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内实践报告

课内实践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18 20:4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内实践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内实践报告

篇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教学”不再是现代大学的唯一职能,而是趋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整合。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重大科研成果往往与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腾飞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通过强化科研职能,积极寻求有效模式促进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但是,高校科研职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高校学术界中出现了抄袭、剽窃、篡改、一稿多投等现象,高校教师的行为、高校课题申请的腐败现象等,无一不损害着国家科学界的声誉,阻碍了国家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应提倡诚实守信,科研诚信应该是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活动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的实现关系到科学事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也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探讨高校科研工作有违诚信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主要动因,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构建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关于科研诚信

对于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国学界提出的科研诚信概念是相对科研不端行为而言的。他们将科研诚信定义为:在申报、开展或评审科研项目过程中应用诚实、可验证的方法,提交的科研成果报告应遵守相关的规章、条例、准则和公认的职业规范或标准。美国学者认为,科研诚信讨论的重点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诚实性和客观性问题,它能够衡量科研人员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最核心的东西。中国吉林大学的刘辉博士在其《科研诚信问题研究》中提出,科研诚信是指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包括组织者)在科研活动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科学价值准则、道德准则以及科研活动的制度规范。刘辉博士认为,科研诚信的内涵应具有多层次性:科研诚信的主体;科研诚信的范围;科研诚信的内容结构。其中,科研诚信的主体确定了,科研诚信的范围也就相应明确了。

二、高校科研有违诚信的表现形式及其发生动因

1.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活动,它要求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必须以一种诚实的、负责任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来开展科学的研究工作。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仍有不少教师有违这一要求。

(1)在科研工作进展过程中,一些严重违背科研诚信原则的不端行为,如剽窃、篡改、捏造等屡屡发生。

(2)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学术泡沫严重。科研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理性活动。但部分教师为了眼前的利益或因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往往从以往他人的研究当中选取一些陈旧话题,重复研究。这些所谓的研究,非但没有方法上的创新,更无知识上的新发现,有的仅仅是科研经费的等公共资源的浪费。

(3)现象严重。在高校当中,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据报道,我国2009年的销售额近10亿元。

(4)项目申报存在学术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事业的日益重视,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逐年提高,部分高校和教师也把国家在科研工作上的投入作为本单位和个人创收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不良思想的驱动下,部分高校以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开始了项目申报的“攻关之旅”,由此而滋生了诸如权钱交易、吃科研经费回扣等学术腐败行为。这些与科研诚信相背离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高校作为社会道德的“灯塔”的作用,也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2.发生动因

(1)个人科研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是指科研工作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有意违背了科研工作所应遵循的求真、求实、求新的原则,从而采取欺骗、剽窃、篡改、捏造等非正当手段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这些不当行为的产生是与高校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水平的下滑以及科学研究精神的缺失分不开的。在我国高校,教师通常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人民教师,二是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因此,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要比仅仅承担教学任务的普通教师有更多的职业道德责任。这些责任是:对真理有锲而不舍地追求;对科研过程的所有发现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隐瞒、不夸大、不擅自篡改数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给予充分地尊重,不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据为己有或不恰当使用;能够恰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的价值,不能因为一些眼前或潜在的个人私利而对他人或自己的成果价值进行不恰当地评价;应在法律和伦理的范围内,对研究对象(包括人和动物)进行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并充分保障被试的各项权利和福利。但从目前高校屡屡发生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事件来看,高校教师并不是都能遵守这些科研道德规范的。

(2)高校内部科研诚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科研诚信的遵守不仅取决于科研工作者个人的道德操守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和社会对科研诚信监督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和社会对高校科研诚信的监督和保障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机构建设;二是制度约束;三是技术监控。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经在上述三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机构建设方面,教育部于2009年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主要承担制订高校学风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及宣传教育;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相当建树。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并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技部则于2006年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9年,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在技术监控方面,有中国知网(CNKI)研制并被我国高校学报系统广泛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上述措施的实施,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一些高校根据这些便利条件,开始着手建立自身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但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高校内部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一是高校内部设立起来的学风建设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众多学风建设机构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事件的处理工作上,工作方式较为被动。二是并非所有高校都相应地制定了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制度,一旦发生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事件,高校并不能从制度上寻找合法的惩罚依据,最终也将会不了了之。三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使用面不广,在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等领域并未完全引入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3)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科研取向。好的科研评价机制会激励科研工作人员在科学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指引下大胆开展开拓性的科研活动。而“不好”的科研评价机制只会使科研人员只顾眼前利益,挖空心思迎合制度制定者的短期目标。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获奖级别日益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各高校为了能在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占据有利位置,纷纷采取各种科研激励措施。为了配合科研激励措施的实施,各高校往往会制定出相应的科研评价体系。从目前各高校所公布的科研评价标准来看,大部分高校都以教职工所获课题级别的高低、所获经费的多少、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刊物的级别以及成果获奖的级别等做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和标准。并且众多高校都明文规定了教职工每年所应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否则就不能享受相关的津贴待遇。有些高校还进一步将科研工作量量化为分数,这种做法被戏称为“争工分”。在此种科研评价机制的指引下,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都放弃了那些耗时较长并且有可能不能取得直接效果的科研项目,还有些科研工作者则可能为了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或学术荣誉,而采取种种有违科研诚信的行为,如通过“走后门”拿项目和剽窃他人成果等等。

三、构建科研诚信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

西方国家是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在西方,它们的大学大都非常重视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把科研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西方各国的学术道德教育已有长期的历史而且普遍存在,不仅在大学中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还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对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进行教育和熏陶。中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科研管理内部建立相应的学术诚信条例,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如每学期对高校教师进行“道德诚信”、“学术规范”系列讲座,每月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惩治”等短片教育,以及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月”等学术诚信培训活动,此外还可利用校园网、图书馆进行实际的学术道德教育宣传等等。除了对高校教师进行严格的学术道德培训和诚信教育外,还引导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经常性的教育,甚至也对硕导、博导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可要求他们在一些文件上签字,如若指导的学生出现科研不诚信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加强高校科研诚信保障制度和机构建设

在西方国家,学术道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得到了高校各个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甚至是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进行有效地科研监督管理,各高校还建立了权威性较强的管理机构,甚至还临时成立调查小组紧急调查和处理科研不诚信行为。在中国,各高校都制定有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也有详细的学术规范条例。但是出于行政管理为主的科研机构,其科研监督和惩治机制未能很好地体现,有些高校甚至只有科研奖励制度,而没有相应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置、惩治制度和措施。因此,我国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使得高校内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能够依法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则要求成立相关的学风建设领导办公室,专门负责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及处理工作。

3.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起着引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高校当中发生的许多有违科研诚信的行为都与高校的科研评价的导向性有关。因此,作为高校来说,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篇2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转贴于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篇3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在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教学。然而,采取何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1.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2.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1.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3.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1.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2.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有时事评议,.案例评析,专题研讨,情景模拟,主题演讲。.影视观摩,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3.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5.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3.实践资源整合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

篇4

对于该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任务的进程获得成就感,可以较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该门课内实践教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已经采用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IT领域技术方向,运用文献检索方法,自行查找英文文献并阅读翻译,在课堂上用英文对其作报告,并制作英文PPT加以展示,并添加现场提问的环节,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学术答辩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实践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其他多元化的任务方式

除了培养学生英文文献检索、学术报告的能力之外,应用型本科IT专业学生是未来IT行业的建设者之一,该课内实践教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在IT行业中,企业对员工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必要且多样化的;如测试、编码等初级职位员工只需要阅读用户界面、操作说明等英文文献的能力;而对于技术研究等中级职位,不仅需要阅读能力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回复英文邮件等;在更高级别的工作如订单签订、项目谈判等事务中,则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计划添加多样的任务方式,如设计一些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的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训练学生英文简历的撰写,再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分小组扮演IT公司面试官和应聘者角色,对职场招聘进行场景模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工程实践中,软件企业开发人员常常需要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文档和用户指南,因此还可以考虑与软件工程的课程老师合作,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1.3灵活布置作业

作业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作业一定要布置一些实用有意义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而非被迫地去做;关于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如根据笔者学生时期的应聘经验,可以告诉学生大中型IT公司的软件开发职位招聘的笔试题很重视动态内存方面的内容,有相当比例该方面的试题,也具有一定难度,而很多中文教材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往往讲解的不够详实,而英文教材文献六的“PointersandDynamicMemory”这一节对动态内存的思想介绍的较清晰,通过此类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不仅训练了计算机英语,又提升了学生应聘的竞争力。此外,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可以鼓励学生登陆各大著名IT外企的网站,上面会经常地提供其新技术和新产品宣传的英文视频和动画。这类视频短片直观而形象,学生不但学习了新技术和新词汇,同时还锻炼了听说能力,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外企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本专业领域的产品说明书等,上面有大量描述本专业技术的计算机英语,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篇5

对于该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任务的进程获得成就感,可以较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该门课内实践教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已经采用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IT领域技术方向,运用文献检索方法,自行查找英文文献并阅读翻译,在课堂上用英文对其作报告,并制作英文PPT加以展示,并添加现场提问的环节,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学术答辩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实践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其他多元化的任务方式

除了培养学生英文文献检索、学术报告的能力之外,应用型本科IT专业学生是未来IT行业的建设者之一,该课内实践教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在IT行业中,企业对员工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必要且多样化的;如测试、编码等初级职位员工只需要阅读用户界面、操作说明等英文文献的能力;而对于技术研究等中级职位,不仅需要阅读能力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回复英文邮件等;在更高级别的工作如订单签订、项目谈判等事务中,则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计划添加多样的任务方式,如设计一些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的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训练学生英文简历的撰写,再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分小组扮演IT公司面试官和应聘者角色,对职场招聘进行场景模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工程实践中,软件企业开发人员常常需要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文档和用户指南,因此还可以考虑与软件工程的课程老师合作,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灵活布置作业作业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对于作业一定要布置一些实用有意义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而非被迫地去做;关于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如根据笔者学生时期的应聘经验,可以告诉学生大中型IT公司的软件开发职位招聘的笔试题很重视动态内存方面的内容,有相当比例该方面的试题,也具有一定难度,而很多中文教材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往往讲解的不够详实,而英文教材文献六的“PointersandDynamicMemory”这一节对动态内存的思想介绍的较清晰,通过此类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不仅训练了计算机英语,又提升了学生应聘的竞争力。此外,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网络资源来促进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可以鼓励学生登陆各大著名IT外企的网站,上面会经常地提供其新技术和新产品宣传的英文视频和动画。这类视频短片直观而形象,学生不但学习了新技术和新词汇,同时还锻炼了听说能力,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外企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本专业领域的产品说明书等,上面有大量描述本专业技术的计算机英语,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76-03

作者简介:张莉莉(1967-) 女,硕士,三峡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操作系统、系统结构。

0引言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是一个未来新兴产业。应这种社会需求,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物联网工程方向,以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实践环节组织等问题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三峡大学将《嵌入式操作系统》[1]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被列入该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和传统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嵌入式操作系统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实践环节,本文就《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实践教学部分进行研究。

1《嵌入式操作系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嵌入式操作系统》是近年才出现的课程,可参考和借鉴的资料不多,各个学校都在探索一种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其次,嵌入式系统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它涵盖计算机、通信、网络、RFID等各方面的技术,那么,作为嵌入式系统开发和执行平台的操作系统也要体现这方面的特征,而如何体现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再次,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实验的开设往往不是一台PC机器就可以解决的。

2《嵌入式操作系统》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定

《嵌入式操作系统》同一般操作系统课程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一般操作系统都以PC机操作系统为平台,内容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以及文件系统等内容。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最终要和应用软件一起固化在某种设备里,因此,嵌入式操作系统应该是易于裁剪和配置[2]的。如果这种设备要联网使用,还需具备网络功能,有的还需要特殊的文件系统,而且在进程和内存管理方面也不能过于复杂,在开设实验课程时要考虑这些因素。鉴于以上分析,实践教学内容可从4个方面考虑:

(1)模拟类实验。主要是通过编写程序模拟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一些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统和PC操作系统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嵌入式操作系统要适应多种处理器、可裁剪、轻量型、实时可靠、可固化。因此,嵌入式操作系统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方面有独特算法,可以开设实验编写程序模拟这类算法。此类实验通常作为课内实验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用于验证理论,属于验证型实验。

(2)分析裁剪类实验。主要利用免费操作系统,如linux、minix、ucos/Ⅱ等。先分析这些系统内核,再做适当裁剪或增加或替换。由于这类实验需要编译内核,所需时间比较长,可以作为课外选修的实验。

(3)应用型实验。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一些应用,这类实验可以是验证性的,也可以是设计类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设计一个实验题目,让学生在理论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

(4)设计型实验。主要是设计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这类实验难度较高,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类实验。

三峡大学物联网方向的课内实验[1]主要是配合理论课内容而开设,总共8个实验,一个验证性实验,7个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如表1所示。

在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再配以课外实验[1],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课外实验可以采用项目方式进行。课内实验在虚拟机上完成,课外实验可以在基于ARM芯片的实时系统上开发;课内实验要求独立完成,课外实验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外实验内容如表2所示。

3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

3.1教学环境

首先,操作系统的选择。嵌入式操作系统种类比较多,要根据先行课程和学生的层次选择不同的操作系统。对于有操作系统背景知识的学生,可以采用较为复杂的系统,如linux;

而对于没有操作系统背景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的操作系统,例如UCOS/Ⅱ。

其次,开发工具的选择。嵌入式软件开发需要交叉编译和交叉链接。交叉编译器的主要功能是将主机上编写的源程序编译成可以在目标机上运行的代码。教学环境可以是仿真环境[2]或者是真实环境。仿真环境有嵌入式软件集成开发环境,例如lambdaTOOL,这个集成开发工具可以支持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如linux或者ucos等操作系统,也支持32位的嵌入式处理器。该工具有面向教学的免费版本,利用这种工具进行实践教学的好处就是有一台PC机器即可,在实践教学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一款很方便的工具。

真实环境除了PC机器之外还需要开发板,在PC机器上编译、开发板上执行,这种环境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实环境开发工具和开发板有关联,这类开发工具一般有与相关开发板芯片配套的开发环境,可以针对这种开发环境设计实验内容。

3.2教学方法

过去常用的教学方式是配合理论教学开设课内实验,这类实验课时有限,每个实验偏重某个知识点,实验内容事先设定好,学生在开发板上一个一个地验证。这类实验缺乏系统性,做完后,学生缺乏完整概念,而且,这种按照指导书按部就班完成实验的方式,也缺乏创造性。对于《嵌入式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单一地采用这种方式并不合适。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课内课外实验相结合、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等。课内实验开设应用型且学生在短时间内容易接受的实验,这类实验用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课外实验通过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方式,要求学生开发一个小型的系统或对已有系统进行裁剪或修改。课外实验在时间上没有课内实验的限制,可以开设综合性的实验。

此外,还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如果有这个条件,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项目的开发,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

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教学用于面授,网络用于课外自学。《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环节加强训练。多媒体教学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准备,形象、生动地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模拟一些在使用操作系统时看不见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网络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资源开发一个网上答疑系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随时“交谈”,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尝试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是一种依托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它在线提供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微证书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适合高校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室成为学习会所,教师在“云”端授课,可以不拘泥于场所、时间等因素,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选取学习的内容。这个正好与《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内容相吻合,因为嵌入式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在做教学计划时,将方向定在什么领域也十分困难,可以让学生自行根据爱好和市场需求制定学习模块,利用开放课堂进行学习。目前,全球比较成规模的MOOCs三大平台是Coursera、Udacity、edX,可以依托这些平台,建设《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资源。

4教材

目前,《嵌入式操作系统》实践系列的教材还不多见,笔者推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配套的实验方案[2]。该方案有两套,一套是利用仿真系统开发实验,工具是利用免费的开发环境Lambdatool,另一套是利用某种嵌入式微处理器开发的嵌入式软件交叉开发实验系统,也可以自行编写。

5考核方式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学生按照事先设定的内容完成实验,然后提交实验报告,教师依据报告的内容给予成绩评定。《嵌入式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用通常的机考、笔试等方式,要求在限定的短时间内完成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将考核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课内实验,要求在固定时间内完成命题,这类命题一般为设计验证性的实验和难度偏低的内容;对于课外实验,考核命题可以由教师指定范围,学生自己拟定题目的方式。对于参与项目的学生,可以由项目负责人给予成绩评定。考核过程采用答辩和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或者设计报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完成报告的程度。考核的最终成绩可以由以上3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

6结语

高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专业更是一个较前沿的专业,新的概念和技术不断出现,《嵌入式操作系统》就是在物联网的新形式下开设的一门课程。鉴于嵌入式设计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一体化的特点,《嵌入式操作系统》实践教学更要加快研究步伐,不断探索,实验内容通常每学年做一些修订,三年左右做一次较大修订。只有不断地改革《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以适应物联网市场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张莉莉.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软件导刊,2012(12):190-191.

[2]罗蕾.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M].第3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在全建制的留学生本科班采取全英文授课形式。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经过汉语培训,即使可以通过了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的汉语水平考试,但其汉语水平还是不能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只能在日常生活里进行简单会话[3]。我国企业环境一般以中文为主,而开放的实习环节需要与企业工程师需要有特别多的互动,因此语言上的差异是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对教学资源的基本要求来华留学生知识水平以及汉语能力的约束,对高校设置认知实习的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而且要与相关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动,校企协作共同设计实习内容,共同积极探索培养国外留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留学生的实习效率;另外,与校园内的课堂集中授课不同,实习环境相对分散,任课教师在现场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因此,需要招募更多的助教保障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在实习活动中,由1名中国学生(研究生或本科实验班学生)和3~4名留学生组成实习小组。中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充当技术翻译,帮助留学生熟悉生产认知环境。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专业教学里,首先由教师发起、校企协同讨论并制定具体实习方案,然后教师在课堂集中讲解实习要求、布置预习内容和强调实习纪律,学生在企业完成实习之后撰写报告,教师集中批阅。针对不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推行分层次实习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目的。1.以生产认知为主的实习学习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生产认知实习建立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一种具体电子信息系统(如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作用。其中重点了解通信系统的国家技术标准、技术需求、系统组织、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实施过程等,了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学生以现场实习、集中讲解和简单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实习,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工程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首先明确“通信企业大规模生产”认知实习的目的和具体安排之后,分别认知零部件模块、学工艺流程,了解产品标准化过程,最后全程参观通信系统设备制造环节,包括全自动电子联装生产线、集成装配和总成线及包发物流线等环节。由于实习内容超出课堂教学范围,也超出本科留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提前总结归纳任务要点,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按任务列表针对性地完成任务并按任务索引完成实结报告,确保实习效果的基本成效。表1是在某超大型通信企业进行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安排及任务要点、知识要点。在教学内容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与时俱进,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平台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可制造性设计”的工程理念[4]。2.以专项系统应用认知为主的实习学习专项系统应用认知为主的实训学习,通常与专业课程结合比较紧,留学生在课内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应用场景。在实习阶段,首先参观企业的系统级通信产品的原理讲解、系统组成,强化课内知识的获取;然后实地考察通信系统的功能展示,调研通信系统的组网规模、吞吐指标等具体数值,对某个专用通信系统有整体的感性认识,从而拓展了留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能力。表2是专项系统应用认知实习内容与课内内容对照表。认知实习在某大型通信国企完成,涉及的通信系统设备完全由我国民族通信企业提供。由于各知识点的原理和技术内容在课内已经详细讲授,实习指导教师只需明确实习内容,高年级本科留学生都可以根据课内知识和实习认知,自行撰写实习报告。部分学生还能主动使用搜索引擎,搜集系统演进趋势等材料,结合实习体会谈及中国民族通信企业产品在亚非发展中国家应用的现状等。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报告里提及通信系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就增强了留学生们的专业自豪感,同时明确了今后学习的方向和定位,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3.实习报告和考核由于商业保密等原因,企业不允许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电脑、数码设备拍摄和记录,只能使用普通纸和笔来记录实习内容。在现场有问题可以通过中国学生的翻译,与企业工程师进行互动沟通或讨论,客观上也促进了留学生积极投入实习。中文比较好的学生,直接与企业工程师交流,效果更好。实习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原始记录并提交实习报告,特别鼓励学生把课内知识、实习所见结合生源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程度[5],撰写自己的实际体会。目前学生的考评分数是综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主动性和实习纪律)以及报告结果,由任课老师综合评定。

来华留学生通信工程类课程的认知实习教学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实践里,我们充分考虑到来华留学生的中文交流能力和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通过简化、细化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知识点,采用不同侧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留学生能在相对较短的专业认知实践环节内理解所学内容,特别注重培养了留学生可制造性设计的工程意识。

作者:苏钢 刘建 程文青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篇8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双向接入的平台。高职思政理论课作为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提升的主渠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整合现有资源,形成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一、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

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在课堂中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或真实的图像资料、案例、情境等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接触社会、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过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

由于属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政理论课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习惯于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抬头率低。即便是课堂内有实践环节,也仅仅是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无形中缩小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二)对课内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

长期以来,片面地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解为超越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以至于高职普遍开展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然而,社会实践活动更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受到安全因素、师资力量的影响,组织更有挑战性,覆盖面有限,以至于可操作性不强,效果无法得以保证。

(三)课内实践教学规范程度不高

目前课内实践教学更多采用灵活方式开展。教师习惯采用个人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尚未能实现资源的共享,造成资料的重复收集。在课内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时常达不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实施方案

(一)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首先,在综合考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体现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在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以及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并能实现动态调整。同时,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围绕某一个实际项目实施课内实践教学,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为个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素质养成途径。

其次,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组织参与该课程教学的主干教师参与编写,大纲内容尽量翔实,并定期讨论,适时更新。同时要处理好实践环节与课程理论内容的衔接, 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不能因为客观原因而忽略了实践项目的细微环节。

(二)形成灵活多变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思政理论课目前共有三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以下将分别探讨这三门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内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生活感悟、专题研讨、模拟法庭辩论、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目前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活动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课堂中采用此法可以有效弥补就业时由于学生心理准备不足而带来的求职挫败感。例如可以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两个章节中重点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内实践可以采用专题探讨、知识竞赛、历史影片赏析,学生试讲,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览等方式,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历史是非问题的认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采用。例如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对党的认识可以采用党史知识竞赛的方式开展课内时间教学;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革开放”可以采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览”的方式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形势与政策的课内实践可以采用新闻会、时事评论、调研报告分享等方式。每种方式都需要提早精心准备,做好任务分工,明确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在开展的过程中做好现场的录制工作,为课后发现问题,完善课内实践内容提供资料来源。

(三)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

教学辅助资料的收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分散收集又将会造成教师间重复劳动,消耗不必要的时间,甚至部分资料不能实现共享。因此可以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分工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资料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在校园内共享,逐渐完备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为课内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四)编写特色实践教材

根据课内实践教学的大纲要求编写特色鲜明实践性的教材。在编写内容安排和习题设置上,要强调学生技能水平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传统的以理论发展为序的常规设置,尽量增加实用性案例的编排。教材使用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变化,适时更新内容,在实现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特色教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旭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与技能: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震兆识别、防震自救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亲历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在信息处理、咨询访谈、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实践演练、自评互评等实践环节中。积累运用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增强防震减灾、自护自救的意识,懂得震发时应保持冷静、科学避险;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感受合作探究的乐趣,对学习成果有成就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震兆识别、防震自救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增强防震减灾、自护自救意识。掌握临震应急自救基本技能。

活动准备

成立活动指导团队;搜集地震发生、防震抗震、自护自救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制作防震自救课件;创建防震专题博客。

活动时长

活动总历时约1个月,其中课内8~10课时。

活动流程

热身・计划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2课时(开题指导课),课外半周。

二、活动过程

1 生成活动主题。

(1)播放课件。A 汶川地震实况录像片段;B 一组地震灾情图片;C 新闻报道两则(《映秀中小学伤亡严重小学四分之三学生死亡》、《震中奇迹: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

(2)交流感受。师:看了以上地震录像片段、灾情图片及新闻报道,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有何感触或疑问?

(3)揭示主题。师:接下来我们将用1个月时间走近地震。学会自救。(板书:走近地震,自护自救)

2 确立探究专题。

(1)讨论、征集问题。师:关于这个主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哪些问题最具研究价值?

(2)筛选、确立专题。师生共同梳理、筛选问题,确立于课题。如:地震科普;典型震例研究;震兆研究;防震抗震研究:震时逃生及遇险自救研究:地震次生灾害防治研究……

3 成立活动小组。

(1)成立课题组。学生自主选择专题和活动指导员;组建活动小组;为各自小组命名(如,以地震科学家命名:张衡组、李四光组、李善邦组、米尔恩组等:以学习任务命名:地震科普组、防震专家组、自救能手组、震害治理组等)。

(2)各小组分工。

4 制定研究计划。

各小组讨论、设计各自专题的简易研究方案,填写本小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

5 交流完善计划。

设计思路: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接轨处挖掘、确定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探究专题、活动计划由学生自己讨论酝酿,研究方向、合作伙伴由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小组活动计划由教师统一提供表格,可有效降低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的难度。

实践・探究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3课时(方法指导课、阶段指导课),课外2周。

二、活动过程

1 适时介入,穿插指导方法技巧。

(1)搜集、处理信息方法指导。A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页、图片、歌曲、视频:B 使用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检索资料:C 资料的引用、摘录、索引、链接、存盘、归档;D 制作简易ppt课件;E 博客日志发表与管理。

(2)咨询、访谈他人技巧指导。A 要有礼貌,态度诚恳,虚心请教;B 事先列好提纲,控制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C 科学分工,做好录音、录像、速记。

2 分组行动,扎实开展实践活动。

(1)米尔恩组(地震科普):查找资料、阅读书报、观看影视、咨询访谈等,了解地震基本常识,在校园、社区、博客上宣传普及。

(2)张衡组(地震预防):查阅地震观测及防震资料,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咨询访谈,获取地震观测、预防常识。

(3)李善邦组(自护自救):查阅地震应急自救资料,咨询教师,电话采访地震专家,收看防震科教片《地震》,学习应急自救知识技能。

3 定期交流,跟进调控活动进程。

师:本周各小组的活动有何新进展?遇到哪些新问题?请同学们评论其他小组的博客日志。本周的“周星小组”应当花落谁家?

设计思路:在活动过程中适时穿插方法指导,授之以渔,利于学生在运用中积累学习方法。对各小组实践活动的预设越充分,活动开展将越扎实,生成将越精彩。将评价“嵌入”活动全过程,“周星小组”评选为学生后续学习注入新动力。

总结・交流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2课时(方法指导课),课外1周。

二、活动过程

1 整理分析活动资料。

师:请同学们认真整理本小组搜集到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仔细分析访谈记录和博客日志,从中提炼出本次活动最有价值的收获。

2 学习撰写活动报告。

(1)熟悉行文体例。(教师出示2~3份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例,学生讨论归纳行文体例。)

(2)合作撰写报告。A 小组成员合作撰写本组的活动报告:B 小组间交流、完善活动报告。

3 商定成果呈现形式。

师:我们的活动成果还可以通过哪些生动活泼、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如:办报出刊、举办讲座、疏散演练、文艺表演……)

设计思路:先扶后放,指导学生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讨论活动成果的其他呈现形式,帮助学生突破“活动报告即活动成果,活动成果即活动报告,撰写报告是实践活动的最后环节”的思维定势,拓展创新实践空间,避免综合实践活动浅尝辄止的倾向。

展示・延伸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2课时(成果汇报课),课外1周。

二、活动过程

1 研究成果汇报。师:同学们,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接下来,请各组轮流登台。尽展风采,让大家分享你们的收获与喜悦。

(1)米尔恩组。生:大家好!我们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英国地质学家、地震学家米尔恩的代言人。现在,我们愿意回答大家有关地震常识的问题,请提问。(A “地震科普记

者会”――米尔恩答记者问。B 展示自办小报《地震常识》。)

(2)张衡组。生:人人皆知地动仪,地震测防我第一。要想测震与防震,有我张衡永不急。大家好。我们张衡组的同学为大家准备了快板和小品表演,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A 快板表演《地震有预兆》。B 小品表演《听说要地震》。)

(3)李善邦组。生:大家好!中国近代地震学的奠基人李善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接下来。我们李善邦组向大家郑重推荐电视科教片《地震》,并邀请大家与我们一道背记《临震自救歌》。(A 师生观看电视科教片《地震》片段;B 背记《临震自救歌》。)

2 实践活动延伸。

师:同学们收获真大!与大家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也受益匪浅。今后,我们该如何利用学到的防震自救技能。造福自己和他人?

(1)征集点子。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伺机点拨,并及时采纳学生的“金点子”。如,制作《地震生存手册》;绘制学校、家庭应急逃生路线图;开展临震疏散、震时自救演练;学唱抗震救灾歌曲:写信慰问汶川灾区小朋友,为其献爱心,等等。

(2)活动延伸。A 校级活动:应急疏散演练:B 年级活动:自救技能竞赛;C 班级活动:制作《地震生存手册》;D 小组及个人活动:自选。

设计思路:充分预设汇报情形,可让教师、家长在指导小组活动时更加胸有成竹,不致手足无措。注重活动延伸,旨在促进学生知行转化,初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

评价・激励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课时(评价指导课)。

二、活动过程

1 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卡”(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师长评价)。

2 评选表彰“防震减灾小博士”、“自护自救小能手”、“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创意小组”等。

设计思路:坚持赏识化、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多主体、多标准、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操作,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点滴努力和进步,使他们满怀自信地迎接下一个学习任务的挑战。

指导建议

1 教师要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尽可能争取社区各部门、有关领域专家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必要的智力援助和充分的安全保障。

2 本设计中预设的研究专题、运作方式及汇报形式仅供参考,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参与实践活动。

篇10

一、引言

2013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独立学院创新与发展培训班上指出,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本科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生事物,在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和转型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肯定成绩,又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独特发展模式范例。随着高等教育的壮大发展,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独立学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是所有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必须迫切思考的问题[1]。为了彰显我院办学特色,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凸显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学院内涵式发展,学院决定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与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并探讨了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看(见下表),英语专业教学实习、翻译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专业实习的时间分别为两周、四周和九周。2013届英语专业教学实部分在湖南农业大学子弟小学进行,由于场地有限,也有小部分在课堂内进行,学生制作PPT,撰写教案、讲义,由其他学生发现问题,指出不足,并由指导教师点评总结,整体实施效果良好,但对于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要从事英语教学,两周的教学实习完全不够,专业课程教师要在日常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和能力。2013届英语专业翻译实习包括笔译和口译,但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师偏向笔译实践,对于笔译分配大量时间,而口译仅仅用一天的时间到景区岳麓山录制导游词,学生反映效果较好,但是实践时间和次数太少。英语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这种缺乏集体组织的实习方式使得毕业实习无法落到实处,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浪费大量时间。

总之,从东方科技学院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不难看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全面,时间分配过少;(二)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存在偷工减料现象;(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四)校内实习基地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日趋增长的学生需求;(五)缺乏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已日渐形式化。因此,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是独立学院谋求出路、寻求发展的必要手段。

表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安排①

三、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及应用型大学,这三种类型大学的合理结构比例应该像金字塔的三层,应用型大学是比例最大、最广泛的基石。独立学院的转型应该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也就是培养出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并从事相关实用研究人才的大学。

转型中的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依据是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大纲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注意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合理配置”,并没有对实践教学环节作出硬性规定[2]。因此,各高校、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只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教师学识水平制订合理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思路

1.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考虑其系统性。由上表可知,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课程属性分类有公共实践课和专业实践课;根据实习地点分类有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根据实习形式有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

2.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考虑专业性。虽然大纲中没有明确提及实践教学,但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贯穿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读写译实践能力的培养[3],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英语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有机地将英语语言的输与入输出结合,在现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二)实践教学模式内容设置

1.公共实践课:从上表可知,英语专业公共实践课包括军训、入学教育、社会调查及毕业教育等。军训、入学教育执行学期是第一学期,教学周数分别为两周和一周,军训和入学教育教学实践形式为课内实践,集中实习;社会调查的执行学期为第二和第四学期假期,执行周数为一周,它的教学实践形式为课外实践和分散实习;毕业教育的执行学期为第八学期,执行周数为一周,它的教学实践形式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习。从公共实践课程执行学期和分配时间比例看,基本上符合本专业的需求,可是对于课外实践和分散实习形式的社会调查来说,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学生都是从网上下载社会实践报告上交学院,就轻松拿到学分。

2.专业实践课: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技能课。专业实践课大部分以课内实践和集中实习为主,配备少量课外实践和分散实习。如口语实践可以设定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口语辩论赛和英语话剧表演等多种课内外实践活动;听力实践以VOA、BBC、CNN等听力素材为元素,每个月定期举办VOA、BBC、CNN新闻听写大赛,对于听力实训要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等原则;写作实践课程要以各类信函写作如求职信、简历的写作为重点,在实训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等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专题文献能力,为后期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翻译实践课程包括口译和笔译两大块,笔译实践可以结合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口译实践可以选择在部分旅游景点,担任外国游客的导游,用英语诠释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3.课内实践:英语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是整个实践环节的核心部分,除开公共实践课部分外,专业实践课如英语语音、口语、听力、写作、口译、笔译等都是课内实践的重中之重,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存,每次课程教师用一个小时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疏通,留半个小时给学生分组对所授知识消化吸收,举一反三,实操练习。这些课程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对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确保理论知识的输入,还要在实操过程中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4.课外实践:英语专业课外实践有学科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参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课外教学实习等。这些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并每年定期举行的课外实践形式,还有一些不定期的实践项目如:英语沙龙、英语角、学术报告、主题讲座等。所有这些项目都应该纳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并鼓励学生参与所有实践项目。

5.集中实习:集中实习包括军训、入学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教育等传统实践项目,还包括其他形式的专业实践课程。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构建不同的专业实践模式,如大学第一学年结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观摩学习,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社会所需人才,为后期学习方向提供更好的依据;大学第二学年结束,英语专业学生已经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应该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英语学习基本方法,教师可以联谊相关高校进行英语演讲赛、辩论赛,以此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实践能力,并交流英语学习的心得体会;大学第三学年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口译和笔译方面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附近旅游景点担任英文导游,并设立“笔译杯”大赛,此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查阅文献,搜索资料,为后期毕业论准备。

6.分散实习:分散实习形式灵活多样,不安排课内实践,但应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一定学分。由于分散实习管理难度大,因此,在学生入校时就配备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四年的学业,并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指导,一般来说,教授、副教授所带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人;讲师(含相当职称)所带学生人数不得超过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讲师所带学生不得超过8人)。为激发学生的英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可以设置“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两本文学作品,由指导教师督促完成,对于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另外,母体学校为非师范类高校的独立学院更应该加强学生英语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指导教师所带学生进行分组,每学期定期举行教学比赛,由不同小组成员相互学习,指出所犯错误,最后由指导教师点评给分,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

四、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4]。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处于转型中的独立学院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英语专业来说更是如此。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而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3]。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公共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系统教学模式是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如何加强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深层理解与运用,使其在与其他专业同学的竞争中更突出其能力和优势[4],是各大高校乃至独立学院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未来几年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注释:

①引用于《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版.

参考文献:

[1]文声芳.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2(96):66-6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88-03

一、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贸易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教法上,还没有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从理论高度充分认识模拟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系统设计模拟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内容,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专业鲜明特色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二、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传统教学理念的一个较大的弊端是: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构建新型的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设计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实践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以丰富性和关联性为指导,构建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提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第四,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2.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规律,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我们构建了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并分别对应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和竞赛研究模拟实践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层次、课内实践模块。基础知识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低级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课内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属专业基础知识加深和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是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国际贸易专业所涉及的诸多专业技能都需要在课内进行模拟实验,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商品期货、金融风险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生通过课内实验能够进一步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有助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②专业综合层次、独立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独立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实践教学是在课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时量,加大实践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实验室中为学生模拟真实的进出口场景而设立的独立实验课。目前我专业已经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国际贸易谈判模拟、外贸单证制作与审核、国际商务综合模拟等,引进了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SimTrade外贸教学系统和南北外贸教学系统等软件,并且为独立实验课开设了专门的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③学科综合层次、开放实践模块。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企业和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多元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金融、法律、管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调查表明,83%的企业对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好。学科综合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开放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打破各学科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线,通过开放实践完成经管类学科知识的整合。开放实践模块主要包括:①大一到大三每年暑假小学期的暑期专业社会实训。其中大一和大二的暑期实训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三的暑期实训是要求学生深入外贸企业,参与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在国际市场的第一线掌握学科综合技能,培养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②依托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的远程功能,使我校学生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学生之间进行远程互动教学,开展国际化商务谈判。其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谈判能力和国际商务业务能力。④创新实践层次、竞赛研究模块。创新实践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竞争研究模块,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竞争研究模块主要包括:①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相关竞赛,如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全校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全国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通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等。这类实验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拟定研究题目,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思考,提出研究创意和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教师与学生讨论研究方案,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过程,并自行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条件

1.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突出采用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和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按照支架式教学思想,把国际贸易谈判实验依据国际商务标准合同谈判的顺序条款依次展开。教师像导演一样,协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学习主体。我们在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中广泛应用了情境式教学方法。我们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和专门的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的外贸业务环境,让学生扮演进出口商、工厂、进出口国银行、海关、商检等外贸业务环节中的各种角色,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2.打造优良的实验教学队伍。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模块化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队伍不能仅仅由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构成,它还应该包括实验中心实验教师、跨专业跨学科实验指导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应根据分层次、跨学科实践教学的需要,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团队。

3.加强和完善模拟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设备建设。完善的模拟实验教学软硬件设备是模拟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软件是指各种外贸实习平台建设,硬件是指实验室环境建设。具体来讲,外贸实习平台建设是指:精心选择和引进先进适用的实验教学软件;编写实验教材,规范和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实验报告范本等;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与网络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开放、协作、动态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实验室环境建设是指:多方争取经费、改善实验教学设备条件;紧密跟踪先进的实验教学管理技术;采用门禁、刷卡、远程监控等技术,增加开放实验项目数等。

当前社会在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实践层面都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育介质和载体。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为培养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打破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界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手段和环境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变化,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峰,熊胜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5).

[2]周权锁,赵海燕,凌婉婷,等.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3]马青,林永慈,邓炜,等.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求状况分析[J].时代经贸,2012,(18).

[4]盛艳,张伟平.系统方法视域下的支架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