课的“新闻播报”
思品课的课前五分钟,可以将其作为“新闻传播”的媒介。这个课前五分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教师要事先跟学生讲清楚要求,拒绝一言堂,但要关注播报中所体现思想是否正确,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新闻类型的选取是否合适,从而加以引导。
2.用好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媒体,它在同一时间可以让很多学生对某新闻关注、讨论、交流。校园广播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关注度高。校园广播除了需要具备硬件设施外,还需要对播报人进行系统的培训。例如播报人自身对新闻的敏锐程度、收集整理新闻的能力、播报的素质要求等等。
3.时事新闻播报大赛
为了更集中地展示学生对时事新闻的选择、分析、点评等能力,学校可以组织规模较大的时事新闻播报大赛。要求比较具体,比如,对某一则新闻事件的收集整理点评、时间的限制、展示的方式、播报的其他形式等都要作具体的规定。在新闻播报大赛中,时间紧凑、氛围紧张、要求较高、反应要快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选手必须具备一定的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团队力量的展示和思辨的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快速的应变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比赛中集中表现为学习力的展示。
4.开设校本课程——《时事点评》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村镇高中,学校规模较小,,全校共22个班。该校在兴宁地区高考成绩排行第四,但近年来生源减少,主要原因是就读技校的学生增多,附近的济平中学增设了高中。由于经济的影响,梅州地区对教育的投资有限,学校的经济状况较差,设备落后,教室没有电脑、幻灯机等的现代教育设备。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极分化严重。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 为什么 ,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该地区也较难普遍使用,因此,老师们仍然保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 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 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现代文的教学则相对薄弱,只注重课堂分析,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把握不太注重。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的学生的记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学的情况。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有的学生说学习语文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再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和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 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另外,有部分学生表示,对粤教版的新教材的内容难以体会。我觉得教材较多地针对大城市的学生,与发达城市的学生的经历比较接近,山区学生的体会较少,难以把握个中情感。
该校放学时间为4点20分,由于较早,学生在这段时间无所事事。虽然学生都(专业调查报告经典范文)表示考试的压力大,有很多题目不会,但就不大会抓紧时间学习。平时课间课后厚很少去问同学问老师,这也是他们成绩差的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语文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课文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 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一、调查目的
为聋哑学生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每位学生成为诚实守信的文明小公民,同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坚实基础,我校实施了《对聋哑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于2016年10月份,对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全校学生。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学校现有班级:2个,对二级和五年级全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分: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学生)和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家长)两部分。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其中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学习习惯、文明言行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学校通过观察课内外学生养成教育实际表现,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会,分析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几个环节确定的。
三、调查结果与说明:
我们对调查所得资料,组织专人进行统计处理,其情况报告如下:
1、 学习习惯情况
①自觉早读
能
不能
②监督下能做到
50﹪
10﹪
40﹪
③课前准备
能
不能
④监督下能做到
60﹪
10﹪
30﹪
⑤主动表达自己意见
能
不能
⑥监督下能做到
47.2﹪
9.09﹪
43.64﹪
⑦按时交作业
能按时
有时能按时完成
⑧经常不能完成
74.55﹪
21.81﹪
3.54﹪
⑨写字姿势
正确
不正确
⑩读课外书
经常读
很少
(11).不读
67.27﹪
23.64﹪
9.09﹪
从上表可知,课前准备和自觉早读的孩子总数比较多,说明有良
好的读书意识。但是读课外书的孩子还是不多,主动表达意见的孩子更少。
2、文明言行习惯
①使用日常文明用语
经常用
有时用
②不用
65.45%
29.09%
9.09%
③帮助家长做家务
经常做
有时做
④不做
40%
49.09%
10.91%
⑤课间追逐打闹
有时
经常
⑥没有
14.55%
5.45%
80%
⑦上课或集会时遵守纪律
能
不能
⑧有时会违反纪律
83.63%
3.64%
12.73%
⑨遵守交通规则
能
不能
⑩有时不能
90.91%
1.82%
7.27%
(11)使用日常文明用语
经常用
有时用
(12)不用
65.45%
29.09%
9.09%
从上表可知,有90.91%的孩子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反映了孩子的素质在提高。上课或集会时遵守纪律的占总数的83.63%,这反映里大部分孩子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比较少,看来我们的“小公子”、“小公主”还是比较多。
3.生活习惯情况
①如果不能来上学,向老师请假
会请假78.18%
不会请假21.82%
②挑食
挑食30.91%
不挑食69.09%
③浪费粮食
有12.73%
没有60%
有时有27.27%
④节约水电
有98.18%
没有(无)
有时有1.82%
⑤乱涂、乱画
有9.09%
没有90.91%
经常(无)
⑥乱扔垃圾
经常3.62%
没有89.09%
有时7.27%
⑦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不做3.65%
有时自己做34.55%
经常自己做61.82%
⑧有心事,怎么做
告诉亲友70.91%
闷在心里29.09%
从上表可知我们的大部分孩子环保意识比较强,能够节约水电。同时,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班主任应加强教育。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经常做的只占61.82%,我们还是鼓励孩子能够独立一些。有心事告诉亲友的只占70.91%,看来我们的孩子比较内向,学校的心理教育这一块还要跟上步伐,教师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家长多与孩子交流。
四、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聋哑学生的主流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文明言行习惯、生活习惯和健体习惯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
五、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言行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部分学生文明言行、学习习惯较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1.调查中发现有23.64%的学生很少读课外书,9.09%的孩子都不读课外书。究其原因,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关系。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倡导新课改理念,转变学生观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造成这种结果,另一方面由于本校学生家庭大部分都是贫困、单亲、残疾和智障,部分家长对学生阅读要求意识浅薄;再加上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也不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不愿读书。对此我们要加大宣传、监督力度。
2.由于这些学生本身有缺陷,不管从身体还是身心方面都不比常人,自卑感强烈,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不爱学习,任性、固执。
(二)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调查中发现帮爸爸、妈妈经常做家务的学生仅占40%,有时做的占49.09%,不做的占10.91%,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意识薄弱。究其原因是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践行少,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开展“大扫除活动,我是校园小卫士,我为校园增添一片绿”等活动中,让孩子知道:劳动最光荣。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学校能有效抓好学生常规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学生诚信做人,用心做事。
(三)生活习惯与学校常规教育有关
调查中发现有30.91%的孩子挑食,这就要求孩子首先在学校就应该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健康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告诉孩子各种蔬菜中都有丰富的维生素,让孩子懂得挑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发育。在食堂里派小助手检查哪些孩子把不喜欢吃的菜单独倒掉的,进行教育。浪费粮食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也可以一并检查,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起到监督的作用。
六、采取对策
1、抓常规教育,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全校老师一起从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健体习惯等落实。采用日查和周查的方式进行。
日查:教务处每班派小助手检查学生的仪表、卫生、早操、班级卫生、课间纪律等。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查课前准备、课堂倾听、作业完成及学生课堂参与度等方面。
将这些检查结果公布,并选出优胜班级进行表扬,树立典型,让班级与班级之间竞争,课堂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应及时向任课老师反映,使其及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各班每日:坚持背诵古诗。有计划地开展促使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活动。如:诗文诵读竞赛,作文比赛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严格教学常规,培养学习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习、复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一个典型案例,耐心细致、满腔热情的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3、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例如:
为了准确掌握我校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现状,为分析原因、加强防范、堵塞漏洞提供依据,我们在部分学生中专题开展了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问卷调查。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校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相对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仍不够强,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及时全面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和信息社会带来好处的同时,严防网络信息违法犯罪现象和受骗受害现象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东校区学生,采取随机确定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1份,回收率达97%。调查的主要方式是实际接触被调查者,交谈了解基本情况,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填写不记名调查问卷。调查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支持,大家普遍比较认真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并且比较真实地表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二、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15道题目,以多选题为主,占三分之二;另有单选题5道。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掌握、对本人及他人信息安全的认知态度等多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了解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93人表示经常有意识地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占31.96%;有84人表示非常少;有65人表示偶尔了解;有49人表示从来没有了解。说明大学生普遍还没有及时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2)个人信息安全的认知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98人次认为个人信息安全是指在使用计算机时个人信息不泄露或不会被他人获取;有74人次认为是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个人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有63人次认为是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不被他人知道和窃取;有80人次认为是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信息的保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概念仍不清楚,不知道个人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3)利用网络搜索他人信息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10人表示经常会利用网络搜索他人信息,因为想解他人;有145人表示仅在有需要的时候偶尔会利用网络搜索他人信息;有36人表示从不这样,因为很无聊。三者比例分别占37.80%、49.83%和12.37%,说明大学生网搜他人信息行为总体正常。
4)网络安全问题认知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53人次认为破坏分子作伪装绕过安全检查属于网络安全问题,有128人认为网络服务器因断电停机属于网络安全问题,有83人认为因病毒导致系统瘫痪属于网络安全问题,有61人次认为伪造IP地址骗取其口令获取对计算机的访问权限属于网络安全问题。说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内涵不太清楚。
5)遭遇过哪些网络安全问题。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21人次反映遭遇过垃圾邮件侵扰,有89人次表示受到过病毒攻击,有119人次表示信息曾经被盗,有76人次表示遇到过其它形式的网络安全问题。说明侵犯网络信息安全的现象已经较多地影响到大学生。
6)个人信息泄露原因。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83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普及管理不规范,有112人认为是法律不健全,存在个人信息买卖市场,有72人认为是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有69人认为是电脑病毒、木马横行。总体上表明大学生对个人信息泄露原因是有思考的。
7)对校内个人信息安全建设的满意度。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82人对校内的个人信息安全建设表示满意,有109人表示不满意。说明校园个人信息安全建设尽管得到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可,但仍有值得加强的地方。
8)对学校信息安全保障的期待。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关于学校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有114人次提出应该建设个人信息安全平台并绑定个人,137人次提出应该加强后续处理监督,121人次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应该说学生们的期待是建立在关心信息安全基础上的合理要求。
9)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了解情况。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了解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情况不太乐观,有97人次表示知道密匙管理技术,有103人次表示知道数字签名和认证技术,有141人次表示知道网络入侵检测和防火墙技术,有107人次表示了解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10)获取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途径。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31人表示从网络获得相关知识,107人表示从书籍上获得,146人表示从课堂上获得,123人次表示从新闻媒体上获得。应该说大学生获取信息安全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基本上不存在获取不到的困难,主要是看不看的问题。
11)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办法。291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21人次建议开设讲座,97人次建议开主题班会,27人次提出发宣传单,101人次提出通过网络视频。应该说,大家对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是有期待的,也希望有更多的渠道来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障。
综合以上数据进行分析,调研组认为,我校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尽管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自媒体进行交流、娱乐和学习,但主要精力花在如何从网上得到信息, 较少考虑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自己的信息。交谈得知,不少学生会将自己的真实材料到网上, 碰到过QQ 密码会被盗, 登录口令过于简单等现象。大学生信息安全防范知识和操作能力有待加强,尽管因为新闻宣传、课堂教育等因素对防火墙、病毒等基本知识比较了解,但比较完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防范知识知之不多,一些学生不会安装操作系统、配置防火墙,不知道需要定期升级病毒防治产品, 不懂得如何更好的配置自己的计算机,也没有掌握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基本防范技能。
三、对策建议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准备就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越来越多地参与网上购物,使用网上银行等网上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也日渐成为网络信息盗取和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猎物,一些不良商家也通过盗取信息来达到不正当竞争的目的。作为学校要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网络素质、网络技能、实践运用网络综合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督促提高安全上网意识,学会使用杀毒软件及防火墙,学会为别人也为自己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空间。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思想教育,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制教育。目前网络犯罪是十分常见的包括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的散播等。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给了许多人一种“漠视法律的理由”,认为没有具体监管就不算犯罪,其实不然。这体现的是网络法制教育的缺失,所以教育学生们什么在网络上是可以做的、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是违法的是十分重要的,对维护网络安全运行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2)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建议在计算机普及课程中除讲授常用软件知识外,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系统管理用户、文件和其他硬件资源的安全机制。对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安全策略,如加密解密算法、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系统漏洞及修补方法、硬盘保护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也要多加讲授。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网上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不利用网络散播其它同学和老师的私密信息,不参与网络信息违法活动。
3)积极拓展课外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活动。可以定期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就课堂教学中不能深入讲解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如网络行为规范、个人计算机安全策略、计算机病毒的新动向、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引导有兴趣、有需要的大学生深入学习并积极参与防范。 建议每年举办网络安全知识大赛、网络安全知识调查、网络安全主题漫画比赛等,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实现以生教生,在校园中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构建网络安全防范的群防群治机制。
0引言
图书馆一直是学生喜爱去的学习场所,不仅是因为图书馆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图书馆的环境也很优美,有着良好的通风和安静舒适的环境。那么一间坐满48人开一扇窗后的自习教室是否能达到相同的舒适环境呢。通风和噪声环境对于一间自习的教室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通风能提升空气质量带来清新的空气,而安静的场所更能使学生聚精会神的学习。自习环境需要安静,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静下来,集中精力,不受干扰,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因噪声影响心浮气躁,不能安静下来,就无法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1教室噪环境分析
1.1调查问卷分析(共得数据48份)
为了更准确的进行数据分析,此次调查分两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空气品质的问卷调查。约48人在课堂上的调查与分析结果。第一天共调查48人,2人觉得空气质量很好,1人觉得空气质量好,32人感觉空气质量一般,12人觉得空气质量差,1人觉得空气质量很差。总体上给人空气质量偏差的感觉。第二天在同一间教室的约47人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如图二所示。空气质量调查可能受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空气质量较第一天稍好一点,偏一般。
1.2实测数据分析
通过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第二天风速总体幅度较第一天较大,但中间风速较平缓,但整体的通风环境较第一天好很多,噪声也降低了不少。使得学生的主观上对周围环境的感觉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实测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自习教室总体的噪声分贝高,较吵,不太利于学生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6-0087-03
我国劳动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劳务派遣、兼职、实习等现象,这些用工形式可能构成隐蔽劳动并对劳动者权益造成侵害。但是究竟何谓隐蔽劳动关系,其危害性何在?笔者在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青海省某市服务业隐蔽劳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促进劳动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发展。
一、隐蔽劳动关系的概念
隐蔽雇佣关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际劳工组织2003年第九十一届国际劳动大会上发表的《雇佣关系的范围》报告中,指出:“所谓隐蔽雇佣关系,即指假造某种与事实不同的表面现象,从而达到限制或削弱法律所提供的保护的目的。因此,这是一种旨在隐藏或扭曲雇佣关系的行为,其手段包括以另一种法律外壳加以掩盖或赋予其另一种使工人获得更少保护的工作形式。隐蔽雇佣关系亦可能涉及到掩盖雇主身份,即被指定为雇主的人实为中介,意在避免使真正的雇主被牵扯进雇佣关系中,首先可以避免承担对于工人的任何责任。”目前西方国家对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没有做严格区分,一般统称为雇佣关系或劳资关系,因此国外通常用“隐蔽雇佣关系”一词来描述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笔者认为用隐蔽劳动关系更为恰当,原因有两点:第一,从国际劳工组织对“隐蔽雇佣关系”的概念界定及列举的特点来看,劳动单位是想掩盖用工事实,逃避劳动法的法定义务。第二,在我国,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受不同的法律调整,且保护的程度不一。故本文中隐蔽劳动关系的定义为:用工单位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并设置种种障碍混淆用工主体、掩盖用工事实,从而使劳动者获得更少的保护,以达到逃避劳动法法定义务的行为。
二、青海省某市服务业隐蔽劳动关系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2个问题,包括性别、学历、从事行业、合同签订情况,权利侵害情况,权利救济情况等,一般为认知性题目。此问卷共发出300份,回收问卷数285份,有效问卷数267份。根据对问卷的统计,对某市服务业隐蔽劳动关系的产生及特点进行数据分析。
(一)某市服务业隐蔽劳动关系产生分析
1.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力成本太低,被隐蔽的劳动者除少数21.35%工资能达到每月3000元外,其余被隐蔽的劳动者月工资一般在1500元以下,加之劳动力市场本身供大于求的现象,使用人单位具备一定地位去侵害劳动者的权益。
2.从采取隐蔽手段看,采取承揽关系的占23.23%;采取实习合同(学徒工)占12.1%;采取劳务派遣的占44.86%;采取劳务关系的占19.81%。劳务派遣为某市服务业隐蔽劳动关系主要手段,主要因为劳务派遣行业经营混乱,许多劳务派遣机构从事劳务中介、劳务服务等业务,有的以劳务承包或劳务中介为主业,兼营劳务派遣,这在客观上创造了隐蔽劳动关系滋生的土壤。
3.被隐蔽的劳动者78.9%是专科以下学历,主要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劳动者竞争中不具备优势。但是也有一些是本科毕业生,他们就业观偏重于相对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单位,这样博弈的结果是当代大学生虽然临时就业于一般单位,但是他们随时打算跳槽到比较好的单位。正是这种心态,导致了大量大学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以其他合同进行工作。
(二)某市服务业隐蔽劳动关系特点分析
1.人员特点:在有效问卷267份中,有102人曾被或者正被隐蔽劳动关系,从性别看女性居多,占67.45%;从年龄看,大多集中在16-25岁和36-50岁这两个年龄段;从学历看,专科以下居多,占78.9%;从服务业具体行业看,促销服务占46.7%,餐饮服务占23.9%,其余服务行业比例均比较小,尤其在科教文卫业几乎为零。从职位层级看,普通员工占86.4%,经理以上职位的没有;从技术含量看,技术含量较低的占89.9%。
从以上的人员特点可知,隐蔽劳动关系大多存在于人员学历较低的人群、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和行业,职位层级较低,对企业来讲,走或留影响不大,可替代性较强。
2.从权利救济看,一直不知道是违法行为的占42.2%,不知道是违法行为,但出现权利受损时,才知道是违法行为的占24.6%,知道是违法行为,忍气吞声,即使权利受损,也不想维护权利的占14.2%;知道是违法行为,一开始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为零;知道是违法行为,但当用工出现矛盾或者是辞职要离开时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占19%。被隐蔽劳动者为了工作的稳定,一般选择忍气吞声,只有在辞职或权利受侵时才去维护自己权益,此时公权力的监督检查对维护被隐蔽劳动者的权利显得尤为重要。
3.在被隐蔽劳动者中,单位没有给其买社会保险的占93.64%。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可能存在劳动关系,知道的占36.78%,不知道的占多数;被隐蔽者中,因工作受伤后,未享受工伤待遇的占86.46%;对企业忠诚度看,86.5%的被隐蔽者对企业忠诚度比较低,做好随时跳槽的准备。这种规避法律的行为,侵害了众多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劳动法中的合法权益,因为不知企业是违法行为,所以没有及时维护相关权益,导致不利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劳动者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工作积极性也就不高,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4.被隐蔽劳动者希望提供的帮助中,希望提供就业法律指导的占10.4%;希望劳动监察部门暗访的占23.3%;希望设立专职的劳动监督警察,以便随时处理的占30.34%;希望通过立法规制的占34.5%;希望加大企业违法惩罚力度43.46%。被隐蔽劳动者一般生活在社会底层,法律知识淡薄,维权意识不强,所以他们特别希望能够获得就业法律指导,希望设立劳动监督警察,对企业加大执法力度,让其不敢违法,不愿违法。
三、青海省某市服务业隐蔽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用工主体身份的确定及其法律责任问题
在传统的劳动关系里,用工单位的身份通常很容易确定,那些与工人直接订约的人通常被认定为用工单位,用工单位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隐蔽劳动关系中,情况会变得异常复杂,由于观念和证据方面的问题,劳动者很难知道谁是自己的用工主体。与传统劳动关系比较,隐蔽劳动关系中的用工单位责任问题绝不是数量上的不同,而是存在实质上的区别,如何对用工主体及其它可能出现的各方身份进行确认、如何对劳动者的权利及保障此权利得以实现的人进行确认,如何保证这种关系中的劳动者享有与法律所赋予传统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享有的权利,都是不易解决的法律问题。
(二)就业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业服务本是一类服务就业的组织,它的有效运行,首先需要有一个健全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而当前就业服务虽适用的法律不多,但劳动者就业服务的供给、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等都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由于基础性工作薄弱,不能准确掌握一段时间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大部分政府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既提供市场主体和市场经营服务又履行服务监管职能,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导致监管不严。如上述分析看,被隐蔽劳动者大多属于弱势群体,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淡薄,维权意识差,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服务又存在诸多问题,更不利于劳动者维权。
(三)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的立法背景下,除非劳动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否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私法自治关系,公权力并不介入,这无形中为隐蔽劳动关系提供了活跃的空间。
四、青海省西宁市服务业隐蔽劳动关系法律规制建议
(一)完善立法确定隐蔽劳动关系的存在
我国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确定一种劳动关系的存在往往强调要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来确定。这种仅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在形式上与民事合同、商业合同进行区分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混淆劳动关系与民事和商业关系,特别是如何尽可能地防止劳动关系被当做一种民事和商业关系而被用工主体采用来规避劳动法律法规。
在我国有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规定,虽然隐蔽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事实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主观可能基于故意或疏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了无效的劳动同,而隐蔽劳动关系主观上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签订其他合同来掩盖劳动关系,二者相同之处是必须构成实际用工事实,故隐蔽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是:第一、用工单位主观故意;第二、构成实际用工;第三、表面上签订其它合同掩盖真实劳动关系或用工主体。这三个构成要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隐蔽劳动关系的存在,刺破表面合同的面纱,强调“事实第一原则”,为规制隐蔽劳动关系提供法律支撑。
(二)明确隐蔽劳动关系的法律责任
第一,隐蔽劳动本质的认定就像公司法上“刺破公司面纱”的概念,需要看到其实质上的用工关系。以实质用工关系为基本判断要素。隐蔽劳动关系中存在复杂的合同关系,涉及多元主体,法官判断劳动关系时,需要把握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实际用工关系,具体方法是结合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岗位性质、报酬水平等,并将这些因素与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进行比较,如果相同或者接近,可以认为双方之间构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隐蔽劳动关系应被刺破。
第二,先前的合同关系一般表现为其他合同关系,比如劳务派遣合同、兼职合同或者其他劳务合同,可以认为这些合同存在《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合同无效情形,认定此类合同为无效,或认为这些合同符合《合同法》第53条规定的可撤销要件,并要求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三)加强对企业的劳动监察
加强劳动执法是压缩隐蔽劳动关系生存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鉴于劳务派遣已经成为隐蔽劳动的主要形式,因此劳动执法应将劳务派遣作为隐蔽劳动关系查处的入口。劳动执法机关可以对劳务派遣公司、用工单位实施法律法规的状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行政检查权、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对利用劳务派遣侵害劳动者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以增加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的违法成本。
(四)建立有效的劳动纠纷处理机制
一方面,建立劳动监察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监察,对违反法律法规、不照章办事的企业及时地加以整顿;另一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劳动纠纷处理机制。在解决日益增加的个别劳动纠纷时,可借鉴美国的“小额诉讼制度”和日本的“劳动审判制度”,力争在短期内快速结案,避免劳动者承受复杂、繁琐的争议处理机制。
劳动需要付出,但劳动同时也是一种获得,虽然从根本上说,劳动使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但如果一种劳动需要劳动者出卖自己的权益和尊严来获得更多的劳动收益,则这种劳动仍然是不道德的,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隐蔽劳动关系的审视和反思。
参考文献:
传统的师生关系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尊师爱生”,表现出教师敬业、乐教、爱生,学生尊师、好学,家长重教重学的特点。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师生关系也在变化,表现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上海教科院顾泠元教授说“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渠道在缩小的趋势”,可谓一言中的。现在的新时期下,中学生眼中的老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一份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提供的(中国报告网)数据向我们说明了很多问题:
一、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怎样?
从调查问卷看,在回答"你觉得学校里的生活很有趣、比较有趣、说不清、不大有趣、很没趣"中,、%的学生认为很有趣或比较有趣;、%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或不大有趣;认为很没趣的仅占、。在回答"你觉得下课和平时与老师在一起"的感受时,认为很开心和比较开心的占、%,无所谓开心不开心的占、%,不大开心和很不开心的仅占、%。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感觉和心态是比较好的。可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课改的普遍推广,广(中国报告网)大学生逐渐变厌恶学校生活为喜欢,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不是吗?
二、学生怎样看自己的老师呢?
关于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这个方面,在回答对班主任老师的印象时,学生认为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很好和比较好的占、%,一般的占、%,不大好和很不好的为。回答你对你的班主任老师很喜爱和比较喜欢的占、%,说不清的占、%,不大喜欢和很讨厌的没有。关于对全体任课老师的满意程度,从回收问卷看,对全体老师很满意的占%;大部分满意、个别不太满意的占、%;少数满意,多数不满意的没有;很难说满意不满意的占、%;都不满意的为。我想,大多数老师看到这个数据还是会感到欣慰的。这说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并非只是严厉的长辈了。
三、学生能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吗?
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有心里话时最想找谁说"时,回答最想找班主任老师或最想找某个老师的仅占、%;最想找父亲(或母亲)说的占、%;最想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说的占、%;找不到要说的人的占、%。据初步调查和了解,多数的教师愿意和自己的学生谈心、交流并成为好朋友,但是却仅有、%的学生有了心里话最想找老师说,这样老师和学生能成为朋友吗?这个问题值得教师、家长、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深思和研究。
从学生问卷看,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发生了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谁?"时,1%的学生回答找班主任或找某个老师,、%的学生回答找父母,、%的学生回答找同学,、%的学生回答找其他人。在回答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程度时,认为班主任对自己很关心或比较关心的占、%,一般的占、%,不太关心的占、%,很不关心的占、%。认为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对全班同学都很喜爱的占、%,喜爱大部分同学的占、%,只喜爱少数同学的占、%,都不太喜爱的占、%,说不清的占1%。
四、教师教学工作作风民主吗?
学生在回答"你或你的同学有了缺点或错误,你觉得班主任老师的态度如何"这个问题时,、%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态度比较宽容,但要求是严格的;、%的学生认为老师比较宽容,但要求不太严格;、%的学生认为老师要求很严格,但是不;没有学生认为老师没有什么要求,批评教育而已。在回答"你或你的同学在课堂上或平时,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与老师不一样时,你觉得老师的态度如何"时。认为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很高兴的占、%,认为学生有看法老师不大高兴的占、%,认为老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看法压下去的占、%。在回答"你们学校里是否有老师对同学体罚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罚抄书、罚写字等)",学生回答一个老师也没有的仅占、%,极少老师有的占%,有些老师有的占、%,很多老师有的占、%。从结果显示来看,多数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已经能够做到民主,只是也许有些还不是很成熟,就存在着学生们的意见另外,整个教育体系的制度也抑制着师生之间不断改善和增长的民主观念,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给与重视的
五、学生们渴望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最后,在回答"您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为什么?"、"怎样的师生关系你认为是比较满意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等问题时,根据答卷抽样分析,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不满意的占、%,认为一般的占、%,拒绝回答的占、%。
满意的理由是"因为自己学的轻松开心、效果也不错","因为老师不仅注意在课堂上认真教学,在课外像朋友一样,注意同我们进行一定的交流,能理解我们的心理,对错误能正确引导,我们对老师尊敬,老师也尊重我们。"不满意的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考试制度压制着学生关系。""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理解"。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研究的体验,应重视问题的发现、重视研究的过程、重视师生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主要是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之间研究的气氛也不够浓厚,单兵作战居多,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成为“后进生”,甚至会出现师生之间不协调状况,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学生之间通过分组讨论,从问题的提出,到研究过程,到成果的提交,无不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团结互助,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共同探索、成果评价,与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了一种平等的互相信任与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必将大大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
2.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千人一面”.即使贯穿一些问题的讨论,也主要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况且教师的思维也有局限性,问题的设计也主要是为教学而提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和发挥不出来.研究性课题的选择是学生主动思考、集体讨论而提出的,课题丰富多彩,伴随研究性过程的开展,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既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以更大热情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应该突破课堂教学的界限,要在观念上有所突破.学习的实质是依托各种可利用的条件锻炼能力提高使自己获得知识和技能.所谓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形式,所以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地点和场所视需要而定,不应该在此有所划分.下面以“菜刀上的力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为例来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课题由教师确定,基本步骤如下.
1.布置学生参与
(1)分组
①根据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自由结组.②根据对选择题目的兴趣结组.
(2)确定子课题
以“刀具上的力学”为例.全班共分成八组.第一组侧重研究带轴的刀,比如,指甲刀、铡刀、剪刀.第二组侧重研究多切面的刀,比如,理发推子.第三组侧重研究控制距离的刀,比如:削皮刀.第四组侧重研究各式菜刀.第五组侧重研究组合刀具,比如,电动剃须刀、榨汁儿机…各小组可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原则是:一要有研究意义;二要有可操作性.从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分析鉴别能力.
(3)对确定好的题目做出计划
①对刚开始搞的学生,可给一个参考.
②对已经做过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让他自己做,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我会做计划了.
③小组讨论后可执行.
2.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研究
(1)按照访问、上网、查书面资料等计划分头收集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2)将收集的资料汇总、整理.(整理知识的能力)
(3)一人执笔写出论文或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小制作模型的说明.(文字表达能力)
(4)全组讨论,修改后,定稿上交.
3.论文答辩(调查报告交流、实验报告交流、小制作展示)
(1)各小组组长宣读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制作说明).
(2)评审组提问,小组每一个成员都有答辩的机会(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比较、鉴别能力,应变能力等)
(3)读论文、提问答辩交错进行.
4.评定成绩
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定;对各小组进行评定.最后打出成绩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要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做到:
1.认真选好课题
选好课题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要逐步地放开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要给学生一个研究、思考的过程.
2.注重学习过程
(1)选择课题
课题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课题的深、广度要适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四个课时完成为好.学生在选定课题后,要引导他们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论证,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提出预期目标.
(2)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题目一经确定,就必须写一份计划书.在该计划书中应该包含:课题题目、研究目的、形式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实验仪器等.
(3)资料收集和整理
收集资料是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寻找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学生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直接从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出版物中获得;二是从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中获得从上述资料中得不到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或个体的意见、看法等,从他们的阐述中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
(4)设计及实施实验
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应该记下所有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可自行设计实验记录卡片,记下日期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变化.做实验时,如果有什么想法,也随时记录下来,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步骤,它们往往会给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将记录下来的数据绘制成图表,这样反映直观,便于分析.
(5)分析和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对整个实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将所得出的结论与所做的假设进行比较,如果假设成立,则可以利用该假设去预见某些还未进行的同类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再设计一个实验,用假设去推断出它的结果,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一推断.如果仍成立,说明该假设暂时是对的.此时,学生的实验课题也就完成了大部分.
(6)总结阶段
无论是做什么样的实验,都需要撰写报告,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应用文是单位、个人在处理事务,沟通关系时形成和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章总称,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一、应用文教学现状
应用文成为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格式化的特点,也使之较为枯燥。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多采用的是:讲授基础知识例文示范写作训练课堂练习。这就使应用文教学存在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弊端。师生关系停留在传授者与接受者。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教师片面强调学生接受学习,忽视其认识主体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下,就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知识掌握不高,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的现状,使应用文教学处于“瓶颈”状态,这就急需改革。
二、引入社会实践的意义
笔者大胆建议并尝试把这类文体的教学引入到社会实践中,优点在于: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中提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提高有个性的学习”。应用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正是打破“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实践尝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及效果,同时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对中职学生终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在1931年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共同的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这种思想运用到应用文学习中,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贯通,接受与运用相结合。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需求的是综合型人才。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下激起学生主动接触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同时在接触社会中也可以开阔视野,学会获取、筛选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同时可以在合作、交流、沟通中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四)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社会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学习,体会“生活处处有学问”。有利于思维的开拓,有利于日后步入社会的继续学习,加强了与社会的连接,也缩短了校园与社会的距离。
三、实践与尝试
(一)活动前的理论指导。要告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好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这番介绍目的在于引起学生重视,激发兴趣与热情,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每一个阶段活动前结合相应的理论教学,明确应用文每一文种的使用场合,写作格式,辅以相应的例文。
(二)组织及安排
1、分阶段设计活动。现行中专语文(基础版)的教材收录了不少应用文的文种。拟把它们整合成四阶段进行教与学,分类整合原则(1)由易到难;(2)由理论到实践;(3)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班校家社会。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条据、便条(课堂)
第二阶段:书信、启事、广告、新闻(课堂、家庭、校园)
第三阶段:计划、总结、介绍信、证明信(社会)
第四阶段:调查报告(综合)
每阶段的学习必须引入到实际运用中。例如:第一阶段的内容安排在开学初,学生在与各部门打交道时有机会接触到的条据,例如:假条、留言条、借条、收条、领条、欠条。第二阶段,教师节的到来,每每学生都想表达一下自己对老师教导的感激之情,正好利用这一契机结合书信格式教学,安排写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这既是教书又是育人。第三阶段,走出校园延伸到街村、社区。利用校附近的幼儿园、养老院作为学生实践的场所。具体内容由各组自定,整个活动学生反映积极,从一开始的电话联系、路线设计、计划草拟、介绍信的写作,最后结束时的总结。第四阶段,基于前三阶段写作训练已强化的基础上,安排调查报告的制作较为适时。
2、独立完成与分组进行相结合
内容较简单的文种如书信、条据、便条、新闻等可独自完成,而内容多,涉及面广,资料收集量大的文种如调查报告、幼儿园和养老院活动的计划、总结不妨采用分组进行,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及时跟进、评价、总结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师工作重点放在每个阶段学生出现疑难问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例如:像在老人院献爱心活动中,曾遇到不少学生胆怯,不好意思,畏难情绪。对此及时个别指导,问题的指出,增强学生信心,引导提高与人交往技巧的能力显得较为重要。
(三)注意事项
1、难度适中,呈梯级型发展。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易到难组织一项项实践活动,避免困难度过高伤了学生的热情、积极性。
2、阶段性要求的提出,职责范围的明确。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有必要指导学生分阶段完成,但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对于涉及合作性的活动也要防止“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
3、鼓励个性及创新。在应用文写作格式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大力鼓励学生选择热点,焦点题材,主题尽可能广泛,反对雷同。分析材料时,也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
4、合理化调整师生关系。在一系列活动中,老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态度宽容学生,为学生思想与思维开拓解放提供前提。
四、收获与成效
应用文社会实践教学虽然还在尝试阶段,但已显示出魅力。在教学与生活的界限打通的同时,老师把主动探索,自主支配时间空间的权力交给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会怎样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在收集、提取、处理、分析信息中观察力也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开拓,写作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这一活动也打破了单一集体教学组织的形式,构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相信对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也起促进作用,体现了生命化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在中国,大学生在校园里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英语这门学科中。在某些说法里,英语成绩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业以及美好未来。所以,在大学里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是对大学英语老师的一个极大考验。在中国,很多英语研究者研究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一是大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原因和动机之间的两者关系;二是学习其他课程的成绩对动机会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两点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很少学者都没研究过大学老师对大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影响,更有甚者从没有研究大学英语老师在学校的交际行为是否对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以往英语研究者研究英语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基础上,本篇文章就大学英语老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而做了一定的论述,其中也明确的指出大学英语老师的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什么叫做教师交际行为,交际行为都由什么构成
一些英语研究者们指出,大学生的英语成绩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某种情况下的不谋而合,此类被称为相似度,其次是大学英语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师生团结程度和老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度是指在一定的场合下,老师的学生个人间而产生的不谋而合的信念、价值观以及认同某种行为。著名英语学家Fulcher和Andersen同时指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越持久的原因是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从而促使了交流长时间的有效性。抛开交流有效性不说,相似度在一定程度上被等同于倾诉者和倾听者之间互相产生了更多的爱慕感,并且对倾听者在某些事务上的观点和信念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著名英语老师Simonsetal 通过研究发现相似度带给倾诉者和倾听者莫大的信任感。团结程度具体意思就是指双方在交流时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给彼此带来心理上的亲近感。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与老师的团结程度对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看来老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亲和力是指双方在交流时的心理亲近感起作用而产生的交际行为,大量实践研究表明老师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针对调查对象而设计的调查
针对大学老师交际行为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影响,笔者针对大二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其中所有的大学生都是资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试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大学生对大学老师与自己相似度的看法和想法、如何感知对大学老师和大学同学的人际关系团结度以及大学生对大学老师使用的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的感染力。在问卷调查后,笔者采用李可计量表测量,以求调查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此次调查报告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对不是本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英语动机有影响、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是否会对非本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英语动机产生总体影响而研究。面对大学老师与学生的相似度、大学老师与学生的团结度、大学老师的语言亲和力还是行为,到底是以上这三个观点对大学老师的交际行为对非本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大还是大学老师的非语言亲和力的行为影响大。所有受访的大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认真、沉着冷静的完成所有调查报告中的问题,因此更加保证了本次增加本次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同时笔者在统计数据时采用了多人交换法的验证方法,从而能更好的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通过对数据正确的收集与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结果分析显示,教师在交际行为中的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相似度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语言亲和力的感知和行为的调查数据值大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度的平均值,而学生之间的团结度大于老师在交际行为中的非语言亲和力的平均值,平均值最小的就属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似度了。在这些平均值的调查数据中,数值越大说明这些数据的分布离散浮动越大,数值越小说明分布的数据离散浮动越小,语言亲和感知的形为数据为12.86,学生之间的个人团结数据为12.56,老师交际行为中的非语言亲和力数据为10.16。由此可知,老师的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动机,老师在课堂上要时刻与学生保持亲密的师生关系。通过语言亲和感知的行为和亲密的师生关系相比较,老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亲和力真实的反映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亲和力行为对学生在学习英语动机上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给学生传达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教学新方法。老师的非语言亲和力和行为要在课堂上语言的亲和力和行为的相互帮助下一起实现。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下有着相互依赖的作用。在课堂上,老师将语言亲和行为和非语言亲和行为相互结合能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
在大学校园里,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似度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并不重要,学生更容易受英语水平比自己高的老师的影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期望英语老师传授渊博的知识并且能有效及时的传达。
四、总结
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老师通过职场教育来更好的有意识的使用一定的交际行为,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喜欢,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老师的这些改变,让学生充分的调动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并且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习潜力,同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大学生喜欢英语,更喜欢自己的英语老师。
【参考文献】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五步教学法是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按五个教学步骤或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旨在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可行的途径将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移到重方法、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轨道上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五步教学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教师单向传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忽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它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方法的传授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它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后,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能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体现“精”而“管用”的基本要求。三是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与促进研究生个性张扬结合起来。四是能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克服课时紧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五步教学法既能使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解决了研究生思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因而,通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可以实现以下的目标:能够改变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改变理论知识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能够改变以“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能够改变高校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态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探索出一种适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为同仁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关键把握五个步骤,实现师生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式教学。根据实施五步教学法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五个步骤,即:
第一步:精讲内容,精心导学。第一步骤主要是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其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学好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基础。这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中讲授教学内容时,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求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抓重点、讲难点,同时注意讲清楚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在表达方式和讲授技巧上要讲求思想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趣味的丰富性,并将它们完美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努力做到:吃透教学大纲,深刻领会主题思想,真正熟悉课堂内容体系的逻辑连接关系以及每一逻辑层次转换承接的基本内涵及其要点,不断增强阐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占有和搜集大量新鲜材料,选取典型生动、形象感人的事例充实论据,加强阐述中的条理性和趣味性;注重课堂上的语言的准确精炼和生动活泼,力戒表情呆板、照本宣科、空洞无物的枯燥说教。
第二步:师生思辨,探讨交流。在第一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和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交流阶段,以“思辨”为主要特征。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这一步骤的实施分两个小环节:
第一个小环节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这一小环节主要是教师应精心设置小思考题、让研究生进行思考,研究生谈认识和观点。在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后,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程内容,提出几个小问题供研究生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既是研究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话题又要注意与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密切相关,以引起研究生的兴趣。研究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认真探究和思考,既要“研”,又要“讨”,在这一阶段,研究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揭示理论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研究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小环节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这一小环节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学须善疑”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通过教师精讲、提问和研究生探究讨论的过程后,研究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问题会随之越来越集中。教师应引导研究生把对重大理论问题、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疑惑、把研究生自己心中的疙瘩或对某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大胆表达出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倾听并记录研究生发言内容包括针锋相对的辩论。在研究生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对每位研究生的提问,都应作出回答。教师采用启发式手段,点拨诱导学生思维,授之以渔,带着研究生走向知识,走向感知,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意识地、有目的对研究生的问题进行释疑。
第三步:教师讲评、学生领悟。在前二个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整个讨论予以讲评和分析。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每个章节教学、讨论结束之后应做一些必要的讲评,进行正确引导,增强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应总结学生讨论中的正确部分和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教学目的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出研究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适量提供研究生自学参考书目。教师作总结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化。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研究生有所悟、有所收获,使研究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及优患意识,激励研究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对其良好政治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自我探究、撰写心得。教师在讲评结束后,要求研究生课后进行自我思考、撰写心得体会。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一是教师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求研究生自己以书面形式写出心得体会文章,篇幅不宜过长,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包含课程学习后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二是教师给研究生布置思考题或提出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求研究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三是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生就某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出4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无论是心得体会还是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谈真实感受,不讲假话和违心的话,并力求将切实感受写得具体一点,避免空发议论。研究生将写好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交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