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4:20: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行业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加强政治理论和重要文件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重点学习国发3号文件内容,强化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提高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国发3号文件关于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宜居黔江建设的认识。
2、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办事效率。主要学习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建委相关文件、建委主发文件、办公记录文件等,结合公文写作等书籍,通过自己学、领导点、同事提等方式,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公文写作的能力。
3、强化沟通。因工作身份的特殊性,参加钱塘公司和建委团队拓展训练各1次。通过训练,强化了自己与公司、建委团队的沟通,为更好、更优质地开展工作打下了人际基础。
二、 努力完成交办工作
根据建委领导安排,我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督查督办件的办理。在办公室主任的指点下,完成区委、区政府关于建委的督查督办件18件。办理过程中,通过分解任务,熟悉了建委部分年度目标工作,掌握了建委各部门职能及架构,增强了同事间工作配合度和默契感。
2、会议记录及相关汇报。根据领导安排,参加部分会议作会议记录达17次,并及时准确地形成书面材料,报送相关部门。通过记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建委的相关工作及职能职属。
3、基本材料拟写及报送。主要完成简报、调查报告、汇报提纲、通知等文体的公文拟写工作。完成领导讲话初稿8篇、工作简报6篇、通知14份、调查报告6篇、其他材料8份。在办公室主任的指正下,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公文写作能力。
4、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初步接触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文件,熟悉相关工作内容;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件。
5、其他事项。参加建委组织的团队拓展训练1次,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与领导一起勤下基层,开展结队帮扶活动2次;主持黔江区“黔程杯”建筑安全知识竞赛1次,强化了安全生产意识;积极落实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响应区建委“安全生产月”活动。
三、工作中的不足
工作一个月以来,虽然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专业知识缺乏,思路不够清晰。关于建筑行业知识,质量、安全以及建筑房产类其他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统筹配套改革方面的思路有待充实、完善。
2、 专业写作能力有待加强。对“五个重庆”建设、“宜居黔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及国发3号文件的理解掌握不够,写作上缺乏高瞻远瞩的目光和高屋建瓴的写作深度。
1、加强政治理论和重要文件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重点学习国发3号文件内容,强化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提高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国发3号文件关于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宜居黔江建设的认识。
2、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办事效率。主要学习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建委相关文件、建委主发文件、办公记录文件等,结合公文写作等书籍,通过自己学、领导点、同事提等方式,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公文写作的能力。
3、强化沟通。因工作身份的特殊性,参加钱塘公司和建委团队拓展训练各1次。通过训练,强化了自己与公司、建委团队的沟通,为更好、更优质地开展工作打下了人际基础。
二、努力完成交办工作
根据建委领导安排,我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督查督办件的办理。在办公室主任的指点下,完成区委、区政府关于建委的督查督办件18件。办理过程中,通过分解任务,熟悉了建委部分年度目标工作,掌握了建委各部门职能及架构,增强了同事间工作配合度和默契感。
2、会议记录及相关汇报。根据领导安排,参加部分会议作会议记录达17次,并及时准确地形成书面材料,报送相关部门。通过记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建委的相关工作及职能职属。
3、基本材料拟写及报送。主要完成简报、调查报告、汇报提纲、通知等文体的公文拟写工作。完成领导讲话初稿8篇、工作简报6篇、通知14份、调查报告6篇、其他材料8份。在办公室主任的指正下,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公文写作能力。
4、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初步接触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文件,熟悉相关工作内容;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件。
5、其他事项。参加建委组织的团队拓展训练1次,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与领导一起勤下基层,开展结队帮扶活动2次;主持黔江区“黔程杯”建筑安全知识竞赛1次,强化了安全生产意识;积极落实安全生产值班制度,响应区建委“安全生产月”活动。
三、工作中的不足
工作一个月以来,虽然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专业知识缺乏,思路不够清晰。关于建筑行业知识,质量、安全以及建筑房产类其他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统筹配套改革方面的思路有待充实、完善。
从民生层面讲,这个实名制管理平台可以实时记录农民工进出工地、考勤、工资支付等信息,发生劳资纠纷时,这些信息可作为真凭实据;借助于实名制管理平台,每一位工人都有自己的工资专户,银行直接向农民工发放工资,有助于防止欠薪。实名制管理平台以技术手段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实际上是保障了农民工群体及其家庭的生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从政府层面讲,现代国家的治理目标是以人为本,追求的是实现人的发展与幸福,彰显社会公正。现代国家治理除了法治等制度层面的建设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提升国家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通过技g手段收集农民工的相关数据,整合建筑公司、银行等多方力量共同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体现了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
从经济发展层面讲,在“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下,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建筑行业农民工欠薪问题,可以有效地保持劳动力供应,将劳务费用稳定在一定水平上,避免劳动力过度流失带来“用工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劳动力短缺对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同时,也为保障其他行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办法。
从城市化层面讲,解决好农民工欠薪问题,将使部分有意愿、有能力在城市扎根奋斗的农民工,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看到留在城市的希望,从而实现稳定就业,在城市长期工作生活下去,实现向市民身份的转化。这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实名制管理平台的上线,为解决建筑行业农民工欠薪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能性。但也要看到,管理平台依赖的是大数据,受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一些偏远区域不成规模的建筑工人群体很可能使用不了这样的平台。如此一来,数据的不完善势必影响到平台实际运行的效果。因此,彻底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地方政府要担负起更多的职责。从近几年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看,尽管国务院几次专门指导文件,但个别地方政府仍无法有效履行政府职责,凸显了其治理能力的不足。在维护基本的社会公正和秩序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探索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在农民工的择业、薪资水平、医疗、福利等方面,都应该有配套政策和执行流程,让农民工享有同等市民待遇,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
推动农民工欠薪问题法治化、制度化解决。在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时,要多从法律层面做些思考。要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到法治轨道,为被恶意欠薪或因公司资金链断裂而遭遇工资拖欠的农民工提供有效的司法救助渠道,为有需要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积极引导他们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工会要发挥好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长,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各级工会组织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不应该缺位。在推动政府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农民工生活救助制度、欠薪报告制度等保障机制方面,工会要发挥与其职责相匹配的作用。同时,加大对包括建筑用工单位在内的主要用工企业的监督力度,利用技术平台的优势,协助执法部门惩治不法劳务用工企业。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一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数据显示:2004年到2008年,建筑工人平均周工作时间高于社会平均工作时间7.85%,高于法定周工作时间13.1%;平均每天加班时间为1.04小时~1.39小时,严重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可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建筑业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9.4小时。
另据调查显示,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及以下的建筑工人仅占37.6%。大多数建筑工人不仅每天工作时间较长,而且难以享受到正常的双休日,26.7%的建筑工每月只能休息1天~2天,还有19.8%的建筑工人根本没有休息日。
1.2劳动强度状况
建筑工人劳动强度极大,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一位58岁的建筑工人说:“我们从2月份中旬过来的,天天加班,早上6点半就要到工地上,中午11点半下班,下午1点半到工地一直到6点半才下班,从住宿区到工地走路得半个小时,晚上吃饭的时间才有半个小时,晚上7点就要去加班,一直到晚上11点半下班。更过分的是食堂还不给加餐。”
老张,河北省邢台市人,做木工,和同乡8人跟着包工头2010年正月二十出门打--工,首先去到密云某工地干活,由于受不了极大的工作强度,遂离开密云工地;又被包工头带去河北三河市某工地。做了不到10天,实在难以忍受高劳动强度的工作和恶劣的生活条件,最后只有也离开。
1.3生产环境状况
建筑工地大多处于露天状态,建筑工人的劳动环境异常艰苦。夏季高温下,有关部门的高温停工令成为一纸空文,无数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众多建筑工人仍在炎炎烈日中挥汗如雨地工作。各地施工作业的建筑工人因高温导致中暑死亡的消息时有发生。
建筑工人的住宿环境也不容乐观,据长沙市一位建筑工人说,工友们住的通常是工地旁搭建的活动板房,有的一间住到30人40人,非常拥挤,卫生、通风等状况尤其糟糕,夏季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的痛苦。
建筑工人的住宿区通常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外面堆放着很多垃圾,风一吹,臭气冲天;遇到雨雪天气,住宿区去通往工地的土路就变得异常泥泞,难以行走。在北方工地,建筑工人们还要不断承受严寒与烈凤的袭击。
1.4工资报酬状况
通过综合分析国家统计局《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2004年至2008年,建筑行业职工周工作时间是社会平均周工作时间的1.078倍;而小时劳动报酬却是社会平均小时劳动报酬的0.714倍;社会平均薪酬增长率为16.23%,而建筑业薪酬增长率仅为13.95%,并且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建筑工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不能按时领到工资,有的工人每月仅仅领到200元~300元饭票,且只能在指定的食堂兼小卖部吃饭和购买生活用品,其他福利待遇更难保障了。不仅如此,拖欠建筑工人工资现象依旧存在,尤其是三、四级城市。
1.5安全防护状况
建筑行业属事故多发性行业之一,每年施工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井下,在全国各行业中居第二位。在建部官方网站公布的《全国建筑安全事故统计表》表明,尽管近年来伤亡事故率呈下降趋势,但重大伤亡事故却时有发生,而建筑施工重大事故还有上升趋势。
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被称为建筑施工的“三宝”,调查显示,目前正在使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分别有60%、50%、40%无许可证编号、无检验部门批量验证和工厂检验合格证,质量问题堪忧,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 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工人的作业环境不同于其他行业工人
一是施工作业场所固化,使安全生产环境受到局限。二是建筑产品体积庞大,带来了高空作业的危险。三是施工周期长、露天作业多,使得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劳动强度高。四是建筑工程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导致施工管理环境难度增大。
2.2手工操作多。体力消耗大,决定了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
几千年来,建筑行业大部分工种仍采用手工操作,即便在机械化施工的今天,施工工人在恶劣的作业环境下,劳动时间及劳动强度和其他行业相比都要大很多。体能消耗大,职业危害严重,施工工人的劳动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2.3影响建筑工人工资的因素
一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建筑工人人工工资必然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趋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平均工资也大幅增长,从而使人工工资大幅提高,二是生活消费指数,生活消费指数的提高会促使人工资提高,以维持或减少生活水平下降;三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劳动力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工资就会提高,四是政府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也会影响工人工资的变动。
2.4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健全,这是产生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有的地方建筑生产经营企业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备设施破烂陈旧,导致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另外,从事各种建筑施工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这是导致安全事故的另一原因。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不安全因素大多存在于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垂直运输及使用机具上,每年在这方面发生的事故占总数的75%左右,因此施工项目流动资源和动态生产要素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点。
3 对策建议
(1)完善法规制度,做好建筑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工人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
2我国建筑业人力资本现状
2.1年龄结构分布
建筑业以一线施工作业为主,对工人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年龄结构能较好地反映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本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获得2006~2013年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分布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从业人员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所占平均比例为64.4%,构成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其中40~49岁年龄段的建筑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其比例已高达34.6%。而20~29岁从业人员所占平均比例仅为19.1%。建筑业由于劳动环境艰苦且多为手工操作,对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和操作灵活度要求较高,所以建筑业理想的年龄结构应该是“梯形”结构,即随着从业人员年龄的增长,该年龄段人员所占比例逐渐变小,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29岁,30~39岁,40~49岁年龄段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依次递增,呈现“倒梯形”结构,这对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建筑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改善这种结构,重点在于提高年轻从业人员的比例。
2.2受教育程度
建筑业一线的劳动者大多来自于农民工,所以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根据本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获得的数据,2006~2013年,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程度,所占平均比例为56.7%,2013年高中、大专、大本、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平均比例分别为15.0%、4.5%、2.6%、0.1%,呈现出学历越高,所占的比例越低的趋势。衡量一个行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就是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数所占的比例,这对以一线手工操作为主的建筑业同样适用,一线操作人员所受教育程度低,其专业技能的获取能力较差,会影响建筑业人力资本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人力资本对建筑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受教育年限法的计算公式:人力资本水平=(未上过学×0+小学×5+初中×8+高中×11+大专及以上×15)/100,我国建筑业人力资本水平由2006年的7.9%提高到2012年的9.1%,呈逐年上升之势,2013年伴随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的降低到8.5%。
2.3工资水平
劳动报酬法是从产出角度度量人力资本。劳动报酬包括货币资金、实物报酬和社会保险,由于实物报酬和社会保险数据获取与计量难度大,本文使用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来体现建筑业的劳动报酬水平。由于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所占比重较大,本文选取农民工主要流入的行业做比较。从表1的数据可知,建筑业的平均工资低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并且低于全国平均工资。农民工作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其工资水平刚刚达到或超过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正式合同职工工资相比,建筑业农民工工资绝大多数还没有达到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水平,这就造成了建筑业平均报酬偏低[3]。如果从劳动报酬角度衡量人力资本水平,建筑业较低的工资水平,说明建筑业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3提升建筑业人力资本水平的建议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对于促进建筑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文分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建筑业人力资本水平:第一,优化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吸引年轻劳动者进入建筑行业;第二,加大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力度;第三,提高建筑业劳动报酬,一方面可以吸引高技能人才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加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从业人员的流失率,提高建筑业业企业用工的稳定性。
3.1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建筑行业
从前文分析可知,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呈“倒梯型”结构,16~29岁的年龄段的从业人员所占平均比例仅为34.9%。另据数据显示,一线劳务人员占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接近90%,一线劳务人员主要由农民工构成,所以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建筑行业是改善建筑业人力资本年龄结构的关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不及老一代农民工的一半,新生代农民工以从事制造业为主[4]。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建筑业意愿减退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建筑业劳动环境艰苦,生活设施简陋;另一方面,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4]。伴随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新一代农民工择业时,在考虑工资待遇的同时,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等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很大部分农民工的意识中[5]。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建筑业近几年拖欠工资的现象虽有所改善,但与其它行业相比,仍然是拖欠工资的高发地。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筑业也明显低于制造业等行业[6]。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筑企业对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并逐步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为工人缴纳基本社会保险,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建筑行业提供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加入对建筑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的底部,是改善建筑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和优化、提升建筑业人力资本的关键;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专业技能学习和掌握会更快,有利于提高建筑业专业培训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3.2建筑施工企业加大在职培训力度
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一线操作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技能教育。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作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培训要与施工现场实际操作与工程的特殊性相结合,保证培训的实践性与经济性[7]。培训结束后,应当对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考核,考核合格的相应提高其工资水平,对其他从业人员形成积极的示范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职培训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建筑业人力资本水平。
3.3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
提高劳动报酬对建筑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建筑业企业的单位用工成本逐渐上升,即从业人员的工资不断上涨。有效应对用工成本上升的途径包括:一是提高建筑业机械化水平,即机械操作代替手工操作;二是提高工人的单位劳动产出。这两种方式的实现都需要建筑业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一方面,建筑业企业需加大工人的在职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建筑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方式吸引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加入,劳动报酬是最有效直接的激励手段。从业人员中高技能工作者获得高报酬,对其它人员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激励其它从业人员加大对自身的教育投入,例如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从而有助于形成高报酬高人力资本的良性循环。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主要的贡献者是建筑行业中勤勤恳恳工作着的农民工,但是建筑行业属于高危工作的行业,安全事故突发率高,一方面,农民工本身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用工单位社会责任感不强,政府缺乏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所以这一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 建筑行业;农民工;政府;安全管理
1 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现状及特点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12年从事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7200万,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以男性农民工为主。建筑行业的农民工从事的一般是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艰苦的工作。从近年来的伤亡事故统计数据获悉,建筑业农民工的伤亡人数是最多的,他们是建筑业伤亡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如何有效预防建筑业工伤事故的发生,一直是政府部门探究的重要课题。
1.1 建筑行业的现状及特点
首先,建筑行业农民工流动性大,根据工程施工结束及农忙时节返乡务农都会造成农民工的人员流动;其次建筑行业工作环境恶劣,在结构阶段施工时,大都是室外露天工作,风吹日晒,体力消耗大,在装饰阶段,作业环境中含有粉尘,油漆等危害呼吸道的物质;第三,在施工安全方面,建筑业的工作人员会与作业机械、电线电缆密切接触以及高空作业等会触发机械受伤、触电、坠落等事故。
1.2 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特点
首先,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对于基本的建筑行业的操作规范不知晓或者不熟悉,对于自己的人身安全的保护意识不足,据调查,有95%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入项目部工作前未参加过岗位技能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本着“出来只为挣钱”的思想观念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造成被侵权却不知道被侵权;其次,建筑行业农民工维权意识薄弱,不具有法律常识,在农村生活的惯性使得他们对不合理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注重维护自己的权利;再次,就是农民工不具有主动接受技能培训和自己主动积极寻求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及安全教育的条件和观念。
2 政府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虽然近几年出台的有关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不完善和具体,而且更加没有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对于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管理的制度很不完善,我国政府尚未健全农民工的安全保障体系。
2.1 政府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制定不到位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后也不具有相应的福利待遇,而且从事的是脏、乱、差、带有危险性的工作,但是工伤保险的缴纳很不健全,虽然有些省份出台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规定,但是碍于用工单位的阻力很难实行。同时企业工会也受制于企业不能为农民工谋利益。当前政府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出现工伤事故时赔偿和救济制度实施中出现的索赔无门、行政救济不标准、司法救济繁琐等问题需要解决。
2.2 政府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主体地位不明显
为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出台了 《2003-2010农民工培训规划》,确立了政府在农民工培训责任中的主体地位和实施细节。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把自己摆在农民工职业培训责任主体地位,《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相关问题调查报告,在其结论中更是明确地指出:“关于搞好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的问题,各地做的明显不够,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由于用工单位没有认识到安全教育对于农民工的意义,对培训资金投入不足,政府下达的通知只做表面文章,通常情况下会口头许诺会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上级检查时弄虚作假,应付了事。有些地方政府把对于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问题依附于用工单位,势必难以解决。
2.3 政府对建筑行业用工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够
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如一名铺地板砖的瓦工每天要搬动重15公斤的瓷砖,起身弯腰70多次,而且某些施工单位还变相增加劳动强度;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平均每周工作60个小时,超负荷的劳动会给农民健康带来危险。部分用工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政府对于这样的用工单位监管执行表面化,对于派专业的监督部门对建筑行业施工环境和工作方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指导,从农民工的实际安全利益方面去改善的措施的实施执行方法不标准,过程监督不严格。
3 可采取的建议和措施
由于建筑行业农民工自身的安全意识薄弱,而且用工单位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所以政府需要作为引导者和规范者来完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监督建筑行业的活动方式。
3.1 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我国设立的《劳动法》、《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保障的办法条例对农民工参与工伤保险提供了保障,各地要认真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受益的范围。当发生工伤时,建筑行业农民工能够有法律依据来维护权益。
(2)发生工伤事故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认定。如果不按照政府的要求参与工伤保险的企业,当出现工伤时,企业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赔偿。劳动保障部门要制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缴纳保险的方式,方便他们投保参保。并且对于极其危险的工作,相关单位要为农民工投入意外伤害险,作为工伤保险的重要补充。
3.2 落实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机制
(1)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农民工安全培训机制有物质保障,给予用工单位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补助,并定期随机抽查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掌握程度,对表现合格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单位进行关闭、停业或者整顿、处罚等措施。
(2)政府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建立专门的社区安全培训基地。政府给予一定的条件能够有效的吸纳专业的人才定期的对建筑行业农民工进行安全培训,并进行实地训练,增强他们的自救意识,并且学会逃生方法。大力宣传安全健康的管理理念,让这种理念深入到企业和员工的心灵深处。
3.3 尽快完善政府对用工单位的监督途径
(1)政府严格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规范农民工的招收录用管理,招工时必须将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待遇告知农民工,并将其写入合同中,使农民工与合同工一样享有职业病危害的知情权职业性健康体检等待遇,对合同中出现霸王条款的用工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加大惩罚力度。
(2)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安全监管小组,不定期的深入到基层,对施工环境、设备、材料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对农民工的操作技术的安全性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施工单位的规范性进行核查和落实。为中标企业建立起诚信档案,作为政府项目招标的依据[5],以此来督促建筑行业其它单位对于保障农民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任江伟,王建平,叶彤.浅谈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05-106.
[2]郭永生.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
[3]杨森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323-324.
1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工地多与实习难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工程设施需求量与日俱增。据评估,近年来建筑业产值占全国总GDP的1/4左右,相关从业人员在所有行业中位居第四,已达6000万人。虽然目前全国建筑行业形势较好,但实习困难是各高等院校土木专业本科生面临的普遍问题[5]。按照培养目标和实习内容,一般将土木工程本科生专业实习分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认知实习以专业认知为主,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兴趣培养,主要是参观实体工程;生产实习注重生产,要求实习学生参与具体工程的生产过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毕业实习则要求学生驻地生产,毕业实习既可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升华,又可为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和规划奠定基础。近年来高校普遍扩招,学生数量呈大幅增加之势,这导致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方面存在相关实习经费相当有限、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建筑工地虽然较多,但多数项目部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实习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实践环节不理想,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再加上高校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博士刚毕业,较少参与工程实践,教学也仅局限于书本,这也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较少承担体力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寒、暑假合计百来天,基本是宅在家里上网,条件好的家庭则外出旅游、参加各类补习班,与专业关系不大,浪费了大好时光,甚至对专业有一定的荒废。
1.2用工荒与就业难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从事建筑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目前建筑行业技术与管理工作人员为300万左右,按行业人员6000万的20%计算,尚缺少900万人。假如10年达到饱和,每年需要90万毕业生。按上述分析,应该说建筑行业的本科生就业不存在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每年全国各地举行人才交流会(包括各高校组织的),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考核、面试等手段,仍很难找到单位想要的人才,而毕业学生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单位,其主要原因是各方的要求和目的不尽一致。企业需要的是能吃苦耐劳、懂得一定技术和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毕业生希望找一个自己感兴趣、能发挥自己专长且高薪的岗位,由此造成试用后解聘或跳槽的现象较为普遍。
1.3为考研而考研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加上研究生扩招,考研队伍逐年庞大。应该说考研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很优秀的,所掌握的知识是全面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为考研而考研现象,特别是三本学院学生更是如此。这部分学生只学习考研的课程,对其他科目采取应付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掌握本科专业知识。该类学生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需花大量时间来补习本科课程,导致课题研究、硕士论文很难上手,2~3年毕业很难达到工学硕士应具备的水平。
2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2.1建立长效实习机制学院近几年横向科研经费每年超过1000万元,且呈上升趋势;对外服务有湖南科大工程检测中心,具备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资质、湖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批准的综合乙级资质;此外还设有湖南新纪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与市内、省内及周边省份建筑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学院本科生毕业至今已有20余届,累计毕业生5000余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从事施工、设计、管理等工作,很大一部分已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他们对母校充满浓厚的感情,每年“五一”或“十一”都有大批校友回校相聚,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院完全可以与上述长期合作的建筑企业和优秀校友所在的企业单位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包括学生实习、就业、技术合作与咨询、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此举既解决学生实习、就业、事业发展等问题,以及学院专业办学方向和产学研问题,又解决建筑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问题,最终实现学生、学院和企业“三赢”模式。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辅人员与建筑企业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学院可考虑出台一些奖励措施,为此设置专项教研课题,并要求结题、评估、验收。
2.2深化改革学生实习方式学生实习要充分利用学院与建筑企业签订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调整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如,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调整为调查实习,利用大一暑假时间到实际工程、项目、工地进行调查,了解行业基本知识、现状和可能从事的工种等,可采取访问、调查、拍照、制作多媒体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第三学期开学时,组织学生召开调查实习专题会议并对实习成果进行总结汇报,教师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检查和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所学专业又接触实际,开阔眼界,且通过制作多媒体调查报告并汇报,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提高。测量实习可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末,利用暑假时间,在校园进行测量实习。原因为:1)暑假期间校园相对安静,避开了正常上课的繁忙;2)实地测量可加强学生对母校的了解,培养对母校的感情;3)校园面积大,3000多亩地,100多万平方米建筑房屋都可以成为测量对象;4)学生的测量实习成果可为校园基础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参与实体工程生产过程,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因此,建议安排在大三暑假,时间从6月底持续到9月底。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恰好这个时间段为施工企业的黄金工期,单位可能面临用人短缺的问题,而实习生正好可以作为临时用工。实习单位要求学生自行落实、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本身就是大四找工作的预演练,如无法落实则直接输送至协议单位或由指导老师安排。实习要求学生住在施工现场,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参与生产。为减轻学生、指导教师以及项目部的压力,由学院出资为每位实习生购买20~50万元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期间亦要求指导教师对实习情况进行巡查,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给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实习最终要求提交的成果如下:1)实习日记,总篇数不少于60篇;2)不少于5000字的生产实习报告;3)在施工现场自己参与完成的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概预算方面的设计等项目资料。生产实习成绩的给定需要综合学生两个方面的表现:1)现场表现,主要为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纪律、工作态度与安全意识等方面;2)实习成果,包括实习日记、出勤表、报告和答辩情况。3个月的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实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体会实体工程的工作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实习单位的了解,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实习单位可以在此时考查实习生,对于优秀实习生可签订就业协议,在双方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吸收优秀毕业生。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之后,且不能耽误学生找工作,大四学年第一学期从12月底至次年3月底共3个月的时间为最佳时期。完成毕业实习之后,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单位的实习内容,针对性地布置毕业设计。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之后,遵循初稿(5月中旬完成)修改并评阅(5月底)答辩(6月初)三个流程完成毕业设计。建议举行公开答辩制度,合作单位参与设计和答辩全过程。此举一方面对学生和老师都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可以作为学校对合作单位的交流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实体工程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学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2.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本科生的课程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置。应该说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为传统学科,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必要的改革还是需要的。公共基础课可结合专业基础课适当调整,如专业外语和专业计算机程序应用(如CAD等)应适当开设,而普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可适当减少。课程安排次序方面,建议大学第一学年,可增加专业计算机程序应用、建筑制图、理论力学等课程;房屋建筑学可放在第二学期开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末暑假期间的调查实习。大学第二学年主要安排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测量等专业基础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末暑假期间进行测量实习。大学第三学年主要学习专业课,如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等,基于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大三暑假期间进行为期较长的生产实习。大四学年主要安排高层建筑设计、结构抗震、结构试验等选修课程,时间为10月初至12月底,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
2.4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针对一些渴望进一步深造、考研的学生,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参加(按10位专业教师考虑,每位指导教师名下安排5~8人,共可吸收50~80人参与,接近专业在校生的20%)。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包括每1~2周进行1次研讨活动。该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早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熟悉专业知识,并对相关课题进行探讨,培养专业兴趣,为进一步深造或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博士,目前指导研究生较少)人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的加入也有利于激发新的思维、新的火花,有利于团队建设。我校非常重视从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培养优秀本科生,学校积极组织并资助以学生为项目负责人的SRIP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IT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项目的执行,培养了一大批初步具备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本科生;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类竞赛、结构建模大赛、挑战杯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等竞赛项目,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2建筑工程造价忽视全过程预算设计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忽视了项目实施中市场及人为因素影响产生的额外支出,使造价预算的全过程控制工作难以实现。
3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设计变更比较随意很多因设计的缺陷,难以实现设计变更的管理,从而难以很好地控制造价预算。另外由于施工阶段不完全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为了施工方便,偷工取巧,还产生了许多额外支出。
二、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编制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由于缺乏相对应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投机取巧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各自的业务水平低,这都是预算编制不合理的主要表现。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正常的功能和效应,无法对工程建设发挥相应的指导性作用,都是由于缺乏工程情况全面调查,对整个项目工作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功夫,加上收集的资料不够详细和全面,造成编制的造价预算与实际存在偏差,难以全面反映工程的支出情况,难以对项目的支出费用进行正确的预算的局面。
2工程造价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天下万物都是相生相契的,工程造价也如此。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工程涉及面广,建设时间较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常常容易受周围环境、市场、材料价格等的影响。如果材料价格发生较大的波动,市场存在较大风险,会导致工程造价超过预算编制的情况。正是因为工程造价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导致在工程建设之初,编制预算计划对材料价格的波动以及市场存在风险的估计产生误差。往往使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控制目标难以实现。
3施工单位忽视造价控制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往往会忽视造价预算的管理和控制。很多单位最后的工程造价都会超出预算,正是由于施工单位缺乏动态跟踪意识,缺乏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和管理。
4建筑单位工程管理不善建筑项目工程建设的场地庞大,施工工序繁多,施工时间也比较长,因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单位,如果管理较完善,那么工程进度自然迅速,但如果管理不到位,会导致监控和调整工程实施阶段的难度加大,还往往会产生额外费用,使超出工程造价预算的情况出现,不利于造价控制。
三、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控制策略
造价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情况,也对项目工程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加强造价预算控制,提高整个项目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方面的策略需要做好以下三个具体方面的工作:第一,必须对项目现场情况进行熟悉。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工作人员首先应熟悉工程项目现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施工组织的特点,编制准确有效地造价预算。当然,在编制工作前,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如对现场勘察,调查施工环境,研究施工方案,熟悉预算定额方法,收费标准从而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预算价格,收集勘察调查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其他各类标准图集等等,从而制定有效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预算价格。第二,对价格因素客观正面的进行分析。在造价预算过程中要客观地分析价格,并且要留有调整的余地。在费用预算中,建筑工程的材料多因而预算人员要对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价格等做相关调查以便熟悉,并且根据市场价格做好材料的控制工作,并留有调整的余地。第三,做好其他相关工作。要为预算编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熟悉施工图纸、精确计算工程量,精确套用定额单价等。
2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预算控制策略预算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等,以及施工组织失误、技术限制、合同变更等各种人为因素,忽视对造价的控制或者是控制不当,出现不合理的费用支出等都是一个影响工程造价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实施阶段浪费投资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要从技术、经济、合同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落实合同造价预算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防止过量和超前支出,做好现场签证工作,正确计量各种费用,严格结算程序,派遣专职人员进行监督,保证各种费用按照计划发生。如果有超前支出情况的发生,预算人员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将工程造价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调整方面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造价预算的调整工作,尽可能地减少项目变更带来的影响。由于设计缺陷、业主意愿、客观条件的变化等往往造成在项目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项目变更的情况。事实上,项目变更往往意味着造价预算的变化,因此,预算人员需要做好变更造价预算工作,对隐蔽工程,图纸外发生的施工项目及时办理签证,做好造价预算的调整工作,以便及时掌握和控制项目变更的情况还有可能发生的预算损失并将损失降到最低。
4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人员方面的策略工作人员应有较高的要求,因为造价预算控制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涉及多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预算人员不仅要掌握预算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施工工艺、工程设计工艺结构、材料设备采购、施工投资控制等相关的知识。
1.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建筑工程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它需要适应各种施工环境,当不到承载能力不足的软土地基时,就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目前,我国的工程施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采取不同类型的技术。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来说,第一件必做之事就是选择科学的地基处理技术。因为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不足,而且可变性比较大,所以在软土地基上施工要采取特别的技术,否则修建好的工程会容易失稳,给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隐患。目前,我国已经成熟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主要有化学加固法、置换法、换填垫层发、夯实法等数十种之多。这些技术各有侧重点,需要施工人员在详细分析软土构成、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以满足不同施工环境的要求,建造质量过硬的工程。
2.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人类工作、居住的场所是建筑施工的主要对象。因为由人类活动的参与,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本设施——水电事先规划设置好。这就牵涉到电气接地施工技术了。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中的电气通路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接地建造,这需要事先的全盘科学设计,尤其高层建筑,由于层数较多、户型复杂,再加上每一层的空间不是特别充足。楼层结构多事由钢筋、混凝土和金属等物构成,所以,电气接地工程不仅仅要考虑每一户的使用需求,而且要保证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尽善尽美。对于一些现代建筑来说,基本的水电管道自然不用多说,天然气、网络通道、暖气通道也要事先规划好,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设施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接地施工的目的是避免雷击。所以,在楼层顶端要设置金属设施来引导电流避开建筑进入大地,为高层建筑提供一道防雷屏障,保证建筑的稳固和居住人员的生命安全。
3.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施工建筑的防水设施可以说是一道至关重要的安全线。水是万物之源,无论建筑是为了生活居住,还是生产需要,都离不开水源的支持。居民居住建筑中必备的洗手间、浴室、厨房等都离不开水源,生产需要的洗手池、厕所等也离不开水源,所以,保证每个楼层的防水性能达标就成了建筑施工的重中之重。如果防水设施不合格,那就会对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建筑施工要尤其重视建筑的防水施工技术的使用。首先,合格的防水卷材是进行防水施工的第一步。选择具有质量保证的防水材料,才能够保证后来的施工进度。其次,采用合理的防水施工技术。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进行施工,尤其是屋顶墙角的拐弯处、屋角处、水管填埋接头处等容易出现漏水的地方,都要格外注意,进行严格的施工和监督,避免住户入住之后出现漏水漏电的情况。最后,建筑工程的防水技术要依照国家和行业的规定进行,对于防水材料和设施要进行取样分析检测,以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工程的质量。
二、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1.合理组织计划现场施工方案
建筑工程要想顺利完工,科学合理的现场施工组织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在工程开始进行之前,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的勘察,仔细地调研,然后根据勘察结果,来制定调查报告,设置预算。最后,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行业的规定,出示工程承包合同、招投书、施工图、行业标准等文件。除此之外,根据甲方提供的各种文件来编制施工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要包括工程地点、分项计划、进度安排、所需时间、特殊施工地点等。只有编织出来详细的且可以指导操作的计划书,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有章可依,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
目前,我国的工程施工还没有达到自动化和机器化的水平,在利用机器作为辅助的前提下,还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参与施工。从开工到结束,都离不开施工人员的努力工作。所以,只有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才能够保证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效果。所以,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施工安全问题,为此制定出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施工单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国家对此的要求,也是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为了防止施工现场存在潜在的隐患,施工人员要时刻牢记安全守则,认真处理施工的每一个细节,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此外,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是保证安全施工和顺利完工的重要方面,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所以,施工企业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考核,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只有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才能够保障施工效果,降低施工难度,确保施工顺利。
3.规范施工企业的监管制度
目前,建筑行业鱼龙混杂,施工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政府来规范对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筑施工是一个内容繁杂的浩大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参与,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才能够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责任监管制度,来约束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部门,确保每道工序都有法定责任人来保证施工,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来负责管理。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够迅速找到相关责任人来进行责任追究。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施工施工,都是某一环节的监管不到位所造成的恶果。所以,健全施工监管制度刻不容缓。
按输出地看,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农民工总量仍然在四成以上。同时,东部地区本地农民工比例高,而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的比例高。
2012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1191万人,比上年增加401万人,增长3.7%;中部地区农民工8256万人,比上年增加314万人,增长4.0%;西部地区农民工6814万人,比上年增加268万人,增长4.1%。
从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看,在东部打工的农民工有16980万人,仍然是我国农民工的“主力军”,占总量的64.7%。其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增加,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2.6%和19.8%。
从农民工的从业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从事制造业为主,占44.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3.2%和15.4%,中部地区制造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5百分点、0.8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在外出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95.3%,自营人员占4.7%;在本地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72.8%,自营人员占27.2%。自营人员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占38.9%;其次是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占19.3%,从事制造业占11.9%,从事服务业占11.2%。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中自营人员所占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本地自营和外出自营分别比上年低0.9和0.5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但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2年的59.3%,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7.3岁。分性别看,男性农民工占66.4%,女性占33.6%;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4.9%,21-30岁占31.9%,31-40岁占22.5%,41-50岁占25.6%,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5.1%。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2年的59.3%,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7.3岁。
目前,我国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26.5%和36.4%,相对较高。
报告还指出,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5.7%,其次是建筑业占18.4%,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9.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2%。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建筑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13.8%上升到18.4%,从事制造业的比重则趋于下降。
2012年,农民工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占0.5%,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建筑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占1.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例逐年下降,这表明,解决和遏制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状况改善却不明显。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3.9%,与上年基本持平。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外出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改善。
报告显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然较低。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4.3%、24%、16.9%、8.4%和6.1%,分别比上年提高0.4、0.4、0.2、0.4和0.5个百分点。
从近5年调查数据看,外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而“五险”中参保率相对较高的工伤保险没有明显提高。
从输入地看,不同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参保比例比较接近,落后于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2012年中部地区各项保险参保率的提高幅度略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从外出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看,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参保情况相对较好,而建筑行业、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为其缴纳各项保险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行业。2012年制造业各项参保比例的提高快于其他各行业。
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比上年提高241元,增长11.8%,但增加额比上年同期减少118元,增幅回落9.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2286元,比上年增加233元,增长11.4%;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2257元,比上年增加251元,增长12.5%;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2226元,比上年增加236元,增长11.8%。另外,在境外就业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5550元。
从外出农民工的从业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561元,比上年增加259元;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2277元,增加236元;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分别为2240元和2204元,分别增加229元和222元。大城市的务工收入水平和增加额都要高于中小城市的水平。
从外出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看,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均月均收入分别为2735元和2654元;收入较低的分别是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058元、2100元和2130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脚步的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理念逐渐深入现代各行各业中。就建筑企业而言,面对能源消耗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站在生态环保角度加强绿色建筑的建设步伐,从根源上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率,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率的有机统一,为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新型绿色建筑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该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节能、节水、隔热保温等功能,绿色建筑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健康和谐社会的发展[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生态型环保社会体系脚步的加快,绿色建筑理念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行业的各个方面,并逐渐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绿色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而言,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最终帮助建筑企业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的有机统一。新型绿色建筑不仅包括建筑室内环境的绿色环保,还包括绿化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和楼宇建筑绿色设计等等[2]。其目标是实现内部与外部环保的和谐统一,确保建筑室内和周围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建筑外观是绿色的,而是借助环保和节能建筑材料建设的生态型建筑。绿色建筑理念符合当今社会对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环保理念的延伸与发展,具有代替非可再生能源的作用。新型绿色建筑作为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分析就显的尤为重要,是影响绿色建筑是否能够发挥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重要因素。
2新型绿色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预算分析
2.1加大对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就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而言,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技术性等特点,因此对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相较于普通建筑而言,新型绿色建筑无论是在材料选择方面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是采用新型节能材料。因此预算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新型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还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关于绿色建筑结构和投资控制方面的知识。因此,建筑企业在展开工程造价预算培训活动时,应该注重加强对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为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3]。
2.2加强预算编制工作
工程造价作为新型绿色建筑体系的关键部分,在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是建筑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因素。因此,加强绿色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是有效提升建筑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预算编制工作是在全面系统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特点综合考虑之后进行的。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图纸设计工作、地质勘查报告、施工调查报告分析等。
(1)建筑工程施工调查报告研究。
就公路建筑预算管理人员而言,全面性、系统化地做好工程前期、工程预算环节和工程后期竣工阶段的调查工作是有效落实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实地勘察、网上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对建筑工程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工程预算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基础性设施及工程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比如临时工棚的建设、临时基础性设施建设、临时水电布置情况的研究。
(2)熟悉工程设计图纸。
熟悉工程设计图纸不只是对工程预算部门人员的需求,还需要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依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艺。就工程预算部门管理人员而言,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工程造价预算编制说明的理论研究,还需要全方位掌握图纸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内容。预算编制者在阅读图纸过程中,主要针对图纸的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作为出发点,并落实到图纸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为进一步获取图纸中的详细内容,编制者需要利用工程量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编制依据,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科学预算、编制工程造价。
2.3加强预算动态管理
站在宏观角度而言,工程预算管理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随着社会环境和绿色建筑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如果将工程预算结构固定化和模式化,就会增加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和风险因素,从而导致安全隐患问题和风险因素得不到有效分解与处理,最终致使建筑工程造价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基于上述情况,建筑企业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与处理工程预算中的“量”与“价”的变动情况,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建筑工程周期变化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力求最大限度地将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4]。总而言之,加强预算动态管理是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3新型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分析
3.1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采用垂直化管理模式进行内部成本管理,但是这种模式比较复杂和繁琐,导致成本控制信息与相关数据在实时传递过程中出现较大误差与错误。针对上述情况,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扁平化”管理机制,确保成本控制信息和相关数据在第一时间内从施工现场传递给成本管理者。
(2)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化和体系化的考核体系。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是影响建筑企业经济效率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使成本效率得到最大化发挥,就需要在明确管理任务与责任之后,将管理目标和考核指标进行分解与量化,力求最大限度地将成本控制管理任务与责任落实到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身上。与此同时,项目经理人在展开每项活动之前,需要分别与采购部门、组织部门和技术部门等不同部门之间签订相应的责任书,为构建体系化、科学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成本管理体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做好工期成本控制工作
做好工期成本控制对于提高新型绿色建筑成本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并在工程的每个环节加强质量监管才能够确保工程整体质量。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就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合理引入先进施工工艺技术和加强工程工期成本控制是有效提升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新型绿色建筑成本控制而言,不仅设计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成本控制与质量监管,还包括工程因为某些外在因素或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延长工期所增加的时间成本与其他成本问题。这些潜在因素和问题都需要成本控制与管理部门人员引起一定的重视,力求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3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板块作为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施工企业对合同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避免因为合同管理失误导致企业经济遭到严重损失,并增加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5]。加强合同管理主要表现在施工之前的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和提高合同索赔意识等。就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而言,在签订相关合同之时,不仅要仔细阅读招标文书中的信息,还需要全面系统地评估工程在实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认真检查与审核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就提高工作人员合同索赔意识而言,成本控制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仔细整理合同资料,掌握合同管理程序,并对不同施工阶段的合同进行分类管理,为随时随地查找合同资料提供便利。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与培训活动,将新型绿色建筑合同管理法律法规与成本控制进行集合,构建科学化的合同管理体系,为提高工作人员合同索赔意识提供技术和制度保障。
4结束语
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作为绿色建筑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脚步的加快,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逐渐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提高管理人员控制预算风险和预算水平的能力、加强成本控制风险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晟.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与控制对策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8):44+54.
[2]罗秋连.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在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J].江西建材,2015(19):250-251.
[3]陈静.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城市建筑,2012(1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