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会展项目总结

会展项目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03 12:18: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展项目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会展项目总结

篇1

拿到一个展览或者会议,首先要考虑它的规模,人流量有多少?

可以和主办方沟通,因为主办方经常参展,对于人数和规模基本都有一个很准确的预测,也可参考最近参展的票面统计数据。然后就是确定展览的地点,地点确定后就要策划设计方案了,要根据不同展览设计不同方案内容,首先要设计序厅,人流的走向,然后是休息厅、互动厅以及各个展厅的位置,展台和标准展台的摆放以及和人流走向的关系,统统要考虑进去。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进门放在哪边?观众从什么地方进入,专业人员如何进场?

会议会展策划的概要:

一、要研究展会客户心理

二、要充分做好人、时、地、物、钱等准备

三、要编组

四、寻找潜在客户

五、产品介绍

六、拓展品牌知名度

七、通盘考虑,要赚回来

八、最后根据有效资料,实行会后跟进

会议会展策划细节流程:

一、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

收集有关本项目的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及录像等活动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编排,结集归档。

二、制定详细完整的会展策划方案

确定会展的目标市场,会展规模展品的选择,评估观众的数量的多少和展览面积的大小以及参展的费用预算。

三、实施前的培训

让全体的实施工作人员理解策划方案精神,熟悉策划方要求,掌握实施方案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技巧。

四、印刷资料的设计制作

利用展会?A会刊、展前快讯、媒体报道等手段来进行前期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

五、展台的布置及展示

设备的调试安装,展台的人员配备。

六、相关的展会服务

根据展会参加会议者的具体情况以及人数的多少安排相应的车辆;根据参会人员的喜好,预定各种形式的参会,推荐不同的用餐地点;根据参会人员的喜好,设计不同的休闲方式、旅游线路。

七、做好对活动的评估

开好总结会,做好善后工作。

会议展会策划注意事项:

一、调查分析

会展的市场调查是选定会展项目的重要依据。它是会展策划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一般情况下市场调查要根据本地、本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展会设施条件等特点,围绕市场进行调查。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会展环境的调查、会展企业情况的调查、会展项目情况的调查、会展市场竞争情况的调查以及参观商、支持协助单位等情况的调查。只有在充分了解市场潜力、市场限制以及市场动态等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策划

二、决策与计划

做展会决定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应掌握一定的决策策略。影响会展决策的要素有营销需要、市场条件、营销方式、内部条件等,会展的决策与计划从分析决策的要素入手,确定会展的基本目标、集体目标和管理目标,然后决定展会的战略安排、市场安排、方式安排等。

三、运作与实施

篇2

“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在一定地域和空间由多个人、单位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活动。包括各类大型会议、地方及民族节庆、展览展销活动、文化艺术表演、体育竞技活动、商品交易活动等。其产品在国际上统称为“MICE”,即Meeting(会议)、Incentive(奖励旅游)、Convention(大会)、Exhibition(展览)。根据ICCA(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的要求,50人以上才能够列入正式被统计的会展活动。会展业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朝阳企业,是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四位一体”的产业,有力推动着各国旅游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会展业属于一个前瞻性经济,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经济发达、风光宜人、交通便利的城市都非常重视拓展其会展功能,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本人在会展行业服务多年,对会展项目的运营也是在由浅入深的学习与实践中。在这儿就会展行业的理论以及发达国家在会展运营管理模式行业的优势与大家分享,以共勉之。

一、会展项目概况

会展项目是综合性的活动,所需要的协调、计划、组织、控制能力特别强。而在诸多的能力中,最主要的就是能把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管理、危机管理、会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危机管理能力。在会展运营中危机屡有发生,在危机之中,需要管理人员及时而敏锐发现问题,做出决策,快速处理问题,果断解决问题。

作为会展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位通才,会展业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特别高,即能对所收集到的市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新机会,通过综合创新,开发出新的项目。这两种能力的结合,有助于开发新主题,赋予原有的展会项目新的元素。

会展活动观众复杂,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展会营销能力,精通沟通、协商、组织等技巧。从事会展工作必须与多方面人员打交道,要进入各种场合,要面对经常变化的情况,因此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快速应变能力。会展业是多部门、多企业,甚至不同文化的聚集,需要从业人员善于学习。

会展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在预算规定范围内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总体上符合如下条件:

1、具有一定的目标

2、具有时间、财务、人力和其他限制条件

3、具有专门的组织。

(一)、会展项目的特征及分类

会展项目是以会展活动为管理对象的新型项目形式,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顾客导向性;项目连带性;客户广泛性;效益整合性

会展项目的分类

按展览项目目的,分为展示类展览项目和交易类展览项目;

按展览项目性质,分为贸易类展览项目、消费类展览项目和科技类展览项目;

按展览内容,分为综合类展览项目和专业类展览项目。

会展项目管理的过程

会展项目启动阶段,确认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应当开始付诸行动;

会展项目规划阶段,为实现启动过程提出目标而制定计划;

会展项目执行阶段,为计划的实施所需执行各项工作,包括对人员和其他资源进行组织和协调;

会展项目控制阶段,测量项目的进程,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启动阶段时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

会展项目结束阶段,通过对项目或者项目阶段成果的正式接受,以使从启动阶段开始的这一周期有条不紊的结束。

(二)、会展项目组织管理

会展项目组织结构的类型:

工作队式;部门控制式;矩阵型

会展项目型特征:企业中所有人都是按会展项目划分,几乎不存在职能部门;优点:会展项目型组织的设置能迅速有效地对会展项目目标和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缺点:资源不能共享,成本高。会展项目之间缺乏信息交流。适用范围:适用于同时进行多个会展项目;

会展项目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

尽职尽责;分担责任;灵活;任务导向;依据进度和约束完成工作的能力;互相信任与支持;团队导向;能够接受不同观点;跨越部门和权限工作的能力;会展项目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活动;绩效考核与激励;集中安排;培训;

会展项目经理的职责:

科学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周密的会展项目计划;有效控制费用、进度和质量;争取会展项目所需资源;及时决策;

会展项目经理的权利:

决策权;人力资源管理权;资源支配权。

二、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会展行业对我国会展业的影响;首先总结发达国家包括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会展业发展经验;然后分析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优势和劣势;最后,结合发达国家会展业在管理体制、场馆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会展营销方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应如何发展我国会展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相继申奥申博成功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虽然我国的会展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比,我国的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经验,以促进我国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一)、发达国家会展经验总结

1.政府高度重视,强调宏观管理

几乎每个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都与政府密切相关,政府在投资、制定政策、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熟悉业务、了解惯例又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在大专院校都设有会展专业,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会展理论知识。

3.先进的会展场馆

发达国家先进一流的会展场馆保证了会展活动可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其在世界会展业具有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先进现代的会展场馆设施,从而使得一些会展企业能在将会展做大做强的同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际会展集团公司。

4.完善的会展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会展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会展法规,正是这些严格的会展法规保证了他们会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会展业蓬勃发展。国外大型会展集团企业特别看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机遇,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一些特征。

1.会展业发展前景良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会展业作为一个无污染的绿色行业,完全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西方国家到我国举办各种各样的会展也越来越多,使我国在会展业的世界地位不断上升。

2.展览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增长速度迅猛

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展览会数量迅猛增长,统计表明:2001年2387个,2002年3075个,2003年达到了3298个。我国展览会数量的年增长率为20%-30%。2005年,我国获得10个UFI认证项目,是中国展会和展览机构获得认证最多的一年。

3.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所以气候类型多样化,这是举办会展的一大优势,因为无论在何时,都能在国内找到一个气候宜人的理想城市来办展。

4.缺乏权威性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我国的会展协会很多,但大多是地域性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展览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大连、宁波、重庆、厦门、深圳等会展城市都有了会展行业协会。直到2005年4月由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共同组织发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议展览业商会,我国的会展行业才算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虽然我国会展业举办权正由多头审批向登记制过渡,但目前仍是多头审批,管理体制仍显混乱。

5.会展场馆建设存在问题

从目前我国已有的会展大型场馆来看,利用率非常地低下,例如:北京的大型会展在我国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但是其展馆利用率也只有30%多,会展场馆的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与国际上配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大型场馆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6.会展人才缺口大、人才培养体系落后

篇3

2002年10月,原国家经贸委取消了国内会展的审批制度,对会展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虽然我国的会展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利益的驱动,办展风险小,很多主办单位办展属于获取短期收益的行为。这些组织办展人员素质不高,相关活动的组织不规范,对参展商、观展者的服务提供不到位,缺少对相关供应商和参展方的调控管理。

会展项目就是为完成展览和会议活动所做的彼此相互关联的人或活动的一次性过程。会展活动确定日程之后,一旦开展,其结果就具有不可修改性。大型会展活动不可能有预演,一个环节的疏忽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对活动的控制尤为重要。会展项目管理是对执行中的会展项目发展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沟通与激励,以实现会展目标的各项活动的总称。通过对项目的过程管理起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一、针对会展活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会展活动通常是一次性的活动,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出了问题,很难补救。大型会展活动不可能有预演,所以对活动的时间、成本、质量进行管理尤为重要。

由于会展活动的不可弥补性,使得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可能会在结果和目标之间发生差异,差异越大,损失越大,在会展项目管理中,这种不确定因素一般来自三个方面:

1.1因由自然环境、市场或社会宏观环境所产生的对所有办展机构都发生影响。例如:自然灾害、经济衰退、政治法律因素,这些问题来源于办展机构外部,办展机构仅靠自身力量很难规避,不可控制。

1.2因办展机构经营方面的原因而给会展项目带来的影响。例如:现场布置不当和设施老化延误布展时间和影响会场活动的效果,甚至造成危险;通道安排不合理而引起的人群拥挤并出现事故;会展定位不当,招展不力,招商不顺,宣传推广效果不佳,人力资源及人员结构不合理,成本超支而使会展无法继续举办等;展览管理失误而引起参展商“闹展”和“罢展”等问题。

1.3因主办单位或承办范围管理方面的原因而给会展项目带来的影响。例如:前期策划方案不合理,导致计划变更而追加成本,工作进度延误造成会展延期,布展时间过短、展品运输紊乱,相关活动安排不合理,展览期间的服务工作不到位,导致会展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会展项目管理贯穿会展活动的全部过程,在会展项目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

一般而言,在一个会展活动中会设立一个项目管理组织,由会展项目经理负起项目管理的全部责任,其他管理人员,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然后,通过定期的会议和报告,评估项目进展情况,识别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会造成的后果;最后,进行控制降低不确定发生的概率,减少已存在不确定因素释放的能量,降低不确定因素释放的能量速度,甚至改变不确定因素的性质。

本文以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构建会展项目管理的理论及体系从理论层面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阐述,并从系统层面探讨会展项目管理应建立的管理体系。

二、会展项目管理理论

本论文中使用的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包括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

2.1.1项目组织管理

项目组织规划是为了更好地执行项目所必须进行的一步工作。总的来说,它分两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公司层面确定具体项目的组织形式,要求确定项目管理团队及其权限;二是项目层面,主要由项目经理负责,会同职能经理完成整个项目实施需要的人力资源规划。在这个环节中要具体确定和分派项目角色、责任和通报或报告关系。

2.1.2项目管理团队

项目管理团队一般包括项目经理,助理项目经理,项目办公室和专业人员。项目管理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合作,在人事关系上要避免冲突的指令。项目管理团队的组建应考虑招募所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保证团队在必要的时间内获得合适的专业技术人员。

2.1.3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有效地使用涉及项目的人员所需的过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调动所有项目关联人员的积极性,在项目承担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实现项目目标。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每项工作要分配到具体的个人(或小组),明确不同的个人(或小组)在这项工作中的职责,而且每项工作只能有唯一的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角色和责任分配通常采用责任分配矩阵来表示。

2.1.4会展管理团队的特点

管理会展活动的组织是组委会,它是会展主办方授权的会展管理机构,一般由举办方、承办方组成组委会,负责组建、管理会展工作团队。会展管理团队是为完成会展项目而建立的组织机构,置于会展组委会之下,接受组委会的管理,具体执行会展项目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通常会展组委会的成员也是会展管理团队中的成员或领导。会展管理班子有一大特点:其成员多数是临时借调,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或组织机构。随着会展项目的进展,管理团队成员的工作内容和职务常有变动,甚至人数也会有不小的变化;团队成员往往要接受项目经理(组委会)和原组织机构负责人的双重领导。因此,会展管理团队建设对保证项目成功有重要的意义。

2.1.5会展管理团队的形式

会展团队的结构形式应视会展性质、组织环境而定,在会展的不同阶段,团队的结构形式应作相应的变化。会展是由众多子项目组成,有的子项目是会展的其中一个阶段,有的则贯穿项目始终。会展管理团队采用专业对应的结构流程图。如下图2.1所示:

2.1.6会展人力资源管理

会展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会展任务和职责分配到合适的会展相关人员。会展角色和职责在会展管理中必须明确,否则容易造成同一项工作没有人负责,最终影响会展项标的实现。

2.2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包括项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以及实现该产品或服务所需要做的各项具体工作。项目范围是为了交付满足产品范围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所应做和必须做的工作。明确了项目的工作范围,需要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进行项目分解,项目范围控制。

2.2.1项目范围的说明

范围说明在项目参与人之间确认或建立了一个项目范围的共识,作为未来项目决策的文档基准。项目范围说明包括三方面内容:

2.2.1.1项目的合理性

实施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项目的合理性说明为将来提供了评估各种利弊关系的基础。

2.2.1.2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是所要达到的项目的期望产品或服务,确定了项目目标,也就确定了成功实现项目所必须满足的某些数量标准。项目目标至少应该包括费用、时间进度和技术性能或质量标准。

2.2.1.3项目可交付成果清单

如果列入项目可交付成果清单的事项一旦被完满实现,并交付给使用者——项目的中间用户或最终用户,就标志着项目阶段或项目的完成。这就需要向他们表明项目事先设立的目标均已达到,至少要让他们看到原定的费用、进度和质量均已达到。

会展项目范围说明书所需的信息应由主办方代表、承办方代表、参展商代表、观展代表共同制定。同时,会展项目也会制定备选方案。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2.2工作分解结构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就是把一个项目,按一定的原则分解,项目分解成任务,任务再分解成一项项工作,再把一项项工作分配到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中,直到分解不下去为止。如图2.2所示:

工作分解结构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WBS总是处于计划过程的中心,也是制定进度计划、资源需求、成本预算、质量管理计划等的重要基础。项目范围是由WBS定义的,所以WBS也是一个项目的综合工具。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是会展项目管理中最具价值的工具。会展项目的WBS包括以下领域:会展策划,招展、布展工作,场地布置,会场服务,宣传推广,人力资源,开幕式活动,财务管理等。

2.2.2.1项目变更

会展项目变更控制要事先确定一套修改项目文件或改变项目活动时应遵循的程序。变更控制系统应当有处理自动变更的机制。在变更实际发生时,也要采用范围控制过程来管理这些变更。控制范围过程需要与其他控制过程整合在一起。自动变更,又称现场变更,可以不经审查即可批准的变更;非自动变更,需要组委会审核,在变更实际发生时,也要采用范围控制过程来管理这些变更。变更不可避免,因而控制范围过程需要与变更控制过程整合在一起,强制实施某种形式的变更控制。

2.2.2.2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就是合理地安排项目时间,不使工期拖延,它的目的是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它的主要工作包括定义项目活动、任务、活动排序、每项活动的合理工期估算、制定项目完整的进度计划监控项目进度等内容。会展项目时间管理是指办展机构对招展、招商、宣传推广、筹撤展以及会展服务等各个环节在时间及工作进度上进行统筹安排,使各项工作在时间安排和进度上彼此协调,保证会展顺利举办。

2.2.2.3项目费用管理

项目费用管理包括四个过程:资源规划、费用估算、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项目费用管理的目的是在满足所有项目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和控制费用。会展成本管理通过对项目举办期间所需要的经费进行预算来完成。财务预算的基础是往届同类型会展的历史数据和对现今市场情况的预测与分析,因此预算要有一定的弹性。会展财务预算提供了整个筹备期间的收支预算,从而确保会展活动的各项财务支出充足、合理。本论文论及的会展活动为收支平衡型活动,会展收入与支出保持平衡即可。

2.2.2.4项目质量管理

进行质量规划,首先要确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确定项目的质量方针之后,就应该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会展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会展项目能高质量完成,从而使会展达到主办方的预期需求。然后通过适当的政策和程序,采取持续的过程改进活动来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本文涉及的质量管理包括执行组织确定质量管理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这三个部分。

1)会展质量管理计划

会展质量管理计划需要非常详细或高度概括的论述。应该在会展项目早期就对质量管理计划进行评审,以确保决策是基于准确信息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因返工而造成的成本超支和进度延误。

2)会展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项目管理团队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法,组委会监控特定的会展结果,确保会展管理团队遵循相关质量标准,并识别提高整体质量的途径。

3)会展质量控制

会展质量控制是在会展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对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偏差进行控制。会展活动的质量偏差一般会产生在人员沟通,场馆设施,布展材料和会场环境这几个方面。

三、总结

通过详细介绍如何按照项目管理方式进行优化活动组织实施与管理方法,对项目管理理论在大型会展活动组织与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研究。通过项目管理来组织会展,可以对项目的每个阶段进行筹备和计划,并形成实施方案。

通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优化活动的研究可以做以下三点总结:

篇4

一、我国会展业总体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为会展中心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并逐渐走向全球化、品牌化、资本化、产业化、集群化、市场化、专业化和智能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国会展业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不断拓宽,带动性逐年增强,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然而,目前我国会展业也遇到较多问题:一、会议主办者过多,市场主体混乱,缺乏凝聚力;二、场馆老化、盲目建造场馆、场馆运营不善;三、展会服务水平较低,客户满意度低;四、市场机制不全,会展企业良莠不齐;五、会展人才缺口较大,结构不合理,供需不衔接;六、会展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政府权责不明确,行业协会功能未完全发挥。

二、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教育情况

2013年,本科“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被撤并,全国招收会展新生12966人,较上年增加5.4%。2013年,全国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高等院校达220所(未含大类招生)。2013年秋季全国会展专业在校生为37826人,较上年增加4135人,增长12.3%。其中本科生为10798人,我国会展专业本科在校生首次过万。今后几年全国会展专业本科和高职应届毕业生人数为: 2014年10297人、2015年11707人、2016年12523人。2013年, 以各城市会展专业在校生人数排名,上海居首,第2-10位依次为广州、杭州、重庆、天津、济南、合肥、武汉、北京、石家庄。10城市在校生为19,540人,占全国51.7% 其中本科7230人,占全国67.0%。

三、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本文分别从北京、上海、广州选择具有6个代表性的已经设立会展专业课程的高校,作为城市高校样本进行分析。

表1:代表高校会展专业课程开设目标及课程内容(略)

基本上,所有样本学校的课程都涵盖了工商管理类通识课程,而在专业课程上各个地区不同学校也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从上表也能够总结出,以下课程较为缺乏:政策法规类、场馆管理类、信息科技类以及实践实务类课程。

四、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

(一)与现实匹配度较低,无法为解决会展业问题而培养和供给人才,如欠缺政策法规课程、欠缺场馆管理课程。同时对比国外高校:乔治.华盛顿大学开设了法律与道德问题课程,内华达大学开设了会展设施管理课程,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则开设了节庆法律与法规、会展场地及其设施管理课程。

(二)缺乏对国际素质的培养,欠缺外语课程和外国文化、礼仪课程,不利于会展业走向国际化。

(三)课程过多重视策划、管理,忽视会展支持性业务的教学,不够脚踏实地。而会展业国际巨头德国的会展教育则专门划出展台施工模块的教学。

(四)会展业重实践,但会展专业课程理论偏多,缺乏实践机会,学生仅是纸上谈兵。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英国则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新西兰林肯大学的休闲与会展策划专业每年都会与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Rebel Kiwi运动会,由学生负责策划、组织、评估等各方面工作)。而德国更是在校三年,一年半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半参加实习。

五、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

本文旨在通过把高校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目前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和匹配,从而挖掘出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并提出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方案。这些方案并非为了一蹴而就、完全解决目前我国及国内各地区会展业发展的问题,而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为长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

(一)仔细分析、总结目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情况预测未来四年会展业的走向,重新整合设置会展专业课程。

(二)适当增设政策法规课程、场馆管理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刘林艳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我国会展专业教育也逐步走向平稳时期。本文将抓住这一契机,研究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的匹配程度。在得出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四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关于课程设置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展业 ;高校;课程设置展支持性业务的教学。而建议增设这些课程并非等同于依赖这些课程便可立刻培养出可以解决会展政策法规不完善或者场馆老化等问题的人才,而是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增加学生对目前情况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在大环境内、行业内工作。

(三)高校间相互借鉴经验,同地区的高校尝试联合开设课程,共享资源,提高效率;亦可跨地区联合开设网络课程,教授政策法规、网络会展等课程。

(四)加强校企合作,大幅度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采用“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从实践中深入学习并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勇.2013年中国会展发展新趋势[N].中国贸易报,2013-04-02007.

[2]焦微玲.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18:134-136.

[3]郭巍.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杨琳. 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研究[D].扬州大学,2012.

[5]高耀松,王玲,戴桂麟,刘春章.后世博长三角会展业态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2,12:23-34.

[6]邬国梅.国际会展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J].市场论坛,2007,05:13-16.

篇5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但业界标准的缺失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我国会展业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远没有形成指导行业实践的标准体系,不利于会展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1979―2013年国内外会展标准及会展评估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为我国会展业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外会展标准与会展评估研究文献总体情况

(一)资料来源及年谱分析

本文利用CNKI、维普、SSCI、谷歌学术搜索进行文献资料搜集,收集到1979―2013年间的42篇会展标准及会展评估研究文献(国外8篇,国内34篇),运用文献总述法及比较归纳法进行分类汇总,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综述(剔除了内容重复的文献)。由于搜索条件的限制,本文仅搜集到8篇英文参考文献,不足以完全代表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具体国内文献及时间年谱如图1所示。

(二)文献研究方法及数量分析

研究方法可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包括描述性、概念性、构建模型和统计分析等)。借鉴这种分类法,本文对检索到的国内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详见表1。

表1显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运用较少。

二、国外会展标准与会展评估研究现状综述

在搜集到的国外文献中,尚无发现对于会展标准的研究,更多是对于会展评估的研究。会议评估研究文献较少,出现了“重展览、轻评估”的现象。国外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从专业观众和参展商层面对参展绩效评估进行探究,更多的是对评估指标的研究。

一是观众质量评价指标方面,国外研究普遍承认净采购影响率、总体购买计划率和观众兴趣因子是衡量观众质量的3个指标。

二是展览会效益评价指标方面,Cavanaugh(1976)指出用参观展位的观众数量、达成的意向量、每个参观者的成本、每项成交意向的成本作为展览会效益评价的指标;Gopalakrishna and Williams(1992)运用意向购买的观众数量与计划购买的观众比率作为展览会效益的测量指标;Williams(1993)用展台的吸引力及在展台接触的观众数量作为测量指标,其中展台吸引力指有兴趣参观企业展位的观众数量。Gopalakrishna and Lilien(1995)用实际在展台接触的观众比率作为展览会绩效测量指标。Dekimpe(1997)用观众吸引力测量展会绩效,具体指参观过展台或拿过资料的目标观众(声称对产品有兴趣的参观者)的比率。Hansen(2004)构建了一套内涵更广的展览会效益评估体系,从销售行为、信息搜集行为、形象提升行为、关系建立行为、员工激励行为等综合因素构建评估企业参展绩效的概念模糊模型,并运用实证的方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是参展绩效评估方面,国外研究文献指出一般用达成的销售意向、跟进客户数、完成的销售额等指标进行参展绩效评估。其中Kerin and Cron(1987)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关注,他们提出了从销售行为和非销售行为进行展览会绩效评估的概念框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证研究显示参展企业营销部经理对非销售行为绩效的评估远远高于销售行为,这表明只用销售行为评估展览会绩效的衡量指标是不恰当的。

三、国内会展标准与会展评估研究现状综述

(一)会展评估的概念及内涵研究

陈泽炎(2007)仅对“会展项目的评估”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简单概括了三种类型的会展项目的评估主体。蔡礼彬等(2009)比较分析了狭义的项目评估和广义的项目评估的涵义,并且结合会展的相关概念,最终得出了会展评估的概念。陈靖(2009)指出会展评估不应局限于对单个会展项目或会展主办单位的评估,还提出要构建城市会展评估体系,以便于对整个城市的会展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判。这一提法拓展“会展评估”的概念,囊括了城市会展评估体系,从新的角度阐释了会展评估。总体看来,目前国内会展评估的研究仍偏于会展项目评估方面,并出现了“重展览、轻会议”的情况。

(二)会展标准及会展评估存在的问题研究

陈泽炎在(2007)提出了中国会展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会展项目评估获得权威性的难度较大,必须获得政府的支持,在当前开展会展项目评估工作完全依靠市场化还是不行的。杨芳平(2009)总结了会展评估存在的问题:会展涉及的行业多,评估结果如何标准化,以便比较;评估会展项目的许多因素可以量化,但由于种类不同,所用的衡量单位也不同,彼此之间无法换算,自然也就无法比较;评估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展会项目评估时若只选择某一单项来比较,不易得出明确的结论;评估要素中的主观指标如何定量化。

(三)会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1、城市会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陈靖在(2009)指出城市会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由会展环境、会展实绩和会展效果三个部分(一级指标)组成。该笔者只是初步探索了城市会展评估体系所包含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定量的进行描述,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五级评分方式结合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将定量指标转化形成量化评估结果。关于该笔者提出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等各自包含的内容目前业界和学术界均存在较大的分歧,未形成一致意见,分歧普遍存在于会展评估的各个板块中。

2、展览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刘松萍(2004)总结归纳了美国展览质量评估指标中最为重要的16项及其重要等级,美国展览会最重要的评估标准是“参展企业中参展决策者的比重”、“目标市场中的参展企业比例”、“参展企业的数量”,而中国展览会则会更加注重“参展企业的数量”、“展览面积”、“专业观众数量”、“现场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等指标。相比而言,美国的展览会评估体系更加成熟,但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展览会评估,这与中国会展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也与当前中国会展评估市场的需求指向有关。杨芳平 (2010)构建了品牌展览会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解析评估指标的层次和权重。李智玲(2007)指出了UFI认证模式对我国开展展会评估的借鉴及局限性,UFI认证标准不可能全面概括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UFI认证模式侧重“认证”,认证与评估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3、会展业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马娜等(2008)对会展业进行了新的定位,即与旅游、商贸、金融等并列的一个服务业门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标准体系构建思路:会展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钱蒙翔(2007)提出江苏省会展业服务标准体系中包括基础标准、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方法标准,但过于笼统和概括,只是定性的阐述,缺乏说服力。杨杰等(2009)实证调查了2007年7月11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电子工业展览会的情况,并且运用IPA分析法从参展商对展览会的期望需求实际感知两方面结合分析出了影响参展的主要因素的重要性。

四、小结

研究发现,国外会展评估偏向于微观研究,主要集中于参展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然而,国内的会展评估则偏向于宏观研究,研究成果基本处于初级描述状态,大量文献是一般性探讨研究,深层次的研究较为薄弱;在方法上,定性研究明显多于定量研究。会展业标准评估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会展涉及的行业多,评估要素之间的关系难以确立,评估要素中的主观指标难以定量化。随着会展行业的日趋成熟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研究则会逐渐趋于微观研究。国内对会展业标准化我国会展业标准的研究应该注重学术与实践的结合,结合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内外会展业标准,探索出适合我国的会展业标准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Kerin R A,and Cron W L.As-

sessing Trade Show Functions and Performance: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Marketing,1987,

51(3)

[2]Gopalakrishna S,Lilien G L,

Williams JD, and Sequeria I K.Do Trade Shows Pay off?[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

[3]Hansen K.Measuring Perfor-

mance at Trade Show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

[4]Srinath Gopalakrishna and

Jerome D.Williams.Planning and Pe-

rformance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Trade Shows:An Exploratory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

earch in Marketing,1992,9(8)

[5]罗秋菊,保继刚. 参展商参展目的、绩效评估及其相关关系研究[J]. 旅游科学,2010(5)

[6]陈靖. 关于构建城市会展评估体系的探讨[J]. 市场研究,2009(4)

[7]刘松萍. 从中华国际家具“东莞”展看展览会的有效评估[J]. 中国广告,2004(5)

[8]杨杰,辜应康.基于参展商角度的展览会选择与评估研究――以2007上海电子工业展为例[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9(1)

[9]杨芳平,余明阳. 基于AHP的品牌展览会项目评估指标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

[10]许传宏. 构建中国特色的会展评估体系[J]. 中国展会,2006(11)

[11]蔡礼彬等. 会展评估研究――

以义务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为例[J].旅游论坛,2009(6)

[12]钱蒙翔.江苏会展业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07(4)

篇6

关键词:会展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模型

Key words: MICE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drive model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04-02

0引言

随着会展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地位的确立,许多地区把会展产业列为支柱或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发展会展项目,加大会展经济发展力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前,我国会展产业经济已经驶入新的结构性调整阶段,一个新产业增长动力结构即将形成。在这个产业转型升级当口,如何把握会展产业规律,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是对处于“成长期”的我国会展产业的一次严峻考验。因此探讨会展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培育会展经济发展动力因素,对会展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各地区会展产业跨越发展,都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会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主体和动力机制

1.1 动力主体内部动力主体――会展产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机构或行业机构、会展项目主办者、参展商、专业观众、会展项目供应商等。这些系统成员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在整个会展产业中,整体同一性表现为协同,个体差异性表现为竞争。会展产业运行的动力,归根到底来自产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三个主体包括:会展项目主办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这三大主体互相依存,其中会展项目主办者在内部动力主体中扮演核心和纽带作用。这三者在会展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占有的资源不同,提供的服务类型不同,所获利益也不同,处在一种非平等的竞争格局中。外部动力主体――会展产业的外部动力主体,表现为政府部门或行业机构、会展城市和第三部门,为会展产业链提供外部的支撑。政府在外部主体中承担主导角色,引导第三部门发挥协调力,对会展产业政策宽的容度促进会展城市氛围的营造和发展。

1.2 动力机制会展产业的内部动力机制包括:由会展产业需求激发产业内部利益主体(会展主办者、参展商)的利润驱动机制;会展主办者与参展商合作开发会展产品的驱动机制;各主体的竞争驱动机制与产业链驱动机制。

1.2.1 内部动力机制利润驱动――根据“推―拉”模式(Push-Pull Model),参展商需求的多样化对会展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力。多样化的市场消费需求使参展商产生参展动机,进而推动需求的产生。在新产业形成初期,参展商对会展项目产品的需求凸现,会展项目产品供不应求。从事会展产业经营和服务的部门除了获得正常的经营利润之外,还可以获得由于会展项目产品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超额利润。会展主办者为获得超额利润,形成来自利润驱动的拉力。在推、拉动力的双重作用下,通过会展产业内部系统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引向会展产业。竞争驱动――在会展产业中,不同档次和规模的会展项目出现,使得参展商对会展主办企业的要求提高。这样便加剧了会展主办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会展主办企业寻找和选择差异化的会展产品,力争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优秀的会展主办者选择有特色会展项目,提供创新会展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在竞争中胜出。而参展商户正是会展产业动力作用模型中的不断提高要求的“消费主体”,他们对于会展项目的需求、对会展产业的转型和消费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就是会展产业中的竞争驱动机制,如图1所示。产业链驱动――会展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和相关主体构成的产业链。这种横向产业链和其他产业的纵向产业链意义完全不同,纵向产业链只有其头部生产成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横向产业链则是整个产业链条直接面对消费市场,一起组装一件“产品”,会展产业链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整条产业链的协调极大地影响着会展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协调发展,会带动会展产业整体提升,这便是产业链驱动机制。

1.2.2 外部动力机制会展产业的外部动力机制包括两个部分:政府驱动机制和机会驱动机制。这两个机制相辅相承,在会展产业系统外部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政府驱动――政府虽然属于外部动力范畴,但其对动力作用模型中的每个要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具有跨地域性和综合性的会展产业特点,需要政府对会展项目生产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协调,这也是世界会展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而会展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起步和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机会驱动――机会驱动机制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首先“会展经济的是城市的面包”,会展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往往给一个会展经济的发展带来机会。会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与会展规划要求相契合,会展城市建设的指标管理、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会展项目、政策保障等在会展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其次,第三部门(如行业协会、高校等)的发展往往也给会展产业带来机会。高校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会展产业的系统研究,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和制约瓶颈问题等,从而促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时,会展行业协会等组织,也可以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发挥着政府和会展企业间的纽带作用。第三,信息网络的技术的发展推动会展产业系统的发展。在网络时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层面经济活动和过程功能的融合。网络融合带来会展项目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技术带来劳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节约。会展主办者、政府管理部门利用网络环境平台,为参展商、专业观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信息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会展项目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会展需求。第四,会展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区域、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机遇。会展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绿色低碳高效的会展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适宜的城市环境。

篇7

当前高等教育中,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在高校课堂上,尤其是专业英语课堂上,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诟病,人们认识到,只有好的教学内容未必能达到好的教学目的,只有将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相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

专业英语具有实用性、适用性、综合性和跨文化性。例如会展英语的学习目的是将英语表达应用在会展策划、会展管理与组织等商务活动专业领域。收集、分析和阐释语言需要的过程是会展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一般来讲,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者都有非常明确的专业性需要。专业英语课程应该能满足学习者即时的功能性语言学习的要求。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把英语的教学溶入到学生所需要的特定相关的专业领域,让学生的英语习得能为他们在该领域的实践表现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二、目前本科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200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部分高校招收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但是,由于高校对会展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课程体系建设的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会展英语课程的设立较之其他专业英语课程也起步较晚,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表现在:

(一)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认识不全面

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但相对于基础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还未引起普遍重视,对会展专业英语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例如很多人都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是熟悉并掌握一些专业领域的英文词汇就可以了,而事实上,为了与国际接轨,本科学生不仅应该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些专业领域的英文词汇,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相关英语资料的能力,从而为更进一步在专业领域的人才在对外交流中打下基础。

(二)教材体系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高校会展专业都有各自的教学计划,因此就会展英语而言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会展英语的教材都是由授课教师选用,有的采用自编教材。教材存在很多不同的思路和内容,还有的会展英语教材仅将会展英语分为会议英语和展览英语两部分,有的教材则把会展英语等同为会展管理英语。另外教材的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材仅仅对国外文献进行了摘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以及与大学英语的衔接问题。

(三)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如果由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很显然,由于欠缺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的教学往往力不从心。但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即使其英语不错,但由于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缺乏系统性培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四)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会展英语是以英语语言为媒介为会展等商务活动服务的。尽管一般院校都是在大三(本科)开设会展英语课程,学生们已经过一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但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能力对学生而言仍然比较困难。在学习中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开口的勇气,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实际经验的缺乏也使他们认为课程讲述的内容难度大,语言点多,更谈不上以自我学习为中心(self-direction),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所有这些问题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必须寻求适合学生具体实际的教学方法去改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会展专业英语开展合作教学改革的探索

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念。合作性教学要求把从事同一门课程教学的各个教师组成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制定合作性活动计划,在课堂上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当前我国会展英语的实际教学情况,合作性教学模式应该包含教师间的合作以及学生的小组合作两个方面。

(一)教师合作教学的组织

1、教师团队合作。教师团队合作就是把从事同一门课程教学的各个教师组成一个教师团队,成员间以达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研究为目的,彼此协调、沟通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如协作讨论教学内容,针对特定问题开展合作性研究等。在ESP发展的初期,国外就已开始在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的形式,即专业人员或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担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合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语言教师更好地进行其教学。这一实践一直沿袭到今天,其合作的形式也十分丰富。Jor-dan(1997:253-54)将合作教学的形式总结为:(1)协助进行目标语言情景描述以及提供学习难点的信息。(2)提供阅读清单,包括推荐的专业杂志、图表等。(3)协助编写教材。(4)为教学和学生自学录制短小的涉及专业内容的录像带或录音带;为学生做专业知识方面的讲座和组织小型的学术讨论会。(5)全面分享教学职责。鉴于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开展会展专业英语师资水平的现实情况,在会展英语中开展合作型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合作可以在若干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团队应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要求,共同编写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日历,协助录制与专业相关的有声资料。虽然教学工作仍然由单个教师分别完成,但学生小组学习和讨论的项目(案例或讨论主题)必须由合作团队共同设计完成。

2、小组学习项目的设计。应着眼于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偏重在听说方面设置主题(topic)。专业英语类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科学的设计学生小组学习的项目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 指出:商务英语应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交际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content)、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文化背景(cultural awareness)等核心内容,作为商务英语中的一个分支会展英语中小组学习项目的设计也应针对这几方面的内容展开,具体而言可以有如下几种形式。(1)小组会话项目。这类项目小组成员可以相对较少,主要在课上完成,主要针对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如展会介绍(Introduction of an Exhibition)、展品介绍(Introduction to the Products)、展览中的议价(Negotiations in Exhibition)等。教师可以在课前通知学生小组会话项目的内容,由小组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2)小组总结项目。这类项目也可以在课堂上用较少时间去完成,采用临时性的分组,比如在英语影视片段或者视频片段播放完毕后由小组成员共同总结片段中涉及的专业词汇,总结报告片段的中心内容;在教师讲授或者听讲座后组织小组的讨论,总结他们的收获和感想。(3)案例讨论项目。这类项目的小组成员可以较多,即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案例讨论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案例必须要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教师不得随意杜撰。然后,教师将这些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按要求对某一案例进行课外个人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分析此案例时所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应引导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以及如何应对下一步的分析、讨论。案例讨论项目在课堂完成的可以采用讨论和辩论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在课下完成的,应要求小组提供小组讨论的发言记录和案例报告,撰写案例报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及相关学术性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4)会展实践项目。组织这类项目的小组可以非常灵活并且可以让学生自由建组。可以由教师合作团队中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的教师设计相应的项目,这些项目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视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定。如要求学生撰写某一个展会的策划书,或者要求学生设计某展会的标识牌,或者指定某种产品由学生来设计其在展品介绍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这类项目时,教师必须科学的设计小组项目最后成绩的评定标准,只有标准设计的合理,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1、分组。分组的方式有几种,可以采取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准备程度、性格、性别等因素分组,或根据任务类型采取多形式的组合,总之要灵活运用分组形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小组组建成功后教师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学任务和目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小组学习合作的效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提高学生的人际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2、课堂合作模拟。小组成员通过探究,阐述各自观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再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可选择部分小组向全班汇报以检验活动效果,并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目标努力。

3、合作学习效果评价。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形式,它是一种具体组织形式。传统教学模式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分数排队,而合作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首先在评价标注上看,合作性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强调组内的合作;其次从评价内容上看,合作性学习既评价学习成绩也评价社交技能和组内学习气氛等,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从评价主体上看,合作学习不仅要进行教师评价,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专业英语中开展合作性教学就是强调在教学中重视教师间的合作、学生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合作性教学不仅重视理论教学,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应该指出的是,合作性教学也只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形式。探索适合课程需要的教学形式是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讨和不断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沈超.合作学习――教育新理念与实践(基础篇)[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1).

4、(美)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著;刘春红,孙海法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玛丽埃伦・韦默著;洪岗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作者简介:盛蕾(1978-),女,山东临沂人,上海建桥学院商学院,讲师。(上海 20131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44-02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为了满足这一人才需求,从2002年开始,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相关的会展专业,包括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会展设计专业等,积极培育会展人才。而“会展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整个会展专业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会展管理”课程的目标和教材性质

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这要求为其提供人才的会展专业教育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能够培育出掌握会展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专业认知与素养,具备一定会展创意、策划及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作为专业课程之一的“会展管理”,应从专业建设目标出发,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会展管理业务的各方面基础知识,在锻炼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在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由此,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载体的《会展管理》课程教材,其章节内容的设置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涵盖会展管理业务的各方面基础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培育合格的高素质会展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会展管理》教材现状

从当当网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从2003年到2012年间,国内已出版的《会展管理》相关教材有二十余本。最早的是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勇和王春雷编写的《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最近的是2012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沁夫和雷春编写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编著的《会展管理》在2009年出版了第二版。这些教材的具体情况是:

1.教材名称以“会展管理”为主,出版单位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为主

大部分教材的名称为“会展管理”,其余教材的名称比较分散,有“会展管理概论”、“会展管理—理论与实务”、“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或者“会展管理:原理、案例”等。另外,还有一些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与《会展管理》内容接近,比如“会展组织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和“会展管理实务”等。出版单位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等,其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最多,为4本。

2.教材的出版时间较为集中

由于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发展之初教材比较缺乏,因此近几年的出版特别集中。从2003年到2012年,几乎每年都有相关教材出版,并以2004年、2009年和2011年最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目前对会展研究的关注和重视。

3.各高校选择教材的差异较大

由于不同《会展管理》教材分析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各高校在选择课程教材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如华东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和上海建桥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采用的是主编的《会展管理》;浙江万里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采用的是任国岩与骆小欢主编的《会展组织与管理》;东华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采用的不是“会展管理”方面的教材,而是张义和杨顺勇的《会展导论》。

三、《会展管理》教材内容的设置状况

为了更好地分析目前已有教材内容的设置状况,笔者从前面提到的教材中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5本进行详细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各教材在内容设置方面并不统一,存在一些问题。

1.内容较为分散,章节设置的随意性较强

从选取的5本教材来看,除了“会展项目运营与管理”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外,“会展与会展业概述”、“会展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对会展业的影响”方面的内容有4本教材涉及,“会展组织管理”、“会展场馆管理”、“会展财务管理”和“会展物流管理”方面的内容有3本教材涉及,“会展管理理论”和“会展危机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仅有2本教材涉及。另外,还有一些内容是个别教材单独撰写的,比如“会展政策法规”仅有一本教材涉及。

2.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分析的角度、范围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会展项目运营与管理”为例,主要从会议和展览两大活动的前期准备、现场管理和后期总结与评估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马勇和冯玮针对会展市场分析和营销管理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张艳玲强调的重心则在会展策划与营销方面,而任国岩和骆小欢针对时间管理问题专门进行了论述。另外,在会展管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会展危机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只有张艳玲、黄向和李正欢的两本教材设立了单独章节进行分析,仅在“会展流程管理”一章中的最后一节涉及了会展安全管理的内容,篇幅很少,分析较为简单,而马勇、冯玮和任国岩、骆小欢的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到相关方面的内容。

3.课程基础理论内容的缺失

作为“会展管理”课程而言,对“会展”和“管理”方面基本理论的分析是有必要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会展与会展业概述”方面的内容有4本教材涉及到,但“会展管理”方面的理论分析只有两本教材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础理论内容的缺失。

四、《会展管理》教材内容的合理化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会展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的制定应符合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因此,要实现教材内容的合理化设置就需要明确两大问题:一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二是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从构建教材的基本框架、理清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1.构建教材的基本框架

《会展管理》教材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会展与会展业概述”和“会展管理基本理论”。前者是“会展”方面的基础知识,后者是结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得出的“会展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两部分内容为学习“会展”、“管理”奠定了所需的理论基础。

(2)核心内容,即“会展项目运营与管理”。具体而言,这部分内容可以拆分为“会议项目管理”、“展览项目管理”和“会展品牌管理”。增加“会展品牌管理”的原因是因为作为会展主要组成部分的“会议”和“展览”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打造会展品牌,增强知名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为了有效完成会展项目,还需要有相关辅助条件,包括场馆安排、人才配置、物流运输、财务控制、危机预防与监控等,所以需要设置“会展场馆管理”、“会展物流管理”、“会展人力资源管理”、“会展财务管理”、“会展危机管理”和“会展信息管理”等章节内容,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一次会展项目成功运营所需要的相关方面的内容。

(3)延伸部分内容,可对会展活动构成中除了会议、展览之外的奖励旅游和节事活动的管理进行分析,明确其基本概念和管理的基本流程。

2.理清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

“会展管理”课程与“会展概论”、“会展营销”和“会展策划”等课程的关系较为紧密,部分内容可能会出现重复问题,因此需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或者减少内容的重复,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和特色。

(1)避免“会展与会展业概述”部分内容与“会展概论”课程内容的重复,可以主要围绕会展与会展业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会展项目管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分析过程中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它和“会展概论”、“会展营销”和“会展策划”等课程有诸多重复之处。因此,要明确这三门课程的差异和侧重点:“会展概论”强调的是作为会展项目主要类型的会议和展览的基本内涵以及完整的操作流程;“会展策划”注重的是前期策划的构成要素及具体方案的设计;“会展管理”则是站在管理的角度上,分析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完成会展项目,因此可以考虑在教材中的每一章节之前通过具体案例的列举引入后文内容,或者在章节最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这在一定程度也可以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的来说,上述内容是笔者结合自身在“会展管理”课程方面的教学经历,参考国内相关的《会展管理》教材,对教材现状及其内容设置得出的一些主观性认知,在分析方面还不够深入。今后可考虑结合国外相关教材的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会展管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马勇,冯玮.会展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张艳玲.会展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出版社,2009.

[4]黄向,李正欢.会展管理:原理、案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5]任国岩,骆小欢.会展组织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余国扬,钟汉均.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59

Application of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ourses Project Approach

HAO Rong

(Financi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management ideas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project assessment and other projects to study teaching method in MICE core curriculum.

Key words project approach; course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project evaluation

0 引言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在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项目是指完成会展活动中的一件具体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项会展活动任务的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会展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会展活动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会展企业实际的运作和策划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展览策划与管理课程是根据北京会展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为满足社会对会展发展而所需人才的需求,针对会展活动中从事策划、执行、管理而开设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展览策划与管理课程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基础上建设的,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仅仅掌握策划与管理的理论,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需求。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一个实际的展览项目策划、执行、运营管理,来学习展览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展览策划与管理相关知识的获取是学生在一定的展览项目背景下,以项目小组为学习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项目的完成来获得相应的会展的职业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本文主要是根据展览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来研究项目教学法。

1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1 展览策划与管理课程的设计理念

展览策划课程紧密依托行业的发展,从展览策划、执行、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召开会展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展览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由专业教师结合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将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高职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转化成可用于教学的学习任务方案。学生通过在学校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

1.2 展览策划与管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1)展览策划与管理课程在学习过程的设计中,遵循工作过程中“完整的行动模式”,即从获取学习与工作任务的相关信息开始,经过分析、计划、实施、记录、展示和评价,直至最后总结鉴定。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在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设计的,因此该课程的设计是以工作过程与业务流程为导向,体现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2)利用企业兼职教师的展会资源,在展会现场进行现场授课,并现场实践学习任务的内容。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展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展会为依托,完成展览项目策划的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实践性。(3)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整理信息,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2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2.1 展览策划与管理项目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2.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化

通过在变换教学方法时注意来刺激学生不同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耳、眼、身体,让学生一直保持在比较兴奋的状态。在设计时一般教师讲30分钟左右就会有学生讨论、分组等活动,在学生做30分钟左右就会有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申讲解的设计,以保证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指导。

2.1.2 教学流程符合展览策划与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

根据普适性的工作流程,本教学流程设计为:(1)学生获知项目任务,完成分组,制定项目计划;(2)学生获取展览期间相关活动策划所需要的相关知识;(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展览期间相关活动策划、项目汇报与评价;(4)学生听取教师总结及对重点内容的补充讲解。

2.1.3 项目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做、学习交流、反思占较大的比重

在不影响展览策划相关理论知识的融入的情况下,展览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做项目、教师理论知识指导、学生互助交流、学生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反思的时间比例分别是:30%,30%,20%,20%。这个比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的。

2.2 展览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项目流程的基本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搭建项目完成的路径

以展览期间活动策划为例,展览活动是指为营造现场气氛而在展会期间举办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使展览会的贸易、展示、信息与功能更为完善,成为整个展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该项目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活动策划应注意的基本要素以及活动策划中是否能够体现展览主题以及策划的亮点和创新点是什么。任务设计应该分成若干部分,在每一部分的教学中,需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执行―向教师汇报―教师反馈―学生修正―成稿”这样一个教学步骤,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明白任务,保证教学的质量。

3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的项目考核

3.1 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该课程的学习成果要求是:完成项目任务书上的各项要求,本课程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主,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均须向教师提交项目任务书中所要求的各种资料,主要包括项目资料整理文件、工作计划、操作成果、项目报告等。

3.2 理论体系考核

本课程虽然是项目教学,重点是过程考核,但同时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理论体系的培养,因此,本课程特别设计了期末的卷面考核。题型主要以技能实践题为主,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保证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3.3 中期项目考核

平时项目任务考核重点考核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社会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专业能力)、做事步骤和方法是否清晰(方法能力),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对展览策划理论水平的评价(专业能力)。中期项目报告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已完成项目的梳理和总结,并对后期的课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中期项目报告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提升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4 结束语

每一个展览策划与管理项目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一个综合性的课程项目能够很好地培养会展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课程项目在设计时,要构成一项完整学习工作任务,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具体的任务情境描述和任务要求,要有清楚的任务行动阶段。例如,展览策划中的展览期间活动策划这一项目,给学生很多创新的空间,虽然策划活动的步骤和要素对于学生来讲是没有差异的,但如何体现展会的品牌以及如何增加展会的附加值,是可以让学生去寻找不同的方案的,并且完成一系列的策划、执行以及突发事件的预防,需要小组的成员鼎力配合沟通,否则,项目将无法顺利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全面、统筹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17-01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深入发展,奥运、世博等国际性大型活动在我国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会展这一集商务、旅游、信息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由此,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会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英语的知识,研究会展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探讨项目学习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显得极为迫切。

一、会展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及课程特征

(一)教育现状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基本都开设了相关的会展专业英语课程,但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1.职校学生的特征

近年来,进入职业学校的门槛越来越低,高职生的文化基础课相对比较弱,英语更是他们的弱中之弱。另外,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他们就是来学习一技之长,以掌握一门将来能够以此谋生的技术或是专业。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特别是英语课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专业英语课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学习兴趣较浓一点,但它毕竟是英语课,并且专业英语又特别难,很难有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2.现行会展专业英语课的教学特征

会展专业英语课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基本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专业英语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足。大多数会展教师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不足,动手能力弱,会展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教师也只能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词汇的读音和拼写,翻译和讲解原文。相对而言,脱离专业背景的教学情况较严重,不能体现专业英语为本专业服务的特点。

从会展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建设来看,国内缺乏成熟的系列化会展类专业英语教材,教材整体缺乏趣味性;地域化较强,难易度层次不齐。

此外,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高职院校陷入到传统教育的模式中,过多重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务性的操作。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项目学习模式的引入以及在会展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以上的现状讨论,笔者认为会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项目教学的模式为这一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项目学习,又叫“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鄄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通过学生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来解决问题,以建构起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能运用到现实当中去。项目学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杨洁观点认为:将项目学习的实施流程分为选择项目、拟定计划、开展活动、形成作品与汇报成果和活动评价等六个步骤,根据这一流程,笔者在会展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应用。

(一) 选定项目

在进行项目学习的实践中,选定具体的项目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精心的项目设计有利于学生才能顺利的进行下一步工作。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工作实际需要,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水平结构来选定。对于会展专业英语而言,学习项目的选定基本由英语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统一决定,这样还可以解决一个标准统一的问题。

制定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开展计划安排和项目开展活动的计划。首先,教师对开展项目学习活动要有整体规划,确定开展项目的内容。进而明确各小组成员任务分工。以会展学习项目为例,要求学生怎样布置会展会议:有计划有组织地就某些议题进行集中研究、讨论、协商的集会。怎样设计展览: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条件下,对产品、技术、服务进行集中陈列、展示、观看和交易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更清楚的确定他们的明细任务,也可以为后面的评价部分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给学生做好分组工作,并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

(二) 活动探究与作品形成

在正式的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以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实践调查、合作学习等形式获取与项目研究相关的直接或间接资料,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最终形成学习作品。会展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调查、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有利条件,用更加直观具体的实物、道具、表演等来学习相应的英语词汇,会使得词汇的学习相对简单。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也可以就文章中的内容使得自己的理解更透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监督鼓励的作用。教师对各小组的作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的作品更加完善。

(三)作品与活动形成性评价

评价活动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以项目方式的形式,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并结合他们最终的作品及其呈现,给予学生在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学习能力方面的积极的评价。教师合理有效的评价会给学生的整个项目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三、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任务驱动型的有效学习模式,其教学模式所体现的特点已被大量的教学实践所证实。从会展专业英语课开展项目学习活动的整体来看,广泛而有效的采用项目学习虽然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如专业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组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技术支持,教学资源的配备和完善等。但是,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点,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探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无疑会推动外语教学改革。在我国高职教育倡导“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今天,这一学习模式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研究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58-60

篇11

会展项目工程投资过程中,存在许多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对于项目工程投资者来说,应该主动采取预防措施,有效控制、预防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即:通过管理者对不确定因素的识别,制定消除、减少风险的策略,加强并提升会展目标工程风险有效管理能力。

(二)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特征全面把握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特征,了解各种投资风险才能准确识别,并加以控制,最终使会展项目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发展。

1.会展项目投资风险多样性

会展项目投资风险多样性是最典型的特征,说明项目的投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除投入与产出的经济风险外,还会存在一些社会风险,如:政策风险及管理风险,这些多样性的风险,对于项目投资人来说,是一项十分巨大的考验。当前,会展行业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与其他工程项目比较,涉及的范围广泛,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相对也较多,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多样风险,就会使会展项目陷入失败。

2.会展项目投资风险阶段性

会展项目投资风险具有阶段性,项目进行过程中,会在不同的周期内遇到不同的风险,即会展项目工程投资过程,每个阶段的风险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造成阶段性差异及非均衡性;会展项目工程投资周期长,期间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不同的周期性风险,并且每种风险的大小不等,因此,识别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阶段性风险,对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项目进行调整,以保证会展项目投资安全。

3.会展项目投资风险系统性

会展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风险系统性对展会项目工程投资过程产生重大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工程环节都是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风险,那么必然会带动其他环节也出现风险,因此,对于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系统性的识别,需要兼顾到每个环节,在每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高度重视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的联系,控制并解决由某一风险而带来的关联风险,使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三)会展项目投资风险来源

由于会展项目工程具有独有的特性,其投资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些不定因素会对项目目标产生影响,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致使投资项目失败。会展项目投资初期没有明确的想法,甚至出现不知道需要什么的状况,致使项目开发过程需要修改、再修改,这一过程中又会出现不同的新问题,如:成本问题、期限问题、可行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会展项目工程投资过程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的类别内容

(一)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类别

会展项目工程投资过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的根源,将这些风险进行分类,对风险集中领域进行有效管理。只有对会展项目工程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有效识别这些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文章对第四种风险进行详细概述:

(二)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概述

1.会展项目投资经济风险

会展项目投资经济风险是投入与产出,产生的盈亏风险,投资人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项目工程投资出现了风险,而这一风险可能表现为: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供求变化带来的风险等。如果展会项目工程投资人的主要资金,是来自金融机构间的信贷拆借,当贷款利率不断上升时,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占用费用加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加大了会展项目投资收回的难度,即出现风险;另外,供求变化也会给项目投资带来风险,如果会展行业存在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就会使项目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很难快速收回,甚至根本无法收回,因此,对于会展项目工程投资者来说,经济风险是最重要、危害最大的投资风险,需要投资者投入更多的精力,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识别经济风险,运用合理的方法降低风险的发生。

2.会展项目投资政策风险

会展项目投资政策风险是与项目投资有关的政策、法律、制度等,给投资过程带来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贷政策风险、土地、税收政策风险等。由于会展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深,各种与会展行业有关的政策都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政府给予会展项目工程税收政策不断弱化,这种变化加大了投资者投入的成本及投入资金的收回期限,另外,会展项目要求占用大规模的土地,没有合理的土地占用,会展项目工程建设无从谈起,因此,相关政策也会对会展项目投资带来风险。

3.会展项目投资管理风险

会展项目工程投资管理风险是对项目建设期及项目营运期间,每个阶段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风险,而这些管理风险主要包括:项目规范标准风险、组织能力管理风险、施工管理风险、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风险、技术管理风险等,实际上,许多展会项目工程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超期情况,这是由于管理不善而引起的,鉴于会展工程投资项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需要对每个环节做好管理工作,保证系统工程可以如期完成,避免延误工期现象的发生。

三、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策略分析

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会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的特点,对不同风险进行识别与控制,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与方法,来转移、化解、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以下通过对会展项目工程投资筹备阶段、项目建设阶段及项目营运阶段的风险识别进行详述,找出降低风险、避免风险发生的策略。

(一)会展项目工程投资风险的识别与监控的意义

由于会展项目工程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其发展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必然会引起风险的产生,识别投资风险可以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准确估算,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及损失;会展风险监控可以确保风险策略正确执行,即阻止风险对于项目目标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预防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再渡出现新风险,它是对新风险的识别,也是对可能发生风险的控制。

(二)会展项目各阶段风险控制策略

1.识别会展项目筹备阶段的风险及控制策略

会展项目筹备阶段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如:项目的设计与规划风险、项目搭建期间的筹资风险及能否获准审批的风险,识别该阶段的项目风险需要从审批入手。由于会展项目工程需要占地面积大,对于投资人来说,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也十分之多,此时,为了能够得到审批,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进行项目审批前的规划设计,同时,需要对设计规划进行详细的检查,审阅设计方案中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而没有被及时发现,就会给今后的建设过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会使项目失败,此阶段可以采取专家调查法与报表分析法相互结合,通过专家指导提出代表性的风险问题,利用报表对项目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做出总结,给投资者及决策者一个清晰、明了的信息,使其可以足够了解项目储备期潜在的风险。及时对于会展项目筹备阶段的投资风险,采取规避与分散策略,如:放弃高风险、审批难度大的会展项目;设计过程存在很大的难度,此时可以采取其他方案等策略,使会展项目筹备阶段的投资风险,通过宽展渠道的方式予以规避、降低。

2.识别会展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及控制策略

了解会展项目工程建设阶段的每个细节,对该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如:工程的工期、项目建设质量、建设阶段技术风险及超预算风险等,项目建设期的投资风险最为密集,如果项目的投资工期过长,受到外部物价因素的影响,物价上涨就会使工程项目超出预算支出,就会增加投资方的资金投入量,延长项目成本回收期,导致建设阶段风险的出现;该阶段可以将流程图与现场考察相结合,对建设期工程每个环节通过图表清晰的表现出来,找到每个模块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进行现场考察,动态反映图表的预测结果,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每个流程将风险控制到最小;另外,会展项目建设阶段工期很难如期完成,此时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风险转嫁的形式,减少投资方风险,如:超预算、超费用风险,可以将其转移给施工方,由施工方承担这些风险。

3.运识别会展项目营运阶段的风险及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