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独特艺术论文

独特艺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11 07:41: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独特艺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独特艺术论文

篇1

最新公告:没有公告

会员登录--会员注册--会员中心

|

艺术论文首页

|

美术论文

|

戏剧论文

|

舞蹈论文

|

音乐论文

|

电影艺术论文

|

电视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先生网>>艺术论文>>电视艺术论文>>正文

开放的演播空间

作者:admin2008-5-2619:13:17

开放的演播空间秦建伟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中国电视业经过发展,竞争日趋白热化,电视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不论高度时效性的新闻类节目,还是综艺娱乐性节目......优秀的制作与精美的包装,再加及节目主持人充满智慧的语言都对节目的收视率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制片人(导演)主持人(演员)

-

开放的演播空间

秦建伟

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中国电视业经过发展,竞争日趋白热化,电视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不论高度时效性的新闻类节目,还是综艺娱乐性节目......优秀的制作与精美的包装,再加及节目主持人充满智慧的语言都对节目的收视率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制片人(导演)主持人(演员)摄像灯光美术设计音响编辑技术等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整个片子的制作,演播室空间美术设计也是其中人非常重要的一环。

美术创作人员在得到一个演播室空间美术设计的任务时,酝酿最初的想法和形象化的概括,抓住对设计的独特理解,逐步形成它所塑造的演播空间外部形象的具体想法和意向.意在笔先,避免机械地按照节目规定的空间提供一般化地环境设计,才能提炼与节目有内在联系的造型因素,使空间成为一种潜在的语言,创造出仅靠人物语言动作无法充分表达的深遂意蕴。

在这里,我暂把演播室空间的设计分为六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假定的空间

假定性系美学概念之一,假定性是一切艺术创作所共具的属性,空间艺术中以抽象象征虚拟引喻,间接表现艺术的时空感。

演播室的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假定的空间场景,通过不确定空间的指定性,体现节目风格,例如:凤凰卫视的“杨澜工作室”,是一档以讲述历史长河中种种发人深省的故事、轰动的事件、才子佳人的传奇,回顾历史,给人以启迪的栏目.,整个节目开始摄像机由上自下,由右向左缓缓移动,象征历史文化的罗马石柱屹立在运动着的蓝天白云下,每一个柱子的中间都有一个电视屏幕,不断播放着珍贵的历史资料,主持人从柱子间慢慢走进镜头讲述一幕幕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个假定的空间定位在一个变化的历史长廊中,把一个古老的历史废墟景象搬到演播室,在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环境中,让观众能更好地去了解过去的各种历史。

二情感空间

不同类型的节目体现出来的感情基调是不相同的,一般节目的开始往往通过一段音乐,几组画面,几行字幕,就可以让观众了解整个节目的风格,环境的设计同样也从背景到环境空间道具无不体现出某种特定的情感用语。亚洲卫视的[V]频道,几乎所有演播室的空间设计,都采用极度夸张的色彩,奇异的道具,再加上主持人新潮的发型及服装,体现出先锋音乐的存在空间,在这样的气氛中,肯定不会有严肃的故事发生。

三交互式的空间

谈话式的节目中,演播室的空间设计目的是让主持人与观众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迅速沟通,调动情绪,让更多的观众融与节目中进行参与。“实话实说”栏目,演播室为圆型空间,观众嘉宾主持人三者在同一对等空间,摄像分布其中,主持人在观众嘉宾中来回穿插,打破了空间的两面或三面的传统组成结构.这种开放的空间构架,能更加轻易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情绪,让主持人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从这一点来说,演播室空间的美术设计,已不是简单地独立出现的,它是通过空间这个媒介与节目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搞装饰装修的设计人员,在搞电视演播室的空间设计时,为什么显得有时力不从心了。失败的设计只能体现在独立的空间变化,独立的背景空间,与节目本身相差甚远。

四空的空间(通用性演播空间)

一些演播室不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场所,关键是画面的整体和清晰,再配置简单的道具,这种布景也称为通用性演播,常用中景和近景,全景仅仅起到穿插作用。例如:凤凰卫视的“铿铿三人行”栏目,整个演播室只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幕布,以此体现“人生大舞台”“幕后休息室”的意象,以再简单不过的背景突出节目调侃诨谐的风格,是典型的后现代舞台风格,把三个人物放在一个简单的中性背景中,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性格更加突出,这种空的空间设计可以使观众唤起某种形象感触,也就是所谓的形象联想,形象联想也就是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契机,是塑造形象的基准。

五装饰性空间

如果是中性节目,不需要表明人物的特定环境,只需要有一个优美的背景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欣赏性,比如:音乐舞蹈节目杂技表演节目就需要在通用性的空间背景基础上,给予特意的精心设计,这也称为装饰性布景。这种装饰性空间场景,要考虑演员上下场的变化,利用色彩空间的变化,传统或现代的图形变化使节目本身更加充实漂亮,甚至可以利用机械装置增加演播室的空间变化,让节目更有可看性。

六虚拟空间

篇2

 

冰 凉桃 花

李轻松(2007年)

一种流逝啊! 一颗微暗的心

一个精美的漩涡在行走

被风卷起的花瓣,瞬间散向无边

春天里总有一种冰凉的开放

一种彻骨的冷。鸟儿的骨头带一丝

倦意

一声哀鸣,落花无声

春天的桃园总有人在葬花

春天的街头总有人在歌唱

使我想起一些遗忘的事物

像那些美丽的桃花在我的唇边

可是我却无法摘下 、无法说出

梦游般的声音被折射在水上

不能逃避。一团桃花的哀愁

像罩在我命运上的钟声

我追赶着它的脚步,却总是在远方

一些腐烂的银斑正闪出光芒

一些陈年的桃子,正透出悲剧的红来

一辆时光的马车带着爱情走远

我回想起一些词语 :流水、风声

和消逝

我回忆起桃花的凉

那些看不见的伤痛,转瞬变得刺骨

我说 :明年的桃林将不再是这片桃林

这片桃林将变成鸟的羽毛

在我的头顶纷纷掠过

古往今来,有关桃花的诗词不胜枚举。《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写了桃花的灿烂美丽和生机勃勃,给人一种火热、亮丽的感觉。唐代吴融有“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的诗句,浓烈香艳的桃花如火如荼,千枝万枝竞相开放,呈现出的是一幅繁华热闹的图景。桃花盛开时本来是炫丽灿烂、火热明艳的,但在这首诗中,李轻松却在桃花的前面冠以“冰凉”二字,形成了一种语言的张力,这也是作者诗歌的一大特色,她的诗歌中总是充满了悖论,她总是运用一种充满了张力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

李轻松有过一段在卫校学习的经历,这段经历对李轻松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卫校解剖、尸体、骨头等使得她感到非常恐惧,作者在首师大的一次讲座中说到:“因为它把我以前建立起来的美学观念,对人的认识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对生死的概念,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打碎。”“这个对我的影响,就是对我美学观念的一个冲破的东西,完全颠覆的,我一直非常迷恋的就是刀尖上的爱,非常对峙,完全不搭界的东西,极端化的,它们组合在一起,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我努力找到两个极端的东西,不仅是对立,还有它们的融合,它们相互的依存。”“我非常忌讳死的东西。但恰恰是死的东西,死亡的感觉带给我创作的源泉是源源不断的。”⑴所以在李轻松的诗歌里常常存在着一种悖论,比如她写到春天就一定会写到灰,或者灰色的意象;写到热烈就一定会写到冰凉,写到开放就一定会写到凋零论文范文。这样我们就初步了解了为什么灿烂美丽的桃花在作者看来却是冰凉的。

第一节:一种流逝啊!一颗微暗的心/一个精美的漩涡在行走/被风卷起的花瓣,瞬间散向无边“流逝”指时光的流逝,“漩涡”的形状让我们想到年轮,也用来指代时间,所以“行走”再一次强调了时光的流逝。“被风卷起的花瓣,瞬间散向无边”随着时间的流逝,春残花落,红颜老死,瞬时间灰飞烟灭。第一节点明了主题,花开是美丽的、绚烂的,但这种热烈的美却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零落成泥碾作尘,花是美丽的,但美中透露的却是冰凉是毁灭,是一种破碎的美。这种“破碎美学”也是诗人的一贯主张。李轻松从卫校毕业后又进入了精神病院工作,她恐惧那些扭曲、残缺的灵魂,但同时又迷恋着癫狂者的思维方式,在这两段特殊的经历上,诗人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破碎美学”主张。她说:“过早地洞察生死的秘密,使我以极端对立的美学构建,颠覆了以往我早已确立的美学观念,形成了属于我自己的破碎美学,从黑暗向光明、从残酷向美、从死向生、从残肢断臂向灿烂辉煌,亦或反过来寻找,这些组合酷似‘与刀’,暗合了东方诡异的美学。”⑵“破碎美学”是李轻松对当代诗坛的独特贡献,她让我们在生活的破碎中看到了美。

第二节:春天里总有一种冰凉的开放/一种彻骨的冷。鸟儿的骨头带一丝/倦意/一声哀鸣,落花无声 春天本来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可以联想到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本来春天是热闹的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但作者却说是一种冰凉的开放,这种悖论式的语言照应作者悖论式的题目“冰凉桃花”,起到切题的效果。“一种彻骨的冷。鸟儿的骨头带一丝倦意”,春天本来是鸟语花香的季节,但是由于花在冰凉的开放,所以鸟作为一种信使,它感觉到了花的冷,“杜鹃啼血正黄昏”鸟便失去了往日的轻盈,带有了一丝倦意。又一重悖论。“一声哀鸣,落花无声”不管花开的时候多么热烈,多么香艳,但短暂的灿烂过后,都要在鸟的声声哀鸣中片片凋零,无声无息。这一句可以说是对前面作者提出“冰凉开放”的解释。霍俊明曾以“悖论修辞”界说李轻松的创作,它既指向语言,更指向其思维的运作方式。李轻松说过:“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身在其中,被其逼迫也被其解救。至少我一直被这个悖论所左右。”⑶“我觉得这样一种强大的悖论在我的人生,在我的诗歌里面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我写到春天,我肯定会写到灰,我写到火焰,那我也要写到火焰燃烧到鼎盛时期和灰烬差不远了。”⑷所以,在这种悖论的指引下,绚烂的桃花可以是冰凉的,轻快的鸟儿也可以是疲倦的。

第三节:春天的桃园总有人在葬花/春天的街头总有人在歌唱/使我想起一些遗忘的事物 “春天的桃园总有人在葬花/春天的街头总有人在歌唱”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黛玉葬花和她吟唱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人从凋谢的花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灿烂的背后是瞬间,鲜艳的背后是悲凉,绽放的蓓蕾中却孕育着零落的无奈与哀伤,“春残花落”象征“红颜老死”,生命原来是如此脆弱。“一些遗忘的事物”可以是看到花开时的浓烈所遗忘的花落时的悲凉,也可以是古来女子如花般的命运论文范文。在李轻松的笔下,桃花美地触目惊心,又开得冰凉彻骨,“香气与血构成了桃花的凉气”(《杜撰桃花》)她把桃花写得惊人地美,但美丽的背后却是有朝一日冰凉的凋残,是最终的毁灭,是破碎的惋惜,这是她对桃花的真实抒写,也是对生命的真实感受。

第四节:像那些美丽的桃花在我的唇边∕可是我却无法摘下、无法说出∕梦游般的声音被折射在水上 那些美丽就在唇边,可是诗人却无法说出,因为诗人震惊于它的美丽,更震惊于它的瞬间,所以无法说出。既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说出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那么诗人便借助幻想、借助梦境去言说。上一节诗人已经提到“想起一些遗忘的事物”,那么想起了什么呢?“梦游般的声音被折射到水上”思维自然也随着声音被折射到水上“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这是徐兰修于西湖“慕才亭”上悼念苏小小的楹联。一代名妓苏小小风华绝代、才情卓绝,但最终也难以逃脱被阮郁抛弃的命运,“男女之情,薄似云烟,短似朝露”年仅19岁的她便在满腔悲愤中香消玉殒。花似人,人终非花,人的生命有时比花还要脆弱,风来了,花开了,风去了,花谢了。在凄冷的风雨中,在迷蒙的尘世里,花落人亡,沉寂无声,留下的只是耐人寻味的叹息。在这里,桃花象征着如花开般美丽热烈的爱情,也象征着女子如花般的命运,极其美丽却又极易流逝。正如诗人在《远山的事情》中写到“花的飞行注定要在某个时刻成为花的遗骸”。

第五节:不能逃避。一团桃花的哀愁∕像罩在我命运上的钟声∕我追赶着它的脚步,却总是在远方紧接着上一节,如果桃花象征着女子的命运,那么它便是一种冰凉的宿命,永远都无处逃遁。在《桃花为什么这样红》中诗人写到“红色是我的宿命”女子的命运是如桃花般的血色,是一曲凄冷的悲剧。如果桃花象征着爱情,那么我努力去追赶它,但它“却总是在远方”,可望而不可及,很美好但永远都不可把握,只能任其在短暂的灿烂后最终流逝。在诗人的早期诗作《桃花三月》中她这样写到“……一些风在桃林中一闪而过春天是短暂的事情∕一个女人的面庞一闪而过 美是瞬间的事情”春天是短暂的,美是瞬间的,面对这一切,我们永远都无能为力。“人面桃花”是最美丽的,也是最短暂的,这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悲剧。美好曼妙的青春与花相似,容易飘逝,花易落,人命短,炫目的美丽与转瞬的毁灭,这种快速的转换与情感的落差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悲剧效果,让人有一种揪心般的痛。

第六节:这一节,诗人由想象回到了现实,回到现实之后她看到的是什么呢?——一些腐烂的银斑正闪出光芒∕一些陈年的桃子,正透出悲剧的红来∕一辆时光的马车带着爱情走远“腐烂”的斑点本是灰暗的,但作者却说它“闪出光芒”,而且还是银色的光芒。在这里,作者把两种既不可能的现象放在一起,这种充满张力的语言又构成了一种悖论。“桃子”是桃树的果实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看起来它的命运要比零落的桃花好一点,因为它已经结了果,但是作者却说它“透出悲剧的红来”,为什么有了结果反而是一种悲剧呢?因为“一辆时光的马车带着爱情走远”,虽然有了结果,却丢了爱情,那种生命中最美最幸福的体验——爱情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渐至无穷。没有了爱情的果实只能渐渐腐烂。这一节与第一节相照应,第一节的流逝还只停留在时光的层面,这一节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时光的流逝导致了爱情的流逝,美丽的青春年华带着美好的爱情一同流逝,只留下一堆腐烂的果实。既是对主题的进一步解释,又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桃花象征了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时光、青春、爱情……它们是美丽绚烂的,但同时又是短暂易逝的,转瞬间时光流逝、青春难再、爱情远去,炫目的美丽与转瞬的毁灭造成了巨大的情感落差,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效果。

第七节:我回想起一些词语:流水、风声∕和消逝∕我回忆起桃花的凉∕那些看不见的伤痛,转瞬变得刺骨 既然现实中的果实是一种“悲剧的红”,是一种没有爱情的腐烂,那么作者想要寻找业已走远的爱情就只能借助想象,“回想”、“回忆”表明诗人的思绪再一次远离现实,回到想象。而记忆中却只有“流水”、“风声”、“消逝”、“桃花的凉”,只有任凭美丽流逝而无可奈何的痛,所以那些曾经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伤痛和叹息又一次被诗人提起,“转瞬间变得刺骨”论文范文。“流水”、“风声”、“消逝”、“桃花的凉”这些意象都在前面的几节出现过,在这一节随着作者的回忆再次出现,既是对前面的回顾和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深入,由前面的“一颗微暗的心”,“一种彻骨的冷”直到本节的彻骨之痛,作者的情感更进一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李轻松的作品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它不在是撕心裂肺、刀光剑影、玉石俱焚式的,而是渐渐趋向于宁静、舒缓。不在是一剑封喉、时光飞溅的破碎与消亡,而是“希望能够在平静之中看到我的幽野心空,能够从我隐秘的地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⑸ 诗人“到了40岁这样的年龄,不能在像以前一样刀刀见血了。应该像茶一样能够沉到水底,她的清香、她的底蕴才能够释放出来”。⑹所以在这首诗的结尾,诗人不再是一味的写凋零与灰暗,而是写到了依稀可见的希望。第八节:我说:明年的桃林将不再是这片桃林∕这片桃林将变成鸟的羽毛∕在我的头顶纷纷掠过 “不再”二字表明了诗人认为的未来应该与现在有所不同,这片桃林不会永远都在这种冰凉的开放中年复一年地持续,那么,它会怎样呢?化作鸟羽,掠过我头顶的天空,是去追寻流逝的时光,是去寻找已逝的爱情,还是去追赶命运的钟声……作者没有明确说明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而是设置了一个开放型的结尾,留给了读者一大片自由想象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了一种希望,对整篇诗歌的色调有一种提亮的作用,这也是作者近年来不断对地探索生命的意义、不断地追问生命意义的结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桃花既是一种绚丽的美,是生命的激情,是青春的美丽,是爱情的热烈;但又是一种“人面桃花”的悲剧美, 表现生命的凋残,青春的消逝,爱情的不在。桃花是灿烂的,可它的生命却如此短暂。生命也是如此,最美好的东西却最容易在瞬间失去。李轻松在过许多诗歌中都写到了桃花,如《杜撰桃花》、《桃花三月》、《一场发烧》、《桃花为什么这样红》等,她说:“很久以来,我对桃花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迷恋之中。我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像桃花那样,把所有的美与凋谢、灿烂与飘零、瞬间与永恒、甚至青春与死亡、与羞耻表达地那样淋漓尽致”⑺(辽河文学倾吧《与李轻松一起舞蹈》)所以在她的诗歌中,她把桃花写得惊人的美,但美中透露的却是冰凉,是毁灭,是一种无奈的破碎与凋零。但作者又没有把这种冰凉的格调一以贯之,在诗歌的最后,她又给了我们一丝依稀可见的光明,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一份对来年的期待之情,这里,凝结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与体悟。

参考文献:

⑴、⑷:李轻松:《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座(一)》blog.sina.com.cn/lqs1964

⑵:霍俊明:《爱上打铁这门手艺——李轻松访谈录(一)》blog.sina.com.cn/lqs1964

⑶:霍俊明:《悖论修辞与减速写作——李轻松诗歌论》blog.sina.com.cn/lqs1964

⑸:李轻松:《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座(二)》blog.sina.com.cn/lqs1964

⑹:李轻松:《每一首诗都是一条命》诗潮,2007年第六期。

篇3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策略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813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文中提到,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另一种是“the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author towards him”(Shuttleworth&Cowie, 1997: 43-44)。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为“异化法”,第二种方法为“归化法”。归化和异化是意译和直译理论的延伸。

1.归化策略

归化,即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与读者靠近,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翻译理论家E.A.奈达,他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Nida,E,A&Taber, C.R., 1969)。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判断译本的好坏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点是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本的程度。因此归化的特点就是重视读者,采用地道的通顺英语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怎么写论文。

2.异化策略

异化文学艺术论文,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读者所采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摘要体现了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功能,译者引导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进一步欣赏源语文化。

3.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关系

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的策略,然而近两个世纪以来,围绕翻译是走向归化还是异化之路,学术界却争执不休。归化和异化策略各有有优劣。翻译的目的不同,语境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归化和异化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应该在翻译中得以统一,以促进翻译的发展。

二、王佐良、巴恩斯《雷雨》译本的归化策略

由先生创作的《雷雨》以其交织错综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戏剧舞台上长演不衰。而人物与情节塑造的成功与其简洁易懂又含蓄深沉的语言有直接关系。关于其语言艺术美,钱谷融先生有如下评价,“我确实太喜欢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王佐良和巴恩斯(A.C.Barnes)的英译本《雷雨》不仅再现了原作的戏剧艺术魅力,也再现了原作精炼含蓄的语言特点,使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舞台表演。关于剧本的翻译技巧,笔者认为,归化策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下例子为证:1. 鲁贵:四凤,别――你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帐?你现在手下方便,随便匀我七块八块好吗?(王佐良&巴恩斯,1958;p21-22)

LU:――don’t be like that, Sifeng. When did Iever borrow money and not pay it back? Now, what about a little loan of sevenor eight dollars, now that you are in the money.

在原文中,中文的货币单位是“块”,鲁贵说,“匀我七块八块”;此处,译者并没有采取异化的策略,例如解释“块”这个货币单位在汉语货币中的地位,或是在英文中找出其对等的货币单位;译者使用了归化的策略,直接将“块”以为“dollars”, 使作品走向读者,从而使读者轻而易举的理解文章文学艺术论文,更加适合舞台表演。

2. 贵:你看你这点骨头!老头说不见就不见,到下房在等一等算什么!我跟你走,这么大院子,你别胡闯乱闯走错了….( 王佐良&巴恩斯,1958;p38)

Lu: 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 If theold man says he won’t see you, then he won't. Now, why not go down and wait abit longer in the servant’s quarters? Come on, I’ll take you along, otherwisein a big house like this you’ll be losing your way and losing your way andblundering into places where you shouldn’t be.

在此文段中,鲁贵说,“你看你这点骨头”。“骨头”,这个词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其独特的含义。在旧中国迷信的说法中,有一条称为称骨论命,即一个人的骨头越重,说明他的命越好;而骨头轻,说明这个人出身低下,命不好。这里,鲁贵是骂鲁大海的出身低下,不配和周仆园讨价还价。译者同样忽视了“骨头”这个词的文化含义,采取了归化的策略,直接将其译为“Come down off your high horse”。“high horse”是英文的一个典故,它表示的意思是“趾高气扬、自以为很了不起”,相应地,“to come/get(down)off one's horse”意思即为“谦和一点,别摆架子了”。译者使用的是原滋原味的英文,使英语读者在读译本的时候感同身受。

3. 冲: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人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怎么写论文。并且我们这样幸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这不是时髦不时髦的事。(王佐良&巴恩斯,1958;p106-107)

CHONG: I thingk we ought to sympathize withthem. After all, they’re only doing their best to help their own people. Besides,it’s not right that people who are as well off as we are should grudge themenough to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 And it’s not a matter of fashion,either.

在这句话中,周冲提到“争饭吃”,译者使用了很形象的一个英文成语,“to keep body andsoul together”, 它的意思是“Obtain one’s basic living expenses, to earn engouh money to keeponeself alive.”,意思是“赚到刚够维持生计的钱,不被饿死”。译文非常贴近英文读者,译者又一次使用归化的策略,使译文走向读者。

这只是笔者从文中截取出的三个例子,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窥豹一斑。可以说,王佐良和巴恩斯先生的译本文学艺术论文,译文中广泛应用了英语中的俚语和成语,文笔流畅,可以称得上地地道道的英语。这就是归化的策略,译本完全贴近英语读者。

三、结语

戏剧作品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剧本来指导舞台表演;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因此戏剧作品的翻译不同与其他题材作品的翻译,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用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果剧本是为舞台表演服务,那么为了使广大外语听众不被文化差异所干扰,更好更快的理解原文,译者可以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作品走向读者;如果剧本是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向读者传递原语文化,使读者读到原滋原味的原语表达。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归化和异化策略之争,也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就戏剧作品翻译而言,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Nida, E.A. & Taber, C.R.. 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 Brill, 1969

篇4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触,细腻地刻画了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易安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词中所表现出的凄清孤寂的女性情怀是李清照一生的真实写照,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内省和感悟。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誉为“易安体”。总之,易安词无论是在语言、情感抑或意境的层面上,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正因为易安词独具魅力的艺术地位,多位翻译家潜心于她的词作的翻译研究,以期为传播中国诗词艺术、促进世界诗歌创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许渊冲先生的译作因其“三美”的体现,堪称易安词英译的典范之作。

一、许渊冲诗词翻译的最高标准——“三美”原则的内涵

“三美论”是鲁迅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文学艺术论文,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鲁迅,1976:3)。后来许渊冲将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上来,提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翻译观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其一,译者要尽力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使原作的意境得以在译文中再现,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其二,译诗要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能够传达原作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若译者能运用与原诗相似且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的词进行翻译,效果会更佳,这是“音美”;其三,译者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主要包括句子长短,行数多少诗行错落,排列重复颠倒,对仗工整等方面,这是“形美”。

关于“三美”之间的关系,许渊冲指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许渊冲,1996:81) 论文格式模板。本文将分别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分析许渊冲译李清照词的美感再现。

二、“三美”原则在李清照词英译中的美感再现

(一)“意美”的再现

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是诗人思想的流露,是读者对诗词整体的印象,更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之所在。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正因如此,要译出古典诗词中含蓄的意境之美绝非易事。关于译诗中“意美”的再现,许渊冲认为:古诗翻译首先要理解其内涵意义,要选择最美的词汇,尽可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境美,让外国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格调、情感和韵味(许渊冲文学艺术论文,1984:22-28)。

李清照16岁时所作的《点绛唇》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上阙作者描绘了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娇美神情,下阙“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作者寥寥数笔便将少女乍见来客,慌忙回避的神态展现在读者面前。许渊冲将下阕译为“Seeing a guest come, shefeels shy; /Her stockings coming down, away she tries to fly. /Her hairpindrops; She never stops. / But to look back. Leaning against the door, /Shepretends to sniff at mume blossoms once more.”(许渊冲,2003:436-438)。译者选取“shy”,“hairpin drops”,“never stops”,“look back”及“pretends to”这些极富与原作一样口语化的词汇,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格调,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见到翩翩美少年时心如鹿撞、紧张羞涩、欲走还留的神情和姿态,使得外国读者在读到许译本时,也能获得和中国读者读原作同样的情感体验。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抒写了对出外求学的夫君的相思之情。原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描绘,哀婉深沉地将作者的相思之愁、相思之苦刻画出来,词中的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被后人传唱至今。请看许渊冲对这句词的翻译:“How can such sorrow bedriven away fore’er?/ From eyebrows kept apart, / Again it gnaws my heart.”(许渊冲,2003:444)。

译文中“gnaw(咬,侵蚀)”一词形象地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沉重而又无处排遣的痛苦。

(二)“音美”的再现

押韵是达到音美的重要手段,译者要使英译适当押韵,首先要有关于英语押韵的基本知识。英语押韵有全韵、非全韵、视韵、辅音韵、似韵、头韵、准韵、反向韵、同源词韵以及后缀韵等。如果译诗能做到押韵,特别是全韵,听起来尤觉舒服,但实际做起来很困难,因为要押全韵,必须做到:1.两个词的重读音节中的元音必须相同;2.相同元音前的辅音必须不同;3.若此元音后有辅音或更多的音节,这个元音后的所有辅音和元音都必须相同(郭著章,李庆生,2005:281)。由此可见,诗词翻译中在传达原作“意美”的基础上还要再现“音美”,尤其是押全韵,其难度不言而喻,下面我们来看看许渊冲英译李清照词押全韵的一些例子:

例1: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摊破浣溪沙》)Your blossoms like tenthousand golden grains so light, /Your leaves seem cut from thin sheets ofemerald bright.(许渊冲,2003:472)

例2: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浣溪沙》)

Spring sheds a mild andwild light on Cold Food Day; /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spray.(许渊冲,2003:456)

例3:梧桐更兼细雨文学艺术论文,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On parasol-trees leaves a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许渊冲,2003:523)

不难看出,无论是例1中的“light”和“bright”,还是例2中的“Day”和“spray”,都是诗词翻译中押全韵的典型表现。值得一提的是例3的翻译。原作中“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叠字和双声字的运用,再加上“滴滴”又以阴性音/i/结尾,使得词人愁肠百结的郁闷更加悠长缠绵;再看译文,许渊冲选用的“drizzles”和“grizzles” 不止押全韵,而且韵脚为[?drizl],发音时双唇开口度较小,与原作中“滴”字的阴性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音韵与情感基调的浑然交织,使读者在读译作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百转千回的哀婉悲伤。

(三)“形美”的再现

诗词的形式美是构成中国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格式模板。许渊冲先生将“形美”排在“三美”原则的最末一位,并不是指在翻译中可以置诗词形式于不顾,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因为在诗词翻译中,保留意美和音美已属不易,再在这两者的基础上传递形美则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倘若在翻译中能在“意美”“音美”传达的基础上,兼顾形美的传递,读者将会获得等同于原诗的审美体验。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对仗,长短等),这就是形美。

例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Last night the wind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wine.(许渊冲,2003:439)

例5: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行香子·天与秋光》)

A gust of wind comes byand by, / And then a gust of rain, / And then a gust of cold. (许渊冲,2003:542)

例6: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Or why is it now fine, /Nowblows the wind, now falls the rain?(许渊冲,2003:490)

《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两句六言句绝妙工巧,许译文笔隽永,在形式上与原作完美契合。例5“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通过三个“一番”,意境层层推进,加浓了悲凉的气氛,一股寒气直逼读者心扉;译文中许渊冲连用了三个“a gust of”,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词的形式美。例6中“甚”是时间副词,作“正当”“正值”的“正”解释,“霎儿”是口语文学艺术论文,意为“一会儿”,词中连用三个“霎儿”,将作者为牛郎织女是否可以相会的担忧烦闷勾画得幽怨不尽;译文中许渊冲连用三个“now”,再现了原词的形式美。

三、结语

翻译对于译者本人的文学素养的要求非常之高,关于这一点,傅雷曾做过形象的说明,“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怒安,2005:86)。许渊冲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对于他的理论和译作见仁见智,可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却是毋庸置疑有目共睹的。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译易安词的过程中,许渊冲在最大程度上遵从了自己提出的诗词翻译的最高标准——“三美”原则,努力做到了意形音三美皆俱,在确切传达原词意境美的基础上,又再现了原词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他的译文堪称体现“三美”原则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怒安,《傅雷谈翻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许渊冲,“‘诗词’译文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9,P9-39。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许渊冲,《追忆似水年华一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Aesthetic Reproduction in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Qingzhao’s Ci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iQingzhao’s Ci Poems by Xu Yuanchong, thus points out that only if “ThreeBeauties” Principle are fully embodied can the translated texts rival theoriginal texts.

篇5

孔乙己》从发表日到今天,快一个世纪了,她仍然没有被我国的读者所遗忘,一次次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足以说明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仅仅通过鲁镇咸亨酒店的日常场景的一角,就展现了孔乙己悲惨一生和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笔者认为《孔乙己》之所以博得鲁迅本人和后来读者的热爱,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一个叙事艺术特点——言简义丰。仅仅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高度浓缩的简洁语言就包容了如此丰富的艺术含量。

一、“画眼睛”法刻画人物形象

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就是要传神,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2】。鲁迅笔下的许多经典人物就是通过这种“画眼睛的方法”完成的。《孔乙己》故事的展开是以“我”小伙计的视角完成的,对文中出现的人物语言、情态描摹的极其简练,但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却是十分的深刻和丰富。文中对孔乙己的直接描写有:“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文学艺术论文,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3】“身材很高大”说明孔乙己是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青白脸色”说明他没有经历过艰辛的风吹日晒的劳动。“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的长指甲又一次说明他没有干比较粗笨的体力活。“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方面说明孔乙己没有参加直接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孔乙己为了表现自己与短衣帮不同的读书人身份,自诩为穿长衫的读书人,这可以看出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点。作者紧紧抓住孔乙己身上最明显的身份特征和真实心理意图来表现出一个不从事粗活的读书人孔乙己的形象:迂腐、好要面子。“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与后文出现的“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相对应,前面的事例在暗示着他后者的行为,这个细节的相互对比表现含蓄,但蕴含着作者谨慎的写作态度,他们都是在指向孔乙己仅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才放下自己清高的读书人身份去偷窃的。这就更加揭示出没有进学的读书人孔乙己的落魄,自认为读书人身份的清高的心理满足和实际的边缘尴尬地位的反差,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人害和摧残有多么的巨大。

但身心备受摧残的孔乙己并没有变的人性冷漠,相反在自己落魄、失意的时候仍然是慈祥的,当孩子们赶热闹围住孔乙己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4】弯腰下去一个简单的弯腰动作蕴含了孔乙己作为长者面对小孩的怜爱和慈祥。虽然孔乙己自诩高人一等的读书人,但面对天真的小孩子并没有蛮恨的态度而以亲切、慈爱的老人面目出现,这就看出孔乙己不完全是一个迂腐、清高的读书人,他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也有人性温情的一面,他同样也渴望与人平等、友善的交流。当孔乙己考“我”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时,孔乙己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这里的孔乙己分明就是一个体贴、爱护晚辈的慈祥老人形象,他也并非单纯地卖弄自己的学问,他也同时善良地想到“我”光明的未来,教给对“我”以后有帮助的一点点知识。他并没有看轻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酒店伙计。单单从这几句异常简洁的话中就可以窥见最简单的人物性格和情态。可见孔乙己本性是善良地,他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性的人物,我们从表现中看到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侵害了多少像孔乙己这样本性善良的人,当只有很少一小部分的幸运儿体会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和喜悦时,喜悦的背后却有着更多像孔乙己这样潦倒、破落失意者。孔乙己的命运可悲、可叹!

文中出现的短衣帮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孔乙己和短衣帮一样是站着喝酒的人,唯一的区别是孔乙己穿着长衫。孔乙己是“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读书人”文学艺术论文,本质上也是没有任何优越地位的人。短衣帮是做工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和孔乙己是平等的,都是底层人物。但在小说中,高明的作者正是通过短衣帮与孔乙己的对话和较量烘托出双方的性格特征和内涵。短衣帮是以取笑孔乙己为乐的,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5】其中“有的叫道”一般平等的人们在谈话时心平气和的,不会用“叫”这个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其一是蕴含着众人故意让别人听到的意思,其二这个词表明叫的人是和孔乙己不是统一战线的人。“故意的高声嚷道”“故意”二字表明了众人的别有用心,“高声嚷道”潜藏着众人有意调侃孔乙己,以此引来笑料。从几个简短却处处有意为难孔乙己的问话中,短衣帮们是把孔乙己排除在他们社会阶层之外的,他们是没有因为孔乙己未进学而穷困潦倒而同情他,反而用看似平和实则恶毒的话嘲讽他,他们?钥滓壹菏抢淠模鼋霭阉弊鼍坪笮菹⒌奶缸屎托α隙眩挥幸桓鋈四苷嬲楹屠斫馑挥幸桓鋈四苡萌八档奈屡窗参靠滓壹河馗创嗳酢⒚舾械男牧椤U夤倘缓涂滓壹罕旧砗煤壤磷觯级耐登圆涣夹形泄叵担闹械乃腥硕钥滓壹憾际浅胺淼模饫锿怀龅谋硐至丝滓壹核κ贝牡撞忝裰诙钥滓壹赫庋娜耸抢淠模淙蛔髡叩谋实魇贾帐腔郝胶偷模挥屑ち业恼常杪睿庹亲髡叩母呙髦Γ尤粘W钇匠5乃祷爸锌湃擞肴酥涞恼媸倒叵怠W髡呓鼋鐾ü父龆曰俺【埃谌绱思蛄返挠镅灾校驮毯巳绱朔岷竦娜鲜都壑岛透星椋馐窍嗟备叱男鹗乱帐酢?

文中的掌柜是精明的商人,作者对他的着墨并不多。“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6】掌柜和短衣帮的嘲笑是不一样的,他是为了引人发笑文学艺术论文,为了调节自己酒店的活泼热闹气氛而故意调侃孔乙己,这就让人更感人情冷漠和阴毒。掌柜对孔乙己的念念不忘也仅仅是“十九个钱”。当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时,掌柜一见面,没有对孔乙己惨状发出任何同情注意,而是急着追回那“十九个钱”,或者说掌柜即使看到了也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们早知道孔乙己是被打断腿了的。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仍然同平常一样,掌柜急着要自己应该得的欠款,还有合理的地方,但面对只能用手走着来酒店的弱小者孔乙己,掌柜没有一丝的同情和不忍,仍然有意揭发孔乙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愉悦自己和麻木的众人,这就是掌柜对孔乙己的极度冷漠。这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掌柜的精神世界:冷漠、势利,精明。这也是构成孔乙己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的一部分。

作者能用如此简练语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是因为抓住了人物最典型的特征,用最能突出人物精神且符合人物逻辑的语言来表现他们。

二、以笑写悲的氛围渲染

小说篇幅短小,不足三千字,“笑”字出现了12次。笑字是一个表情动词,形容人内心愉悦,但因为人类有其复杂的社会性,这个简单的表情动词并非只具有她本来的含义,如小说中出现的“哄笑”“取笑”,众人以揭穿孔乙己的伤疤而故意侮辱,取笑他,从而获得一种自我,这是极其不道德和残忍的行为,但作者正是通过“笑”,通过众人笑孔乙己的画面揭发孔乙己的迂腐和众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从笑中总结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从笑中阐发众人对弱者的冷漠和麻木,从笑中窥视中国旧时代社会的世情和人情的冷漠。“笑”是小说的整体气氛,我们读者也会被文章一开始的快活气氛所感染,“我”一个百无聊赖的酒店小伙计,就因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7】 就因为众人故意揭孔乙己的缺点、伤疤而引起孔乙己紧张焦虑、可笑无力的辩驳而引人发笑的场面,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是孤立无援的文学艺术论文,可怜的窘迫和众人的哄笑、欺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文中出现两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些做工的短衣帮在辛苦的体力劳动后,在热热地喝了酒休息中,需要一个供人玩笑的东西,来慰藉疲惫的精神,通过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在看似快活、轻松、愉快的空气中,孔乙己没有笑,“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紧张着,争辩着,“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凄惨着。孔乙己在快活的空气中是焦虑的,不安的。作者就通过孔乙己的几个面部表情的变化就揭示了孔乙己可怜的处境和众人不顾孔乙己感受肆意凌辱他的残忍和冷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一句叙事发展中承上启下的话,饱含作者浓浓的同情,一句话揭穿了孔乙己对于众人的作用,仅仅是众人调笑的精神工具而已。这句话相当的简洁,但背后蕴含的意义相当的丰富,用文章下来的故事发展来证明着这个真实的存在。即使面对折了腿的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的惨状,所有人向往常一样没有一点恻隐之心,最后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众人一直鉴赏着孔乙己的悲惨和弱小,不管孔乙己处境多么艰难,众人对他是从始至终的麻木和冷漠。孔乙己从“笑”中出场,也从“笑”中离开。作者就是通过“笑”来反衬孔乙己的悲,这样更加强烈地揭发了小说的悲剧主题,通过十二个“笑”简洁地勾勒了孔乙己的“惨”和众人的“快活”,从笑和惨的巨大反差中烘托作品的悲痛、沉郁的沧桑感。“《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8】正是此小说的主题,这深深地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主题的阐发也正是通过作者异常丰富的言简义丰的叙事艺术完成的。

三、四个画面链接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有13个自然段,文章的叙事结构异常简短,分别选取了孔乙己被嘲笑,孔乙己教伙计“茴”字,孔乙己给孩子散吃茴香豆,孔乙己折退后来酒店喝酒四个画面,作者就是通过这四个轻描淡写的画面,却刻画了有鲜明特征而真实的人物,也表达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宰钌俚氖吕袒丝滓壹憾潦槲粗芯俚谋乙簧涂杀商镜谋缧愿瘛?

文中前三个自然段叙述了咸亨酒店的经营情况和“我”的经历文学艺术论文,为叙述孔乙己做好了背景铺垫。接下来叙述了孔乙己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孔乙己一道酒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在这个世界里是被排挤的,没有真正溶入短衣帮的世界。短衣帮们故意戏谑着他的伤疤和痛苦。我们都知道文中的“我”小伙计是小说的叙述者作者正是通过“我”的叙述来完成故事的展开,但“我”是一个学识不高,地位低下的人,他的叙述却有条有理,有着强烈地读者意识,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有着很强的作者意识的,虽然本质上所有的小说的人物都是作家的一手创造。“我”选取的事例无疑是最能表现孔乙己性格和命运的。不但如此,甚至“我”的叙述顺序安排也异常的精巧,有着明显的精心安排痕迹。在孔乙己被嘲笑的画面中,前部分(第四段)写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偷窃行为,在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后半部分中是众人质疑孔乙己的读书能力,中间却插入一段孔乙己的背景描述,这是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设置的,一般读者在读到孔乙己被嘲笑的场面时,会产生好奇心理,这个孔乙己为什么要偷书而不承认偷,被众人群起而攻之,所以作者就在这个大的场景中插入这一段,正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而且这样安排也不会有突兀的不适感觉。不仅如此,也为读者能容易理解下文中众人嘲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原因。

参考文献:

【1】鲁迅杂文精编,《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张秀枫选编,—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5,第182页

【2】《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鲁迅杂文全集,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第173页

篇6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这部作品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舆论界的猛烈谴责,甚至作者的亲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在为妹妹辩护的同时,也认为这是一部粗糙的不太成熟的作品,直到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被人们认可乃至称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作品复杂的艺术结构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让当时的读者捉摸不透,一时无法理解,此外,恐怕有一大半责任在作者所创造的那个丧失人性的主人公希克厉身上,人们不能原谅他的残忍、冷酷、作恶多端。难怪一位美国评论者认为,作者把豺狼虎豹的兽性凑合起来,创造了这么一个半是畜生半是魔鬼的主人公,还认为这部恶劣的小说成了群魔乱舞、豺狼嗥叫的噩梦。(1948年10月)而实际上,如果我们摒弃正常的伦理道德,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认识希克厉,就会发现导致他所有恶行的根源却是爱。

一、超乎寻常的强烈的爱

贯穿整部《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代人奇特的爱与恨。爱是恨的根源,恨是爱的异化,爱的破灭导致恨的产生,恨的肆虐却并没有熄灭爱的火花。在这部作品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希克厉和卡瑟琳的生死爱恋。英国文艺评论家凯特尔这样说:“小说的核心和精髓是卡瑟琳和希克厉的故事。”希克厉和卡瑟琳的爱情非比寻常,不仅跨越了金钱、门第、地位、出身、相貌、性情、文化、教养等等传统意义的界限,甚至死亡也不能将其阻隔。他们的爱情是一种狂风暴雨般的感情,来得猛烈和不顾一切文学艺术论文,强烈地震撼人心,甚至有时到了令人感到恐惧,可以毁灭一切的地步。这种爱无法用传统的眼光和伦理道德去看待它评价它。这种爱是全书的灵魂和精华,没有它就没有《呼啸山庄》。

二、强烈的爱产生的原因

1.作品人物性格与经历使然 任何感情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是什么促使希克厉和卡瑟琳这两个外部条件悬殊巨大的人之间产生这种生死不渝的爱情呢?我们从作品中是可以找出原因的。希克厉身世悲惨,无父无母,流落街头,直到八、九岁时才被老欧肖收养,来到呼啸山庄。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心理要求,他的心灵渴望着爱的滋润,而且这种渴望比一般生活条件正常的人要来的更加强烈,更加迫切。以后这种非正常的爱的需求一直支配着希克厉的一生。

在呼啸山庄,愿意对希克厉付出爱的只有老欧肖和卡瑟琳。但老欧肖对希克厉的爱是父母对儿女慈祥的关爱,并不能满足小希克厉孤独心灵的全部感情需要。而卡瑟琳和希克厉年龄相仿更容易心灵相通怎么写论文。卡瑟琳虽然衣食无忧、父母俱全,但从纳莉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时候的卡瑟琳由于性格的原因实际上在家里是没有得到宠爱的,甚至一再遭到家人甚至仆人的奚落。但对于一个感情丰富而又敏感的女孩子来说,她的心灵应该也会时常感到孤独和缺憾,她也需要一个情投意合的朋友。这一点正和希克厉不谋而合,所以他们才能迅速的要好起来,以至于最终心心相印,不愿分离。正是在这种爱的支撑之下,希克厉才能够忍受家中其他人对他的冷漠和虐待。老欧肖死后,希克厉的处境一落千丈,这时候卡瑟琳的爱对他来说就更为重要,就如一个即将溺水的人紧紧抓住救命浮木一般。希克厉和卡瑟琳可谓是“青梅竹马”,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在这荒原野风中培育着炽烈的爱,这种爱自然而真诚,不掺杂丝毫超出爱的本身的成分。尽管他们身份地位悬殊,在当时的情况下完全不可能结合,但什么都不能阻碍爱情的产生。它来势凶猛,让人间的一切现实的幸福都黯然失色,它力量强大象原始生命一样不可摧毁、超越生死。他们两人,尤其是希克厉把这种爱看得高于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

2.作者的性格和经历使然 艾米莉?勃朗特被人们认为是三姐妹中天分最高的一位。被誉为英国19世纪文学史中最奇特的女作家。艾米莉只活了三十岁,她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一生未婚,也从未尝过爱情的甜蜜。她虽然经历简短,内心世界却异常丰富,她沉默寡言、性格自闭、孤傲羞涩、挚爱荒原,一生中几乎没有朋友,但她却有惊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她所创造的情节和感情往往都是虚构的,来自于她的想象。她的作品风格往往直抒胸臆、感情浓烈,景物描写常常荒僻寂寥。闭塞的环境,内向的性格使得艾米莉更重视作品人物内心感情的起伏,她笔下的人物生活环境极其简单,绝少涉及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单纯,复杂、丰富的人性被浓缩,只剩下两个极端文学艺术论文,不是强烈的爱,就是强烈的恨。这并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浓缩与升华。

三、爱的丧失导致人性的毁灭

生活是严峻的,卡瑟琳和希克厉之间奔放炽热的爱虽然是真挚和自然的,但并非与现实社会完全相容。卡瑟琳无意间闯入林敦家的画眉田庄——一个完全不同于呼啸山庄的前所未见的崭新的文明世界,这是他们二人分手的起点。卡瑟琳接受了林敦一家的文明熏陶之后,对粗野和没教养感到羞愧,力图让自己变得优雅起来。这时候的她显然和蓬头垢面的希克厉大不一样了。希克厉想方设法做过各种努力缩短他和卡瑟琳之间的差距,但是寄人篱下的处境和亨得莱的虐待使得他只得死心,本来就孤僻的希克厉,变得更加不知好歹,不近人情,然后从中获得一种变态的恶意的。可见,希克厉对爱的缺失从一开始采取的就是报复的方式,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他此后的种种疯狂做法。面对这种情况,卡瑟琳意识到她和希克厉是不可能结合的,而和林顿结婚则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的事。她天真地认为做了林顿太太就可以帮助希克厉改变处境,所以卡瑟琳终于和埃德加﹒林敦订婚了,希克厉心中唯一的支柱倒塌了,大厦倾翻,丧失了心理平衡,希克厉只有用出走来逃避。当一个人的强烈愿望被现实击破时,他的出路往往是逃开现实中让他烦恼的人和事,用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来暂时医治自己心灵所遭受的重创。希克厉正是这样做的。然而,逃避却并未起作用,他对卡瑟琳的爱已经根深蒂固,无法动摇,三年后,希克厉终于重返呼啸山庄。

重返呼啸山庄的希克厉重获爱情,爱的力量暂时击退了仇恨。然而卡瑟琳的死使得一切再也无法恢复原状。如果说,想得到爱却失去了爱是一件悲惨的事,那么重新找到爱后又再次失去它的那种痛苦将更加令人无法忍受。只是因为卡瑟琳的爱才使希克厉以往能够忍辱负重,而卡瑟琳的死,把她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外安置的保护罩击得粉碎,曾经被爱所缓解的矛盾再次激化。由于爱的失落,从此盘踞在希克厉心头的便只有恨了,而且,爱有多强烈,恨就有多么强烈。这是因为希克厉爱而终不能得其爱,沸腾的感情得不到宣泄,只有转而寻求其他出路了。卡瑟琳曾是他所有的欢乐、痛苦、希望和梦想,而她的死便意味着这一切的终结。卡瑟琳的死同时也带走了希克厉的灵魂,这以后的希克厉我们便不能把他当作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了,在他身上所具备的正常人的人性已经彻底毁灭了。

四、爱的异化造成疯狂的报复

强烈的爱终于转化为强烈的恨,希克厉内心郁积的种种痛苦无法排解,而感情作为人类一种内在能量的宣泄,在受到遏制的时候,往往会裂变成一种罪恶的能量释放出来,由此文学艺术论文,希克厉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恨,他以整个人类作为代价,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在这以后,除了对卡瑟琳永无休止的思念之外,在希克厉身上再也看不到任何爱的微光了,他不爱自己的新娘伊莎贝拉,对她拳打脚踢;他不爱卡瑟琳的女儿小卡茜,使用欺骗的手段抢走了她的财产,剥夺了她的幸福,给予她肉体到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他不爱卡瑟琳的侄儿哈里顿,剥夺了他的一切,不给他受教育的机会,把他变成了一个粗俗邋遢的普通庄稼汉;他也不爱自己的儿子小林敦,他活着对于希克厉的意义就是让他和小卡茜结婚谋夺画眉田庄,一旦这个虚弱不堪的小东西失去了利用价值,希克厉便再也不关心他的死活了。这时的希克厉已没有作为正常人所具备的一点点恻隐心和怜悯心,苦苦哀求也打动不了他的心,他疯狂地喊道:“我没有怜悯!我没有怜悯!虫子越扭动,我越想挤出他们的内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长牙齿,越是痛,我就越使劲磨怎么写论文。”这些看似反常,其实却是爱的失落导致的结果。爱得越深痛得越深发泄的也越深,爱的失落对希克厉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却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有用超出常规的报复来发泄心中的苦痛了。

五、爱的回归导致恶的丧失

篇7

先锋小说亦称“新小说派”,指的是1985年前后崛起的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形式。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格非、苏童、余华等,他们深受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认为形式即是内容,强调形式对内容的决定作用。他们迈着形式主义的步伐,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作品中的语言肆意嬉戏,结构如同迷宫,叙述随意而不连贯,认为文学本体的意义只在于文本的生成过程和阅读过程,并不在于所谓的认识意义。最早的时候人们对先锋小说的关注是因为它注重叙事,先锋小说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并非故事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具体作品对马原的叙事圈套和格非的叙事迷宫的分析,粗略的探讨先锋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形式即内容的。

一、马原的叙事圈套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怎么写”比“写什么”更为重要,他把“怎么写”推向了极端。他认为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叙述故事的方式。他创作的《拉萨河的女神》中,把几个没有什么因果联系的故事拼凑到一起,并不在意故事的内容,关注的是如何去叙述这一故事。在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小说中,曾经写过,“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文学艺术论文,我写小说”,通过元叙事打破了小说所表现出的假定真实性之后,又进一步把现实和虚幻混为一体,让读者茫然失措、云里雾里。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就是打碎以后进行的重新组合,即是打碎以后造成时空交错的效果让读者落入他的叙事圈套。他开篇就直白的写到“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就不能强要人相信的。”说明了他丝毫不在意文本的真实性,这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跟现实主义文学要求艺术的真实性截然相反。自此,马原为他的叙述拉开了序幕,并在这一过程不断的瓦解作品的真实性和意义。《冈底斯的诱惑》给人的感觉的“看不懂”,因为它没有故事情节上一点都不连贯,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它的随意性特别强,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随意颠倒、把没有因果联系的几个故事拼在一起。其中叙述了作家自己的故事、猎人穷布捕猎野熊的故事、姚亮和陆高去看天葬的故事、藏民顿珠、顿月这两兄弟的故事,它把一个个不相干的故事拼凑在一个结构框架中,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品产生了很强的距离感,造成了陌生化的阅读效果。可以说,马原并不注重在故事情节上的叙述,他说追求的是怎样去叙述故事情节,注重的是在形式上的超越。

《虚构》是马原的又一部代表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到西藏去,误入了一个村子,而这个村子竟然是麻风病村子,在他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人与事后,又出了村子。但是在小说的结尾讲到,“我”是五月三号进村的,明明已经在村子里过了好几天,可是外面却还是五月四号,这一结局说明了整个小说都是虚构的,一切都是马原的想象,不存在任何的真实性。而在小说的一开头,就写到“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他用叙述故事的人的身份直接进入了小说,让读者认为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统的小说中作者一般都是特别注意隐藏自己,马原却不然,他的小说非常注重引入自我、强调自我。在《虚构》中,他有着两种身份,一是被故事中被叙述的人物,一是正在叙述故事的作者。明明是自己在写一部虚构的作品,但他又极想让作者相信他进入了作品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文学艺术论文,使得读者在云里雾里中掉进了他的叙事圈套。他讲究的是如何去叙事,如何让读者落入他的叙事圈套杂志网。在《虚构》中,马原说过,“我讲的只是那里的人,讲那里的环境,讲那个环境里可能有的故事。”可见他并不注重小说的内容是什么样子的,而是怎样去叙述小说的内容。

二、格非的迷宫叙事

格非是先锋小说群体中的一个重要作家,他的小说深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形式主义”的特色。迷宫是博尔赫斯对世界存在的一种认识,是他的小说的母题之一,也是他作品中的独特想象。格非同博尔赫斯一样,他的小说中有一个个的迷宫,从而使他讲的每个故事都扑朔迷离。他的小说经过形式主义的改装,凸显了语言技巧和叙事智慧。格非的小说就是以故事体出现的“反故事”,他通过讲故事实行“反故事”的技术操作,来解构小说的“在场”,从而体现了他的故事迷宫里的神秘主义倾向。

在他的《褐色鸟群》中,采用的是两个故事的嵌套,一个故事是“我”认识多年的女人棋来“水边”看“我”,第二个故事是“我”跟棋讲述了自己和另外一个女人的故事。但第二个故事说得扑朔迷离,“我”对那个女人的雪夜追踪开始的时候挺真实的,但在若干年以后,“我”再次与那个女人相逢,但她说“我从十岁起就没有去过城里”,说明整个叙述都是虚构的。而在小说的最后,棋又一次来到“水边”的时候,却又显示出与“我”并不曾认识。作者又一次否定了整个小说的真实性,说明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都不是真实的。像迷宫一样嵌套的结构,这其实是一个本源性缺失的故事,它的出发点是为了证实“在场”,但它最后什么都没有证实,所谓的“在场”者根本就“不在”。格非从文学的虚构性出发,不断的用一个被语言所描述的事实去否定另一个同样是语言所描述出来的事实,让作品中的事实相互否定,从而使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努力去突破叙述在文中的支配地位,忽略内容的作用,使得一切都成为一种虚构、一种叙述,成为永远处于在场和不在场之间的滑动。内容并不重要,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场虚构,那么如何去叙述自然是高于一切的,

《青黄》也是这样的一部小说,让读者在叙述的迷宫中穿梭。整个小说讲的是探访“青黄”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了“我”对九姓渔户历史的调查,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个有争议的名词“青黄”的确切含义的寻找。在调查之前文学艺术论文,“青黄”便有三种解释,一是漂亮的名字;二是春夏之交季节的代称;三是一部记载九姓渔户生活的编年史。然而,通过“我”的调查,非但没有澄清“青黄”的歧义,而且让“青黄”的意义更加迷离了。作者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设置疑点,特别是在情节的交汇处留下空白。小说中留下了太多的悬念,比如收留张姓父女的那个老艄公端午节为什么会翻船?张姓男子到底有没有死,是不是还活着?李贵在麦村留宿的那个雨夜到底有没有出去?如果不是“梦游”,那他到底想遮掩什么?而李贵又是谁?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最终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让读者在作者的语言迷宫中茫然失措。格非的《青黄》是关于追踪“不在”的故事,而“我”在寻找“青黄”确切含义的过程中,却渐渐背离了主题,离“青黄”越走越远,叙事陷入了悖论,成为了一个永远不能进入、无法到达的彼岸。其实,小说《青黄》的意义已然超越了故事的本身,淡化小说的内容,在叙述的过程中把“形式即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让小说几乎成了纯形式技巧的把玩,使得读者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从而走向了没落。的确,文学需要有新的突破,但这并不是只在形式上去进行研究,去走形式的极端,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昌谷.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原.马原中篇小说选[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格非.格非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篇8

金民合嗓音洪亮、能文擅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花脸演员。1999年加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后,他与彭艳琴主演的《包公赔情》,获得北京市新剧目评奖小戏改编奖;他本人获表演奖。

2001年在大型河北梆子剧目《忒拜城》中,出演男一号克瑞翁。该剧赴希腊参加德尔菲国际戏剧节受到欧洲戏剧专家与希腊观众热烈欢迎;在第九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开幕式上的演出获得中韩日戏剧专家好评。

2005年在新编历史剧《窦娥冤》中,团里决定让他扮演张驴,这对一向在舞台上塑造正面英雄和清正廉明、惩恶扬善的包公形象的金民合是一个自我挑战。他仔细揣摩刻苦钻研,凭着多年的舞台经验和身体条件实力,成功地打造了一个横行霸道、贪财好色的泼皮无赖张驴的形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同。

2006年,随剧团参加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行的“拉丁美洲国际戏剧节”。饰演《忒拜城》中克瑞翁一角。他是此次出演的主要演员中唯一没有B组的演员,在高原条件下他演满6场,获得了观众的强烈好评。

王洪玲: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王洪玲,国家一级演员,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1978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师从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兰先生,主工青衣。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2004年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现为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生。

篇9

李春锋是一位艺术探索者,他以纯正的心性感悟艺术真谛。他以生活为源头,以笔墨来觉悟生命境界。追求艺术是李春锋的一种生活方式。毕业创作中国画《灰色的天空》被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并获“美苑杯”学术奖。中国画《墨韵1》《墨韵2》参加美国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学术交流展并被收藏。

篇10

关键词:徽州;三雕;装饰;寓意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徽州就在现在的安徽省南部,主要分布于安徽宏村,西递,江西婺源一带,处在三省交界处。徽雕应用于建筑装饰上,装饰性风格具有浓烈的文化地方特色。徽雕主要有用于祠堂庙宇,园林民居的装饰的表现上,还用于室内家具的室内用品。我经常带学生去安徽江西写生考察,逐渐了解了徽雕这一门独特的雕刻艺术。

徽州的“三雕”主要指木雕、砖雕、石雕,徽雕之所以昌盛,有他的必然的原因。首先徽州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尤其是各种木材很多,取材很方便,所以他们大量的应用于家庭院落的装修装饰,例如室内的屏风,日常使用的桌子、椅子、床、书架、书房。再次石雕之所以非常的流行,就是因为这地方黟县地处山中,周围有大量的的大理石,这种大理石叫做“黟县青”被广泛用于村子的建设建筑中,这种石头有它的独特的艺术价值,经过打磨之后,会出漂亮的线条纹理,不仅石质坚硬,而且易于雕刻,所以被大量应用。还有就是因为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做了一辈子的生意,回到家乡,他们用大量的财力来修建祠堂,建立自己宗族,以显示豪华富贵的家庭背景和显赫的地位。他们用了大量的财力同时也培养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使得他们的雕刻技艺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炉火纯青,独秀一枝。最后徽州此地山清水秀,在黄山脚下,皇室家族的带动和提携,加上先人的智慧古训,走出一条耕读并举,亦商亦儒,以商养儒的路子,出现大量的仕途,商道都非常通达的历史名人、达官上卿,他们赚了钱,发达了又回家乡开学堂,教育后代,他们的发展同步也带动了此地的文化发展,徽雕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形成的,其渊源于宋代,到明代清末极为昌盛。

我们首先看木雕,其主要应用于房屋的建构和装饰,古代大多数采用木质结构建,门窗床多采用了雕刻艺术,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家庭地位。主要体现在门楼、窗户的装饰图案的地方。下面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其艺术特点,刻在门上窗上的木雕形象大多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十分干净利索。线条组织和疏密节奏飞舞流动。造型上笨拙可爱,夸张变形突出特点,简洁概括突出特征。外形很整,神情自然传神,动作表情表达十分到位。寥寥几笔,栩栩如生,左顾右盼,形成经典的模式。木雕的雕刻题材,有人物,走兽,花鸟,鱼虫,楼台亭阁等。其中有很多独特的动物,例如鹿,牛羊,蝙蝠,蟾蜍,喜鹊都进行了典型的概括,很具有代表性。另外还包括一些植物,如莲花,,梅花,也进行了经典的概括特征,十分明显。木雕形象同时都进行了点、线、面的平面化的处理,极具有现代感。木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经常用比喻的手法或者暗示的寓意,例如仙桃代表长寿;莲花和芦笙放在一起表示连生贵子;石榴暗示多子多福;把铜钱和蝙蝠放在一块以为福寿双全;瓶子里插了一把扇子就是说平生要积善累德;一个小孩儿手指天空代表指日高升;三宝方天画戟代表连升三级。木雕在安徽徽州一带起到了一种日常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理学教育,尤其是对于幼学启蒙十分重要。有些在题材上如渔樵耕读,福禄寿喜,一些内容上都从书里提取出来,忠孝结义,富贵吉祥,仙人菩萨,无所不包。有些讲了一个一个的故事,有些是直接把书籍里边的故事刻出来以教育后人,各种形象的雕刻都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美好的愿望的,如五子登科,平步青云,百子图,官拜公卿,福禄双收。都是对人生幸福的完美的天伦之乐的向往。木雕的雕刻十分细腻繁复,讲究艺术美,有的讲究镂空的效果,镂空的层次很多,题材都在不同平面上内部中空,层次分明雕刻艺术十分高超。雕刻完之后,为了保护木雕,也是为了获得最美的效果,木雕表面又多用油漆彩绘,使得颜色鲜亮明快,内部的形象多用金色或金箔描绘,金灿灿的光彩艳丽显得有富贵之气。木雕主要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流畅的线条,简洁古朴的造型,强调了对称及富有装饰的现代趣味,徽州的木雕雕刻风格朴实粗旷,平面突出。一直到明清后期,雕刻艺术日益繁荣,家家户户都都采用木雕来装饰室内家居。

第二种是砖雕,主要应用于门头上面,门槛,起到装饰作用。显示门第的不同,家族显贵的作用。雕刻方法十分突出形象,大都是浮雕,凸显出砖面之上,一般是左右对称成双成对的形象,镶嵌在大门门头之上,大多是吉祥瑞兽,大象,蟾蜍,钱币,麒麟送子,莲花,宝鼎出祥云,蝙蝠成双对,而且砖的外形也不是完全方形的,大多是小扇形,菱形的。这样砖雕十分灵动柔美,砖雕各种形象的表现也十分精细流畅,形象中的各种装饰纹案,装饰感十分强烈,而且有着美好的寓意。形象造型笨拙,有福气之感。构图采用平面并行排列,形象都处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和门头飞檐组合起来,使得门面很有气派,格局不凡。

第三种是石雕。石雕的代表一就是在西递宏村镶嵌在墙上的石窗楼窗,很多有圆的、扇形的、菱形的比比皆是。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梅兰竹菊图,吉祥瑞兽等等。还应用于其他的地方,如房屋的台柱门楼,起到装饰作用。石雕多是小型动物石雕,造型朴实,神态自然,大多是小狮子或麒麟。二就是牌坊,更具有代表性,是皇帝赐给功臣表彰大臣的,歌功颂德,雕刻艺术价值更是精湛,西递的胡文光的牌坊最具有代表性。胡文光在明代嘉庆年间,中状元后来皇帝批准在他家乡建了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他在当官的时候做了很多好事善事。胡文光的牌坊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是牌坊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牌坊上雕刻的吉祥瑞兽,牌坊上有四个大柱子,柱子下端都雕刻石雕大狮子,狮子刻的非常栩栩如生,是完整的雕塑,大狮子和小狮子嬉戏打闹。牌坊中部刻有仙鹤麒麟瑞兽,在牌坊上部刻有天官赐福,仙人石雕,牌坊有大量镂空石雕,极尽繁复,一般多为透雕,还有圆雕、线雕等与各种技法的并用,可称为石雕中的精品。

篇11

泰国的青春电影,是近几年新兴发展的一种电影类型。从广受好评的《小情人》到争议题材的《爱在暹罗》,再到引发网络话题的《初恋这件小事》,泰国青春电影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越了泰国以往优势的恐怖片、动作片,展现出更为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并逐渐影响泰国电影的格局,为泰国电影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另一个独特窗口。正因为如此,泰国青春电影中的青春元素就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借鉴,这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所在。

一、爱与成长的“沟通性”主题

纵观世界各国的青春电影,都相似的表达主人公在青春期对爱情的萌动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但又各不相同。比如,日本青春电影会更突出青春的迷惘与不安,美国好莱坞式的青春电影则会表现性萌动和开放式情感,都是各国电影具有的标志性特色,泰国青春电影也不例外。

《爱在暹罗》因其同性恋题材而引发关注,而通观整部影片,笔者认为其主题还是落在少年青春期经历的爱与成长、以及家人间的沟通这个着眼点上。

Tong与Mew的同性情感发展这条线被导演处理成单纯自然的初恋,而Tong姐姐失踪后家人间的关系这条线则是贯穿影片始终,并最终影响到Tong和Mew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果说前者的重点在“爱情”,那么后者的重点就是“成长”。在爱情这条线上,导演的镜头大多表现了Mew和Tong因为爱情而呈现出的欣喜甜蜜的表情和身体反映,尤为集中的体现在Mew为Tong演唱自己亲自创作的情歌那场戏中。但当Tong的妈妈发现了儿子的性取向之后,剧情开始朝着“成长”的主题发展。导演通过Tong的母亲看到儿子和Mew接吻后失手摔碎杯子的镜头,表现了她内心的震惊。但之后的情节发展却没有走向一种母亲强烈干预孩子人生的方向,而是突出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和理解。影片中Tong的母亲和Mew谈判的情节,Tong的母亲所说的话和身体语言,都表现出一种相互间的尊重和平等的沟通,家长在这里只是起到一种引导、推动少年成长的作用,故事的重心始终放在青春期的少年身上。最后,Tong还是在爱情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他和Mew分手的那场戏处理的伤感而又成熟,充分地将主题升华到了“成长”高度。随后,结尾镜头Mew对着Tong送他的完整的木偶伤心的哭泣,继续达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同样沟通性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在《小情人》《初三大四我爱你》《初恋这件小事》《亲爱的伽利略》等影片中。而这种对于“爱”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恋人间爱情,也包含家人间的亲情,以及朋友间的友情。例如,《亲爱的伽利略》中的“爱”就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角女孩之间的友情上。而爱与成长的主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而青春期的少年则因为刚开始学着去理解爱、去面对成长,更容易吸引观众的关注。

二、纯情内敛的情感表达和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

青春电影的主角不同于,他们都是一群还不成熟却又渴望成熟的孩子,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也就具有了纯情内敛的青春特色。

例如,在《小情人》中,阿捷和奈娜原本是一对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可是由于班上的孩子分成了男女阵营且势不两立,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阿捷只能选择欺负奈娜。之后阿捷碍于自己赌气和面子上的考虑,迟迟没有向奈娜说出道歉。直到最后,奈娜一家要搬走,阿捷才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追逐载着奈娜一家的汽车,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

这样的情节设定由于其具有属于孩子的特质,放在青春电影中就非常能令人信服乃至产生共鸣。同样的例子也存在于《荷尔蒙》《初恋这件小事》《O型血》中,青春期萌动的初恋往往伴随着暗恋的形式,明明心中在意,却也无法开口坦率表达。甚至还会因为不想破坏朋友间的友情,选择默默放弃。这些具有青春特质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说是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处理方式,极容易在亚洲文化圈内引发共鸣。

在这一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基调下,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就成为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的关键。例如,《初恋这件小事》中,女主角因为没有预料到暗恋的男生会接电话,自己一时不知所措,放下电话冲到院子里大叫,等她再回来接电话的时候,对方已经挂断了。这段细节刻画就极具童趣,也凸显了女主角在暗恋中面对惊喜时的慌张失措。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赋予了泰国的青春电影打动人心的魅力。

三、类型多样的故事构架和影片风格

泰国的青春电影近年来数量繁多,主题围绕爱与成长,但类型却并不单一乏味,而是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的局面。

例如,《爱在暹罗》《想爱就爱》涉及的是同性之爱的话题;《小情人》《初恋这件小事》《爱久弥新》涉及的是由暗恋展开的故事情节;《荷尔蒙》《爱4狂潮》是由看似独立的几个小故事组成,多方面探讨青春期的懵懂与成长;《初三大四我爱你》《曼谷轻轨恋曲》则在叙述剧情的同时,充分展现了泰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丽风光;《友谊我和你》是伴随着怀旧伤感基调的青春伤痕;《想听到说相爱》选择的是独到的男配角视角等等。

导演表现的是相似的主题,却选择了不同的形式,影片的风格也随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比如,影片《我的情人节》选择以女主角发生一次交通意外可能出现的几种不同结果,描述了每一种不同结果下女主角和因为交通意外认识的男主角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这一富于创意天马行空的情节设定,伴随着轻喜剧的基调,加上导演幽默的镜头语言,让整部影片充满现实与幻想的重叠,欢乐之余又略具哲学意味。而《泰国派》这部影片正如它的译名,充满了《美国派》式的性喜剧元素,但在表现手法上又不像西方式的奔放,导演仅仅选择了“暧昧”这一含蓄却包含蠢蠢欲动情愫的关系作为叙述重点,表现了男孩们在青春期的不安分与纯情的本质。影片中分镜画面的运用以及无厘头式的搞笑方式,都独到的增添了影片的轻松气氛。

泰国青春电影的青春元素其实是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的,例如多彩活泼的镜头语言,极具青春标志性的道具运用,青春靓丽的演员选择等等,本文也仅是列出了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而正是因为这些青春元素的运用,泰国的青春电影在勾起观众向往、怀旧情绪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泰国电影会凭借青春电影这一优势,逐渐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成为亚洲有别于日本、中国、韩国、伊朗等国家的又一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

[1]万传法.《论泰国青春电影的艺术魅力》.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