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性学习计划

研究性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03 19:47: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研究性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性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66-1

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情、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对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有关问题笔者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笔者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笔者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进行“原电池”的学习时,笔者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交流”,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我很注意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选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作为实验药品, 可大大降低化学在学生心中的难度和神秘感。例如,“酒精的溶解”、“蛋壳与食醋反应的测试”、“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情况”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了解到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的内容,对化学就不再陌生了,化学药品也就不再是独立于生活世界的神秘物质了。

二、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时,笔者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的机会,特别是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例如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氯水,看到溶液褪色,试对褪色原因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设计“可能是氢氧化钠与酸反应”和“可能是酚酞被氧化” 的两种实验方案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浓硫酸的教学时,实验室提供若干常见试剂,提问:由铜来制取硫酸铜,方法是什么,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学生们非常踊跃,激烈讨论,答案众多。有的: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情况下制得。有的:铜在空气中灼烧后,将产物溶于稀硫酸。有的:铜、稀硫酸、过氧化氢溶液三者混合反应等等。对学生的各种提议,老师给予肯定,并按各种提议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主动评价比较得到最佳方案,并启发学生如何将方案优化。接着,教师又可以提问:预想让铜溶于稀硫酸,可向其中加入什么固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时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例如在钠的性质学习中,常温与加热条件下反应现象与产物的不同。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功能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开展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篇2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养成协作学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5.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树

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三、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等五个阶段。

篇3

一、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独特魅力

计算机游戏化学习正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近年来,计算机游戏用于学习和教学工具以及对游戏使用的研究已激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游戏开始应用于教学应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作战模拟、计算机科学和操作研究相融合,并与注重自主性、体验性学习和反馈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诞生结合在一起。第一代计算机游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不久以后,计算机游戏的使用和发展也应用于教育。学习是成年人和小孩成长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活动,“玩”对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对发展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科斯特认为,游戏是人类进化经验和学习方法的根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为人们提供实践和探索的机会,教会人们一些技能如导航、计时、打猎、谋划和操纵的能力。

二、不停留在“孩子”中进行研究

“游戏代”或“网络代”的学习需求中的感知变化,与一系列通讯技术不断增加的使用率和接受性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对游戏和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教学案例采用了不同的创新之法,通过这些方法,近年来计算机游戏已应用于孩子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和教学中。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倡导者认为,计算机游戏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并吸引着新一代学习者,这是传统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美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会提倡通过“合理使用技术”促进教育。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普伦斯基举了一个游戏化学习的例子:“我们将设计一款有趣的游戏。一旦他们开始设计,连目标市场都阻止不了。在玩游戏时,学习者几乎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的过程,我们称这样的学习为‘隐性学习’。”

然而,此领域中,许多研究文献都是以孩子为研究对象,因为其更能受到游戏的激发。由此而得出的结果也归纳了成年人,这看起来似乎不太合理,因为对成年学习者而言,其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参与都已经根深蒂固了。

三、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具有激发性

将年龄主要分布于20到29岁之间的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或者至少已经获得一定学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男女受访者人数相等的前提下,调查受访者对游戏和娱乐活动的认知以及对游戏化学习的态度。一半受访者认为,其能在闲暇的时候选择玩游戏娱乐,是“游戏者”,而另一半则认为,其为“非游戏者”。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高等教育所有专业的学生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较容易受到计算机游戏化学习的激发。其他专业的多数学生也对游戏有一定偏好,动机以及对游戏应用于教育表现为积极支持的态度。同时,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是游戏者的人,通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游戏动机:智力挑战、体能挑战和社交经验。而那些自认为是非游戏者的受访者也不是从不打游戏,其对游戏的动机表达显得更加谨慎,并一致认为会考虑玩某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

一系列的研究结果都反映了同样的趋势:65.5%的调查对象认为游戏具有激发性; 28%的人说游戏没有激发性;8.5%的受访者觉得游戏具有消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年轻男性学生更容易受到计算机游戏的激发,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游戏化学习本身就具有激发性。所以,将游戏化学习作为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计算机游戏化学习仍可以视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人们自然不会对其失去兴趣。

四、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可以构建学习环境

据一些与游戏相关的文献表明:在闲暇时间受游戏激发的人会积极选择游戏化学习的方法。那么,玩游戏的娱乐动机与玩游戏的学习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笔者对不同的本体即经常性玩家、偶尔性玩家以及非玩家进行了分析。具体体现为,在娱乐时间喜欢玩计算机游戏或其他游戏的学生,是否更有可能采用游戏化学习的方法。但调研结果显示,计算机游戏与采用游戏化学习的动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玩游戏的娱乐动机与采用游戏化学习的动机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

为何所有人都觉得计算机游戏化学习具有激发性呢?首先,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在游戏者密集的地方;其次,对那些自认为是非游戏者的人来说,对游戏化学习的认知具有积极作用,因为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如果游戏化学习的确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其会考虑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次,受访者表示,如果游戏具有经验性、激发,基于问题性和协作性,就有可能为学习创造和谐的环境。其实这不仅因为游戏化学习是游戏,更是因为其展示、构建了学习环境的特点。

篇4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更多、更好地掌握这些信息呢?有不少专家指出,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另一条思路是"研究性学习"。 "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重视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信息的处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目前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正在受到人们特别是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现状的关系

化学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提高和身心发展创造空间。

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地方虽已有些效果,但有的地方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应试教育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很大的阻力。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在研究性学习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其次是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化学药品和仪器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药品和仪器,有些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再次是教师培训的缺乏和学生的不适应。有很多教师没有接受对过研究性学习的培训,甚至还有化学教师认识不到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仍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受化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影响。化学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大,而且有些省份的高考中,化学也只仅参考性的科目,分数并不计入总分。很多学生容易出现重语数外,轻化学的现象,对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2.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

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会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整理搜集各种信息,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的锻练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时要"重过程,轻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着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意志、品格、态度的提升;⑵评价内容应从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使评价内容更加人文化;⑶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的一种手段。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3.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要求学生勇于设想,大胆推测,精心验证,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合作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要善于在学习中甄别信息的效用,善于在学习中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首先,在思想上,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真正进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理想境界。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选题方面,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范围或内容指导,如学生可选如下课题:化学和环境污染的产生、治理以及其污染物的检测等环保型内容。又如白酒中醇的检验和食盐中碘的检验。再如怎样用肥皂水来检测水的硬度等。"84消毒液"的漂白性等生活与化学型内容。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筛选出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选题不当只会影响教学效率,浪费教学时间。再次,在学法方面需要教师切实加强指导,如可以举办诸如"如何搜集整理材料"、 "如何规范实验操作"、 "如何撰写小论文"等有关讲座,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另外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言语教学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打通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结论,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化学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学到的知识作为储备,没有这些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就是空中楼阁。现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不是否定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积极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时代要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乐趣,从而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必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季 芳。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如我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条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例如,我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例如讲述《酸的性质》一节,我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设计活动测定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含量,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通过实验,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6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传授系统化知识和控制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差。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据此,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提问、小组讨论、质疑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参与解决一些问题,则必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这种参与教学模式中,若采用学生主动学习模式则费时费力,且组织不当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首课目标定位

每学期和每章的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细化成可以操作的翔实目标,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心理定位,了解章节的基本轮廓,知道学什么和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从而奠定本学期或本章的基调。

一方面,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通过“绪论”讲述,运用科学家有趣的典故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近代的拉瓦锡、道尔顿等,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在引用化学史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取与学科基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化学史料;②注重史料本身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任意添加或编造。例如介绍化学史上“最贵的实验”,讲述英国化学家戴维和其助手法拉第由于受到贵族公爵的嘲弄,决定戏弄其一番,他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用放大镜聚焦,使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公爵打赌失败而后悔莫及。学生定会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与实用。

另一方面,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出要解决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交代好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及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尤其讲清楚学生的参与方式,如查阅资料、口头提问、小组讨论、提交小结等,明确学生如何学习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之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学目的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乙醇》首堂课可以从生活化引出问题:①列举生活中的各种酒类;②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③交警吹气查酒驾的原理是什么?④酒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⑤假酒为什么使人中毒?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出乙醇的结构与性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保持心理平衡,需维持自己的观念和信念的一致,当出现与原有观念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产生认知冲突,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人们就会力求改变自己的观念以使认知协调。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迫切地想学习新知识,消除存在的困惑,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区”实施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课堂教学效率定会提高。

1.生活化引出问题

例如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疑:水可以灭火,你相信水可以生火吗?有没有同学见到过水可以起火?学生对这种违背生活常理的设问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和学生配合演示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用适量的棉花包住,放在石棉网上,让一个学生在棉花团上部滴加少量水,过一会儿棉花团猛烈燃烧,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学生立即对这种现象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立即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出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心灵冲击大,课堂气氛沉闷。

2.对比归纳解决问题

每个人有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碰到新知识时,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有效的学习应使旧知识最大限度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同时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学的新知识才比较巩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展开对比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如教学蛋白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毛线和腈纶线的鉴别方法――灼烧,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后剩余灰用手搓,能变粉末的是毛线;燃烧时有黑烟,余灰呈现硬结的是腈纶;在教学淀粉、纤维素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真假粉丝”,把粉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能够点燃的粉丝掺杂有机物,食用后对身体有害;未掺假的粉丝点燃只会产生气泡。又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时,前23号元素介绍完后,让学生写一下第24号元素和第29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大多数学生会按原有认知结构写成3d■S■、3d■S■,这时给出正确答案3d■S■、3d■■S■,学生就会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产生为什么这样写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运用讨论、自学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归纳出规则。如此学生参与、对比、实验、归纳的教学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很有用。

三、任务驱动参与问题

任务驱动的课堂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普通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比较分散,信息量大,涵盖面较广,按部就班的教学任务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收获不大,而有选择地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比如有机化学中“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选择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乳酸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设计出流程实现对乳酸组成和结构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教师点拨、小组讨论、质疑、归纳、投影演示的方式确定出几条不同的设计流程,最后教师归纳出最佳路线,投影出让学生对照:

这种任务型的自主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地“让我学”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小组讨论中体会主动探究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流程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养成课后个别参与习惯

学在不同条件的个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学生本身的差异导致学习成绩的不同。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公平,除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外,还应区别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质疑,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辅导,一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给他们加压,消除惰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个别参与通常在课后辅导时进行,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每次由2―5名学生参与,向他们提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活泼、互助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解决学科问题的同时,可以涉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绪,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化学必修1中碰到的“物质的量”被认为是高中学生分化的第一道分水岭,许多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以后就放弃化学,因此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计成卡片的形式按顺序如下:

①1molH■SO■的质量为?摇?摇?摇 ?摇?摇?摇克。

②2molH■SO■的摩尔质量为?摇 ?摇?摇?摇?摇?摇克・摩尔■。

③1molH■SO■中的分子数为?摇?摇?摇?摇?摇?摇个,氧原子数为?摇?摇 ?摇?摇?摇?摇个。

④3.6gH■O的物质的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摩尔。

⑤原子数为6.02×10■■个的O■,分子数为个,质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克。

⑥含有3.01×10■■个OH■的NaOH固体的质量为克。

⑦含1.204×10■■个氢原子数的CH■,其质量为克。

篇7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文献研究型、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讨论研究型,等等。

1.所谓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教学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探究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探究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1.设置的问题要符合现实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设置,并且设置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初中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行为,并能深入了解课堂相关化学知识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能做到对知识的重新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做“CH4的燃烧”实验时,其中CH4是通过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反应得到的,但是在CH4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燃烧的火焰呈黄色状,和理论知识中的蓝色火焰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在反应的过程中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在CH4燃烧实验过程中,要保证醋酸钠试剂和碱石灰是无水的状态,并且碱石灰的量要足够多,才能保证反应顺利进行,最终在CH4燃烧时出现与课本知识相符的蓝色火焰.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1.在思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障碍解决策略

初中是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学生不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理解,所以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模棱两可.尽管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直接问题答案的灌输,否则导致学生只会对化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能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把学生组成相关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与教师或其他小组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例如,镁和铝在与稀硫酸进行反应时,铝反应的速度应该要比镁快.但是在具体的实验中经常会发现铝在稀硫酸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气泡.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顺序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异常的原因.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铝和稀硫酸反应时会生成一定量的盐,盐会影响铝和稀硫酸反应的速度,所以在实验中出现镁的反应速度比铝快.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要求.

2.在实验出现疑点或达不到预期效果时的解决策略

在化学知识探究活动中,因为客观的因素受到制约或者出现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结果,教师不能硬性地进行课本知识的宣读,否则会造成学生不尊重实验结果的现象.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实验步骤中哪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实验的重复操作,保证实验结果符合课本的相关知识,然后与学生展开实验出现问题原因的讨论,解决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疑问,从而实现化学实验的目的.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评价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实验结果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且让小组之间进行客观评价,促使学生建立自我思维以及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9-03

为实施中央电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教学质量保证与学习支持服务强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中央电大启动了“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指导与服务”项目,选择开放教育广告学专业2008级本科学生开展项目试点工作。“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是指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和互助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学习支持,保证每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得到教师全过程的个性化教学服务。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学员为中心,基于学员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用户特定的需要,向学员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的一种服务。“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之所以在广告专业中实施,也是为解决一些生源零散、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地区的教学困难。其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根据生源及教师分布情况,在保证原有日常教学进程和方式不变的同时,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个性化教学班级,选拔优秀的广告学专业辅导教师,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课程辅导,如提问、答疑、讲解、课后讨论、询问学习状况、了解学习进程、交流学习方法与心得等,切实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与保障。本课题组就“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虽然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试点工作已经结束,但本次调研仍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意义:“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央电大,基于各个电大教学点的角度入手来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的视角,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就如何提高和改善电大学员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个性化教学是一种趋势,也是未来开放性大学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好地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来制订,量身定做的计划不仅仅能使学员感受到关注程度,更能够促使学员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真正学有所得。

一、调查研究

本课题组对使用“个性化教学”平台的学员的学习态度进行了座谈,之后就该教学的学习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是自编问卷,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三个方面调查学员对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的学习态度,调查问卷使用5点量表。为使得问卷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对问卷进行试测,然后对问卷进行调整,并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的信度检验,选择的是内部一致性信度,即Cronhach Alpha系数。

从分析结果看,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2份,有效问卷102份,同时对广告专业的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和教务员分别进行了面谈和电话访谈,共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等5位教师被访问。把问卷调查的结果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态度中三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表二说明,被试对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内容认知较为清楚,并没有表现出对网络学习较好的喜欢程度,但行为上仍能够较积极地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

表二 学习态度三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2.态度三个维度的相关分析。从表三得知,认知与行为的显著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771,Sig(2-tailed)=.000

表三 学习态度三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3.专本一致(专科和本科均就读广告专业)的学员对学习的态度总体上与专本不一致(专科就读非广告专业)的学员的态度有显著的差异。根据表四可知,在态度情感上是否专本一致的差异是显著的,F(4,102)=2.937,p=.037

表四 专本不同情况下情感情况独立样本F检验

表五 专本不同情况下行为情况独立样本F检验

4.工学一致(从事的工作与广告专业一致)情况。从事的工作与广告专业不一致的占32.35%;相关的占58.82%;一致的仅占11.77%。座谈中了解到,许多学员是基于工作的需要,而一部分学员则出于对广告专业的好奇和同伴效应。

5.不甚喜欢“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的学员将缘由更多地归结于“操作界面不够方便”。座谈中学员纷纷反映,所有的学习内容不能在一个平台上解决;平台上的资源只是常规内容,并不能结合广告专业实际的内容需要;希望看到的资源既能帮助常规学习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碰到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教师回答问题的即时性和准确度都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6.55.9%的学员认为“基于网络个性化”教学能让自己更容易实现师生互动。座谈别指出虽然QQ能随时在网上提出问题,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回答,由于工作、家庭原因、自己也会遗忘,问题仍然存在。问题解决的即时性不够理想,虽然较之以前有好的改进。

7.只有26.5%的学员明确表示与面授相比更喜欢网络学习,可见许多学员对网络学习仍然心存芥蒂。在网络运用如此广泛的今天,传统教学的惯性仍然依恋、怀念面授教学,这与试点的初衷不符。座谈中,学员一致认为,面授辅导中教学积极互动和同学间的互动是网络学习无法达到的。教师也普遍认为,在网络上组织实时讨论效果不良,以应付居多,没有真正达到相互充分交流、教学互助学习的作用。

8.学员认为操作性强的课程应该更多地进行面授辅导。根据问卷,有79.4%的学员认为操作性强的课程应该进行面授。在座谈中,绝大部分的学员反映操作课程在学院机房面授效果更好,通过网络,达不到询问求答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员提到最多的是《三维计算机设计》课程。调查对象中有70.59%的学员工作与广告专业相关或一致,许多学员在工作中需要运用到专业课程的知识,实践操作课程运用最多,也有认真学好的积极愿望,但通过电话、网络解决问题困难后,逐渐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总体持积极的态度,在认知、行为两个角度较积极,对个性化教学的认知和行为呈正相关,但是在情感上处于无所谓的状态,不积极也不反对。同时就教师角色而言,学员对老师的行为依赖严重。这表明尽管学员对自主学习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他们不懂得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对老师依赖心理较严重,这显然与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不完善有关。

三、建议

本次对学员的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该模式的情感需要提升,即应从主观和客观上增强对该模式学习的兴趣,据此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完善个性化教学的体系。

1.技术平台方面。①整合学习平台。现今电大学员的学习平台有:中央电大在线、省级电大在线、二级学院电大在线及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评系统等。平台的繁多不但让学生使用极不方便,而且让老师和教辅人员也无所适从,学员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登陆哪个平台进行学习,多重平台的建设同时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学员的学习平台应该进行整合。②强化界面设计。界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积极支持学员的学习。平台界面在学员和学习任务之间应该是直观、高效、舒适、让人心情愉悦的。建议在“个性化教学”的界面设置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个人特征,例如,进入平台的学员能直接看到自己所属的个人信息,个人学习的所有关联信息,让每一个学员产生“这是我个人所属”的意识,增强归属感,引发学习兴趣。同时学员平时的常用功能,如作业完成、课件浏览、论坛等在首页界面中都可以直观看到,减少在操作过程中过多的链接。③增强时效性。学员由于沟通的不及时而影响到对于学习平台的参与度,因此平台中的设计要增强即时沟通的功能,或者在一定时间内具备这样的功能,增加学生对于即时性的正向情感。例如:能否利用微信的提示功能解决沟通不及时的问题。

2.教学支持服务。①丰富各类资源。“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都是立足于网络,因此网络教程的多样化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通过多种媒体承载方式来体现,从而客观上提升学习的兴趣,增强好感度。在目前的电大在线学习平台上,学习资源只是常规内容,如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实施方案、单元辅导等。这些内容都是以文字形式为主,陈旧、缺少时效性,有些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情况下,在文字辅导资料方面,一是要保证和考试内容的关联紧密度;二是必须确保网上课件学习内容的时代感,学员希望看到的资源既能帮助常规学习,也能代表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理念。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也了解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理论;三是增加网络多媒体课件内容,设计应该更具有独特性,丰富内容,拓展途径,增强学生对平台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例如,增加目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视频信息的整合;等等。在整体辅导过程中,要突出导学、助学资料的提供,方便学生自学,这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另外,教师应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丰富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组织一种“虚拟”的学习团体,团体成员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共享和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成为有目的的“学习和思维的团体”或者“知识构件团体”。教师在解答学生网上提出的问题时,还要进行合理的疏导。教师要对网络信息资源所提供的教育信息进行精心筛选、利用和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在网外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鼓励、协调学生与其他团体组织成员和专家进行交流,完成社会协商过程,在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中,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并重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渴望,从而以新的方法理解学习材料。②增强教师服务意识。对学生主体要求的提高,同时意味着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在“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虽然从传统的中心位置退到了客置,但他们的责任更大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接受新挑战,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教师还要学习掌握远程教材和各种教学媒体开发设计的技能,帮助学生适应远程的学习模式,掌握远程学习方法,提高远程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网络资源提供的信息不论在质还是在量的方面都优于教师,因此,在远程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指导者。由于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组织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安排有关细节,包括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媒体使用技术等。同时,教师还要承担组织学生讨论课程内容、批改学生作业、批改考试试卷、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分等工作。由于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必须要求教师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组织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要关注安排有关细节,包括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支持课程学业的实际指导等。

总之,“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尊重个性人格,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前途的学习方式。但它目前发展还很不成熟和完善,需要经过长久的努力和更多的付出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尊重。这种方式必将在我国终生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秋文,邹凤琼.基于网络的高校个性化教学研究[J].科技广场,2006,(9).

篇10

1.教师引导式

教师引导式就是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方式.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式研究性学习方式以教师制作课件、学生观察为主,把培养学生探求数学问题的意识、提高探求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环境,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把握探究方向,以及排除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困难,但不包办代替等.在探究过程中,最有价值探究的地方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地方,在此处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这个“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科学时,是在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同一问题时;是在学生对课堂内某一事件产生疑惑或露出兴奋的表情时.这些时候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真正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的地方,也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最佳时候.

2.学生自主探究式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探究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体,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猜想、讨论问题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学生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自主设计探究活动方案,通过积极主动的探求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掌握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研究的成就感,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几何画板》研究数学的热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研究式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标准的理解,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因此,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与交流互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篇11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和成绩不高的前提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在对其原因的分析基础上,从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习题的处理;第二课堂开展五个方面,就如何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进行了论述。

一、分析学生兴趣下降的原因

在初中九年义务教务的基础上,初中化学只有50分,课本知识简单,内容涉及面广,但又缺乏体系。使得许多初中毕业的孩子上了高中后不适应。根据教学经验和调查分析:

1.长期以来,受教师观念的影响和中考的冲击,在毕业班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应试味道太浓,探究实验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实验教学开展面临许多困难,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无趣激发,无思维碰撞" 的课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初中化学知识简单,内容广博,但缺乏形成体系,分值也少,学生重视度不够,使得许多学生,基础不好。

3、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行,面对新课改知识面广,教学进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4、高中作业量加大,难度也加大学生不适应。

二、结合本学科实际实施可行的调动兴趣的方案

1、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造条件把教材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以增强学生动手机会。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胆矾受热分解的实验,先可提出“结晶水合物受热稳定吗?加热胆矾可观察到哪些现象?”的思考题,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使学生在探索中会发现结晶水合物受热不稳定,蓝色胆矾晶体受热生成白色硫酸铜粉末;残余的白色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和黄色杂质;试管口流出的液体显浅兰色等。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就会收到比验证性实验好得多的效果。

(3)尽可能让学生参加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只有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暴露问题,纠正和解决问题,才可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4)可以补充和创造实验,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动的实验教学,严密的逻辑系列,不断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学生的情绪就会步步高涨,兴趣就会充分激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涉及的问题学生知道多少?学生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仔细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按自己设想,进行教材结构的重组,精心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可以补充一些材料,拟成一个个的问题链,使学生的认识与问题发生作用,并有针对的精选习题等,并将它印发给学生,上课时引导学生完成,这样会留给学生第一手资料,同时节约了学生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在学案的设计方面,我们组的王芳、王佳老师做到也非常好,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

3、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

(1).直观性好,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教学中微观和抽象的内容较多,像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电子云的概念等都比较抽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知识。利用图形、动画、音效等各种媒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物质微观的结构、状态和变化过程。“百闻不如一见”,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2).模拟或再现化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拟错误操作。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结束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三是能够展示一些实验的本质。

(3)加大教学密度,开拓学生视野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总之,电脑多媒体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好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大幅度地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更加有声色,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使教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4、习题的处理

(1)超前备题

学校的计划有时会有一定的变化性,比如:召开教大工会、党员会、教研组会、以及年级组会等。这时学生需要自习,在其他学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我会抓住时机下发提前备好的习题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说为该学科争的了练习时间。

(2)分散处理法;

我们化学教辅是世纪金榜,我会在讲每一单元前把该部分习题做完,并进行归类分散到每节课里,以备在讲该部分内容时穿去。这样我觉得教学很轻松,无形在习题训练为课余节约了时间,进而增大了练习量,是训练非常到位。

(3)上课严要求,下课勤检查

用我们校长常讲的一句话“守好自己的阵地”。为了守好自己的阵地,我上课决不容许学生干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一旦发现一定严格处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化学课不能也不敢做别的。课后作业要勤检查,把作业落在实处。

(4)习题后记录

在每讲完一部分习题后,我会把学生做错多的和一些比较重要的习题抄于教案纸上,过一段时间印发给学生重新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对疑难点搞懂。

这样也是对教学的第一反馈资料,使我能对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5、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化学模型的制作

制作模型,有的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教材制作;有的可配合教学,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制作有机模型:甲烷、乙烯、乙炔、苯和碳60等模型;制作简易灭火器;制作简易滤水仪器;制作酒精检测仪器等。这样可弥补教学教具上的不足,让学生鼓舞也很大,如果教师用小组制作的仪器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回感到兴奋和自豪。

(2)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和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更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

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就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到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实验得出研究结果,他们将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就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设计,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我在教学中只是个参谋,我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化学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