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5 19:24: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放管服改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放管服改革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16

1“放、管、服”改革的理念

所谓“放、管、服”的改革就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推进和深化转变行政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行政体制改革。“放”指的是中央政府将行政权下放,对于那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授权的行政权要缩减处理,各个部门的行政权要明确,权力重复的部分要进行削减。“管”指的是政府部门要创新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有效利用现有技术促进监管体制全面创新。“服”是指优化政府行政职能对市场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意见,减少对市场主体不必要的干预,从而使市场运行所消耗的行政成本较低,使市场主体有更多的精神活力去创新发展。

2“放、管、服”改革的作用

政府“放、管、服”体制改革,就是在行政和服务过程中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推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有效决策,是增强简政放权,营造更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解决行政权力过于集中、行政审批程度过于复杂的根本方法,属于政府的自身改革,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

第一,“放”的作用既是简政放权,推进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它是“放、管、服”改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通过减少政府行政权的方法促进市场活动能力的增加,将一些不必要的证明和审批流程取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真实需求考虑周全,在全面了解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关系后再进一步完善,权力下放后要构建与运行体制相结合的法制环境。“放”的核心是对政府在权力中的角色有正确定位,是对政府、市场、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是对政府推进改革和创新能力的考验,目的在于提升市场活力和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

第二,“管”是指监管,是为了使简政放权后的市场,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市场经营活动有序开展,使社会健康发展。监管体制改革是简政放权的延续和发展,放权需要有完善的监管体制作为支撑。政府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监管范围,避免由于政府过度的干涉而抑制市场发展的情况发生;监管体制改革要根据部门的行政职能合理规划,创建相互协调机制,减少监管成本的投入,使监管过程高效完成,制定统一监管标准,避免重复执法;如果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监管过程不能及时地完成,可能导致中央与地方在处理某项事务时双缺位;监管体制改革,除了要对当前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处理,还要放眼未来,做好长远的战略部署;从行政审批开始,各个阶段要做好衔接,使监管的作用能真正发挥;恰当运用法律监督手段,与制度监管结合使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监管活动的有序进行。“管”的核心是要将政府的转型工作做好,管理制度的变革要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逐步深化新形势下的改革,主要包括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责、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建立为百姓服务的现代型政府。

第三,“服”的作用就是优化政府服务,是“放、管、服”的改革落脚点。无论是增加简政放权的力度,还是完善政府监管体制、推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政府改革是为了简化办事程度,使一些不合理的流传被废除,提高办事效率。这就需要政府创建综合型服务平台,推行“一站式”服务,削减办事环节,开通代办服务,减少办事过程中的诸多限制,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要提升服务质量,耐心讲解,详细解答,明确流程步骤和所需提供的材料,不推诿。服务型政府的创建,自然是要把服务大众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办事提供方面,建设更多的基础服务性设施,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产品。“服”是在“放”与“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淼闹卫硎侄危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方法现代化的体现;“服”即是政府改革的方法,也是改革的目标,创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府。

3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

31“四待”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主要存在“四待”问题:一是行政审批流程有待进一步突破。是否需要创建首问责任制,是否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服务理念,是否创建专门部门负责行政审批;二是监管权权责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监管职能混乱、界限划分不明确、办事过程协调困难,信息闭塞,缺乏共享平台,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大数据维护困难,市或县级综合执法机构进行了数据整合,上下左右沟通和协调起来都极为困难,是否可以对改革措施进行下一步规划;三是政府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是否在民众意愿的基础上创建统一的咨询、服务型平台,部门间沟通和合作、审核管理等相关问题也有待解决;四是有待进一步整合信息审批系统。几乎每项监管、审批和服务工作的办理都需要信息化系统辅助完成,而当前的问题是这些系统各自为政,共享性不佳,技术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即便是同一工作部门,负责不同业务的工作单元也不能信息共享。

32有关配套政策的落地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在“放、管、服”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全局,以大局发展为重,以解决问题为推进改革的初衷,整体性地向前推进以及周密的顶层设计近乎完善。但是在确定改革的具体方案、相关事项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施举措,都应该让各部门之间知晓,征求各方意见,政府部门审批不通过的改革提议往往都不能施行。即使是地方政府获得了改革试点的权力,在改革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下级部委要及时上报改革进展情况,征得上级同意,这样的流程设计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往往影响重大。通常来说,国家制定的改革方针是各部委办局提出方案的整合汇总,地方政府的改革方案是上行下效或地方政府各部门改革方案的汇总,所以,当对某一部门提出的改革方案进行落实时,其他部门通常没有制订与之配合实施的方案。即使是同一部门前后下达的改革政策彼此之间连贯性也不佳。很多政策即使计划实施也难以落实到位,或者实施过程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能否将部门之间的模块划分、权责界限打破,能否明确制定政府工作流程和创建服务平台,能否协调好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能否让政府实现高效工作,建立更加全面、整体性的政策并发挥作用,是实现“放、管、服”改革的关键。

33有“关互联网+”的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中也推进“互联网+”。然而推进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信息化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各自为政。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主动提供信息,信息数据无法共享,“互联网+改革”名不副实,改革过程难以推进。因此,政府作为改革的提倡方,一定要明确责任部门,负责“互联网+”工作的推荐,加强统筹管理,搜集各方数据,建立标准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推行申请和审批工作网上办理,简化公共服务事物办理流程,创建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格局,为全面解决“信息壁垒”问题,提供妥善的处理方法和统筹兼顾的协调制度,创建电子证件、数据交换、网上信息认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出台与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相关的管理办法以及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创建全新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交互和共享,对现有的设施和资源充分利用,对各部门原有的信息数据资源合理利用,推荐部门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各级行政部门之间做好数据对接,支持各级管理部门的政务信息能够跨层级、跨部门实现区域互联。

参考文献:

篇2

“放管服”改革的顶层设计,让企业得到放水养鱼的滋润,让市场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更让国民经济形成了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继而燃烧“双创”的燎原之火。

简政放权,是“放管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放”,就是要将前置的规定项精简下来,将审批职权下放到基层去。就是要进一步清理减少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事前干预,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把该简的及时精简,该放的全部放开,把不该管的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还给基层,以审批权力的“瘦身”换取市场活力的“强身”,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也为廉政强身。

截至2016年5月,通州国税局已取消税务行政审批事项65项,对外公布仅保留税务行政许可事项7项,其余已全部清理。而简政放权也有效激发了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市场活力,2016年1―5月,全区新办登记7368户,同比增长了61.37%,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放管结合,是“放管服”改革的手段和措施。“管”,就是要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以纳税人自觉遵从为目标,以长期遵从为愿景,以强制遵从、严格惩戒、风险排除、公正公开、依法依规作为管理的措施和手段,通过“六个突出”,持续加强后续管理,实现取消审批与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使市场和社会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一是突出中高端管理。着眼于纳税人长期遵从,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推进“智能”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切实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管到位。

二是突出严标准管理。实行“宽进严管”,实施严格的惩戒机制,提高纳税人的违规成本,切实规范日管秩序。

三是突出划类别管理。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合理划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等级,通过采取税务稽查、纳税评估、风险核查、风险提醒等方式开展划类别风险管理,增强后续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突出多领域管理。联合国税、地税、工商、社保等各部门的监管力量,打通“信息孤岛”,推进信息互通共享,形成多领域联动响应、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

五是突出强规矩管理。要运用法律的手段,确保管理措施朝着一个方向走到底、按着一个目标干到底,杜绝管理“真空”。

六是突出建制度管理。对违反税收有关规定、产生负面影响的企业,实施纳税人负面清单列名管理,采取较为严谨细致的管理举措,提高列名企业的违规成本,使列名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倒逼企业转型,提高列名企业的税收遵从度。

在加强后续管理中,通州国税局抓住企业“新办登记、领购发票、纳税申报”等税收征管环节,通过信息资料的比对、分析及案头审核,对企业涉及取消的原审批项目进行跟踪,突出后续监管的体系化和流程化管理。有效净化了城市副中心的投资氛围,也为“双创”提供了健康有序的税收发展环境。

优化服务,是“放管服”改革的目的和目标,是管理的发起源和起跑线。“服”,就是要把优化纳税服务与加强税收管理结合起来,注重管理方式向服务方式的转变,管理措施向服务措施的转化,为纳税人提供综合性、分段式、社会化和技术型服务,打造纳税服务的亮丽名片。

一是要以纳税人为中心,注重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便利的综合,变“东市买马、西市配鞍”为“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二是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开展分段式服务,注重满足企业个性化事项的需求,突出目的性和针对性,为纳税人提供目标式服务。

三是要聚合第三方资源,注重发挥社会税收志愿者、物流公司“票E送”、税务师事务所宣讲等服务举措的综合效用,为纳税人提供社会化服务,助纳税人畅享纳税便捷。

四是要积极推进“互联网+税务”的技术型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通过电子税务局,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实现网上服务直连、政策直送、措施直面,使创业创新过程更顺畅,经济发展之路更通畅。

2015年来,通州国税局通过纳税服务与后续管理的“双轮”驱动,把握优化服务与放管结合的契合点,帮助企业在防范税收风险的同时,能够及时享受政策宣传、推送、辅导等纳税服务举措,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2016年1―4月,共组织税收收入46.43 亿元,同比增长13.99%。同时,兑现税收优惠政策2.36亿元,同比增长104.41%,税收减免增速远快于税收收入增幅90多个百分点,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抓好“放管服”改革的实施

面对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通州国税局以强烈的“首善意识”和进取意识,加快推进服务型税务机关建设,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因地制宜抓好“放管服”改革的具体实施,持续提升纳税人的“获得感”。

一要顺势而为。“放管服”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了让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看不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看得见,在“放管服”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旋转门”、“限制门”、“装饰门”政策,要打破限制,将“门”变为“通道”,使管理与服务更为顺畅;将“门”变成“十字路口”,使管理与服务向各方延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

二要匠心而为。在“放管服”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特别是在管理措施和监管方式上,绝不能以人海战术为基本操作点,绝不能以审批负责为连贯管理的方式,要注重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的分工协作、匠心而为,在保证管理与服务延续性的同时,推动企业正常顺畅发展。

三要创新而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放管服”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创新也是关键所在。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升“人”在管理理念、操作方式、硬件配备等方面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不断激发推动税收工作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同时,要结合实际,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国税”,发挥信息化在“放管服”改革中的最大效用,为税收工作实际发展服务。

四要公道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公平、公正、公道,是“放管服”改革的战略举措。要以社会标准和公众标准,特别是广大纳税人期盼为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公开办税程序、晒出权力清单、接受公众监督等方式,保证公道而为,为“双创”营造规范公平的税收环境。

五要减法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想要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推进,就要保证降低制度易成本。一方面,要用机器和技术解放人,降低办税的人员成本,避免税企双方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要依托便捷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手段,减少办税的时间成本。此外,还要进一步强调服务,减少人为的权力干预,压缩管理权力的运用成本。

篇3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有关科室和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局办公室牵头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放管服”工作顺利推进。

二、“放管服”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措施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区人社局根据上级精神,共接收上级业务部门下放工作7项。

(二)工作措施

为落实好“放管服”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区人社局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 “放管服”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统思想、提站位。全局干部职工一定要统一思想,提升站位,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放管服”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是把重点、促效率。要把握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抓好“放、管、服”三项重点任务,“放”是简字当头,严格按照“三定”方案和权责清单要求,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管”就是把下放的工作管住管好,把工作落到实处;“服”就是“优”字为重、优化服务,制定规范审批服务流程,合理缩短审批时限,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是强组织、抓落实。要强化组织领导,从严从实从细抓好落实,以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释放激发社会创造力为工作标准,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推动责任落实,强化督查问责,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由于审批事项多,涉及的有些业务要求高,经办人员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还不太全面,存在个别问题不能及时向服务对象答复。

整改措施:我们将在加强上下衔接、业务培训上下功夫,通过积极组织经办行政审批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加强内部交流、向先进单位学习经验等方式,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时解决服务对象疑问,使群众满意我们的服务。

四、意见建议

区人社局将积极应对市人社局权力下放,高质量完成工作,但是目前我局人员经费不足,办公环境较差,针对此问题,我局建议如下:

1、给予区人社局经费支持。

2、改善我局办公环境。

篇4

一、山东省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特点

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坚持将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不断提升“放”的含金量、“管”的有效性和“服”的满意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山东省在这次“放管服”改革中更加注重整体布局与推动,取消下放权限与事项的力度大、覆盖范围广,囊括了行政类和非行政类,涉及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权限,包括工商登记、职业资格、行政事业性收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等事项,从行业看则几乎涵盖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领域。同时,在改革中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联动,避免简单放权式改革,更加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和公益事业服务,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二)注重权力运行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积极构建“清单式管理”制度框架,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省市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已全部面向社会公布,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任务。相关改革措施全面体现法治理念,如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一律取消。同时,在全省逐步推开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的名称、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审批信息,大幅减少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

(三)注重审批流程再造和办事要件简化。省市县三级编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省级精简审批条件220余项、申请材料400余项,减少市县初审环节190余项。将建设项目前置审批的相关评估评审项目,在全省功能区实行区域化评估,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申请后评审为申请前服务,优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市县普遍建立政务服务大厅,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将该机构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等制度,证照办理及审批时限大大缩短。

(四)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创新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抽查情况和抽查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全面启动执法体制改革,将省级28支执法队伍整合为20支,现有执法队伍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省级不再新设执法队伍。在市县层面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莱芜市和95个县(市、区)通过“三合一”“二合一”组建了市场监管局,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市场力量和技术资源,实行统一市场监管。加强重点领域行业监管,把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国有资产、知识产权、教育卫生等领域作为监管重点,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做到无缝衔接、全面覆盖。强化基层监管工作,全省乡镇(街道)全部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单独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工作力量。促进行业自律,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C关脱钩,201家省管行业协会商会制定了自律公约,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五)注重公益事业体制机制创新和重点领域服务水平提升。在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基础上,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优化事业资源布局,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在全省423家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基础上,在省属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全面推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在高校开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全国率先推进特检机构整合改革。探索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非营利性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税收等政策上与公办事业单位平等对待,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对技术审查、评估鉴定、咨询等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编制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清单,推进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同时,围绕教育、卫生、就业、电商、农商等关系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重点领域,优化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注重营商环境改善和市场活力激发。本次的简政放权工作,从“简单的放权式”管理,到“清单式管理”的制度框架;从放宽对市场主体的审批束缚,到转为着力于事中事后监管;从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到“互联网+”在线办理与监管,工作全面深化。市场活力得到持续激发,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正逐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批权限与事项取消下放仍不彻底。有的地方和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习惯于将审批作为日常行政方式,放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存在观望等待、你放我不放、明放暗不放、先放后不放等问题。有的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采取直接保留,或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间接保留,或通过下放初审权和部分审批流程、保留终审权和发证环节等方式,继续行使实际上的审批权。有的地方取消下放事项标准、数量口径不一,搞单个大项拆成小项计为取消项或若干小项打捆成一个大项计为保留项的数字游戏。

二是审批程序和环节仍然较多,实际效能不高。有的部门服务职责不明确,审批流程不清晰,一次性告知、信息公开、限时办结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对涉及多部门办理的事项还存在互为前置、重复审批现象。有的地方“一个窗口办结”“一次取件”貌似节省企业取件频次和时间,实际前提是全部证件办齐了一次才能取走,在多个证件一起办理的情况下,必然存在取件的“短板现象”,影响企业办理其他事项。审批时间长和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一长四多”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放权”和“接棒”之间衔接不顺畅,简政放权出现“真空”地带。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性、专业性较强,基层因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硬件设施等方面影响,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承接落实能力不足,存在“接不住”或“用不好”现象。

四是监管转型滞后于审批改革,有效监管尚未破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思想,对加强监管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力量配备不足,仍习惯于应急式监管和运动式监管,缺乏现代化常态监管手段和方式,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以批代管、放管脱节问题。将资质要求等同于监管、以考试培训替代监管、把监管简单理解为取消下放事项的承接落实等误区不同程度存在,会批不会管、监管能力与硬件建设不足等问题在基层监管方面尤为突出。有的部门自由裁量权行使不规范,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现象仍较为普遍。

五是公益事业单位改革有待深化,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还不高。公益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自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也不顺畅,政府通过举办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资格,管办不分、监督缺位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既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也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六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专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无法实现横向互联互通,有关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分散的碎片化状态,给企业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三、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建议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大决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政府治理体系、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削减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关键是在提高“含金量”上下功夫,以精准放权增强群众“获得感”。要聚焦社会需求,建立群众“点菜”机制,把群众意见集中、反映强烈的事项作为减权放权的重点,大力削减企业投资、资质资格许可认定、教科文卫等领域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除障碍。深入研究按领域放权的具体举措,把该“放”的全面放开,该“简”的及时精简,该“清”的彻底清除。

(二)搞好下放权力事项衔接落实。及时组织开展取消下放情况“回头看”,对承接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指导基层做好后续衔接工作,对“接不住”“用不好”等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建立健全“事权、人权、财权”对等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及时跟进业务培训,让基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承接好审批事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清单的执行落实,切实把监管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防止监管“缺位”和管理“真空”。全面推开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职能和机构,相对集中执法权,规范执法行为,探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解Q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减少权力寻租现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四)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加快编制公布公共服务清单,进一步明确服务流程和办理时限,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让群众办事更明白、更方便、更快捷。继续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代办服务等做法,创新实行证照联办、同城办理、“双告知”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县市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综合审批、一颗印章管到底。探索建立省级层面的政务服务中心,依托省级政务服务网上平台,推动实体大厅向网上大厅延伸,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都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提高全流程网上办理率。

篇5

推动县级各部门依据《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和《县公共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梳理出应当下沉到基层的政务服务事项,尽快将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能够有效承接的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基层。

二、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在现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制定出我县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做好服务场所标准化、标识标牌标准化、功能布局标准化、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规范标准化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篇6

为提高行政效率,全市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许可、危险化学品无仓储经营许可,重大危险源备案实行网上办理,所有行政执法内容实行线上公开公示。

2、加强复工复产指导。

为提高企业复工复产率的同时加强安全监管,对企业进行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指导,要求企业对员工查验“赣通码”,员工入厂前进行来源排查和体温检测,加强车间办公楼,食堂,倒班楼等场所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加强食堂管理,食堂采用分餐制、督促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方面应急预案。

3、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管。

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危险化学品企业依法依规实行了事中事后重点监管。成立了六个暗访组,配齐配强监管力量,落实两个15天(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更新,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隐患登记及隐患整改核销工作)。重点对、等各类危化企业进行明查暗访,督促企业强化事中管理。

事后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等综合监管信息平台,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使用等各环节质量和安全责任,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严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全面提升化工园区综合监管、执法以及应急处置水平。

篇7

1.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重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文件,我街道相关部门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公开了《非低保户残疾人重度补贴公示结果》、《解放街道绩效自评总结报告》、《解放街道2020年防汛工作应急预案》等文件。

2.增强解读回应效果 。我街道及社区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发挥市政府门户网站、重要载体作用,积极运用政务微信等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信息公开

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梅河口市政务清单管理系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及时公开相关改革举措、工作进展和改革成效。着力做好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证照分离”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优化企业注销办理流程、压减行政许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清理规范基层各类涉企乱收费项目、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公开。

三、规范公开平台,优化服务功能

1.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统筹推进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的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加强政务新媒体与融媒体中心的沟通协调,提高信息、解读回应、政民互动、办事服务的整体水平。

2.加强新媒体平台维护管理。理顺微信公众号政务新媒体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做好开设整合、内容保障、信息联动、安全防护、监督管理等工作。关停整合维护能力差、关注用户少的平台。

四、完善线下办理,提高办事水平

篇8

一、工作情况

(一)完善制度,大力深化简政放权

一是坚持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我市根据相关要求,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的权责清单制度,力求扎紧制度的“笼子”,实行“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利”。全市47家单位共清理确认行政职权事项3865项,其中行政许可280项,行政处罚2559项,行政强制182项,行政征收35项,行政给付45项,行政检查233项,行政确认104项,行政奖励15项,行政裁决19项,其他类393项。目前,所有事项基本信息表和职权运行流程图已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向全社会进行了公示。

二是全面推开乡镇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在省通用权力清单目录基础上按照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和准确性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在征求各乡镇的意见后,编制完成了《市乡镇政府通用行政职权目录》共计79项,其中:行政许可5项,行政处罚3项,行政强制5项,行政给付2项,行政检查7项,行政确认7项,行政裁决2项,其他类行政职权48项。同时,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编制了各项行政职权基本信息表,完善了运行流程图,建立了责任清单,实现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有机融合的“两单一表”,目前已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向全社会进行了公示。

三是认真做好取消和承接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工作。按照要求及时调整更新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无缝对接,省政府今年明文取消的权责事项71项,我市有对应的项目全部取消。

(二)强化监管、推广应用两个平台

一是推广应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为完成国务院和省政府今年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我办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双随机”工作机制。完善了“一单、两库、一细则”。抽查事项共计241项,执法人员2200多人,9月22日,我市召集46家单位举办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系统管理员培训会,对平台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力争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二是在清理和取消红顶中介的同时,推广应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平台。先后两轮对住建、国土、环保、食药等15个重点行业开展“红顶中介”专项检查,共清理核实具有中介服务职能的机构10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建议书实施“再督查”,全面落实“五分开”。在清理和取消红顶中介的同时,通过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平台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和操作流程进行公开,对中介机构办理时间和收费标准进行规范,对违规的中介机构进行记录公示,提高了中介机构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自身竞争力。

(三)优化服务、简化优化办事流程

一是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目前,已建设集行政审批、全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察、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各部门与该系统对接,建设数据共享、统一架构、多级联动、覆盖全市的网上政务服务“虚拟大厅”,提升建设集约化、资源共享化、服务规范化、体验便捷化水平。去年正式启动建设并初步完成省、市两级联网,今年力争延伸部署到100%以上的乡镇(街道)和5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

二是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6月初,牵头召集市发改委、政务服务中心、公安局、工商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了省市关于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文件精神,按照全省统一工作步骤,全力做好与省业务主管部门的对接,加强协调配合,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核验核对,促进办事部门公共服务相互衔接,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介机构单一。我市人口规模小,管辖范围有限,引进的中介机构难以生存,外地中介企业不愿进来,中介服务市场竞争主体偏少。

二是关于两个中介机构未脱钩的问题。都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14年,根据业务性质被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2016年省“红顶中介”联合检查组认定两家单位为“红顶中介”机构。按照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和推进时间表,要求在2020年以前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分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目前,两个家单位已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正在按要求积极稳妥推进。

三是“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有待加强。改革初期,各部门在监管上,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相关保障跟进还有一定困难,监管的具体措施还不到位,监管合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打算

下阶段,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红顶中介专项整治。结合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业协会商会改革,继续推进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工作,坚决切断审批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关联。

二是搞好宣传培训。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适时组织推广应用“双随机一公开”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平台专题培训,帮助广大干部转变执法理念,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执法能力。

篇9

一、“放管服”改革推进情况

“放管服”改革推进以来,兴安盟扎实推进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动态管理,开展了“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试点改革,“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推行工商全程电子化逐步推进,实行了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程序,加强了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工作并实现了失信联合惩戒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落实中。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存在问题

(一) 联合惩戒工作有待加强。商事制度改革已进入“严管”阶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需要政府牵头,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强各部门监管衔接,推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相互协同、部门联动,从而达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目的。由于我盟政务外网平台刚刚建设完成,自治区协同监管平台尚未完全启用,加之协同监管、联合惩戒需要政府部门牵头,目前,协同监管各项任务尚未完全落实。

(二)改革宣传培训有待加强。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方面,诸多改革政策需要社会群众广泛知悉、共同遵守;另一方面,新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造成干部工学矛盾凸显,由工商部门牵头开展的培训日益增多,需要上级在宣传、培训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以适应推进改革的需要。

三、几条简易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盟应继续按照自治区和盟行署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企业年报公示、电子营业执照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多证合一”、企业信息归集与联合惩戒、市场主体简易退出机制等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不断推动商事改革取得新的成效。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按照“放管服”工作各项要求,定期向盟委行署汇报改革进展情况,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放管服”改革宣传力度,不断赢得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支持和认可。

篇10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是重点领域提速提效。

在前期规范完善各审批要素的基础上,以投资项目建设审批、企业开办和重要权证办理等领域为重点,切实优化流程,精减材料,提速增效。①投资项目建设审批:进一步优化组合,缩短审批时间,打破原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划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工程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实施并联审批。比如,工程施工许可阶段将原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申请表》、《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措施备案表》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请表》整合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表(质量安全监督并联审批)》,实行一张表单申请,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手续与施工许可实行一套材料合并办理,申请材料压缩62%。调整审批时序,震评在工程设计前完成即可,环评、文评、能评和取水许可等事项在工程开工前完成即可,用地预审意见可作为土地使用证明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水、电、气、暖、通信等报装提前到开工前办理,减少等待时间,加速审批。转变管理方式,房地产开发立项由核准改为备案,企业在未取得土地的前提下,可提前办理后续的环评、能评等手续。②企业开办审批:取消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全力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累计签发电子证照1100张,依托省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将开办企业涉及的企业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银行开户等全环节实施“一链办理”,同步推送,企业注册实现最快30分钟、最长不超过1个工作日办结。

二是办事成本全面压减。回应企业和群众关切,通过精简申请材料、减少办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重塑审批流程等手段,逐项逐项压减清理,仅审批服务局承接事项就精简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核准、动物防疫合格证、食品生产许可、民办培训学校变更名称等41个事项的申报材料70余份,减少办事环节92个,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12000余次,少填表格8000余份。引入诚信机制,对公司(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53个事项实施告知承诺制,目前已办理500余件。

三是对接企业靠前服务。开通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配齐配强专门人员,到工地,到厂矿,现场调研,坐下来与企业共同研究如何完善手续,针对问题,找准症结,一企一策,有针对性“专属定制”解决办法。目前已经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39个。推行农机办理牌证上门服务,机主只需一个电话,诸城审批服务局就安排专人现场踏勘,无需再把农机开到城里,深受农机主欢迎,目前已为群众上门办理农机牌照70余台套。

四是一窗受理成效明显。依据关联度、相近性、办件量,将审批局承接的177个事项和入驻政务大厅的439个事项资源有机整合,划分为项目建设、社会事务、商事登记、应急服务等7个服务区。每个服务区明确一个牵头主办科室,打破部门界限,广泛开展数据共享、材料互认、并联推进、容缺受理,构建横跨部门、纵贯层级的服务模式。通过实施一口对外,原来涉及两个甚至多个部门的许多复杂审批事项,现在只进一个服务区即可办成。整理615个“一窗受理”事项,编辑出版“一窗受理”标准化手册,专门开发一窗受理云平台受理业务等措施,实现了“集中受理、联审联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让企业和群众来大厅办事实现了“排一次号、提交一套材料、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收费、一个窗口出件”。

五是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为破解因某些证明材料不易取得等因素导致申请人来回跑腿和办事梗阻的痛点、难点问题,出台《诸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实施办法(试行)》,针对一些法定的审批条件和不易取得的证明材料实行告知承诺制,在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商务成本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针对一些高频事项推行“容缺受理”。在申请人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部分资料不规范的情况下,可以先予以受理,再由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材料补充齐全。这些创新举措的推行,实现了企业办证材料更加简化、手续更加简便、耗时更少、费用更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六是深入推行“一链办理”。在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信息化上下功夫,重新绘制审批事项流程图,承诺时限全部压减到法定时限40%以内。开展“一件事”主题式服务,对一件事涉及多个许可事项的,实行关联许可事项“一链办理”。例如,合并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两事项,民办教育机构设立审批时间由原来最少3个工作日到现在只需1小时;企业注册实现最快30分钟、最长不超过1个工作日办结。

七是完善帮办代办网络。自2015年起,即实施重点投资项目审批全程帮办代办。出台《诸城市推行重点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不断扩大代办范围,加强纵向联系,政务大厅设置专门窗口,建设起一支由4名专职工作人员、8名专职代办员和52名镇街级代办员组成的人员队伍,构建起以代办窗口为龙头、17处镇街园区为骨干和235个社区代办点为触角的立体化代办服务网络。对年度重点项目,均建立工作台账,主动靠前,提前介入,动态关注进展,及时召开联席会,各部门联动。今年以来,共为51个重点项目提供代办服务,组织“模拟审批”23次,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299个工作日以上,审批提速约35.2%。

八是深化“互联网+”应用。编写事项服务指南162个,一次性告知单157个,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一次性告知审批条件和所需材料要求,并向申请人提供示范文本。按照“一看就明白,一填就正确,一审就符合,一次能办好”的要求,制定了申请事项详细的受理审批“零基础”标准化模板160余套,在省政务服务网和科室公开邮箱中全部公示,方便办事群众下载使用,做到“窗口一站式、告知一口清、示范一文本”。制作生成了175项承接事项手机二维码,办事群众只需手机轻松一扫,即可便捷获取政务信息。开设自助办税区、办事辅导区,方便企业和群众网上申报、自助申请、自助查询和自助打印,惠及办事群众40余万人。今年以来,群众通过外网申报15.6万件,外网申报率99.8%,快递送达4000余件,签发电子证照1600余张。

二、下步工作方向:

(1)完善“一窗受理”服务机制,着力提升服务质效。进一步优化窗口布局,完善“一窗受理”运行机制,开展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实现统一受理、一次收件,进行一次录入、自动分发、并行办理。加强“一窗受理”平台建设,推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共通,完善网上申请、统一受理、原件预审、分类审批、办结核验、统一评价等功能。加强对前台受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的同时,通过局集中培训、科室自主培训、个人灵活自学等方式不断增强业务技能,使其尽快承担起承担前台无差别综合受理职责。

(2)继续深入推进流程再造,让群众更便捷地办好一件事。进一步对办事流程进行全面梳理、重新设计、重构重塑、优化升级,进一步延伸“一链办理”,开展“一件事”主题式服务,以办好“一件事”为目标,按照“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一个流程”的要求,让群众实现“只跑一趟腿,办成一件事”。选择一批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办理量大的审批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网上申请、线上办理、实名认证、在线咨询、居家打证或免费邮寄”的全方位服务,让办事群众在家即可办好一件事,实现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的跨越。

(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再提速。深入贯彻落实《潍坊市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整合建设项目各窗口布局,进一步精简整合审批材料,实现“一个窗口”提供服务、“一张表单”申请。优化审批环节,推进多评合一、区域化评估评价。推进并联审批,实现设计方案联审、“多图联审”、“多测合一”、“联合验收”。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环节不超过35个工作日,全流程不超过70个工作日

(4)深化制度创新,扩大容缺受理、告知承诺覆盖面。进一步总结经验,扩大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实施范围,进一步梳理一批办理频次高、能够较好提升办事群众体验感和获得感的事项清单,实现涉企审批事项百分之百容缺受理。进一步完善审批与监管联动机制。通过与监管部门进行双向互动机制,实现审批和监管信息实时互通联动,弥补监管真空。

(5)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提高办事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进一步发挥“吐槽找茬”窗口作用,开展好差评服务,通过发现问题不断倒逼各窗口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贯彻“窗口受理无否决权”、延时预约、上门办理、24小时不打烊等特色服务机制,实现更多便民事项全天候自助办理,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第一流的服务。

篇11

一、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一网通办”平台办理情况

2019年度-2020年上半年,我委共办结施工许可证217张,平均办理时间1.8个工作日,较法定时限提速40%;办结竣工验收备案证书95张,涉及单体348个,平均办理时间1.2个工作日,提速60%;完成建设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招投标备案228个项目(标段),平均办理时间3个工作日,提速40%;审批建设工程初步设计66件,平均办理时间15个工作日,提速25%。全部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关联市住建委模块进行办理。

(二)审批审查中心一站式服务

1.完善区审批审查中心管理机制。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金山区建设工程综合窗口(区审批审查中心)实施方案》,12个单位的24项审批服务事项入驻,划分确定“设计方案、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市政接入”四阶段牵头受理机制。10家常驻单位12名工作人员集中于区行政服务中心后台办公,前台统一一个窗口集中受理所有事项。形成了值班长制度、日常评价机制,并将区审批审查中心运行情况纳入各单位“一网通办和营商环境”年度绩效考核。

2.推进“一站式”施工许可。区建管委一口牵头受理施工许可阶段,包括区规划资源局负责的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机构负责的施工图审查及区建管委负责的施工许可三个环节。各单位通过“联审平台”网上同步办理,一口发证,大大减少审批办理时间。2020年共办结一站式施工许可52件。

3.推进“一站式”竣工验收。综合竣工验收阶段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制定了差异化的验收流程,分别为低风险项目和非低风险项目,企业通过区审批审查中心综合窗口一站式申请竣工验收,区建管委牵头统一受理并组织现场验收。低风险项目仅区建管委和区规划资源局两个部门现场查看,且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可以同时进行,最大程度提高了企业的便利度。2020年牵头办结竣工验收44件,其中低风险项目15个。

(三)风险分级分类审批和监管

1.优化低风险项目前期审批和竣工验收审批环节。一是落实免审图工作,共7个项目免于施工图审查,改为承诺后事后监管。二是落实费用减免工作,对5个项目进行勘察费用补贴共15.81万元。三是不动产登记合并入竣工验收阶段,与区税务局、规划资源局进行研究试点,房屋测绘和税务工作提前介入,与现场验收同步并联进行。

2.现场监管分级分类。2020年共新受监低风险项目5个(其中低风险工业项目4个)、中风险项目1个、高风险项目22个,进行联合检查3次。区建管委严格按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综合竣工验收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我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根据工程风险等级实施差别化管理,按照工程风险等级监督检查标准规定的检查频次和检查节点实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3.重点优化低风险项目过程监管和竣工验收现场工作。一是全面取消了低风险项目质量安全首次监督会议,在施工许可节点采取网上告知形式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事项以及要求告知建设单位。二是严格执行低风险项目施工过程监督检查次数1次的规定,对低风险项目实施施工过程一次联合检查,组织区规划资源局、区水务局以及自来水公司对4个已结构封顶的低风险项目进行工程质量、规划、供排水接入的统一现场检查,减少对现场的多次打扰。三是对低风险项目实施区建管委、区规划资源局2个部门现场验收,其他部门简化为事中事后检查,共办结5个低风险项目竣工验收。

(四)互联网+监管工作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我委共完成了15个监管事项与市级部门对应,计划通过区互联网+监管平台开展本部门的8项“双随机、一公开”检查、3项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目前已完成4次本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在市级部门统一安排下,共完成各条线2020年历史监管数据录入341条,其中燃气100条、安质监99条、资质51条、消防42条、招投标20条、项目19条、地下空间10条。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竣工验收协调问题。在非低风险项目综合竣工验收办理过程中,原则不允许任何专业验收部门单独进行现场查看,区建管委需要与近10个单位协调现场验收时间。偶尔会遇到各单位经办人员确实存在困难无法共同参加的情况,现场验收时间需往后延迟,需花费大量精力进行验收协调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结时限。

(二)“验登合一”工作难点。在按照改革政策要求实行“验登合一”的过程中,区建管委已联合区税务局、区确权中心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试点完成了2个项目的“登验合一”工作。目前只能做到区确权中心容缺受理竣工验收备案证书,企业分别提交材料,登记部门和验收部门同步审批,等竣工验收备案证书发放后,再做产权登记。主要问题是区税务局和区确权中心相关工作和收件清单未纳入“联审平台”,且未纳入综合窗口办理,在线上和线下均存在实现一站式办理的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继续做实做强区审批审查中心。继续加强对区审批审查中心的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通过优化完善区级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按照最新最优的审批政策服务辖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尝试新做法、新思路,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提供样本、案例。

(二)优化告知承诺事后监管。在优化前期审批和验收过程中,实行了告知承诺制、容缺制等简易审批手段,后续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以提高工程质量、杜绝安全隐患。建议市级部门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闭环管理。

(三)“联审平台”方案征询不断优化。发挥“联审平台”信息共享程度较高,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沟通效率高的优势,区建管委联合规划资源局共同制定了《关于优化“联审平台”设计方案征询阶段工作机制的方案》。将社会投资类项目或前期申报条件成熟的政府投资类项目统一纳入“联审平台”工程建设许可(设计方案)阶段,征询完成后直接进行项目批复。并为区投促办、应急管理局、区经委、房管局、供电公司增设征询部门账号,便于化工企业、房产项目、商业项目扩大征询范围。

(四)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市级政策出台实施后,已初见成效,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已沟通解决了很多紧迫的问题。下阶段,建议市级部门组织召开集中培训和答疑,对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解释口径进行集中说明,并邀请工作成效显著的区分享交流经验,以助其他区进行借鉴研究,共同进步。

四、案例分析:

(一)施工许可

上海威翊实业有限公司“金地威新金山智造园项目”,从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一周时间。

主要措施:一是项目方准备充分,比如针对耗时较长的审图环节,提前咨询了审图公司,减少了后续图纸修改的时间。另一方面,区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也发挥了作用,规划、建管等部门派驻专人集中办公,授权到位,进一步集中审批资源,释放工作效能,减少审批时间。对项目进行并联审批,极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实施效果:5月19日签订土地出让合同,5月20日上午完成土地出让金支付、用地手续申报,5月20日下午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5月20-22日完成联审平台申报并进行审图,5月22日完成第一部分审图结果录入,5月25日上午完成第二部分审图结果录入,5月25日下午完成第一部分规划许可证审批录入,5月26日上午完成第一部分施工许可证核发、第二部分规划许可证审批录入,5月26日下午完成第二部分施工许可证核发。仅用一周时间,通过“一网通办”取得了《土地出让合同》、《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图合格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为企业早日开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综合竣工验收